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吾,是茶陵人。一开始叫刘如孙,但是大家都用他的字来称呼他。他哥哥刘耕孙和刘焘孙都在元朝当官。他哥哥刘耕孙是宁国路的推官,后来死在了和长枪贼的战斗中。另一个哥哥刘焘孙是常宁州的学正,死在了和官府敌人的冲突里。刘三吾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广西,广西行省的承制官员任命他做了静江路的儒学副提举。等明朝军队攻下广西后,他就回茶陵老家了。

洪武十八年,因为茹瑺的推荐,七十三岁的刘三吾被朝廷召见。他跟皇帝谈话,皇帝很满意,就给他了个左赞善的官职,后来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翰林学士。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很多典章制度都不完善。皇帝一心想制定新的制度,可是老资格的学者都去世了,所以皇帝很高兴能在这个时候遇到刘三吾。很多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的办法,都是刘三吾制定的。

刘三吾学问渊博,很擅长写文章。皇帝写了《大诰》和《洪范注》这两本书,都让刘三吾写序言。皇帝还让他负责修订《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等书,这些事情都是他一手操办的,皇帝还给了他很多赏赐。皇帝曾经说过:“我观察天象,以前在奎宿和壁宿之间总有黑气,现在消散了,看来文运要兴盛起来了。你们这些大臣应该多写些文章,来符合我的心意。”皇帝自己写诗,还会让刘三吾他们跟着一起作诗。他还曾经赏赐给刘三吾一支朝鲜的玳瑁笔。上朝的时候,皇帝会让刘三吾站在侍卫的前面;在宫中宴请的时候,皇帝会让他坐在殿中。他和汪睿、朱善并称“三老”。

后来刘三吾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也越来越差,有时候会违背皇帝的意思,所以皇帝对他的礼遇也渐渐减少了。洪武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晋世子的老师,但是吏部侍郎侯庸弹劾他玩忽职守。于是他被降职为国子博士,不久后又恢复了原来的职务。

这位老先生为人非常慷慨,光明磊落,从不玩心眼,自己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坦坦翁”。到了关系到国家大事的关键时刻,他的立场就坚定得像座山一样,谁也动摇不了。

有一次,懿文太子去世了,皇帝在东阁门前召见群臣,哭得非常伤心。老先生站出来说:“皇孙是皇位的嫡系继承人,按照礼制应该立他为太子。”太孙的继位就是这么决定的。后来,户部尚书赵勉,也就是老先生的女婿,因为贪污受贿被处死了。老先生因此请求退休,皇帝准了。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学士。

三十年后,他和纪善白信蹈等人一起主考会试。考试结果出来后,泰和人宋琮考中了第一名,北方考生一个都没考上。于是,有人就说老先生他们这些南方人徇私舞弊,偏袒同乡。皇帝一听就生气了,下令让侍讲张信等人重新审查试卷,结果还是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有人说张信他们故意拿出一些不好的试卷给皇帝看,实际上是老先生他们故意这么做的。皇帝更加生气了,白信蹈等人被判处死刑,老先生因为年纪大了被发配到边疆戍守,宋琮也被发配。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又录取了六十一名考生,全是北方人。当时人们把这次考试称为“南北榜”,也叫“春夏榜”。建文初年,老先生被召回朝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宋琮后来被任命为刑部检校。他家乡的杨士奇等人后来都当了大官,但他一点也没靠他们。宣德年间,他还担任着检讨掌助教的职务,最后在任上去世。

汪睿,字仲鲁,是婺源人。元朝末年,他和弟弟一起聚集乡民保卫家乡,还帮助收复了饶州。朝廷授予他浮梁州同知,但他没接受。胡大海攻克休宁后,汪睿兄弟投靠了他,并在婺源设立了星源翼分院,兄弟俩还一起担任院判。后来汪睿回到家乡务农。庚子年秋天,他和同僚一起带兵攻打鄱阳,结果没打下来,他丢下妻子儿女逃到了浙江西部。幕府怀疑他,就下令让他到应天做人质。后来,听说他的同僚被张士诚杀了,朝廷就授予他安庆税令的职务。没过多久,他又被征召参与川蜀军事,因为生病就辞去了。洪武十七年,他又被召见,皇帝让他讲解《西伯戡黎》篇,然后授予他左春坊左司直的职位。皇帝经常让他续写《薰风自南来》这首诗和其他应制诗,他写的诗都让皇帝很满意。他还请求皇帝在春夏两季停止处决死刑犯,以体现天地万物生灵的仁慈,皇帝同意了。一年多以后,他生病了,请求回家休养。汪睿为人敦厚老实,安静沉稳,不随便说笑,但是一旦遇到事情,他就会直言不讳。皇帝曾经称赞他为“善人”。

朱善,字备万,是丰城人。九岁的时候就通晓经史大义,还能写文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就隐居在山里,因为他对继母非常孝顺,所以名声很好。洪武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南昌的教授。八年后,他在朝廷的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予修撰的官职。一年多以后,他在朝廷的奏对中犯了错误,于是被调到典籍部门,最后被放还家乡。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待诏。他上书皇帝,论述婚姻法,说:“民间姑舅之间以及两个姨母的子女,法律规定不能结婚。但是仇家经常互相诋毁,有的已经订婚却中途解除婚约,有的已经结婚又离婚,甚至孩子都生出来了,官府却强行拆散他们。按照旧的法律:长辈和晚辈之间结婚是被禁止的。这指的是母亲的姐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所以姑舅和两个姨母的子女,不能让晚辈去娶嫁长辈。但是姑舅和两个姨母的子女之间,并没有长幼尊卑的差别。成周时期,王朝之间通婚的,也不过是齐、宋、陈、杞几个国家。所以把异姓的大国称为‘伯舅’,小国称为‘叔舅’。列国齐、宋、鲁、秦、晋,也各自有甥舅关系的国家。后世,晋朝的王氏、谢氏,唐朝的崔氏、卢氏,潘氏、杨氏的亲睦,朱氏、陈氏的友好,都是世世代代通婚的。温峤娶他岳母的女儿为妻,吕荥公的夫人张氏就是她母亲申国夫人的姐妹的女儿。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希望陛下能召集大臣们讨论,取消这项禁令。”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洪武十八年,朱善被提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他曾经给皇帝讲解《家人卦》和《心箴》,皇帝非常高兴。没过多久,他就请求告假回家了。他七十二岁去世。他著有《诗经解颐》和《史辑》流传于世。正德年间,追谥他为文恪。

