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爵位制度,公侯伯,一共三等,用来封赏功臣和皇亲国戚,都是世袭的。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会得到铁券,封号也分四等:帮助太祖皇帝建立江山的,叫“开国辅运推诚”;跟随成祖皇帝起兵的,叫“奉天靖难推诚”;其他的,就叫“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封号叫“宣力武臣”,文臣封号叫“守正文臣”。他们的年俸,根据功劳大小而有所不同。已经受封的人,如果再立新功,就会升爵或者加薪。那些有才能又贤德的人,会被任命为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掌佥书、南京守备,或者被派出去当镇守总兵官,否则就只领俸禄,在朝廷上当个闲散官员。年纪小的继承爵位的人,都要到国子监读书。嘉靖八年的时候,规定外戚的爵位不能世袭,如果有一些世袭了一两代的,那是特例。

驸马都尉的爵位,比伯还高。娶了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的,都叫驸马都尉。娶了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都叫仪宾。他们的年俸各有不同,但都不能参与政事。明朝初期,驸马都尉中有的还掌管兵权,出镇地方,或者管理府部事务。建文年间,梅殷当过淮安总兵官,李坚当过左副将军。成祖时期,李让掌管北京行部事。仁宗时期沐昕,宣宗时期宋琥,都曾守备南京。英宗时期,赵辉掌管南京左府事。其他的驸马,大多只是负责祭祀孝陵,参与庙祭,或者代理宗人府的事务,往往接到任务后,就专心完成任务。像恩亲侯李贞、永春侯王宁、京山侯崔元这些人,都是因为恩宠而被封侯的,这并不符合制度规定。

好家伙,这古代的军事机构,那可是相当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五个大本营: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每个大本营都有自己的“都督府”。每个都督府呢,都有正副两位都督,级别那是相当高,正一品!还有个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这可是有功劳才能捞到的肥差,人数还不固定。

下面还有经历司,里面有经历和都事,一个从五品,一个从七品,各一个。都督府管的事儿可多了,所有军队的调度、训练,都归他们管。具体到哪个都司、卫所,你们去看《兵志·卫所》那本书,这里就不细说了,反正最后都要报给兵部。凡是武官的任命、升迁、退休养老、工资待遇等等,都得先经过都督府,然后报给兵部审批,兵部批下来了,再一层层往下发到各个都司、卫所。那些武官的头头,都是吏部任命的,任命文书也一样得走这个流程。

武官的各种奖赏、俸禄、训练(水陆步骑都有)、住房、旗帜、兵器、考核、军情汇报、军队补充、地图、档案、屯田、武器装备、船车、柴草等等,都得经过都督府统一管理。各个省份和镇子的总兵官、副总兵,很多都是由三等真、署都督,或者公侯伯来担任。要是打仗了,就临时授予他们将军的称号,比如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什么的,打完仗再还回去。那些都督府里管印章和文书的,很多也是公侯伯级别的。当然,也有少数资历很老的将军直接担任都督,但这种情况不多,十个里头不到一个。

一开始,朱元璋攻下集庆后,立马成立了行枢密院,并且亲自担任院长。他还设立了几个统领军队的元帅府。没过多久,他又把枢密院给撤了,改成了大都督府。他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全国的军事,还设立了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职位。后来又增加了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照磨等职位,每个职位各一人,还设置了断事官。

大都督的级别是正一品,左、右都督是正二品,同知都督是正二品,副都督是正三品,佥都督是正三品,经历是正五品,都事是正七品;统军元帅府的元帅是正三品,同知元帅是正三品,副使是正四品,经历是正七品,知事是正八品,照磨是正九品;都镇抚司归属大都督府(之前是属于中书省的),级别是正四品。后来,统军元帅府也被撤销了。

吴元年(朱元璋改元),重新调整了官制,取消了大都督的职位,以左、右都督为最高长官,级别是正一品;同知都督是正一品,副都督是正二品,佥都督是正二品,他们的级别都提升了。下面还设有参议(正四品)、经历、断事官(正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正七品)。洪武九年,副都督的职位被取消了,参议改名为掌判官。洪武十二年,都督佥事的级别升为正二品,掌判官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大都督府改名为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京城的各卫所(只有锦衣卫等亲军和上直卫不归五军都督府管辖),以及各地的都司、卫所,同时中军都督府的断事官改称五军断事官。

洪武十五年,设立了五军十卫参军府,设有左、右参军。洪武十七年,每个五军都督府都设有左右断事官各二人,提控案牍一人(都是正九品)。洪武二十三年,五军断事官的级别升为正五品,负责管理五军刑狱。五军都督府下设五司,分别为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五司,每司设一人(都是正七品),分别负责各军队的刑狱事务。洪武二十九年,设立了五军照磨所,专门负责文书工作。建文年间,断事官和五司的官职被撤销。永乐元年,设立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设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人数不固定,另设经历、都事各一人。后来又将五军都督府分设为五个,称为行在五军都督府。永乐十八年,“行在”二字被取消,在应天(南京)的加上了“南京”二字。洪熙元年,又恢复了“行在”的称呼,仍然设有行后府。宣德三年,行后府被撤销。正统六年,“行在”二字再次被取消。

