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有很多儿子,其中包括:哀冲太子朱载基、庄敬太子朱载壡、景王朱载圳、颍王朱载啇、戚王朱载𰻶、蓟王朱载𰻰、均王朱载𰻸、宪怀太子朱翊釴、靖王朱翊铃、潞王朱翊镠、邠王朱常溆、福王朱常洵、沅王朱常治、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简王朱由校、齐王朱由楫、怀王朱由模、湘王朱由栩、惠王朱由橏、怀冲太子朱慈然、悼怀太子朱慈焴、献怀太子朱慈炅、太子朱慈烺、怀王朱慈烜、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朱慈□。 世宗一共八个儿子。哀冲太子朱载基是阎贵妃生的;庄敬太子朱载壡是王贵妃生的;穆宗是杜太后生的;景王朱载圳是卢靖妃生的;颍王朱载啇是江肃妃生的;戚王朱载𰻶是赵懿妃生的;蓟王朱载𰻰是陈雍妃生的;均王朱载𰻸是赵荣妃生的。

哀冲太子朱载基是世宗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两个月就夭折了。

庄敬太子朱载壡是世宗的第二个儿子。嘉靖十八年,世宗打算南巡,就立四岁的朱载壡为皇太子,让他监国,还让大学士夏言当他的老师。当时,尚书霍韬和郎中邹守益献上了一套《东宫圣学图册》,世宗怀疑他们在讽刺自己,差点治他们的罪。后来,世宗迷上了方士段朝用的修仙之术,就让礼部准备皇太子监国的仪式。太仆卿杨最反对这件事,结果被杖毙了,监国的事也就取消了。赞善罗洪先、赵时春、唐顺之建议让太子出宫到文华殿学习,结果都被革职了。太庙建成后,世宗让太子主持祭祀活动。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太子行冠礼,两天后就死了。世宗下令为他和他哥哥哀冲太子修建陵寝,并且每年祭祀,陵墓位置在其他皇陵之后。

景恭王载圳是世宗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嘉靖十八年,他被册立为太子,同一天,穆宗裕王和景王载圳都被封王。后来太子死了,朝臣们都说应该立裕王为太子。皇上因为前太子死的早,所以拖延着没决定。后来皇上相信了方士的话,两个王子都没能见到他。载圳和裕王都是从宫里搬出去住的,住的地方和穿的衣服都差不多。载圳年纪还小,身边的人就起了坏心思,一些风言风语传了出来,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他被封到国德安,住了四年就死了。皇上对大学士徐阶说:“这小子本来就想着夺嫡,现在死了。” 一开始,载圳在封地的时候,要了很多庄田。部门讨论后同意给他。但是荆州沙市不在他请求的范围内,太监去催要沙市的租税,知府徐学谟坚决不给;又从汉阳的刘家塥收取薪税,推官吴宗周也坚持不给,结果他们俩都被处罚了。除此之外,载圳还侵占了数万顷的土地、湖泊和池塘。载圳没有儿子,死后葬在了西山,他的妃妾都回到京城,并且得到了封赏。

颍殇王载啇是世宗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戚怀王载沴是世宗皇帝的第六个儿子。蓟哀王载墐是世宗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均思王载壐是世宗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这三个王子都不到一岁就死了,后来追封了谥号。

穆宗皇帝有四个儿子。李皇后生了宪怀太子翊釴,孝定太后生了神宗皇帝和潞王翊镠,还有靖王翊铃,靖王的母亲是谁,没有记载。

宪怀太子翊釴是穆宗皇帝的长子,五岁就死了,追封为裕世子,隆庆元年追谥。靖悼王翊铃是穆宗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不到一岁就死了,追封为蓝田王,隆庆元年追谥。

潞简王朱翊镠是穆宗的第四个儿子,隆庆二年出生,四岁就被封王了。万历十七年,他被分封到卫辉。一开始,因为他是皇帝的弟弟,住在京城,名下遍布京畿地区的“王店”、“王庄”多得不得了。等他去封地就藩后,这些土地都还给了朝廷,结果内臣们管辖的“皇店”、“皇庄”就更加奢靡了。

