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字文弼,是河间王张玉的长子。靖难之役开始后,张辅跟随父亲奋勇作战,担任指挥同知。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继承了他的职位。张辅跟随燕王朱棣参加了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战役,都立下了战功。跟随燕王进入京城南京后,张辅被封为信安伯,食禄一千石,并被授予世袭的凭证。张辅的妹妹是皇帝朱棣的妃子。邱福、朱能都说张辅父子功劳都很大,不能因为他们是皇亲国戚就减少他们的赏赐。永乐三年,张辅被进封为新城侯,加禄三百石。
这时,安南的黎季犛杀死了他的国君,自称太上皇,立他的儿子黎苍为皇帝。安南前国君的孙子陈天平从老挝逃来投奔大明,黎季犛假装请求送陈天平回国。皇帝朱棣派遣都督黄中率领五千兵马护送,前大理寺卿薛悤辅佐。黎季犛在芹站埋伏了军队,杀死了陈天平,薛悤也死了。皇帝朱棣大怒,任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丰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将军,统兵八十万,与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会合,兵分两路讨伐安南。兵部尚书刘俊负责军事参谋,行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负责粮草供应。
公元1390年十月,傅友德终于在军队中去世了,沐英接替了他,统领大军。从凭祥出发,军队渡过坡垒关,在安南境内祭祀山川,然后正式向陈季犛列举了二十条罪状,宣战!
接着,军队攻破了隘留关和鸡陵关,在芹站打败了敌人的伏兵,到达新福。沐英的军队也从云南赶来,驻扎在白鹤。安南有两个都城,东都和西都,依托宣江、洮江、沲江、富良江四条河流作为天然屏障,敌人沿着江的南北岸修筑了栅栏,聚集船只在江中,还在多邦隘口修筑了坚固的城池,城池、栅栏、桥梁和战船连绵九百多里,兵力号称七百万,想凭借险要地势拖垮我们的军队。沐英从新福把军队转移到三带州,建造船只,准备进攻。这时,皇上听说朱能去世了,就下令封沐英为将军,还特意写了诏书,拿李文忠和开平王常遇春来作比较,并且说趁着冬天还没到瘴气流行的季节,应该赶紧消灭敌人。
十二月,沐英的军队到达富良江北岸,派骠骑将军朱荣攻打敌人占据的嘉林江,然后与沐英的军队会合,一起进攻多邦城。为了迷惑敌人,沐英假装要从其他方向进攻,然后命令都督黄中等将领带领敢死队,每人拿着火把和铜角号,在夜里四更天的时候,翻越护城河,架起云梯攻城。都指挥蔡福第一个登上城墙,士兵们像蚂蚁一样蜂拥而上,号角声响起,无数火把同时点燃,城下的军队擂鼓呐喊,紧随其后,成功攻入城内。敌人驱赶大象来迎战,沐英用画着狮子的布蒙住马匹冲上去,两翼配合使用神机火器。大象都吓得四处逃窜,敌人溃不成军。斩杀了敌人的两个主帅,追击到伞圆山,烧毁了沿江所有的木栅栏,俘虏和斩杀的敌人不计其数。攻克东都后,沐英安抚百姓,招降纳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投降。他又派别将李彬、陈旭去攻打西都,同时分兵击败敌人的援军。陈季犛烧毁宫殿和仓库,逃到海里去了,三江州县都望风而降。
明年春天,朝廷派清远伯王友他们带兵去安南,一路打下来,把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这些贼寨都给端了,杀了三万七千多敌人。贼将胡杜带着船队堵在盘滩江上,咱们派降将陈封去偷袭,把他们的船都抢过来了! 这下东潮、谅江这些府州也稳了。
接着,又在木丸江打败了季犛的水军,杀了一万人,抓了一百多个将校,淹死的更是数不清。 我们一直追到胶水县闷海口才撤兵。 然后在咸子关修了一座城,让都督柳升守着。 没过多久,敌人又从富良江杀过来了。 咱们这边王辅和沐晟在江边两岸迎战,柳升他们用水军从侧面猛攻,把敌人打得大败,杀了好多人,江水都染红了! 趁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弃甲。 那时候正好天旱水浅,敌人只好弃船上岸逃跑。 结果,咱们军队追到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水位上涨,敌人全被困住了,没法跑了。
五月,咱们在奇罗海口把季犛和他儿子季苍,还有伪太子、那些个王爷大臣将领都抓住了,押回京城。 安南彻底平定了! 一共收复了四十八个府州,一百八十个县,户口三百十二万。 因为找不到陈朝的后代,朝廷就设立了交阯布政司,把安南正式纳入版图。 从唐朝灭亡开始,安南被那些蛮夷统治了四百多年,现在终于又回到我们国家了! 皇上为此下诏告天下,众位王爷和百官都上表庆祝。
六年夏天,辅佐大人凯旋回京。皇上又设宴款待他在奉天殿,还亲自作诗《平安南歌》庆祝呢,同时晋封他为英国公,每年俸禄三千石,还给了世袭的凭证。 那年冬天,陈氏旧臣简定又反了。皇上命令沐晟去讨伐,结果在生厥江吃了败仗。
第二年春天,皇上再次任命辅佐大人,让他挂上征虏将军的印信,带兵去讨伐叛军。这时候简定已经自称“越上皇”,还另立陈季扩为皇帝,声势浩大得很。辅佐大人到了叱览山,就地取材伐木造船,还招募了谅江北躲避战乱的老百姓,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然后大军推进到慈廉州,攻破了喝门江,拿下了广威州的孔目栅。 在咸子关遇到了叛军的船队,足足有六百多艘船,占据了江的东南岸。辅佐大人指挥陈旭等人用小船作战,利用风势放火,活捉了叛军头目两百多人,还把他们的船只都缴获了。
接着追击到太平海口,又碰上了叛军将领阮景异率领的三百多艘战船,结果又是一场大胜。 这时候陈季扩自称是陈氏的后代,派人来请求朝廷封赏。辅佐大人说:“之前我们到处寻找陈王的后代,都没找到,现在冒出来一个,肯定是假的!我奉命讨伐叛贼,其他的事不管。”于是派朱荣、蔡福等人率领步兵和骑兵先行,辅佐大人率领水师随后跟进。 从黄江一直追到神投海,在清化会师,然后分兵进入磊江,最后在美良山中抓住了简定,以及他的同伙,押解回京受审。
八年正月,继续进攻残余的叛军,斩杀了数千人,还堆起了京观(古代用敌人的尸首堆成的土堆),就是陈季扩还没抓到。皇上让沐晟继续追捕陈季扩,然后召辅佐大人班师回朝。辅佐大人在兴和觐见了皇上,皇上命令他去宣府、万全练兵,并督促军需物资的运输,准备北上征战。
