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记载说:“取财于地,而取法于天。富国之本,在于农桑。” 明朝初期,沿袭元朝的旧制,钱币流通不畅,主要使用纸钞,还禁止民间用银子交易,这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麻烦。

可是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老百姓生活富足,国库也充盈得很。这是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开垦荒地,土地上没有荒芜的地方,人们都认真务农,朝廷还开设了屯田和盐场来供应边防军队,军队的粮饷不用完全依靠地方官府,所以上上下下都过得不错,军队和百姓都富裕。

后来,屯田被地主豪强兼并了,负责财政的官员又改变了盐的法规。 这样一来,边防士兵的粮食全都要靠朝廷的粮仓供应,粮食的运输和供应经常跟不上。 从世宗皇帝以后,国家花钱的地方多了,国库就空虚了。

神宗皇帝就加重赋税,到处开采矿产收税,把正经的税收挪用到皇宫的仓库里。宫里的宦官和一些小官吏,到处横征暴敛,贪污受贿。老百姓很多人不务正业,田地荒芜了。官吏不体恤百姓,反而更加苛刻地盘剥他们。全国上下都穷困潦倒,国库也越来越空虚。

很多糊涂的人说,恢复纸币流通就能使国家富强,他们不明白,明朝初年国库充盈的原因在于勤于农业生产,而不是因为纸币的流通。 控制开支,才是理财的关键啊!明朝的理财之道,它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又是怎么衰败的,我把它的来龙去脉都写下来了。

朱元璋登基后,全国人民都要登记户口,发了户帖和户籍,上面写着姓名、年龄和住址。户籍要上交给户部,户帖发给老百姓。官府每年都要统计人口增减变化,然后上报朝廷。到了祭天的时候,中书省要把户籍陈列在祭坛下,向老天爷汇报人口情况,祭祀完了再收起来。

洪武十四年,朝廷下令全国编制赋税徭役黄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按照丁粮多少,选出丁粮多的十户推举一人为里长,剩下的百户分成十甲,每甲十户。每年里长和甲首各一人负责管理一里一甲的事务。 根据丁粮多少排序,每十年轮换一次,叫做“排年”。城里叫坊,城郊叫厢,乡下叫里。每个里都编成册,所有册子汇总成一张图。孤寡老人等不承担徭役的人,就放在十甲后面,叫做“畸零”。和尚道士有度牒的,有田地的和普通百姓一样登记;没田地的也归为“畸零”。每十年官府都要重新核实户籍,根据丁粮的增减进行调整。黄册一共有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另外三份分别由布政司、府、县保存。上交户部的那份用黄纸,所以叫黄册。年底要呈交给朝廷,然后送到后湖东西二库保存。每年朝廷会指派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来检查黄册有没有错误。后来黄册只做登记用,官府征税、安排徭役,就另立一本册子,叫做白册。

户口分为三等:民户、军户、匠户。民户里头有读书人、医生、算命先生;军户有校尉、力士、弓箭手、步兵;匠户有厨师、裁缝、造船的等等。海边还有盐户,寺庙有和尚,道观有道士,所有人的职业都要登记在册。 户籍是重要的凭证,禁止几家合起来登记户口。如果漏报或者脱籍,可以自己主动补报。每个里都设有里正,选的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人,引导乡里做好事,调解纠纷。逃避徭役的人叫逃户,因为饥荒或者躲避战乱而迁移的人叫流民,因为某些原因搬到外地居住的人叫附籍,朝廷组织迁移的人叫移徙。

逃户,明朝初期,朝廷督促他们回到原籍,恢复生产,并且免除一年的赋税。年纪大、身体弱,或者不愿意回去的,就让他们留在当地,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纳税。正统年间,朝廷制作了逃户登记册,详细记录他们的丁粮数额。

老百姓流离失所,英宗皇帝下令调查户籍,实行编户连坐,互相保甲,让里长管着他们。还设置了专门安抚百姓的官员。那些愿意回家的,政府就帮助他们安顿下来,发放耕牛、种子和粮食。 后来,根据河南、山西巡抚于谦的建议,免除了那些回乡务农的流民的赋税。

