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长子,也就是兴宗孝康皇帝,他老妈是高皇后。他出生在至正十五年,地点是太平县陈迪家。他爹朱元璋当上吴王的时候,就立他当了世子,还让他跟着宋濂学习经书。

话说,这兴宗孝康皇帝啊,是朱元璋的大儿子,他母亲是高皇后。他出生在元朝至正十五年,地方呢,是在太平县陈迪家。等他爹朱元璋当上吴王之后,就把他立为世子,专门请了宋濂来教他读书。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也就是朱允炆十三岁那年,下令让他去临濠扫墓。他告诉朱允炆说:“商朝的成汤,周朝的成王,都长期在外劳累,并且早早地就学习了《无逸》的教诲,他们都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才能勤俭治国,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习惯了安逸的生活。现在,你应该去附近的郡县走走,游览山川,看看田野,体会一下路途的艰难险阻,才能知道鞍马劳顿的辛苦;看看百姓的生计,才能知道衣食的艰难;了解民情,才能知道风俗的好坏。 还要去祖宗居住过的地方,拜访当地的老人,询问我当年起兵渡江的事情,把这些都记在心里,才能明白创业的艰难。” 他还命令中书省挑选官员辅佐朱允炆出行。朱允炆所经过的郡县城隍山川,都祭祀了少牢。路过太平,朱允炆还拜访了迪家,朱元璋赏赐了五十两白金。之后,朱允炆到了泗州、濠州,祭拜了祖先的墓地。

那年冬天,朱元璋带着朱允炆去观看郊坛,还让侍卫带他去农家看看,仔细观察他们的衣食住行用具。朱元璋指着路边的荆楚植物说:“古代用它来进行鞭刑,因为它可以祛风,虽然会受伤,但不会致命。古人用心如此仁厚,你要记住这一点。” 洪武元年正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请求教导太子,朱元璋很高兴地采纳了。中书省和都督府请求效仿元朝的制度,让太子担任中书令。但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制度不值得效仿,于是命令詹同查阅历代东宫的官制,挑选有功勋、德高望重的老臣和新进的贤才,让他们兼任东宫的官员。

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任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任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任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任詹事丞,傅瓛兼任詹事,同知大都督府事康茂才、张兴祖兼任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任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任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任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任太子宾客。朱元璋告诉朱允炆说:“我不在东宫另设府僚,而是让这些大臣兼任,是因为战事尚未完全平息,如果我有什么事要出外,太子就要监国。如果另设府僚,这些大臣都在宫内,事情都要层层上报,太子可能判断不明,与大臣意见不合,大臣们就会认为是府僚误导了太子,这样就容易产生嫌隙。另外,特意设置宾客、谕德等官职,是为了辅助太子培养德行,并且挑选名儒担任这些职位,这就是原因。

周公教导成王如何应对戎兵,召公教导康王如何统领六军,这是居安思危,不忘武备。一般来说,继承王位的君主,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容易安于享乐,不熟悉军务,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周公和召公的教诲,你都要记住。” 同年,朱元璋挑选了国子生郭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人,在宫中侍奉太子读书。郭琦等人觐见太子时,仪容端庄,谈吐文雅,朱元璋很高兴,于是对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人说:“这些学生在学问上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他们侍奉太子,应该端正品行,不要轻浮放荡,这样才能对太子的品德有所帮助。” 于是朱元璋重重赏赐了他们。不久,又任命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

首先,皇上建了个很大的图书馆,叫大本堂,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他还请来全国各地有名的学者来教导太子和诸位王爷,这些学者轮流值夜,负责教导。皇上还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当太子的伴读。皇上经常设宴款待他们,一起作诗,讨论古今大事,评论文章,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活动。他还让这些学者写了一篇《钟山龙蟠赋》。酒席上大家都很开心,皇上自己还写了一篇《时雪赋》,赏赐给了太子。皇上还让三师和谕德(太子老师)去东宫祝贺,太子也回礼。皇上又让东宫和王府的官员们收集整理古人可以作为借鉴的行事记录,用来教育太子和诸位王爷。四年春天,皇上写了《大本堂玉图记》,赏赐给了太子。

