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制,沿袭汉唐旧制,又有所增减。从洪武十三年开始,取消了丞相,把中书省的权力分给了六部,由尚书负责处理全国事务,侍郎协助他。而殿阁大学士只是担任顾问,皇帝自己掌握权力,大学士很少参与决策。要弹劾官员,就交给都察院;奏章要通过通政司;平反冤假错案,就交给大理寺,这其实也是沿袭了汉朝九卿的旧制。大都督府被分成五个,征兵调兵的事务归兵部管。朝廷在外设置都、布、按三司,分别负责兵、刑、钱谷,他们的考核由府部负责。当时,吏部、户部、兵部这三个部的权力最大。
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大学士因为是太子的老师,地位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官至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威望也越来越大。宣宗皇帝处理政务,无论大小事情,都交给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议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有时也被召见,参与各部事务,但他们的影响力还是比不上杨士奇他们。从那时起,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即使是一些吏部、兵部的官员想坚持原则,也往往会被打败。到了世宗朝中期,夏言、严嵩先后当政,他们实际上成了真正的宰相,压过了六部尚书。
但是,内阁拟定的奏章,还得经过宦官批红才能生效,相权最终落到了宦官手里。于是,朝廷的纪纲,贤能官员的升迁,都掌握在宦官手中。那些只知道巴结奉承的人忙着揣摩圣意,而那些贤明的辅臣,却只能干着急,无力挽回局面。最初,负责五都督府的人,都是功勋卓著的老将,军纪严明。永乐年间,虽然设置了宦官监军,但还不敢放肆。可是几代之后,勋贵子弟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掌握了军权,军队日渐腐败。后来,宦官越来越多,边境都有宦官巡视,每次大规模征战都有宦官监军,边防因此越来越糟糕,明朝的国运也岌岌可危。明朝的兴亡治乱,根本原因就在于用人得失啊!至于官职设置、分工协作、等级制度等等,详细情况后面再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宗人府 三公三孤 太子三师三少 内阁 吏部 户部 附总督仓场礼部
兵部 (附协理京营戎政) 刑部 工部 (附提督易州山厂)
宗人府,说白了就是管皇室家谱的部门。府里有个宗人令,还有左宗正、右宗正、左宗人、右宗人,这些都是一品大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皇帝九族的家谱,定期更新玉牒,把皇室子孙的出生、婚嫁、死亡、封号、继承等等都记录下来。宗室成员有什么事要上报皇帝,或者有才能需要推荐,或者犯了错需要处罚,都要通过宗人府。一开始,洪武三年的时候,这部门叫大宗正院,后来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叫宗人府,还让亲王来当领导。比如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楚王都曾经担任过这个府里的要职。不过后来,这个府就让一些有功的勋戚大臣兼着管了,没设专门的官职,最后连管辖权都转给了礼部。宗人府下边有个经历司,负责处理文件,司里的经历是个正五品官。
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是三公,都是正一品的大官;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个是三孤,都是从一品的大官。他们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地位非常重要。不过,这几个官职没有固定的名额,也不是专门授予的。洪武三年,李善长被封为太师,徐达被封为太傅,之前常遇春还被追赠为太保。值得一提的是,三孤这三个官职,历史上一般不会有人同时兼任。建文帝和永乐帝时期,三公三孤的官职被取消了,到了仁宗时期又恢复了。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三公三孤的官职再次被设立。宣德三年,皇帝让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户部尚书兼太子少傅夏原吉这几位大臣,都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到皇帝身边辅佐,参与政事。这时候,三公三孤的官职几乎是专门授予的。后来蹇义、夏原吉去世了,杨士奇又回去管他的内阁事务了。从那以后,三公三孤就成了虚衔,主要用来给有功的勋戚大臣加官或追赠。文臣生前很少有人能加封为三公,只有死后才能追赠。嘉靖二年,杨廷和被加封为太傅,但他拒绝了。后来,只有张居正这个文臣,在万历九年被加封为太傅,十年被加封为太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管用道德来教导太子,并且小心谨慎地保护他。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负责让太子观察三位最高官员的道德行为,并以此来教导他。太子宾客,(正三品)负责侍奉太子,协助处理礼仪事务,并纠正他的错误。这些都是东宫的大臣,人数没有固定,也没有专门的任命程序。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一年,因为要亲自带兵打仗,担心太子监国期间,如果另设宫中官员会产生嫌隙,所以就让朝廷大臣兼任东宫的官职: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兼任太子少傅,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任太子宾客。三年后,礼部尚书陶凯建议挑选专门的人员担任东宫的官职,取消兼任,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辅导太子的责任。朱元璋说,江充的例子可以作为警示,设立兼任制度并非没有道理。
所以,从此以后东宫的老师们就只是兼任、加官或追赠官职了。只有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让姚广孝专门担任太子少师,留在北京辅佐太子。从那以后,直到明朝灭亡,这些官职都只是虚衔,对太子教育方面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大学士,那可是个大官儿,以前叫华盖殿大学士的,现在叫建极殿大学士的,还有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正五品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皇帝出主意,提建议,审查奏章,拟定批复,总之就是把国家大事处理得公平公正。
从皇帝下达的命令,什么诏书、诰命、制书、册文、谕旨、书信、符节、命令、檄文等等,都是他们起草、润色,然后下发到各个部门去执行。而从下面上报的东西,比如奏章、表文、讲义、书信、文册、揭帖、制对、战报、翻译件等等,他们都要审核、签署、回复,修改完善之后才能执行。
皇帝出巡祭祀、微服私访,他们都要跟着;皇帝上朝听讲,他们要负责主持或者协助主持;太子要上课,他们负责安排课程和老师,安排太子的工作和生活;皇室婚丧嫁娶,他们要当宾客,负责一些礼仪事务;修撰史书,他们要担任总编;祭祀先师,他们要主持祭祀仪式;科举考试,他们要担任考官;新科进士的姓名刻碑,也要由一位大学士撰写碑文;国家大事,九卿和御史台官员商议决定后,大学士们要根据典章制度,权衡利弊,提出建议,然后汇报给皇帝。颁布诏书,他们要亲自交给礼部;收到皇帝的命令,他们要先查清楚来龙去脉再请示。皇室成员请求赐名、请求封爵,大臣请求追谥,都要由他们拟定奏章上报给皇帝。
因为他们经常在宫里侍奉皇帝,在皇帝身边当差,又避开了宰相的称呼,所以人们又把他们叫做内阁。
一开始,朱元璋沿袭之前的制度,设立了中书省,设置了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大官。正月,又新设立了左相国和右相国,李善长当了右相国,徐达当了左相国。吴元年的时候,规定所有官员的礼仪都尊左为上,所以就把右相国改成了左相国,左相国改成了右相国。洪武元年,又把左相国、右相国改成了左丞相、右丞相。
中书省下面还有平章政事,从一品;左丞、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这些都是管事的大官,统领着很多部门。中书省下头还设了很多属官,比如左司、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此外还有参议府的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还有都镇抚司的都镇抚(正五品),负责管理治安。另外还有个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甲辰年十月,都镇抚司划归大都督府管理。吴元年的时候,参议府被撤销了。洪武元年,考功所也被撤销了。洪武二年,照磨、检校、断事官这些职位也被取消了。洪武七年,又设立了十个直省舍人,后来又改名为中书舍人。
