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琰,字廷信,是山西绛州人。他爹陶铨是进士出身,当过陕西右参议,官儿不小。陶琰呢,成化七年乡试考了第一名,十七年又考中了进士,进了刑部当主事,算是正式踏入仕途了。

弘治朝刚开始的时候,陶琰升了员外郎,后来又当上了固原的兵备副使。他在固原带兵练兵,还积极筹集粮草,整整九年,固原地区都一片安宁祥和。之后,他又升迁到福建按察使,再到浙江左布政使,官越做越大。正德初年,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去河南巡抚。没多久,他又升了刑部右侍郎。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陕西有个游击将军叫徐谦,他跟御史李高过不去,故意找茬儿。徐谦是刘瑾那伙人的,为了陷害李高,还贿赂了不少人。陶琰去调查这事儿,直接就为李高澄清了。刘瑾一听,气得不行,就找了个借口把陶琰抓进诏狱,撸了官职,还罚了他四百石米,充作军需。等刘瑾倒台后,陶琰才被重新启用,当上了左副都御史,负责漕运,还兼任巡抚苏州、扬州等府。

过了六年,陶琰升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江南出了乱子,匪首刘七等人作乱,王浩八又跑到衢州闹事。朝廷赶紧把陶琰升为右都御史,让他去浙江巡视。陶琰到浙江的时候,刘七等人已经被平定了,王浩八也愿意归顺了。可惜,这时候宁波、绍兴沿海地区遭遇了特大台风,好多老百姓被卷走,损失惨重。陶琰立即拿出官府的钱款赈灾救济,还下令加固从萧山到会稽的河堤,足足修了五万多丈。他还建议朝廷设置兵备道,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防止王浩八的余党作乱,并派兵剿灭了他们的头目。之后,他又下令修筑了开化、常山、遂安、兰溪等地的城防,浙江境内终于恢复了平静。“**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他再次被任命为漕运总督,但是他上疏七次请求退休。世宗皇帝继位后,又起复了他原来的官职。陶琰三次担任漕运总督,军民都熟悉他的政绩,他为政不严厉却很有威信。

陶琰为人清廉俭朴,每天只吃一顿简单的饭。每次上任或者离任,行李都只有三个竹箱子。后来,他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他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工部尚书。当年冬天,他又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不到一年,他就多次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退休。朝廷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让他乘车回家养老。地方官府每年都会去探望他。九年后,陶琰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少保的官衔,谥号恭介。

子滋啊,考中了进士,当上了行人。他曾经劝谏武宗皇帝不要南巡,结果在宫门口被打了板子,然后被贬到国子学当了个教书先生。嘉靖初年,他又升官了,做到兵部郎中。后来,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宫门口跪着请求皇帝重新考虑“大礼议”的事,又一次被打板子,被贬到榆林去戍边。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都说,子滋年老多病,唉声叹气,希望能让他和儿子见一面,请求朝廷把他调到京城附近的卫所任职,但皇上没答应。十五年后,他被赦免回京,不久就去世了。

王缜,字文哲,是东莞人。他父亲王恪,做过宝庆府知府。王缜在弘治六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兵科给事中。他弹劾三边总制王越依附宦官汪直和李广,说他这样的人不配再掌握兵权。之后,他被派去南直隶管理屯田。当地官府要征收松江产的六千匹白絺,王缜说这白絺不是正规的贡品,还请求停止修建上清宫的工程。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停止了这些事。他后来升迁,做到工科都给事中。武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内府的工匠们因为参与营造宫殿而受到皇帝的恩宠。王缜和同事们一起上奏章说:“皇上刚登基,工匠们凭借一些微不足道的技艺就得到赏赐,这实在是不应该给后世留下不好的榜样。应该把前朝的那些画师都遣散了,取消给工匠们授官的制度。”但是皇帝没采纳他的建议。宦官张永请求改建通州的新城,王缜说泰陵的工程正在进行,不应该再兴建这些没有用的工程。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停止了这项工程。正德元年,他被外放到山西做右参政。后来又做了福建布政使,之后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等府。他还协助平定了江西贼寇王浩八的叛乱。乾清宫失火后,他上疏请求把宗室子弟养在宫中,以巩固皇室的根本;还要裁撤南京新增加的内官,并召回那些因为进言而被罢黜的大臣。但是这些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后来,他又被调到郧阳做巡抚,之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世宗皇帝即位后,他提出了十条治理国家的建议。嘉靖二年,他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后来在任上去世了。

