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靠武力统一全国后,改革了元朝的旧制度,从京城到各个郡县,都设立了卫所。对外由都司统领,对内由五军都督府统领,而上十二卫作为皇帝的亲军,则不在此列。打仗的时候,皇帝就下令委任将领担任总兵官,调动卫所的军队听他指挥;仗打完后,将领就上交兵符,军队就各自回到卫所。这其实继承了唐朝府兵制度的思想。

文皇帝北迁后,仍然沿袭太祖皇帝的制度,但是内臣开始干预军务,这就像霜冻开始一样,预示着危险的来临。洪武、宣德之后,因为长期太平,所以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于谦创立了团营,挑选精锐士兵,统一号令,让士兵和将领互相熟悉,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营制不断更改,但军队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弱。卫所的士兵疲于轮番值守,京城的士兵苦于被征调服役。到了明朝末年,兵籍早已虚报,军队衰败,盗贼四起,全国各地都面临崩溃的局面。宦官在关口投降,禁军在城下溃败,国家就这样亡了。现在我把明朝一代的军制详细情况,以及所有与军政有关的内容,都写在这本书里。

京营:侍卫上直军(皇城守卫 京城巡捕) 四卫营

明朝京城的三个大营,一个是五军营,一个是三千营,一个是神机营。这些制度都在永乐年间就完善了。

一开始,太祖皇帝设立了统军元帅府,统领各路精兵强将,后来改成了大都督府。他让他的侄子文正公担任大都督,统帅全国军队。京城内外设立大小两个练兵场,分别训练48个卫的士兵。之后,又设立了前、后、中、左、右五个军都督府。洪武四年,士兵总数达到了二十万七千八百多人。

成祖皇帝扩充京卫,一共七十二个卫所。他又把步兵骑兵分成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也就是所谓的五军营。每年从中都、山东、河南、大宁调兵轮流到京城服役,归五军营管辖。五军营的领导班子包括:一个内臣提督、两个武臣提督、两个掌号头官、一个大营坐营官、两个把总,中营也一样设一个坐营官和一个步兵把总、一个骑兵把总。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的设置也和中军一样。此外还有十二个营,负责皇帝出行时的马队护卫,每个营有两个把总。还有一个围子手营,负责训练上直叉刀手和京卫步兵,设一个坐营官,下辖四个司,每个司有两个把总。还有一个幼官舍人营,负责训练京卫的年轻军官和继承家业的舍人,设一个坐营官,四个司,每个司一个把总。这就是五军营的全部构成。

后来,皇帝得到三千名从边疆投降的士兵,就给他们成立了一个营,分成五个司。第一个司负责保管皇帝的龙旗、宝纛、勇字旗、御宝以及兵仗局的各种物品;第二个司负责保管左右二十队的勇字旗、皇帝仪仗的旗帜、金鼓;第三个司负责传递营旗牌,保管皇帝御用的盔甲、帽子、衣服、鞋子;第四个司负责保管皇帝的勇字旗和五军红盔贴直军;第五个司负责保管皇帝的侍卫、马轿以及前哨马队,还有随侍东宫的官舍和从辽东调回的士兵。这个三千营的领导班子包括两个内臣提督、两个武臣提督、两个掌号头官、五个坐司官、三十四个操练把总、十六个上直把总、四个明甲把总。这就是三千营的全部构成。

之后,皇帝征讨交趾,得到了火器制造技术,就成立了一个营专门学习使用火器。这个营的领导班子,内臣提督、武臣提督、掌号头官的设置都和三千营一样,也分成五军。中军设一个内臣坐营官和一个武臣坐营官,下面四个司,每个司都设一个内臣枪监和一个把司官,还有两个把总。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的设置都一样。又因为得到都督谭广的五千匹战马,就成立了一个叫“五千下”的营,负责操练火器和随驾护卫。这个营设一个内臣坐营官和一个武臣坐营官,下面四个司,每个司设两个把司官。这就是神机营的全部构成。

平时,五军营操练阵法,三千营操练巡逻,神机营操练火器。皇帝出征的时候,大营居中,五军营分列左右,步兵在内,骑兵在外,骑兵外面是神机营,神机营外面是警戒圈,周长二十里,负责在警戒圈内采集柴草。这就是三大营的全部制度。

洪熙皇帝时期,开始只任命一位武官来管理军营事务。宣德五年,因为成国公朱勇的建议,挑选京师卫戍部队的士兵编入五军进行训练。第二年,皇帝下令让科道官员和锦衣卫官员核查各卫戍部队的兵力数量。皇帝征讨汉王朱高煦和击败兀良哈部,都是依靠京营部队取得的胜利。正统二年,皇帝再次采纳朱勇的建议,命令锦衣卫和负责守陵的卫戍部队各保留一半兵力,而上直旗校则归锦衣卫统领操练,其余士兵全部编入三大营。结果,土木堡之变时,京营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景泰皇帝启用于谦担任兵部尚书,于谦发现三大营各自为政,训练方法不统一,临战时难以调动,士兵之间也不熟悉,于是他建议从各营挑选精兵十万人,分成十个营进行操练。每个营都设有都督一人,号头官一人,都指挥二人,把总十人,领队一百人,管队二百人。在三大营的都督中推选一人担任总兵官,由内臣监视,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担任提督。其余军队则归属原来的营,称为“老家”。这样,京营的制度就改换了一种模式。英宗皇帝复辟后,于谦被杀,团营制度也随之废除。