明朝洪武九年,皇帝把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这两个官职给取消了。到了洪武十三年正月,又把丞相胡惟庸给杀了,中书省也跟着被撤销了,就只剩下中书舍人了。同年九月,皇帝又设立了四个辅佐皇帝的官职,让儒生王本等人担任。这四个辅佐官向太庙进行了祭告,王本、杜佑、袭斅担任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担任夏官,还兼任太子宾客。秋官和冬官的职位空缺着,就由王本他们暂时负责。他们一个月内轮流值班,上旬、中旬、下旬分别负责。他们的地位仅次于公侯和都督。不过,没过多久,这四个辅佐官的职位也被取消了。
洪武十五年,皇帝效仿宋朝的制度,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分别由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担任。还设立了文华殿大学士,请来老资格的儒生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负责辅导太子。这些大学士的官阶都是正五品。到了洪武二十八年,皇帝下令告诫群臣说:“国家已经取消了丞相的职位,设立了府、部、院、寺来分管各种事务,制定的法律非常完善。以后的皇帝,不准再提议设立丞相。如果哪个大臣敢上奏请求设立丞相,就处以极刑!”那时候,翰林院和春坊的人负责审核各部门的上奏,并负责驳回不合理的奏章。大学士们则在皇帝身边侍奉,主要负责提供咨询建议。
建文年间,大学士的职位改名为学士,所有大学士都被撤了,每个殿只设一名学士。同时,谨身殿改名为正心殿,并设立正心殿学士。成祖朱棣即位后,特别选拔了解缙、胡广、杨荣等人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让他们参与处理政务。阁臣参与政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那时候进入内阁的官员,都是负责编撰、校对、讲读的官员,没有下属,也不能独断专行地处理各部门的事务。各部门向皇帝上奏的事情,也不能直接向内阁汇报。
宋仁宗皇帝觉得杨士奇和杨荣都是太子时的老臣子,就提拔士奇当礼部侍郎,还兼任华盖殿大学士;荣呢,就当了太常卿,还兼任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这个职位,是仁宗皇帝才设立的。)这样一来,内阁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后来,士奇和荣他们都升到了尚书的职位。虽然他们都在内阁工作,但官职上还是以尚书为最高。景泰年间,王文先当了左都御史,然后升任吏部尚书,之后才进入内阁。从那时起,诰敕房和制敕房都设了中书舍人,六部都要听从内阁的指示,没有不执行的,内阁的权力变得非常大。到了世宗皇帝时期,三个殿宇建成后,华盖殿改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改名为建极殿,内阁的名称也跟着变了。嘉靖以后,内阁在朝廷的排位,都列在六部之上。
吏部呢,有个尚书大人(正二品),还有个左侍郎和右侍郎(都是正三品)。下面还有司务厅,里面有两个司务(从九品);还有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司,每个司都有一个郎中(正五品)、一个员外郎(从五品)和一个主事(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文选司又增加了一个主事;正统十一年,考功司也增加了一个主事。)
尚书大人负责全国官员的选拔、授官、封赏、考核这些事,主要就是选拔人才,辅助皇帝治理国家。这可是古代宰相的职责,在五部之中地位非常重要。侍郎就是尚书的副手。
司务厅呢,主要负责催促、检查、注销、记录这些文书工作。(明朝初期,主事和司务各四个,是领导,有自己的印章。洪武二十九年,把主事改成了司官,司务也裁撤了两个。其他各部也一样。)
哎,这文选司啊,主要管着官员的升迁调动这些事儿,给尚书大人当个助手。文官一共九个品级,每个品级又分正从,加起来一共十八级。要是连九品都不到,那就算“未入流”。选官呢,每年都有大选,还有急需的时候就急选,远地方缺人就远方选,还有岁贡生毕业后就教选,有时候也拣选一下,甚至还有举人请求恩典的选拔。选上的人,得登记在册,确定品级,安排职务,然后按顺序升迁。一般升官都要考满年限,但要是缺人手,没考满也可以直接提拔,这叫“推升”。 普通情况下一级推一个人,特殊情况下一级推两个人。三品以上的大官,还有九卿、佥都御史、祭酒这些,朝廷可以推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升迁。内阁的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朝廷可以推两个人升迁。
王室的官员不能外调,皇亲国戚不能在朝廷内部任职,大臣的亲属不能担任科道官员,同宗的官员要避嫌,下级要避开上级。外地官员如果才干和地方不匹配,就要根据情况调整,调到繁忙或清闲的地方。官员想升官,可以自己申请,也可以上奏朝廷。 用署职、试职、实授来确定年资,用开设、裁并、兼摄来调整职务的繁简,用荐举、起废、征召来提拔或罢免官员,用带俸、添注来照顾一些冗员,用降调、除名来处罚犯错的官员,用官程来督促官员认真工作,总之,人事安排要考虑周全,体现人情味。
负责审核和管理爵位、世袭、追赠、官员名册等事宜,以辅助尚书。所有爵位,如果不是因为保卫国家或军功,都不能被封赏;封号如果不是皇帝特旨,也不能授予。爵位有世袭的,也有不世袭的,都会发给诰券。只有衍圣公和皇亲国戚的恩泽封赏,才不发放诰券。诰券一式两份,左边一份放在内府存档,右边一份交给受封的功臣之家。如果要世袭爵位,就要查看受封者的诰券,考察他的功过,核实他的宗族支系,根据世系传承和降级情况来确定爵位等级。对于土官的世袭,则要考察其是否符合世袭条件,然后将相关文书移交选部进行审核。(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掌管士兵的官员,则归兵部管辖。)
关于荫叙,明朝初期,从一品到七品官员,都可以荫庇一个儿子世袭其官职和俸禄。(洪武十六年,规定了各级官员子孙荫叙的具体等级:正一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做正五品官;从一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做从五品官;以此类推,直到正六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在未入流的上等职务中任职;从六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在未入流的中等职务中任职;正从七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在未入流的下等职务中任职。)后来逐渐增加了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核合格并有显著功绩的,才能荫庇一个儿子,称为“官生”;如果是因为特殊恩典而荫庇的,则称为“恩生”。
关于追赠,公、侯、伯的追封,都要比生前官阶提升一级。三品以上官员,如果政绩显著,或者死谏、为国捐躯、阵亡的,都可以追赠官职。在职官员,初次授予散阶官职,京官考核合格一次,外官考核合格一次且名列前茅的,都会得到诰敕。七品以上官员,都可以将恩泽推及先祖。五品以上官员授予诰命,六品以下官员授予敕命。(一品官员,三代四轴;二品、三品官员,二代三轴;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官员,一代二轴;八品以下官员,本人一轴。一品官员的轴用玉制,二品官员的轴用犀牛角制,三品、四品官员的轴用镀金制,五品以下官员的轴用角制。)曾祖、祖父、父亲的官阶,都与子孙的官阶相同。公、侯、伯的官阶相当于一品。内外命妇的品级,与丈夫或儿子的品级相同。活着的时候封赏叫“封”,死后封赏叫“赠”。如果之前有过罪责,则停止封赏。文官的散阶共有四十二级,根据考核结果来决定官阶。(正一品官员,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以此类推,直到从九品官员。)外命妇的称号有九种。(公爵夫人称某国夫人;侯爵夫人称某侯夫人;伯爵夫人称某伯夫人;一品夫人称夫人,之后称一品夫人;二品夫人称夫人……以此类推,直到七品夫人称孺人。)
因其子孙而被封赏的,要在称号前加“太”字,如果丈夫健在,则不加。封赠的顺序是:七品到六品一次,五品一次,(最初规定四品一次,后来取消了。)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三个母亲不能同时被封赏,两次封赏则取较高的品级。如果父亲的官职高于儿子,则儿子的官职提升一级。如果父亲的封赏被停止,或者儿子犯了罪,都可以将封赏转移给其他人。嫡母健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妻子的封赏,只限于一个嫡妻和一个继妻。如果封赠之后因行为不端而被处罚,则追回封赏。
话说这稽勋司,主要管着官员的功勋等级、名册登记、以及官员父母丧葬抚养这些事,算是尚书的助手。文官的勋级一共十等,从正一品到从五品,依次是: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五品以上官员,要经过两次考核才能授予勋级。所有官员的升迁、降调,都要详细记录他们的出生年份、籍贯和出身背景。每年十二月要上报官员的考核结果,春秋两季也要进行清查,这些材料都要送到内府存档。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可以揭下之前的记录,重新上报。官员的父母年满七十岁,而且没有兄弟姐妹的,可以回家奉养父母。官员服丧三年,期间要解职守制,稽勋司还要查处那些隐瞒丧事、缩短服丧时间的人。不过,钦天监的官员奔丧可以三个月后就恢复职务。
