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军礼,一共四种。最隆重的是皇帝亲自带兵打仗,这叫“亲征”,其次才是派将领去打仗,“遣将”。

出征之前,要举行祭祀仪式,叫做“祃祭”。打胜仗回来,要接受敌人的投降,“受降”;然后要奏报胜利,把俘虏献给祖宗,“奏凯献俘”;接着要根据功劳大小论功行赏,“论功行赏”。平时,皇帝也会举行阅兵和射箭比赛,分别叫做“大阅”和“大射”。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仪式,比如“救日伐鼓”,也归到军礼这一类。

洪武元年(1368年)的闰七月,朱元璋下令正式规定了军礼。中书省的官员和儒生们一起讨论说:古代天子亲自带兵打仗,是为了顺应天意,安抚百姓,消灭残暴,维护天下太平。从黄帝开始就用战争来征服不服从的人,这算是最早的亲征了。周朝的制度规定,天子亲征,要向天地、祖先和出征的地方祭祀,还要祭祀沿途的山川河流。打胜仗回来,要向祖先和神灵献上战利品和俘虏。后来魏朝有发布告示宣扬战功的制度,唐朝和宋朝也沿袭了这个做法。所以,我们参考了古代的典章制度,制定了亲征的仪式。

出征前要选个好日子祭告天地和祖先。皇帝要穿戴武官的服装,乘坐专门的御车,带齐六军,准备好祭品和乐器,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和祭祀天地一样。还要在国都南边的神庙举行祃祭。经过的山川河流都要祭祀,祭祀的规格有高有低,如果行程紧迫,就只用酒肉祭祀,祭祀用的器皿也简化。出征前,皇帝要斋戒一天。皇帝要穿戴特定的服装,检查祭品,查看祭祀用品是否清洗干净。祭祀那天,皇帝要穿戴武官服装,举行一献礼。凯旋归来后,要向天地和祖先报告胜利,仪式和出征时一样。把俘虏献给祖先和神灵后,要向全国发布告示,然后根据功劳大小进行奖赏。永乐、宣德、正统年间,都是按照这个制度执行的。

正德十四年,皇帝亲自带兵去征讨宸濠,礼部按照以前的规矩上报祭祀的仪式程序。皇帝下令说祭祀的事都派官员代替就行了。等到奏章请求派官员去祭祀时,皇帝又下旨说不用派了。 但是颁布诏书的时候,又和以前的老规矩一样。

第二年十一月,快要凯旋回朝了,礼部的官员说:“宸濠这小子造反,皇上您亲自统领大军,去讨伐他的罪行,这跟宣德年间皇上亲自征讨汉王庶人高煦的情况一样。可是相关的礼仪典制,我们查不到相关的记载啊!所以我们建议,大军回京那天,皇上您从正阳门进城,然后派官员向天地、宗庙社稷祭告谢恩。之后,皇上您去奉先殿、几筵殿祭拜完毕后,再去朝见皇太后。第二天一早,您在午门楼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举行献俘的仪式。再择个好日子,向天下颁布诏书宣告胜利。”

十二月,皇帝回京了,文武百官在正阳门外迎接,皇帝穿着戎装骑着马进了城。

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中书省的官员们开会讨论,然后上奏皇帝说:皇帝派将领出征,是为了讨伐有罪的人,消除百姓的危害。《尚书》里记载大禹曾经带兵征讨,《诗经》里赞美南仲的军事行动。《史记》引用《兵书》说:“古代的皇帝派将领出征,都要跪着把兵车车轴上的枢纽推给他。”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时,还专门设坛举行仪式,北齐皇帝则亲自授予斧钺。唐朝皇帝要先到宗庙和社稷祭祀,还要到太公庙祭祀。宋朝皇帝则在朝堂上授予将领旌节,然后到宗庙和社稷祭祀,还要祭祀黄帝。

