孝宗皇帝的皇后张氏,是兴济人。她爹张峦,是通过乡试考入太学的。她娘金氏,曾经梦见月亮飞进怀里,然后就生下了她。成化二十三年,她被选为太子妃。同年,孝宗皇帝登基,她就立为皇后了。皇帝对她的娘家特别优待,追封她爹张峦为昌国公,封她弟弟张鹤龄为寿宁侯,封她另一个弟弟张延龄为建昌伯,还在兴济给她娘家建了一座特别气派的祖庙,工程浩大,好几年才完工。张鹤龄和张延龄都住在宫里,他们仗着皇后的关系,干了不少坏事,弄得朝中大臣都来告状,但是皇帝因为皇后,一直没管这事儿。
武宗皇帝即位后,尊张皇后为皇太后。过了五年,十二月,因为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皇上又给她加尊号,叫慈寿皇太后。后来世宗皇帝继位,尊称她为圣母,又给她加了尊号,叫昭圣慈寿皇太后。嘉靖三年,又加尊号为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后来,世宗皇帝改口叫她伯母。十五年,再次加尊号为昭圣恭安康惠慈寿皇太后。嘉靖二十年八月,她去世了,谥号是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跟孝宗皇帝合葬在泰陵,并且配享太庙。
武宗皇帝死了,江彬他们就开始图谋不轨。还好皇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在宫里商量好了对策,拥立了世宗皇帝。可是后来世宗皇帝对杨廷和越来越冷淡。
世宗登基第一年大婚,一开始传旨说要尊寿安皇太后为昭圣皇太后,后来又改回寿安皇太后。这寿安太后是宪宗皇帝的妃子,也是兴献帝的生母。杨廷和极力反对,这才作罢。三年后,兴国太后(世宗生母)过生日,皇帝下令命朝廷命妇去祝贺,赏赐比往常多得多。可是等到皇太后(世宗养母)过生日的时候,皇帝却下令免去祝贺。修撰舒芬上书劝谏,结果被扣了俸禄。御史朱浙、马明衡、陈逅、季本,还有员外郎林惟聪等人也先后上奏劝谏,都因此得罪了皇帝。最后,皇太后(世宗养母)的生日祝贺活动被取消了。
一开始,兴国太后只是藩王的妃子,后来成为皇太后,按照惯例,世宗皇帝的养母也享受着皇太后的待遇,但皇帝对此很不高兴。等世宗皇帝登基后,兴国太后对皇帝的态度更加傲慢。碰巧太后弟弟延龄被人告发谋反,皇帝判延龄死罪。兴国太后急得团团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哀冲太子出生后,兴国太后想进宫祝贺,皇帝谢绝不见。太后派人再去请求,皇帝还是不允许。大学士张孚敬也为延龄求情,皇帝亲笔写信说:“天下是高皇帝打下的,孝宗皇帝遵守高皇帝的遗制。你担心伤了伯母的心,难道就不担心伤了高祖皇帝和孝宗皇帝的心吗?”张孚敬又上奏说:“陛下登基的时候,采纳了我的建议,尊称伯母为皇太后,朝臣都把责任归咎于陛下,到现在还没完。现在朝中大小官员都没敢吭声,要是太后能善终,那只会让陛下的过错显得更重。谋反的罪名,一旦罪名成立,就要株连九族,昭圣皇太后难道不是张氏家族的人吗?陛下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冬天要关押延龄了,皇帝又想杀了延龄,因为张孚敬再次劝谏才作罢。没过多久,奸人刘东山告密,鹤龄也被抓进诏狱。兴国太后甚至衣衫褴褛,睡在草席上为鹤龄求情,皇帝还是不听。很久以后,鹤龄在狱中死了。等到兴国太后去世后,皇帝最终还是杀了延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外戚传》。
武宗皇帝的皇后夏氏,是上元人。正德元年的时候,她被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皇上尊称她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她去世了,和武宗皇帝一起葬在康陵,并且被祔庙(合葬于太庙)。
一开始,礼部官员上报丧葬仪式流程,皇上说:“我是皇后的侄子,按照礼制应该服丧,但现在还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在世,我穿青色的丧服,臣民们就按照服丧母亲的礼仪来穿丧服吧。”礼部尚书夏言说:“皇上您要是穿侄子该穿的丧服,那群臣就不敢穿素服来上朝见您了,请求暂时停止早朝。”皇上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商议皇后的谥号。大学士张孚敬说:“这位去世的皇后,是皇上的嫂子,这和历朝历代的皇后情况不一样,谥号应该用两个字或者四个字。”李时说:“应该用八个字。”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韬等人说:“她也是皇后啊,有什么不一样!”夏言总结大家的意见,然后奏报皇上说:“古人讲究朴实,《谥法》也比较简洁,只称述她的品行,后世才慢慢增加字数,这是臣子的情感使然。现在是现代社会,应该按照现在的制度来办。这位去世的皇后,谥号应该和历代皇后一样,用二、四或八个字,在礼制上找不到依据。”皇上不同意,下令重新商议。群臣请求按照张孚敬的意见来办。皇上说:“那就用六个字吧,符合阴数。”于是,皇后的谥号最终定为“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