宪宗皇帝即位后,又恢复了团营制度,并且增加了营数,变成十二个营。成化二年,又再次废除了团营制度,改为一等、次等训练。随后选拔出一等军十四万余人。皇帝觉得人数太多,又下令恢复十二营的团练制度,但改了营名,有奋、耀、练、显四个武营,敢、果、效、鼓四个勇营,立、伸、扬、振四个威营。皇帝任命十二位侯爵来掌管这些营,每位侯爵都配有都指挥协助,由内臣监视,提督则由勋臣担任,并将这支军队命名为“选锋”。那些没有被选入“选锋”的士兵,仍然留在原来的营,称为“老家”,继续服役,而团营的制度也略有变化。成化二十年,又设立了殚忠、效义两个营,并对京卫舍人和余丁进行训练。这两个营是永乐年间设立的,后来废除了,到这时又重新设立。不久之后,因为认为没有多大益处,这两个营又被撤销了。宪宗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对京营非常重视,但军队缺额竟高达七万五千余人,大多是被权贵们私下侵占了。他还任用汪直总督团营,禁军的指挥权完全掌握在内臣手中,这是从宪宗皇帝开始的。

孝宗皇帝登基后,就让都御史马文升负责监督军队。那时候,驻扎的军队长期遭受繁重的劳役折磨。成化年间,有个叫余子俊的官员曾经反映过这个问题,马文升也再次力主减少劳役,说这不行。他还建议每个营里挑选两千精锐的骑兵和步兵,遇到紧急情况再征调。并且,他建议效仿洪武、永乐年间的做法,每五天操练一次,其中两天进行野战演习,三天进行武术训练。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那时候,尚书刘大夏上奏列举了十个弊端,还建议减少修建乾清宫的劳役人员。宫里的太监说他这是不重视皇家工程,大学士刘健却说:“爱护士兵,这是军事主管的职责啊!”皇帝听了刘健的话。正巧户部主事李梦阳也极力批评劳役军队的危害,还牵扯到了那些掌管兵权的太监。因为这话得罪了寿宁侯,李梦阳被关进了诏狱,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武宗皇帝即位的时候,十二个营的精锐士兵只剩下六万五千多人,稍微弱一些的部队也只有两万五千人。给事中葛嵩建议挑选五军营和三千营的精兵强将进行专门训练,而保留八万多人留在营中执行劳役。惠安伯张伟却错误地引用旧制度来反对,结果这事儿没办成,那些隐蔽的冗员依然存在。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太监张永带兵去讨伐,宦官的权力越来越重。等到流寇四起,边将江彬等人得宠,请求调动边防军队进京护卫。于是,就从九个边防地区调集了几万骑兵和家丁进京,号称“外四家”。

还设立了两个操练场地,挑选团营和勇士、四卫军在西边场地操练,正德元年挑选的官兵在东边场地操练。从此,这两个操练场地的军队成了精锐部队,而十二个团营就成了老弱部队了。武宗皇帝去世后,大臣们遵照遗诏把这些精锐部队都撤销了。那个时候,工程任务繁重,边将们掌握着大权,京营的军事力量更加败坏。给事中王良佐奉命选拔军队,按名册登记在册的有三十八万多人,但实际存在的不到十四万,真正被选拔出来的只有两万多人。

世宗皇帝登基后,过了很久,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决定设立一个懂兵法的文官来管理京营。那时候,京营的编制兵力是十万七千多人,但实际在营的兵丁却只有不到一半。负责京营的兵部尚书李承勋请求把兵力补充到十二万人。兵部讨论后,决定按照弘治年间的惯例处理:年纪大的士兵用壮丁补充,逃兵和死了的士兵,就让他们的军官按规定时间补上新兵。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十五年的时候,都御史王廷相负责督察团营,他上奏章指出了团营的三大弊端:第一,士兵们被各种杂务缠身,一年到头都在干活,根本没时间训练。虽然名义上是团营士兵,可以被征调,但实际上跟普通的农民没什么区别;第二,士兵的替代问题,官吏和胥吏们索要巨额贿赂,穷苦的士兵根本付不起,所以只能让老弱病残的士兵勉强服役,而那些精壮的年轻人却无法被招募入伍;第三,有钱的士兵害怕操练和征调,就花钱贿赂军官,把年纪大的士兵留在家里充数,而那些穷苦的士兵,即使又老又累,也还得经常参加操练。王廷相的奏章说得非常到位。

后来,郊外的祭祀庙宇和皇宫的工程陆续开工,需要动用的士兵就更多了。兵部请求把团营的士兵分成两班,一半训练,一半放回家,但每月还是要发放他们的军饷,需要的时候再征调他们干活。皇帝下令实行了一年。 结果,后来边境出现紧急情况,发现团营的兵力严重不足,只能挑选出三万骑兵,仍然称为东西官厅。其余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残,仍然被营帅和宫中官员当作私人佣人使唤。

