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可是明朝的官制啊!咱先说说太常寺,这可是个管祭祀的大衙门。寺卿一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少卿俩,正四品;寺丞也俩,正六品。下面还有典簿厅,典簿俩,正七品;博士俩,协律郎俩,都是正八品,不过嘉靖年间,协律郎涨到五个了。还有赞礼郎,原本九个,正九品,嘉靖年间一下涨到三十三个,后来又砍了俩。司乐呢,原本二十个,从九品,嘉靖年间也涨到三十九个,后来又砍了五个。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还有帝王庙、祈谷殿,以及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这些皇帝的陵墓,每个地方都得有人负责祭祀,都是从七品的祭祀官一人,从八品的祀丞俩。牺牲所,就负责祭祀用的牲畜啥的,就一个从九品的吏目管着。 你看这架势,祭祀这块儿,人可不少啊!
太常寺嘛,主要负责祭祀和礼乐这些事儿,管着下面所有的人和事,还得把政令传达下去,一切都要听礼部的。天上地下,人鬼神灵,一年到头祭祀都有固定的日子。每年冬天十一月一号,就要把第二年的祭祀日期报上去,皇上在奉天殿接受奏报,然后才下发给各部门。皇上亲自祭祀,太常寺就负责辅助礼仪;要是大臣代祭,也是一样的流程。
国家大事,比如册立皇帝、册封诸侯、婚丧嫁娶、修建宫殿、出兵打仗、皇帝驾崩等等这些典礼,还有遇到旱涝灾害这些重大事件,都要向宗庙社稷禀告。要祭祀,得先把祭品送到光禄寺去准备。祭祀之前,要先请示审核祭祀用的牲畜,呈上祭文和铜人像,进宫奏请斋戒,皇上还要亲自在奏折上签字。审核牲畜的时候,光禄卿要跟着一起去。只有规模最大的祭祀,皇上才会亲自去查看牲畜,其他的祭祀,大臣们每天都要去检查一遍。
祭祀的时候,祭器要洗干净,柴火要埋好,香烛、玉帛这些东西都要准备齐全,神帐也要打扫干净,总之得非常恭敬、洁净才行。掌管火炬、看护火炬、念祭文、奏乐、引路、管理香火、进献祭品、举旗帜、摆放祭品、收支管理、引导祭祀人员、安排座位、主持典礼、协助祭祀、奉献祭品、执掌酒爵、管理酒器和洗涤用具等等,这些工作都由卿、贰和属官们分工负责,没有一项是空缺的。
玉器有四种等级:苍璧(祭天)、黄琮(祭地)、赤璋和白琥(祭日和月),还有两圭有邸(祭太社和太稷)。帛也有五种等级:郊祀制帛(祭天地)、奉先制帛(祭祀祖先)、礼神制帛(祭祀社稷、群神、帝王、先师)、展亲制帛(祭祀亲王)、报功制帛(祭祀功臣)。牲畜也有四种等级:犊、牛、太牢、少牢,颜色一般是赤红色或黑色。大型祭祀要提前三个月准备,中等规模的祭祀要提前一个月,小型祭祀要提前十天。
乐器也分四等:九奏(祭天地)、八奏(祭神祇、太岁)、七奏(祭大明、太社、太稷、帝王)、六奏(祭夜明、帝社、帝稷、宗庙、先师)。舞蹈有两种:文舞和武舞。乐器不能随便移动,陵园祭祀不用乐器。年底要祭祀五礼之神,这时候由少卿负责。
一开始,吴元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太常司,设有太常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还有典簿、协律郎、博士(正七品)和赞礼郎(从八品)。
洪武初年,又设立了各个祠祭署,每个署里都设有署令、署丞。 十三年的时候,朝廷重新确定了协律郎等官的品级,协律郎成了正八品,赞礼郎成了正九品,司乐是正九品。 三十四年,把各个祠祭署的署令改名叫奉祀,署丞改名叫祀丞。 二十年的时候,把“司”改成了“寺”,其他的官职制度没变。(到二十五年的时候,司丞的品级已经定为正六品了。)
建文年间,又增加了两个赞礼郎和一个太祝,各个祠祭署也都有调整。比如,天坛祠祭署改成了南郊祠祭署,泗州祠祭署改成了泗滨祠祭署,宿州祠祭署改成了新丰祠祭署,孝陵还新设了钟山祠祭署,各个司圃(管理园圃的机构)还增加了神乐观知观这个职位。
成祖登基初期,只把天坛改成了天地坛,其他的都恢复了洪武年间的制度。(建文年间,南郊祠祭署改成了郊坛祠祭署,后来又改成了天地坛祠祭署。)
洪熙元年,设立了牺牲所,专门负责文书传递的工作。(在此之前,洪武三年的时候曾设立过神牲所,设有廪牲令、大使、副使等官职,不过四年后就取消了。)
世宗皇帝整顿祭祀典礼,把天地坛分成了天坛和地坛,把山川坛、耤田祠祭署合并成了神祇坛,大祀殿改成了祈谷殿,还增加了朝日坛和夕月坛,并分别设立了相应的祠祭署。同时,还增加了协律郎、赞礼郎、司乐等官员。(隆庆三年的时候,裁撤了四十八个协律郎等官员的职位,到了万历六年又恢复了,和嘉靖年间的设置一样。)
万历四年,把神祇坛改名为先农坛。
明朝的四夷馆,最初只有个少卿管事,那是正四品官,主要负责翻译书籍。从永乐五年开始,外国来朝贡,朝廷就专门设立了蒙古馆、女真馆、西番馆、西天馆、回回馆、百夷馆、高昌馆、缅甸馆这八个馆,招收译字生和通事来翻译各种语言文字。通事一开始是属于通政使司的。到了正德年间,又增加了八百多个馆,据说因为八百多个国家一起送来了兰花(八百国兰者哥进贡)。万历年间,又加了个暹罗馆。 四夷馆刚开始是归翰林院管的,选拔国子监的学生来学习翻译。宣德元年,又开始选拔官民子弟,专门委派官员教他们学习,学士们还会考核他们的学习进度。弘治七年,才正式增设了太常寺卿和少卿各一人来主管四夷馆,于是四夷馆就归太常寺管了。嘉靖年间,又裁撤了卿的职位,只留下少卿一人。 顺便说一句,南京的太常寺卿,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而北京的太常寺卿,从永乐年间开始,很多都是从乐舞生做起的,慢慢升迁到寺卿,甚至有的还升任礼部侍郎、尚书来掌管寺务,后来就一直沿袭这个做法了。直到隆庆年间,才又恢复了由科举考试出身的人来担任太常寺卿。 至于译字生,明朝初期地位很高,考试录取跟乡试、会试的进士一样,后来就成了杂流了。那些在四夷馆工作的译字生,升迁都在鸿胪寺。
光禄寺呢,有个卿,那是从三品;有两个少卿,正五品;还有两个寺丞,从六品。光禄寺下面还有典簿厅,有两个典簿,从七品;一个录事,从八品;还有四个署,分别是掌管大官、珍羞、美酒、肉酱的,每个署都有一个正职,从六品;四个副职,从七品;四个监事,从八品。此外还有司牲司,有个大使,从九品,还有一个副使,后来被裁撤了;司牧局也有个大使,从九品,嘉靖七年也被裁撤了;还有一个银库,也由一个大使负责。
哎,这位卿啊,主要负责祭祀、宴会、酒水、菜肴这些事。你得带着下面的少卿、寺丞和各位属官,仔细核对数量,登记出入账目,估算用量,做到不超过礼部的规定。各种祭祀活动,都要和太常寺一起准备祭品;要是天子亲自祭祀,你得负责进献酒水,接受赐予的祭肉;至于季节性的祭祀,那就得按照《月令》献上相应的物品;还有丧葬的祭品,也归你管。祭祀用的牲畜、水果、蔬菜这些,优先从上林苑取用,不够的话,就去市场上买,价格按市场价上浮十分之一,然后把这笔钱从国库里支出。各地进贡的水果蔬菜和调料,你得仔细登记收纳。至于祭祀用的器皿,可以交给工部,也可以自己招工制作,这样每年都能省下不少钱。各种宴会酒席,还有接待外国使臣和来访人员的饮食,都得按照他们的身份等级来准备。所有进出的物品、传达的命令、索要的物品,都要详细记录,然后向上面汇报。此外,还会派一位科道官员来监督你,检查你的账目,查处贪污舞弊行为。每年四月到九月,御用的东西和祭祀用品都要用冰镇着。
大官,负责宫中祭祀用品、节令宴会、接待外国使臣的宴请等等;珍羞司,负责宫中膳食的精细菜肴;良酝司,负责提供酒水;掌醢司,负责提供各种调味品,比如饴糖、油、醋、酱、梅子、盐巴;司牲司负责养牲畜,要检查牲畜的肥瘦,定期清洗;司牧司也一样。
一开始,吴元年的时候,设立了宣徽院,设有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和典簿(正七品),还把尚食局和尚醴局归它管,这两个局里设有正六品的大使和正七品副使。
洪武元年,宣徽院改成了光禄寺,设光禄卿(正四品)、少卿(正五品)、寺丞(正六品)和主簿(正八品)。原来尚食局之类的,还有太常司的供需库,都划归光禄寺管了,这些局库里的官职品级不变。第二年,又设了四个直长,专门负责给百官在御前赐宴时提供服务。洪武四年,设立了法酒库,里面设有从八品的大使和从九品副使。洪武八年,光禄寺升格为光禄司,光禄卿的品级也升了(卿从三品,少卿从四品),寺丞改称司丞(从六品),主簿改称典簿(从七品),还新设了个录事(从八品)。同时又设立了大官署、珍羞署、良酝署、掌醢署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正六品署令一人,正七品署丞一人,从八品监事一人。还设了个孳牧所,大使从九品,副使则不在品级序列里。
洪武十年,光禄司的散官品级终于确定下来了。因为光禄司的官员来源五花八门,有内官,有流官,还有厨子,出身不一样,散官的授予也不一样。这次终于统一了,内官就按内官的散官品级授予,流官按文官的散官品级授予,厨子呢,光禄卿(从三品)授尚膳大夫,少卿(正五品)授奉膳大夫,司丞(从六品)授司膳郎,各署丞(从七品)授掌膳郎,监事(从八品)授执膳郎。后来,那些局库都撤销了,设立了司牲司,孳牧所也改成了司牧司,后来又改成了司牧局。