十年后,皇上规定,以后所有的政事都要先交给太子处理,然后再奏报给他。皇上告诫太子说:“自古以来,创业的君主,都经历过许多辛苦,了解民情,通晓事理,所以处理政事都能恰当。而守成的君主,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如果平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历练,就很容易犯错误。所以我特地命令你每天接见群臣,听取各部门的奏报,以此来练习处理国政。你要记住,仁慈不能走向粗暴,聪明不能被奸邪迷惑,勤奋不能沉溺于安逸,果断不能被条文法规牵制。这些都要用心去权衡。自从我拥有天下以来,就没有一刻闲暇,对所有事务都唯恐有一点差错,辜负上天对我的托付。我每天披星戴月早朝,深夜才休息,你都亲眼所见。你能理解并实践这些,就是天下之福啊!” 那时候,皇上还让儒臣给太子讲授《大学衍义》。二十二年的时候,皇上又设立了詹事院。

八月,皇上命令太子去陕西视察。之前,皇上把应天和开封定为南京都城,临濠定为中都。御史胡子祺给皇上上奏说:“全国地形优越,适合建都的地方有四个。河东地势高,能控制西北,尧帝曾经在那里建都,但是那地方太冷了。汴梁地处黄河、淮河之间,宋朝曾经在那里建都,但是那里地势平坦开阔,没有险要的地方可以依仗。洛阳是周公选定的都城,周朝和汉朝都迁都到这里,但是嵩山、邙山没有像殽函关、终南山那样的险要地势,涧水、瀍水、伊水、洛水也没有像泾水、渭水、灞水、浐水那样气势雄伟。要说到占据地势险要的山川,号令诸侯,那关中地区是天下第一。”皇上觉得他说得对。

到了这个时候,皇上告诉太子说:“天下山川,只有秦地的地势险要,你过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慰问一下秦地的父老乡亲。”于是,皇上挑选了一些文武官员陪太子前往。太子出发后,皇上又派人传话给他:“你那天过江的时候,东南方向突然打起了雷,好像引导你前进一样,这是祥瑞之兆啊!但是,十天来一直阴天不下雨,这预示着可能有阴谋诡计,你要谨慎行动,加强警卫,施恩惠于百姓,来改变天意。”皇上还特别叮嘱随行的官员要及时汇报住宿情况。

太子视察回来后,献上了陕西的地图,结果就病倒了。生病期间,他还上奏朝廷,建议考虑建都的事情。第二年四月丙子日,太子去世了,皇上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礼官商议丧期,请求缩短一些日子。等到该除服的时候,皇上实在不忍心。礼官再次请求,皇上才脱下丧服上朝。八月庚申日,太子被葬在孝陵的东边,谥号为懿文太子。

太子为人特别友善。秦王、周王等几位藩王多次犯错,太子总是从中调解保护他们,让他们能平安返回自己的封地。有人告发太子有异心,太子哭着请求皇帝相信他,皇帝最终被感动了。 皇上刚开始把兄长的儿子文正、姐姐的儿子李文忠以及沐英等人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皇后也把他们当成亲生孩子一样疼爱。皇上有时因为事情责备他们,太子总是去安慰皇后,替他们解释,可见他心地善良,仁慈天性。太子的元配妻子是常氏,继妃是吕氏。他们一共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叫雄英,老二是建文帝,老三叫允熥,老四叫允熞,老五叫允熙。建文元年,追尊太子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登基后,又追尊他为懿文皇太子。太子的妻子孝康皇后常氏是开平王沐遇春的女儿。洪武四年四月册立为皇太子妃,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去世,谥号敬懿。太祖为此停朝三日,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又称敬懿皇太子妃。

皇太后吕氏是寿州人,她父亲吕本官至太常卿。惠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燕兵打到金川门,特意把太后接到军营里,向她解释自己不得不起兵的原因。太后回宫后,宫里还没等她到就着火了。后来,她跟儿子允熙一起住在了懿文陵。永乐元年,又追尊她为懿文太子妃,称皇嫂。

一开始,太祖先册封常妃,后来又册封吕妃。常氏去世后,吕氏才独居东宫。而当时秦王朱樉也娶了王保保的妹妹为妃,又娶了邓愈的女儿为妾,这些都是以前没有过的。

睿宗兴献皇帝朱祐杬是宪宗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邵贵妃。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兴王,弘治四年在德安府建造府邸,后来又改到安陆。他在藩地待了七年,一次乘船经过龙江,有几万只慈乌围绕着船飞翔,到了黄州也是这样,人们都认为这是祥瑞。他写了谢恩的奏疏,陈述了五件事,孝宗很欣赏他,赏赐给他比其他兄弟更多的东西。