话说二十九年,俺答那个老小子又来入侵了。兵部尚书丁汝夔清点军队,结果发现能上战场的兵丁,加起来不到五六万人。一让他们出城门,一个个哭丧着脸,谁也不敢上前。那些将领们也互相看着,脸色都变了。丁汝夔因为这事儿被问罪杀了。大学士严嵩就赶紧想办法收拾残局。

吏部侍郎王邦瑞临时接手兵部的事务,他就跟皇帝说了:“想当初建国的时候,京营的精兵强将,那可是不下七八十万,而且经验丰富的元老级将领也多的是。后来,三大营改成了十二团营,又改成了两官厅,虽然比以前差远了,但按编制算,军队好歹也有三十八万多。可现在呢?武器装备都烂掉了,登记在册的士兵才十四万多,真正能训练的也就五六万人,粮草倒是够,但真要调兵遣将,却一个也指望不上。敌人骑兵都杀到家门口了,结果咱们防守和进攻都像没军队似的。就算那些现有的士兵,也大多是又老又弱,累得不行,还有不少是平时在街上摆摊卖货的家伙,他们的衣服盔甲武器,都是临时凑合的。

问题不在于士兵逃亡,而在于那些占着兵额领饷的人;问题不在于士兵,而在于那些将领。那些提督、坐营、号头、把总之类的军官,大多是些世家子弟,平时就占着兵额领着饷,却啥也不干。一到操练的时候,就拉些街上闲逛的人来凑数,呼呼哈哈,嬉皮笑脸地应付了事。以前,王琼、毛伯温、刘天和几位尚书都想过整顿军队,但那些将领怕影响他们的利益,就暗地里使坏,故意阻挠;士兵们也习惯了懒散,还到处造谣生事,结果整顿的事儿就不了了之,问题一直拖到现在。所以,恳请皇上您下决心整顿军队,派人好好查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皇帝听了王邦瑞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命令兵部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怎么改革军队。

好家伙,皇帝大手一挥,把那些团营、两官厅什么的全给撤了,恢复了以前三大营的制度。还新起了一个叫“神枢”的营,三千人呢!那些提督、监枪之类的内臣也都被免职了。然后呢,设立了一个武官,职位是“总督京营戎政”,让咸宁侯仇鸾来当;又设立了一个文官,职位是“协理京营戎政”,就让邦瑞来干。这下面还有二十六个副参之类的官员。

接着,又按照部门的意见,把四个武营分别划归到五军营的中军、左右哨、左右掖,每个营都设一个坐营官,算是正兵,负责守城;再设两个参将,负责出征打仗。皇上说营制刚改好,就赶紧去太庙祭告一番,正式实行。他还派了四个御史去京畿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招兵,招了四万人,分到神枢营和神机营里。每个营都设一个副将,还增加了六个能打仗的将领,负责训练士兵。那些大将统领的三个营的士兵,平时叫“练勇”,真要打仗了,职务名称又得改。

五军营的编制是这样的:一个大将,管一万人马,总管三个营的副将、参将、游击、佐击以及坐营官;两个副将,各管七千人;左右前后四个参将,各管六千人;四个游击,各管三千人;另外还有六万六千六百六十个预备兵。神枢营呢,两个副将,各管六千人;六个佐击,各管三千人;另外还有四万预备兵。神机营的编制和神枢营一样。最后,又确定了三大营的官员总数:五军营一百九十六人,神枢营二百八人,神机营一百八十二人,加起来一共五百八十六人。

京城里的各卫军队,都分属三大营。把它们分成三十个营,再合起来组成三大营。整个皇帝在位期间,这营制改来改去好几次,最后连中军、哨、掖这些名称都取消了,就只叫战守兵,还另外设立了车营。

话说,以前五军府都各自开府设印,负责管理兵籍,但并不直接参与军营操练。而那些负责军营操练的官员,反而没有印信。这种军队有府衙和印信的制度,是从仇鸾开始的。仇鸾当时权势熏天,很受皇帝宠信,就向皇帝建议,从各个边防地区挑选六万八千人,轮流进京戍卫,跟京城的军队一起操练。他还下令让京营将领也分管训练边防士兵,这样一来,边防军队就都归属京师管辖了。边境要是有什么警报,边防将领也无法自行调兵遣将,边防的情况就越来越糟糕了。仇鸾死后,朝廷取消了他设立的戎政厅首领等官职,但是进京戍卫的军队,只有甘肃的被撤回去了。

隆庆四年,大学士赵贞吉建议收回将领的权力,改革军队体制。他极力陈述,设立戎政机构并铸造印信,把几十万大军都交给一个人统领,这根本不是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分府分营的本意。他建议把九万官军分成五个营,每个营选择一位将领统领和训练。皇帝下旨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尚书霍冀说:“现在的营制是世宗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不应该轻易更改。只是大将不应该单独设置,戎政也不应该有印信,其他方面可以按照赵贞吉的建议来办。”皇帝批准了他的意见。于是,三大营各设一名总兵官,两名副将。其他的参谋佐官,人数略有增减,每个营都差不多十个人。而五军营的士兵,平均分配到两个营,每个营十个队,由两位副将分别统领。一开始用侯爵和伯爵担任总兵官,后来改称提督。还任用了三个文官,也称提督。

