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字大绅,是吉水人。他爷爷叫子元,曾经做过元朝安福州的判官。后来碰上兵变,他爷爷为了保住节操,壮烈牺牲了。他爸爸叫开,朱元璋曾经召见过他,和他聊他爷爷的事。想给他官做,但他爸爸拒绝了。

解缙从小就聪明伶俐,洪武二十一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和重视,经常在皇帝身边侍奉。有一天,皇帝在御膳房西边的屋子里,对解缙说:“我和你之间,讲的是君臣之道,情谊如同父子一般,你应该什么话都敢跟我说。” 解缙当天就上了一道万言奏章,大概意思是:

我听说法律法规经常更改,老百姓就会疑惑;刑罚太严厉,老百姓就会麻木。建国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段时期是法令不变的,几乎没有一天没有犯错的人。我听说过皇上震怒,铲除奸邪,诛杀叛逆的事。但是,我还没听说过皇上大大褒奖一个好人,把奖赏延续到他的子孙后代,以及他的家乡,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

皇上,我看您喜欢看《说苑》、《韵府》这些杂书,还有所谓的《道德经》、《心经》,我觉得这不太合适啊!《说苑》是刘向写的,里面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那些说法;《韵府》是元朝阴氏编的,内容杂乱无章,没什么可取之处。如果您觉得这些书方便查阅,不如组织一批有学问的儒生,我来执笔,咱们从唐虞夏商周孔子的时代开始,一直写到关闽濂洛各学派,把内容整理得清晰明了,分门别类地写成一部典籍,上承经史,这不就是太平盛世的一大功业吗?再说现在《六经》残缺不全,《礼记》是汉代儒生写的,漏洞百出,更应该及时修订。咱们可以找一些精通音乐的儒生,把历代帝王的典章制度整理完善,编成一部乐书,造福后世。

咱们应该在太学里祭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皋陶、伊尹、姜太公、周公、后稷、契、夷、益、傅说、箕子。孔子应该由天子到百姓都祭祀,尊为先师,配享的有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从闵子骞以下,就在他们的家乡祭祀。在鲁国的阙里,还要修建叔梁纥的庙宇,追封他为王,配享的有颜路、曾点、孔鲤。这样一来,就彻底改变了历代沿袭下来的旧习,开创了天朝新的文化典范,不是很壮观吗!至于祭天,应该恢复扫地祭祀的仪式;祭祀祖先,应该遵循七庙的制度。祭天不能搞成宴会,皇家图书馆也应该更加完善。太常寺不能演奏俗乐,宫里的妓女也应该取消。

应该禁止倡优,裁撤寺监。守卫宫殿的士兵,都应该选用品德高尚的人;负责护卫的士兵,都应该选用精壮的勇士。取消对山泽的税收,免除对边境地区的商税。皇帝的车辆应该简朴,不要兴土木工程;开垦荒地,不要贪图边疆的土地。把那些信奉佛教和道教的壮丁都征召回来,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把那些胡乱念经咒的人,都抓起来烧死,以绝其欺骗之风。应该杜绝巫蛊之术,破除淫祀,精简冗官,减少小县的数量。严惩那些滥用私刑的人,永远废除京城里的徭役。流放的人十年后可以赦免,杖刑八十岁以上的人不再加刑。妇女除非犯了通奸的大罪,不要抓捕她们;大臣犯了罪应该处死,但不要再加以侮辱。要修订历法,让百姓按时务农,只要教导他们耕种的方法就可以了,何必搞那些繁琐的历法呢?

最应该重视的是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要仔细观察,顺应天时。七政(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也是这个道理。