成化年间,荆州、襄阳一带发生战乱,流民多达百万。项忠和杨璿担任湖广巡抚,下令驱逐这些流民,不服从命令的就发配到边疆戍守,死的人不计其数。 祭酒周洪谟写了一篇《流民说》,参考东晋时期设置侨置郡县的办法,建议让靠近的流民就地登记户籍,而距离较远的,就另设州县来安抚他们。都御史李宾也上奏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宪宗皇帝就派原杰去安抚流民,招收了十二万户流民,给他们分发闲置的田地,设立了郧阳府,以及上津等县来管理他们。河南巡抚张瑄也请求招抚西北的流民,皇帝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那些想登记户籍的人,正统年间,规定年老体弱、因公务或其他原因离开原籍千里之外的,允许他们就地登记;而离开原籍不到千里的,则要发还原籍。景泰年间,又下令允许流民登记户籍,同时,那些冒充百姓登记户籍的军人、工匠和灶户,则要被发还原籍。

明朝初期,政府把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那些没地的老百姓,大概四千多户人家,迁移到临濠去种地。政府还给他们提供耕牛、种子、农具和粮食,算是安家费,让他们头三年都不用交税。

徐达打败了北方的敌人之后,又把北平山后地区的三万五千八百多户人家,分到各个府和卫所去,当兵的政府发放衣粮,老百姓则分到土地耕种。此外,还把北方的三万二千八百多户流民安置在北平屯田,设立了二百五十四个屯垦点,开垦了三千四百四十三顷土地。 还把十四万江南老百姓迁到了凤阳。

户部郎中刘九皋说了句很有道理的话:“古代把人口稠密地区的人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让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不让老百姓失业。”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山西泽州、潞州的老百姓迁到了河北。后来,多次把浙江西部和山西的老百姓迁到滁州、和州、北平、山东、河南。 又把登州、莱州、青州的老百姓迁到了东昌府、兖州。还把直隶和浙江的两万户人家迁到京城,当仓库的搬运工。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迁移人口最多,其中也有一些是因为犯了罪才被流放的。建文帝派武康伯徐理去北平考察土地情况,安排人口。永乐皇帝(朱棣)又把太原、平阳、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那些人多地少或者没地的家庭,把他们的人口分一部分去填补北平的人口缺口。

从那以后,大规模迁移人口的事情就很少发生了。

一开始,朱元璋建立了养济院,收容无家可归的人,每个月都发放粮食;还设立了漏泽园,用来埋葬贫困的百姓;全国各府州县都设立了义冢。他还实行养老政策,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被授予爵位。他还下诏书,优待那些在灾难中受苦的军民。因为他痛恨元朝末年那些豪强欺压百姓的现象,所以制定的很多法律都偏向贫民,打压富人。他曾经命令户部把浙江等九个布政司、应天府十八个府州的富户,一共一万四千三百多户,挨个召见,然后把他们的家眷迁移到京城,叫做“富户”。

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又选了应天、浙江的富户三千户,让他们到北京的宛平县、大兴县做厢长,户籍也迁到京城,但是他们还得承担原籍的徭役。长期供给之后,很多富户因为贫困而逃跑了,朝廷就选他们原籍的殷实人家来补上。宣德年间,朝廷规定,逃跑的富户要发配到边疆充军,官府和邻里如果隐瞒他们,也要受罚。直到弘治五年,才免除了追究在逃富户的责任,每户征收三两银子,用来帮助厢民服役。嘉靖年间,又减到每户二两银子,充作边防军费。朱元璋制定这个法律的初衷,是效仿汉朝把富户迁到关中去的做法,但是后来时间久了,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反而成了压迫百姓的工具。

户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比较可靠的记录是: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户数是一千六百五十二万八千七百户,人口是六千五百四十五万八千一百二口。弘治四年,户数是九百一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户,人口是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口。万历六年,户数是一千六百二十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人口是六千六百九十二万八千五十六口。朱元璋在经历了战争之后,户口数量反而达到了顶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和平时期,户口数量反而不如以前了。靖难之役时,淮河以北地区都被破坏得像荒草一样,但是那时的人口数量反而比以前增加了。后来人口数量就一直减少,到了天顺年间减少得最厉害。成化、弘治年间有所恢复,正德年间以后又减少了。