自从设立了六个提督之后,大家各持己见,遇到事情十天半个月也决定不了。给事中温纯上奏弹劾了这种弊端,于是朝廷就取消了六个提督的设置,恢复了总督和协理两个职位。

万历二年,欧阳柏大人建议,皇上就重新给了他兵权,还裁撤了两个营里的官员。五年后,林景旸大人巡视京营的时候,建议多招募士兵,并且要好好挑选精兵强将。那时候张居正大人当政,对军队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很多大臣都上书谈论军事,主要目标就是增加兵力,选拔优秀的将领,所以京营的管理一度有所好转。可时间一长,皇上对政事厌倦了,大臣们开始争权夺利,偷懒耍滑,京营的状况又一天天变差了。

到了万历三十六年,李化龙大人当兵部尚书,他上奏章陈述了京营存在的各种问题。皇上命令相关部门讨论解决,结果还是没啥起色。等到战争爆发,京营总督赵世新建议把教场搬到城里,方便训练;太常少卿胡来朝建议把京营的士兵调到边疆戍守,增强边防实力。这些建议,最终都没能实施。

天启三年,朱光祚大人建议裁撤老弱的家丁,换上年轻力壮的士兵。结果老家丁们不满,还用瓦砾砸他,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那时候魏忠贤当权,他设立了内操,还让很多内臣监视军队,甚至还派一些小内监去管理军队,又招募了一批壮丁,京营里的很多士兵都依附于他。

崇祯皇帝登基后,先撤除了内臣的权力,但没过多久又启用他们了。戎政侍郎李邦华看到京营烂到家了,建议裁撤老弱虚假的士兵,挑选强壮的士兵组成皇帝的亲军。但是京营的士兵一向骄横,有人怀疑李邦华这是要造反。那些勋贵和太监也讨厌李邦华,说他坏话,天天在皇帝耳边告状。皇帝没办法,只好罢免了李邦华,任命陆完学代替他,并且彻底改变了京营的管理模式。京营除了原来的监督官之外,又增加了负责抓捕犯人的官员两名,负责巡视禁卫军和点检士兵的官员三名,皇帝竟然都用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的内臣来担任这些职务,于是京营的军务就完全被内臣掌控了。

十年八月,皇帝御驾亲征,检阅军队,盔甲旗帜非常壮观,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骑马跟随。军队看见皇帝的车驾,都高呼万岁。皇帝很高兴,召见陆完学到御营帐中赏赐他,还用金杯给他喝酒,但这其实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战争越来越紧迫了,皇帝下令让京营军队出征镇压叛乱,还都派了内官去监军。这些内官的伙食供应特别好,仗着权势就骄横跋扈,经常抢夺士兵的战利品来邀功,还随意羞辱将士,导致军队士气涣散,战斗力下降。周延儒再次入阁后,建议皇帝罢免内官的监军职务,把他们撤走。京营军队这才班师回朝。

当时京营的将领很多都是内官的亲信,根本不懂军事。士兵们只管登记领粮,买替(花钱找人替役)现象非常普遍,今天这个士兵,明天那个士兵,虽然有兵籍名册,也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皇帝多次下令要加强训练,但每天也就两三百人参加,还没到傍晚就都散了。京营十万大军,能抽查到的少之又少,玩忽职守、逃避惩罚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皇帝曾经问过戎政侍郎王家彦怎么办,王家彦说:“现在只能严禁买替,改变操练方法,或许还能挽救一点,但恐怕已经晚了。”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就打发他走了。崇祯十六年,襄城伯李国祯担任总戎政,内官王承恩监督京营。第二年,流寇攻破居庸关,直逼沙河。京营军队出战,听到炮声就溃不成军,逃跑了。流寇长驱直入,直逼京城,守卫城墙的只有内操的三千人,结果京城就被攻破了。

说到底,京营军队积弱成疾,都是因为占役和买替的现象太严重。而这些弊端,其实都源于那些不学无术的营帅和监军的内官,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南京京营的情况也差不多。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开始由中府掌府事官负责南京的守备,节制南京各卫所。洪熙初年,又派内官与地方官员一起负责守备。宣德末年,设立了参赞机务官。景泰年间,又增加了协同守备官。成化末年,任命南京兵部尚书为参赞机务官,地位相当于五部尚书,可见其重要性。在此之前,京师设立了神机营,南京也增设了神机营,并与大小两个教场一起进行操练。士兵们经常操练,只有刮风下雨才休息。如果有人逃兵役,宪宗皇帝就命令南京都察院的给事中和御史定期到两个教场进行点阅。成国公朱仪和太监安宁觉得这样不方便,就谎称这是军事机密,不能让御史过问人数。皇帝因此惩罚了御史,仍然命令守备和参赞官负责阅视,并把这件事立为法规。