最近几年,朝廷风气不正啊。那些官员只把判案轻重当本事,只把审问犯人数量当功劳,根本不是激励清廉正直、培养良好风气的办法。御史们弹劾官员,都是奉了皇帝的密旨。每当皇上要赦免犯人,他们就故意装作坚持要严惩,心想这样一来,皇上的恩德就显得更大了。这些都是小人为了讨好皇上而耍的小手段,陛下您为什么不坦率地看清这些呢?陛下您提拔人才不看贤能,授予官职不看轻重,制定一些对您没用的法律,就像斤斤计较地收取赋税一样;而对那些朋党奸邪钻营法律的条文,却像对待泥沙一样,根本不管不顾。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的监生进士,虽然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却大多被贬到低级官职;那些孝廉出身的人才,即使兢兢业业,也可能被排斥在朝廷之外。那些粗鲁蛮横之徒,愚昧无知之辈,早晨还拿着刀镊子在街头劳作,晚上就穿着官服,趾高气扬;一会儿丢弃扁担筐子,一会儿又拿着官印信物。所以,有才能的人都羞于跟他们为伍,庸才们却都争相模仿他们的行为。他们把贪婪苟且偷生当成成功的策略,把清廉正直受罚当成借口。从吏部出来的官员,没有贤能之分;进入刑部的案件,没有公正与否的判决。天下人都说陛下您凭喜怒决定生死,却不知道这都是因为臣下缺乏忠良之才啊。

古时候,一个人做了好事坏事,乡邻们都会记得。现在虽然有表彰奖励好人好事的事情,却没有乡学党庠的教育制度。虽然互相监督的制度很严格,但教育引导的方法却不够完善。我想效仿古人治理家庭的礼仪,睦邻友好的方法,比如古代蓝田吕氏的《乡约》,现在义门郑氏的家规,把这些推广到全国。让那些世家大族带头实行,表彰奖励他们,让他们成为人民的榜样。这样一来,就能看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能安居乐业,指日可待了。

陛下您天资聪颖,深谙天道。那些神怪荒诞的事情,我知道陛下您看得明白。但您还是免不了要搞一些神道设教的东西,我认为这没有必要。国家的统一局面已经确立,人心已经安定,一切奸邪之人都已经平息。上天没有灾难,百姓没有祸害,您身体健康,子孙后代也兴旺发达,这才是真正的祥瑞啊!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以寻找宝物为名,告诉百姓这是神仙显灵呢?

我发现土地的丰收歉收,万物都有盛衰起伏的规律,可是商税的征收,却都是固定的额度。这样一来,如果丰收了,奸诈的人就能从中作弊欺骗;如果歉收了,老百姓就只能艰难地补交税款。夏税也是一样,茶叶、茱萸要交粮,水果、丝绸要交税。不仅在产地征税,经过的关卡也要征税,这简直是把老百姓的利益剥削得这么彻底!而且很多贫苦人家,不得不放弃耕种土地。今天的土地,没有往日那样丰收,但是今天的税收,却还是按照往日的收成来征收。有的为了交税卖掉家产,家产没了税款还在;有的为了服役赔钱,服役很重,老百姓很苦。土地肥沃贫瘠不同,税收的轻重却没区别。肥沃的土地税反而轻,贫瘠的土地税反而重。想要解决这些困境,改变这些弊端,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授田均田的法令,同时实行常平义仓的措施。逐渐积累,做到九年都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这并非难事。

我听说孔子说过:“君主设置险要的关隘来保卫自己的国家。”近来大家安于太平,废弃了城防,销毁了兵器,禁止军队,忌讳武力,以为天下太平。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城池就会望风而降。现在应该命令有关部门整修城防,给他们宽裕的时间,由里正负责看守,设置弓箭手,同时训练民兵。开设武举,选拔天下的英雄豪杰;广办乡校,培养天下的优秀人才。古代有很多书院学田,贡士有庄田,义田有族田,这些都应该恢复并扩大规模。

犯了罪的人,不应该株连家人,惩罚不应该波及子孙后代。连坐之法起源于秦朝的法令,株连屠戮则源于伪造的书籍。现在那些做好事的人,他的妻子儿女未必能因此得到荣誉,而犯了错的人,里正一定会追究他们的罪责。况且法律重视人伦,却还有给配妇女的条款,听任不义之事发生,那又怎么能够谈得上节操和义气呢?这就是风俗败坏的原因啊!

