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啊,主要分十类:正史(包括编年史)、杂史、史钞、故事、职官、仪注、刑法、传记、地理和谱牒。
明朝的史书,首先是《太祖实录》,一共257卷。建文元年的时候,董伦他们开始修,永乐元年,解缙他们又重修了一遍,永乐九年,胡广他们又修了一次。这书从元朝至正辛卯年写到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年,前后一共四十八年。到了万历年间,杨天民建议,把建文帝元、二、三、四年的事迹加进去。
然后是《日历》,一百卷,洪武年间詹同他们编的,详细记载了太祖皇帝征战平定天下和施行礼乐教化治理国家的事迹。《宝训》十五卷,这是在《日历》编完后,詹同他们又建议把太祖皇帝的圣明政策分类整理成书,最初只有五卷,后来史官又陆续增加了内容,最后变成十五卷了。
接下来是《成祖实录》一百三十卷和《宝训》十五卷,是杨士奇他们修的;《仁宗实录》十卷和《宝训》六卷,是蹇义他们修的;《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和《宝训》十二卷,又是杨士奇他们修的。
《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成化元年陈文他们修的,从宣德十年正月写到天顺八年正月,一共三十年。书里还加上了景泰帝的事迹,一共八十七卷。《宝训》十二卷,跟《英宗实录》一起修的。
还有《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和《宝训》十卷,是刘吉他们修的;《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正德元年刘健、谢迁他们开始修,没过多久刘健、谢迁都下台了,焦芳他们接着修完了。《宝训》十卷,跟《实录》一起修的。
最后是《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和《宝训》十卷,费宏他们修的;《睿宗实录》五十卷和《宝训》十卷,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说,献皇帝(明世宗)的嘉言懿行,宫里肯定有记录,应该交给史馆整理成书。皇帝同意了,这才修的。
《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这可是隆庆年间徐阶他们开始修的,没修完呢,到了万历五年,张居正他们才接着修好。
《穆宗实录》七十卷,《宝训》八卷,这个是张居正他们修的。
《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宝训》二十六卷,温体仁他们负责修的这个。
《光宗实录》只有八卷,天启三年,叶向高等人修好了,熹宗皇帝还亲自写了序。后来霍维华他们又重新修了一遍,还没来得及呈上去,熹宗皇帝就驾崩了。直到崇祯元年,才把叶向高原来的版本呈上去,放在皇史宬里保存。
《熹宗实录》八十四卷,也是温体仁他们修的。
除了这些正史,还有不少其他的史书,比如《洪武圣政记》两卷,《永乐圣政记》三卷,《永乐年表》四卷,《洪熙年表》两卷,《宣德年表》四卷。
还有储巏的《皇明政要》二十卷,郑晓的《吾学编》六十九卷,雷礼的《大政记》三十六卷,邓元锡的《明书》四十五卷,夏浚的《皇明大纪》三十六卷,王世贞的《国朝纪要》十卷和《天言汇录》十卷。
陈建的《皇明通纪》二十七卷和《续通纪》十卷,薛应旂的《宪章录》四十六卷,沈越的《嘉隆闻见纪》十二卷,唐志大的《高庙圣政记》二十四卷,孙宜的《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吴朴的《洪武大政记》二十卷,吴瑞登的《明绳武编》三十四卷和《嘉隆宪章录》二十卷。
黄翔凤的《嘉靖大政编年纪》一卷和《嘉靖大政类编》两卷,陈翼飞的《史待》五十卷,何乔远的《名山藏》三十七卷,朱国祯的《史概》一百二十卷和《辑皇明纪传》三十卷,支大伦的《永昭二陵编年信史》六卷,尹守衡的《史窃》一百七卷,朱睦裨的《圣典》三十四卷,茅维的《嘉靖大政记》两卷,吴士奇的《皇明副书》一百卷,还有谭希思的《皇明大纪纂要》六十三卷。 这些都是明朝时期留下来的各种史书,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老兄,我手上这堆书啊,都是些史书,够你啃一阵子的了!首先是明朝的史料,那可是不少:
王大纲的《皇明朝野纪略》一千二百卷,雷叔闻的《国史》四十卷,周永春的《政纪纂要》四卷,张铨的《国史纪闻》十二卷,冯复京的《明右史略》三十卷,陈仁锡的《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沈国元的《天启从信录》三十五卷,江旭奇的《通纪集要》六十卷,还有谈迁的《国榷》一百卷。这些都是关于明朝历史的巨著,内容丰富得很!
接着是元朝的,还有修订的宋元史料:宋濂他们洪武年间修的《元史》二百十二卷;成化年间商辂他们修的《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弘治年间李东阳他们修的《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还有周定王橚的《甲子编年》十二卷,王祎的《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梁寅的《宋史略》四卷和《元史略》四卷,朱右的《元史补遗》十二卷,张九韶的《元史节要》二卷,胡粹中的《元史续编》七十七卷,丘浚的《世史正纲》三十二卷,金濂的《诸史会编》一百十二卷和《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二百卷,唐顺之的《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和《右编》四十卷,薛应旂的《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和《甲子会纪》五卷,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安都的《十九史节定》一百七十卷,吴珫的《史类》六百卷,邓元锡的《函史》上编九十五卷、下编二十卷,许诰的《纲目前编》三卷,魏国显的《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黄佐的《通历》三十六卷,姜宝的《稽古编大政记纲目》八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四十卷,《下编大政记纲目》三十二卷,邵经邦的《学史会同》三百卷和《弘简录》二百五十卷,杨寅冬的《历代史汇》二百四十卷,饶伸的《学海君道部》二百三十四卷,徐师曾的《世统纪年》六卷,吴继安的《帝王历祚考》八卷。
我的天,这得有多少史料啊!这简直就是个史学宝库! 这些书,涵盖了元朝和宋朝,以及对之前历史的整理和研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史书,都是些大部头!冯琦的《宋史纪事本末》有二十八卷,张溥的《宋史纪事本末》更多,足足一百九十卷!他还有一部《元史纪事本末》,也有二十七卷。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相对薄一些,只有六卷。汤桂祯的《战国纪年》有四十六卷,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更是惊人,竟然有二百七十卷!这些都是正史类的书籍,加起来一共一百一十部,一万两千三百二十二卷,想想都觉得浩瀚!
