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上面列了一大堆衣服,文武官员的、命妇的、家属的、内侍的、仪仗队的、老百姓的、乐队的、军队的、外国使臣的,还有和尚道士的衣服颜色都写上了。
然后呢,大臣们的衣服,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就规定好了公服和朝服,然后赏赐给百官。当时礼部就说了:“各位官员之前都领过散官,这个散官的品级和他们现在担任的职务品级不一样啊。比如御史董希哲,之前被授予朝列大夫澧州知州的散官,但现在干的是七品官;还有省司郎中宋冕,之前被授予亚中大夫黄州知府的散官,现在干的是五品官。散官和现在职务的品级不一样,所以衣服颜色肯定不能一样,得规定一下。” 然后皇帝就下令让相关部门商量解决。
礼部又说:“唐朝的规定,衣服颜色都是按照散官的品级来的。元朝的规定,散官和现在职务,都按最高的那个算衣服颜色。咱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衣服颜色也是按照散官来的,跟唐朝一样。” 最后就决定了,衣服颜色按照散官的品级来定,不管现在是什么官职。所以赏赐的袍子和腰带也都是按照散官的品级来发的。
过了三年,礼部又说了:“历朝历代的喜好都不一样。夏朝喜欢黑色,商朝喜欢白色,周朝喜欢红色,秦朝喜欢黑色,汉朝喜欢红色,唐朝喜欢黄色,旗帜是红色的。现在咱们国家继承元朝之后,又学习周、汉、唐、宋的制度,那衣服颜色最好还是红色。” 皇帝就同意了。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参加重大祭祀、庆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以及颁布诏书、宣读文件、进献奏章、传达旨意这些场合,都要穿朝服。朝服的款式是:戴梁冠,穿红色罗衣,里面是白色纱中单,衣领用青色装饰,下穿红色罗裳,边缘也是青色,系上红色罗蔽膝,腰间束着红白两色丝织的大带和皮革带,佩戴朝服绶,穿白袜黑鞋。
一品到九品官员的朝服,主要区别在于梁冠上的梁数不同。一品官员的梁冠是八梁,还要戴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冠上前后各有一对玉蝉;侯爵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是金蝉;伯爵也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是玳瑁蝉。所有官员的梁冠上都要插雉尾,只有驸马和侯爵一样,不用插雉尾。一品官员的梁冠是七梁,不用笼巾貂蝉,皮革带和佩饰都是玉制的,绶用黄、绿、赤、紫四种颜色织成云凤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玉环;二品官员是六梁,皮革带,绶环用犀牛角制成,其他和一品官员相同;三品官员是五梁,皮革带用金制成,佩饰用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云鹤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金环;四品官员是四梁,皮革带用金制成,佩饰用药玉,其他和三品官员相同;五品官员是三梁,皮革带用银制成,并刻有花纹,佩饰用药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盘雕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镀金的银环。一品到五品官员的笏板都是象牙制的。六品、七品官员是二梁,皮革带用银制成,佩饰用药玉,绶用黄、绿、赤三种颜色织成练鹊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银环。只有御史的朝服上才有獬豸图案。八品、九品官员是一梁,皮革带用乌角制成,佩饰用药玉,绶用黄、绿两种颜色织成鸂鶒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铜环。六品到九品官员的笏板都是槐木制的。至于武官的朝服,以及那些负责警卫的官员,他们的朝服款式又另有规定。那些没有品级的杂职官员,参加大朝会和进献奏章时,只需要穿普通的官服就可以了。
洪武三十年规定,九品官也可以穿朝服。嘉靖八年,朝服制度又做了修改。梁冠样式不变,上衣是红色罗衣,青色边缘,长度超过腰部七寸,不能遮住下裳;中单是白色纱衣,青色边缘;下裳七幅,前面三幅后面四幅,每幅都有三道褶皱,红色罗衣,青色边缘;蔽膝上缀有皮革带;绶带的花纹样式根据品级而定;皮革带在后,绶带系在皮革带上,并遮盖住皮革带;绶环也根据品级不同,用玉、犀牛角、金、银、铜制成,不再织在绶带上;大带里外都是白色,只有两耳和下垂的边缘是绿色的,并用青色丝带系住;皮革带样式不变;佩玉按照《诗经》的规定制作,取消了双滴和二珩;三品以上官员佩玉,四品以下官员佩药玉;袜子和鞋子样式不变。万历五年规定,百官元旦朝贺时,不准穿红色鞋子。以前,十一月百官都要戴暖耳,这一年规定,外地官员和举人、监生不准戴暖耳入朝。
以前啊,官员们去祭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员都要轮流献祭陪祭,这时候就得穿祭祀的衣服。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规定了一品到九品官员的祭服:上衣用青色的罗纱做的,里面是白色的纱单衣,衣领都是黑色的;下裳是红色的罗纱做的,也是黑色的边;还有红色的罗纱做的蔽膝;衣领是方领,衣襟是曲领。冠帽、佩饰这些东西,等级和朝服一样。 还规定了官员家里祭祀用的衣服。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不用方领曲领;四品以下的官员,就不用佩饰了。
嘉靖八年的时候,又重新规定了百官的祭服。上衣还是青色的罗纱做的,黑色的边,跟朝服一样;下裳是红色的罗纱做的,黑色的边,也跟朝服一样。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子鞋子这些,都跟朝服一样。不过,像祭祀牲畜、祭祀日月星辰、举行耕祭、祭祀历代帝王这些场合,锦衣卫的堂上官就穿得不一样了,他们穿大红色的蟒袍,上面绣着飞鱼图案,戴乌纱帽,系鸾带,还佩带着绣春刀。祭祀太庙、社稷的时候,他们就穿大红色的便服。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规定了文武官员的公服。每天早朝、晚朝、奏事,还有侍班、谢恩、辞谢的时候,都要穿公服。在外地的文武官员,每天上衙也要穿。这公服啊,是盘领右衽的袍子,用细绢丝绸或者纱罗绢做的,袖子宽三尺。一品到四品穿绯红的袍子;五品到七品穿青色的;八品九品穿绿色的;那些没入流的杂职官员,袍子、笏板、腰带都跟八品以下的一样。公服上的花纹也有讲究,一品官是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二品是小独科花,直径三寸;三品是散答花,没枝叶,直径二寸;四品五品是小杂花纹,直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是小杂花,直径一寸;八品以下的就没有花纹了。