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你看啊,尚书、侍郎,本来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地位却高于六卿;郎中、员外郎,本来是内务部门的官员,名字却用在六个部门的官衔里。御史和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就因为得到皇帝的宠信而位居高官;而地方上的郡守县令,却不能在自己的家乡任职。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以礼相待。可是现在呢?内外百官对属下官员的惩罚,比对待奴隶还残酷!这使得那些性格温和懦弱的人,变得毫无廉耻之心,整天提心吊胆,活得战战兢兢,简直连皮肉都保不住!这哪里是培养孝道、激励节义的好办法啊!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除非犯了罪,否则不应该对官员使用鞭打之类的刑罚。那些催收赋税的官员,如果稍微有点过失,用蒲鞭象征性地惩罚一下,也就足够警示他们了。

我只不过是想把心里想的都告诉皇上,急着把我的想法献给您,所以写得有点乱,没有条理,还请皇上您多多包涵!皇上看完我的奏章后,夸赞我有才华。之后,我又献上了《太平十策》,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多记录了。

话说这杨缙啊,有一次去兵部要些办事人员,说话有点儿太放肆了。兵部尚书沈溍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皇帝问:“杨缙是不是因为闲职太多,所以就放肆起来了?”于是就下令把他调到御史台当御史。

后来,韩国公李善长犯了罪被处死了,杨缙就替郎中王国用写奏章,为李善长申冤。他还帮同事夏长文写奏章,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心里可记恨上了他。那会儿,朝中大臣的父亲都能进宫朝见皇帝。杨缙的父亲也来了,皇帝对他说:“这孩子啊,是那种大器晚成型的,你把他带回去,好好让他学习,十年后再回来,大有用处!”杨缙的父亲就带他回去了。八年后,太祖皇帝驾崩了,杨缙又进京了。

结果,有人告杨缙违抗圣旨,说他母亲刚去世还没下葬,父亲又九十岁高龄,不应该这时候离开家。于是,杨缙被贬到河州当个小吏。那时候,礼部侍郎董伦很受惠帝的信任,杨缙就写信给董伦,信里说:“我这个人啊,性子直,说话也鲁莽,从不顾忌什么,经常上书给皇上,我说的那些关于分封的事儿,要是万一出了什么差错,那可就麻烦大了,搞不好会像厉、吴那样造反。还有冉阝哈术来投降,皇上问我的意见,我说要好好待他们,结果这做法跟朝廷的策略有点儿冲突,那些人说不定会反水。像这样的事,不止一件,我都考虑到了。我之前还帮王国用写奏章,讲韩国公的事,结果被詹徽记恨上了,想用重罪来陷害我。多亏皇上开恩,安慰我,还赏赐我很多钱,让我安心十年著述,然后再来朝见。我奉命修改《元史》里的错误,又参与编撰《宋书》,还修订《礼经》,这些都还没完成呢。平时除了侍奉父母,就闭门读书写书,已经写了不少了,差不多八年了。

皇上驾崩的消息突然传来,我悲痛欲绝。母亲的丧事还没办完,家里还有九十岁的父亲等着我,我哪有心思顾及其他啊!我本来是想去祭拜皇陵,没想到却因为这些事被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疾病又多,我每天奔波劳碌,跟普通士兵一样,实在受不了。我每天以泪洗面,害怕发生意外。我辜负了平生抱负,心里充满了无尽的痛苦,所以才一再上书请求。我希望能够回到京城,见见皇上,或者南下回家,父子团聚,那才是我重新活过来的日子啊!”董伦看后,就向皇帝推荐了杨缙,皇帝就召他做了翰林待诏。

朱棣当上皇帝后,就提拔他当侍读。然后命令他和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一起在文渊阁当值,参与处理政务。内阁参与政务,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没多久,他又升任侍读学士,负责总编纂《太祖实录》和《列女传》。书写完成后,皇帝赏赐了他银子和钱币。永乐二年,皇太子正式立储,他又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皇帝曾经召见他和另外六个人,说:“你们七个人每天都在我身边,我很欣赏你们的勤奋谨慎,经常在宫里夸奖你们。记住,做事要谨慎,开头容易,坚持到底才难,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然后,就赏赐他们每个人五品官服,还让他们七个人的妻子到柔仪殿去拜见皇后,皇后也赏赐了很多东西。立春日,皇帝又赏赐他们金线织成的华丽衣服,这和尚书的待遇一样。他们去谢恩的时候,皇帝说:“你们负责传达旨意,掌管机密事务,而且每天都在我身边侍奉,对国家大有裨益,这并不比尚书差。”