户口减少的原因,周忱认为:“很多人依附于豪门大户,或者冒充工匠逃到京城,或者冒充商人到各地经商,举家住在船上,根本找不到他们。”总而言之,户口增减,主要是因为朝廷的政策松紧不同。所以宣宗皇帝曾经和大臣们讨论历代的户口数量,认为“户口数量多的时候,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数量少的时候,是因为战争和土木工程”,这大概是很中肯的看法。

明朝的土地制度分两种:官田和民田。一开始,官田都是宋元时期就归政府所有的土地。后来,官田的来源就多了起来,有归还给政府的田地,有被没收的田地,有被判决没收的田地,还有学校的田地、皇家的庄园、牧马场、城郊的苜蓿地、牲畜饲养地、皇陵墓地、政府占用的空地,以及赏赐给诸王、公主、勋贵大臣、内侍、寺庙道观的田地,还有百官的职田,边疆官员的养廉田,以及军队、百姓、商人的屯田,这些统称为官田。剩下的就是民田。

元朝末年战乱不断,土地登记簿大多丢失了,田赋也没个标准。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派周铸等人一百六十四人去浙江西部调查田亩,确定赋税。之后又命令户部核实全国的土地情况。可是浙江的富人为了逃避徭役,大多把自己的田产寄托在别人名下,叫做“铁脚诡寄”。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派国子监学生武淳等人到各地去,根据粮食产量划分区域,每个区域设四个粮长,丈量田亩面积,然后用编号登记土地所有者的姓名和土地的面积,编成册子,像鱼鳞一样,所以叫“鱼鳞图册”。在此之前,朝廷下令全国编制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记录旧有的、新收的、开垦的和实际拥有的土地数量,做成四柱式的表格。“鱼鳞图册”以土地为单位,详细记录了各种地形的特征,比如山坡、坟墓、低洼地、肥沃地、贫瘠地、盐碱地等等。“鱼鳞图册”是经,土地纠纷都靠它来解决;“黄册”是纬,赋役制度都靠它来确定。凡是买卖土地,都要详细记录税粮数额,官府要登记在册,不能让土地转手了税收却还在,这样会害了老百姓。

由于中原地区有很多荒田,朱元璋下令让各省官员商量,计算人口,然后分给百姓土地。设立了司农司,开垦治理河南,负责这件事。在临濠地区的土地分配,要根据人口的劳动力数量,按亩分配,不允许兼并土地。北方靠近城池的土地很多荒废了,朝廷就号召百姓去耕种,每人给十五亩地,菜地两亩,免除三年租税。每年中书省都会上报全国开垦土地的数量,少的几千亩,多的能达到二十多万亩。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的,才收税;额外开垦荒地的,永远免除赋税。洪武二十六年,对全国土地进行核实,总共有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差不多没有荒废的土地了。

老百姓的地,靠近城镇的算上等地,越远就越差。一亩地是240步,一步是五尺,一百亩是一顷。朱元璋沿用了元朝的里社制度,河北那些本地人,按社来分里甲,而迁来的百姓,按屯来分里甲。社里的人早些时候占的地多,屯里的人占的地少,所以屯里的地叫小亩,社里的地叫广亩。

到了宣德年间,新开垦的荒地和低洼的盐碱地,只要能种粮食的,都加进了赋税的额度里,结果数字比以前多了很多。官府就用大亩抵小亩来凑数,甚至几亩地才算一亩。步和尺的标准也不统一,人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土地面积很不均匀,北方的情况尤其严重。贵州的田地,根本就没有什么顷亩尺的记录,全靠土官上报。各地田地的情况,时间长了就乱套了,和黄册对不上号。

弘治十五年,全国的土地一共才422万8580顷,官田只占民田的七分之一。嘉靖八年,霍韫修会典的时候说:“从洪武到弘治,一百四十年间,全国的田地已经减少了一半还多,湖广、河南、广东的土地缺额尤其严重。不是被王府霸占了,就是被狡猾的百姓瞒报了。广东没有藩王,那不是瞒报就是被强盗抢占了。管财政的官员,难道不应该认真查清楚吗?”

