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字宗贯,是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后来升任大理寺左评事,之后又升为大理寺左寺副。他曾经列举了六条刑罚不合理的方面,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执行了。 接着他升任扬州知府,遇到灾荒,他立刻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根本不等上级批准。他还创建了资政书院来培养人才。

天顺四年,因为政绩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江西右布政使,成功平定了赣州的叛乱。宪宗皇帝继位后,下令大臣们严格审查全国各地的官员,结果有包括河南左布政使侯臣在内的十三个人被罢免,王恕接替了侯臣的职位。

成化元年,南阳、荆州、襄阳地区流民聚集起来造反,王恕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负责平定叛乱。 他正赶上母亲去世,朝廷准许他回家奔丧两个月,之后再回来工作。王恕想推辞,但皇帝不准。他和尚书白圭一起平定了大盗刘通,又打败了刘通的同伙石龙。他严格约束手下,不准滥杀无辜,让流民能够重新安居乐业。 之后他又调任河南巡抚。因为平叛有功,他被升为左副都御史,后来又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他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又以原官的身份总督河道。他疏浚了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并修缮了雷公闸、上下句城闸、陈公四塘水闸。 因为发生灾害,他建议朝廷研究防灾减灾的策略。皇帝为此下令免除山东一年的赋税,京畿地区也减免了不少赋税。不久后,他又改任南京户部左侍郎。

十二年前,大学士商辂等人认为云南地处偏远,距离京城万里之遥,西边要防范少数民族,南边与安南接壤,而当时的镇守中官钱能贪污腐败,极其嚣张跋扈。于是大家商议,应该派一位威望很高的大臣去云南巡抚,好好整治一下钱能。 所以,朝廷就提升了御史刘恕的职位,让他去云南担任巡抚。

一开始,钱能派他的部下郭景去京城办事,说安南的军队追捕盗贼,误入了云南境内。皇帝就命令郭景带去诏书,警告安南。按照旧的规定,安南使者必须经过广西才能到北京,但郭景却直接从云南前往京城。钱能趁机让郭景给安南王黎灏送去玉带、宝绦、蟒衣以及许多珍贵的物品。黎灏派兵护送郭景回国,想借此机会打通云南的道路。郭景害怕日后遭到报复,就骗过了守关的官员,偷偷地跑了回来,还大喊安南军队入侵了,吓得关吏们赶紧戒严。黔国公沐琮派人去安抚安南将领,这才平息了这件事。但是,其他的官员都害怕钱能,所以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钱能又多次派郭景以及他的部下卢安、苏本等人去贿赂干崖、孟密等地的土官,收受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刘恕都一一查清了这些事情。他派人逮捕了郭景,郭景害怕被处死,于是自杀了。刘恕因此弹劾钱能私通外国,罪该处死。朝廷就派刑部郎中潘蕃去云南调查此事。 钱能还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派人快马加鞭地送来一只黄鹦鹉给皇帝。刘恕请求朝廷禁止这种行为,并且把钱能贪污腐败的罪行全部揭露出来,他说:“以前交趾因为镇守的官员不称职,导致整个地区都被占领了。今天的事情,恐怕比以前还要严重。皇上为什么舍不得处罚一个钱能,而不为了边疆的安宁呢?”钱能非常害怕,赶紧托关系求皇上召回刘恕。但那时,商辂、项忠等正直的大臣因为得罪了汪直而被罢官,刘恕也被调到南京掌管都察院,协助守备事务。钱能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虽然调查结果属实,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刘恕在云南待了九个月,他的威名传遍了边疆地区,黔国公以下的官员都敬畏他,认真执行他的命令。他上奏的奏章多达二十份,他的正直声名传遍天下。 就在那时,安南收留了江西叛乱分子王姓的人做谋士,暗中派人潜入临安,还在蒙自用铜铸造兵器,准备伺机袭击云南。刘恕请求朝廷增加两名副使,加强边防,最终挫败了安南的阴谋。

我在南京待了几个月,升任兵部尚书,其他职务不变。负责考核官员的时候,我严厉拒绝了各种求情托关系的行为,我的同事们都很不高兴。而钱能归多次在皇帝面前中伤我。皇上也因为我多次直言进谏而对我心存不满,于是任命我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直隶。按照旧制度,应天、镇江、太平、宁国、广德的官田只收取一半租税,而民田全部免税。但是后来,民田大多被豪强地主霸占了,而官田却让贫民更加贫困。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了官田的赋税,稍微增加了民田的赋税。常州当时有剩余的粮食,我就上奏朝廷,用六万石粮食来补充夏税,又用这笔钱补充其他府县的户口税和盐税共计六百万贯,这样一来,官府和百姓都得到了好处。我的辖区发生了水灾,我就上奏朝廷免除了六十多万石秋粮。我四处奔走,赈济灾民,救活了两百多万人。江南地区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的白米,老百姓很多都因此破产了,而光禄寺却把这些粮食都用来供应厨师和下等工匠。此外,宦官们横行霸道,各地都要进贡各种物品,负责收缴贡品的宦官们总是克扣大量的财物。织造丝绸以及采集花卉、禽鸟的人络绎不绝地走在路上。我多次上奏弹劾这些行为,但都没有被采纳。

宦官王敬带着妖人千户王臣到南方采买药物和珍玩,他们所到之处都扰乱了地方秩序,许多地方官都被他们侮辱。到了苏州,他们还强迫秀才们写妖书,秀才们对此非常愤怒。王敬就向皇上告状说秀才们抗命不遵。我立刻上书说:“现在正值灾荒年景,应该派人赈济灾民,他们却到处搜刮珍玩。唐太宗曾经讽刺梁州进贡名鹰,明皇曾经命令益州织造半臂褙子,进贡琵琶杆、拨子、镂牙合子等物,李大亮、苏颋都没有遵从圣旨。我虽然比不上他们,但也仰慕他们的气节。”然后,我把王敬等人的罪状全部列举出来。王敬也诬告我和常州知府孙仁,孙仁被逮捕了。孙仁是新淦人,通过进士考试,历任知府,为人刚正不阿,王敬对他十分无礼,因此被他得罪了。我上书为孙仁求情,三次弹劾王敬。恰逢宦官尚铭也揭发了王敬的罪行,于是王敬等人被下狱,他的同党十九人被发配充军,而王敬本人则被处死,他的首级被送到南京。孙仁也被释放回家,后来官至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

