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字廷益,是杭州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就觉得他很奇特,说:“将来他会成为拯救国家的宰相啊!”后来,他在永乐十九年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他被任命为御史。上朝奏事的时候,说话声音洪亮流畅,皇帝都认真地听着呢。当时,顾佐担任都御史,对下属非常严格,唯独对於谦很客气,因为他觉得于谦的才能比自己强。有一次,皇帝去乐安,高煦投降了,皇帝就让于谦当着他的面数落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地列举高煦的罪状,声音响亮,气势逼人,吓得高煦趴在地上直哆嗦,连连说自己该死。皇帝非常高兴。回师后,皇帝赏赐于谦的赏赐跟其他大臣一样多。

他被派去江西巡视,为数百个冤枉的囚犯平反昭雪。他还上书弹劾陕西的一些官员和军官鱼肉百姓,皇帝下令派御史去抓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能担大任,正赶上朝廷增设各部的右侍郎,担任直省巡抚,于是皇帝亲自写下于谦的名字,任命他为吏部右侍郎,然后又升迁他为兵部右侍郎,让他去巡抚河南和山西。于谦上任后,轻车简从地走遍了辖区,广泛地拜访当地父老乡亲,了解当地的情况,看看哪些事情需要改进,然后就一一写成奏折上报朝廷。一年之内,他上报了好几次奏折,即使只是发生一点点水旱灾情,他都会立即向朝廷汇报。

正统六年,他上奏说:“现在河南和山西都储存了数百万石粮食。我建议每年三月,让府县报告缺粮的百姓户数,然后按户分发粮食。先发豆类和高粱,其次是黍和麦子,最后是大米。等到秋天收成后,再偿还官府,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贫穷无力偿还的人,可以免除他们的债务。州县官员如果任期满了要调动,而预备的粮食还没准备好,就不允许他们离任。还要让监察官员定期检查。”皇帝下令执行他的建议。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经常发生决堤的情况,于谦就下令加固堤坝,每隔一定距离修建亭子,每个亭子都安排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坝。他还下令种植树木,挖掘水井,让榆树和柳树沿着道路两旁生长,让行路的人不再口渴。大同地处边塞,山西的官员管不到那里,于谦就上奏朝廷,建议另派御史去管理。他还把镇将私自开垦的土地收回来,作为官田,用于军需。由于他的恩威并施,太行山上的盗贼都躲了起来。他在任九年,升任左侍郎,享受二品官员的俸禄。

一开始,三杨在朝廷做官,都很看重于谦。于谦上奏的奏章,朝上呈递,晚上就能得到回复,这都是三杨在背后支持的结果。而于谦每次到京城议事,都是两袖清风,空着手来,那些达官贵人们对他也没什么办法。等到三杨相继去世后,太监王振开始专权。恰好有个御史,名字跟于谦很像,曾经得罪过王振。于谦上朝的时候,推荐王来、孙原贞两人来代替自己做官。通政使李锡巴结王振,就弹劾于谦长期不升官却心怀怨恨,还擅自举荐别人代替自己。于谦被判处死刑,关了三个月的监狱。后来王振发现自己搞错了,就把于谦释放了,只是把他贬官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老百姓成千上万地到朝廷门口上书,请求留下于谦,周王、晋王也为他说话,于是朝廷又任命于谦为巡抚。

那时候,山东、陕西流落到河南的难民有二十多万,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的储备粮食赈济灾民。他又上奏朝廷,命令布政使年富安置这些难民,给他们分田地、发牛耕种,并让村里的老人和官吏监督。于谦前后在任十九年,期间遇到父母和妻子的丧事,朝廷都允许他回家奔丧,丧事办完后又把他重新启用。十三年的时候,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率领大军大举入侵,王振挟持皇帝亲自去征讨。于谦和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邝埜去负责军事,于谦留在兵部处理政务。等到皇帝在土木堡被俘,京城一片震动,大家都不知所措。郕王监国,命令群臣商议作战防守的策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应该南迁。于谦大声说:“说南迁的人,可以斩了!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就会造成大乱,难道没看到南宋迁都的教训吗!”郕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坚守的策略就这样定下来了。

