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蔡羽等〕 黄佐〔欧大任 黎民表〕 柯维骐 王慎中〔屠应埈等〕 高叔嗣〔蔡汝楠〕 陈束〔任瀚 熊过 李开先〕 田汝成〔子艺蘅〕皇甫涍〔弟冲 汸濂〕 茅坤〔子维〕 谢榛〔卢柟〕 李攀龙〔梁有誉等〕王世贞 〔汪道昆 胡应麟 弟世懋〕 归有光〔子子慕 胡友信〕
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千金为赙。徵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徵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徵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徵明官。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彭孙震孟,自有传。
吴中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骋,文风极盛。徵明及蔡羽、黄省曾、袁袠、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
蔡羽,字九逵,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自号林屋山人,有《林屋》《南馆》二集。自负甚高。文法先秦、两汉。或谓其诗似李贺,羽曰:“吾诗求出魏、晋上,今乃为李贺邪!”其不肯屈抑如此。
黄省曾,字勉之。举乡试。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所著有《五岳山人集》。子姬水,字淳父,有文名,学书于祝允明。
袁袠,字永之,七岁能诗。举嘉靖五年进士,改庶吉士。张璁恶之,出为刑部主事,累迁广西提学佥事。两广自韩雍后,监司谒督府,率庭跪,袠独长揖。无何,谢病归。子尊尼;字鲁望,亦官山东提学副使,有文名。
王宠,字履吉,别号雅宜。少学于蔡羽,居林屋者三年,既而读书石湖。由诸生贡入国子,仅四十而卒。行楷得晋法,书无所不观。
陆师道,字子传。由进士授工部主事,改礼部,以养母请告归。归而游徵明门,称弟子。家居十四年,乃复起,累官尚宝少卿。善诗文,工小楷古篆绘事。人谓徵明四绝,不减赵孟頫,而师道并传之,其风尚亦略相似。平居不妄交游,长吏罕识其面。女字卿子,适赵宦光,夫妇皆有闻于时。
陈道复,名淳,以字行。祖璚,副都御史。淳受业徵明,以文行著,善书画,自号白阳山人。
王谷祥,字禄之。由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吏部员外郎。忤尚书汪鋐,左迁真定通判以归。与师道俱有清望。
彭年,字孔嘉,其人亦长者。周天球,字公瑕;钱谷,字叔宝。天球以书,谷以画,皆继徵明表表吴中者也。其后,华亭何良俊亦以岁贡生入国学。当路知其名,用蔡羽例,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良俊,字元朗。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与弟良傅并负俊才。良傅举进士,官南京礼部郎中,而良俊犹滞场屋,与上海张之象,同里徐献忠、董宜阳友善,并有声。及官南京,赵贞吉、王维桢相继掌院事,与相得甚欢。良俊居久之,慨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乎!”遂移疾归。海上中倭,复居金陵者数年,更买宅居吴阊。年七十始返故里。
徐献忠,字伯臣。嘉靖中,举于乡,官奉化知县。著书数百卷。卒年七十七,王世贞私谥曰贞宪。
董宜阳,字子元。
张之象,字月鹿。祖萱,湖广参议。父鸣谦,顺天通判。之象由诸生入国学,授浙江按察司知事,以吏隐自命。归益务撰著。晚居秀林山,罕入城市。卒年八十一。
黄佐,字才伯,香山人。祖瑜,长乐知县,以学行闻。正德中,佐举乡试第一。世宗嗣位,始成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授编修,陈初政要务,又请修举新政,疏皆留中。寻省亲归,便道谒王守仁,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守仁亦称其直谅。还朝,会出诸翰林为外僚,除江西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闻母病,引疾乞休,不俟报竟去,下巡抚林富逮问。富言佐诚有罪,第为亲受过,于情可原,乃令致仕。家居九年,简宫僚,命以编修兼司谏,寻进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召为右谕德,擢南京国子祭酒。母忧除服,起少詹事。谒大学士夏言,与论河套事不合。会吏部缺左侍郎,所司推礼部右侍郎崔桐及佐。给事中徐霈、御史艾朴言:“桐与左侍郎许成名竞进,至相诟詈;而佐及同官王用宾亦争觊望,惟恐或先之,宜皆止勿用。”言从中主之,遂皆赐罢。