接下来说说考功司,它负责对官吏进行考核,决定他们的升迁或降职。所有内外官员,三年进行初次考核,六年进行第二次考核,都要上报考评结果,九年进行全面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将官员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类,并进行相应的升降处理。升迁不超过两等,降职不超过三等,那些严重不称职的,就要罢官甚至治罪。京官六年考核一次,在巳年和亥年进行考核。五品以下官员,如果考核不合格,就要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四品以上官员,则要自陈其政绩,由皇帝决定去留。外官三年考核一次,在辰、戌、丑、未年进行考核。前期移抚、按察官员,要对他们管辖的官员三年内的功过进行总结,然后上报审核,最终决定他们的升降。仓场库官一年考核一次,巡检三年考核一次,教官九年考核一次。府州县官的考核,要根据当地政务的繁简程度来决定考核的频率。吏员的考核,三年或六年满就进行考核,然后由验封司调配使用;九年满后,还要进行考试,然后才能授予官职。不过,王官以及钦天监、御用监等官吏是不需要参加考核的。所有内外官员的弹劾奏章,考功司都要调查其功过,然后提出处理意见,再呈报皇帝裁决。对于那些被推荐或保留的官员,考功司要仔细核查他们的政绩,对有功绩者给予表彰。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政府在中书省底下设立了四个部门,分别负责财政、礼仪、司法和工程建设这些事情。
洪武元年,也就是明朝的第一年,改成了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门都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和主事这些官职,官职品级分别是: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这些部门一开始还归中书省管。到了洪武六年,每个部门都设两个尚书和两个侍郎。吏部还细分成了总部、司勋和考功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和两个主事。
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撤销了,明朝效仿周朝的制度,提升了六部的级别,每个部门都只设一个尚书和一个侍郎(只有户部有两个侍郎)。每个部门下设四个部门,吏部还多了一个司封。每个小部门都设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和一个主事。后来又增加了每个部门的侍郎人数。洪武二十二年,把吏部的总部改成了选部。洪武二十九年,确定了吏部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部门,其他五个部也一样,都叫“清吏司”。建文年间,六部尚书的官职升到了正一品,还设立了左、右侍中,官职是正二品,级别在侍郎之上,并且取消了各个部门的“清吏司”称呼。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永乐元年,明成祖把北平改成了北京,并在北京设立了六部的办事机构,每个部门都设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以及六个部门的办事机构,叫做“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和一个主事;刑部则设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四个主事,还设有照磨、检校和司狱各一人。后来户部又增加了三个主事。之后,又分别在北京设立了六部,称为“行在某部”。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正式把首都迁到北京,就撤销了北京的“行部”和“六曹”,把六部官员和机构都迁到了北京,不再称“行在”了。留在南京的六部,则加上了“南京”二字。洪熙元年,明仁宗又恢复了南京六部的设置,去掉了“南京”二字,而北京的六部则加上了“行在”二字,并且又设立了“行部”。宣德三年,又撤销了“行部”。正统六年,北京的六部去掉了“行在”二字,南京的六部则继续使用“南京”二字,就这样一直沿用下去了。景泰年间,吏部曾经设有两个尚书,到天顺初年,又恢复到只有一个尚书了。
吏部尚书啊,那可是管着全国官员升迁的大官,权力很大,地位超然,礼仪规格也和其他官员完全不一样。永乐年间,一些翰林学士被选进内阁当值。后来,像杨士奇这样的大学士,官职升到了三孤(指太子太保、太傅、太师),还兼任尚书,但他们的排序还在尚书蹇义、夏原吉之后。景泰年间,左都御史王文升升任吏部尚书,还兼任学士,进入内阁,他的座位次序还是按照原来的官职来排的。
从弘治六年二月开始,一次宫廷宴会,大学士丘濬因为官职是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居然排在了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的前面。 这之后,那些从侍郎、詹事(詹事府官员)升入内阁的官员,他们的排序都在六部尚书之上啦。
户部啊,就那么几个人。老大是尚书,正二品;下面还有个左侍郎,一个右侍郎,都是正三品。再下面呢,是司务厅,就两个司务,从九品的小官。然后是十三清吏司,每个司都有一个郎中,正五品。不过宣德朝以后,山西司的郎中加到三个,陕西、贵州、云南三个司的郎中都加到两个,山东司加了一个。每个司还有一个员外郎,从五品。宣德七年的时候,四川和云南两个司又加了个员外郎,后来又取消了。每个司还有两个主事,正六品。宣德朝以后,云南司的主事加到七个,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这七个司的主事都加到两个,山东、四川、贵州三个司各加了一个主事。
还有个照磨所,里面有个照磨,正八品;还有一个检校,正九品。照磨所下面呢,还有宝钞提举司,有个提举,正八品;一个副提举,正九品;还有一个典史。不过后来副提举和典史都取消了。还有钞纸局,有个大使和副使,后来副使取消了。印钞局也一样,大使和副使,后来都取消了。宝钞广惠库有个大使,正九品;两个副使,从九品,嘉靖朝取消了。广积库有个大使,正九品;一个副使,从九品;还有一个典史,嘉靖朝副使和典史都取消了。赃罚库也差不多,大使正九品,两个副使从九品,嘉靖朝也取消了。
甲乙丙丁戊五个库,每个库都有个大使,正九品;还有副使,一共六个,从九品。丁字库的副使本来有两个,嘉靖朝取消了一个,乙字库和戊字库的副使也全取消了。广盈库有个大使,从九品;两个副使,嘉靖朝取消了。外承运库有两个大使,正九品;两个副使,从九品,后来都取消了。承运库有个大使,正九品;一个副使,从九品,嘉靖朝取消了。行用库的大使和副使后来都取消了。太仓银库的大使和副使,嘉靖朝副使取消了。御马仓有个大使,从九品;一个副使。军储仓也有个大使,从九品;一个副使,后来都取消了。长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这四个门仓,每个仓都有个副使,东安门仓以前有两个,万历八年取消了一个。最后是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有个大使和副使,隆庆六年都取消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尚书啊,那是管全国人口、田赋的最高官员,侍郎是他的副手。统计户口、年终考核、赋税征收的具体数字,都由下属部门负责。十年一总结,把户籍里那些多出来的、少掉的、登记错误的都仔细查清楚。凡是土地侵占、谎报土地、隐瞒土地、弄虚作假,以及人口隐瞒、逃亡、互相冒名顶替、分割户籍,还有继承、婚姻不符合规定的,都要全面调查,一一纠正。
皇帝亲自耕地的时候,尚书就负责把犁和耙之类的农具呈上去。尚书还要负责开垦荒地帮助穷人,登记流民的户籍,限制土地兼并,打击那些违规占地的人,鼓励种植树木,指导农业生产,安排牧场放牧,招募佃户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清理积压的债务,广泛施恩泽于民,调整官员的差役,发放奖赏,宣读法律教化百姓,管理市场物价,用储备粮应对民生困难,管理山泽、池塘、关口、矿山等资源以供给国家所需,支援军队运输,改进漕运的支取和兑换制度,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平抑粮价、消灭蝗虫,以保证边境储备充足,并通过俸禄制度管理官员。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重新规定了文武官员的年俸:正一品,一千四十四石;从一品,八百八十八石;正二品,七百三十二石;从二品,五百七十六石;正三品,四百二十石;从三品,三百一十二石;正四品,二百八十八石;从四品,二百五十二石;正五品,一百九十二石;从五品,一百六十八石;正六品,一百二十石;从六品,九十六石;正七品,九十石;从七品,八十四石;正八品,七十八石;从八品,七十二石;正九品,六十六石;从九品,六十石;未入流的,三十六石。这些俸禄都可以用米、钞票等多种方式支取。
十三司,每个司都负责管理一部分省份的事务,还管着自己负责的京师和直隶地区的贡赋,以及各个司、卫所的俸禄,边境的军粮,还有各个仓场的盐税和钞关。