有一天,皇帝在奉天门接见六科的官员,鼓励他们直言进谏,然后又看着他们七个人说:“像王安石、魏征那样敢于直言的人,现在很少见了。如果进谏的人没有顾虑,听谏的人也不反感,天下还有什么治理不好的呢?我和你们一起努力吧!” 那年秋天,胡俨被外派担任祭酒,只剩下他们六个人继续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总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缙云(jìn yún)年轻时就当了朝廷官员,很有才华,办事雷厉风行,而且为人光明磊落。他提拔人才,只要发现有人有优点,就会毫不吝啬地赞扬。但他也很喜欢评价别人,说话毫不顾忌,朝中不少大臣都因此讨厌他受宠。他还参与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因此得罪了汉王高煦,最终导致自己失败。

早些时候,太子之位还没确定,淇国公邱福说汉王有功劳,应该立他为太子。皇帝私下问缙云的意见。缙云说:“皇长子仁孝,深得民心。”皇帝没回应。缙云又叩头说:“皇上,您看这好孙子!”指的是宣宗皇帝。皇帝点了点头。太子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高煦因此非常恨缙云。后来,朝廷大举出兵讨伐安南,缙云劝谏,但皇帝没听。结果安南平定后,设立了郡县。然而,太子继位后,却时常让皇帝不高兴。高煦更加受宠,地位甚至超过了太子。缙云再次劝谏说:“这样会引发争端,万万不可。”皇帝大怒,说他离间父子兄弟,于是对他的恩宠逐渐减少。

四年后,皇帝赏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却独独没有缙云的份儿。过了一段时间,邱福等人议论纷纷,消息逐渐传到了朝外,高煦就诬陷缙云泄露宫中密事。第二年,缙云因为廷试阅卷不公正被贬到广西布政司当参议。他刚走,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说缙云心怀怨恨,于是将他改贬到交趾,并命令他督促化州的军饷。

永乐八年,缙云到京城办事,正赶上皇帝北征,缙云去拜见了太子就回去了。汉王说缙云趁皇帝不在,私下拜见太子,然后直接回家,没有一点臣子的礼数。皇帝大怒。当时缙云正和检讨王偁一起到广东考察山川,上书请求开凿赣江,沟通南北交通。奏章还没批复,缙云就被抓进了诏狱,严刑拷打。牵连的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以及李至刚,都进了诏狱。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高得抃都惨死狱中。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上囚犯名单,皇帝看到缙云的名字,说:“缙云还在啊?”纪纲于是灌醉缙云,把他埋在雪地里,活活冻死。缙云死时四十七岁。他的家产被抄没,妻儿族人被流放到辽东。

方缙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有个叫张兴的内官仗着皇帝宠信,在左顺门外打人。方缙看见了,就呵斥了他,张兴吓得赶紧把手收起来退走了。

后来,皇帝要写下廷臣们的名字,让方缙分别评价他们的优缺点。方缙说:“蹇义天资聪颖,但缺乏主见;夏原吉为人宽厚,不嫌弃那些品行不好的人;刘俊有才能,但不懂得顾全大局;郑赐算得上是君子,但才能略逊一筹;李至刚为人刚愎自用,又爱巴结权贵,虽然有才能,但品行不正;黄福为人正直,有自己的坚持;陈瑛严格执法,但能保持清廉;宋礼为人耿直,但过于苛刻,导致民怨沸腾;陈洽办事效率高,反应快,而且为人正直;方宾有处理文书的才能,但内心却充满着奸商的心思。”皇帝把这些评价给了太子,太子又去问了尹昌隆和王汝玉的情况。方缙回答说:“尹昌隆为人正直,但度量不够大;王汝玉的文章写得好,不容易找到和他一样的人,可惜他太重利了。”后来仁宗皇帝登基后,把方缙的评价给杨士奇看,说:“大家都说方缙狂妄,可是你看他这些评价,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不狂妄啊!”然后下令把方缙的妻子和家人接回京城。

