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字进卿,是福建福清人。他爹叶朝荣,当过养利知州。叶向高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妈为了躲避倭寇,躲在路边破厕所里生下了他。好几次都差点没活下来,每次都有人说他命不该绝,有神仙保佑他。
他万历十一年考中了进士,先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职,后来升任编修。之后又升迁到南京国子监司业,然后改任左中允,继续兼任司业。万历二十六年,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左庶子,还负责侍奉皇长子。当时矿税横行霸道,叶向高上朝的时候,就用东汉西邸聚敛钱财的例子来劝诫皇上,坚决不报矿税。没多久,他就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过了很久,他又调任吏部。他又两次上奏章,陈述矿税的危害,还请求罢免辽东税监高淮,说话都非常恳切。
后来出了妖书案,叶向高写信给沈一贯,极力劝谏。沈一贯不太高兴,所以叶向高就在南京被耽搁了九年。后来沈一贯被罢官,沈鲤也离开了朝廷,只剩下朱赓一人独掌大权。皇帝下令要增加阁臣。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和王锡爵、于慎行、李廷机一起被任命。十一月,叶向高进京上任,这时于慎行已经去世了,王锡爵坚决推辞不肯出来做官。
第二年,首辅朱赓也去世了,次辅李廷机因为受人非议,长期闭门不出,所以叶向高就成了独相。
话说那皇帝在位时间久了,就有点倦怠了,朝政也渐渐松懈下来。很多官员的职位空缺着,该提拔谁,该调动谁,圣旨总是迟迟不下,上下之间隔阂越来越深。朝中大臣们结党营私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那些宦官们则把持着税收和矿产,狠狠地剥削百姓。皇帝又特别宠爱郑贵妃,福王不肯就藩离京,迟迟不走。
向高大人凭借着资历和声望担任宰相,他忧国忧民,忠心耿耿,每当遇到大事,总是据理力争,为国尽忠。皇帝虽然很器重向高大人,对他也很优待,但向高大人提出的建议,大多不被采纳,只有十之二三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太子已经五年没有上朝听讲了,朝臣们多次请求皇帝恢复太子的学习,但皇帝始终没有答应。
三十七年二月,向高大人择好了吉日,再次请求皇帝恢复太子的学习,但还是没有得到批准。从那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向高大人都会向皇帝恳切请求,但皇帝始终不答应。太子生母王贵妃去世四天了,还没有发丧,向高大人为此向皇帝进言,丧事才得以举行。但礼部官员上报的丧葬仪式流程,却迟迟五天没有下发,向高大人再次据理力争,奏疏才得以批复。福王府邸建好了,工部请求福王就藩,向高大人拟好了圣旨,但皇帝却迟迟不发,推迟到明春。眼看着时间快到了,向高大人请求先准备好仪仗和船车,但皇帝还是没有答应。
四十一年春天,朝臣们联名上书请求福王就藩,皇帝又一次下令推迟到明春。之后,突然传出圣旨,说必须要有四万顷庄田才能让福王就藩,朝臣们都大吃一惊。向高大人于是进言道:“四万顷庄田,肯定不够,福王就藩遥遥无期,而且圣旨也不得民心啊!况且,王室的奏疏援引的是祖制,但祖制里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有世宗皇帝时期景王有过这样的先例。景王长期不就藩,先帝还在藩邸时,心里都感到不安和担忧,这怎么可以效仿呢?”皇帝回答说:“庄田的数量自有成例,而且现在分封已经决定了,有什么好怀疑的呢?”向高大人于是再次上疏谢罪,说道:“先帝在位时,虽然福王的身份地位还没确定,但太子的学习却从未间断,父子情意相通。如今太子已经八年没有上朝听讲了,而且很久没有侍奉在皇帝身边,而福王却能一天见皇上两面,所以不得不让人怀疑。只有坚持明春就藩的期限,不要拿庄田做借口,才能消除天下的疑虑。”皇帝回应说福王并没有一天见他两面。
向高这个人,办事果断,擅长处理大事。有个锦衣卫百户叫王曰乾,是京城里个奸诈的人,跟孔学、赵宗舜、赵思圣这些人互相告状,告来告去。刑部还没审完呢,这王曰乾就跑到皇宫里放炮仗,上书告御状了!刑部官员吓坏了,打算判王曰乾死刑。结果,王曰乾又告状了,说郑妃的内侍姜严山,跟孔学他们还有个叫王三诏的妖人,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太后和太子死,想拥立福王上位。
皇帝一听,震怒不已,在殿里来回走了半天,说:“这可是天大的事啊,宰相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内侍赶紧把向高叫来。向高奏道:“这事儿跟以前那些妖言惑众的书信很像,但那些书信匿名,难以追查。现在双方当事人都抓住了,审问一下就能水落石出。皇上应该保持冷静,稍微慌张一点,内外都会大乱。至于说这其中牵扯到贵妃和福王,更是让人痛恨。我和九卿们的意见都一样,所以才来禀报皇上。”皇帝看完奏章,长叹一声说:“我的父子兄弟,全都要完蛋了!”
第二天,向高又说:“王曰乾的奏章不宜公开。公开的话,上面会惊动太后,下面会惊动太子,贵妃和福王都会不安。应该先压下来,另外吩咐法司审理这些奸人的罪行,并且尽快确定明年春天的封王日期,平息众人的议论,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太子和福王总算平安无事。贵妃本来就不想让福王封王,她说明年冬天太后七十岁大寿,福王应该留下来祝寿。皇帝就让内阁发布谕旨。向高却把圣旨扣了下来,建议今年冬天就提前举行寿诞,然后按期封王。皇帝派中使去向高家里,一定要他下发之前的谕旨。
向高说:“外面都在传皇上想借着祝寿的名义留下福王,大概有上千人要到宫门口请愿。现在如果真的下达这个谕旨,大家会更加怀疑,会相信王曰乾的妖言,朝堂上肯定不会平静。太后知道了,也肯定不高兴。再说,潞王是太后的爱子,现在也在外藩,干嘛非要急着让福王封王呢?”于是,他把圣旨退了回去。皇帝没办法,只好同意了,福王这才被封王出京。
高尝给皇帝上奏章说:“现在天下之所以一定会乱、一定会危险,主要有几个原因,那些什么天灾、盗贼、怪异现象、妖魔鬼怪之类的,都不算主要的。首先,朝廷里空空荡荡,缺乏人才,这是第一点;其次,上下一心,彼此隔阂,沟通不畅,这是第二点;再者,士大夫们都喜欢争强好胜,互相倾轧,这是第三点;还有,贪图享乐,积累财富过多,必然会招致祸患,这是第四点;最后,社会风气一天天败坏,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是第五点。皇上您不赶紧振作起来,启用那些有经验的老臣,安排他们到重要的职位上,把这些年积压下来的政务好好处理一下,焕然一新,恐怕国家将面临的危机,不是来自外敌入侵,而是来自朝廷内部啊!” 他说的这些话,非常痛心疾首,非常恳切。皇帝知道他是忠心耿耿,出于一片爱国之心,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皇帝啊,您得赶紧重视起来!这天下要乱,要危险,可不是什么妖魔鬼怪闹的,主要问题出在咱们自己身上!朝廷里人才空缺,上下一盘散沙,大臣们勾心斗角,个个都想着贪图享乐,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差,简直是烂到根里了! 这要是再不改改,国家危亡,可就不仅仅是外敌入侵那么简单了,朝堂内部的腐败才是最大的隐患! 高尝这番话,说得那叫一个急切,字字句句都透着忧国忧民的心啊!可惜皇上虽然明白他的忠心,却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真是让人惋惜!