那时,京城的精兵强将都战死了,剩下的疲惫士兵不到十万,人心惶惶,上下都没有稳定的意志。于谦请求郕王发兵调动两京、河南的预备军队,山东和南京沿海的抗倭军队,以及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输粮草的军队,迅速赶到京城。他依次进行规划部署,人心这才稍微安定了一些。随后,于谦被提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刚开始代理朝政,朝臣们请求诛杀王振家族。可是王振的党羽马顺,就呵斥那些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当场就反驳马顺,其他人也跟着一起声讨。朝堂上顿时乱成一锅粥,侍卫们也吵吵嚷嚷的。郕王害怕了,想起身离开。这时,于谦挺身而出,挡在郕王面前,阻止他离开,并且劝郕王说:“马顺他们罪该万死,不用理会他们。”大家这才平静下来。于谦的袖子都被扯破了。他走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拉住于谦的手,感叹道:“国家现在就靠您了!今天即使有百个我王直,又能做什么呢!”那时候,朝野上下都依赖于谦,于谦也毅然决然地把国家安危扛在肩上。

一开始,大臣们都担心国家没人领导,太子年纪还小,敌人又快要打来了,所以请求皇太后立郕王为帝。郕王非常吃惊,一再推辞。于谦大声说道:“我们这些大臣真心为国家担忧,绝对不是为了个人私利。”郕王这才接受了皇位。九月,景帝登基,于谦进宫面见皇帝,激动地哭着奏道:“如果敌人得逞,他们一定会要求皇帝迁都,那样就会轻视中原,长驱直入南下。请求陛下命令边关守将全力防备。京营的武器装备差不多都用光了,应该赶紧分头招募民兵,命令工部赶紧制造兵器。派都督孙镗、卫颍、张軏、张仪、雷通分兵把守九个城门要地,在城外扎营。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协助他们。把城郊的居民都迁入城内。通州有大量的粮食,命令官军亲自去关口领取,用劣质米来抵价,千万别浪费粮食资敌。文臣里像轩辕、輗那样有才能的,应该委以巡抚的重任;武臣里像石亨、杨洪、柳溥那样有才能的,应该委以将帅的重任。至于军事上的事情,我亲自负责,如果办不好,就治我的罪!”皇帝非常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月,皇上命令谦(于谦)督促各营军队。可这时也先挟持着上皇,攻破紫荆关,直逼京城,眼瞅着就要进京了。石亨建议收缩兵力,坚守城池,慢慢耗着敌人。于谦不同意,他说:“咱们怎么能示弱呢?这样只会让敌人更加轻视我们。”于是,他赶紧分派各路将领,率领二十二万大军,在九座城门外布阵: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而于谦自己则和石亨一起,带着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在城外迎战也先。他把后方事务交给侍郎吴宁,下令关闭所有城门,自己亲自督战。他还下令:作战时,将领不顾军队先逃跑的,斩杀将领;军队不顾将领先逃跑的,后队斩杀前队。

这下子,将士们都知道是背水一战,个个拼死效力。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还活捉了敌军一个头目。皇上非常高兴,命令于谦挑选精兵驻扎在教场,以便随时调遣,又命令太监兴安、李永昌协助于谦处理军务。

一开始,也先觉得北京城眼瞅着就能拿下,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结果一看,明朝官军摆好了阵势,严阵以待,他的心里就有点打鼓了。那个叛徒喜宁,就赶紧撺掇着去邀请大臣们迎接皇帝,还狮子大开口,索要上万万两黄金白银。他还想邀请于谦、王直、胡濙他们出来谈判。皇帝不同意,也先更泄气了。

