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是衡山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从监生升到承敕郎,后来做到通政使。工作很认真,朱元璋很欣赏他。 二十三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又代理兵部尚书,后来正式任命,还加封太子少保。朱允炆当皇帝后,茹瑺调到吏部工作,和黄子澄关系不好,后来刑部尚书暴昭揭发了他贪污受贿,他就去河南当布政使了。没多久又被召回,当了兵部尚书。

燕王朱棣的军队打到龙潭,皇帝派茹瑺、李景隆、王佐去跟燕军谈判。他们见到朱棣,吓得趴在地上直冒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朱棣说:“你们尽管说就是了,怕什么?”过了很久,他们才说奉命割地求和。朱棣笑着说:“我无罪却被废为庶民,现在是来保命,要地干什么!再说,我父亲已经给诸位兄弟分封了土地。你们把那些奸臣绑来,我就卸甲归藩,去孝陵祭拜我父亲。”茹瑺他们连连点头,磕头谢恩就回去了。

朱棣进了北京城,召见茹瑺。茹瑺第一个劝他当皇帝。朱棣当了皇帝后,下诏说李景隆、茹瑺、王佐和陈瑄对太祖忠心耿耿,功劳很大。封茹瑺为忠诚伯,给他一千石的俸禄,终身享用。还继续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还把他的儿子茹鉴选为秦王朱樉的长安郡主的女婿,并且亲自安排了茹鉴的府邸。

回朝后,因为没送赵王,茹瑺被遣送回老家。后来被家人告发,被抓到北京。 后来放了他。他路过长沙,没去拜见谷王朱橞,谷王就向皇帝告状了。当时对藩王的礼仪很重视,而且谷王还因为打开了金川门有功,皇帝对他很器重。陈瑛就弹劾茹瑺违反祖制,把他抓进了锦衣卫监狱。茹瑺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让儿子茹铨买毒药,服毒自杀了。那是永乐七年二月的事。 法司弹劾茹铨毒死了他父亲,想按照谋杀父母的罪名处置他。后来因为茹铨确实是奉了父亲的命令,所以减轻了处罚,他和兄弟家人一共二十七个人被发配到广西河池充军。仁宗朱高炽当皇帝后,他们被释放了,宣宗朱瞻基还把他们家的田地房屋还给了他们。

茹瑺做官很谨慎,为人谦和宽容。他死后,很多人为他惋惜。

严震直,字子敏,是浙江湖州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因为严震直家底殷实,就选他当了粮长,负责把一万多石粮食运到京城,一次都没耽误,皇上对他很赏识。洪武二十三年,皇上破格提拔他当了通政司参议,后来又升了工部侍郎。洪武二十六年六月,他又升了工部尚书。

那时候朝廷正大兴土木,把全国二十多万户工匠都召集到京城。严震直想了个好办法,他让每个工匠都登记姓名和擅长的手艺,然后根据登记册轮流召集他们干活,这样大家就觉得方便多了。后来,有人告他弟弟侄子犯法,皇上把这事交给他查。严震直查清楚后把案情上报,皇上觉得他没包庇,就赦免了他弟弟侄子。不过后来,严震直自己也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成了御史,但他多次为冤案平反昭雪。

洪武二十八年,朝廷要讨伐龙州,派严震直和尚书任亨泰一起前往安南劝降。回来后,严震直详细地汇报了利弊得失,皇上很满意。接着,皇上又派他去修缮广西兴安县的灵渠。他仔细勘察地形,疏通了湘江和漓江,疏浚了五千多丈的渠道,修筑了渼潭和龙母祠的土堤一百五十多丈,加高了江中的石堤,建造了三十六座陡闸,还凿除了河道中阻碍船只航行的礁石,使得漕运畅通无阻。他把修建的结果汇报给皇上,皇上非常赞赏。

