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循,字德遵,是泰和人。永乐十三年,他考中了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的职位。他勤于学习朝廷典故。皇帝到北京去的时候,命令他从秘阁取书送到行在(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结果陈循就被留在了皇帝身边伺候。

洪熙元年,他升任侍讲。宣德初年,他被任命在南宫值班,每天都接受皇帝的咨询。皇帝还赐给他玉河桥西的一座宅子,每次皇帝出巡,他都跟着。后来,他又升任侍讲学士。正统元年,他兼任经筵官。过了很久,他又升任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他进入文渊阁,负责处理政务。

一开始,朝廷讨论天下百姓的奏章,都是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说了算。等到杨荣、杨士奇去世后,陈循、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就按照以前的惯例请求他们参与政事。皇帝觉得杨溥年纪大了,应该让他轻松些,就让陈循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第二年,陈循升任户部右侍郎,仍然兼任学士。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人心惶惶,陈循在朝中,他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后来他又升任户部尚书,兼职不变。也先攻打北京的时候,他建议皇帝下令各地的精锐骑兵进京护卫,同时派人送信给瓦剌,故意迷惑敌人。皇帝都听从了他的计策。

景泰二年,因为陈循和乡人争夺墓地(为其妻下葬),被巡按御史弹劾。陈循就反过来弹劾那些御史。给事中林聪等人强烈批评陈循的罪过。皇帝虽然听信了林聪的话,但并没有处罚陈循。陈循本来凭借才华和名望很显赫,这件事之后,他的名声就坏了。

景泰二年十二月,陈循升任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废掉太子,但又害怕内阁大臣反对,所以提前给了陈循和高谷每人一百两白金,江渊、王一宁、萧镃每人五十两。等到正式下诏讨论这件事的时候,陈循他们就都不敢反对了,陈循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傅。随后,按照太子的旨意,百官都赏赐了银帛。一个月后,皇帝又赏赐陈循等六人每人五十两黄金,并提升他为华盖殿大学士,仍然兼任文渊阁大学士。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之子王伦参加顺天乡试被黜落,他们就联合起来诬告考官刘俨、黄谏,结果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但皇帝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英宗复位后,于谦、王文都被处死了,陈循被杖责一百,流放到铁岭卫。

宣德年间,御史张楷写诗讽刺皇帝,惹怒了皇帝。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循说:“他也是一片忠心啊!”于是张楷就没事了。后来,御史陈祚上书批评皇帝,惹得皇帝大发雷霆,杨循又巧妙地为陈祚求情,才保住了陈祚的性命。景帝时期,杨循还编纂了一本关于历代帝王勤政事迹的书,叫做《勤政要典》,献给了皇帝。

河南和江北地区曾经下大雪,麦苗都冻死了,杨循就请求皇帝拨款购买麦种,分发给贫苦百姓。他经常向皇帝进言,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但是,因为他长期掌握权力,为人比较刻板急躁,所以受到了一些士大夫的批评。那些严厉的处罚,其实都是石亨那些人搞的鬼,并不是皇帝的意思。

石亨等人失败后,杨循主动从被贬的地方上书自辩,他说:“皇位是陛下您理所当然拥有的。当初您登基的时候,文武百官都穿着盛装,演奏着隆重的音乐,恭敬地前往南内,请求您临朝听政。这不仅能让宫中秩序井然,更能向天下万世昭示您的权威。而石亨他们只是侥幸一时得意,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最终都自食恶果。我侍奉朝廷几代皇帝,也曾做过一些微小的贡献,却被他们排挤,还请陛下明察。”皇帝下诏赦免了他,让他回家养老,一年后杨循去世了。成化年间,于谦的冤案昭雪,杨循的儿子也以此为例子请求朝廷为父亲恢复名誉,于是杨循被追赠官职并赐予祭祀。