十五年后,皇上觉得张孚敬的意见不对,下令说:“孝静皇后的谥号不够完善,配不上武宗皇帝。所以,要改谥号为‘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嘉靖皇帝的老婆,陈皇后,是元城人。嘉靖元年的时候,被立为皇后。皇帝脾气很不好,很严厉。有一天,皇帝和皇后一起坐着,张妃和方妃给皇帝上茶,皇帝就盯着她们的手看。皇后心里很不高兴,生气地把茶杯扔了,然后站起来走了。皇帝一下就火了,皇后被吓坏了,结果流产了,孩子没了,皇后也死了,那是在嘉靖七年十月。皇后的丧事按照最高的规格操办。皇帝穿素服在西角门守了十天,然后才换上玄冠玄裳,在奉天门主持丧礼,给皇后谥号为“悼灵”,葬在袄儿峪。出殡那天,梓宫从王门出来,百官都去送葬,整整一天。给事中王汝梅还劝谏过,但皇帝没听。过了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提议重新改谥号。这时候皇帝的气也消了,就改谥号为“孝洁”。
等到穆宗皇帝即位后,礼部官员们商量说:孝洁皇后是嘉靖皇帝的元配皇后,应该一起合葬,并且把她的牌位放到太庙里。要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把孝洁皇后的牌位和孝烈皇后的牌位一起放,那就不尊重元配皇后了;要是都放进去,那就有两个皇后的牌位了,也不合适。所以,等嘉靖皇帝的牌位迁入太庙的时候,应该把孝洁皇后的牌位也一起奉上,把她迁葬到永陵,而孝烈皇后的牌位则另行祭祀。皇上批准了这个方案。隆庆元年二月,又追封孝洁皇后为“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张皇后是嘉靖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一开始封号是顺妃。嘉靖七年,陈皇后去世后,她就当上了皇后。那时候,皇帝正想恢复古代的礼仪,就让皇后带着其他的妃嫔一起在北郊举行祭祀蚕神的仪式,还每天让六宫嫔妃在宫里听讲章圣的《女训》。后来,在嘉靖十三年正月,张皇后被废了,打发去了别宫居住。十五年的时候,张皇后死了,丧葬规格和宣宗皇帝的胡皇后一样。
方皇后是世宗皇帝的第三位皇后,是江宁人。皇帝登基十年了,还没生儿子。大学士张孚敬就说:“古代天子立皇后,还要同时册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就是为了多生孩子。陛下正值壮年,应该多选些美女,为子嗣考虑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十年三月,皇后和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一起被册封为九嫔。她们戴着九翟冠,穿着大采鞠衣,用次等玉圭,谷文,册书用黄金涂写,规格是皇后的五分之一。到了册封的日子,皇帝穿着衮冕去太庙祭告,回来换上皮弁,在华盖殿举行册封仪式,派大臣执行册封礼仪。册封完毕,皇后跟随皇帝去奉先殿朝拜。仪式结束后,皇帝穿着皮弁接受百官的祝贺,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回啊!张皇后被废后,方氏被立为皇后,沈氏被封为宸妃,阎氏被封为丽妃。
以前立皇后,只去内庙祭拜就行了。这次,皇帝让礼部官员讨论庙见礼仪。大臣们认为天子立三宫是为了承继宗庙,而《礼经》里也有庙见的相关记载,于是他们就根据《礼经》,参考《大明集礼》,制定了详细的仪注。到了日子,皇帝带着皇后去太庙和世庙祭拜。三天后,皇帝下诏天下宣布此事。第二天,皇后接受命妇们的朝拜。
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等人密谋杀害皇帝,多亏皇后及时相救,皇帝才得以脱险。于是,皇帝便把皇后的父亲泰和伯锐升为侯爵。之前,曹妃长得漂亮,皇帝很宠爱她,册封她为端妃。那天晚上,皇帝住在端妃宫里。杨金英等人等皇帝睡熟了,用绳子勒皇帝的脖子,结果打了个死结,没勒死。同伙张金莲一看事没成,赶紧跑去告诉皇后。皇后飞奔过去,解开绳子,皇帝这才苏醒过来。皇后命令内监张佐等人抓捕宫女,严加审问,说杨金英等人谋反,王宁嫔是主谋。皇后还说:曹端妃虽然没参与,但她也知道这个阴谋。当时皇帝受惊吓,说不出话来,皇后就代皇帝下令,把曹端妃、王宁嫔和杨金英等人全部处死,并诛杀了她们的族人十多人。其实,曹妃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很久以后,皇帝才知道曹妃是冤枉的。
11月26日,乙未日,皇后驾崩了。皇上发布诏书说:“皇后曾救朕于危难,辅佐朕治理国家,要以元后的礼仪厚葬她。” 皇上预先选定了永陵作为她的墓地,谥号为孝烈皇后,亲自制定了丧葬礼仪,规格比以往更加隆重。仪式结束后,皇上向全国颁布了诏书。