方缙刚开始和胡广一起侍奉成祖皇帝的时候,皇帝说:“你们俩是同乡,一起读书,又都在同一个衙门做官。方缙有儿子,胡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胡广赶紧叩头说:“我妻子现在怀孕了,还没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呢。”皇帝笑着说:“肯定是个女孩。”后来果然生了个女孩,于是就定下了这门亲事。方缙后来出事,儿子方祯亮被流放到辽东,胡广想解除婚约。但是方缙的女儿割破耳朵发誓说:“这门婚事虽然不幸,但是皇上做主,父亲也答应了,我死也不会改嫁。”等到大赦天下的时候,她终于回到了方祯亮身边。

正统元年八月,朝廷下令把方缙被抄没的家产还给他。成化元年,方缙的官职被恢复,追赠朝议大夫。当初方缙因为进言关于汉王和安南的事情而获罪。后来果然高煦叛乱被杀,安南也多次叛乱,朝廷派去的官员没多久就被撤换了,这些都应验了方缙之前的预言。

方缙的哥哥方纶,洪武年间也做过御史,为人刚正不阿,后来改任应天府教授。他的儿子方祯期,以擅长书法而闻名。

黄淮,字宗豫,是温州人。他爹黄性,当年方国珍占据温州的时候,就躲起来避难,没当什么官。黄淮呢,洪武年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中书舍人。朱棣当皇帝后,觉得黄淮不错,就经常让他和解缙站在皇帝身边当顾问。有时候聊到半夜,皇帝都睡了,还让黄淮坐在床边说话,很多重要的机密事情,黄淮都参与其中。后来,他和解缙等六个人一起在文渊阁当值,后来又升了翰林编修,再后来又当了侍读。当时要立太子,黄淮建议立嫡长子为太子。太子立了以后,黄淮升了左庶子,还兼着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罢官了,黄淮升了右春坊大学士。

第二年,他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佐太子朱高炽。永乐七年,朱棣北征,就让黄淮、蹇义、金忠、杨士奇辅佐太子监国。永乐十一年,朱棣又北征,还是让黄淮他们留守。永乐十二年,朱棣打完瓦剌回朝,太子派人去迎接,稍微慢了一点,结果被汉王朱高煦告了一状。朱棣大怒,把东宫的官员都抓了起来,黄淮、杨溥、金问都被抓了,关了十年。

等到仁宗朱高炽当皇帝了,黄淮才被重新启用。没多久就升了通政使,还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一起处理朝廷机密事务。他母亲去世了,黄淮请求回家守孝,皇帝不同意。第二年,黄淮又升了少保、户部尚书,大学士的职位还是照旧。仁宗皇帝死了,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汉王朱高煦一直想造反,朝野上下都很担心,黄淮急得吐血。宣德元年,朱瞻基亲征乐安,让黄淮留守京城。第二年,黄淮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帝准了。他父亲黄性九十岁了,黄淮尽心尽力地侍奉父亲,直到父亲去世,皇帝还赐予了厚葬和祭祀,黄淮还特意进宫谢恩。

那年元宵节,皇帝还赏赐黄淮去西苑游玩,还让他坐轿子登上万岁山。后来皇帝又让他主持会试,临走的时候,皇帝在太液池设宴为他饯行,还亲自唱歌送别,说:“朕生日,卿其复来。”第二年,黄淮果然来祝寿。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黄淮又再次上朝。正统十四年六月,黄淮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文简。

黄淮这个人啊,做事果断,很有治理才能。永乐年间,长沙出了个妖人李法良造反。当时仁宗监国,下令让丰城侯李彬去平叛。可汉王嫉妒太子李泓有功,就偷偷跟皇帝说李彬不行。黄淮却说:“李彬是老将,肯定能灭了贼寇,赶紧派他去吧!”结果李彬还真抓住了李法良。 后来又有人告发一些人参与了叛乱。黄淮就跟皇帝说:“洪武年间就下过禁令了,这事儿别再追究了。”吏部又想追究“靖难”兵变时,南方官员在北方没及时归顺的,要发配边疆戍守。黄淮说:“这样搞,恐怕会让大家心寒。”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阿鲁台归顺朝廷后,想让朝廷刻金子写下誓言,然后把金子磨碎了放到酒里,让各部落首领喝下以示盟约。大家都觉得可以。黄淮却说:“他们势力分散好控制,要是合在一起就难办了。”皇帝转头对身边的人说:“黄淮议事,就像站在高岗上,远近都看得清清楚楚。” 西域僧人,大宝法王来朝见皇帝,皇帝想刻个玉印赏赐给他,就先拿个玉璞给黄淮看看。黄淮说:“朝廷赏赐给外国的诏书,一般都用‘敕命’、‘广运’两枚印玺。这块玉太大,不适合用来显示天朝的威严。”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意见。他提建议、出主意,就是这样。不过,他为人比较刻薄,同僚有点小错,他就马上向皇帝告状。有人说,解缙被贬,黄淮也出了力。后来黄淮在宣宗皇帝那儿失宠,据说也是因为杨荣说黄淮“生病了,还会传染人”之类的坏话。