同乡萧镃,字孟勤,宣德二年考中进士,之后在家待命。宣德八年,皇帝命令杨溥主持选拔三科进士,从中选拔28人担任庶吉士,萧镃名列第一。英宗即位后,萧镃被任命为编修。正统三年,他升任侍读。很久以后,他接替李时勉担任国子监祭酒。景泰元年,他因年老体弱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但是国子监丞鲍相率领六馆的学子们联名上书请求皇帝留下他。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第二年,萧镃在原职务的基础上,又兼任翰林学士,和侍郎王一宁一起在文渊阁值班。又过了一年,他升任户部右侍郎,兼任的职务不变。后来发生易储的争议,萧镃说:“废掉太子,这是霸主才干的事,何况是咱们大明王朝呢?”皇帝没听他的劝告,反而升他为太子少师。《寰宇通志》完成后,他又升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好,大臣们商议让宪宗复立为太子。李贤私下问萧镃,萧镃说:“既然已经让他退位了,就不要再让他复位了。”英宗复位后,萧镃被罢官。天顺八年,萧镃去世。成化年间,萧镃也得到恢复官职并赐予祭祀。萧镃学识渊博,文章典雅,但是为人比较猜忌,遇到事情常常退避三舍。

王文,字千之,一开始叫王强,是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考中进士,当上了监察御史。他为人清廉守法,得到了都御史顾佐的赞赏。宣德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奉命去审理彰德的妖贼张普祥的案子。审理完后,皇上很满意,还赐给他现在的名字“王文”。

英宗皇帝登基后,王文升迁为陕西按察使。后来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守孝期满后又回去上班。正统三年正月,他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去宁夏巡抚。五年后,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大理寺卿。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渊一起负责审查京城里的案件,不久后又升迁为右都御史。正统九年,他又被派去延绥和宁夏视察边防事务。他弹劾了定边营违反军纪的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人,西北边境的军纪因此变得整肃起来。明朝官员陈镒当时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三地闹饥荒,王文奏请免除这些地方的赋税。之后,他又升任左都御史。他在陕西待了五年,期间政局稳定,没有发生什么乱子。

景泰年间改元后,王文被召回朝廷,负责掌管院事。王文这个人城府很深,脸上总是冷冰冰的,和陈镒同在朝廷做官,除了必要的礼节性问候,平时几乎不怎么说话。其他的御史们都把他当作神仙一样敬畏,朝中的大臣们谁也不敢跟他拉关系走后门,但实际上他的内心还是很温和的。早些时候,他审理大理少卿薛瑄的案子时,曾暗中听从王振的指示,想把薛瑄判死刑。到了景泰年间,他审理中官金英纵容家奴犯法的事,却只处罚了金英的家奴。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和陈镒畏惧权势,包庇奸邪,于是两人都被关进了诏狱。两人都认罪了,后来被赦免。景泰二年六月,学士江渊上奏说,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有很多冤假错案。王文和刑部尚书俞士悦请求辞职,并且说江渊曾经私下里找过他办事,被他拒绝了,所以江渊才诬陷他们。皇帝两次留下了他们。

景泰三年春天,王文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当时陈镒镇守陕西,将要回朝,王文本来要接替他的位置。很多御史联名上书请求留下陈镒,于是朝廷改派侍郎耿九畴去陕西。南京发生地震,长江、淮河以北地区发生大水灾,王文奉命去巡视灾情。他和南方的九卿一起商议,向朝廷提出了九条有利于军民的建议。他还说徐州、淮安一带的饥荒非常严重,而南京的粮仓储备却很多,请求把南京的粮食全部运到徐州、淮安赈济灾民,而原本要运到南京的粮食则运到徐州、淮安,以补充那里的粮食缺口。这些建议都被皇帝批准了。

话说当时,陈循权势正盛,为人刚愎自用。高谷和陈循关系不好,高谷文才出众,想拉拢文渊阁大学士李贤一起执政来对抗陈循,于是上疏请求增加内阁成员。陈循推荐了他的同乡萧维祯,高谷就推荐了李贤。李贤得到了中官王诚的支持,于是皇上就启用了他。李贤从江淮地区回朝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任翰林院学士,并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从李贤开始。后来李贤母亲去世,他按照规定服丧后又回到岗位。虽然李贤是高谷推荐的,但高谷办事拖拖拉拉,而陈循为人果断,所以李贤反而和陈循合作,并不依附高谷。后来因为李贤儿子的事情,想倾轧考官,又因为高谷的进言而作罢。因此,两人最终关系不好。

