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宏,字子充,是江西铅山人。刚成年就考中了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的状元,被授予修撰的官职。弘治年间,他升任左赞善,在东宫当直讲,后来又升任左谕德。武宗皇帝登基后,他被提拔为太常寺少卿,同时兼任侍讲读,参与了《孝宗实录》的修撰工作,还担任日讲官。

正德二年(1507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就升任左侍郎。五年后,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当时皇帝沉迷享乐,早朝和日讲都废除了。费宏就上奏请求皇帝勤于政事、努力学习、广纳谏言,皇帝也收到了他的奏章。当时鲁王府的邹平王世子因为某种原因,本该继承父亲的爵位,却被他的弟弟夺去了好几年。费宏为此替世子据理力争,依据法律为他伸张正义。结果,那个夺位的弟弟非常生气,就诬告费宏受贿,但费宏丝毫不为所动。

第二年冬天,十二月的时候,皇帝任命费宏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处理政务。不久,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并且升任户部尚书。

奸臣钱宁巴结宸濠,想跟宸濠搞好关系,送去很多彩绸锦缎和珍贵的玩物。杨廷和坚决拒绝了,钱宁又羞愧又生气。宸濠想恢复自己的护卫和屯田,就拿出巨额白银到处贿赂朝中大臣,钱宁和兵部尚书陆完都收了他的贿赂。杨廷和的堂弟,翰林编修杨慎,他的妻子和宸濠的妻子是亲姐妹,他知道这件事后就告诉了杨廷和。杨廷和上朝后,陆完迎上来问他:“宁王想恢复护卫,这事儿怎么办?”杨廷和说:“当初为什么取消他的护卫,我也不知道。”陆完说:“现在恐怕不能不给他了。”杨廷和坚决反对。后来,宫里的人把奏章送到内阁,杨廷和极力陈述不应该给宁王恢复护卫,但最后皇帝还是下令恢复了。于是宸濠和钱宁联合起来,都对杨廷和怀恨在心。

钱宁多次暗中调查杨廷和,想找他的把柄,但都没找到。恰好御史余珊曾经弹劾过杨慎不适合留在翰林院,钱宁就以此为由诬陷杨廷和。皇帝下旨让杨廷和解释,杨廷和请求退休。皇帝下令杨廷和和杨慎一起致仕。钱宁派人跟踪杨廷和,追到临清,放火烧了他的船,所有行李都烧毁了。杨廷和回到家后,闭门谢客。宸濠又想和杨廷和修复关系,杨廷和断然拒绝,宸濠更加愤怒。这时,杨廷和的族人和当地恶霸李镇等人发生诉讼,宸濠暗中指使李镇陷害杨廷和。李镇等人就占据险要地带作乱,率众攻击费氏。找不到杨廷和,就抓住和他打官司的人,把他们肢解,掘了杨廷和祖坟,毁了他的家,抢劫附近百姓,聚集的人马多达三千。杨廷和赶紧派人向朝廷告状。朝廷派巡抚孙燧调查此事,才派兵剿灭了李镇的叛乱。宸濠失败后,很多大臣都请求召回杨廷和。

世宗皇帝即位后,派人把杨廷和从家里请回朝廷,加封他为少保,让他参与辅政。杨廷和为人谨慎,识大体,精通国家典章制度。他和杨廷和、蒋冕、毛纪同心协力,多次劝谏皇帝革除武宗皇帝时期的弊政。“大礼”的议论中,很多大臣都和皇帝据理力争,皇帝也承受不住压力。杨廷和比较了解皇帝的心思,只是在奏章上签字,并没有特别地劝谏,所以皇帝对他很满意。等到杨廷和等人退休后,杨廷和就成了首辅大臣。后来又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权力非常大。

户部讨论正德年间拖欠的赋税,杨宏跟石珤、贾咏一起建议,只追缴十年以内的欠税。皇帝同意了。皇上因为全国各地出现灾异,下令大臣们反省自身。杨宏他们就趁机说:“皇上您花钱大手大脚,工程没完没了。京城附近的土地有一半都变成了庄田,国库收税的要求却翻倍增长。国库里连三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冗员却越来越多;京营的兵力不到十万,却不停地派去干活。正直的大臣得罪了皇上却没法平反,言官上奏弹劾却被反过来质问。该处罚的人几次审判都不处决,罪名不明确的人却立刻被皇上特赦。皇上您这样招致怨恨,可不是一两件事造成的。”皇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褒奖了他们,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大同发生了兵变,张璁建议出兵讨伐。杨宏说:“讨伐如果胜利了,那也是两败俱伤;如果失败了,叛军就会据城固守,我们的威信也会大受损害。不如先观察一下情况,再慢慢想办法。”结果事情果然很快就平息了。杨宏为人随和,喜欢提拔后进。对于“大礼议”这件事,他虽然没有强烈的反对,但也并没有附和。当时席书、张璁、桂萼这些人当权。席书的弟弟是检讨,所以杨宏被他们排挤不用了。等到《武宗实录》修成后,杨宏被外放做佥事,席书因此对杨宏怀恨在心。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院,一下子就升到了詹事府,朝中大臣都很讨厌他们。杨宏总是想办法压制他们,张璁、桂萼也因此非常怨恨杨宏。皇上曾经在御平台上,特别赐给他一首七言御制诗,还让他组织大家写诗来唱和,并在诗集上署了他的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这样的尊荣礼遇,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哎,张璁和桂萼这俩人,真是嚣张跋扈,仗着皇上的宠信,就无法无天了。桂萼还说呢,“写写诗作作文章,这些小玩意儿,不值得皇上您费心,您就让张璁好好得意一下,让他压过朝中那些大臣得了。”皇上当时也没怎么在意。结果,桂萼就和张璁一起在皇上面前诋毁张宏,说张宏收受了郎中陈九川偷来的贡品天方贡玉,还收了尚书邓璋的贿赂才被提拔的,甚至还翻出他老家的事儿来攻击他。

