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城、利州、龙州都归顺了朝廷,向朝廷进贡,奉朝廷的命令,江州、思陵(广东琼州府附)也都一样。
泗城州,是宋朝设立的,归属横山寨管辖。元朝的时候,它属于田州路。它的东边挨着东兰,西边挨着上林长官司,南边挨着田州,北边挨着永宁州。
洪武五年,征南副将军周德兴攻下了泗城州,当地的土官岑善忠投降了朝廷,朝廷授予他世袭知州的职位。过了几年,洪武十三年,岑善忠的儿子岑振造反,攻打利州,广西都司出兵平定了叛乱。洪武十四年,岑善忠又进贡了土特产。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岑振又派人进贡了马匹和土特产,朝廷赏赐了他银子。
宣德元年,女土官卢氏派族人岑台进贡了马匹和银器等东西,朝廷也根据情况赏赐了她。宣德八年,退休的女土官卢氏上奏朝廷说,继承她职位的土官岑豹带领一千五百多士兵想要杀害她,还毁坏了前任土官岑瑄的塑像,行为不孝,不应该让他继承职位。岑豹的叔叔,利州知州颜某也上奏说岑豹带兵想要杀害卢氏,害死了很多百姓。都督山云上奏说:“岑豹其实是前任土官岑瑄的侄子,大家都信服他,应该让他继承职位。卢氏是岑瑄的妻子,是岑豹的伯母,她只是暂时代管,现在退休了,应该给她分一些田地让她安度晚年。同时,也请皇上告诫岑豹不要再随意侵扰。”兵部也同意山云的奏章。皇帝就派行人章聪、侯琎带着圣旨,去和广西三司巡按一起调查岑豹和卢氏之间的纠纷,公平地判决。
1436年,豹子(此处指土司首领,下同)派人来进贡,算是给朝廷交个投名状。到了1437年,这豹子却突然翻脸,攻打利州,还把他的叔父颜某的家人和财物都抢走了。朝廷派官员去劝说他,结果豹子死活不听,还增加了兵力抵抗。这事儿上报朝廷后,有人建议直接派兵剿灭他。皇帝说:“蛮夷不听话,罪该万死,但出兵打仗,也是件麻烦事啊,还是再派人去劝劝他吧。”
1439年,颜某上奏,说豹子侵占土地,抢掠人口,罪行累累。与此同时,一个叫黄祖的头目也上奏,说豹子杀了他的弟弟,还抄了他的家。就连瑄某的女儿也来告状,说豹子霸占了他们的田地和人口,还把她的母亲卢氏给抓了起来。皇帝没办法,只好再次派使者朱升和黄恕去劝说豹子,还命令广西和贵州的总兵官亲自去当地,命令豹子赶紧把抢来的东西都还回去,要是还不听话,就抓住他。
1440年,总兵官柳溥上奏说:“使者朱升、黄恕跟广西的官员一起劝豹子把占领的利州土地还回去,豹子当时表面上答应了,等使者一走,他又占回去了。现在颜某想用利州、利甲等地换取泗城、古那等地,并在利州设立衙门,我觉得可以答应他的请求,派附近的军队护送颜某过去,让他去安抚那里的蛮民。如果豹子仍然反抗,那就直接派兵剿灭他!”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1442年,豹子又派人来进贡,皇帝赏赐了他一些绸缎和钱币。1444年,豹子又上奏说颜某占了他的地盘,皇帝命令赶紧处理这件事,不能拖延,以免影响边疆安宁。
1465年,豹子聚集了四万多人马,攻打上林长官司,杀了土官岑志威,占领了他的地盘。兵部说:“豹子这么嚣张跋扈,应该派兵把他抓起来,依法处置!”皇帝同意了。没过多久,豹子就死了。
弘治三年,岑应这小子又反了,他把上林长官司还有贵州镇宁一带的十八座城池都抢过去了。 那时候,恩城的土官岑钦也造反,把田州府的知府岑溥给赶跑了。岑应和岑钦是一伙的,但他们两家本来就互相仇恨,父子之间还互相杀来杀去,真是乱套了!这事儿传到朝廷,兵部就上奏说:“岑钦这小子年年闹事,岑应还帮着他,又抢了上林长官司,害了不少人。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也算是地方之幸啊!岑应占领的地方和抢来的官印太多了,必须得好好查清楚,把祸根除掉。 得让他弟弟岑接把抢来的地盘和官印都还回来,才能让他继承爵位。泗城地大兵多,得选几个头目,给他们安排个官职,分头管辖,这样才能削弱他们的势力。” 皇上就下令让总镇官去处理这事儿。 后来,岑接派人去朝廷谢罪,皇上还赏赐了他一些绸缎和银子。
十年后,总督邓廷瓒上奏说:“岑接以前跟着打过都匀、府江那些地方,立过功,请求皇上饶了他祖上的罪过,让他继承世袭的官职,好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 朝臣们讨论说:“抢官印、侵占土地,虽然是岑接他祖上的罪过,但是朝廷已经多次劝告他了,他就是不肯把抢来的东西交出来。现在就让他继承官职,那他的野心只会越来越大,这可不是治理土官的办法啊!”