安然,是祥符人,后来搬到颍州居住。元朝末年,他担任莱州的左丞,负责防守莱州。明朝军队攻打山东的时候,他率领部下归顺了明朝。他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山东参政。他非常善于安抚流亡的百姓,他自己的俸禄都用来做公用,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他。洪武二年,他被召到朝廷,担任工部尚书,后来外放担任河南参政,又历任浙江布政使,最后回到朝廷担任御史台右大夫。洪武十三年,他被提升为左中丞,后来因为事情被免职。不久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四辅官之一。

首先,胡惟庸谋反被杀后,皇帝觉得历代丞相权力太大,就取消了中书省,把它的权力分给了六部。但是,皇帝又觉得机密要事需要有人处理,于是就设立了四个辅佐官员,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然后下令全国选拔人才。户部尚书范敏推荐了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这些人。皇帝把他们召到太庙,任命王本、杜佑、龚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至于秋官和冬官,就让王本他们暂时兼任。他们的职位相当于都督,皇帝多次下诏书嘉奖他们,用隆重的礼仪对待他们,让他们参与政事,协调春夏秋冬四个部门的工作。到了立冬那天,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皇帝认为这是王本他们治理有方,于是下诏书表彰他们。此外,每个月分成三个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根据雨水的丰沛程度来考核他们的工作是否称职。刑部官员审理案件,四辅官和谏院要复核后才能执行,如果对判决有疑问,四辅官可以封驳。

没过多久,龚斅他们四个就相继退休了,皇帝又召来其他人代替他们。后来王本因为犯事被杀了。这些人都是老学究,都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为人淳朴,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李然在内外任职多年,处理政务经验丰富,皇帝对他特别器重。李然在十四年八月去世了。皇帝念及李然对朝廷的忠诚,亲自写祭文祭奠他。继李然之后担任四辅官的是李干和何显周。李干后来外放当知府,杜佑和何显周都被罢免了,从此这个官职就废除了,再也没有设立。

王本的籍贯不详。杜佑是安邑人,曾经三次主持本布政司的乡试,选拔的人才都很好。龚斅是铅山人,因为品行端正而受到乡里人的尊敬。退休后,他又被起用为国子监司业,后来升任祭酒。因为擅自批准学生休假没有上报,被免职。杜斅,字致道,壶关人,元朝乡试第一名,做过台州学正,后来回家教书,精通《易经》、《诗经》、《尚书》三经。吴源是莆田人,也曾两次被征召为国子监司业,死于任上。赵民望是藁城人。李干是绛州人。何显周是内黄人。

吴伯宗,名祐,大家都叫他伯宗,是江西金溪人。洪武四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考了第一名!那时候刚开始科举考试,皇帝亲自出的考题呢。皇帝特别喜欢伯宗,当场就赏了他帽子、衣服、鞋子和笏板,还任命他当礼部员外郎,参与编写《大明日历》。

后来,胡惟庸权势很大,想拉拢所有人,但伯宗一点也不巴结他。胡惟庸心里记恨着这事儿,就找个借口把伯宗贬到凤阳去了。伯宗在凤阳期间上书给皇帝,直言胡惟庸专权乱政,独揽大权,迟早会祸害国家,说得非常恳切。皇帝看到奏章后,马上把他召回京城,还赏了他衣服和钱。之后,伯宗出使安南,任务完成得很好。后来,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在东宫给太子讲课,第一次讲课就阐述了“正心诚意”的道理。

之后,他又调到翰林院当典籍。皇帝一次出了十道题让他当场作诗,伯宗提笔就写,诗词优雅高洁,皇帝高兴地赏了他一件织金锦缎的衣服。接着,皇帝又提拔他当太常寺丞,但他推辞了;后来又让他当国子监司业,他又推辞了。这下可惹恼了皇帝,把他贬到金县当教谕。还没等他到任,皇帝又下诏让他回翰林院当检讨。洪武十五年,他升任武英殿大学士。第二年冬天,因为他的弟弟仲实推荐三河县令时弄虚作假,牵连到伯宗,结果伯宗被降职为检讨。伯宗为人温和厚道,但内心刚正,从不阿谀奉承,所以总是遇到挫折。一年多后,他就在任上去世了。对了,伯宗考中进士的时候,考试官是宋濂和鲍恂。

鲍恂,字仲孚,是山东崇德人。他师从临川的吴澄学习《易经》。他为人崇尚古道,努力实践,还写了《大易传义》,很多学者都称赞他的学问。元朝至正年间,有人推荐他当温州路学正,但他没去。洪武四年,第一次科举考试,朝廷请他当同考官,考试结束后,他又辞官回乡了。洪武十五年,礼部主事刘庸推荐了吉安的余诠、高邮的张长年、登州的张绅和鲍恂,这几位都是德高望重的明经出身的老学者,朝廷把他们召到京城。鲍恂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张长年和余诠也都七十多岁了。皇帝赐座让他们当顾问,第二天就封他们为文华殿大学士,但他们都以年老体弱为由推辞了,最后朝廷就让他们回乡了。张绅后来到了京城,被任命为鄠县教谕,后来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终做到浙江左布政使。