接下来是关于明朝的一些史书。刘辰的《国初事迹》只有一卷,俞本的《记事录》两卷,王祎的《造邦勋贤略》也只有一卷。刘基写了《礼贤录》一卷和《翊运录》两卷,杨仪的《垄起杂事》一卷记载了张士诚、韩林儿、徐寿辉这些人的事迹。杨学可的《明氏实录》一卷讲的是明玉珍的故事,何荣祖的《家记》一卷记述的是何真子的事。还有张紞的《云南机务钞黄》、夏原吉的《万乘肇基录》、卞瑺的《兴濠开基录》、陆深的《平元录》、童承叙的《平汉录》、黄标的《平夏录》、姚涞的《驱除录》、蔡于谷的《开国事略》、孙宜的《明初略》、邵相的《皇明启运录》、梁亿的《洪武辑遗》、范守己的《造夏略》、戴重的《和阳开天记》、钱谦益的《开国群雄事略》和《太祖实录辨证》等等,这些都是记录洪武年间事情的书,加起来卷数也不少。
最后,再看看关于建文帝时期的史书。袁祥的《建文私记》只有一卷,孙交的《国史补遗》六卷,姜清的《秘史》一卷,黄佐的《革除遗事》六卷,张芹的《建文备遗录》两卷,何孟春的《续备遗录》一卷,冯汝弼的《补备遗录》一卷,许相卿的《革朝志》十卷,朱睦裨的《逊国记》两卷,屠叔方的《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朱鹭的《建文书法儗》四卷,陈仁锡的《壬午书》两卷,曹参芳的《逊国正气纪》九卷,周远令的《建文纪》三卷。这些书,共同记录了建文年间的历史事件。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书,都是些记录历史的笔记、奏疏之类的。第一批书,记录的是永乐、洪熙、宣德这几个皇帝在位期间的事儿,包括:都穆写的《壬午功臣爵赏录》和《别录》,袁褧的《奉天刑赏录》,郁衮的《顺命录》,杨荣的《北征记》,金幼孜的《北征前录》和《后录》,黄福的《安南事宜》,丘濬的《平定交南录》,还有杨士奇的《三朝圣谕录》和《西巡扈从纪行录》。
接下来是正统、景泰、天顺这几个皇帝在位期间的记录,这些书有:袁彬的《北征事迹》,杨铭的《正统临戎录》和《北狩事迹》,李实的《使北录》,刘定之的《否泰录》,刘济的《革书》(这书是用羊皮写的,因为塞外没纸,所以叫《革书》),李贤的《天顺日录》,汤韶的《天顺实录辨证》,张楷的《监国历略》,以及彭时的《可斋笔记》。
最后,咱们看看成化、弘治、正德这几个皇帝在位期间的记录。这些书包括:马文升的《西征石城记》和《兴复哈密记》,宋端仪的《立斋闲录》,梅纯的《损斋备忘录》,李东阳的《燕对录》,刘大夏的《宣召录》,陈洪谟的《治世余闻》和《继世纪闻》,许进的《平番始末》,朱国祚的《孝宗大纪》,费宏的《武庙初所见事》,杨廷和的《视草余录》,王鏊的《震泽纪闻》、《续纪闻》、《震泽长语》和《守溪笔记》,王琼的《双溪杂记》,杨一清的《西征日录》和《车驾幸第录》,胡世宁的《桃源建昌征案》和《东乡抚案》,祝允明的《九朝野记》和《江海歼渠记》,夏良胜的《东戍录》,以及谢蕡的《后鉴录》。 这些书,可都是记录了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啊!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都是些记录历史事件的史料。世宗皇帝那会儿,出了好几本书,《大礼集议》四卷,《纂要》二卷,《明伦大典》二十四卷,《大狩龙飞录》二卷,都是关于宫廷大事的。
然后是王之垣的《承天大志纪录事实》三十卷,这可是个大部头,记录了好多事情。费宏的《宸章集录》一卷,张孚敬的《敕谕录》三卷,《谕对录》三十四卷,《大礼要略》二卷,《钦明大狱录》二卷,这些书都和朝廷的政令、奏对、以及著名的“大礼议”和“钦明大狱”有关。李时写了《南城召对录》一卷和《文华盛记》一卷,夏言则写了《圣驾渡黄河记》一卷,《记召对庙廷事》一卷,《扈跸录》一卷,都是记录皇帝出行和朝堂上的事情。严嵩的《嘉靖奏对录》十二卷,这可是他自己的奏对记录,份量不轻。
毛澄的《圣驾临雍录》一卷,陆深的《圣驾南巡录》一卷,《北还录》一卷,都是记录皇帝南巡北返的行程。韩邦奇的《大同纪事》一卷,孙允中的《云中纪变》一卷,苏祐的《云中事纪》一卷,张岳的《交事纪闻》一卷,翁万达的《平交纪事》十卷,这些书都记录了边疆地区的事件。江美中的《安南来威辑略》三卷,谈恺的《前后平粤录》四卷,王轼的《平蛮录》二卷,万表的《前后海寇议》三卷,郑茂的《靖海纪略》一卷,徐宗鲁的《松寇纪略》一卷,这些都是关于平定叛乱和海寇的记录。
李日华的《倭变志》一卷,张鼐的《吴淞甲乙倭变志》二卷,朱纨的《茂边纪事》一卷,赵汝谦的《平黔三记》一卷,这些书记录了倭寇和西南地区的战事。徐学谟的《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高拱的《边略》五卷,刘应箕的《款塞始末》一卷,方逢时的《平惠州事》一卷,林庭机的《平曾一本叙》一卷,查志隆的《安庆兵变》一卷,曹子登的《甘州纪变》一卷,王尚文的《征南纪略》一卷,这些书则记录了各种各样的事件,从边疆战争到地方叛乱,内容丰富多彩。
最后,再看看这些记录官员与皇帝对话的书籍:张居正的《召对纪事》一卷,申时行的《召见纪事》一卷,王锡爵的《召见纪事》一卷,赵志皋的《召见纪事》一卷,方从哲的《乙卯召对录》三卷,以及董其昌的《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这可是个超级大部头!顾宪成的《寤言寐言》一卷,陈惟之的《乞停矿税疏图》一卷,这些则记录了大臣们的意见和奏疏。 这些书,真是涵盖了明朝一段时期的大量历史事件啊!
首先,咱们来说说记录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事情的书籍。有郭子章写的《黔中止榷记》、《西南三征记》、《黔中平播始末》这三本书,还有王禹声的《郢事纪略》、郭正域的《楚事妖书始末》、朱赓的《勘楚始末》、蔡献臣的《勘楚纪事》以及瞿九思的《万历武功录》。 另外,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茅瑞徵的《万历三大征考》、曾伟芳的《宁夏纪事》、宋应昌的《朝鲜复国经略》、萧应宫的《朝鲜征倭纪略》、王士琦的《封贡纪略》、李化龙的《平播全书》、杨寅秋的《平播录》、沈德符的《野获编》、李维桢的《庚申纪事》和张泼的《庚申纪事》也都记录了这段时期的历史。这些书加起来卷数不少呢!
接下来,咱们看看记录天启和崇祯时期事件的书籍。 《三朝要典》这本书,是天启年间顾秉谦等人编写的,二十四卷,可惜崇祯初年就被销毁了。 此外,还有叶茂才的《三案记》、蔡士顺的《傃庵野钞》、李枟的《全黔纪略》、张键的《平蔺纪事》、李逊之的《三朝野记》、蒋德璟的《悫书》、李日宣的《枚卜始末》、杨士聪的《玉堂荟记》、孙承宗的《督师全书》、杨嗣昌的《督师纪事》、夏允彝的《幸存录》、夏完淳的《续幸存录》、吴伟业的《绥寇纪略》、文秉的《先拨志始》和《烈皇小识》、彭孙贻的《流寇志》以及李清的《南渡录》。 这些书,记录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最后,还有一些记录更早时期历史的书籍。比如黄瑜的《双槐岁钞》,从洪武到成化年间的事情都有记载;伦以训的《国朝彝宪》和孙宜的《国朝事迹》也记录了明朝的一些事情。 这些书,为我们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高岱写了一本书叫《鸿奠录》,一共十六卷。郑晓写了《今言》四卷、《徵吾录》两卷和《吾学编余》一卷。潘恩写了《美芹录》两卷。袁袠写了《皇明献实》二十卷。孙继芳写了《矶园稗史》两卷。李先芳写了《安攘新编》三十卷。王世贞可厉害了,他写了《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识小录》二十卷、《少阳丛谈》二十卷和《明野史汇》一百卷。后来,万历年间,董复表把这些书汇编成了一百卷的《弇州史料》。邓球写了《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和《杂记》两卷。高鸣凤写了《今献汇言》二十八卷。何栋如写了《皇明四大法》十二卷。王禅写了《国朝史略》四十五卷和《别集》两卷。于慎行写了《谷山笔麈》十八卷。黄汝良写了《野纪矇搜》十二卷,这本书记载了从洪武、永乐年间到嘉靖、隆庆年间的事情。曹育贤写了《皇明类考》二十二卷。邹德泳写了《圣朝泰交录》八卷。张萱写了《西园闻见录》一百六卷。吴士奇写了《徵信编》五卷和《考信编》两卷。项鼎铉写了《名臣宁攘编》三十卷。范景文写了《昭代武功录》十卷。以上这些书都是记载明朝历史的。
宁献王权在洪武年间奉旨编纂了《汉唐秘史》两卷。吴源写了《至正近记》两卷。权衡写了《庚申外史》两卷。杨循吉写了《辽金小史》九卷。杨慎写了《滇载记》一卷。倪辂写了《南诏野史》一卷。包宗吉写了《古史补》二百卷。袁祥写了《新旧唐书折衷》二十四卷。程敏政写了《宋纪受终考》一卷。李维桢写了《韩范经略西夏纪》一卷。王士骐写了《苻秦书》十五卷。李廷机写了《宋贤事汇》两卷。姚士粦写了《后梁春秋》十卷。胡震亨写了《靖康盗鉴录》一卷。陈霆写了《唐余纪传》二十一卷。钱谦益写了《北盟会编钞》三卷。以上这些书都是记载前朝历史的。
好家伙,这书单可真长!先看看杂史类,一共217部,2244卷!这得看多久啊! 杨维桢的《史义拾遗》两卷,范理的《读史备忘》八卷,陈济的《通鉴纲目集览正误》足足五十九卷,赵弼的《雪航肤见》十卷,李裕的《分类史钞》二十二卷,吕柟的《史约》三十七卷,许诰的《宋元史阐幽》三卷,张宁的《读史录》六卷,李浩的《通鉴断义》七十卷,邵宝的《学史》十三卷,王峰的《通鉴纲目发微》三十卷,张时泰的《续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卜大有的《史学要义》四卷,周山的《师资论统》一百卷,郑晓的《删改史论》十卷,柯维骐的《史记考要》十卷,王洙的《宋元史质》一百卷,戴璟的《汉唐通鉴品藻》三十卷,钟芳的《续古今纪要》十卷,归有光的《读史纂言》十卷,李维桢的《南北史小识》十卷,万廷言的《经世要略》二十卷,张之象的《太史史例》一百卷,徐明勋的《史衡》二十卷,于慎行的《读史漫录》十四卷,李贽的《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马惟铭的《史书纂略》一百卷,赵惟寰的《读史快编》六十卷,谢肇浙的《史镌》二十一卷,吴无奇的《史裁》二十六卷,张溥的《史论二编》十卷,杨以任的《读史四集》四卷,冯尚贤的《史学汇编》十二卷。 我的天,这杂史类就有一千四百多卷!
