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彰,字文昭,是郑州人。洪武二十年乡试考中,做了国子监的生员。后来派他去山东平价收购粮食,因为廉洁干练而出了名,升职做了吏科给事中。一年多后,他被免去给事中的职务,改任给事中,然后一路升迁,做到山西左参政。
永乐五年,他被朝廷召回,任命为礼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又改任户部官员。陕西发生大规模瘟疫,他奉命去西岳祭祀。当时安徽有很多老百姓为了交税,把自己的儿女卖掉。王彰上奏朝廷,请求免除他们的赋税,并且赎回那些被卖掉的儿女。之后,他又升任右副都御史。
陕西佥事马英激怒了肃州的番族,导致他们造反,还杀了御史和都指挥使。王彰弹劾马英,将他绳之以法。他还弹劾御史陈孟旭受贿枉法、文献官盗窃银两,以及金吾指挥李严虐待母亲,这些人最终都被处死了。他弹劾的人非常多。永乐十一年,皇上北巡,王彰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皇上准许他回家探望母亲,还赏赐给他母亲冠服和金银财宝。皇上还对他说:“做官的人不能忘记父母,在家也要不忘君主。你走到哪里,都要把老百姓安危、官吏的贤愚好坏都报告给我。”王彰回来后,奏报的事情都得到皇上的赞赏。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右都御史。
永乐十九年,皇上派二十六位大臣巡抚天下,王彰和给事中王励一起去了河南。整个明朝时期,能得到巡抚自己家乡的大臣,只有王彰和叶春两个人。河南发生了水灾,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官吏却不管不顾。王彰上奏朝廷,弹劾了一百多位贪婪刻薄的官员,罢免了十多件不急需的征收措施。他还招抚流民,发放粮食救济,救活了很多百姓。回朝后,他又被命令督运军粮,支援北方的征战。仁宗皇帝即位后,黄河水淹没了开封,皇上又派王彰和都指挥使李信前去赈灾救济。
宣德元年五月,皇上派彰去南京巡视,看看军民的情况。没多久,皇上就下旨批评他,说他汇报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他好好调查一下实际情况,把利弊都详细地汇报上来。皇上还跟大臣们说:“两京相距几千里,驿站来回跑很麻烦,万一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流离失所,那些使者和御史巡查的时候都没汇报,所以才派彰去看看。现在他汇报的都是些小事,大臣们都这样,我还指望谁呢!你们都要明白我的意思,君臣一体,不要有什么怀疑。”后来皇上把他召回来了,又让他和都督山云一起巡视山海关到居庸关等关隘。两个多月后回来,他汇报说有将士擅自离开岗位,皇上就下令抓起来处理。于是皇上命令兵部,每三个月派御史和给事中去检查军队。第二年四月,他在任上去世了。
彰为人正直,清廉自守,从来不接受别人的请托,但是他执法过于严厉。他母亲多次劝他,但他都没改。当时刘观是左都御史,人们都说:“彰公正但不宽容,刘观私心较重但不严厉。”
魏源,字文渊,是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做了监察御史。他为松江知府黄子威鸣冤,揭露了他的冤假错案;他还奏请减少浙江东部沿海的渔业税收。后来他巡按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救活了很多百姓。他上奏说:“各府的粮仓里存粮一千九百多万石,足够吃十年。现在因为瘟疫影响了农业生产,请求用钱代替百姓缴纳赋税的一半。”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凉州的土匪要造反,他紧急请求朝廷派兵剿匪,叛乱很快平息了。他两次遭遇丧事,都被皇上起复了官职。洪熙元年,他被外派到浙江做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皇上召他回京,代理刑部右侍郎。宣德五年,河南发生旱灾,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皇上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办事能力强,就派他去做左布政使,让他火速前往处理。当时侍郎许廓也去赈灾,朝廷又让丁忧的布政使李昌祺复职。魏源和许廓、李昌祺一起打开粮仓,免除百姓的欠税和杂役,流民逐渐返回家乡。不久就下雨了,那年获得了大丰收。三年后,他被召回京城,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的百姓夏九旭等人占据大盘山造反。皇上因为魏源是江西人,就派他去平叛,都督任礼带兵随后跟去。还没到,官军就抓住了夏九旭,皇上就让魏源和任礼去四川采办木材,顺便处理一下边境事务。