幞头呢,有漆制的和纱制的两种,展角长一尺二寸;那些杂职官员的幞头,以前是垂着带子的,后来规定展角,不用垂带了,跟入流官员一样。笏板,样式跟朝服上的配套。腰带,一品官用玉的,可以是雕花的,也可以是素的;二品用犀牛角的;三品四品用金荔枝形的;五品以下用乌角的。袜子用青色的革制袜子,袜口垂着挞尾;鞋子是黑色的靴子。后来,平常上朝就穿便服了,只有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才穿公服上朝。那些武官要是值班守卫,穿的衣服颜色另有规定,不按这个规矩来。公侯、驸马、伯这些人的衣服颜色、花纹和腰带都跟一品官员一样。文武官员的衣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织造花纹,就用素色的。百官上朝,下雨下雪可以穿雨衣。在奉天殿、华盖殿、武英殿这些地方奏事,必须穿履鞋,不然御史就要弹劾了。
万历五年又规定,平常上朝都可以穿本色锦绣的衣服了;但是朝觐、辞谢、谢恩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入流,都要穿公服行礼。
明朝洪武三年,朝廷规定了文武官员的常服:平时上朝办事,统一穿乌纱帽、圆领衫,系上腰带。这腰带的材质,一品官用玉,二品官用犀牛角做的花纹带,三品官用金丝镶嵌的花纹带,四品官用素金带,五品官用银丝镶嵌的花纹带,六品、七品官用素银带,八品、九品官用乌角带。退休的官员和因为侍奉父母而辞官在家的人,可以穿乌纱帽,系腰带。而那些因为犯错被降职的官员,穿的衣服就跟老百姓一样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又规定,公侯伯和驸马的腰带跟一品官员一样,而那些杂职官员的腰带则跟八品、九品官员一样。
洪武六年,朝廷又规定了朝官常服要穿礼鞋。之前,官员上朝,下雨天都穿钉子靴,声音很大,吵到殿里了。侍仪司就建议禁止穿钉子靴。朱元璋说:“古代上朝都穿鞋子,从唐朝才开始穿靴子。那就规定朝官穿软底皮鞋,套在靴子外面,下了朝再脱掉。” 礼部觉得这样有点奢侈,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就上奏章请求禁止。朝廷下令禁止,同时参考汉朝和唐朝的制度,制定了新的规定,让大家遵守。 具体来说,一品、二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绫罗、彩绣,帽子顶端和帽珠用玉;三品到五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绫罗,帽子顶端用金,帽珠除了玉,其他材质都可以;六品到九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绫罗,帽子顶端用银,帽珠用玛瑙、水晶、香木。一品到六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绣四爪金龙。
礼部又提了个建议:“品级高的官员见长辈,穿朝服,这不太合适。应该另外设计一种衣服,就是梁冠、绛色衣服、绛色下裳、革带、大带、白色长袜、黑色皮鞋、佩绶,衣服不用镶边。三品以上的官员佩绶,三品以下的官员不佩绶。” 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话说,第二十二年的时候,规定文武官员下雨要戴雨帽,公差出门也要戴帽子,但是进城就不许戴了。
第二十三年的规定就更细致了,文官的衣服,衣长从领子到下摆,要离地一寸,袖子要长过手,然后又往回收一些,到肘部。公侯驸马跟文官的衣服一样。武官的衣服要离地五寸,袖子要长过手七寸。
第二十四年,又规定了公侯驸马伯的官服,上面要绣麒麟和白泽。文官的官服,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杂职官员绣练鹊;负责监察的风宪官则绣獬廌。武官的官服,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还规定了品级官员平时穿的衣服,要用各种颜色的纻丝、绫罗、彩绣。官员的衣服和帐幔,不许用黑色、黄色、紫色这三种颜色,也不许织绣龙凤图案,违反规定的人,染坊和织造的人都要受罚。上朝的人,一年四季都要穿带颜色的衣服,不许穿纯素色的衣服。
到了第三十年,又规定退休官员的衣服颜色和在职官员一样,如果参加朝贺、谢恩或者辞别朝廷,都要穿戴正式的官服。
1451年,皇上命令锦衣卫的指挥使们,可以穿戴绣有麒麟图案的衣服。到了1458年,规定老百姓和官员的衣服都不能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真狮子、四种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这些图案,还有玄色、黄色、紫色以及深黑色、黑色、绿色、柳黄色、姜黄色、明黄色这些颜色都不能用。1490年,朝廷规定,公侯伯、文武大臣以及镇守、守备官员,要是违规请求穿蟒袍、飞鱼服,监察部门就要弹劾他们,按重罪处罚。
1516年,朝廷设立了东西两个官厅,所有的将士都穿黄色的罩甲。全国上下都跟着学,穿金红色盛装的人,也必须在外面套一件黄罩甲。都督江彬他们,在红色的帽子上,还装饰着靛蓝色染色的天鹅羽毛,这可是身份的象征!地位高的官员戴三根天鹅翎,地位次一些的戴两根。兵部尚书王琼得到皇上赏赐的一根天鹅翎,戴着它去教场,自己觉得受到了特别的恩宠。后来皇上出巡,负责督运军饷的侍郎、巡抚都御史,都穿着罩甲去迎接皇上。1518年,皇上回京,下令迎接皇上的官员要穿曳撒、戴大帽,系鸾带。接着又赏赐群臣每人一件大红色纻丝罗纱衣服。衣服的颜色等级是:一品官穿斗牛纹,二品官穿飞鱼纹,三品官穿蟒纹,四品、五品官穿麒麟纹,六品、七品官穿虎、彪纹;翰林院和监察部门的官员不管什么品级都可以穿,只有六品以下的部曹官员不能穿。当时文官的衣服也用走兽图案,但麒麟纹的衣服竟然能到四品官才能穿,这可是件稀罕事!