庚申日(具体日期),敌人窥探德胜门。于谦就让石亨在空房子里埋伏兵马,派几匹快马去引诱敌人。敌人带着上万骑兵冲了过来,副总兵范广立刻放火炮,埋伏的兵马一起冲出来攻击。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被炮弹炸死了。敌人又转向西直门,都督孙堂率兵抵抗,石亨也分兵支援,敌人这才撤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击敌人,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敌人的先锋部队。敌人差不多要退了,结果好几百个内官骑着马想抢功劳,争先恐后地冲到前面去。战场一下就乱了,武兴被流矢射死了,敌人一直追杀到土城。城里的居民都爬上屋顶,又喊又叫,扔砖头瓦块打敌人,那叫一个热闹,声音震天动地。王竑和福寿带兵来支援,敌人这才退去。

双方僵持了五天,也先派人邀请谈判,明朝没理他,战场上又打不过,他知道这事儿没戏了。再加上听说勤王大军快到了,怕堵住他的退路,于是就带着明英宗(上皇)从良乡往西逃跑了。于谦调集各路将领追击,追到关口就回来了。论功行赏的时候,皇上要封于谦为少保,让他总督军务。于谦说:“咱们京城四郊都被敌人包围了,这是做臣子的耻辱啊,我哪敢邀功请赏!”他坚决推辞,皇上也不勉强。于是于谦就加紧调兵遣将,加强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的防守,还建议派大臣去镇守山西,防止敌人南下入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上报说,敌人两万大军正围攻万全。朝廷就派范广担任总兵官去抵御。后来敌人退兵了,朱谦请求军队就驻扎在居庸关,如果敌人再来就出关痛击,如果敌人退了,军队就回京师休整补给。大同参将许贵也上奏说,有三个北边的人来到大同,想让朝廷派使者去跟敌人谈判讲和。朱谦说:“以前派指挥使季铎和岳谦去谈判过,结果也先跟着他们一起入侵了。后来又派通政王复和少卿赵荣去,也没见到皇上就回来了。讲和根本靠不住,这已经很明显了。况且我们和他们根本就是不死不休的仇敌,道理上根本就不能讲和。万一讲和了,他们狮子大开口,我们要是答应了,国家就垮了;要是不答应,就会发生变故,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讲和。你许贵身为军人,却这么胆小怕事,怎么能鼓舞士气?按律当斩!”然后朱谦就写信严厉斥责了许贵。从那以后,边关将领个个都主张坚决抵抗,再没有人敢提讲和的事了。

接着,朱谦秘密命令大同镇的将领抓捕也先的谋士喜宁,并将其处死。他还想了个计策,让王伟去诱杀敌人的间谍小田儿。同时,朱谦利用谍报和间谍,请求朝廷特赦忠勇伯把台家,并许诺给他封爵,让他暗中为朝廷效力。也先开始有了把皇上送回来的想法,派使者来联络,京城也稍微放松了戒严。朱谦又上奏说:“南京是重要的城市,需要有人去安抚百姓。中原地区有很多流民,如果遇到灾荒,他们可能会聚众造反。请求朝廷下令,让各地守备和巡抚加强戒备,防患于未然,把那些被朝廷招募的文武官员和在内地镇守的宦官都召回京城。”

到了景泰元年八月,皇上北狩已经快一年了。也先看到大明没有起什么内乱,就更加想讲和,派使者多次来请求把皇上送回来。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派使者去迎接皇上,皇帝不高兴地说:“我本来不想当皇帝,当时是被大家推举上去的,这都是你们的责任。”朱谦不慌不忙地说:“皇上的位置已经确定了,没有别的说法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把皇上迎接回来。万一他们真的怀有诡计,我们也有话说。”皇帝看着朱谦,脸色缓和了,说:“听你的,听你的。”于是先后派李实、杨善前去迎接。最后终于把皇上接了回来,这都是朱谦的功劳。