英宗皇帝登基后,我被提升为尚书。正统二年五月,皇上命令我整顿大同、宣府等地的边防,并允许我便宜行事。我派都督佥事李谦驻守独石,杨洪作为副手,同时弹劾万全卫指挥杜衡,把他发配到广西戍边。
第二年,我上奏说大同总兵官谭广已经老了,皇上就命令黄真、杨洪担任左右参将,协助他镇守边关,其他将领都听从指挥。我亲自巡视了天城、朔州等地的险要地段,并安排将领和官员分别驻守。我们设立了威远卫,加固修缮了开平、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之间,增加了许多烽火台。我还免除了边防驻军的租税一年,储备军火,加强边防力量,那些依仗权贵逃避服役的人,也都全部被抓回来服役。
后来,我觉得宣府、大同的军务长期松弛,就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同时推荐兵部侍郎于谦担任镇守参赞。但朝廷认为于谦当时正在抚治山西、河南,就没有同意。于是,一些言官就抓住我擅自调动边关大臣这件事,联名上疏弹劾我,还说我当御史的时候曾经贪污受贿,冒领朝廷的诰命。皇上念在我有功劳,就没追究。事情办完后我回朝,跟都御史陈智在直庐里吵了一架,互相辱骂。陈智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结果皇上责备了我们俩。
那年闹旱灾,我整理上报了一些疑难案件,并且请求在全国推广这种处理方法,皇上批准了。没过多久,因为我处理案件不当,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得到赦免,我又上报了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但没提他参与内乱的事,我和三司官员都被关进了诏狱。关了几个月后,我被释放,恢复了官职。
我在刑部工作了很久,处理案件大多比较宽厚。陕西佥事计资上奏说,对犯了罪的武官应该减半俸禄,并且发配到边远地区。我觉得他的建议太严厉了,就奏请皇上驳回。郎中林厚提出了禁止刁钻的诉讼、互相告发,以及挑选合适的刑官、审理重囚必须要有确凿证据这四件事,这些建议都按照我的意见被采纳并实施了。正统六年,因为腿脚不好,我请求朝廷允许我每逢朔望日上朝。正统八年,我退休了,后来去世了。
金濂,字宗瀚,是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宣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去广东巡察,因为清廉能干而非常出色。后来又改任巡察江西、浙江。有一次抓捕大盗没抓到,因此被免职。等那个大盗最终被抓住了,他又重新恢复了官职。他曾经说过,各地的县官贪污腐败的情况很严重,应该像洪武年间那样,下令按察司和巡按御史考察那些清廉能干的官员,派人去慰问并给予赏赐,这样就能把清廉的和腐败的官员区分开来,也能鼓励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皇帝很欣赏他的建议,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金濂被推荐提升为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他上书请求补充边防卫所的空缺官职,增加宁夏的守军人数,并在汉中设立镇守都指挥使,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三年后,他升任佥都御史,协助处理宁夏的军务。金濂很有头脑,善于谋划,因此西部的边境地区安定祥和。宁夏以前有五个水渠,但是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个水渠淤塞了。金濂请求疏通这些水渠,结果灌溉了1300多顷荒地。当时朝廷下令富裕人家捐献粮食支援边防,捐献一千石以上粮食的,朝廷会用御制诏书褒奖。金濂说边疆地区的粮食价格很高,建议把那些捐献粮食数量达不到标准的人也一起表彰,用他们储备的粮食来补充边防的需要。六年后,朝廷命令佥都御史卢睿和金濂轮换值守。第二年,卢睿被召回朝廷,金濂又再次出任镇守。不久,他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再次和卢睿轮换。
