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伦,字安常,是个好人,大家都挺感激他的。洪武十五年,张以宁推荐了他,他被任命为赞善大夫,在懿文太子身边做事,经常直言进谏。朱元璋很欣赏他,就把他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后来太子死了,董伦就被调到河南当左参议去了。

有一次,他推荐了肇州一个叫诸葛伯衡的吏目,这个人很清廉。皇上立刻就提拔诸葛伯衡做了陕西参议。董伦还建议说,教书育人的老师应该穿戴官服,这样才能和普通学生区分开来。后来,刘导开始负责挑选老师的衣着。洪武三十年,董伦因为犯了点事儿,被贬到云南当教官。云南刚开始办学校,董伦自己以身作则,认真教书,大家都积极学习。

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董伦被召回朝廷,做了礼部侍郎,还兼任翰林学士,跟方孝孺一起给皇帝讲课。皇帝还亲自题字“怡老堂”送给他,并且赏赐了他漆器桌子和玉质拐杖。后来解缙被贬到河州,也是因为董伦的求情才被召回来的。董伦为人正直厚道,曾经劝过建文帝要和亲藩关系搞好,但建文帝没听。成祖朱棣登基后,董伦已经八十多岁了,就让他退休了,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跟董伦同时担任礼部侍郎的还有王景,字景彰,是松阳人。洪武初年,他在怀远当教谕。因为学问好,被皇上召见。皇上让他写朝会享乐的乐章,还让他制定藩王朝见皇帝的仪式。他官做到山西参政,后来和董伦一样被贬到云南。建文帝登基后,他被召回翰林院,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张紞推荐了他,他就做了礼部侍郎,还兼任翰林侍讲。成祖朱棣登基后,他被提升为学士。皇上问他该怎么处理建文帝的葬礼,王景就跪下说:“应该用天子的礼仪。”皇上就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六年,王景在任上去世了。

仪智,字居真,是高密人。洪武末年,他被选拔为耆儒,做了高密县的训导,后来又升迁到莘县当教谕。之后,他又被提拔为高邮州知州,他注重农业发展,也重视教育,当地百姓都很爱戴他。

永乐元年,他被调到宝庆当知府。那里的老百姓个个都很强悍,就怕聪明人,所以互相提醒,不敢造次。后来,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右通政兼右中允。没多久,他又升迁为湖广右布政使。因为犯了点事,被贬到通州服役。

永乐六年冬天,湖广都指挥使龚忠进宫面见皇上。皇上问起湖湘地区德高望重的老儒生,龚忠就推荐了他。皇上当天就下令召见他。他到了之后,就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一年元旦,日食发生,尚书吕震建议照常举行朝贺仪式,但他认为不应该。恰好左谕德杨士奇也持同样的意见,于是就免除了朝贺,采纳了他的建议。

永乐十四年,皇上诏令吏部和翰林院挑选德高望重的儒生去侍奉皇太孙。杨士奇和蹇义首先推荐了他。太子说:“我以前推荐过李继鼎,结果大错特错,后悔都来不及了。他虽然是正直的君子,但年纪太大了。”杨士奇叩头说道:“他出身于学官,为人明理,坚持正道。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头儿一点也不差。朝中老成持重、正直的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这天中午上朝,皇上问太子:“侍奉太孙讲读的人选定了吗?”太子回答说:“推荐了礼部侍郎仪智,还在讨论中。”皇上高兴地说:“他虽然年纪大了,但能直言敢谏,可以用。”于是就让他去辅导皇太孙。每次讲授书史,他都反复讲解开导,把端正心性作为根本。永乐十九年,他八十岁,退休回家,最终在家中去世。洪熙元年,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简。

季子铭,字子新。宣宗皇帝即位后,因为侍郎戴纶的推荐,被任命为行在礼科给事中。九年任期满了,皇上念及他的旧日功劳,改任他为修撰。正统三年,参与修撰宣宗皇帝的《实录》完成,他被升迁为侍讲,后来又改任郕府长史。

郕王监国的时候,在午门上朝。朝臣们弹劾王振,当时场面一片混乱,喊叫声震天响,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只有铭一个人跪在郕王面前,摘掉帽子,直接奏报。郕王下令诛杀王振,大家才安静下来。