现在我们也应该制定一套派将领出征的仪式。皇帝穿着武弁服,在奉天殿举行仪式。大将军进入奉天殿的丹墀,行四拜礼,然后从西边的台阶进入殿内,再拜跪下。负责宣读诏书的官员宣读诏书,然后把节钺授予大将军。大将军接过节钺,交给随从人员,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后,再拜谢恩,然后退出去。走到台阶下,恢复站立姿势,再行四拜礼。皇帝回宫后,大将军才出来。到了午门外,大将军整顿军队,竖起旗帜,鸣金击鼓,让队伍排列整齐,高举节钺。乐队奏乐引导,百官依次送行。

至于祭祀宗庙社稷的仪式,就让大将军准备祭品,举行一次祭祀仪式,这和派官员祭祀宗庙社稷的仪式一样。至于祭祀武成王庙的仪式,提前两天,大将军要检查祭品。祭祀当天,大将军在幕帐里写好祝文,然后到祭祀的位子,行再拜礼。走到神位前上香、献帛,再拜。然后献上熟食和酒,读祝文,再拜。走到神位前,再拜。饮福酒,接受祭肉,再拜。撤去祭品,观看燎祭的烟火。对于配祀的神位,也由大将军行礼。两边的陪祀神位,则由其他将领分别献祭。

皇上要亲征打仗了,出发前一天,他和所有的大将军、陪祭的官员都得斋戒一天,什么肉都不能吃。 出发前一天晚上,皇上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亲自去检查祭祀用的牲畜,然后到神厨看看锅碗瓢盆都洗干净了没有。 祭祀用的东西摆好了,军旗六面,在庙北面,军旗在东,六面旗在西,摆放着各种祭祀用的器皿,整整齐齐的。 还挖了个坑,在神位西北角,坑前放了席子,席子上摆了五个酒碗,五只公鸡,其他的祭祀用品都按规矩摆放。

第二天祭祀,把军旗和六面旗插在神位后面。皇上换上武将的衣服,从左边的南门进去。走到庙庭南边,正中间,面向北站着。大将军和陪祭的官员,文武官员分列两旁站好。然后开始迎神,皇上先拜了两拜,然后把祭品放下去。 开始初献的仪式,皇上先到军旗的神位前拜两拜,再到六面旗的神位前拜两拜。亚献和终献也是同样的流程。 不过初献的时候,皇上要念祝文,然后到饮福的地方,拜两拜,喝了福酒,接受祭肉,再拜两拜。 掌管祭祀的官员收起祭品,赞礼的官员唱送神歌,皇上又拜了两拜。 负责祭祀的官员拿着祭祀用的东西,掌管祭祀的官员拿着祭祀用的食物到火堆那里,太常寺的官员奏请皇上观看火祭。 然后杀鸡,把鸡血滴到酒碗里,祭祀神灵。火祭进行到一半,仪式就完成了,皇上就回去了。如果只是派大将出征,就在插着旗帜的祭坛上进行三献礼,大将初献,其他将领亚献和终献。

1371年7月,四川的夏明升带着投降书到了北京。朱元璋皇帝下令让中书省(当时的政府部门)商量一下怎么接受他们的投降。各部门官员建议,按照宋朝太祖接受蜀主孟昶投降时的礼仪来办。他们计划好夏明升朝见皇帝的日子,那天皇帝要在奉天门迎接他。夏明升要在午门外跪着呈上罪己表。然后,侍仪使拿着奏章进去,宣表官念完奏章后,承制官(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就宣读圣旨。夏明升他们都趴在地上,侍仪舍人(负责侍奉的官员)把夏明升扶起来,他手下的人也都站起来,跪着听圣旨赦免他们的罪行。夏明升他们磕了五个头,喊了三声万岁。承制官宣读完圣旨,赏赐他们衣服和帽子。侍仪舍人领着夏明升走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中央,又磕了四个头。侍仪使传达皇帝的旨意,夏明升跪着听皇帝训示,磕了四个头,喊了三声万岁,又磕了四个头才退出去。百官都去祝贺。

皇帝考虑到孟昶专权,生活奢侈放纵,而夏明升年纪轻轻,事情都是手下人做的,所以免除了他磕头伏地呈上罪己表这种繁琐的仪式。只让夏明升和他的官员们来朝见,百官一起祝贺。