永乐二十二年,北京设立了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和三千营。 五军营和神机营都分成中军、左右哨、左右掖五个部分;五军营和三千营都设有五个司。每个营都由两位有功的官员担任提督。 那些营里的管哨、掖官,就叫坐营、坐司,这些管哨、掖官也都是由有功的官员担任的。此外,还有把总、把司、把牌等各种各样的官职。 另外还有围子手、幼官、舍人、殚忠、效义等营,都归属于五军营。

景泰元年,从这三大营里精挑细选,组建了十个团营,由总兵官统领,总督负责监督,内臣也参与其中进行监察。原来的三大营就叫做老营了。这三个老营一共六个提督,其中选出两个来领导团营。成化三年,十个团营又分成了十二个,每个团营又分别由五军营、三千营的骑兵和神机营的火器兵组成。 各个团营的统领,都是由都督、都指挥或者其他有爵位的官员担任,由总督进行统辖。

正德年间,又从团营里挑选精兵强将,设立了东西两个官厅,另外还设置了总兵和参将来统领。嘉靖二十九年,团营的官厅被取消了,三大营又合并到一起,三千营改名为神枢营,设置了副将、参将、游击、佐将、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等等官职。 (这里详细列举了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的具体军官编制,由于篇幅过长,这里直接引用原文:五军营:战兵一营,左副将一;战兵二营,练勇参将一;车兵三营,参将一;车兵四营,游击将军一;城守五营,佐击将军一;战兵六营,右副将一;战兵七营,练勇参将一;车兵八营,参将一;车兵九营,游击将军一;城守十营,佐击将军一;备兵坐营官一,大号头官一。已上部推。监枪号头官一,中军官十一,随征千总四,随营千总二十,选锋把总八,把总一百三十八。已上俱营推。神枢营:战兵一营,左副将一;战兵二营,练勇参将一;车兵三营,参将一;车兵四营,游击将军一;城守五营,佐击将军一;战兵六营,右副将一;车兵七营,练勇参将一;执事八营,参将一;城守九营,佐击将军一;城守十营,佐击将军一;备兵坐营官一,大号头官一。已上部推。监枪号头官一,中军官十一,千总二十,选锋把总六,把总一百五十七。已上俱营推。神机营:战兵一营,左副将一;战兵二营,练勇参将一;车兵三营,游击将军一;车兵四营,佐击将军一;城守五营,佐击将军一;战兵六营,右副将一;车兵七营,练勇参将一;城守八营,佐击将军一;城守九营,佐击将军一;城守十营,佐击将军一;备兵坐营官一,大号头官一。已上部推。监枪号头官一,中军官十一,千总二十,选锋把总六,把总一百二十八。已上俱营推。通计三大营,共五百八十六员。)

三大营一共由一个提督总兵官统领。后来,把提督改成了总督,还铸造了“总督京营戎政”的印章,让仇鸾佩带。又设置了一个侍郎,协助管理京营的军事。 规定巡视的官员每年轮换一次,内侍官员全部被撤换。 又增加了巡视的主事官员,后来也被撤掉了。 隆庆初年,又把总督改回提督,把协理改成了阅视,后来又把阅视改回了提督。隆庆四年二月,京营的制度再次改变,三个营分别设置了提督,又分别设置了一个右都御史担任提督。九月,六个提督被撤销,恢复了由一个总督负责军事。天启初年,又增加了一个协理官员,后来又撤掉了一个。崇祯初年,又增加了一个协理官员。

咱先说这京卫指挥使司,最高领导就一个指挥使,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 下面还有两个指挥同知,从三品;四个指挥佥事,正四品。

再往下是镇抚司,有两个镇抚,从五品。 镇抚司下面还有个经历司,管着各种事务。 经历司里头有经历,从七品;还有知事,正八品;以及吏目,从九品。 此外,还有仓大使和仓副使,各一人。

至于这京卫指挥使司管辖的千户所,数量可就多了,各个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

北京的卫戍部队,分上直卫、南、北京卫,级别都一样。每个卫都有个管事的,还有个副手。有些是靠祖上荫庇获得的职位,人数没固定。

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总共有26个。分别是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这十二个卫是洪武年间设立的。)还有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这十个卫是永乐年间设立的。)以及宣德八年设立的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

这些负责宫廷宿卫的亲军,主要任务是保护皇宫,不归属于五个都督府管辖。而那些隶属于都督府的京卫,一共有33个。留守左卫、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隶属于左军都督府;留守右卫、虎贲右卫、武德卫,隶属于右军都督府;留守中卫、神策卫、应天卫、和阳卫,以及牧马千户所、蕃牧千户所,都隶属于中军都督府;留守前卫、龙骧卫、豹韬卫,隶属于前军都督府;留守后卫、鹰扬卫、兴武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会州卫、富峪卫、宽河卫、神武左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义勇右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武成中卫、蔚州左卫,隶属于后军都督府。