第二年,朝廷又征召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全思诚,字希贤,上海人,也授予他文华殿大学士的职位。又过了一年,全思诚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致仕。

话说吴伯宗出使安南,因为他名声好,品德高尚,所以安南人都很尊重他。后来,襄阳人任亨泰也在洪武二十一年考中了状元,当上了礼部尚书,也出使安南,安南人对他也很敬重。所以,后来人们说起出使安南的大臣,都会提到吴伯宗和任亨泰两位。

任亨泰当礼部尚书的时候,山东日照有个叫江伯儿的人,因为他母亲生病了,竟然把三岁的儿子杀了去祭祀泰山。这事儿被官府知道了,皇上大怒,说他灭绝人性,就把他打了100大板,发配到海南去戍边。然后皇上就让任亨泰制定表彰孝行的条例。任亨泰说:“儿子侍奉父母,平时要恭敬,供养要尽心尽力,父母生病了要精心照料。卧冰求鲤、割股疗亲这些事,也不是常有的,割股还不够,割肝,割肝还不够,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这违背人伦道德,伤天害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断绝香火,更是大不孝,应该严厉警告。如果那些人愚昧无知,做了这样的事,那就不应该列入表彰的范围。”皇上说:“可以。”第二年,讨论秦王的丧礼,顺便就制定了世子继承爵位的礼仪。碰上要讨伐龙州的赵宗寿,皇上就让任亨泰和御史严震一起出使安南,去告诉他们要守好边境,不要收留逃犯。当时皇上因为安南发生篡弑事件,已经断绝了和他们的贡使往来。等到安南听说朝廷派使者来了,他们很害怕。任亨泰就写信给他们,解释朝廷用兵的原因,安慰他们,安南人听了都很高兴。使者回来后,因为任亨泰私下用蛮人做仆人,被降职了。没过多久,思明土官和安南因为边界问题发生冲突,这事儿又牵扯到了任亨泰,最后他被免了官。

吴沉,字浚仲,是兰溪人,元朝国子博士师道的儿子,因为他学问好,品德高尚而闻名。朱元璋攻下婺州后,召见了吴沉和他同郡的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孙履、张起敬,在宫里设宴款待他们,每天都让两个人轮流讲解经史。后来,朱元璋任命吴沉为郡学的训导。

洪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地方上举荐了一个儒士,结果不小心把他的名字写错了,写成了“信仲”,朝廷就给他安排了翰林院待制的职位。沉先生跟修撰王厘说:“名字写错了还不改,这不是欺骗皇上吗?”他打算去跟皇上说明情况。王厘劝他说:“恐怕会惹皇上生气啊。”但是沉先生不同意,他坚持上奏章要求改正。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说:“真是个诚实可靠的人啊!”于是皇上开始重视他,经常召见他到身边侍奉。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沉先生被降职为编修。

给事中郑相同先生提意见说:“按照惯例,给东宫(太子)上奏章,只有东宫的官员才能自称臣子,朝臣是不应该这么做的。现在大家都自称臣子,这在礼仪上不太合适。”沉先生反驳他说:“东宫是国家的根本,尊重东宫就是尊重皇上。郑先生的说法不对。”皇上采纳了沉先生的意见。没过多久,因为在朝堂上回答皇上问题的时候,不小心说错了话,沉先生又被降职到翰林院典籍。后来,他又被提升为东阁大学士。

一开始,皇上对沉先生说:“圣贤的教诲主要有三点:一是敬畏上天,二是忠于君主,三是孝敬父母。这些道理分散在各种经书里,不容易抓住要点。你们应该把这三点整理成书。”等到书写好了,皇上赐名《精诚录》,并且让沉先生写序言。过了一年,沉先生又被降职为翰林侍书,后来又改任国子博士,最后因为年纪大了就退休回家了。沉先生曾经写文章辩论过,认为“孔子被封为王是不符合礼仪的”。后来布政使夏寅和祭酒丘浚都采用了沉先生的观点。到了嘉靖九年,朝廷修改祭祀典礼,把孔子的称号改成了“至圣先师”,这其实是从沉先生的观点开始的。

桂彦良,原名叫桂德偁,大家都叫他彦良,是慈溪人。他考中了元朝的乡试和进士,做过平江路学教授,后来辞官回家了。张士诚和方国珍都邀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没答应。洪武六年,朝廷征召他进京,授予他太子正字的职位。

有一次,皇帝念了他自己写的诗文,让桂彦良在御座前朗读。他的声音洪亮,传到了殿外,侍卫们都吓了一跳。皇帝很欣赏他这种坦率真诚的性格。当时,朝廷选拔蒋学等人做给事中,张唯等人做编修,让他们在文华殿学习。皇帝还指定桂彦良、宋濂、孔克表三位当他们的老师。 皇上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桂彦良回答总是很正派。皇帝每次都夸奖他,还把他的回答写下来贴在便殿里。

洪武七年冬至,负责起草祭祀祝文的官员用了“予”、“我”这两个字。皇帝认为这样不恭敬。桂彦良说:“成汤祭祀上帝时说‘予小子履’;武王祭祀文王时诗里说‘我将我享’。古书上就有这样的说法啊。”皇帝听了很高兴,说:“正字说得对!” 当时御史台有很多案件要处理,让负责起草祭祀祝文的官员复核审理。桂彦良参与审理的案件,为几十个人平反昭雪了。

