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载,原名叫黄垕,字厚夫,是江西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行人,负责朝廷的各种差事。他到各地去办事,从来不收受贿赂,一步步升迁到司正。

永乐年间初期,有人推荐他去湖广当按察司佥事。当时有很多坏人被流放到铜鼓、五开等地,他们暗中操控当地官员,为非作歹。黄宗载把他们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警告他们:“如果不改邪归正,我一定依法处置你们!”那些坏人再也不敢嚣张了。武陵地区有很多军户,当地百姓担心和他们通婚生子会增加赋税负担,所以到了四十岁还不结婚。黄宗载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清楚,大家都明白了,一下子就有三百多户人家结了婚。附近的县也跟着效仿,当地风俗因此改变了。后来,他被征召到文渊阁去参与修撰《永乐大典》。书写完后,皇上赏赐了他,让他回去继续任职。他还负责建造了几十艘大型海运船只,工程顺利完成,老百姓也没受什么苦。

有一次,皇上北征,需要从湖广征兵,负责征兵的官员贪污腐败,耽误了期限。黄宗载因为没有及时举报他们,被贬到杨青驿当驿夫。没多久,他又被重新启用,当上了御史,去交趾巡按。当时交趾刚刚平定,很多州县官员都是从两广、云南选拔来的举人或岁贡生,他们为了追求远方官职,并不擅长治理地方。黄宗载就上奏说:“很多官员不称职,如果等到九年后才考核罢免,情况只会更糟。我建议对任职两年以上的官员,由巡按御史和两司进行核实考察,然后上报朝廷。”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他从交趾回来的时候,两手空空,什么东西也没带回来。尚书黄福对别人说:“我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很久,接触过很多御史,只有黄宗载真正明白大局。”后来,他的祖母去世了,他回家丁忧,之后复职,改任詹事府丞。

洪熙元年,他被提升为行在吏部侍郎。当时少师蹇义负责吏部事务,黄宗载辅佐他,秉公办事。宣德元年,他奉命去浙江平乱。三年后,他又负责在湖湘地区采办木材。英宗初年,侍郎罗汝敬被派去陕西巡抚,因为犯了错,戴罪立功。罗汝敬擅自引用诏书恢复官职,吏部却没说什么,结果被御史弹劾,黄宗载和尚书郭琎都被下狱。不久后,他们被释放了,黄宗载被提升为南京吏部尚书。他做了九年尚书,请求退休,四次上奏后,皇上才批准。他于九年七月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宗载这个人啊,为人清正廉洁,不阿谀奉承,也不随波逐流,学问和文章都非常出色,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

顾佐,字礼卿,是太康人。建文二年考中了进士,然后被任命为庄浪知县。端午节那天,守将组织官员们射箭比赛。因为顾佐是文官,守将觉得他肯定不行,没想到顾佐拿起弓箭,一箭就射中了目标,守将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永乐初年,顾佐进京当了御史。永乐七年,成祖在北京,命令吏部挑选优秀的御史去北京,顾佐也在其中。他奉命去招抚庆远地区的蛮族,又去四川督促采办木材,还参加过北方的军事行动,巡视过边关要塞。后来他升迁为江西按察副使,之后又调任应天府尹。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老百姓都很敬畏他,人们把他比作包拯。北京建成后,他被改任为顺天府尹。很多权贵对他看不顺眼,于是他又被外放到贵州当按察使。洪熙元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通政使。

宣德三年,都御史刘观因为贪污被罢免了。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向皇帝推荐顾佐,说他清廉正直,而且在各个官职上都有很好的政绩,曾经担任过京尹,政绩显著,整顿了各种弊端。皇帝很高兴,立刻提拔他为右都御史,还下诏书嘉奖鼓励他。皇帝命令他考察那些不称职的御史,把他们罢免;如果御史有空缺,就向吏部推荐合适的人选。顾佐上任后,马上就奏请罢免了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个人,把他们贬到辽东各卫当小吏,降职八个人,罢免三人;同时,他又推荐了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选拔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多人担任御史。皇帝让他先在岗位上工作三个月再做决定。杨居正等人不服气,上书申诉。皇帝很生气,把所有被贬为小吏的人都发配到边疆戍守。后来,严暟偷偷从戍守的地方跑回北京,威胁别人给他送钱,结果被顾佐揭发,顾佐还说严暟想要害他。皇帝下令在闹市处决了严暟。皇帝北巡的时候,让顾佐和尚书张本等人留守京城。皇帝回来后,又赐给他诏书,命令他约束好其他御史。于是顾佐大刀阔斧地整治贪污腐败,朝政清明,一片肃然。