浙江司还管着在京的羽林右卫、留守左卫、龙虎卫、应天卫、龙骧卫、义勇右卫、康陵卫七个卫队,以及神机营。江西司还管着在京的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金吾左卫、济阳卫五个卫队。湖广司还管着国子监、教坊司,在京的羽林前卫、通州卫、和阳卫、豹韬卫、永陵卫、昭陵卫六个卫队,以及兴都留守司。
福建司还管着顺天府,在京的燕山左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骁骑右卫、虎贲右卫、留守后卫、武成中卫、茂陵卫八个卫队,五军营、巡捕营、勇士营、四个卫队的各个营,以及北直隶的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七府,延庆、保安二州,大宁都司、万全都司,还有北直隶管辖的各个卫所,山口仓、永盈仓、通济仓。山东司还管着在京的锦衣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三个卫队以及辽东都司,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各个盐运司,四川、广东、海北、云南的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井、五井的各个盐课提举司,陕西灵州盐课司,江西南赣盐税。
山西司还管着在京的燕山前卫、镇南卫、兴武卫、永清左卫、永清右卫五个卫队,以及宣府、大同、山西各个镇。河南司还管着在京的府军前卫、燕山右卫、大兴左卫、裕陵卫四个卫队,牧马千户所以及直隶潼关卫、蒲州千户所。陕西司还管着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京卫武学、文思院、皮作局,在京的留守右卫、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四个卫队,神枢营、随侍营两个营,以及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
四川司还管着在京的府军后卫、金吾右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德卫、神策卫、忠义后卫、武功中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彭城卫十一个卫队以及应天府、南京四十九卫,南直隶的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十三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四个州,中都留守司以及南直隶管辖的各个卫所。广东司还管着在京的羽林左卫、留守中卫、鹰扬卫、神武左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六个卫队,蕃牧千户所、奠靖千户所。
广西司还管着太常寺、光禄寺、神乐观、牺牲所、司牲司、太仓银库、内府十库,在京的沈阳左卫、沈阳右卫、留守前卫、宽河卫、蔚州左卫五个卫队,以及二十三个马房仓,各个象房、牛房仓,京府各个草场。云南司还管着在京的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虎贲左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泰陵卫七个卫队,以及大军仓、皇城四门仓,还有在外地的临清仓、德州仓、徐州仓、淮安仓、天津仓。贵州司还管着上林苑监,宝钞提举司,都税司,正阳门、张家湾各个宣课司,德胜门、安定门各个税课司,崇文门分司,在京的济州卫、会州卫、富峪卫三个卫队,以及蓟州镇、永平镇、密云镇、昌平镇、易州镇,临清钞关、许墅钞关、九江钞关、淮安钞关、北新钞关、扬州钞关、河西务钞关。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这部门啊,一共分四个科:一个是民科,主要管着各省府州县的地理位置、人口情况、图志记载、历史变迁、山川险要、土地肥沃贫瘠、面积大小、户口数量、物产多少等等这些事儿;另一个是度支科,主要负责会计工作,管着夏税、秋粮的收支、库存、运输,还有赏赐、俸禄这些费用的支出;再一个是金科,主要管着市舶税、鱼盐税、茶叶税这些税收,还有赃款罚没的收缴;最后一个是仓科,主要负责漕运、军队的储备物资的收支和粮食的管理。
这部门官员的任命呢,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吏部直接选派,叫“注差”;一种是需要上报吏部申请,叫“题差”;还有一种是吏部直接委派,叫“部差”。任期呢,有的三年,有的只有一年,有的甚至只有三个月就换人。
一开始,朱元璋洪武元年的时候就设立了户部。六年后,户部设了两个尚书,两个侍郎,还分成了五个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科和总科。每个科都设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和四个主事。不过总科的郎中和员外郎各有两个,主事则有五个。
到了洪武八年,中书省觉得户部、刑部、工部这三个部门事情太多了,于是户部的五个科,每个科都加设了尚书和侍郎各一人,郎中和员外郎各两人,主事五人。 此外,总科还增加了六个主事,另外还增加了两个照科主事,四个司计,两个照磨和一个管勾。 同时,户部还设立了一个在京行用库,(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典史一人,都监二人。)
洪武十三年,户部的级别提升了,改成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并分成了四个部门:总部、度支部、金部和仓部。每个部门都设一个郎中和一个员外郎。总部有四个主事,度支部和金部各三个主事,仓部两个主事。 后来,在京行用库被撤销了。洪武二十二年,总部改名为民部。二十三年,又把这四个部门拆分成十二个部门,分别是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个部门。(四川部还管着云南。)每个部门都设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和两个主事,分别负责一个布政司的户口、钱粮等事务,根据事情的繁简程度,还兼管京畿地区。每个部门内部仍然分成四个科来管理,还增加了照磨和检校各一人,负责检查文书的出入数量并进行督促。
洪武十九年,宝钞提举司又重新设立了。(洪武七年,初置宝钞提举司,提举一人,正七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吏目一人,省注。所属钞纸、印钞二局,各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省注。宝钞、行用二库,各大使二人,正八品;副使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省注。寻升提举为正四品。十三年罢,至是年复置,秩正八品。) 洪武二十六年,规定浙江、江西、苏松地区的人不能担任户部官员。洪武二十九年,十二个部门改成了十二个清吏司。建文年间,又恢复为四个司。(其余情况见吏部。)成祖朱棣即位后,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永乐元年,北平司改名为北京司。永乐十八年,北京司被撤销,改设云南、贵州、交阯三个清吏司。宣德十年,交阯司被撤销,最终确定为十三司。之后,对职掌进行了合并。宗室、勋戚、文武官员的俸禄,由陕西司负责;北直隶的府州卫所,由福建司负责;南直隶的府州卫所,由四川司负责;全国的盐课,由山东司负责;关税,由贵州司负责;漕运和临、德等地的粮仓,由云南司负责;御马、象房等地的粮仓,由广西司负责。
明朝初期,曾经设立过司农司,后来又撤销了。(吴元年置司农司。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庸田署令,正五品;典簿、司计,正七品。洪武元年罢。三年复置司农司,开治所于河南,设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录事各二人。四年又罢。) 后来又设立了判录司,也后来被撤销了。(洪武十三年置判录司,掌在京官吏俸给、文移、勘合。设判录一人,正七品;副判二人,从七品。寻改判录为司正,副判为左,右司副。十八年罢。)这些机构都不隶属于户部。
说白了,有个官儿叫总督仓场,就管着京城和通州那些粮仓的粮食。朱元璋刚当皇帝那会儿,建了二十个军粮仓,每个仓都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后来永乐皇帝搬到北京,又在北京和通州建了粮仓,让户部的人来管。宣德五年,才正式任命李昶当户部尚书,专门管这事儿,这才成了规矩。之后,管这事儿的,有时候是尚书,有时候是侍郎,反正都不管户部其他事儿了。嘉靖十五年,又让他们兼管西苑的农活儿。隆庆初年,这个兼职又取消了。万历二年,又另外派了个户部主事到库房帮忙,每天跟管库房的主事一起收发银子,三个月换一次人。九年后,这个职位又取消了,让户部侍郎来管。十一年后,又恢复了。万历二十五年,让右侍郎张养蒙去督促辽饷(辽东的军费)。四十七年,又增设了个督饷侍郎。崇祯年间,因为要督促辽饷、抗倭的军费和宣大地区的军费,又增设了三四个这样的官儿。天启五年,又加了个督理钱法(管理货币)的侍郎。
礼部呢,就一个尚书大人(正二品),还有个左侍郎和右侍郎(都是正三品)。下面呢,有个司务厅,两个司务(从九品)。还有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个郎中(正五品)、个员外郎(从五品)和个主事(正六品)。正统六年的时候,仪制司和祠祭司又各加了个主事。后来仪制司又加了个主事,专门教驸马(皇帝的女婿)。弘治五年,主客司也加了个主事,负责管理会同馆(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礼部还管着个铸印局,有个大使和两个副使(万历九年裁撤了一个副使)。