那时候,桂萼、郭弘化、唐龙、简霄都先后上书请求核实田亩,顾鼎臣还建议实地丈量土地,丈量土地的建议就这样提出来了。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先试行,但方法还不完善,很多人怀疑和害怕。后来福建各州县,用经纬两种册子记录,方法比较详细了。但是,还是以土地面积为准,地多的人还是可以耍手段。

到了神宗初年,建昌知府许孚远搞了个归户册,把田地和户口联系起来,方法简单但很有效。万历六年,皇帝采纳了大学士张居正的建议,全国统一丈量土地,限期三年完成。用开方的方法,用周长计算面积,零零碎碎的土地就凑整了。这样,豪强地主就瞒报不了土地,里甲也不用再承担责任了,老百姓也不用交虚报的赋税了。

最后统计的土地总面积是713万9760顷,比弘治年间多了300万顷。但是,张居正为了完成任务,也夸大了土地面积。官吏们为了多报土地面积,甚至用小弓来测量,或者克扣实际的土地面积来凑数。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等地,就因为多报的土地面积而增加了赋税。

话说这屯田制度啊,分两种,一种叫军屯,一种叫民屯。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就成立了一个叫万户府的机构,让士兵们一边当兵一边种地,这办法可真好。他还让将领们在龙江一带屯田,就属康茂才干得最好,朱元璋还专门下令表扬了他,顺便也警告了其他将士。

洪武三年,中书省想向太原和朔州的屯田士兵收税,结果朱元璋说:别收! 第二年,中书省又来报告说:“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还有直隶淮安这些地方的屯田,那些官府提供牛和种子的,要收他们十分之五的税;自己准备牛和种子的,要收他们十分之三的税。” 朱元璋还是说:先别收!等三年后,每亩地收一斗粮食就行了。到了洪武六年,太仆丞梁埜仙帖木尔又建议说:“宁夏境内,还有四川西南到船城,东北到塔滩,这一带方圆八百里,土地肥沃,应该招募流亡百姓来这里屯田。” 朱元璋就同意了。

那时候啊,朱元璋还派邓愈、汤和这些将领去陕西、彰德、汝宁、北平、永平屯田,还把山西真定府的百姓迁到凤阳去屯田。 后来因为海运粮食到辽东,结果有人淹死了,朱元璋就更重视屯田了,全国各地的卫所、州县,军民都开始开垦荒地种田了。

话说这屯田制度啊,就是把移民安置到宽敞的乡野,或者招募,或者把犯了罪的人流放到边疆,让他们当屯田的百姓。这些屯田的百姓,都由地方官府管理,而军队屯田呢,就由卫所管辖。在边疆地区,守城和屯田的比例是三七开,守城占三分,屯田占七分;内地呢,就是二八开,守城占两分,屯田占八分。每个军户分到五十亩地算作一份,还给他们耕牛和农具,教他们怎么种地,收了租税之后,还派官员去鼓励他们好好种地,同时严惩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员。一开始,每亩地收税一斗粮食。

到了永乐三十五年,又重新规定了税收标准:一个军户的一份田地,要上交正粮十二石,存放在屯田的粮仓里,军队自己可以用,剩下的粮食就作为卫所官兵的俸禄。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还专门制定了屯田官兵的奖惩制度:每年除了发放十二石米粮之外,多余的粮食,以六石为标准,超过这个数的,就赏赐他们钞票;达不到这个数的,就扣他们俸禄。 而且呢,因为田地的肥沃程度不一样,收成肯定也不一样,所以规定也要有所区别。于是就让官兵们分别种植不同类型的样田,然后根据每年的收成进行考核。结果太原左卫千户陈淮种的样田,每户多余的粮食竟然达到了二十三石,皇上高兴坏了,重重地赏了他。宁夏总兵何福积攒的粮食更多,皇上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