嘉靖年间,好多人不断上奏,说南边的军队浪费严重,战斗力不行。嘉靖二十四年冬天,皇帝下令成立振武营,从其他军队里挑些精兵强将过来,还补充了一些淮安扬州那边身手敏捷的士兵。江北原来有个池河营,主要负责守城和保护皇陵。这两个营,每个都有三千士兵,都由有功的官员带领,还分别设立了训练场地。但是,这振武营的士兵,好多都是些不靠谱的家伙。负责管理军需的侍郎黄懋,想整治他们,结果被他们打死了。皇帝下令处死了闹事的头头,又派户部尚书江东去当参赞,负责监督。结果江东这个人太宽松了,士兵们更加骄横,完全不遵守纪律了。给事中魏元吉就这事儿说了皇帝,还推荐了浙江直隶副总兵刘显去当提督。刘显还没到,池河营的士兵又闹事了,打了千户吴钦。皇帝赶紧让刘显过去,还允许他带五百川兵过去帮忙,这才把事平息了。

隆庆年间改元后,振武营被撤销了,一千多士兵被分到其他两个训练营和神机营。

万历十一年,参赞尚书潘季驯说:“军队编制原本是十二万人,现在只有两万多人。老兵和新兵各占一半,新兵的缺额从来不补,所以军队越来越空虚。建议按照老兵的编制来补充兵员。” 后来王遴接替了潘季驯,他说:“大小两个训练营,新老士兵加起来有两万三千多人。建议像北京各边防一样,三千一百二十人组成一个作战单位,每个单位再分成中、左、右三个小队,这样就能组成七个作战单位。剩下的士兵就放在旗鼓下,以备各营缺员。”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巡视的官员阮子孝,狠狠批评了南营的各种浪费和弊端,说得非常到位,但是最终也没人认真整改。后来,采纳了尚书吴文华的建议,增加了参赞的权力,可以按照军法办事,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万历三十一年,又新设立了南中军标营,从大教场挑选了一千多士兵,设立中军参将来训练他们。虽然制度都完善了,但是大家总是得过且过,松松垮垮的,跟北京的情况差不多。

到了崇祯年间,流寇攻陷了庐州、凤阳,占据了长江上游,还想着攻打南京。南边的将士们每天都提心吊胆,他们以保护皇陵、守卫京城为借口,就盼着贼寇别打过来。最后,史可法当了参赞尚书,想整顿积弊,但没多久就失败了,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话说,古代皇帝的侍卫制度啊,那是相当讲究。朱元璋当上吴王那年,也就是十二月,就设立了拱卫司,底下管着校尉,归都督府管。

洪武二年,改名叫亲军都尉府,管着中、左、右、前、后五个卫队的军队,仪銮司也归它管。到了洪武六年,又弄了个守卫金牌,用铜镀金做的,长一尺,宽三寸。上面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两面都刻着篆文,一面写着“守卫”,一面写着“随驾”。这金牌由尚宝司保管,侍卫上岗的时候佩戴,下班了就交回去。

洪武十五年,亲军都尉府和拱卫司都被撤销了,改成了锦衣卫。锦衣卫下面有南北镇抚司十四个分部,每个分部都有将军、力士、校尉,主要负责皇帝的侍卫和巡逻抓捕犯人。 此外,还从公侯伯、都督、指挥这些高级官员的嫡子或次子中,挑选一些人,设立勋卫散骑舍人。 还有府军前卫、旗手等等十二个卫队,每个卫队都有带刀的官员。

锦衣卫下面的将军,一开始叫天武将军,后来改名叫大汉将军,总共有1500人。 锦衣卫设有千户、百户,还有七个总旗。他们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军队,下班后也要按照规定操练,缺员到五十人才补。每个月每人发两石粮食,表现好的可以升任千户、百户,要是有人死了,允许他魁梧勇猛的子弟顶替,如果没有合适的子弟,就从老百姓里选。

永乐年间,皇上设立了五军营和三千营,加强了皇宫的守卫力量。 又增加了身穿红盔、明甲的将军和拿着叉刀的卫士等等,专门负责皇宫的宿卫工作。 挑选校尉和力士的时候,都是从民间挑选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和犯罪记录的壮丁。一开始,力士们主要负责旗帜和仪仗的护卫工作,后来改编到锦衣卫和腾骧四卫,专门负责随驾的金鼓、旗帜以及皇宫四门的守卫。 而校尉们原本属于仪銮司,后来仪銮司改成了锦衣卫,校尉们也跟着一起归属锦衣卫。他们的工作包括举着各种仪仗,比如鉴舆、擎盖、扇子、旌旗、旗幢、宝剑、斧钺、戈戟、弓箭,还有驯马等等,总共十个部门,还要负责皇上的宣召和差遣。他们实行三日一轮换的更直制度,设有总旗和小旗,由勋戚官员来统领。