洪武三十年二月,严震直上书说:“以前广东运往广西的盐每年有八十五万多引,都是靠招商贩卖。现在一年下来,只运了十分之一。我建议把三十万八千多引盐先储存在广东,另外招募商人用粮食从广西的粮卫所换盐,然后把盐卖到江西的南安、赣州、吉安、临江四府。”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广东的盐就运到江西去了。

同年四月,严震直被提升为右都御史,不久又重新担任工部尚书。建文年间,他曾经负责督运山东的军饷,后来就退休了。永乐皇帝朱棣即位后,召见了他,让他以原来的官职巡视山西。他在泽州因病去世。

张紞,字昭季,是富平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考中了明经。然后在太子身边当秘书,一步步升职,做到左通政的试用职位。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张紞被派去云南当左参政。临走之前,皇帝还特地写了两首诗送他。后来他又升任左布政使。

洪武二十年春天,张紞进京朝见皇帝。他的政绩在全国都是最好的,皇上直接下令吏部不用考核他了。皇帝还给他写了圣旨,上面写着:“以前平定西南,我派你去当官,你去了五年,那些少数民族都听话了,彼此信任,你认真负责,不用考核朕就知道你的功劳超过了全国十二个省的官员。所以,我嘉奖你的功劳,让你继续治理云南。去吧,要记住!”张紞在云南待了十七年,当地的土地税收、法律法规都是他制定的,就连老百姓的丧葬、祭祀、婚嫁都有他制定的规矩,他努力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云南人都遵守他的规定。朝廷里一些被贬官到云南的大臣,比如董伦、王景等人,都对他很尊重。

建文帝登基后,召张紞进京,让他当吏部尚书。建文帝下令招募有才能的隐士到朝廷来工作,张紞选拔的人才都非常合适。后来修撰《太祖实录》,让翰林院的编纂官员参加考试,张紞推荐杨士奇第一名,杨士奇因此出了名。

永乐帝进京后,处理了一批建文朝的奸臣,一共29个人,张紞也在其中。后来因为茹瑺的求情,张紞被赦免,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没过多久,永乐帝上朝时叹息,责备建文帝时期更改官制的人。于是让张紞和户部尚书王钝免职,每个月只发一半的俸禄,让他们留在京城。张紞很害怕,就在吏部后堂自杀了,他的妻子儿女也跟着投池自尽了。

张紞在吏部工作的时候,正赶上改官制,一个小吏张祖劝他说:“高皇帝制定的法律制度,规模宏大,现在要改,不见得比以前好,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希望您能坚持原来的制度。”张紞没能采纳他的建议,但他心里还是敬重朱元璋,就奏请让张祖当京卫知事。张紞死后,他的下属没有人敢料理他的后事,只有张祖一个人操办了他的丧事。民间传说,燕军进京的时候,张紞就自杀了;严震直奉命去云南,见到建文帝后悲痛欲绝,吞金自尽了。但是查阅史书,这些都不是事实。

当时有个叫毛泰亨的人,建文帝时期是吏部侍郎,和张紞是同事。张紞死后,毛泰亨也死了。

王钝,字士鲁,是太康人。元朝末年做过猗氏县的县令。朱元璋当皇帝后,朝廷征召他当礼部主事,后来官做到福建参政,因为他为人清廉谨慎而闻名。

有一次,麓川送来礼物给他,他一开始拒绝了。有人说:“不收礼恐怕会让别人怀疑你对朝廷不忠心。” 王钝于是就收下了,等回到云南后,就把这些礼物都交到了官府的库房里。洪武二十三年,他升迁为浙江左布政使。他在浙江做了十年官,名声和张紞不相上下。皇帝曾经在朝堂上夸奖他,以此来勉励其他的官员。