景帝登基后,铭大力支持他处理各种重要军国大事。因为景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对他有恩,所以后来景帝授予他礼部右侍郎的职位。第二年,他又兼任经筵官。每次景帝到讲幄(皇帝讲课的地方)讲课,都会让宦官往地上扔钱,让讲官们去捡,说是“恩典”。当时愿意参加这个活动的文臣,除了内阁大学士高谷等人之外,就只有铭、俞山、俞纲、萧镃、赵琬几个人了。没多久,铭就被提升为南京礼部尚书。怀献太子继位后,铭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又调任兵部尚书兼詹事。

苏州、淮安等地大雪,百姓冻饿而死,尸体堆积如山。为了修建沙湾河,征用了山东、河南九万人,还强征民间数万件铁器。铭向皇帝请求,对百姓多加体恤。他还趁着发生灾异的机会,向皇帝进言说,要消除灾异的关键在于敬畏上天,遵循祖宗法度,减少刑罚,减轻赋税,节俭用度,爱护百姓。他把《皇明祖训录》呈给皇帝,皇帝非常赞赏他的建议。铭最终去世,谥号为忠襄。

铭年轻时师从吴讷学习。他天性孝顺友爱,为人正直,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他的长子海,是锦衣卫百户;小儿子泰,乡试中举,后来做了礼科给事中。他们兄弟俩的官职都是因为父亲的功劳而获得的。

邹济,字汝舟,是余杭人。他以孝顺母亲而闻名。他博学多才,记忆力超群,尤其精通《春秋》。他曾担任余杭县的训导,教学非常严格。后来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国子学录、助教,之后被推荐担任平度州知州。永乐初年,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完成后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征讨安南时,他跟随幕府,负责记录奏章。回朝后,他担任广东右参政,之后又升任左春坊左庶子,负责给皇孙讲课。

邹济这个人性格温和,待人坦诚,不管对方地位高低,都乐于亲近。他任期满了之后,升任少詹事。那时候,宫里很多官员都得罪了皇帝,徐善述、王汝玉、马京、梁潜这些人被小人陷害,一个接一个地被抓进监狱,最后都死了。邹济为此忧心忡忡,得了病。太子还专门写信安慰他,说:“您要好好保重身体。就算有什么不测,我也会照顾您的家人,不会让他们流落街头。”后来邹济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洪熙元年,追赠他太子少保的职位,谥号文敏。朝廷还命令有关部门在邹济墓旁修建祠堂,春秋两季祭祀他。

他儿子邹干,字宗盛,邹济去世的时候他还很小。明仁宗监国的时候,任命邹干为应天府学生,每个月还给他发放钱粮。正统四年,邹干考中了进士。景帝刚登基的时候,邹干从兵部郎中直接升任兵部右侍郎,因为他有才干,深受于谦的器重。也先率兵入侵,九个城门都关闭了。很多百姓躲避战乱,在城下哭喊着求着进城,邹干下令打开城门,把他们都接了进去。后来他又调到礼部,兼任庶子,负责考察山西的官员,罢免了布政使侯复以下五十多个人。他还巡视了河南、凤阳的水灾灾情,和王竑一起请求朝廷赈灾。他还建议让学生们捐献粮食,然后到国子监读书,纳粟入监的制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成化二年,京畿地区发生饥荒,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来有人弹劾他,他就请求退休了,最后去世,谥号康靖。

徐善述,字好古,是天台人。洪武年间,实行岁贡制度,徐善述是第一批通过岁贡进入太学的。他被授予桂阳州学正的职位。永乐初年,他因为在国子监担任博士的出色表现,被提升为春坊司直郎。他深受太子器重,太子经常称他为“先生”,还曾经写信送给他酒和诗。后来他升任左赞善,最后因为牵连而被处死。他和邹济同一天被追赠太子少师的职位,谥号文肃。朝廷也为他修建了祠堂,春秋两季祭祀,和邹济一样。