此外,还有15个京卫部队不是亲军,也不隶属于都督府。它们是武功中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这三个卫因为负责工程事务,所以隶属于工部)、永清左卫、永清右卫、彭城卫、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裕陵卫、茂陵卫、泰陵卫、康陵卫、永陵卫、昭陵卫。

明朝初期,设立了一个叫“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的机构,任命冯国用担任都指挥使。后来,这个机构改名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设有都护(从二品)、经历(正六品)、知事(从七品)和照磨(从八品)等职务。同时,还设立了各个卫的亲军指挥使司,职位包括指挥使(正三品)、同知指挥使(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照磨(正九品)、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和百户(正六品)。

接着,又设立了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这十七个卫的亲军指挥使司,这就是亲军卫的最初设立。不久之后,“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就被撤销了。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又增加了许多亲军卫,一共二十二个,这些卫轮流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而锦衣卫则主要负责巡查、抓捕犯人和管理诏狱,由都督和都指挥来领导,这跟其他卫所的职能很不一样。

留守五卫,最初是都镇抚司,负责管理禁卫军,一开始隶属于中书省,后来改隶属于大都督府,设有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和知事(从八品)。之后,都镇抚司又改名为宿卫镇抚司,设有宿卫镇抚和宿卫知事。洪武三年,又改名为留守卫指挥使司,主要负责守卫城门,巡逻皇城,以及皇城和城墙的修缮工作。后来,升格为留守都卫,统辖天策、豹韬、飞熊、鹰扬、江阴、广洋、横海、龙江、水军左、右这十个卫。洪武八年,又改回留守卫,和天策等八个卫一起都属于亲军指挥使司(只有水军左右二卫是指挥使司),都隶属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改名为留守中卫,又增加了留守左、右、前、后四个卫,仍然是亲军。到了洪武十三年,才开始分别隶属于五个都督府。

锦衣卫啊,主要负责保卫皇帝、抓捕犯人、审理案件这些事儿,一般都是由有功勋的亲戚或高级将领来管,人员编制也不固定,看着情况安排。

皇上出巡或者上朝的时候,锦衣卫就得穿着正式的服装,带着仪仗队,跟着大汉将军(一共一千五百七位)那些人一起护卫皇上。平时值班就轮流上岗。皇帝祭天、祭地、耕田、祭祀牲畜这些重要仪式,锦衣卫都得穿着飞鱼服,戴着绣春刀,在皇上身边侍候着。 要是城里出现了盗贼、坏人,大街小巷,下水道沟渠,锦衣卫都要秘密侦查,时常巡逻。

要是需要审案子、关押犯人、调查取证,锦衣卫就和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起办。军队的比武,锦衣卫也要和兵部的人一起去监督。锦衣卫一共管着十七个部门呢。

其中,中、左、右、前、后五个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士兵。这五个部门又分别管着銮舆(皇帝坐的轿子)、撑伞的、扇扇子的、拿旌旗的、拿旗帜的、持剑的、拿斧钺的、拿戈戟的、拿弓箭的、驯马的十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将军和校尉领导,专门为皇上的出行做准备。

另外还有上中、上左、上右、上前、上后、中后六个亲军部门,分别管理着将军、大力士和军械工匠。还有一个驯象部门,负责养象和训练象,主要用于朝会展示、皇帝坐骑和运输宝物。

明朝初期,设立了拱卫司,官职是正七品,负责管理校尉,归属于都督府。后来改名为拱卫指挥使司,官职升为正三品。没过多久,又改名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名为亲军都尉府,负责管理左、右、中、前、后五个卫队的士兵,同时设立了仪鸾司来辅助管理。洪武四年,确定仪鸾司的官职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洪武十五年,撤销了仪鸾司,改设锦衣卫,官职为从三品,下面有御椅等七个部门,都是正六品。锦衣卫还设有经历司,负责处理文书的收发;镇抚司,负责锦衣卫内部的刑罚,同时也管理军匠。洪武十七年,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升为正三品。洪武二十年,因为锦衣卫治狱多有非法凌虐的情况,皇帝下令焚毁刑具,释放囚犯,并将他们送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所有案件都归三法司管辖,撤销了锦衣卫的监狱。到了成祖时期,锦衣卫又重新设立。之后又增设了北镇抚司,专门负责处理诏狱。成化年间,北镇抚司有了自己的印章,案件审理完成后可以直接上报,不需要经过锦衣卫,锦衣卫官员也不能干预。而之前设立的镇抚司则改名为南镇抚司,专门管理军匠。