尚书,主要负责全国的礼仪、祭祀、宴会和科举考试这些事儿,侍郎帮他干活儿。
仪制司负责处理各种礼仪、宗室封爵、科举考试、学校教育等事务。皇帝登基、皇帝加冕、皇室婚礼、册立太子、妃嫔、太子妃,以及给皇太后上尊号,朝贺、朝见,大型祭祀、宴会,大型射箭比赛、射箭宴会等等,都要按照仪注条例来执行。
像经筵讲学、日常讲读、亲耕祭祀、视察学校、考试士子、传胪(公布考试结果) 、巡视狩猎、亲征打仗、进献历法、进献春酒、献俘凯旋、奏报捷报,以及太子出宫、监国,亲王读书、就藩,皇室子女出生、命名,还有百官、命妇向太子、后妃朝贺的礼仪,以及对诸王国的礼仪,这些仪式的具体办法都要下发到各个部门。
所有颁布的诏书、诰命,以及宣读诏书、敕令、表章、书信,还有上下百官之间往来的公文,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式来办理。每年都要册封宗室的王、郡王、将军、中尉、妃、公主、夫人等,根据他们的亲疏远近来确定等级。百官向宗室诸王汇报工作时,要直呼其名,不用称臣;而宗室的臣属则要向他们的王称臣。宗室成员、驸马都尉、内命妇、蕃王的诰命,都要通过吏部来申请。各个部门的印信,都有各自的制度。(内阁的印信是银印,印纽是直纽,印章方形,边长一寸七分,厚六分,印文是玉箸篆。)
征西将军、镇朔将军、平羌将军、平蛮将军等,用银印,印纽是虎纽,方形,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印文是柳叶篆。宗人府、五军都督府都是正一品,用银印,印纽是三台,方形,边长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各都司都是正二品,用银印,印纽是二台,方形,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衍圣公、张真人、中都留守司都是正二品,各布政司是正二品,用银印,印纽是二台,方形,边长三寸一分,厚七分。(后来衍圣公被赐予三台银印。)顺天府、应天府都是正三品,用银印,方形,边长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
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京卫、各按察司、各卫都是正三品;苑马寺、宣慰司都是从三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七分,厚六分。太仆寺、光禄寺、各盐运司都是从三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六分,厚五分五厘。鸿胪寺各府都是正四品;国子监、宣抚司都是从四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五分,厚五分。翰林院、左右春坊、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六部各司、宗人府经历司、王府长史司、各卫千户所都是正五品;司经局、五府经历司、招讨司、安抚司都是从五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各州是正五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三分,厚四分。
都察院经历司、大理寺左右司、五城兵马司,大兴、宛平、上元、江宁四县,僧录司、道录司、中都留守司经历司、断事司,各都司经历司、断事司,各卫百户所、长官司,王府审理所都是正六品;光禄寺各署,各布政司经历司、理问所都是从六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六科、行人司、通政司经历司、工部营缮所、太常寺典簿厅、上林苑监各署、各按察司经历司、各县都是正七品;中书舍人,顺天府、应天府经历司、京卫经历司、光禄寺典簿厅、太仆寺主簿厅、詹事府主簿厅、各卫经历司、各盐运司经历司、苑马寺主簿厅、宣慰司经历司都是从七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一分,厚三分。
户部、刑部、都察院各照磨所,兵部典牧所,国子监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鸿胪寺主簿厅,钦天监主簿厅,各布政司照磨所,各府经历司,王府纪善、典宝、典膳、奉祀、良医、工正各所,宣抚司经历司都是正从八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二寸,厚二分五厘。刑部、都察院各司狱司,顺天府、应天府照磨所、司狱司,鸿胪寺各署,国子监典籍厅,上林苑监典簿厅,内府宝钞等各库,御马仓、草仓,会同馆,织染所,文思院,皮作局,颜料局,鞍辔局,宝源局,军器局,都税司,教坊司,留守司司狱司,各都司司狱司,各按察司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王府长史司典簿厅、教授、典义所,各府卫儒学、税课司,阴阳学、医学、僧纲司、道纪司、各巡检司都是正从九品,用铜印,方形,边长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
各州县儒学、仓库、驿递、闸坝批验所、抽分竹木局、河泊所、织染局、税课局、阴阳学、医学、僧正司、道正司、僧会司、道会司,这些职位都不入流,用铜条记,宽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这些印信都是直纽,印文是九叠篆。监察御史用铜印,直纽,印章上有眼,方形,边长一寸五分,厚三分,印文是八叠篆。总制、总督、巡抚以及镇守、公差等官员用铜关防,直纽,宽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印文是九叠篆。外国王的印信分三等:金印、镀金印、银印。印信磨损了就更换。凡是祥瑞之物,都要辨明其名称和属性,不用请求封禅来讨好皇帝。
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贤才,通过乡饮酒礼教导人们谦让,尊老敬老,通过制度确定
祭祀的事儿,我全管着,包括各种祭祀典礼、天文历法、国家丧葬、以及皇室禁忌这些。祭祀呢,分三种:祭天、祭地、祭人。要分清楚大祭、中祭、小祭,然后认真地供奉。祭祀用的坛场、祠庙、陵墓,我都要经常去检查巡视。祭祀用的牲畜、酒、玉帛、粮食、各种祭品,都要根据等级高低,安排好陪祭、享用祭品的顺序和功德的等级。全国各地列在祭祀典礼里的神祇,都要按照规定上报,然后由相关部门按时进行祭祀。我还要督促天文部门向全国发布历法和天文信息。要是发生日食月食,就要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救护。出现灾异也要立刻报告,严重的还要请求祭祀祈福,并进行自我反省。所有丧葬祭祀,不管身份高低,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执行。 谥号这方面,皇帝的谥号(此处应填入原文十七字),皇后的谥号(此处应填入原文十三字),妃子、太子、太子妃的谥号(此处应填入原文二字),亲王的谥号(此处应填入原文一字),郡王的谥号(此处应填入原文二字),字数都是不一样的。
勋臣、贵族、文武大臣,如果要申请葬礼、祭祀和谥号,都必须先上报相关部门,审核他们的功绩,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才能做出决定并上报。那些尽职尽责的侍从,如果忠诚地劝谏皇帝,不幸去世了,即使官职不够资格获得谥号,也可以特别赐予。皇帝和皇后忌日,要在陵墓祭祀,虽然要停朝,但政事不能耽搁。天文、地理、医药、占卜、巫师、音乐、和尚道士这些人,我都管着,要是他们搞妖魔鬼怪的活动,罪不容赦!
首先,咱们说说主客司。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接待和管理外国使节的朝贡事宜。他们得仔细核实贡品的种类、数量、来源地,以此来决定对使节的接待规格,比如迎接送别、宴会、住宿、伙食等等,还有赏赐的多少。所有贡品都要经过仔细检查才能送进内府,如果有附带的货物,就得估价给钱。如果外国要请求册封继承人,主客司就派人去颁发册书。使节回国后,主客司还要记录下他们的风土人情、特产以及朝廷赠送的礼品和文书。如果哪个国家对咱们有保卫边疆的功劳,主客司就负责授予他们敕印和封号。各国使臣来往,主客司要检查他们的官方文书和身份证明,防止有人假冒混入。土官朝贡也一样,要仔细核查他们的身份证明。土官回国时,主客司会给他们颁发刻有金字的敕令,并且要和铜符对照核实。主客司还负责审核奏章,翻译文字,安排使节的食宿和陪同人员,考核四夷馆的翻译和通事,防止他们泄露机密。总之,朝廷赏赐的东西和各地的贡品,都由主客司管理。
接下来是精膳司,主要负责宫廷宴席、祭祀用的牲畜和酒菜。凡是朝廷宴请百官,不管是宴会还是普通的饭食,都有上中下三等,根据官职高低来定。外国使节和土官的宴会和饯行,有的只有一次,有的有两次,饯行也有常规的和皇帝特赐的,精膳司都要区分清楚。亲王、王公、将军来朝,以及他们的使臣,接待规格也一样。宴席上的菜肴、酒水和用料,都由光禄寺提供,精膳司负责核对数量,管理进出。精膳司的厨师都是从老百姓中挑选的,为太常寺和光禄寺服务,服务年限长的,可以选到王府当厨师。每年冬天储存冰块,夏天取用冰块,精膳司也要负责监督管理,确保冰块干净卫生。