皇上(指明英宗)回朝以后,瓦剌又来请求朝贡。以前,他们派来的使者不过一百来人,可到了正统十三年,一下子来了三千多人,朝廷赏赐得特别多,他们得寸进尺,结果就入侵了。这次他们又派三千人来朝贡,还谦虚地请求在居庸关驻兵,以防万一。北京城里摆开了盛大的宴席款待他们。于谦趁机说,和议靠不住啊,然后提出了三个巩固边防的策略。他建议下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关、辽东各地的总兵官加强防御工事。当时北京的军队分属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等各个营,虽然都有总兵官,但互相之间没有统一指挥,于谦建议挑选精锐十五万人,分成十个营进行操练。军队编练成营的制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具体情况都记载在《兵志》里。瓦剌每次来朝贡,都会带来他们以前抢掠的人口。于谦总是奏请朝廷赎回他们,前后一共赎回了数百人。

一开始,永乐年间,被瓦剌俘虏后投降的人安置在京畿地区的人很多。也先入侵的时候,这些人很多都成了内应。于谦想了个办法,把他们分散安置到各地。每当西南地区用兵的时候,于谦就挑选那些精壮的骑兵,给他们丰厚的赏赐,让他们去参战,还把他们的家属也迁走,这样内患也就消除了。杨洪从独石口入卫,八座城池都被瓦剌占领了。于谦派都督孙安率领轻骑兵从龙门关杀出去,夺回了八座城池,同时招募百姓屯田,一边打仗一边防守,最终收复了失地。贵州的苗族叛乱还没平定,何文渊建议取消贵州的二司(布政司和按察司),只设立一个都司,派大将镇守。于谦说:“不设二司,等于放弃贵州啊!”这个建议就被否决了。于谦认为,虽然皇上已经回来了,但国耻还没洗雪,而且也先和脱脱不花之间有矛盾,应该趁这个机会,大举出兵讨伐他们,报仇雪恨,彻底解决边患。但是皇帝(明英宗)没有同意。

话说兵部尚书于谦上任的时候,也先正率兵四处攻打,福建的邓茂七、浙江的叶宗留、广东的黄萧养等人都各自拉起队伍称王称帝,湖广、贵州、广西,还有瑶族、僮族、苗族、僚族等等,各地都纷纷起义造反。 前前后后调兵遣将,这些事全都是于谦一个人在操持。 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紧急万分,于谦却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写奏章汇报情况,应对得当妥帖。 他的下属们都按照他的安排办事,互相看着对方,都惊叹于谦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谦的命令清晰明确,就算是有功劳的老将也不例外,只要违反了军纪,于谦就会上奏请皇上责罚。 他的一纸命令传到万里之外,都能让那些将士们感到害怕,不敢违抗。 于谦才智过人,心思缜密,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更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不顾个人安危。

皇上虽然已经回京,于谦却一句功劳的话也没说。 等到太子登基,朝廷命令兼任宫中官职的人可以领双份俸禄,大臣们都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他生活简朴,住的房子只能遮风挡雨。皇上赏赐给他西华门的一座宅邸,他推辞说:“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臣子怎么能安心享受呢?” 他坚决推辞,皇上也不勉强。 于是他把皇上以前赏赐的玺书、官袍、金锭等等,都加盖封条,每年只检查一次。