王恕在南京当兵部尚书,干了二十年。那时候,钱能也在南京当守备,他跟别人说:“王公啊,简直是天上的神仙,我只能敬着伺候他了。”王恕为人坦荡,对钱能也很好,钱能最后也收敛了脾气,老老实实做事。

后来林俊下狱了,王恕说:“这天下只有一个祭天的地方,祖宗只有一个庙,可佛寺却有上千座!一座寺庙建起来,就要迁移几百户人家,还要花几十万两银子,这太不对了!” 他还说:“林俊说得对,不应该治他的罪。”皇上看到他的奏疏很不高兴。王恕却据理力争,一点儿也不回避。前后他一共上书二十一次,提出建议三十九次,都是竭力阻止那些权贵们胡作非为。全国上下都敬佩他,朝廷里有什么事处理不好,大家都会说:“王公怎么不说话呢?” 然后又说:“王公的奏疏快到了吧!” 果然,王恕的奏疏一会儿就到了。当时民间还有谣言说:“两京十二部,只有王恕一人敢直言。” 那些达官贵人们都对他侧目而视,皇上也渐渐有点厌烦他了。

过了两年,王恕被提升为传奉官,他依然直言进谏,皇上就更不高兴了。王恕之前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正赶上南京兵部侍郎马显请求辞职,皇上竟然顺手就把王恕也打发走了,让他致仕回家。朝野上下都震惊了!王恕好几次担任巡抚,从侍郎做到尚书,都在南京,因为他太爱说实话了,所以一直没能在朝廷上立足。 他回家以后,名声反而更高了,各部门推荐他复出,几乎每个月都有。工部主事王纯,拿王恕比作汉朝的汲黯,结果因为这事儿挨了板子,还被贬到思南当推官。

宋孝宗当上皇帝以后,就开始启用朝臣推荐的人才,把我召进宫里当了吏部尚书,没多久又升了太子太保。在此之前,朝野上下弹劾大学士刘吉的人,我总是为他求情,结果刘吉因此非常生气。所以,凡是我推荐的人,他都会暗中使坏,从中作梗。

弘治元年闰正月,言官弹劾两广总督宋旻、漕运总督邱鼐等三十七人,应该降职处分,其中很多人本来都很有声望。刘吉竟然揣摩圣意,得到了皇帝的同意,但奏章却一直压在吏部不往下发。我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就上疏请求辞职,皇上没批准。

后来陕西巡抚的职位空缺了,我推荐了河南布政使萧祯。皇上却下令另选他人,我坚持上奏说:“陛下您既然没有嫌弃我能力不足,让我担任铨选官员。如果我推荐的人不行,那责任在我。现在陛下您凭什么知道萧祯不行就拒绝他呢?这肯定是身边的大臣有人另有所属意。我做不到去揣测您的意思,只为了保住我的官位。再说,陛下既然认为萧祯不行,那就说明我也不行,我请求退休吧!”皇上最终还是用了萧祯。

话说当时很多官员觉得夏原吉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不适合担任那么重要的职位,建议让他去内阁参与国家大事。最后,南京御史吴泰等人又再次提了出来。皇上说:“朕用蹇义、王直的故事来做参考,夏原吉在吏部任职,他的建议朕向来都听取,何必非得让他进内阁呢?”

有一次,夏原吉在经筵侍奉皇上,看到皇上因为天气炎热而感到疲惫,就建议按照惯例,在酷暑严寒的时候暂停经筵,改在宫中讲解经义。进士董杰、御史汤鼐、给事中韩重等人就联名上书反驳夏原吉的建议。夏原吉为此自请辞职,皇上优诏慰留,没有批准。夏原吉又上书说:“臣蒙受国家厚恩,日夜想着报效国家。大家看到陛下对臣太过信任,对臣的期望也过高,都希望臣能像宋朝的司马光那样,彻底改变朝政。且不说臣的才能远不及司马光,现在也不是元祐年间啊!再说六部尚书分工明确,各有职责,臣又岂敢越权干预呢?只是董杰他们批评臣是正确的,臣无话可说,只能请求皇上准许臣回家了。”皇上再次下诏慰留他。夏原吉被皇上的恩遇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国家。

后来,夏原吉因为生病告假。听说皇上提拔了不少宦官,甚至赏赐蟒衣和庄田,他就上疏进行严厉的劝谏。宦官黄顺想让被罢免的匠官潘俊复职,夏原吉认为不能因为小事而破坏朝廷的制度,他再次上疏力谏,最后皇上也同意了他的意见。

刘吉一直对夏原吉怀恨在心。刘吉陷害寿州知州刘概以及言官周纮、张昺、汤鼐、姜绾等人,夏原吉都挺身而出,极力营救他们。刘吉因此更加痛恨夏原吉,于是就联合他的私人魏璋等人一起排挤夏原吉。夏原吉先后推荐罗明、熊怀、强珍、陈寿、邱鼐、白思明等人,这些人又都被魏璋等人攻击。夏原吉知道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就多次上书请求辞职。皇上总是安慰他并留他下来,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就特许他免去午朝;遇到大风大雨大雪天,早朝也免去。