接下来是史钞类,一共34部,1413卷。 这数量也相当惊人啊! 其中包括太祖皇帝的《御制永鉴录》一卷(训亲藩)、《纪非录》一卷(训周、齐、潭、鲁诸王。);还有《祖训录》一卷(洪武中编集,太祖制序,颁赐诸王。)和《祖训条章》一卷(封建王国之制。);此外还有《宗藩昭鉴录》五卷(洪武中陶凯等编集。)、《历代公主录》一卷(洪武中编集。)以及《世臣总录》二卷。 这都是皇室内部的史料啊,感觉很珍贵的样子! 看来,这得花上不少时间才能看完这些书了。
首先,明朝出了一套治理国家的书籍,其中包括《为政要录》、《醒贪简要录》、《武士训戒录》、《臣戒录》,这些书都是洪武年间颁布的。还有《存心录》十八卷,是吴沉等人编的;《省躬录》十卷,是刘三吾等人编的;《精诚录》三卷,也是吴沉等人编的;以及《国朝制作》一卷,是王叔铭等人编的。
宣宗皇帝还亲自撰写了《御制历代臣鉴》三十七卷和《外戚事鉴》五卷,算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到了万历年间,《大明会典》又重修了一遍,一共二百二十八卷,还有《条例全文》三十卷和《增修条例备考》二十六卷。另外,《大明会要》八十卷,记载的是太祖皇帝开国时的三十九件事,但编撰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
除了官方的书籍,还有很多学者也写了不少相关的著作,比如李贤的《鉴古录》一卷,夏寅的《政鉴》三十卷,顾灒的《稽古政要》十卷,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邓球的《续泳化编》十七卷,邹泉的《古今经史格要》二十八卷,黄光升的《昭代典则》二十八卷,周子义的《国朝故实》(也叫《国朝典故备遗》)二百卷,张居正的《帝鉴图说》六卷,焦竑的《养正图解》二卷,劳堪的《皇明宪章类编》四十二卷,徐学聚的《国朝典汇》二百卷,唐瑶的《历代志略》四卷,张铨的《鉴古录》六卷,乔懋敬的《古今廉鉴》八卷,冯应京的《皇明经世实用编》二十八卷,邓士龙的《国朝典故》一百卷,黄溥的《皇明经济录》十八卷,徐奋鹏的《古今治统》二十卷,朱健的《古今治平略》三十六卷,还有余继登的《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
此外,关于宗藩制度的书籍也有不少,比如《宗藩条例》二卷(李春芳等人编),戚元佐的《宗藩议》一卷,冯柯的《历代宗藩训典》十二卷。还有关于皇帝谥号的书籍,例如张志淳的《谥法》二卷,何三省的《帝后尊谥纪略》一卷,鲍应鳌的《皇明臣谥汇考》二卷,叶来敬的《皇明谥考》三十八卷。这些书加起来,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啊!
郭良翰写了本《皇明谥纪汇编》,一共二十五卷。郑汝璧写了本《功臣封考》,八卷。陆深写了本《科场条贯》,一卷。张朝瑞写了《皇明贡举考》八卷、《明历科殿试录》七十卷和《历科会试录》七十卷,这可是不少啊!
汪鲸写了本《大明会计类要》,十二卷。张学颜写了本《万历会计录》,足足四十三卷。赵官写了《后湖志》十一卷和《后湖黄志》六卷,都是关于后湖的。刘斯洁写了本《太仓考》,十卷。王仪写了本《吴中田赋录》,五卷。徐民式写了本《三吴均役全书》,四卷。娄志德写了本《两浙赋役全书》,十二卷。何士晋写了本《厂库须知》,十二卷。邵宝写了本《漕政录》,十八卷。席书写了《漕船志》一卷和《漕运录》二卷。杨宏写了本《漕运志》,四卷。王在晋写了本《通漕类编》,九卷。陈仁锡写了本《漕政考》,二卷。崔旦写了本《海运编》,二卷。刘体仁写了本《海道漕运记》,一卷。王宗沐写了本《海运志》,二卷。梁梦龙写了本《海运新考》,三卷。
史继偕写了本《皇明兵志考》,三卷。侯继高写了本《全浙兵志考》,四卷。王士琦写了本《三云筹俎考》,四卷。何孟春写了本《军务集录》,六卷。阎世科写了本《计辽始末》,四卷。蔡鼎写了本《边务要略》,十卷。周文郁写了本《边事小纪》,六卷。王士骐写了本《驭倭录》,八卷。方日乾写了本《屯田事宜》,五卷。杨守谦写了本《屯田议》,一卷。张抱赤写了本《屯田书》,一卷。沈启写了本《南船记》,四卷。倪涷写了本《船政新书》,四卷。朱廷立写了本《盐政志》,十卷。史启哲写了本《两淮盐法志》,十二卷。王圻写了本《两浙盐志》,二十四卷,这可真不少!冷宗元写了本《长芦鹾志》,七卷。李开先写了本《山东盐法志》,四卷。詹荣写了本《河东运司志》,十七卷。谢肇浙写了本《八闽鹾政志》,十六卷。李沄写了本《粤东盐政考》,二卷。陈善写了本《黑白盐井事宜》,二卷。傅浚写了本《铁冶志》,二卷。最后,胡彦写了本《茶马类考》,六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都是讲什么的。陈讲写了《茶马志》四卷,徐彦登写了《历朝茶马奏议》四卷,王宗圣写了《榷政记》十卷,薛侨写了《南关志》六卷,许天赠写了《北关志》十二卷,这些书都跟茶马贸易、边关管理之类的有关。林希元、贺灿然、俞汝为分别写了《荒政丛言》、《备荒议》、《荒政要览》,都是讲怎么治理荒年、解决灾荒问题的。
这些书,一共有一百六部,两千一百二十一卷,都是讲故事、讲历史的。 然后呢,还有关于官场制度的书: 《诸司职掌》十卷(洪武年间翟善等人编的),《宪纲》一卷(洪武年间御史台进献的),《官制大全》十六卷,《品级考》五卷,宣宗皇帝写的《御制官箴》一卷,郭子章的《官释》十卷,李日华的《官制备考》二卷,郑晓的《直文渊阁表》一卷和《典铨表》一卷,等等。
这些书,主要讲的是朝廷的官职设置、品级制度,还有官员的职责等等,非常详细。 比如吕本的《馆阁类录》二十二卷,雷礼的《列卿表》一百三十九卷,王世贞的《公卿表》二十四卷,李维桢的《进士列卿表》二卷,徐鉴的《续列卿表》十卷,许重熙的《殿阁部院大臣表》十六卷,范景文的《大臣谱》十六卷,黄尊素的《隆万列卿记》二卷,陈盟的《崇祯阁臣年表》一卷和《内阁行略》一卷,廖道南的《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卷,这些都是记录历代官员的。
还有关于翰林院的书,比如黄佐的《翰林记》二十卷,张位的《词林典故》一卷和《史职议》一卷,陈沂的《翰林志》一卷,焦竑的《词林历官表》三卷,董其昌的《南京翰林志》十二卷,周应宾的《旧京词林志》六卷,刘昌的《南京詹事府志》二十卷,等等。这些书主要记载翰林院官员的履历和一些典故。最后,还有一些关于吏部和户部的书,例如李默、张瀚写的《吏部职掌》,郑汝璧的《封司典故》,王士骐的《铨曹纪要》,宋启明、汪宗伊、徐大相写的《吏部志》和相关书籍,以及王崇庆、谢彬写的《南京户部志》,宋端仪的《祠部典故》等等,这些书主要记录吏部、户部和祠部的职掌和一些典故。