洪武三十年,光禄司又改回光禄寺了,官制和以前一样,不过少卿的品级已经定为正五品了。建文年间,少卿和寺丞的品级都升了,少卿升到正四品,寺丞升到正五品。还新设了个司圃所,司牲司改成了孳牲所,并且提升了品级。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正统六年,裁撤了四个署的冗员。之前光禄卿奈享因为事务繁忙,奏请增加各署的官员,这次又奏请裁撤,一共裁撤了四个署正、五个署丞和七个监事。嘉靖七年,司牧局被撤销了。万历二年,又增加了一个银库大使。
太仆寺啊,就那么几个人。寺卿一个,那是从三品的大官;少卿两个,正四品,正德十一年又加了一个。寺丞四个,正六品。下面还有主簿厅,就一个主簿,从七品;常盈库,一个大使管着。
再说说它管辖的那些牧马监,每个监里都有监正一个,正九品;监副一个,从九品;还有个录事,不过后来监正、监副、录事这些职位都取消了。每个马群也都有个群长,后来这个也取消了。
寺卿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马匹,一切都要听兵部的。少卿呢,一个帮寺卿干活,一个负责督促营马(军队用的马),还有一个督促畿马(京畿地区的马)。寺丞就负责管理京师卫戍部队、京畿地区以及山东、河南六郡(济南、兖州、东昌、开封、彰德、卫辉)的马匹的繁殖和寄养。
养马嘛,根据人丁和家产,发给他们种马。一般来说,公马占两成,母马占八成,组成一个马群;南方地区则是一公四母。每年要征收小马驹,叫做“备用马”,统一它们的体格,供给将士们使用。将士的马匹够用了,多余的就寄养在京畿地区的府州县里。马匹的肥瘦、数量增减,都要根据它们的毛色和牙齿定期检查。
马匹养了三年,就要和御史一起检查,盖上印记,挑选健壮的,淘汰瘦弱的。那些以前是草场,后来开垦成田地的,每年要收租金,如果遇到灾荒,可以用这租金买马。如果需要赔偿或者折价纳税,就要收取马匹的钱款,上交给兵部。主簿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大使负责管理马匹和钱财的仓库。
一开始,洪武四年的时候,在答答失里营所设立了群牧监,根据水草丰茂的情况选择地方建立官署,专门负责养马。六年后,又在滁州设立了群牧监,不久改成了太仆寺,级别是正三品,设有卿、少卿、寺丞,还设有首领官知事、主簿各一人。七年,又增加了二十七个牧监和相关的官员,都归太仆寺管辖。之后又确定了群牧监各个官职的品级。(令,正五品;丞,正六品;镇抚,从六品;群头十人,吏目一人,省注。)十年,又增加了滁阳等地的牧监和所属的马群。把牧监的令、丞改成了监正、监副。(监正,从八品;监副,正九品;御良,从九品。后来又把监正的级别改成了正九品。)
二十二年,确定了滁阳等十二个牧监,每个牧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二人,录事一人。来安等一百二十七个马群,每个马群设群长一人。(一开始设群副二人,到这时候取消了。)二十三年,又增加了江东、当涂两个牧监和所属的马群。又撤销了乌衣等五十四个马群,改成了永安等七个马群,最终确定了十四个牧监(滁阳、大兴、香泉、仪真、定远、天长、长淮、江都、句容、溧阳、江东、溧水、当涂、舒城),九十七个马群。(大胜关、柏子、骝兴、保宁、草堂五群,隶属于滁阳监;永安、如皋、沿海、保全、朝阳、永昌、安定七群,隶属于大兴监;大钱、铜城、永丰、龙胜、龙山、永宁、新安、庆安、襄安九群,隶属于香泉监;华阳、寿宁、广陵、善应四群,隶属于仪真监;龙江、龙安、万胜、龙泉四群,隶属于定远监;天长、怀德、招信、得胜、武安五群,隶属于天长监;长安、白石、荆山、南山、团山、草平六群,隶属于长淮监;万宁、广生、万骥、顺德、大兴、骥宁、崇德七群,隶属于江都监;句容、易风、仍信、福胙、通德、承佩、上容、政仁、练塘、寿安十群,隶属于句容监;举福、从山、明义、永定、福贤、崇来、永城、永泰、奉安九群,隶属于溧阳监;开宁、泉水、惟政、清化、神泉、新亭、长泰、光泽八群,隶属于江东监;仪凤、仙坛、立信、归政、丰庆、安兴、游山、永宁八群,隶属于溧水监;石城、永保、化洽、姑熟、繁昌、多福、丹阳、德政八群,隶属于当涂监;枣林、海亭、伏龙、龙河、会龙、九龙、万龙七群,隶属于舒城监。)
二十八年,所有群牧监都撤销了,马匹都交给各地的官府养。三十年,在北平设立了行太仆寺,级别和太仆寺一样。建文年间,提升了寺丞的级别(原来是六品,提升到五品),又改了首领官的职称,增加了录事,以及典厩、典牧两个部门,还有骕騻等十八个马群,滁阳等八个牧监,龙山等九十二个马群。成祖朱棣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永乐元年,把北平的行太仆寺改成了北京行太仆寺。十八年定都北京后,就把行太仆寺改成了太仆寺。洪熙元年,又改回北京行太仆寺的称呼。正统六年,最终定名为太仆寺。原来在滁州的太仆寺,改成了南京太仆寺。(寺丞,一开始设四人。正统年间,又增加了八人,一共十二人,一人管京卫的马匹,一人管顺德、广平两府的马匹,一人管开封、卫辉、彰德三府的马匹,九人分别管顺天、保定、真定、河间、永平、大名、济南、兖州、东昌九府的马匹,包括繁殖马和寄养马。弘治六年撤销了四人。正德九年又增加一人,专门负责寄养马的事务。嘉靖八年又撤销了三人,一共六人分管,三年轮换一次,寄养马的事务就让府州县一起管。隆庆三年又撤销了三人,只留下三人,一人主管库藏并协助管理京畿边境的马政,两人分别管理东西两路的马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鸿胪寺啊,就那么几个人。寺卿一个,正四品;左右少卿各一个,从五品;左右寺丞也各一个,从六品。下面还有个主簿厅,就一个主簿,从八品。司仪署和司宾署,每个署里都有一个丞,正九品。鸣赞呢,最初是四个,从九品,后来又加了五个。还有序班五十个人,也是从九品,嘉靖三十六年裁撤了八个,万历十一年又恢复了六个。
鸿胪寺主要负责国家各种大型仪式和接待宾客的事儿。比如国家的大典、祭祀、朝会、宴会、讲经、册封、进献历法、进献春帖子、颁布诏令、奏报捷报等等,这些活动都得鸿胪寺的人操办。外国使臣来朝觐,各国的贡使来进贡,还有百官使臣回朝复命、谢恩,见面、辞行这些,都得鸿胪寺的人引领着去见皇上。过年过节,正月初一、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皇上赏赐假期和宴会,四月赏赐扇子和寿缕,十一月赏赐暖耳,祭祀完毕分发祭品,这些鸿胪寺都得负责安排百官行礼。司仪署主要负责仪式的布置和引领,外国使臣来朝,必须先在鸿胪寺演练一下仪式。司宾署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臣,辨别他们的身份等级,教他们行礼的规矩。鸣赞呢,负责赞礼,内赞、通赞、对赞、接赞、传赞,这些都是他们的活儿。序班就负责侍奉队伍、整理队伍、纠正仪仗和传达赞词。
一开始,明朝洪武元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侍仪司,这个官职的级别是正五品。到了洪武四年,侍仪司的官职设置就变成了:侍仪使(从七品)、引进使(正八品)、奉班都知(正九品)、通赞、通事舍人(从九品),这些官职的品级都在七品以下。
洪武九年,侍仪司改名为殿庭仪礼司,设置了正七品司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三人,从八品丞奉一人,正九品鸣赞二人,从九品序班十六人,正八品九关通事使一人,从八品副使六人。到了洪武十三年,又把“司使”改成了“司正”,还分设了左右司副各一人,序班的人数也增加到了四十四人,取消了承奉这个职位,同时又新设了四个司仪。洪武二十二年,又增加了左右司丞各两人(正九品)。洪武三十年,才正式改名为鸿胪寺,级别也升到了正四品,整个鸿胪寺的官员达到了六十二人,(卿以下官员的具体人数和品级,跟前面说的都一样),还另外增加了负责跟外国使节沟通的外夷通事。建文年间,鸿胪寺少卿以下官员的品级都升了一级。(少卿升为正五品,寺丞升为正六品。同时,还更改了一些主要官员的职称,鸣赞和序班的品级也都升了。) 司仪署和司宾署被撤销了,他们的职能由行人司承担,行人司也并入了鸿胪寺。到了成祖朱棣即位初期,这些机构设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尚宝司呢,设有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司丞三人(正六品)。(洪武元年的时候只设了一个司丞,后来才增加了两个人。)尚宝司主要掌管着各种宝玺、符牌、印章,并且负责辨别它们的用途。
话说这皇帝的印玺,一共二十四枚,其中十七枚是祖传的,嘉靖十八年又新添了七枚。这七枚分别是“皇帝奉天之宝”,这可是唐宋时代就有的传世之宝,祭祀天地的时候用;要是下诏书或者大赦天下,就用“皇帝之宝”;册封官员、赏赐有功之臣,就用“皇帝行宝”;给亲王大臣下诏书,或者调动军队,就用“皇帝信宝”;给皇帝加尊号,就用“皇帝尊亲之宝”;要是给亲王下谕旨,就用“皇帝亲亲之宝”。
除了这几个,还有“天子之宝”,用来祭祀山川和神灵;“天子行宝”,用来册封外国使节和赏赐有功的外国人;“天子信宝”,用来招抚边疆少数民族和征调军队。“制诰之宝”用于发布诏书;“敕命之宝”用于发布敕令;奖励大臣,就用“广运之宝”;给来朝觐的官员下达谕旨,就用“敬天勤民之宝”。其他的还有“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宝”,这些都是用来盖在图书、文史之类的文件上的。