话说一年多以后,有个奸诈的官员诬告佐官受贿,私自放走了他的下属。皇帝悄悄地问顾佐:“你当初举荐这位佐官的时候,不是说他清廉吗?”顾佐回答说:“朝廷官员俸禄低微,养马喂牲口、支付下属的费用,都是下属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放他们回家务农,官员也能省下钱,朝廷官员都这样,我也这样。先帝知道情况,所以增加了朝廷官员的俸禄。”皇帝叹息道:“朝廷官员竟然穷成这样啊!”皇帝生气地对告状的人说:“朕正要用这位佐官,小人竟敢诬陷他,一定要交给法司严惩!”顾佐却说:“这种小事不值得让皇上动怒。”于是皇帝把告状的文书交给佐官,说:“你自己处理吧。”佐官叩头谢恩,然后把那个官员叫来,说:“皇上让我处理你,你要是改过自新,我就饶了你。”皇帝听说后更加高兴,认为佐官处理得当。

后来有人告发佐官不公平处理冤假错案。皇帝说:“这肯定是那个重刑犯指使的。”于是命令法司会同审理,结果查明是千户臧清杀害了三个无辜的人,应该处死,却指使人诬陷佐官。皇帝说:“如果不诛杀臧清,那么佐官的法律就无法执行了。”于是把臧清在闹市处以极刑。

八年秋天,佐官生病了,请求回家。皇帝不准。就让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他的职务。一年多后,熊概去世了。佐官的病好了,入宫觐见。皇帝慰劳了他,让他免去朝贺,继续视事如故。

正统初年,考察御史,有十五人不称职,被降职免职。邵宗九的任期满了,吏部已经考核合格,也被列入其中。邵宗九上奏辩解,尚书郭琎也说邵宗九不应该和在职官员一起考核。皇帝因此责备了顾佐。而御史张鹏等人又弹劾邵宗九一些细微的过失。皇帝认为张鹏等人是朋比为奸,又严厉责备了顾佐。顾佐上奏章请求退休。皇帝赐予诏书褒奖慰问,赏赐白银五十贯,并命令户部恢复他的家产。十一年九月,顾佐去世了。

顾佐为人孝顺友爱,品行清白,性格严厉刚毅。每天上朝,他都会在小车外的小屋里,站在双藤门外面等候。百官经过时,都纷纷避让。在内直庐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待在小夹室里,如果不是议政,他从不和各部门官员一起坐着。人们称他为“顾独坐”。但是他执法严厉,有人认为这是他的缺点。

话说雩都的陈勉和峄县的贾谅,先后都当上了副都御史,和他们的同事一起管理着朝廷的监察事务。同时,兰溪的邵玘在南京任职,名声和他的同事不相上下,繁昌的严升的名气也仅次于邵玘。

邵玘,字以先,永乐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位。仁宗监国的时候,就了解到邵玘为人廉洁正直。每当法司缺官,仁宗就派邵玘署理,遇到重大的案件也交给他处理。邵玘在朝廷内外历任要职,所到之处,没有人敢违反法纪。宣德三年,他从福建按察使升任南京左副都御史。上任后,他弹劾罢免了十三个不称职的御史,又简拔罢免了八十多个各部门庸碌无能的人,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振。两年后,邵玘因病去世。虽然邵玘性情刚烈,喜欢呵斥同僚,办案也比较严厉,但他为人廉洁,品行端正,并且以孝顺母亲闻名。

陈勉和邵玘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仁宗初年,由于杨士奇的推荐,陈勉从广东副使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当时信丰等县发生盗乱,朝廷就派陈勉去平定。他招降了三千六百多人,盗乱最终平息。景泰初年,陈勉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负责掌管院务。后来他退休回家,最终去世。陈勉为人外柔内刚,精通法律,官员们都不敢欺骗他。

贾谅,字子信。永乐年间通过乡试进入太学,后来被选拔到皇太孙身边讲解书籍,之后被提升为刑科给事中。宣德四年,他弹劾清军侍郎金庠受贿,金庠被罢免。当时还有郎中胡珏、萧翔等十一人,御史方鼎等三人,因为不称职被贾谅弹劾。皇帝起初不相信,就命令贾谅和张居杰秘密调查。调查结果证实了贾谅的弹劾,这些人全部被贬官。第二年,贾谅又弹劾阳武侯薛禄结党营私,不敬朝廷。朝中顿时肃然起敬。不久,贾谅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他和锦衣指挥王裕、参议黄翰、中官张义等人一起巡视四川、江西、湖广,查处了不少豪强劣绅的违法行为。正统二年,江北、河南发生大水灾,朝廷命令贾谅和工部侍郎郑辰前往赈灾。芒砀山一带盗贼猖獗,贾谅抓获了大量的盗贼。正统四年,贾谅回到德州,最终在那里去世。贾谅为人品行端正,为官清正廉明,很有风采。