最后,咱们来说说礼部的设置变迁。洪武元年,礼部刚成立。六年后,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下设四个部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每个部门都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三人。十三年,礼部升格,尚书、侍郎各一人,每个部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也各一人。后来又增加了一名侍郎。二十二年,总部改名为仪部。二十九年,仪部、祠部、膳部分别改名为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只有主客司名称不变,所有部门都称为清吏司。
周朝的宗伯虽然管着国家的礼仪,但司徒才是主管教育的,宗伯管的礼仪,其实也就是祭祀鬼神而已。到了明朝,掌管典礼、音乐和教育的权力就大了,从皇室宗亲到边疆少数民族,从高级官员到医生、厨师、乐师等等,都归它管,这可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成祖、明仁宗以后,这个部门的官员一般都是从翰林院的儒臣中选拔的。所以说,从这个部门升迁到公侯伯,甚至担任皇帝的辅佐大臣的人,比其他部门多得多。
兵部呢,有个尚书大人,正二品;还有左右侍郎各一位,正三品。下面呢,有个司务厅,里面有两个司务,从九品。还有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司,每个司都有一个郎中,正五品。不过,正统十年的时候,武选司和职方司又各加了一个郎中;成化三年,车驾司也加了一个郎中;到了万历九年,这些又都给撤了。每个司还有一个员外郎,从五品。正统十年武选司加了一个员外郎,弘治九年武库司加了一个,后来也都撤了。嘉靖十二年,职方司又加了一个员外郎。每个司还有两个主事,正六品。洪武和宣德年间,武选司加了三个主事,职方司加了四个主事;正统十四年,车驾司和武库司又各加了一个主事,后来也都撤了。万历十一年,车驾司又加了一个主事。兵部还管着会同馆,有个正九品的大使和两个从九品的副使;还有大通关,也各有一个正九品的大使和副使,不过这俩官儿不算正式的品级。
尚书大人负责全国军队官员的选拔、任命和训练,侍郎帮着他一起干。
武选呢,主要负责卫所里土官的选拔、升迁、继承和奖赏这些事。武官一共六品,勋位有十二种。具体是: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散阶呢,有三十级。正一品,初次授官是特进荣禄大夫,升官后是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次授官是荣禄大夫,升官后是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次授官是骠骑将军,升官后是金吾将军,再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次授官是镇国将军,升官后是定国将军,再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次授官是昭勇将军,升官后是昭毅将军,再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次授官是怀远将军,升官后是定远将军,再加授安远将军;正四品,初次授官是明威将军,升官后是宣威将军,再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初次授官是宣武将军,升官后是显武将军,再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初次授官是武德将军,升官后是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次授官是武略将军,升官后是武毅将军;正六品,初次授官是昭信校尉,升官后是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次授官是忠显校尉,升官后是忠武校尉。
每年要进行六次选拔。武官分世官和流官两种。世官有九等,分别是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这些世官都可以继承官职,也可以替补官职。小孩儿呢,还有优待。要是不能继承世袭官职的,就会降级或者革职。流官有八等,分别是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正留守、副留守。流官可以从世官升迁而来,也可以通过武举考试获得,但一般不能世袭,除非是皇帝特批。
那些不是正式授予的官职,比如署职,就相当于本职级别往上加半级,不发俸禄,没有军功就不能转正;试职,相当于升一级,发半俸,不发官诰;纳职,虽然带俸禄,但是不用实际做事。
战功分两等:奇功为上等,头功次之。头功又分四等:最厉害的是在北方边境立功的,其次是辽东,再其次是西番和苗蛮地区,最后是内地平叛。
考核的时候,会把官分成旧官和新官两种,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的算旧官,成祖以后的算新官。军政方面,每五年进行一次考核,先由抚按官员上报功过,然后进行复核,决定去留。五府和锦衣卫的堂上总兵官都要自己陈述功过,由皇帝裁决。推举方面,都指挥使以上推举两人,都指挥使以下推举一人。
土司官有九级,从从三品到从七品,都没有岁禄。他们的子弟、族属、妻女、女婿和外甥继承官职,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
边塞的官职,从都督到镇抚,一共十四等,都用官诰来辨别真伪,防止冒领。
战死的官员,如果死于王事,追赠两级;如果死于战场,追赠三级。
所有官职的任免,都必须先由皇帝下旨,然后上报,审核通过后才能执行。朝廷会用贴黄来征调图状,用初次任职的官诰来查验真伪,用战功来考核将领,用比试来训练士兵,用优待来安抚功臣家属,用抚恤来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用俸禄来笼络忠心,用处罚逃兵、丢失城池、畏敌避战、煽动叛乱等办法来整肃军纪,用处罚违反军纪、败坏伦理、抢劫、临阵脱逃等条例来处罚世袭官职。
职方衙门啊,主要管着地图、军队编制、城池、驻防、军队精简和征讨这些事儿。全国各地地形地势,险要平坦,远近距离,边疆腹地,边界划分,都有详细的地图记录,每三年上报一次,连带军队和战车马匹的数量一起呈报。
军队内部的组织架构,内外互相配合,武官不能随便下令征发军队。从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到内外卫戍部队、屯田部队、牧场千户所、仪仗队、土司,以及各个番属都司卫所,都各自统领自己的军队和部落,听从征调、守卫、朝贡、保卫边疆的命令。 定期要修缮城池,并且巡视检查。
镇守边防的将校,分五个等级:镇守、协守、分守、守备、备倭。这些官职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的,根据地势险要程度,设置军队驻防。京营的操练,由文武大臣统领,都由监察御史巡视。要是将军营、将军四卫营,还有勇士、幼官、舍人等部队的操练,就要检查他们的军力,核实人数,查看他们的装备情况,是否齐全,训练他们列队、进退、快慢、疏密等队列动作,以及金鼓、旗帜的号令。
征讨作战需要请示皇上才能出兵,要设立赏罚制度,调配兵员粮草,记录功过,以此来奖惩官员。用堡垒和关隘来防守边境,用烽火传递消息,在关隘查问奸细,抓捕盗贼,安抚壮大乡民,用各种方法整顿军队,比如调动、补充、挑选、免除、遣散、抚恤等等。
话说这车驾部门啊,主要负责皇家的车队、仪仗队、禁卫军、驿站和马匹的管理。什么大规模的出行,大型典礼,朝会什么的,都要用上最隆重的车队;平常上朝就用普通的车驾;世宗皇帝南巡的时候,用的又是另外一套行头,叫武陈驾。他们都得把这些东西的数量登记清楚,然后交给相关部门负责。皇太后、皇后的车驾,太子和宗室的仪仗队,也都是这么个流程。至于侍卫嘛,皇宫里值班的,上朝轮值的,还有守卫皇城的禁军,都分成四队,分别守卫午门、玄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日夜不停地巡逻。
邮递系统呢,在京城叫会同馆,外面就叫驿站,或者递运所,都是用符验和关券来传递信件的。马匹的管理,主要由太仆寺和苑马寺负责,他们会仔细核对账目,定期统计马匹的损耗情况,不过内厩的马匹不在他们管辖范围之内。
武库呢,负责管理武器装备、军械登记、兵籍档案、武学和后勤人员。要是内外官军的部队要出征,就得向工部申请武器装备,武库会登记数量,然后根据朝廷的命令,向各地征发。使臣出关,也必须经过武库的检查验收。军队缺人,就下令给各省府州县征召。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包括抓捕、登记、建档、分配、停止征召等等,来管理士兵的招募、集合、处罚、调动和兵籍档案。武官的子弟,或者还没继承官职的,都要去武学学习,由一个主事官监督。武库还要定期考核武学教官的才能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向朝廷汇报。各个部门的办公都需要柴火,衙门里也都有皂隶,数量根据官职高低而定。
一开始,洪武元年(1368年)设立了兵部。六年后,又增加了一位尚书和一位侍郎。同时设立了总部、驾部和职方三个部门,设置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数量和吏部差不多。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兵部的级别升高了,尚书和侍郎各一人,还增加了库部,成为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增加了一位试侍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总部改名为司马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最终确定将四个部门改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只有职方司保留了原来的名字。