等到大祥之日(丧期满一年),礼部官员请求把皇后的神主牌位供奉在奉先殿东侧的偏殿里。皇上说:“奉先殿的偏殿,不是正殿,应该直接把她祔入(合葬)太庙。” 于是大学士严嵩等人建议,在太庙东侧,皇妣睿皇后的神主牌位旁边,为皇后设立神位;而皇后的寝藏主(管理皇后陵寝的人)则在宪庙(祭祀祖先的庙宇)皇祖妣(皇上的祖母)神位旁边设帐,以符合合葬祖姑的礼仪。
皇上说:“祔入太庙的礼仪非常重要,怎么能随便找个地方就算了?皇后虽然不是皇帝,但她却是皇帝的配偶,自有她固定的位置,哪有神位供奉在这儿,而寝藏主却在别处安置的道理!应该把仁宗皇帝的神位挪开,按照新的顺序祔入太庙,就放在朕的位次旁边,千万不能违背礼制!”严嵩说:“制定新的祔庙顺序,不是我们臣子敢随便说的,而且阴位(皇后的神位)也不应该在阳位(皇帝的神位)前面。” 最后,皇上决定把皇后的神主牌位放在睿皇后的神主牌位旁边。
十月,到了二十九那年,皇帝想把皇太后也一起供奉到太庙里,就下令再次讨论这事儿。 尚书徐阶说不行,给事中杨思忠也支持徐阶的意见,其他人都不敢吭声。皇帝心里大概也猜到了大家的态度。等讨论的结果上报后,皇帝说:“皇太后正正经经地当过皇后,按礼制应该一起祭祀,但是现在就要把她的牌位放到太庙里,大臣们心里不只是不敢,简直是于心不忍啊!应该先在奉先殿给她设个牌位。”皇帝当时就火了,很生气。徐阶和杨思忠吓得赶紧说:“周朝建了九个庙,三个昭王三个穆王。咱们大明朝太庙的制度,是同在一个大殿里,但分不同的房间,跟《周礼》不一样。现在太庙九个房间都满了,如果从皇帝您的辈分来说,仁宗皇帝应该要从太庙里撤掉牌位了,这不用多说。但这毕竟是以后您儿子孙子们的事儿。我听说夏朝的庙有五个,商朝七个,周朝九个。礼仪都是从道理来的,五个可以变成七个,七个可以变成九个,九个之后还可以再加。我们建议在太庙和奉先殿各加建两个房间,把孝烈皇后的牌位也供奉上,这样仁宗皇帝就不用撤牌位了,孝烈皇后也能很快地享受到正南面最好的位置,您也不用因为提前考虑撤掉仁宗皇帝牌位而有顾虑了。”
皇帝说:“大臣们尽心尽责,该撤的撤,该加的加,你们尽力去争取就好了。只要礼仪合乎规矩,我有什么好顾虑的呢!”于是徐阶他们又和朝中的大臣们一起上奏说:“唐、虞、夏朝的庙,祭祀的祖先最多也就四代。周朝九个庙,三个昭王三个穆王,但即使是兄弟们都加进去,也供奉不了六代。现在仁宗皇帝是皇上您的五世祖,按照礼制来说,仁宗皇帝的牌位应该撤掉,孝烈皇后的牌位应该加进去。我们建议把仁宗皇帝的牌位撤掉,把孝烈皇后的牌位放到太庙第九个房间。”然后他们还上交了相关的祭祀仪式流程。
好家伙,这皇上要给孝烈皇后过忌日祭祀的事儿,还真磨叽!大臣们一个劲儿地求着皇上祭祀,皇上心里还记着之前的那些反对意见,就说:“孝烈皇后是继后,而且还是继位的皇帝的继后,不祭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臣们更来劲儿了,一个劲儿地劝。皇上摆摆手说:“祭祀典礼的事儿,只有天子才能做主。以后孝烈皇后要陪葬在太庙,她的牌位就放在朕的旁边,礼官们却说今天不合适,净说些好听话来糊弄人。” 皇上就私下跟严嵩他们说:“这些礼官啊,都是顺着我的意思说的,心里其实也不情愿。朕也不忍心把仁宗皇帝的牌位挪走,干脆给孝烈皇后另建一座庙,以后的事儿再让大臣们商量。忌日那天,就摆上一杯酒祭奠一下,意思意思得了,别弄得太过悲伤。” 礼官们一听皇上这么说,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就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了。
过了两年,有个叫杨思忠的,在贺表里触犯了皇上的忌讳,结果被皇上狠狠地惩罚了一顿,削职为民。到了隆庆年间,皇上才给孝烈皇后和孝洁皇后一起追封尊号,尊号是“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并且把她的牌位移到了弘孝殿。
再说说孝恪杜太后,她是穆宗皇帝的生母,老家是兴平府大兴县。嘉靖十年的时候,被封为康嫔;十五年的时候,晋封为妃;三十三年正月去世了。当时穆宗还是裕王,住在藩邸。礼部尚书欧阳德按照规矩上奏,请求朝廷停朝五日,让裕王主持丧事,并按照高皇帝的《孝慈录》的规定,为母亲守孝三年。皇上觉得这样会影响到君父的尊严,不太合适。大学士严嵩就出来说了:“高皇帝曾经让周王橚为孙贵妃守三年丧,按照《孝慈录》的规定,这本来就是定制,只是后来很久没发生过这种事了。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成为一个榜样,给后世留下教训。” 皇上就参考了贤妃郑氏的丧礼规格,决定停朝二日。追封杜太后为荣淑妃,葬在了金山。穆宗登基后,追封她为“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并且把她的陵墓迁到了永陵,牌位供奉在神霄殿。还追封了杜太后的父亲林氏为庆都伯,并让她的儿子继承爵位。