1521年,世宗皇帝即位,下诏说:“最近滥用玉带、蟒龙、飞鱼、斗牛这些图案的衣服的人太多了,很多小官小吏甚至地方将领都通过各种手段请求穿这些衣服,现在一律不准。武职低级官员僭越穿着公侯服饰的,也全部禁止。”1529年,再次禁止官员穿戴五彩缤纷、花里胡哨的衣服,以及违禁颜色的衣服。
皇上在位七年的时候,正式确定了官员在家休息时穿的衣服的样式。有个叫张璁的阁臣就说:“官员在家穿的衣服,以前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些不靠谱的人,就都穿奇奇怪怪的衣服,搞得礼仪制度乱七八糟的。请求效仿古代的玄端服饰,另制定一种简单朴素的衣服样式,公布天下,让上层和下层的人穿衣打扮有所区别。”
皇上就拿出了复制的《忠静冠服图》交给礼部,下令说:“咱们祖宗根据古代的制度,规定了官员上朝和祭祀时穿的衣服,都有等级差别。但是,一般人的想法,往往只注意在公开场合穿得体面,却忽略了私下里的穿着。古代圣明的君王很重视这个问题,制定了玄端服作为在家休息时穿的衣服。最近这些年,衣服款式奇形怪状,上下等级都分不清了,老百姓的心怎么能够安定呢?我参考了古代玄端服的样式,改名叫‘忠静服’,希望穿着它的人,在朝上能尽忠职守,在家能反省自己的过失。我已经画了图,写了说明,按照这个样式制作。在京城的七品以上官员,以及八品以上的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官员,在外地的方面官以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都要穿这种衣服。武官只有都督以上级别的才能穿。其他的人不许乱穿。”
礼部就拿着图样和说明在全国发布,各地都按照皇上的命令执行。这忠静冠模仿古代的玄冠,冠的形状和古代一样,用乌纱做帽顶。冠顶还是方方正正的,中间略微隆起,有三条横梁,上面都压着金线,边缘也用金线镶边。四品以下官员,不用金线,用浅色的丝线镶边。忠静服模仿古代的玄端服,颜色用深青色,用细密的丝纱制作。三品以上官员用云纹,四品以下用素纹,用蓝青色镶边,前后装饰着同等级的花纹补子。深衣用玉白色。腰带像古代大夫的腰带,青色外面,绿色边缘和里衬。鞋子是素色的,用青绿色的丝带系好。袜子是白色的。
话说十六年前,大臣们都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朝见皇上。兵部尚书张瓒穿着蟒袍,皇上当时就火了,问内阁大臣夏言:“尚书是二品官,怎么穿蟒袍?”夏言赶紧解释说:“张尚书穿的是皇上钦赐的飞鱼服,颜色鲜艳,看着像蟒袍而已。”皇上说:“飞鱼服怎么会有两个角呢?以后严禁这种做法!” 于是礼部就制定了新的规定,文武官员都不许随便穿蟒袍、飞鱼服、斗牛服,以及其他违禁的华丽衣服。只有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在京的五品堂上官和经筵讲官才能穿大红色的纻丝纱罗衣服。五品官员以及那些不是经筵讲官的,都得穿青绿色的锦绣衣服。遇到吉庆的日子,只能穿红色的布绒衣服。官员衣服的花样,都得按照品级来。锦衣卫指挥使和侍卫们还可以穿麒麟服,但是那些领俸禄但不是侍卫的,以及虽然是侍卫但只是千户百户的,都不许僭越穿麒麟服。
历朝历代赐给官员的衣服,情况是这样的:文臣中,在没到一品之前就得到赐玉带的,是从洪武年间学士罗复仁开始的。衍圣公的品级是正二品,穿织金麒麟袍和玉带,这是景泰年间入朝拜见皇帝时得到的赏赐。从此以后,这便成了惯例。内阁大臣赐蟒袍,是从弘治年间刘健、李东阳开始的。麒麟袍本来是公侯才能穿的,但内阁大臣也能穿,嘉靖年间严嵩、徐阶都受过赐。仙鹤服是文臣一品官的服饰,嘉靖年间成国公朱希忠、都督陆炳都穿过,因为他们都在玄坛供职。而学士严讷、李春芳、董份只是五品官,因为撰写青词也得到赐仙鹤服。后来皇上特意下令说,仙鹤服只能在供职的坛庙里穿,于是尚书们都不敢再穿仙鹤服了。后来又下令南京织造局织造闪黄色的补子麒麟、仙鹤服赐给严嵩,闪黄色可是皇上才能用的颜色啊!还赐给徐阶“教子升天蟒” 。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被赐穿坐蟒;武清侯李伟因为是太后的父亲,也受了赏赐。
仪宾的朝服、公服、常服,穿啥都得看他的品级,跟文武官员一样,区别只在于笏板必须是象牙的;常服的花样则和武官一样。弘治十三年的时候正式规定下来:郡主的仪宾得戴钑花金带,胸前背后绣着狮子;县主的仪宾得戴钑花金带,胸前背后绣着虎豹;郡君的仪宾戴光素金带,胸前背后也是虎豹;县君的仪宾戴钑花银带,乡君的仪宾戴光素银带,胸前背后都绣着彪。要是有人敢乱穿,那就没收他的帽子和腰带,让他戴个普通头巾,去儒学读书学习礼仪三年,好好反省反省。
状元和其他的进士,他们的衣服可就讲究了:状元戴的是两梁的帽子,穿绯红色的圆领袍子,里面是白绢的中单,系着锦缎做的绶带,还有蔽膝、纱帽、槐木笏板、光亮的银带、药玉佩,穿朝靴,戴毡袜,这些都是皇上亲自赏赐的,得在谢恩那天穿。进士的帽子像乌纱帽,不过帽顶比较平,帽沿宽大概一寸多,长五寸左右,用带子系着,帽子是用黑色的纱做的。衣服是深蓝色的罗袍,用青色的罗做边,袖子宽大。他们用的是槐木笏板,革带,青色的靴子,用黑色的角装饰,靴子后面还垂着个尾巴。殿试之后,这些衣服会在国子监发给他们,传胪那天穿。谢恩之后,去拜祭老师,完成释菜的仪式,才能换上常服,之前的帽子和衣服得留在国子监保存。