五年三月,江淮地区发生大水,李贤再次被任命去巡视灾情。先前苏、松、常、镇四府的粮食按四石折合一两白银,百姓觉得方便。后来户部又改征收米粮,命令运送到徐州、淮安,总共一百多万石。运送粮食的损耗率高达三分之二,许多人家因此倾家荡产。李贤凭借自己的权力,暂停了这项征收。他又开仓放粮,救济了三百六十多万饥民。当时年成不好,盗贼很多,李贤抓捕了长洲盗贼许道师等二百人。他想夸耀自己的功劳,就指控他们谋反。大理卿薛瑄证明这是冤枉的。给事中王镇请求召集廷臣调查事实真相,最终查明只有十六人是真正的盗贼,依法处置,其余的人都被释放了。李贤回朝后,被晋升为少保,兼任东阁大学士。后来又升任谨身殿大学士,仍然兼任东阁大学士。

当初,英宗皇帝回归的时候,朝臣们商议迎接的礼仪。李贤当时是都御史,他大声说道:“诸位大人,你们认为上皇真的回来了吗?也先没有索要土地、金银财宝就匆忙送上皇回来吗?”大家平时都害怕李贤,都愣住了,拿不定主意,最后不了了之。等到易储的议论开始的时候,李贤第一个响应圣旨。景帝身体不好,群臣想请求沂王回东宫。李贤说:“怎么知道皇上的心思属意谁呢?”于是上疏请求尽早选立贤良的继承人。因此,朝野都盛传李贤和中官王诚等人密谋迎接襄王世子。

英宗皇帝重新当上皇帝,当天就和于谦一起上朝。结果,有官员弹劾于谦和文渊等人密谋拥立藩王,要当庭审问他们。文渊据理力争,说:“召见亲王需要用金牌信符,派人出去办事也必须有马牌,内府和兵部都可以查证的!” 他说话的声音很大,态度非常坚决。后来,查到车驾主事沈敬,审问他,也没查出什么来。朝廷大臣就认定于谦和文渊召见沈敬密谋,但事情还没成,就一起把他们砍头了,他们的儿子都被发配到边疆戍守。沈敬因为知道有谋反的事却没报告,被判死刑,但后来减刑,发配到铁岭。文渊死后,大家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因为他平时为人刻薄,而且他关于迎接皇帝回朝和恢复太子地位的建议,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他虽然冤死,老百姓也没怎么为他鸣不平。成化年间,朝廷赦免了他的儿子,后来又恢复了他的官职,追赠太保,谥号毅愍。

文渊的儿子文伦,改名叫文宗彝。成化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户部郎中,去辽东负责军需供应。宦官汪直东征的时候,说文宗彝督办军需很辛苦,就把他提拔为太仆寺少卿。弘治年间,他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去世后,谥号安简。

文渊,字世用,是江津人。宣德五年,他当上了庶吉士,后来被任命为编修。正统十二年,朝廷下诏令他和杜宁、裴纶、刘俨、商辂、陈文、杨鼎、吕原、刘俊、王玉这十个人,在东阁学习,曹鼐等人当他们的老师。

郕王监国的时候,徐有贞建议南迁,被太监金英骂着赶了出去,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左掖门。文渊正好进来,就上前问他怎么回事。徐有贞说:“因为我建议南迁的意见不被采纳。”于是文渊就进去,极力陈述坚持防守的策略。郕王因此看重了他,直接从侍讲提拔他做了刑部右侍郎。也先率兵攻打京师的时候,朝廷命令文渊协助都督孙镗指挥作战。

景泰元年,石亨出巡紫荆关、倒马关、白羊关等重要关隘,还和都指挥同知翁信一起督促修缮雁门关。那年秋天,石亨就升官了,本来就是个官员,又兼任了翰林学士,直接进入内阁参与处理政务。没多久,他又调任户部侍郎,兼职还是没变。

第二年六月,因为老天爷闹脾气,石亨上书提出了三件事:第一,要和朵颜卫、赤斤卫这些边疆部落搞好关系,让他们成为咱们东西两边的屏障;第二,要免除京城士兵多余的丁役,让他们能有时间去谋生;第三,禁止那些弹劾王振余党的人,避免冤枉好人。皇上都同意了。