李氏,是昌平人,穆宗当裕王的时候,把她选为妃子,生下了宪怀太子。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她去世了。皇帝觉得按照规定不应该用“薨”字来形容她的去世,就下令改称“故”,把她葬在了金山。穆宗当皇帝后,追谥她为孝懿皇后,并封她父亲为铭德平伯。后来神宗即位,又给她上了尊号,叫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把她和穆宗合葬在昭陵,并且把她的牌位放到太庙里去祭祀。
陈氏,是通州人,嘉靖三十七年九月被选为裕王的继妃。隆庆元年,册封为皇后。她没有生孩子,而且身体不好,一直住在偏殿里。神宗即位后,尊她为仁圣皇太后,六年后又加尊号“贞懿”,十年后又加尊号“康静”。话说,神宗还在东宫的时候,每天早上祭拜奉先殿、朝见皇帝和生母之后,一定会去向陈皇后问安。陈皇后一听到他的脚步声就高兴。神宗登基后,对两位太后都非常孝顺,一点儿也不偏颇。二十四年七月,陈皇后去世了,谥号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她的牌位供奉在奉先殿的偏殿里。
李氏,是神宗的生母,漷县人。她侍奉穆宗的时候,穆宗还是裕王。隆庆元年三月,被封为贵妃。生下了神宗。神宗即位后,尊她为慈圣皇太后。以前的规矩是:皇帝登基后,要尊皇后为皇太后,如果皇帝还有生母,也要尊为太后,但要加个徽号来区分。当时,太监冯保想讨好贵妃李氏,就和首辅张居正一起,向朝廷大臣提议,把皇后尊为仁圣皇太后,把贵妃尊为慈圣皇太后,这样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仁圣皇太后住在慈庆宫,慈圣皇太后住在慈宁宫。后来张居正建议太后应该经常看看皇帝的起居,于是慈圣皇太后就搬到了乾清宫居住。
太后对皇帝管教特别严厉。要是皇帝不读书,太后就会叫他跪着。每次上朝讲课,太后都要皇帝模仿讲官,在太后面前讲课。到了上朝的日子,太后凌晨五点就到皇帝的寝宫,喊着“皇帝起床”,然后命令侍卫扶着皇帝坐起来,打水给皇帝洗脸,再扶着皇帝上轿去上朝。皇帝对太后非常孝顺,但是那些奉太后旨意办事的小内侍们,常常把事情做得太过分了。有一次,皇帝在西城郊外喝酒宴乐,让内侍唱新歌,内侍不会唱,皇帝就拔剑要打他。左右的人劝解才作罢,皇帝只是开玩笑似的剪了他一些头发。第二天,太后听说这件事后,就让居正写奏章严厉劝谏,并让居正替皇帝草拟一份认错的诏书。太后还叫皇帝跪着,数落他的不是。皇帝哭着请求改过自新,这才算了。
六年后,皇帝大婚,太后要回慈宁宫去了,太后对居正说:“我不能每天都看着皇帝,先生您是先帝托付的人,要每天都教导他,延续先帝对他的关爱。”三月,太后被加尊号为“宣文”。十年后,又加尊号为“明肃”。十二年,太后和仁圣太后一起祭拜皇陵。二十九年,又加尊号为“贞寿端献”。三十四年,又加尊号为“恭熹”。四十二年二月,太后去世了,皇帝尊谥她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和先帝合葬昭陵,并在崇先殿另立庙宇祭祀。
话说这位孝端皇后啊,性格严厉正直。万历皇帝刚开始执政的时候,重用张居正,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差点就国富民强了,这其中张居正的功劳很大。
光宗皇帝还没被立为太子的时候,给事中姜应麟等人上书请求被贬官,太后听到这事儿很不高兴。有一天,皇帝去侍奉太后,太后就问他怎么回事。皇帝说:“他们都是京城里的人家的孩子啊。”太后一听就火了,说:“你也是京城里人家的孩子!”皇帝吓得脸色都白了,赶紧趴在地上不敢起来。因为内宫里管宫女都叫“都人”,太后也是从宫女做起来的,所以皇帝才这么说。结果,光宗皇帝就这样被立为太子了。
大臣们都请求让福王回封地,这事儿拖了好久了,郑贵妃想拖到明年,说是为了给太后祝寿找个借口。太后说:“我的潞王(朱翊镠)也可以来给我祝寿啊!”郑贵妃这才不敢再拦着福王了。御史曹学程因为上书直言而被判死刑,太后看他母亲年纪大了,就求皇帝饶了他一命。皇后的父亲王伟被封为武清伯。她家的人曾经犯过错,太后就派人把事情调查清楚,然后依法处置了他们。太后很喜欢佛教,在京城内外建了很多寺庙,花费巨大,皇帝也捐了不少钱。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曾劝过她,但她没听。
孝端皇后王氏,是余姚人,在北京出生的。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她为人端庄谨慎,很得孝定太后的欢心。光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处境几次很危险,她都尽心尽力地保护他。郑贵妃很受宠,但她从不计较。她当皇后四十二年,以慈孝闻名。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去世,谥号孝端。光宗皇帝即位后,追尊她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嫓天毓圣显皇后”。等到光宗皇帝去世,熹宗皇帝继位后,才正式给她上册宝,和她合葬在定陵,并且把她配享太庙。