后来,桂彦良升迁为晋王府右傅。皇帝还亲自写文章赐给他。桂彦良去谢恩,皇帝说:“江南的大儒,只有你一人了。”桂彦良谦虚地说:“我比不上宋濂、刘基。”皇帝说:“宋濂,只是个文人;刘基,为人太严苛,都不如你。”桂彦良到了晋王府后,创作了《格心图》献给晋王。后来王府官制改革,他又改任左长史。他回京后,上书献上了《太平十二策》。皇帝说:“桂彦良提出的建议,都切合实际,对治理国家很有帮助。世人都说儒生死板,不懂变通,但桂彦良可以说是通达事理的儒者了。”洪武十八年,桂彦良请求告老还乡,两年后去世了。

明朝初期,非常重视老师和师傅。不仅让宋濂教太子,而且诸王的老师也都是精挑细选的。桂彦良和陈南宾等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学究,而李希颜、驸马都尉胡观和傅徐宗实,更是以严厉著称,让人敬畏。

李希颜,字愚庵,是郏县人。他隐居不出仕,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朱元璋亲自写信征召他进京,当上了诸王的老师。他教学非常严格,那些不听话的皇子,他甚至会敲他们的额头。朱元璋为此生气了。高皇后说:“怎么能用圣人的道理去教导自己的儿子,反而还生气呢?”朱元璋听了之后消气了,就授予李希颜左春坊右赞善的职位。等皇子们都就藩之后,李希庵就回到了家乡继续隐居。乡里人聚会的时候,他经常穿着红色的官袍戴着斗笠去参加。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打扮,他笑着说:“斗笠是我的本色,这件红袍是皇上赏赐的。”

徐宗实,名字叫垕,但是大家都叫他字宗实,他是黄岩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并且非常努力学习。洪武年间,他被推荐,做了铜陵县的簿书。后来他请求告假回家奉养父母,触怒了朱元璋,被贬谪到淮阴驿戍守。正巧这时候,东川侯胡海的儿子要选尚主(选公主为妻),皇上要为他们找个老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派了宗实去。太监们按照其他府邸的惯例,把驸马的座位安排在正堂南面,而把老师的座位安排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坐着。宗实亲自把驸马扶下去,然后才开始讲课。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互相看着对方。朱元璋听说后很高兴,多次召见宗实慰问他。

洪武年间后期,徐宗实被任命为苏州通判。他上奏朝廷,请求发放二十万石官粮救济饥民。春天河水暴涨,冲刷河堤,他倡议修筑河堤,苏州百姓都觉得他做得很好。他还请求旌表一位名叫王氏的节妇,礼部以这是前朝的事情为由,不予批准。宗实说:“武王还封了比干的墓呢,难道这也算不是前朝的事吗?”最终,王氏得到了旌表。建文二年,他被破格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官,不久后又恢复了原来的职务。燕王起兵造反,局势危急,朝廷派他到两浙招募义勇。成祖朱棣即位后,他上疏请求退休。两年多后,因为一些事情被逮捕,在路上就去世了。

陈南宾,字光裕,是湖南茶陵人。元朝末年,他当上了全州学正。朱元璋洪武三年,朝廷把他请到京城,任命他为无棣县丞,后来又升任胶州同知,他走到哪里都用儒家经典治理地方。后来,朝廷召他进京,当了国子监助教。有一次他进宫给朱元璋讲《洪范》九畴,朱元璋非常高兴,还把他的名字写在宫殿的柱子上。后来朱元璋亲自注释《洪范》,里面很多说法都采纳了陈南宾的意见。之后,陈南宾升迁为蜀府长史。蜀献王是个好学者,非常尊敬陈南宾,特地为他打造了一辆舒适的马车,还为他建造了一座宅邸,取名“安老堂”。洪武二十九年,他和方孝孺一起担任四川的考试官。陈南宾的诗文清丽劲健,很有章法。他八十岁去世。他之后,像刘淳、董子庄、赵季通、杨黼、金实、萧用道、宋子环这些王府长史,都名声显赫。

刘淳是南阳人。洪武末年,他在原武当训导。周王聘请他当世子老师。不久,他被朝廷提拔为右长史,辅佐周王。有一次,周王府门前那棵槐树在盛夏时节枯萎了,刘淳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劝诫周王要修身反省。周王听从了他的建议,认真反省,结果枯萎的槐树竟然又重新焕发生机。周王还特意在槐树上题字“摅忠”,以表彰刘淳的忠诚。刘淳退休十多年后去世,享年九十七岁。

董子庄,字琰,是江西乐安人,很有学问和操守。洪武年间,他从学官升任茂名县知县。永乐年间,他从国子监司业外放,担任赵王府右长史,经常帮助赵王纠正错误。赵王要是犯了错,皇帝就会责备长史。董子庄因为能够及时劝谏,所以赵王很少犯错。永乐十八年春天,他参加国社祭祀活动,一大早起来,穿戴整齐端坐在那里,突然去世了。

赵季通,字师道,是浙江天台人。他也是从教官做起,后来历任永丰县、龙溪县知县,还参与了《太祖实录》的修撰工作,官至国子监司业。后来外放担任赵王府左长史,他和董子庄一起辅佐赵王,藩王的贤臣,首推赵季通和董子庄。

杨黼是江西吉水人,做过御史。仁宗皇帝即位后,他上书提出十条建议。后来被提拔为卫王府右长史。他尽心尽力地辅佐王爷,从不贪污受贿,一分钱都没拿。宣德初年,他去世了。

金实,是开化人。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上书给皇帝,谈论治国之道。皇帝很欣赏他。后来他又参加考试,回答得让皇帝很满意,于是被任命为翰林院典籍。他还参与了《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修撰工作,并且被选为太子少师。后来官至左春坊左司直。仁宗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卫府左长史。正统年间,他去世了。他为人孝顺友爱,品德高尚。他每天都按计划阅读经史子集,直到老了也没停止。