一开始,向高被任命入阁。没过多久,他就提出了陈用人的理财策略,极力请求补上空缺的官职,并取消矿税。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向高就陈述了朝廷上下离心离德的弊病,上书两次请求辞职,皇帝也不准。向高独自执掌政事后,就请求增加阁臣,皇帝还是不答应。等到吏部尚书孙丕扬因为举荐贤才不被采纳而请求辞职时,向高特意上书请求留用孙丕扬,但也没得到批准,于是向高就以生病为由告假。皇帝多次下旨催促,他才出来处理政务。
之后,向高再次上奏说:“我多次请求辞职,都蒙受恩典被皇上留用。但我请求辞职并非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的治乱。如今天下各地灾害不断,百姓死亡,京畿地区、中原、齐鲁地区流离失所的人数不胜数,朝廷内外空虚,人才凋零。这罪责不在别人,我怎能不走?况且皇上既然用我,就应该采纳我的意见。现在奏章不批复,重要的官职空缺不补,好的政策也不执行,我的微薄诚意无法上达天听,留下来还有什么用呢?如果皇上真的采纳我的建议,也不仅仅是留住我一个人,即使我像朝露一样很快死去,我也心满意足了。”皇帝还是没有理会。
京师发生大水,各地纷纷奏报水旱灾情。向高再次上奏说:“从阁臣到九卿、台省、各部门的官职都空缺,南都的九卿也只剩下两个人了。天下各地的重要官员,从去年秋天到现在,一个也没任命。皇上对万事都不理睬,以为天下可以一直这样下去,我担心一旦祸端爆发,就无法收拾了。”皇帝依然置之不理。
四十年春天,向高列举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的,从三代到如今只有十位君主,以此劝诫皇帝要大力实行新政。他又一次请求任用人才,实行新政,但还是没有得到批准。向高壮志未酬,几乎每个月都请求辞职,皇帝总是下旨慰留。向高再次上奏说:“我的去留可以暂且不谈,但百官绝对不能全部空缺,谏官绝对不能全部罢免,各地的巡按御史也必须有人接替。朝廷内外离心离德,京城附近怨声载道,祸乱随时可能发生,而陛下却一心与臣下隔绝。皇帝的亲信不能尽忠,各部门不能尽职,天下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陛下却自以为是神明妙用的体现,我担心自古以来的圣明帝王都没有这种做法。”
一开始,向高生病了,内阁没人办事,奏章都送到他家里,让他在家拟旨,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后来,向高卧病的时间更长了,奏章还是照旧送他家里拟旨。大家觉得这样不合适,向高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就坚决请求辞职。皇上最终没任命别的宰相,只派鸿胪寺的官员去安慰他,劝他留下。直到皇帝万寿节那天,向高才重新上朝办公。
之后,向高负责癸丑科的会试,考卷都送到考场里去批阅,这可是件非常特殊的事儿。皇帝考选科道官员七十多人,命令却迟迟不下达。向高为此连续上书恳求几十次,等了两年才批下来。因为被选中的官员太多了,各种攻击和批评的声音就都冒出来了。皇帝对此感到厌烦,把奏章都压了下来。向高请求把所有奏章都交给相关部门处理,让他们决定这些官员的去留。他还说:“大臣是下属官员的领导,现在六部尚书就剩赵焕一个人,都御史十年都没补上,没人管着,人心怎么能安定下来呢?”皇帝只是责备言官胡说八道,但是高级官员的空缺还是没补上。向高又请求增加内阁大学士的人数,他为此上书一百多次,皇帝才任命方从哲和吴道南。向高为此谢恩,然后又请求退休,皇上发了恩旨不同意。
四十二年二月,皇太后去世了。三月,福王被封为藩王。向高更加频繁地请求退休,上书十多次。到八月,皇上终于准许他退休了。向高因为三年考绩突出,被晋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因为在延绥地区的战功,又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改任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一品官职做了三年后,又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改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最后,皇上又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赏赐白银一百两,彩缎四匹,一件大红色蟒袍,还派人护送他回家。
向高当了宰相,一心想调和各派关系,消除矛盾。可那时党争已经很厉害了,御史郑继芳使劲攻击给事中王元翰,这两个人互相攻击。向高想把他们的奏章都拿出来,让各部门评判是非曲直,对那些颠倒黑白的人处罚一两个,杀鸡儆猴,但皇帝没同意。大臣们既然没法知道谁对谁错,就更加结党营私,互相攻击了。没过多久,又因为李三才的事儿吵起来了,党争就更厉害了。无锡的顾宪成在家乡讲学,在东林书院,朝中官员都争着去拜访他。李三才被攻击,顾宪成就写信给向高和尚书孙丕扬,说李三才是个好人。正好赶上辛亥年的京察,攻击李三才的刘国缙因为其他过错被免职,乔应甲也因为年限到了外放,他们的党羽就闹起来了。向高从大局出发,处理京察的事儿,没让事情耽误,但两党的争斗还是没法解决。后来,齐党、楚党、浙党的人把东林党的人几乎都打倒了。到了天启年间,王绍徽他们写了本叫《东林点将录》的书,让魏忠贤按照上面的名字一个一个地整治朝臣。因为向高曾经支持过东林党,所以也被指认为党魁。
向高退休六年后,光宗皇帝即位,特地诏令他回来。没过多久,熹宗皇帝即位,又下诏书催促他回来。他推辞了好几次,但皇帝坚持要他回来。天启元年十月,他回到朝廷,再次担任首辅。他说:“我侍奉皇祖八年,奏章一定是我先拟好,即使是皇上想做的事,我也会派内侍传达旨意。如果事情不行,我会极力劝谏,皇祖大多会听取我的意见,不会轻易下旨。陛下虚怀若谷,信任辅臣,但有时会有谣言导致猜疑。应该谨慎发布诏令,凡事都让我们先拟好再呈上。”皇帝很高兴地同意了。很快,皇帝就采纳了向高的建议,拨款二百万两银子,用于东西两线的军事开支。
天启皇帝刚开始执政,朝中人才济济,全国上下都对新政充满希望。可皇帝年纪还小,分辨不出忠奸。魏忠贤和客氏逐渐掌握大权,先害死了太监王安,接着又一个接一个地把吏部尚书周嘉谟、言官倪思辉等人赶出了朝廷。大学士刘一燝也极力请求辞官,他上奏说:“客氏一会儿被赶走,一会儿又回来,而我这个辅佐皇帝的大臣却比不上一个保姆,让别人去猜测揣摩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苗头必须防范。”魏忠贤见刘一燝的奏疏暗指自己,心里非常恨他。之后,刑部尚书王纪被罢官,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也接连遭到攻击,被迫辞职。刘一燝力争无效,便请求和邹元标一起辞职,皇帝没答应,魏忠贤对刘一燝更加痛恨了。