徽王想要把德州的田地要回去,皇上已经同意了。 张恕说,徽王是皇家的宗亲,不应该为了这点地跟百姓争,让老百姓失业。皇上听了他的话,婉言谢绝了徽王的请求。

卢沟桥修好了,有个叫李兴的太监就请求皇上给文思院副使潘俊等人升官。张恕说:“修桥造路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怎么还能额外记功呢? 这成化年间才开始有这种事,皇上您刚开始执政就应该革除这种陋习,怎么又搞起来了?再说,修皇陵这么大的工程都没听说过升官的,要是按照这个例子奏请,皇上您又该怎么拒绝呢?”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修缮京城河桥,皇上又听从李兴的请求,要给四个人升官,再给五个人赐官服。张恕坚持上奏,不同意,又再次上疏力争说:“我的职责是负责选拔官员,理应实话实说,可是我连续两次上疏,皇上还是没听我的,好像已经答应了就不能更改似的。 事情要合情合理,如果本来就不合理,就算改十次也没什么坏处。不然的话,这种坏风气就没办法挽救了。”皇上最终收到了他的奏章。

之前,张恕还先后上奏了七条关于灾异的奏疏,以及二十条关于星象变化的奏疏,都切中时弊,直言不讳。寿宁伯张峦请求皇上赐予勋号和诰券。张恕说:“钱太后和王太后在宫中当了数十年太后,钱承宗和王源才被封爵。现在皇后才当了三年,张峦就封了伯。突然提出这样的请求,有损皇上的圣德,不能答应。”通政经历高禄是张峦的妹夫,想提拔到本司参议。张恕说:“天下的官职是用来给天下有才能的人的,不能因为是皇亲国戚就徇私枉法,妨碍正常的公正选拔。”皇上本来想让中等水平的御医徐生超升任院判,张恕请求选拔考试成绩优秀的人,皇上没听他的。文华殿中书舍人杜昌等人走后门想升官,御医王玉也自己请求升官,张恕都极力反对,最终没有成功。

刘吉退休后,邱濬入阁,两人关系也不好。一开始,邱濬当礼部尚书兼詹事府掌印,和王恕都是太子太保。王恕官职比邱濬高。邱濬入阁后,王恕不肯让出吏部尚书的职位,邱濬心里就不高兴了。王恕考察全国官员,已经罢免的,邱濬又用圣旨把九十多人留任了。王恕多次争论都没成功,就努力请求退休,但皇上没批准。太医院判刘文泰,经常去邱濬家,想借机升官,被王恕阻止了,所以刘文泰很恨王恕。王恕退休在家时,让人写了他的传记,刻成木板发行。邱濬说他这是沽名钓誉,诽谤皇上,皇上知道了罪过不小。刘文泰害怕了,就自己起草奏章,让都御史吴祯润色一下,攻击王恕扰乱选官制度。而且,王恕的传记里自比伊尹、周公,奏章里没批复的,都说是因为皇上拒绝谏言,没有君臣之礼,想以此给王恕制造大祸。

王恕知道这是邱濬指使的,就大声说:“我的传记是成化二十年写的,退休是二十二年,我没有巴结先帝的意思。而且传记里记载的,都能证明先帝虚心纳谏的美德,怎么能说是彰显过错呢?刘文泰是个无赖小人,这背后肯定有老奸巨猾、阴险狡诈的人指使。”皇上把刘文泰关进锦衣卫监狱审问,查明了真相,于是要逮捕邱濬、王恕和吴祯对质。皇上对王恕不满,就贬了刘文泰的官职,责备王恕沽名钓誉,烧掉了刻好的木板,而邱濬却没受到处罚。王恕再次上书请求解释,皇上不理,他就坚决要求退休。允许他骑快马回家,但没有赐给他敕书,月俸和仆役也减少了不少。朝臣们因此认为皇上对邱濬不公平。邱濬死后,刘文泰去吊唁,邱濬的妻子把他赶了出去,说:“因为你,让我们家老爷被王公攻击,背负不义的名声,你来吊唁干什么!”

王恕在朝中为官四十年,刚正清廉,始终如一。他推荐的耿裕、彭韶、何乔新、周经、李敏、张悦、倪岳、刘大夏、戴珊、章懋等人,都是当时的名臣。他还提拔了许多长期被埋没的贤才。弘治二十年左右,朝中正气充盈,吏治清明,号称盛世,这都是王恕的功劳。武宗继位后,派人送去敕书慰问,送去羊酒,增加他的俸禄和仆役,还告诉他可以直言进谏,不必隐瞒。王恕向皇上陈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皇上非常高兴地回复了他。正德三年四月,王恕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平时他饭量很大,去世前几天才稍微减少。他闭门独坐,突然听到雷鸣般的声音,白气弥漫,然后就去世了。消息传到朝廷,皇上停朝三日,追赠他特进左柱国太师,谥号端毅。他的五个儿子、十三个孙子,大多贤能显赫。

少子承裕,字天宇。七岁就能写诗,年纪轻轻就写出了《太极动静图说》这本书。厉害吧!

他后来在吏部当差,每天接待访客,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选拔人才的眼光那是相当准!弘治六年,他考中了进士。他父亲退休后,承裕也辞官回家尽孝。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到山东和河南去管理屯田。他减轻了登州和莱州的粮食征收额度,改成三亩地只收一斗粮食,还把之前被赏赐给王府的三百六十多顷青州和彰德的军田给收了回来。

武宗皇帝登基后,承裕升了好几个官,做到吏科都给事中。因为他直言进谏得罪了刘瑾,被罚去塞外运送粮食。后来他又升任太仆卿。嘉靖六年,他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他清缴了欠税一百七十万石,还积攒了四万八千多两银子。皇帝还亲笔写了“清平正直”四个字来表彰他。他在户部干了三年,就退休了,后来去世了。死后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康僖。

马文升,字负图,是钧州人。长得英俊魁梧,力气很大。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做了御史。先后到山西和湖广去巡按,政绩显著,名声很大。后来负责审核各地奏章。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直接升迁为福建按察使。成化初年,被召回南京担任大理卿,因为父亲去世又回家守孝了。