户部尚书郁新又提了个建议,说:“湖广各卫收上来的粮食种类不一样,建议统一用米做标准。凡是粟、谷、穈、黍、大麦、荞麦两石,稻谷、薥、秫两石五斗,穇、稗三石,都折算成一石米。”皇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采纳了,并把它正式定为法令。

好家伙,这又得重新安排驻军和屯田的人数了。在边境险要的地方,守军人数比屯田兵多;要是地处偏僻,或者运粮困难的地方,屯田兵人数就比守军多了。一百个屯田兵由百户管,三百个由千户管,五百个以上就由指挥使和提督管了。屯田的地方都立个红牌子,上面写着规章制度。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和小孩,可以自己耕种养活自己,不用按那些规定来。屯田的士兵因为公务耽误了农活的,免交粮食,而且还禁止卫所随意差遣他们。那时候啊,从东北的辽宁、吉林一直到北边的宣府、大同,西边到甘肃,南边到云南、四川,最南边到交趾(越南北部),还有黄河南北,到处都在兴办屯田呢!

宣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好几次清查各地的屯田,把那些因为打仗而荒废了耕地的,还有那些官吏豪强霸占土地的,都把他们多余的粮食减掉一半。那些从北方归顺来屯田的人,朝廷还给他们提供车牛和农具。把辽东各卫的屯田士兵分成三等,人丁和耕牛都有的是上等,人丁或耕牛有一样的是中等,啥都没有的是下等。英宗皇帝免除了军田的正粮,只收取多余的粮食六石。后来又免除了边境开垦田地的官兵的粮食,减少了各地屯田的粮食征收,具体数额还不一样。景帝时期,边境战事频繁,就下令把士兵分成两班,六天守卫,六天耕种。成化初期,宣府巡抚叶盛买了一千八百头官牛,还置办了农具,让士兵屯田,收的粮食换成银子,用来弥补官马的损耗,边关百姓都说这办法好。

明朝正统年间以后,屯田政策稍微放松了一些,但屯粮还剩下三分之二。后来,很多屯田都被内监和军官霸占了,法律完全失效了。宪宗皇帝的时候,曾经讨论过恢复屯田,但收成跟以前比起来,不到十分之一。到了弘治年间,屯粮更少了,有的地方一亩地只收三升粮食。到了正德年间,辽东的屯田面积比永乐年间多了18000多顷,但是粮食却减少了46000多石。

一开始,永乐年间,屯田的粮食经常多出三分之一,常备军有19万人,由4万屯军供给。而这些接受供给的士兵还能自己耕种。边关的军队没有月粮,所以边防军饷一直很充足。到了后来,屯军很多人逃亡或者死了,常备军只剩下8万人,都依靠粮仓供应。而边境地区经常受到骚扰,屯田荒废了。刘瑾专权的时候,派官员丈量田地,追讨欠粮。那些想讨好刘瑾的人,就虚报田亩数量,搜刮百姓,手段极其残酷,户部侍郎韩福尤其狠毒。辽东的士兵受不了了,就联合起来造反,朝廷安抚他们才平息了叛乱。

明朝初期,政府在边境招募盐商进行开中法,叫做商屯。到了弘治年间,叶淇改革,开中法就废除了。淮河地区的盐商都撤回了家乡,西北的盐商也大多搬到淮河地区,边境地区变得荒凉,一石米的价格高达五两银子,边境的储备粮食也空空如也了。世宗皇帝的时候,杨一清再次请求恢复招募盐商进行开中法,还请求效仿古代招募百姓戍守边疆的做法,招募陇右、关西地区的百姓屯田戍边。后来,周泽、王崇古、林富、陈世辅、王畿、王朝用、唐顺之、吴桂芳等等官员都纷纷讨论屯田政策。庞尚鹏负责管理江北的盐屯,后来又调到九边,和总督王崇古一起,先后对屯田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是,因为长期拖延,最终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给事中管怀理上奏说:“屯田不兴,危害有四:一、边境戒严;二、耕牛不足;三、青壮年逃亡;四、田地都在敌境之外。即使这样,负责屯田的人还想要按照户籍增加赋税,不是扣除月粮,就是按照丁口赔补。”