明朝洪武元年的时候,规定了命妇的穿戴。一品命妇,帽子上的花钗得有九棵树枝那么多的装饰,两边鬓角要戴九个钿(一种头饰)。衣服要穿翟衣,上面绣着九重翟鸟纹样。里面穿素纱中单,领子是黑色的黼领,裙子是红色的朱縠褾襈裾。蔽膝的颜色要和衣服一样,领子边缘用緅色(深紫色)的丝线,上面还要绣上重叠的翟鸟纹样,图案分两种等级。腰间系玉带,穿青色的袜子和鞋子,再佩上绶带。
二品到七品命妇的穿戴,依次递减,花钗、翟衣上的翟鸟纹样数量都减少,腰带的材质也从玉带变成犀带、金革带、乌角带,其他方面都和一品命妇差不多。一品到五品命妇的衣服颜色要和她们丈夫的官服颜色一样,用紫色;六品和七品命妇的衣服颜色要和她们丈夫的官服颜色一样,用红色。腰带的颜色也要和衣服颜色一致。
后来,洪武四年,因为皇帝和诸侯穿戴衮冕,皇后和命妇也穿袆翟(一种礼服),但大臣们穿的是梁冠绛衣(朝服),不用冕冠,所以觉得外命妇也不应该穿翟衣上朝。于是就让礼部讨论这事儿,最后决定:命妇上朝穿戴为山松特髻(发髻)、假鬓花钿(假发和头饰)、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披帛)。平时在家穿朱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的衣服。
一品命妇的朝服是金绣文霞帔,戴金珠翠首饰,挂玉坠;二品命妇穿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戴金珠翠首饰,挂金坠子;三品命妇穿金绣大杂花霞帔,戴珠翠首饰,挂金坠子;四品命妇穿绣小杂花霞帔,戴翠饰,挂金坠子;五品命妇穿销金大杂花霞帔,戴生色画绢起花妆饰,挂金坠子;六品和七品命妇穿销金小杂花霞帔,戴生色画绢起花妆饰,挂镀金银坠子;八品和九品命妇穿大红素罗霞帔,戴生色画绢妆饰,挂银坠子。
首饰方面,一品和二品命妇用金、玉、珠、翠;三品和四品用金、珠、翠;五品用金、翠;六品以下用金镀银,间或用珠子。
五年后,朝廷重新规定了官员家眷的冠服样式。一品命妇的礼服,头上戴着山松特髻,上面插着五根翠绿的松枝,还有八只金翟,嘴上衔着珠结。前面还有用珠翠做的翟鸟一只,珠翠花四朵,珠翠云喜花三朵;后面鬓角戴着珠梭球一个,珠翠飞翟一只,珠翠梳四支,金云头连三钗一支,珠帘梳一支,金簪两支;还有珠梭环一双。穿大袖衫,颜色是正红色。霞帔和褙子,都是深青色。里衣可以用纻丝、绫罗、纱等各种面料。霞帔上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还坠着钑花金坠子。褙子上也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
平时穿的衣服,戴的是珠翠庆云冠,上面装饰着三只珠翠翟鸟,一只金翟鸟,嘴上衔着珠结;鬓角戴着两朵珠翠花,小珠翠梳一双,金云头连三钗一支,金压鬓双头钗两支,金脑梳一支,金簪两支;还有金脚珠翠佛面环一双;手镯和钏都是金的。穿长袄长裙,颜色可以用各种纻丝、绫罗、纱。长袄的衣襟,可以用紫色或绿色,上面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腰带,用红绿紫三种颜色,上面也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金线缠枝花纹。
二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的金翟是七只,嘴上衔着珠结,其他的和一品命妇一样。平时穿的衣服也和一品命妇一样。三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是六只金孔雀,嘴上衔着珠结。前面用珠翠做的孔雀一只,后面鬓角戴着两支翠孔雀。霞帔上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孔雀图案,还坠着钑花金坠子。褙子上也绣着金线绣成的云霞孔雀图案,其他的和二品命妇一样。平时戴的冠上装饰着三只珠翠孔雀,两只金孔雀,嘴上衔着珠结。长袄衣襟和腰带,颜色是紫色或绿色,都绣着云霞孔雀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缠枝花纹,其他的和二品命妇一样。
四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是五只金孔雀,嘴上衔着珠结,其他的和三品命妇一样。平时穿的衣服也和三品命妇一样。五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是四只镀金银鸳鸯,嘴上衔着珠结。前面用珠翠做的鸳鸯一只,还有用小珠铺成的翠云喜花三朵;后面鬓角戴着两支翠鸳鸯,镀金银云头连三钗一支,小珠帘梳一支,镀金银簪两支;还有小珠梳环一双。霞帔上绣着云霞鸳鸯图案,坠着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也绣着云霞鸳鸯图案,其他的和四品命妇一样。平时戴的冠上装饰着三只小珠翠鸳鸯,两只镀金银鸳鸯,还有挑珠牌。鬓角戴着两朵小珠翠花,云头连三钗一支,梳一支,压鬓双头钗两支,镀金簪两支;还有银脚珠翠佛面环一双。手镯和钏都是镀金银的。长袄衣襟绣着云霞鸳鸯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缠枝花纹,其他的和四品命妇一样。