每次皇帝亲征回来,凯旋之后,皇帝都会带着将领们,把俘虏和战利品陈列在太庙南门和社稷坛北门外,向太庙和社稷坛祭祀,举行隆重的三献礼,仪式跟出征时一样。祭祀完毕,就把俘虏和战利品交给刑部,协律郎(掌管音乐的官员)指挥乐队奏乐,仪式才算结束。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登上午门楼,向全国发布诏书,百官穿着朝服聆听,仪式跟宣读赦免诏书一样。

话说大将军打了胜仗,凯旋而归。早些时候,大都督就用捷报通知了朝廷。皇上在午门楼前正殿设了接风洗尘的仪式。楼前摆好了奏凯的乐队,协律郎在乐队北边,司乐在协律郎南边。楼前稍偏南一点的地方是献俘的地方,献俘的将校在献俘处北边站着,刑部尚书在将校北边奏报,他们都面朝北。刑部尚书接受俘虏的地方在献俘处西边,面朝东。捷报的案几摆在内道正中央,朝南。接受捷报的人在案几东边,承制官在案几东北边,他们都面朝西。宣读捷报的人在文武百官南边,面朝北。

当天一大早,先在庙社门外摆上凯旋的乐队和俘虏的首级,但这时候还没演奏音乐。等祭祀仪式结束后,才把乐队重新摆到午门楼前。将校们带着俘虏站在兵器之外等候,百官都站好位置。皇上穿着便服上了楼,侍卫的站位和往常一样。大将军在楼前就位,行了四拜大礼。其他将领跟着行礼,然后退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奏响凯旋乐曲,协律郎拿着指挥棒引导乐工就位,司乐跪下请求演奏凯旋乐。协律郎举起指挥棒,鼓乐齐鸣,演奏起欢快的乐曲。

乐曲结束后,就开始宣读捷报。承制官把捷报交给接受捷报的官员,引礼官引导他走到案几前跪下接受捷报,然后从中间往南走,把捷报交给宣读捷报的官员。宣读完毕后,捷报送交中书省,然后颁布天下。将校们带着俘虏来到指定位置,刑部尚书跪下奏报说:“某某官员在某地俘获了这些人,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奏报完毕,退回原位。那些要受刑的俘虏站在西厢房,面朝东,等待刑官处置。那些被赦免的俘虏,楼上的承制官宣读圣旨,下令释放他们,解开绳索。楼下的承旨官执行命令,释放完毕后,礼官引导被释放的俘虏谢恩,他们都行了四拜三呼大礼,将校们带着被释放的俘虏退下。如果有赏赐,就当场宣读圣旨赐予他们。大将以下的官员都来到拜位,舞蹈山呼,和往常的仪式一样。

百官稍稍向前跪下,致贺词。完毕后,百官再次行四拜大礼,仪式结束后,皇上返回宫中。

洪武三年六月,李文忠将军北上打仗大获全胜,派人把俘虏的元朝孙子买的里八剌和他们的宝册送到了北京。朝中大臣们都建议举行献俘仪式,庆祝胜利。但是朱元璋皇帝没同意,具体情况记载在《本纪》里。皇帝只让买的里八剌穿着他们原来的衣服来朝见,朝见结束后,赏赐他一套中国的衣服,让他穿着回去。 朱元璋还对大臣们说:“以前元朝的妃子来朝见皇帝,也是穿他们自己的衣服,咱们没必要学他们那一套。” 他还让买的里八剌穿着自己的衣服去见皇后,之后也赏赐了他一套中国的衣服。

十一月,大将军徐达和李文忠等人凯旋而归,皇帝亲自到江边迎接他们。第二天,徐达带领众将领向皇帝上奏了平定沙漠的奏章。皇帝在奉天殿接受奏章,太子和亲王在旁侍奉,百官穿着朝服列队参加,徐达和李文忠呈上奏章祝贺。仪式结束后,他们从西阶退下。然后太子和亲王又来祝贺。后来规定,以后要是取得重大胜利,就要选择吉日宣告捷报,这一天不上朝,百官穿节日盛装祝贺,当天还要派官员到郊庙祭告。如果只是中等规模的胜利,就只宣告捷报,不用祭告和庆贺。