李充嗣,字士修,是内江人,他爷爷是给事中。成化二十三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弘治初年,他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因为他的从父在临安当郎中,他就调到刑部去了。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贬到岳州当通判。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调到随州当知州,之后升迁为陕西佥事,最后做到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因为政绩突出,他一路升迁,最终做到右副都御史,负责巡抚河南。那一年闹了大饥荒,他请求朝廷拨款运粮赈灾,钱不够,他就劝说富裕人家捐款借粮。当时很多流民聚集在开封,他就煮粥施舍给他们吃。一个月后,他又把他们送回老家。一开始,驻守京城的太监廖堂是刘瑾的党羽,他们借着进贡的名义,各种敲诈勒索,后来的人也跟着学。李充嗣就上奏说:“最近太监进贡,什么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狗,这些东西都是借着进贡的名义来搜刮民脂民膏。除此之外,还有拜见银、须知银,以及克扣驿站快马的月钱、河夫休息的费用等等,不下十多种名目,苛捐杂税加起来有几十万两。他们的手下又私下在当地压低物价收购各种东西,垄断商贾的生意,从中牟利。请求皇上严厉禁止这些行为!”皇上只下令禁止下属官员随意征收钱财。

正德十二年,李充嗣调任巡抚应天府等地。宁王朱宸濠造反,李充嗣对尚书乔宇说:“京城的防卫是您的责任,而畿辅地区的防卫就由我来负责。”于是他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西屯采石,派人进入安庆城,命令指挥杨锐等人坚守城池。他向各部下达文书,声称京边的十万大军很快就会到达,催促他们赶紧供应军粮,以此迷惑敌人。敌人果然因此疑虑重重。事情平定后,兵部和巡按御史胡洁都上奏了他的功劳。当时他已经升任户部右侍郎,皇上就下诏书嘉奖了他。有人建议修缮苏松地区的水利,于是李充嗣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兼管水利事务。没过多久,世宗皇帝即位,派工部郎中林文霈、颜如翙协助他。他们开通了白茅港,疏浚了吴淞江,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工程。详情记载在《河渠志》里。

嘉靖元年,因为平定宸濠的功劳,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苏州和松江的白米要供应皇宫内府。想当年正德年间,内侍人员一下子增加了五千人,粮食也增加了十三万石,这可是个大负担啊!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内侍的粮食供应减少到原来的水平。他还建议把那些额外征收的赋税都免掉,内府的征收工作由科道官员监督,这样内臣就不会随意敲诈勒索了。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没多久,他又被调任南京兵部尚书。七年后,他退休回家了,后来去世了。过了很久,皇上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爵位,谥号为“康和”。

吴廷举,字献臣,祖籍是湖北嘉鱼,祖上戍守梧州,后来就在那里定居了。成化二十三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顺德知县。当时他的上司要他修建一个宦官的祠堂,吴廷举坚决反对。后来,有个负责市舶的宦官想买葛布,吴廷举只给了他两匹,并说:“这不是我们这儿产的。”那个宦官非常生气。御史汪宗器也讨厌吴廷举,说他故意跟上司对着干,是为了出名。碰巧的是,吴廷举拆除了二百五十座淫祠,把拆下来的材料用来修筑堤坝,还修缮了学宫和书院。汪宗器就说吴廷举侵吞了那些材料,把他抓了起来。结果查来查去,什么都没查到,汪宗器只好灰溜溜地放了他。吴廷举在顺德当了十年县令,后来慢慢升迁到成都同知。后来他因为忧伤而辞官回家,之后又补任松江知府。

马文升和刘大夏两位大人推荐他,他就升官了,当上了广东佥事。跟着总督潘蕃一起,平定了南海、清远等地的盗匪。正德年间初期,他升迁,当上了副使。后来,他揭发了总镇太监潘忠的二十条罪状。潘忠也反过来告发他,把他抓进了诏狱。刘瑾假传圣旨,给他上了枷锁,关了十多天,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被发配到雁门关戍守,没多久就赦免了。

杨一清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做了江西右参政。他在连河打败了华林的贼寇。又跟着陈金一起大败姚源的贼寇。那些贼寇逃到了裴源,他又跟着俞谏一起把他们剿灭了。贼首胡浩三,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叛乱,朝廷派他去劝降,结果被他抓住了。他在贼窝里待了三个月,摸清了他们的底细,然后设法诱使他们互相残杀。等他回来后,胡浩三果然杀死了他的哥哥胡浩二,贼窝里起了内讧。官兵乘机进攻,最终抓住了胡浩三。

他和副使李梦阳关系不好,上奏弹劾李梦阳侵吞官款,然后就请求退休。不等朝廷批准,他就走了,结果被停了一年的俸禄。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广东右布政使,再次协助陈金平定了府江的贼寇。之后升任右副都御史,负责赈济湖广的饥荒。赈灾结束后,他又被派往湖南,负责安抚各地的少数民族,巩固边疆。宁王朱宸濠图谋叛乱,他上书朝廷,陈述了江西的军事和政务六件事,都是为了预防叛乱。