公元1444年(正统九年)发生“满四之乱”,陕西巡抚陈价被革职查办。这时,文升(即陈价的儿子)升任右副都御史,火速赶往军中,和总督项忠一起平定了叛乱。这件事项忠的传记里记载得很详细。因为立下大功,文升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继续担任陕西巡抚。

文升上奏了好几道奏章,提出了很多实用建议,重点是挑选优秀的将领,加强军队训练,修缮安边营到铁鞭城的烽火台,消灭各地作乱的强盗。对于那些不服从命令的西固少数民族,他都毫不留情地镇压了。他还整顿茶叶税收制度,换来了八千多匹战马供应军队。此外,他还积极赈济巩昌、临洮两地的饥民,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政绩非常显著。

那段时间,孛罗忽、满都鲁、癿加思兰这些部落屡次侵犯边境。文升建议在韦州驻扎军队,同时在各个堡垒设伏,等待敌人来犯。结果,他在黑水口大败敌军,活捉了敌人的平章迭烈孙;又在汤羊岭再次击败敌人,斩首二百余级,并把汤羊岭改名为“得胜坡”,刻石立碑以纪念这次胜利。

文升的军功非常显著,他上报战功从不夸大,而且战报也经得起查验,没有虚报的情况,但因为种种原因,朝廷的赏赐却很少。到了正统九年冬天,总制王越因取得重大胜利而上报捷报,文升也派儿子陈琇去朝廷报功。然而,朝廷大臣们查实王越的奏报有虚假成分,因此文升也受到牵连,被停发三个月的俸禄。

公元1511年春天,王文升被任命为代越总制三边军务,不久后升任兵部右侍郎。第二年八月,他又被派去整顿辽东军务。当时的辽东巡抚陈钺是个贪婪狡猾的家伙,士兵们只要犯点小错,他就罚没他们的马匹,导致马价飞涨。王文升向朝廷上报了十五条整顿辽东军务的建议,并且请求禁止陈钺这种行为,陈钺因此对王文升怀恨在心。后来王文升调回兵部,升任左侍郎。

公元1514年春天,陈钺因为掩盖战功、夸大战果而激化了矛盾,宦官汪直想亲自去辽东解决此事。皇帝下令让司礼太监怀恩等七人前往内阁,与兵部商议此事。怀恩想派大臣前去安抚,以阻止汪直擅自行动。王文升立刻表示赞同:“好!”怀恩向皇帝禀报后,皇帝立即命令王文升前往辽东。汪直对此很不高兴,想让他的心腹王英和王文升一起去,但王文升婉拒了。他迅速赶到辽东,宣读皇帝的诏书安抚当地百姓,大家都非常听从他的安抚。他还为之前因为也先叛乱而失去官职的十多人恢复了官职。事情解决后,汪直想抢夺王文升的功劳,他向皇帝请求,带着王英飞奔到开原,再次下令招抚。王文升却把功劳推给了汪直,但汪直心里很惭愧。王文升还和汪直平起平坐,对汪直的随从也十分冷淡,汪直更加不高兴了。而陈钺则更加谄媚汪直,博得汪直的欢心。他日夜向汪直诬告王文升,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下手。王文升回京后,皇帝赏赐了他酒肉。

第二年春天,因为辽东多次出现问题,皇帝派遣汪直与定西侯蒋琬、尚书林聪等人前去调查。恰逢御史余子俊弹劾陈钺,陈钺怀疑是王文升指使的,于是更加迫切地想陷害王文升。汪直乘机向皇帝奏报王文升行事乖张,禁止边民买卖农具,导致民怨四起,于是王文升被下诏狱,贬谪到重庆卫戍守。汪直扳倒王文升后,便与陈钺大肆用兵,邀功请赏,陈钺因此迅速升迁至尚书之职。

公元1519年,汪直失势,王文升官复原职。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巡抚辽东。王文升三次巡抚辽东,军民听到他来了都非常振奋。他更加严厉地约束宦官和总兵,不让他们克扣军饷,百姓们更加高兴。

公元1521年,王文升升任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他调拨江南的十万石粮食和价值五万两白银的食盐赈济灾民。同年冬天,他被召回朝廷,任兵部尚书。第二年,因为李孜省的诬陷,他被调往南京。

皇上孝宗继位后,就召见他,让他当上了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说:“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在岳镇海渎等庙宇里,听信方士的话,放了石匣子,周围刻着符咒,里面装着金书道经、金银钱币、宝石和五谷,说是用来辟邪的,这些东西应该销毁。”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他还上奏了十五件事情,皇上都采纳了。

有一天,皇上在耕种藉田,教坊的人献上杂耍表演。文升严肃地说:“新皇帝应该让大家知道耕种的辛苦,这算怎么回事?”当场就斥责了那些献艺的人,把他们赶走了。当时御史徐瑁和贺霖因为没做好皇帝交代的事被关进了监狱。文升认为新皇帝刚登基,不应该轻易惩罚言官,于是就为他们求情,结果他们都被释放了。没多久,文升被任命为提督十二团营。

第二年,他接替余子俊担任兵部尚书,继续负责提督十二团营的事务。因为国家长期太平,军事上的管理松懈了,西北的部落经常骚扰边境。文升严格审查各级将领,把贪婪懦弱的将领三十多人撤职了。那些奸邪之徒怀恨在心,晚上拿着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口,甚至还写了诽谤他的文章射进东长安门内。皇上听说后,下令锦衣卫缉拿凶手,还给他配备了十二名骑兵,保护他出入。文升请求退休,皇上恩准了他,但又下诏不准他退休。

