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字敦本,是临淮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因为郁新有才能被征召入朝,担任户部度支主事。后来升迁为郎中,没过多久又升任户部右侍郎。曾经皇上问他全国的人口、田赋、地理环境等等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一点儿也不含糊,皇上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不久之后,郁新又升任户部尚书。当时亲王的年俸是五万石粮食,郁新建议减少四分之五,并且规定郡王以下的俸禄也根据等级有所区别。因为边关军饷供应不上,他又制定了“召商开中法”,让商人把粮食运送到边关,然后按照运送的粮食数量来领取盐引,这样边关的储备就充足了。夏原吉当时是户部主事,郁新很器重他,把很多事情都交给他负责处理。建文二年,郁新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建文帝的侄子朱棣即位后,又召郁新回朝,让他负责户部的事务,并让老实的古朴担任侍郎协助他。永乐元年,河南发生蝗灾,地方官员却没有上报,郁新就弹劾并处罚了他们。当初,为了把粮食运到北京,郁新说:“从淮河到黄河之间,有很多浅滩和险滩,运送船只非常困难。建议用小型船只,每船装载三百石粮食,从淮河、沙河运到陈州颍溪口险滩下,再换成每船装载二百石粮食的小型船只运到险滩上,然后用大型船只运入黄河。到了八柳树等地,再让河南的民夫用车陆运到卫河,再转运到北京。”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说:“湖广屯田的农作物种类不一样,建议所有农作物都可以上交官府。粟谷、黍米、大麦、荞麦二石,折算成一石米;稻谷、高粱二石五斗,稷稗三石,都折算成一石米;豆类、麦类、芝麻与米等价。”这些建议都被采纳成为法令。永乐二年,他建议对公侯伯驸马仪宾的俸禄进行调整,二百石以上者,按照文武官员的标准,米和钱一起发放。永乐三年,因为士兵们生活困苦,他建议对屯田收成不足额的,减免四五成;又建议把在北京赎罪的人改在南京的粮仓服役。这些建议也都得到了批准。同年八月,郁新在任上去世。皇上感叹地说:“郁新治理国家财政十三年,对国家财政的收支都计算得清清楚楚,现在谁能够代替他呢?”皇上为此停朝一天,赐予他葬礼和祭祀,并且召回夏原吉处理户部事务。

郁新擅长处理政务,做事细致周密,但并不繁琐。他制定的计划,后人都无法轻易更改。

赵羾,字云翰,是夏朝人,后来迁居祥符。洪武年间,他通过乡试考中秀才,进入太学学习,之后被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职位。他绘制了天下重要的关隘险阻的地图,并提出了驻军布防的建议。皇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把他提升为员外郎。建文初年,他又升迁为浙江参政,制定策略成功抓捕了海盗,立下了功劳。

永乐二年,他出使交趾,回朝后奏报的事情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许。之后他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又调任工部,再次调任礼部。永乐五年,他升任尚书,皇帝还在华盖殿为他设宴庆祝,宴席结束后,他还特意将剩下的饭菜带回家给母亲享用。一开始,赵羾经常因为一些事情被言官弹劾,但皇帝都不理会。永乐九年秋天,朝鲜的使臣即将回国,按照惯例要赏赐礼物,赵羾却没有上奏此事。皇帝大怒说:“这样做会让朕失去远方国家的心!”于是把他关进了监狱。不久后,他又被释放,被派去督建隆庆、保安、永宁等州县,安抚新迁来的百姓,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永乐十五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守孝。守孝结束后,他又被起复,改任兵部尚书,专门负责塞外的军事事务。皇帝北征时,他负责转运军需粮草,安排得井井有条。