张宏没办法,就上书请求退休,大致意思是说:“桂萼和张璁这俩人,一直都私底下针对我。我不当经筵讲官,他们怨;我不参与修撰《献皇帝实录》,他们怨;我不当两京乡试的考官,他们怨;我不当教习,他们还怨!他们怀疑内阁的事务都是我一手操纵的,还说我压制下属,不让下属们向皇上反映情况,说我不该专权。他们俩成天就对我指手画脚,虎视眈眈地盯着我的位置。我哪能跟这种小人斗?我请求退休吧!”皇上没同意。后来张璁当了兵部尚书,张宏想让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就弹劾张宏,说他挟制府部。没过多久,因为张宏的儿子张懋良犯了罪被抓,张璁就更加猛烈地攻击张宏,把以前弹劾张宏的奏章又都翻出来呈给皇上。张宏没办法,就使劲儿想退休,张璁还拼命地诋毁他,一连上了好几道奏章。张宏也连续上书请求退休,皇上虽然每次都下旨安慰他,让他别灰心,但就是不处罚张璁和桂萼。

这之后,奸臣王邦奇听从张璁和桂萼的指使,上书诬陷大学士廷和等人,还一起诬陷张宏。最后,张宏没办法,只能辞职回家了。这事儿发生在嘉靖六年二月。到了十月,张璁就当上了尚书兼大学士,进入内阁。过了一年,桂萼也进内阁了。

十四年过去了,张璁和桂萼都去世了,或者离开了朝廷要职,皇上这才想起了张宏的好。四月,皇上再次派人去张宏家,让他复职,官位不变。七月,张宏到了京城。皇上派宦官去慰问他,还送来了御膳,当面告诉他:“好久没见你了,你身体还好吗?希望你好好辅佐朕,做到朕满意。”张宏连连叩头谢恩。从那以后,皇上对他的恩宠更加深厚了。

皇上还和李时一起召见张宏到无逸殿,带他参观宫殿,两人轻松愉快地聊天,聊了好长时间才出来。皇上还赐给他一枚银章,上面刻着“旧辅元臣”四个字。皇上经常向他咨询事情,张宏也总是忠诚地、毫无保留地回答。在张璁和桂萼那种严厉的执政风格之后,张宏的宽厚温和深受朝臣爱戴。没过多久,张宏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皇上非常悲伤,给予了他优厚的抚恤,追赠他太保的官职,谥号文宪。

张宏三次进入内阁,辅佐两朝皇帝将近十年。期间虽然遭受过奸人的陷害,但最终还是凭借功劳名声善终。他升任少保的时候,他的弟弟张寀是赞善,他的侄子张懋中通过进士考试做了编修,他的长子张懋贤正准备改任庶吉士,父子兄弟都在朝廷做官。张寀后来官至少保、礼部尚书,谥号文通;张懋中最终官至湖广提学副使;张懋贤则做到兵部郎中。

张宏的世叔祖张瑄,成化十一年考中进士。弘治年间,他担任兵部员外郎。当时贵州巡抚谢昶和总兵官吴经等人上奏说,当地土苗族造反,自立为王,请求朝廷派大军征讨。兵部尚书马文升建议,让张瑄和御史邓庠前去查实情况。结果查明,苗族并没有造反,张瑄他们成功平息了此事,还弹劾了谢昶、吴经和镇守贵州的宦官张成。张瑄后来升任贵州参议,最终也在这个职位上退休了。

翟銮,字仲鸣,祖上是诸城人。他曾祖父是锦衣卫校尉,所以家就安在了京城。翟銮在弘治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正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编修。刘瑾改换了一批翰林院官员,把翟銮调到刑部当主事。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升任侍读。嘉靖年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右侍郎。嘉靖六年春天,朝廷推荐内阁大臣,皇上属意张孚敬,没选上翟銮。皇上又下令重新推荐,这才轮到翟銮。当时很多宦官都夸赞翟銮,皇上就破格提拔了他。杨一清觉得翟銮资历尚浅,建议用吴一鹏或者罗钦顺。但是皇上不同意,任命翟銮为吏部左侍郎,同时兼任翰林院学士,进入文渊阁值班。不久,皇上还赏赐给他一个银质的印章,上面刻着“清谨学士”三个字。

皇上刚登基,内阁里一开始是李东阳和谢迁辅政,后来又来了刘健和谢迁(这谢迁又来了),皇上对他们都非常恭敬。刘健和谢迁都用皇上赏赐的银章封好奏章上奏,只有他啥也不说。皇上问他怎么回事,他就赶紧磕头谢恩说:“皇上您英明神武,臣下哪有时间去献计献策啊!”皇上特别喜欢他。李东阳、谢迁、刘健先后退休了,他就一个人独掌大权两个月。

后来李时、方献夫进内阁,官职都在他之上,他依然没啥怨言。皇上经常召见李时和杨廷和,有一次问他们:“都察院打算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和杨廷和都是北方人,跟那些宦官关系好。李时说:“拟的不太符合律法。”杨廷和说:“按照律法,抄家只有三种情况,谋反、叛逆和结党营私。谷大用这事儿对不上号,怎么服众?”皇上说:“谷大用在先朝搞乱政,这明明就是结党营私!”杨廷和说:“皇上,您就是天,春天万物生长秋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皇上最终还是决定从重拟定处罚。

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很久都没被召回。夏言和顾鼎臣当时执政,他就跟他们商量着怎么让自己回来。正好皇上要南巡,担心北方有战事,打算派重臣巡视边疆,夏言他们就推荐他去当边疆巡视使。嘉靖十八年二月,他升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所有边疆的文武官员都听他指挥。他还带了五十万两银子去犒劳边军,来回走了三万多里。第二年春天回京,皇上就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回内阁。在大同,他和总督毛伯温一起商议修筑五座城堡;到了甘肃,他又和总督刘天和一起商议拓宽嘉峪关,都因此受到嘉奖。

二十一年,銮当上了首辅。那时候他已经升到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后来又升任少傅、谨身殿大学士。严嵩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因为銮的资历和地位比他高,权力也比他大得多,所以严嵩一直很讨厌銮,想方设法要整他。御史赵大佑弹劾銮徇私舞弊,吏部尚书许赞也揭发銮收受贿赂的私信,但是皇帝都没理他们。后来,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以及他们的老师崔奇勋的朋友焦清,都在二十三年一起考中了进士,严嵩就指使给事中王交、王尧日弹劾他们考试作弊。皇帝大怒,把这事交给吏部和都察院调查。銮上书为自己辩解,还说自己进宫值班的事来证明清白。但皇帝更生气了,把銮父子、崔奇勋、焦清,还有分考官编修彭凤、欧阳<*>,都革职为民,还把主考官少詹事江汝璧、乡试主考官谕德秦鸣夏、赞善浦应麒抓进诏狱,每人杖打六十下,并且撤销他们的官职。