世宗皇帝登基后,召他进京,做了工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他上书弹劾陆完、王琼、梁储以及少傅蒋冕,还说自己以前做官的时候,从不说一句坏话,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以此来警示那些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当时陆完早就犯了罪,王琼和梁储也已经被罢官了,他借此机会打击蒋冕。蒋冕因此请求辞官。皇帝对他这样做不太满意,把他调到南京工部,同时安慰蒋冕。蒋冕坚持要辞官,皇帝没同意。

嘉靖元年,廷举上奏朝廷,请求退休。没过多久,因为发生了一些灾异,他又再次自责请辞,劝诫皇帝要修身养性,顺应天意,还上奏朝廷,提出了他任职期间总结出的十二条改革措施。不久后,他就调任户部,后来又升迁为右都御史,负责巡抚应天府等地。当时,长洲知县郭波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织造监的官员张志聪。张志聪等到郭波出门后,就让人把他拖在车后。典史萧景腆正在操场上操练军队,立刻带兵去救郭波。百姓们都爬上屋顶,用瓦片砸张志聪。张志聪就上奏朝廷,要求逮捕郭波和萧景腆。廷举则向朝廷陈述了张志聪贪婪残暴的罪行。皇帝最后决定降郭波五级,把萧景腆调到远方任职,而张志聪也被召回京城。

三年后,因为“大礼议”还没定论,廷举建议效仿洪武年间修撰《孝慈录》的做法,让两京的各部、寺、台、省以及全国各地的督抚官员,还有在家的老臣们,都将自己所见所闻汇集起来,编成一本书,以告诫后世。当时已经决定要尊称生父为考,廷举看出皇帝对此有些不满,所以才上奏这个建议。给事中张原、刘祺因此弹劾廷举,但皇帝没有理会。之后,廷举被改任为南京工部尚书,但他推辞不接受,称病请求退休。皇帝挽留了他,但他再次请求退休,还引用了白居易和张咏的诗句,言语诙谐幽默,中间还用了“呜呼”这样的感叹词。皇帝大怒,认为廷举怨天尤人,没有臣子的礼数,就勒令他致仕(退休)。

廷举面色清瘦,衣衫褴褛,从不讲究穿着打扮。他说话做事都很有自信,别人很难改变他的想法。他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很尊敬罗玘。罗玘得了痢疾,仆人又死了,是他亲自熬药给罗玘喝,还背着罗玘去厕所,一整天来回数十次。罗玘曾经对别人说:“献臣(指廷举)是我的再生父母。”廷举很推崇薛瑄、胡居仁的学问,并且尊崇陈献章。他居住的地方简陋狭窄,没有田产,却藏有万卷书籍。他去世后,总督姚镆为他操办丧事。隆庆年间,追谥他为“清惠”。

他的弟弟廷举,也通过乡试考中了举人。有一次廷举被枷锁在吏部门口,廷弼就躺在廷举的脚镣下面。刑部主事宿进为廷举写了奏章给张綵,廷举这才得以释放。

方良永,字寿卿,是福建莆田人,弘治三年考中了进士。他去广东广西催收欠税,坚决拒绝收受贿赂,得到了布政使刘大夏的赏识。 后来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升迁为员外郎,之后又升任广东佥事。琼州出了个叫符南蛇的贼寇作乱,当时刘大夏是总督,就下令让方良永负责海南的军事,联合军队一起把贼寇平定了。 结果有御史弹劾方良永作战失利。刘大夏这时候已经升任兵部尚书了,就出面为他解释,还送给他一些银子和礼物。

正德初年,方良永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等候朝廷的任命。那时候,外地的官员进京朝见完毕,都要去拜见权阉刘瑾。 朝见结束后,鸿胪寺的官员带方良永去左顺门叩头,叩头完毕,要他朝东方向刘瑾行礼,方良永干脆就走了。有人劝他去刘瑾家拜访,方良永坚决不去。后来吏部任命方良永为河南抚民佥事,刘瑾却从中作梗,下令让他退休。 方良永退休后,刘瑾仍然怒气未消,想借海南那件事把他治罪。幸好刑部郎中周敏极力为他辩护,才没有被追究责任。刘瑾被诛杀后,方良永被起用为湖广副使,不久又升任广西按察使。 他还揭发了巡按御史朱志荣的罪行,导致朱志荣被贬谪戍边。之后,方良永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很快又调任浙江,并改任左布政使。