严升,建文朝考中进士,后来当上了大理寺右少卿。清军攻打苏州和松江的时候,他坚持执法,毫不动摇。之后调任南京佥都御史,和同事齐心协力处理政务。他为人刚正,很有自信,还写过一篇《神羊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段民,字时举,是武进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和章敞、吾绅等人一起在文渊阁读书,后来都当上了刑部主事。段民不久就升了郎中。

山东出了个妖妇唐赛儿造反,三个司官因为纵容寇匪而被杀头,段民因此被提拔为左参政。当时抓捕唐赛儿很紧,把山东、北京的尼姑和全国各地出家的妇女几乎都抓了起来,前后加起来好几万人。段民尽力为她们求情开脱,这才让民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皇上北征的时候,运送军粮的船只从济宁一直到潞河,陆路运输则从居庸关运到塞外。段民认真细致地安排后勤工作,既没有扰民,又保证了军需物资的及时供应。北征回来后,皇上还下令让他和巡按御史一起考察沿途各府县的官员,看看他们有没有贪污受贿,然后把结果汇报上来。

宣德三年,皇上把他召进京城,让他代理南京户部右侍郎,一年多后正式任命。第二年又调到刑部。起初,户部和刑部都被认为管理混乱。段民到任后,整顿纪律,改进制度,很多陈旧的弊端都被他革除了。上元县有个老百姓因为侄子打架的事很生气,跑到通政司告状。当时朝廷正实行纳米赎罪的政策,但越级上诉是重罪,犯了要发配到辽东。段民上奏说:“按照规定,晚辈犯的罪可以赎罪,长辈却要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这不太合理,请重新考虑。”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皇上觉得段民为人清廉正直,谨慎小心,特地给他下了一道圣旨,让他考察南京所有官员。宣德八年,皇上发布诏书,除了十恶不赦的罪犯外,其他罪犯都减刑一等。当时有三十多个重刑犯,按规定不能赦免,段民也给他们减了刑。后来皇上又下旨要重新审理这些案子,结果几个罪犯已经逃跑了。段民自己写了份陈情书解释,结果给事中中年富等人弹劾他。皇上知道段民是个好人,就没追究。

宣德九年二月,段民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家里穷得连丧事都办不起,都御史吴讷拿自己的衣服和被褥为他料理后事。皇上听说后,命令有关部门为他操办葬礼。成化年间,叶盛请求朝廷对段民进行褒奖,但没有成功。一百多年后,段民才被追谥为“襄介”。

我姓吴,名绅,字叔缙,是浙江衢州人。一开始在刑部当主事,办案很厉害,名声很好。后来升了郎中,最后当上了礼部侍郎。朱棣皇帝曾经对吕震说:“吴绅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可以让他帮你掌管礼部事务。” 但是后来被吕震排挤,被外放到广东当参政。没多久又被召回,担任南京刑部侍郎,奉命去考察两广和福建的官员。有个和他关系很好的官员,做参政的,平时特别贪污,很多有权势的人都给他撑腰。吴绅到了之后,竟然把他给罢免了,当时大家都夸他公正。后来他又调回礼部工作。正统六年,他在任上去世了。

吴绅为人清廉刚正,对名利看得淡薄。刚升任侍郎的时候,来祝贺的人挤满了院子。可是他的屋子里却空空荡荡,什么东西都没有,来祝贺的人都笑着走了。

章敞,字尚文,是浙江绍兴人。他从庶吉士升任刑部主事。山西发生了盗贼作乱,抓捕了几百人。章敞仔细审查,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冤枉的,只留下一个表情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其余的人都放了。第二天审问,留下来的那个才是真贼,其他的都不是。他后来升了郎中,又调到吏部。

宣德六年,他被提升为礼部侍郎。他和徐琦一起出使安南,要让黎利掌管国家大事。黎利派人来打招呼,想行贿,章敞说:“你们尊敬使者,是为了尊重朝廷,为什么要行贿呢?”黎利听了他的话,赶紧下拜坐在下首。安南方面用美色财物引诱他,他都没动心。回程的时候,安南方面送给他很多礼物,他都没收,让安南的贡使带回去了。到了边关,他仔细检查了贡品,把安南送的礼物封好,交给关吏。黎利死后,他的儿子黎麟继位,章敞又奉命前往安南,依然拒绝了他们的礼物。

正统年间初期,他参与编纂从洪武年间以来的法令条例,让各部门参考,这样官员们就没法徇私舞弊了。当时的尚书胡濙为人宽厚,章敞则以严谨著称,两人互相配合。正统二年十二月,章敞去世了。他的儿子章瑾后来也官至礼部侍郎。