朱翊镠到了封地后,没少跟朝廷要赡养田地和食盐,朝廷有求必应。后来福王就藩的事儿,也跟着这个模式走了。明朝初期,亲王除了每年固定的俸禄外,朝廷还会额外赐给他们草场和牧地。有时候亲王会请求赐予荒废的土地和河滩,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千顷,而且还得经过部臣审核,不一定能批准。景王就藩的时候,朝廷对这些请求就比较严格,裁减了不少。可楚地广阔,闲置的田地很多,朝廷就下令把这些地都给了景王。景王就藩后,潞王就继承了景王原来的一些田地,足足有四万顷,部臣们也没什么话好说。

等到福王朱常洵就藩的时候,土地的登记造册又重新进行了,老百姓更加吃不消了,因为朝廷把土地都抢过去了,全国上下都怨声载道。大家分析这事儿是怎么开始的,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朱翊镠。朱翊镠喜欢读书,为人勤勉,总是把每年收到的收入上缴朝廷,用来修建工程和支援边防,一点也不吝啬,皇帝对他更加赏识。万历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朱翊镠悲痛欲绝,不吃不喝,没多久就去世了。

世子常淓小时候,他母亲李妃在管理藩属事务。当时福王有什么奏请,皇帝总是采纳他的意见。即使是王妃的奏章,皇帝也照单全收,表示没有区别对待。有大臣上奏说:“王妃的奏章里提出四件事,比如军校的月粮应该发放,义和店的防范侵占,这些都是应该答应的;但是,要求提前发放岁禄,以及想要重新设立王庄,这些就不应该答应。而且这些对王爷一点好处也没有,只会让王府里的人天天鱼肉百姓,中饱私囊。将来本支子孙成千上万,天天要钱,把国库里的钱都花光了,给王府都不够。” 皇帝没理会。

四十六年,常淓继承了王位。崇祯年间,流寇骚扰陕西、山西、河北。常淓上奏告急,说:“卫辉城地势低洼,土壤贫瘠,请求朝廷选派三千护卫协助守城,我愿意捐出每年一万两白银作为军饷,不用麻烦朝廷的司农寺了。”朝廷很赏识他。后来盗贼掘了王妃的墓,常淓又上奏说:“贼寇势力逐渐蔓延到江北,凤阳、泗州的陵寝可能会有危险,应该尽快剿灭他们。”当时在所有藩王中,只有周王和潞王能顾及国家危难。后来贼寇攻陷中原,常淓流亡到杭州。顺治二年六月,他归降了大清。

神宗有八个儿子。王太后生了光宗。郑贵妃生了福王常洵和沅王常治。周端妃生了瑞王常浩。李贵妃生了惠王常润和桂王常瀛。至于邠王常溆和永思王常溥,他们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

邠哀王常溆是神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一年后就夭折了。

福恭王常洵是神宗的第三个儿子。当初,皇后没有儿子,王妃生了长子,就是后来的光宗。常洵是次子,他母亲郑贵妃最受宠爱。皇帝很久不立太子,朝野上下都怀疑贵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纷纷上奏弹劾,被贬谪的人一个接一个,但是上奏的人却没停止。皇帝对此非常厌烦。直到二十九年才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为福王,婚礼花费高达三十万两,在洛阳建造王府花费高达二十八万两,是常规的十倍。朝臣请求福王就藩的奏章多达数百份,皇帝都不理睬。直到四十二年,才允许他去封地就藩。

一开始,全国一片繁荣,皇帝派出的税务官和矿务官遍布全国各地,每个月都有进贡,珍宝、奇珍异宝、丝绸锦缎堆积如山,他搜刮来的钱财数不胜数,达到了上亿两白银。这些钱财大部分都给了常洵。常洵临行出宫门时,皇帝多次召他回来,约定三年觐见一次。皇帝下诏赐给他四万顷庄田。相关部门极力反对,常洵也上奏推辞,最后减半。但中原肥沃的土地不够,他又把山东、湖广的田地也加了进来。他还奏请将已故大学士张居正的没收财产,以及江都到太平沿江荻洲的杂税,还有四川的盐井和茶叶税收都给他。他的伴读、侍奉官员,打着巡视田地的名义,乘坐驿站的车辆往来于河南、河北、齐鲁、楚地之间,所到之处都引起骚动。他还请求拨给他一千三百引淮盐,在洛阳设立店铺与百姓交易。皇上的使者到淮安、扬州支取盐引,强行索要的数额总是比实际数额多好几倍。而中原地区以前吃的是河东盐,因为改吃淮盐的缘故,禁止非王家店铺出售河东盐,河东盐的运输被阻断,边境的军饷因此短缺。朝臣请求在河东也供应王家盐,并且不要与百姓交易。但是皇帝不听。皇帝长期深居宫中,大臣们的奏章大多都不批阅。只有福州藩王的使者,因为在宫中担任左门官,得以一日数次请求,早上上奏,晚上就能得到批复。各地的奸邪之徒和亡命之徒,都探听皇上的旨意,争先恐后地去谋取利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万历皇帝去世。