皇上知道于谦为人正直,他上奏的奏章,皇上几乎都采纳。 有一次,皇上派人去真定、河间采野菜,到直沽去买干鱼,于谦一句话就阻止了。 皇上用一个人,都要先暗中问问于谦的意见。于谦总是如实回答,从不隐瞒,也不怕得罪人。 因此,那些没有被重用的人都很怨恨他,而那些才能不如于谦的人,也常常嫉妒他。 等到叛军刚退,都御史罗通就弹劾于谦,说他上报的战功不实。御史顾躭则说于谦权力太大,建议六部的大事都要经过内阁同意才能执行。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了他,户部尚书金濂也上疏为于谦辩解,但那些弹劾于谦的人还是不停地攻击他。 御史们多次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弹劾于谦,多亏景帝不听信那些人的话,继续重用于谦,让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于谦这个人啊,性子耿直,遇上不顺心的事,就捶胸顿足地叹气:“我这满腔热血,到底要洒在哪里啊!”那些达官贵人、勋贵们,对他颇为轻视,心里对他有意见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始终反对议和,虽然皇上最终能回来,也是因为他,但皇上心里还是不太高兴。徐珵主张南迁,被于谦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后来徐珵改名叫徐有贞,慢慢地升了官,心里一直对於谦耿耿於怀,咬牙切齿的。石亨因为犯错被免职,于谦请求皇上赦免他并重新启用他,石亨统领十营兵马,却因为害怕于谦,什么事都做不成,心里也讨厌于谦。德胜门大捷后,石亨独享功劳被封为世侯,心里很愧疚,就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上诏令于冕进京,于谦坚决推辞,皇上也不答应。于谦说:“国家正多事之秋,臣子有责任,不能顾及私情。再说,石亨是统帅,却没听说他提拔过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为国家出力,却偏偏推荐我的儿子,这合乎情理吗?我在军功上,一直严谨认真,绝对不敢让儿子冒领功劳。”石亨听了,更加生气。都督张軏因为征讨苗族失利,被于谦弹劾,他和内侍曹吉祥等人,都对於谦怀恨在心。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拥立上皇复位,宣告朝臣完毕后,马上就逮捕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把他们关进监狱。他们诬陷于谦等人和黄竑密谋,要另立太子;又说于谦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人密谋拥立襄王子。石亨等人主张这个说法,并唆使言官上奏。都御史萧惟祯对案件进行审理。最终,于谦被判谋反,处以极刑。王文极力辩解,于谦却笑着说:“他们想怎么定罪就怎么定罪,辩解还有什么用呢?”奏章呈报上去,英宗皇帝还犹豫着说:“于谦确实有功啊。”徐有贞说:“不杀于谦,这次复位就名不正言不顺。”皇帝最终下定决心。丙戌年改元天顺,丁亥年,于谦被处死,家产被抄没,家人被发配边疆。遂溪县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过应该株连九族,于谦推荐的文武大臣也应该全部处死。但朝廷议论纷纷,最终没有实行。千户白琦又请求张榜公布于谦的罪状,刻成木板示众,当时那些想讨好皇帝的人,都拿于谦当作攻击的对象。

于谦这个人啊,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跟那些反贼对着干,誓死不当叛徒。他经常住在值班的营房里,根本不回家。他本来就身体不好,经常咳嗽,病发的时候,景帝还派兴安、舒良轮流去看他。听说他吃得不好,景帝就下令给他送最好的吃食,从酱菜到各种好东西都送齐全了。景帝还亲自去万岁山砍竹子,取竹沥给他喝。有人说景帝对於谦太好了,兴安他们就说:“人家日夜为国家操心,根本不管家里的事,要是他走了,朝廷上上哪儿再找这么个人去?”于谦死后抄家,家里啥也没有留下,就只有正房的锁很结实。打开一看,里面是皇上赏赐的蟒袍和兵器。他死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全国人民都为他感到惋惜。

有个叫朵儿的人,原来是曹吉祥的手下,他拿酒祭奠于谦,哭得死去活来。曹吉祥生气了,狠狠地打了朵儿一顿。第二天,朵儿又去祭奠,还是那样哭。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把他的遗体收殓安葬了。过了一年多,才把于谦的遗体运回杭州安葬。陈逵是六合人,是个很厉害的将领,是李时勉的学生。皇太后一开始不知道于谦死了,听说后,好几天都非常悲伤。英宗皇帝也后悔了。

于谦死后,那个跟石亨一伙的陈汝言接替他当了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就出事了,贪污受贿的钱财多得数不清。皇帝召集大臣来看,很悲伤地说:“于谦在景泰朝的时候,死的时候家里都没什么钱。陈汝言你倒是有这么多!”陈汝言低着头说不出话来。这时候边境又出事了,皇帝很焦虑。恭顺侯吴瑾在旁边说:“要在于谦在的话,就不会让敌人打到这儿来了。”皇帝沉默不语。那一年,于谦的儿子于贞因为石亨陷害被发配到金齿。过了几年,石亨也被抓起来杀了,曹吉祥谋反被满门抄斩,于谦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成化年间,于谦的儿子于冕被赦免回来,上书为父亲申冤,于谦终于恢复了官职,并被追赠祭祀。圣旨上写着:“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保卫社稷,平安无事,只有你于谦一人坚持正义,被那些奸臣妒忌陷害。先帝已经知道你的冤屈,朕也十分同情你的忠义。”全国人民都传颂这件事。弘治二年,根据给事中孙需的建议,追封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为肃愍,并在他的墓前建立祠堂,叫做“旌功祠”,有关部门每年都要祭祀他。万历年间,又把谥号改成了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等地都一直祭祀于谦,从未间断。