王汝玉,字璲,是苏州人,聪明过人,记忆力超群。年轻的时候跟着杨维桢学习。十七岁的时候,乡试考中了。永乐年间初期,他从应天府学训导升任翰林五经博士,后来又升迁到右春坊右赞善,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特别器重他。有一次群臣应制撰写《神龟赋》,王汝玉的文章排第一,解缙排第二。过了七年,因为修撰《礼书》时出了点问题,触犯了制度,被发配到边疆戍守。后来皇太子监国,赦免了他,让他回到翰林院担任典籍。没多久又升任左赞善,结果因为解缙的事情牵连,含冤而死。洪熙初年,追赠他太子宾客的官职,谥号文靖,朝廷还派官员祭奠了他的家属。

梁潜,字用之,是泰和人。洪武年间末期,他考中了乡试。被授予四川苍溪训导的职位。后来因为推荐被任命为四会县知县,之后又调任阳江、阳春知县,都因为清廉公正而受到好评。永乐元年,他被召进京参与《太祖实录》的修撰工作。书稿完成后,他被提升为修撰。随后又兼任右春坊右赞善,接替郑赐负责《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皇帝到北京巡幸,多次派人快马加鞭地把他召到行在。永乐十五年,皇帝再次到北京,太子监国。皇帝亲自挑选侍从官员,翰林院里只有杨士奇,梁潜作为他的副手。当时有个叫陈千户的人,贪污民财,皇帝下令把他流放到交趾。几天后,皇帝又想起他曾经立过军功,就把他赦免了。有人在皇帝面前说坏话:“陛下所流放的罪犯,皇太子暗中赦免了。”皇帝大怒,杀了陈千户,这件事还牵连到梁潜和司谏周冕,他们都被押解到行在,皇帝亲自审问他们。梁潜他们如实禀报了事情经过。皇帝对杨荣、吕震说:“这件事怎么能怪到梁潜头上呢!”但是最终没有人为他们辩解,他们都被关进了监狱。有人说周冕行为放荡,于是梁潜也因此被处死了。梁潜的妻子杨氏悲痛丈夫的冤死,不吃不喝而死。

梁潜的儿子梁楘,通过进士考试做了刑部主事,他善于辨别冤假错案。因为推荐被提升为广西副使,后来又升任布政使。当时很多将士为了邀功,滥杀无辜百姓。梁楘告诫他们的统帅,只要能救活一个无辜百姓,就给他记一等功,结果救活了无数百姓。田州的土官岑鉴兄弟互相仇恨,梁楘从中调解,并拒绝了他们丰厚的贿赂。他成功地安抚了那些不服管教的土官,百姓和少数民族都敬佩他的诚信和正义。最终他做到浙江布政使。

周述,字崇述,是吉水县人。永乐二年,他和堂弟周孟简一同考中进士。皇帝亲手批阅了他俩的考卷,大加赞赏,还授予他们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不久,皇帝下诏让解缙挑选曾棨等二十八个人到文渊阁读书,周述、周孟简都在其中。司礼监负责提供纸笔,光禄寺负责提供早晚饭,礼部每月给每人发三锭蜡烛钱,工部则挑选离皇宫近的宅子让他们居住,当时人们都觉得这是极大的荣耀。

周述曾经跟随皇帝北巡,后来逐渐升任为左春坊谕德。明仁宗即位后,命令他跟随皇太子去南京拜谒皇陵。仁宗把他叫到床前,问他辅佐皇太子的方法,他的回答很合皇帝的心意。明宣宗时期,他升任为左庶子。正统初年,在任上去世。周孟简在翰林院待了二十年,才升任詹事府丞,后来又被派出去担任襄王府的长史。有人说应该把他留在身边做顾问,皇帝说:“辅佐我的弟弟,比辅佐我更重要。” 周述这个人温和宽厚,沉静少言,从来没有对人厉声厉色,说话急躁过,文章也写得典雅丰富。周孟简谦虚退让,从不夸耀自己,一辈子没跟人发生过矛盾。两人都因此受到世人的敬重。

陈济,字伯载,是武进人。他读书过目不忘。有一次,他奉父亲的命令去钱塘,家里人带了货物跟着他。回来的时候,他用一半的钱买了书,一边读一边抄。十多年下来,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学问,他都精通了。明成祖下诏编修《永乐大典》,因为大臣们的推荐,陈济以平民的身份被召入宫中担任都总裁,修撰曾棨等人做他的副手。参与编纂的翰林学士以及太学的儒生有几千人,翻阅皇家藏书几百万卷,浩瀚庞杂,毫无头绪。陈济和少师姚广孝等几个人,制定了编纂的纲领和体例,分门别类,仔细考证,一切都井然有序。