总共有六个主要官员:一个负责管辖大汉将军和散骑舍人、以及府军前卫的带刀官;一个负责管辖五军营的叉刀卫士;四个负责管辖神枢营的红盔将军。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节日、元旦、冬至,以及大型祭祀、宣誓、册封、祭祀、颁布诏令的时候,就要出动三千人全员值班;其他时候就轮流值班,值班人员的装备、服装和职位等级也略有不同。 至于郊祀、经筵、巡幸时的侍从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可以参考《礼志》。平时,值班的将军们要轮流在午门内外值守,白天分班候值,晚上轮流值夜,一共一百人;而五军营的叉刀卫士则全部在皇城内宿卫。 负责侍卫的官员每天都要轮流值班。只有锦衣卫将军和叉刀卫士需要每天都侍卫在侧。皇上对抓捕逃脱值班和擅离职守的人员的命令尤为严厉。

总而言之,锦衣卫共有大汉将军一千五百七十人,府军前卫带刀官四十人,神枢营红盔将军二千五百人,把总指挥十六人,明甲将军五百二十人,把总指挥二人,大汉将军八人,五军营叉刀卫士三千人,把总指挥八人,勋卫散骑舍人人数不定,旗手等卫带刀官一百八十人。这就是当时侍卫亲军的大致情况。

明朝正统年间以后,很多妃嫔、公主、公侯以及宦官的子弟都能得到官职,大多被安排到锦衣卫领俸禄。到了正德年间,通过走后门、冒领官衔的更是数不胜数,少说也有几百人。武宗皇帝喜欢养勇士,曾经一次性就将四十七个千户、把总安排到锦衣卫,让他们领俸禄和住房;另外一千一百多人则被安排到御马监当家将和勇士,发放粮饷,进行骑射操练。他还下令让大汉将军先担任百户,五年后正式授予官职,还把这当成一个制度。因为皇帝对窦开比较宠信,所以恩赏泛滥,皇宫的守卫也松懈了一些。到了万历年间,锦衣卫的卫士大多是占着职位不做事,或者花钱买个闲差,这方面的问题和三大营差不多严重。虽然朝廷规定了,如果擅离职守就扣除月俸,但还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太祖皇帝设立锦衣卫,最初只是负责仪仗队的事务。当时正值严刑峻法时期,犯了罪的人经常被送到锦衣卫审问,锦衣卫参与刑狱审判,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文皇帝即位后,非常倚重锦衣卫,把他们当成心腹力量。锦衣卫下辖南北两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锦衣卫的刑名案件和军匠管理,北镇抚司则专门负责诏狱。凡是审问犯人、上奏请求,都直接向皇帝汇报,不用经过锦衣卫指挥使。他们用刑严酷,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刑法志》。此外,锦衣卫还负责侦察民间的情况,并由印官奉旨带领官兵执行任务。东厂太监负责侦缉案件,也另有官兵,同样是从锦衣卫拨给的,所以锦衣卫和宦官们总是互相勾结。皇城的守卫,由二十二个卫队负责,不仅仅是锦衣卫,皇宫的出入管理也由他们负责。京城巡逻抓捕有专门的官员,但锦衣卫的官员经常会被要求协助。锦衣卫的权力和地位非常高,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最初,太祖皇帝攻下婺州后,挑选富户子弟充当侍卫,称为御中军。后来,又设立了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之后又裁撤了这个职位,设立了都镇抚司,隶属于都督府,负责统领亲兵巡逻。而金吾前后、羽林左右、虎贲左右、府军左右前后十个卫队,按时轮流值班,被称为亲军。如果需要出动,可以自行行动,不用经过都督府。等天下平定后,都镇抚司改名为留守,设立了左右前后中五个卫队,掌管内府铜符,每天派两个人查验,晚上也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皇城守卫官军。

话说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加强皇城门禁,规定了严格的出入制度。每天早朝的时候,皇城大门才打开。先得是直日(值班)的都督、将军,还有那些带刀的指挥、千户、百户、镇抚、舍人才能先进去,其他的官员才能依次入内。负责皇宫卫戍的军队,每三天换一次班,内侍出入必须严格检查符牌,要是有人私自带金银出来,得仔细检查通行文牒;要是有人想带兵器或药品进宫,直接抓起来严惩,要是负责检查的人没发现,那可是要承担严重后果的。老百姓要是有啥事要上奏,也不能拦着不让说。

皇上考虑到卫戍士兵们很辛苦,就规定,要是士兵家里有婚丧嫁娶、生病、生孩子这些急事,可以自己来禀报;要是家里没别的劳动力,父母又都病了,还可以请假回家照顾,病好了再回来。早些时候,新皇宫建好了,皇上就下令中书省说:“那些在战场上受伤残疾的士兵,很难再继续当兵了,可以在宫墙外面给他们盖些房子住,白天让他们自己找活干,晚上再让他们轮流值夜巡逻。”后来,皇上又规定,十二个侍卫军里,那些轮流在皇宫值班的士兵,每人每月发三百文钱。到了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又在皇城四个门附近盖了房子,让那些“恩军”负责卫戍士兵的伙食。“恩军”指的是那些犯了罪免了死刑,或者降职的士兵。