胡广,字光大,江西吉水人。他父亲胡祺,名寿昌,大家都叫他字。陈友谅攻陷吉安的时候,朱元璋派兵收复,要杀掉几千个胁从者。胡祺赶紧跑去见主帅,极力劝说不能杀,这才保住了那些人的性命。洪武三年,胡祺因为文章写得好被选为御史,上书建议把首都迁到关中。皇帝很赞赏,还派太子去陕西视察。后来太子死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胡祺后来被外放到广西做按察佥事,又调任彭州知州。他到哪儿都为百姓伸冤,拆除淫祀的庙宇,修缮破损的水利设施,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后来他又升迁为延平知府,最后死在了任上。胡广是他的次子。建文二年,朝廷举行考试。

当时正值朝廷讨伐燕王,胡广在策论里写了“藩王势力强大,人心动荡不安”这样的话。建文帝亲自点他为第一名,赐名靖,授予他翰林修撰的官职。

朱棣当上皇帝后,跟解缙关系很好,提拔他当侍讲,后来又升任侍读,还恢复了他原来的名字“广”。之后,他又升任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胡广升任翰林学士,兼任左春坊大学士。皇帝北征的时候,胡广就跟着杨荣、金幼孜一起去了。皇帝经常在帐殿召见他们议事,有时候甚至会谈到深夜。行军途中遇到山川险阻,他们就下马议论,如果胡广的行进速度稍微慢一些,皇帝就会派骑兵四处寻找他。有一次他们迷路了,胡广脱下衣服骑着马过河,河水都漫到了马肚子以上,皇帝看到后很心疼他,觉得他辛苦了。胡广擅长书法,每当要刻碑的时候,皇帝都指定他来写。永乐十二年,皇帝再次北征,皇长孙也跟着去了,皇帝就让胡广、杨荣、金幼孜在军中给皇长孙讲经史。永乐十四年,胡广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原来的职务。

皇帝征召乌思藏的僧人来举行法会,为建文帝和建文帝的皇后祈福,说看到了很多祥瑞异象。胡广就献上了《圣孝瑞应颂》,皇帝还把这篇文章改编成佛曲,让宫里的人歌舞表演。礼部郎中周讷请求皇帝举行封禅大典,胡广认为这样做不可行,于是皇帝就没有同意。胡广又写了一篇《却封禅颂》,皇帝更加亲近爱重他了。胡广为人谨慎细密,皇帝曾经说过的话和交代的任务,他从来不会告诉别人。当时的人都拿他比作汉朝的胡广。但他又能把握大局。他母亲去世后,他回朝后,皇帝问他百姓的情况怎么样。胡广回答说:“百姓都安好,只是各郡县穷究建文朝奸党的余党,牵连到他们的亲属,让百姓很痛苦。”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永乐十六年五月,胡广去世,享年四十九岁。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穆。文臣得到谥号,是从胡广开始的。胡广去世后,灵柩回乡,经过南京时,太子还亲自去祭奠。第二年,朝廷任命他的儿子胡穜为翰林检讨。仁宗皇帝即位后,又追赠胡广少师的官职。

金幼孜,名字叫善,用字行,是新淦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的官职。朱棣当上皇帝后,金幼孜改任翰林检讨,和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值班,后来升任侍讲。当时翰林院的官员在东宫讲书,都要先准备好经义,文渊阁的官员审核校正后,呈给皇帝过目,才能正式讲课。解缙讲《书经》,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诗经》,金幼孜讲《春秋》,他还进献了《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金幼孜升职了,当上了右谕德兼侍讲。他跟吏部说了,内阁的几位大臣胡广、金幼孜他们任期满了,别调他们去干别的活儿了。