十二年的时候,田州土目黄骥造反了,还拉岑接一起干,他们到处杀害百姓,抢劫烧毁房屋仓库,还抢了府学和横山驿的官印,最后占领了兴仁。十四年,贵州有个叫米鲁的女人也造反了,提督王轼就请求调岑接带着两万土兵去砦布河。皇上就下令让岑接自己准备两个月的军饷,限期赶到。
十八年前,泗城土官岑九仙上奏说:“从我们祖先岑彭开始,我们家族世袭土官。到豹子应(岑豹)遭受朝廷的惩罚后,子孙几乎全部灭亡,只有他的弟弟接(岑接)被大家推举出来管理印信,一直以来都很辛苦,请求让他继承官职,继续管理这些蛮族百姓。” 兵部尚书刘大夏等人商议说:“岑豹是叛臣的余孽,他的儿子应也应该自取灭亡。现在这个人叫梁接,大家都叫他梁接,不是应的亲儿子,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岑九仙是什么来路,冒充岑氏后代来扰乱朝廷。我刘大夏以前在两广地区见过岑氏的家谱,岑氏的始祖木纳罕在元朝至正年间,和田州知府的祖先伯颜同时受朝廷委任。现在岑九仙胡乱攀附汉朝的岑彭来抬高身份,欺骗圣上,应该治他的罪。至于岑接能不能继承官职,之前已经让镇巡官去调查了,虽然岑九仙是蛮人,难以深究,但也要揭露他的阴谋。” 皇上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正德十二年,泗城和程县都派人来进贡。后来,朝廷减少了他们的赏赐,减半。但泗城进贡的东西很多,朝廷还是给了他们全部赏赐。
嘉靖二年,田州的岑猛带兵攻打泗城,攻破了六个寨子,兵临城下,最后攻下了泗城。岑接向朝廷紧急求救,说岑猛无缘无故地攻打寨子。岑猛则说岑接不是岑氏的后代,他要夺回祖上的产业,要回被侵占的土地。朝廷下令调查处理这件事。
十六年,田州的卢苏造反。泗城的土舍岑施带兵帮助岑邦佐平乱。结果兵败,没能成功帮助岑邦佐。二十七年,朝廷下诏书让土舍岑施继承官职,免去他进京的义务,因为朝廷认为他之前听从调遣,立下了功劳。隆庆二年,泗城蛮人黄豹、黄豸等人占据了贵州程番府麻向、大华等地,经常出来抢劫,官兵去剿灭他们,黄豹等人逃跑了。
万历二年,泗城土官岑承勋进贡了马匹和香炉之类的物品。到了万历四十一年的時候,土官岑云汉也进贡了一些土特产。一开始,岑云汉是岑承勋的嫡长子,但是岑承勋却偏爱庶子岑雷汉,岑雷汉伙同头目黄玛等人从中作梗,甚至放火抢劫,举兵造反。岑云汉骗取了母亲的印信,带着弟弟逃跑了,然后向朝廷报告了此事。朝廷经过讨论,决定赦免岑承勋的罪行,以维护伦理纲常,同时处罚岑雷汉和黄玛等人,平息叛乱。岑云汉则被减轻处罚,戴罪立功,继续管理事务。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到了天启二年,巡抚何士晋请求恢复岑云汉知州的职位,并授予他都司的职衔,让他率领土兵支援贵州。朝廷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泗城地广人强,军事力量也很强大,和庆远府等州互相争雄,这种恶劣的局面,从岑豹开始,一直延续到岑应、岑接,前后持续了三代人。泗城下辖一个县,叫程县;还有两个长官司,分别是安隆和上林。程县位于泗城州东北,旧称程丑庄,明朝初期归附朝廷,隶属于泗城州。洪武二十一年,程丑庄改为了县,户口只有一里。后来又改属庆远府,不久又重新隶属于泗城州,设置流官知县。正统年间,岑豹逼迫知县,致使知县弃官逃跑,典史代理印信,不久也被害。岑豹于是夺取了县印,占据了县城。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多次派官员去劝说,但岑豹、岑应、岑接三代人,前后七十年都不服从。嘉靖二年,岑接被其他土官杀死,督府派官员前来调查,找到了县印,收归官府,后来程县就只剩下荒地了。泗城、南丹、那地都想要得到程县,因此经常发生战争。
安隆长官司东面与泗城接壤,西面与云南接壤,南面与上林长官司接壤,北面与贵州宣慰司接壤,原本是泗城州的土地。洪武元年,泗城州土官岑善忠把安隆峒给了他的次子岑子得。洪武三十年,岑子得进京朝贡马匹,朝廷设置了安隆的治所。永乐元年,设立安隆长官司,任命岑子得为长官,管理当地百姓。永乐十二年,岑子得再次进贡马匹,朝廷赏赐了钱币,并允许世袭。
上林这地方啊,位置相当偏僻,东北边一直到泗城的地界,西边到安隆,南边都挨着云南了。宋朝和元朝的时候,这地方叫上林峒,归泗城州管。明朝建立后,沿用了这个名字。永乐年间,正式设立了长官司,让泗城土官岑善忠的三儿子子成当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百姓。永乐四年,子成派儿子去进贡土特产,皇上还赏赐了钱财,从此以后,进贡和赏赐就一直没断过。成化元年,泗城人岑豹这小子造反了,他攻打上林,杀了长官志威,还把志威全家都给灭了,抢了官印,占领了上林的地盘。兵部发了公文讨论岑豹的罪行,最后还是把上林的地盘和官印还给了上林。弘治三年,上林长官司派人进贡,结果因为贡品送晚了,只领到一半的赏赐。后来,泗城人岑应又抢占了上林长官司,不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这几个朝代,上林还是按时进贡的。