王守仁特别喜欢读书,一点都不追求珍奇玩物,也不养歌女,除非是正式的宴会,否则连酒肉都不摆。楚地风俗迷信巫师,轻视医药,他就挑选好的药方,设立药局来救治病人。长史张景明把写的《六益》献给王守仁,王守仁赏赐了他金银财帛,还说:“我要把这本书挂在宫门口呢!”王守仁府邸旁边有个叫阳春的台子,他经常和大臣们一起登台赋诗。正德十四年,王守仁去世了,谥号为“献”。

两年后,武宗皇帝也死了。朝廷召王守仁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就是世宗皇帝。礼部官员毛澄等人,参考汉朝定陶王和宋朝濮王的事例,以及孝宗皇帝的例子,建议把王守仁尊称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尊称为“皇叔母”。皇帝下令让大臣们一起讨论,但一直没结果。进士张璁上书,建议追尊王守仁,皇帝非常高兴。这时,皇帝的生母妃子从安陆回来了,停留在通州不肯进京。皇帝想辞去皇位,把生母送回封地。大臣们都吓坏了。太后下令,册封王守仁为兴献帝,王妃为兴献后。张璁又写了篇《大礼或问》来论证此事,主事霍韬、桂萼和给事中熊浃都支持张璁的意见。皇帝于是跟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商量,想在“帝”、“后”的称号前面加上“皇”字。杨廷和等人和其他的大臣争论,还是没有结果。

嘉靖元年,宫里失火了,杨廷和以及给事中邓继曾、朱鸣阳就拿五行学说来解释,说这是要废除新礼的预兆。于是,就取消了在“帝”、“后”前面加“皇”字的称号,改称王守仁为“本生父兴献帝”,把他的墓园称为陵,用黄屋车驾和仪仗守护,并在安陆设立祠堂,按时祭祀,用十二个笾和豆,乐舞用八佾舞。但皇帝心里始终不痛快。三年后,又改称王守仁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把兴国太后尊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在奉先殿西边建庙,叫观德殿,祭祀规格和太庙一样。七月,又下令取消“本生”二字的称号。九月,又下诏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称献皇帝为“皇考”。

璁、萼他们一下子就升官了,那些想往上爬的官员都争着说好听话来讨好皇帝。百户随全、录事钱子勋就建议说,应该把皇帝迁葬到天寿山。礼部尚书席书就说:“高皇帝没迁祖陵,太宗也没迁孝陵,这都是因为他们谨慎啊!我们这些小官瞎琢磨皇陵的事,该杀头!”工部尚书赵璜也说不行。这事儿就算了。皇帝的陵墓就叫显陵。

第二年,修好了《献皇帝实录》,又在太庙左边建了世庙。六年后,觉得观德殿太小了,就改建成了崇先殿。七年后,让璁他们编纂《明伦大典》,编好了之后,又给皇帝加上尊号,叫“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皇帝亲自写了《显陵碑》,把松林山改名叫纯德山,还把方泽列入从祀,次于五镇,把安陆州改成了承天府。

十七年,通州同知丰坊建议给皇考加庙号,叫“宗”,好配享上帝。九月,又给皇帝加上尊号“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把他祔入太庙,位置在武宗上面。明堂大享的时候,奉主配天,世庙的祭祀就取消了。四十四年,世庙的柱子上长出了灵芝,又专门设立了玉芝官来祭祀它。穆宗继位后,就取消了明堂的配享。

一开始,杨廷和他们建议把益王次子崇仁王厚炫封为兴王,让他奉献帝的祀,但皇帝没同意。兴国这个封号也就取消了。献帝有个长子厚熙,出生五天就死了。嘉靖四年,追封他为岳王,谥号怀献。

蒋皇后是世宗他妈。她爹叫蒋斅,是北京大兴人,后来追封为玉田伯。弘治五年,蒋氏被册封为兴王妃。世宗皇帝登基第三天,就派人去安陆迎接她,还让大臣们讨论该怎么尊称她。大臣们都说,应该按照孝宗皇帝的标准来,尊称兴王为皇叔父,王妃为皇叔母。讨论了三次,还没定下来。

这时,蒋皇后快到了,负责礼仪的大臣们上奏说,应该让皇后从崇文门进,再从东安门进宫,皇上在东华门迎接她。皇上不同意。大臣们又提议,让她从正阳门进,然后经过大明门、承天门、端门,最后从王门进宫。皇上还是不同意。这王门啊,是诸位王爷出入皇宫的门。皇上直接下令说:“圣母来了,要按照太后的规格,乘坐太后的车驾,走御道进宫,然后去太庙祭祀。” 按照规矩,后妃是没有去太庙祭祀的。礼仪大臣们觉得这有点难办。