老李写了本《春官要览》,一共六卷;李化龙写了《邦政条例》,十卷本;谭纶的《军政条例类考》七卷;傅鹗的《军政类编》只有两卷;陈梦鹤的《武铨邦政》也是两卷;李邦华的《南枢新志》四卷;范景文写了本巨著《南枢志》,足足一百七十卷!俞汝为的《南京兵部车驾司职掌》八卷;张可大的《南京锦衣卫志》有二十卷;应廷育的《刑部志》八卷;庞嵩的《刑曹志》四卷;刘文徵的《刑部事宜》十卷;陈公相的《刑部文献考》八卷;来斯行的《刑部狱志》四十卷;江山丽的《南京刑部志》二十六卷。
曾同亨写了本《工部条例》,十卷;周梦旸的《水部备考》也是十卷;刘振的《工部志》一百三十九卷,好多啊!王廷相的《申明宪纲录》只有一卷;刘宗周的《宪纲规条》也只有一卷;傅汉的《风纪辑览》四卷;符验的《西台杂记》八卷;何出光的《兰台法鉴录》二十三卷;徐必达的《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朱廷益的《通政司志》六卷;夏时正、陈庆、卢维祯都写了《太常志》,卷数分别是十卷、十六卷和十六卷;吕鸣珂的《太常纪》二十二卷;倪嵩的《太常典礼总览》六卷;屠本畯的《太常典录》六卷;沈若霖的《南京太常寺志》四十卷。
顾存仁的《太仆志》十四卷;杨时乔的《马政记》十二卷;李日宣的《太仆志》二十二卷;雷礼的《南京太仆寺志》十六卷;徐必达的《光禄寺志》二十卷;韩鼎的《尚宝司实录》只有一卷;潘焕宿的《南京尚宝司志》二十卷;周昆的《六科仕籍》六卷;萧彦的《掖垣人鉴》十七卷;还有一本《国子监规》,收录了洪武年间以来的训谕;邢让的《国子监志》二十二卷;谢铎的《国子监续志》十一卷;吴节的《南雍旧志》十八卷;黄佐的《南雍志》二十四卷。 这些书,记录了好多历史啊!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都是些啥? 《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卢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卷,这些书都跟教育、学校有关,记录了当时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一些事情。还有《汪俊四夷馆则例》二十卷,《四夷馆考》二卷,应该是关于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的记录;《杨枢上林记》八卷,《王象云上林汇考》五卷,估计是关于皇家园林的记载;《焦竑京学志》八卷,这应该是一部关于京城学校的志书。 这些书加起来,一共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七十九卷,可不少呢!
接下来是一些关于礼仪制度的书籍。《集礼》五十卷,是洪武年间梁寅等人编修的,一开始是手抄本,后来嘉靖年间才正式印刷出版;《孝慈录》一卷,是宋濂等人根据古代丧服制度编写的,太祖皇帝还专门写了序言;《行移繁减体式》一卷,是洪武年间为了简化官府文书而编写的;《稽制录》一卷,记载的是功臣的服饰制度;《礼制集要》一卷,是关于官民服饰、器物等方面的规定;《稽古定制》一卷,是颁发给功臣的;《礼仪定式》一卷,《教民榜文》一卷,《乡饮酒礼图式》一卷,这些都是洪武年间颁布的;《祭祀礼仪》六卷,《郊坛祭享仪注》一卷,都是明朝初期制定的礼仪规范;《巡狩事宜》一卷,是永乐年间的仪注;《瑞应图说》一卷,也是永乐年间编写的。
宪宗皇帝还留下了一卷《幸学仪注》;世宗皇帝则留下了《御制忌祭或问》一卷和《祀仪成典》七十一卷,后者在嘉靖年间进行了修订;《郊祀通典》二十七卷,是夏言等人编写的;《乘舆冕服图说》一卷,《武弁服制图说》一卷,《玄端冠服图说》一卷,《保和冠服图说》一卷,这四卷书都是关于不同身份的人穿戴的图解,张璁都做了注释;最后还有《圜丘方泽总图》二卷,《圜丘方泽祭器乐器图》二卷,《朝日夕月坛总图》二卷,《朝日夕月坛祭器乐器图》二卷,这些都是关于祭祀场所和祭祀用品的图谱。 这些书,记录了明朝的礼仪制度和典章制度,内容相当丰富啊!
这儿有一批图册和典籍,都是关于明朝宫廷礼仪和法律的。首先是关于宫殿建筑的图纸,有《神祇社稷雩坛总图》三卷、《太庙总图》一卷、《太庙供器祭器图》一卷,等等,记录了嘉靖年间的宫殿建筑样式。 还有《大享殿图》、《大享殿供器祭器图》、《天寿山诸陵总图》、《泰神殿图》、《帝王庙总图》二卷、《皇史宬景神等殿图》二卷、《圆明阁阳雷轩殿宇图》一卷和《沙河行宫图》一卷,这些都是嘉靖年间绘制的。
接下来是关于宫廷礼仪的书籍,有万历年间颁布的《皇明典礼》一卷,以及其他几部万历年间的礼仪典籍,包括《朝仪》二卷、《车驾巡幸礼仪》一卷、《亲王昏礼仪注》一卷、《昏礼传制遣官图》一卷、《陵寝仪式》一卷、《王国仪注》一卷、《仪注事例》一卷、《鸿胪仪注》二卷、《出使仪注》二卷和《射礼仪注》一卷。 这些书详细地记载了各种礼仪的流程和细节。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礼仪书籍,比如作者不详的《礼书》四十一卷,共十七册,内容涵盖吉礼、军礼、凶礼、丧礼、制度、考正、宫制、公式和杂礼等方面;还有作者不详的《大明礼制》二十五卷和《嘉靖祀典》十七卷。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礼仪的专著,比如朱国祚的《册立仪注》一卷,皇甫濂的《藩府政令》一卷,郭正域的《皇明典礼志》二十卷,朱勤美的《王国典礼》八卷,谢铎的《祭礼仪注》二卷,罗青霄的《仪注辑录》一卷(记载郡邑庆贺祭祀诸仪),以及俞汝楫的《礼仪志》一百卷。 总共加起来,这些仪注类的书籍有五十七部,四百二十四卷。
最后,还有明朝的法律典籍。 《大明律》三十卷,是洪武六年由刑部尚书刘惟谦修订的,基本沿袭了唐律的篇目,共六百零六条。洪武九年又修正了十三条。 后来,洪武二十八年又修订了一版,叫做《更定大明律》三十卷,共四百六十条,由当时的词臣和刑官共同完成。
明太祖朱元璋写了一堆书,都是关于法律和治国的。首先是几部《大诰》,一共四部,还有几本记录奸党罪行的《昭示奸党录》、《第二录》、《第三录》,以及记录蓝党案的《逆臣录》。 这些书都是洪武年间颁布的,还有像《彰善瘅恶录》、《瘅恶续录》、《集犯谕》和《戒敕功臣铁榜》这些,都是关于奖惩善恶和告诫功臣的。
除了太祖的著作,还有很多其他的法学著作,比如何广的《律解辨疑》三十卷,郑节的《续真西山政经》二卷,薛瑄的《从政录》一卷,卢雍的《祥刑集览》二卷,何文渊的《牧民备用》和《司刑备用》各一卷,陈廷琏的《大明律分类条目》四卷,顾应祥的《重修问刑条例》七卷,刘惟谦的《唐律疏义》十二卷等等,一大堆,光书名就念半天。 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关于大明律法的解释、注释和案例分析,还有不少是关于为官做事的经验总结。
总的来说,光关于刑法方面的书籍就有四十六部,一共五百九十卷! 这还不包括其他类型的书籍。 另外,还有一本《开国功臣录》,三十一卷,记录了从徐达到指挥李观,一共五百九十一位开国功臣的名字。 这简直就是个庞大的法律和历史文献库啊!