八年秋天,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参加经筵讲学。十一年,安乡伯张安和他的弟弟因为争夺爵位和俸禄发生冲突,朝廷下令逮捕审理。负责审理的部门和户部互相推诿责任,一些言官弹劾金濂以及户部尚书王佐、右都御史陈镒、侍郎丁铉、马昂、副都御史丁璿、程富等人,都被下狱。过了几天,他们都被释放了。
福建的土匪邓茂七等人造反,朝廷派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但没成功。过了十三年十一月,朝廷又大规模派兵,任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去讨伐,并让(本文主人公)参与军务。等他们到了福建,御史丁瑄已经大胜,把土匪打了个稀巴烂。邓茂七死了,剩下的土匪拥立他的侄子伯孙占据九龙山,继续抵抗官军。 (主人公)和大家一起商量计策,用疲惫的军队引诱敌人出击,然后埋伏精兵,冲进敌人的营地,最终活捉了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的寇匪,留下(主人公)继续平定福建剩下的叛乱。正巧赶上英宗皇帝被俘虏到北方,军事形势非常紧张,朝廷就把他召回了京城。
有些人纷纷弹劾他没啥功劳,但景帝皇帝没理他们,反而升他为太子宾客,还给他加倍的俸禄。没多久,又把他调到户部当尚书,后来又升为太子太保。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在打仗,急需钱粮,他认真核查,没有遗漏,还提出了十六条节约开支的建议,解决了国家财政的困难。没过多久,上皇(明英宗)回来了。也先请求恢复以前的邦交,皇上坚决要断绝关系。 (主人公)两次上书劝谏,但皇上没听。当初,皇上登基的时候,下令免除景泰二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赋税。 (主人公)下令各级官府只减免米麦的税收,其他的像银子、布匹、丝绸之类的,照样收税。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为此上奏,皇上命令户部调查此事。(主人公)心里很惭愧,就说没有这回事。给事中李侃等人请求追究全国各地官府违反圣旨的行为。(主人公)害怕事情败露,就说:“银子、布匹、丝绸这些,圣旨上没写,如果都减免了,国家的财政怎么办?”
于是,给事中和御史们弹劾他欺骗百姓,给国家招来怨恨,还揭发他的许多坏事。皇上想饶了他,但李侃和御史王允坚决反对,结果把他关进了都察院的大牢。三天后把他放了,撤销了他的太子太保的职务,调到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方面非他不可,于是他又被调回了户部。他上书自陈,然后请求退休,皇上安慰他并挽留了他。东宫修建好后,他又恢复了太子太保的职务。不久他又上书,提出了节约军费、裁减冗员(包括僧侣道士)等十条建议。五年后他去世了,因为军功被追封为沭阳伯,谥号荣襄。
他为人刚强果断,很有才能,到哪里都以严厉执法著称,但是对待下属常常暴躁发怒。在刑部工作时,执法略微严苛。到了户部以后,正赶上战争时期,财政紧张,他就比较多地征收赋税来满足军需。
石璞,字仲玉,是临漳人。永乐九年乡试考中了,进了国子监学习。后来被选拔当上了御史。
正统初年,他先后担任了江西按察使。三年后,因为犯了点小错,被降职为副使。石璞特别擅长处理疑难案件。有一次,有个男人娶了媳妇,媳妇回娘家住了三天,结果没回来。丈人就告状说女婿把女儿杀了,硬说是他杀的,要判他死刑。石璞就向神明祈祷,梦见神给他指了个“麦”字。石璞说:“麦字,不就是两个人夹着一个人吗?”第二天一早,就要把犯人押出去执行死刑了。还没出门呢,有个小孩儿偷偷地从门缝里往里看。抓起来一看,是个道士的徒弟。石璞就问他:“你师父让你来打探消息的吗?”小孩儿招了,果然是两个道士把那个女人藏在了麦子堆里。立刻把那两个道士抓起来,依法处置。石璞在江西做了几年,政绩显著,风气大为好转,连老百姓都知道石按察使的名声。