陈季扩虽然投降了,其实心里根本没打算安分守己。他回到交趾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到处烧杀抢掠,沐晟根本管不住他。当地老百姓受不了朝廷的约束,又经常被官兵骚扰,很多人就干脆投靠了叛军,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叛变,搞得将领们也开始轻敌了。 过了九年,朝廷又命令沐晟和张辅一起讨伐叛军。张辅到了之后,立刻整顿军纪。都督黄中一向骄横跋扈,违反军令,张辅严厉斥责他,黄中还敢顶嘴,结果被张辅当场斩首示众。 这下将士们都害怕了,再也不敢违抗命令。
那年七月,张辅在月常江打败了叛军首领阮景异,缴获战船一百多艘,活捉了伪元帅邓宗稷等人,还抓捕斩杀了其他几个叛军头目。因为当时瘟疫流行,军队就暂时休整了。第二年八月,张辅在神投海与叛军交战。叛军有四百多艘船,分成三队,来势汹汹。张辅直接冲向敌军主力,敌军后退,两翼的敌军又趁机进攻,官军和叛军展开激烈的厮杀,双方都拼死战斗。从早上卯时打到巳时,大获全胜,俘获叛军头目七十五人。军队进军乂安府,叛军将领纷纷投降。
十一年冬天,张辅和沐晟在顺州会合,在爱子江展开大战。叛军用大象冲锋陷阵。张辅命令士兵,第一箭射杀象奴,第二箭射中象鼻。大象受惊狂奔,踩死了不少叛军。裨将杨鸿、韩广、薛聚等人乘胜追击,箭如雨下,叛军大败,俘获叛军头目五十六人。追击到爱母江,叛军全部投降。第二年正月,军队进至政平州。听说叛军在暹蛮、昆蒲等地据守,张辅就率兵前往。山路崎岖,悬崖峭壁,骑兵无法通行。张辅和将校们只能徒步翻山越岭。夜里四更时分,到达了叛军的巢穴,活捉了阮景异、邓容等人。陈季扩逃到了老挝,张辅派指挥使师祐带兵追击,攻破了老挝的三道关隘。最终,陈季扩及其家属被押解到京城,叛乱平息。朝廷下诏,将叛军占领的占城土地设立升、华、思、义四州,增设卫所,安置投降的叛军,留下军队驻守后,张辅才班师回朝。十三年春天,张辅回到京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交趾总兵官,前往镇守。结果,余下的叛军陈月湖等人又起兵造反,张辅全部将其平定。十四年冬天,张辅被召回京城。
张辅这个人啊,在交趾(今越南北部)待了四次,每次都规划得相当周全,修建郡县,增设驿站和运输线路,交趾人都怕他。可就一年后,黎利造反了,朝廷派了好几拨人去打,都没成功。到了宣德年间,柳升战死了,王通还跟叛军勾结,仓促撤军。朝里有人提议放弃交趾,张辅极力反对,但没拗过皇上。
仁宗皇帝登基后,张辅被任命掌管中军都督府,升为太师,还领双份俸禄。更特别的是,他的太师俸禄是从北京的国库支取的,而当时其他官员的俸禄米粮都是从南京发的,这可是皇上给他的特殊恩典啊!成祖皇帝去世二十七天后,皇帝穿着素服麻衣上朝,百官都穿上了吉服,只有张辅和杨士奇学士穿着跟皇帝一样的丧服。皇帝感慨地说:“张辅是武将,却比六部卿都懂礼仪啊!” 皇上对张辅更加看重了,后来又让他负责经筵讲学,还参与修撰《实录》。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拉拢一些功臣里应外合,还偷偷派人夜里去找张辅。张辅把来人抓了,上报朝廷,把朱高煦的反叛计划全抖搂出来了,然后请求带兵去讨伐。皇帝决定御驾亲征,让张辅护驾。事情平定后,张辅的俸禄又加了三百石。他的威望越来越高,而且长期掌握兵权。过了四年,都御史顾佐建议朝廷保全功臣,皇上就让张辅卸任府务,让他每天在身边侍奉,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还升他为光禄大夫左柱国,朝会的时候要参加朔望朝会。英宗皇帝继位后,又给了他“翊连佐理”的称号,让他继续负责经筵讲学和修撰《实录》。
张辅为人刚毅果敢,治军严明,就像一座大山一样稳固。他三次平定交趾叛乱,威名远扬海外。他侍奉了四位皇帝,还跟皇室联姻,但他始终小心谨慎,和蹇义、夏原吉、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一起同心辅政。二十多年里,天下太平,张辅功不可没。后来王振专权,文武百官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张辅敢跟他平起平坐。也先入侵的时候,王振怂恿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张辅也跟着去了,但王振不让张辅参与军政。张辅年纪大了,就默默地什么也不说。最后在土木堡之变中,他战死沙场,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被追封为定兴王,谥号忠烈。
子懋,九岁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有一次宪宗皇帝在西苑阅兵,进行骑射比赛,子懋三箭齐发,全部命中靶心,皇帝高兴地赏赐了他金腰带。后来他历任多个要职,官职一直升到太师。他还曾经上书皇帝,提出边防建议,并且劝谏皇帝不要动用京营的兵力去修建圆通寺。弘治年间,御史李兴和彭程被下狱,子懋挺身而出,为他们求情。他还请求停止修建真武观,免除织造,并且把负责织造的宦官董某召回。武宗皇帝即位后,和一些小人厮混在一起,子懋就带领文武百官劝谏,他的话都很直率恳切。不过,他的性格比较奢侈浪费,而且还克扣军士的军饷,因此多次受到言官的弹劾。他继承爵位一共六十六年,掌握兵权四十年,地位尊崇,是勋臣中的佼佼者。正德十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宁阳王的爵位,谥号恭靖。到了万历十一年,他和朱希忠一起被剥夺了王爵。他的孙子孙仑继承了爵位。爵位一直传到他的后代,后来流寇攻破京城,他的后代也因此被害。
一开始,张辅平定交趾的时候,前后打了上百仗。在他手下出征阵亡,最值得称道的有高士文和徐政两个人。高士文是咸阳人。洪武年间,他作为一个小兵跟随军队征讨云南和金山,立下战功,被封为燕山左护卫百户。他为人正直刚强,擅长骑马射箭。成祖皇帝起兵的时候,他就跟随成祖,官职一直升到都督佥事。后来跟随张辅征讨交趾。黎季犛被俘虏后,他的残余势力躲藏在山谷中,四处作乱。五年八月,高士文率领部队在广源打败了敌人,然后包围了他们的营寨。他们昼夜不停地猛攻,眼看就要攻破了,敌人突然逃跑了。高士文追上去和他们作战,结果被飞石击中,壮烈牺牲。他的部下继续追击敌人,敌人失去了老巢,溃不成军,最后被指挥程玚彻底消灭。朝廷考虑到高士文的功劳,追封他为建平伯,让他儿子高福继承爵位,享受一千三百石的俸禄,并给予世袭的凭证。爵位传到孙子高霳的时候,高霳没有儿子,就立义子为继承人。这件事败露后,他的爵位就被取消了。