嘉靖皇帝又新添了七枚,分别是“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 太子也有一枚印玺,叫做“皇太子之宝”。
这些印玺的使用,都得先上奏请示,然后才能拿出来用。每次上朝的时候,尚宝监的两位官员都要拿着印玺引导皇帝,等皇帝坐上龙椅后,就把印玺摆在案上,一直等到朝会结束。朝会结束之后,他们就捧着印玺送到中极殿,放在案上再出来。皇帝出巡的时候,这些印玺也要跟着一起走。每年年底,就把印玺送到钦天监,选个好日子,用香料和清水在皇极门清洗印玺,然后还要把这一年用过印玺的情况记录下来上报。总之,不管是请求使用印玺、使用印玺、捧着印玺、跟随印玺、清洗印玺还是交还印玺,都得和内官尚宝监一起办理。
金牌一共五种,发给那些负责护卫、值班、巡逻和夜间守卫的勋戚侍卫们。这五种金牌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仁牌形状像龙,公侯伯和驸马都尉佩戴;义牌形状像虎,勋卫指挥佩戴;礼牌形状像麒麟,千户佩戴;智牌形状像狮子,百户佩戴;信牌形状像祥云,将军佩戴。
然后是半字铜符,一共四种,发给巡城寺的卫官,分别是承、东、西、北。巡逻的人拿着左半边,守卫的人拿着右半边,两者合在一起才能验明身份。
令牌有六种:申牌发给金吾卫负责夜间警卫的人;木、金、土、火、水五种令牌,则发给五城兵马司负责夜间警卫的人。铜牌只有一种,叫做勇牌,发给负责看守的士兵。牙牌有五种,用于朝参时身份识别:公侯伯用“勋”牌,驸马都尉用“亲”牌,文官用“文”牌,武官用“武”牌,教坊司的人用“乐”牌。嘉靖年间,这些牙牌上还加上了“官字某号”的总编,上朝时佩戴出入,否则守卫会拦住。私自借用牙牌的,要按照律法处罚;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用了,就要交回内府。
祭祀用的牌子有三种:陪、供、执。分别给祭祀官员、供奉官员和办事人员使用。双鱼铜牌有两种,分别是严和善。严牌用来约束直卫锦衣校尉值班的人,善牌用来装饰光禄寺的办事人员。
最后是符验,一共五种:马、水、达、通、信。这符验的设计很有讲究,上面织有船和马的图案。“马”字代表单匹马,“达”字代表双匹马,“通”字也代表单匹马。 “水”字代表单艘船,“信”字代表多艘船。这些符验发给亲王、出镇的文武官员以及执行任务的行人。御史出巡察访时,会发给印信,事情结束后,都要验收收回。
这些出入的凭证,数量众多,管理严格,责任重大,可见其重要性。
话说当年太祖皇帝刚建立王朝的时候,设立了一个官职叫符玺郎,品级是正七品。到了吴元年,这个官职改名叫尚宝司卿,级别升到了正五品。这个官职呢,是由一些有学问的侍从官员和有功勋的卫队官员来担任的,比如耿瑄,当时是散骑舍人;黄观,是侍中;杨荣,是庶子,他们都当过尚宝司卿。总之,想当这个官,没点真本事可不行。那些勋贵大臣的子弟,想要当这个尚宝司卿,也得是皇上特批才行。
后来啊,这个尚宝司卿的职位就越来越多的被恩荫(靠关系)和寄禄(挂名领俸禄)的人占据了,而且也没有固定的员额了,也就是人数不固定。
六部下面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个科里都有一个正七品级的都给事中,还有两个从七品级的左右给事中。另外,吏科有四个从七品给事中,户科八个,礼科六个,兵科十个,刑科八个,工科四个。不过,这人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会增减。比如万历九年的时候,兵科裁撤了五个,户科和刑科各裁撤了四个,礼科裁撤了两个。到了万历十一年,又重新在户、兵、刑三科各补了两个人,礼科补了一个。
六科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皇帝,规劝皇帝,补救过失,发现问题,检查百官和六部各司的工作。凡是皇帝颁布的命令,重要的需要向皇帝汇报,不重要的就由他们签署后颁布;如果发现有错误,就封存起来,再向皇帝报告。所有内外官员上交的奏章,都要分类抄录,然后签署后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吏部选拔官员,都得由吏科的都给事中带着印信到皇帝面前请示。外地官员领取文凭,都得先到吏科盖章。内外官员考核自述之后,吏科要和其它科一起向皇帝奏报,并查处不称职的官员。
户科主要负责监督光禄寺的收入,以及十个库房的金银钱粮等财物,和其它科轮流值班,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如果发现有人非法占有土地或隐瞒土地的情况,就要进行调查处理。礼科主要负责审核礼部的仪制,记录那些被弹劾罢官或有污点的官员,以便将来核实追赠谥号。兵科主要负责监督武官的诰敕,其选拔官员的程序和吏科一样。刑科每年二月下旬要向皇帝汇报上一年南北两地罪犯的人数,年底要汇报全年监狱里关押罪犯的情况,每十天要汇报实际关押罪犯的人数,这些数据都根据司法部门的报告来上报。工科主要负责检查军器局,和御史一起巡视节慎库,和其它科一起检查宝源局。
如果发现皇帝的德行有缺失,朝政有失误,或者官员有贤有佞,六科可以单独上奏,也可以联合上奏。虽然六科分工不同,但如果事情重大,任何一科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但如果事情属于某一科管辖,那么这个科就应该放在奏章的首位。每天早朝的时候,六科轮流派一人站在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旨意。奏章每天都要登记在册,每五天送交内阁存档。各部门执行旨意的情况,每五天也要进行核查。内官传达旨意必须先向皇帝复奏,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执行。六科的官员还可以担任乡试的考试官,会试的同考官,殿试的受卷官;册封宗室、藩属或告谕外国,也可以担任正副使。
朝中官员的出入登记,由六科轮流负责。登闻鼓楼每天都由一人值守,由锦衣卫官员监督(洪武元年,曾由监察御史一人负责,后来改为六科和锦衣卫轮流值守)。如果有人递交奏章,就要写好奏章呈递上去。如果遇到死刑犯有冤情上诉,就要判决暂缓执行,并向皇帝请示。凡是重大的事情在朝廷上讨论,大臣们推荐人选,大案要案在朝廷审理,六科的官员都要参与其中。
明朝初期,设立了给事中这个官职,一开始是正五品,后来级别改了好几次,跟起居注的官职级别差不多。洪武六年,设置了十二个给事中,级别是正七品,并且第一次把他们分成了六科,每科两个人,还铸造了给事中的印章,由年纪最大的那个人掌管。到了九年,给事中的数量定为十人;十年,他们归承敕监管辖;十二年,又改归通政司管辖。洪武十三年,又设立了谏院,设左、右司谏各一人,都是正七品;左、右正言各二人,都是从七品。十五年,又设立了谏议大夫,当时还让兵部尚书唐铎担任这个职位。不过没多久,这些新设的职位都被取消了。
洪武二十二年,给事中改名为“元士”,人数也增加到了八十一。起初,魏敏、卓敬等人,一共八十一人都担任给事中。皇上觉得这个人数正好符合古代“元士”的数目,所以就改名为“元士”了。但后来,因为觉得六科才是根本,所以又把“元士”改回“给事中”了。没过多久,又改回“给事中”了。洪武二十四年,对六科的官员数量做了调整,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二人,从八品。这样一来,给事中总共有四十人,都是正九品。各个科室的官员数量分配,跟之前列举的差不多。
建文年间,都给事中改成了正七品,给事中是正七品,取消了左、右给事中的职位,还增加了拾遗、补阙这两个官职。成祖即位初期,取消了拾遗、补阙,恢复了左、右给事中,级别都是从七品。后来又对六科进行了调整,把他们安排在午门外直房办公。“六科衙门以前在砖门内尚宝司西边。永乐年间发生火灾后,就搬到了午门外东西两侧,每晚由一科轮流值宿。”宣德八年,又增加了户科给事中,专门负责管理黄册。
另外,还有中书科,中书舍人二十人,都是从七品;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制敕房中书舍人,这些都是从七品,而且没有固定的员额。
中书科的舍人,主要工作是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这些东西。需要起草文件的时候,就向翰林院的人请示;需要用宝印的时候,就向内府请示;左券和查阅档案这些事,就交给古今通集库。诰敕呢,(公侯伯以及一品到五品官员用诰命,六品到九品官员用敕命。) 查阅档案的时候,一开始用二十八宿来编号,后来改用《急就章》里的字来编号。诰敕的编号,有仁、义、礼、智,公、侯、伯、蕃王、一品、二品官员用这些;还有十二支,还有文、行、忠、信,文官三品以下的官员用这些;还有千字文,武官和续发的诰命用这个。每个编号都用一千个,用完了一千个就从头再来。王府和驸马都尉不用编号,土官则按照文武官来分类编号。
大型朝会的时候,他们要列席参加。太子东宫举行节日庆典和朝贺的时候,他们要引导皇帝,并在文华殿列席。皇室成员册封的时候,他们要担任副使。(乡试、会试、殿试,有时候也会有差遣,职务和科员差不多。)南郊祭祀的时候,他们要跟随皇帝一起参与祭祀活动。这个职位没有正副之分,谁在岗位上时间长,谁就负责掌管印章。