仁宗皇帝即位后,赵羾被调任南京刑部。宣德五年,御史张楷弹劾赵羾和侍郎俞士吉玩忽职守。皇帝将他们召回,下令让他们致仕(退休)。赵羾为人精明敏捷,一生侍奉了五位皇帝,官至卿相,但生活却一直简朴,如同寒门子弟一般。正统元年,他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金忠,是宁波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擅长《易经》占卜。他哥哥在通州当兵,不幸战死,金忠便替哥哥去通州服役。由于贫穷无力前往,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资助了他。到了通州后,他被编入军队。他在北平城里卖卜算命,屡屡应验,城里的人都把他传为神人。后来,僧人道衍向燕王朱棣推荐了他。燕王朱棣准备起兵造反,就假装生病,召金忠来占卜,结果卜得了“铸印乘轩”的卦象。金忠说:“这卦象预示着尊贵,难以言喻。”从此,金忠出入燕王府,经常用占卜的结果劝说燕王朱棣去做大事。燕王朱棣非常信任他。燕兵起事后,自己署立官员,授予金忠王府纪善的职位,让他守卫通州。南军多次攻打通州,但始终未能攻克。后来,燕王朱棣把金忠召到身边,有什么疑问就问他,金忠的占卜越来越灵验,而且经常献上计策。于是,燕王朱棣拜他为右长史,让他参与军务,成为燕王的谋臣。

朱棣当了皇帝,因为之前辅佐他打江山有功,就提拔他当了工部右侍郎,还让他跟着太子一起在北京。没多久就被召回京城,升官做了兵部尚书。朱棣起兵的时候,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也跟着打仗,立了功,朱棣答应过让他当太子。到了这时候,淇国公邱福他们这伙人,都支持朱高煦,劝朱棣立他为太子。只有杨荣觉得不行,就在朱棣面前,给他讲了一大堆历史上那些庶子篡位的坏例子。朱棣有点犹豫,拿不定主意,就偷偷地把这事告诉了解缙、黄淮、尹昌隆他们。这几个人都觉得杨荣说的对。于是,朱棣就立了太子朱瞻基,还让杨荣当了太子的老师,兼着兵部尚书和詹事府詹事。六年后,又让他兼着辅佐皇太孙。

后来皇帝北征,就留下杨荣、蹇义、黄淮、杨士奇他们几个辅佐太子监国。这时候,朱高煦想夺取太子之位的心思更急了,到处散布谣言,诬陷太子。十二年后,皇帝北征回来,把东宫里所有官员都抓起来关进监狱。因为杨荣是老臣,有功劳,所以没被问罪,但是皇帝暗地里却让他调查太子。杨荣查来查去,也没查出太子有什么问题。皇帝很生气。杨荣摘下帽子,跪在地上,哭着求皇帝,说愿意承担连坐之罪,来保全太子。所以太子才没被废掉,黄淮、杨溥他们这些宫里的官员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杨荣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做到这么高的官位的,皇帝很信任他,经常问他意见,杨荣有什么话都直说,但又很谨慎,不会乱说。跟同事相处,从不偏袒哪一方,平时总是谦让别人。第二年四月,杨荣去世了。朝廷派人送他回家安葬,还下令修建他的祠堂和墓地,并且照顾他的家人。洪熙元年,追封他为荣禄大夫少师,谥号忠襄。他的儿子杨达,当上了翰林检讨,杨达为人正直敢言,后来官至长芦都转运使。

杨荣还有一个哥哥叫杨华,为人很有节操。杨荣在通州守城有功,皇上想给他哥哥封官,但他哥哥坚决不接受。皇上曾经赏赐他金银丝绸,他也都没收。成祖皇帝觉得他太迂腐了,就让他回去了。有一天,杨华在读《宋史》,读到王伦依附秦桧的故事,他大声叹息一声就去世了。乡里人都称他为“白云先生”。