永乐年间,朝廷规定,各个侍卫亲军都负责守卫一定的区域。从午门到承天门左右,再到长安门左右,一直到皇城的东、西两侧,这些区域都由旗手卫、济阳卫、济川卫、府军卫以及虎贲右卫、金吾前卫、燕山前卫、羽林前卫这八个卫队负责。东华门左右到东安门左右,由金吾卫、羽林卫、府军卫、燕山左卫这四个卫队负责。西华门左右到西安门左右,由四个右卫负责。玄武门左右到北安门左右,由金吾卫、府军后卫以及通州卫、大兴卫这四个卫队负责。每个卫队都持有太祖皇帝颁发的铜质符牌,分别刻有“承”、“东”、“西”、“北”字样,以所负责的城门命名。巡逻的士兵在左边,守卫的士兵在右边。守卫官遇到巡逻官到来时,要核对符牌后才能一起执行任务。各个城门的守卫官晚上都要拿着铜令牌和申字牌巡逻,从一到十六,轮流值班。皇城内有四十个卫舍,皇城外有七十二个卫舍,都设置了铜铎,依次轮流敲响。皇城内左右两侧每更安排一百名坐更将军,每更二十人值班;四个城门各有八名走更官,互相交替巡逻,并在登记簿上盖章以作验证。都督以及带刀侍卫、千户、百户每天各一人,拿着申字牌值宿,并负责点名各城门的士兵。后来,朝廷设立了都督府,并任命侯爵、伯爵担任佥书。

洪熙皇帝即位初期,重新制作了卫士悬挂的牌子。当时亲军队伍缺员严重,卫士无法得到替换。皇帝下令挑选其他卫队的士兵来守卫端门、直门等城门,但是尚书李庆认为这样做不可行。皇帝说:“君主应该以仁德来感化人心,只要人心归附,即使不是亲信,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宣德三年,皇帝下令御史巡视点阅卫队士兵。天顺年间,又增加了给事中一人来负责此事。成化十年,尚书马文升上奏说:“太祖皇帝设立亲军指挥使司,不隶属于五府。文皇帝又设立了十二个亲军卫队,又增加了数千名勇士,隶属于御马监,负责上直,并且由心腹大臣统领。近来日渐松懈,勇士们与其他营兵没有什么区别,皇城内的兵力非常薄弱,各监门的士兵更是疲惫不堪,连盔甲都穿戴不了。应该下令御马监官员立即挑选训练士兵,并且下令守卫官经常严格训练队伍,仔细检查出入人员,以防微杜渐。”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但是也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整顿措施。

正德朝初期,皇城红铺的巡逻工作,每天都得指派五位卫指挥留守,监督内外夜巡的军队。兵部还会派一位郎中和一位主事,跟御史、锦衣卫一起检查巡逻情况,不准他们兼顾其他事情。

嘉靖七年,增加了驻守官军的衣粮供应,五年发放一次。万历十一年,在皇城内外设立了两位把总,分别管理东西两侧。那时候门禁越来越松懈了,卫兵的职责被内官们承包了,经常出现军队缺人,只能花钱雇佣一些市井无赖来凑数应付点名。拿着叉刀、戴着红盔的士兵,每天早上才姗姗来迟开始值勤,值勤的营房里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负责夜间巡逻的将军们都收受辖区内的士兵的月钱。所有关于提号、巡城、印簿、走更等事务,全都荒废了。万历十五年,朝廷再次强调门禁制度。过了很久,给事中吴文炜请求恢复旧制,但没有得到回应。到万历朝末年,甚至出现了丢失金牌很久之后才发现的情况。 “梃击案”中,一个叫张差的无赖竟然能闯进皇宫大殿,可见当时的制度已经松懈到了何种地步。此后内外各种事情接连不断,明熹宗、明思宗两朝虽然多次下令整顿,但最终都无力回天,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京城巡捕的职务,洪武初年设立了兵马司,负责查察奸邪伪诈。晚上巡逻的时候,会发放巡逻牌,由旗士带领,检查城门的门闩以及夜间出行的人。后来改为由卫所镇抚官负责,归中军都督府管辖。永乐年间,又增设了五城兵马司。宣德初年,京城盗贼很多,又增加了百名官军,协助五城兵马司抓捕盗贼。之后,又增加了五百名夜间巡逻的士兵。成化年间,才开始让锦衣卫官员和御史一起监督巡逻工作。成化末年,又拨给了两百名团营军。弘治元年,命令三千营挑选指挥以下的四名官员,带领精锐骑兵巡逻京城外围,又让锦衣卫官员五人、旗手等卫官各一人,分区域巡逻,巡逻军队会发放巡逻牌。弘治五年,设立了把总都指挥,专门负责巡捕工作。正德年间,又增加了把总,划定京城外围的巡逻区域,南到南海子,北到居庸关,西到卢沟桥,东到通州。又在城内增加了两个把总,并增加了团营军,制定了官兵的赏罚条例。正德末年,巡逻士兵增加到四千人,还专门设立了参将。