文华殿的舍人,主要工作是奉旨书写书籍。武英殿的舍人,主要工作是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诰敕房的舍人,负责书写文官的诰敕,翻译敕书以及外国文书、揭帖,还有兵部的功绩记录和勘合底簿。制敕房的舍人,负责书写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等等各种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的底簿。
1367年,朝廷刚开始设立十个直省舍人,官职是正八品,归中书省管辖。九年后,改称中书舍人,官职升为正七品,不久又降为从七品。十年后,中书舍人跟给事中都归承敕监管。建文年间,取消了中书舍人这个职位,改称侍书,官职升为正七品,进入文翰馆,归翰林院管辖。成祖朱棣重新恢复了旧制。之后,在午门外设立了中书科,正式设置二十个中书舍人的职位。(那些因为荫庇而有俸禄的人,不在这个名额之内。)宣德年间,内阁设立了诰敕房和制敕房,这两个部门都设有中书舍人。嘉靖二十年,从各部主事和大理寺评事中选拔人员,让他们保留原来的官职,同时兼任诰敕房和制敕房的中书舍人。嘉靖四十四年,因为这两个部门人员不足,就让吏部考试选拔人员担任中书舍人。隆庆元年,规定这两个部门的办事官员不能升迁为九卿。
说起来,洪武年间还设立过承敕监、司文监和考功监这些机构。(洪武九年设立承敕监,设正六品令一人,从六品丞二人。后来又把令改成正七品,丞改成正八品。十年后,把令、丞改称承敕郎,设二人,从七品。给事中、中书舍人都在它管辖之下。后来这个机构被取消了。)(洪武九年设立司文监,设正六品令一人,从六品丞二人。后来又把令改成正七品,丞改成正八品。十年后被取消了。)(洪武八年设立考功监,设令、丞。九年后确定设正六品令一人,从六品丞二人。后来又把令改成正七品,丞改成正八八品。十八年后被取消了。)这些机构都参与处理诰敕相关事务。永乐年间开始,让内阁学士负责处理政务,诏书、敕令和制诰都由他们负责。而誊写副本、缮写校对这些工作,都由中书舍人来完成,事情做完就离开。宣德年间,才开始在内阁西边的小房间里挑选擅长书写的人,称之为西制敕房。而那些负责诰敕的学士们住在内阁东边,写好稿子交给中书舍人缮写呈递,称之为东诰敕房。(这些都是办事机构。如果说带“知制诰”的官衔,只有大学士和学士才能担任。)正统年间以后,学士们不再负责处理诰敕的事务,内阁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中书舍人、序班和译字等官员处理,于是内阁里又有了东诰敕房。(这是因为刘铉不和辅臣一起吃饭而引起的。)嘉靖年间后期,又让翰林史官负责处理外面的制诰,而武官的诰敕仍然由他们自己所属部门负责。像诏书、赦令、敕令、革职之类的文件,必须经过内阁大臣的批准,翰林院的官员不能参与。
至于在文华殿和武英殿负责笔札的官员,最初是内官,后来由中书舍人轮流值班,之后也专门挑选擅长书写的人担任。总的来说,中书舍人有两条晋升途径:一是通过进士科考试选拔,可以升迁到科道部门;二是那些在文华殿、武英殿和内阁两房任职的中书舍人,不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只要是进士及第、监生、生员、平民百姓,只要擅长书写,都可以担任。那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最初被授予序班的职位,等到考试合格成为中书舍人后,就不能升迁到科道部门,即使以后官职再高,仍然要保留原来的官衔继续办事。(那些以擅长楷书出身的人,可能会被加授太常卿的官衔,像沈度、沈粲、潘辰这些人,有的甚至升迁到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的职位。)洪武初年,还设立了承天门待诏一人,阁门使四人,观察使十人,后来这些职位都被取消了。
行人司呢,就一个司正,正七品,还有个左司副、右司副,都是从七品。下面还有三十七个行人,正八品。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皇帝的信物去办事,比如颁布诏书赦令,册封皇室成员,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招揽人才,还有赏赐、慰问、赈灾、军事行动、祭祀等等,这些事都归他们管。每年朝审的时候,行人还要拿着皇帝的旨意去法司,送犯人去戍边,然后把名单交给五府,再把内府的批文送回去。
一开始,洪武十三年才设立行人司,那时候行人官职才正九品,左行人和右行人更是从九品。后来行人升职了,司正、左司副、右司副的职位都出来了,行人的数量也增加到三百四十五人。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又给行人升了官,因为之前很多行人都是孝廉出身,办事不太让人满意,所以就定下来,行人司一共四十个人,而且必须是进士出身。 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私自行动,行人的地位这才变得重要起来。建文年间,行人司被撤销了,行人们都归属鸿胪寺。到了成祖时期,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钦天监呢,有个监正,正五品;还有两个监副,正六品。下面还有主簿厅,一个主簿,正八品。然后是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这五个官都是正六品。还有五官灵台郎八个,从七品,后来减了四个;五官保章正两个,正八品,后来减了一个;五官挈壶正两个,从八品,后来减了一个;五官监候三个,正九品,后来减了一个;五官司历两个,正九品;五官司晨八个,从九品,后来减了六个;最后还有漏刻博士六个,从九品,后来也减了五个。
天文监的正副监正,主要负责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历法、占卜吉凶和推算星象运行。日月星辰、风雨云气等等,他们都会带领属下进行观测和预测。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就要立刻上报朝廷。天文监的学习内容分为四科:天文、漏刻、回回历和历法。从五官正到天文生、阴阳人,每个人都分科学习。每年冬至,他们要上报明年的《大统历》(成化十五年之后改为十月初一上报)。然后递交给礼部颁布施行。此外,《御览月令历》、《七政躔度历》、《六壬遁甲历》、《四季天象录》等历书也要提前呈送给皇帝。历书的注释,御用历书有三十条(比如祭祀、颁布诏令、皇帝出行等等),民间历书有32条,六壬遁甲历有72条。每逢祭祀的日子,前一年就要选定吉日上报,然后通知太常寺。凡是营建、征讨、婚嫁、皇陵等大事,都要选择良辰吉日。立春的时候,要在东郊预先观测气候。重大朝贺仪式上,文楼上要设置计时用的鼓和漏刻,司晨官和负责鸡鸣报晓的人员都要各司其职。发生日食月食的时候,要提前计算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上报,然后交给礼部,再转告内外各部门采取应对措施,并根据占卜书上报情况。(如果日食月食不足一分,即使《回回历》上显示超过一分,也要上报,但不用采取应对措施。)天文监的官员不能改换其他官职,他们的子孙也不能从事其他职业。如果人员不足,就由礼部寻找合适的人选进行考核后任用。五官正负责推算历法,确定四季。司历、监候协助他完成工作。灵台郎负责辨别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分野,以此来预测天文异象。观象台上四个方向各有一名天文生轮流值班观测。保章正专门研究天文异象,判断其吉凶。挈壶正负责管理漏刻。漏壶里装水,浮箭指示时间,以此来验证中星的昏旦时刻。漏刻博士根据漏刻计时,用牌子换班,用鼓报时,用钟鼓提醒早晚。司晨官协助他工作。
第二段:总而言之,天文监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从日常的天文观测到重大事件的择日,都离不开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他们肩负着为国家提供准确天文信息和历法依据的重任,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人员配备到日常工作流程,都体现了古代天文机构的严谨和制度化。 而各种历书的编纂和上报,也展现了当时天文历法研究的水平和对天象预测的重视程度。 整个体系精密而复杂,确保了国家各项事务的顺利进行,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期盼。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就设立了太史监,里面有太史令、通判太史监事、佥判太史监事、校事郎、五官正、灵台郎、保章正、保章副、挈壶正、掌历和管勾这些官职。刘基当上了太史令。吴元年(朱元璋称吴王时期)的时候,把太史监改成了太史院,院使的级别是正三品。(其他的官职级别分别是: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五官正,正六品;典簿、雨旸司、时叙郎、纪候郎,正七品;灵台郎、保章正,正八品;副,从八品;掌历、管勾,从九品。)