建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王钝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朱棣起兵夺位后,王钝翻墙逃跑,结果被巡逻的士兵抓住了。 皇上还是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没过多久,他和张紞一起被罢免了。随后,皇帝又命令他和工部尚书严震直等人一起巡视山西、河南、陕西、山东,还和新昌伯唐云一起负责北平地区的屯田工作。他两次上书给皇帝陈述政事,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永乐二年四月,皇帝下诏书让他以布政使的官职退休。退休回家后,他郁郁寡欢,不久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王沦,永乐四年考中了进士。仁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王沦升迁为郑王府左长史,多次用礼仪劝谏郑王。他还模仿荀子写了《成相篇》,写了十二章献给郑王。文章直言不讳,但郑王不喜欢,于是把他调到户部当郎中。英宗皇帝即位后,王沦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后来又去浙江巡抚,政绩很好。他母亲去世后,他回朝奔丧,朝廷让他暂时负责户部的事务。后来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家后去世了。

郑赐,字彦嘉,是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那时候全国各地很多县里的官员都因为犯了罪被流放到边疆当兵。郑赐曾经奉命去龙江整顿队伍,正值盛夏,犯人们都累坏了。郑赐就给他们解开镣铐,让他们租房子休息,还给他们提供吃喝,生病的还给他们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他的任期满了,应该升迁了。湖广布政司参议的职位空缺,皇上就派郑赐和检讨吴文一起去。两个人齐心协力,整顿吏治,老百姓安居乐业,苗族和獠族都对他敬畏又信服。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北平参议,他做事非常谨慎小心,很受成祖皇帝的赏识。后来因为一些牵连被贬到安东当兵。

惠帝即位后,成祖和楚王朱桢都推荐郑赐担任长史,但是没有被批准,后来被召回朝廷,担任工部尚书。燕王起兵造反的时候,郑赐奉命率领河南军队去阻击燕军。成祖进京后,李景隆诬告郑赐和齐、黄二人有罪,郑赐被抓了起来。皇帝问他:“我对你好,你为什么反过来害我呢?”郑赐回答说:“我只是尽我的职责而已。”皇帝听了哈哈一笑,就放了他,还任命他为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郑赐弹劾都督孙岳私自拆毁太祖皇帝修建的寺庙,皇上就下令把他发配到海南。孙岳是建文朝的时候守卫凤阳的,曾经拆毁寺庙的木材,用来修建战船抵抗燕军,燕军知道凤阳有防备,就改道从别的地方南下,所以郑赐才弹劾他。永乐二年,郑赐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他还和陈瑛一起弹劾耿炳文奢侈浪费,耿炳文最后羞愧自杀。这些都是郑赐揣摩皇上讨厌的人而上奏的。

祁阳的教谕康孔高回京述职,顺便探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他就留下来侍奉母亲九个月没走。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按罪当受杖刑。皇上说:“母子多年没见面,好不容易相见,怎么能轻易离开呢?况且母亲还生病,可以体谅。”于是下令恢复康孔高的官职。永乐三年秋天,郑赐接替李至刚担任礼部尚书。永乐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就请求皇上赦免囚犯。皇上说:“梁武帝和元顺帝都沉迷佛教,犯了罪也不处罚,朝纲败坏,这怎么能效仿呢!”

同年六月初一,日食,但是阴云密布看不见,郑赐请求皇上举行庆贺仪式。皇上没同意。郑赐说:“宋朝盛世的时候就曾经这样做过。”皇上说:“天下很大,京师看不见,怎么能说天下都看不见呢?”最终没有同意。

这个人啊,为人挺温和厚道的,但是不太懂大局,皇帝对他有点看不上眼。后来被同僚赵羾给告了一状,结果在洪熙元年六月,因为忧虑过度,害怕得不行,就死了。皇帝还怀疑他是自杀呢。杨士奇就说:“赐先生生病好几天了,一直惶恐不安,不敢请求退休。昨天在右顺门站着,实在撑不住,一下子倒地了,呼吸都困难。”话还没说完,皇帝就说:“要不是你这么说,我差点冤枉了赐先生。赐先生人品不错,就是能力差了点。”然后就下令给他办丧事,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郭资,是武安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职做到北平左布政使,暗地里投靠了燕王朱棣。等靖难之役爆发,张昺等人战死后,郭资跟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带头投降,还高呼万岁。朱棣很高兴,就让他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