徐琦,字良玉,祖上是杭州人,后来他祖上被贬谪到宁夏,就在宁夏安家了。从小就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行人。后来做到兵部员外郎。他办事聪明敏捷,有决断力,做官总是以大局为重。宣德六年升任右通政。出使安南的时候,也没有接受贿赂。回朝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宣德八年,皇帝因为安南的贡赋达不到标准,而且南征的士兵还没完全回来,就再次派徐琦出使安南。

那时候黎利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黎麟还在犹豫不决。徐琦向他说明利害关系,黎麟害怕了,铸造了代替自己身体的金人,并进贡物品赔罪。皇帝很高兴,免除了徐琦的戍籍,赏赐非常丰厚。正统初年,他和工部侍郎郑辰一起考察南直隶的地方官吏,罢免了三十个不法之徒。当时灾异频发,徐琦上书陈述了十条消除灾异的措施,都被皇帝采纳了。正统五年,他被任命为参赞南京机务。正统十四年升任尚书,仍然参赞机务。

有人提议,以前调派到南京的军队,家属都应该迁往北方,朝廷正在讨论这件事。徐琦上奏说:“安土重迁是人之常情啊。现在突然迁移几万人,人心一乱,后果难以预料。”这件事最终被搁置了。当时军卫没有学校,徐琦请求在全国的卫所都设立学校,效仿府州县的模式。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景泰元年,靖远伯王骥负责机务,徐琦专管兵部事务。王骥卸任后,徐琦继续参赞机务。景泰四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谥号贞襄。

徐琦和敞(此处应指另一位使臣,文中未提及姓名)都因为出使安南不辱使命而闻名。安南有很多珍宝,后来的使臣经常走水路,带着商人一起去,图谋私利,安南人对他们很轻视。弘治年间,侍讲刘戬奉命颁布诏书,从南宁乘驿站的车辆到达安南,安南人非常吃惊。刘戬按照朝廷的规定行事,接受安南陪臣的朝拜,一言不发,第二天就离开了,没有接受任何馈赠。安南人想在路上送给他东西,他坚决拒绝,最终把东西送回去了。他和徐琦、敞一样,都受到安南人的尊重。刘戬,字景元,是安福人。

吴讷,字敏德,常熟人。他的父亲吴遵,担任沅陵县簿,因为犯事被关押在京城。吴讷上书请求代替父亲受罪。还没等事情查清楚,父亲就去世了,吴讷非常悲痛,更加努力学习。

永乐年间,他因为精通医术被推荐到京城。仁宗皇帝监国的时候,听说过他的名声,就让他教导功臣子弟。成祖皇帝召见他,对他很满意,让他每天在宫里侍奉,随时提供咨询。

洪熙元年,侍讲学士沈度推荐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于是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为人谨慎小心,廉洁正直,从不虚饰做作。宣德初年,他出任浙江巡按,以整顿风纪、维护纲常为己任。当时,因为战乱逃亡的人很多,他们的家人经常无理取闹,告状,被抓起来的人多达上千。他请求严禁这种行为,不允许无辜的人被牵连。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又去贵州巡按,恩威并施,当地少数民族都对他敬畏服从。他准备离任回京时,当地百姓到京城请求皇帝留下他,但皇帝没有答应。宣德五年七月,他升任南京右佥都御史,不久又升任左副都御史。

正统初年,光禄丞董正等人贪污官物,被他查了出来,有四十四人被发配充军。右通政李畛奉命出使苏州、松江地区,办事很不谨慎。他委婉地劝诫李畛,但李畛很不高兴,就诬告他延误诏书等事。他写奏疏为自己辩解。双方都被弹劾,都被抓进监狱,后来都被释放了。英宗皇帝初次在经筵讲学时,他编写的《小学集解》被呈献给皇帝。正统四年三月,他因为年老而退休,由朱与言接替他的职位。

他博览群书,议论有根有据。他对性理之学有很深的理解,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写的书都值得流传后世。退休回家后,他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生活简朴,家境清贫。“环堵萧然”就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周忱在江南做官时,想为他修缮房屋,被他拒绝了。他退休在家十六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朝廷追赠他“文恪”的谥号,乡亲们在言偃祠里祭祀他。

朱与言,字一鹗,是万安人。永乐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湖广按察佥事。宣德年间,升任四川副使。合州发生盗贼起义,他督促官员熊鼎斩杀了六十多人,贼势这才减弱。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熊鼎被提升为合州同知。雅州有妖人作乱,朱与言将其押解到京城,雅州境内才恢复平静。正统元年,他被召回京城,任南京右副都御史,接替他掌管都察院的事务。年老后退休,后来去世。朱与言为人刚正廉洁,谨慎小心,为政注重大局。他多次上书皇帝,提出的建议都切中时弊。他退休在家,门庭清肃,乡邻们如有不善行为,都害怕被他知道。