銮刚开始辅政的时候,口碑还算不错,清廉正直。后来他辞官回家,生活一度非常窘迫,都快揭不开锅了。但他后来出任边疆要职时,各地的文武官员都夹道欢迎,生怕伺候不好他,送的礼物多得数不清。事情办完后,他回京时带了上千辆车装载着各种礼物,分送给达官贵人。再次执政后,他的名声就迅速败坏了。再加上儿子惹的祸,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三年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穆宗皇帝即位后,恢复了他的官职,并追赠谥号“文懿”。

李时,字宗易,是任丘人。他父亲李棨是进士出身,做过莱州知府。李时在弘治十五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庶吉士,然后被任命为编修。正德年间,他先后升任侍读、右谕德。世宗皇帝继位后,他做了讲官,不久又升任侍读学士。

嘉靖三年,他升任礼部右侍郎,没多久因为家里有丧事就回老家奔丧去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后来又调回礼部,接着接替方献夫当上了尚书。皇上当时正忙着制定尊崇父母的礼仪,心里想着要超越前人,制定新的典章制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当时张孚敬和夏言当政,都喜欢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们制定的那些典礼制度,其实都是别人先提出来的,他们只是在当时把这些东西整合完善了一下。有时候在朝廷上讨论意见不合,他就把两种方案都摆出来,让皇上自己选择,从来不公开争论。所以皇上很欣赏他的恭顺。各地进献祥瑞的时候,他总是上奏章请求皇上接受祝贺。皇上谦让,他总是要再请求一次。因此,皇上对他更加看重。皇上还赏赐给他一个刻着“忠敏安慎”的银印,让他用这个印章密封奏章上报。后来他不小心丢了,就主动请罪,皇上又赏赐给他一个。

嘉靖十年七月,京城四郊的祭祀大典完成,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这时,午门发生雷击,东井星出现彗星,他请求皇上下令让官员们反省自身,让言官们指出国家利弊,进行改革。皇上认为这些建议是言官的职责,就没采纳。光禄寺的厨役王福和锦衣卫千户陈昇建议把显陵迁到天寿山,他和同事们极力反对。巡检徐震建议在安陆建都城,他和同事们也驳斥了这个不符合制度的主张,最终决定把安陆州改名为承天府。

那年秋天,桂萼去世了,皇上命令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处理政务。这时张孚敬已经罢官了,翟銮一人执政。他后来入阁,因为官职比翟銮高,却反而坐在翟銮的上首。两个人都很谦虚,相处融洽,没有矛盾。皇上在无逸殿召见他们,让他们讲解《无逸篇》。翟銮讲解《诗经·豳风·七月》,武定侯郭勋和九卿翰林都陪侍在旁。讲解完毕,皇上退到豳风亭设宴款待他们。从那以后,皇上经常召见他,向他咨询政务。

第二年春天,张孚敬又回到了内阁,做事独断专行,当时大家都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方献夫也进来了,他和当时的皇帝也相处得很好。后来又出现了彗星,皇帝召见张孚敬等人,让他们引咎反省,还委婉地谈到了他们才能不足的问题。张孚敬等人退朝后,上奏章建议朝廷要以安定为首要任务,珍惜人才,谨慎处理刑狱案件,还提到了“大礼议”那场大案中被罢免的官员们。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褒奖了他们,但最终也没采纳他们的建议。给事中魏良弼和御史冯恩先后弹劾吏部尚书汪鋐,惹怒了皇帝,张孚敬他们都出面为汪鋐辩护。

十二年的时候,张孚敬再次入阁,杨銮因为忧愁而辞官,方献夫也退休了。张璁跟着张孚敬,唯唯诺诺,所以张孚敬很放心。张孚敬辞职后,费宏又重新入阁,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张璁就成了内阁首辅。张璁为人一向宽厚平和,到了这个位置后,更是以安定为重。皇帝经常召见他到便殿,两人面对面地商议国事。虽然张璁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说话做事总是忠厚老实,朝臣们都认为他是个贤臣。

有一天,客星出现在天棓星附近,皇帝问这预示着什么。张璁回答说:“说客星预示着什么,这要从汉朝京房说起,他的说法未必都对。关键在于皇上要修身养性,才能避免灾祸。”皇帝很赞赏他的回答。有一次,张璁随皇帝去祭陵,路过沙河,皇帝看到当地居民生活困苦,很伤感地说:“七陵就在这儿,应该加强保护。”张璁回答说:“以前邱濬建议,京师应该设立四个辅城,以临清为南辅,昌平为北辅,蓟州、保定为东西辅,每个辅城都驻扎一两万兵。现在如果在昌平增加一个总兵,既可以保卫京师,又可以保护陵寝。”皇帝于是下令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并在沙河修建巩华城,派兵驻守。

张璁多次被加官进爵,先后担任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后来夏言入阁辅政,张璁并没有和他争权夺利,凡事都谦让于夏言,夏言也因此对他很放心。皇帝对张璁的器重不如对张孚敬和夏言,但很少责备他,始终没有把他怎么样,这连张孚敬和夏言都做不到。十七年十二月,张璁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康。

顾鼎臣,字九和,是昆山人,弘治十八年考中了状元,那可是妥妥的学霸!然后被朝廷任命为修撰,负责修订典籍。正德初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左谕德。到了嘉靖初年,更是直接参与了经筵讲学,给皇帝讲课。他讲范浚的《心箴》讲得特别好,皇帝听得非常高兴,还亲自给《心箴》做注释,可见皇帝对顾鼎臣有多器重!顾鼎臣后来官至詹事,官位越来越高。

不过,好景不长,御史刘世扬和李仁弹劾顾鼎臣阿谀奉承,说他坏话。皇帝把刘世扬他们关进大牢,因为顾鼎臣求情,所以他们只受到了轻微的处罚。之后,顾鼎臣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皇帝迷信长生不老,在宫里搞斋醮仪式,顾鼎臣就献上了七章《步虚词》,还详细地讲解了仪式流程。皇帝龙颜大悦,特别赏赐了他,并且按照他的建议做了。从此以后,写青词这种事,就成了顾鼎臣说了算。