小王子率领几万骑兵在山西大同边境一带活动,声势浩大。文升以生病为由向皇上请假,皇上派宦官带着御医去看他,顺便询问对策。文升说:“他们刚在别的部落吃了败仗,没什么实力。我们应该暗中做好准备,对外宣称要强力打击他们,他们一定会搬走的。”后来果然如此。文升的继母去世了,皇上召他回朝,他再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还是没有同意。

西北的其他部落野乜克力,他们的首领分别叫亦剌思王、满哥王和亦剌因王,都派使者到肃州边境请求进贡,并要求进行互市贸易。巡抚许进和总兵官刘宁请求皇上答应他们的要求,文升认为可以允许他们进行互市贸易,但是不能允许他们进贡,于是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吐鲁番那帮人,先拿下陕巴,然后让牙兰守着哈密,自己还瞎起哄称什么可汗,到处侵略,还逼着哈密附近的各部落都听他的。巡抚文升觉得,这帮土匪太嚣张了,不狠狠打击一下,他们不知道怕,应该像汉朝陈汤那样,直接杀过去把他们的头头给砍了。

文升找来熟悉吐鲁番情况的指挥杨翥商量对策。杨翥详细地介绍了从哈密到吐鲁番的路线,建议调三千哈密兵当先锋,再跟上三千汉军,带够几天的粮食,走小路,日夜兼程,这样就能打个措手不及。文升一听,高兴坏了,马上向皇帝请求,皇帝下令调动哈密、赤斤、哈密三地的兵马,让副总兵彭清带队,归巡抚许进指挥,去讨伐吐鲁番。结果还真打赢了,具体情况可以看《许进传》。

军队兵力不够,文升就请求从锦衣卫和腾骧四卫里抽调士兵补充。请求已经批准了,但是中官宁瑾从中作梗,拦着不让。文升和兵科给事中蔚春等人说,皇上的命令必须执行,不能不听。陕西那边都震动了。文升又说:“现在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敌人来侵犯。现在这帮土匪正嚣张跋扈,而全国老百姓都穷困潦倒,军队也弱,兵也少。应该实行仁政来安抚百姓,加强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要节省开支,停止那些没用的祭祀活动,裁减冗员,禁止那些没用的奏章和请求。每天都要处理政务,勤政爱民。还要把陕西织造的内臣都撤回来,救济灾民。”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马上把那些内臣召回去了。

文升在兵部待了十三年,兢兢业业,对屯田、马政、边防、守御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国家大事,只要是他认为应该说的,即使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他也一定会毫无保留地提出来。有一次,他看到太子才四岁,就建议应该尽早开始教育太子。他建议选择像卫圣杨夫人那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来教导太子,照顾太子的生活起居,言行举止都要规范引导。他还建议不要让太子看到宫廷的宴乐,像元宵节的鳌山灯会、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之类的活动,都不要让太子参与。至于佛教和道教,更应该远离,以免影响太子的心智。山东长期干旱,浙江和江南地区又发生了水灾,文升请求有关部门赈济灾民,并训练士兵以防万一。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百姓因为赋税和徭役而苦不堪言,文升详细地陈述了赋税徭役的危害,他说:“现在老百姓种十亩地要交四五亩地的税,运送一石粮食到边塞,费用超过一两银子,丰收年景,八九石粮食才能换一两银子。至于向京城输送丝绸、棉花、布匹,运输和交纳的费用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南方运送粮食到通州,有的甚至要损失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中原地区每年有五六万人治理黄河,山东、河南修补河堤决口的人数不下二十万,苏州、松江治理水患的人数也差不多。湖广的建昌、兴国、岐山、雍州四王府,江西的益都、寿昌二府,山东的衡王府,总共动用的民夫不下百万。各诸王国的徭役供应也需要四十万人。再加上湖广征讨蛮族,山陕地区的边防,以及给军队供应军需物资的人数,更是数不胜数。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过!应该严厉命令内外各部门精简冗费,减轻徭役,不要擅自加派赋税,王府的工程应该尽快完工,这样才能让百姓稍微缓解一下困苦。更应该推崇正统的儒家学说,抑制邪教,以此来净化圣上的心志;节约财政支出,减少工程建设,以此来巩固国家根本。”皇帝下令有关部门详细讨论此事。

文升上奏的奏章很多,在朝中大臣中,他是最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也十分信任他。从太子太保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少保兼太子太傅,每年都受到皇帝的赏赐,其他大臣根本无法相比。

吏部尚书屠滽退休了,朝廷推荐文升接任。御史魏英等人说兵部非文升不可,皇帝也这么认为。于是皇帝任命倪岳代替屠滽,同时给文升加封少傅来安慰他。倪岳去世后,就由文升接替了兵部尚书的职务。

南京和凤阳地区遭遇了大风大雨,房屋倒塌,树木被拔起,文升请求皇帝减少膳食,取消娱乐活动,修身反省,勤于上朝听讲,停止游玩宴乐;停止处理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抓捕盗贼。之后,他又上书朝廷,提出了吏部应该负责的十件事情。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文升担任一品大员九年后,又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

皇帝打算考察官员,特地召见文升以及都御史戴珊、史琳到暖阁,告诫他们要公平公正地任用和罢免官员。又因为文升年纪大了,皇帝再次呼唤他,并让侍卫搀扶他下台阶。文升当初担任都御史的时候,王恕在吏部,两人都以正直著称,为天下做事。他们的奏疏传遍天下,广为传颂。王恕退休后,人们对文升的期望就更高了。等到文升担任吏部尚书时,已经八十岁了。他留着长长的胡须,眉毛很长,处理事情时侃侃而谈,一点也不显老态。

孝宗皇帝去世后,文升遵照遗诏请求裁撤七百六十三名传奉官,只留下太仆卿李纶等十七人,其余全部裁撤。正德元年,御用监中官王瑞再次请求启用之前被裁撤的七人,文升没有遵从这个旨意。给事中安奎揭发了王瑞受贿的证据,弹劾了他。王瑞恼羞成怒,诬陷文升抗旨,并将此事提交廷议,大家都认为文升没错,但皇帝最终没有听从。文升因此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