利州,以前是汉朝交趾郡的地方,叫阪丽庄。宋朝的时候建立了利州,归横山寨管辖,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这儿的土官也是岑姓,洪武年间归顺了朝廷。朝廷任命他当知州,还派流官和吏目协助他管理,直接隶属于布政司。宣德二年,利州知州岑颜派人进贡马匹。正统元年,泗城岑豹又来捣乱了,他侵占了利州的地盘,还抢走了岑颜的家眷和财物。总兵官山云把这事儿报给了皇上,皇上就下令让镇守和巡视的官员去劝说岑豹。正统四年,岑颜派族人岑忻进贡了银器和土特产。五年,岑颜上奏说:“我们州的地盘有二十五甲,都被岑豹攻占了,我母亲被抓了,妻子和财产都被抢了,皇上多次下令劝说,可他就是不听话,依然猖狂。”皇上就派使者黄恕和朱升去劝说岑豹,这事儿记载在前朝的史书里了。正统七年,岑豹又和岑颜火并,皇上就下令让总兵官吴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都停战,可是岑豹最后还是杀了岑颜父子,抢走了州印,然后就让流官代理知州。几十年来,朝廷多次派人调查处理,下文催促追捕,岑应、岑接两代人,这事儿都没解决。直到嘉靖二年,利州才被并入泗城。
龙州,以前是百越的地盘。后来归属了汉朝的交趾郡。宋朝的时候设立了龙州,归太平寨管辖。元朝大德年间,龙州升格为万户府。明朝洪武二年,龙州土官赵帖坚派人进贡,献上当地的特产。皇帝就封他为龙州知州,而且世袭罔替。八年后,龙州改归广西布政司管辖。那时候赵帖坚说:“我们这儿紧挨着交趾,负责守卫的关隘有二十七处,要是有什么紧急情况,得先报告太平寨,再往上报到广西布政司,等消息传下来,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万一耽误了大事可怎么办?能不能像奉议州和泗城一样,直接归广西布政司管?”皇帝就同意了。洪武十六年,因为孝慈皇后去世,赵帖坚上表慰问,还进贡了马匹和特产,皇帝也赏赐了他不少丝绸、钱币,赏赐的多少根据他的身份有所不同。
洪武二十一年,赵帖坚生病了,又没有儿子,就让他堂弟赵宗寿代理州事。赵帖坚去世后,赵宗寿继承了他的职位。郑国公常茂因为犯了罪被贬到龙州。赵帖坚的妻子黄氏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平州土官李圆泰,另一个被常茂纳为妾。虽然赵宗寿继承了官职,但是赵帖坚的妻子还掌握着土官的印信,她和常茂、李圆泰一起专权,经常欺负赵宗寿。后来常茂病死了,他的门客赵观海等人也继续欺压赵宗寿。赵宗寿就和他的属下合计着夺回了土官印信,然后上奏朝廷,说常茂死了,还把赵观海等人押解到京城。赵帖坚的妻子很害怕,就派人告发赵宗寿抢劫,又和李圆泰一起合谋抢走常茂的妾和奴婢,带回太平州,还把赵家祖上当官的诰命之类的物件都抢走了,甚至还想霸占龙州的地盘。于是她自己也跑到京城,告发赵宗寿是她的堂侄子,不应该继承官职。赵宗寿也上奏朝廷陈述事情的经过。皇帝下令先别追究赵宗寿的责任,让官员们调查赵帖坚的妻子和李圆泰的罪行,后来因为他们都是偏远地区的蛮族,就都被放了。
过了很久,又有人告密说常茂藏在龙州没死,之前宗寿说的都是假的。于是皇上就下令让右军都督府在龙州张贴告示,通知宗寿和龙州的百姓,告示上说:“以前郑国公常茂犯了罪,皇上念在他有开平王的功劳,不忍心马上处罚他,就把他安置在龙州。龙州土官赵帖坚死了以后,他的妻子和常茂结了婚,然后勾结当地少数民族,干了不少坏事。帖坚的侄子宗寿继承了土官的职位,他和黄氏互相告状,说常茂已经死了。皇上看在他是功臣的儿子份上,还网开一面,饶恕了他们互相告状的罪过。现在有人说常茂其实没死,宗寿他们知道这件事。我已经派散骑舍人去通知宗寿抓捕常茂,可是派去的人耽搁了很久都没回来,心里琢磨不透他到底什么意思。所以特地命令在你们龙州张贴告示,让你们宗寿等人知道这件事,如果常茂真的活着,就把他押解到京城赎罪;如果常茂真的死了,宗寿也应该亲自带着所有的大小头目来京城,详细说明事情的经过。”
皇上这道旨意,明面上是让宗寿交出常茂,暗地里却在试探宗寿,看看他到底有没有隐瞒实情。这宗寿接到圣旨,心里肯定七上八下,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毕竟常茂要是真的活着,那他之前隐瞒实情,罪责可就大了。 要是常茂真的死了,那他又得想办法圆谎,还得把事情解释清楚,这可真是个烫手山芋啊!
