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昭,是合肥人。永乐初期,他凭借军功升到了都指挥佥事这个职位。永乐八年,他被任命为总兵官,镇守凉州。当时,当地土军将领老的罕先和千户虎保造反,虎保战败,老的罕先投降了。史昭上书说老的罕先一定会再次叛乱。还没等朝廷回复,老的罕先果然叛变了。史昭就和都指挥满都等人一起平定了叛乱。之后,他又调任西宁镇守。

仁宗皇帝登基后,史昭升任都督佥事。他上奏说西宁的风俗粗犷彪悍,请求在当地设立学校,就像内地一样。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宣德初期,史昭率领卫队戍守边疆,没时间耕种,他家属里愿意务农的有七百七十多人,于是他请求允许他们耕种,用收成的赋税来供应军队粮食。朝廷也同意了。宣德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计划劫掠西域使臣,史昭率领参将赵安以及宦官王安、王瑾前去讨伐。他们一路长驱直入,到达曲先,散即思闻风逃窜,史昭抓住了他的同伙答答不花等人,缴获了男女三百四十人,以及马、驼、牛、羊三十多万头,威震塞外。捷报传来,皇帝下诏书慰劳,并加赏晋升。

宣德七年春天,史昭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镇守宁夏。孛的达里麻侵犯边境,史昭派兵将其击溃,在阔台察罕俘获了大量敌军。之后,他升任都督同知。

正统初期,史昭认为宁夏地处边境,东边到绥德有二千里,路途遥远,难以防守,于是他请求在花马池修筑哨马营,增加烽火台,直接控制哈剌兀速地区。这样一来,边境防御大大加强了。不久,他又升任右都督。当时,阿台、朵儿只伯多次侵扰边境,朝廷下令史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一起前去讨伐。但他们并没有取得什么战功,史昭因此受到严厉批评,被贬为都督佥事。三年后,他又恢复了右都督的职位,八年后因年老被召回京城。第二年,他去世了。

史昭在宁夏镇守了十二年,他为人老成持重,整顿军务,也赶上敌人势力衰弱,所以边境一直平安无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曾经批评过他的过失。朝廷经过讨论,认为史昭长期镇守边疆,熟悉军事,不易更换。而与史昭一样,在边疆长期镇守并有功勋可称道的将领,还有都督同知刘昭,他在西宁镇守了二十年;都指挥李达,在洮州镇守了四十年。他们都受到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敬畏。

刘昭,安徽全椒人。永乐五年,他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前往朵甘和乌思藏地区修建驿站。回程经过灵藏的时候,碰上了叛军的袭击,刘昭把他们打败了。之后他升迁为都指挥使,镇守河州。宣德二年,他又作为副将跟随陈怀平定了松潘的叛乱。一路升迁,最后做到都督同知,调任西宁。后来他又回到河州镇守,同时兼管西宁。

有一次,罕东部落首领札儿加袭击了朝廷派往西域的官员,抢走了他们的玺书和金银财宝。朝廷命令刘昭作为副将,协助甘肃总兵官刘广去讨伐他。札儿加请求归还抢来的东西,并用马匹作为赔罪的礼物。皇帝觉得敌人已经穷途末路,没必要赶尽杀绝,就下令刘昭他们撤兵。

李达,安徽定远人。官至都督佥事,正统年间退休了。

巫凯,江苏句容人。他从庐州卫的一个百户做起,凭借军功一直升到都指挥同知。永乐六年,因为跟随英国公张辅平定了交趾的叛乱有功,被调到辽东任都指挥使。永乐十一年,他被召回北京,和其他的军队会合。第二年,他又参加了对沙漠地区的征讨,后来奉命先行返回。巫凯认为各卫的军队应该拿出三分之二负责守卫,剩下的三分之一负责屯粮,并且建议把开原的战马都分配给各卫进行操练。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宣宗皇帝即位后,任命巫凯为都督佥事,并授予他征虏前将军的印信,让他代替朱荣镇守辽东。当时有很多从塞外逃回来的中国人,朝廷命令把他们全部送到京城,等候他们的亲属来认领。巫凯认为路途遥远,来回奔波可能会导致很多人找不到亲人,从而影响那些想归顺朝廷的人的积极性。于是他建议,只有那些有马匹和年轻力壮的人才送到京城,其他人可以自行安排。后来敌人袭击了西山,巫凯率军打败了他们,缴获了所有被抢的东西。皇帝下旨嘉奖了他。

皇帝曾经派人到松花江造船,招抚当地的各部族。由于路途遥远,军民的运输补给非常困难,很多人逃跑了。这时又发生了紧急情况,巫凯极力请求停止造船的工程,而此时已经逃到海西各部的人数已达五百多。可是没过多久,造船工程又重新开始,由宦官阮尧民和都指挥刘清等人负责。他们作风不正,导致民怨沸腾。巫凯弹劾了阮尧民等人,把他们送交司法部门处理。

英宗皇帝当上皇帝后,提拔他当了都督同知。他给皇帝上奏章,说了八条关于边防的情况。他建议好好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增加官吏的补贴,每年给士兵们发放棉衣,军队的粮食供应要按照以前的制度执行,还要招募商人到边疆地区经商。皇帝都同意了。没过多久,他就遭到兵部尚书王骥的弹劾。朝廷知道他是个人才,就让他自己解释。同时皇帝也告诉大臣们,文武官员有罪,要查实了才能上奏,诬告陷害的人要严惩。因为这样,他才得以继续实行他的计划。正统三年十二月,他生病了,赶紧请医生来看,可医生还没到他就去世了。

他性格刚毅,足智多谋,带兵很严格但也很有恩情。在辽东待了三十多年,恩威并施,边防建设搞得井井有条。之前在东部边疆防守的将领,除了曹义,都没他厉害。曹义,字敬方,仪真人。他从燕山左卫指挥佥事一步步升迁到都督佥事,和凯一起守卫辽东。凯去世后,他接替凯担任总兵官。凯是名将,曹义继承了他的衣钵,为人廉洁正直,辽东百姓都很安心。兀良哈部入侵广宁前屯,皇帝下旨严厉斥责,派王翱去整顿军务,还弹劾曹义死罪。不久后,曹义抓到了入侵的孛台等人,皇帝下令在闹市处决他们。从那以后,曹义多次和兀良哈部作战。正统九年,他和朱勇的军队夹击兀良哈,斩获颇丰,升任都督同知,后来官至左都督。曹义在边疆待了二十年,虽然没有特别耀眼的战功,但他能很好地守卫边疆。他手下的施聚、焦礼等人后来都成了大将。英宗皇帝复辟后,特封曹义为丰润伯,施聚也封了怀柔伯。曹义在位四年后去世,追封为侯,谥号庄武。他的继室李氏殉节,皇帝下令表彰她。