谢铎写了一本叫《名臣事略》的书,一共二十卷,记载的是洪武到成化年间的名臣们的事迹。
彭韶写了本《名臣录赞》,只有两卷。杨廉写了《名臣言行录》四卷和《理学名臣言行录》两卷。徐纮的《名臣琬琰录》可就多了,足足五十四卷!徐咸也写了《名臣言行录》,分前后两集,每集十二卷。王道写了《名臣琬琰录》两卷,还有个续集也是两卷。张芹写了本《备遗录》,只有一卷;何孟春接着写了《续遗录》,也只有一卷。何乔新写了《勋贤琬琰集》两卷,唐龙写了《康山群忠录》一卷和《二忠录》两卷,记载的是王祎和吴云的事迹。
沈庭奎编了一本《名臣言行录新编》,有三十四卷。杨豫孙的《补辑名臣琬琰录》就厉害了,一百十卷!雷礼写了《阁臣行实》八卷和《列卿记》一百六十五卷,从洪武朝一直写到嘉靖朝,他儿子雷映还把隆庆朝的情况补上了。王世贞写了《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和《名卿纪迹》六卷。吴伯与写了《内阁名臣事略》十六卷。薛应旂的《皇明人物考》七卷,郑以伟还给它做了注解。
唐枢的《国琛集》两卷,史继偕的《越章》六卷,记载的是明代福建人的事迹。顾璘写了《国宝新编》一卷,项笃寿写了《今献备遗》四十二卷,凌迪知写了《名臣类苑》四十六卷,钱薇写了《名臣事实》三十卷,耿定向写了《先进遗风》两卷,李廷机写了《阁臣录》六卷。焦竑写了《国史献徵录》,书里说是一百二十卷,但《经籍志》上说是三百六十卷,他还写了《逊国忠节录》八卷。唐鹤徵写了《辅世编》六卷和《续编》五卷。
徐即登写了《建文诸臣录》两卷,童时明写了《昭代明良录》二十卷,刘梦雷写了《名臣考》四卷,林垫写了《重辑名臣录》两卷,朱谋<*土韦写了《藩献记》四卷,朱勤美写了《公族传略》两卷,过庭训写了《直省分郡人物考》一百十五卷,王兆云写了《词林人物考》十六卷,张玺写了《明尚友集》十六卷。
好家伙,这可是一长串的明代人物传记啊!咱一个一个来,慢慢唠。
首先是江盈科的《明臣小传》,十六卷,记录了好多明朝官员的故事;瞿汝说的《臣略纂闻》,十二卷,也是写明朝官员的;钱士升的《皇明表忠录》,只有两卷;余翘的《池阳三忠传》就更少了,只有一卷,讲的是黄观、金焦、陈敬宗这三个人的事迹;冯复京的《先贤事略》十卷;李裁的《明臣论世》四卷;林之盛的《应谥名臣传》十二卷;杜琼的《纪善录》一卷;陈沂的《畜德录》一卷;苏茂相的《名臣类编》两卷;史旌贤的《维风编》两卷;最后是邹期祯的《东林诸贤言行录》,五卷。以上这些书,都写的是明朝的人物。
接下来,咱们看看这几个比较特别的。一本叫《相鉴》,足足二十卷!这是洪武十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让人家儒生们把历朝历代的宰相,好的坏的都写成传记。好的,从萧何到文天祥,一共八十二个人,写了十六卷;坏的,从田蚡到贾似道,二十六个人,写了四卷。还是朱元璋自己写的序呢!还有一本是《外戚传》,三卷,永乐年间写的,写的是汉朝以后那些可以作为警戒的皇亲国戚。也是皇帝,也就是永乐皇帝朱棣写的序。还有一本《古今列女传》,三卷,永乐年间解缙他们编的。
宋濂也写过书,《唐仲友补传》一卷,《浦江人物记》两卷;胡广写了《文丞相传》一卷;朱右写了《李邺侯传》两卷;方槐生写了《莆阳人物志》三卷;谢应芳写了《怀古录》三卷和《思贤录》六卷;刘徵写了《金华名贤传》三卷;丁元吉写了《陆丞相蹈海录》一卷;贾斌写了《忠义集》四卷;尹直写了《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杨循吉写了《吴中往哲记》一卷;谢铎写了《尊乡录》十卷;董遵写了《金华渊源录》两卷;金江写了《义乌人物志》两卷;金贲亨写了《台学源流》两卷;王佐写了《东嘉先哲录》二十卷;南逢吉写了《越中述传》四卷;周璟写了《昭忠录》五卷;程敏政写了《宋遗民录》十五卷;方鹏写了《昆山人物志》八卷;姜絅写了《汉名臣言行录》八卷;魏显国写了好多书,《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守令传》二十四卷,《儒林传》二十卷!最后是陈镐的《金陵人物志》,六卷。
我的天,这得读到猴年马月才能看完啊!这么多书,记录了多少历史人物啊!
话说,古代好多人写书记录名人轶事呢!比如王宾的《吴下名贤纪录》就只有一卷,龚守愚的《临江先哲言行录》有两卷,刘元卿的《江右历代名贤录》也是两卷。
黄佐的《广州人物志》可就多了,足足二十四卷!刘有光写了四卷的《麻沙刘氏忠贤传》,孙承恩写了六卷的《历代圣贤像赞》,杨时伟的《诸葛武侯全书》更是厚达十卷。王承裕的《李卫公通纂》有四卷,戴铣的《朱子实纪》有十二卷,祝允明的《苏材小纂》六卷,张昶的《吴中人物志》十三卷,袁袠的《吴中先贤传》十卷,刘凤的《续吴先贤赞》十五卷,欧大任的《百粤先贤志》四卷,耿定向的《二孝子传》一卷。
杨俊民写了两本书,《河南忠臣集》八卷,《烈女集》五卷;桑乔的《节义林》六卷,王蓂的《历代忠义录》十八卷,邹泉的《人物尚论编》二十卷,郑瑄的《唐忠臣睢阳录》两卷,黄省曾的《高士传颂》两卷,皇甫濂的《逸民传》两卷,皇甫涍的《续高士传》十卷,薛应旂的《隐逸传》两卷,《高士传》四卷,黄姬水的《贫士传》两卷,钱一本的《遁世编》十四卷,李默的《建宁人物志》三卷,吕维祺的《节孝义忠集》四卷,徐标的《忠孝廉节集》四十卷,顾宪成的《桑梓录》十卷。
李廷机的《汉唐宋名臣录》五卷,王鸿儒的《掾曹名臣录》一卷,丁明登的《古今长者录》八卷,朱睦裨的《中州人物志》十六卷,朱谋<*土韦的《豫章耆旧传》三卷,朱常淓的《古今宗藩懿行考》十卷,郭良翰的《历代忠义汇编》二十六卷,屠隆的《义士传》两卷,沈尧中的《高士汇林》两卷,顾枢的《古今隐居录》三十卷,陈懋仁的《寿者传》三卷,陈继儒的《邵康节外纪》四卷,《逸民史》二十二卷,璩之璞的《苏长公外纪》十二卷。 这些书,记录了多少历史人物啊!