那时候,朝政已经掌握在宦官手中,文升年纪大了,一直想着退休。恰逢两广总督职位空缺,文升推荐了兵部侍郎熊绣。熊绣很不情愿去,他的同乡御史何天衢就弹劾文升徇私舞弊。文升连续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皇帝赐给他玺书,让他乘坐驿车回家,并增加了他的月俸和年俸。

文升回到家中后,除非有要事,否则从不出门。别人和他谈论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三年后,刘瑾专权乱政,因为文升以前和雍泰是朋友,刘瑾就除去了文升的官职。正德五年六月,文升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刘瑾被诛杀后,文升被恢复官职,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

文升啊,文武双全,反应特别快,朝廷上那些大事,常常要等他拿主意。他在边疆立下大功,外国都听过他的名号。他尤其看重气节,严于律己,为人正直。虽然多次遭到诽谤陷害,几起几落,但始终没有降低官职。他儿子子璁,是乡试考中的举人,在吏部等待选官,文升特意请求让他去外地做官,说:“要是大臣的儿子都在京城做官,谁还愿意去边远地区呢?”文升死后一年多,大盗赵鐩等人抢掠河南,到了钧州,因为知道文升的家在那里,就绕过去了。他们攻打泌阳,毁掉了奸臣焦芳的家,还用草扎了个焦芳的像,把它撕碎了。嘉靖初年,朝廷追赠文升为左柱国、太师。

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他父亲刘仁宅,乡试考中后做了瑞昌县令。当时有一千多流民躲在山里,官府派人搜捕,搜捕的人想索要贿赂,没得到,就诬陷说流民要造反。大家都主张出兵镇压。刘仁宅只身一人骑马去招抚他们,流民们争着出来诉说冤情,于是就取消了出兵的命令,刘仁宅也因此升任广西副使。

大夏二十岁就考中了乡试第一名。天顺八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成化初年,他本来应该留在翰林院,但他自己请求去吏部做官。于是被任命为职方主事,后来又升任郎中。他非常熟悉军事,把兵部积压已久的弊端都革除了。他上奏的很多事情都符合皇帝的心意,兵部尚书非常倚重他,把他当成左右手一样。太监汪直喜欢在边疆立功,因为安南的黎灏在老挝战败,他想趁机攻打安南。他向皇帝建议,要查找永乐年间讨伐安南的旧档案。刘大夏偷偷地把档案藏起来,没有给他,并暗中告诉尚书余子俊说:“一旦开战,西南地区就会立刻陷入混乱。”余子俊明白了他的意思,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朝鲜的贡道以前是从鸦鹘关走的,这时候他们请求改道鸭绿江。尚书想答应他们,刘大夏说:“鸭绿江这条路,祖宗朝难道不知道吗?之所以走鸦鹘关,是为了绕过几个大镇,这里面大概有深意,不能答应。”于是这件事就停止了。有个太监叫阿九,他的哥哥在京卫做经历,因为犯了罪被刘大夏鞭打。阿九向宪宗皇帝告状,刘大夏被逮捕关进诏狱,皇帝还命令东厂去调查,但什么也没查到。后来因为怀恩力救,刘大夏被判杖责二十下后释放。成化十九年,刘大夏升任福建右参政,因为政绩显著而闻名。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只休息了一夜就动身前往奔丧。

弘治二年,他服丧期满后,升迁为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太平,朝廷派他去安抚,他就去了。后来山贼作乱,朝廷又派他去讨伐。他下令,抓到的贼人一定要活捉,经过核实再定罪,结果活捉的贼人超过一半。后来他又升迁为广东左布政使,之后调任浙江。

弘治六年春天,黄河在张秋决堤,朝廷广选能臣去治理。吏部尚书王恕等人推荐了他,于是他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前往治理黄河。他亲自从黄陵冈开始疏浚贾鲁河,又疏浚了孙家渡、四府营上游的水道,以分流河水。同时,他还修筑了长堤,从胙城一直修到东明、长垣,最后到达徐州,总长三百六十里。黄河水患得到治理,张秋镇也改名为“安平镇”。皇帝很高兴,还赐给他御书表彰,具体内容记载在《河渠志》里。之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左副都御史,后来又升任户部左侍郎。

弘治十年,他被任命兼任左佥都御史,前往宣府管理军队的粮饷。尚书周经劝他说:“塞外的权贵人家把军需物资的采购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您可别因为刚正不阿而招来祸患。” 他回答说:“处理天下大事,要讲道理,不能讲势力,到了那里再说吧。” 以前,塞外采购军需,必须一次采购一千石粮食、一万束草料才能报销,所以宦官和武官的家属才能从中牟利。他下令,凡是有粮食草料的,只要超过一百束或十石,都可以报销,那些权贵想从中牟利就没门了。不到两个月,仓库里就堆满了剩余物资,边境百姓也因此受益。第二年秋天,他三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在东山下建了一座草堂,在里面读书。过了两年,朝廷大臣纷纷推荐他,他又被起用为右都御史,负责管理两广的军务。朝廷的命令一下达,他就带着两个随从出发了。广东百姓都盼着他回来,纷纷欢庆。他为官清廉,节省开支,禁止内外镇守官员私自役使士兵,盗贼因此也减少了。

话说他当了十五年的兵部尚书,好几次都推辞,最后才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皇帝召见他,问他:“朕多次启用你,你却多次称病推辞,这是为什么呢?” 夏大人咚的一声跪下,说:“臣老了,又病了,我看天下百姓穷困潦倒,国库空虚,万一有个什么意外,责任都在兵部,我自知能力有限,所以才推辞。” 皇帝听了,没说话。