施聚,他祖上是沙漠人,家住顺天府通州。他父亲施忠是金吾右卫的指挥使,曾经参加过北方的征战,在战场上战死了,施聚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宣德年间,他被派去辽东防备敌人,多次升迁,最后做到都指挥同知。因为他的英勇被推荐,又升任都指挥使。跟兀良哈作战的时候,施聚总是冲锋陷阵。也先率兵逼近京师,景帝下令让施聚和焦礼一起进京护卫。施聚悲痛地哭泣了一场,当天就率领军队往西边赶去。部下给他送来牛酒犒劳,施聚挥挥手说:“皇上在哪儿?我们有什么心思吃喝这些东西!”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敌人已经撤退了,于是他们就回去了。施聚以勇敢著称,官做到左都督。等到英宗皇帝实行推恩政策的时候,他被封为伯。义二年(1462年)他去世了,追赠侯爵,谥号威靖。施聚的爵位,到他孙子施栋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到他曾孙施瑾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吏部都说不能再继续袭爵了,但是世宗皇帝破例特许了。这个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许贵,字用和,是江都人,永新伯的儿子。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做了羽林左卫的指挥使。安乡伯张安看重许贵的才能,让他参加骑射和策论考试,结果都考第一名,于是被提拔为都指挥同知。不久,他又因为武进伯朱冕的推荐,被提升为山西行都司,负责督促大同各卫的军队操练。

正统年间后期,许贵在大同西路守备。也先率兵入侵,许贵跟随石亨在阳和后口作战,结果战败了,许贵凭借自己的力量才得以脱险。英宗被俘虏后,边关城池都遭到破坏,大同处于敌人的冲击前沿,人心惶惶。许贵用忠义激励将士们。敌人来犯,他打败了敌人。他升任都指挥使。

景泰元年春天,许贵被任命为右参将。敌人侵犯威远,许贵追击敌人,在浦州营打败了他们,夺回了被掠夺的人畜。敌人一万多骑兵逼近城下,许贵率军抵挡住了他们。他又升任都督同知。大同缺少战马,朝廷命令许贵向民间征集,他征集到了八百多匹。主管部门不给报销费用,许贵就替他们请求,才得以报销。他还曾经招募死士潜入敌营,劫掠了一百多匹战马,全部给了将士们,将士们都很高兴为他效力。当时负责守卫的大太监韦力骄横残暴,大家都不敢说话,许贵就弹劾奏报了他。景泰三年,许贵因为生病回到了京城。英宗复辟后,任命许贵处理左府的事务,不久又调他去了南京。

话说松潘那地方,住着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跟董卜韩胡这些部落挨得很近,以前只设了一个参将。天顺五年,守城的官员告急,朝廷讨论后决定增设副总兵,派都指挥佥事郭贵去镇守。郭贵还没到任,山都的蛮族就造反了,皇上就下令让他先去平叛。郭贵带着兵分两路直捣黄龙,一口气端掉了四十多个寨子,斩首一千一百多级,活捉八百多人,剩下的贼寇都逃跑了。可惜郭贵也染上了山里的瘴气,还没到松潘就去世了。皇上为此还停朝一天,并且按照规定赐予了抚恤和祭葬。

郭贵有个儿子叫郭子宁,字志道。正统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跟着当兵立了功,当上了锦衣卫千户。郭贵死后,郭子宁继承了指挥使的职位。后来有人推荐他,他就升任都指挥佥事,去柴沟堡守城。

成化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郭子宁被任命为大同游击将军。敌人入侵,他和同事秦杰等人一起在小龙州涧抵御敌人,活捉了敌人的右丞把秃等十一人。之后,他又调到宣府操练军队,后来又调到延绥。延绥靠近河套地区,经常有敌人来孤山堡抢掠。郭子宁带兵孤军奋战,打了三次胜仗,把敌人赶回了河套。第二年,他又率领三千骑兵进入沙河墩,和总兵官房能一起抵抗敌人。敌人退了之后,又去抢掠康家岔。郭子宁追击了150里,和敌人交战,缴获了上千头马牛羊才回来。

那时候延绥的守将房能没什么本事,巡抚王锐请求增兵。朝廷就命令大同巡抚王越带兵支援,王越派郭子宁走西路。郭子宁在黎家涧打败了敌人,升任都指挥同知。后来又派郭子宁和都指挥陈辉追击敌人,缴获了六百匹马骡。朝廷因为阿罗多次进出河套,经常骚扰边境,就命令王越和朱永一起御敌,又看重郭子宁的才能,就把他提拔为都督佥事,授予他靖虏副将军的印信,代替房能担任总兵官。郭子宁出身将门世家,不到十年就当上了大将,同僚们都对他十分敬佩,他父亲的朋友很多都在他的手下做事,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一个月后,敌人大举入侵,朱永派郭子宁和游击将军孙钺去抵抗。他们在波罗堡僵持了三天三夜,敌人才撤退。虽然损失很大,但郭子宁凭借顽强的战斗才得以脱身,最后还得到了赏赐。冬天,敌人又入侵安边,郭子宁追击敌人,又立了功。

七年前,我和孙钺、祝雄等将军在滉忽都河打败了敌人,皇上还专门下诏书褒奖我们。后来,迤北开元王的把哈孛罗多次想投降,但心里又害怕朝廷治他的罪,外面又担心河罗部落报复他,所以犹豫不决。我请求皇上开恩抚慰他,稳定他的心,最终让他投降了。

第二年,参将钱亮在师婆涧打败仗,死了十多名士兵,我和越将军都被弹劾了。不过皇上没追究我们的责任。那时候,满都鲁等人多次侵犯延绥地区,我率领镇守部队与他们激战,敌人没占到便宜,就转而从西路进攻,直逼环庆、固原。我率领轻骑兵夜袭了鸭子湖,夺取了敌人的马匹和牲畜就回来了。