徐火勃写的《蔡端明别纪》有十卷,范明泰写的《米襄阳志林》有十三卷,徐学聚写的《两浙名贤录》有五十四卷,还有个《外录》八卷,曹学佺写的《蜀中人物记》六卷,郭凝之写的《孝友传》二十四卷,王道隆写的《吴兴名贤续录》六卷,陈克仕写的《古今彤史》八卷,曹思学写的《内则类编》四卷,顾昱写的《至孝通神集》三十卷,张采写的《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夏树芳写的《女镜》八卷,潘振写的《古今孝史》十二卷。这些都是记载历代人物的传记。
总共这些传记类的书,一百四十四部,一千九百九十七卷。
然后是地理类的书籍:《大明志书》(洪武三年,皇帝下令让儒士魏俊民等人把全国州郡的地理形势、归降经过编成书,可惜卷册都丢了),《寰宇通志》一百十九卷(景泰年间修订的),《一统志》九十卷(天顺年间李贤等人修订的),《承天大志》四十卷(嘉靖年间,顾璘修订的《兴都志》二十四卷,因为记载了献帝的事迹,跟志书的体例不合,所以皇帝又让徐阶等人重新修订)。还有桂萼的《历代地理指掌》四卷和《明舆地指掌图》一卷,罗洪先的《增补朱思本广舆图》二卷,蔡汝楠的《舆地略》十一卷,吴龙的《郡县地理沿革》十五卷,卢传印的《职方考镜》六卷,张天复的《皇舆考》十二卷,蔡文的《职方钞》十卷,曹嗣荣的《舆地一览》十五卷,郭子章的《郡县释名》十六卷和《古今郡国名类》三卷,项笃寿的《考定舆地图》十卷,徐枢的《寰宇分合志》八卷,曹学佺的《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陆应阳的《广舆记》二十四卷,陈组绶的《职方地图》三卷,张元阳的《方隅武备》(也有人说是《方隅武事考》)十六卷,庞迪我的《海外舆图全说》二卷,刘崧的《北平八府志》三十卷和《北平事迹》一卷,郭造卿的《燕史》一百二十卷。
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有八卷,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足足有四十卷,蒋一葵的《长安客话》是八卷本,沈应文的《顺天府志》有六卷。唐舜卿的《涿州志》十二卷,汪浦的《蓟州志》九卷,张钦的《保定府志》篇幅很长,有二十五卷。潘恩的《祁州志》六卷,戴诜的《易州志》三十卷,樊文深的《河间府志》有二十八卷。廖纪的《沧州志》只有四卷,项乔的《董子故里志》六卷,雷礼的《真定府志》三十二卷,倪玑的《定州志》四卷。曹安的《冀州志》也是四卷,陈棐的《广平府志》十六卷,宋讷的《东郡志》十六卷,唐锦的《大名府志》二十八卷。王崇庆的《开州志》十卷,张廷纲的《永平府志》十一卷,陈士元的《滦州志》十一卷,胡文璧的《天津三卫志》十卷。马中锡的《宣府志》十卷,毕恭的《辽东志》九卷,李辅的《重修辽东志》十二卷,《洪武京城图志》只有一卷。
陈沂的著作很多,有《南畿志》六十四卷、《金陵世纪》四卷和《金陵古今图考》一卷。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十卷,王兆云的《乌衣佳话》八卷,周晖写了《金陵琐事》八卷和《剩录》八卷。《留都录》五卷,可惜不知道是谁写的,只在国子监的书目里看到过。程嗣功的《应天府志》三十二卷,柳瑛的《中都志》十卷,袁又新的《凤阳新书》八卷,汪应轸的《泗州志》十二卷。王浩的《亳州志》十卷,吕景蒙的《颍州志》二十卷,潘镗的《庐阳志》三十卷,杨循吉的《庐阳客记》只有一卷,潘埙的《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陈文烛的《淮安府志》十六卷,高宗本的《扬州府志》十卷,沈明臣的《通州志》八卷,张珩的《高邮州志》三卷,陈奇的《泰州志》八卷。卢熊的《吴邦广记》五十卷,刘昌的《苏州续志》一百卷,王鏊的《姑苏志》六十卷。
刘凤写了《续吴录》两卷和《吴郡考》两卷,桑悦写了《太仓州志》十一卷,钱冈写了《云间通志》十八卷,顾清写了《松江府志》三十二卷,陈继儒写了《松江府志》九十四卷,这几位都写了关于苏州、松江地区的志书。 谢应芳写了《毗陵续志》十卷,王亻与写了《毗陵志》四十卷,张恺写了《常州府志续集》八卷,唐鹤徵写了《常州府志》二十卷,沈敕写了《荆溪外纪》二十五卷,这些都是关于常州地区的志书。
王樵写了《镇江府志》三十六卷,胡缵宗写了《安庆府志》三十一卷,钟城写了《太平府志》二十卷,李默写了《宁国府志》十卷,王崇写了《池州府志》九卷,朱同写了《新安志》十卷,程敏政写了《新安文献志》一百卷,何东序写了《徽州府志》二十二卷,程一枝写了《鄣大事记》两卷,李德阳写了《广德州志》十卷,陈琏写了《永阳志》二十六卷,胡松写了《滁州志》四卷,这些都是安徽、江苏南部地区的志书,数量不少啊!
周斯盛写了《山西通志》三十三卷,张钦写了《大同府志》十八卷,吕柟写了《解州志》四卷,孔天胤写了《汾州府志》八卷,栗应麟写了《潞安府志》十二卷,周弘禴写了《代州志》两卷,这些都是山西各地的志书。陆釴写了《山东通志》四十卷,黄瓒写了《齐鲁通志》一百卷,彭勖写了《山东郡邑胜览》九卷,李锦写了《泰安州志》十卷,邢侗写了《武定州志》十五卷,于慎行写了《兖州府志》五十二卷,莫骢写了《济宁州志》十三卷,舒祥写了《沂州志》四卷,李珏写了《东昌府志》九卷,邓韨写了《濮州志》十卷,周禧写了《临清州志》十八卷,冯惟讷写了《青州府志》十八卷,李时飏写了《少阳乘》二十卷,钟羽正写了《青州风土记》四卷,任顺写了《莒州志》六卷,潘滋写了《登州府志》十卷,杨循吉写了《宁海州志》两卷,胡杞忠写了《莱州府志》八卷,郭维洲写了《平度州志》两卷,这些都是山东各地的志书,数量也相当可观。最后,胡諲还写了《河南总志》十九卷。 真是不少地方志啊!
河南的志书可真不少啊!首先是邹守愚的《河南通志》,足足四十五卷。还有李濂写的《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和《祥符文献志》十七卷,光汴京就这么多!朱睦裨也写了《中州文献志》四十卷和《开封府志》八卷,看来开封府的历史也相当丰富。其他的还有邵宝的《许州志》三卷,冯相的《陈州志》四卷,吴三乐的《郑州志》六卷,徐衍祥的《禹州志》十卷(对了,万历年间,钧州改名叫禹州了)。李嵩的《归德府志》八卷,李孟旸的《睢州志》一卷,程应登的《睢州志》七卷(看来睢州的志书也修过好几版),崔铣的《彰德府志》八卷,又名《邺乘》。郭朴还写了《续志》三卷补充说明。
接下来是刘湜的《磁州志》四卷,李遇春的《卫辉府志》七卷,何瑭的《怀庆府志》十二卷,乔缙的《河南郡志》四十二卷,程绪的《陕州志》十卷,叶珠的《南阳府志》十卷,张仙的《邓州志》六卷,牛孟耕的《裕州志》六卷,陈銮的《汝宁府志》八卷,李本固的《汝南新志》二十二卷,江贵的《信阳州志》二卷,张辉的《光州志》十卷,方应选的《汝州志》四卷。
陕西的志书也不少呢!伍福的《陕西通志》三十五卷(这是成化年间修的),马理的《陕西通志》四十卷(这是嘉靖年间修的),看来陕西的志书也修订过好几版。还有何景明的《雍大记》三十六卷,李应祥的《雍胜略》二十四卷,南轩的《关中文献志》八十卷,宋廷佐的《乾州志》二卷,乔世宁的《耀州志》十一卷,任庆云的《商州志》八卷,周易的《凤翔府志》五卷,贾凤翔的《凤翔府历代事迹纪略》二卷,范文光的《豳风考略》三卷,赵时春的《平凉府志》十三卷,胡缵宗的《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熊爵的《临洮府志》十卷,韩鼎的《庆阳府志》十卷,胡汝砺的《宁夏新志》八卷,郑汝璧的《延绥镇志》八卷,杨宁的《固原州志》二卷,最后是李泰的《兰州志》十二卷。 这些志书,记录了河南和陕西各个州府的历史,真是浩如烟海啊!