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朝廷又增加了城外的一个把总,加上原来的,一共五个把总,分别管辖城内东西两路,城外西南、东南、东北三路。还增加了五千营兵。此外,还从十个人里挑一个,组建了五百骑兵的尖哨部队,并且提高了他们的月薪。朝廷还命令参将负责操练军队,兵部郎中则进行监督。那时候,京城的军队已经腐败很久了,捕快营也一样烂。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5年,军队里只剩下三百多人。给事中丘岳等人上奏,建议削去指挥樊经的官职,并且禁止军队私自役使马匹。万历十二年,也就是1584年,兵部提议,因为京城内外盗贼猖獗,规定从早上卯时到下午申时,由兵马司负责抓捕;从晚上酉时到第二天寅时,由巡捕官负责抓捕;如果盗贼很多,就要兵马司和巡捕官一起合作抓捕。之后,军队的编制翻了一倍,皇帝出行和早朝审案、押送犯人,军队都要列队驻扎在巷口。虽然名义上军队人数增加了,但实际上士兵和马匹都非常缺乏,根本派不上用场。

捕快营的编制是:提督一人,参将二人,把总十八人,巡军一万一千人,马匹五千匹。可是盗贼依然横行霸道,甚至连皇宫里的东西都敢偷。即使抓到了盗贼的绳索,也抓不到盗贼本人。到了庄烈帝时期,朝廷又任命兵部左侍郎专门负责督促京营。但实际上,营房里一半都是空着的,很多马匹都是雇人骑的,即使规定破案要在五天内完成,那些兵卒还是和以前一样,根本不管事。

话说永乐年间,那些从北方逃回来的士兵,被安排在四卫营里养马,朝廷还给他们发粮食,安排娶媳妇,美其名曰“勇士”。后来啊,进献好马的人,也多被编入四卫营,听从御马监官员的调遣,挂个羽林军的头衔,实际上并不真正属于羽林军。这些士兵之间互相冒名顶替,领粮的情况根本查不清楚。

宣德六年,终于专门设立了羽林三千户,管理这些士兵,大概有三千一百多人。没多久,又改名叫武骧、腾骧左右卫,合称四卫军。从各卫里挑出四个军官做坐营指挥,由太监督管,另外设营训练,被称为禁兵。他们的武器装备和衣服都跟其他军队不一样,驻扎在京城附近,经常被太监们霸占挪用。

到了弘治年间,勇士大概有一万七百八十人,旗军有三万一百七十人,每年要消耗五十万石粮食。孝宗皇帝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核查。他还下令,内臣推荐的勇士,必须经过兵部审核才能发放粮食。五年清查一次人数,还专门立了法令。这样一来,每年就节省了数十万两银子。

武宗皇帝登基后,太监宁瑾想把那些被淘汰的士兵留下。言官和兵部尚书刘大夏坚决反对,皇帝没听。后来,朝廷设立了东西两官厅,就把四卫营的勇士编入西官厅,归边将江彬和太监张永管辖。

世宗皇帝登基后,下令把弘治十八年以来额外增加的官员全部裁撤,以后需要补充人员,必须经过兵部审核。同时,他还下令让巡视各部门的官员核查御马监的马、牛、羊的数量。后来,皇帝又下旨免除了这项核查,结果马匹的数量被虚报了很多。

几年后,御马监太监闵洪又假传圣旨,擅自从四卫中挑选官员。给事中郑自璧弹劾闵洪欺瞒皇上,但奏章没有得到回应。过了很久,兵部尚书李承勋请求把人员选拔和核查的权力归还兵部,宦官们认为这样做不合适。皇帝采纳了李承勋的建议。

弘治十六年,皇帝又下令恢复登基诏书中裁撤的官员,一共四千人。五年之后,内臣们说,勇士只剩下五千多人,请求允许他们的子侄参加选拔,以备边防。兵部官员说:“原定的额度是五千三百三十人,八年来的清查稽核已经发现人数虚报,而且这个营本来就不是为了边防而设立的。”皇帝采纳了兵部的意见。然而,暗中指使、强征役夫、冒领粮饷等弊端依然存在。

万历二年,减少了两个坐营官员的职位。之后,又规定营官的空缺由兵部挑选合适的人员来填补。但后来又被宦官们从中作梗,营官的任命权又回到了御马监手里。朝中大臣多次为此进言,但都没有得到采纳。

万历四十二年,给事中姚宗文对这个营进行了点阅,上奏说:“官兵三千六百四十七人,只有原来的一半;马匹一千四十三匹,实际数量根本达不到;官旗七千二百四十面,只有四千六百多面;马匹的情况也一样。请求皇上责令法司调查处理。”皇帝对此置之不理。

天启年间将近结束的时候,巡视御史高弘图建议效仿三大营的模式,将官兵分成弓弩手、短兵战和火器手,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到了崇祯皇帝时期,提督内臣曹化淳奏请将京营改名为勇卫营,并任命周遇吉、黄得功为统帅,勇卫营终于成为一支精锐部队,每次出战对抗叛军,都屡建奇功。黄得功的士兵在皂布上画上虎头作为盔甲的标志,叛军一看到黑虎头军就纷纷逃窜,勇卫营的战斗力远超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