朱棣打了三年仗,郭资负责供应军饷。朱棣当上皇帝后,就让郭资当了户部尚书,掌管北平布政司的事务。北京建成后,又改任行部尚书,管着六部的事。定都北京后,又改回户部尚书。那时候正赶上修建城墙宫殿,任命官员,以及出塞北征,工程任务特别多,郭资把这些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仁宗皇帝即位后,因为郭资以前立下的功劳,又让他兼任太子宾客。不久因为年老体弱,又升他为太子太师,让他告老还乡。宣德四年,他又被重新启用,担任户部尚书,工作比以前更勤奋。宣德八年十二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汤阴伯,谥号忠襄,还让他的儿子郭佑做了户部主事。

郭资在管理钱粮方面确实有能力,仁宗皇帝曾经问杨士奇对郭资的评价。杨士奇回答说:“郭资为人刚强果断,别人没办法用私情左右他。但是,皇上多次下令减免赋税,他却没执行,导致皇上的恩泽没惠及百姓,这责任都在郭资身上。”

吕震,字克声,是临潼人。洪武十九年,他通过乡试考中了秀才,进了国子监学习。那时候,朝廷命令国子监的学生去各地考察土地情况,以便平均赋税。吕震接到任务去了两浙地区,完成任务后回京复命,皇上很满意,就提拔他做了山东按察司的佥事(副职)。后来他又进了户部当主事,之后又升任北平按察司佥事。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吕震投降了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成祖皇帝,然后被安排在太子身边当侍从。

永乐初年,吕震升任真定知府,后来又回到京城,当了大理寺少卿。三年后,他又升任刑部尚书。六年后,又调任礼部尚书。等到皇太子监国的时候,吕震的女婿,户部主事张鹤朝犯了点儿规矩,太子看在吕震的面子上,就饶了他。这事儿让皇帝朱棣知道了,非常生气,把吕震和蹇义一起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不过后来,他们俩又都被放出来了,恢复了官职。仁宗皇帝即位后,任命吕震兼任太子少师,不久又升任太子太保,继续担任礼部尚书。宣德元年四月,吕震去世了。

吕震曾经三次奉命回家探亲,两次赶上关中地区闹饥荒,他就命令当地官员发放粮食救济灾民,然后再向朝廷报告。不过呢,吕震没什么真才实学,当礼官却不懂得大道理。成祖皇帝朱棣去世后,遗诏规定27天后脱去丧服。到了那一天,吕震建议所有官员都换上乌纱帽和黑角带。有大臣说:“仁孝皇后去世的时候,脱去丧服后,太宗皇帝是戴素冠,系布腰带的。”吕震一听,脸都气绿了,狠狠地批评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仁宗皇帝没有采纳吕震的意见,还是按照戴素冠、系布腰带的旧例办理。洪熙元年,朝廷派官员祭祀岳山、镇海、渎神以及历代帝王陵墓,吕震请求增加祭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他顺便回家看望母亲,竟然私下把妻子的灵柩和祭祀用的香烛、帛一起装在车上。在太庙祭祀之前要斋戒,他却跑到西番僧的住所喝酒,喝得大醉才回来,结果一夜之间就死了。

这个人叫震,为人奸诈谄媚,喜欢走险路。永乐年间,曹县献上驺虞,葛剌国和麻林国进献麒麟,震就请求皇上祝贺。皇上说:“天下太平,没有麒麟又有什么妨碍呢?”贵州布政使蒋廷瓒说:“皇上您北征凯旋,诏书到达思南大岩山的时候,有人高呼万岁三次。”震就说:“这是山川显灵啊!”皇上说:“山谷里的声音,空谷回音而已,或许有这种现象,但震你身为国家大臣,连这点都分辨不清,还想借此讨好我,这哪里是君子侍奉君主之道?” 郎中周讷请求封禅,震大力赞成,皇上批评他荒谬。震虽然多次被当面斥责,但始终改不了。