七年后,他升任山西布政使。第二年,因为朝廷的开支,各级官吏摊派赋税扰民,石璞就建议从折粮的银子里每年留存一千两,让官府统一采购,这样官府的开支能保证,老百姓也不用受苦了。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工部尚书王卺因为不肯巴结王振,正统十三年就辞职回家了。石璞却很受王振的赏识,于是被召为工部尚书。第二年,处州出了个贼寇叶宗留造反,总兵官徐恭等人去讨伐,让石璞参与军事指挥。军队还没到,叶宗留就被他的同伙陈鉴胡给杀了。巡抚张骥招降了陈鉴胡,贼势稍微平息了一些。但石璞等人却没什么功劳,被御史张洪等人弹劾,朝廷下令等军队回来再做处理。
后来景帝继位,把他召回京城。论功行赏,还让他兼任了大理寺卿。不久他又被派出去招募全国的义勇军,回来后复职。这时候,宦官金英被关进了监狱,司法部门弹劾石璞曾经贿赂过金英,于是也把石璞关进了监狱,判了死刑,后来被特赦了。之后,他被派去大同管理军饷。敌人袭击了马营,朝廷命令他督办宣府军务。等他到了,敌人已经撤退了,他就回工部处理政务。后来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还加倍俸禄。
话说,黄河在沙湾决堤了,皇帝下令要治理。一开始,派人去堵,结果发现决口不容易堵上,于是另想办法,从黑洋山挖到徐州,开通一条漕运河道,想以此分流河水,但决口还是没堵上。没办法,皇帝又派内官黎贤和御史彭谊一起去帮忙。他们在沙湾修建了石堤挡住黄河,又开挖了两条月河,把水引到运河里,降低黄河水位,这才把决口堵上了。
后来,这位官员(文中未指名道姓,下同)又上奏说:“京城里的小偷强盗很多都是从军队里出来的。抓到一些人一问,都说‘因为军饷不够,老婆孩子都饿肚子冻死了’。我还听说,两畿、山东、河南这些地方闹灾荒,穷苦百姓到处抢劫,如果现在不赶紧安抚他们,将来可能比边疆的威胁还要大。咱们边关的士兵,晚上巡逻白天埋伏,日子过得特别苦。现在边疆还没安定下来,应该增加军饷鼓舞士气,可现在反而减少了他们的月粮,这简直是纵容盗贼、误国误民,根本不是什么节约钱财的好办法。”皇帝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结果沙湾又决堤了,他又去治理。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守孝结束后又重新被启用。六年后,他升任兵部尚书,和于谦一起处理兵部事务。第二年,湖广苗族造反,皇帝派他去总督军务,和南和伯方瑛一起平叛。天顺元年,他们打了胜仗,皇帝把他召回,让他退休养老。后来论功行赏,皇帝赏赐了他很多钱财。四年后冬天,李贤推荐他,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南京左都御史。这时候他已经老眼昏花,干不动事了。七年后,被锦衣卫指挥佥事门达弹劾罢官,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
王卺,郿县人。永乐年间乡试中举,后来做到了山东左布政使,走到哪儿都有好政绩。正统六年入朝做工部侍郎,接替吴中担任工部尚书。回家十五年后去世了。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巡按四川。当时都指挥郭赟和清军御史汪琳勾结在一起贪污受贿,他弹劾奏报,把他们抓起来治罪了。后来三殿失火,他和同僚何忠等人极力陈述朝廷的各种弊端。结果触怒了皇帝,被贬到交趾清化做知州。
宣德元年,黎利造反,王通打仗输了,竟然擅自发文,把清化以南的地盘割让给了敌人。当时敌人正围困清化,王通和指挥打忠一起坚守,抓住机会反击敌人,杀死了很多敌人。敌人的将领逃跑了,王通收到了割地的文书,他说:“我们杀死了那么多敌人,现在出城肯定没好下场,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忠心耿耿地战死!”于是他和打忠更加坚守。敌人久攻不下,就让降将蔡福来劝降,王通登上城墙痛骂敌人。敌人知道城池攻不下来,就撤兵了。回到京城后,宣宗皇帝大大地奖赏了他,升他做了户部员外郎,派他去宣府管理军饷。他上奏说:“朝廷规定在开平储备军粮,要求每运送一石粮食,还要派骑兵护送,算下来,要耗费两石七斗才能运到一石粮食。现在军民很多人都愿意用米换盐,请免除旧例中的五分之二,这样大家就会很乐意运粮,军饷充足,士兵也不至于太疲惫。”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正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升迁为兵部郎中,跟着尚书王骥一起去甘肃整顿边防事务。跟随王骥在兀鲁打败敌人后回京,因为贪污淫乱的事被王骥发现。王骥让他上奏边境的情况,同时也在奏疏中检举了他的罪行。王通被关进监狱,贬官到广西容山闸当官。后来,他又被调到东莞河泊所任职。过了九年,都督佥事曹俭推荐王通有文武才能,请求朝廷启用他,但是吏部坚决不同意。