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平生譔述至二百六十余卷。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年七十七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佐弟子多以行业自饬,而梁有誉、欧大任、黎民表诗名最著云。欧大任,字桢伯,顺德人。由岁贡生历官南京工部郎中,年八十而终。黎民表,字惟敬,从化人,御史贯子也。举乡试,久不第,授翰林孔目,迁吏部司务。执政知其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供事内阁,加官至参议。
柯维骐,字奇纯,莆田人。高祖潜,翰林学士。父英,徽州知府。维骐举嘉靖二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未赴,辄引疾归。张孚敬用事,创新制,京朝官病满三年者,概罢免,维骐亦在罢中。自是谢宾客,专心读书。久之,门人日进,先后四百余人,维骐引掖靡倦。慨近世学者乐径易而惮积累,窃二氏之说以文其固陋也,作左右二铭,训学者务实。以辨心术、端趋向为实志,以存敬畏、密操履为实功,而其极则以宰理人物、成能天地为实用,作讲义二卷。《宋史》与《辽》《金》二《史》,旧分三书,维骐乃合之为一,以辽、金附之,而列二王于本纪。褒贬去取,义例严整,阅二十年而始成,名之曰《宋史新编》。又著《史记考要》《续莆阳文献志》,及所作诗文集并行于世。
维骐登第五十载,未尝一日服官。中更倭乱,故庐焚燬,家困甚,终不妄取。世味无所嗜,惟嗜读书。抚按监司时有论荐,不复起。隆庆初,廷臣复荐。所司以维骐年高,但授承德郎致仕。卒年七十有八。孙茂竹,海阳知县。茂竹子昶,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王慎中,字道思,晋江人。四岁能诵诗,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时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埈、华察、陆铨、江以达、曾忭辈,咸在部曹。慎中与之讲习,学大进。十二年,诏简部郎为翰林,众首拟慎中。大学士张孚敬欲一见,辞不赴,乃稍移吏部,为考功员外郎,进验封郎中。忌者谗之孚敬,因覆议真人张衍庆请封疏,谪常州通判。稍迁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并在南京。久之,擢山东提学佥事,改江西参议,进河南参政。侍郎王杲奉命振荒,以其事委慎中,还朝,荐慎中可重用。会二十年大计,吏部注慎中不及。而大学士夏言先尝为礼部尚书,慎中其属吏也,与相忤,遂内批不谨,落其职。
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毗陵。家居,问业者踵至。年五十一而终。李攀龙、王世贞后起,力排之,卒不能掩。攀龙,慎中提学山东时所赏拔者也。慎中初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
屠应埈,字文升,平湖人,刑部尚书勋子也。举嘉靖五年进士。由郎中改翰林,官至右谕德。
华察,字子潜,无锡人。应埈同年进士。累官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
陆铨,字选之,鄞人。嘉靖二年进士。与弟编修釴争大礼,并系诏狱,被杖,后官广西布政使。釴终山东提学副使,兄弟皆能文。
江以达,字子顺,贵溪人。嘉靖五年进士。累官福建提学佥事。
高叔嗣,字子业,祥符人。年十六,作《申情赋》几万言,见者惊异。十八举于乡,第嘉靖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历稽勋郎中。出为山西左参政,断疑狱十二事,人称为神。迁湖广按察使,卒官,年三十有七。
叔嗣少受知邑人李梦阳,及官吏部,与三原马理、武城王道同署,以文艺相磨切。其为诗,清新婉约,虽为梦阳所知,不宗其说。陈束序其《苏门集》,谓有应物之冲澹,兼曲江之沈雄,体王、孟之清适,具高、岑之悲壮。王世贞则曰:“子业诗,如高山鼓琴,沈思忽往,木叶尽脱,石气自青;又如卫洗马言愁,憔瘁婉笃,令人心折。”而蔡汝楠至推为本朝第一云。兄仲嗣,官知府,亦有才名。