这时候,蒋皇后已经到了通州,听说要按照孝宗皇帝的标准来尊称她,她生气地说:“怎么能把我儿子当成别人的儿子呢!” 她干脆就不进京了。世宗皇帝哭着说想退位。大臣们考虑到慈寿太后(孝宗的母亲)的意愿,最后改称蒋皇后为兴献皇太后,这才让她进京。她以太后的身份去奉先殿和奉慈殿祭祀,但没有去太庙。

第二年,又改称她为兴国皇太后。三年后,皇上给她上了尊号,叫“本生章圣皇太后”。这一年秋天,因为张璁等人的建议,又尊她为“圣母章圣皇太后”。五年后,世宗皇帝的父亲孝宗皇帝的庙号世庙建好了,蒋太后才去祭拜。七年后,皇上又给她上了尊号,叫“慈仁”。九年后,她自己写的《女训》在全国颁布。十五年,皇上带她去天寿山陵祭拜,还让大臣们去行殿祝贺。这一年,又给她上了尊号,叫“康静贞寿”。

十七年十二月,皇太后去世了,皇上就吩咐礼部和工部,要把皇太后的陵墓迁到峪山去。派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负责迎接和祭祀,兵部尚书张瓒负责礼仪和护送,指挥赵俊负责仪仗队的事宜,翊国公郭勋负责圣母山陵的各项事务。 事情安排妥当后,皇上亲自去峪山查看,然后开始讨论怎么把皇太后的灵柩送到南方,和皇帝的父亲合葬。

结果礼部尚书严嵩他们说:“皇太后的灵柩是从北方来,要把她送到南方去合葬,反正都是一次性解决的事儿。峪山离这儿近,当天去当天就能回来,而显陵在承天府,离得远,皇上您年纪大了,来回奔波恐怕吃不消。我们觉得还是按照之前的计划比较好。”皇上说:“成祖皇帝难道就不想念他的祖宗吗?为什么成祖皇帝的母亲葬在南面的孝陵呢?” 于是皇上就叫停了崔元他们,只让赵俊去看看皇太后的寝宫情况。这一年,皇上给皇太后上了尊号,叫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第二年,赵俊回来了,说显陵风水不好,于是皇上就决定南巡去合葬。九卿大臣许赞等人劝谏,皇上不听。左都御史王廷相又来劝谏,皇上说:“我可不是闲着没事儿干,我是为了我母亲啊!” 之后,侍御吕柟、给事中曾烶、御史刘贤、郎中岳伦等人也接二连三地进谏,皇上还是不听。三月,皇上到了承天府,祭拜了显陵,还修建了新的宫殿,说:“这是为了以后合葬用的。” 回程经过庆都的时候,御史谢少南说:“庆都这儿有尧帝母亲的墓,可是祭祀的典籍里没有记载,请求皇上下令祭祀。”皇上说:“尧帝的父母葬在不同的陵墓,可见合葬并非古制。” 皇上当场就提拔谢少南为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检讨,并且最终决定把皇太后葬在峪山。

四月,皇上祭拜了长陵,对严嵩说:“峪山不如纯德陵。” 于是又派崔元护送皇太后的梓宫到南方去合葬。闰七月,皇太后终于和显陵合葬了,同时,也把皇太后配享到睿宗庙。

咱先说说这赞语吧,意思是说:兴宗和睿宗虽然没当过皇帝,但他们的尊号、称号和各种仪式礼仪都齐全了,实际上他们的地位和功绩是不能被抹去的。写史书嘛,就得把事情的名称和实际情况都搞清楚。说他们为宗为帝,那是当时就定下来的名号,名号既已确定,他们的功绩也就确凿无疑了。所以,我们参照《元史》里裕宗和睿宗列传的写法,另外单独给他们写一卷,放在后面。

接下来,我们按照《元史》里裕宗、睿宗列传的例子,单独为兴宗和睿宗写一卷传记,放在后面。 这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尊号和各种仪式礼仪都和皇帝一样,他们的地位和功绩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被忽略。 史书嘛,就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写清楚,名号和实际情况都要对应上。 既然当时已经把他们的名号定为“宗”和“帝”,那他们的功绩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记载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