话说,跟昭妃刘氏同一天被册封的还有其他人呢。天启和崇祯年间,她一直住在慈宁宫,掌管着太后的印玺。她为人谨慎厚道,很疼爱各位王爷。庄烈帝对她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尊敬。有一次元旦朝见,皇上就在她旁边坐下,不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太后赶紧吩咐大家别惊动他,还让尚衣局的人好好护着皇上。过了一会儿,皇上醒了,整理好衣冠起身道歉说:“神宗皇帝在位时,天下太平,没什么大事;现在国家多难,我连续两夜批阅奏章,都没合眼,在太妃面前,实在是困得忍不住了。”太妃听了,不禁潸然泪下。崇祯十五年,昭妃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再说孝靖王太后,她是光宗皇帝的生母。她最初只是慈宁宫的一个宫人。年纪大了以后,皇上偶然经过慈宁宫,私下宠幸了她,她便怀孕了。按照宫里的规矩,受宠的妃嫔都会有赏赐,文书房的内侍会详细记录日期和赏赐物品作为凭证。但是当时皇上刻意隐瞒此事,所以宫人们谁也不敢多嘴。有一天,皇上侍奉慈圣太后用餐,慈圣太后谈起了这件事,皇上却没回应。慈圣太后就让取来内起居注给皇上看,还温和地说:“我都这么老了,还没抱上孙子呢。要是生的是男孩,对国家也是一件好事啊。做母亲的因儿子而显贵,这有什么好分的呢?”十年四月,她被封为恭妃。八月,光宗皇帝出生,也就是皇长子。后来,郑贵妃生下了皇三子,被晋封为皇贵妃,而恭妃却一直没被晋封。二十九年,皇长子被立为太子,恭妃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三十四年,元孙出生,慈圣太后的徽号得以加封,恭妃这才被晋封为皇贵妃。三十九年,她病危,光宗皇帝请求进宫探望,宫门却紧闭着,他只好撬开锁进去。妃子眼睛已经看不清了,拉着光宗的衣服哭着说:“我的孩子都这么大了,我死也瞑目了!”说完就去世了。大学士叶向高说:“太子生母去世,礼仪上应该隆重一些。”皇上没理会,叶向高又再次请求,这才得到批准。谥号为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于天寿山。
光宗皇帝登基了,他下了一道圣旨,说:“我继承了皇位,要治理天下,追溯这份福气的源头,那就是我的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她的恩情实在太大了。我以前在东宫的时候,没能尽孝,现在我当了皇帝,心里只有无尽的悲伤和遗憾。想要表达我无限的孝心,只能效仿古代的殷礼了。就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奉生母荣淑康妃的先例办理吧,礼部要仔细商议后再向我汇报。” 后来光宗皇帝去世了,熹宗皇帝继位,追尊光宗皇帝的生母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并将她的陵墓迁到了定陵,并在慈殿供奉。光宗皇帝的父亲天瑞,被封为永宁伯。
恭恪贵妃郑氏,是兴平人。万历初年入宫,被封为贵妃,生下了皇三子,后来被晋封为皇贵妃。皇帝很宠爱她。朝臣们怀疑这位贵妃有立自己儿子为皇太子的想法。大臣们纷纷上奏章讨论立储之事,奏章堆积如山,数不胜数,都指向宫内,攻击执政大臣。皇帝对此一概不理。因此,党争就开始了,闹得不可开交。万历二十九年春天,皇长子搬到了禧宫居住,十月被立为太子,但是怀疑郑贵妃的人仍然没有停止。
话说,当年吕坤当按察使的时候,曾经编过一本《闺范图说》。后来,太监陈矩看到了,就拿去献给皇帝了。皇帝又把这本书赏赐给了贵妃。贵妃还重刻了这本书,吕坤对此事完全不知情。
过了二十六年,秋天的时候,有人写了一篇《闺范图说跋》,改名叫《忧危竑议》,故意不署名,在京城广泛流传。大家说,这篇文章开头提到了汉朝明德马皇后是从宫女升为皇后的故事,暗指贵妃,而贵妃重刻《闺范图说》,实际上就是想以此为她儿子将来登基铺路。文章里用“朱东吉”来进行问答。“东吉”暗指东宫。文章题目叫《忧危》,是因为吕坤以前写过一篇叫《忧危》的奏疏,所以借用这个名字来讽刺,说的是妖言惑众的事。贵妃的哥哥国泰和侄子承恩,怀疑是给事中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写的,因为这两人以前都曾弹劾过吕坤,也弹劾过贵妃。皇帝重罚了戴士衡和樊玉衡,但是对那些妖言惑众的事却没怎么追究。
五年后,《续忧危竑议》又出现了。这时候太子已经立了,大学士朱赓把这本书呈报给了皇帝。这本书用“郑福成”来进行问答。“郑福成”暗指郑王(福王)将要成功的意思。文章大致意思是说:皇帝立太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将来一定会改立太子。皇帝特别启用朱赓进入内阁,实际上也是为了将来改立太子的意思。文章内容非常荒谬,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妖书。皇帝大怒,下令锦衣卫严查,抓捕得很紧。过了很久,才抓到一个叫皦生光的人,最终被判处极刑。这事儿,郭正域和沈鲤的传记里记载得很详细。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的事儿,有个叫王乾的百户告密,说孔学等人搞巫蛊之术,要害圣母和太子,还牵扯到了贵妃。还好当时叶向高大学士劝皇帝冷静处理,赶紧把福王送去封地,这样流言蜚语才渐渐平息。