汝楠,字子木。儿时随父南京,听祭酒湛若水讲学,辄有解悟。年十八,成嘉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从王慎中、唐顺之及叔嗣辈学为诗。寻进刑部员外郎,徙南京刑部。善皇甫涍兄弟,尚书顾璘引为忘年友。廷议改归德州为府,擢汝楠知其府事。以母忧归,聚诸生石鼓书院,与说经。治民有惠政,既去,士民祠祀之。历官江西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召为兵部右侍郎,从诸大僚祝釐西宫,世宗望见其貌寝,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未几卒。
汝楠始好为诗,有重名。中年好经学,及官江西,与邹守一、罗洪先游,学益进,然诗由此不工去。
陈束,字约之,鄞人。生而聪慧绝伦,好读古书。会稽侍郎董玘官翰林时,闻束才,召视之。东垂髫而前,试词赋立就,遂字以女,携至京,文誉益起。嘉靖八年廷对,世宗亲擢罗洪先、程文德、杨名为一甲,而置唐顺之及束、任瀚于二甲,皆手批其卷。无何,考庶吉士,得胡经等二十人,以束及顺之、瀚曾奉御批,列经等首。座主张璁、霍韬以前此馆选悉改他曹,引嫌,亦议改,乃寝前令,束授礼部主事。时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谓束及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也。四郊改建,都御史汪鋐请徙近郊居民坟墓,束疏谏,不报。迁员外郎,改编修。
束出璁、韬门,不肯亲附。岁时上寿,望门投刺,辄驰马过之。为所恶,出为湖广佥事。分巡辰、沅,治有声。稍迁福建参议,改河南提学副使。束故有呕血疾,会科试期近,试八郡之士,三月而毕,疾增剧,竟不起,年才三十有三。妻董,亦能诗,束卒未几亦卒,束竟无后。
当嘉靖初,称诗者多宗何、李,束与顺之辈厌而矫之。束早世,且藁多散逸,今所传《后冈集》,仅十之一二云。
任瀚,字少海,南充人。嘉靖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未上,授吏部主事。屡迁考功郎中。十八年,简宫僚,改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检讨。明年,拜疏引疾,出郭戒行,疏再上,不报,复自引还。给事中周来劾瀚举动任情,蔑视官守。帝令自陈,瀚语侵掌詹事霍韬。帝怒,勒为民。久之,遇赦,复官致仕。终世宗朝,中外屡荐,不复用。神宗嗣位,四川巡抚刘思洁、曾省吾先后疏荐,优旨报闻而已。瀚少怀用世志,百家二氏之书,罔不搜讨。被废,益反求《六经》,阐明圣学。晚又潜心于《易》,深有所得。文亦高简。卒年九十三。
熊过,字叔仁,富顺人。瀚同年进士。累官祠祭郎中,坐事贬秩,复除名为民。
李开先,字伯华,章丘人。束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性好蓄书,李氏藏书之名闻天下。
吕高,字山甫,丹徒人。亦束同年进士。历官山东提学副使。乡试录文,旧多出学使者手,巡按御史叶经乞顺之文。高心憾,寓书京师友人言经纰缪。严嵩恶经,遂置之死。及后大计,诸御史谓经祸由高,乃斥归,于八子中,名最下。
田汝成,字叔禾,钱塘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寻召改礼部。十年十二月上言:“陛下以青宫久虚,祈天建醮,复普放生之仁,凡羁蹄钅杀羽禁在上林者,咸获纵释。顾使囹圄之徒久缠徽纆,衣冠之侣流窜穷荒,父子长离,魂魄永丧,此独非陛下之赤子乎!望大广皇仁,悉加宽宥。”忤旨,切责,停俸二月。屡迁祠祭郎中,广东佥事,谪知滁州。复擢贵州佥事,改广西右参议,分守右江。龙州土酋赵楷、凭祥州土酋李寰皆弑主自立,与副使翁万达密讨诛之。努滩贼侯公丁为乱,断藤峡群贼与相应。汝成复偕万达设策诱擒公丁,而进兵讨峡贼,大破之,又与万达建善后七事,一方遂靖,有银币之赐。迁福建提学副使。岁当大比,预定诸生甲乙。比榜发,一如所定。
汝成博学工古文,尤善叙述。历官西南,谙晓先朝遗事,撰《炎徼纪闻》。归田后,般桓湖山,穷浙西诸名胜,撰《西湖游览志》,并见称于时。他所论著甚多,时推其博洽。子艺蘅,字子暐。十岁从父过采石,赋诗有警句。性放诞不羁,嗜酒任侠。以岁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为人所称。
皇甫涍,字子安,长洲人。父录,弘治九年进士。任重庆知府。生四子,冲、涍、汸、濂。冲、汸同登嘉靖七年乡荐,明年,汸第进士。又三年,涍第进士。又十三年,濂亦第进士。而冲尚为举子。兄弟并好学工诗,称“皇甫四杰”。