话说这古代啊,好多人写地方志,那叫一个多!先说西北的,张最写了《岷州卫志》一卷,李玑写了《洮州卫志》五卷,郭伸写了《甘州卫志》十卷,朱捷写了《河州志》四卷,包节写了《陕西行都司志》十二卷,孟秋写了《潼关卫志》十卷,还有个王崇古,写了本叫《庄浪漫记》的书,一共八卷。
然后咱们往东南走,浙江那边,薛应旂写了本巨著《浙江通志》,足足七十二卷!夏时正写了《杭州府志》六十四卷,这还是成化年间修订的版本。陈善也写了《杭州府志》,一百卷!外加一本《外志》和一本《武林风俗略》。吴瓒写了《武林纪事》八卷,柳琰写了《嘉兴府志》三十二卷,李日华写了《土韦李丛谈》四卷,江翁仪写了《湖州府志》二十四卷,徐献忠写了《吴兴掌故集》十七卷,江一麟写了《安吉州志》八卷,李德恢写了《严州府志》二十三卷,吴堂写了《富春志》六卷,徐与泰写了《金华文献志》二十二卷,吾哻写了《衢州府志》十四卷,何镗写了《括苍志》五十五卷和《括苍汇纪》十五卷,楼公璩又补了一本《括苍志补遗》,四卷。司马相写了《越郡志略》十卷,张元忭写了《绍兴府志》六十卷,李堂写了《四明文献志》十卷,张时彻写了《宁波府志》四十二卷,范理写了《天台要略》八卷,谢铎写了《赤城新志》二十三卷,王启写了《赤城会通记》二十卷,李渐写了《三台文献志》二十三卷,王瓒写了《温州府志》二十三卷。
再往南,江西那边,林庭木昂写了《江西通志》三十七卷,王宗沐写了《江西大志》八卷,赵秉忠写了《江西舆地图说》一卷,王世懋写了《饶南九三郡舆地图说》一卷,郭子章写了《注豫章古今记》一卷、《豫章杂记》八卷和《广豫章灾祥记》六卷,卢廷选写了《南昌府志》五十卷,江汝璧写了《广信府志》二十卷,王时槐写了《吉安府志》二十六卷,郭子章又补了一本《吉志补》二十卷,熊相写了《瑞州府志》十四卷。 这可真是浩浩荡荡的一大批地方志啊!
我手里有好多地方志,都是记载各地历史的书。首先是江西的,有陈定写的《袁州府志》九卷,余文龙写的《赣州府志》二十卷,虞愚写的《虔台志》十二卷,还有谈恺写的《虔台续志》五卷。
接着是湖北的,魏裳写的《湖广通志》足足有九十八卷,廖道南写的《楚纪》六十卷,陈士元写的《楚故略》二十卷,郭正域写的《武昌府志》六卷,朱衣写的《汉阳府志》三卷,曹璘写的《襄阳府志》二十卷,谢澭写的《均州志》八卷,颜木写的《随州志》两卷,舒旌写的《黄州府志》十卷,甘泽写的《蕲州志》九卷,王宠怀写的《荆州府志》十二卷,张春写的《夷陵州志》十卷,刘玑写的《岳州府志》十卷,张治写的《长沙府志》六卷,陆东写的《宝庆府志》五卷,杨佩写的《衡州府志》九卷,朱麟写的《常德府志》两卷,胡靖写的《沅州志》七卷,姚昺写的《永州府志》十卷,林球写的《荆门州志》十卷,童承叙写的《沔阳州志》十八卷,周绍稷写的《郧阳府志》二十一卷,王心写的《郴州志》六卷。
然后是福建的,黄仲昭写的《八闽通志》八十七卷,《邵武府志》二十五卷;王应山写的《闽大记》五十五卷,《闽都记》三十二卷;何乔远写的《闽书》一百五十四卷;王世懋写的《闽部疏》一卷;陈鸣鹤写的《闽中考》一卷,《晋安逸志》三卷;林燫写的《福州府志》三十六卷;林材写的《福州府志》七十六卷;周瑛写的《兴化府志》五十四卷;郑岳写的《莆阳文献志》七十五卷;黄凤翔写的《泉州府志》二十四卷;何炯写的《清源文献志》八卷;陈懋仁写的《泉南杂记》两卷;徐銮写的《漳州府志》三十八卷;刘玙写的《建宁府志》六十卷;游居敬写的《延平府志》三十四卷;张大光写的《福宁州志》十六卷。
最后是四川的,王元正写的《四川总志》八十卷,杨慎写的《全蜀艺文志》六十四卷。 这些书加起来,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啊!
杜应芳写了一本《补蜀艺文志》,一共五十四卷。
郭棐写了《四川通志》三十六卷,还有《夔州府志》十二卷和《夔记》四卷。曹学佺写了《蜀汉地理补》两卷,《蜀郡县古今通释》四卷,《蜀中风土记》四卷以及《方物记》十二卷。彭韶写了《成都志》二十五卷,周洪谟写了《叙州府志》十二卷,金光写了《涪州志》两卷,陈嘉言写了《嘉州志》十卷,余承勋写了《西眉郡县志》十卷。
戴璟写了一本《广东通志》,足足七十二卷!郭棐还写了《粤大记》三十二卷和《岭南名胜志》十六卷。谢肇浙写了《百粤风土记》一卷,张邦翼写了《岭南文献志》十二卷,外加一本补遗六卷。马欻写了《南粤概》四卷,黄佐写了《广州府志》二十二卷和《香山志》八卷。郑敬甫写了《惠大记》六卷,郭春震写了《潮州府志》八卷,郭子章写了《潮中杂记》十二卷,符锡写了《韶州府志》十卷,叶春及写了《肇庆府志》二十卷。王佐写了《琼台外纪》五卷和《珠崖录》五卷,顾玠写了《海槎余录》一卷,张诩写了《厓门新志》十八卷。
周孟中写了《广西通志》六十卷。魏濬写了《西事珥》八卷和《峤南琐记》两卷,陈琏写了《桂林志》三十卷,张鸣凤写了《桂故》八卷和《桂胜》十四卷,谢少南写了《全州志》七卷,党绪写了《思恩府志》四卷,田秋写了《思南府志》八卷,郭棐还写了《右江大志》十二卷。
洪武十四年,云南平定后,朝廷下令儒臣们编纂了一部《云南志书》,一共六十一卷。李元阳写了《云南通志》十八卷和《大理府志》十卷,陈善写了《滇南类编》十卷,杨慎写了《滇程记》一卷,彭汝实写了《六诏纪闻》一卷,杨鼐写了《南诏通记》十卷,诸葛元声写了《滇史》十四卷,吴懋写了《叶榆檀林志》八卷,杨士云写了《黑水集证》一卷和《郡大记》一卷。
赵瓒写了本《贵州新志》,一共十七卷。谢东山写了本《贵阳图考》,二十六卷。郭子章写了《黔记》六十卷,还写了个小本本《黔小志》,只有一卷。
祁顺写了《石阡府志》十卷;袁表写了《黎平府志》九卷;周瑛写了《兴隆卫志》两卷。许论写了《九边图论》三卷,魏焕写了《九边通考》十卷,霍冀写了《九边图说》一卷,范守己写了《筹边图说》三卷,刘效祖写了《四镇三关志》十二卷,苏祐写了《三关纪要》三卷,刘昌写了《两镇边关图说》两卷,翁万达写了《宣大山西诸边图》一卷。
杨守谦写了三本书:《大宁考》一卷,《紫荆考》一卷,《花马池考》一卷。杨一葵写了《云中边略》四卷;杨时宁写了《大同镇图说》三卷和《大同分营地方图》一卷;张雨写了《全陕边政考》十二卷;刘敏宽写了《延镇图说》两卷;杨锦写了《朔方边纪》五卷;詹荣写了《山海关志》八卷;莫如善写了《威茂边政考》五卷;方孔炤写了《全边略记》十二卷。
胡宗宪写了《筹海图编》十三卷;黄光升写了《海塘记》一卷;仇俊卿写了《海塘录》十卷;郑若曾写了《万里海防图论》两卷和《江南经略》八卷;王在晋写了《海防纂要》十三卷;谢廷杰写了《两浙海防类考》十卷;范涞写了《续编》十卷;李如华写了《温处海防图略》两卷;安国贤写了《南澳小记》十二卷和《南日寨小记》十卷;吴时来写了《江防考》六卷;洪朝选写了《江防信地》两卷。