金水河和太液池结冰了,冰面上呈现出楼阁、龙凤、花卉的形状。皇上召集群臣观看,震又借机请求祝贺,皇上没答应。可是隆平侯张信奏报太和山上出现了五彩祥云,侍郎胡濙呈上画有瑞光、榔梅、灵芝的图画,震就带领群臣先后上表祝贺。

成祖皇帝第一次巡视北京的时候,下令确定太子留守期间的政务处理办法。震建议日常政务都由太子处理,奏章分别存放在南京的六个部门,皇上回銮的时候再一起呈报。皇上批准了。十一年、十四年,震又两次请求沿用之前的制度。十七年,皇上在北京,因为事情需要查看奏章,侍臣说奏章都留在南京了。皇上忘记了震之前的请求,说:“奏章应该送到行在,难道礼部还有别的说法吗?”就问震。震害怕受罚,说:“没有,奏章应该送到行在。”皇上问了三次,他的回答都一样。于是,就因为擅自留存奏章,杀了右给事中李能。大家都知道李能是冤枉的,但因为害怕震,谁也不敢说话。尹昌隆的灾祸,也是震造成的,具体情况可以看《昌隆传》。夏原吉、方宾因为上奏说北征军饷不足而获罪,因为震兼领户部和兵部的事务,震自己也感到危险。皇上就命令十个官校跟着他,说:“如果震自杀了,你们十个人都得死!”

要说这震啊,记忆力超好,精力也旺盛,这些才能都帮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官员。每次上奏,别的尚书都拿着副本念,还得和左右侍郎轮流着来。震呢,因为同时管着三个部门,奏章就更多了,但他都是自己背着念,根本不用侍郎帮忙。那些奏章内容复杂,情况千头万绪,他却能倒背如流,一句都不差。有一次跟着皇上北狩,皇上看到碑文立在沙漠里,就让大臣们念碑文。一年后,皇上跟几个文学大臣说起那碑文,还下令礼部派人去抄录。震说不用派人,直接给他笔墨纸砚,他就能在皇上面前复述出来。皇上偷偷派人去对照拓本,结果发现震一个字都没错!

接下来说说子熊。宣宗刚登基的时候,子熊多次在皇上面前请求给他个官职,甚至都哭出来了。皇上没办法,才给他安排了个兵科给事中的差事。

李至刚,字钢,是松江华亭人。洪武二十一年考中明经,后来侍奉懿文太子,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因为犯了错被贬到边疆戍守,后来又召回朝廷,做了工部郎中,之后升任河南右参议。黄河决堤,冲垮了汴堤,至刚就建议用王府的积木做成木筏,用来救灾。建文年间,他调任湖广左参议,又因为事情牵连进了监狱。

成祖登基后,大家都夸他能力强,于是就让他做了右通政。他还参与了《太祖实录》的修撰工作,每天都在皇上身边,经常向皇上讲述洪武年间的事,所以很受皇上信任。没多久就升任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太子,至刚又兼任左春坊大学士,在东宫讲学,比解缙还先一步去给太子讲课。后来,他又因为事情被关进监狱,关了很久才放出来,还被降职为礼部郎中。他一直很恨解缙,就中伤他。结果解缙被关进监狱,牵连到至刚,至刚也被关了十几年。仁宗登基后,至刚才被释放,又让他做了左通政。后来,给事中梁盛等人弹劾至刚等十多人,说他们在大行皇帝驾崩的时候,没在衙门值夜,还喝酒吃肉,一点悲伤的样子都没有。皇上念及至刚是先朝旧臣,就把他外放到兴化做知府,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两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了。