接下来,皇帝对常洵的宠爱到了极点,简直是“**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搜刮来的钱财更是“**亿万计**”,都给了常洵。临走前,皇帝还多次召他回来,“**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并赐给他大片土地,“**下诏赐庄田四万顷**”,虽然最后减半了,但依然是天文数字,还不够,还要“**取山东、湖广田益之**”,甚至连张居正的财产也不放过,“**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简直是贪得无厌。他的随从们更是嚣张跋扈,“**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横行霸道。为了满足常洵的私欲,甚至不惜扰乱市场经济,“**又请淮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中使至淮、扬支盐,乾没要求辄数倍……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河东引遏不行,边饷由此绌**”,导致边境军饷都出现了问题。朝臣们多次进谏,但皇帝却“**深居久,群臣章奏率不省**”,只有福州藩王的使者才能轻易得到皇帝的回应。在这样的环境下,奸邪之徒更是“**四方奸人亡命,探风旨,走利如鹜**”,整个社会风气败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万历皇帝驾崩。

崇祯年间,福王朱常洵因为身份尊贵,朝廷对他非常尊重。可他每天都躲在屋里喝酒,只沉迷于女色和享乐。那时候,陕西农民起义军闹得厉害,河南又闹大旱灾和蝗灾,饿得人吃人,老百姓私底下议论纷纷,说先帝把国家的钱财都用来供养福王了,洛阳城比皇宫还富裕。从洛阳经过的援兵都抱怨说:“王府里堆满了百万金银,却让我们这些士兵饿着肚子去跟贼寇拼命!” 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正好在家,听说这事儿吓坏了,赶紧劝福王注意形势的危险,可福王根本不在乎。

崇祯十三年冬天,李自成攻下了永宁和宜阳。第二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带领军队戒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都带兵赶到洛阳。福王朱常洵把这三个将领召进府里,摆宴款待,还特别隆重地招待他们。过了几天,起义军大举进攻洛阳城。福王拿出上千两黄金招募勇士,自己也从城墙上偷偷溜出去,拿着长矛冲进敌营,起义军稍微退却了一些。半夜里,王绍禹的亲兵竟然在城墙上跟起义军说笑,然后挥刀杀死守城的士兵,放火烧城楼,打开北门迎接起义军进城。福王从城墙上偷偷溜出去,躲进了迎恩寺。第二天,起义军发现了他,把他抓起来杀害了。

两个伺候福王的太监伏在福王的尸体旁哭泣,起义军把他们也拖走了。那两个太监哭喊着说:“王爷死了,我们也不想活了,求你们给王爷一口棺材收尸,洒上石灰,我们就没什么遗憾了。” 起义军觉得他们说得有情有义,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他们找来一个只有一寸厚的桐木棺材,用一辆破车拉着,那两个太监就在棺材旁边自杀了。福王妃邹氏和世子朱由崧逃到了怀庆府。起义军放火烧了福王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停。这件事传到皇帝耳朵里,崇祯皇帝非常震惊和悲伤,停朝三天,还下令让河南官府重新安葬福王。

1644年秋天七月,福王朱由崧继承了皇位,皇帝亲自挑选宫中珍贵的玉带赏赐给他。第二年三月,北京城丢了,朱由崧和潞王常淓一起逃到淮安躲避战乱。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把朱由崧迎进了南京。五月庚寅日,朱由崧被尊为监国。然后,他任命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和马士英为大学士,马士英还继续担任凤阳总督。庚寅日,朱由崧在南京自立为帝,年号弘光。史可法负责督师江北。朱由崧召见马士英,把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划分为四个镇,分别由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负责镇守。