吴道南写了《国史河渠志》两卷;刘隅写了《治河通考》十卷;刘天和写了《问水集》六卷;吴山写了《治河通考》十卷;潘季驯写了《河防一览》十四卷和《宸断大工录》十卷;潘大复写了《河防榷》十二卷;张光孝写了《西渎大河志》六卷;黄克缵写了《疏治黄河全书》两卷;徐标写了《河患备考》两卷和《河防律令》两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关于漕河的书,有王恕的《漕河通志》十四卷,王琼的《漕河图志》八卷,车玺的《漕河总考》四卷,顾寰的《漕河总录》二卷,高捷的《漕黄要览》二卷,还有黄承玄的《河漕通考》足足四十五卷,此外他还写了《安平镇志》十一卷和《北河纪略》十四卷。秦金的《通惠河志》两卷,谢肇浙的《北河纪》八卷和《纪余》四卷,朱国盛的《南河志》十四卷,陈梦鹤的《济宁闸河类考》六卷,徐源的《山东泉志》六卷,王宠的《东泉志》四卷和《济宁闸河志》四卷,张纯的《泉河纪略》八卷,胡瓒的《泉河史》十五卷,张桥的《泉河志》六卷,这些都是关于漕河及其相关水利的著作。
接下来是关于其他水利工程的书籍,冯世雍写了一卷本的《吕梁洪志》,陈穆的《徐州洪志》十卷,袁黄的《皇都水利》一卷,伍余福的《三吴水利论》一卷,归有光写了《三吴水利录》四卷,许应夔的《修举三吴水利考》四卷,王道行的《三吴水利考》二卷,王圻的《东吴水利考》十卷,沈启的《吴江水利考》四卷,贾应璧的《绍兴水利图说》二卷,这些书都记载了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情况。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关于名山和地方志的书籍。何镗的《名山记》十七卷,慎蒙的《名山一览记》十五卷,都穆的《游名山记》六卷,黄以升的《游名山记》六卷,这些书都记录了名山大川的景色和人文历史。还有查志隆的《岱史》十八卷,宋焘的《泰山纪事》十二卷,燕汝靖的《嵩岳古今集录》二卷,李时芳的《华岳全集》十卷,娄虚心的《北岳编》五卷,王浚和的《恒岳志》二卷,彭簪的《衡岳志》八卷,孙存的《岳麓书院图志》一卷,以及《太岳太和山志》十五卷(洪熙中道士任自垣编)。此外,还有葛寅亮的《金陵梵刹志》五十二卷,张莱的《京口三山志》十卷,刘大彬的《茅山志》十五卷,王鏊的《震泽编》八卷,卢雍的《石湖志》十卷,谈修的《惠山古今考》十卷,潘之恒的《新安山水志》十卷和《黄海》二十九卷。这些书籍涵盖了江南地区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和佛教寺庙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都是些啥内容。方汉写的《齐云山志》七卷,汪可立写的《九华山志》两卷,吴之鲸写的《武林梵刹志》十二卷,田汝成写的《西湖游览志》足足二十四卷,张元忭写的《云门志略》五卷,周应宾写的《普陀山志》五卷,僧传灯写的《天台山志》二十九卷,朱谏写的《雁山志》四卷,桑乔写的《庐山纪事》十二卷,刘俊写的《白鹿洞书院志》六卷,杨亘写的《武夷山志》六卷,黄天全写的《九鲤湖志》六卷,刘中藻写的《洞山九潭志》四卷,乔世宁写的《五台山志》只有一卷,李应奇写的《崆峒志》两卷,僧德清写的《曹溪志》四卷,左宗郢写的《麻姑山志》十七卷,陈琏写的《罗浮志》十五卷,谢肇浙写的《支提山志》七卷和《鼓山志》十二卷。
这些书大多是记述名山大川的,还有不少是关于书院的。杨士奇写的《北京纪行录》两卷,刘定之写的《代祀录》一卷,陆深写的《停骖录》两卷,李东阳写的《东祀录》三卷,张宁写的《奉使录》两卷,这些书记录的都是一些行程见闻和宫廷祭祀活动。李思聪写的《百夷传》一卷,是洪武年间出使缅甸的记录;费信写的《星槎胜览集》两卷和《天心纪行录》一卷,是永乐年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记录;陈诚的《西域行程记》两卷,马欢的《瀛涯胜览》一卷,这些都是关于出使西洋的游记。
再看看这些关于出使其他国家的记录:倪谦写的《朝鲜纪事》一卷和《辽海编》四卷,钱溥写的《朝鲜杂志》三卷和《使交录》一卷,黄福写的《安南水程日记》两卷,龚用卿写的《使朝鲜录》三卷,谢杰写的《使疏球录》六卷,李文凤写的《粤峤书》二十卷(记载的是安南的事情),黄省曾写的《西洋朝贡典录》两卷,张燮写的《东西洋考》十二卷,李言恭写的《日本考》五卷,侯继高写的《日本风土记》四卷,卜大同写的《备倭图记》四卷和《征苗图记》一卷,田汝成写的《炎徼纪闻》四卷,宁献王权写的《异域志》一卷,严从简写的《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罗曰褧写的《咸宾录》八卷。这些书,记录了明朝时期与周边国家交往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批书,都是些啥类型的。这儿列了好多书,一共分成了两大类:地理类和谱牒类。地理类的书有《茅瑞徵象胥录》八卷、《尹耕译语》一卷、《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卷,等等,加起来总共有471部,7498卷,那可真是不少啊!
接下来是谱牒类,这类型的书主要记载的是各个家族的世系、家谱之类的。比如,《天潢玉牒》一卷,《宗支》二卷(男女各一册)、《宗谱》一卷,《主婿谱牒》一卷(这些都是明朝初期编写的);还有《朱睦裨帝系世表》一卷,《周国世系表》一卷,《周乘》一卷,《镇平世系录》二卷,《周宪王年表》二卷,《周定王年表》一卷,《楚王宗支》一卷,《蜀府宗支图谱》一卷;以及《朱宙枝统宗绳蛰录》十二卷,《吴震元宋相谱》二百卷,这可是个大家族啊,足足两百卷!
还有好多书,比如《朱右邾子世家》一卷,《卢熊孔颜世系谱》二卷,《杨廉二程年谱》一卷,《李默朱子年谱》四卷,《徐渤蔡忠惠年谱》一卷,《郭勋三家世典》一卷(这本收集了徐达、沐英、郭英三家的家谱),《中山徐氏世系录》一卷,《李韩公家乘》一卷,等等。这些书都记载着不同家族的历史和世系。
再往后看,还有不少专门研究姓氏的书籍。比如《李临淮遐思录》八卷,《吴沈千家姓》一卷,《杨信民姓源珠玑》六卷,《邢参姓氏汇典》二卷,《杨慎希姓录》五卷,《王文翰尚古类氏集》十二卷,《李日华姓氏谱纂》七卷,《曹宗儒郡望辨》二卷,《陈士元姓汇》四卷,《姓觿》二卷,《名疑》四卷,《凌迪知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这本可真是巨著啊,一百四十卷!最后还有《余寅同姓名录》十二卷,《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这些书加起来,一共是38部,504卷。
总而言之,这批书涵盖了地理和谱牒两大类,数量相当可观,对于研究历史地理和家族世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