后来又发生了“梃击案”,主事王之寀上疏弹劾张差,还把贵妃宫里的内侍庞保、刘成等人也扯了进去,朝堂上议论纷纷,乱成一锅粥。贵妃听说后,哭着向皇帝诉苦。皇帝说:“朝臣们说的那些话,我也搞不明白,如果一定要查,那就从太子查起吧!”贵妃就去向太子哭诉,贵妃下跪,太子也跟着下跪。皇帝还在慈宁宫太后面前召见群臣,让太子下令禁止株连,这才平息了张差案。神宗皇帝驾崩后,遗诏要追封贵妃为皇后,但礼部侍郎孙如游极力反对,这事儿才作罢。等到光宗皇帝去世后,又有人说贵妃和李选侍一起住在乾清宫,图谋垂帘听政,好长时间才平息了这个谣言。崇祯三年七月,这位皇贵妃去世了,谥号为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在银泉山。
光宗孝元皇后郭氏,是顺天府人。她父亲郭维城因为女儿做了皇后,被封为博平伯,后来又晋升为侯爵。郭维城死后,他的哥哥郭振明继承了爵位。郭皇后在万历二十九年册封为皇太子妃,万历四十一月去世,谥号为恭靖。熹宗皇帝即位后,追尊她为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并将她的陵墓迁到庆陵,并且把她配享太庙。
熹宗皇帝的生母孝和王太后,也是顺天府人。她侍奉光宗皇帝的时候是选侍,万历三十二年晋升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去世。熹宗皇帝即位后,追尊她为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迁葬庆陵,并在奉先殿供奉。崇祯十一年三月,又追加尊谥为孝纯皇太后,从御用监取回孝和皇太后和孝靖皇太后的玉册玉宝,才正式命有司在太庙供奉。而当年参与陷害魏忠贤的王体乾因为玩忽职守,被判处死刑。这距离追尊孝和皇太后已经过了十八年了。
孝纯刘太后是庄烈帝的生母,她是海州人,后来户籍在宛平。她最初进宫当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下了庄烈帝。后来,她失宠于光宗皇帝,被贬斥,最终去世了。光宗皇帝后来后悔了,怕神宗皇帝知道这件事,就叮嘱宫中不要提起,把她葬在了西山。
等庄烈帝长大后,被封为信王,追封刘太后为贤妃。那时候庄烈帝住在勖勤宫,他问身边的侍卫:“西山上有没有申懿王的坟墓?”侍卫回答说:“有。”“旁边有刘娘娘的坟墓吗?”侍卫回答说:“也有。”庄烈帝经常偷偷地送钱去祭奠。等到他即位后,尊谥刘太后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并将她的陵墓迁到了庆陵。
庄烈帝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他问身边的人有没有太后的画像,但谁也找不到。当时有个傅懿妃,以前和太后一起在宫中当淑女,她们关系比较好,傅懿妃自称熟悉太后的样子,她说宫里有些宫女长得和太后有点像。于是,她让庄烈帝的后母瀛国太夫人指点画工,最终画出了像的画像。画像完成后,皇帝用隆重的仪式从正阳门迎进了宫。庄烈帝在午门跪迎,把画像悬挂在宫中,还让老宫女们来看,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庄烈帝哭得很伤心,六宫嫔妃也都跟着哭了。
后来,因为生母忌日不设祭祀,也不穿戴青色衣物这事儿,十五年六月,庄烈帝因为思念太后,想追封以前历代的生母和继后七位,一起建一座庙宇来表达孝心。于是他来到德政殿,召集大学士和礼部官员,问他们:“太庙的制度是一帝配一后,祧庙也是这样,历朝的继后和生母,一共七位,都没有被供奉在太庙里,就连宫中的奉先殿也没有祭祀她们的地方,这该怎么办呢?”礼部侍郎蒋德璟说:“奉先殿外面还有奉慈殿,那是用来祭祀继后和生母的,虽然现在废弃了,但可以重新启用啊。”庄烈帝说:“奉慈殿外面,还有弘孝殿、神霄殿、本恩殿呢。”蒋德璟说:“内廷的规制,我们不太清楚。孝宗皇帝修建了奉慈殿,嘉靖年间废弃了,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旧址了。”庄烈帝说:“奉慈殿已经拆除了,只有奉先殿可以扩建了。”于是,就另建了一座殿宇,用来祭祀孝纯太后和其他的七位皇后。
话说光宗皇帝的妃子李氏,也就是后来的康妃,起初只是个选侍。当时宫里头有两个姓李的选侍,大家就叫她们东李西李,康妃是西李,她最受宠,还曾经照顾过熹宗皇帝和庄烈帝呢。光宗皇帝登基后,身体不好,就召集大臣们进宫。皇帝在暖阁里靠着桌子坐着,下令要封西李选侍为皇贵妃。 这西李选侍就催着熹宗皇帝出去说:“我想被封为皇后!”可是熹宗皇帝没理她。