刘一燝为人光明磊落,忠厚老实,很有度量,喜欢提拔好人。再次担任宰相后,他侍奉年轻的皇帝,不能像在神宗时期那样直言不讳,但仍然多次进行劝谏。给事中章允儒请求减少向皇帝进贡的袍服,魏忠贤的党羽激怒了皇帝,要廷杖章允儒。刘一燝两次为章允儒求情,结果自己被罚了一年的俸禄。御史们集体指责宫中宦官的专权,宦官们请求皇帝把刘一燝赶出宫外,最终刘一燝才得以免罪。给事中傅櫆为王纪求情,差点被贬官,也因为刘一燝的求情,只被罚了俸禄。王纪被罢官后,御史吴甡、王祚昌推荐他复职,部门也商议要恢复他的原职。魏忠贤大怒,想重罚文选郎,刘一燝又为他求情才免于处罚。给事中陈良训的奏疏批评宦官专权,魏忠贤抓住奏疏中“国运将终”这句话,把他下狱严刑拷打,追查幕后主使。刘一燝为此据理力争,最后只被罚了俸禄。熊廷弼、王化贞被判死刑,言官们劝皇帝尽快处决他们。刘一燝请求等法司复奏后再决定,皇帝同意了。有人建议把全国各府州县的库藏都运到京城,刘一燝说:“各地的库存已经空虚,只有藩库还有一些余粮。如果全部运到京城,万一像山东白莲教起义那样的事情发生,拿什么应付呢?”皇帝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魏忠贤心里一直记恨着向高,当时朝中很多官员都和向高站在一起对抗魏忠贤。于是魏忠贤就抓住向高的一些小毛病,处处刁难他,想把他整垮。向高多次请求辞官。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弹劾左光斗、魏大中与汪文言勾结,收受贿赂,汪文言被下狱。向高说:“汪文言在内阁办事,都是我上奏的。左光斗他们和汪文言来往暧昧不清,而我的奏章用汪文言却很明显。请陛下只惩罚我,稍微宽容其他人,以避免祸及朝中大臣。” 他极力请求尽快让自己离开朝廷。当时,魏忠贤想大展拳脚,但又害怕朝中正直的官员太多,于是就在寻找机会。他得到傅櫆的奏章后非常高兴,想借此机会打压东林党,但又顾忌向高是老臣,而且左光斗等人也一时不敢动,最后只处罚了汪文言。然而,东林党的灾难从此开始。
六月,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向高觉得事情要闹大了,觉得这样做很不妥当。朝中大臣接二连三地抗议,奏疏多达几十份,有人劝向高也参与其中,这样就能扭转局势。向高认为魏忠贤一时还难以除掉,内阁大臣也在从中斡旋,还希望不会发生大祸。于是他上奏说魏忠贤勤劳,朝廷对他的恩宠已经很厚了,盛满难容,应该让他卸下权力,让他回家养老,保全他的晚年。魏忠贤很不高兴,就假借皇帝的旨意,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劳,写了几百字。向高很吃惊地说:“这可不是阉人自己能写出来的,肯定有人帮他起草。”一打听,原来是徐大化写的。魏忠贤虽然生气,但考虑到外廷势力强大,还不敢加害于他。他手下的党羽有人建议他兴起大狱,魏忠贤这才下定决心。于是工部郎中万燝因为弹劾魏忠贤而被廷杖致死,向高极力营救,但没有成功,万燝死在了杖下。不久,御史林汝翥也因为触怒魏忠贤而被廷杖。林汝翥害怕了,逃到了遵化巡抚那里。有人说林汝翥是向高的外甥,魏忠贤的党羽就包围了向高的府邸,大声喧闹。向高觉得时局已无法挽回,他已经上书请求退休二十多次了,这时更加坚决地请求退休。朝廷就给他加封太傅,派人护送他回家,赏赐也超过了规定的标准。不久,向高辞去了太傅的职位,朝廷每月给他供应五石米,并配给八个夫役。
向高退休后,韩爌和朱国祯接连当上首辅,没多久也都下台了。当时当权的都是些小人,正直的官员都没靠山了。魏忠贤先诬陷杀了杨涟,然后光斗他们也一个个被杀害、凌辱,朝廷里那些跟他不合的人都被贬官或削职,正直的人都被清除干净了。熹宗皇帝驾崩,向高也在那个月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崇祯皇帝即位后,追赠他太师,谥号文忠。
刘一燝,字季晦,江西南昌人。他父亲叫刘材,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做过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刘一燝和他哥哥刘一焜、刘一煜一起考中了乡试。过了七年,他又和他弟弟刘一煜一起考中了进士。他被选为庶吉士,后来授予检讨的官职。
他哥哥刘一焜当了考功郎,负责京察。大学士沈一贯想庇护他的亲信钱梦皋、钟兆斗等人,就托刘一燝帮忙说情。刘一燝拒绝了,钱梦皋他们最终还是凭借皇帝的旨意留任了,所以刘一燝就得罪了沈一贯。后来刘一燝历任祭酒、詹事,掌管翰林院的事务。万历四十五年春天,进行京察,当时党派之争很厉害,有人想把孙承宗、缪昌期等人赶走,刘一燝竭力维护,才让他们免于被罢免。按照惯例,翰林院掌院一般不会在任满一年之前就升迁,但刘一燝在位四年后才升任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光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处理政务,和何宗彦、韩爌一起被任命。当时内阁只有方从哲一人。
明朝万历年间快结束了,皇帝万历帝想重用史继偕和沈纮这两个官员。这俩人当时正赋闲在家呢,皇帝就下令把他们召进宫。结果还没等他们到,皇帝又改主意了,下令召见宗彦、一燝和爌这三位。第二天,皇帝又下令召见朱国祚和老臣叶向高。宗彦、朱国祚、叶向高这三位也都赋闲在家,只有 一燝和爌进宫当值。他们刚领了旨,皇帝就病倒了,一燝和其他大臣被召到乾清宫去见驾。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初一,皇帝驾崩了。
大臣们祭奠完毕后,一燝质问那些太监:“皇长子应该在灵柩前即位,现在人呢?怎么不在?”那些太监吓得四处乱跑,不敢吭声。东宫的伴读王安站出来说:“是被李选侍藏起来了!”一燝大声喝问:“谁敢藏匿新天子?!”王安说:“快去,各位大人千万别走!”说完就赶紧跑进去告诉李选侍。李选侍一开始同意了,后来又后悔了,拉住了皇长子的衣袖。王安赶紧冲上去抱住皇长子,飞快地跑了出来。一燝看到这一幕,赶紧跑过去高呼万岁,抱着皇长子的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抱着右手,把他抬上轿子。
走到宫门口的时候,宫里突然有人大声喊:“把孩子送回去!”还派了三批人追赶。一燝紧跟在轿子旁边飞快地跑着,护送皇长子进了文华殿,先让他坐上了东宫的位置,群臣赶紧跪下高呼万岁。
事情稍微稳定下来后,那个选侍还想要回到乾清宫。当时那个选侍就住在乾清宫。魏忠贤说:“乾清宫不能住,殿下应该暂时住到慈庆宫去。”皇长子心里害怕那个选侍,就听从了魏忠贤的建议。魏忠贤又对王安说:“皇上年纪还小,又没有太后。宫外的事情,我负责;宫里的起居,你们可不能推卸责任。”第二天,周嘉谟和左光斗上奏章请求皇上搬出乾清宫。当时首辅叶向高在中间犹豫不决,后来又想缓一缓搬宫的事。魏忠贤说:“咱们大明的祖制,仁圣皇太后住慈庆宫,慈圣皇太后住慈宁宫。现在是什么日子,还能拖延吗?”初五那天,魏忠贤和官员们一起请求皇上当天就下旨,他们站在宫门口等着。那个选侍没办法,只好搬到哕鸾宫去了,皇上这才回到乾清宫,事情才算真正安定下来。
皇帝登基后,叶向高因为被弹劾而告老还乡,魏忠贤就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和朱翊镠相处得非常融洽。魏忠贤考虑到内廷只有王安在尽心竭力地辅佐新皇帝,于是就把他引荐到自己身边一起做事。王安也十分敬佩魏忠贤。魏忠贤提出的建议,皇帝都采纳。他动用内库的钱财,压制那些近侍,搜罗那些有才能却被埋没的人,那些有功劳有德行的老臣们都得到了重用,朝野上下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盼望国家能够治理好。