广西布政司的官员宗寿,皇上好几次下诏让他进京,他都拒绝不来。他还说南丹、奉议这些蛮族很顽固,不好治理。皇上又派已经致仕的兵部尚书唐铎去劝说宗寿,可宗寿还是不听。于是皇上就下令,从湖广、江西调集卫所的骑兵步兵六万多人,每人带三个月的粮食,约定秋天初一起出发去广西。
皇上任命都督杨文佩为征南将军,担任总兵官;都指挥韩观为左将军;都督佥事宋晟为右将军;刘真为参将。他们率领京城的骑兵步兵三万人马,前往广西,准备讨伐龙州以及奉议、南丹、向武等州的叛乱蛮族。军队出发前,皇上亲自写文章,派使者祭祀岳神和镇海之神。皇上还派礼部尚书任亨泰和监察御史严震出使安南,说明讨伐龙州赵宗寿的原因,并命令陈日焜小心守卫边境,不要帮助叛乱分子,也不要接纳叛逃的人。皇上还派人通知调集南宁卫一千士兵,由江阴侯吴高率领;柳州卫一千士兵,由安陆侯吴杰率领,都让他们立功赎罪。
皇上又下诏书说,如果军队到达龙州,宗寿亲自来朝见,并详细说明茂已(指叛乱首领)已死的缘由,就饶恕他的罪过。如果只是派人来假装投降,那就继续进兵讨伐他。后来,唐铎回京复命,说宗寿已经认罪来朝,请求皇上罢兵不要再征讨了。皇上就下令把军队调到奉议,并且让唐铎到军队里参与军事行动。宗寿带着当地乡绅、农民等六十九人来京城谢罪,并进献了土特产。
宗寿死了,他儿子景升继承了他的位置。景升也死了,没有留下儿子,于是他的叔叔仁政继承了爵位。仁政传位给了他的儿子赵源,赵源死后也没留下儿子。
这时候,思恩土官岑浚带兵攻打田州回来,又抢了龙州,夺走了龙州的印信,还娶了前任知府赵源的妻子岑氏。朝廷下令让镇巡官去剿灭岑浚的叛军,同时开始讨论赵源的继承人问题。因为赵源的庶兄浦有两个儿子,按理说应该立长子为继承人。
但是,浦的弟弟楷心里不服气,就想方设法得到继承权。他就和岑氏合谋,让岑氏的仆人韦队子璋假称是赵源的遗腹子。岑氏仗着自己侄子岑猛兵强马壮,楷就上奏说璋其实是赵源的儿子,应该继承爵位,而长子是被篡夺了继承权。这件事被送到了督府调查,还没来得及判决。
璋就贿赂了镇守太监傅伦和舍人,假称有朝廷的诏书,命令岑猛调来两万兵,把璋送进了龙州。龙州地区顿时大乱,浦带着印信逃到了况村。都御史杨旦奉命讨伐璋,岑猛杀了璋,浦这才敢回来。浦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火遂,次子叫宝。浦特别喜欢宝,说:“这孩子像我,将来应该继承家业。”岑猛就把宝带走了,还把他剃了头发,做了奴隶。
嘉靖元年,知州死了,龙州老百姓拥立了火遂。结果火遂被楷给杀了,老百姓又拥立了火遂的族弟暖。那时候王守仁在两广当督抚,他幕僚岑伯高很得势,楷就贿赂了岑伯高,说暖根本不是赵氏后代,应该立他楷。于是,王守仁就派上思州知州黄熊兆去调查这事儿。黄熊兆跟岑伯高是一伙的,也说楷应该当知州,直接把州印给了楷。楷得到州印后,就把暖给杀了,龙州一下就乱套了。
龙州的州吏黄安等人偷偷跑到田州去寻找宝。宝当时在杨布家当了十三年奴隶了,黄安他们花了一百两银子把宝赎了出来。他们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督抚衙门,都御史林富觉得楷的势力已经做大了,不能操之过急,就先让楷代理知州的职务,等宝长大成人后再把位置让给他。楷重新当上知州后,就一直想着要杀掉宝。林富就警告楷,让他把州印还给宝。宝为了息事宁人,给了楷五千两银子,外加三十一个肥沃村庄的地契。楷琢磨着宝现在势弱好对付,不如先捞足好处,以后再慢慢算账,于是就听从了林富的安排。
楷又找来了韦璋的儿子应育之,让他经常到宝那里走动。宝的妻子黄氏,是思明府土官黄朝的女儿,她跟宝关系不好,暗中跟应育之勾搭上了。应育之就大力拉拢龙州的州吏,还多次派人跟向武州联络,请求向武州出兵帮忙。宝这个人平时蛮横霸道,还把一个叫王良的狡猾男子当看门人。楷知道王良恨宝,就挑拨离间,让王良里应外合,王良答应了。楷带着一千人马,晚上悄悄摸到宝的住所门口,喊着王良的名字。王良打开门放楷的兵进去了,他们控制了宝的住所,杀了宝,对外宣称是盗贼所为。应育之也带着一千人马占据了龙州,还跟黄朝联络,请求他出兵支援。
都御史蔡经让副使翁万达想办法对付赵楷。翁万达觉得赵楷狡猾多诈,不能轻举妄动。但是韦应巽这个人胆小怕事,考虑问题不周全,可以很快拿下他。先解决掉赵楷这个核心人物,其他的就能依次解决了。巡抚大人也同意这个计划。
翁万达到太平府办事,就派人以其他事情为由把赵楷召到朝廷来,然后把计划告诉他,说他该死,但又说赵楷很有本事,正需要他去龙州镇守一方呢。当时那些弹劾赵楷的人,故意不理睬这件事,州里的人民都哗然了。翁万达对赵楷更加厚待,赵楷相信了他,于是就带着一千精兵去见翁万达,并且把三十一个村庄的地盘都献上去了。
翁万达把赵楷和州里的头目邓瑀等人召来见面,然后埋伏好的壮士突然冲出来抓住他们,说:“你的罪行很大,你自己想想办法吧。要是你死了,我们还可以给你儿子留个官做。”赵楷觉得自己没活路了,就亲笔写信告诉他的同伙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造反也没用了,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儿子,保住赵家的香火吧。”翁万达当场杖毙了赵楷,然后把赵楷的信给州里的人看。当时赵楷的儿子匡时才四岁,翁万达就立他为继承人,整个州都平定了。然后把十三個村庄还给了龙州,十八个村庄划归崇善县管辖,这样龙州赵氏的爵位得以保留。