钱宁用两万两银子在浙江卖官鬻爵,这可是明目张胆的贪污受贿啊!良永就上奏章弹劾他,说:“全国各地刚刚平定盗匪,百姓们都还没从灾荒中恢复过来,浙江又遭遇了冰雹灾害,民不聊生。可这钱宁呢,养着一堆下贱的奴才,还给他们假冒义子的名义,硬是把他们抬举到公侯的级别。皇上赏赐他的东西无数,他收受的贿赂更是多得数不清,居然还敢明抢百姓的钱财,简直就是败坏国家根本!那些官吏为了讨好皇上,拼命执行他的命令,小吏们更是趁机作恶,盘剥百姓,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啊!就连镇守太监王堂、刘璟都害怕钱宁的权势,被他使唤得团团转。我哪敢怕死啊,必须把这事儿禀报皇上!请求皇上把钱宁抓进诏狱,严惩不贷,并且一起治罪他的同伙,好向百姓有个交代!”钱宁一听这奏章,吓得够呛,赶紧把奏章压了下来,不敢让皇上看到。他琢磨着派个校尉去抓那些假借势头卖官鬻爵的人,好给皇上一个交代,然后把卖官得来的钱还给百姓,还偷偷地把之前派出去的使者召了回来。

一开始,钱宁想把卖官鬻爵这套玩遍全国,先从浙江和山东开始,结果在山东被巡抚赵璜给拦住了。后来良永又揭发了钱宁的罪行,从那以后,钱宁就再也不敢卖官鬻爵了。之前钱宁权势正盛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御史大夫,谁也不敢说他一句坏话。良永却是一个小小的外臣,竟然敢用奏章弹劾他,把钱宁扳倒,当时听到的人个个都吓坏了。良永考虑到他母亲年纪大了,怕自己惹祸上身,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

世宗皇帝登基后,朝内外都推荐良永。皇上任命他为右副都御史,让他去郧阳治理地方。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又两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尽孝。都御史姚镆请求破格褒奖他。尚书乔宇、孙交说,良永家里没有什么积蓄,应该像以前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一样,给他发放粮食。皇上就下令每月给他发放三石粮食。过了一段时间,良永的母亲去世了,皇上还下令赐予祭葬,这些都是非常罕见的恩典啊!良永守孝期满后,恢复原来的官职,巡抚应天府,皇上还亲自下旨。到了衢州,他病倒了,多次上奏章请求退休,还没等到批准就回去了,不久就去世了。死后,朝廷还追赠他南京刑部尚书的职位。等到消息传到朝廷,皇上按照制度赐予抚恤,并谥号为“简肃”。

他爸爸生病的时候,他儿子良永衣不解带地侍奉了三个月。后来他妈妈也病了,那时候良永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依然亲自端汤送药,一点也不马虎。他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悲伤地服丧,人们都称赞他孝顺。他平时和王守仁关系很好,但学术观点却不同。他曾经跟别人说:“现在很多人只讲心学,自以为顿悟超群,独具慧眼,把自己的学说强加到象山先生(陆九渊)身上,往上追溯到孔子。他们把贤圣教人的步骤说成是小孩儿没用的学问,把程朱理学以下的学说都排斥在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入了歧途。”

他弟弟良节,当过广东左布政使,也是个清廉正直的人。他的儿子重杰,乡试中举,以孝行闻名。

王爌,字存纳,是黄岩人,弘治十五年中进进士,做了太常博士。正德年间,他多次升迁,做到刑科都给事中。当时武定侯郭勋镇守两广,行为乖张荒唐。皇上诏令他自陈,郭勋强词夺理,王爌等人驳斥了他。都察院复奏,不采纳王爌的意见,王爌又弹劾都御史彭泽。皇上责备了彭泽,却没追究郭勋的责任。御史林有年因为直言而下狱,浙江佥事韩邦奇因为触怒了宦官而被抓,王爌都为他们求情。皇上在前往大同后很久都不回来,王爌极力请求皇上回朝。他又和工科给事中石天柱一起为彭泽求情,得罪了王琼。皇上旨意把他们两人调到外地,王爌被任命为惠州推官。世宗皇帝即位后,召他回朝,恢复都给事中的职务。不久升任太仆少卿,后改任太常寺卿。嘉靖三年,升任应天府尹。那年发生大灾荒,他奏请免除百姓赋税。在应天府尹的位子上做了四年,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因为母亲年老,他就回家侍奉母亲。在家住了十年,又重新被起用,恢复原来的官职。不久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当时宦官要进献表章,按照惯例是由两位御史监礼,王爌说:“宦官怎么能役使御史呢?”阻止了这件事。贺大学士入朝,去拜见内阁首辅夏言。夏言态度傲慢,很多大臣都侧着身子坐着,只有王爌坚持正襟危坐。夏言很不高兴,王爌就借口生病辞职回家了。