永乐四年,又重新规定了捷报的处理办法:凡是取得胜利,兵部官员要通过露布上报,如果大将还在军中,就由露布的官员行礼,第二天再举行宣读捷报的仪式,第三天再举行庆贺仪式,其他的都按照之前的规矩来。武宗皇帝平定宸濠叛乱后回朝,礼部准备举行献俘仪式,但碰上皇帝身体不适,所以仪式就没举行。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叛贼王三屡次带领吉囊部落侵犯大同,官军用计抓住了他。于是派官员向南北郊、景神殿、太社稷祭告,选择吉日举行献俘仪式,百官都来祝贺。天启二年,四川的叛贼樊友邦等人,山东的叛贼徐鸿儒等人被平定,都派官员到郊庙祭告,并在御楼举行献俘仪式。

凡凯打了胜仗回来,中书省就给大都督府发文,兵部把各位将领的功劳都整理好,吏部把他们的爵位和官职都列出来,户部和礼部则负责拟定赏赐的标准。中书省把六部的意见汇总后,确定了功劳和赏赐,然后奏请皇帝批准。

之前,人们在奉天殿摆好了御座和香案,殿里设了宝案、诏书案,丹陛正中靠北的地方摆着诰命案,诰命案的北边是宣制案。吏部、户部、礼部三位尚书站在殿上东南侧,大都督和兵部尚书站在殿上西南侧,那些要受赏的官员在丹墀中央列队站好,按顺序排列在丹墀西南,接受赏赐的地方在诰命案南边,负责赏赐的官员站在受赏官员队伍的西边。每个官员都安排两人,一个捧着诰命,一个捧着赏赐的礼物,大家都面向北方。其他的陈设都跟平时的朝会一样。

这天,鼓声响了三遍,官员们都到各自的位置就位了。皇帝穿着衮冕登上御座,太子和诸王也穿着衮冕,从殿东门进来侍立在旁边。受赏的官员入殿行礼,然后跪拜四次。负责宣读圣旨的官员跪着宣读圣旨,然后从殿中门出去,吏部、户部、礼部尚书则从殿西门出去,站在诰命案的东边。宣旨的官员面向南方,宣布有圣旨要宣读,受赏的官员全部跪下。圣旨的内容是:“朕嘉奖你们为国家建立功勋,应该给予爵位和赏赐。现在授予你们某某官职,赐予你们某某物品,你们要恭敬地遵从朕的旨意。”宣读完毕,受赏的官员先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再次跪拜。

接下来开始发放赏赐,第一个受赏的官员走到案前跪下,吏部尚书捧着诰命,户部尚书捧着赏赐的礼物,分别交给受赏官员。受赏官员接过东西交给左右的人,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回到原位。其他的官员依次受赏,宣旨的官员、吏部尚书等人一起到御前复命,然后回到原位。受赏的官员都再次跪拜,三次舞蹈,高呼万岁。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又跪拜四次。仪式结束后,皇帝返回宫中。各位官员离开,到午门外,把诰命和礼物放在龙亭上,然后用仪仗、鼓乐送回各自府邸。第二天,他们要进献奏章表示谢恩,这都是按照常规礼仪进行的。

宣德四年十月,皇上要到郊外检阅军队,就命令都督府把军队整理好,文官和武官每个部门都派一个主要官员和一个下属官员跟着一起去。

哎,到了正统年间,皇上要是想检阅军队,就在离京城比较近的郊外或者西苑里看看,也没什么正式的命令下达。

到了隆庆二年,大学士张居正说:“咱们祖宗以前都有大规模的阅兵仪式,皇上您也应该亲自去检阅一下军队啊!” 兵部就搬出宣宗皇帝和英宗皇帝以前的事例,也建议皇上举行阅兵仪式。 皇上就决定在第二年八月举行。 到了八月,礼部就开始制定具体的仪式流程了。