永乐七年,皇上带着他去了北京。第二年,皇上北征,幼孜跟胡广、杨荣一起跟着皇上去了。皇上驻扎在清水源,那里突然冒出一股泉水。幼孜写了篇碑铭,杨荣写了首诗,皇上都很高兴,夸奖他们俩。皇上特别看重幼孜的文学才能,走到哪儿,只要是山川要害的地方,就让幼孜写下来。幼孜就骑在马上,唰唰唰地写,一会儿就写好了。

有一次,瓦剌使者来了,皇上召见幼孜他们,让他们跟在御驾旁边走,跟皇上讲讲敌情。皇上对幼孜他们很信任,很依赖。有一次,幼孜跟胡广、杨荣还有侍郎金纯一起走,迷路掉进山沟里了。天黑了,幼孜从马上摔了下来,胡广和金纯竟然不管他走了。杨荣帮幼孜把马鞍绑好,继续走,结果他又摔了一跤。杨荣就把自己的马让给幼孜骑。第二天早上他们才回到皇上的驻地。那天晚上,皇上派了十几个使者去找杨荣和幼孜,都没找到。等他们到了,皇上高兴得脸色都变了。从那以后,每次北征都带着他们。幼孜还写了两本书,一本叫《北征前录》,一本叫《北征后录》。

永乐十二年,皇上让幼孜、胡广、杨荣他们一起编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幼孜也升职了,当上了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幼孜和杨荣一起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从北边打仗回来,半路上军队都累坏了。皇帝问大臣们怎么办,谁都不敢说话,只有年轻的杨士奇说不能再深入敌境了,但皇帝没听。到了开平,皇帝对杨荣和杨士奇说:“我梦见神仙对上帝说,好生之德要再三强调,这是怎么回事啊?”杨荣和杨士奇回答说:“陛下您这次出兵,本意是为了平定叛乱,安定百姓。但是,就像昆冈山上的大火一样,玉石都会被烧毁,希望陛下您能多加注意。”皇帝听了很认同,马上让人起草诏书,招抚各部族。军队撤回榆木川的时候,皇帝驾崩了。这事儿先瞒着没对外公布。杨荣把消息送回京城,杨士奇护送着皇帝的灵柩回京。

仁宗皇帝登基后,任命杨士奇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升任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那年十月,皇帝下令让杨士奇、杨荣、张辅三人一起在承天门外审理犯人。还下令给法司,说审理重刑犯必须有这三位大学士在场,并把审理结果交给益隆。皇帝在西角门召见大臣,看他们起草的诏书,然后看着三位大学士说:“你们三位,还有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的老臣了,我现在正依靠你们辅佐我呢。我听说以前有些皇帝不喜欢听真话,即使是平时很信任的人,也害怕他的威严,只敢顺从他的旨意,闭口不言来讨好他。那些贤良的大臣,意见不被采纳,就干脆闭嘴不说话了。我和你们都要引以为戒啊!”然后,皇帝拿起五人的诏书,亲自加了两句话:“勿谓崇高而难入,勿以有所从违而或怠。”杨士奇他们连忙叩头谢恩。洪熙元年,杨士奇升任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的职位不变,还加了三份俸禄。不久,他就请求回家侍奉母亲。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了。

宣宗皇帝即位后,下诏书重新启用杨士奇,让他参与修撰两朝的实录,担任总裁官。三年后,他奉命出使宁夏,册封庆府郡王妃。沿途他都仔细询问百姓的疾苦,回来后向皇帝做了汇报。皇帝很高兴,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有一次,他跟随皇帝巡视边疆,经过鸡鸣山。皇帝说:“唐太宗凭借他的英勇武力征讨辽国,也曾经经过这座山。”杨士奇回答说:“太宗后来后悔打了这场仗,所以才修建了悯忠阁。”皇帝说:“这座山是在元顺帝时期崩塌的,是元朝灭亡的征兆。”杨士奇回答说:“顺帝是亡国之君,就算山不崩,国家也一定会亡。”宣德六年十二月,杨士奇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文靖。