徐政,仪真人。建文年间,他担任扬州卫的副千户,后来城池投降了成祖朱棣,之后一路升迁,做到都指挥同知。他参加了征讨交趾的战争,在三带江抢夺船只帮助大军渡河。攻克西都和咸子关的战役中,他都立下了战功。后来陈季扩叛乱,盘滩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张辅派徐政去守卫。永乐七年八月,叛军阮景异来进攻,徐政和他交战,结果被飞来的枪击中了腹部,但他仍然督促士兵奋力作战,最终打败了敌人。敌人撤退后,他的腹部伤口溃烂而死。
黄福,字如锡,是昌邑人。洪武年间,他从太学生做起,一步步升迁到金吾前卫经历。他还上书给皇帝,论述国家大事。太祖朱元璋很欣赏他,破格提拔他做了工部右侍郎。建文年间,他深受建文帝的信任和重用。成祖朱棣列举了二十九个奸党,黄福也在其中。成祖进京后,黄福投靠了他。李景隆指控黄福是奸党,黄福说:“我本来就该死,但是说我是奸党,这一点我心里不服气。”朱棣没追究,恢复了他的官职。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工部尚书。永乐三年,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于是他被调任北京行部尚书。第二年因为犯了事,被逮捕下狱,被贬为一个低级官员。后来,他又恢复了官职,负责督运安南的军饷。
安南平定后,朝廷把那地方设为郡县,任命黄福担任尚书,负责掌管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事务。当时,远方刚刚平定,军队还没完全撤回,各种事务非常繁忙。黄福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各种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上书朝廷说:“交趾的赋税,各地轻重不一,请重新制定,力求减轻负担。”他又建议:“沿着泸江北岸到钦州,设立卫所和驿站,方便来往通行。开辟中积盐场,让商人用粮食换盐,以此充实军需。官员的俸禄和口粮,如果仓库不够,就用公田来补偿。”他还说:“广西百姓运输物资,陆路非常艰险,应该让广东海运二十万石粮食来供应。”这些建议都被朝廷批准了。
于是,黄福开始编制户籍,确定赋税,兴办学校,任命官员和老师。他多次召集当地父老乡亲,宣示朝廷的恩德,告诫属下官员不要苛刻扰民。他以安定为首要任务,上下都很安宁。当时,很多官员因为一些小事被贬到交趾,黄福都尽力帮助他们,并挑选贤能的人一起共事,所以来到交趾的人就像回家一样。镇守交趾的中官马骐仗着宠信,欺压百姓,黄福多次批评和制止他。马骐就诬陷黄福有异心。皇帝看穿了他的谎言,没有追究。仁宗皇帝即位后,召黄福回朝,让他兼任詹事府詹事,辅佐太子。黄福在交趾一共待了十九年。他离开时,交趾百姓扶着、送着他,哭着不愿与他分别。黄福回朝后,交趾的叛乱更加严重,最终没能平定。仁宗皇帝驾崩后,黄福负责督造献陵工程。
宣德元年,马骐激怒交趾百姓再次叛乱。当时,陈洽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代替黄福,多次上奏请求黄福回去安抚交趾。恰逢黄福奉命出使南京,朝廷把他召回京城,皇帝下旨说:“你对交趾百姓恩惠爱戴很久了,交趾百姓想念你,你就再为朕走一趟吧!”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任詹事府詹事,负责掌管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事务。黄福到达交趾后不久,柳升战死,黄福仓皇逃回。到了鸡陵关,被叛军抓住,他想自杀。叛军跪下哭着说:“您是交趾百姓的父母啊!您不在这里,我们才会落到这个地步!”他们强行阻止他自杀。黎利听说后说:“如果中国派来的官员个个都像黄尚书一样,我哪里敢造反呢!”他派人迅速赶去保护黄福,送去白银、粮食,用肩舆把他送出境外。到了龙州,叛军把黄福遗留下来的东西都送还给他。回朝后,黄福被任命为行在工部尚书。
我跟平江伯董漕一起工作了四年,我们商量着让江西、湖广、浙江以及江南南北各地的老百姓,根据距离远近,把粮食运到淮安、徐州、临清,然后让士兵接力运到北京,老百姓都觉得挺方便的。
第五年,我提出了关于军队粮食和减少徭役的建议。我说军队粮食充足很重要,因为永乐年间,虽然修建了北京城,又南征交趾,北征沙漠,但物资供应从来没有短缺过。现在国家没有大的开支,但每年用的粮食却刚好够用。万一要是碰上水旱灾害,征调粮食怎么办呢?所以我建议招募十万军队士兵,在济宁以北,卫辉、真定以东,沿着黄河岸边屯田种地。第一年自己吃,第二年每人收五石粮食,第三年收成翻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北京粮仓的六十万石粮食,还能节省各卫所每月一百二十万石的粮食,每年可以节省二百八十万石粮食。
皇上觉得我的建议很好,就让户部和兵部讨论。郭资和张本说:沿着黄河屯田确实方便,建议先拿五万顷地做个试验,让附近五万居民去开垦。但是山东这些年旱灾饥荒,流民才刚刚恢复生活,卫所士兵也承担了很多劳役,所以应该先派官员去实地考察土地情况,再开始开垦。
皇上同意了这个意见,就命令吏部郎中赵新等人负责管理屯田,福(人名)总管此事。可是后来有人说,军民都有自己的职业,如果再分给他们田地,徭役会更重,事情最后就没办成。 之后我被调任为户部尚书。