负责执笔的人遇到疑问,就去找陈济请教,他总是能马上解答,毫不迟疑。《永乐大典》编成后,他被授予右赞善的官职。陈济做事谨慎,没有过失,皇太子非常敬重他。凡是考证古籍、编纂书籍的事情,都交给陈济负责。他根据不同的事情提出建议,对朝廷很有帮助。五个皇孙都跟着他学习经书。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十五年才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小时候,杨济就喜欢喝酒,他母亲就告诫他不要贪杯,所以他一辈子都没喝醉过。他弟弟杨洽当上了兵部尚书,对杨济就像父亲一样。杨济一直很害怕自己功成名就后会得意忘形,所以一直很谦虚谨慎。他住的地方,门是草做的,墙是芦苇做的,只能勉强遮风挡雨。他整天正襟危坐,手不离书。他写文章,都以经史为依据,从不追求华丽辞藻。他还说过:“文章贵在像布帛粮食一样,对社会有用就行了。”

后来,出了个陈继和杨翥,他们也都是平民出身,却精通经史。陈继是杨士奇推荐的,先做了博士,后来进了翰林院。而杨翥呢,靠着景帝在藩邸时的恩情,和俞山、俞纲他们一样,都当上了大官。从天顺年间开始,朝廷选拔人才逐渐开始注重科举出身了。像编修马升、检讨傅宗,他们都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李贤也提拔他们做了参议。平民百姓几乎不可能进入内阁,只有弘治年间潘辰凭借才学和名望才得以进入,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陈继,字嗣初,是苏州人。从小父母双亡,他母亲吴氏靠织布供他读书。长大后,他精通五经,人们都叫他“陈五经”。他对母亲非常孝顺,虽然府县多次推荐他做官,但他因为母亲年老而没有接受。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哀伤过度。永乐年间,他又因为孝行被朝廷表彰,他母亲被追封为“贞节”。仁宗皇帝即位后,设立了弘文阁。皇帝微服私访时,问:“现在山林里还有有名望的读书人吗?”杨士奇当时还不认识陈继。夏原吉在治理苏松地区水患时,读到陈继的文章,就拿给杨士奇看,杨士奇这才认识了他。等皇帝问起时,杨士奇就推荐了陈继。陈继被召为国子博士,不久又改任翰林院《五经》博士,还担任弘文阁直阁。宣宗皇帝即位初期,陈继升任检讨。后来,他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不久去世了。

杨翥,字仲举,也是苏州人。小时候家里穷,跟着哥哥去武昌当兵,靠教书养活自己。杨士奇年轻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四处漂泊,杨翥就主动把自己的住处让给他,自己去别的地方教书。杨士奇心里很感激他。后来杨士奇当了大官,就推荐杨翥,说他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宣宗皇帝下令让他到吏部考试,考试结果很满意,就授予他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后来又升任修撰。正统年间,皇帝要选拔郕王府的官员。很多翰林院的官员都不想去,最后派侍讲仪铭和杨翥去当左右长史。过了很久,杨翥因为年纪大了就回家了。郕王登基后,杨翥被召回朝廷,担任礼部右侍郎。景泰三年,他升任尚书,然后领了退休金回家养老。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杨翥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在当时那些有地位有德行的官员里,他是最好的一个。他死后,景帝还念着他,召见他的儿子杨珒进宫朝见,并授予他本县的主簿职位。

俞山,字积之,是秀水人。通过乡试考中,成为郕王府的伴读。景帝当政的时候,被任命为吏部右侍郎。而嘉兴人俞纲,是从普通读书人开始,负责抄写《实录》,考试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在郕王府担任审理官。景帝当政时,俞纲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进入内阁参与政务。过了三天,他就坚决辞官,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景帝想要废掉太子,俞山秘密上书劝谏,但是没被采纳。怀献太子继位后,俞山被加封为太子少傅,但他心里很不舒服,就辞官回家了。俞纲则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英宗复辟后,俞山因为已经退休而免受牵连。而俞纲在景泰年间,能够周旋于两代皇帝之间,所以被调到南京礼部。成化初年退休,后来去世了。