第二年,天启改元,沈阳失守了。朝中很多大臣请求重新启用熊廷弼。魏忠贤也说:“熊廷弼镇守辽东一年,边境还算安稳,不知道为什么把他撤职了。等到朝廷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大家都害怕,不敢表达不同的意见。以后国家大事,陛下应该果断地主持,依靠大臣们认真负责,打破人云亦云的局面,这样才能忧国忧民,尽心尽责。”皇帝非常高兴,下旨嘉奖了他。随后,又下诏书将以前排挤熊廷弼的姚宗文等人全部贬官。言官们很多人对魏忠贤不满。魏忠贤曾经说过:“治理天下的人,只有六部。言官太多,六部就无法有效地办事。治理好天下,就要让六部负责办事,言官来监督他们的过失,言官提出问题,政府来裁决,这样天下才能安定。”于是,所有的奏章都先送到六部讨论,有不符合规定的,就按照诏令处理。
一开始,皇上要让一位选侍搬出宫殿。结果,宫里的太监李进忠、刘朝、田诏他们偷了内府的宝贝,路过乾清门的时候,金银财宝掉地上了。皇上大发雷霆,把他们都交给法司,查办得非常严厉。其他的太监们都害怕了,就开始造谣说皇上对先帝的妃嫔不好,所以选侍才会在搬出宫殿那天赤脚跳井,以此来迷惑朝臣。御史贾继春就上书为选侍辩解。刑部尚书黄克缵、给事中李春晔、御史王业浩等人也跟着大肆渲染,想让那些偷东西的太监免罪。皇上讨厌贾继春胡说八道,还怀疑他有同党,打算狠狠惩罚他。这时,一位大臣(此处指魏忠贤)认为皇上刚登基就怀疑臣子结党营私,以后奸人乘机作乱,大臣们都会遭殃。于是,他详细地解释了皇上的意思,为贾继春开脱,并且反复强调结党营私没有证据。最后,贾继春被革职了。御史张慎言、高弘图也上书为贾继春求情,皇上本来想一起治他们的罪,但因为那位大臣的劝说才作罢。
皇上心里对那个选侍很生气,一定要治那些偷东西的太监的罪。王安当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也讨厌那些太监。那些太监想尽办法自救,但最终都没成功。过了很久,皇上渐渐忘了这事儿,王安也被魏忠贤陷害致死。那些太监就重金贿赂魏忠贤,然后上书申冤。皇上果然免除了刘朝、田诏的死罪,把他们的申冤奏章交给法司。那位大臣坚持上奏,说刘朝他们被判死刑已经很久了,没有办法翻案,奏章直接交给部门处理,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皇上没办法,只好把奏章交给内阁。那位大臣又说:“这份奏章,外面没有经过通政司,里面没有经过会极门,按规矩不应该拟旨,我把它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了。” 因此,魏忠贤等人非常生气,但刘朝他们最终也免除了死罪,反而更加被重用。
定陵修建好了,魏忠贤想借此邀功。但按照祖制,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和负责陵墓修建的提督才能推荐家人升官,所以魏忠贤只能申请给相关人员略微提升三个等级的官阶。当时一些言官弹劾客氏被贬的事,魏忠贤都一一上书为她求情,还请求让客氏离开京城。后来,言官们一起上书弹劾沈纮,沈纮怀疑是魏忠贤在背后指使,把他和魏忠贤、客氏相提并论,还暗中攻击魏忠贤。魏忠贤顾全大局,没有理会那些言官的意思,言官们对他颇有怨言。
魏忠贤暗中观察到魏忠贤和客氏等人逐渐得势,自己势单力孤。那年四月,候补御史刘重庆使劲儿攻击魏忠贤,说他不能胜任。皇帝大怒,把刘重庆贬官。魏忠贤又两次上书为刘重庆求情,但皇帝没答应。之后,职方郎中余大成、御史安伸、给事中韦蕃、霍维华一起上书弹劾魏忠贤,皇帝也不理。后来霍维华外放了,他的同僚孙杰怀疑魏忠贤指使嘉谟陷害霍维华,就上书强烈攻击魏忠贤。魏忠贤上书辩解,请求退休。皇帝本来想留他,但给事中侯震旸、御史陈九畴又弹劾他,还说他与王安有私交。于是魏忠贤四次上书请求退休,魏忠贤从中帮忙,皇帝下旨准许他退休。
之前,叶向高离开后,皇帝多次称魏忠贤为首辅,魏忠贤不敢接受,虚位以待叶向高。叶向高回来后,听信了谗言,说魏忠贤排挤自己。等到这个时候,叶向高知道魏忠贤没有其他坏心思,就极力称赞魏忠贤有辅佐皇帝的功劳,不能让他退休。皇帝再次挽留,魏忠贤坚决卧床不起。第二年三月,他连续上书十二次,皇帝才准许他乘驿车回家。回家后,兵部尚书张鹤鸣兴起了奸细杜茂、刘一巘的案子,想把刘一巘说成是魏忠贤的亲戚,以此株连魏忠贤。刑部尚书王纪不同意,结果被斥责罢官,而魏忠贤得以洗清冤屈。张鹤鸣,正是魏忠贤以前推荐的人。
后来魏忠贤权势越来越大,假传圣旨责备魏忠贤用错了杨廷弼,削了他的官职,收回他的诰命,勒令他去养马。崇祯皇帝即位后,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还派官员前去慰问。魏忠贤在任期间,官职累加到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八年后去世,赠少师。福王时期,追谥文端。
这个人叫王一焜,字元丙,万历二十年考中了进士,先是被任命为行人。后来升迁到考功郎中,辅佐侍郎杨时乔负责京察,他敢于揭露执政大臣的亲信,一点儿也不留情面。之后,他又调任文选部门,升迁为太常少卿,因为忧愁过度而辞官回家。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起用,担任右佥都御史,负责巡抚浙江。
皇上派宦官曹奉去普陀山修建镇海寺,王一焜和巡按御史李邦华极力反对,但皇上没听。后来,负责织造的宦官刘成死了,王一焜多次上书请求不要再派人顶替,最后总算成功了。可是,没想到宦官吕贵被派去处理刘成的遗物,那些奸诈的人就趁机请求留下吕贵继续负责织造,他们的奏章直接递交到了皇上面前。王一焜和李邦华就极力论述吕贵的罪行,皇上最终还是决定让吕贵接替刘成。王一焜再次上书反对,但皇上没理他。吕贵上任后,就制定了十条措施,很多都扰民。王一焜又上书驳斥,并且请求处罚吕贵的爪牙,吕贵这才收敛了一些。王一焜利用闲暇时间,修筑了长达一千二百丈的山海塘,还疏浚了余杭的南湖,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后来,御史沈珣诬告王一焜贪污受贿,王一焜就主动辞职了。他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右侍郎。
另一个叫王一煜,官至兵部郎中。
韩爌,字象云,是蒲州人,万历二十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升为编修,再升为少詹事,还担任东宫的讲官。万历四十五年,他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任命为教习庶吉士。
泰昌元年八月,光宗皇帝即位,韩爌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处理国家大事。没过多久,光宗皇帝病重,他和方从哲、刘一燝一起被光宗托孤辅政。当时宫中局势动荡不安,韩爌竭尽全力维护朝廷稳定,朝野上下都非常依赖他。大帅李如柏、李如桢兄弟犯了罪,应该逮捕审理,但皇上想网开一面。韩爌和刘一燝坚持上奏,请求依法处理他们。因为皇帝登基的恩典,韩爌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方从哲辞职后,刘一燝执掌朝政,韩爌全力辅佐他。