皇上在宫里看夏原吉的奏章《漕事便宜疏》,拿给杨士奇看,问他:“夏原吉的意见很有见地,六部尚书里谁能比得上他?”杨士奇回答说:“夏原吉得到太祖皇帝的器重,为人正直果断,一心为国家着想。永乐年间,他负责修建北京,安抚百姓,后来又出使交趾,统领藩镇,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确实是其他六部尚书比不上的。夏原吉已经七十岁了,那些年轻的后辈官员高坐在公堂上处理政务,而夏原吉这个侍奉过四位皇帝的老臣,却还要日夜奔波劳碌,这实在不是国家优待老臣的办法啊!”皇上说:“不是我不听你的话。”杨士奇又说:“南京是国家的根本重地,先帝曾经在那里监国。夏原吉老成持重,忠诚正直,在紧急关头可以依靠他。”皇上说:“对。”第二天就调夏原吉到南京任职。第二年,又让他兼任南京兵部尚书。英宗皇帝即位后,封他为少保,让他协助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管理政务。留都文臣参与政务,夏原吉是第一个。李隆采纳夏原吉的建议,政事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正统五年正月,夏原吉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夏原吉仪容端正,从不随便说话开玩笑。他侍奉过六位皇帝,多次上书进谏。他为人公正廉洁,宽厚待人,深得人心。做官不追求显赫的名声,就连细微小事也认真对待。他忧国忧民,年纪越大越发尽心尽责。生活非常简朴,妻子儿女只够温饱,他所得的俸禄,都用来招待那些贫困的宾客。当初,成祖皇帝亲自写信给十位大臣,让解缙评价,只有对夏原吉的评价是:“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没有丝毫贬低。夏原吉在南京协助李隆管理政务时,经常坐在李隆旁边。杨士奇曾经给他捎话:“怎么会有孤零零的你一个人坐在旁边呢?”夏原吉回答说:“怎么会有少保来协助守备呢?”最终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做法。但是李隆对夏原吉非常尊敬。下班后,总是让夏原吉坐在上座,夏原吉也不推辞。杨士奇去祭扫夏原吉的墓地时,路过南京,听说夏原吉生病了,就去探望他。夏原吉吃惊地说:“您是辅佐幼主的重臣,一天都不能离开皇上身边,怎么能够远行呢?”杨士奇非常敬佩他的话。兵部侍郎徐琦出使安南回来,在石城门外与夏原吉见面。有人指着夏原吉问安南来的使者:“你认识这位大人吗?”使者回答说:“在安南,即使是草木也知道他的名声,怎么能不认识呢?”夏原吉去世后,朝廷没有追赠谥号,舆论对此很不满。成化年间,才追赠他太保的爵位,谥号忠宣。
刘俊,字子士,是江陵人,洪武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兵部当主事,后来升了郎中。他办事很果断,皇帝很器重他。洪武二十八年,他升任右侍郎。建文年间,他当上了侍中。成祖朱棣登基后,他又升任尚书。
永乐四年,朝廷大举征讨安南,刘俊被派去参赞军务。刘俊为人细心勤奋,在军中出谋划策立了不少功劳,回来后还受到了丰厚的赏赐。没过多久,安南叛乱又起,刘俊再次被派去协助沐晟处理军务。永乐六年冬天,沐晟和安南叛军在厥江交战,结果战败了。刘俊行军到大海口的时候,突然刮起了飓风,黄沙漫天,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一边打仗一边撤退,结果被敌人包围了,刘俊最后自尽而死。洪熙元年三月,皇帝认为刘俊在敌营中不屈服,而相关部门却没上报他的事迹,没有及时给予褒奖,于是皇帝下令责备礼部官员。然后追赠刘俊太子少傅的官职,谥号为“节愍”,并让他的儿子刘奎当了给事中。
跟刘俊一起战死的还有吕毅和刘昱。吕毅是项城人,当初跟着成祖朱棣渡江,从济南卫的一个百户做起,后来凭借军功升到了都督佥事。他跟黄中一起担任左右副将军,协助征南将军韩观镇守广西。后来,他和黄中押送安南故王孙陈天平回国,结果在芹站,陈天平被劫走了,吕毅因此被革职。皇帝虽然认为吕毅有罪,但后来又起复他为鹰扬将军,他跟着张辅征讨季犛,立下战功,掌管了交阯都司的事务。最后,他跟敌人作战,深入敌阵,壮烈牺牲。
刘昱是武城人,他从吏科给事中升任左通政,后来外放河南当参政,之后又调到交阯。他为人严谨,很有治理才能,百姓都很敬畏他。交阯战败后,他也战死了。
陈洽,字叔远,是武进人。他爱好古代典籍,勤奋好学,他和他的哥哥陈济、弟弟陈浚都很有名气。洪武年间,因为他擅长书法而被推荐,做了兵科给事中。他曾经奉命去阅兵,过目不忘,一眼就能记住所有士兵。如果有人第二次出现,他就会直接斥责赶走。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赏赐给他金子和织锦衣服。他父亲在五开戍边时去世了,陈洽赶回去奔丧。当时正赶上蛮族叛乱,道路不通,他冒着危险,日夜兼程,背着父亲的遗骨回到家乡。建文年间,因为茹瑺的推荐,他又被起用,做了文选郎中。
明成祖登基后,提拔他当了吏部右侍郎,后来又调任大理卿。安南发生叛乱,皇帝派他去广西,和韩观一起挑选士兵出征。大军出发后,皇帝让他负责军务,主管后勤补给。安南平定后,他升任吏部左侍郎。那时候,黄福负责管理布政司和按察司,他的工作风格比较宽松,很照顾百姓。而他呢,则注重选拔人才,整顿吏治,认真核查将士的功过,安置土官,管理军粮,处理政务非常高效。回朝后,他还兼任礼部和工部的事务。七年后,他又参与张辅将军讨伐简定的战役,成功平定叛乱。回朝后,他跟随皇帝北征,和张辅一起在塞外操练军队。九年后,他又和张辅一起前往交趾,讨伐陈季扩。在交趾待了五年,他升任兵部尚书,之后又留下来协助李彬指挥作战。
仁宗皇帝召回黄福,让他负责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事务,同时仍然参与军务。宦官马骐贪婪暴虐,他无力制止,导致叛乱四起,黎利尤其狡猾难缠。而荣昌伯陈智和都督方政两人又互相不和,敌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上疏说道:“贼寇虽然请求投降,但内心诡诈,党羽日渐壮大,将难以控制。请求命令诸位将军迅速消灭贼寇,不要被他们迷惑。”宣宗皇帝下诏书严厉斥责陈智等人,命令他们出兵,结果又在茶笼州战败,皇帝因此削去了陈智和方政的官爵。皇帝任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前往讨伐,他仍然协助王通指挥作战。宣德元年九月,王通到达交趾。十一月,大军进军应平,到达宁桥。他和众将士说这里地形险恶,恐怕有埋伏,应该先派兵侦察敌情。王通不听,指挥军队直接渡河,结果陷入了泥潭。埋伏的敌人突然袭击,官军大败。他奋勇冲入敌阵,身受重伤,从马上摔了下来。左右想要扶他回去,他瞪大眼睛呵斥道:“我身为国家大臣,享受俸禄四十年,报效国家就在今天,义不容辞!”挥刀砍杀数名敌人,然后自刎而死。“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事后,皇帝感叹道:“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追赠少保,谥号节愍。皇帝还授予他的儿子枢刑科给事中的官职。
从黎利叛乱开始,战争持续了三四年,将士们先后战死的非常多。