这位幼孜先生为人简朴安静,胸襟宽广,很有涵养。虽然受到皇帝的恩宠,但他依然谦虚谨慎。他甚至给自己居住的书房取名为“退庵”,可见其淡泊名利之心。临终前,家人想让他留下遗嘱,好让后人有所遵循,但他拒绝了,说:“这是君子所耻于为的。”

胡俨,字若思,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酷爱学习,天文地理、历法、医卜之术,他都广泛涉猎。洪武年间,他考中举人,被授予华亭县的教谕,他都能以教师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他调任长垣县,请求调到方便侍奉母亲的地方,后来又调到余干县。从胡俨开始,学官们才被允许请求调到方便自己养老的地方。

建文元年,他被推荐担任桐城县知县。他开凿了桐陂水利工程,用来灌溉农田,造福百姓。当时桐城县有老虎伤人的事件发生,胡俨便斋戒沐浴,向神明祈祷,结果老虎就消失了,桐城百姓便在朱邑祠祭祀他。四年后,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推荐他,说:“胡俨的学识足以通晓天地运行的规律,他的智慧足以辅助朝廷的决策。”朝廷正准备召见他,可这时燕军已经渡过长江了。

成祖朱棣即位后,说:“胡俨懂天文,让他去钦天监试试。”试过后,钦天监奏报说胡俨确实精通天文历法和气候变化的学问。后来,他又得到解缙的推荐,被授予翰林检讨,和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值班,之后升任侍讲,又升任左庶子。父亲去世后,他又被起复。胡俨在文渊阁的时候,经常参与朝廷的咨询,但他不太喜欢抢在别人前面,不过为人有点耿直。永乐二年九月,他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从此便不再参与朝廷政务。当时朝廷法令严峻,国子监的学生因为一些小事请求回家,都要被发配到边疆戍守。胡俨上任后,就奏请朝廷取消了这项规定。永乐七年,皇帝到北京,召胡俨前往行在。第二年北征,皇帝任命他为祭酒兼侍讲,掌管翰林院事务,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永乐十九年,他又被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那时候,全国统一,已经近五十年了。皇帝正致力于在国内兴修礼乐,对外怀柔边疆少数民族,朝廷的公卿大臣大多是文采斐然的文人。胡俨作为资深的馆阁学士,朝廷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这些书的重修工作,他都担任了总裁官。他在国子监工作二十多年,以身作则,言行举止都有师表的样子。洪熙改元,他因病请求退休,仁宗皇帝赐给他诏书表彰他的功劳,并晋升他为太子宾客,仍然兼任国子监祭酒。退休后,皇帝还照顾了他的子孙。

宣宗皇帝登基后,派人请胡俨担任礼部侍郎,但他拒绝了,回家养老去了。在家里住了二十年,朝廷里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都把他当老师一样尊敬。跟胡俨说话,他从来不谈私事。他生活简朴,一年到头,收入刚好够花。

他刚开始当湖广的考试官时,看到杨溥的考卷,觉得非常出色,就在上面写了:“将来一定能像董仲舒那样直言敢谏,而不会像公孙弘那样阿谀奉承。” 大家都觉得他很会识人。正统八年八月,胡俨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

话说,明朝初期废除了丞相的职位,把丞相的权力分给了六部。成祖皇帝开始让儒臣在文渊阁值班,参与处理政务。到了仁宗、宣宗时期,文渊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实际上承担了丞相的职责。解缙以下的五个人,是文渊阁最早的翰林学士。在皇帝身边工作,一定要公正严明,更重要的是要稳重,不能随便泄露机密。

解缙年轻时才华横溢,自认为能辅佐皇帝成就大业,朱元璋让他十年寒窗苦读,可见对他非常器重。可是他经常招来诽谤,最终也没能善终,这究竟是不是因为有人嫉妒他的才能,故意陷害他呢?黄淮在辅佐皇帝方面有功劳,胡广、金幼孜辛劳地侍奉皇帝,胡俨在国子监工作时间很长。你看这些大臣们,都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在关键时刻进献忠言,他们的功劳可不仅仅是写写文章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