王爌和御史潘壮关系不好。潘壮被关进了大狱,皇上让王爌去审问他。王爌却极力为潘壮辩护,甚至违抗圣旨。人们因此称赞王爌是位长者。他死后,追赠工部尚书。

王軏,是开平卫人,弘治十二年考中了进士。正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先是在工部当个员外郎,后来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山东左布政使。嘉靖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又调回京城,当上了顺天府尹。

有一次房山发生了地震,王軏就说这次地震是有原因的,还说了很多批评朝政的话。结果惹恼了皇帝,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没多久,他又升迁了,当上了副都御史,去四川巡抚。

芒部土官知府陇慰死了,他儿子陇政和弟弟陇寿争着继承知府的位置,朝廷决定让陇寿继承。可陇政依仗着乌撒部,几次三番地挑起战争,还派人把陇寿给害死了,抢走了他的印信。王軏请求朝廷讨伐陇政。于是,朝廷调集了贵州的军队,分兵几路进攻,最后在水西抓住了陇政,还招降了四十九个寨子。皇帝还下诏书嘉奖了他。

那时候朝廷正要修建仁寿宫,就让王軏当了工部右侍郎,负责督办采办木材的事。工程结束后,他被召回京城,调到户部。他在户部工作期间,清理了九门附近的苜蓿地,把多余的土地分给了老百姓。他还勘察了御马监的草场,清理出两万多顷的土地,招募老百姓来耕种。房山的老百姓把一些牧马地献给了太监韦恒,王軏又把这些地收归官府所有。

奸诈的人冯贤等人又把一些土地献给了太监李秀,李秀还为此向皇帝求情。王軏就上奏弹劾他们。虽然皇帝最后原谅了李秀,但还是按照律法处罚了冯贤等人。他还核查了勋戚们的庄田,建议按照周朝的制度,根据官职品级和亲疏关系来确定庄田的多少,凡是没有得到皇帝赏赐而私自侵占的土地,都要追缴回来。户部尚书梁材采纳了他的建议,所有兼并土地的人都把土地交还给了官府。没多久,王軏又升迁为左侍郎。

当初王軏平定陇政的叛乱后,因为陇氏没有后代,他就建议改设流官,兵部尚书李钺等人也同意他的意见。于是,芒部改为了镇雄府,设立了四个长官司,还任命陇氏的亲属阿济等人为长官,并提拔重庆通判程洸为试知府。结果陇氏旧部沙保等人攻打并抓住了程洸,抢走了他的印信,想要重新拥立陇氏的后代。巡抚王廷相等人打败了沙保,程洸才得以返回。沙保的儿子普奴又联合乌撒、水西苗族攻打剽掠毕节等卫所。皇帝就命令伍文定去平定叛乱。因为朝臣们的意见不统一,王軏被召回京城。御史戴金就说:“芒部改设流官的建议,很多部门都认为不可行。王軏听信程洸的邪说,违背众人的意见,独自行事,导致边疆不安宁。”所以,王軏最终被罢官了。

李承勋推荐他,他重新担任官职,负责管理仓储。后来又升任南京户部尚书。御史龚湜弹劾他年老昏庸,但吏部说他做官清廉俭朴,仪表堂堂,皇上就责备龚湜胡说八道。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调任兵部,参与处理军务。皇上要举荐将才,他推荐了郑卿、沈希仪等二十一人,这些人后来都得到了提拔。他做了四年兵部官员,因为年老就请求退休。他在奏疏里写了年龄,皇上认为这不是告老还乡的理由,就让他回家养老。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去世了。

徐问,字用中,是江苏武进人。弘治十五年考中进士。先在广平府担任推官。后来升任刑部主事,又调到兵部,之后外放担任登州知府。登州靠近海边,盗贼很多,徐问把他们都抓住了。之后调任临江知府,修缮了七十二处损坏的河堤。接着升任长芦盐运使。盐运使是个肥缺,喜欢捞好处的人都不愿意去。徐问说:“我想把这个官职治理好。”任职期间,他一分钱都没收。后来升任广东左布政使。

嘉靖十一年,因为政绩突出,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独山州的土匪蒙钺杀父造反。徐问听说南丹、泗城要帮助叛乱,就下令给广西的巡抚和按察使,让他们去阻止。他又下令让蒙钺的弟弟蒙钊为父报仇,事情平息后,蒙钊继承了家业。蒙钺的援兵被切断,徐问督促大军分路进军,消灭了蒙钺。捷报传来,皇上赏赐了他金帛绸缎,召他回京担任兵部右侍郎。他上奏章陈述了八条加强国防的建议。他还说:“两广、云南、贵州地区有很多土司,地处深山密林,是瑶、僮、罗、僰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边疆将领为了邀功请赏,经常挑起事端,喜欢大肆‘扫荡’。朝廷大军每次进入这些地区,大奸大恶之徒就潜藏起来,被杀死的往往都是无辜百姓。兴师动众,耗费大量军饷,却拿无辜百姓的性命去换,这不是皇上希望看到的。应该命令边疆官员树立威信,严守边境,加强侦察,让各民族安居乐业,以消除祸患。”皇上非常采纳他的建议。不久,他就因病辞职回家。嘉靖二十一年,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南京礼部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升任户部尚书。他又再次因病辞职,最后在家中去世。