李庆,字德孚,是北京顺义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先是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后来又当了刑部员外郎,之后升迁到绍兴府当知府。永乐年间,朱棣把他召回朝廷,当上了刑部侍郎。李庆为人刚正果断,办事能力强,管下属很严格。皇帝看重他的才能,经常让他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所以他没多少时间待在刑部。但是,只要他发现下属和罪犯暗中勾结,收受贿赂,他就会立刻严惩不贷。永乐五年,他升任左副都御史。他两次因为父母去世而离职,但后来都被重新起用。当时很多勋贵和武官,都让他们的子弟和家丁经商贩卖私盐,祸害百姓。李庆就上奏说:“以前的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的家人不能和百姓争利。现在都督蔡福等人已经被处罚了,如果公侯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依法追究。”皇帝下令严格禁止这种行为。

忻成伯赵彝私自杀了运输工人,还盗卖军饷;都督谭青、朱崇贪污腐败,李庆都弹劾了他们,结果他们都被抓起来审问。之后,他又弹劾都督费瓛欺骗皇上,梁铭贪婪暴虐,镇守德州的都督曹得贪污受贿。这些人也都受到了处罚。朝野上下都被他刚正不阿的气势所震慑。永乐十八年,他升任工部尚书,不久又兼任兵部的事务。

明仁宗即位后,李庆继续担任兵部尚书,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有个叫弋谦的官员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皇帝,吕震等人纷纷落井下石,只有李庆和夏原吉没有落井下石。后来皇帝意识到自己错了,下诏书自责,并且也责备了吕震等人,吕震等人非常后悔,并对李庆和夏原吉两人非常敬佩。“生李”,这外号可不是白叫的。皇上让他陪太子去祭拜孝陵,在路上他严格约束将士,秋毫无犯。太子想打猎,李庆劝谏他不要打猎。太子回北京后,李庆就留在南京兵部。

宣德二年,安远侯柳升去讨伐黎利,皇上让李庆去协助他,并允许他挑选一些能干的部属随行。军队到达镇夷关的时候,柳升轻敌,没有做好防备。郎中史安、主事陈镛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庆。当时李庆已经病得很重了,但他还是强撑着起来劝告柳升。柳升不听,结果中了埋伏,战死沙场。李庆的病情也加重了,第二天也去世了,全军覆没。

师逵,字九达,是东阿人。从小没了父亲,但他特别孝顺母亲。十三岁那年,母亲生病了,想吃藤花菜。师逵就跑到城南二十多里地去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等他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二更天了,半路上还碰上了老虎!师逵吓得大喊救命,老虎竟然被吓跑了,他母亲的病也很快就好了。

洪武年间,师逵因为是国子生,跟着御史大人出去办事,结果被御史弹劾,抓了起来。皇帝见他相貌堂堂,就把他放了,不过把他贬到御史台去抄抄写写档案。过了很久,他又被提拔为御史,后来又升迁为陕西按察使。当时陕西监狱里关押着上千个犯人,积压很久都没审理,师逵只用了十天就全部审理完毕,并且都判决得非常公正。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守在母亲墓旁,三年不吃肉不喝酒。

成祖皇帝朱棣登基后,召他为兵部侍郎,后来又改任吏部。永乐四年,要修建北京的宫殿,皇帝就派大臣们去各地采办木材。师逵被派往湖南湖北,带着十万民夫进山开辟道路,还招来商人进行贸易,这样既能完成采办木材的任务,又能让军民进行交易,两全其美。但是,师逵为人比较严厉刻薄,老百姓受不了,很多人跟着李法良造反。左中允周干就弹劾了他。当时仁宗监国,因为这是成祖皇帝亲自派去的,所以也就没追究。永乐八年,皇帝北征,任命师逵负责后勤粮草的运输,师逵建议根据路程设置驿站,轮换运输,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师逵在吏部跟着蹇义工作了二十年,期间没有人敢在他面前徇私舞弊。仁宗皇帝即位后,他和赵羾、古朴一起被调到南京任职,而师逵却升任户部尚书,还兼管吏部。宣德二年正月,师逵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为人清廉,不贪图钱财,俸禄赏赐都分给了宗族亲戚,以至于自己有八个儿子,却连生活都难以维持。成祖皇帝在北京的时候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六部跟着我出行的官员,只有师逵不贪污受贿。”