那天早上,皇帝穿便服在内殿行了四拜大礼,就跟出郊祭祀一样隆重。司设监在将台上搭好了御幄,所有负责军事的大臣、巡视官员和将领都带着军队提前到教场准备。一大早,就派官员去教场祭祀旗帜的神灵。三大营的军队都穿着盔甲,四位将领带着两千骑兵护驾。文官这边,各个部门的主官,还有负责监察的官员、礼部和兵部的官员、礼部仪制司、兵部四司的官员、负责仪仗的御史、鸿胪寺的官员;武官这边,都督以上级别的官员、锦衣卫的高级官员和南镇抚司的官员,都穿着大红色的便服,戴着官印,跟着皇帝前往教场。那天早朝就免了。锦衣卫负责仪仗队。皇帝穿着便服坐上轿子,从长安左门出发,军队开道,锣鼓喧天。出了安定门,到了阅武门外。负责军事的大臣和将领们穿着戎装跪迎,皇帝下轿后,他们就在将台下,面向北方站好。皇帝进入阅武门,内中军鸣放了三响礼炮,各营的锣鼓齐鸣,护驾的官员们在行宫门外站好。皇帝到达宫门,下轿。兵部官员引导皇帝进入行宫,鸣金收鼓,等待皇帝就座。护驾的官员们行了一拜大礼,皇帝赐予酒食。官员们谢恩后离开,在将台下东西两侧站好。兵部官员奏请开始大阅兵。兵部和鸿胪寺的官员引导皇帝登上将台,又鸣放了三响礼炮。京营将士叩头完毕,分列东西两侧侍立。负责军事的大臣站在护驾官员的北边,将领们站在官员的南边。兵部尚书奏请,命令各营整队。将台上吹响号角,挥动黄旗,负责军事的大臣和将领们都回到各自的队伍。兵部尚书请求开始阅兵,又鸣放了三响礼炮。骑兵和步兵按照常规进行演练。演练结束后,再次吹响号角,挥动黄旗,将士们都返回营地。

过了一会儿,兵部尚书请求开始射箭比赛。负责军事的大臣以下,还有参加射箭比赛的公侯驸马伯以及锦衣卫的官员,都在台下进行射箭比赛。骑兵射三箭,步兵射六箭,射中目标就鸣鼓报知,御史和兵部官员监督并记录成绩。把总以下的军官和士兵也进行射箭比赛,府部大臣以及御史、兵部官员在东西厅进行检阅。枪、刀、火器的操练,由负责军事的大臣挑选一支队伍,在皇帝面前进行展示。兵部尚书奏请大阅完毕,台下举起号旗。负责军事的大臣和将领们都来到台下,面向北方站好。鸿胪寺的官员宣读圣旨,并跪下。宣读完毕,叩头。官员们先退下,到门外,护驾官员们行叩头礼。礼毕,皇帝返回行宫稍作休息,护驾官员们在宫门外站好。皇帝登上轿子。内中军鸣放三响礼炮,各营都吹奏乐器,仪仗队和骑兵开道,锣鼓和乐器声齐鸣。负责军事的大臣以下的官员等候皇帝经过,叩头后退下。骑兵在长安左门外停下。仪仗队和乐队在午门外停下。皇帝回宫后,又到内殿参拜,仪式和之前一样。没有护驾的百官,都穿着吉服在承天门外桥南站好,恭送皇帝回宫,皇帝回来时,他们也一样迎接。第二天,负责军事的大臣以下的官员上表谢恩,百官列队祝贺,仪式和往常一样。兵部将将士的表现、射箭成绩、训练等级等情况奏报皇帝。两天后,皇帝在皇极门赐敕勉励将士。负责军事的大臣捧着圣旨,将士们引导着到教场,宣读圣旨并行礼。当天,就进行赏罚。第二天,负责军事的大臣率领将领再次谢恩。