六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插着三株翠松,还有四只镀金银练鹊,嘴上衔着珠结。前面用镀金银做的练鹊一只,还有小珠翠花四朵;后面鬓角戴着珠梭球一个,两支翠练鹊,四支翠梳,银云头连三钗一支,珠缘翠帘梳一支,银簪两支。大袖衫可以用绫罗绸缎等各种面料。霞帔上绣着云霞练鹊图案,坠着花银坠子。褙子上也绣着云霞练鹊图案,其他的和五品命妇一样。平时戴的冠上装饰着三只镀金银练鹊,还有两只镀金银练鹊,以及挑小珠牌;手镯和钏都是银的。长袄衣襟和腰带,颜色是紫色或绿色,绣着云霞练鹊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缠枝花纹,其他的和五品命妇一样。七品命妇的礼服和常服都和六品命妇一样。八品和九品命妇的礼服,只用大袖衫、霞帔、褙子。大袖衫和七品一样。霞帔上绣着缠枝花,坠着钑花银坠子。褙子上绣着摘枝团花。戴的是小珠庆云冠。平时也戴小珠庆云冠,上面装饰着三只银间镀金练鹊,还有两只银间镀金练鹊,以及挑小珠牌;还有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一支,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两支,银间镀金脑梳一支,银间镀金簪两支。长袄衣襟和腰带都绣着缠枝花,其他的和七品命妇一样。最后还规定了命妇团衫的样式,用红罗制作,绣上重雉的数量来表示品级。一品九只,二品八只,三品七只,四品六只,五品五只,六品四只,七品三只,其余不用绣雉。
好家伙,这可是二十四年定制的朝服规定,听着就复杂! 意思就是说,官员家属去见皇后的时候,或者在家见公婆、丈夫,以及祭祀的时候,都要穿规定的礼服。公侯伯夫人的礼服跟一品官员夫人一样,都是大袖衫,颜色是正红色。一品到五品官员的夫人,衣服用的是细绢、丝绸、绫罗这些好料子;六品到九品的,就用绫罗和较次的绢了。 她们的霞帔和褙子都是深青色的。
公侯和一品、二品夫人的衣服上,用金线绣着云霞和翟鸟图案;三品、四品的是云霞和孔雀;五品是云霞和鸳鸯;六品、七品是云霞和练鹊。 这大袖衫的领子宽三寸,两边领子往下各一尺,中间三个纽扣,袖口两个,纽扣藏在衣襟里,行礼的时候才解开。 霞帔有两条,每条都绣着七只鸟,鸟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品级来定,前面四只,后面三只。 坠子的中间是刻着花鸟图案的金饰,四周是云霞图案,花鸟也和霞帔上的一样,根据品级不同而不同。 她们用的笏板是用象牙做的。
二十六年又改了一次规定,一品夫人的帽子,用金丝做装饰,上面有五只翟鸟形状的珠子,还有两个盛开的牡丹珠子,三个半开的牡丹珠子,二十四片翠绿色的云纹,十八片翠绿色的牡丹叶,一副翠绿色的帽圈,上面还装饰着八个金色的宝钿花,两个金色的翟鸟,两个翟鸟嘴里衔着珠子。二品到四品夫人的帽子,差不多,就是翟鸟珠子少了一颗,半开的牡丹珠子多了一颗。一品、二品夫人的霞帔和褙子都是云霞和翟鸟图案,坠子是金的。三品、四品的是云霞和孔雀图案,坠子也是金的。五品、六品的帽子,用的是镀金银丝做装饰,翟鸟珠子只有三个,牡丹珠子数量也变了。五品夫人的霞帔和褙子是云霞和鸳鸯图案,坠子是镀金的银的。六品的是云霞和练鹊图案,坠子是银的。七品到九品夫人的帽子,用的也是镀金银丝,翟鸟珠子只有两个,用的是月桂图案的珠子。七品夫人的霞帔、坠子、褙子跟六品的一样。八品、九品的霞帔绣的是缠枝花,坠子跟七品的一样,褙子绣的是摘枝团花。 哎,这古代的服饰制度,真是繁琐啊!
明朝洪武元年,礼部尚书崔亮接到皇帝的命令,开始制定官员及其亲属的服饰制度。规定了内外官员的父亲、哥哥、伯父、叔父、儿子、孙子、弟弟、侄子,都要戴乌纱帽,帽带是柔软下垂的,穿圆领衣服,系乌角带。
官员的祖母、母亲,以及和他们同住的儿子、孙子、弟弟、侄子、弟媳、侄媳的礼服,要根据官员的官职品级来定。一般来说,她们可以戴漆纱珠翠庆云冠,穿与官员品级相符的衫子,披霞帔,穿褙子,以及缘襈袄裙。但是,只有那些受过朝廷诰敕册封的女性,才能梳山松特髻。官员的妾室,在正式场合可以戴与官员品级相符的珠翠庆云冠和褙子。平时穿的衣服,则是销金阔领的长袄长裙。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又下令,文武官员的父亲、哥哥、伯父、叔父、弟弟、侄子、儿子、女婿,都可以穿靴子了。