公元1621年正月,崇祯皇帝还是皇孙的时候,就没怎么出过门读书。魏忠贤和客氏俩人就请求皇帝在十二号那天开始开经筵,也就是每天都要上朝听讲。皇帝同意了。后来辽阳丢了,整个京城都吓坏了。魏忠贤和客氏就觉得这时候应该安抚人心,于是他们起草了一道圣旨,鼓励百官齐心协力,想办法解决问题,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朝臣们说军费严重不足,请求皇帝动用国库的钱,魏忠贤和客氏也跟着建议,皇帝就下令拨款一百万两银子。大婚之后,魏忠贤被加封为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还给他的一个儿子安排了个尚宝司丞的官职。没过多久,因为平定贵州苗乱有功,他又被加封为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皇帝还把他的奶妈客氏封为了奉圣夫人,大婚那天,客氏应该出宫的,但皇帝还是把她留在了宫里。御史毕佐周极力劝谏,六科十三道也联合上书反对,但皇帝都不听。魏忠贤就搬出祖宗的规矩来说事,皇帝这才下令等皇太后梓宫送出去之后,再择日让客氏出宫。
公元1622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弹劾方从哲用李可灼炼制的红丸药害死了明光宗,说这罪行跟谋杀皇帝一样严重,朝臣们议论纷纷。魏忠贤这时候已经退休了,魏忠贤就专门写奏折为方从哲辩解,说:
皇上驾崩了,真是令人痛心啊!事情是这样的:先帝去年八月初一登基,我和一燝(人名)在八月二十四号进宫。这时候,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说他有一种仙丹想献给皇上。从哲(人名)当时就愣住了,赶紧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问安奏折,上面写着“进药十分宜慎”几个字。我和从哲都觉得这话说得对极了,就让李可灼先走了。
过了几天,八月二十七号,先帝召见群臣,自己说已经二十多天没吃药了。可到了二十九号,我们听说有两个内臣说皇上的病已经很严重了,鸿胪寺官员李可灼又来思善门献药。我和从哲还有其他人一听说是仙丹,立马就表示不敢相信。当天皇上又召见我们,问安之后,先帝看着皇上,让我们辅佐他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好皇帝。 他还提到了寿陵,我们说先帝的陵墓已经封好了,他就说:“那就是朕的寿陵。” 然后他又问起鸿胪寺官员进药的事,从哲就奏报说:“李可灼自称是仙丹,我们不敢相信。” 先帝就让人把李可灼叫来。
我们出去了,过了一会儿李可灼来了,一起进去给皇上诊脉。李可灼说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挺靠谱的。先帝很高兴,就让赶紧服用。我们又出去了,让李可灼跟其他太医商量一下。一燝跟我说,他家乡有两个人用过这种药,效果参差不齐,一半好一半坏。我们几个大臣面面相觑,其实也不敢明说这药到底能不能用。没过多久,先帝催着要熬药,我们又一起进去了。李可灼调好药给皇上服下,先帝高兴地说:“忠臣,忠臣!”我们出来后,一会儿,内侍就来传话,说皇上服药后感觉暖和、舒服,想吃东西了,我们大臣们都高兴地退下了。
快到下午的时候,李可灼出来说:“皇上怕药效不够,想再吃一丸。”其他太医说不能这么急着再吃。但皇上催得紧,最后还是又吃了一丸。我们问再服药后情况如何,李可灼说跟之前一样,一切正常。这就是当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我们去上朝,结果发现先帝在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就驾崩了,唉,太令人悲痛了!
皇上召见群臣的时候,先帝的遗像端坐在几案上,神情庄严,仿佛还在顾念着国家大事。皇上焦虑不安地侍奉在侧,我们这些臣子则跪在地上,惶恐不安,我上前进药,并祈祷上天保佑。当时那种情景,我真是恨不得能替先帝去死。那些应该谨慎小心、应该停止的事情,我心里都明白,只是没有说出口,甚至连心里都没敢想。想想先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恩泽却遍及天下。我们做臣子的,该如何歌颂他的功德,该如何记录他的事迹呢?我只能把我当时激动的心情,以及朝野上下各种议论纷纷的情况如实禀报,至于当时具体的情景如何,进药的经过就是这样。如果我不如实详细地说明情况,而只是简单地用“非命”之类的说法来形容先帝的去世,恐怕先帝在天之灵也会感到不安,皇上心里也会永远感到遗憾。恳请皇上发布诏书,昭告天下,让那些制定法律的人不要因为小小的疑虑而造成更大的疑虑,让那些编写史书的人不要把真实的历史写成诽谤的历史。
文震孟建言虽然因为直言获罪,但后来因为平定山东妖贼的功劳,官职得到了提升,加封少师、太子太师。当时叶向高执政,魏忠贤次之。后来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魏忠贤很害怕,向魏忠贤求救,但魏忠贤没有答应,魏忠贤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叶向高罢官后,魏忠贤成为首辅,他处理政务时总是坚持原则,为正直的人所倚重。但是叶向高善于权谋,笼络了一批太监,而魏忠贤只注重自身的清廉正直,力量上无法与叶向高抗衡。而且他的同僚魏广微又与魏忠贤关系密切,到处拉拢邪恶势力。那年冬天,魏忠贤借故罢免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忠贤紧急率领朱国祯等人上奏:“皇上一天之内罢免两位大臣,让百姓失望。而且圣旨直接下达,不再经过内阁,高攀龙的一道奏疏,经过我们拟定后上奏,又被更改,这让我们非常震惊,有损国家体面。”魏忠贤更加不满,下旨严厉斥责他们。不久,他又罢免了杨涟、左光斗、陈于廷,朝政发生了巨大变化,魏忠贤的势力更加强大。
故事,内阁只有首辅一人可以执笔。魏忠贤想分权,就让手下传达圣旨,让杨涟和同僚们互相配合,却责备次辅杨涟不尽职。杨涟又惊又怕,立刻上奏章请求退休。大概意思是说:“我担任内阁大臣,犯下的错误一天天积累。应该先整顿军队,却在宫中观兵,没能力缓解皇上日夜操劳的忧愁;忠直之臣还在被召回的路上,朝堂上却张贴告示到处抓人,我没能力平息皇上的震怒。以前那些大臣被罢免,圣旨发布又反复更改,我都没能提前深思熟虑,想出调和的办法,也没能在事情发生时坚决处理,像个愣头青一样把奏章退回。这些都是我最大的罪过。皇上不追究这些,却责备我不能与同僚配合,责备同僚们不能互相协助。同僚们奉旨办事,我想要弥补过失也没办法了。请求皇上赶紧罢免我的官职,以此警示那些玩忽职守的大臣。”皇上批复说:“你直接受命于朕,应该尽忠职守。你却把责任推到朕身上,还留下后话。现在又愤愤不平地请求离开,可以立刻送你回家。”其他大臣请求按照惯例,给杨涟一些体面,皇上没答应。杨涟写谢恩奏疏,里面写着“左右前后都要以正直为本,重视官职的责任,维护纪纲,维护朝廷的安宁”之类的话。魏忠贤和他的党羽更加恨他。
杨涟离开后,朱国祯当上了首辅。李蕃攻击杨涟,顾秉谦接替了他的位置。朝廷上的官员,几乎都是魏忠贤的人了。五年七月,魏忠贤的党羽李鲁生弹劾杨涟,杨涟被削去官职,除名。又借其他事情诬陷他贪污二千两银子,还在狱中杀害了他的家人。杨涟卖掉田宅,向亲戚朋友借钱赔偿,最后只能住在祖坟上。