礼部侍郎孙如游出来说话了,他说:“现在两位太后的谥号,还有元妃和才人的谥号都没定下来呢,等这‘四大礼’办完了再封也不迟。” 结果没多久,光宗皇帝就驾崩了。 这西李选侍还住在乾清宫,朝臣们都吓坏了,担心她要垂帘听政。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他们这些大臣,赶紧上奏章强烈反对,最后,西李选侍才被安排住到了仁寿殿。 具体情况,你们可以去看看刘一燝和杨涟的传记,写的很详细。
皇上朱由校即位后,就下令说,魏忠贤手下的凌选侍,竟然殴打皇太后,导致皇太后去世!凌选侍还妄想垂帘听政!这事儿,御史贾继春就上奏章揭发,跟周朝瑞吵得不可开交。
皇上又下令说:“九月初一,父皇驾崩,大臣们进宫哭丧完毕,就请求朝见。凌选侍拦着我不让我出暖阁,司礼监的官员苦苦请求,才让我出来。可她又后悔了,又让李进忠他们三番五次地把我劝回去。我到了乾清宫的丹陛,李进忠他们还拉扯我的衣服不放手。到了前宫门,她又不断派人让我回去,不让我去文华殿。这些都是大臣们亲眼看到的。看看凌选侍的所作所为,分明是想挟持我,垂帘听政!父皇让我让凌选侍照顾我,我的吃穿用度都是太祖皇帝和父皇赐的。凌选侍却侮辱虐待我,我日夜哭泣。父皇知道自己看走眼了,经常安慰我。要是当时没及时离开宫里,那些爪牙们都排好了队,我真不知道会怎么样!凌选侍因为殴打皇太后致死,自己也觉得有罪,就经常让宫人偷偷监视我,不让我和皇太后的旧侍说话,一说话就抓走。我的苦衷,朝臣们哪里能完全知道呢?可是这些大臣们不念皇太后的好,反而一味地袒护凌选侍,胡乱议论,轻重不分,道理法度何在!我现在取消凌选侍的封号,以慰藉皇太后在天之灵;好好供养凌选侍和我的八妹,以遵从父皇的遗愿。你们这些大臣们,应该能体会我的苦心了!” 说完,皇上又多次下旨斥责贾继春,贾继春最后被革职了。
话说熹宗皇帝刚登基那会儿,特别信任司礼太监王安,所以圣旨都是这么下的。过了一段时间,魏忠贤就专权乱政了。
四年的时候,把李选侍封为了康妃。五年的时候,修撰《三朝要典》,结果像李涟、杨涟他们这些正直的大臣都因此获罪而死,皇帝又重新启用崔继春,这旨意跟以前大相径庭啊!过了一阵子,李选侍就去世了。对了,这位庄妃李氏,就是人们常说的“东李”。她为人仁慈,很少说笑,虽然位份在“西李”前面,但皇帝的宠爱却不如“西李”。庄烈帝小时候就没了母亲,是“西李”抚养长大的。后来“西李”生了个女儿,光宗皇帝就让“东李”来照顾。天启元年二月,封李氏为庄妃。魏忠贤和客氏当道,因为庄妃为人正直,敢于坚持原则,宫里的许多礼仪都被他们废除了,庄妃心里憋屈得很,最后郁郁而终。崇祯皇帝即位后,还下旨赏赐了庄妃的弟弟李成栋一些田产。
再说说赵选侍,光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她还没什么封号。熹宗皇帝继位后,魏忠贤和客氏讨厌她,就伪造圣旨让她自尽。赵选侍把光宗皇帝赏赐给她的东西摆在案子上,朝着西边拜佛,哭着自缢而死。
张皇后,老家是祥符,她爹叫张国纪,因为女儿当了皇后,被封为太康伯。天启元年四月,她被册封为皇后。她为人正直,经常在皇帝面前告客氏和魏忠贤的状。有一次,她还把客氏叫来,想依法惩治她。客氏和魏忠贤因此怀恨在心,就诬陷皇后不是张国纪的亲生女儿,差点儿就骗过了皇帝。
三年后,皇后怀孕了,客氏和魏忠贤把所有跟皇后关系好的宫人都赶走了,换上了他们自己的人伺候皇后,结果害得皇后没能保住孩子。有一次,皇帝到皇后宫里,看见皇后正在读书。皇帝问她看什么书,皇后回答说:“《赵高传》。”皇帝听了之后,什么也没说。当时宫门口有人匿名上书,揭露魏忠贤的罪行,魏忠贤怀疑是张国纪和那些被赶走的官员干的。他的党羽邵辅忠、孙杰等人想借此机会制造大案,把东林党的官员都杀掉,同时利用张国纪来打击皇后,如果事情成功了,他们就想立魏良卿的女儿为皇后。顺天府丞刘志选侦察到了这件事,第一个上书弹劾张国纪,御史梁梦环也跟着弹劾,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等到熹宗皇帝病重的时候,揭露魏忠贤的阴谋,把皇位传给信王,都是皇后的功劳。后来庄烈帝尊她为懿安皇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皇后自缢身亡。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下令把皇后和熹宗皇帝合葬。
张裕妃,也是熹宗皇帝的妃子,性格直率刚烈。客氏和魏忠贤因为她跟自己不对付,把她关到了偏僻的宫殿,不给她吃喝。有一天天下雨,裕妃只能趴在地上喝屋檐下的雨水,最后活活饿死了。还有个慧妃范氏,她生下的悼怀太子夭折了,后来也失宠了。李成妃侍寝的时候,偷偷地为慧妃求情。客氏和魏忠贤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也把李成妃关到了偏僻的宫殿。李成妃事先在屋檐瓦缝里藏了一些食物,在宫殿里关了半个月都没死,最后被贬为普通宫女。到了崇祯年间,她们的位号才被恢复。
话说明朝庄烈帝的皇后周氏,祖籍苏州,后来搬到了北京。天启年间,她被选入皇太子朱由检的府邸。那时候,神宗的刘昭妃掌管着后宫大权,后宫的事务都得经过熹宗张皇后的同意。宫里选妃子的规矩是这样的:选上皇后的,会配上两个贵人一起侍奉;要是选上了皇后,皇太后就会用青纱帕子,系上金玉跳脱在她的胳膊上;要是没选上,就会把写着年月日的帖子塞进姑娘的袖子里,再给点银子打发她们回去。当时,懿安皇后觉得周氏年纪小,身体弱,刘昭妃却说:“现在虽然弱,将来一定会长大的。”于是,周氏被册封为信王妃。朱由检登基后,立周氏为皇后。