屯田的规模,在弘治、正德年间达到顶峰,嘉靖年间逐渐增加,到了隆庆年间,每亩地又多收一斗粮食。但是,逃亡的屯田士兵越来越多。负责管理粮食的郎中不管屯田有没有收成,每个月只发放一半的粮食。边境的屯田,有的变成了盐碱地、沙漠,粮食的数额却不能减少。负责巡视屯田的御史又额外增加本钱和折色,屯田士兵更加难以忍受。

万历年间,统计屯田的数目是六十四万四千多顷,比洪武年间减少了二十四万九千多顷,田地一天天减少,粮食却一天天增加,弊端就是这样。当时,山东巡抚郑汝璧请求开垦登州海北长山等岛屿的田地;福建巡抚许孚远开垦了闽海坛山的田地成功,又请求开垦南日山、澎湖;他还说浙江沿海的山地,像陈钱山、金塘山、普陀山、玉环山、南麂山,都可以进行开发。天津巡抚汪应蛟则请求在天津兴办屯田。有的奏章被压着不批,有的很快就废弃了。

熹宗年间,巡按御史张慎言再次建议在天津兴办屯田。而御史左光斗命令管河通判卢观象大力发展水田的效益,太常少卿董应举紧跟着也这么做。光斗还在河间、天津设立屯田学校,考试骑射,给武科学生每人分配一百亩田地。李继贞巡抚天津,也大力发展屯田事业,但是仍然年年遭受旱灾和蝗灾,没能取得最终的成效。

明朝的时候,草场很多,侵占了百姓的田地。但是对百姓危害最大的,莫过于皇庄和诸王、勋戚、宦官的庄田了。太祖皇帝赐给勋臣公侯丞相以下的庄田,多的有百顷,亲王的庄田有千顷。又赐给公侯和武臣公田,又赐给百官公田,用它们的租入充当俸禄。在战场上战死的指挥官都赐给公田。勋臣的庄田佃户,很多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皇帝召见群臣告诫他们。后来,公侯的岁禄恢复了,把赐给他们的田地都交还给了官府。

仁宗和宣宗的时候,百姓请求皇帝恩赐土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就连大臣们也能请求把没收的庄园赐给自己了。但是,宁王想请求把灌城划给他儿子当牧场,皇帝给他写了封信,引用祖制拒绝了他的请求。

到了英宗时期,各个王爷、外戚、太监到处霸占官府和老百姓的田地,有的还倒打一耙,诬告老百姓占了他们的地,然后请求皇帝下令调查处理。等查清楚事实后,皇帝下令把田地还给老百姓的,可不是一两件。于是皇帝下诏书,禁止侵占百姓的田地,以及奏请在京畿地区圈地为庄。但那些有权势的皇亲国戚,他们的庄园和坟地,有的皇帝赏赐的,有的他们自己请求的,数量多得数不清。御马监太监刘顺家的人在蓟州霸占草场,这算是宦官侵占土地的开始。而宦官拥有土地,则要从尹奉、喜宁开始算起。

一开始,洪熙年间,就有了仁寿宫的庄园,后来又有了清宁宫和未央宫的庄园。天顺三年,因为诸王还没出阁,开销很大,所以又设立了东宫、德王、秀王的庄园。两个王爷的封地,土地仍然归官府所有。宪宗皇帝即位后,把没收曹吉祥的土地变成了宫中庄园,皇庄这个名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此后,皇庄遍布各地郡县。给事中齐庄上奏说:“天子以天下为家,干嘛还要设立皇庄,跟穷老百姓抢地盘赚钱?” 皇帝没听他的。

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人因为发生灾异上奏说:“京畿地区的皇庄有五个,一共占地一万二千八百多顷;勋贵、太监的庄园三百三十二个,一共占地三万三千多顷。管理庄园的官吏招募了一大群小喽啰,自称庄头、伴当,霸占土地,搜刮钱财,还欺压妇女。老百姓稍微跟他们辩驳一下,他们就倒打一耙,诬告老百姓。官吏们把老百姓捆起来,一家老小吓得要死,民怨沸腾,灾异就是这么来的!请求革除这些管理庄园的官吏,把土地交给老百姓耕种,每亩收取三分银子,充作各宫的开销。”皇帝下令警告庄户们。又因为御史的奏报,罢免了仁寿宫庄园,把土地还给了草场,并且下令所有侵占牧地的,都必须归还。