古朴,字文质,是陈州人。洪武年间,他作为太学生负责整理各郡县的田赋图籍,之后被调到五军都督府处理刑狱案件。他自陈家境贫寒,希望能得到一份俸禄来赡养母亲。皇帝很欣赏他,就让他做了工部主事。他母亲去世后,朝廷还专门拨给他船只送母亲回家乡安葬。守孝期满后,他又调到兵部,一路升迁到郎中。建文三年,他被提拔为兵部侍郎。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就改革了户部。永乐二年,夏原吉上奏说:“皇上之前下令江西、湖广以及苏州、松江等府把粮食运到北京,现在听说这些地方都遭遇了水灾,运输非常困难,而北京周边各郡的收成却很好。应该发行纸币,命令有关部门提高收购价格来买粮,减少南方地区的运输负担。”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修建北京城的时候,皇上命令从江西采伐木材,因为体恤百姓而受到称赞。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太子监国。回来后,夏原吉协助太子处理户部事务。

仁宗皇帝即位后,夏原吉被任命为南京通政使。第二年就升任户部尚书,出任督促畿内田赋的要职。 师逵生病了,皇上就让夏原吉代替他。宣德三年二月,夏原吉在任上去世了。 一开始,户部主事刘良这个人不检点,想托关系找宦官帮忙评上好考评。夏原吉不同意。刘良就诬告夏原吉犯了罪,夏原吉被抓了起来。朱棣查明了这是诬告,就把夏原吉放了。 后来,吏部奏请给刘良颁发奖赏。仁宗皇帝说:“这个人本来就品行不好,还曾经诬告过大臣,不能给他奖赏。”刘良最后因为贪污受贿而败露。夏原吉在朝廷待了三十多年,从一个小官做到尚书,为人正直,从不拉关系走后门,他和右都御史向宝一样,都以清廉著称。

向宝,字克忠,是进贤人。洪武年间,他通过进士考试被授予兵部员外郎的职位。九年里没有犯过错,被提升为通政使,但他因为不善于应对皇帝的询问而坚决辞官,改任应天府尹。建文年间,因为事情牵连被贬到广西。朱棣当了皇帝以后,把他召回朝廷恢复了官职。后来,他又因为事情牵连被关进监狱,降职为两浙盐运判官。仁宗皇帝在东宫的时候,就知道向宝的清廉。等到他即位后,就召向宝为右都御史兼詹事,还给他发两份俸禄。不久,向宝应诏陈述了八件事,其中很多都被采纳了。宣德初年,他被调到南京。宣德三年,他回京朝见皇帝,皇帝看他年纪大了,就准许他退休。回家后,他在路上去世了。

向宝有文化,为人宽厚爱民,并且为人清廉正直,多次遭受困境都没有改变,平时说话从不涉及利益。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去世的时候,家里依然简朴。

陈寿这个人,跟着别人混日子。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从国子监的学生当上了户部主事。永乐年间,升了官,当上了员外郎。后来外放去山东当参政,他到哪儿都把爱民作为自己的职责。因为夏原吉推荐他,他又被召回朝廷,做了工部左侍郎。太子监国在南京的时候,陈寿经常向太子进言,说百姓生活困苦,还说那些在太子身边阿谀奉承的人太多,担心会影响太子的名声。太子很重视他的话。有一次太子送他出门,还对身边的臣子说:“侍郎里,陈寿是第一人!”后来,因为汉王朱高煦的诬陷,陈寿被关进了监狱,穷困潦倒,甚至连每天的饭都吃不上。有人想给他送东西,都被他拒绝了,最后,他死在了监狱里。一年后,打开他的棺材,尸体如同活着的时候一样。仁宗皇帝即位后,追赠他工部尚书的职位,谥号为“敏肃”,还让他的儿子陈瑺当了中书舍人,后来也做到工部侍郎。