景泰年间(1450-1457年)又增加了一位尚书,协助处理兵部事务,天顺初年(1457年)被取消了。隆庆四年(1570年)又增加了两个侍郎,后来也取消了。到了万历末年(1618-1620年)又恢复了。 还设有协理京营戎政的官员一人,这个人可能是尚书、侍郎,也可能是右都御史,主要负责京营的操练事务。永乐初年(1403-1424年),设立了三大营,由武将统领。景泰元年(1450年)开始设置提督团营,由兵部尚书于谦兼任,后来取消了。成化三年(1467年)又恢复了,通常由兵部尚书或都御史兼任。嘉靖二十年(1541年),开始让尚书刘天和脱离兵部日常事务,另发给他关防,专门负责军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把“总督京营戎政”的印信交给仇鸾,同时改由兵部侍郎协理戎政,不再另发关防。万历九年(1581年)取消了这个职位,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恢复了。天启初年(1621年)又增加了一位协理官员,不久后又取消了。崇祯二年(1629年)再次增加了一位,由庶吉士刘之纶担任兵部侍郎负责。
刑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还有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每个清吏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统六年(1441年),十三司都增加了主事一人。成化元年(1465年)又增加了四川、广西二司的主事各一人,后来取消了。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又取消了湖广、陕西、山东、福建四司的主事各一人。此外还有照磨所,设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司狱司设司狱六人(从九品)。
古代的尚书大人啊,那是管全国刑法、犯人、监狱以及各种相关事务的大官,权力可大了。 侍郎呢,就是他的副手,帮他一起干活。
十三司,每个司都管着自己负责的省份,以及一些兼管的京城的府和直隶的刑名案件。浙江司还管着崇府、中军都督府、刑科、内官、御用、司设等监,还有在京的金吾前、腾骧左、沈阳右、留守中、神策、和阳、武功右、广洋八卫,蕃牧千户所,以及两浙盐运司,直隶和州,涿鹿左、涿鹿中二卫。
江西司除了自己负责的那些,还管着淮、益、弋阳、建安、乐安五府,前军都督府,御马监,火药、酒醋、面觔等局,在京的府军前、燕山左、留守前、龙骧、宽河、忠义前、忠义后、永清右、龙江左、龙江右十卫,以及直隶庐州府,庐州、六安、九江、武清、宣府前、龙门各卫。
湖广司除了本职工作,还管着楚、岷、吉、荣、辽五府,右军都督府,司礼、尚宾、尚膳、神宫等监,天财库,在京的留守右、虎贲右、忠义右、武功左、茂陵、永陵、江淮、济川、水军右九卫,以及兴都留守司,直隶宁国、池州二府,宣州、神武中、定州、茂山、保安左、保安右各卫,渤海千户所。
福建司除了它本身管辖的,还管着户部、太仆寺、户科、宝钞提举司、印绶、都知等监,甲字第十库,在京的金吾后、应天、会州、武成中、武功中、孝陵、献陵、景陵、裕陵、泰陵十卫,牧马千户所,以及福建盐运司,直隶常州府、广德州,中都留守左、留守中、定边、开平中屯各卫,美峪千户所。
山东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鲁、德、衡、泾四府,左军都督府,宗人府,兵部,尚宝司,兵科,典牧所,会同馆,供用库,戈戟司,司苑局,在京的羽林右、沈阳左、长陵三卫,奠靖千户所,以及山东盐运司,中都留守司,辽东都司,辽东行太仆寺,直隶凤阳府,滁州、凤阳、皇陵、长淮、泗州、寿州、滁州、沂州、德州、德州左、保定后各卫,安东中护卫,潮河、龙门、宁靖各千户所。
山西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晋、代、沈、怀仁、庆成五府,翰林院,钦天监,上林苑监,南、北二城兵马司,混堂司,甜食房,在京的旗手、金吾右、骁骑右、龙虎、大宁中、义勇前、义勇后、英武八卫,以及直隶镇江府、徐州,镇江、徐州、沈阳中屯各卫,沈阳中护卫,倒马关、平定各千户所。
河南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周、唐、赵、郑、徽、伊、汝七府,礼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詹事府,国子监,礼科,中书舍人,神乐观,牺牲所,兵仗局,灵台、钟鼓等司,东城兵马司,教坊司,在京的羽林左、府军右、武德、留守后、神武左、彭城六卫,以及两淮盐运司,直隶淮安、扬州二府,淮安、大河、邳州、扬州、高邮、仪真、宿州、武平、归德、宁山、神武右各卫,海州、盐城、通州、汝宁各千户所。
陕西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秦、韩、庆、肃四府,后军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尚衣监,针工局,西城兵马司,在京的府军后、腾骧右、豹韬、鹰扬、兴武、义勇右、康陵、昭陵、龙虎左、横海、江阴十一卫,以及河东盐运司,陕西行太仆寺,甘肃行太仆寺,直隶太平府,建阳、保定左、保定右、保定中、保定前各卫,平凉中护卫。
四川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蜀府,工部,工科,巾帽、织染二局,僧道录司,在京的府军、金吾左、济川、武骧右、大宁前、蔚州左、永清左、广武八卫,以及直隶松江、大名二府,金山、怀安、怀来各卫,神木千户所。
广东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应天府,在京的锦衣、府军左、虎贲左、济阳、留守左、水军左、飞熊七卫,以及直隶延庆州,怀来千户所。
广西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靖江府,通政司,五军断事司,中城兵马司,宝钞、银作二局,在京的羽林前、燕山右、燕山前、大兴左、通州、武骧左、镇南、富峪八卫,以及直隶安庆、徽州二府,安庆、新安、通州左、通州右、延庆、延庆左、延庆右各卫。
云南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顺天府,太医院,仪卫、惜薪等司,承运库,以及直隶永平、广平二府,镇海、真定、永平、山海、卢龙、东胜左、东胜右、抚宁、密云中、密云后、大同中屯、潼关、营州五屯、万全左、万全右各卫,宽河、武定、蒲州各千户所。
贵州司除了它负责的,还管着吏部,吏科,司菜局,以及长芦盐运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直隶苏州、保定、河间、真定、顺德五府,苏州、太仓、蓟州、遵化、镇朔、兴州五屯,忠义中、涿鹿、河间、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德州、宣府左、宣府右、开平、保安、蔚州、永宁各卫,梁城、兴和、广昌各千户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这古代的监狱管理,那可是相当讲究的!首先,负责审案的官员,要仔细查阅案卷,核算赃款赎金,管理犯人。不管是平民百姓、官吏,还是皇亲国戚,只要犯了法,都要认真审问,仔细辨别真伪,根据法律条文来判断罪行的轻重,然后向上级汇报。
这审案可不是儿戏,皇上的旨意也不能随便迎合。要是遇到什么特殊的指示、命令、法规,没有经过讨论制定成正式的法令,就不能拿来引用。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要反复审核三次才能执行,无论是立即执行还是秋后处决都一样。全国各地,每年都要对死刑犯进行复审,五年还要专门派官员复查冤假错案。霜降时节,要对重刑犯进行复审,由五府、九卿、监察御史等官员一起参与。如果罪行存疑,就发配边疆;如果还有疑问,就让相关部门重新审问;如果罪行符合法律规定,就先监候。夏天审案要考虑天气,可以免除鞭刑,减轻徒刑或流放的刑罚,轻罪的可以从轻发落。遇到旱灾,也会特批减刑。重大祭祀期间,则要停止一切刑罚。至于赎罪,根据罪行的轻重,被判处斩刑、绞刑、各种杂犯、以及徒刑减刑的,都可以花钱赎罪。
老百姓告状,要按照程序一级一级往上递,如果事情紧急,可以击打登闻鼓直接上报。如果各地发生重大案件,朝廷会派人去审理。各地判决的案件,也会派官员去监督执行。每年都要向上级汇报案件数量,叫做“岁报”;每月都要汇报关押、释放、死亡的人数,叫做“月报”。案件审理完毕后,要移交大理寺复审,务必做到公平公正。监狱的管理也相当严格,每月要更换监狱管理人员,要修缮监狱,加强看守,杜绝酷刑虐待,保证犯人的衣食供应。犯人生病了,允许家人探视,并允许解除镣铐,提供医疗救治。所有犯人的信息,包括被没收的奴婢,都要详细记录在案。官员的过错也要记录在案,年终进行清理。
审案时,要根据法条,用八个字来概括案情(以、准、皆、各、其、及、即、若),还要根据五服关系来判断案情,用墨汁标记盗贼。犯人的财产不能进入皇室陵墓,也不能进入国库;皇室宗亲不能参与市场交易;宫女不能参与审案;年老体弱的犯人,也不要审问。这些都是古代的法律规定,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刑法志》。