潘辰,字时用,是景宁人。从小就没了爹娘,跟着父家去了北京,因为文学功底好而出名。弘治六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那些有才德却隐居山林的人才。当时的府尹唐恂推荐了潘辰,但是吏部觉得潘辰长期在北京生活,就把他搁置一边了。唐恂又再次上奏,给事中王纶和夏昂也一起上书推荐,这才让潘辰被任命为翰林院待诏。过了很久,潘辰负责掌管典籍。参与修撰《会典》完成后,他升任五经博士。正德年间,刘瑾抓住《会典》里的一些小毛病,潘辰因此被降职为典籍,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南京祭酒的职位空缺了,吏部推荐了石珤和潘辰。皇帝任命了石珤,却提升潘辰为编修。潘辰在编修的职位上干了九年,直接被提升为太常寺少卿,然后就退休回家了,最后去世。朝廷还特别赐予祭祀和厚葬。潘辰做官很勤勉谨慎,每天一大早就去上班,晚上才回家。他负责起草诏书和制诰时,有人想给他送礼,都被他坚决拒绝了。士大夫们都很敬重他的学问和品德,称他为“南屏先生”。

王英,字时彦,是金溪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在文渊阁读书。皇帝发现他做事谨慎细密,就让他和王直一起处理机密文件。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位,后来又升任侍读。

永乐二十年,他跟随皇帝北征。军队回来的时候,经过李陵城。皇帝听说城里有一块石碑,就让王英去看一看。王英到了之后,一开始没认出那是什么碑。但是城北门那里有一块石头从土里露出来,大概一尺多长。他们把石头挖出来一看,原来是元朝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的背面刻着达鲁花赤等人的名字。王英把这些情况都奏报给了皇帝。皇帝说:“这碑上刻着蒙古人的名字,将来他们可能会以此为据说是他们的土地,引发争端。”于是命令王英再去把碑砸碎,然后扔到河里,再回来报告。皇帝很高兴王英做事这么细致认真,说:“你们二十八个人里,就你读书多,朕就用你了。”然后皇帝问他关于北伐的事情。王英说:“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逃得远远的,希望不要穷追猛打。”皇帝笑着说:“秀才说朕滥用武力吗?”王英接着说:“军中有什么动静,只要我知道了,就立刻来报告。”并且嘱咐皇帝不要让宦官阻拦。有些立了功的军士犯了错,皇帝下令不给他们发粮饷,这些军士聚在一起哭泣。因为王英的奏报,皇帝又把粮饷发给了他们。仁宗皇帝即位后,王英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右春坊大学士,后来请求回家侍奉父母。

宣宗皇帝登基后回朝,那时候天下太平,皇帝爱好文学,经常和大学士们一起谈论文章,赏花作诗,对他们非常优待。皇帝曾经对杨荣说:“洪武年间,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这些大学士;永乐年间,则有解缙、胡广。你也要努力啊,不要让前人专美于前。” 杨荣参与修撰太宗、仁宗的《实录》完成后,升迁为少詹事,还被赐予麒麟带。他母亲去世后,皇帝特许他回家奔丧,还派宦官护送他回去。不久后,杨荣又重新被起用。

正统元年,杨荣被任命为经筵讲官,负责总纂《宣宗实录》,之后升任礼部侍郎。正统八年,他被委以理部事务。浙江发生瘟疫,皇帝派他去祭祀南镇。当时久旱无雨,杨荣到达后,就下起了大雨,老百姓都称他为“侍郎雨”。他七十岁的时候,两次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不准许。正统十二年,杨荣的儿子,按察副使杨裕因为事情牵连入狱,杨荣上书请求承担责任,皇帝宽恕了他,没有追究。第二年,杨荣升任南京礼部尚书,让他得以清闲。两年后,杨荣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赐予祭葬,谥号文安。杨荣为人端庄稳重,侍奉了四朝皇帝。在翰林院工作四十年多,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很多文书都出自他的手笔,各地求他题写碑铭的人络绎不绝。他为人正直,喜欢规劝别人的错误,但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仕途上并没有得到重用。杨荣的儿子杨裕后来官至四川按察使。