萧用道,是泰和人。建文年间,他因为才德兼备而被举荐,到京城参加考试,考中了。他被任命为靖江王府长史,后来被召入翰林院,参与修撰《类要》。燕军渡过淮河的时候,他和周是修一起上书,批评当时当政的人。永乐年间,他参与了《太祖实录》的修撰工作,后来被提升为右长史,跟随王之藩去桂林。他还曾经为靖江王提出八条建议: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减少私欲;勤奋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简化鞭刑等酷刑;不要侵占百姓的利益;经常和府里的官员接触,了解民情;谨慎地选择忠厚可靠的人来办事。他还创作了《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篇箴言献给靖江王。过了一段时间,因为生病,他请求回家。成祖皇帝很生气,把他贬到宣府鹞儿岭做巡检,最后在那里去世了。他的儿子萧晅,通过进士考试做了官,后来官至湖广左布政使。天顺四年,因为政绩突出而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以前,两京的尚书职位,大多由布政使担任。但是从萧晅之后,就再也没有布政使被任命为尚书了。萧晅为人厚重、廉洁、安静,但是不善于在朝廷上应对。后来调到南京,在那里去世了。

宋子环,是庐陵人。他从庶吉士做起,后来升任考功郎中。他跟随师逵去湖广采办木材,因为为人宽厚,深得人心。仁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梁府右长史,后来又调到越府。他为人温和,淡泊名利,走到哪里都有好名声。宣德年间,他在任上去世了。从那以后,王府官员再也没有清廉正直的了,也就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了。

宋讷,字仲敏,是河南滑县人。他父亲宋寿卿,曾经做过元朝的侍御史。宋讷为人稳重,学问渊博。元朝至正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盐山县令,后来辞官回家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招募了十八位儒士来编纂《礼记》、《乐经》等书籍,宋讷也在其中。工作完成后,他又没有做官,回家了。过了很久,因为得到四辅官杜斅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他讲经说法,深受学生们的尊敬。

十五年,宋讷被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奉命撰写《宣圣庙碑》,文章写得很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赏赐非常丰厚。后来他又升任文渊阁大学士。他曾经在寒冷的冬天靠近火炉取暖,结果把腋下的衣服烧着了,烧到皮肤才感觉到。皇帝为此专门写文章告诫他要注意安全。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国子监祭酒。

当时,很多功臣的子弟都在国子监上学,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也多达几千人。宋讷严格制定了学规,每天都端坐在那里讲解,没有一刻空闲,晚上也经常住在学舍里。洪武十八年,他又主持了进士科考试,录取了四百七十多名考生,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国子监的学生。第二次考试,结果也差不多。皇帝对此非常高兴,还专门写文章赞扬他。

国子监助教金文徵等人嫉妒宋讷的才能,就向吏部尚书余熂告状,让他被罢免。宋讷向皇帝辞官,皇帝很惊讶,询问原因后大怒,处死了余熂和金文徵等人,让宋讷继续留任。宋讷曾经生病,皇帝说:“宋讷命长,不用担心。”没多久他就痊愈了。

皇帝还让画师偷偷观察宋讷,画了他的画像,画的是他正襟危坐,面带怒容的样子。第二天宋讷进宫朝见,皇帝问他:“你昨天为什么生气?”宋讷吃惊地回答说:“有学生在课堂上失礼,还打碎了茶具。我感到自己教导无方,所以很自责。再说,陛下您是怎么知道的呢?”皇帝就把画像拿了出来。宋讷连忙叩头谢罪。

宋讷的长子宋麟,也考中了进士,被提升为御史,后来外放到望江县做主簿。皇帝考虑到宋讷年事已高,就把他召回京城侍奉。洪武二十三年春天,宋讷病得很重,只能躺在学舍里。宋麟请求把他接回私宅,宋讷呵斥道:“现在正是祭祀的日子,怎么能不敬重呢!”祭祀完毕后,宋讷才被抬回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皇帝非常悲痛惋惜,亲自为他写祭文,又派官员到他家祭奠,并为他选择墓地安葬。文臣四品以上享受这种规格的祭葬,是从宋讷开始的。正德年间,宋讷被追谥为“文恪”。

话说,有一次讷先生奉诏上奏边境事务,他说:“现在全国太平,只有沙漠地区还让皇上操心。如果穷追猛打,远距离攻击敌人,难免劳民伤财。皇上您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只要做好边防就行了。做好边防的关键在于驻扎军队,而驻扎军队又在于屯田。汉朝的赵充国将军,用四万骑兵,分驻边境九个郡,就让匈奴单于退却了。皇上您应该在将领中挑选几个有谋略又勇敢的人,以东西五百里为界限,制定法律,分兵驻守,部署在重要的关隘,远近互相呼应。遇到敌人就打仗,敌人退去就耕田。这是长久的策略啊!”皇上对他的话很重视,采纳了不少。讷先生去世后,皇上还念着他。皇上还把讷先生的次子复祖任命为司业,并告诫学生们要遵守讷先生制定的学规,违反者要处死。

明朝开国的时候就重视儒生和官员。许存仁、魏观担任祭酒,他们德高望重,为人谨慎;讷先生稍晚一些被重用,皇上对他非常器重。和讷先生一起制定学规的还有司业王嘉会和龚斅。这三个人年纪都很大了,头发都白了,整天端坐在那里,整个学堂都显得非常严肃。张美和、聂铉、贝琼等人也都是有名的儒生,在洪武年间,先后担任博士、助教、学录等职务,所以学生们都很有成就。魏观先生的事迹另有记载。