和陈寿一起被关进监狱而死的人,还有马京和许思温。马京是武功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翰林编修,后来做到左通政、大理卿。永乐年间,他当上了行部左侍郎。太子在北京监国的时候,让他兼任太子老师,马京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器重他。但是,他多次被朱高煦诬陷,被贬到广西戍边,后来又因为之前的事情被抓进监狱。

许思温,字叔雍,是苏州人。他从国子监的学生当上刑部主事,后来官至北平按察副使。燕王起兵的时候,许思温协助守城,立下了功劳,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后来又改任吏部,还兼任赞善。他也因为被诬陷而入狱,最后都死在了监狱里。仁宗皇帝即位后,追赠马京少傅的职位,谥号为“文简”;追赠许思温吏部尚书的职位,还让他的儿子许俊当了赞礼郎,后来还进了翰林院。

刘韶,字季虎,余姚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做了行人。他出使朝鲜的时候,拒绝了朝鲜的贿赂。皇帝听说后,赏赐了他衣服和钱,提拔他做了陕西参政。陕西有很多欠税的人,官吏们用严刑峻法催促百姓交税,百姓交不起。刘韶到了陕西后,他和他的同僚一起分头到各个郡县,把那些被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了,并宽限了交税的期限。百姓们感激他的恩德,都把税交上了。陕西不产碙砂,但是每年却要上缴碙砂的税。刘韶向朝廷提出建议,取消了这项苛捐杂税。洪渠河水泛滥,他修建了水坝,控制了水流,从此百姓得到了长久的利益。

建文年间,季觌被朝廷召为刑部侍郎。当时有个案子,有人因为被盗贼牵连而被抓捕,等抓到人时,盗贼已经死了。于是,官府就叫来盗贼的妻子来辨认。季觌仔细听取了她的陈述,发现她是被冤枉的,就释放了她。 还有一件事,有个官员贪污了公款,竟然诬陷了一千多人,季觌一一为他们辨明冤情,全部都得以免罪。 河阳有个旅店,住着朱某和赵某两人,他们住在不同的房间。结果赵某被杀了,官府怀疑是朱某所为,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认罪。但季觌却说:“这两人并非宿怨,而且现场也没有什么可以获利的财物。”于是,他缓和了对朱某的审讯,最终查出了杀害赵某的真凶。 扬州有个民家,晚上被盗贼闯入杀人,凶器一把刀就遗留在尸体旁边,刀上还有记号,和邻家的一把刀一模一样。官府抓到邻家的人就严刑拷打,逼他认罪。邻家的人说:“这把刀我丢了很久了。”但经不住拷打,最终屈打成招。季觌就派人拿着那把刀到邻家附近暗中调查,结果一个小孩认出:“这是我们家的刀!” 这样,真凶才得以捉拿归案。

永乐初年,朝廷要编纂《大典》,任命姚广孝、解缙和季觌三人负责此事。八年后,季觌因为办事失误被关进监狱,被贬官外放。但他迟迟不肯上任,结果又被关进了监狱。过了很久才被释放,朝廷让他穿着儒服在翰林院编纂书籍。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工部主事,最终在任上去世。刘辰,字伯静,是金华人。建国初期,他担任典签,为方国珍效力。方国珍曾献上两个漂亮的女子,刘辰却严词拒绝了。后来,李文忠在严州驻军,把他招到幕府做事。元帅葛俊在广信守城,在寒冬腊月强迫百姓挖掘城壕。李文忠制止了他,但葛俊不听。李文忠很生气,想用兵逼迫他。刘辰主动请缨前去劝说,葛俊最终悔过道歉,此事才算结束。后来,因为父母年迈,刘辰就辞官回家了。

建文年间,刘辰因为被人推荐而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后来出任镇江府知府,他勤于政务。镇江府有八十多顷靠近江边的田地,长期被水淹没,但赋税却照收不误。刘辰上奏朝廷,最终得以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京口闸坏了,运输粮食的船只只能走新河出江,导致很多船只损坏。刘辰修复了旧闸,方便了官府和百姓。漕河容易干涸,刘辰就利用练湖的水来补充漕河的水源,他还修复了长期废弃的三斗门,使得漕运畅通,湖边的田地也因此更加丰收。