后来,顾鼎臣又升任吏部左侍郎,还兼管詹事府。他提议让曾子的后代去当《五经》博士,就像古代那些圣贤的后代一样,皇帝也同意了。大同发生了兵变,张孚敬主张出兵平叛,顾鼎臣却认为不应该出兵,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嘉靖十三年冬天,皇帝祭祀祖庙,命令顾鼎臣和侍郎霍韬一起捧着祭祀用的牌位。按照规定,他们俩因为有服丧期,应该回避,但他们上奏说:“古代的礼制,诸侯才能回避,现在公卿就相当于古代的诸侯,我们不用回避。”礼部尚书夏言强烈反对,这件事才作罢。没多久,顾鼎臣升任礼部尚书,继续兼管詹事府。

那年京城雨水很多,全国各地都发生了水灾,顾鼎臣就建议朝廷赈灾,平息盗贼,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嘉靖十七年八月,顾鼎臣又兼任了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处理国家大事,之后又升任少保、太子太傅,还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一开始,李时是首辅,夏言第二,顾鼎臣排第三。李时去世后,夏言独揽大权,顾鼎臣为人比较温和,没什么主见,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皇帝要南巡,并且要立太子,就让夏言陪同南巡,顾鼎臣辅佐太子监国。御史萧祥曜弹劾吏部侍郎张潮受顾鼎臣的贿赂,把刑部主事陆昆调到吏部。张潮说:“兵部主事马承学仗着和顾鼎臣有关系,自以为肯定能升迁,所以我才压制了马承学,提拔了陆昆。”皇帝把马承学关进了大牢,而顾鼎臣却置之不理。嘉靖十九年十月,顾鼎臣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太保的爵位,谥号文康。

话说这位鼎臣,当官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当侍从,他看到东南地区赋税不公平,老百姓受苦,就多次向皇帝反映情况,建议改进。皇帝就下令让地方官员欧阳铎去整顿。当时昆山县城还没建起来,他就跟有关部门说了,要赶紧修建城墙。后来倭寇来了,昆山因为有了城墙,才得以保全,老百姓为了感谢他,还给他建了祠堂。

接下来说严讷这个人,字叫敏卿,是常熟人。他乡试考中了,但是因为得罪了主考官,所以没被录取参加会试。后来,嘉靖二十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当了庶吉士,然后是编修,再升侍读。那段时间,江南一带倭寇作乱,又遇上大灾荒,老百姓死了好多,或者逃荒去了,差不多有一半人口受灾。官府为了收税,更是变本加厉,逼得老百姓更苦。严讷就上书给皇帝,说老百姓太苦了,请求减免赋税。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很感动,就按照他的建议做了。没多久,他就和李春芳一起在西苑值班,写青词(皇帝的祭文),因为写得好,直接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后来,他当了太常少卿,礼部左侍郎、右侍郎,又调到吏部,这些官职都兼着翰林学士,还继续在西苑值班。他写的青词,皇帝都很满意。礼部尚书郭朴调到吏部后,就由严讷接替了他的位置。后来郭朴父亲去世,严讷又代他当了吏部尚书。

严嵩当权的时候,吏部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的。严嵩倒台后,郭朴虽然掌管吏部,但也没能完全改变这种局面。严讷为人正直,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徐阶也信任他。于是严讷就和朝中的官员约定,有事就在朝廷上说,不要私下去他家里拜访。他认真挑选吏部官员,压制那些争权夺利的人,提拔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他还觉得以前的选拔制度太死板,很多优秀人才被埋没了,所以他就效仿以前朝代的做法,对州县里政绩突出的官员破格提拔,吏部风气焕然一新。后来,他被授予供奉官的职位,还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嘉靖四十四年,袁炜被罢免,皇帝就让严讷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参与处理政务。因为接替他的人郭朴还没到任,所以他还继续掌管吏部。当时皇帝住在西苑,侍臣值班的地方都在苑里。严讷每天早上到吏部处理公务,晚上住在值班的地方,还要写青词,他做事非常小心谨慎,结果累病了,病了好久也不好。那年冬天十一月,他就请求退休回家了。第二年,世宗皇帝驾崩,他就再也没有出来当官了。

老袁讷回到老家,父母都健在。他每天早晚都认真侍奉父母,乡里人都很敬佩他。老袁曾经跟别人说过:“主考官和辅臣必须同心协力才能有所成就。我当了二年主考官,正好徐阶大人当政,事情都很顺利,而且我选拔的官员都很优秀,没有选错人。” 这里说的徐阶大人,就是当时的华亭,选拔的优秀官员指的是陆光祖。袁讷在家乡住了二十年,七十四岁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靖。

袁炜,字懋中,是慈溪人。嘉靖十七年,他乡试第一,殿试第三,被授予编修的官职。袁炜为人比较特立独行,曾经被御史包孝弹劾,但是皇帝原谅了他,后来升任侍读。过了一段时间,他被调到西苑,负责撰写青词,深得皇帝喜爱。嘉靖三十五年,内阁大臣推荐修撰全元立掌管南京翰林院,但皇帝却破格启用袁炜。袁炜上疏推辞,只想做个供奉官。皇帝很高兴,马上提拔他为侍讲学士。仅仅两个月,就下诏书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第二年,又加封太子宾客兼学士,还赐予一品官服。嘉靖三十九年,他又被加封供奉,俸禄提高了两等,不久又升任礼部左侍郎。第二年二月,他被调到吏部,依旧兼任供奉。一个月后,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并被任命入直(在宫中值班)。从供奉到升任尚书,袁炜只用了六年时间,这在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之前二月初一,发生日食,天色阴暗,袁炜说不用进行救护仪式。当时的礼部尚书吴山不同意,结果被皇帝责罚免职。皇帝听说袁炜的意见后很满意,就让他代替吴山。到了七月初一,又发生日食。其他官员说这次日食只持续了一分五秒,按照惯例可以不用进行救护仪式。但是袁炜却迎合皇帝的意思,上疏说:“陛下您像对待父亲一样敬畏上天,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太阳,所以阴气退散,万物光明。因此太阳光辉灿烂,阴霾消散,这次日食只持续了一分,跟没有日食一样。我们大家都为此感到高兴。” 皇帝看了奏疏后更加高兴。那年冬天,皇帝就任命袁炜为户部尚书,兼任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政务。后来又陆续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嘉靖四十四年春天,袁炜病重,请求告假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少师,谥号文荣。