魏骥,字仲房,是萧山人。永乐年间,他通过进士考试的副榜,被任命为松江的训导。经常半夜起来,拿着茶粥去慰问学生们。学生们都很感动,努力学习,后来很多人都有成就。后来他被召去参与编写《永乐大典》。书写完成后,他又回到原来的岗位。因为老师逵的推荐,他又升任太常博士。皇帝说:“刘履节当御史九年,高皇帝才给他这个官职,可见这官职不是轻易给人的。”

宣德年间初期,他升迁为吏部考功员外郎,后来做到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他被召到京城,考试担任吏部左侍郎,一年后正式任命。多次被委派巡视京畿地区,查看蝗灾情况,了解百姓疾苦。正统八年,他调任礼部,不久就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认为魏骥还没老到不能做事,如果考虑到他的年纪,应该让他做一些轻松的工作。于是,魏骥被调到南京吏部。他又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正统十四年,他升任尚书。英宗皇帝北狩时,魏骥带领各部门官员上奏时务,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景泰元年,他七十七岁,正式退休。

魏骥做官很注重原则。在太常寺任职期间,山川坛里出现了两只白色的兔子,境内还长出了吉祥的麦子,但他都没有上报这些祥瑞。在吏部任职时,有个进士还没完成服丧期就来请求考试。同僚们想答应他,但魏骥坚决反对。有一次,法司因为旱灾而减轻刑罚,有个叫王纲的女人犯了恶逆罪,应该处死,有人因为她年纪小想宽恕她。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老天不下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案子判决后,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专权,欺压大臣,唯独对魏骥很尊重,称呼他为“先生”。景泰年间初期,魏骥请求退休回到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私下劝他说:“您虽然位居宰相,但还没上朝辅佐皇帝。希望您能多等些日子,事情还要靠您这样的老臣来处理。”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臣,应该为天下选拔贤才,不能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他对别人说:“他把朝廷的事当成自己的私事,怎么能有好结果呢?”最后,魏骥还是坚持退休了。

魏骥这个人啊,为人厚道谨慎,性格刚正,特别能分辨君子和小人。他经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在家的时候,他就一直忧国忧民,年纪越大,这种忧虑就越深。萧山以前水灾特别多,宋朝的时候有个县令叫杨时,留下了一些湖堤的痕迹。魏骥倡导修建螺山、石岩、毕公等水塘和堰坝,用来抵御江潮,发展水利,乡里百姓都因此受益。他自己平时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食,从不积攒钱财。他侍奉哥哥魏骐(教谕)非常恭敬,即使年纪很大了也依然如此。经常戴着斗笠在田间劳作。有一次,他遇到一个钱塘县的主簿,那个主簿还对他吆五喝六的,魏骥就回答说:“我是萧山魏骥。”那个主簿一听,吓得赶紧道歉赔礼,灰溜溜地走了。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上奏说:“我以前在萧山任职的时候,见过已经退休的尚书魏骥先生在家乡居住,他和乡亲们相处融洽,教育子孙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努力耕作,他还加固堤坝、疏浚湖泊,抵御灾害。他的所作所为都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虽然隐居乡野,却对社会治理有益。魏骥先生一生品德高尚,心地正直,通晓世事,了解国家大政方针。退休二十多年,今年九十八岁高龄,四方百姓都敬仰他的德行,就像祥瑞的云彩一样。百年间,培养出这样一位人瑞,真是难得。我读史书,看到一些人因为年老而被赐予俸禄以终其身,有的被尊为三老五更,有的乘坐安车蒲轮被召见,有的被赐予几杖,都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受到朝廷的表彰。魏骥先生的德行更胜于他们,他的爵位也达到了上卿,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恳请朝廷下令有关部门,参考前代的典故,对魏骥先生进行表彰。”皇帝看了奏章后非常高兴,就派人去慰问魏骥,赐给他羊酒,并命令有关部门每月给他供应三石米。然而,朝廷的使者还没到,魏骥就去世了。朝廷赐给他祭祀和丧葬,谥号为“文靖”。他的儿子魏完按照魏骥的遗言,到朝廷辞谢丧葬,请求把朝廷赏赐的钱用来救济饥民。皇帝深受感动,说:“魏骥临终遗言,还担心劳民伤财,真是个忠臣啊!”就准了他的请求。萧山百姓一直怀念魏骥的恩德,上奏朝廷请求把他祀奉在德惠祠,与杨时一起祭祀。皇帝下旨说:“准奏”。

鲁穆,字希文,是天台人,永乐四年考中了进士。他回到老家后,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连县城都很少去。后来要参加选拔考试,有关部门送给他很多礼物,鲁穆说:“我正准备做官呢,还没能为老百姓做点什么好事,怎么就能先收受老百姓的礼物呢?”于是,他没收。后来,他被任命为御史。仁宗监国的时候,鲁穆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汉王的官吏中很多人违法乱纪,别人都不敢吭声,鲁穆就上奏弹劾他们,虽然奏章没有得到回应,但他刚正不阿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