冲,字子浚,善骑射,好谈兵。遇南北内讧,譔《几策》《兵统》《枕戈杂言》三书,凡数十万言。涍,初授工部主事,改礼部。历仪制员外郎,主客郎中。在仪制时,夏言为尚书,连疏请建储,皆涍起草,故言深知涍才。比简宫僚,遂用为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言者论涍改官有私,谪广平通判,量移南京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迁浙江佥事。大计京官,以南曹事论罢,邑邑发病卒。涍沈静寡与,自负高俊,稍不当意,终日相对无一言。居官砥廉隅,然颇操切,多忤物,故数被谗谤云。
汸,字子循,七岁能诗。官工部主事,名动公卿,沾沾自喜,用是贬秩为黄州推官。屡迁南京稽勋郎中,再贬开州同知,量移处州府同知。擢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汸和易,近声色,好狎游。于兄弟中最老寿,年八十乃卒。
濂,字子约,初授工部主事,母丧除,起故官,典惜薪厂。贾人伪增数罔利,濂按其罪。贾人女为尚书文明妾,明召濂切责之。濂抗言曰:“公掌邦政,纵奸人干纪,又欲夺郎官法守邪?”明为敛容谢。大计,谪河南布政司理问,终兴化同知。
濂兄弟与黄鲁曾、省曾为中表兄弟,文藻亦相似。其后,里人张凤翼、燕翼、献翼并负才名。吴人语曰:“前有四皇,后有三张。”凤翼、燕翼终举人。而献翼为太学生,名日益高,年老矣,狂甚,为雠家所杀。
茅坤,字顺甫,归安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青阳、丹徒二县。母忧,服阕,迁礼部主事,移吏部稽勋司,坐累,谪广平通判。屡迁广西兵备佥事,辖府江道。坤雅好谈兵。瑶贼据鬼子诸砦,杀阳朔令。朝议大征,总督应槚以问坤。坤曰:“大征非兵十万不可,饷称之,今猝不能集,而贼已据险为备。计莫若雕剿。条入歼其魁,他部必慑,谋自全,此便计也。”槚善之,悉以兵事委坤。连破十七砦,晋秩二等。民立祠祀之。迁大名兵备副使,总督杨博叹为奇才,特荐于朝。为忌者所中,追论其先任贪污状,落职归。时倭事方急,胡宗宪延之幕中,与筹兵事,奏请为福建副使。吏部持之,乃已。家人横于里,为巡按庞尚鹏所劾,遂褫冠带。坤既废,用心计治生,家大起。年九十,卒于万历二十九年。
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鹿门,坤别号也。少子维,字孝若,能诗,与同郡臧懋循、吴稼竳、吴梦阳,并称四子。尝诣阙上书,希得召见,陈当世大事,不报。
谢榛,字茂秦,临清人。眇一目。年十六,作乐府商调,少年争歌之。已,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西游彰德,为赵康王所宾礼。入京师,脱卢柟于狱。
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及攀龙名大炽,榛与论生平,颇相镌责,攀龙遂贻书绝交。世贞辈右攀龙,力相排挤,削其名于七子之列。然榛游道日广,秦、晋诸王争延致,大河南北皆称谢榛先生。赵康王卒,榛乃归。万历元年冬,复游彰德,王曾孙穆王亦宾礼之。酒阑乐止,命所爱贾姬独奏琵琶,则榛所制竹枝词也。榛方倾听,王命姬出拜,光华射人,藉地而坐,竟十章。榛曰:“此山人里言耳,请更制,以备房中之奏。”诘朝上新词十四阕,姬悉按而谱之。明年元旦,便殿奏伎,酒止送客,即盛礼而归姬于榛。榛游燕、赵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成八十余首,投笔而逝。
当七子结社之始,尚论有唐诸家,各有所重。榛曰:“取李、杜十四家最胜者,熟读之以会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经三要,则浩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合力摈榛,其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
卢柟,字少楩,浚县人。家素封,输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记,落笔数千言。为人跅驰,好使酒骂座。常为具召邑令,日晏不至,柟大怒,彻席灭炬而卧。令至,柟已大醉,不具宾主礼。会柟役夫被榜,他日墙压死,令即捕柟,论死,系狱,破其家。里中儿为狱卒,恨柟,笞之数百,谋以土囊压杀之,为他卒救解。柟居狱中,益读所携书,作《幽鞫》《放招》二赋,词旨沈郁。
谢榛入京师,见诸贵人,泣诉其冤状曰:“生有一卢柟不能救,乃从千古哀沅而吊湘乎!”平湖陆光祖迁得浚令,因榛言平反其狱。柟出,走谒榛。榛方客赵康王所,王立召见柟,礼为上宾。诸宗人以王故争客柟,柟酒酣骂座如故。及光祖为南京礼部郎,柟往访之,遍游吴会无所遇,还益落魄嗜酒,病三日卒。柟骚赋最为王世贞所称,诗亦豪放如其为人。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告归。予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皆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有誉除刑部主事,居三年,以念母告归,杜门读书。大吏至,辞不见。卒年三十六。