归顺州,以前是土司管辖的地方,属于镇安府。永乐年间,镇安府知府岑志纲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岑永纲派去管理那个地方,后来传给了他的孙子岑瑛,岑瑛多次带兵出力效忠朝廷。弘治九年,总督邓廷瓒说:“镇安府的归顺峒,以前是州治,洪武初年被撤销了。现在峒主岑瑛经常为朝廷效劳,请求恢复州治,授予他土官知州的职位。如果需要出兵,可以调动五千土兵,每年还要派两千土兵到梧州听候调遣。”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还增加了流官吏目一名。岑瑛死后,他的儿子岑璋继承了他的职位。岑璋又上奏朝廷,请求把归顺州改隶属布政司。
老张啊,那可是个智多星。田州的岑猛,因为干坏事被朝廷问罪了,都御史姚镆准备带兵去讨伐他。巧的是,这岑猛是老张的女婿。姚镆担心老张会帮着岑猛,就找都指挥沈希仪商量对策。沈希仪心里门儿清,知道老张的女儿在岑家不受宠,而且他恨岑猛,更知道他手下有个千户叫赵臣跟老张关系好。于是,沈希仪就派赵臣去跟老张说,让他帮忙对付岑猛。老张一听就答应了。
那时候,岑猛的儿子邦彦正守着工尧隘,老张就假装派了一千兵去帮邦彦,还说:“朝廷大军要来了,因为你跟岑猛是亲家,肯定也会被牵连。现在我派精兵来支援你,你可得好好守住!”邦彦一听,高兴地接受了。老张又派人告诉沈希仪:“我已经派人从内部策应了!”田州的兵打得那叫一个拼命,其他将领都没办法攻下工尧隘,只有沈希仪带兵硬着头皮上了。打了三回合,那些归顺的士兵大喊:“败了!”田州兵一听,吓坏了,四散而逃。沈希仪带兵乘胜追击,斩首几千级,邦彦也战死了。
岑猛听说战败了,想自杀。可老张早就准备好了个小院子,派人去请岑猛。岑猛当时慌得不行,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带着官印跟着老张走了,投降了。老张假装帮岑猛写奏章,催他交出官印,然后偷偷盖上印章。老张拿到官印后,就毒死了岑猛,砍下他的头,和官印一起装进箱子里,走小路送去了军营。可惜啊,半路上被人给使绊子,说他坏话,最后连功劳都没捞着。
老张死后,他二儿子张瓛继承了他的位置。嘉靖四年,提督盛应期说张瓛以前帮着岑猛反攻泗城,让他戴罪立功,带兵去打贼寇赎罪。张瓛就去了。嘉靖十四年,四州卢苏叛乱,朝廷又让张瓛去攻打镇安府。张瓛攻破了镇安府,还把岑真宝父母的坟墓给刨了。这事儿传到朝廷,张瓛被撤职了,不过朝廷又允许他立功赎罪。后来,张瓛又去交趾打仗,死在了战场上。他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万历年间因为进贡马匹超过期限,只领到一半的赏赐。
话说向武州,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横山寨管辖。元朝的时候,它归田州路管。它的地界,东北边挨着田州,西边挨着镇安,南边挨着镇远。朱元璋当皇帝第二年(洪武二年)七月,那边的土官黄世铁派人送来了马匹和土特产。皇帝高兴,就封黄世铁当向武州知州,还允许他世袭这个官职。过了二十一年,广西布政司上报说向武州的蛮族造反,不服管教。当时,都督杨文佩拿着征南将军的印信,正在讨伐龙州、奉议等地,后来又奉命带兵去向武州。杨文佩手下右副将军韩观又分兵去讨伐都康、向武、富劳等州县,结果黄世铁被杀了。后来兵部尚书唐铎建议,在向武州设置一个守御千户所。
永乐二年,那边的土官知州黄彧派头目罗以得送来了马匹,皇帝赏赐了钱币。宣德四年,以前的土官知州黄谦的儿子黄宗荫也送来了马匹,皇帝也赏赐了钱币。嘉靖四年,田州的岑猛造反了,向武州的土官竟然帮着岑猛打仗。当时提督盛应期觉得必须得好好收拾他们,就下令向武州出兵讨伐叛贼,算是将功赎罪。十六年,田州的卢苏又造反了,镇安的土官岑真宝带着兵投靠了岑邦佐,卢苏就向向武州求救。结果向武州的土官黄仲金跟岑真宝有仇,就和卢苏联合起来,打败了镇安。这事儿捅到朝廷,黄仲金被撤了官职。过了二十七年,因为黄仲金后来听从调遣,立了功,朝廷又允许他继承原来的官职,还免了他去北京。四十二年,他又因为平定了瑶族叛乱,朝廷赏赐他四品官服。
向武州管辖着一个县,叫富劳县,这是元朝设立的。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被蛮族控制了。建文帝时期又恢复了,还是属于向武州管。永乐初年,武林县被撤销,并入了富劳县。富劳县的土官也是黄氏家族世袭的。
话说奉议州,这是宋朝设立的州,一开始归属于静江军管辖,后来划归广西经略安抚司。到了元朝,它又变成了广西两江道宣慰司的地盘。
朱元璋当皇帝初期,当地土官黄志威,原本是田州府的总管,主动来投降了朝廷。洪武二年,皇帝下诏书任命他的儿子黄世铁为奉议州知州,而且这个官职还可以世袭。洪武三年,黄志威还亲自进京朝见皇帝,献上贡品。洪武六年,朝廷招抚了奉议州等一百一十七个地方的百姓,大家都乖乖地归顺了。皇帝很欣赏黄志威的功劳,就把安州、侯州、阳县都划归到奉议州管辖。洪武七年,皇帝又任命黄志威为奉议州知州,还兼任守御,直接隶属于广西行省。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奉议州知州黄嗣隆派人进贡马匹和各种土特产,皇帝赏赐了他不少银子。