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李景隆说辰知国很了解太祖皇帝的事迹,于是把他召来,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后来辰知国升迁为江西布政司参政,他上奏请求免除九个郡县荒田的赋税。那年闹饥荒,他就劝说富裕人家借粮给饥民,并且免除他们的徭役作为利息。官府还立下字据,约定一年后归还。辰知国做官清廉勤奋,很有骨气,和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关系处不好,经常发生冲突,最后被罢官。十四年后,他又被起用为行部左侍郎,并在南京留任三年。皇帝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就赐给他诏书和钱币,让他退休。最后,他在路上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杨砥,字大用,是泽州人。洪武年间末期,他通过进士考试,被任命为行人司右司副。他上书皇帝说:“扬雄给王莽当官,留下了千古骂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以及他关于正谊明道的言论,足以扶持教化。现在孔庙里从祀的有扬雄却没有董仲舒,这是不对的。”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后来历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建文年间,他又上书说:“尧帝的德行始于亲近九族。现在应该亲睦诸藩,不要自己削弱枝叶。” 但是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父亲去世后,他就回家守孝了。

成祖朱棣即位后,起用他为鸿胪寺卿,杨砥请求完成丧服期满的礼仪。守孝期满后,他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因为疏忽河渠管理而被降职为工部主事,后来又调回礼部。永乐十年,他升迁为北京行太仆寺卿。当时吴桥到天津之间发生大水,决堤冲毁庄稼。杨砥建议开通德州东南的黄河故道和土河,以减轻水势。皇帝命令工部侍郎蔺芳负责此事。他还制定了养马的法规,建议规定每五个丁壮养一匹马,十匹马设一个马群头,五十匹马设一个马群长,养马的人家每年免除一半的租税。而蓟州以东到山海关一带的卫所,土地广阔,水草丰美,驻扎在那里的军队每人养一匹马,租税也免除一半。皇帝下令免除所有军队的租税,其余的建议也都采纳了。于是马匹大量繁殖。

杨砥为人刚正不阿,坚守原则,尤其孝顺。永乐十六年,他母亲去世,他悲痛过度,还没到家就去世了。

虞谦,字伯益,是金坛人。洪武年间,他从国子生被提升为刑部郎中,后来外放担任杭州府知府。

建文帝时期,有人建议限制僧道田地,每人最多只能拥有十亩,多余的土地用来平均分配给贫民。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永乐初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大理寺少卿。当时皇帝下令,要所有在建文帝时期建议更改旧制的人,都必须亲自陈述。谦谦恭恭地承认了之前的建议,并请求皇上责罚。皇帝看到他害怕的样子,笑着说:“这就像秀才去驳斥老和尚和老道士一样。”于是便不再追究了。但是,限制僧道田地的制度最终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认为他欺骗皇上,按照洪武年间的榜样,判处枭首示众。谦上奏说:“我奉诏依律判罪,欺骗的罪名应该杖责流放,枭首并非圣旨的意思。”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天津卫的粮仓发生火灾,烧毁了几十万石粮食。御史说负责看管粮仓的人贪污受贿,故意纵火掩盖罪行。于是抓捕了将近八百人,其中一百多人该死。谦认为处罚过重,于是请求减轻处罚,皇帝也同意了。