王嘉会,字原礼,嘉兴人。因为推荐被征召入朝为官,后来官至国子监司业。洪武十六年,因为年老请求退休,皇上特别恩准留下他。他八十岁去世,朝廷给予了非常丰厚的抚恤。

许存仁,名元,用字行,是金华许谦的儿子。太祖皇帝早就听说过许谦的名声,攻克金华后,就找到了许存仁。皇上和他谈话后非常高兴,就让他教自己的儿子们读书。之后,许存仁被提升为国子博士。曾经皇上让他讲解《尚书·洪范》中关于吉凶征兆的学说。还曾经问他《孟子》中哪种说法最重要。许存仁回答说实行王道、减轻刑罚、减轻赋税。洪武三十一年,他被提升为祭酒。许存仁在皇上身边出入十年左右,从考究古代礼仪制度到推荐人才,皇上都和他商量。皇上将要登基称帝的时候,许存仁请求退休。司业刘丞直说:“皇上现在正要顺应天意,安抚百姓,您应该再等等。”许存仁不听,结果触怒了皇上。佥事程孔昭弹劾他隐瞒事情,于是他被逮捕,死在了狱中。

张美和,名字叫九韶,但大家都叫他美和,他是清江人,写词写文章都很厉害。元朝末年,他好几次参加考试,但都没当上官。洪武三年,有人推荐他当了县学教谕。后来他又升了国子助教,再后来又当了翰林院编修。退休回家后,皇帝还亲自写文章送给他。之后,他又跟钱宰他们一起被征召,参与修撰《尚书》的注释,工作完成后才回家。

聂铉,字器之,和张美和是老乡。洪武四年考中了进士。他当了广宗县丞,还上书请求免除旱灾地区的赋税。任期满了回京城述职的时候,他献上了《南都赋》和《洪武圣德诗》。然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待制,后来改任国子助教,最后升迁为典籍。他和张美和一样,都得到了皇帝的恩准退休回家。洪武十八年,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主持会试,想留他在朝廷做事。但他请求允许他在家乡养老,皇帝就让他拿着庐陵教谕的俸禄,一直到他去世。

贝琼,字廷琚,是崇德人。他性格直率,一心扑在学习上,四十八岁才考中秀才。张士诚多次邀请他做事,都被他拒绝了。洪武初年,他被聘请参与修撰《元史》。修完了书,皇帝赏赐了他,让他回家。洪武六年,他又以儒士的身份被举荐,当上了国子助教。贝琼曾经感叹古代的音乐失传了,就写了一篇《大韶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时宋濂担任国子监司业,建议设立四大学院,并且把舜、禹、汤、文四位圣王供奉起来。朱元璋否定了他的建议,贝琼又写了一篇《释奠解》来反驳,很多有识之士都赞同贝琼的观点。他和张美和、聂铉齐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成均三助”。洪武九年,他调任中都国子监,教导勋臣的子弟。贝琼为人品德高尚,就连将领和武官都尊敬他。洪武十一年,他退休回家,后来去世了。

赵俶,字本初,是绍兴人,元朝进士。洪武六年,被朝廷征召,授任国子博士。朱元璋皇帝曾经在奉天殿召见赵俶、钱宰、贝琼等人,说:“你们都要以孔子所确定的经书为教学内容,千万不要夹杂苏秦、张仪那种纵横家的言论。”大臣们都叩头领命。赵俶趁机请求皇帝颁布修订后的《十三经》于天下,并把《战国策》以及阴阳、谶纬、卜筮之类的书从学宫中清除出去。

第二年,皇帝挑选了三十五位资质优秀的学生,让赵俶专门负责他们的教育,教授他们古代的文辞。不久,赵俶又提拔李扩、黄义等人进入文华殿、武英殿讲学,这些人后来都得到了重用。洪武九年,御史台奏报说:“博士赵俶教授《诗经》于成均馆已经四年了,他的学生中很多人成为了地方上的重臣和各部门的要员。如今赵博士已经超过了退休的年龄,请求皇上恩准他退休。”于是,皇上就授予他翰林院待制之职让他退休,并赐予内库的钱款让他置办行装。宋濂率领同僚和学生一千多人为他送行。赵俶享年八十一岁。他的儿子赵圭玉,官至兵部侍郎,后来出任莱州知州,也颇有声望。

钱宰,字子予,是绍兴人,吴越武肃王第十四世孙。元朝至正年间,他考中了进士,但因为父母年迈,他没有做官。洪武二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国子助教。他撰写的《金陵形胜论》和《历代帝王乐章》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洪武十年,他请求退休。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博士,并被赐予诏书让他回家。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皇帝看到蔡氏的《书传》,其中关于星象运行的论述,与朱熹的《诗传》相冲突,其他注解也与鄱阳人邹季友的观点有所抵触。于是,皇帝下令征召天下有学问的儒生来订正。兵部尚书唐铎推荐了钱宰以及已经退休的编修张美和、助教靳权等人。朝廷派人快马加鞭地把他们召来,并任命刘三吾负责此事。江东的酒楼都张灯结彩,皇帝还赐给百官钱款,在酒楼上设宴款待他们。钱宰等人作诗谢恩,皇帝非常高兴。皇帝还指示说,那些年老愿意退休的儒生,要优先让他们回家。钱宰年纪最大,却请求留下继续工作,皇帝很高兴。书稿完成后,皇帝赐名《书传会选》,并颁行天下。皇帝还重重赏赐了他们,并让他们乘坐驿站的快马回家。钱宰享年九十六岁。