朱由崧这个人性格软弱,沉迷于酒色和声乐歌舞,把权力都交给马士英和马士英的党羽阮大铖,甚至把阮大铖提拔到兵部尚书,让他巡视江防。马士英和阮大铖两个人整天都在卖官鬻爵,报复私人恩怨,具体情况可以看那些大臣的传记。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假冒庄烈帝的太子,被抓进了监狱。还有一个叫童氏的妇人,自称是朱由崧的妃子,也被抓了起来。这下子朝野上下都震惊了。第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在武昌起兵,打着救太子、诛杀马士英的旗号,顺长江而下。阮大铖、黄得功等人率兵抵抗。而清军就在那年五月己丑日渡过了长江。辛卯夜,朱由崧逃到了太平,大概是想投奔黄得功的军队。壬辰日,马士英挟持着朱由崧的母亲和妃子逃到了杭州。癸巳日,朱由崧到了芜湖。丙申日,清军到达南京城北,文武官员纷纷投降。丙午日,清军俘获了朱由崧,押解到南京。九月甲寅日,朱由崧被押解回北京。

沅怀王常治,是神宗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一年后就夭折了。

瑞王常浩是神宗皇帝的第五个儿子。一开始,太子还没立,皇上打算同时封光宗、福王和常浩为王。后来因为大臣们意见不一,这事儿就搁置了。等到万历二十九年,太子终于立了,常浩才和福王、惠王、桂王同一天被封王。因为常洵是老大,所以他先被派去封地就藩。常浩那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还没娶媳妇呢。大臣们纷纷上奏,建议皇上赶紧给他选妃,但是皇上都没理,常浩却天天要钱,说是要准备结婚的费用,总共要了十八万两银子,偷偷藏在宫里,还说结婚的衣服都准备不齐全。天启七年,他被派去汉中就藩。

崇祯年间,流寇四起,常浩的封地正好在贼兵的必经之路上。崇祯七年,他上书皇上说:“我承蒙先帝的恩典,被封到偏远的汉中,还没过多久,流寇就来了。那些西边的贼兵过了河,攻打汉中,占领了洵阳,逼近兴安,紫阳、平利、白河都相继失守。督臣洪承畴一个人穿着盔甲,在万山里来回奔走,才把贼兵打退。我捐出了七千多两银子犒赏军队,救济灾民。这时候,负责抚恤的官员练国事把军队调往商洛,按察使范复粹也赶到汉中,附近的情况才稍微安定了一些。可是没过多久,凤县又失守了,四川的贼兵打进了秦州,湖北的贼兵又攻打兴安。六月,贼兵又攻打汉中,幸亏将士们在江边顽强抵抗,贼兵才稍微退了一些。我在万山深谷里,贼兵四面围攻,随时都有可能被灭掉。我身处偏远之地,又面临流寇的威胁,恳请皇上怜悯。”

常浩在宫里的时候,穿的衣服、享受的待遇都比较低,他信佛,不近女色。等流寇逼近汉中,将领们无力抵抗,就向四川求援。总兵官侯良柱带兵来救,常浩就逃到了重庆。陇西很多士大夫都带着家人跟着他一起逃难。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陷重庆,常浩被抓,最后被害死了。当时天空中明明没有云,却打了三次雷,跟着常浩一起死的人很多。

惠王常润是神宗皇帝的第六个儿子,被封到福州当藩王,结果王府的钱库都空空如也。宫里那些太监就抓住诸位王爷要结婚的机会,向户部要钱,往宫里搬,每次都要好几十万两,珠宝更是数不胜数。户部实在给不起了。常润和弟弟常瀛,当时才二十岁,连婚事都没定下来呢。后来因为战事紧急,才把成礼给杀了。天启七年,常润被封到荆州当藩王。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又攻破了夷陵和荆门,常润逃到了湘潭,李自成就占领了荆州。常润渡湘江的时候,在陵阳矶遇上了大风,很多宫女都被卷走淹死了,他自己侥幸逃过一劫,然后去长沙投奔吉王。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攻陷了长沙,常润又逃到衡州,投奔桂王。衡州接着也被攻陷了,他和吉王、桂王一起逃到了永州。巡按御史刘熙祚派人护送三位王爷去广西,自己留下来断后抵抗贼军。永州失守后,刘熙祚壮烈牺牲了。