又过了第二年,敌人入侵榆林涧,我和巡抚余子俊一起打败了他们。满都鲁等人大举入侵西路,把家眷留在红盐池。我趁机和宁将军以及宣府将军周玉一起袭击了他们的老巢,把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后我升任都督同知,还和余子俊一起修筑边墙,增加营堡,边境地区的战乱才稍微减少了一些。

十八年,敌人从好几条路入侵,我带领军队在边墙附近与他们作战,抓获了120多个俘虏。皇上还亲自给我授予官职。那时候,越将军镇守大同,皇上命令我和他调换驻地。我到任后,和镇守太监汪直相处得不好,巡抚郭镗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汪直就被调到南京去了。

后来小王子率领大军入侵,我知道敌军势头很猛,想先稳住阵脚,等待时机再反击,所以就收兵固守,同时派刘宁、董升和周玺将军互相策应。敌人到处抢掠,还烧了代王别堡。代王急着要打仗,让士兵们在辕门外哭喊。我非常生气,就和郭镗等人一起在城外扎营。敌人用十几个士兵做诱饵,太监蔡新率领骑兵冲上去攻击。我的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结果中了埋伏,惨败,死了上千人。我逃到了夏米庄,郭镗和蔡新则逃回了城里。等到刘宁他们来支援,敌人才撤退。我回到军营,阵亡将士的家属哭着骂我,还朝我扔瓦片石头,我心里特别难受。

没过多久,敌人又入侵了,刘宁、宋澄、庄鉴等人抵抗敌人,打了十几次仗,虽然小胜,但敌人还是撤退了。我们乘胜追击,还上报了捷报。结果巡按御史程春震揭发了这件事,我和郭镗、蔡新都被抓进了监狱。郭镗被降了六级,蔡新因为是初次任职,被降了三级,而我被降职为指挥同知,闲赋在家。

弘治年间,他被推荐担任都指挥使,负责统领军队操练。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去世,追赠都督佥事。

他年轻时就从军,大小战斗一百多次,身上中了二十七处伤。为人沉稳果敢,做官清廉,待下属有恩,从不巴结上司求升迁。名将刘宁、神英、李杲都曾经在他的麾下效力。他的儿子泰,另有传记记载。

周贤,滁州人,继承了他父亲宣府前卫千户的职位。景泰初年,他屡立战功,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守卫西猫儿峪,并协助副总兵孙安守卫石八城。后来担任右参将,接替孙安镇守。兀良哈部入侵,总兵官过兴命令宣府副将杨信和周贤一起出击。周贤不等杨信,独自率军击败了敌人。杨信因此被弹劾,都御史李秉说杨信贻误战机,周贤也因为违反约定被问责。皇帝两次宽恕了他们。

天顺初年,总兵官杨能推荐周贤升任都督佥事。敌人驻扎在边塞,杨能命令周贤率军与大军会合,周贤却误了期限,被下狱。他以原官职前往宁夏,归属于定远伯石彪。两万敌骑入侵安边营,石彪率领周贤等人出击,连续作战都取得了胜利,追击敌人到野马涧、半坡墩,敌人大败。而周贤却一直追击,最终中流矢而死。朝廷下诏追赠他都督同知。周贤刚被下狱时,自认为不会再被重用,等到被释放后,他感激涕零,发誓要为国捐躯,最终实现了这个愿望。

他的儿子周玉,字廷璧,本来应该继承指挥使的职位。因为父亲战死,他被破格提升两级,担任万全都司都指挥同知,负责督理屯田。后来升任都指挥使,担任宣府游击将军。

成化九年,会昌侯孙继宗等人奉诏举荐将才,周玉名列第一。朝廷下诏让他率领部队援救延绥,跟随王越将军袭击红盐池。他升任都督佥事,回宣府驻守。敌人入侵马营、赤城,被他击败。兵部奏报说宣府的诸位大帅都没有什么功劳,只有周玉率领的三千人马追击敌人出境,请求加官晋爵以表彰他的功劳,于是朝廷便正式授予他更高的官职。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宣府副总兵。

他当了十三年宣府镇守将军,镇守宣府。在红崖打败敌人,追击到水磨湾。后来升任都督同知。十七年五月,敌人又来入侵,参将吴俨、少监崖荣带兵出塞追击,追到赤把都,被敌人包围了,军队分成三部分,都被围困。吴俨、崖荣逃到北山上躲起来,情况很危急。守备张澄带兵增援,奋力作战,解除了两个包围圈。等到达北山下的时候,吴俨、崖荣已经趁夜逃跑了。张澄把剩下的士兵带回,战死的士兵超过一半。张澄手下七百人,也死了很多。朝廷表彰了张澄的功劳,同时追究吴俨等人的罪责。因为葛谷堡、赤城多次被敌人袭击,他三次受到弹劾,这次又因为军事指挥不严被弹劾。皇帝都对此没有追究。

十九年,小王子率兵进攻大同,打败了总兵官许宁,进入顺圣川大肆抢掠,又率领六千骑兵袭击宣府。他带领两千人先锋部队出击,巡抚秦纮的军队随后跟进,在白腰山打败了敌人。指挥曹洪在西阳河拦截追击,都指挥孙成也在七马房打败了敌人。当时敌人气势正盛,非常嚣张,却被他们打败了,一时间大家都称赞他的功劳。没过多久,敌人又来入侵,他设伏兵打败了他们。朱永到达大同后,又和他的军队一起在鹁鸽峪打败了敌人。他升任右都督。

有个叫余子俊的家伙在修筑边墙,他没出力,还和秦纮关系不好。余子俊讨厌他,就上奏朝廷,让他和宁夏的总兵神英调换驻地。过了很久,他又被调到甘肃镇守。孝宗皇帝继位后,正式授予他右都督的职位。他督促边墙工程进度很快,手下士兵张伏兴等人用瓦块石头砸他。兵部说,这些凶悍的士兵不能再放纵了,于是就杀了张伏兴,把他的同伙发配戍边。