徐问清廉自守,勤勉自励。做官四十年,家里简朴,田地不足百亩。他好学不倦,学识渊博,深受士人的敬仰。隆庆初年,追谥他为庄裕。

张邦奇,字常甫,是宁波人。十五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易解》和《释国语》这两本书,厉害吧!后来在弘治皇帝最后几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庶吉士,接着又当了检讨。之后被派到湖广当提学副使,相当于教育部门的副领导。他给学生们上课就说:“学习上达不到孔子的高度,行为上做不到曾子、闵子的样子,即使你的文章写得再好,像雄辩的雄才大略,像褒禅山那样气势磅礴,我也照样批评你!”他在湖广做了三四年,学生们都很积极向上。

那时候,世宗皇帝还是皇太子呢,他爹也就是明武宗想看看张邦奇的水平,就让他去考试。考试的时候,特意准备了两张桌子,他自己坐在北边,让太子坐在南边。张邦奇的文章写得很好,武宗看完后,直接让张邦奇去给太子上课。世宗皇帝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认识张邦奇的。嘉靖皇帝当政初期,张邦奇被调到四川当提学,因为要尽孝道照顾父母,就请求回家了。过了很久,桂萼当了吏部尚书,要重新安排全国的提学官,就把张邦奇调到福建去了。没过多久,他又被选拔到京城工作,先当了右庶子,后来又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他为人师表,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之后又升任吏部侍郎,可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守孝去了。

皇帝曾经带着太后去祭拜天寿山陵墓,谈到选拔宰相的事。太后说:“先皇曾经说过,提学张邦奇很有才干,将来可以当宰相,这个人现在在哪儿呢?”皇帝一听,很惊讶地说:“我还一直没用他呢!”张邦奇守孝期满后,皇帝马上召他回京,当了吏部右侍郎,负责吏部的日常工作。他推荐人才,很公正,谁也别想走后门。当时很多官员升迁都得通过贿赂政府官员,只有张邦奇例外,大学士李时甚至因此对他颇有微词。有一次,郭勋家的亲戚犯了法,送来很多贿赂想让张邦奇帮忙,张邦奇根本没理他们。皇帝本来想直接提拔张邦奇当尚书,却被两个人给拦住了。后来,张邦奇改任掌管翰林院,当了日讲官,还被加封为太子宾客,之后又掌管詹事府。九年后,他因为工作出色,升任礼部尚书。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想方便照顾,就请求调到南京吏部。之后他又调到兵部,参与军务。皇帝一直很器重张邦奇,有一次还跟严嵩谈起他。严嵩说:“张邦奇特别孝顺,他母亲年纪大了,他肯定不愿意来北京。”皇帝相信了严嵩的话,就没再召他回京。张邦奇在嘉靖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韩邦奇,字汝节,是朝邑人,他老爸韩绍宗是福建副使。韩邦奇在正德三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吏部当了个主事,后来升了员外郎。

正德六年冬天,北京地震了,韩邦奇就上书给皇帝,说现在朝廷里好多事情做得不好,指出了不少问题。结果呢,皇帝不高兴,压根儿没理他。正巧,那时候给事中孙祯他们也弹劾了一批官员,韩邦奇也被牵连进去了。吏部本来打算留他,但皇帝还是因为之前那封奏章的事儿,把他贬到平阳当了个通判。后来他又升了浙江佥事,管着杭州和严州两府。

有一次,宁王朱宸濠派人假扮和尚,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一千多人,韩邦奇马上把他们给散了。还有次,宁王的仪宾(女婿)说要进贡,想走衢州,韩邦奇直接问他:“进贡应该走水路啊,为啥要走陆路?回去告诉宁王,韩佥事可不是好骗的!”