1368年,明朝刚建立那会儿,就成立了刑部。过了六年,又加了两个官儿,一个尚书,一个侍郎。刑部下面又设了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配了两个郎中、两个员外郎,就都官部只配了一个员外郎。总部和比部每个部门有六个主事,都官部和司门部每个部门有四个主事。再过了两年,因为事情太多了,又加了四个科,每个科都配了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个,员外郎两个,主事五个。到了1370年,刑部的地位升了,设了一个尚书,一个侍郎,还是分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配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总部和比部每个部门四个主事,都官部和司门部每个部门两个主事。没多久又加了个侍郎,所以就有了左侍郎和右侍郎。
1390年,把总部改名叫宪部。1391年,把原来的四个部门改成了十二个,分别管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浙江那个部门还管着云南。每个部门的官员设置,都跟户部差不多。1396年,又把这十二个部门改成了十二个清吏司。到了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把北平改名叫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消了北京司,又增加了云南、贵州、交趾三个司。宣德十年,1435年,取消了交趾司,最后就确定下来了,一共是十三清吏司。
工部啊,老大是一个尚书,正二品的大官儿。然后还有两个副手,左侍郎和右侍郎,都是正三品。下面呢,还有个司务厅,里面有两个司务,从九品的小官。再往下,是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郎中,正五品,后来都水司又加了四个郎中。每个部门还有一个员外郎,从五品,后来营缮司加了两个员外郎,虞衡司加了一个。每个部门还有两个主事,正六品,后来都水司加了五个主事,营缮司加了三个,虞衡司加了两个,屯田司加了一个。
这些部门下面还有呢,比如营缮所,有个所正,正七品,还有两个副手,正八品,再加两个所丞,正九品。还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节慎库、织染所、杂造局,以及几个抽分竹木局,这些地方的官职嘛,大多是大使、副使,品级都在正九品或者从九品,有的后来被撤销了,有的加减了人手,具体时间和情况都记录在册,比如鞍辔局的大使副使在隆庆元年就撤了,宝源局在嘉靖年间就撤了,等等。 还有个大通关提举司,有个提举,正八品,万历二年撤了,还有两个副提举和一个典史,后来也都撤了。最后还有个柴炭司,有个大使和一个副使,都是从九品。
尚书呢,管着全国所有官员和山泽(山林和沼泽)的政令,侍郎帮着他一起干。
说白了,营缮就是负责所有建筑工程的事儿。凡是宫殿、陵墓、城墙、祭坛、庙宇、仓库、衙门、军营、王府豪宅的建造,都要组织工人,收集材料,按时进度监督施工。
那些仪仗队用的东西,比如仪仗、乐器,都得从内府和相关部门调拨过来,各部门负责管理,还得定期检查,看看是不是干净整洁,有没有破损老化的地方。 要是弄监狱里的那些家伙什,必须得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
工匠分两种:一种叫轮班,三年服役一次,每次最多三个月,干完活就回家;另一种叫住坐,每个月干十天,有伙食补贴。 另外还有两种工役,都是犯人来干活的,一种叫正工,一种叫杂工。杂工干三天抵正工一天,具体怎么安排,得看工程大小来决定。
至于各种建筑材料的储备,有神木厂、大木厂专门存放木材;黑窑厂、琉璃厂烧制陶瓦;台基厂存放柴草,这些地方都得登记造册,方便工程用料。
虞衡部门啊,主要管山林泽地的捕捞、冶炼这些事儿。 各种鸟兽的肉、皮革、骨头、角、羽毛,只要能用来祭祀、招待宾客、做菜,或者做成礼器、军需用品的,每年各部门都会去采集捕猎。水里捕捞的,禽类十八种,兽类十二种;陆地上捕捞的,兽类十八种,禽类十二种,都得按季节来。冬春交替的时候,不能在河川湖泽里设网捕鱼;春夏交替的时候,不能在原野上用毒药毒杀动物。庄稼苗儿长得好,不能践踏;谷子收割完了,不能烧荒。要是想抓害兽,可以用陷阱,抓到了还有奖励,奖励的多少还不一样呢。 总之,那些帝王将相、圣贤忠义之士的陵墓山脚,还有名山大川、陵墓、祠庙这些地方,都不能砍树伐木、开矿冶炼、修建坟墓。凡是那些对老百姓有功的帝王、圣贤、忠义之士、名山大川、镇山之岳、陵墓、祠庙,都禁止砍柴放牧。山场、园林的收益,老百姓可以利用,但税收要少收点。
军队用的服装、兵器,都由下属部门制造,然后报给兵部审核,必须得保证质量过硬。陶器瓦罐这些东西,有的是每年都要供应的,有的是临时需要才供应的,还有的是可以减少供应数量的,都要登记数量,汇总上报,不能随意损坏浪费民力。各种冶炼厂,都要严格控制材料质量,仔细检查模具,然后交给主管部门。钱币的重量必须符合标准,然后送进内府再发放出去。兵符、火器这些东西,都在内府铸造,绝对不能把制作方法泄露出去。各种颜料,如果不是本地产的,就不能征收。
首先,都水监负责管理全国的河川、池塘、桥梁、道路、船只、车辆、纺织、文书契约以及度量衡这些事情。水利方面,主要负责漕运和灌溉农田。每年都要储备好金石、竹木、扫帚等物资,按时修缮闸坝、疏通河道、修筑堰堤和防洪堤坝,谨慎地控制水流,以应对旱涝灾害,避免田地房屋、坟墓和庄稼受到损害。船只和水磨不得与灌溉农田争夺水利资源,灌溉农田的也不得与漕运争夺水利资源。所有重要的水利枢纽,都由朝廷官员专门负责管理,监督地方官吏执行。征用民力必须选择农闲时节,如果赶不上农闲,就要等工程完工后再征用。
所有道路和桥梁,都要定期修缮。如果遇到皇帝巡幸或者国丧、大典,就要提前进行修缮,并进行比较和评估。各种船只的规格,有供皇帝使用的黄船,用于海上漕运的遮洋船,用于河运的浅船,用于运送官物的马船和快船,用于抵御海盗的备倭船和战船。车辆方面,有大车、独辕车和战车,这些都要根据财力、路程远近、劳务轻重来合理分配。
所有制作冕服、诰命、制式丝绸、祭祀服装、清洁衣物等各种布匹,都要运送到内府、南京和浙江等地,要严格清点数量并谨慎节约用料。所有公侯伯的铁券,都要根据等级确定其大小尺寸(具体规格详见《礼志》)。各种祭器、册宝、御用车辆、符牌和杂器都要集中到内府管理。度量衡器具要严格校准后才能颁发,并在市场上公开展示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处罚。
说白了,屯田就是军队自己种地,然后按比例上交粮食,再负责军队需要的柴火、劳役、还有修坟墓这些事。 军队驻扎的地方,如果后勤供应不上,就设立屯田,增加军队的储备。 这屯田得负责盖房子、种树、烧砖、建军营、盖官署,还有做军服、造武器、养耕牛、准备农具等等这些事。
从商人那里收税,要根据他们家底的情况来定,不能一刀切。 柴火呢,南方就从江边和河滩上取,北方就从山脚下取,或者直接向老百姓征收,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折算成钱,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不能太狠。 砍柴、运柴这些苦力活,都是雇人干的。 至于坟墓的规格,还有墓碑、石兽这些,得根据是皇室宗亲、功臣贵族,还是文武官员来决定,等级不同,规格自然不同。(坟墓的具体制度,可以参考《礼志》)
明朝洪武初年,成立了工部,将作司就归属工部管辖了。 当时将作司的设置是这样的:卿是正三品,少卿是正四品,丞是正五品;左、右提举司的提举是正六品,同提举是正六品下,司程、典簿、副提举都是正七品;军需库的大使是正八品下,副使是正九品。 一开始将作司是隶属于工部的。
洪武六年,工部又增加了尚书和侍郎各一人, 还设立了总部、虞部、水部和屯田部,一共四个部门。总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两人,其他三个部门各设一人。总部的主事有八人,其他三个部门各四人。 同年,还新设了一个营造提举司。 不过,这年将作司的品级降为了正六品,它下面的提举司也降为了正七品。 紧接着又设立了营造提举司和营造提举分司,每个司都设正提举一人,副提举两人,这些都归将作司管。
八年后,又增设了四个科,每个科都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两人,主事五人,照磨两人。 十年后,将作司被撤销了。 洪武十三年,朝廷确定了新的官制,工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四个部门(屯田部改名为屯部),每个部门都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 十五年,又增加了一名侍郎。 二十二年,总部改名为营部。 二十五年,设立了营缮所,将原来的将作司改成了营缮所,级别是正七品,设所正、所副、所丞各两人,都是选拔手艺精湛的工匠担任。 二十九年,四个部门又改名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司。 到了嘉靖年间,又增加了一名尚书,专门负责督办大型工程。
负责易州山厂的提督一人,主要负责督办御用柴炭。明朝初期,柴炭主要从沿江芦洲以及龙江、瓦屑两场供应。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柴炭的供应地就改到了白羊口、黄花镇、红螺山等地。宣德四年才设立易州山厂,专门设立官员负责管理。景泰年间,易州山厂一度迁到平山,后来又迁到满城,期间都是由工部尚书或侍郎负责督办厂务。天顺元年,易州山厂又迁回了易州。嘉靖八年,易州山厂被撤销,改由主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