话说二十八年那年,广西布政司上报朝廷说,奉议、南丹等地蛮人造反,不服管教。当时,都督杨文正在龙州打仗,战败后投降了。皇上就下令把杨文的军队调到奉议去剿匪,还派使者给杨文带话:“最近听说奉议、两江等地的溪峒地区,树林茂密阴暗,蛇虫毒物藏在草丛里,一下雨,毒素就流进溪流里,人要是喝了就会死。你们的军队到了那里,扎营驻扎的时候,千万别喝山里的溪水泉水,小心中毒!最好是打井取水,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杨文领着广西都司和护卫官军两万人,又调集田州、泗城等地的土兵三万八千九百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军队到了奉议州,蛮寇听说官军来了,都躲进了山里,占据险要地势,死守不出。杨文指挥将领们分兵追捕,又调遣参将刘真等人带兵,从不同的路线进攻南丹的叛军。一开始,杨文他们把军队驻扎在奉议州的东南,分兵追捕匪徒,同时派人招降那些被胁迫的百姓。那些贼人呢,就烧毁了自己的房子,逃到山谷里,依靠险要的地形,筑起栅栏据守。杨文率领将士们多次攻破他们的防线,贼寇溃不成军,四处逃窜。
左副将军韩观等人就分兵追剿都康、向武、富劳、上林等州县,攻破了他们的更吾、莲花、大藤峡等寨子,斩杀了向武土官黄世铁以及他的党羽一万八千三百多人,招降了六百四十八户蛮民,让他们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并把他们迁到象州武山县。这样一来,蛮寇之乱终于平息了。当时,兵部尚书退休的唐铎参与军事议事,因为他觉得朝廷每次平定叛乱后,都要派兵驻守,所以就和将领们一起商量,决定在奉议等地以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地设置千户所,派驻官兵镇守。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
宣德二年,当地土官黄宗荫派人进贡马匹。这没什么特别的。
正统五年,黄宗荫这个人可就变了,他开始横征暴敛,甚至还想要杀害自己的母亲!他母亲逃跑了,结果黄宗荫拿侍女出气,把侍女给杀了。他母亲后来告了他。当时有个叫邓义的官员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就下令让总兵官柳溥和三个部门一起调查这件事,然后汇报结果。
嘉靖四年,田州的岑猛造反了,有个土官之前还帮着岑猛攻打泗城州。后来提督盛应期说,可以给他个机会改过自新,让他带兵去打反贼,以此来赎罪。后来,那个土官知州死了,州里就都由土判官来管事了。大家议论纷纷,说这个地方弹丸之地,三面都被田州围着,只有南边跟镇安接壤,形势非常危险。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在那边设置卫所,官员的任命制度跟宋朝元朝差不多,估计是想切断田州和镇安的联系,好各个击破。
江州的地界,东边到忠州,西边到龙州,南边到思明,北边到太平府。这个州是宋朝设立的,属于古代的万寨。元朝的时候属于思明路。明朝初期,土官黄威庆归顺了朝廷,被授予世袭知州的职位,朝廷还派了流官和吏目协助他管理州务,直接隶属于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因为平定瑶族和僮族有功,黄威庆的儿子黄恩被允许暂时担任知州。江州管辖一个县,叫做罗白县。洪武初年,土官梁敬宾归顺朝廷,被授予世袭知县的职位。梁敬宾死后,他儿子梁复昌继承了他的职位。永乐年间,梁复昌跟随军队征讨交趾,战死沙场,他的儿子梁福里继承了他的职位。
思陵州,是宋朝设立的,属于永平寨。元朝的时候属于思明路。洪武初年,被并入思明府。洪武二十一年又重新设立了思陵州。洪武二十七年,土官韦延寿进贡了马匹和土特产。宣德四年,护印土官韦昌来朝贡马,皇帝赏赐了他钱币。正统年间,朝廷对思陵州的贡赐都按照制度进行。思陵州的边界,东边到忠州,西北到思明,南边到交趾。
琼州,位于大海环绕之中。汉武帝平定南粤之后,才设立了珠崖、儋耳两个郡。经过晋朝、隋朝、唐朝、宋朝,琼州地区叛乱和归顺的情况反复无常,具体记载在以前的史书里。元朝改设琼州路,隶属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天历年间,又改名为乾宁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平定广东后,乾宁安抚司改名为琼州府,崖州的吉阳军、儋州的万安军都变成了州,南建州则改名为定安县,隶属于琼州府。
六年后,儋州宜伦县的百姓陈昆等人造反,攻占了州城。广东指挥使司上奏说:“最近儋州有山贼作乱,我们已经调兵去剿灭了。儋州和万州山区广阔,地势险要,应该设置军队驻守。”于是朝廷下令在儋州和万州设立守御千户所。七年,儋州的黎族人符均胜等人又造反,海南卫指挥张仁率兵平定了叛乱。此外,海南罗屯等地的黎族人也作乱,千户周旺等人平定了叛乱。澄迈县的贼人王官舍作乱,典史彭祯带领民兵将其抓获斩杀。
十五年,万州和崖州的百姓陈鼎叔等人作乱,攻陷了陵水县,被海南卫的官兵打败,追到藤桥,斩杀了陈鼎叔等三百多人,其余的叛乱分子也都平定了。十七年,儋州宜伦县的黎族人唐那虎等人又造反,海南卫指挥张信率兵讨伐。那虎和他的同伙郑银等人逃跑了,张信追捕并抓获了他们,押解到京城。琼州知州魏世吉收受了贿赂,竟然放走了郑银。皇帝对兵部说:“知州不能抓贼,官兵抓到贼后知州反而放走他,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下令派壮汉在琼州府杖责魏世吉,并责令他抓捕被放走的郑银。
永乐三年,广东的最高长官说:“琼州管辖的七个县和八个山区,住着八千五百个黎族人,崖州那边还有十八个村子,一千多户人家,都已经归顺朝廷了,只有罗活那些山区的黎族人还没归顺。”皇上就下令派通判刘铭带着圣旨去劝说他们。