崇祯皇帝登基后,恢复了之前的官职。崇祯元年,很多人上奏请求重新启用他,但是受到了像杨维垣这样的反对派阻挠,最后只给了他个圣旨慰问一下,并且给他儿子安排了个官职。直到五月,才派人去正式召见他。十二月,他回到朝廷,再次担任首辅。
皇帝在文华殿后殿批阅奏章,召见了他和其他人,告诉他们起草旨意的时候,要尽量消除不同意见,开诚布公,务必做到恰当合理。他和其他大臣叩头谢恩,然后说:“皇上说的很好,但是涉及到机密的政务,大家一起商量拟定,没必要公开表明各自的立场。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值班,也没时间去接待宾客。要商量政事,应该在朝堂上见面,私下里一律禁止交往。”皇帝就下令让所有官员遵守。
第二年正月,大学士刘鸿训因为张庆臻的敕书事件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他上疏请求为刘鸿训求情,但是皇帝没同意。温体仁弹劾钱谦益,御史任赞化也上疏弹劾温体仁。皇帝召见朝臣,温体仁极力指责任赞化和御史毛羽健是钱谦益的同党。皇帝很生气,严厉斥责了任赞化。他请求皇帝宽恕任赞化,以安抚温体仁。皇帝就说:“这些进言的人不为国家着想,却拉帮结派,自称东林党,对朝政有什么好处?”他退朝后,写了一份奏章说:“做臣子的不能结党营私来侍奉君主,君主也不能因为结党而怀疑臣子。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品德、工作表现来决定他们的升降。如果朝堂上刀兵相见,宫廷里互相划界,这对国家可不是什么好事啊!”他又和其他官员一起极力营救任赞化,但还是没成功。皇长子出生,他请求免除天下积欠的赋税,皇帝批准了。
当时是崇祯皇帝大搞忠贤党那一套,魏忠贤、李标、钱龙锡是这帮人的头头。他们列出了262个人,按罪行轻重分成六等,起名叫“钦定逆案”,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很多人都在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南京礼部主事王永吉更是强烈地指责他。皇帝一听就火了,要治王永吉的罪。魏忠贤他们赶紧说,王永吉这罪是逃不掉的,要是这样处理,王永光心里肯定也不安稳,这才让皇帝消了气,只把王永光降了一年的俸禄。工部尚书张凤翔上奏章揭露朝廷仓库积弊。皇帝一听又生气了,把大臣们叫来,当面质问。巡视科道官员王都、高赉明两个人据理力争,皇帝竟然下令锦衣卫把他们抓起来,魏忠贤、李标、钱龙锡赶紧出面求情才把他们救了出来。就在同一天,王永光上了一份强硬的奏章,要求皇帝彻查幕后主使。魏忠贤退朝后,又去为王都他们求情,同时还说王永光不该追究言官的责任。皇帝没听他的,但王都他们最终还是没事了。
一开始,熊廷弼被杀后,他的脑袋被送到九边各处示众,尸体都没能运回家乡下葬。到了这个时候,熊廷弼的儿子进京上奏章请求下葬。魏忠贤他们就趁机说:“熊廷弼的死,是因为魏忠贤想杀杨涟、魏大中,就诬陷他们受贿,把他们都杀了,还说熊廷弼贪污了十七万两银子,株连了他的妻儿,这冤屈太大了!”皇帝听了,就同意把熊廷弼的尸体收殓安葬了。
当时辽东战事紧急,朝廷正讨论裁撤各镇驻军。兵科给事中刘懋又上奏章,建议裁减驿站的驿卒。皇帝就问魏忠贤怎么办,魏忠贤说:“裁撤军队,只需要清理冒领军饷和多余的兵力就行了,那些驻守边疆的军队不能裁撤。驿站人手不足,应该责令相关官员核实减少,减轻百姓负担,节省下来的钱,应该还给老百姓。”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御史高捷、史某因为犯了罪被免职,王永光极力为他们求情。都御史曹于汴不同意,王永光又上奏章争论。魏忠贤说,按照惯例,应该听从都察院的意见。皇帝当时很器重王永光,没听魏忠贤的。九月,因为将要举行庆典,魏忠贤请求停止秋季的死刑执行,皇帝还是没听他的。
崇焕案虽然判决了,但是王永光、袁弘勋、捷、范土这些人却一直在想办法翻案。到了十月,清兵打进了京畿地区,京城戒严了。
一开始,袁崇焕上朝的时候,曾经和钱龙锡聊过边防的事儿。钱龙锡是东林党的头头,王永光他们就想着利用崇焕这事儿搞个大案,把东林党一网打尽。他们就说清兵入侵,都是因为崇焕杀了毛文龙造成的。捷就带头弹劾钱龙锡,把他给赶走了。
第二年正月,中书舍人、加尚宝卿的原抱奇,因为花钱买官,也弹劾魏忠贤误国、欺君,说他导致各地残破,国家危在旦夕,却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什么人才都提拔不起来,眼睁睁看着国家败亡,靠着运气苟延残喘,应该和钱龙锡一起罢官。他说的“主款”是指魏忠贤,因为魏忠贤是袁崇焕的后台。皇帝很生气,把魏忠贤赶走了,也降了原抱奇的官职。
没过多久,左庶子丁进因为升迁慢怨恨魏忠贤,也弹劾了他,工部主事李逢申也跟着上书弹劾。魏忠贤就上交了三道奏疏请求辞职。皇帝赏赐了他白金和彩币,还派人护送他回家,按照惯例办事。丁进、李逢申都是魏忠贤会试时录取的举人。魏忠贤当了这么久的宰相,为人老成持重,提拔正直的人,打压邪恶的党派,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只是曾经庇护过王永光。
十七年春天,李自成攻陷了蒲州,逼着魏忠贤出来见他,魏忠贤不肯。李自成就抓了他的孙子来威胁他。魏忠贤只有一个孙子,没办法,只好出来见李自成,李自成这才放了他孙子。魏忠贤回家后,气愤郁闷而死,享年八十岁。
朱国祚,字兆隆,是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考中状元。先是被授予修撰的官职,然后升任洗马,担任皇长子的侍从官员,不久又升任谕德。日本侵略朝鲜的时候,石星被沈惟敬的话迷惑了,极力主张向日本进贡。朱国祚当面质问石星:“这个人是我们家乡的无赖,靠着耍手段谋取利益,你难道就不考虑国家颜面吗?”石星没办法反驳他。二十六年,朱国祚被破格提拔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的税监陈奉非常嚣张跋扈。朱国祚写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查办陈奉。皇帝很生气,差点儿抓了曹楷,陈奉也因此被撤职。尚书余继登去世后,朱国祚代理礼部尚书的职务。
皇上还没给太子定下来位置,太子结婚也拖延了,朝中大臣多次上书劝谏。郑国泰这个皇亲国戚就建议先让太子结婚,然后再册立太子。国祚上书反驳说:“咱们大明朝的规矩,外戚不能参与政事。册立太子这么大的事,轮不到郑国泰来指手画脚。再说,要是先册立太子,再结婚,那仪式、服装、祝词、诏书、站位、礼仪等等,都得按规矩来,非常严格复杂。要是顺序搞错了,名分就乱了套。这违背了祖宗的规矩,违背了皇上的旨意,也会遭到天下人的批评。”
国祚接着说:“册立太子这事,本来就耽误不得。一开始,说是些小官小吏瞎嚷嚷,所以拖着。后来大臣们都不说话了,就说要等嫡子。等宫里好长时间没动静,又说太子身体弱,得养好了再说。现在又说要等皇宫新修的宫殿完工。自从三殿失火后,朝廷的大事都在文华殿处理。按照礼仪,举行册立大典,在殿里就行,不用非得在宫里。这几年为了准备册立太子的珠宝,户部上交的钱财,比皇上大婚时还多好几倍呢!内外都怀疑皇上是借口珠宝没准备好,故意拖延典礼。再说,皇上诏令采办珠宝,预算两千四百万两,而全国的赋税收入才四百万两。就算不用于国用,不用于边防,也得六年才能凑够。非得等到钱财充裕了再举行大典,那猴年马月才能办成啊!”