他后来升迁为福建佥事,处理冤假错案,打击豪强。泉州有个叫李某的人被调到广西做官,他的一个富有的亲家林某派人下毒毒死了李某,还霸占了他的妻子。李某的族人向官府告状,但官府收了林某的贿赂,反而把告状的人抓了起来,关了很久。鲁穆查明了真相,立刻严惩了林某。漳州有个叫周允文的人没有儿子,就让侄子继承家业。后来周允文纳妾生了个儿子,就把家产分了一部分给侄子,并嘱咐侄子照顾妾生的儿子。周允文死后,侄子说这个孩子不是叔叔的儿子,把孩子赶走,还霸占了他的财产。妾就向官府告状。鲁穆把县里的乡绅和周家的族人召集起来,偷偷地把这个孩子放在一群孩子中间。大家一看,都说这孩子长得像周允文,于是就把家产判给了他。老百姓都称他为“鲁铁面”。当时杨荣当权,他的家人犯了法,鲁穆也毫不留情地依法处置。杨荣很佩服鲁穆的清正廉洁,向朝廷推荐了他。

英宗皇帝即位后,提升鲁穆为右佥都御史。第二年,奉命去大名府捉蝗虫。回来后,因为生病去世了。朝廷特地派船送他的灵柩回家。鲁穆刚开始做佥都御史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有几件衣服,尚书吴中送给他一些器物,他都没收。直到去世后,才接受了吴中为他准备的棺材和寿衣,然后才下葬。他的儿子鲁崇志后来做了应天府尹,也像他父亲一样清正廉洁。

耿九畴,字禹范,是卢氏人,永乐年间考中了进士。宣德六年被任命为礼科给事中。他议论事情很稳重,很有声望。正统年间,大臣们说两淮地区的盐务管理混乱已久,需要一个有声望的人去整顿,于是大家推荐他担任盐运司同知。他痛改积弊,上奏了五条建议,后来都变成了法令。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两淮地区的百姓有几千人到京城请求朝廷留下他。十年正月,他又被任命为都转运使。他生活节俭,没有什么爱好,下了班就焚香读书,他的清廉名声越来越大,妇孺皆知。

因为被人诬陷,他被官府逮捕。后来真相大白,他不仅被释放,还被任命为刑部右侍郎。他多次审理疑难案件,从不徇私枉法,秉公执法。

礼部侍郎章瑾入狱,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贬低章瑾的官职。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对此非常不满,和同事叶盛、张固、林聪等人一起指责刑部不公正。九畴和江渊于是弹劾叶盛等人,还说王汝霖的父亲永和在土木堡之变时嬉笑自如,不适合在朝廷做官。当时景帝刚刚登基,急需用人,所以没有理会王汝霖等人,章瑾的奏章也没被采纳。

凤阳地区遭遇歉收,盗贼四起,朝廷下令让他前往巡视,招抚流民。他奏请留下英武、飞熊等卫队的军队耕种守卫,招来了七万户流民,凤阳地区因此安定下来。

自从九畴离开两淮地区后,盐政又开始松弛了。景泰元年,朝廷再次任命他兼理两淮盐政。不久,朝廷下令让他审查各府的重囚犯,他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十月,他又被任命兼任抚治江北各府。

景泰三年三月,他代替陈镒镇守陕西。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士兵,九畴弹劾了他。朝廷下令查办,并且命令各边防将领,如果发现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要立即上报。边疆将领请求增加临洮等地的卫戍兵力,九畴说:“边城士兵并不缺乏,将领只要能够严格军纪,赏罚分明,那么人人都会奋勇杀敌。不然,只会白白浪费粮食而已。”于是没有增加戍兵。边民春夏出塞耕种,秋冬就迁回塞内居住。九畴说:“边将的职责是抵御敌人,保护百姓。现在让百姓因为躲避敌人而失去生计,还要将领做什么?”于是禁止百姓迁徙。如果有人被寇匪袭击,就追究当地守将的责任。

景泰四年,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隶属同一体系,办事常常拖延,建议改授他宪职比较方便。”于是他被调任为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都授予都御史的官职,是从九畴开始的。朝廷下旨要用羊角制作宫灯,九畴引用宋代苏轼劝谏神宗皇帝不要购买浙江宫灯的例子,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遇到灾异,朝廷征求意见,九畴建议皇帝延揽儒学大家,赏罚分明,选拔优秀的官员和将领。皇帝对他给予了优厚的答复。