萧执,字子所,是泰和人。洪武四年考中了乡试,当上了国子学录(相当于国子监的教务人员)。

第二年夏至,皇帝要去北郊祭天,就叫尚书吴琳、主事宋濂带着一帮文人一起过去。萧执和陶凯他们十二个人一起进宫觐见皇帝。皇帝让他们当场作诗,又让他们写一首关于山栀花的诗。皇帝特别喜欢萧执写的诗,还把萧执的诗给其他大臣们看,当时萧执可是风光无限啊!那时候朱元璋特别重视文学,经常亲自考问大臣们的才学,萧执和陈观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待遇尤其好。

陈观因为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召进宫觐见,皇帝让他当场写一篇关于《王猛扪虱论》的文章,结果陈观立刻就被提拔为陕西参政了。没多久就被召回朝廷,在皇帝身边侍奉。后来皇帝又让他写一篇《钟山赋》,还赏赐了他金银财宝。陈观在陕西当官的时候,以清廉谨慎著称。有人问他陕西产的金子是什么样子的,陈观大吃一惊说:“我只不过是个地方官,怎么敢打听金子的事情!”他死后,他的妻子儿女几乎没钱生活。而萧执呢,因为父母年迈,就请求回家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他就住在父母墓地旁边守孝。

后来,申国公邓镇去剿灭龙泉的土匪,但是一直没能成功。萧执就过去责问他,邓镇这才下令严加管束,龙泉百姓这才得以安宁。这两个人都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啊!

李叔正,字克正,一开始叫李宗颐,是靖安人。他十二岁就能写诗,长大后更是学识渊博。当时江西出了个“十才子”,李叔正就是其中一个。后来有人推荐他当了国子学正。洪武初年,他辞官回家了。没过多久,他又被推荐做了学正,后来升迁到渭南当县丞。

蒲城县和同州的人因为地界问题打了好多年官司,一直没解决。省里就把这事儿交给李叔正去处理。他一个人骑着马就去了,三言两语就把这事儿给解决了。渭南每年要上交两万石粮食,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和坏官吏勾结在一起,田地登记混乱,李叔正就亲自下地丈量每一亩地,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把各种弊端都清理干净了。 后来他又升迁到兴化当知县。

没多久就被朝廷召回,当了礼部员外郎。年纪大了,他想退休回家,皇上不同意,就让他改任国子助教。这样一来,李叔正三次在太学任职了。那时候朱元璋正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对国子监的人才培养特别重视。可是国子监的学生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子弟,不太听话。李叔正就严格制定规章制度,每天都端坐在那里,认真督促学生学习,一点也不觉得累。朝中大臣都夸他贤能。

后来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奉命去岭南巡查。琼州府的官吏告发他霸占公务用的签章和文书,李叔正调查后,证明那个官吏诬告,反而治了那个官吏的罪。朱元璋很高兴地说:“都说老御史李叔正懦弱,没想到他竟然这么明断!” 李叔正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侍郎。十四年后,他又升任礼部尚书,最终在任上去世了。李叔正的妻子夏氏,在陈友谅攻陷南昌的时候,投井自杀了。李叔正很感动妻子的义举,此后终身没有再娶。

刘崧,字子高,是泰和人,以前叫刘楚。他家境贫寒,努力学习,冬天连个火炉都没有,手都冻裂了,但他仍然坚持抄录书籍,一刻也不停歇。元朝末年,他乡试考中。洪武三年,因为经学和品行优秀再次被举荐,改名为刘崧。他被召见到了奉天殿,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郎中。

奉命去镇江征收粮食,镇江有很多功臣的田地,租赋让百姓很苦,刘崧极力请求减少赋税。后来升迁为北平按察司副使,他执法宽松,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还招集流亡的百姓,让大家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他在学宫旁边建立了文天祥祠,并在学门上刻石,告诫府县官员不要用徭役来劳累学生。他还曾经请求减少偏远地区的驿站马匹,用来补贴宛平地区。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还对侍臣说:“驿站的劳逸不均已经很久了,刘崧能提出这个问题,治理百姓不应该这样吗?” 后来,他因为得罪了胡惟庸而被贬官,不久后才被放回。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诛杀后,刘崧被征召,拜为礼部侍郎。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吏部尚书。有一天,雷击中了谨身殿,皇帝在朝堂上让群臣陈述得失。刘崧叩头谢罪,表示要修身养德,以仁治国。不久后,他便告老还乡了。第二年三月,他和前任刑部尚书李敬一起被征召。李敬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而刘崧则担任司业。皇帝赐给他马匹和鞍具,让他每天早晚都来觐见,每次见面都会和他亲切地交谈很久。不到十天,他就去世了。

他生病了,还强撑着坐着教导学生。去世前,李敬问他想说什么,他说:“天子让我教导国子监的学生,是要我取得成就的,我却突然死了!” 他一句话也没提到家里的事。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料理他的后事,并亲自为他写祭文。刘崧从小就博学多才,为人廉洁谨慎。他兄弟三人同住一间茅屋,只有五十亩田地。他当官后,生活也没有丝毫改变。十年才换一次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坏才换,还把旧布被缝缝补补给儿子穿。他做官期间从不为家事操心。在北平任职时,只带一个孩子去,到了之后就把孩子送回去了。每天傍晚史官退朝后,他就独自点灯读书,经常读到天亮。他还擅长写诗,豫章人宗之把他归入《西江派》。

罗复仁是江西吉水人,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后来陈友谅请他去做编修,但陈友谅后来发现罗复仁没什么大本事,罗复仁就偷偷跑掉了。他去九江拜见了朱元璋,朱元璋很欣赏他,就把他留在身边。 鄱阳湖之战的时候,罗复仁带着朱元璋的密信去劝降那些还没投降的江西各郡,成功之后被任命为中书谘议。