钱习礼,字干,吉水人。永乐九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不久后被授予检讨官。钱习礼和练子宁是姻亲。他当官后,乡里有人说他是奸党,他总是提心吊胆。杨荣趁机向皇帝进言,皇帝笑着说:“如果练子宁还在,朕还会重用他,何况是钱习礼呢?”仁宗皇帝即位后,钱习礼升任侍读,掌管制诰,之后回家省亲。

宣德元年,修撰两朝《实录》,钱习礼与侍讲陈敬宗、陈循一起被召回朝廷,升任侍读学士。英宗皇帝开设经筵,他担任讲官。《宣宗实录》完成后,他被提升为学士,掌管院事。宣德七年,因为鸿胪寺改建为翰林院,落成典礼上,所有殿阁大学士都到场,钱习礼却故意不为杨士奇、杨溥设座位,说:“这不是三公的府邸。”杨士奇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皇帝。皇帝下令为他们准备座位。后来,这件事就成了惯例。

正统九年,习礼想退休,皇上没答应。第二年,很多六部侍郎的职位空缺了,皇上让吏部尚书王直和大臣们一起推荐人选,还特意点名要提拔习礼到礼部。习礼极力推辞,皇上还是没同意。后来王振当权,很多高官都去巴结他,习礼觉得很耻辱,不愿意那样做。正统十二年六月,习礼再次上奏请求退休,这才得以回家。习礼为人正直,爱好古代典章制度,做事很有原则。他在家住了十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九岁,死后被追谥为“文肃”。

周叙,字公叙,江西吉水人。十一岁就能写诗。永乐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写了一篇《黄鹦鹉赋》,皇上很欣赏,就授予他编修的职位。后来他官至侍读,还参与经筵讲学。正统六年,他上书谈论时政,皇上很重视他的意见。正统八年夏天,他又上书说:“最近天旱,陛下亲自祈祷,但臣下们却没听到谁献上忠诚建议弥补过失的言论,只是请求使用自己而已。负责选拔官员的人不考虑贤愚,只按资历办事;负责国家财政的人不关心农业生产,只忙着收税;士兵们劳累不堪,刑罚不分轻重,风纪败坏,言官们都闭口不言。僧道多达几万人,每天消耗大量民脂民膏,流民很多,却没有人关心他们。”皇上把奏章给大臣们看,王直等人纷纷认错请求辞职。正统十一年,周叙升任南京侍讲学士。

郕王监国期间,周叙上疏说:“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殿下应该卧薪尝胆,像越王勾践那样报仇雪恨。应该让聪明人献计献策,让勇敢的人出力效劳,务必收复北方失地,洗刷国耻。先派使者,用谦卑的语言和丰厚的礼物请求归还皇上的銮舆,暂时忍辱负重。”他还列举了八条建议:励精图治,亲近经史,整顿军政,选拔贤才,安定民心,畅通言路,谨慎细微,修明政事。郕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景泰二年,周叙又建议恢复午朝,每天接见大臣,商讨治国之道。在经筵讲学之余,他还召集文学侍臣讨论政事,并且下诏天下臣民可以直言时政的不足之处。皇上因此下诏征求大家的意见。

周叙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他的曾祖父周以立,在元朝时认为宋、辽、金三史的体例不妥,想重新修撰。周叙想继承祖先的遗志,正统年间末年,向朝廷提出请求。皇上批准他自行撰写,他辛勤工作数年,但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同县有个叫刘俨的人,字宣化,正统七年考中了状元。后来官至太常少卿。景泰年间,他主持顺天府乡试,把大学士陈循和王文都给刷下来了,差点儿惹上大祸。具体情况可以看《高谷传》。天顺初年,他改任掌管翰林院的事务,最后死在任上。死后被追赠为礼部侍郎,谥号文介。刘俨为人正直,在老家也口碑很好。