天顺年间初期,朝廷在北京开会。皇帝看着大臣们说:“九畴啊,是个清正廉洁的人。”于是留下他担任右都御史。当时关押在都察院的犯人都没饭吃,九畴为此向皇帝禀报,于是每天发放一升米,并以此为规定。之后,他又上书陈述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建议:崇尚廉洁耻辱之心、整顿刑狱、劝导农桑、节约军费、重视台谏官的职责。皇帝都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六月,御史张鹏等人弹劾石亨、曹吉祥。石亨等人却说这是九畴指使的,于是九畴也被抓了起来,被贬为江西布政使,不久又调任四川。

第二年,礼部尚书缺员。皇帝问李贤:“谁德高望重,清廉正直呢?”李贤说:“没有比九畴更合适的了。”于是皇帝把他召回京城。九畴回到京城后,皇帝考虑到他的年纪大了,就改任他为南京刑部尚书。四年后,九畴去世,谥号清惠。他的儿子裕,另有传记记载。

轩輗,字惟行,是鹿邑人。永乐年间末期考中进士。最初担任行人司副。宣德六年,因为推荐被提升为御史。他在福建任职期间,铲除奸邪,政绩显著,作风十分严厉。

正统元年,清军入侵浙江,他弹劾了四十多个失职官员。正统五年,他又上奏说:“祖宗设立御史官,其职责非常重大。如今内外各部门有事,常常擅自派遣御史,这违反制度,请求禁止这种做法。”皇帝立即批准了他的奏章。同年,他被破格提升为浙江按察使。前任按察使奢靡浪费,轩輗大力纠正这种风气。他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青布袍子,补丁摞补丁,平时吃素菜,妻子亲自操持家务,纺织缝补。他还和属下约定:每三天发放俸禄买肉,不得超过一斤。很多属下都难以忍受。老朋友来访,他只招待一碗豆子。如果有人准备了鸡肉饭菜,大家都会觉得很惊讶。当时镇守内臣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都在各自岗位上廉洁奉公,所以浙江地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温州、处州有银矿,洪武年间每年的税收只有两千八百多两白银。到了永乐年间,增加到八万二千两,百姓苦不堪言。皇帝即位后,根据大臣们的建议停止开采。到了这个时候,参政俞士悦请求恢复开采,说好处都归于朝廷,这样矿盗自然就会绝迹。这件事交由三司讨论,轩輗极力反对,这才作罢。可是后来给事中陈傅又请求恢复开采,朝廷竟然同意了,最终导致了叶宗留的叛乱。

会稽人赵伯泰,是宋朝皇室的后代。他上奏说孝宗、理宗和福王陵墓都被当地豪强侵占了。御史王琳却说福王投降元朝后北上了,山阴哪来的福王墓?赵伯泰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又重新上奏。皇帝就派輗(音同“捐”)和巡按御史欧阳澄去调查。輗说福王墓可能是衣冠冢,赵伯泰说自己没冤枉他们。最后皇帝下令把那些豪强发配到边疆,还停了王琳等人的俸禄。后来赵伯泰遭遇丧亲,之后又重新被启用。十三年的时候,他上奏陈述了四件事,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急迫问题,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景帝登基后,任命赵伯泰为右副都御史,镇守浙江。景泰元年,又让他兼管两浙的盐课。福建的贼寇吴金八等人流窜到青田等县抢劫,赵伯泰和原贞一起把他们平定了。贼首罗丕、廖宁八又从福建跑到浙江来作乱。赵伯泰他们成功地阻止了他们,因此官升一级。第二年,他又被调到南京负责督理粮储。五年后,再次升任左副都御史,主管南院事务。他还考查并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

天顺元年二月,赵伯泰被召回京城,拜为刑部尚书。几个月后,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帝召见了他,问他:“以前浙江的廉使任期满了回京,行李只有一箱,是你吗?”赵伯泰连忙叩头谢恩。皇帝还赏赐给他白银以示慰问。第二年,南京督理粮储的职位空缺了,皇帝问李贤,大臣里谁曾经做过这个职务。李贤推荐了赵伯泰,还夸他清廉。于是皇帝就派赵伯泰以左都御史的身份前往南京。八年夏天,赵伯泰因为年老请求退休,不等皇帝批准就回乡了。回到家,他赶紧准备洗澡,舒展了一下身子就去世了。

这老兄啊,姓轩,为人孤傲清高,不管对方是好是坏,都一概不搭理。他当上按察使的时候,有一次去同事家喝酒,回来后摸着肚子说:“这肚子里面装的都是赃物啊!” 在南京的时候,都御史张纯设宴请客,他嫌张纯铺张浪费,就没去。张纯后来送饭菜给他,他也没收。每年去礼部拜表祝贺,他就躲在一间屋子里,把蜡烛吹灭,端坐着,事情办完就走,从不和同事说一句话。同事们听说他来了,也赶紧躲开,不愿意和他待在一起。他的度量嘛,确实有点小。 要是哪个御史揭发别人的隐私,他还特别表扬人家能干呢! 他还曾经指使御史弹劾南京祭酒吴节,结果吴节也反过来揭发轩辕的私事,很多人觉得轩辕做得不对。但是,他清廉的操守天下皆知,和耿九畴齐名,一说到清廉的官员,大家都会说轩辕、耿氏。