桂端王常瀛是神宗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天启七年被封到衡州当藩王。崇祯十六年,衡州城破,他和吉王、惠王一起逃到了广西,住在梧州。

到了清朝顺治二年,清军平定了江南,福王被抓住了。当时在籍的尚书陈子壮等人想拥立常瀛监国,但是听说唐王在福建自立为王了,这事儿就搁置了。同年,常瀛在苍梧去世了。他的世子早些时候就死了,第二个儿子安仁王也很快去世了。他还有一个儿子叫由榔,崇祯年间被封为永明王。

公元1647年八月,清军攻占了汀州,抓住了唐王朱聿键。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御史王化澄和旧臣吕大器等人一起拥立朱由榔监国。 朱由榔的母亲王氏说:“我儿子担当不起这个重任,希望另选贤能。” 但是丁魁楚他们态度坚决,一起商议迎接朱由榔到梧州。十月十四日,朱由榔在肇庆监国,任命丁魁楚、吕大器、瞿式耜为大学士,其余的人也分别授予了官职。 这个月,清军攻占了赣州,内侍王坤仓促之间带着朱由榔又逃到了梧州,瞿式耜等人极力劝阻,才让他返回肇庆。

十一月,唐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钅粤从福建乘船渡海来到广东。这时,福建旧臣苏观生撤兵逃到广州,和布政使顾元镜、总兵官林察等人密谋拥立朱聿钅粤,假称“绍武帝”,与朱由榔对抗。 这个月,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并派兵部侍郎林佳鼎去讨伐朱聿钅粤。 恰逢清军从福建攻打广州,抓住了朱聿钅粤,苏观生自缢身亡,祭酒梁朝钟、太仆卿霍子衡等人也都殉国了。肇庆顿时大乱,王坤又带着朱由榔逃往梧州。

第二年二月,朱由榔从平乐、浔州逃到桂林。丁魁楚抛弃了朱由榔,逃到岑溪,投降了清军。 不久,平乐失守,朱由榔非常害怕。这时,武冈总兵官刘承胤率兵来到全州,王坤请求前往投奔刘承胤。瞿式耜极力劝阻,但朱由榔不听。于是,就留下瞿式耜和总兵官焦琏镇守桂林,封陈邦传为思恩侯,让他镇守昭平,然后朱由榔就前往刘承胤的军营。 三月,朱由榔封刘承胤为安国公,锦衣卫指挥马吉翔等人为伯。刘承胤挟持着朱由榔回到武冈,改名为奉天府,政务都由刘承胤说了算。

那时候,长沙、衡阳、永州都失守了,湖广总督何腾蛟和侍郎严起恒一起逃到了白牙市。

六月,朝廷派人从永州把何腾蛟叫过去,私下里想让他除掉李成栋。但是李成栋势力太强大了,何腾蛟又逃回了白牙市。清军主力从宝庆府方向进攻武冈州,马吉翔等人带着永州知府李由榔逃到了靖州。李成栋攻下永州城投降了清军。李由榔又逃到柳州,路过古泥。总兵侯性、太监庞天寿率领水师来迎接他。赶上天下雨,大家又饿肚子,侯性把营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他们。九月,当地土匪覃鸣珂造反,大肆抢掠城里,箭都射到了李由榔的船上。在此之前,清军主力进攻桂林,焦琏死守,抵抗非常顽强;加上广州那边也出事了,清军主力转向东边,桂林才稍微安定下来。后来,湖南十三镇的将领郝永忠、卢鼎等等都逃到桂林,何腾蛟也到了,他和瞿式耜商量着把地盘分给各将领,让他们各自防守。焦琏之前已经收复了阳朔、平乐,陈邦传收复了浔州,大家合兵收复了梧州,整个广西都平定了。十二月,李由榔回到桂林。

五年二月,清军打到灵川,郝永忠在兴安溃败,逃回桂林,带着李由榔又逃到了柳州。清军攻打桂林,瞿式耜、何腾蛟抵抗。这时候南昌的金声桓等人叛乱,投降了李由榔。八月,李由榔到了肇庆。六年春天,清军攻下湘潭,何腾蛟战死了。第二年,李由榔逃到梧州。这一年的十二月,清军攻入桂林,瞿式耜和总督张同敞战死了。李由榔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害怕,从梧州逃到南宁。这时候孙可望已经占领了云南、贵州,被封为秦王。八年三月,孙可望派兵来保护李由榔,结果杀了严起恒等人。