周皇后为人严谨谨慎。有一次,因为战事紧急,她委婉地对皇帝说:“我在南方老家还有一套房子。”皇帝问她是什么意思,她却不再说话了,其实她是想建议皇帝南迁避难。至于其他的政事,她从来不插手。田贵妃受宠又骄横,周皇后就用礼仪来约束她。有一年元旦,天气特别冷,田贵妃来给皇后请安,她的车子停在了走廊底下。周皇后等了好久才出来接见她,接受了田贵妃的拜礼后,就立刻让她下去了,没多说什么。可是,当袁贵妃来请安的时候,皇后却和她聊得很开心,说了好一会儿话。田贵妃听说后,非常生气,哭着向皇帝告状。有一次,皇帝在交泰殿和皇后说话,两人意见不合,皇帝竟然把皇后推倒在地,皇后气得不吃东西。皇帝后悔了,就派太监送去貂皮褥子给皇后,还问候她的起居。后来,田贵妃因为犯了错被斥责,打发去了启祥宫,三个月都没被召见。有一天,皇后陪皇帝在永和门赏花,她请求皇帝召见田贵妃,皇帝没答应。皇后立刻让人用车去接田贵妃,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因为战乱,皇帝吃素菜。皇后看到皇帝的身体一天天消瘦,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要给他吃,这时,瀛国夫人送来奏章,说:“我昨晚梦见孝纯太后回来了,她哭着说皇帝身体不好,还让我转告皇帝:‘不要吃太清淡的食物。’”皇帝把奏章带进宫里,皇后正要上菜。皇帝想起孝纯太后,又感动于皇后的体贴,就拿出奏章给皇后看,然后两人一起举起筷子,相对而泣,眼泪都滴在了桌案上。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号晚上,北京城破了,崇祯皇帝哭着对皇后说:“完了!”皇后叩头说:“我侍奉陛下十八年,一句劝谏都没被采纳,终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然后她抱着太子和两个皇子痛哭,把他们送出宫去。皇帝命令皇后自尽。皇后进了屋子关上门,宫女出来禀报说:“皇后领旨。”皇后就先皇帝一步死了。皇帝又命令袁贵妃自缢,绳子勒紧了,过了一会儿竟然活过来了。皇帝拔剑砍她的肩膀,又砍了几个妃嫔,袁贵妃还是没死。后来清世祖顺治皇帝当了皇帝,追封皇后为庄烈愍皇后,和崇祯皇帝一起葬在田贵妃的陵寝里,叫做思陵。朝廷还给袁贵妃安排了住处,供养她一辈子。
有个宫女叫魏氏,当时贼兵进宫了,她大声喊:“咱们肯定会被强暴,有志气的赶紧想办法!”说完就跳进御河自杀了,一会儿功夫,跟着一起自杀的就有好几百人。还有一个宫女叫费氏,才十六岁,她跳进了枯井里。贼兵用钩子把她钩上来,看见她长得漂亮,就抢着要她。费氏骗他们说:“我是长公主!”那些贼兵不敢逼她,把她带去见李自成。李自成让太监仔细辨认,发现她不是,就把她赏给了部下罗某。费氏又骗罗某说:“我其实是皇族,不能随便苟且,将军你应该选个好日子正式成婚。”罗某很高兴,摆酒设宴,喝得很尽兴。费氏藏着一把刀,等罗某喝醉了,割断他的喉咙,当场杀死他。然后她自己感叹说:“我一个弱女子,杀了一个贼兵头子,也值了!”说完就自刎而死了。李自成听说后大吃一惊,下令把她好好安葬。
田贵妃,陕西人,后来她家搬到扬州去了。她爹田弘遇,因为女儿当了贵妃,官儿也做大了,当上了左都督。这人呢,挺爱玩乐,有点儿江湖侠客的劲儿。贵妃从小就长得漂亮又秀气,性格比较内向,话不多,但多才多艺,早年在庄烈帝还是藩王的时候就伺候在他身边了。崇祯元年被封为礼妃,后来又升为皇贵妃。
皇宫里有一条长长的通道,夏天的时候皇帝出行,御驾走在这通道上,正午的太阳晒得厉害。贵妃就让人做了一些竹帘子遮挡阳光,这样跟着皇帝出行的人都能歇歇凉快。她还把那些抬轿子的年轻太监换成了宫女,让太监们轻松一些。皇帝知道了这事儿,觉得她很懂规矩,很体贴人。贵妃曾经犯过一点儿小错,被皇帝责罚,送到偏宫去反省。她生下的第五个皇子,在偏宫夭折了,她因此伤心过度,得了病。崇祯十五年七月,她去世了。死后被追谥为“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在了昌平天寿山,也就是思陵。
高皇后啊,跟着太祖皇帝一起经历了好多苦难,帮着太祖皇帝成就了大业,是天下人的母亲,慈爱仁德,名扬天下。后来是文皇后,仁慈孝顺,温和善良,她的好品德影响着后宫,后来的皇后也都学习她的样子,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们都说明朝的家风比汉朝唐朝都好得多,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万贵妃和郑贵妃,她们也没什么阴险的计谋,也没干预皇位继承的事儿,只是因为受宠爱,所以才招来了一些闲言碎语。《易经》上说:“安分守己,就不会后悔。”要是超过了这个限度,后悔都来不及了。圣人的告诫啊,真是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