旗手卫,最初是旗手千户所,洪武十八年改制设立。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金鼓、旗帜,以及带领力士随驾护卫。《校尉、力士,佥民间壮丁为之。校尉专职擎执卤簿仪杖,及驾前宣召官员,差遣干办,隶锦衣卫。力士专领金鼓、旗帜,随驾出入,及守卫四门,隶旗手卫。》校尉和力士都是从民间挑选强壮的年轻人担任。校尉主要负责举着仪仗,在皇帝面前宣召官员,并负责差遣办事,归属于锦衣卫。力士主要负责管理金鼓和旗帜,跟随皇帝出行,以及守卫宫门,归属于旗手卫。每年祭祀旗帜神祇,八月在祭坛,十二月在承天门,都是卫队官员负责,一共五个卫队轮流执事。

府军前卫,负责统领幼军,轮流带刀侍卫皇帝。明朝初期,有带刀舍人。洪武年间,府军等卫队都有训练有素的幼军。永乐十三年,为了皇太孙,特地挑选幼军,设立了府军前卫,并设置了相应的官员:(指挥使五人,指挥同知十人,指挥佥事二十人,卫镇抚十人,经历五人。)一共统领二十五个部门。

说白了,当时金吾卫、羽林卫等等,一共十九个卫队,负责保卫巡逻,加起来有一百零二个人。

另外还有腾骧卫等等四个卫队,主要负责保护皇帝,随驾护卫,一共三十二个人。

南京的守备工作很重要,设有正职守备和协同守备各一人。南京城的安全,主要靠守备和参赞机务这两个职位来保障。守备的职位级别很高,一般由公、侯、伯来担任,同时兼任中军都督府的职务。协同守备呢,由侯、伯或者都督来担任,负责管理五个府衙的事务。而参赞机务,则由南京兵部尚书来担任。他们的办公地点都在中府,负责南京城的一切防卫和驻守工作。永乐十九年,皇帝迁都北京后,就命令中府的官员担任南京守备,统管南京所有的卫队。到了洪熙元年,才开始让内臣和守备一起负责南京的防卫。景泰三年,又增设了一个协同守备。

南京的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这些职位,不是每个都设的。负责盖章和写文件的官员,一般都是有功勋的爵位或者三等都督来担任。他们分别负责管理南京的卫队,并向南京兵部汇报工作。像大教场和江上军事演习之类的,都是由各个府衙根据皇帝的命令来负责的。城门的钥匙,是由中府专门保管的。一开始还设有城门郎这个职位,洪武十八年就取消了,改用门禁锁钥铜牌,由中军都督府负责管理。中府下边还设有经历和都事各一人。

南京卫指挥使司,一共设了49个官职,(具体官职设置跟京卫一样)。其中有32个卫属于五个都督府。左府管着:留守左卫、镇南卫、水军左卫、骁骑右卫、龙虎卫、龙虎左卫、英武卫、龙江右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这十个卫。右府管着:留守右卫、虎贲右卫、水军右卫、武德卫、广武卫,这五个卫。中府管着:留守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广天卫、和阳卫,还有个牧马千户所。前府管着:留守前卫、龙江左卫、龙骧卫、飞熊卫、天策卫、豹韬卫、豹韬左卫,这七个卫。后府管着:留守后卫、横海卫、鹰扬卫、兴武卫、江阴卫,这五个卫。

除了这些,还有17个亲军卫指挥使司:金吾前卫、金吾后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羽林前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旗手卫、江淮卫、济州卫、孝陵卫。这17个卫,加上左府的10个卫,右府的5个卫,前府的7个卫,后府的5个卫,都归中府管。每个卫下面管辖118个所。

王府护卫指挥使司,官职设置跟京卫一样。

王府仪卫司,说白了就是负责王府里仪仗队和安保的部门。 里面有个正五品的头儿,叫仪卫正;还有两个从五品的副手,叫仪卫副;再下面是六个正六品的典仗,负责管理仪仗。仪卫司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王室的仪仗和侍卫工作,护卫司则负责王府的安全防卫,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如果朝廷有需要,他们就得听从调遣。

明朝初期,各个王府都设有护军府。洪武三年,又设立了仪卫司,司里设正副司长各一人,级别相当于正副千户;还有六个管理仪仗的人,级别相当于百户。洪武四年,把“司仗”改成了“典仗”。洪武五年,又设立了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个王府都设三个护卫,每个护卫又设左、右、前、后、中五个所,每个所里有两个千户和十个百户。此外,还设了两个围子手所,每个所里有一个千户。到了洪武九年,护军府被撤销了。建文年间,仪卫司改名为仪仗司,还新添了一个办事人员。到了成祖时期,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这些军官,没有固定的品级和编制人数。 负责镇守一方的叫镇守,单独镇守一路的叫分守,各守一座城或一座堡的叫守备,跟主将一起守一座城的叫协守。 除了这些,还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等各种各样的官职头衔。