七年后,皇帝北巡,太子奏请任命谦为右副都御史。第二年,他与给事中杜钦一起巡视淮河、凤阳地区,到了陈州,看到那里灾情严重,便免除了田租,还赎回了百姓卖掉的子女。又一年,谦谦恭恭地请求赈灾,太子却批评他说:“军民都穷困到了极点,你们却还慢慢吞吞地请求开仓放粮,这跟汲黯相比,差远了!”随后,皇帝命令他督运两浙、苏州、松江等府的粮食,运往南京、北京以及徐州、淮安。富人贿赂官吏,往往能把粮食运到近处,而穷人却要运到很远的地方。谦提出一个建议,把运输任务分成四等:丁口多、粮食少的人,运往北京;丁口次多、粮食次少的人,运往徐州;丁口和粮食数量差不多的人,运往南京和淮安;丁口少、粮食多的人,留在本地。百姓都因此受益。他又说:徐州和吕梁两地洪水泛滥,船只通行受阻。建议每条河道增加二百名搬运工,每月发放粮食;另外配备一百头官府的牛,平时让老百姓耕地,等大船来了再用牛来拉船。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

有一次,他督运木材,工人们得了大瘟疫。谦就命令他们分散居住,瘟疫很快就消退了。不久,他又与给事中许能一起巡抚浙江。

宋仁宗当上皇帝后,把虞谦召了回来,还提升他做了大理寺卿。当时吕升是少卿,仰瞻是丞,虞谦还推荐严本做了寺正。皇上那时候特别重视刑狱,虞谦他们也都很认真地处理案件。所有法司和各地送来的案子,虞谦他们都反复审查,一定要力求公平。他还经常跟人说:“他们心里没怨气,我心里也就没怨气了。” 他还曾经根据皇帝的旨意上奏七件事,都切中时弊。

有人说他奏事不谨慎,在外面拉拢人情,皇上听了很生气,把他降职成了少卿。有一天,杨士奇上奏完事,没走。皇上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是不是为了虞谦?”杨士奇就把虞谦被诬陷的事详细地跟皇上说了,还说虞谦侍奉了三朝皇帝,很有大臣的风度。皇上说:“我也后悔了。”就下令恢复了虞谦的职务。宣宗皇帝即位后,虞谦上奏说:“以前的规定,犯死罪的要终身服劳役。现在犯的罪不一样,应该根据罪行的轻重来规定服劳役的年限。”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宣德二年三月,虞谦在任上去世了。虞谦长得好看,气质沉稳,擅长诗画,而且很有自信。工部侍郎苏瓒因为自己地位低微而嫉妒虞谦,总是闷闷不乐,所以人们都说苏瓒心胸狭隘。

吕升,山阴人。永乐初年做过溧阳教谕,后来官至江西、福建按察佥事,到哪里都有清廉谨慎的好名声。后来进京做了大理寺少卿。宣德八年退休后去世了。

仰瞻,长洲人。永乐年间从虎贲卫经历升迁到大理寺丞。正统年间,宦官王振当权,很多官员都去巴结他,只有仰瞻和大理卿薛瑄不去。有一次,他和薛瑄一起为一个被冤枉杀夫的女子伸冤,更得罪了王振,被关进监狱,发配到边疆的大同。景泰初年,被召回朝廷做了右寺丞,他执法更加严格,很多当权者都不高兴。后来他称病辞职回家,追赠大理寺少卿。

严本,字志道,是江阴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学习法律,尤其对傅霖的《刑统赋》研究很深。觉得这本书虽然文字简洁,但意义深远,之前的注解都不够完善,于是自己写了四卷本的《辑义》来解释它。永乐十一年,有人推荐他,朝廷就让他参加考试,考题是疑难的法律案例,他分析得清晰透彻,让人一听就明白。之后,他被任命为刑部主事。

当时刑部侍郎张本负责处理刑部事务,很多官员都不太让他满意,只有严本例外,张本很器重他,遇到疑难的案件就让他去审理。有一次,他奉命去徽州办事,正好赶上工程进度落后,按照规定要处罚民工,但是严本不忍心苛待百姓。有人劝他执行规定,严本说:“我已经想好办法了。”原来他已经给儿子写信,打算卖掉田地来赔偿工程款项。