这会儿,南京和凤阳刮大风,树都被刮倒了;河南和湖广发了大水;京城呢,阴雨连绵,愁人得很。夏大人就建议说,凡是那些违背祖宗家法,又损害军民利益的事情,都应该一条条列出来,好好整改。 第二年二月,他又再次提了出来。皇帝就下令,让相关部门把需要改革的事情,详细地汇报上来。 后来,他和大臣们一起上奏了十六条建议,这些建议都触及到了那些权贵们的利益,所以那些权贵们都极力反对。皇帝拿不定主意,就让大家再次讨论。夏大人他们说:“那些事都属于外朝的事务,都同意执行了。可是一旦涉及到权贵,又要重新审查。我们这些愚钝的人,实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过了很久,才得到圣旨:“传旨,按照官员的奏疏办理;减少幼匠、厨役的月米,每人减三斗;增加内官,由司礼监审核奏章;四卫勇士的人数,由御马监详细报告。其他的都按照建议执行。” 这样一来,织造、斋醮这些活动都停了,光禄寺省下来的钱就数以百万计,那些勇士虚报人数的弊端也大大减少了。圣旨一下,朝野上下都高兴坏了。

早些时候,那些外戚和近臣都仗着皇帝的宠信,干预朝政,皇帝心里清楚得很,知道他们坏事,所以决心要整治他们。 正赶上这会儿多灾多难,皇帝又召集大臣们,让他们各自陈述国家的不足之处。夏大人于是又上奏了几件事。

那年六月,大夏再次上书,列举了十条危害国家政事的弊端,并且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让他把那些应该改革的坏毛病详细地汇报上来。于是,大夏就详细地汇报了南北各地的军队运输供应的艰难,以及边防军队困苦、边将侵吞军饷的情况。皇帝就召见大夏到便殿,问他:“你以前说天下百姓穷困,国库空虚。祖宗以来赋税征收都有定额,怎么今天会变成这样?”大夏回答说:“正是因为没有一直按定额征收啊!比如广西每年都要征收大量的铎木,广东要征收香料,光是这些费用就高达数万,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皇帝又问军队的情况,大夏回答说:“军队穷困的情况和百姓一样。”皇帝说:“他们有月粮,出征还有行粮,怎么会穷呢?”大夏回答说:“他们的将领侵吞了一半以上的军饷,怎么会不穷呢!”皇帝叹了口气说:“我当皇帝这么久了,竟然不知道天下军民如此困苦,我还能算个什么皇帝!”于是就下诏书严厉禁止这种行为。

那时候,皇帝正一心想实现太平盛世,刘健担任首辅大臣,马文升作为老师级别的重臣位列六卿之一,朝中一时正派官员很多。皇帝发现大夏为人正直,而且办事能力强,对他非常信任,经常召见他来商议处理政事,大夏也总是忠诚地进言献策。“大同小警”事件中,皇帝想听信宦官苗逵的建议,准备出兵。内阁大臣刘健等人极力劝谏,皇帝还犹豫不决,就召见大夏问他:“你在广东,知道苗逵在延绥地区剿匪的功劳吗?”大夏回答说:“我听说过,他所俘获的不过是一些妇女儿童而已。多亏朝廷的威望,军队才能完整地返回。不然的话,后果难以预料。”皇帝沉默了很久,问:“太宗皇帝经常出兵塞外,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大夏回答说:“陛下英明神武当然不比太宗皇帝差,但是将领和士兵的素质远不如以前。况且淇国公稍微违反一下军令,就让几十万大军陷在沙漠里,怎么能轻易地说出兵呢?我认为现在最好的策略就是坚守不出。”都御史戴珊也从旁附和,皇帝立刻说:“要不是你们,我差点就犯错了。”因此,出兵的计划最终没有实行。

庄浪的土司鲁麟,原本是甘肃副将,但是一直没能升任大将。仗着自己手下兵力强大,就擅自回庄浪去了。朝廷大臣们害怕他造反,想给他授予大帅印,又想把他召回京城,让他闲赋在家。大夏(指大夏国,此处指明朝大臣,下同)考虑到鲁麟祖上忠心耿耿,就同意让他退休养老。鲁麟这个人本来就贪婪残暴,失去了士兵们的信任,兵权一丢,也就啥也干不了了,最后郁郁寡欢地病死了。

皇帝想在靠近京城的地区驻扎军队,作为京城的左右护卫。大夏建议说:“保定府设立都司,统领五个卫队,这本来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制度啊。不如把操军一万多人调回保定,作为西卫;把驻扎在京东地区的密云、蓟州的军队调来,作为东卫。”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负责监视京营的中官们,因为要失去兵权而生气,就偷偷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把这件事告诉大夏说:“宫门怎么可能让外人随便进出呢?肯定是你们这些人因为要失去兵权而心怀不满,才散布谣言吧!” 就这样,调兵的计划没能实施。

皇帝曾经跟大夏说:“我每次遇到事情就想召见你,但又怕越权了,所以才作罢。以后如果有需要你处理的事情,你就直接上奏章吧。”大夏叩头谢恩说:“事情的对错,可以先交给六部处理,再请内阁大臣商议就可以了。直接上奏章容易滋生弊端,不适合作为后世的规矩。”皇帝很赞同他的意见。皇帝还曾经问他:“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大夏回答说:“追求太平也不能太心急。只要用人行政都跟大臣们商量好了再执行,时间长了,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他还曾经趁机向皇帝进言,说各地镇守太监的危害很大。皇帝问他具体情况,大夏回答说:“我在两广地区看到,那些文武官员的供给,都比不上一个镇守太监的开销,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啊!” 皇帝说:“但是设立镇守太监的制度由来已久,怎么能一下子就废除呢?以后一定要选用像邓原、麦秀那样清廉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否则就干脆取消这个职位好了。” 大夏再次叩头表示赞同。