好家伙,明朝的总兵、副总兵,那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基本都是公侯伯、都督这些高级官员来担任。那些挂着印信、自称将军的总兵,他们的官衔可讲究了:云南的是征南将军,大同的是征西前将军,湖广的是平蛮将军,两广的是征蛮将军,辽东的是征虏前将军,宣府的是镇朔将军,甘肃的是平羌将军,宁夏的是征西将军,交阯的是副将军,延绥的是镇西将军。这些印信啊,都是洪熙元年才正式颁布的。不过,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还有漕运淮安这些地方当差的总兵,就不能称将军,也不能挂印。

宣德年间,又新设了山西、陕西两个总兵。到了嘉靖朝,广东、广西、贵州、湖广的总兵,从原来的两个变成了四个;福建、保定的副总兵也升格成了总兵;还新添了个浙江总兵。万历年间,又增加了临洮、山海两个总兵。天启年间,登莱也设了总兵。等到了崇祯朝,总兵的人数就更多了,多到数不清,职位和权力也大不如从前了。你想啊,明朝初期,那些参将、游击、把总,很多也是勋戚、都督这些高级官员担任的,可到了后来,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

首先,蓟州那边,以前就只有一个镇守蓟州的总兵官。隆庆二年,改成了总理练兵事务还兼任镇守,驻扎在三屯营。 还有三个副总兵协助防守。东路副总兵是隆庆二年新设的,驻扎在建昌营,管辖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和山海关这四条防线。中路副总兵是万历四年才设立的,驻扎在三屯营,管辖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和太平寨这四条防线。西路副总兵是隆庆三年新设的,驻扎在石匣营,管辖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和石塘岭这四条防线。 除了这些,还有十一个参将分别镇守通州、山海关、石门寨、燕河营、石塘岭、台头营、太平寨、马兰峪、墙子岭、古北口和喜峰口。此外,还有六个游击将军,三个统领南兵的游击将军,七个领班游击将军,八个坐营官,八个守备,一个把总,以及二十六个提调官。

昌平那边,以前就设有镇守昌平的总兵官,还有个副总兵,以及一个提督武臣。嘉靖三十八年,把副总兵给裁撤了,把提督改成了镇守总兵,驻扎在昌平城,听从总督的指挥。 分守的参将有三个,分别是居庸关参将、黄花镇参将和横岭口参将。此外,还有两个游击将军,三个坐营官,十个守备,以及一个提调官。

最后是辽东,那边以前就有一个镇守辽东的总兵官,驻扎在广宁。隆庆元年,规定冬天要移驻到辽阳河东比较适中的地方,方便调度防御,也好支援海州和沈阳。 协助防守的副总兵只有一个,辽阳副总兵以前是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成协守,驻扎在辽阳城,管辖开原、海州、险山、沈阳等地。 分守的参将有五个,分别是开原参将、锦义右参将、海盖右参将、宁远参将和宽奠堡参将。 还有八个游击将军,五个守备,一个坐营中军官,以及十九个备御。

保定那边,只有一个镇守总兵官。弘治十八年的时候,刚开始设了个保定副总兵,后来又改成了参将。正德九年,又恢复了分守副总兵的职位。到了嘉靖二十年,改成了镇守。三十年的时候,才正式设立镇守总兵官。万历元年,命令春秋两季的防务部队轮流驻扎在浮图峪,一旦有紧急情况,就转移到紫荆关,随时准备支援。此外,还有四个分守参将,分别是紫荆关参将、龙固二关参将、马水口参将和倒马关参将;六个游击将军;一个坐营中军官;七个守备;七个把总;以及两个忠顺官。

宣府那边,总兵官一直都有,驻扎在宣府镇城里。还有一个协守副总兵,以前也驻扎在镇城,嘉靖二十八年才搬到永宁城。分守参将有七个,分别是北路独石马营参将、东路怀来永宁参将、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南路顺圣蔚广参将、中路葛峪堡参将、下西路柴沟堡参将和南山参将。此外,还有三个游击将军,两个坐营中军官,三十一个守备,以及两个领班备御,不过这个领班备御的职位在万历八年被取消了。

大同那边,总兵官也是一直都有的,驻扎在大同镇城。还有一个协守副总兵,以前叫左副总兵,万历五年去掉了“左”字,驻扎在左卫城。分守参将有九个,分别是东路参将、北东路参将、中路参将、西路参将、北西路参将、井坪城参将、新坪堡参将、总督标下左掖参将和威远城参将,不过总督标下左掖参将的职位在万历八年被取消了。此外,还有两个游击将军,四个入卫游击,两个坐营中军官,以及三十九个守备。

山西总兵官只有一个,以前是副总兵,嘉靖二十年才升格的,驻扎在宁武关。秋天防备敌人入侵就移驻阳方口,冬天就移驻偏关。还有一个协守的副总兵,嘉靖四十四年才增加的,一开始驻扎在偏关,后来搬到老营堡。此外还有六个参将,分别是东路代州左参将、西路偏头关右参将、太原左参将、中路利民堡右参将、河曲县参将和北楼口参将。还有一个游击将军,一个坐营中军官,以及十三个守备,还有两个操守。