柯潜,字孟时,是莆田人。景泰二年考中状元。后来官至洗马。天顺初年,升任尚宝少卿,兼任修撰。宪宗皇帝登基后,因为柯潜是老臣,就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英宗实录》修成后,他又升任少詹事。慈懿太后去世后,柯潜和修撰罗璟一起上奏章,请求将慈懿太后和英宗皇帝合葬裕陵。朝中大臣们纷纷反对。但柯潜说:“朝廷大事,臣子的大节操,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他和罗璟又两次上奏章力争,最终实现了合葬。后来,他接连遭遇父母去世的丧事,朝廷下诏让他复职担任祭酒,但他坚决请求完成丧期后再上任。朝廷准了他的请求。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

柯潜对文学造诣很深,为人高洁。当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在院子里后花园建了个清风亭,挖了个池塘种上芙蓉,还在后堂种了两棵柏树。人们把他的亭子叫“柯亭”,柏树叫“学士柏”。院子里还有一口井,是翰林学士刘定所挖的。这“柯亭”和“刘井”,在翰林院成了佳话。

罗璟,字明仲,是泰和人。天顺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后来升任修撰。他参与了《宋元通鉴纲目》的修撰工作,官至洗马。孝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罗璟曾担任他的侍讲读官。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罗璟和尚书尹旻的儿子、侍讲龙同都娶了孔氏女子为妻。后来尹旻获罪,李孜省诬陷罗璟是尹旻的同党,把他调到南京礼部任员外郎。孝宗皇帝即位后,王恕等人称赞罗璟有才干,于是他被任命为福建提学副使。弘治五年,他又被召回南京担任祭酒。过了很久,他就去世了。

孔公恂,字宗文,是孔子的第58代孙。景泰五年他考中了会试,结果听说母亲病了,就没去参加廷试。皇帝问礼部怎么回事,礼部把情况详细地汇报了,皇帝就派人去把他叫来。都快中午了,他来不及准备考试用的卷子,皇帝就让翰林院给他准备笔墨纸张。他考中了进士,立刻就回家丁忧守孝去了。

衍圣公孔彦缙去世了,他的孙子孔弘绪年纪还小,皇帝就派礼部官员去料理丧事,孔公恂负责处理孔家的家务事。天顺年间,孔公恂被任命为礼科给事中。孔弘绪已经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大学士李贤把女儿嫁给了他,所以孔公恂就和李贤有了交往。李贤跟皇帝说:“孔公恂是圣人的后代啊!就像宋朝的大贤温国公司马光的后代司马恂一样,非常适合辅佐太子。”皇帝很高兴。当天就破格提拔孔公恂为少詹事,让他在东宫给太子讲课。皇帝还对孝肃皇后说:“今天我找到圣贤的后代来当你的儿子的老师了!”这位孝肃皇后是宪宗皇帝的生母,当时正因为受宠而被封为皇贵妃。于是孝肃皇后穿戴好礼服去感谢皇帝,宫里的人都觉得这是件大事。

宪宗皇帝即位后,把孔公恂调任大理寺左少卿。孔公恂说自己不懂法律,于是又回到了少詹事的位置。成化二年,他上书谈论军事,结果惹怒了一帮武将,很多给事中和御史都上书反对他的意见。他被关进了监狱,然后被贬到汉阳当知府。还没到任,就听说父亲去世了,于是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商辂请求恢复那些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官的人的官职,孔公恂这才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到南京詹事府任职。过了很久,他就去世了。

司马恂,字恂如,是浙江山阴人。正统年间,他通过考试当了刑科给事中,后来升迁为少詹事。宪宗皇帝即位后,又让他兼任国子监祭酒。他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左侍郎。司马恂记忆力强,为人厚道,和谁相处都没冲突,做官时也很低调,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

话说建文帝刚登基那会儿,特别重视尊贤敬老。董伦先生,虽然年纪大了,资历深厚,但也没啥特别突出的政绩,可皇上还是非常器重他,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仪智父子俩,祖传都是读书人,皇上也重用他们,让他们在身边帮忙,真是贤德啊!

邹济这些人,本来在宫里当官,待遇不错,可最后还是因为被人陷害而倒霉了。陈济他们这些出身平民的人,却能做到皇帝身边,而且一直都表现得很好,这还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二周(指周某和周某,此处应为两个人名)、王英、钱习礼、周叙、柯潜这几位,为人谦虚和善,正直坦荡,各有各的优点,跟那些只会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完全不一样。

赞曰:“建文之初,修尊贤敬老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