土鲁番进贡狮子,并请求归还哈密城和金印,赎回被扣留的大臣。他为此上奏朝廷,皇帝下令他和巡抚王继经一起商议。土鲁番果然归还了哈密城和金印,他和王继经都受到了皇帝的赏赐。七年后,他因病辞职回家,不久就去世了,谥号武僖。他刚开始只是个小官,后来镇守宣府,名声很大。后来到甘肃任职,手下士兵多次犯错,还侵占屯田。他死后这些事情才被揭发出来,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但被降了两等。

欧信啊,继承家业,当上了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三年,因为在广东平定叛贼有功,升职成了都指挥同知。没多久,又派他去白羊口驻守,后来又升迁为大宁都指挥使。

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都督佥事,担任参将,负责广东雷州、廉州等府的防务。当时的巡抚叶盛很欣赏他廉洁勇敢,就把他升为都督同知,接替副总兵翁信的职位。那时候,两广地区的瑶族和僮族在开建地区造反,杀害官吏,皇帝急令出兵平叛。欧信先是在化州的马里村打败了叛贼,接着又在石城再次击败他们,还击杀了海南卫反叛的邵瑄。

各地盗贼蜂起,将领们都拿他们没办法。广西参将范信负责防守浔州和梧州,瑶族都在他的辖区内,他却暗中收受瑶族的贿赂,放任他们越境抢劫,只要求他们别来骚扰自己。结果雷州、廉州、高州、肇庆都遭到了袭击。皇帝下令让广西总兵官陈泾和欧信一起剿灭叛贼。虽然也斩杀了些叛贼,但贼势并没有减弱,朝廷却依然信任范信。后来陈泾因为犯了罪被朝廷处罚,朝廷就提拔范信为都督佥事,担任副总兵,镇守广东,而让欧信拿着征蛮将军的印信,代替陈泾镇守广西。

成化元年,叛贼洗劫了英德等县,欧信出兵追击,斩杀了五百多人,还解救了被抓走的人口。后来韩雍督师,命令欧信等人分成五个小队,攻破了大藤峡。可是没过多久,残余的叛贼又攻入了浔州,欧信因此受到弹劾,虽然最后被赦免了,但还是被召回京城,处理之前的府事。

七年春天,他被任命为总兵官,镇守辽东,多次打败了福余三卫的军队。有人说欧信年纪大了,请求召他回京。但巡抚彭谊上奏说:“军队里六旬以上的将士有五千多人,他们都说欧信忠诚谨慎,勇敢有谋略,多次建立战功,威震边疆。他虽然年过六十,但骑射技术比年轻人还好,不应该召回。”于是欧信继续留在辽东镇守。过了很久,陈钺代替了彭谊。陈钺贪图功劳,欧信没办法违抗,在十四年的时候被巡按御史王崇所弹劾。那年冬天,欧信被召回京城。随后,朝廷派宦官汪直等人前去调查,汪直偏袒陈钺,把罪责都推到欧信等人身上。欧信被关进监狱,降了一级官职,闲赋在家,最终抑郁而死。

范信调到广东之后,那边的贼寇越来越嚣张,抢劫的事情没完没了。范信就感慨地说:“现在贼寇还敢在广东闹事,难道也是我派他们去的吗?” 那时候,都督颜彪拿着“征夷将军”的印信,带兵剿匪很久了,却一点成绩都没有,反而滥杀无辜的老百姓来邀功请赏。岭南的老百姓都恨透了他。

王玺,是太原左卫指挥同知。成化初年,他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防守黄河边的七个渡口。巡抚李侃向朝廷推荐了他。后来,阿鲁带领的敌人入侵延绥地区,朝廷就派他当游击将军去支援,他在孤山堡打败了敌人。敌人又来入侵,王玺又在漫天岭、刘宗坞、漫塔、水磨川等地打了胜仗,立下了不少功劳。他升任都指挥同知,担任副总兵,镇守宁夏。成化九年,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他和周玉一起被推荐。成化十二年,他升任都督佥事,担任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从庄浪一直到肃州南山,住着阿吉等二十九个外族部落的人。洪武年间,曾经立过界碑画过界限,约定好这些部落的人不能越界放牧和砍柴,但是时间久了,界碑都毁坏了,这些外族部落的人经常越界,而且咱们中国的一些无赖也偷偷和他们勾结,成了边患。王玺就建议说:“应该重新画界限,把这些外族部落的人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界碑毁坏了,他们担心官兵欺负他们,现在我们重新立界碑,允许他们在界外放牧,如果要交易的话,可以入关。这样,外族人一定会听话,以后的隐患也就消除了。”皇帝觉得他的主意很好,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任都督同知。当时王玺是拿着都督佥事的官职担任总兵官,而鲁鉴是拿着署都督同知的官职担任参将,王玺担心自己难以指挥鲁鉴,就请求辞去兵权,所以才有了这个任命。

一开始,哈密被吐鲁番欺负得很惨,吐鲁番派兵占领了哈密。我们的都督罕慎只能躲在苦峪口,离赤斤卫和罕东卫很近,经常被他们攻击,罕慎都快撑不住了,一点援兵都没有。朝廷决定在苦峪口修城,另外设立哈密卫让罕慎驻扎。朝廷还派人去吐鲁番打探消息。吐鲁番没答应,反而抓了九十多个人回来,把哈密的情况都摸清楚了。

十七年的时候,朝廷召集赤斤卫和罕东卫的士兵,给他们发放牛酒犒劳,让他们帮助罕慎。罕慎联合这两个卫的军队,夜袭哈密和剌木等八座城,成功收复了失地,朝廷又让罕慎继续驻守那里。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对罕慎进行了表彰奖励,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后来,罕东卫又来入侵,罕慎把他们打退了,并请求朝廷出兵讨伐。皇帝考虑到罕东卫平时也帮助过罕慎,就只派使者去警告他们。第二年,北方的敌人杀死了我们的哨兵,罕慎率领参将李俊和赤斤卫的士兵在狼心山和黑河西与敌人作战,杀敌无数。

二十年,罕慎调任大同。因为他收复哈密有功,官职却没升,他就向朝廷陈述了这件事,朝廷这才正式授予他都督同知。罕慎精通军事战略,也懂文书处理,既勇敢又有谋略,朝中大臣都很称赞他。他在边疆二十多年,那些少数民族都很害怕他。弘治元年,他去世了,朝廷赐予祭祀和厚葬,还额外给予抚恤。