至刚这个人办事效率很高,能处理复杂棘手的事务,也很擅长逢迎拍马。他第一个提出在北平建都,还建议禁止那些挟私枉法的人参与议政,成祖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自从得到皇帝的赏识后,他就开始拍马屁了。比如,太祖皇帝忌日的时候,他说应该效仿宋朝的制度,让僧道诵经。山东送来野蚕吐的茧子,至刚就请求皇帝下旨庆祝;陕西进贡了瑞麦,至刚又率领百官去祝贺。但是皇帝一次都没答应。 有一次,明朝派宦官出使真腊,结果有三个随从人员逃跑了,真腊国王就用本国的三个人来补上。皇帝下令把这三个逃走的随从遣送回国,至刚却说:“这三个中国人,谁知道是不是他们私下藏起来的?”皇帝说:“我对内外臣民都以至诚相待,何必用这种欺骗的手段呢?” 所以,至刚很多建议都没被采纳。

他岳父犯了法,至刚就请求皇帝开恩。皇帝说:“这案子轻重,外人怎么知道?”至刚说:“都御史黄信跟我说过。”皇帝一听就火了,把黄信给杀了。 一开始,至刚和解缙关系非常好。后来,皇帝写下十个大臣的名字,让解缙评价他们的品行,解缙在评价里说至刚为人不行。 结果解缙被贬到广西,至刚就趁机上奏弹劾解缙,把解缙的贬谪地点改成了交趾。

方宾是钱塘人,洪武年间,他从太学生考中了兵部郎中。建文年间,他代理应天府尹,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到广东。后来因为茹瑺的推荐,他又被召回朝廷。成祖皇帝进京后,方宾和侍郎刘俊等人投靠了他,受到重用,升任兵部侍郎。 四年后,刘俊以尚书的身份出征黎利,方宾负责处理兵部的日常事务,他能力很强,工作效率很高,能及时处理各种事务。他为人机敏,善于揣摩圣意,深得皇帝的信任,因此也变得骄横跋扈,贪婪无度。

七年后,他升任尚书,跟随皇帝去北京,还兼管行在吏部的事务。第二年,他跟随皇帝北征,和学士胡广、金幼孜、杨荣,侍郎金纯一起参与机密军务。此后,只要皇帝北巡,方宾都跟着一起去。

十九年,朝廷商议亲征。尚书夏原吉、吴中、吕震和方宾一起商议,认为应该先休养生息,暂时不要打仗。 还没来得及上奏,皇帝就召见了方宾,方宾说粮饷不足,皇帝又把夏原吉叫来,夏原吉也说粮草供应不上。皇帝大怒,派夏原吉去开平视察粮草,很快又把他召回,下狱。 当时方宾正在负责灵济宫的修缮工作。 太监进香回来,告诉方宾皇帝正在生气。方宾害怕了,就自杀了。其实皇帝并没有要杀方宾的意思,听说方宾死了,皇帝更加生气,下令鞭尸。

吴中,字思正,是武城人。明洪武末年,他在营州后屯卫当经历。朱棣攻打大宁的时候,吴中投降了。因为在运输军需和保卫边疆上立了功,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都御史。永乐五年,他又改任工部尚书。他跟着朱棣去北方征战,经历了很艰苦的旅程才回来。后来他又被起用,改任刑部尚书。永乐十九年,他和夏原吉、方宾等人因为上奏说北方的军需供应不足,惹恼了朱棣,被关进了监狱。仁宗皇帝即位后,把他放了出来,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让他兼任詹事,并加封太子少保。宣德元年,他又跟着皇帝去乐安征战。三年后,因为用官府的木材石头给宦官杨庆盖房子,被关进了监狱,丢了少保的官职,还被夺了一年的俸禄。正统六年,北京的宫殿工程完工了,他又被晋升为少师。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死后被追封为茌平伯,谥号荣襄。