洪武元年,朱元璋招募了元朝的太史张佑、张沂等十四个人,又把太史院改成了司天监。司天监的官职设置是:监令一人(正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监丞一人(正六品),主簿一人(正七品),主事一人(正八品),五官正五人(正五品),五官副五人(正六品),灵台郎二人(正七品),保章正二人(从七品),监候三人(正八品),司辰八人(正九品),漏刻博士六人(从九品)。 此外还设立了回回司天监,官职设置是:监令一人(正四品),少监二人(正五品),监丞二人(正六品)。 还请来了元朝回回司天监的郑阿里等人来讨论历法。
洪武三年,司天监改名为钦天监。洪武四年,皇帝下令钦天监的官员只能专心负责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没有特殊旨意不能升迁调动。同时还给钦天监的官员们规定了散官的职衔。(监令是正仪大夫;少监是分朔大夫;五官司是司玄大夫;监丞是灵台郎;五官保章正,是平秩郎;五官灵台郎是司正郎;五官挈壶正,是挈壶郎。)洪武十四年,钦天监的级别被提升为正五品,设监正一人,监丞一人。(其他的属官,从五官正以下,人数和以前一样。)所有官员都按照品级授予文职散官。洪武二十二年,把监正改名为监正,把监丞改名为监副。洪武三十一年,取消了回回钦天监,把他们的历法并入钦天监。
明朝初期,还设立了一个稽疑司,专门负责占卜问卦的事情,没过多久就取消了。(洪武十七年设立稽疑司,设司令一人,正六品;左、右丞各一人,从六品;属官司筮,正九品,人数不定。不久后就取消了。)
太医院啊,最高领导是院使,正五品;下面还有两个院判,正六品。 再往下就是御医,开始只有四个,正八品,后来增加到十八个,隆庆五年最后定下来十个。 此外还有个吏目,负责管理文书之类的。生药库和惠民药局,每个都设一个正使和一个副使。
太医院主要负责医疗方面的事务。 当时医术分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都要专攻一科,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妇科、外科(疮疡)、针灸科、眼科、口腔科、接骨科、伤寒科、耳鼻喉科(咽喉)、外科(金镞,指金属箭头等异物)、按摩科和祝由科(一种巫医)。 学医的都是世家子弟,选择老师学习,三年、五年就要考试,考三次才能最终确定职务高低。 用药方面,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合适的药材,严格按照标准炮制使用。全国各地送来的药材,由太医院的官员收进生药库,还要注意保管,防止受潮或者变干,礼部还会派官员来检查。
给皇帝看病,院使、院判、御医都要一起会诊,然后内臣在内务府选药,大家一起签字盖章,再写一份报告,详细说明药方、病情和治疗方法,呈给皇帝。 皇帝的药,太医院官员和内臣一起监督煎药。 每煎两剂合为一剂,煎好后分成两份,先由御医和内臣试尝,没问题了再给皇帝服用。 所有这些过程都要详细记录在册,盖上内印,注明日期和原因,方便以后查考。 王府需要医生,太医院要奉旨派人过去;文武大臣和外国使节生病了,也要奉旨出诊。 治疗结果如何,都要写报告呈给皇上。 各府州县都设有惠民药局,边关、卫所和人口密集的地方,也都设有医生、医士或医官,这些医务人员都是由太医院考核后派去的。 年底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定优劣,作为升降职务的依据。
话说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就设立了一个医学提举司,里面有提举(从五品)、同提举(从六品)、副提举(从七品)、医学教授(正九品)、学正、官医、提领(从九品)这些官职。后来呢,又改名叫太医监,设少监(正四品)和监丞(正六品)。再后来,到了吴元年,又把监改成了院,官职也变了,成了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簿(正七品)。
洪武三年,又建了惠民药局,府里设提领,州县设官医,专门给穷苦的军民看病抓药。六年的时候,在皇宫里又建了个御药局,这才有了御医这个职位。御药局的级别是正六品,里面有尚药、奉御各两人,直长两人,药童十人,这些都是内官和内侍。御医呢,有四个,都是从太医院选拔出来的医士。四方进贡的名贵药材和储备的药品,都由一个奉御来管。皇帝用的药和膳食,都是御医在内务府里制作,太医院的官员负责诊治。十四年,太医院的级别升到正五品,设令一人,丞一人,吏目一人;还管着四个御医,都跟文官一样,授予散官。二十二年,又把“令”改回“院使”,“丞”改回“院判”。到了嘉靖十五年,御药房改名叫圣济殿,还建了个御药库,御医们轮流值班,给皇帝服务。
再说说上林苑监,这地方设左、右监正各一人(正五品),左、右监副各一人(正六品)。不过这监正、监副的职位后来不常设了,就由监丞代理。还有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七品),下面有个典簿厅,设典簿一人(正九品)。此外还有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典署一人(正七品)、署丞一人(正八品)、录事一人(正九品)。
监正负责管理皇家园林、池塘、牲畜和树木。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蔬菜水果,他都得管着,监督养护人员和种植人员,按时管理好种植和养殖的土地,种植和养殖各种东西,来供应祭祀、招待宾客和皇宫的膳食。皇家园林的范围,东到白河,西到西山,南到武清,北到居庸关,西南到浑河,而且这些地方都禁止狩猎。良牧署负责养牛羊猪,蕃育署负责养鹅鸭鸡,都要登记母畜公畜的数量,考核繁殖情况。林衡署负责管理果树、花木和优质蔬菜,嘉蔬署负责种植瓜果蔬菜,都要计算土地面积和种植数量,按时进贡。
洪武二十五年,有人提议修建上林苑,选址在城南,(从牛首山连接方山,西边到河边。)把图纸呈上去后,太祖皇帝觉得会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就否决了。永乐五年,才正式设立上林苑监,下设良牧、蕃育、嘉蔬、林衡、川衡、冰鉴以及典察左右前后十个部门。洪熙年间,把蕃育署和嘉蔬署合并了。(良牧、川衡并入蕃育署,冰鉴、林衡并入嘉蔬署,典察四个部门也进行了合并或分立。)宣德十年,才最终确定了四个部门。正德年间,又增加了九十九名内臣监督。嘉靖元年,裁撤了八十名监督,取消了蕃育署和嘉蔬署的典署,以及林衡署和嘉蔬署的录事。
京城东西南北五个城门的兵马指挥司,每个指挥司都设正指挥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四人(正七品),吏目一人。
指挥官负责巡逻抓捕盗贼,管理街道、沟渠以及囚犯、防火等事务。整个京城内外,都划分区域,分别由他们管辖。辖区内如果有游民或者坏人,就要抓起来处理。如果皇帝出城祭祀,他们就要率领当地百姓服役。(亲王、郡王的父亲即使没有官职,亲王会被授予兵马指挥的职位,郡王会被授予副指挥的职位,但是不用实际做事。)
明朝初期,设立了兵马指挥司,里面有都指挥、副都指挥和知事这几个职位。后来改成了指挥使和副指挥使,每个城门都驻扎有军队。洪武元年,命令在京城的兵马指挥司同时管理市场,每三天就要检查一下街市的度量衡,核实牙行僧人的姓名,了解一下物价。五年后,又在中都(南京)设立了兵马指挥司的分支机构。十年后,确定京城和中都兵马指挥司的官职等级都是正六品(之前是正四品)。同时,把职位改成了指挥和副指挥,主要负责京城巡逻抓捕等事务,取消了知事这个职位。洪武二十三年,正式设立了五城兵马指挥司(只有中城仍然叫中兵马指挥司),并且增加了文书之类的职员。建文年间,兵马指挥司改名为兵马司,指挥和副指挥也改成了兵马和副兵马。永乐元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永乐二年,设立了北京兵马指挥司。嘉靖四十一年,皇上命令巡视五城的御史,每年年底都要把各城兵马指挥司的报告汇总起来,进行弹劾。隆庆年间,御史赵可怀建议说:“五城兵马司的官员,应该从科举考试的正途选拔,他们的职责是检查死伤案件,处理刑名盗贼案件,就像两京的知县一样。如果他们不称职,巡城御史就应该弹劾他们。”
顺天府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府尹一人(正三品),府丞一人(正四品),治中一人(正五品),通判六人(正六品,嘉靖之后裁撤了三人),推官一人(从六品),儒学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一人(从九品)。顺天府下属机构包括: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品级不详)。顺天府管辖宛平县和大兴县,每个县都有知县一人(正六品),县丞二人(正七品),主簿人数不定(正八品),典史一人(品级不详)。此外还有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都税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品级不详);宣课司(四个,分别设在正阳门外、正阳门、张家湾、卢沟桥),税课司(两个,分别设在安定门外、安定门),各大使一人(从九品);税课分司(两个,分别设在崇文门、德胜门),各副使一人(品级不详);递军所和批验所,各大使一人(从九品)。