仁宗皇帝登基后,刑部尚书金纯和虞谦推荐了他,严本就升任大理寺正。当时很多断案都用“知情故纵”和“大不敬”来定罪。严本却据理力争,他说:“律法除了叛逆罪的几条之外,根本没有‘故纵’这一说。即使是‘不敬’,情况也有轻重之分,怎么能一概都判重罪呢?”虞谦很认同他的观点,于是很多案件都被他纠正了判决。还有一次,良乡有个老百姓丢了马,怀疑是邻居偷的,就告到县丞那里,结果县丞把邻居拷问致死了。按照法律,县丞因为执法不当应该被判徒刑,而告状的人因为诬告致死应该被判绞刑。严本说:“县丞的罪责是应该承担的,但告状的人是因为怀疑才去告发,法律规定诬告致死要判刑,那岂不是县丞和告状的人各杀了一人吗?”于是他又纠正了这个案子的判决。

莒县驻军抢夺百姓的田地,百姓告到官府,士兵被打了板子。后来,士兵又夜里偷了百姓的驴,百姓搜查到后,士兵反过来诬告百姓,把百姓抓到千户那里,百姓最终被关押致死。司法部门只判了千户徒刑。严本说:“千户还活着,那死去的百姓岂不是冤枉死了?”于是他重新调查,查明真相后,依法处罚了相关人员。苏州卫戍部队十多个士兵夜里在河西务劫持客船,有一个士兵死了。他们害怕事情败露,就诬告邻船上的解差是强盗,解差的同伴去营救也被杀害,所有的人都认罪了。严本怀疑地说:“解差和囚犯同船,如果是强盗,囚犯肯定知道。”经过仔细审查,真相大白,最终将那些士兵绳之以法。

严本为人正直严谨,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坚决不做。他在徽州办事的时候,知府送酒菜给他,他都没接受。七十八岁的时候,他去世了。

汤宗,字正传,是浙江平阳人。洪武朝快结束的时候,他从太学生被提拔为河南按察使佥事,后来又调到北平去工作。建文帝当政的时候,他上奏说按察使陈瑛收了燕王朱棣的钱,图谋不轨。皇帝下令逮捕了陈瑛,把他发配到广西,同时把汤宗升迁为山东按察使。后来汤宗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做了刑部郎中,之后又外放,去苏州当知府。苏州连续几年闹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欠下的赋税高达一百多万石。汤宗就劝说富裕人家拿出粮食代替欠税。富裕人家知道他爱民如子,不到三个月就把欠税全部交齐了。

永乐元年,有人告发汤宗坐视水灾不管,把他抓进监狱,贬官到禄州做判官。后来因为黄淮的推荐,他又被召回朝廷,做了大理寺丞。有人说汤宗曾经泄露过建文帝的秘密。皇帝说:“当皇帝的,只看重才能,管他以前有什么过节呢!” 当时有外国使臣在京师病死了,使臣的随从说使臣是被大夫害死的。案子审理完毕,汤宗翻阅案卷,感叹道:“大夫和使臣有什么仇恨,要故意杀害他呢?”最终,他查明了真相。不久,皇帝又派他去河南赈灾,回来后又让他代理户部的事务。后来解缙下狱,牵连到了汤宗,汤宗因此被关押了十几年。仁宗皇帝即位后,汤宗官复原职,又升迁为南京大理卿。宣宗皇帝初期,汤宗在山东整顿军务。适逢天旱很久不下雨,他详细地向皇帝陈述了百姓饥饿困苦的情况。皇帝于是下令免除赋税和徭役,停止一些不紧急的事务。宣德二年,汤宗去世了。

赞曰:永乐、宣德年间,朝廷严厉整顿吏治,官员们认真负责地处理政务。像郁新治理赋税,杨砥整顿马政,刘季{虎}、虞谦审理案件,都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的好官。李庆、师逵等人,清廉正直,都是朝廷的好大臣。陈寿、马京因为受到谗言而过早被罢免,可惜没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金忠从普通士兵做起,凭借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升迁,却有着士大夫的风范。他能够在文皇帝和宣宗皇帝父子面前,侃侃而谈,忠贞正直,毫不动摇,最终凭借诚信打动了皇帝,这难道不是很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