后来围攻武昌,朱元璋想招降陈理,因为罗复仁和陈友谅是老朋友,就派他进城去劝降,还说:“只要陈理投降,荣华富贵少不了他的。”罗复仁就跪下说:“如果陈氏能让我保住性命,让我不失信于人,我死而无憾!”朱元璋说:“你去吧,我不会害你的。”罗复仁到了城下,哭喊了一整天,陈理最终被说服,从城里偷偷溜了出来。罗复仁见到陈理后痛哭流涕,跟他说:“朱元璋的军队势不可挡,不投降就要被杀,城里老百姓又有什么罪呢?”陈理听了他的话,就带着手下官员投降了。

之后,罗复仁升任国子助教,年纪大了,皇上特许他坐小车出入。每次皇上宴请大臣,都会让他坐在上座一起吃饭。后来,皇上又派他去见扩廓帖木儿。以前很多使者都被扣留了,但罗复仁凭借着慷慨激昂的言辞,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安全地回来了。洪武元年,罗复仁被提升为编修,又和主事张福一起出使安南,要求安南归还侵占占城的土地。安南听从了诏令,送了很多金银财宝和土特产给罗复仁,但他全部都拒绝了。皇上听说后,对他更加赞赏。洪武三年,设立弘文馆,罗复仁被任命为学士,和刘基同等地位。他在皇上面前,可以直言不讳地谈论国家大事,还经常在皇上面前演奏南音。皇上很欣赏他的正直坦率,直接叫他“老实罗”,连名字都不叫了。

有一次,皇上微服私访到他家,罗复仁家住在城郊偏僻的小巷子里,当时他正在粉刷墙壁,皇上来了,他赶紧叫妻子搬来凳子让皇上坐下。皇上说:“像你这样的贤士,不应该住这种地方啊!”于是就赏赐给他城里的一所宅子。天寿节的时候,罗复仁献上了一首他创作的《水龙吟》。皇上很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不久,罗复仁就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还送给他一件大布衣,并在衣襟上题诗赞扬他。之后,皇上又把他召回京城,他上奏请求减免江西的秋粮,皇上也批准了。在京城待了三个月后,皇上又赏赐给他玉带、铁拐杖、坐墩、裘皮衣服、马匹和餐具,然后才让他回家养老,最终寿终正寝。

孙汝敬,名简,大家都叫他字“简”。永乐二年,他当上了庶吉士,在文渊阁学习。可是他读书读得不好,皇帝不满意,当天就把他发配到江南去戍边了。过了几天,他又被叫了回去。从那以后,他刻苦学习,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侍讲。

仁宗当皇帝的时候,孙汝敬上书提了十五条治理国家的建议,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他和李时勉一起被提升为御史,他们的正直声名一时传遍天下。宣宗刚当皇帝的时候,孙汝敬给大学士杨士奇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全国,太宗文皇帝又巩固了国家疆土。即使这样,他们仍然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先帝继位还没到一个月就去世了,让群臣都很悲伤。仔细想想原因,都是那些奸邪小人献上那些损害身体的办法导致的。去年冬天,我愚蠢鲁莽地向先帝上书,言语有不敬之处,罪该万死。先帝怜悯我的耿直,没有重罚我,让我继续在地方任职,让我反省自己,没有理由可以推卸责任。我听说今年六月,皇上到天寿山祭奠二陵,京师百姓都仰望着皇上,称赞皇上孝顺。可是后来听说,祭奠完之后,皇上就和降将们在山谷里打猎、操练军队,跟随皇上的人只有也先士干和他的几百个手下。他们像风一样快,追逐嬉戏。我听到这些话,吓得魂飞魄散。打猎确实是国家常有的事,可是在祭奠祖陵之后就去打猎,这太危险了,实在应该慎重考虑啊!您是侍奉过四位皇帝的老臣,是两位皇帝的辅佐大臣,这件事您不说话,还有谁能说呢?希望您能采纳我的意见,弘扬先帝的功德,彰显您正直的品格。”

后来,孙汝敬升任工部右侍郎,两次出使安南。当时黎利说他的君主陈皓已经死了,却摆宴席,还有歌舞女乐。孙汝敬当场呵斥了他,黎利吓得连忙道歉。回朝后,孙汝敬负责督促两浙的漕运,又负责治理陕西的屯田,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后来,因为受了贿赂,被贬为事官。英宗皇帝即位后,孙汝敬因为大赦被恢复了官职,但他因为错误地引用诏书而再次被抓了起来。因为他在陕西的功劳,免于一死,被发配到边疆戍守。不久后,他又恢复了官职,回到原来的岗位。边境发生战事,孙汝敬去督运军粮。在红城子遭遇敌人,被流矢射中,从马上摔下来,侥幸逃生。后来因为生病请求回家,最终去世了。

话说明朝刚建国那会儿,最重视的就是人才。到处招揽人才,很多有学问的老先生都聚集在朝廷门口。朝廷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他们做事。除了参与制定礼仪制度之外,有的参与制定法律,有的直接在皇帝身边做事,很多人都担任了重要的官职,个个都很称职,真是选对了人啊!

那些大臣们,在元朝末年的时候,虽然饱读诗书,学问精深,却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乡野,几乎要到老死都没人知道。等到明朝天下太平,他们才纷纷崭露头角,用自己的才能辅助朝廷,使得明朝的文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古人说,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就看朝廷能不能网罗人才了,这话还真没错! “赞曰:明始建国,首以人材为务。征辟四方,宿儒群集阙下,随其所长而用之。自议礼定制外,或参列法从,或预直承明,而成均胄子之任尤多称职,彬彬乎称得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