又过了第二年二月,石亨又调到吏部任职,还是兼着翰林学士。那年春天,京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雪。石亨就上奏说:“汉朝的刘向说过,雨是阴气,雪更是雨的阴气。现在是仲春,阳气应该开始旺盛了,可寒气却这么厉害,按照占卜的说法,这是君主刑法滥用的征兆。皇上您恩威并施,一直都很宽厚,从没不赦免罪过,我担心下面执行的人办事不力,可能有些冤屈没得到伸张。再说,之前皇上您下旨免除了景泰二年三分之一的田赋,现在又下令追征,这不是朝廷自己失信于民吗?老百姓心里怨气重重,都是这个原因啊!”皇上听了之后,就让司法部门调查冤假错案,追究户部违抗圣旨的责任,把户部尚书金濂抓了起来,最后免除了加税的诏令。

太子继位后,石亨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四川巡抚佥都御史李匡办事不称职,因为石亨的奏报被罢免了。后来石亨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又重新上任。当初,侍讲学士倪谦因为父亲去世,石亨推荐他继续当讲官,倪谦这才继续上任。后来御史周文弹劾石亨,说石亨推荐倪谦,就是为了自己今天的地位。皇上觉得事情已经处理好了,就没追究,但是下令以后大臣们父母去世,不要再乱保奏了。

景泰五年春天,山东、河南、江北闹饥荒,皇上派平江侯陈预去赈灾。石亨前后上奏了十多条关于军民的建议,还建议修建淮安的月城来保护常盈仓,扩大徐州的东城来保护广运仓。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当时江北连年饥荒,淮安的粮食运输途中,石亨把所有粮食都追回用来救济灾民,结果漕运士兵趁机侵吞粮食。这件事被揭发后,皇上派御史去调查,石亨被弹劾,差点被革职。朝臣们认为石亨是为了救灾,不应该处罚他,皇上就赦免了他。

阁臣们本来就互相不和睦,陈循、王文更是特别刻薄自私。杨渊这个人喜欢议论,经常被同僚打压,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正好兵部尚书于谦告病在家,朝廷要选一个人来代理兵部的事务。杨渊心里很想得到这个位置。陈循他们表面上推举杨渊,暗地里却让商辂起草奏章,奏章里暗示用石璞、江渊两个人,杨渊当时在旁边根本不知道。等到圣旨下来,是把工部尚书石璞调到兵部,而让杨渊接替石璞的工部尚书职位。杨渊非常失望。后来英宗皇帝复位,杨渊和陈循等人一起被贬谪到辽东戍边,没多久就死了。

一开始,黄矰上奏要变更太子人选的时候,有人怀疑杨渊参与其中。丘浚说:“这个很容易分辨,广西的纸和京师的纸不一样。”于是让人把奏章拿来查看,果然是广西的纸,证明了他是被冤枉的。成化年间,杨渊才恢复官职。

许彬,字道中,是宁阳人。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之后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的官职。正统年间,他步步高升,做到太常少卿,还兼任翰林待诏,负责提督四夷馆。上皇要回京,派许彬到宣府迎接。上皇命他写罪己诏和给群臣的谕旨,并派他祭奠土木堡战役中阵亡的官兵。因此得到了上皇的赏识,回京后被提升为太常寺卿。后来石亨等人密谋拥立上皇复位,把这个计划告诉了许彬,许彬又把这事告诉了徐有贞,这事徐有贞的传记里也有记载。英宗复位后,许彬升任礼部左侍郎,兼任翰林院学士,进入文渊阁值班。没过多久,就被石亨忌恨,外放南京礼部右侍郎,刚上任就被贬到陕西做参政。到了陕西后,他就请求退休回家。宪宗皇帝即位后,让他以侍郎的职位退休,不久他就去世了。

许彬为人坦率,喜欢交朋友,但是不善于选择朋友,当时很多不务正业的人都是他的门客。他晚年参与朝政,正想闭门谢客,可是那些门客讨厌他改变了态度,纷纷造谣中伤他,最终让他在官位上坐立不安。