皇上批准了这个方案。回宫的路上,奏起了《武成之曲》。

万历九年的大阅,跟隆庆年间一样隆重。

射箭的仪式啊,后世都不怎么讲究了,只有《宋史》把它列在嘉礼(隆重的典礼)里。到了《明集礼》和《会典》里,就都把它归到军礼里去了。

洪武三年就规定了这些射礼的制度。每逢祭祀郊庙,之前都要举行大射礼。工部负责制作射侯等器物。射鹄一共有七种。

虎鹄五彩,是皇帝用的;熊鹄五彩,是皇太子用的;豹鹄五彩,是亲王用的;豹鹄四彩,是一品、二品文武官员用的;糁鹄三彩,是三品到五品官员用的;狐鹄二彩,是六品到九品官员用的;布鹄没有颜色,是文武官员子弟以及民间优秀人才用的。

射箭的时候,会在鹄的右边设置“乏”。“乏”又叫“容”,这在《周礼·大司马》里记载的服不氏的职责中就有提到,负责拿着旗帜,并用身体遮挡住射中鹄的人。 射箭时,前面还要摆上靶子(楅)和皮革(韦),用来校准箭矢。

靶子有五种:皮树靶,皇帝大射时用;闾靶,皇帝宴射时用;虎靶,皇太子和亲王射箭时用;兕靶,一品到五品文武官员用;鹿靶,六品到九品官员、文武官员子弟以及民间优秀人才通用。

射礼的职事人员分工明确:有两个司正官,负责根据射手的官职高低、体力强弱来安排两人一组的搭档,如果安排不当就记在账上,由兵部官员负责管理。有两个司射官,负责先用强弓射鹄,以此鼓舞士气,由武职官员担任。还有两个司射器官,负责辨别弓的强弱,分成三等,根据体力强弱分配弓箭,由工部官员负责。 负责给射中靶子的人倒马乳酒的叫举爵者,由光禄寺官员担任。负责安排射箭顺序的叫请射者,由侍仪司负责。

负责捡箭和把箭交给司射器官的叫待获者,由仆役担任。六个执旗者在“容”的后面拿着五种颜色的旗帜。如果射中靶子,就举红旗;射中彩鹄,就举相应的彩旗;箭射偏西,举白旗;射偏东,举青旗;射过靶,举黄旗;射不到靶,举黑旗。这由两个军士负责。还有两个引礼官,负责引导文武官员进退,由侍仪司的舍人担任。

朱元璋觉得以前帝王的射箭礼仪荒废已久,只有武将才练,文官们都不懂,就下令全国的国子监和各地的学生都要学习射箭,还把射箭的仪式颁布到全国各地。 每个月初一十五,大家就在衙门或者空旷的地方练习。官府和学校的射箭仪式,大体上模仿大型射箭比赛,但礼仪要简化一些。一开始射箭的距离是三十步,后来逐渐增加到九十步。每次射四箭,两人一组。

永乐年间,还流行了一种击球射柳的游戏。永乐十一年五月初五,皇帝去东苑玩击球射柳,让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京城里的老人们一起观看。把参加击球的人分成两队,从皇太孙开始,依次往下,诸王大臣轮流击球射柳,射中的就赏赐布匹,赏赐的多少不一样。

洪武六年二月,规定了救日食的仪式。遇到日食的时候,皇帝穿平常的衣服,不用到正殿。中书省设香案,百官穿朝服行礼。击鼓的人敲鼓,等到太阳复圆才停。遇到月食,大都督府设香案,百官穿平常衣服行礼,不用敲鼓,如果遇到下雨、下雪或者乌云遮天,就免了。

后来,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又修改了仪式。礼部在露台上设香案,对着太阳,仪门内摆放金鼓,露台下奏乐,各位官员在露台上拜位。等到日食发生,百官穿朝服入列,奏乐,行四拜礼,乐声停止,然后跪下。负责的人拿着鼓,队伍最前面的人敲三下鼓,然后大家一起敲鼓,等到太阳复圆,再行四拜礼。遇到月食,百官就穿平常衣服在大都督府行救护仪式,和日食的仪式一样。在外地的各部门,日食就在布政使司、府州县行礼,月食就在都指挥使司、卫所行礼。

隆庆六年,皇帝驾崩,举国服丧。正在服丧期间,遇到日食。百官先去哭祭,然后到礼部,穿青色素衣、黑色角带,对着太阳行四拜礼,不用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