景帝监国期间,由于于谦、陈循的推荐,王通被重新启用,担任兵部员外郎,镇守居庸关。不久后,他又升迁为郎中。景帝登基后,王通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也先率兵攻打京师,其他部队在居庸关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天气非常寒冷,王通让人用水灌城,水结成冰,敌人无法靠近。七天后,敌人逃跑了,王通率兵追击并打败了他们。
景泰元年,皇上把我召回了京城。当时杨洪负责督管京营,他让我兼管军营事务和兵部院事,还跟我说了一大堆话。“边关的战报,大多是守将们为了避免被征调,故意夸大敌军数量,欺骗朝廷。比如前段时间德胜门外那场仗,实际斩杀敌人的数量根本没人知道,结果那些升官的加起来居然有六万六千多人!京城尚且如此,边疆地区就更不用说了。想想韩信是从士兵做起的,穰苴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做起的,咱们应该在将士中广泛寻找像他们那样的人才,一起商议军务。现在那些腰缠玉带、身穿貂裘的大官们,一个个只想保住性命和爵位,嫉妒贤才,只会说不会做,根本没法跟他们商量事情!” 他这番话,明显是在讽刺我还有石亨他们。
我赶紧上疏解释说:“您说的边关战报不实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如果真有紧急情况,不及时上报的话,反而会耽误大事。德胜门外,官军升官的,只有武清侯石亨一人功劳最大,册封的才一万九千八百多人,再加上阵亡的三千多人,哪里来的六万多人?杨洪您说的那些升官的都是滥竽充数,应该把我和石亨他们都降职免官才对。至于您说的韩信、穰苴那样的人才,恳请您下令指派推荐,并且让我辞去营务,专心管理我的部门。”我的奏疏上报朝廷后,大臣们都认为我和石亨、杨洪确实能够胜任,也认为杨洪只是想消灭敌人,并无其他目的。皇上最终还是把我俩的矛盾给调解了。后来皇上又下令让我认真核查军功,不能像以前那样弄虚作假,这都是因为杨洪的那些话引起的。后来,给事中覃浩等人又说杨洪虽然懂军事,但不适合管理兵部院事,于是就让他辞去了兼职。
边关的百姓经常被敌人掳掠。我请求在边关张贴告示,凡是能自己回来的军民,军人可以免除三年戍守,百姓可以免除终身徭役。我还请求朝廷悬赏封爵,重赏能擒杀也先、伯颜帖木儿、喜宁的人。之后,我又上奏说:“古代的将帅都注重挖掘人才,比如熟悉山川形势的,可以让他们带路;擅长攀登险峻山岭的,可以让他们侦察敌情;精通天文地理、占卜吉凶的,可以让他们预警变化。现在军队里还没发现这样的人才,请求皇上命令各位大臣推荐他们,并让总兵官杨洪、副将孙镗和我一起考察他们。”皇上批准了我的请求。
宣府那边出事了,总兵官朱谦紧急求援。朝廷就派都督同知范广带兵过去,负责联络和指挥军队。敌人退了之后,范广的军队就驻扎在怀来和宣府。因为边境的军需物资不够,朝廷就把他召回去了。六月的时候,于谦说山西附近有敌人,请求派大臣前去镇守,杨洪也请求派重要的大臣去雁门关保护运往大同的军饷。皇帝就下令派石亨去。石亨不想去,请求和于谦、杨洪一起。于谦说国家正多事之秋,不是臣子推辞责任的时候,请求自己亲自前往。皇帝没答应,最后还是派了石亨。石亨是于谦推荐的,但两人经常意见相左,所以大家对石亨评价不高。
两年后,石亨被召回,继续参与军务。东宫重新修建,石亨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上奏说:“贡使带来了四万多匹马,应该适当提高价格酬谢他们。价格提高了,以后贡马就会更多,这也是削弱外族、增强我国实力的一个策略。”皇帝觉得贡马质量普遍不好,如果提高价格反而中了敌人的计策,就把石亨的奏章压下来了。四年后,石亨升任右都御史,继续参与军务。
石亨这个人喜欢夸夸其谈,遇到人就谈论军事。他经常自己吹嘘杀敌的功劳,请求世袭武职,结果被给事中王竑弹劾。皇帝最后没治他的罪。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石亨自己说曾经参与策划迎接皇帝回京,担心被石亨等人抢功,就给他的两个儿子安排了镇抚的职位。三年后,石亨退休了。成化六年去世,朝廷赐予祭葬,按照惯例办理。