那时候浙江有四个太监,王堂镇守浙江,晁进督管织造,崔泬管市舶司,张玉管营造。这帮太监的爪牙到处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韩邦奇就上书请求禁止这些太监的胡作非为,还几次三番地顶撞王堂。韩邦奇看到太监们搜刮富阳的茶叶和鱼,害苦了老百姓,还写了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悲愤。王堂就向皇帝告状,说韩邦奇阻止他进贡,还写歌讽刺他。皇帝一听,大发雷霆,把韩邦奇抓到京城,扔进了诏狱。朝中大臣们都为他求情,但皇帝一个也不听,最后把韩邦奇革职为民。

韩邦奇的学问以程朱理学为宗,他和王守仁是朋友,但两人经常意见不合。韩邦奇为人非常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每天晚上都要把白天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他特别孝顺母亲,因为要侍奉母亲,多次辞官回家,最后他母亲活到一百岁才去世。韩邦奇对待寡嫂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写过《学庸传》、《五经说》还有文集,这些著作都体现了他的正直品格。

他的族父韩时彻比他小二十岁,是韩邦奇的学生,后来当上了南京兵部尚书,也很有文名。

嘉靖初期,他先是被任命为山东参议,没多久就请求退休回家。没过多久,他又被推荐,以原来的官职到山西任职。结果他又请求退休。后来,他被任命为四川提学副使,之后又调入京城,担任春坊右庶子。七年后,他和同事方鹏一起主考应天府乡试,因为考卷评阅出现错误,被贬官到南京做太仆丞。他又请求退休。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山东副使,后来升迁为大理丞,再升为大理少卿,最后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宣府。之后回到朝廷担任院事,又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认为他声望很高,建议让他便宜行事,迅速前往平定叛乱。但是皇帝当时只想息事宁人,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命令他和山西巡抚任洛调换了职位。到了山西后,他执政非常严厉,各级官员送来的供品他一概不收,有时只用自己的俸米换一斤肉吃。他在山西任职四年后,以生病为由请求退休回家。

朝廷内外多次推荐他复出,最终他以原来的官职被任命为督河道。后来升迁为刑部右侍郎,之后又调任吏部。之后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又升为兵部尚书,参与朝廷机务。最后,他辞官退休回家。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发生大地震,他因地震而遇难。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职位,谥号恭简。

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策略,无所不通。他著述丰富,《志乐》一书尤为世人称道。

他的弟弟邦靖,字汝度,十四岁就考中了乡试。他和哥哥邦奇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后来到浙江主管木材税收,因为税收额度不足被弹劾,但因为廉洁守法而免于处罚。之后升迁为员外郎。乾清宫失火后,他直言批评时政,触怒了武宗皇帝,被下诏狱。给事中李铎等人为他求情,他才被免官为民。世宗皇帝即位后,他被起用为山西左参议,负责守卫大同。当年大同发生饥荒,百姓互相残杀,他上奏请求朝廷拨款救济,但没有得到批准。他又上书朝廷,长达千余言,但仍然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请求退休,不等朝廷批准就离开了。大同的军民都拦住他的去路,哭着请求他留下。他回到家中不久就病死了,年仅三十六岁。没过多久,他的哥哥邦奇也以参议的身份来到大同。当地父老因为邦靖的缘故,都出来迎接他,个个哭泣不止,邦奇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邦奇以前住在乡下,生了一场大病,一年多都起不来床。他弟弟邦靖每天都亲自试药,吃饭喝水也都是亲手喂他。后来邦靖病危了,邦奇日夜抱着弟弟哭,三个月没脱过衣服。弟弟去世后,邦奇穿孝服吃素菜,一直到丧事办完都没松懈。乡里人为他们兄弟俩立了一块“孝弟碑”。

周金,字子庚,是武进人。正德三年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工科给事中,后来升迁到户科都给事中。他上书说:“京城每年粮食收入三百五十万石,而吃粮的人却有四百三十万,应该大力整顿,精简人员。宫里的太监迎佛和监织造的官员,滥用权力,强买强卖食盐,横行霸道,应该罢免。都督马昂霸占了怀孕的女子做妾,应该处死马昂,把女子送回去。”朝廷正商议出兵攻打吐鲁番,收复哈密。周金认为西边军队空虚疲惫,而吐鲁番地处险远,而且青海的寇匪正窥伺西宁,不宜先攻打哈密。最后,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嘉靖元年,他从太仆寺少卿升职,当上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去延绥巡抚。那地方老百姓穷得很啊!为了招商引资,囤积粮食,他广积草料,按时供应百姓吃喝。 后来他又调任宣府巡抚,官职也升到了右副都御史。

大同那边,叛军杀了张文锦,边关的军队个个都骄横跋扈。宣府总督侍郎冯清这个人特别刻薄,士兵们要粮,他不给,还想要鞭打他们,士兵们一下就炸了锅,把冯清的府衙给围住了。 这时候,他正生病呢,硬撑着走到院门口,把那些军官叫来训斥了一顿:“都是你们这些家伙剥削士兵太过分了!” 他还想要狠狠地鞭打他们呢,士兵们的气焰这才稍微消下去一些,又拥上前来哭诉:“总督大人不体恤我们啊!” 他不慌不忙地跟他们讲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大家这才散了,一场兵变就这样避免了。 之后他又调任保定巡抚。