府尹啊,就是管北京城里一切大小事务的最高长官。他得劝百姓好好种地,了解民情,公平收税,合理安排徭役,认真祭祀,清点人口,整治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恶霸,照顾穷苦人家,处理官司,总之,得时刻想着老百姓的难处。每年春天立春的时候,要迎春、进春,祭祀主管农业的神灵;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一大早就得进宫朝见皇帝,在老人坊听皇帝训话;春天和冬天的第一个月,还要带着手下官员举行乡饮酒礼。那些勋贵人家有什么事要上报,每个月都要汇报三次。他还要管着市场,保证物价稳定。要是宫里来人征用物资,即使对方有皇帝的印信和文书,府尹也得先写个报告呈给皇帝。要是皇帝亲自下地耕种,行三推礼,府尹就拿着青箱在后面播种;等皇帝礼毕,再带领老百姓把地种完。
府丞呢,是府尹的副手,还兼管学校;治中协助府尹和府丞处理府里的政务;通判负责粮食、马匹、军工、薪炭、河道、堤坝这些事情;推官负责审理案件,考察属下官员;顺天府下辖的两个县,职权跟其他县差不多,但因为离京城近,官职品级要高一些。
顺天府就是以前的北平府。洪武二年设立了北平行省,九年改成了北平布政司,都以北平为府治。永乐初年,改名为顺天府,永乐十年,升格为府尹,官职是正三品,机构设置跟应天府(南京)差不多。(顺天府通判以前有六个,分别管粮食、马匹、军队、工匠、河道和柴炭。嘉靖八年撤销了管河道和柴炭的两个通判;万历九年又撤销了管军队和工匠的两个通判;万历十一年又恢复了一个通判,同时管军队和工匠。)
武学,就是京卫武学,设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一人;卫武学,设教授一人,训导一到两人。主要负责教导京卫各卫的年轻军官、将要继承家业的子弟和武科学生,为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并接受兵部的领导。那些没有武学的卫所,武科学生就归儒学管。
建文四年才开始设立京卫武学,设教授一人,十个斋舍,每个斋舍有两个训导。永乐年间取消了,正统六年又恢复。后来,各个卫所逐渐都设立了武学,官职设置跟儒学差不多。
僧录司里头,有左、右善世各一人,都是正六品;左、右阐教各一人,都是从六品;左、右讲经各一人,都是正八品;左、右觉义各一人,都是从八品。
导录司呢,有左、右正一各一人,都是正六品;左、右演法各一人,都是从六品;左、右至灵各一人,都是正八品;左、右玄义各一人,都是从八品。 此外,还有神乐观提点一人,正六品;一个知观,从八品,不过嘉靖年间给撤了。龙虎山正一真人,那是正二品的大官儿!这职位是洪武元年,张正常上朝后,把天师的称号给去了,改封真人,而且世袭。到了隆庆年间,真人这职位又给取消了,只叫提点。后来万历初年又恢复了。 还有法官、赞教、掌书各两个人。阁皂山、三茅山各有一个灵官,都是正八品;太和山也设了个提点。
僧录司和道录司,管着全国的和尚和道士。在各府州县,还有僧纲司、道纪司之类的机构,负责具体事务,选的都是精通经书、品行端正的人。神乐观呢,主要负责歌舞祭祀,给天地神祇、宗庙社稷这些祭祀活动准备节目,它归太常寺管,跟道录司没关系。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一年,就设立了善世院和玄教院,不过四年后就取消了。第五年,开始给和尚和道士发执照,也就是度牒。十一年的时候,在郊祀坛西边建了个神乐观,还设了提点和知观这两个官职。一开始,提点是六品官,知观是九品官,后来在洪武十五年,提点升到了正六品,知观升到了八品。每次朝廷举行大朝会,提点就站在僧录司左善世下面,道录司左正一上面。十五年的时候,才正式设立了僧录司和道录司,官职设置跟之前一样。和尚分三等:禅宗、讲经、教化;道士分两等:全真教、正一教。这些官职没有俸禄,都归礼部管。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对佛教和道教进行了一次大清理,规定和尚三年才能领一次度牒。每个府州县的寺庙道观,只留下规模大的那一座,其他的都合并到一起。每个府最多只能有四十个和尚道士,州里三十个,县里二十个。规定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和五十岁以下的女子,不能出家当和尚道士。二十八年的时候,又下令全国的和尚道士都要到京城参加考试,考不过的就不给发度牒。后来,佛教里出现了法王、佛子、大国师这些称号,道教里也有大真人、高士这些称号,还赐给他们银印、蟒袍、玉器,甚至还加封太常卿、礼部尚书、甚至宫保的官衔,有的还被封为伯爵,这些都是一时宠幸,并非制度规定。
教坊司呢,设一个奉銮,是正九品;还有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都是从九品,负责宫廷的歌舞演奏。教坊司的人员都是乐户,也归礼部管。到了嘉靖年间,又在显陵(皇帝陵墓)设立了一个供祀教坊司,也设了左、右司乐各一人。
咱先说说明朝的太监机构,一共十二个监,每个监都有一个正四品太监当老大。 还有左少监、右少监各一个,都是从四品;左监丞、右监丞各一个,正五品;再加一个正六品的典簿。 此外还有长随和奉御,人数不固定,都是从六品。 这是洪武年间的老规矩了,后来慢慢改了不少,具体改动后面再说。
第一个是司礼监,这可是个重要的部门。里面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各一个,还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以及管书籍、字画、内书堂、六科郎的掌司,还有人数不定的典簿。提督太监负责皇城里的礼仪、刑法、管理太监们,看大门,催促光禄寺送东西等等。掌印太监管内外奏章和御前用的勘合。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负责处理奏章,按照皇帝的批示写东西。其他的掌司就管各自的事儿,典簿负责记录奏章和各种账目。
接下来是内官监,这儿有个掌印太监管着全局,还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的,以及监工,人数都不固定。 他们管着木头、石头、瓦、土、塔材、油漆、婚礼用品、火药等等十个作坊,还有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总之,国家修建宫殿、陵墓,还有铜锡器皿、冰窖等等,都归他们管。
御用监呢,也有个掌印太监,还有里外监把总各一个,以及典簿、掌司、写字的、监工,人数都不固定。 皇帝用的屏风、床榻这些木器,还有紫檀、象牙、乌木这些高级玩意儿,都是他们造办的。 另外,武英殿里写书画册的,也归御用监管,最后要呈给皇帝。
司设监的人员配置跟内官监差不多,主要负责皇家的卤簿、仪仗、帷幕这些东西。御马监有掌印、监督、提督三个太监,还有负责马匹的各级官员。象房也有人专门管。神宫监负责太庙的打扫和香火。
尚膳监,掌印太监管着御膳房,还有个提督光禄太监,以及总理、管理、佥书、掌司等等,负责皇宫的饮食和宴会。尚宝监管着皇帝的玉玺、敕符、印信这些宝贝。 用印的时候,先得由尚宝司递交申请,然后由女官尚宝司领取,用完后要登记造册,再交还。
印绶监跟尚宝监差不多,管着古今通集库,还有铁券、诰敕、贴黄、印信等等。直殿监负责宫殿的清洁卫生。尚衣监负责皇帝的衣服鞋子帽子。最后是都知监,掌印太监管着全局,以前负责各监之间的联络和勘合,后来主要负责随驾出行和维持秩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将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先说四个司,以前每个司都有一个正五品的主管,还有两个从五品的副手,不过后来制度改了不少,具体情况后面再说。
第一个是惜薪司,负责烧柴火的。有个总管太监,下面还有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的,以及监工,还有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这些地方也都设有佥书和监工,人数不固定,反正就是管烧柴火的。
第二个是钟鼓司,也设个总管太监,还有佥书、司房、学艺官,人数也不固定。这个司负责早朝的钟鼓,还有宫里的音乐、戏曲、杂耍之类的。
第三个是宝钞司,也是个总管太监带队,还有佥书、管理、监工,人数不固定。这个司负责造纸,粗纸细纸都管。
最后一个是混堂司,也是总管太监当家,还有佥书、监工,人数不固定,负责宫里洗澡的事儿。
接下来是八个局,以前每个局都有个正五品的正使,还有两个从五品的副使。
第一个是兵仗局,有个总管太监,还有一个管军械库的太监,还有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人数不固定,负责制造武器,火药司归它管。
第二个是银作局,有个总管太监,还有管理、佥书、写字、监工,人数不固定,负责制作金银首饰。