鲁鉴,他的祖先是西大通人。他的祖先阿失都巩卜失加,明朝初期率领部落归顺朝廷,太祖皇帝封他为百夫长,让他统领自己的部落住在庄浪。后来传到他儿子失加,官职做到庄浪卫指挥同知。正统年间末期,鲁鉴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过了一段时间,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

成化四年,固原的满四部落叛乱,鲁鉴率领一千土兵参战。各路军队围攻石城,每天都与敌人交战,鲁鉴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敌人非常害怕他。叛乱平定后,他被提升为署都督同知。接着被任命为左参将,负责防守庄浪。朝廷还让他儿子麟当百户,统领土兵。十七年,因为敌人入侵边境,鲁鉴戴罪立功。随后被任命为左副总兵,协助防守甘肃。后来敌人入侵永昌,鲁鉴受到了弹劾。鲁鉴上书为自己辩解,最后只被停了两个月的俸禄。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总兵官,镇守延绥。他陈述了自己的功劳,朝廷最终正式授予了他这个官职。

孝宗皇帝登基后,得了病,就退休了。弘治初年,皇帝下令让麟继承指挥使的职位,后来又升为都指挥佥事。没多久,他又升任同知,担任甘肃游击将军。

鲁氏家族世代守护边疆,战功赫赫,到了鲁鉴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家族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管辖的土兵人口也日益增多。麟调任甘肃后,皇帝认为只有鲁鉴才能治理这些土兵,就特意让他去管,并且命令有关部门修建牌坊来表彰他们家族的功绩。“鲁公世守西陲,有捍御功,至鉴官益显,其世业益大,而所部土军生齿又日盛”。鲁鉴就上书详细陈述了边防事务的四件事,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鲁鉴很有才能和胆量,遇到敌人总是冲锋陷阵,多次受伤也不气馁,所以才能积累功劳,做到大将的位置。十五年的时候,旧伤复发,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右都督的官职,并按照规定给予抚恤。

这时候,麟已经从甘肃参将升任左副总兵了。他像他父亲一样骁勇,但是却没有他父亲那么恭顺。以前当游击将军的时候,敌人入侵永昌,他失误了,就把责任推给了副将陶祯。后来御史来查办,按理说应该发配边疆戍守,但他只被降了一级,仍然是游击将军。等到他当了副将,调到韦州抵御敌人。敌人大举入侵,他没能打退敌人,就派都指挥杨琳去孔坝沟拦截。结果杨琳大败,他也没去救援,因此接连被弹劾。麟自己上书解释,最后只被停俸两个月。这时,麟的儿子经已经做了官,皇帝命令他约束土兵。但是麟上奏说经年纪还小,土兵不服他的管教,请求回家亲自管教。不等朝廷回复,他就直接回去了。皇帝采纳了刘大夏的建议,同意了他的请求。“帝用刘大夏言,从其请”。武宗皇帝即位后,甘肃巡抚毕亨推荐经和麟的才能和勇猛,让他们率领部下协同作战防守。正德二年,经继承了指挥使的职位,他自称曾经跟随父亲立下战功,于是被授予都指挥佥事的官职。没过多久,麟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都督佥事的官职,并赐予祭葬。“故事,都指挥无恤典,以经乞,破例予之”。按照惯例,都指挥是没有抚恤的,但是因为经请求,朝廷破例给了抚恤。

老将经久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升迁到都指挥使,又兼任左参将,负责镇守庄浪。后来,他再次上奏陈述自己家族的功勋和自己的战功,但兵部觉得不行。皇上特别下令,任命他为署理都督佥事。嘉靖皇帝登基后,老经想退休。巡抚许凤翔却极力劝阻,说他屡次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如今伤势虽然好了,但他可是久经沙场的猛将,名扬海外,现在边境局势紧张,万万不能让他离开。皇上听从了许凤翔的建议,不仅留下了他,还赏赐了他不少银两。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副总兵,继续镇守庄浪。嘉靖六年冬天,他被任命为都督同知,兼任总兵官,镇守延绥。

大学士杨一清向皇上建议说:“经大人在庄浪镇守二十多年,屡立战功,他手下的土军,是别人无法比拟的。虽然他的儿子经瞻已经做了指挥佥事,奉命统领军队,但年纪还轻。现在陕西总兵官张凤是延绥的世袭将领,如果调张凤去延绥,让经大人去陕西,就能稳固庄浪的防线,不用再担心西边了。”皇上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两年后,老经因为生病,终于告老还乡了。

过了很久,皇上又任命经瞻以原官职守备山丹。经大人上奏说:“从我高祖父开始,我们家族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土地。我现在在家养老,经瞻又被调到其他地方镇守,土兵们人心惶惶,不愿意归顺别人。如果因此引发其他问题,那就是毁掉祖业,辜负皇恩了,恳请允许我继续守护祖辈的土地。”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嘉靖二十二年,宣府、大同地区发生战事,皇上诏令经大人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支援。等到他们赶到时,战事已经平息,于是就让他们回去了。皇上因为经大人劳苦功高,又亲自召见了他,并重赏了他。第二年,经瞻去世了。经大人因为他的二儿子和孙子都还年幼,请求继续统领土军,皇上也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大人骁勇善战,为官清廉,继承祖业,成为大帅,保住了家族的功名,堪称一代良将。嘉靖三十五年,他去世了,皇上按照制度赐予了抚恤。

刘宁,字世安,祖籍山阳。他继承了家族的世袭军职,担任永宁卫指挥使。他勇敢善战,但觉得在卫所里闲散无所事事,正巧延绥用兵,他就上书请求赴前线效力。兵部尚书白圭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屡立战功,多次升迁,最后升任都指挥使,并兼任宣府游击将军。

周玺,字廷玉,是迁安人。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当上了开平卫指挥使。他很有志气,经常学习兵法,而且擅长骑马射箭。因为在北方的征战中立了功,他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担任右参将,负责守卫阳和,朝廷还拨给他三千兵马操练,听候调遣。成化十六年,他跟随王越将军征讨威宁海子,屡立战功,最终升任都指挥使。

那时候边境寇匪经常入侵,几乎年年都有战事。成化十八年,敌军分路入侵抢掠,周玺和游击将军董昇在黑石崖和宁战塔儿山与敌军作战,都取得了胜利。周玺因此被提升为都督佥事,后来调任大同副总兵。没多久他又升任都督佥事,改任左参将,继续负责守卫阳和。