延绥总兵官只有一个,以前就有了,驻扎在镇城。还有一个协守的副总兵,定边右副总兵,嘉靖四十一年的增设的,负责安定、镇静等地的防务,还管着长城和城门。六个参将,分别是孤山参将、东路右参将、西路左参将、中路参将、清平参将和榆林保宁参将。有两个游击将军,四个入卫游击,十一个守备,还有一个坐营中军官。

宁夏总兵官只有一个,以前就有了,驻扎在镇城。还有一个协守的副总兵,也是以前就有的,和总兵一起驻扎在镇城。四个参将,分别是东路右参将、西路左参将、灵州左参将和北路平虏城参将。三个游击将军,一个入卫游击,万历八年被撤销了。三个守备,两个备御领班,万历九年被撤销了。还有两个坐营中军官,一个管理镇城都司,两个领班都司,这些也在万历九年被撤销了。此外,还有一个管理水利屯田的都司。

甘肃总兵官只有一个,以前就有了,驻扎在镇城。还有一个协守的副总兵,甘肃左副总兵,以前就有了,嘉靖四十四年搬到高台防备,隆庆四年又搬回镇城。还有一个分守的副总兵,凉州右副总兵,以前就有了。四个参将,分别是庄浪左参将、肃州右参将、西宁参将和镇番参将。四个游击将军,一个坐营中军官,十一个守备,四个领班备御都司。

陕西那边呢,有个总兵官,一开始驻扎在会城,后来搬到固原去了。 还有一个副总兵,(洮泯副总兵,万历六年才设立的,驻扎在洮州。) 还有五个参将,分别是河州参将、兰州参将、靖虏参将、陕西参将和阶文西固参将。 此外还有四个游击将军,两个中军官,以及八个守备。

四川呢,总兵官是隆庆五年才新设的,驻扎在建武所。 还有一个副总兵(松潘副总兵,这个职位以前就有了),还有两个协守参将,分别是松潘东路左参将和松潘南路右参将。 另外还有两个游击将军和六个守备。

云南的总兵官,以前就有了,驻扎在云南府。 下面有三个参将,分别是临元参将、永昌参将和顺蒙参将,还有两个守备。 还有一个巡抚中军官。

贵州的总兵官也是老职位了,嘉靖三十二年的时候还加了个提督麻阳等处地方的职衔,驻扎在铜仁府。 下面有两个参将,分别是提督清浪右参将和提督川贵迤西左参将。 还有七个守备和一个巡抚中军官。

广西的总兵官,以前是副总兵,嘉靖四十五年才升格的,驻扎在桂林府。 下面有五个参将,分别是浔梧左参将、柳庆右参将、永宁参将、思恩参将和昭平参将。 还有三个守备和一个坐营官。

湖广的总兵官,以前就有了,嘉靖十年撤销了,十二年又恢复了,万历八年又撤了,十二年又恢复了,驻扎在省城。 下面有三个参将,分别是黎平参将、镇远参将和郧阳参将。 还有十一个守备和一个把总。

广东那边呢,最高指挥官是广东总兵官,一个人管着。以前这职位叫征蛮将军,后来还兼任过两广总兵官。嘉靖四十五年才分开的,驻扎在潮州府。 他手下还有个协守副总兵,一个人,(潮漳副总兵,万历三年才加设的,驻扎在南澳。)再下面就是七个参将了,(分别是潮州参将、琼崖参将、雷廉参将、东山参将、西山参将、督理广州海防参将、惠州参将。) 此外还有个练兵游击将军,五个守备,两个坐营中军官,四个把总。

江苏这边,有个提督狼山副总兵,嘉靖三十七年才加设的,驻扎在通州。 还有一个镇守江南副总兵,以前是总兵官,驻扎在福山港,后来搬到镇江和仪真两地。嘉靖八年的时候撤销了,十九年又恢复了,二十九年又撤了,三十二年改成副总兵,驻扎在金山卫,四十三年的才搬到吴淞。手下有两个参将(徐州参将和金山参将),一个游击将军,六个守备,一个凤阳军门中军官,还有十三 个把总。

浙江的最高指挥官是浙江总兵官,嘉靖三十四年才设立的,主要负责浙江和直隶的海防。三十五年改成镇守浙直,四十二年又改回镇守浙江,以前驻扎在定海县,后来搬到省城了。 他手下有四个参将(杭嘉湖参将、宁绍参将、温处参将、台金严参将),两个游击将军,一个总捕都司,七个把总。