明朝初期,宫里那些太监的衣服是这样的:戴乌纱描金的帽子,穿绣着花纹的窄袖衫,系着乌角带,脚上穿红面黑底的靴子。不过,要是哪个宫里失火了,他们穿的衣服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了。洪武三年,皇帝告诉宰相,内使监里还没正式官职的人,得给他们另外设计帽子,好和有官职的区分开。礼部就制定了规矩,内使监的人参加朝会,得按照他们的品级穿朝服或者公服。平时穿的衣服呢,是葵花纹的圆领衫,颜色随便;戴乌纱帽,系犀角带。没品级的就穿圆领衫,没胸前和后背的花纹,颜色随便,系乌角带,戴乌纱帽,带子垂下来。十五岁以下的,就只戴个小乌纱帽。《大政记》里记载,永乐年间以后,太监在皇帝身边侍候,就得穿蟒袍,样式像曳撒,左右绣着蟒,系着鸾带,这是平时穿的。稍微次一点的就是飞鱼服,只有当值的时候才能穿。那些比较得宠有权势的太监,皇帝会赏赐他们蟒袍,这可是文武一品大员都不容易得到的。单蟒的图案都是斜着的,坐蟒的图案是正着的,更尊贵。还有一种膝襕的,也像曳撒,上面绣着蟒,膝盖那里横着织着细小的云纹蟒,这主要是在南郊祭天或去皇陵的时候穿,方便骑马。要是皇帝召见或者宴请,君臣都不穿袍子,都穿这个;只是蟒袍有五爪和四爪的区别,襕的颜色有红黄之分而已。
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上奏说:“咱们大明朝的品级官员都没规定穿蟒袍,蟒蛇没角没爪,现在宫里好多太监都求着要穿蟒袍,这跟龙太像了,不合规矩!”皇帝就下令禁止了。十七年,皇帝又跟内阁大臣刘健说:“宫里那些太监太放肆了!”然后就说了说应该禁止的服饰颜色,说:“蟒、龙、飞鱼、斗牛这些图案本来就该禁止,不能私下里织造。要是以前赏赐的,穿旧了也就算了,不能自己再做新的穿。黑色、黄色、紫色、黑色这些颜色是绝对禁止的,就连柳黄、明黄、姜黄这些颜色,也应该禁止!”孝宗皇帝特别重视这件事,一再下令禁止,但是太监们已经骄横惯了,老习惯改不了,还是禁不住。一开始,太祖皇帝规定太监的衣服,他们的纱帽和大臣们的不一样,而且没有朝冠和幞头,也没有祭祀用的衣服。
到了万历初年,穆宗皇帝去太庙祭祀,戴着大榼冠,穿祭祀用的衣服,那些太监也跟着穿祭祀用的衣服。原来内府祭祀中霤、灶井这些神灵,都是派太监去的,所以太监们就自己设计了祭祀用的衣服,根本不是经过朝廷讨论决定的。
明朝洪武二年,礼部官员们商量决定了侍仪舍人的穿衣打扮。按照元朝的规矩,侍仪舍人在引导礼仪的时候,戴的是展脚幞头,穿的是窄袖紫衫,系着涂了金的束带,脚上穿的是皂纹靴。平时呢,他们戴乌纱唐帽,穿各种颜色的盘领衫,系乌角束带,但是衫子不能用黄色的。到了洪武四年,中书省又规定,侍仪舍人和御史台负责仪仗排位的官员,在引领礼仪的时候,要戴进贤冠——那种没有帽梁的帽子,穿绛红色的衣服,其他的蔽膝、鞋子、袜子、腰带、笏板,都跟九品官员一样,就是不用中单。
洪武三年,明朝规定了校尉的服装。那些拿着武器的校尉,戴的都是缕金的交脚幞头,衣服呢,有各种颜色的辟邪、宝相花图案的裙袄,系着铜葵花束带,穿皂纹靴。到了洪武六年,规定校尉就穿一种叫“只孙”(也有人写成“质孙”,是元朝的旧制)的衣服,再系上束带,戴幞头,穿靴子。这个“只孙”,应该就是一种单色衣服。洪武十四年,又改戴金鹅帽,这种帽子是黑漆戗金的,上面钉着荔枝形的铜钉,每五个钉子一组,帽子的四周围着稍稍凸起的边,用青色的帽带紧紧束着。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规定将军、力士、校尉和旗军平时可以戴头巾或者榼脑。再到洪武二十五年,又规定校尉和力士值班的时候可以穿靴子,但是外出的时候就不许穿了。
明朝初期,有个官职叫“刻期”,这是从宋朝沿袭下来的,相当于快速行动的近侍。他们戴方顶巾,穿的衣服胸背绣着鹰和鹞子,腰间是花纹腰带,穿的是线袄子,系着各种颜色的宽丝绦,戴着大象牙雕花环,穿的是行縢八带鞋。不过,洪武六年规定,他们只能用雕刻的象牙绦环,其他的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了。
明朝洪武三年,皇上规定读书人得戴一种叫“四方平定巾”的帽子。 这帽子得规规矩矩的。
过了好些年,到洪武二十三年,皇上又规定了儒士、生员的衣服样式。衣服从领子到衣摆,离地得有一寸的距离,袖子得长过手,但是往回翻的袖口,还得比肘关节短三寸。 这尺寸可真是讲究啊!
洪武二十四年,皇上觉得士子的衣服跟普通小吏的太像了,不好区分,就让工部设计个统一的款式。 皇上亲自过目,前后改了三次才定下来。 生员的衣服呢,是用玉白色的布料做的,宽大的袖子,袖口和衣带是黑色的。参加考试考中进监的,衣服款式不变。 后来洪武朝快结束的时候,允许戴遮阳帽,结果大家都偷偷戴上了。
洪熙年间,皇上看见穿蓝色衣服的人,就问那是谁,侍卫回答说是监生。皇上说:“穿青色的衣服更好。” 于是监生的衣服就改成了青色的圆领衫。 这皇帝也挺时尚的嘛!
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礼部上奏说,士子们的帽子衣服款式太奇葩了,什么“凌云巾”之类的,根本不符合礼仪制度,皇上就下令禁止。 到了万历二年,皇上又下令禁止举人、监生、生员穿戴“忠静冠巾”这种高级帽子,穿锦缎衣服,穿镶金边的鞋子,打伞,戴耳罩,违反规定的,就交给五城御史去查办。 这规矩可真多!