成化十九年秋天,亦思马率领大军入侵。大同总兵官许宁把周玺派去守卫怀仁,许宁自己和董昇在西山设营,他亲自率领中军,结果在夏米庄与敌军交战,大败而归。许宁和董昇都被敌人重重包围,情况危急。他们赶紧用巨炮轰击敌人,打死了很多敌人,包围才解除了。周玺听说中军战败,赶紧率兵回援。夜里,他遭遇了敌人,乘胜追击,士气非常高涨。周玺大声激励将士们说:“今天要么前进,要么战死!”他大喊着冲入敌阵,敌人稍稍后退。战斗持续很久,双方短兵相接。周玺的胳膊中了一箭,他拔出箭矢,战斗更加激烈,他和他的儿子周鹏以及麾下的勇士们杀死了几十个敌人。这时许宁的援兵赶到了,中军溃散的士兵也逐渐集合起来,敌人这才撤退,许宁等人也安全返回。

没过多久,敌人又来入侵抢掠。许宁率领三千兵马,在聚落站西与敌军遭遇,连续几次战斗都打败了敌人。他又在白登、柳林打败了敌人,并在小鹁鸽谷追击并打败了他们。同时,大同西路参将庄鉴也在牛心山截击了敌人的归路,敌军最终逃跑了。当时很多将领都打了败仗,许宁以下的将领都受到了处罚,而周玺因为战功卓著,被朝廷正式任命为都督佥事,许宁则被提升为都督同知,庄鉴因为所部没有人员伤亡,也受到了赏赐,得到了银子和财物。

庄鉴是辽东人。天顺年间,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当上了定辽右卫指挥使。他为人骁勇,胆识过人。遇到敌人就奋勇作战,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终成为都督佥事,掌管左府。弘治十一年,他被授予镇朔将军印,镇守宣府。因为他的才能,他与大同总兵官张俊调换了驻守的地方。兵部侍郎熊绣上奏章称赞他的功绩,于是他被提升为都督同知。

老张啊,他先是在代州当右副总兵,负责看守代州和偏头关那些地方,后来调到宁夏当左副总兵,和别人一起守大同。这哥俩在北方边境都立了大功,都是有名的将军。老张觉得偏头关离太原太远了,就请求把“分守”改成“镇守”,又觉得“镇守”级别不够,不能直接听从指挥,干脆又请求换个总兵的衔。皇帝都答应了他。弘治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又被调到陕西,平定了扶风等县的回回叛乱。三年后,他被授予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结果一年后就去世了。临死前,他叫来儿子们说:“我当官,也当到副总兵了,官位够高了,但就是没打过一场大胜仗,带着这个遗憾要死了。” 他一边喊着“杀贼”,一边就闭上了眼睛。他儿子张鹏,后来官做到锦衣卫指挥佥事。

老张死后三年,老宁被授予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那年冬天,敌人打到凉州来了,老宁在抹山墩和他们打了一仗,抓了杀了几十个敌人,一直打到晚上,才收拢辎重往南撤。敌人又追了上来,他又抓了个敌人的头目。第二天,参将颜玉带兵来支援,副将陶祯的兵也到了,敌人这才逃跑了。他们抓获了不少老弱妇孺,还有两千多匹马、骆驼、牛羊,老宁因此升任右都督。第二年,他和巡抚许进一起,在哈密打败了土鲁番,升任左都督,还加了百石俸禄,后来因为生病回北京了。弘治十三年,大同告急,朝廷让老宁当副总兵,跟着平江伯陈锐去救援。可陈锐没啥军事才能,和老宁合不来,就是不打仗,结果敌人得逞了,撤走了。老宁因为这事儿被扣了半年的俸禄,闲赋在家。后来他又被派去协助参将朱晖处理军务,也没啥功劳。最后老宁自己把在哈密立的功劳说了出来,请求封他为伯,皇上就给他恢复了全部俸禄。

宁远,胆子大,脑子也灵活。他当大同副将的时候,好几万人来进贡,心里其实都憋着坏呢。宁远就只带了二十个骑兵,直接冲进了他们的营地,把那些人都吓傻了。有个部落首领勒住马,拉弓搭箭,要射他。宁远却下马走过去,跟那些首领一起坐下,拿着指挥棒给他们讲解,宣扬天子的大恩大德。有个家伙说话不客气,宁远直接给了他一巴掌,站起来大声呵斥,那个首领赶紧把他拉走。宁远又坐下来跟他们说话,还一起喝酒,大家都很感动,最后都按约定办事了。

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作战方法,模仿古代少数民族的阵法,把58个人编成一队,队伍再组成阵型,插上五颜六色的旗帜。在中军再插上五面大旗,中间的大旗一动,五个阵型就根据旗帜的颜色做出相应的反应,循环往复,没完没了,每次战斗都用这个方法打胜仗。后来他又去大同,那时候已经老了,还生病了,而且上司又胆小怕事,所以没什么成就。不过,孝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大家都说宁远是位好将领。他十七年的时候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广昌伯的爵位。

彭清,字源洁,是榆林人。一开始继承了他父亲绥德卫指挥使的职位,因为立功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弘治朝初期,他担任右参将,负责守卫肃州。敌人入侵,他率领军队追击,缴获了大量的战马、骆驼、武器装备以及被掠夺的人畜。后来又跟巡抚王继一起收复哈密,立下了大功。

彭清虽然只是个小官,但是他善于谋划,又勇敢果断,名声传遍了朝廷,尤其受到尚书马文升的赏识。他曾经因为生病请求退休,马文升却极力向朝廷推荐他,劝他留下。八年后,甘肃发生战乱,马文升推荐了他,彭清被提升为左副总兵,继续镇守甘肃。没过多久,巡抚许进请求把彭清调到凉州。当时哈密又被吐鲁番占领了,马文升正秘密计划收复哈密,他非常倚重彭清的才能,说:“肃州情况复杂,而彭清在西域名声很好,不能调动他”,所以这件事就搁置了。