江西那边,只有一个南赣参将,嘉靖四十三年的才设立的,驻扎在会昌县。 手下有四个守备,六个把总。

福建的镇守福建总兵官,以前是副总兵,嘉靖四十二年才升格的,驻扎在福宁州。 他手下有一个南路参将,三个守备,七个把总,还有一个坐营官。

山东的镇守山东总兵官,是天启年间才加设的。 此外还有个总督备倭都司,管着四个蓟镇班都司。河南那边还有三个守备,也管着四个蓟镇班都司。

漕运总兵官,一开始就只有一个人管。永乐二年,才设了总兵和副总兵,一起管着官兵的海运。后来海运停了,他们就专门管漕运了。到了天顺元年,又让他们兼管河道。 协助总兵官的还有个协同督运参将,天顺元年才设立的。此外还有十二个把总,分别在南京、江南、江北、中都、浙江、山东、湖广、江西各设。

留守司呢,有个正留守,正二品;一个副留守,正三品;还有两个指挥同知,从三品。下面还有经历司,有个正六品的经历和正七品的都事;断事司,有个正六品的断事和正七品的副断事,以及一个吏目。这些官主要负责中都和兴都的守卫和防护工作。洪武二年,皇帝下令把临濠设为中都,设立了留守卫指挥使司,归凤阳行都督府管辖。十四年,才正式设立中都留守司,管辖凤阳等八个卫,包括凤阳卫、凤阳中卫、凤阳右卫、皇陵卫、留守左卫、留守中卫、长淮卫、怀远卫,主要负责皇陵的防护。留守司设有正留守一人,左右副留守各一人,其他属官的设置,跟前面说的差不多。嘉靖十八年,把荆州左卫改成了显陵卫,又设立了兴都留守司,管辖显陵卫和承天卫,负责显陵的防护,官职设置和中都留守司一样。

都指挥使司,设有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下面还有经历司,有个正六品的经历和正七品的都事;断事司,有个正六品的断事和正七品的副断事,以及一个吏目。此外还有个司狱司,司狱是正九品。仓库和草场也分别设有正使和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的设置,跟都指挥使司一样。

都司啊,就是管辖一方军政的机构,每个都司都归属于五个府,同时听命于兵部。都司的官员,有的世袭,有的只是流官。每年都会有人考核他们的政绩和表现,五年一考,根据考评结果决定去留。一个都司通常由一个人管事,叫掌印,负责统筹全局;一个人练兵;一个人管屯田,叫佥书。巡逻、军械、漕运、京师操练、防备等杂务,也都有人负责,不然就只能领着俸禄混日子。那些负责抗倭和守备的都指挥使,不能自己建营帐,也不能摆高官的架子。朝廷有什么喜庆或丧事,需要呈报的文书,都得由布政司和按察司来写。经历和都事,主要负责处理文书和奏章,审理案件,管理监狱。

明朝初期,在各行省设立了行都督府,官职设置和都督府一样。还设立了各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四年,又设立了各都卫断事司,专门处理军官和士兵之间的诉讼。因为都卫的权力很大,所以这些官员都是朝廷直接任命,不能世袭。洪武七年,在河州设立了西安行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十月,朝廷下令把所有都卫都改成都指挥使司,一共改了十三个:(燕山都卫改成北平都司,西安都卫改成陕西都司,太原都卫改成山西都司,杭州都卫改成浙江都司,江西都卫改成江西都司,青州都卫改成山东都司,成都都卫改成四川都司,福州都卫改成福建都司,武昌都卫改成湖广都司,广东都卫改成广东都司,广西都卫改成广西都司,定辽都卫改成辽东都司,河南都卫改成河南都司。)同时还有三个行都司:(西安行都卫改成陕西行都司,大同都卫改成山西行都司,建宁都卫改成福建行都司。)

洪武十五年,又增设了贵州和云南两个都司。后来,北平都司改名为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又改名为大宁都司。宣德年间,又增设了万全都司。这样算下来,全国共有十六个都司。(除了十三省的都司,还有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在建昌还设立了四川行都司,在郧阳设立了湖广行都司。全国一共有了五个行都司。

明朝初期,他们在各个省份都设立了都镇抚司,里面有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和知事(从八品)。到了吴元年,都镇抚升为了正五品,副镇抚升为了正六品,知事改名叫提控案牍,省里还专门做了记录。不过到了洪武六年,这个机构就被撤销了。

卫指挥使司的官职设置跟京城的卫所差不多,品级也一样。那些地方卫所都归属都司、行都司或者留守司管辖。卫所的官员既有世袭的,也有外来的。 不管是继承官职、升迁、额外补贴、优待养老,还是卫所内部的军事行政事务,都要由掌印、佥事先向都指挥使司汇报,再往上报到所属都督府,最后递交兵部。每年都要考核这些卫所官员的政绩和表现,五年进行一次大考,评定他们的军事和行政能力,决定是否要撤销或保留。卫所的日常事务,都由掌印和佥书负责处理。不管是什么指挥使、同知、佥事,只要有能力的,都可以被选拔出来担任这些职位。他们负责屯田、验兵、操练、巡逻、漕运、防卫、出哨、回营、驻守、管理军械等等各种杂务,这些有具体职务的叫做“见任管事”;那些没具体职务的,就只领工资,参加操练,叫做“带俸差操”。如果需要出征,他们就率领自己手下的人马,听从主帅的指挥调遣。