御史汪俊民接着说:“琼州四面环海,海里还有大小五指山,黎母山等等,这些地方都住着归顺和没归顺的黎族人。这些年来,军队和老百姓有一些逃到黎族山区里去了,甚至还勾结生番,骚扰百姓。朝廷多次派人去招安,但黎族人性格顽固凶狠,根本不信。而且那里的山高水险,气候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很容易染上瘴气,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我最近听说宜伦县有个归顺的黎族峒长叫王贤祐,他曾经奉命招抚黎民,成功劝降了不少人。建议皇上再次下令让王贤祐去,给他一些官职,让他去招安那些不服管的黎族人,并且警告各山区的头领,不准收留逃犯。那些已经归顺的黎族人,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农产品纳税,免除其他的徭役;那些新归顺的生番,免税三年;至于山区的头领,根据他们招安的人数多少,给他们相应的官职。这样一来,黎族人大概就能乖乖听话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然后又派知县潘隆本带着圣旨去劝说那些还没归顺的黎族人。
话说四年前,琼州府下面一些黎族山寨的头领,罗显、许志广、陈忠等等三十三个人,来京城朝拜皇帝。一开始,因为很多黎族人没被朝廷管辖,所以朝廷派了铭去招抚他们。到了这时候,已经有上万户黎族人归顺了朝廷。罗显他们跟着铭一起进京,还请求让铭继续管辖他们。皇帝就任命铭为琼州知府,专门负责安抚黎族,还给罗显他们这些人分别授予知县、县丞、巡检之类的官职,赏赐了帽子、衣服、钱币,打发他们回去了。从那以后,黎族人都很感动,纷纷归顺朝廷。
琼山、临高等县的黎族山寨头领王罚、钟异、王琳等人也来朝拜皇帝,皇帝就封他们为主簿、巡检。六年后,铭又带领着黎族山寨头领王贤祐、王惠、王存礼等人来朝贡马匹。皇帝任命王贤祐为儋州同知,王惠、王存礼为万宁县主簿。八年后,文昌县斩脚寨的黎族头领周振生等人归顺了朝廷,朝廷赏赐他们钱币,并且让他们继续去招抚其他的山寨。
九年后,临高县的典史王寄扶奉命招抚黎族,招来了两千多户黎族人,并且带着黎族头领王乃等人来朝拜。皇帝任命王寄扶为县主簿,并且赏赐王乃等人钱财。十一年后,琼山县东洋都的居民周孔洙招抚了包黎等村的黎族人王观巧等人,共计二百三十户,他们愿意登记成为朝廷的百姓,朝廷就同意了。临高县的居民黄茂奉命招抚深峒、那呆等二十四座黎族山寨,带领黎族头领王聚、符喜等人来朝贡马匹,归顺的黎族百姓有四百多户。
总共算下来,前后招抚的黎族,一共有一千六百七十个山寨,三万多户人家,这些都是按照朝廷的户籍记录来统计的。
十四年的时候,王贤祐带着黎族峒首王撒、黎佛金他们来朝贡,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皇帝吩咐礼部说:“黎族人住在海南岛那么远的地方,都慕名而来归顺朝廷,如果频繁朝贡,就不是真心想安抚他们的意思了。从现在开始,黎族的土官和峒首都三年朝贡一次,就定为法令吧!”
十六年,感恩土知县楼吉禄率领峒首进贡马匹。十九年,宁远土县丞邢京率领峒首罗淋来朝贡。那时候,崖州老百姓因为私人恩怨打了起来,卫指挥使利渔想趁机捞好处,就派兵去镇压。琼州知州王伯贞坚决反对,说:“他们只是自己内部互相仇杀而已,并没有攻城掠地、杀害百姓的恶行,没必要出动官兵。”卫指挥使不听,王伯贞就派宁远县丞黄童去调查。调查结果确实是私人恩怨引起的械斗,抓捕治罪了几个人,黎族人也就平静下来了。
宣德元年,乐会土主簿王存礼等人带着黎族首领黎宁和万州黎族百姓张初等人来朝贡,皇帝对尚书胡濙说:“黎族人住在海岛上,不懂礼仪,反复叛乱归顺,以前专门设置官吏去安抚他们,现在他们来朝贡了,应该多赏赐他们一些东西。”九月,澄迈县黎王观珠、琼山县黎王观政等人聚集民众杀害了琼山土知县许志广,还流窜抢劫乡村,杀害抢掠百姓和牲畜,皇帝下令让广东三司调查清楚情况并讨伐他们。
第二年,指挥使王瑀等人追捕黎族叛贼,军队到达金鸡岭,叛贼集合众人抵抗,结果被击败,活捉了贼首王观政和两百六十二名同伙,斩首二百六十七颗,其余溃散逃进山里。朝廷招抚了八百一十二户黎族人让他们重新务农,并将战报上奏朝廷,并将王观政等人押解到京城。皇帝对尚书蹇义说:“蛮族人的性情虽然难以驯服,但是他们之所以发生变乱,一定有原因。应该严格告诫负责安抚黎族的官员,要宽容地对待他们,如果他们生事造反,国家自有法律来处置。”
明正统九年,崖州的守备千户陈政听说黎族人作乱,就和副千户洪瑜带兵去抓捕。他们包围了一个黎族村庄,黎族首领出来见他们,陈政他们竟然直接把首领杀了! 之后,他们还命令士兵孙得等十五个人放火烧毁黎族人的房屋,杀害了几个黎族人的妻儿,并且抢走了他们的财物。黎族人彻底愤怒了,陈政和一百多个官兵都被黎族人杀死了。巡按御史赵忠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洪瑜因为激化了矛盾,被判处死刑。
景泰三年,朝廷给万州判官王琥下了一道圣旨,说:“你祖父善于招抚黎族人,所以被朝廷封为土官。你也能继承你父亲的遗志,而且已经做了很多年了。现在特地给你下旨,让你去安抚管理范围内的黎族村寨,让他们安心务农,不要效仿其他地方黎族人的行为。官兵也不准擅自进入村寨,扰乱黎族人,激起他们的反抗。”
天顺五年,朝廷给两广巡抚叶盛下旨,说海南岛有五百多黎族叛乱,占据了城池,要他立刻赶到琼州,想办法安抚和抓捕叛乱的黎族人,不能让他们越闹越大。