巡按御史李新芳怀疑广平知县想害他,想狠狠地教训知县一顿。广平知府出面为他解围,结果李新芳还想抓知府,还调了两千兵来抓他。知府和他的下属都跑了,整个城都空了。 他把李新芳的罪状都揭露了出来,可都御史王廷相却袒护李新芳,两人因此争执起来。最后皇帝还是把李新芳判给了刑部,革了他的职。 他自己呢,升任了兵部右侍郎。没多久,又升任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府。 过了很久,他又升任南京刑部尚书,然后又调到户部。

嘉靖二十四年,他退休回家了,一年多后就去世了。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吴岳,字汝乔,是汶上人,嘉靖十一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户部当主事,后来升了郎中。 他去宣府督促军饷的时候,下属送给他几千两银子的好处费,被他坚决拒绝了。

后来他被派去庐州当知府。庐州的税收每年高达上万两黄金,按照惯例都要上交府库,但他却用这笔钱来补贴邮递费用。西山上的柴火以前都是供应官府烧火的,吴岳也把它放开,让老百姓也能受益。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他就辞官回家了。

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保定知府,治理地方的方式跟在庐州时一样好。之后,他历任山西副使、浙江参政、湖广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都因为清廉公正而深受百姓爱戴。

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后,他奏请裁减征发方面的冗余费用,大约减少了六七成,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因为生病请求辞职。过了很久,他又被朝廷征召,担任贵州巡抚。不久后,他又升任左副都御史,协助处理朝廷事务。

隆庆元年,他先后担任吏部左侍郎、右侍郎。京察结束后,给事中胡应嘉为他申诉求情。吴岳直接跑到内阁,大声说道:“科臣竟敢随意考察罢黜官员,有这样的先例吗?” 胡应嘉因此被问责。

之后,他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不久又改任吏部尚书。他严厉打击浮夸作风,杜绝投机取巧的行为,南京的达官显贵都很敬畏他。他还上书朝廷陈述了六件事情,皇帝也比较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又改任兵部,参与军务决策。还没正式上任,他就因为回家探亲,病逝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爵位,谥号为“介肃”。

吴岳的清廉名声一时无两,为人严谨自律。尚书马森说,他平生只见过两个清廉正直的人,一个是吴岳,另一个是谭大初。吴岳在庐州做知府的时候,王廷守在苏州做官,因为公务路过京口。吴岳邀请他去金山游玩,只带了一罐酒,一斤肉,几捆菜。王廷守笑着说:“就这些?”吴岳也笑着说:“足够我们两个人吃了。”他们玩了一整天才回来。吴岳离开庐州那天,借了一把伞挡雨,到了地方立刻就让人把伞送还了。

谭大初,字宗元,是广东始兴人,嘉靖十七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工部当主事,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就回老家奔丧去了。 等事情办完之后,他又被任命到户部工作,后来升职成了户科给事中。他经常直言上谏,批评时政。

后来他又升任兵科左给事中,之后外放江西当副使。他为人清廉,处理政务时经常为老百姓考虑,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 有个御史叫孙慎,怀疑谭大初在职务上存在失误,谭大初就说:“职位上的失误是小错,祸害百姓才是大罪!” 当时严嵩的党羽强占百姓的田地,谭大初毫不留情地严厉查处。

之后他升迁为广西右参政,但后来他又上书辞职回家了。过了很久,朝廷又起用他,让他回到原来的官职,在河南任职。 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提升为南京右通政,没多久又升任应天府尹。 正准备去南京上任的时候,穆宗皇帝登基了,谭大初就请求以参政的职位退休,但皇帝没同意。

隆庆元年,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工部右侍郎,不久又升任户部左侍郎,负责督管仓储。 当时海瑞是佥都御史,谭大初大力推荐他。 后来谭大初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但朝廷都不批准。最后他被任命为南京户部尚书,但他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 他去世的时候,家里田地不到一百亩。 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被追赠谥号“庄懿”。

这段话是对他生平的评价:在嘉靖、隆庆年间,很多官员为了保全自己,都变得圆滑世故,他们过去的清廉正直也逐渐消失了。 但是陶琰等人却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操守,令人敬佩。 南京的那些高级官员,一个接一个地涌现,真是人才辈出啊!陶琰督管漕运,充嗣守卫边疆,良永阻止钱宁专权,周金平息叛乱,他们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特别是陶琰的儿子,以及廷弼、邦靖兄弟,都继承了他们父兄的正直品德,真是名门之后,后继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