宗臣,字子相,是扬州兴化人。他从刑部主事调任到考功司,后来称病回家,在百花洲上建了房子,在那里读书。后来又被重新启用,担任原来的官职,调到文选司。升任稽勋员外郎,严嵩很讨厌他,把他调到外地去做福建参议。倭寇逼近城下,宗臣负责守卫西门,收容了上万名乡下人进城避难。有人说倭寇马上就要攻过来了,他说:“有我在,不用担心倭寇。”他和负责的人一起击退了倭寇。不久后,宗臣升任提学副使,最后在任上去世,当地的士人和百姓都为他哭泣。
徐中行,字子舆,是长兴人。他长得很帅,酒量也很好。从刑部主事做起,历任员外郎、郎中,后来升任汀州知府。广东的贼人萧五来进犯,徐中行带兵抵御,立了功。他预料到贼人会逃跑,就让武平县令徐甫宰去拦截攻击,然后把功劳让给了徐甫宰,徐甫宰因此得到了破格提拔。不久后,徐中行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守孝,后来补任汝宁知府,因为在考核中被评为不称职,贬为长芦盐运司的判官。后来担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带兵突袭并抓捕了湖匪柯彩凤,缴获了他们积攒的财物,救活了一万多饥民。后来一路升官做到江西左布政使,万历六年在任上去世。徐中行生性好客,无论对方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尊贵还是卑微,他都热情接待,从不厌倦,所以他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悲伤。
吴国伦,字明卿,是兴国人。他从中书舍人升任兵科给事中。杨继盛死后,他带头出钱安葬,得罪了严嵩,严嵩就找了个别的理由把他贬到江西按察司做知事。后来调到南康做推官,又调到归德,在那里做了两年就辞官不干了。严嵩倒台后,他被重新启用,担任建宁府的同知,后来一路升到河南左参政,又在考核中被罢官回家。吴国伦才华横溢,喜欢结交朋友,也乐于助人。回到家乡后,他的名声很大,那些想要求取功名的人,不是往东去太仓,就是往西去兴国找他。“万历时,世贞既没,国伦犹无恙,在七子中最为老寿。”
王世贞,字元美,是太仓人,他老爸是右都御史王忬。这小子从小就天赋异禀,过目不忘,读书那叫一个厉害。十九岁那年,他考中了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进了刑部当主事。王世贞特别喜欢写诗和古文,在京城的时候,经常参加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的诗社,还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这些人一起互相唱和,继承了何景明、李梦阳的文风,名气越来越大,官也越做越大,后来升了员外郎、郎中。
有一次,有个叫阎某的坏家伙犯了法,居然躲到了锦衣卫都督陆炳家里。王世贞硬是把他给搜出来了!陆炳是严嵩的亲信,他跑去求严嵩帮忙,想把阎某捞出来,结果被王世贞直接拒绝了。杨继盛被严嵩下狱的时候,王世贞还经常去看望他,送汤送药;杨继盛的老婆告状说她老公是冤枉的,王世贞还帮她写状子。杨继盛死后,王世贞还亲自给他料理后事,重新下葬。严嵩因此对王世贞恨之入骨。后来吏部两次推荐王世贞去当提学,都被严嵩给压了下来,最后只能让他去青州当个兵备副使。
他爹王忬因为滦河的事情出了点问题,严嵩就抓住机会陷害他,要治他死罪,把他关进了监狱。王世贞立马辞官,跑去救他爹,他和弟弟王世懋每天都跪在严嵩家门口,哭着求他饶了他爹。严嵩表面上装作宽容的样子,暗地里却一直把王忬的案子压着。兄弟俩还每天穿着囚服跪在路边,拦住达官贵人的轿子,磕头求救。那些达官贵人个个都怕严嵩,谁也不敢说话,最后王忬被处死了,死在了西市。兄弟俩悲痛欲绝,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后,吃素三年,三年不进卧室。守孝期满后,王世贞还穿着粗布衣服,戴着草帽,不参加任何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俩一起到皇宫门口,控告严嵩害死了他们的父亲。大学士徐阶从中帮忙,最后朝廷恢复了王忬的官职。王世贞其实不想再做官了,但正好碰上皇上要大臣们直言进谏,他就上书提出了八件事:遵循祖宗法度、端正朝廷风气、弘扬恩德、宽松法令、修订典章、推行德政、昭示爵赏、加强练兵。没多久,吏部根据言官的推荐,让他去大名府当副使。后来他又升任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朝廷任命他为湖广官员,不久又改任广西右布政使,最后进京做了太仆卿。