明朝初期,老百姓结婚,允许暂时穿九品官的衣服。洪武三年,规定老百姓开始戴四带巾,后来改成四方平定巾,穿杂色盘领衣,就是不能用黄色的。还规定男女衣服都不能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这些高级面料,只能用缣、绢、素纱,鞋子也不能做花样、用金线装饰。首饰、钗、镯子都不能用金玉、珠翠,只能用银的。洪武六年,又规定老百姓的巾环不能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这些贵重材料,没考取功名的人也一样。老百姓的帽子,不能用顶珠,帽珠只能用水晶、香木。洪武十四年规定,农民的衣服只能用缣、纱、绢、布,商人只能穿绢、布做的衣服。如果一个农民家里有人做商人的,那农民自己也不能穿缣、纱了。洪武二十二年,规定农民戴斗笠、蒲笠出入集市不受限制,但不是务农的人不许戴。洪武二十三年,规定老年人的衣服袖子要长过手,然后往回收,不能比肘部短三寸;老百姓的衣服要离地五寸,袖子长过手六寸,袖口宽一尺,袖口边宽五寸。
洪武二十五年,因为老百姓违反禁令,鞋子做得花里胡哨的,还镶金线、蓝条,皇帝下令礼部严格禁止老百姓穿靴子,只能穿皮鞋,只有北方特别冷的地方,才允许穿用牛皮直缝的靴子。正德元年,禁止商人、仆人、戏子、下贱的人穿貂皮大衣。正德十六年,禁止军民穿紫色的花罩甲,如果有人穿了在城里或城外乱晃,抓到就治罪。
明朝洪武三年规定,老百姓的妻子,首饰要用镀金的银子,耳环用金珠,手镯手钏用银子,衣服要穿浅色的圆领衫,面料可以用纻丝、绫罗、绢。到了洪武五年,又规定民间妇女的礼服只能是紫色的絁绸,不能用金线绣花,袍衫的颜色只能是紫色、绿色、桃红色以及其他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色、鸦青色和黄色,腰带要用蓝色的绢布。在家里的女人,要梳三个小髻,戴金钗,珠子做的头饰,穿窄袖的褙子。至于丫鬟仆人,要梳高高的发髻,穿绢布做的窄领长袄和长裙;小丫鬟则梳双髻,穿长袖短衣和长裙。到了成化十年,又禁止官员和百姓的妇女穿戴纯金衣服和宝石首饰。正德元年,更是规定军民妇女不许穿戴用金线绣的衣服和帐幔,也不许戴宝石首饰和手镯手钏。
明朝初期,祭祀天地祖庙的时候要用雅乐,乐队里协律郎要戴幞头,穿紫罗袍,系荔枝带;乐工穿绯红色的袍子,戴展脚幞头;舞者戴幞头,穿红罗袍,系荔枝带,穿皂靴;文舞者穿红袍,武舞者穿绯袍,都戴展脚幞头,系革带,穿皂靴。朝会演奏大乐时,九个奏歌的乐工,要戴“中华一统巾”,穿红色罗缎的大袖衫,衫上绣着黄莺和鹦鹉的花纹,里面穿红色绢衬衫,锦缎领子,杏红色的绢裙,白色绢的大口裤,系青丝绦,穿白绢袜,穿茶褐色的鞋子。而负责和声和指挥乐队的乐工,则要戴黑色罗缎的阔带巾,穿青色罗缎的大袖衫,里面穿红色绢衬衫,锦缎领子,系涂金的束带,穿皂靴。
至于三个舞蹈队的服装:所有大乐的乐工以及文武两个舞蹈队的乐工,都要戴曲脚幞头,穿红色罗缎绣花的宽袖衫,系涂金的束带,戴红色的绢做的护颈,系红色的结子,穿黑色的皮靴。而来自各少数民族的乐工,则戴莲花帽,穿各种颜色的细褶袄子,穿白色销金的汗衫裤,裤边是红色的销金边,系红绿色的绢带,戴红色的罗缎护颈,系红色的结子,穿花靴。
永乐年间,宫殿里摆着酒席,演奏着音乐。
首先演奏的是《平定天下之舞》,领舞和乐师们都戴着青色的罗纱头巾,穿着青、红、绿、玉色罗纱绣金的胸背袄,系着纯金铜带,红色罗纱褡裢,戴着云头皂靴,下身穿着青绿罗纱绣金的包臀裙。跳舞的人服装和他们一样。
接下来演奏的是《抚安四夷之舞》。高丽舞的四个人,都戴着笠帽,穿着青色罗纱绣金的胸背袄,系着铜带,穿着皂靴;琉球舞的四个人,都戴着棉布花头巾,穿着青色罗纱的大袖袄,系着铜带,穿着白碾光绢做的间道踢袴和皂皮靴;北番舞的四个人,都戴着狐皮帽子,穿着青红纻丝绣金的袄子,系着铜带;伍鲁速回回舞的四个人,都戴着青色罗纱帽,系着比里罕棉布花头巾,系着铜带,穿着皂靴。
然后演奏的是《车书会同之舞》,跳舞的人们都戴着黑色罗纱头巾,穿着青、绿、玉色罗纱镶边的长袍,穿着茶褐色线条的皂皮四缝靴。
之后演奏的是《表正万邦之舞》,领舞两个人,戴着青色罗纱头巾,系着红色罗纱绣金的项帕,穿着红色生绢锦领的中单,穿着红色生绢绣金通袖袄子,系着青色线绦铜带,戴着织锦臂韝,穿着云头皂靴,下身穿着各种颜色绣金的包臀裙。跳舞的人和乐师们的服装和领舞的一样。
最后演奏的是《天命有德之舞》,领舞两个人,戴着青色蒙纱如意冠,穿着红色生绢锦领的中单,穿着红色生绢大袖袍,衣袖上缠着各种颜色的绢彩画,系着黑色角带,穿着蓝色绢彩云头皂靴,穿着白布袜子。跳舞的人和乐师们的服装和领舞的一样。
明洪武五年,规定祭祀用的斋郎、乐生和舞生的衣服得这么穿:斋郎啊,戴黑色的介帻,用漆布做的,没啥花纹;穿红绢做的窄袖衫,里面再衬一层红生绢;穿黑色的皮靴,四缝的那种;系黑色的角带。文舞生和乐生呢,也戴黑色的介帻,漆布做的,上面还要描金蝉;穿红绢做的宽袖袍子,胸前和背后都绣着缠枝的方葵花,里面也衬红生绢,再加两条锦臂韝;穿黑色的皮靴,四缝的那种;系黑色的角带。武舞生的衣服,戴的是武弁,也是漆布做的,上面也要描金蝉;衣服、靴子、腰带都跟文舞生一样。