侯保,是赞皇县人。他从国子生做起,先后当过襄城县、赣榆县、博兴县的县令,政绩都很好。交趾地区刚开始设立府县,需要选拔人才去安抚当地百姓,于是侯保被任命为交州府知府,后来又升迁为右参政。永乐十八年,黎利造反,侯保看守着黄江这个战略要地,在那里修筑堡垒防守。敌人打来了,他拼死抵抗了几个月,后来出战,结果战败牺牲了。
冯贵,是武陵人。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兵科给事中。跟着张辅将军去征讨交趾,负责督促军队粮草的供应。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左参政。他办事效率高,很擅长安抚流亡的百姓。手下有两千名士兵,个个骁勇善战,冯贵用恩情去感化他们,多次出击击败敌人,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宦官马骐却把这些功劳全部抢走了。黎利叛乱的时候,冯贵只带着几百个精疲力尽的士兵,在瑰县抵御敌人,最后力战而死。仁宗皇帝的时候,尚书黄福为他上书陈情,追赠冯贵为左布政使,而侯保则被追赠为右布政使。不过,冯贵曾经说过交趾盛产黄金,所以朝廷就让他参与议事,负责督管金矿,当时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
伍云,是定远县人。他原本是荆州护卫指挥同知,跟随军队征讨交趾,攻破了坡垒、隘留、多邦城,还攻克了东西二都,战功赫赫。交趾平定后,他被调到昌江卫。仁宗皇帝初期,他跟随方政将军讨伐黎利于茶笼,深入敌阵,最终壮烈牺牲。
陈忠,是临淮人。一开始是宽河副千户。因为“靖难”的功劳,官职一步步升到指挥同知。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发配到广西戍守。征讨交趾时,他亲自招募民工,用小船进入江中,袭击了黎季犛的水寨,成功将其攻破。攻打多邦城时,他第一个冲上城头。论功行赏后,他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被调到交州左卫。多次与敌人作战,屡立战功,最后升迁为都指挥同知。黎利攻打清化时,陈忠战死沙场。仁宗皇帝很同情他,他和伍云一样,都得到了按照制度规定的优厚抚恤。
李任,是永康人。他跟着建文帝朱棣起兵,从燕山卫指挥佥事做起,一路立功,最后升到都指挥同知。宣德元年,他跟着去征讨交趾,负责守卫昌江。黎利看中了昌江,因为它是官军来往的重要通道,所以集中力量猛攻。当时都督蔡福被敌人抓了,敌人逼他劝李任投降。李任在城墙上指着蔡福大骂:“你身为大将,连敌人也杀不了,反而被敌人利用,猪狗都不吃你的剩饭!”然后开炮打他。敌人带着蔡福跑了,又集中兵力,用大象、飞车、云梯猛攻城池,全面围攻。李任和指挥顾福带领精锐骑兵出城反击,烧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敌人又堆土山,居高临下射杀城里的人,还挖地道偷偷潜入城内。李任和顾福见招拆招,四处应战。他们坚守了九个多月,前后打了三十多仗。后来听说征夷将军柳升的军队快到了,黎利又增兵猛攻。宣德二年四月,城池失守了,李任和顾福还带领敢死队拼死抵抗,打了三仗,三战皆败。敌人驱赶着大象冲过来,他们实在抵挡不住了,就一起自杀殉国了。内官冯智和指挥刘顺也一起自缢而死。城里军民和妇女,宁死不屈的也有几千人。
刘子辅,是庐陵人。他从国子生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来巡按浙江。他为人廉洁公正,浙江百姓都很敬重他。按察使周新为人比较刻板,不怎么与人交往,唯独称赞刘子辅贤能。后来刘子辅升迁为广东按察使。因为一些过失,被降职为谅江知府,但他治理地方很得民心。黎利叛乱的时候,刘子辅和守将一起带领兵民死守,也坚持了九个月,和昌江几乎同时失守。刘子辅说:“我宁死也不受贼人的污辱!”然后自缢身亡。他的一儿一女也一起殉难了。
何忠,字廷臣,是江陵人。他通过进士考试做了监察御史。他为人廉洁谨慎,没有人敢跟他行贿。永乐年间,皇宫三殿失火,他上书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政平知州。百姓都很安居乐业。宁桥战役失利后,王通暗中与敌人勾结,却向朝廷请求增兵,结果被敌人阻拦,没能到达。敌人派使者来朝贡谢罪。王通就派何忠和副千户桂胜一起前往,表面上说是归还土地,实际上是暗中请求增兵。到了昌江,内官徐训泄露了他们的计划。敌人就抓住了何忠和桂胜,拿刀逼他们。两个人怒目而视,大声痛骂,宁死不屈,最后他和他的儿子都被杀害了。
徐麒,是桂林的中卫指挥使,和南宁的千户蔡颙一起守卫邱温城。当时贼军势力已经很强大了,很多将领和士兵都丢下城池逃跑了。邱温城被围困了,徐麒和蔡颙却还带领着疲惫的士兵坚守,城池失守后他们都战死了,没有一个人投降。
易先,是湘阴人。他本来是国子监的学生,后来被任命为谅山知府,做了不少好事。任期满了要回朝,谅山的老百姓都请求他留下。朝廷就下诏书提升他的官职到三品,让他继续留在谅山任职。后来贼军攻破了谅山,易先就自杀了。
周安担任指挥佥事,负责守卫乂安。黎利的势力越来越大,都督蔡福因为军粮快用完了,就退到了东关。蔡福刚走,千户包宣就带着他的部队投降了敌人。周安他们到了富良江,被敌人追赶,结果都被俘虏了。敌人逼着蔡福去各个城池劝降。周安非常愤怒,暗中和大家商量,等朝廷的军队来了就里应外合。包宣参与了他们的计划,却跑去告诉了黎利。黎利抓住了周安,要杀了他,周安说:“我大明的臣子,怎么可能死在贼人的手里!”他和指挥陈麟一起跳起来抢夺贼人的刀,杀了几个敌人,最后都自杀了。他们手下九千多人,全部都被杀害了。
交趾布政使弋谦把任等十二个人为国捐躯的事情上报朝廷。宣宗皇帝叹息不已,追赠任为都督同知,蔡福、周顺、徐麒为都指挥同知,周安为指挥同知,蔡颙为指挥佥事,胜正为千户,并且允许他们的子孙继承他们的爵位。易先的儿子易辅,还有其他几位官员也得到了朝廷的表彰和祭祀。只有陈麟曾经和朱广一起打开城门迎接敌人,所以没有得到朝廷的追赠和抚恤。后来黎利向朝廷称臣,却把蔡福、朱广等六个人送回朝廷,全部处死了,并且抄了他们的家。
李彬,字质文,是凤阳人。他爸爸李信,跟着朱元璋渡过长江,立下不少功劳,最后当上了济川卫指挥佥事。李彬继承了他爸爸的职位。后来跟着颍国公傅友德出征塞外,斩获很多敌人。回朝后,他还参与修筑边境城墙。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李彬投靠了他,当了先锋,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功劳,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军都督佥事。