第三个是浣衣局,有个总管太监,还有佥书、监工,人数不固定。宫里年纪大的或者退休的宫女都住这儿,不过这个局不在皇城里。
第四个是巾帽局,有个总管太监,还有管理、佥书、掌司、监工,人数不固定,负责宫里人戴的帽子鞋子,还有驸马、藩王那些人的帽子鞋子。
第五个是针工局,人员配置跟巾帽局差不多,负责做宫里的衣服。
第六个是内织染局,人员配置也跟巾帽局差不多,负责染织皇室和宫里用的布匹,城西有个蓝靛厂是它管的。
第七个是酒醋面局,人员配置也跟巾帽局差不多,负责宫里用的酒醋、酱油、面粉、豆子这些东西,跟御酒房没关系。
第八个是司苑局,人员配置也跟巾帽局差不多,负责种菜和种水果。
十二监、四司、八局,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二十四衙门。
首先,皇宫里有个内府供用库,管库的太监首领就一位,其他的管理人员、文书、监工人数不固定。这个库房负责宫里和皇陵内官的粮食,还有皇室用的黄蜡、白蜡、沉香等香料,所有油蜡库都归它管。以前,每个库房的管理人员设置和八个部门一样。
然后是司钥库,管理人员设置和上面一样,主要负责保管和发放赏赐用的制钱。内承运库,掌印太监一位,还有十位近侍和佥书太监,其他的管理人员、文书、监工人数不固定。这个库房负责保管宫里所有的金银珠宝,所有金银财宝都归它管。
接下来是十个库房,分别叫甲库到癸库,这里只说前八个:甲库存银朱、黄丹、乌梅、藤黄、水银这些东西;乙库存奏章用的纸张和各省进贡的棉袄;丙库存丝绵和布匹;丁库存生漆、桐油等;戊库存进贡的弓箭、盔甲;承运库存黄白生绢;广盈库存纱罗等丝绸;广惠库存巾帕、梳子、刷子、钱币、银锭这些东西。赃罚库专门存放没收来的赃物。每个库房都有一个主管太监,其他的贴库、佥书人数不固定。
御酒房,主管太监一位,佥书人数不固定,负责酿造皇室用的酒。御药房,主管太监正副各一位,轮班值守,近侍和医官人数不固定,负责皇室的药品,和太医院互相配合。御茶房,主管太监正副各一位,轮班值守,近侍人数不固定,负责供应茶酒、瓜果和进献御膳。牲口房,主管太监一位,佥书人数不固定,负责饲养珍禽异兽。刻漏房,主管太监一位,佥书人数不固定,负责报时,每到一个时辰就让值班的监官进宫换牌子,晚上还要报刻报水。更鼓房,一般是犯了错的内官来当差。甜食房,主管太监一位,协同人员人数不固定,负责制作虎眼糖、窝丝糖等各种甜食,归御用监管辖。弹子房,主管太监一位,佥书若干,专门准备泥弹。灵台,主管太监一位,佥书、近侍人数不固定,负责观测天象,预测吉凶。绦作,主管太监一位,协同人员人数不固定,负责制作各种颜色的丝带和绶带,归御用监管辖。盔甲厂,就是以前的鞍辔局,负责制造兵器。安民厂,以前叫王恭厂,每个厂都有一个主管太监,贴厂、佥书人数不固定,负责制造火炮和火药。
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奉天门、玄武门、左、右顺门、左、右红门、皇宫门、坤宁门、宫左、右门,还有东宫的春和门、后门、左、右门,皇城和京城内外所有城门,每个门都有一个主管,其他管理人员人数不固定,负责城门的开关和人员出入。以前每个门设门正、门副各一人。
东厂,主管太监一位,其他管理人员人数不固定,还有两个贴刑人员,负责侦缉刑狱。以前是从各个监里选一个人来当提督,后来都用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第二或第三人来担任。贴刑官则用锦衣卫千户或百户来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相当于外朝的首辅,掌管东厂的权力相当于总督。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地位也很高。各个部门都设有私人管家、掌班、司房等人员。西厂,一般不设,只有汪直、谷大用时才设,刘瑾又设了西内厂,后来都被取消了。京营,提督太监、坐营太监、监枪、掌司、佥书人数不固定,从景泰元年开始设立。
文书房,有十个主管,负责接收通政司每天送来的奏章,还有极门京官和各藩送来的奏章,以及外朝的阁票,内朝的搭票,圣旨御批等等,都要在文书房登记造册后发出。凡是升任司礼监的人,都必须从文书房出来,就像外朝的詹事府和翰林院一样。礼仪房,主管太监一人,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兼管,其他管理人员人数不固定,负责婚丧嫁娶、选驸马、皇太子公主出生、选择乳母等吉礼。中书房,主管太监一人,其他人员人数不固定,负责管理文华殿中书写出的书籍、对联、扇柄等,承旨发写,每天完成奏报。御前近侍,负责乾清宫的管理和御用事务,还有打卯牌子、随侍皇帝、捧剑等工作,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和东厂提督。还有御前牌子、暖殿、管柜子、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拿马、尚冠、尚衣、尚履等职位,都是近侍。
南京守备,正副守备太监各一人,负责南京的防卫,是司礼监的外派人员。天寿山守备,太监一人,管辖各陵寝的守陵太监,负责防卫。湖广承天府守备,太监一人,管辖承德、荆州、襄阳地区,负责防卫兴宁。织造,南京、苏州、杭州各设一位提督太监,负责织造皇室龙袍。镇守,镇守太监从洪熙年间开始设立,到正统年间遍布全国各地,嘉靖八年后才取消。市舶,广东、福建、浙江三市舶司各设一位提督太监,后来福建和浙江的取消了,只留下广东的。监督仓场,各个仓场都设有监督太监。诸陵神宫监,各个陵寝都设有神宫监太监守陵。此外还有监军、采办、粮税、矿关等使者,不常设的,那就更多了,数也数不清。
一开始,吴元年的时候,设立了内史监,设有监令(正四品)、丞(正五品)、奉御(从五品)、内史(正七品)、典簿(正八品)。皇门官设有皇门使(正五品)和副使(从五品)。
后来改成了内使监和御用监,每个监都设有令一人(正三品)、丞二人(从三品)、奉御(正六品)、典簿(正七品)。皇门官设有门正(正四品)、副(从四品);春宫门官设有门正(正五品)、副(从五品);御马司设司正(正五品)、副(从五品);尚宝兼管守殿、尚冠、尚衣、尚佩、尚履、尚药、纪事等奉御,这些官职都是正六品。
洪武二年,正式规定内使监下设奉御六十人,尚宝一人,尚冠七人,尚衣十人,尚佩九人,尚药七人,纪事二人,执膳四人,司脯二人,司香四人,太庙司香四人,涓洁二人。还设立了尚酒、尚醋、尚面、尚染四个局,每个局设正一人,副二人。设立了御马司和御用司,每个司设正一人,副二人。内府库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内仓监设令一人,丞二人。同时还设立了东宫典玺、典翰、典膳、典服、典药、典乘六个局,每个局设局郎一人,丞一人。此外还设立了门官,午门等十三门,每门设门正一人,副一人;东宫门,春和门等四门,每门设门正一人,副一人。
洪武三年,设立了王府承奉司,设有承奉一人,承奉副二人,典宝、典服、典膳三所,每所设正一人,副一人,门官设门正一人,副一人。内使监和御用监的官阶都改为从三品(令从三品,丞正四品),皇门官的官阶改为从四品(门正从四品,副正五品,春宫门官正、副同)。
洪武四年,又重新调整了所有官职的品级,并授予了散官。内使监改为正五品,皇门官改为正六品。 洪武四年,还确定了内官的散官等级:正四品,中正大夫;从四品,中侍大夫;正五品,中卫大夫;从五品,侍直大夫;正六品,内侍郎;从六品,内直郎;正七品,正奉郎;从七品,正卫郎;正八品,司奉郎;从八品,司直郎。随后又确定了内使监令的官阶为正五品,授中卫大夫;丞为从五品,授侍直大夫;皇门正、局正、司正、东宫门正、局正,都为正六品,授内侍郎;尚宝、奉御、皇门副、局副、司副、东宫门副、局丞,王府承奉、门正、所正,都为从六品,授内直郎;尚冠等奉御、内府库大使、内仓监令、王府承奉副、门副、所副,都为正七品,授正奉郎;库副使、仓丞,都为从七品,授正卫郎。
洪武六年,御用监改名为供奉司,官阶为从七品,设官五人;内仓监改名为内府仓,监令改为大使,监丞改为副使;内府库改名为承运库,仍设大使、副使。随后设立了纪事司,宦者张翊担任司正,官阶为正七品。又参考前朝的制度,设立了内正司,设司正一人(正七品),司副一人(从七品),专门负责纠正内官的过失和违法行为。后来内正司又改名为典礼司,再改名为典礼纪察司,并提升了官阶(司正升正六品,司副升从六品)。
洪武十年,设立了神宫内使监,设监令(正五品)、丞(从五品)、司香奉御(正七品)、典簿(从九品)。天地坛、神坛各祠祭署,设署令(正七品)、丞(从七品)、司香奉御(正八品)。甲、乙、丙、丁、戊五库,每库设大使(正七品)、副使(从七品)。皇城门官端门等十六门,每门设门正(正七品)、副(从七品)。
洪武十二年,重新设立了尚衣、尚冠、尚履三监,针工、皮作、巾帽三局,尚佩局改名为尚佩监。
洪武十六年,设立了内府宝钞广源、广惠二库,负责钞币的收支,收入由广源库掌管,支出由广惠库掌管。宝钞广源库设大使一人(正九品,流官)、副使一人(正九品,内官);宝钞广惠库设大使二人(从九品,流官、内官兼用)、副使二人(从九品,流官、内官兼用)。