一个千户所,最高长官是正千户,相当于正五品官;下面还有两个副千户,都是从五品;还有两个镇抚,从六品;此外还有一个吏目。 这个千户所管辖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都有一个百户,正六品,不过这个职位的人数不固定,升迁、调动、增设啥的都没个准数。 每个千户所还有二十个总旗和小旗一百个。 守御千户所和军民千户所的官职设置都一样。

每个千户所里,通常有一个千户掌印,一个千户佥书,掌印的千户还管着军队,所以叫管军。千户和百户的职位,有的是考试选拔的,有的是直接授予的。 掌印的千户通常会兼任好几个印信的管理。 军队和行政事务方面,卫所的权力在千户所之下,千户管着百户,百户管着总旗和小旗,小旗再管着下面的士兵,一切听从指挥。 如果镇抚没啥案子要处理,就帮着管军;要是百户缺了人,镇抚也可以暂时顶替。 守御千户所不归卫所管,而是直接向都司汇报。

所有的卫所都归都司管,而都司又分别隶属于五个军队的都督府。 具体来说,浙江、山东、辽东都司归左军都督府管;陕西、陕西行都司、四川、四川行都司、广西、云南、贵州都司归右军都督府管;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归中军都督府管;兴都留守司、湖广、湖广行都司、福建、福建行都司、江西、广东都司归前军都督府管;大宁、万全、山西、山西行都司归后军都督府管。

明朝初期,政府设立了千户所,里面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和百户(正六品)。 后来又设立了万户府,有正万户(正四品)、副万户(从四品)、知事(从八品)和照磨(正九品)。不过,后来觉得这名字和实际情况不符,就把万户府给撤了,改设指挥使、千户等职位。 具体来说,手下管五千兵的是指挥使,管一千兵的是千户,管一百兵的是百户,管五十人是总旗,管十人是小旗。

洪武二年,又设立了专门负责快速传递信息的“刻期百户所”,挑选了两百个跑得快的士兵,由一个百户带领。七年的时候,政府对卫所的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之前,不管是京城的卫所还是地方的卫所,一个卫都管辖十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管辖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由两个总旗带领,每个总旗又管五个小旗,每个小旗管十个士兵。 这次改革后,每个卫都设有前、后、中、左、右五个千户所,大概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每个百户所设两个总旗和十个小旗。

到了洪武二十年,开始在各卫设立掌印、佥书的职位,专门负责处理事务,由指挥使担任掌印,同知和佥事各管一个千户所。 如果士兵武艺不行,装备不好,都要追究相关负责官员的责任。洪武二十三年,又设立了军民指挥使司和军民千户所,全国内外卫所加起来一共五百四十七个卫,两千五百九十三 个所。从卫指挥使以下的官职大多世袭,士兵也多是父子相继,这成了明朝的一项制度。

除了这些,还有土官制度,比如宣慰使司,设有宣慰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从四品)、佥事一人(正五品);还有经历司,设有经历一人(从七品)、都事一人(正八品)。

宣抚司的设置类似,有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从五品)、佥事一人(正六品);经历司设有经历一人(从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一人(从九品)。

安抚司也类似,有安抚使一人(从五品)、同知一人(正六品)、副使一人(从六品)、佥事一人(正七品);下属还有吏目一人(从九品)。

招讨司啊,就一个招讨使,五品官;还有一个副招讨,六品官。下面还跟着个吏目,九品小官。

长官司呢,一个长官,六品官;一个副长官,七品官;下面也跟着个吏目,连品级都没有。蛮夷长官司也一样,长官和副长官各一个,品级跟长官司的一样。此外还有蛮夷官、苗民官,以及千夫长、副千夫长等等各种官职。

军民府、土州、土县这些地方的官职设置,跟普通的府州县差不多。

洪武七年,西南的蛮夷部落纷纷来朝贡,大部分都是元朝时期就有的官吏,朝廷稍微约束了一下他们,制定了征收徭役和差役的办法。慢慢地,就有了十一 个宣慰司,一个招讨司,十个宣抚司,十九个安抚司,以及一百七十三 个长官司。这些府州县的正职、副职和属官,有的本地人担任,有的外地官员担任。(基本上宣慰司之类的官员都是外地来的,府州县的佐贰官大多也是外地来的。)朝廷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让他们去安抚那些蛮夷,好好守卫边疆,按时进贡,服从调遣,不准他们互相勾结。要是他们之间有仇怨,就上报朝廷,听候皇帝的旨意。 此外,还有三个番夷都指挥使司,三百八十五个卫指挥使司,三个宣慰司,六个招讨司,四个万户府,四十一 个千户所,七个站,七个地面,一个寨子。(具体情况,可以看《兵志·卫所》)这些地方都安排了当地的蛮夷官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