大夏每次被召见,都要跪在皇帝的御榻前。皇帝左右环顾的时候,侍从们都会主动回避。有一次大夏跟皇帝谈话很久,皇帝累了,起不来了,就让司礼太监李荣把他扶了出去。有一天早朝,大夏恰好没在队伍里,皇帝没注意到,第二天就派人传话给他:“你昨天怎么没来上朝?我怕御史会弹劾你,所以就没召见你。”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程度。皇帝还特别赏赐给他玉带、麒麟服饰,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器物,一年四季不断。

没过多久,孝宗皇帝驾崩了,武宗皇帝继位。武宗皇帝接到奏章,要撤掉各地镇守的、超编制的宦官。但是皇帝只同意撤掉均州的齐元。大夏(官员名)又上奏,说应该撤掉的还有二十四人,还建议减少皇城和京城的守卫宦官人数,但皇帝都没答应。

过了一阵子,有人上奏说应该裁减的武官有六百八十三人,皇帝批准了。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该被免职,但薛福敬他们故意不去侍奉皇上,想激怒皇帝。皇帝一下子就下令恢复他们的官职,然后责令兵部写个解释,想治他们的罪。这时,宦官宁瑾赶紧跪下说:“这是先帝的遗命啊,陛下登基的诏书上也写着呢,不应该处罚他们。”皇帝这才消了气。

还有一个宦官叫韦兴,成化年间犯了错,被罢官很久了,到了现在又凭借关系到均州当守将。言官们纷纷上谏,大夏等人也反复争论,但皇帝都不听。正德元年春天,又有人上奏说:“镇守的宦官里,江西的董让、蓟州的刘琅、陕西的刘云、山东的朱云贪污腐败尤其严重,请求查办他们。”皇帝很不高兴。大夏知道自己说的话不管用,就多次上奏请求退休。

那年五月,皇帝下诏提升他为太子太保,赐给他乘驿站快马回家的特权,并按规定给他发放粮食和仆役。给事中王翊、张襘请求留下他,吏部也请求按照王翊、张襘的意见办,但皇帝都没答应。

大夏这个人啊,特别忠诚老实,后来遇到了孝宗皇帝。他为了国家,什么都敢豁出去,经常批评那些权贵,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他还建议好好查查那些所谓的勇士,结果被刘瑾记恨上了。刘瑾这个人也早就对大夏看不顺眼了,就和焦芳一起在刘瑾面前告状,说:“抄了大夏的家,足够支付十二年的边防军费!”

三年九月,刘瑾抓住一个叫岑猛的案子,就把大夏抓了起来,关进了诏狱。刘瑾想用“激变律”判他死刑,但都御史屠滽不同意。刘瑾就骂道:“就算不判死刑,难道还能让他不戍边吗?”李东阳出来劝说,又因为刘瑾查明大夏家境贫寒,最后就判了大夏戍守边疆。一开始打算发配到广西,焦芳说:“这等于送他回家啊”,于是改成了肃州。

大夏那时候已经七十三岁了,穿着布衣,一步一步地走过大明门,然后磕头离开了。看到这一幕的人,都叹气流泪,老百姓还提着篮子送给他吃的。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停业,大家还焚香祈祷刘尚书能平安回来。等他到了戍守的地方,各级官员都怕刘瑾,没人敢给他送东西,只有读书人轮流给他送饭。遇到军队操练,大夏就主动拿起武器参加,别人劝他别这样,他说:“当兵的,当然应该服役啊!”他只带了一个仆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家人,他说:“我当官的时候,没为子孙求过什么恩惠。现在我老了,犯了罪,怎么能让他们也跟着去受苦呢?”大夏被发配后,刘瑾还找借口,又两次罚他交米到边塞。

五年后,大夏被赦免回乡了。刘瑾被杀后,大夏官复原职,然后退休了。清廉的御史王相请求恢复大夏的俸禄,并照顾他的子孙,但那些当权的宦官心里不痛快,没答应。大夏回家后,就教子孙努力耕田,自食其力。等家境稍微好转,他就把钱分给了老朋友和族人。他还提前写好了墓志铭,上面写着:“不要让人粉饰我的功绩,让我带着愧疚入土为安。”十一年五月,大夏去世,享年八十一岁。朝廷追赠他太保的官位,谥号忠宣。

刘大夏曾经说过:“做官首先要端正自己,不仅要警惕贪财,更要远离名利。”他还说过:“人这一辈子,只有死了之后才能盖棺定论,只要没死,就一天都不能停止自我反省和承担责任。”他被捕的时候,正在菜园里锄草,家里只带了几百文钱,骑着一头小毛驴就上路了。后来被赦免回来,有个以前的门生当上了巡抚,特意跑了一百多里来拜访他。路上碰见一个在田里耕地的农民,巡抚就问他:“这是尚书家吗?”农民指给他看,那就是刘大夏的家。

朝鲜的使臣在鸿胪寺的馆舍里遇到了刘大夏的儿子张生,就问他家里的情况,说:“我们国家早就听说刘东山(刘大夏的别号)的大名了。”安南的使臣进贡的时候也说:“听说刘尚书在边疆戍守,现在怎么样了?”可见,刘大夏在外国也很有名望。

文章最后赞扬道:王恕磨砺自身品德,马文升通晓政事,刘大夏忠诚正直,都具有治国安邦的远大谋略,胸怀着君主正直的志向。他们认真处理政务,多次上奏正直的言论,考察他们的为人处世,磊落光明,刚正不阿,具有古代大臣的风范。他们都侍奉过几朝皇帝,享有高寿,朝野上下都仰慕他们,名声远播海外。《诗经》赞美老年人的成就,《尚书》称赞头发花白的老者,这三位大臣都与之相近。王恕不明白远离名利的道理,所以他的传记里也因此有所记载。而马文升和刘大夏都受到孝宗皇帝的赏识,君臣之间情谊深厚,一心为国。等到宦官当权,老臣被排挤,他们进退之间所面临的处境,又怎能不慎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