最后,国祚又说:“太祖、成祖、仁宗皇帝即位的时候,都很快就立了太子。宣宗、英宗皇帝册立为太子的时候,才两岁,宪宗、孝宗皇帝册立时才六岁,皇上您也是六岁就立了太子。我可没听说过十九岁了还没册立太子的。”国祚担任尚书两年,为了太子储位的事,上书几十次,最终太子储位才确定下来。
陕西狄道山发生山崩,南边涌出了五个小山包,国祚上书请求朝廷赈灾。社稷坛的枯树冒烟了,他又上书建议安抚民心、收拢人心、体察民情、整顿监狱这四件事。云南巡抚陈用宾进献土特产,国祚弹劾了他。后来国祚升任左侍郎,又调任吏部。御史汤兆京弹劾他喝酒过度,行为不检点,皇上没理会,国祚就借口生病辞职回家了。
光宗皇帝登基后,因为国祚以前在太子府侍奉过他,所以特别下旨任命他为礼部尚书,还兼任东阁大学士,让他进入内阁参与处理政务。天启元年六月,国祚回朝了。没多久,他又被提升为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国祚为人一向清廉谨慎,办事稳重,大家都说他是个长者。
第二年春闱考试,按照惯例,阅卷总裁官只有内阁一人,但这次却用了何宗彦和国祚两个人,有人就议论说这是皇帝特地指使的。国祚完成阅卷工作后,就请求辞职,皇上特别恩典,没同意。有一次,都御史邹元标在经筵上摔了一跤,皇帝派人去询问情况。国祚就说:“邹元标在以前朝中因为直言进谏而受过杖刑,所以走路还不太方便。”皇帝听了这话,脸色缓和了不少。后来,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排挤,国祚联合其他官员上疏营救,还私下里单独上书为王纪争辩。其实王纪在做礼部侍郎的时候,曾经因为事情得罪过国祚。
三年后,国祚被提升为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并且调任武英殿。他上书十三次请求退休,皇上就给他加官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让他乘驿车回家。第二年,国祚去世了。皇上追赠他太傅的官职,谥号文恪。他的侄子国大启,做过文选郎中,最后做到刑部左侍郎。
朱国祯,字文宁,是浙江湖州人,万历十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官做到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门的最高长官),因为生病就辞官回家了,好长时间都没出来做官。到了天启元年,他又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但他还没去上班呢。三年正月,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东阁大学士,和顾秉谦、朱延禧、魏广微一起被任命。内阁里本来就有叶向高、韩爌、何宗彦、朱国祚、史继偕五个人了,一下子又加了四个,内阁的房间都快坐不下了。
六月,朱国祯回朝上班了,顾秉谦和朱延禧因为在任命名单里排在他后面,顾秉谦排在第二位。后来朱国祯又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官职也一步步升到少保兼太子太保。魏忠贤专权当了国贼,朱国祯在叶向高手下做事,经常暗中保护他。天启四年夏天,杨涟弹劾魏忠贤,很多大臣劝叶向高上奏章,甚至有人对他破口大骂。叶向高非常生气,朱国祯就请求叶向高忍耐一下。后来叶向高因为密奏触怒了魏忠贤,决定辞职,他对朱国祯说:“我走了,韩爌也不是魏忠贤的对手,你也应该早点回家。”这里的“蒲州”指的是韩爌。叶向高辞职后,韩爌当了首辅,韩爌辞职后,朱国祯就当了首辅。魏广微和魏忠贤狼狈为奸,看不起朱国祯。那年冬天,朱国祯被魏忠贤的党羽李蕃弹劾,三次上奏章请求辞职。魏忠贤对他的党羽说:“这老头也是个坏人,但他不做坏事,可以让他体面地走。”于是就提升朱国祯为少傅,赏赐他银子和钱币,还让他的儿子做了中书舍人,派人送他回家,每月俸禄、轿子夫役都按照规定给他。崇祯五年,朱国祯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谥号文肃。
何宗彦,字君美。他爸爸从金溪跟着别人去了随州,就在那里安家了。何宗彦在万历二十三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官职越做越大,做到詹事。
万历四十二年,他升任礼部右侍郎,负责处理礼部的事务。当时福王在河南封地,不断地请求一些事情。何宗彦就上书皇帝,说这件事有六个方面值得担忧,但是皇帝没听。他还多次上书请求让太子开设讲学,皇孙能够有老师教导,以及为瑞王、惠王、桂王举行婚礼。太子生母王贵妃去世了,朝廷没有安排内官守陵,也没有拨给墓地和供养的土地,何宗彦极力争取。
梃击案发生后,何宗彦说:“天下人都怀疑皇上您对太子不够重视啊。太子现在地位很低,慈庆宫门只由两个年纪很大的内侍看守,中门更是空无一人。请求您赶紧下令彻查此事,所有关于东宫的礼仪制度,都允许我们礼部来执行,这样对国家社稷也是有好处的。”但是皇帝没理他。不久,他又升任礼部左侍郎,还是负责礼部的事务。
万历四十四年冬天,隆德殿失火了,何宗彦请求皇上体察民情,整顿荒废的政务,补上空缺的官职。第二年,皇长孙已经十三岁了,还没开始学习,何宗彦再次上书极力劝说。从那以后,他连续几年都恳切地请求,但皇帝始终没有采纳。
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北京发生地震。皇上进行了一番反省,说要处理三件事。当时皇帝已经三十年不上朝了,朝政松弛,很多官职都空缺着。第二年秋天,辽东战事更加危急。何宗彦带领属下官员上书说:“自从三路大军战败,开原、铁岭相继失守,沈阳也岌岌可危。请皇上您临朝听政,和我们一起商量一下兵力和粮食的大计。”皇帝还是没回应。
宗彦这个人啊,为人清正廉洁,非常有原则。他当尚书代理六年,处理事情都光明磊落,直言不讳,当时大家都对他非常敬重。那年十二月,要推选内阁大臣,朝中大臣很多都推荐宗彦,就只有吏科给事中张延登没签字,所以最后宗彦没选上。没多久,宗彦就请求告假回家了。御史薛敷政、萧毅中、左光斗、李徵仪、倪应春、彭际遇、张新诏等人一起上奏章,表达对宗彦的惋惜,可张延登和他的同僚亓诗教、薛凤翔却多次上疏弹劾宗彦。当时齐党势力很大,不是他们那一派的人,都会被排挤。宗彦不依附任何党派,所以一直待得不安心。
第二年,神宗皇帝驾崩,光宗皇帝继位,宗彦在家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元年夏天,他又回朝了。后来又多次升官,做到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天启四年正月,他去世了,追赠太傅,谥号文毅。