马文升得到杨翥的计策后,很想攻打哈密,袭击牙兰,于是调集了罕东、赤斤和哈密的军队,让彭清统领先锋部队,跟随许进秘密前往。走了半个月,到达哈密城下,攻克了哈密城。牙兰已经先逃跑了,彭清就安抚了哈密剩下的百姓,全军安全返回。在这场战役中,马文升制定了战略,计划走小路进攻,但是许进却走的是大路,结果牙兰逃跑了,斩获很少。但是番人以前都很轻视中国军队,认为中国军队不可能进入他们的地盘,这次之后才知道害怕。彭清在这场战役中功劳最大,后来被提升为都指挥使。

十年过去了,总兵官刘宁退休了,清都督佥事接替了他的位置。那年冬天,吐鲁番归顺了哈密忠顺王陕巴,并且请求通贡,西域地区再次安定下来。刘宁多次以生病为由请求辞去兵权,但都没被允许。十五年的时候,他去世了。

刘宁大人在朝廷有恩,长期镇守边疆,威名远播,西域的番邦都畏惧他。他为人清廉,在任期间,母亲、妻子和妹妹先后去世,但他家境贫寒,无力把她们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他去世的那天,士兵和百姓都哭成一片。他遗嘱中嘱咐儿子不要接受任何赏赐,所以他的后事也没能办妥。皇帝听说后,命令抚恤官员拨款,资助他把遗体送回老家,并按照规定赐予祭葬。

姜汉,是榆林卫的人。弘治年间,他继承了祖上的世职,担任本卫指挥使。御史胡希颜推荐了他的才能和勇猛,他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担任延绥游击将军。十八年春天,敌人袭击了宁夏兴武营。姜汉率领部队前去支援,在中沙墩与敌人遭遇,打败了他们。朝廷下旨嘉奖他的功劳。武宗皇帝继位后,敌人大举入侵宣府和大同,姜汉和副总兵曹雄、参将王戟分头支援,立下了战功。不久,他接替曹雄担任副总兵,协助守卫延绥。正德三年,他调任凉州守卫。第二年冬天,他被提升为署都督佥事,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

姜汉管教军队非常严格,很得将士们的心。才几个月,安化王寘鐇就谋反了,他设宴邀请姜汉和巡抚安惟学等人赴宴。酒过半酣,他的同党何锦等人率领人马闯入,当场抓住姜汉。姜汉奋起反抗,怒骂不止,最终被杀害。他的儿子姜奭逃脱了。叛乱平定后,朝廷知道了这件事。皇帝下旨赐予姜汉祭葬。有关部门为他建立祠堂,春秋两季祭祀他。嘉靖年间,根据巡抚张珩的请求,又赐予祠堂“悯忠”的匾额。

老奭子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皇上因为老奭子他爹为国捐躯的事儿,特意给他升了一级,当上了都指挥佥事。过了十一年,回族匪徒魏景阳造反了,华阴附近好几个县都被他祸害了,巡抚萧翀就派老奭子去打他。结果老奭子把魏景阳给抓住了! 然后又升官了,成了都指挥同知,还被派去肃州当右参将,守城。

嘉靖二年,老奭子又升了,当上了右副总兵,负责凉州的防务,接着又升了都督佥事,还当上了总兵官,镇守甘肃。 回族匪徒又来犯甘州了,老奭子在张钦堡跟他们打了一仗,把他们打跑了。没过多久,西海的匪徒,足足八千骑兵,又来攻打凉州。老奭子带着游击将军周伦他们,在苦水墩伏击了敌人,打了个大胜仗,砍了敌人的一百多颗脑袋,还杀了敌人的头领,救回了被抓走的一千二百多人,还有两千多头牲畜。 可惜啊,都指挥张锦战死了。 因为这次大胜,老奭子又升官了,成了都督同知。后来吉囊他部下又来抢庄浪,老奭子在分水岭跟他们打了一仗,又赢了! 一直打到平岭,敌人骑兵又来了,老奭子又用计策,伏兵诱敌,又砍了敌人的一个头领,抓了七十个俘虏,这次升官是实打实的。

嘉靖十六年春天,敌人大举入侵甘州,老奭子没能守住,被降了两级,算是戴罪立功。 不过后来因为在永昌打胜仗了,他又被恢复了都督佥事。 可是到了冬天,因为之前的罪过,他又被罢官了。 过了很久,有人推荐他,他又被提拔为副总兵,去大同协防,结果被总督翁万达给参了一本,罢官了,最后就死了。

子应熊,继承了指挥使的职位,后来升迁为宣府西路参将。二十七年春天,俺答率军入侵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在曹家庄与敌军作战,应熊就从怀来出发,带兵西进,声势浩大,尘土飞扬。敌人没料到明军兵力如此之多,就逃跑了。应熊因此屡次升迁,最后当上了都督佥事,并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

三十二年,数万套虏骑兵屯驻在贺兰山,派精锐骑兵去红井抢掠。应熊命令将士坚守阵地,牵制敌人,同时暗中派兵偷袭敌营,斩杀敌军一百四十人,因此升为都督同知。两年后,数万套虏骑兵踏着冰面渡河,从宁夏山后直抵庄浪。应熊等人进行掩击,斩获敌首百余级,因此升为右都督。御史崔拣弹劾他放纵敌人,应熊被罢官逮捕审问,后来被安排到边塞立功赎罪。

四十年秋天,六万多套虏骑兵入侵居庸关岔道口,应熊被围困在南沟,身中五枪落马,参将胡镇杀死了几个敌人,才把他救了回来。那年冬天,应熊再次被任命为右都督,担任总兵官,镇守大同。因为他招徕塞外人口有功,还被加了一级俸禄。四十二年,敌人大举入侵京畿地区,朝廷诏令应熊等人前去救援,各地的军队都集结在一起,但看到敌军势强,都不敢进攻。

给事中李瑜就弹劾应熊以及宣大总督江东、保定总兵官祝福坐视胡镇被围,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救援。皇帝大怒,下诏严厉斥责他们。正巧敌人要撤退了,应熊在密云拦截他们,斩获不少。敌人退兵后,皇帝命令江东根据诸将的功劳进行排名,应熊被排在第一位,皇帝下诏提升了他祖上的官职两级。之后,因为在秋季防备敌寇有功,他又被升为左都督。后来,总督赵炳然弹劾他放纵敌人进行互市贸易,残害朔州百姓,因此被发配到边疆戍守。穆宗即位后,他被赦免回朝。