皇上又下令,献地给王府的,就派去边疆戍守。奉御赵瑄把雄县的地献给皇宫当庄园,户部尚书周经弹劾他违反制度,把赵瑄关进了诏狱。皇上还下令,所有给诸王当辅导老师的,如果教唆王爷上奏请求土地的,也要治罪。但是当时献地的奏章络绎不绝,请求也越来越多了。徽王、兴王、岐王、衡王,田地加起来多达七千多顷。会昌侯、建昌侯、庆云侯这三个侯爷还为了田地打官司,皇上就干脆赏赐给他们了。武宗皇帝登基,一个月内就建了七个皇庄,后来增加到三百多处。诸王、外戚争着请求,抢夺百姓田地的,数都数不清。

世宗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就命令给事中夏言他们去查清楚皇庄的田地情况。夏言极力陈述皇庄对百姓的危害。从正德年间开始,那些投献、侵占的土地,有不少都还给了百姓,但是那些宦官和皇亲国戚又从中作梗。户部尚书孙交重新编制了皇庄的册子,数量比以前减少了。皇上命令查清以前土地的亩数上报,改称官地,不再叫皇庄,还下令有关部门征收银子交给户部。但是很多都被宦官们中饱私囊,欠款积攒到几十万两是很平常的事。那时候,皇上禁止勋戚们上奏请求土地、老百姓献地,还取消了王府请求的山场湖泊。德王请求把齐王、汉王两个庶人留下的东昌、兖州的闲置田地,以及白云等湖泊划给他,山东巡抚邵锡按照新法令拒绝了他,说话还很严厉。德王为此争论了四次,皇上还是同意了户部的意见,只保留藩王最初请求的庄田。之后再没有人敢上奏请求土地了。

好家伙,这规定下来了,凡是公主、国公家的庄田,世代相传的,时间久远的,就只留下十分之三。嘉靖三十九年,皇上派御史沈阳清去查,结果查出来隐瞒和侵占的庄田有一万六千多顷!

穆宗皇帝听从了御史王廷瞻的建议,重新规定了世代递减的田地数量限制:勋臣家五代之后,最多只能留二百顷地;戚臣亲属七代之后,从七百顷到七十顷不等,具体多少得看情况。一开始,世宗皇帝的时候,承天六庄二湖的地,足足有八千三百多顷,都交给内官管理,还允许学校兼并,又增加了八百八十顷,分成了十二个庄子。到了这个时候,才交给地方官管理,那些兼并的田地都还给了老百姓。 皇上还下令,宗室成员如果买地不用服徭役的,土地就充公;皇亲国戚的田地,都得由地方官征税,跟勋臣一样。虽然请求赏赐的人不少,但赏赐的数量有限制,征收也有制度,老百姓受的苦就少了很多。

神宗皇帝赏赐东西太过了,要什么有什么,简直是求之不得。潞王和寿阳公主尤其受宠。但是,福王分封的时候,把河南、山东、湖广的田地都划为王庄,竟然多达四万顷!大臣们极力反对,才减了一半。王府官员和那些太监的田地,到处征税,横行霸道,养着成千上万的仆役和伙计,搜刮民脂民膏,手段残忍,简直不敢细想。他们还用皇上的名义抓人,杀害庄户,到处都乱糟糟的。给事中官应震、姚宗文等人多次上书劝谏,都没用。那时候又重新规定了勋戚庄田世代递减的办法,比以前的规定宽松了一些。后来那些应该减少的田地,皇上总是下旨暂时保留,根本没法革除。

到了熹宗皇帝时期,桂王、惠王、瑞王三位王爷,还有遂平公主、宁德公主的庄田,动不动就上万顷,而魏忠贤一家,皇上赏赐的田地更是多得没边儿。总的来说,明朝中叶以后,庄田侵占百姓土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了国家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