公元1651年(顺治八年)二月,永历帝打算从安隆府(原名由榔)迁都到安龙府,改名安龙府这事儿,拖拖拉拉挺久的。后来情况越来越紧张,永历帝听说李定国和自己关系不好,就偷偷派人把李定国给请来,想让他带兵来保护自己。结果,马吉翔这小子是永历帝的死忠粉,他把这事儿给捅出去了,大学士吴贞毓还有十几个大臣都被杀了。具体情况,你们可以去看看《吴贞毓传》。

两年后,公元1653年,李定国在新会打败仗了,准备从安隆府回云南。永历帝一听,心里慌得不行,催着从安隆府赶紧搬到贵阳来,离自己近点儿。可永历帝这老人家行动慢吞吞的,磨磨蹭蹭就是不走。李定国到了之后,就护送着永历帝从安南卫一路往云南走,住进了李定国的营帐里,还封李定国为晋王。永历帝因为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在云南,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年,永历帝把老婆孩子送回贵州,然后就和李定国在三岔开战了。李定国那边的将军白文选一个人骑着马就冲进了永历帝的军营,结果永历帝大败,带着老婆孩子跑到长沙,投降了清军。

公元1656年(顺治十三年)三月,清朝大军三路大军杀入云南。李定国在鸡公背设下埋伏,切断了贵州的道路,又派兵守住七星关,在生界扎营,牵制清军在四川的部队。清军从遵义出发,经水西攻打乌撒,守将丢下关隘跑了,李定国在安隆接连败仗,永历帝逃往永昌。第二年正月初三,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逃到腾越。李定国在潞江战败,又逃到南甸。正月二十六,到了囊木河,那就是缅甸的边界了。缅甸官员扔下武器打开了关口,永历帝一行人到达蛮莫。二月,缅甸派了四条船来迎接永历帝,永历帝的随从自己找船,跟在永历帝后面走的有六百四十多人,陆路走的从故岷王子以下还有九百多人,约定在缅甸汇合。十八日到达井亘。黔国公沐天波等人想带着永历帝逃到户、猎二河,但没成功。五月四日,缅甸又派船来接。第二天,从井亘出发,走了三天,到了阿瓦。阿瓦是缅甸国王居住的城市。又过了五天,到了赭硁。陆路走的那些人,缅甸人都抓去当奴隶了,很多人自杀。只有故岷王子的八十多人逃到了暹罗。缅甸人在赭硁给永历帝盖了草屋住,还派兵看守着。

十七年,定国和文选跟缅甸打仗,去索要他们的国王,接连打败缅甸军队,但是缅甸最终不肯交出由榔(缅甸国王)。十八年五月,缅甸酋长的弟弟莽猛白篡位当了国王,假装同意在官渡河边签订盟约。等他们到了之后,缅甸军队却包围了他们,杀死了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多人,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任国玺传》。最后只有由榔和他的部下二十五个人活了下来。十二月,大部队到达缅甸,文选从木邦投降了,定国逃到了景线,缅甸人把由榔父子送到了军营前。第二年四月,由榔父子死在了云南。六月,李定国死了,他的儿子李嗣兴等人也投降了。

永思王常溥是神宗的第八个儿子,两岁就夭折了。光宗有七个儿子。王太后生了熹宗和简王朱由校。王选侍生了齐王朱由楫。李选侍生了怀王朱由模。刘太后生了庄烈帝。定懿妃生了湘王朱由栩。敬妃生了惠王朱由橏。

简怀王朱由校是光宗的第二个儿子,四岁就死了。齐思王朱由楫是光宗的第三个儿子,八岁就死了。怀惠王朱由模是光宗的第四个儿子,五岁就死了。湘怀王朱由栩是光宗的第六个儿子。惠昭王朱由橏是光宗的第七个儿子。这五个王子都早早夭折了,后来都追封了谥号。熹宗有三个儿子。怀冲太子朱慈然,他母亲是谁不清楚。皇贵妃范氏生了悼怀太子朱慈焴。容妃任氏生了献怀太子朱慈炅。