他的儿子子显祚继承了他的官职,官至都督佥事、总兵官,先后镇守山西、宣府。他的另一个儿子子弼,也官至都督佥事,担任援辽总兵官。姜氏家族出了很多大将,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前后五代都是如此。

安国,字良臣,是绥德卫人。一开始是个读书人,精通《春秋》和各种史书,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继承了家里的世袭军职,当上了指挥佥事。正德三年,他参加武举考试,一举夺魁,升任指挥使,被派往陕西三边地区立功。当时权臣刘瑾索要贿赂,安国和另外五十九个人都没钱送,刘瑾就把他们编入军队,有战事就让他们去,不准他们擅自回家。这六十个人都非常窘迫,跟普通士兵一样,生活艰难,而边关的官员都害怕刘瑾,所以没有人帮助他们。等到刘瑾倒台,朝廷大赦天下,他们才被释放回家。通政使丛兰想把他们重新启用,刘瑾却很生气,就唆使给事中张瓒等人弹劾这些人都是庸才,全部停止他们的升官。刘瑾被诛杀后,安国才恢复原来的官职,被派去宁夏西路担任分守。不久后,他又升任都指挥佥事,担任右参将,之后又升任右副总兵,协助守卫大同,后来又调到延绥。

正德十一年冬天,两万敌骑兵分头抢掠偏头关等地,安国和游击将军杭雄一起在岢岚州打败了他们,斩杀八十多名敌军,缴获战马一千多匹,敌人这才逃跑了。一开始,敌军大举入侵白羊口,皇帝派中官张忠、都督刘晖、侍郎丁凤率领京军前去讨伐,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敌人已经抢掠完毕离开了。张忠、刘晖因为没有立功而感到羞愧,御史刘澄甫就将安国等人的功劳归功于他们,大肆进行升迁奖赏,张忠等人全都加官进爵,还被赐予世袭爵位。尚书王琼也被加封少保,还让儿子继承锦衣卫的职位。安国当时以署都督佥事身份担任宁夏总兵官,只是暂代职务,没有正式任命,心里很不舒服,但他不敢自己上报请功,而是写了一份奏疏,请求为受伤的士兵们请功。王琼又请求朝廷再次表彰安国的功劳,这才将他升为都督同知。

那时,奸佞小人当道,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只有安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武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将领。他为人正直谨慎,认真负责,所到之处都尽职尽责,那些有才能的将领都愿意追随他。他在镇守边疆四年后去世,朝廷特追赠他“武敏”的谥号。

杭雄,字世威,世代都是绥德卫的总旗。杭雄继承了家里的军职,多次冲锋陷阵,积累了大量的军功,六次升迁,最终升任指挥使。

正德七年,他升任都指挥佥事,去四川剿匪,后来又去西宁守备。凭借杨一清尚书的推荐,他升迁为延绥游击将军。跟着都御史彭泽去哈密经略,和副将安国一起在岢岚打败了敌人,之后升任都督佥事。 他又改任参将,然后升任都督同知,统领西内边防军队。

武宗皇帝曾经到宣府、大同巡视,他英勇地护卫皇上,随后被任命为大同总兵官。嘉靖初年,朝廷裁撤冗员,他本来应该被降职,但因为他在边疆镇守有功,就让他继续担任都督佥事,继续镇守边关。 后来小王子率领上万骑兵入侵沙河堡,他率军将其击退。没过多久,敌人又大举入侵,这次他没能抵挡住,于是请求罢免职务,但皇上没批准。 他被调到延绥,之后被召回佥书后军都督府。

嘉靖三年秋天,土鲁番入侵甘肃,朝廷下令尚书金献民带兵出征,并授予他平虏大将军印,让他担任总兵官,负责督察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的军务。 只有列侯出征才能佩带大将军印,从没有授予都督的先例,这次朝廷破例授予了他。他刚到任,敌人就已经溃逃了,而他也因此被荫封为锦衣千户。 班师回朝后,他又被派去镇守宁夏。 吉囊率领大军入侵,总督王宪命令他和其他人一起将其击溃,他因此升任都督同知。 后来,八千敌骑兵乘着冰面入侵宁夏,他和副总兵赵镇一起抵抗,但前锋部队陷入敌人的埋伏,他们最终战败。总督王琼弹劾了他,他被夺去官职,闲赋在家。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他这个人非常勇敢善战。曾经有一次,他只带了几个骑兵在边境巡逻,遇到很多敌人。他就下马把马鞍堆起来当作防御工事,然后跪在地上射箭。敌人撤退后,他脱下衣服,发现腋下凝结了血块,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敌人的飞箭。 武宗皇帝在大同的时候,看见他的毡帐破旧不堪,感叹道:“老杭穷乃尔。” 后来敌人来犯,皇帝打算亲自出征。他赶紧下马劝谏说:“主人养狗,不用它去驱赶盗贼,养它还有什么用?请允许我们这些臣子效力!”皇帝听了哈哈大笑,打消了亲征的念头。他年轻时在延绥巡抚行台当差,后来官至高位,每次去行台议事,他都不敢坐在正席上,说:“这是我当年当差的地方。” 正德、嘉靖年间,西北的名将,从马永以后,人们都称他为雄才大略。

话说啊,太平盛世的时候,武将们可就没什么机会展现才能了。要是能被朝廷委以重任,出镇一方,守卫边疆,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一番功绩,最后功成名就,那也足够令人敬佩的了。许贵、周贤、鲁鉴、姜汉这几个家族世代都是武将,祖上功勋累累,家世显赫,其中周贤和姜汉更是战死沙场,英勇无比。而彭清、杭雄的清廉正直,更是这些人里最让人敬佩的。

这几个家族,都是武将世家,祖上留下了赫赫战功,子孙后代也继承了这份荣耀。 不过,和平年代,武将们很难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时平则将略无由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像许贵、周贤、鲁鉴、姜汉这样,能被朝廷委以重任,守卫边疆,抵御外敌,最终以功名告终,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特别是周贤和姜汉,更是为了国家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死事尤烈”,令人感伤。

更难得的是,彭清和杭雄两位,不仅有才能,而且清廉正直,品德高尚。“彭清、杭雄之清节,斯又其最优者欤”,他们的清廉正直,在这些人当中更是首屈一指,堪称典范。 总而言之,这些武将,各有各的优秀之处,有的建功立业,有的忠贞殉国,有的清廉正直,都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