罗绮,磁州人,宣德五年考中进士。英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在直隶和福建巡按,政绩显著。
正统九年,他参与宁夏的军务。一年多后,他准备离任,当地军民都跑到镇守都御史陈镒那里请求留下他。陈镒把这事儿报告了朝廷,朝廷就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不久,他升任大理寺右寺丞,继续参与宁夏军务。他经常因为一些事情弹劾指挥任信和陈斌,这两个人都是王振的党羽。正统十一年四月,任信和陈斌诬告罗绮犯法,案子交给了总兵官黄真复查。黄真说罗绮经常骂宦官是“老奴”,以此激怒王振。于是,罗绮被召回京城。司法部门本来打算让他赎罪了事,但王振却改令锦衣卫重新审理。指挥同知马顺把罗绮的案子做成了铁案,把他发配到辽东充军。景帝登基后,罗绮上诉申冤,但没被采纳。后来,由于尚书于谦和金濂的推荐,罗绮被重新起用,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并且升任右少卿,还作为李实的副手出使瓦剌。
皇上回朝后,因为我的功劳,提拔我做了刑部左侍郎。第二年二月,我又被派去督促云南、四川的军需物资。之后,接替寇深镇守松潘。当时,贼首卓劳纠、他寨阿儿结等人经常来骚扰,我抓住他们,把他们杀了。当地土官王永、高茂林、董敏互相残杀,守将都控制不住。我攻打王永的老巢,把他杀了。我还打败了黑虎等地的番族,斩杀了三百五十人。我在松潘镇守了七年,威名远扬。
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召我回京,做了左副都御史,因为我的功劳,还赏赐了我二品官员的俸禄。御史张鹏、杨瑄弹劾石亨。石亨说是我和右都御史耿九畴指使他们这么做的,就把我们都抓了起来,把我降职为广东参政。我心里很不服气,一直没去上任。第二年二月,我的家乡有人告发磁州同知龙约从京城回来后,跟我说皇上仍然很宠信宦官,还用香木刻了王振的像给他下葬。我笑了笑说:“朝廷失政,才导致我们这些人都被贬官。”这件事被奏报上去后,朝廷又把我抓起来,判我死罪。抄了我的家,把抄到的财物在文华门展示给百官看。我的家人被发配到边疆,妇女则被充入浣衣局。后来宪宗皇帝即位,赦免了我,还给了我财产。
跟我前后在四川镇守的,还有张固,字公正,是新喻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初年,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后来调到吏科,奉命安抚裕州的流民。景泰年间改元后,给事中李实请求在四川行都司设立镇守大臣,于是张固被提升为大理寺右少卿,镇守建昌。他在建昌做了不少政绩。三年后,他回到大理寺处理事务。山东发生盗贼起事,他奉命去督捕。恰逢连年雨涝灾害,流民遍地,张固尽心竭力赈济灾民,盗贼也渐渐平息了。最后,他在任上去世了。张固在谏官的职位上敢于直言,很多大臣都被他弹劾过,他还弹劾都御史陈镒等人提拔出身于掾吏的属官做知府。从那以后,掾吏就不能再升任知府了,这成了一个规矩。英宗皇帝要北征的时候,他和同僚一起上疏劝谏。英宗复辟后,追念他的功劳,但他已经去世了,朝廷就派使者去祭奠他,并追赠他的一个儿子官职。他的儿子张黼,后来官至广西按察使。
张瑄,字廷玺,是江浦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后来升任郎中,很有能力。
景泰年间,皇上给我爹下了道圣旨,让他去吉安当知府。那吉安老百姓迷信得很,天天都得拜神,没个消停的。我爹上任后,在路上碰见那些摆在路边的神像,就让人把神像上的水给倒了。结果没多久,我爹就病倒了,当地父老乡亲都说这是神灵发怒了,要他赶紧把神像请回来。我爹一听就火了,坚决不答应,结果病也好了。那年闹饥荒,我爹直接上报朝廷,不等上面回话,就自己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过了八年,我爹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广东右布政使。当时广西的土匪莫文章等人越境跑到广东连山县闹事,我爹带兵把他们给剿灭了。接着他又打败了阳山的土匪周公转和新兴的土匪邓李保。后来大藤峡的土匪又开始频繁袭击广东的周边县城,我爹因为这事儿被扣了俸禄。成化年间,韩雍平定了那边的乱局,朝廷考虑到我爹之前在运送军饷和物资方面做出的贡献,赏赐了他银子和布匹,还恢复了他的俸禄。我爹在广东任职期间,督促修建了62座预备粮仓,修缮了4600多处水利设施,还加固和新建了广州、新会等地的12座城墙。老百姓都很感激他,生怕他离开。后来我爹升任广东左布政使,任期满了九年,该回京城了,当地军民都纷纷请求他留下。巡抚陈濂等人也为他求情,最后我爹就继续留在广东任职了。