炜这个人脑子转得特别快。皇上半夜里拿出一张纸,让他当场写篇赞美皇上的文章(青词),他提笔就写好了。只要是有什么好东西进献给皇上,他都能写出极尽赞美的文章。皇上养的一只猫死了,还让大臣们写文章祭奠。炜写的那篇文章里,居然用上了“化狮作龙”这种词,皇上高兴坏了。他写的那些阿谀奉承的文章,大多都是这种风格。所以皇上特别喜欢用他,赏赐不断,其他人根本没法比。

从嘉靖皇帝中年开始,皇帝就专心致志地搞祭祀活动,大臣们都得负责写青词。写得好的人,立刻就能升官,最后甚至能进入内阁。当时人们把李春芳、严讷、郭朴和炜称为“青词宰相”。可是炜这个人很骄傲,目中无人,虽然是徐阶的门生,却处处用气势压他。他和徐阶一起负责编纂《承天大志》,其他学士们写好的稿子,都被炜改得面目全非,根本不给徐阶面子。其他学士们心里很不服气,徐阶却说:随他去吧。后来炜死了,徐阶也把炜改过的那些稿子,全部都改了回来。炜这个人自认为文采很好,看到别人写的文章,只要稍有不合他心意,就狠狠地批评讽刺。从他手下出来的馆阁官员,没少受他的斥责和羞辱,所以大家都又怕他,又恨他。

李春芳,字子实,是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状元,做了修撰。皇上让他进西苑写青词,皇上非常喜欢他,他和侍读严讷一起被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不久就升任太常少卿,又升任礼部右侍郎,还兼任学士,继续在西苑侍奉皇上。他在礼部工作期间,又升任左侍郎,后来调到吏部,接替严讷担任礼部尚书。当时皇室成员很多,每年发的俸禄都不够用。李春芳查阅了以前的典籍,写了奏章上报皇上。关于皇室的各种重大礼仪和岁时赏赐,都是他制定的。皇上很高兴,还把这些制度命名为《宗藩条例》。后来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皇上让他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和严讷一起参与处理政务。世宗皇帝对侍奉他的大臣们都很好,他们的升迁都是皇上特旨任命的。李春芳从学士做到执掌政权,一共升了六次官,一次也没有经过正常的廷推程序。

春芳为人恭谨谨慎,从不仗势欺人。他在政府里办事公正,从不急躁冒进,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李侍郎,虽然才华不如李侍郎,但廉洁方面却超过了他。那时候徐阶是首辅,很器重春芳。春芳每件事都必定先征求徐阶的意见,徐阶也对他非常尊重。隆庆元年春天,皇上下了修建翔凤楼的诏令,春芳说:“皇上刚刚即位,就急着兴建土木工程,合适吗?”这件事就这样停止了。

齐康弹劾徐阶的时候,话里话外都影射到了春芳。春芳上疏辩解,请求辞职,皇上安慰他留了下来。等到春芳代替徐阶做了首辅,他就更加注重以平静安稳为原则,这正合乎皇上的心意。当时和他同僚的有陈以勤和张居正。陈以勤为人谨慎小心,而张居正恃才傲物,看不起春芳。当初徐阶因为别人的话被罢免了,春芳叹息道:“徐公尚且如此,我还能坚持多久?恐怕很快就要请求退休了。”张居正急忙说:“这样的话,才能保住你的好名声。”春芳很惊讶,三次上疏请求退休,皇上都不批准。后来赵贞吉代替陈以勤做了首辅,赵贞吉刚强而且性情暴躁。高拱再次复职后,凌驾于春芳之上,春芳无法与他争斗,只能小心谨慎地约束自己。

俺答进贡求封,春芳和高拱、张居正一起在皇上面前商议此事。适逢赵贞吉被高拱排挤出去了,高拱更加嚣张跋扈,还记恨着以前徐阶的事。春芳曾好言好语地为徐阶解释,但高拱更加不高兴。这时春芳已经累迁少师兼太子太师,升任吏部尚书,还改居中极殿,他估计高拱等人最终不会容忍自己,于是两次上疏请求退休,皇上还是没有批准。南京给事中王祯依附高拱,上疏弹劾春芳,春芳更加坚决地请求退休。皇上赐给他乘车回乡的诏令,派官员护送他,有关部门按照惯例给他提供车辆和粮食。

一年后,高拱又被张居正排挤,差点儿丢了官。而春芳回到家乡,父母都还健在,他每天早晚摆酒设宴,其乐融融,乡里人都称赞他。他的父母去世几年后,春芳也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定。

孙思诚,天启六年担任礼部尚书,不久就被罢免了。崇祯初年,因为写颂词的事被免职闲居在家。

孙清,字映碧,是思诚的孙子。崇祯四年考中进士,先是在宁波当推官,后来升迁到刑科给事中。当时熊文灿安抚张献忠的事,孙清上奏批评了他的失策。因为那年久旱,孙清上奏请求朝廷宽免一些刑罚,结果触怒了皇帝,被贬到浙江按察司当个照磨。还没去上任,他就忧郁地回家了。后来他又被起用,做了吏科给事中。没多久,他又被外派到淮府,但赶上国家局势变化,他便不再参与政事。到了福王时期,他上奏请求追封开国名臣以及武宗、熹宗两朝忠直敢谏的大臣,结果李善长等十四人、陆震等十四人、左光斗等九人,都得到了谥号。

广东平和县知县春芳的曾孙信,城破的时候,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泓远、淑远一起战死了。