弘治二年,崖州以前的土官陈迪的孙子陈迪孙和进士陈崇祐来朝贡。因为他们能安抚那些逃亡的黎族人,让他们重新务农,朝廷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十五年,黎族叛乱首领符南蛇造反,镇守的军队去讨伐,却没能拿下。户部主事冯颙上奏说:“府治在海南岛的南部。那里有五指山地区,黎族人和汉族人杂居。外面有三州、十县、一卫、十一所。永乐年间,朝廷设置了土官和州县来管理他们,黎族人民都安居乐业。成化年间,黎族人造反,朝廷三次派兵征讨。将领们贪图战功,滥杀无辜。到了弘治年间,知府张桓、余浚贪污腐败,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彻底失去了黎族人的民心,这才酿成了今天符南蛇叛乱的祸事。我本人是海南本地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请求朝廷重新考察,恢复原先世袭土官和土官子弟的职位,让他们各自召集土兵,可以得到几万人,听从镇守和巡按官员的节制。谁能抓住符南蛇这个首恶,就恢复他祖上的官职。用黎族人对付黎族人,不出几个月就能取得战果。”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嘉靖十九年,广东总督蔡经说海南崖州、万州的黎族人造反了,打到城下,请求朝廷在琼州设立参将,驻军防守。后来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崖州土匪头子那燕带着四千多人又造反了,朝廷就派了九千广东广西的兵去剿匪。
有个叫郑廷鹄的给事中就上书说:琼州的黎族人住在深山老林里,州县的城镇反而包围在他们外面。他们的地势比我们高,土地肥沃,而我们的土地又贫瘠;他们人多势众,而我们兵力分散。所以自从琼州建州以来,一千六百多年了,几乎每年都受黎族人的侵扰,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严重了!现在这黎族叛乱,光靠九千兵马可不行,必须再调来一些狼山(指广西地区)的官兵,还要招募一些民间壮丁,凑个几万人马,然后四面出击,才能拿下他们。
以前大规模剿灭黎族叛乱,主要有两次。元朝至元辛卯年(公元1321年),曾经把黎族人的老巢都端了,还在五指山上刻了石碑。当时还设立了屯田府,建了定安、会同两个县,可惜战略没彻底执行到位,所以收复的地盘又丢了。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又曾经派大军去攻打黎族人的巢穴,到处都打到了。后来有人建议,德霞(地名)地势平坦,可以建城立邑,招募新居民来耕种守卫。这个计划也开始实施了,结果半途而废,反而成了黎族人的资粮,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我现在建议三点:
第一,崖州黎族三面都被州县包围着,只有东面跟郎温、岭脚这两个峒的黎族人接壤,而这两个峒的黎族人实际上是万州陵水地区的叛军。如果崖州的叛军被攻击,他们一定会借助这两个峒的叛军从东面来袭击我们,分散我们的兵力。所以应该先派一支奇兵去攻打这两个峒,然后主力部队再直接进攻崖州的叛军。这样他们就顾不上互相支援了,消灭他们就有希望了。听说那燕已经跑到凡阳去联合岭脚的黎族叛军了,他们肯定会在各个方面迷惑我们,散布谣言,来动摇其他黎族部落归顺朝廷的心。所以应该发布安抚告示,消除他们的疑虑。
隋朝和唐朝的郡县,地图上都能查到,现在很多都被黎族占据了。把他们平定之后,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恢复原状,那些德霞、千家、罗活等肥沃的土地,都应该还给州县,设立屯田,一边耕种一边守卫。然后从罗活、磨斩开路,到达定安;从德霞沿着溪水到达昌化。道路四通八达,城镇互相连接,这样不仅能震慑奸邪,消除隐患,而且王道也会更加开拓。
接下来,军队威风已经打出来了,应该在德霞设立参将府,各个州县允许他们便宜行事,以安定民心。那些新归附的黎民百姓中,如果有人心怀异心,就把他迁移到海北地区去屯田,或者编入附近卫所的军队名册,就像汉朝迁移潳山蛮一样。还要挑选仁慈明智的官员,让他们长期在任上安抚黎民,这样琼州百姓就能得到万世之福了。
这个奏疏递交兵部讨论后,皇帝都批准了。万历二十九年,总兵官陈圭、总督欧阳必进等人督率军队进剿,斩杀土匪五千三百八十人,俘虏一千四百九十九人,缴获的牛羊和器械是他们的好几倍,招抚了三百七十六人。捷报传来,皇帝很高兴,赏赐陈圭、欧阳必进禄米,并给予荫袭官职的奖励,具体等级有所不同。
万历十四年,长田峒的黎族出来抢劫,兵备道派兵抓捕并杀死了他们。草子坡的黎族召集人马前来报复,在长沙营发生战斗,斩杀黎族首领一百多人,于是黄村、田尾等地的黎族都投降了。
琼州的黎族,住在五指山里的叫生黎,不和州里的人来往。山外的叫熟黎,他们会耕种州里的土地。他们原本姓黎,后来很多人改姓王和符。熟黎的土地里,有一半是湖广、福建的奸民逃犯,还有南宁、恩施、藤县、梧州、高州、化州等地的逃亡劳役人员,他们看中了这块土地,就占领了,各自称王称霸当酋长。成化年间,副使涂棐想了个办法,逐渐把他们编入差役制度。弘治年间,符南蛇造反,连累了好几个郡县,那些小喽啰们不断侵扰,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