他弟弟宗圣,是从乡试举人一步步做到工部主事。因为依附魏忠贤,官职迅速升到本部右侍郎。崇祯初年,被革职,还被判刑,名字也列入了逆案。
宗彦的孙子叫宗如游,字景文,是余姚人,是都御史宗燧的曾孙。万历二十三年考中进士。官做到礼部右侍郎。万历四十七年冬天,左侍郎何宗彦离职,署理的人选一直没定下来,大学士方从哲多次推荐宗如游。到第二年三月才正式任命。礼部积压了很多事情,宗如游处理得井井有条,一点也不拖拉。当时白莲教、无为教等邪教猖獗,宗彦生前曾上疏请求严厉禁止,宗如游再次提出这个建议。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七月,皇帝病重,宗如游和其他的大臣一起接受了皇帝的临终托孤。
皇帝驾崩了,郑贵妃害怕遭到祸害,就和李选侍关系搞得特别好,想让李选侍被封为皇后。李选侍也很高兴,也想着被封为太后来讨好郑贵妃。杨涟跟如游说:“皇长子可不是李选侍喜欢的。要是李选侍当了皇后,那就是名正言顺的嫡母了,以后会怎么样?你赶紧跟执政大臣们说,用遗诏把皇长子立为太子。皇帝登基三天后,你就拿着遗诏去请求立太子。”如游答应了。
八月初一,光宗皇帝即位。三天后,如游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皇帝同意了。紧接着,按照遗诏的旨意,如游告诉内阁大臣们,要封郑贵妃为皇太后。如游上奏说:“查阅历朝历代的典礼,只有和皇帝身份相当的人才能当皇后,这是符合礼仪制度的;而妃子当皇后,那就不符合礼仪了。祖宗以来,虽然也有皇帝对妃子有深厚的感情,但最终还是会考虑到礼仪,这在礼仪制度中没有记载。先帝念及郑贵妃的辛苦,并不是想让她当个没名没分的;陛下体谅先帝的心意,也不应该给她非分的尊崇。如果这样做不合乎礼仪,那么遵从遗诏就不孝顺,遵从礼仪才是孝顺。我不敢违背礼仪,去犯下不忠的罪过。”奏章递交上去了,但还没得到回复。
如游接着又升任了本部尚书。皇帝虽然下令立太子,但是又说皇长子身体比较弱,所以想缓一缓册立太子的时间。如游坚决反对。二十三日,皇帝下令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册立太子的日期已经定好了,三天后,皇帝又催促如游。如游上奏说:“之前奉旨上尊谥号给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太后,又封郭元妃、王才人为皇后,这些礼仪都还没完成,封李选侍为皇贵妃的事情应该排在后面。既然圣旨已经下了,而且李选侍还有保护圣储的功劳,按照之前的日期来,也没什么不可以。”皇帝同意了。李选侍觉得只当个贵妃还不够,一定要当皇后。二十九日,皇帝再次召见廷臣,李选侍还逼着皇长子说话。如游说:“皇上想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那就赶紧准备仪仗进宫吧。”皇帝随便答应说:“好吧。”李选侍听说后,非常不高兴。第二天,皇帝驾崩了,朝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游请求更改册封日期,皇帝批准了。熹宗皇帝还是皇孙的时候,还没开始学习。即位七天后,如游就请求开始讲学,皇帝也批准了。
十月的时候,皇上任命他当东阁大学士,参与处理政务。 有些人就出来说坏话,说他不是通过正常的廷推(大臣推荐)程序上位的,还一起上奏章弹劾他。 杨涟也多次请求辞职,皇上总是劝他留下。
天启元年二月,杨涟上书皇上说:“咱们祖宗们任用阁臣,很多都是直接任命的,不用经过廷推。 不说远的,就说世宗皇帝时期,就有张璁、桂萼、方献夫、夏言、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穆宗皇帝时期,有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神宗皇帝时期,有许国、赵志皋、张位。 就连皇上的父亲用朱国祚,也是直接任命的。 现在您年纪还小,我的才能和那些大臣们也根本没法比,我这样会影响您选拔人才的眼光。 求您赶紧让我退休,让我回老家吧!” 皇上还是留下了他。 杨涟一共上书十四次请求辞职,最后皇上才给他加官进爵,封他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还派官员护送他回家,并且按照规定给他儿子荫官和赏赐。 他在家住了四年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少保,谥号文恭。
孙嘉绩,字硕肤,崇祯十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南京工部当了个主事,后来调到兵部。当时清兵已经快打到北京城下了,可是军队却一动不动,大家心里都没底。孙嘉绩说:“这是在等后面来的援军,等他们来了,就要一起南下了。” 三天后,果然有几万蒙古兵从青山口杀进来了,当天就往南边跑了。兵部尚书杨嗣昌觉得孙嘉绩懂军事,就把他提拔为职方员外郎,后来又升了郎中。
结果,督师太监高起潜嫉妒他,还诬陷他收受贿赂,孙嘉绩就被抓进监狱了。 巧的是,名臣黄道周也同时被关了起来。孙嘉绩亲自照顾黄道周,给他做饭、煎药,还一起学习《易经》。 后来,有个叫涂仲吉的秀才上书为黄道周求情,皇帝更生气了,把孙嘉绩的案子移交锦衣卫严刑拷问。很多跟黄道周有来往的秀才都为了自保说了谎,只有孙嘉绩什么都没隐瞒。 朝廷先是判他死罪,后来又改判流放到瘴气弥漫的地方,但这些判决都没最终执行。
保定总督张福臻进京面见皇帝,极力推荐孙嘉绩的才能,请求启用他当参谋,但皇帝没同意。后来,徐石麒当了刑部尚书,专门写了奏章,孙嘉绩这才被释放。福王当政的时候,孙嘉绩被任命为九江兵备佥事,但他没去上任。等鲁王监国到绍兴后,孙嘉绩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后来又一路升迁,做到东阁大学士。鲁王出海,孙嘉绩跟着去了舟山。那年,孙嘉绩生病去世了。
文章最后评价说:崇祯初年,叶向高凭借资历被重新启用,天下正直的人都依靠他,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大明王朝。这主要是因为朝政已经腐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所以局势已经不可逆转了。刘一燝、韩爌等人虽然位居高位,但奸邪小人遍地,宦官专权,朝政混乱不堪,他们自己都自身难保。朱国祚、何宗彦因为得罪了党派而被排挤,孙如游等人都因为皇帝的特殊恩宠而被重用,遭到朝臣的非议。由此可见,明朝能够遇到一位贤相,真是千载难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