陈以勤,字逸甫,是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他被选为庶吉士,后来授予检讨的官职。过了很久,他担任裕王的讲官,之后升迁为修撰,又升为洗马。当时东宫的位号还没确定,很多小人都在从中作梗。世宗皇帝和裕王父子关系本来就淡薄,裕王每年都不能去宫里拜见皇帝。除了例行的俸禄之外,按例还应该有赏赐,但裕王也不敢请求。三年下来,裕王府里穷困潦倒得很。裕王身边的人用千金贿赂严世蕃,严世蕃很高兴,就托关系在户部那边,把三年的赏赐一起给批下来了。但是严世蕃总是疑神疑鬼,有一天他屏退左右,跟陈以勤和高拱说:“我听说殿下最近有点异心,你们说我家大人怎么办?”高拱故意说些玩笑话,陈以勤却正色道:“国本早已暗中确定了。‘从’字从后从土,‘土’字首出九域,这是君主的意思。按照惯例,诸王的讲官只用检讨,现在却兼用编修,只有裕王府这样,这是首辅的意思。殿下经常说首辅是社稷之臣,您怎么敢接受这种说法呢?”严世蕃听了,默然无语地离开了。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

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对裕王有很大的辅佐之功,但他却很低调。裕王曾亲笔写下“忠贞”二字赐给他。他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又回到朝廷担任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后来升迁为太常卿,兼管国子监。之后又升任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然后又调到吏部,并掌管詹事府。

穆宗皇帝登基后,重用一些在他还是皇子时就追随他的老臣。张以勤就上了一份奏疏,提出了十条建议,分别是:定下目标、保住皇位、敬畏上天、效法祖先、爱护百姓、崇尚节俭、掌握权力、选拔人才、处理政务、广纳谏言。其中“掌握权力”和“广纳谏言”这两点他特别强调。皇帝很欣赏他的忠诚和恳切,对这份奏疏给予了嘉奖。

隆庆元年春天,张以勤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政务。后来又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之后调任武英殿大学士。当时穆宗皇帝很少上朝,政事基本没有裁决,很多受宠的近臣都是因为得到皇上的恩宠而飞黄腾达。张以勤就上奏章劝谏皇帝要励精图治,认真处理政务。皇帝也心动了,想有所作为,但最终还是被内侍给阻拦了,奏章也被压了下来。四年后,他又上了一份奏疏,指出当时政务积压,效率低下,建议谨慎选拔官员,包括:适度延长官员任期、严惩贪污腐败官员、广泛启用人才、加强民兵训练、重视农业生产。皇帝很赞赏,把奏疏下发给相关部门讨论。可是,当时掌管吏部的官员高拱,觉得张以勤的建议侵犯了他的权力,就压下了奏疏,只执行了都察院提出的惩治贪官污吏这一条。

张以勤刚进内阁的时候,徐阶是首辅,高拱当时也在朝中任职,朝臣们各自依附不同的派系,互相攻击。张以勤则保持中立,不依附任何人,也没有私交,所以当徐阶和高拱相继离开朝堂时,也没有人对他有所指摘。后来高拱再次入朝为官,与赵贞吉互相倾轧,张居正又从中挑拨离间。张以勤和高拱是旧同事,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推荐的人才,他左右为难,估计自己最终也不会被这些人所接纳,于是就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最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皇帝还下令用快马送他回家,并让他的儿子于陛陪同他一起回去。十年后,高拱被罢官,仓皇逃出国门,叹息道:“南充(指张以勤),真是个贤才啊!”张以勤退休十年后,已经七十岁高龄了,朝廷又赏赐给他银币,并派他的儿子于陛快马加鞭送回赏赐,还下令有关部门经常去探望他。又过了六年,张以勤去世,追赠太保,谥号文端。他儿子于陛另有传记。

赵贞吉,字孟静,四川内江人。六岁就能一天背诵一卷书。长大后,以学识渊博闻名,尤其擅长王守仁的心学。嘉靖十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授予编修一职。当时一些方士刚刚被重用,赵贞吉就上奏请求重用真正的儒士来辅助朝廷。执政大臣对此很不高兴,他于是请求回家。回到朝廷后,他被提升为中允,掌管司业事务。

老俺答在北京城外耀武扬威,还写信来要贡品。皇上就让百官一起商量这事儿,贞吉当时就站起来,大声说道:“在城下跟敌人议和,这可是《春秋》里记载的耻辱啊!要是答应给他贡品,那他肯定要进城,万一他得寸进尺,咱们该怎么办?”徐阶说:“你肯定有啥好办法吧?”贞吉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皇上赶紧去正殿,下道罪己诏书。同时,表彰周尚文为国效力的功劳,来鼓励那些边关将领;把沈束从监狱里放出来,让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减少对军队的处罚,加大对有功将士的奖励;再派个人去通知各路将领,督促他们全力作战,这样把敌人打退就容易多了。”当时皇上派了个太监去观察大臣们的反应,半天都没说话。听到贞吉的建议后,皇上心里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告诉严嵩说:“贞吉说的对,就是不该提到周尚文和沈束的事儿。”然后皇上把贞吉叫到左顺门,让他写个奏章说说自己的想法。皇上立刻提拔贞吉当了左谕德,还兼任监察御史,让他去传达皇上的旨意。还赏了他五万两白银,让他根据情况自行赏赐将士。

一开始,贞吉在朝堂上说完话后,气势汹汹地去拜访严嵩。严嵩装作不见,贞吉就冲着严嵩家的门房大吼大叫。正好赵文华来了,贞吉也冲着他大吼。严嵩心里非常生气。等到写圣旨的时候,严嵩故意不让贞吉督战,削弱他的权力,而且也不给他派兵保护。当时敌人的骑兵到处都是,贞吉冒着危险跑到各路将领的营地里,散金犒赏士兵,传达皇上的意思,第二天就完成了任务。皇上大怒,说贞吉没啥计划,只是为了周尚文和沈束说话。于是把贞吉关进诏狱,在朝堂上打板子,然后把他贬到荔波当典史。后来慢慢升迁,当了徽州通判,最后做到南京吏部主事。

四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升迁到了户部右侍郎的位置。朝廷商议派大臣去蓟州督促军饷和操练军队,首辅张居正想用冯贞吉,于是把他叫来喝酒,暗示一下自己的想法。冯贞吉说:“督促军饷,是督促京城的运输呢,还是督促老百姓的运输呢?如果这两种运输已经有专门负责的人了,再增加官员只会徒增麻烦而已。况且军队训练不好,责任不在于此,就算派十个户部侍郎去,又能有什么用呢?能把兵练好吗?”张居正听了很生气,这事儿就算了。