过了八年,我爹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去福建巡抚。他平定了林寿六、魏怀三等土匪。福安、寿宁等县靠近浙江,那边的土匪头子叶旺、叶春等人依山傍水,占据险要地势。我爹还是把他们给抓住了,其他的土匪也都四散逃跑了。皇上为此还下旨表扬了他,然后又调他去河南巡抚。我爹进京述职的时候,提出了关于安置流民、提拔人才等十八条建议,很多都被采纳了。黄河发大水,我爹请求朝廷救济灾民,还建议把王府的粮食先调拨到其他地方,留下一些给榆林的军队,用于救济灾荒,并且规定每石粮食以八钱的价格运往榆林,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多了。
话说这位还理院事(就是处理院里的事情),后来升迁到南京刑部侍郎。干了很久,又升了尚书。过了二十年,天上出现了异象,有人弹劾他,但是皇帝没理他。过了三年,给事中御史又弹劾他,这次他被罢官了。等到孝宗皇帝登基,他又被重新启用,后来就退休了。
接下来说说张鹏,字腾霄,是涞水人。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当上了御史。他上书皇帝说:“为私利而侍奉君主,这是做臣子的禁忌啊!每次遇到节日庆典,大臣们都进献羊马锦缎,把宫殿都挤满了。如果不是贪污受贿,哪来的那么多钱财来进献?再说,陛下拥有整个天下,难道还需要这些东西来充实国库吗?应该全部停止这些,堵住阿谀奉承、争名逐利的道路。”这奏疏一共提出了四件事,皇帝都比较采纳。
后来他出外巡视大同和宣府,上奏说:“这两个地方的士兵,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食物,生病了没药治,死了没棺材埋。请求朝廷发放医药、棺材,设立义冢,让这些死去的士兵也能得到祭祀。让死去的士兵得到恩典,活着的士兵才会更加尽心尽力。”皇帝马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且下令所有边关都实行这个制度。他还上奏停止淮安、扬州的苛捐杂税,并拨款发放牛种。
天顺元年,他的同僚杨瑄弹劾石亨、曹吉祥。张鹏也和刘泰、魏瀚、康骥一起参与了弹劾。结果大家都得罪了皇帝,被关进了诏狱。很多御史都被贬官,而张鹏和杨瑄则被发配到辽东戍边。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被赦免了,又被发配到南丹戍边。
等到宪宗皇帝登基,朝中大臣纷纷推荐他,把他召回,恢复了原来的官职。没多久,他又被提升为福建按察使。
成化四年,他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平定了蛮寇,立下了功劳。那年冬天,他辞去了巡抚的职务,被调回南京都察院。后来改任督漕运,兼管淮安、扬州四府。不久,他卸任了漕运的职务,专心负责巡抚的事务。之后他又回到南京都察院,升任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后来被召回朝廷,先后担任兵部左侍郎、右侍郎。
话说十八年的时候,陈钺当上了兵部尚书。有个管珠池的太监韦助,想来回跑高州、肇庆、琼州、廉州几个地方,正好碰上巡查的官员在抓捕盗寇。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坚决不同意,但是皇帝最后还是批准了。以前南北的驿站马匹,都是派勋臣和内侍去管理,后来因为发生灾害,就改派御史去了。同年,皇帝又想派内侍,于谦他们又坚决反对。皇帝这次勉强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命令以后再按照老规矩办。驻守大同的太监汪直说小王子要大举进攻,请求调京师的军队去支援。于谦他们说:“大同的军队已经有四万了,足够用了,这个请求不应该答应。再说京城的军队正忙着修建营房,士气低落,要是突然发生紧急情况,拿什么去作战呢?请求全部停止这些工程。”皇帝同意了。不久,于谦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于谦刚开始当御史的时候,为人刚正不阿,很有气节,名声很大。后来官职越来越高,却只注重安安静静地做事。