永乐元年四月,因为丘福的推荐,李彬被封为丰城侯,年俸一千石,还获得了世袭的爵位。第二年,襄城伯李濬去讨伐永新地区的叛乱,皇上命令李彬带兵支援。结果李濬还没等李彬赶到,就平定了叛乱。皇上就命令李彬带着他的军队去镇守广东。永乐四年,李彬被召回京城,去抓捕南阳皂君山上的土匪。同年七月,李彬被任命为左参将,带着征夷副将军的印信,跟随沐晟一起去讨伐安南。十二月,李彬和云阳伯陈旭一起攻破了安南的西都,又在木丸江大败安南军队。安南平定后,论功行赏,因为李彬和陈旭在战场上行动稍慢,所以没有提升爵位,只加了五百石的俸禄。
没过多久,李彬被任命为总兵官,负责在海上防备倭寇。后来他又调兵去讨伐并抓获了长沙的土匪李法良,还率领浙江、福建的军队去剿灭海盗。永乐十年,皇上命令李彬去甘肃,和西宁侯宋琥一起安抚归降的部落首领。李彬和柳升在边境严加戒备,同时命令土官李英防守野马川。结果凉州的酋长老的罕叛乱,都指挥何铭战死,李英紧追不舍,俘虏了老的罕的大部分军队。老的罕逃到了赤斤蒙古。皇上想要发兵讨伐,但是李彬说路途遥远,后勤补给困难,建议暂时不要轻举妄动。
到了永乐年间,宋琥镇守甘肃,赤斤蒙古把老的罕绑起来献给了朝廷。皇上很高兴李彬的功劳,赏赐了很多东西。永乐十二年,李彬参加了北方的征战,担任右哨的指挥官,在忽失温打败了敌人,一直追击到土剌河。军队凯旋后,李彬受到了皇上的重赏,并被调到陕西镇守。
十五年二月,我被任命为征夷将军,去交趾镇守。到了之后,我就打败并抓住了陆那县的贼人阮贞,还派都督朱广他们平定了顺州和北昼那些寨子。
第二年,清化府的土巡检黎利造反了,我就派朱广去讨伐,把他打败了。黎利逃跑了。十七年,我又派都督同知方政去可蓝栅袭击黎利,抓住了他的将军阮个立等人。黎利逃到了老挝。军队回来后,黎利又出来作乱。都指挥黄诚把他打跑了,因为天气太热,又下大雨,所以军队就撤了回来。
那时候,交趾的反贼到处都是,我就派各个将领分头去讨伐:方政去嘉兴讨伐车绵子等人;郑公证去南策;丁宗老去大湾;朱广去别部讨伐谭兴邦等人;都指挥徐謜去俄乐讨伐范软;指挥陈原瑰去恶江讨伐陈直诚;都指挥王忠去峡山讨伐杨恭。他们都先后打了胜仗。那些贼势比较厉害的,我就亲自带兵去打。潘僚是乂安府的知府,因为被宦官马骐欺负,就造反了。我打败了他,追到玉麻州,抓住了他的首领,还烧了他的营寨。潘僚逃到了老挝,我又派都指挥师祐带兵追过去。潘僚用老挝的兵来迎战,结果在农巴林被我们打败了,全部投降。范玉是涂山寺的和尚,在东潮州造反,我去讨伐,在江中打败了他。范玉逃跑了,后来在东潮被我们抓住了。这时,郑公证的同伙黎侄又起兵造反,都指挥陈忠等人多次在小黄江打败了他。我又亲自带兵追捕,追到镇蛮,把他们全部抓住了。
这样一来,那些贼人差不多都被平定了,就剩下黎利还在不断地出现,聚集人马在磊江,多次被徐謜、方政打败,又逃跑了。
十九年,因为后勤供应跟不上,我就请求朝廷允许官兵和当地士兵一起轮流耕种,并根据屯田、守卫、征战的人数多少来上报。皇上同意了我的请求。我正准备带兵去老挝捉拿黎利,老挝害怕了,请求自己抓捕黎利献上来。结果,我这时病倒了,不得不停止行动。第二年正月,我就去世了。接替我的孟瑛、陈智、李安、方政,都没能成功讨伐黎利。后来王通接替我镇守交趾,贼势越来越强,交趾最终守不住了。
我死后,被追封为茂国公,谥号刚毅。
老朱家的子孙,这位叫子贤的,宣德三年跟着出征塞外,回来后又修缮了永宁、隆庆等地的城池。正统年间,他在大同镇守,后来又去南京当守备。景泰二年去世,追封为丰国公,谥号忠宪。
他儿子勇继承了爵位,传到孙子旻手里。正德年间,旻镇守贵州,抓住了思南、石阡的流寇,平定了武定地区的蛮族叛乱,立下大功,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嘉靖初年,他又镇守湖广,以恩威并施治理地方,深受楚地百姓爱戴。后来调任两广。当时武定侯郭勋掌管京营,因为犯了罪被罢免。皇帝觉得旻在边疆镇守,没有党羽,就召他来接替郭勋,结果没多久,旻也因为事情被罢免了,去世后谥号武襄,可惜没有儿子。
旻的堂兄弟熙继承了爵位,被派去镇守湖广。有一次楚国世子出事,牵连甚广,熙向御史进言,为二百多人平反昭雪。他还平定了沅州、麻阳的蛮族叛乱。可惜的是,他也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他的堂兄弟儒继承了爵位,传到孙子承祚手里。到了天启年间,承祚巴结魏忠贤,请求设立海外督理内臣的职位,还请求赐给魏忠贤九锡的殊荣。崇祯初年,承祚被剥夺爵位,发配边疆戍守。他的儿子开先继承了伯爵,后来京城沦陷,不幸遇害。
柳升,怀宁人。他继承父亲的职位,当上了燕山护卫的百户。大小打了二十多次仗,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左军都督佥事。永乐初年,他跟随张辅征讨交趾,在鲁江打败了敌人,斩杀了敌军将领阮子仁等人。后来他守卫咸子关。敌人从富良江入侵,战船连绵十多里,横江扎营,陆军也有数万人。张辅率领步骑兵进攻,柳升率领水军夹击,大败敌人,俘获了伪尚书阮希周等人。又在奇罗海口打败敌人,缴获战船三百艘,还抓到了敌军将领季犛及其子澄。柳升拿着战报和俘虏献给朝廷,受到了丰厚的赏赐。战争结束后,他被封为安远伯,食禄一千石,并获得了世袭的爵位。
我跟陈瑄将军一起巡海七年,那次在青州海域,咱们狠狠地打败了倭寇,一直追到金州的白山岛才回来。
第二年,我跟着皇上北征,到了回曲津,我带着神机火器打头阵,把阿鲁台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皇上高兴啊,封我为侯,还加了五百石的俸禄,爵位也世袭。后来,我又被派去宁夏镇守,把叛将冯答兰帖木儿那些人给剿灭了。之后被召回京城,负责京营的兵马。十二年的时候,我又跟着皇上北征,率领大营的军队在忽兰、忽失温打了胜仗,用火器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十八年,那个蒲台妖妇唐赛儿造反了。皇上派我和都指挥刘忠带京营的军队去剿匪,把他们的寨子围了起来。我当时觉得自己是大将军,有点轻敌了,觉得那些贼寇不足为虑。他们求降,我还信了他们的鬼话。结果半夜里被他们偷袭了,刘忠将军被流矢射中,壮烈牺牲,唐赛儿也逃跑了。等到天亮我才反应过来,赶紧追捕,抓到了他们一百多名喽啰。当时都指挥卫青在安邱拼死抵抗,解了安邱之围,立了大功。我却嫉妒他的功劳,故意刁难他,把他下狱,后来才放了他。