碰巧这时张居正要告假,吏部就启用仓场侍郎林应亮来顶替他的位置。张居正离开后,更是生气了。他让都给事中张益弹劾林应亮,把他调到南京去,然后改用佥都御史霍冀。张益又说:“督促军饷是户部的专职工作,现在冯贞吉和左侍郎刘大宾在朝廷上推荐都没被采纳,这是失职啊,应该罢免他们。”于是冯贞吉和刘大宾都被罢官了。

隆庆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高拱升任礼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穆宗皇帝去太学视察,当时祭酒胡杰正好被罢免,就由高拱暂时代理祭酒的职务。他讲解《大禹谟》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被任命为日讲官。高拱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说话直率,举止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没多久,他就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他准备去南京上任的时候,皇帝还想着他,就让他继续担任日讲官。三年秋天,皇帝又让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处理政务。高拱去谢恩的时候,上奏说:“现在朝廷的纲纪和边防事务都非常混乱,我想鞠躬尽瘁,为国家效力,一切就看陛下了。”皇帝听了更加高兴。

这段时间,正好边境大同地区遭到敌人入侵,总兵官赵岢办事失误,而总督陈其学却谎报战功,被御史燕如宦揭发出来。高拱主张严惩,但兵部尚书霍冀只建议降级处罚。高拱跟其他官员争论,没争过,于是上奏说:“边关将领违反军纪,祖宗的法规明明摆在那里。现在当政的人却徇私枉法,这还讲什么公正?我已经老了,没有别的办法报效国家了,请求陛下让我退休。”皇帝没答应,不久就加封他为太子太保。高拱认为,以前朝廷的禁军分为三大营,每个营都有自己的统帅,现在却让一个人统领三营,权力太大,难以控制。于是他就极力陈述这种弊端的危害,请求改为五营,分别由大将统领,稍微恢复祖宗的旧制。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命令兵部和朝廷大臣一起商议。兵部尚书霍冀之前跟高拱意见不合,对高拱的建议很不赞同。很多大臣也认为,练好军队关键在于选拔将领,而不是改变制度。霍冀等人就上奏说,三大营的制度应该保持不变,只是总督权力太大,应该在每个营都设一名大将,取消总督的职位,改由文官担任总理。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起初,给事中杨镕弹劾霍冀贪婪无能。皇帝本来想留用霍冀,霍冀因为杨镕和高拱是同乡,怀疑是高拱指使的,就上疏辩解,请求罢免杨镕,并且还诋毁高拱。高拱也上疏请求辞职。皇帝下诏留用高拱,罢免了霍冀的官职。后来,军营制度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高拱也无力再争辩了。俺答进贡求封,高拱大力支持这个建议。

首先,高拱第二次进内阁就管了吏部。张居正跟李春芳说了这事儿,也得到了都察院的权力。高拱因为私怨想查处言官。张居正和同事一起上奏章说:“前段时间因为御史叶梦熊直言进谏触怒了皇上,皇上严厉下令考核言官,还包括那些已经升官在家的。要考核的人将近两百个,其中难道就没有忠心耿耿、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吗?现在都用‘放肆奸邪’的罪名来处置他们,我担心有关部门执行起来会过火,忠臣奸佞不分,这样就会堵塞言路,打击士气,这对国家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没听他的。高拱知道张居正看穿了他的心思,心里更恨他了。

等到考核的时候,高拱想把张居正欣赏的人清除掉,张居正也用高拱欣赏的人来抵挡。结果被斥责的有二十七个人,而高拱讨厌的人都保住了。高拱还是觉得不痛快,就唆使他的学生、给事中韩楫弹劾张居正庸碌无能,考核时徇私舞弊。张居正写奏章为自己辩解,请求退休,并且说:“我自从掌管都察院以来,仅仅因为考核这件事跟高拱意见相左。其他的那些破坏选官制度、放纵奸邪,明摆着的事儿,我却一句话不敢说,辜负了皇上的重托,我真是个庸臣!像高拱那样的人,这才能叫‘横’啊!我退休之后,希望皇上能把高拱调出内阁,别让他长期掌握大权,广结党羽。”奏章递上去后,皇上竟然同意了张居正的请求,让他退休了,而高拱却仍然掌握着吏部的权力。

张居正学问渊博,才能很高。但是他为人刚直,脾气又倔,总是跟人对着干。九卿大臣中,有些人公开叫他的名字,因此很多人对他颇有怨言。高拱、张居正这些名臣都是张居正之后出现的,但他们的升迁却比张居正早。他们都很有才华,又好胜,谁也不服谁,最终闹得很不愉快,关系破裂了。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肃。

殷士儋,字正甫,是济南历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了进士。他先是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裕王的老师。每次讲到君王的道德和治理国家的道理,他总是直言不讳,大胆批评,裕王都被他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来,他升迁为右赞善,又升为洗马,依然坚持直言进谏。隆庆元年,他被提升为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的事务,之后又升任礼部右侍郎,没过多久又调到吏部。第二年春天,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的事务。到了那年冬天,他又回到吏部工作。

隆庆四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发生了日食和月食。殷士儋上书皇上,建议皇上施恩于民,减轻刑罚,广泛听取意见,节俭用度,并督促朝廷内外官员体恤百姓疾苦。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因为殷士儋以前有功劳,皇上又晋升他为太子太保。当时,朝廷规定朝廷讲学在寒暑两季要停止,殷士儋认为应该按照以前的规矩,一年四季都要讲学,他还建议增加《祖训》、《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作为讲学内容。皇上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一开始,世宗皇帝制定了宗藩条例,规定亲王没有儿子,只能由兄弟或兄弟的儿子继承王位,不能由旁系血亲继承。嘉靖末年,肃怀王去世,没有儿子。肃怀王的祖母,也就是定王妃,请求让辅国将军缙云继承王位。礼部认为缙云是肃怀王的叔父,不能继承王位。皇上虽然同意让缙云摄理王府事务,但后来定王妃再次请求,前任尚书高仪坚决反对。缙云用重金贿赂了宦官,并让宗室成员为他上奏,请求皇上同意他的请求。殷士儋对此极力反对。皇上觉得肃藩在边塞地区,没有王爷镇守不行,所以就同意了缙云的请求。殷士儋争辩说:“肃王府从甘州迁到了兰州,已经是内地了。不如另选一位贤能的郡王来管理王府,不要因为私情而破坏祖制。”但是皇上的主意已定,无法改变。殷士儋于是请求只封缙云为郡王,让其他宗室成员以此为准,但皇上最终没有同意。