冕,字景瞻,因为祖上的功劳被授予副千户的职位,后来被派去龙门戍守。冤屈洗清后,官职也恢复了。但他自己说不想做武官,就改任兵部员外郎。他在官场上很有能力,一直升迁到应天府尹。退休后去世了。他没有儿子,就让族子允忠继承他的爵位,世袭杭州卫副千户,享受俸禄。

吴宁,字永清,是歙县人。宣德五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兵部主事。正统年间,他又升迁为职方郎中。郕王监国的时候,推荐他升任兵部右侍郎。当时于谦在城外抵御敌人,吴宁负责兵部的日常事务,被命令到军中商议作战策略。等他回来时,城门却没打开,敌人的骑兵到处都是,吴宁站在雨中指挥士兵,过了一会儿才进城。敌人退去后,京城的百姓还是每天都害怕,纷纷往南迁移。有人建议再次召集勤王军队。吴宁说:“这样做只会让他们更害怕,不如向各地发布捷报,这样民心自然就会安定。”于是他写奏章上报,并付诸实施。景泰年间改元后,他因为生病请求回家,此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在家居住了三十多年后去世了。

吴宁为人正直,有见识和判断力。曾经为于谦挑选女婿,选中了千户朱骥。于谦对此还有点怀疑,吴宁说:“你将来一定会得到他的帮助。”后来于谦被杀害,朱骥果然为他料理后事,将他安葬。朱骥的事迹也有记载。

王伟,字士英,是攸县人。十四岁的时候,跟着父亲被贬谪到宣府戍守。宣宗皇帝巡视边疆时,王伟献上了《安边颂》,被任命为保安州学生。正统元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户部主事。英宗皇帝北狩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带领百姓壮丁守卫广平。于谦把他提拔为职方司郎中。军中的文书堆积如山,他处理得都恰到好处,于是被推荐升任兵部右侍郎。他出巡边境时,叛徒小田儿充当敌人的间谍,于谦让王伟想办法对付他。碰巧小田儿跟着贡使入朝,到了阳和城,有壮士从路旁冲出来,砍掉了他的头,贡使也不敢追究。

伟喜这小子,心眼挺多。因为被于谦推荐了,他怕别人说他巴结于谦,就偷偷地给皇帝告于谦的状,想把自己摘干净。结果皇帝把他的奏章给了于谦。于谦赶紧磕头谢恩。皇帝说:“我了解你,谢什么谢?” 于谦出来后,伟喜问他:“皇上跟你说了啥?” 于谦笑着说:“我犯了错,希望你能直接指出来,至于搞这些小动作干嘛?”然后把奏章给他看,伟喜羞愧得不行。 尽管如此,伟喜最后还是因为跟于谦走的近,被罢官回家了。成化三年他又复官了,还请求销毁白琦刻的那些木板。一年多后,他告病退休,不久就去世了。

于谦当巡抚的时候,政绩显著,真是个有经世之才的人。国家危难之际,他整顿军队,加强防卫。皇帝对他完全信任,于谦也一心为国,不顾家事,把国家的安危和社稷兴亡都放在心上,他的功劳很大。那次夺门之变,祸事突然发生,徐、石那些人出力陷害于谦,把他害死了,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冤枉。 可是,像贞、亨、吉祥这些人,接二连三地都出事了,都没能善终。而于谦忠心耿耿,义气凛然,像日月一样光芒万丈,最终官复原职,还得到了朝廷的抚恤。 人们对他的评价,过了很久才最终确定下来,真是令人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