二十年,我又跟着皇上北征,率领中军在屈裂儿河打败了兀良哈部,皇上又把我封为世侯。皇上五次出塞,我都跟着去了,立了不少功劳,皇上对我的宠信,仅次于那些列侯。仁宗皇帝登基后,让我掌管右府,还加封我为太子太傅。
宣德元年冬天,成山侯王通去打黎利,结果打输了。皇上就提升王通当征虏副将军,还让他当总兵官,保定伯梁铭当左副总兵,都督崔聚当参将,尚书李庆负责军务。一共带了七万步骑兵,跟黔国公沐晟一起出兵讨伐。那时候黎利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路都被堵死了,朝廷好久都没收到交趾那边的消息了。
第二年六月,有三个当兵的,叫李茂先他们,偷偷摸摸地从偏僻小路跑到京城,说昌江城被围困得很厉害。皇上就给他们每人封了个百户的官职,赶紧下令增兵救援。可悲的是,昌江城早在四月就失守了。九月,王通才好不容易进了隘留关。黎利假装是当地老百姓,写信给王通,说要拥立陈朝的后代当皇帝,王通连信都没拆就上报朝廷了。黎利的军队沿路占据险要地势,设下关卡,官兵们一路打过去,终于到了镇夷关。王通觉得黎利军队屡战屡败,就有点轻敌了。这时候李庆和梁铭都病得很重。
郎中史安和主事陈镛就对李庆说:“柳将军(指王通)态度和脸色都太骄傲了,骄傲可是兵家大忌啊!说不定黎利这是故意示弱引诱我们呢,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要小心黎利设伏兵,皇上在圣旨里也反复警告过,您一定要跟王将军好好说说。”李庆强撑着身子去劝王通,可王通根本不听。到了倒马坡,王通带着一百多骑兵先冲过去过桥,结果桥突然塌了,后面的军队过不来了。黎利的伏兵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王通陷进了泥潭里,被流矢射死了。当天,梁铭也病死了。第二天,李庆也死了。又过了天,崔聚才带着军队赶到昌江。黎利的军队又增兵了,官兵们拼死抵抗。黎利还用大象冲锋陷阵,战场一片混乱,黎利军大喊:“投降的不杀!”官兵们有的战死,有的逃跑,没有一个人投降,全军覆没。史安、陈镛、李宗昉、潘禋都战死了。
崔聚是怀远人,从建文帝起兵的时候就跟着了。永乐八年,他参加北征,在广漠戍打败了敌人。洪熙元年,他升迁到左军都督佥事。这次他英勇作战,被俘虏了,黎利想尽办法劝降他,但他始终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了。
沐晟的儿子沐昂,为人正直宽厚,善于安抚士兵,但是勇敢有余而谋略不足,最终导致战败。沐昂战败后,沐晟的军队无法前进,也只好撤军回朝。王通孤军作战,援军断绝,最终放弃了交趾。朝廷因为沐昂战败丧师,起初不让他的儿子沐溥继承爵位,很久以后才答应。正统十二年,追封沐昂为融国公,谥号襄愍。
沐溥一开始掌管中府,后来出镇广西。他为人廉洁谨慎,但是缺乏军事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没能保持之前的规章制度,过于宽松。瑶族和僮族互相煽动,发生叛乱,沐溥先后讨伐斩杀了大藤峡的贼首,攻破了柳州、思恩等地的蛮寨,但是叛乱却依然像野草一样蔓延开来。景泰初年,战事紧急,朝廷召他回京掌管右府,总领神机营。事情平定后,他又出镇地方。天顺初年被召回京,负责防备宣府、大同,官职累迁至太傅。陕西发生警报,朝廷命他佩带平虏大将军印前往抵御敌人。敌人再次入侵凉州,沐溥闭门不出,敌人抢掠之后才离开。沐溥虽然追击敌人斩获了几十颗人头报捷,但还是被弹劾,被免去太傅职务,闲居在家。不久后他又被起用,掌管神机营。最终去世,谥号武肃。
沐家三代,沐景、沐文、沐珣,都镇守两广,都有平定蛮族叛乱的功劳。嘉靖十九年,朝廷命沐珣佩带征夷副将军印,征讨安南的莫登庸。莫登庸请求投降,沐珣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又因为讨伐琼州黎族叛乱有功,被加封为少保。去世后追赠太保,谥号武襄。直到明朝灭亡,沐家的爵位才断绝。史安,字志静,丰城人,为人廉洁正直,好学,通过进士考试后,历任仪制司郎中。
陈镛,字叔振,钱塘人,由庶吉士授任祠祭司主事。杨士奇称赞他清廉正直,表里如一。李宗昉,籍贯不详,也以主事的身份跟随沐昂出征。潘禋,鄞县人,以后军都事的身份跟随沐昂出征。曾经劝告沐昂要谨慎,广泛侦察敌情,并以芹站、宁桥的事件为戒,但沐昂没有听从。军队战败后,潘禋英勇作战,战死沙场。
梁铭,是汝阳人。他最初在燕山前卫当个百户,跟着仁宗皇帝守卫北平。后来李景隆围城,梁铭打仗特别卖力。凭借军功,他一直升到后军都督佥事,还侍奉仁宗皇帝监国。永乐八年,他因为犯了事儿被关进监狱。直到永乐十九年才被赦免,恢复官职,跟着副都督胡原去广东剿灭倭寇。仁宗皇帝登基后,梁铭升任都督同知。他被任命为参将,佩带着征西将军印,和都督同知陈怀一起镇守宁夏。朝廷追论他当年守城的功劳,封他为保定伯,给他一千石的俸禄,还给了世袭的凭证。宣德初年,御史石璞弹劾他贪污受贿,他又被关进了监狱,差点被剥夺爵位,最后才被宽恕。后来,他又跟着柳升去征讨交趾。柳升战败,梁铭也因病去世了。梁铭为人勇敢善战,很能得到士兵们的拥护。他死后,只有崔聚一个人带着部队冲进去,结果全军覆没。
梁铭的儿子梁珤继承了他的爵位。正统末年,梁珤担任副总兵,去福建讨伐邓茂七的起义军,在九龙山击杀了残余的贼寇。部队班师回朝后,贼党的余孽又开始作乱,梁珤因此被贬为普通官员。后来他跟随石亨立下战功,又恢复了爵位。景泰元年,他被任命为平蛮将军,代替王骥去讨伐贵州的苗族叛乱。那年冬天,他分兵四路进攻,大获全胜,斩首七千多,攻破五百多个寨子。第二年,他从沅州进兵,和都督方瑛一起在兴泽击败了叛军,又在香炉山取得了又一次大胜,俘虏了伪王韦同烈等人,擒斩数千人。他还分兵攻打都匀、草塘等地的苗族,把他们都吓得纷纷投降。军队撤回后,苗族又反叛了,梁珤再次和方瑛一起平定了叛乱。论功行赏,他被晋升为侯爵,俸禄增加五百石。景泰四年,他又平定了湖广清浪的苗族叛乱。天顺元年,他出镇陕西,在凉州打败了敌人,又在靖虏堡打败了敌人。之后被朝廷召回,负责左府的事务。成化初年去世,追赠蠡国公,谥号襄靖。
梁珤天性平和宽厚,多次担任总兵官,从没滥杀过一个人。他的子弟跟随他出征,因功被授予官职,他总是推辞不受,人们都认为他非常贤明。他的爵位一直传到世袭,到了崇祯初年,他的后代担任了京营提督。后来京师沦陷,他遇害了。