吴中这个人工作勤奋,很精明,而且善于计算。先后在工部待了二十多年,北京的宫殿,还有长陵、献陵、景陵这三座皇帝陵墓,都是他负责建造的。他负责的工作很多,但是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他不太关心工匠的死活,还沉迷于声色犬马,所以当时的人对他评价不高。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太谷县当县丞,后来因为有人推荐,升任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他升任署左佥都御史。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关进监狱,不久后又被释放了。之后他被外放,担任嘉兴知府,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守孝。

永乐元年,他被提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等上任,就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永乐二年,他又调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刻薄,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厚,刘观就在这两个人之间周旋,努力做到让大家都满意。永乐四年,北京要建造宫殿,刘观奉命去浙江采办木材,不久就回来了。永乐五年冬天,因为山西闹旱灾,皇帝命令刘观快马加鞭赶往山西,安置那些采办木材的军民。永乐六年,郑赐去世,刘观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十二月,他和刑部尚书吕震调换了职务。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太子斥责。皇帝在北京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大臣犯了小错不应该马上就斥责羞辱,就特地写信给太子。永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去讨伐凉州叛乱的羌族,皇帝命令刘观协助他军事行动。回来后,因为犯了事,被贬到户部当个小吏。永乐十三年,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改任左都御史。永乐十五年,他负责督促疏浚河道,方便漕运。永乐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巡抚陕西,考察当地的官吏。

仁宗皇帝继位后,刘观被任命为太子宾客,不久又升任太子少保,领双份俸禄。当时大理少卿弋谦经常上奏章,皇帝觉得他太啰嗦了。尚书吕震和大理卿虞谦就顺应皇帝的意思弹劾弋谦,结果十四道御史认为弋谦的弹劾是诬陷,这件事让刘观在舆论中很不受欢迎。

那时候还没有禁止官员养歌妓的规定。宣德年间初期,朝廷官员宴请玩乐,互相攀比奢侈,歌妓满座。刘观私下收受贿赂,御史们也都贪污腐败,毫无顾忌。宣德三年六月,朝会结束后,皇帝把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叫到文华门,说:“咱们祖宗时代,朝廷官员都很谨慎克己,这几年怎么就贪污腐败成风了呢?”杨士奇回答说:“永乐年间就已经开始这样了,现在只是更严重了。”杨荣说:“永乐年间,还没有像刘观这样过分的。”皇帝问:“现在谁最严重?”杨荣回答说:“刘观。”皇帝又问:“谁可以代替他?”杨士奇和杨荣推荐了通政使顾佐。皇帝就让刘观去视察河道,同时任命顾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人一起上奏章弹劾刘观,列举了他和儿子刘辐的各种贪污受贿的罪行。皇帝大怒,逮捕了刘观父子,把弹劾奏章给他们看。刘观写奏章为自己辩解,皇帝更生气了,拿出廷臣们私下上奏的材料,里面有受贿上千两黄金的枉法行为。刘观认罪伏法,被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第二年,朝廷准备对他严惩。杨士奇和杨荣请求皇帝饶他一命,最后刘辐被发配到辽东戍边,刘观也被押解到辽东,最终客死他乡。七年后,杨士奇请求皇帝下令让风宪官员调查并罢免贪污的官员,皇帝说:“对,如果当初没有罢免刘观,风宪官员怎么能严肃起来呢?”

成祖皇帝封赏茹瑺,说是因为他对太祖皇帝有功。但是仔细考究,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功劳,也许是史书记载遗漏了吧?严震直在广西,张紞在云南的政绩都很显著。王钝、郑赐担任地方长官和监察官员,也都有不错的名声。但是他们晚年都不能保持良好的操守,真是可惜啊!郭资、吕震等人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但是品行却不好。李至刚的阴险,吴中、刘观的贪污,更是不足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