洪武十七年,重新确定了内官各监、库、局的品级和职务。内官监设令一人(正六品)、丞二人(从六品)、典簿一人(正九品);神宫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奉御一人(正八品);尚宝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尚衣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奉御四人(正八品);尚膳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司设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奉御四人(正八品);司礼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御马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直殿监设令一人(正七品)、丞四人(从七品)、小内使十五人;宫门承制,设奉御五人(正八品);宫门守门官,设门正一人(正八品)、副四人(从八品);内承运库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司钥库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四人(从九品);巾帽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针工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织染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颜料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司苑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司牧局设大使一人(正九品),所有这些职位都从内官中选用。
洪武二十八年,再次确定了内官监、司、库、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的内容。 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处理诗词对联以及分段。
朱元璋曾经跟身边的官员说:“我看了《周礼》,发现宫廷的侍卫人员不到一百人。后世却超过几千人,所以才导致了混乱。这些人只适合打扫卫生,跑跑腿,干点杂活,不能给他们安排其他的重要工作,人数也不能太多。”他又说:“这些人里,好的万中无一,坏的却成千上百。要是把他们当耳目,那你的耳目就被蒙蔽了;要是把他们当心腹,那你的心腹就会得病。管他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害怕法律,不能让他们有功劳。害怕法律就能约束他们,有功劳就会骄傲放肆。”曾经有个内侍在宫里伺候了很久,竟然敢私下议论朝政,朱元璋当场就把他斥责了,并且一辈子都没再召见他。于是朱元璋就规定,内侍不准识字。洪武十七年,他铸造了铁牌,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然后把它立在宫门口。他还命令各部门不准和内官监互通文书。
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他又派聂庆童去河州传达关于茶马的命令,宦官出使办差,从此就开始了。朱棣也曾经说过:“我一直遵守太祖的教诲,没有皇帝的命令和文件,无论是一兵一卒还是一个老百姓,宦官都不能擅自调动。”有宦官私下里差遣应天府的工匠,朱棣立刻下令锦衣卫逮捕审理。宦官们四处活动,实际上是从永乐年间开始的。永乐元年,李兴等人奉命慰劳暹罗国王,这是宦官出使外国的开始。永乐三年,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兵马,出使西洋的古里、满剌加等国,这是宦官领兵的开始。永乐八年,朱棣命令王安等人监军,督促都督谭青等人的军队,马靖巡视甘肃,这是宦官监军、巡视的开始。到了洪熙元年,郑和被任命为下番官军统领,驻守南京,从此就一直沿袭下来了。朱棣命令王安镇守甘肃,各省也都设置了镇守太监。
宣德四年,朝廷特地设立了内书堂,让大学士陈山专门教小内侍读书写字,这样一来,太祖不许内侍识字读书的制度,就被废除了。朱瞻基还赐给王瑾、金英印信,这跟那些重要的大臣一样。他还赐给金英、范弘等人免死金牌,这跟勋臣的铁券也没什么区别了。英宗时期的王振,宪宗时期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他们都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祸乱朝纲。神宗时期矿税的征收,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受到他们的祸害。其他的那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而那些荫封兄弟、侄子、封侯封公的事情,更是动摇了朝廷根本的大事。崇祯皇帝刚开始的时候,还清除了一些大奸臣,朝野上下都称赞他。可是后来,镇守边关、出征打仗、督运军饷、驻扎营地等等事情,没有一件不是由宦官来负责的,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后宫一共设六个局,每个局都管着很多事情。先说尚宫局,这个局有两个尚宫,都是正五品,其他六个局的最高领导和她们平级。尚宫主要负责皇后的日常事务,六个局里所有的文件来往,都得盖上尚宫的印章。要是需要向宫外办事,尚宫就要先向皇帝请示,然后把文件交给内官监,内官监再把文件送到宫外。
接下来是尚宫局下面的四个司:司记负责管理宫里的各种账簿,所有进出的东西都要登记造册,盖章后才能执行。司记下设典记、掌记和女史,负责记录和处理文书。司言负责传达皇后的旨意,比如皇后要召见外命妇,就是司言去传达圣旨。司言也设有典言、掌言和女史。司簿负责管理宫女的名册和她们的俸禄。司簿也设有典簿、掌簿和女史。司闱负责管理宫门的钥匙和安全,司闱也设有典闱、掌闱和女史。
尚仪局主要负责皇宫的礼仪和皇后日常起居。它下面有四个司:司籍负责管理书籍、文具和办公用品;司乐负责管理宫廷音乐;司宾负责接待来访的宾客和处理赏赐的事务;司赞也负责接待宾客和协助处理一些事务。所有这些司都设有典、掌和女史。还有一个彤史,是正六品,专门记录皇后和妃嫔们侍奉皇帝的日期。
尚服局负责管理皇后的衣服和饰品。它下面有四个司:司宝负责管理玺印和符节;司衣负责管理衣服和首饰;司饰负责管理梳子、香料等生活用品;司仗负责在朝见时,带领女官们拿着仪仗。这些司也都有典、掌和女史。
尚食局负责管理皇后的饮食,尚食要先尝过菜才能进献给皇后。它下面有四个司:司膳负责烹调;司酝负责酿酒;司药负责管理医药;司饎负责管理粮食和柴火。这些司也都有典、掌和女史。
尚寝局负责管理皇后的寝宫。它下面有四个司:司设负责管理床铺、寝具和打扫卫生;司舆负责管理轿子和伞扇;司苑负责管理宫苑的花草树木;司灯负责管理宫灯。这些司也都有典、掌和女史。
尚功局负责监督宫女们的针线活。它下面有四个司:司制负责裁剪缝纫;司珍负责管理金银珠宝;司彩负责管理丝绸和纺织品;司计负责管理宫女的衣食住行开支。这些司也都有典、掌和女史。
最后是宫正司,它只有一个正五品的宫正,还有司正、典正和女史,负责管理宫规,惩处违规宫女,处理重大事件要向皇帝汇报。女史负责记录宫女的功过。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明朝开国第一年,也就是洪武元年,设立了六尚局,负责后宫事务。后来,洪武五年,正式确定为六局一司的体制。这六个局分别是: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还有一个宫正司。 尚宫局设两个人,其他五个局和宫正司各设一个人,所有这些官员都是正六品。这六个局下面管辖着二十四司,每个司的人数或两人或四人。
具体来说,二十四司分别是:司记、司言、司簿、司乐、司宝、司衣、司饰、司酝、司药、司供、司舆、司苑、司珍、司彩、司计各两个官员;司闱、司籍、司宾、司赞、司仗、司馔、司设、司灯、司制各四个官员。此外,还有十八个女史,其中尚功局六个,其他五个局和宫正司各两个。
洪武十七年,对这些官职的品级进行了调整。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宫正各一人,都升为正五品;二十四司的官员是正六品。 朝廷还新设了二十四位掌,都是正七品。宫正司又增设了司正一职,也是正六品。
洪武二十二年,宫官们开始正式获得官职敕书。如果宫女们服侍时间长了,比如五年或者六年,就可以回家看看父母,也可以结婚嫁人。年纪大了也可以回家,如果愿意留下继续服侍,也可以。在职的宫官,朝廷会给她们家发放俸禄。
洪武二十七年,又一次调整了宫官的品级。这次增设了二十四位典,都是正七品;把之前的二十四位掌降为正八品;尚仪局又增设了彤史一职,是正六品;宫正司又增设了典正一职,是正七品。六尚局以下各部门的人数,都和以前一样。 当时,整个后宫共有宫官一百八十七人,女史九十六人。每个局都铸造了印章。
到了永乐朝以后,后宫这些官职大多被宦官取代了,只有尚宝司等少数几个部门还保留着原来的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