怀冲太子朱慈然是熹宗的第一个儿子。悼怀太子朱慈焴是熹宗的第二个儿子。献怀太子朱慈炅是熹宗的第三个儿子。怀冲太子和悼怀太子都夭折了。庄烈帝有七个儿子。周皇后生了太子朱慈烺、怀隐王朱慈烜、定王朱慈炯。田贵妃生了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和第七个儿子(名字没写)。

崇祯皇帝的长子太子朱慈烺,出生于崇祯二年二月,三年二月被立为皇太子。到了崇祯十年,宫里就开始为他挑选东宫的侍从和讲读老师了。 负责挑选的人员包括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这些大人,还有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等等,负责给太子讲课;编修胡守恒、杨士聪则负责校对书籍。 第二年二月,太子正式出阁学习。崇祯十五年正月,太子的学习正式开始,内阁大臣们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礼仪。七月,慈庆宫被改名为端本宫,因为慈庆宫以前是懿安皇后的住所。当时太子才十四岁,宫里正准备为他选妃,所以提前给他修建了宫殿,并将懿安皇后的住所迁到了仁寿殿。 后来因为战事紧急,选妃的事就暂时搁置了。

等到京城沦陷,太子被李自成军队抓获,还被伪封为宋王。李自成军队西撤后,太子就下落不明了。 后来,有人从北方来,自称是太子朱慈烺,但经过验证,这个人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假扮的,结果被关进了监狱。 南京的百姓对此非常愤怒,纷纷抗议。袁继咸、刘良佐、黄得功等将领都上书朝廷为太子鸣不平,就连左良玉起兵也打着声援太子的旗号。 一时间,真假太子众说纷纭,难以分辨。 南明弘光政权的领导人马士英逃到太平府后,南京城里乱成一锅粥,乱兵拥立王之明为太子。 仅仅过了五天,王之明就投降了清朝。

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怀隐王朱慈烜,夭折了。 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慈炯,在崇祯十四年六月被册封为定王。 当时他十岁,崇祯帝遵循祖制要给他加封王号,但又考虑到《会典》规定十二岁或十五岁才能行冠礼,而他只有十岁,于是便询问礼部官员十岁受封和行冠礼能否同时进行。 礼部官员查阅了大量的典籍和本朝的典故后,最终建议同时进行。 于是,这一年朱慈炯被册封为定王,两年后才行了冠礼。九月,他被正式封为定王。十一月,朝廷挑选新科进士和国子监的助教等担任他的讲读官,并安排两殿的中书充当侍书。 崇祯十七年,京师沦陷,定王朱慈炯也下落不明。

永王慈炤,是崇祯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崇祯十五年三月被封为永王。后来京城被闯贼攻破了,永王的下落就不知道了。

唉,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悼灵王慈焕,才五岁就病死了。崇祯皇帝去看他时,突然说:“九莲菩萨说,我待外戚太薄了,所以要让儿子们都夭折。” 说完孩子就死了。“九莲菩萨”指的是神宗皇帝的母亲,孝定李太后。太后信佛,宫里佛像都是九莲座的,所以才这么称呼。皇帝觉得悼灵王死得蹊跷,就追封他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还让礼部官员商议给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封道号。结果礼科给事中李焻出来反对说:“皇太后和妃子们,都在先帝的灵位前祭祀,不能因为信奉邪教而乱了她们的称号啊!” 但崇祯皇帝没听他的。到了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又把悼灵王的封号改成了“宣显慈应悼灵王”,去掉了“真君”的称号。

崇祯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悼怀王,两岁就死了;第七个儿子,三岁也死了。他们的名字都没记载下来。有人评价说:明朝的藩王们,被分封了爵位却没有领地,有爵位却不能治理百姓,拿着俸禄却不用做事。这本是为了吸取汉朝和晋朝末年藩王作乱的教训,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只拥有虚名,却白白享受着丰厚的俸禄,有才能的人无法施展抱负,有胆识的人也无处建功立业。朝廷对藩王防范过度,法令也日益增多。藩王们想出城祭扫祖墓,都需要请求批准,兄弟几个藩王都不能见面。藩王的管制,严厉到了这种地步!想当初太祖皇帝的时候,宗室藩王都承担着边防重任,军队也受朝廷节制,藩王们还要定期向朝廷汇报情况,甚至要走访各地,以加强亲情联系。那么,这严密的藩王管制,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难道不是违背了太祖皇帝最初设置藩王以巩固统治的初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