王通,是咸宁人,金乡侯的儿子。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当上了都指挥使,率领父亲的军队,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都督佥事。因为父亲去世的原因,他又被封为武义伯,享受一千石的俸禄,并获得了世袭的凭证。永乐七年,他参与了长陵的营建工作。永乐十一年,他又被晋封为成山侯,俸禄增加到一千二百石。第二年,他跟随军队北征,担任左掖的领导职务。永乐二十年,他跟随军队出塞,担任殿后的重任,多次出塞,并担任右掖的领导职务。仁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掌管后府,并加封太子太保。
当时,交趾总兵官丰城侯李彬已经去世,荣昌伯陈智和都督方政作为参将代替他镇守交趾,两人却意见不合。黎利乘机壮大势力,多次攻破州县,杀害将领和官员。陈智多次出兵作战都失败了,宣宗皇帝削去了陈智的爵位,并任命王通担任征夷将军,率领军队前往讨伐。黎利的弟弟善于攻打交州城,都督陈濬等人曾击退过他。王通到达后,便分兵出击。参将马瑛在石室县打败了敌人。王通率领军队与马瑛会合,在应平的宁桥遭遇伏击,军队大败,死了两三万人,尚书陈洽也在其中丧生。王通身受重伤,退回交州。黎利在乂安听到这个消息后,亲自率领精兵包围了东关。
王通士气低落,暗中派人向黎利许诺,如果黎利肯投降,就向朝廷请求封赏他,并且把清化以南的土地割让给黎利。按察使杨时习坚决反对,王通大声斥责了他。清化的守将罗通也不肯放弃城池,和指挥使打忠一起坚守。朝廷派柳升等人前去支援王通,但还没到达。第二年二月,黎利攻城。王通率领五千精兵,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敌营,打败了敌人,斩杀了敌人的司空丁礼以下万余人。黎利惊恐万分,想要逃跑,众将领请求乘胜追击。王通犹豫了三天没有出兵,敌人的气势又恢复了。他们修筑栅栏,挖掘壕沟,四处攻掠,分兵攻陷了昌江和谅江,并且包围得越来越紧。王通收兵不出。黎利请求议和,王通把情况上报朝廷。这时,柳升战死,沐晟的军队到达水尾县却无法前进。王通更加害怕,再次向黎利表示愿意议和,并让黎利向朝廷上表谢罪。
十月的时候,王通召集了所有官员、士兵和百姓出城,在城外设坛祭天,和黎利签订了停战协议,约定撤兵。然后王通设宴款待黎利,还送给他很多锦缎绸缎之类的礼物,黎利也回赠了王通很多珍贵的宝物。到了十二月,王通命令太监山寿和陈智等人走水路回钦州,他自己则率领步兵和骑兵回广西。到达南宁后,他才上报朝廷。当时朝廷正厌倦了战争,于是决定放弃交趾。交趾归属大明二十多年,前后动用了数十万大军,耗费的军饷超过百万,运输费用更是难以计算,最终却不得不放弃。撤兵时,有八万六千多名官员、士兵和百姓撤回,而那些被敌人俘虏或杀害的人数更是无法统计。而那些原本拥护大明的土官,像陶季容、陈汀等人,纷纷主动前来投降。
第二年,王通回到京城,群臣纷纷弹劾他,最终他被判处死刑,关进监狱,官职被剥夺,家产也被抄没。直到正统四年才被特赦,恢复了平民身份。景帝登基后,重新起用他担任都督佥事,镇守京城。他在抗击也先时立下战功,被提升为同知,镇守天寿山,并且追回了他的家产。景泰三年,王通去世。天顺元年,朝廷下诏书让王通的儿子王琮继承成山伯的爵位。王琮的儿子王镛,在成化年间被追认恢复了王通的官职。这个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陶季容,世代担任水尾的土官。交趾平定后,被任命为土知县。后来升任归化知州,又升迁为宣化府同知,镇守北闲堡。宣德元年,他派遣手下阮执先等人追击叛军,结果在清波县被俘。后来,陶季容被招降,叛军用兵力威胁他,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宣宗皇帝听说后,提拔他为宣化知府,并下诏书嘉奖他。叛军又派人来诱降陶季容,陶季容却将他们抓起来送给了沐晟,并带领官兵在水尾击败了叛军。王通放弃交趾后,陶季容率领属下官员进京朝见。
陈汀,是古雷县的千夫长,多次跟随方政将军出征,屡立战功,方政非常信任他。王通放弃交趾后,陈汀向北走,被叛军俘虏,被授予官职,让他守卫交州东关。陈汀带着他的家人九十多人,从秘密小路逃走。叛军追赶他们,他的家人全部被俘,只有他一个人逃到了钦州。皇帝赞赏他的忠义,任命他为指挥使,并赏赐他很多财物。
至于其他的土官,比如阮世宁、阮公庭,他们都不愿意跟随黎利,都率领自己的部下前来投降,请求居住在龙州、陈州地区。皇帝下令对他们进行安抚,并提供给他们粮食、武器和生活用品。
话说,有人评价说:朱棣因为靠着老丈人徐达的势力上位,然后兴兵讨伐陈氏后裔,说是为了彰显天理。结果呢,陈氏后裔没找到,反而把那地方变成了郡县,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啊!云南蛮荒之地,地势险峻,民风彪悍,不好管理。几年之间,叛乱不断,柳升因为轻敌,损失惨重;王通因为胆小怕事,丢盔弃甲,丢掉了不少地盘。虽然黄福对当地百姓恩威并施,叛乱之心有所减弱,但大势已去,再次出兵也没什么效果了。
宣宗皇帝采纳了老臣的建议,干脆把云南的事儿抛到脑后。因为他觉得,这事儿成不成,对大局影响都不大,没必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这可不是光因为怕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形势所逼,没必要强求。曾经看过黄福和张辅的书信,信里写着:“问题的根源还没解决,驻守的士兵也派不上大用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慢慢就能安定下来;要是管理不当,叛乱还会再次发生。” 仔细想想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皇帝心里其实挺惋惜的,惋惜张辅没能像沐氏那样,在云南站稳脚跟,彻底平定叛乱。
赞曰:成祖因季犛纂立,兴师问罪以彰天讨,求陈氏后不得,从而郡县其地,得取乱侮亡之道矣。蛮疆险远,易动难驯,数年之间叛者数起,柳升以轻敌丧师,王通以畏怯弃地。虽黄福惠爱在交,叛人心折,而大势已去,再至无功。宣宗用老成谋国之言,廓然置之度外,良以其得不为益,失不为损,事势所不必争,非独惮于劳民而绌于筹饷也。尝考黄福与张辅书言:“恶本未尽除,守兵不足用。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权交事之始终,盖惜张辅之不得为滇南之沐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