到了嘉靖九年,又规定了文舞生和武舞生的衣服:在圜丘祭祀的时候,穿青纻丝做的衣服;在方泽祭祀的时候,穿黑绿纱做的衣服;在朝日坛祭祀的时候,穿红色的罗衣;在夕月坛祭祀的时候,穿玉色的罗衣。 “圜丘服青纻丝,方泽服黑绿纱,朝日坛服赤罗,夕月坛服玉色罗。”
宫里女乐的冠服,是洪武三年定下来的。皇后宫里伺候的女乐和那些官员的妻子,戴本色的皪髻,穿青罗做的圆领衣服。 负责统筹女乐的,戴黑色漆面的唐巾,穿大红罗做的销金花圆领衣服,系镀金的腰带,穿黑色的靴子。 负责唱歌的女乐,戴黑色漆面的唐巾,穿大红罗做的销金裙袄,系胸带,戴大红罗做的抹额,穿青绿罗做的彩绘云肩,穿绣着金牡丹花的黑色靴子。 负责演奏乐器的女乐,衣服跟唱歌的女乐一样。
嘉靖九年,祭祀先蚕神的时候,又规定了女乐的冠服:戴黑色绉纱做的描金蝉冠,黑丝缨子,穿黑色素罗做的销金葵花胸背大袖女袍,里面穿黑色生绢衬衫,锦缎领子,系涂金的束带,穿白袜子,穿黑鞋子。
明朝洪武三年,教坊司的服装制度就定下来了。教坊司的乐师们,戴的是青色卍字顶巾,系着红绿色的褡褳。乐妓们戴的是明角冠,穿皂色的褙子,衣服不能和普通百姓的妻子一样。在皇上面前表演的俳优班长,戴的是鼓吹冠,穿红罗胸背小袖袍,系着红绢褡褳,穿皂靴。而俳优的头儿——色长,也戴鼓吹冠,穿的是红青色罗纱彩绘百花袍,系着红绢褡褳。唱歌的,戴弁冠,穿红罗织金胸背大袖袍,里面是红生绢锦领的中单,系着黑色角带,穿红熟绢锦的裤子,皂皮做的琴鞋,还有白棉布的夹袜。乐工的服装颜色和唱歌的差不多。教坊司的官员平时穿戴的冠帽和百官一样;但如果去皇上跟前侍奉,就要拿着漆黑的笏板,戴黑漆幞头,穿黑绿罗大袖襕袍,系着黑色角带,穿皂靴。教坊司的伶人平时穿绿色的头巾,这样才能和普通老百姓区分开来。乐师们都戴鼓吹冠,不用锦绦,只系红褡褳,衣服颜色不限红绿。教坊司的女乐人,不许戴冠,只能穿褙子。乐人们的衣服,只能用明绿、桃红、玉色、水红、茶褐色这几种颜色。俳优和色长,以及乐工,都戴黑色的头巾,系着各种颜色的绦带。
洪武十五年,王府乐工的服装制度也定下来了。凡是朝贺时演奏大乐,参加宴会的乐工们都穿红绢彩绘的胸背方花小袖单袍,戴有花纹的鼓吹冠,戴着锦臂韝,穿皂靴,额头上戴着红罗彩绘的抹额,腰间系着红绢腰带。其他的乐工穿绿绢彩绘的胸背方花小袖单袍,戴的是没有花纹的鼓吹冠,额头上戴着红绢彩绘的抹额,腰间系着红绢腰带。
明朝洪武元年,规定了军队的服装样式。衣服里外颜色不同,叫“鸳鸯战袄”,这是给新军设计的制服。到了洪武二十一年,规定旗手、卫军士兵和力士都穿红色的短袄,其他卫所的短袄也一样。这些短袄长度到膝盖,袖子窄窄的,里面填充棉花保暖。洪武二十六年,又规定骑兵穿对襟衣服,方便骑马。要是有人不按规定穿衣服,就要受罚。
洪武三年,明朝规定了皂隶和公人的服装。皂隶戴圆顶巾,穿皂色的衣服。四年后,又规定皂隶和公使穿皂色的盘领衫,戴平顶巾,穿白色的褡褳,并且佩戴锡牌。洪武十四年,规定各卫门的守卫人员,把原来的皂色衣服改成淡青色的。洪武二十五年,规定皂隶的随从不许穿靴子,只能穿皮制的鞋子。
洪武二年,高丽来朝贡,请求赐予祭祀用的服装,朝廷就按照他们的要求制作并赐予他们。洪武二十七年,朝廷规定了藩属国朝贡的礼仪,如果国王来朝贡,就像赏赐朝服一样,赐予他们朝服穿着。洪武三十一年,明朝赐予琉球国王及其臣下冠服。永乐年间,明朝赐予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和犀带,相当于朝廷二品官员的服饰。宣德三年,朝鲜国王李濩说:“洪武年间,我们国家曾蒙受皇恩,赐予国王九章冕服,陪臣的冠服比朝廷官员的等级低两等,所以陪臣一等相当于朝廷三等官员,可以穿五梁冠服。永乐初年,先王派世子来朝贡,也蒙受皇恩赐予五梁冠服。我认为世子的冠服,不应该仅仅与陪臣一等相同,请求朝廷制定相应的制度。”于是,朝廷就制作了六梁冠赐予朝鲜世子。嘉靖六年,规定外国朝贡人员,不许私自穿着违反规定的衣服。如果违反规定,卖衣服的人和买衣服的人都要受罚。
明朝洪武十四年的时候,规定了僧道服饰。 和尚的衣服是这样规定的:禅宗和尚平时穿茶褐色的衣服,穿青色绦带和玉白色的袈裟;讲经的和尚平时穿玉白色的衣服,穿绿色绦带和浅红色的袈裟;教化的和尚平时穿黑色的衣服,穿黑色绦带和浅红色的袈裟。和尚当官了,衣服也是按照这个规矩来。不过,僧录司的官员的袈裟,绿色的纹饰和环饰都要用金子来装饰。
道士的衣服是这样规定的:平时穿青色的法服,朝会的时候穿红色的朝服,道士当官了也是这样。但是,道录司的官员的法服和朝服,绿色的纹饰都要用金子来装饰。在京城当官的道士,穿红色的道袍,袍子上镶金边,还带着木简;在京城以外当官的道士,穿红色的道袍,带着木简,但是不用金边。普通的道士,穿青色的道袍,带着木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