陈复,福建怀安人。和轩辕是同年的进士,做过户部主事,后来当了杭州知府。他清廉正直,从不徇私枉法,所以官司讼狱大大减少。每天就端坐在堂上,和属下一起学习律法而已。他遭遇丧事的时候,百姓都请求朝廷让他继续留任,朝廷也下旨让他复职,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轩辕曾经号召同事们一起帮助他,这才勉强把钱收齐。百姓和官员都纷纷送来祭奠的钱物,他的儿子全部都拒绝了,说是借的,要还回去。

黄孔昭,黄岩人。他小名叫曜,后来用字行,改字世显。十四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天顺四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屯田主事。奉命出使江南,他坚决不受馈赠,后来升迁为都水员外郎。

成化五年的时候,文选郎中陈云等人被官员弹劾,全都被抓进监狱,贬官了。当时尚书姚夔了解孔昭的为人,就把他调到文选郎中这个位置。九年后,孔昭升任郎中。按照惯例,文选郎中都应该闭门谢客,与世隔绝。但是孔昭却说:“国家使用人才,就像富裕人家储备粮食一样。粮食不平时储备,怎么够应付饥荒呢?人才不提前储备,又怎么能满足国家需要呢?如果把深居简出、拒人于千里之外当成高尚的行为,那怎么能够了解天下的优秀人才呢?” 下班后,如果有客人来访,他就一定会接见,然后询问对方了解的人才情况,并且把这些信息都记录在册。他升迁之后,会根据人才的高低安排到不同的地方任职,这样一来,人才的选拔就公平公正了。那些想要走后门的人,他一个都不接受。

有一次,他和尚书尹旻因为事情发生了争执,甚至争吵到拍桌子发怒的地步。孔昭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尹旻气消了之后,才再次把自己的意见陈述出来。尹旻也认可了他的正直和诚实。尹旻和通政谈伦关系很好,想提拔谈伦当侍郎,但是孔昭坚决反对。结果尹旻还是提拔了谈伦,谈伦果然辜负了期望,出了问题。后来,尹旻想推荐他一个老朋友去当巡抚,孔昭也不同意。那个人进京后特意拜访孔昭,甚至跪下求他,孔昭更加看不起他了。尹旻命令孔昭推荐人选,孔昭说:“这个人缺少的,是做大臣的胸襟和气度。”尹旻就对那个人说:“黄先生啊,你一直待在铨曹,是升不了官的。”

孔昭做了九年的郎中,才被提升为右通政。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迁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当时有十几个地区的官地被一些权贵侵占,他上奏朝廷,把这些土地收回了。奉诏推荐地方官员时,他推荐了知府樊莹和佥事章懋,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臣。郎官主管仓库的人拿来几千两盈余的银子给他,被他坚决拒绝了。有一次,他在挖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古代的鼎,他立刻让人在上面刻上“文庙”二字,然后把它送到了文庙。没过多久,一个权贵想把这个鼎献给朝廷,结果看到上面的字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孔昭一生好学,品行端正,和陈选、林鹗、谢铎交好,都是当时士人敬仰的对象。弘治四年,孔昭去世了。嘉靖年间,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毅。他的儿子孔俌也考中了进士,做了文选郎中。孔俌的儿子孔绾,因为参与大礼议,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事迹也有记载。

话说啊,国家要是强盛了,那些当官的,大多都挺注重自己的清廉节操的。这可不是故意装样子,想出名,而是他们本身就欲望淡薄,不屑于争名夺利,骨子里就清高正直。仁宗、宣宗当政的时候,特别打击贪污腐败的官员,提拔那些清正廉洁的人才。像宗泽在吏部掌管选拔官员,顾佐负责国家法令,一下子就把社会风气整治得干净清爽了。

段民、吴讷、魏骥、鲁穆,他们一个个都像羔羊一样纯洁,像丝线一样纤细,品德高尚。轩辕、耿介、孔昭,这几位更是刚正不阿,超凡脱俗,什么诱惑都打动不了他们。章敞、徐琦、刘戬,他们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就连外国人都对他们敬佩不已。总之,这廉洁的品德啊,真是高尚到了极点! “赞曰:国家盛时,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岂刻意励行,好为矫饰名誉哉。亦其澹嗜欲,耻营竞,介特之性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