一些小人窃取权力,像万安、刘吉这些阁臣专营私利,于谦只是按部就班地办事,没能去匡正他们。二十一年,天上出现了异象,于谦和他的同僚一起上奏说:“朝廷里领武职的有八百多人,请求让他们都闲赋在家,如果不是因为军功,就不要滥授官职。各地镇守、监枪、守备的内官,如果不是正统年间就设立的,都应该召回。”朝臣们也纷纷上奏请求,这件事被交给了兵部复核。于谦害怕那些太监,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皇帝最后把那些人都留了下来。当时的人都责备于谦。有个奸民叫章瑾,献上了珍宝,就得到了锦衣卫镇抚的职位。理刑部门缺人,于谦推荐的人选没被批准。他知道皇帝的心意属意章瑾,于是就推举了章瑾。御史台和谏官弹劾大臣不称职的奏章,很多都牵扯到了于谦,于谦极力请求退休,最后皇帝赐给他驿站的文书让他回家。弘治四年,于谦去世,谥号懿简。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位。天顺年间,他巡按陕西,上奏了八条安边建议。“石彪”这个人滥报战功,皇帝下令让李裕查实。石彪的父亲石亨写信给李裕,李裕把信烧了,然后把实情上报。石亨也很快失败了。从此李裕有了刚正不阿的名声。都御史寇深对属下很严厉,只有李裕没有被他压服。
耿裕凭借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当时关押的重刑犯有二百多人,有的关押了十几年还没判决,耿裕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几乎把他们全部处理完毕。大岘山上的土匪窝点有七十多个,耿裕抓捕并杀死了匪首,对那些被胁迫的匪徒则予以宽恕,还帮助他们偿还了欠债,于是山上的匪患也就平息了。
成化初年,他升迁为陕西左布政使,后来又调任顺天府尹,政绩显著。之后,他又升任右副都御史,负责督运漕粮,同时巡抚江北各府。为了方便漕运,他疏浚了白塔河和孟渎河。当时,张秋南旺和淮安西湖的旧木制护堤经常被河水冲坏,维修费用巨大。耿裕和郎中杨恭等人一起想办法,用石头代替木头修建护堤,从此就再也不用频繁维修了。淮河和凤阳地区正闹饥荒,而朝廷却要征调两万匹马作为预备,耿裕认为这样做不妥,极力反对并最终取消了这个计划。他在淮河地区工作了六年,每年都认真总结工作,提出改进措施,并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佐院事。
十九年的时候,戴缙担任右都御史。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恢复西厂,他在朝廷上纲纪败坏。耿裕想要整顿朝纲,那些犯错的御史官员,有的受到了杖责,因此耿裕也招来了不少非议。后来汪直倒台,耿裕和副都御史屠滽一起请求为那些因为得罪汪直而受罚的人平反昭雪。皇帝对此很不高兴,削减了耿裕的俸禄。后来他又因为一些事情被牵连,被调到南京都察院。他去南京考绩,后来被留在京城,担任工部尚书。
一开始,吏部尚书尹旻被罢免,耿裕接替了他的职位。耿裕为人正直,不被万安喜欢。而当时李孜省正得宠,想提拔自己家乡的人,于是和别人合谋罢免耿裕,让耿裕来接替他的位置。耿裕本来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因为李孜省的事情,他的名声受到了一些损害,他的升迁也比较平稳。按照惯例,考核官员的标准有四条:年老体弱,办事懈怠,贪赃枉法,行为不检点。耿裕说:“人的资质不同,过分严厉的人看起来像贪酷,迟钝的人看起来像软弱。我希望增加一条‘才力不及’的考核标准,以表达爱惜人才的意思。”皇帝很赞赏他的建议,于是就下令正式执行了这个新的考核标准。考成宗皇帝即位后,言官们纷纷上奏弹劾耿裕是因为李孜省的关系才得以升迁。耿裕感到非常委屈,于是写了《辨诬录》,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正德年间,耿裕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话说,有人啊,就觉得王彰他们这些人,品德方面可能还有点不足,所以当时对他议论纷纷的。
总的来说,他们这一辈子,优点缺点都有。不过,他们在国内国外都做出过不少贡献,值得记录下来。《尚书》里说“与人相处,不能要求十全十美”,《春秋》的道理是“好的方面要发扬光大”,所以说,这些人啊,终究还是国家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