万历二年九月,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去郧阳地区处理政务。他上奏了好几份关于屯田、戍守、军队伙食等重要问题的奏章,内容都非常切合实际,关系到国家的大计。当时有个假和尚冒充乐平王次子,到处招摇撞骗,还带着说是高皇帝御像和金牌圣旨。这位大人一眼就看穿了:“宗室成员是不允许出城的,这小子却这么嚣张,肯定是假的!”于是下令抓捕审问,那假和尚最终招供认罪了。
张居正当权的时候,因为和这位大人是同科进士,想拉拢他,但他并没有和张居正走得太近。后来荆州发生地震,他引用京房的占卜之说,说大臣的权势太大,导致天下不安,暗讽张居正。张居正的妻弟得罪了江陵县令,这位大人据理力争,毫不留情地弹劾了他。张居正越来越受不了他,正好有个机会把他调到南京当大理卿。结果又被给事中杨节弹劾,直接被罢官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应天府尹,没多久又被弹劾罢官。张居正死后,他又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过了很久,他认识的王锡爵当了宰相,又把他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在此之前,他当过副都御史、大理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职品级都是正三品。
他把之前当官的俸禄都算上,足够让他考取荫子了。后来他又升任南京刑部尚书,结果御史黄仁荣说他之前被弹劾过,不应该算俸禄,并根据祖制坚决反对。于是,他三次上书请求辞职回家养病,万历二十一年在家中去世。
他年轻时和李攀龙关系很好,一起倡导文坛新风。李攀龙去世后,他独领文坛风骚二十年。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声和气度盖过了整个天下。当时所有的士大夫、隐士、词人、僧侣、道士,都争着巴结他。他随便一句赞赏,就能让一个人的名声迅速提高。他的文章一定要像西汉时期那样,诗歌一定要像盛唐时期那样,大历以后的书都不值得读,他的文章辞藻过于华丽。晚年,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也逐渐开始追求平淡的风格。临终前,刘凤去看望他,看到他手里拿着苏轼的集子,爱不释手。
王世贞,自称凤洲,也叫弇州山人。他交往的朋友,大多在他的文集中能找到记载,并且都给他起了个称号。他把朋友分成几类,首先是“前五子”,分别是攀龙、中行、有誉、国伦、臣这五位。然后是“后五子”,分别是南昌的余曰德、蒲圻的魏裳、歙县的汪道昆、铜梁的张佳胤、新蔡的张九一。接下来是“广五子”,分别是昆山的俞允文、浚县的卢柟、濮州的李先芳、孝丰的吴维岳、顺德的欧大任。还有“续五子”,分别是阳曲的王道行、东明的石星、从化的黎民表、南昌的朱多火煃、常熟的赵用贤。最后是“末五子”,分别是京山的李维桢、鄞县的屠隆、南乐的魏允中、兰溪的胡应麟,赵用贤也在这一类里。他跟这些人的交往,其实挺看重个人喜好的,喜欢就捧,不喜欢就贬低。
余曰德,字德甫;张佳胤,字肖甫;张九一,字助甫。王世贞的诗里说“吾党有三甫”,说的就是这三位。魏裳,字顺甫,和余曰德都是嘉靖二十九年考中的进士。余曰德最后做到福建副使,魏裳做到济南知府。张九一,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最后做到巡抚宁夏的佥都御史。张佳胤的事迹,有单独的记载。
汪道昆,字伯玉,和王世贞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大学士张居正也是那年考中的,他父亲七十岁生日,汪道昆写的祝寿文章正合张居正的心意,张居正非常赞赏。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里写道:“文章繁复却有章法的多如鳞片,简洁却有章法的,只有伯玉。”汪道昆因此名声大振。他晚年官至兵部左侍郎,王世贞也曾在兵部任职,天下人称他们为“两司马”。王世贞对此很不高兴,曾经后悔自己过分夸奖汪道昆,说那是违心之论。
胡应麟,从小就擅长写诗。万历四年乡试中举,但屡试不第,就在山中建了房子,收集了四万多卷书籍,自己动手整理编排,写了很多著作。他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访王世贞,王世贞很高兴,大力赞赏他,胡应麟回去后更加自负了。他写的《诗薮》二十卷,基本上都以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为准则,大肆发挥王世贞的观点,说诗歌界有了王世贞,就相当于有了集大成者孔子一样。他这拍马屁的功夫,真是到了极致了。