按照惯例,祭祀郊外完毕后,要举行庆成宴。自从世宗皇帝倦于朝政后,这项典礼就废除了很久。皇上即位三年了,庆成宴还没举行,殷士儋查阅了以前的典礼规制,重新举行了庆成宴。隆庆四年十一月,皇上任命殷士儋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政事。不久,俺答汗上表称臣,殷士儋被晋升为少保,并调任武英殿大学士。

话说当年,张居正、高拱、陈以勤和士儋这四位都在裕王(后来的明神宗)身边当差。张居正、陈以勤、高拱三人后来都权倾朝野,而士儋虽然也做到尚书,心里难免有点不平衡,想着自己也应该更进一步。高拱跟张四维关系很好,想拉拢张四维一起做事,但又看不惯士儋,觉得士儋不和他亲近,也不帮他一把。

所以,士儋就利用太监陈洪的关系,获得了皇帝的赏识,进了内阁。这件事让高拱和张四维心里很不爽,怀恨在心。恰好张四维他爹因为盐务上的事被御史郜永春弹劾,虽然这事儿后来解决了,但其他御史又接着弹劾。高拱和张四维就怀疑这是士儋在背后搞鬼,于是两人联手对付士儋。御史赵应龙就上奏章弹劾士儋,说他靠着太监陈洪才升官的,根本不适合参与国家大事。士儋两次辩解,请求辞职,但皇帝都不准。

更让士儋生气的是,高拱的学生,都给事中韩楫,居然公开威胁他!士儋怀疑这也是高拱指使的。按规矩,给事中每个月初一和十五都要进内阁行礼。士儋当面质问韩楫:“我听说你对我心怀不满,不满就不满吧,别替别人办事!” 高拱在一旁说:“这话说的,不像话!” 士儋一听这话,火冒三丈,猛地站起来,指着高拱骂道:“你赶走了陈公,赶走了赵公,又赶走了李公,现在又要因为张四维赶走我,你还能一直坐在这个位置上吗?”说着,士儋撸起袖子就要打高拱。张居正赶紧在旁边劝架,也跟着说了高拱几句。御史侯居良又上奏弹劾士儋,说他当初升官不正当,现在想辞职也不够干脆。士儋又上奏两次,坚决要求辞职,最后皇帝才准了他的请求,给了他路费,让他回家。回家后,朝廷按照规定给他安排了人手和生活用品。士儋在家住了十一年后去世。那时张居正快要死了,张四维当权,他们都还记恨着士儋。朝廷追赠士儋为太保,谥号文通,后来又改为了文庄。

高仪,字子象,是杭州人。嘉靖二十年考中了进士。先是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之后一路升迁,当过侍讲学士,掌管过南京翰林院。接着被召回京城,做了太常卿,还管着国子监的事务。后来又升任礼部右侍郎,之后调到吏部,还教导庶吉士。四十五年的时候,高拱当上了礼部尚书。

穆宗皇帝登基后,很多重要的典礼都是高仪负责筹划的。世宗皇帝临终前留下遗命,要重新整理郊祭、祭祀祖先和皇陵的礼仪,要按照祖制重新制定。高仪就和朝臣们一起讨论:天地分祀不用改;既然已经祭祀了先农神,就不应该再去西苑祈求丰收;帝社、帝稷、睿宗明堂配天和玉芝宫这些专祀的庙宇,应该废除;孝洁皇后应该祔庙,而孝烈皇后则应该另择他处祭祀。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可是后来,宦官李芳又请求恢复洪武年间天地合祀的旧制,御史张槚又请求恢复皇极殿等宫殿的旧名,高仪都坚决反对。穆宗皇帝登基四个月,还没召见大臣们,高仪多次请求觐见。隆庆二年正月祭祀太庙的时候,皇帝想派人代替自己去祭祀,高仪和同事们一起劝谏,内阁大臣们也为此说了话,最后皇帝还是亲自按照礼仪进行了祭祀。庆府辅国将军朱缙想要继承王爵,高仪坚决不同意。太子七岁的时候,高仪上疏请求让太子出阁学习,皇帝下令等到太子十岁再做决定。朝廷要动用二十万两光禄寺的银子,高仪极力反对。

当初,世宗皇帝崇信道教,太常寺的冗员很多,高仪奏请裁撤了四十八人。寺卿陈庆说供奉人员不足,高仪坚持不同意。他在礼部掌管事务四年,每年年底都会向朝廷汇报各地发生的灾异,处理事情时都秉持礼法,在职期间表现出色。他六次上书请求退休,都被皇帝挽留。后来,御史傅宠弹劾高仪在先帝时期撰写祭文叩拜天地的事情,高仪四次上书请求辞职,最后被授予太子少保的官职,准许他回家。

回家两年后,高拱推荐了他,让他以原官职在东宫讲学,掌管詹事府。六年四月,他又被任命为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办事。一个月后,皇帝驾崩,高仪参与了顾命。高拱被张居正排挤后,高仪已经生病了,只是叹息而已。不久后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端。

他为人简朴安静,欲望很少,家里连个妾都没有。以前的老房子被烧了,他一辈子都住在别人家借的房子里。死的时候,几乎连办丧事用的钱都没有。

赞扬道:费宏他们都是靠文学起家,最后都当上了宰相。费宏拒绝了钱宁的贿赂,抵制了宸濠的叛乱,得罪了张太后和桂太后,两次被贬官却又两次官复原职,最终也没损害他的好名声。李时和翟銮都很优秀,有很高的名望,但是翟銮晚年却不行了。贞吉这个人自视甚高,傲气十足,可是在那种互相倾轧的环境里,就算他委曲求全,又能躲得过吗?顾鼎臣他们这些人,在朝廷里过得很舒服,可以说是赶上了最好的时机。而陈以勤却一心一意地辅佐皇帝,献上了很多好的建议。后来,他的儿子陈献也继承了他的事业,也当上了宰相。整个明朝,像韦、平父子这样的人,就数陈以勤父子了。老天爷对他们真是太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