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字敬美,嘉靖三十八年考中进士,结果刚中进士就赶上父亲去世了。等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他才被选为南京礼部主事。后来官至陕西、福建提学副使,又升任太常少卿,比他哥哥王世贞早三年去世。他好学,擅长诗文,名气仅次于他哥哥。王世贞大力推荐他,认为他比自己还要优秀,王攀龙、李攀龙等人因此称他为“少美”。
王世贞的儿子王士骐,字冏伯,乡试考中第一名,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最终做到吏部员外郎,也擅长写文章。
归有光,字熙甫,是昆山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年轻的时候就通读了《五经》、《三史》等书籍,拜同乡魏校为师。嘉靖十九年参加乡试,连续八年参加春闱(殿试)都没考中。于是他就搬到嘉定安亭江边,专心读书讲学。他的学生经常有几百人,人们称他为震川先生。直到四十四岁才考中进士,被授予长兴知县的职务。他用古代的教化方法来治理地方。每次审理案件,他都会把妇女儿童带到案发现场,用吴语大声询问,审理完毕就放人,不用关进监狱。上级官员觉得他的做法不方便,就常常把他的奏章压下不予执行。他处理案件,都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很多上级官员都讨厌他,就把他调到顺德做通判,专门负责马政。明朝的时候,进士出身的知县很少有被调走的,说是调动,实际上是变相降职。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很欣赏归有光,把他引荐到南京做太仆丞,让他在内阁制敕房工作,参与修撰《世宗实录》,最后在任上去世。
归有光写古文,基础是经史子集,他很喜欢《史记》,并从中领悟到了历史的精髓。当时王世贞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归有光却坚决反对,批评王世贞是妄自尊大的大家。王世贞对此非常生气,但后来也被归有光的才华折服,为他写下赞语:“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可见他对归有光的推崇之高。
归有光的小儿子归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参加乡试,两次落榜后,就隐居在江边村庄,和无锡人高攀龙关系最好。他死后,巡按御史祁彪佳向朝廷请求,追赠他翰林待诏的职位。
归有光精通经史,文章造诣很高,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后来德清人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老友信,字成之,隆庆二年考上了进士,被派去顺德当县令。当时收税的规矩是那些坏官吏和胥吏们先把税款收上来,然后从中拿出一部分孝敬上级,这叫“月钱”。 友信跟老百姓约定好,一年分三次上缴赋税,多也好少也好,都自己送来,他一分多余的也不要,老百姓也不用额外花钱,这样一来,该交的税款就都交到国库里了。
后来海盗作乱,官兵去讨伐,老百姓都人心惶惶,四处逃窜。乌洲、大洲这两个地方是海盗的老巢,一些地痞流氓都给他们当耳目。友信把这些人都抓了起来,把头头杀了,剩下的喽啰也就散了。他还组织了四个互相支援的社团,一个地方有警情,另外三个地方马上就来支援,谁不支援就和海盗同罪,这样一来,海盗也不敢轻易出来作乱了。那年闹饥荒,老百姓饿死了不少人,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作恶。
一开始,友信觉得老百姓不太守法,所以治理很严格。后来,等大家都遵守规矩了,他又变得宽松起来,有时候十几天都不用打一个人。他治理县里就像管自己的家一样,该修的修,该建的建,学校、城墙都修缮一新。他还督促县里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县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他死后,老百姓都给他建了祠堂祭祀他。
友信知识渊博,学问深厚,是明朝有名的学子,跟王鏊、唐顺之、归有光、王锡爵这些大牛都是一个级别的。 “思泉”就是友信的另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