陈文,字安简,是庐陵人。乡试第一名,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正统十二年被任命到东阁读书学习。任期满了,升任侍讲。

1451年,也就是景泰二年,有个叫高谷的大臣推荐了陈文,说他很有才华。于是,陈文就升官了,当上了云南右布政使。那时候贵州一直在打仗,军需物资都得从云南运过去,老百姓因为运输粮食而苦不堪言。陈文想了个办法,让商人代替老百姓运送,老百姓只需要付给商人双倍的运费就行了,大家都觉得这样方便多了。

本来云南的税收和钞票应该有七十多万,够支付官吏的俸禄了。但是,那些主管钱粮的官员贪污腐败,很多官员好几年都领不到工资。陈文把这些贪官污吏都查办了,税收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云南盛产白银,老百姓用白银交易,价格是内地的三倍。那些在官府服役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但要交三倍的银子,大家也觉得没什么负担。陈文却说:“虽然这样,会不会有损清廉呢?”于是,他又下令减少服役人员的三分之一。陈文的名声越来越好,后来升迁为广东左布政使,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没去上任。

英宗皇帝复位后,有一天对身边的人说:“以前在我身边当编修,长得高高瘦瘦的那个官员在哪儿呢?”身边的人就说是陈文。皇帝立刻召见了他,让他担任詹事。陈文请求回家守孝,皇帝不同意。后来,陈文就在东宫给太子讲学。后来,学士吕原去世了,皇帝问李贤谁可以代替,李贤说:“柯潜可以。”李贤去告诉了王翱,王翱说:“陈文按资历也应该轮到他了,为什么偏偏要压制他呢?”第二天,李贤把王翱的话告诉了皇帝。

话说这文官,七年二月升了礼部右侍郎,还兼了个学士,直接进了内阁。进了内阁后,这文官就开始处处跟那些有才能的官员对着干,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还故意说:“我不是你们推荐上来的!” 当时,侍读学士钱溥跟他是邻居,关系特别好,经常一起喝酒。钱溥还经常帮内侍写写信什么的,那些内侍个个都是权贵,一上门拜访,就拉上文官一起喝酒。

后来英宗皇帝病重了,东宫的内侍王纶偷偷去找钱溥商量事情,却没叫上文官。文官偷偷地打探消息,王纶跟钱溥说:“皇上病得厉害,东宫要迎娶妃子,这事儿怎么办?”钱溥说:“那就按照皇上的遗诏办事呗。” 结果英宗皇帝驾崩了,那些有才能的官员要起草遗诏。文官突然冲过去抢过笔,说:“不用了,遗诏我已经写好了!” 然后他就揭发了王纶和钱溥的秘密计划,说他们想把那些有才能的官员赶走,让钱溥取而代之,还让韩雍那个兵部侍郎顶替马昂当尚书。那些有才能的官员气坏了,把这事儿捅了出去。

那时候宪宗皇帝刚登基,王纶觉得自己肯定能当上司礼监太监,那叫一个得意啊!英宗皇帝下葬的时候,王纶穿着丧服还戴着貂皮帽子,宪宗皇帝一看就生气了。太监牛玉也怕王纶跟他抢权,就抓住王纶的各种错处,把他给赶走了。钱溥被贬到顺德县当县令,韩雍被贬到浙江当参政。 这一连串的打击,顺天府尹王福、通政参议赵昂、南宁伯毛荣、都督马良、冯宗、刘聚,还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门达等等一大堆人都被贬官。韩雍也是文官平时看不顺眼的。后来文官升了吏部左侍郎,还参与经筵讲学。

成化元年,他升了礼部尚书。罗伦因为跟那些有才能的官员争权夺利被弹劾,文官心里其实挺惭愧的,但暗地里又帮着那些有才能的官员把罗伦给搞下去了,所以更让人看不起他了。三年春天,皇帝让户部尚书马昂、副都御史林聪还有给事中潘礼、陈越去整顿京营。文官上奏说,必须得让内臣一起参与,才能彻底清除积弊,于是就推荐了太监怀恩。皇帝同意了。 《英宗实录》修好了,文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还兼了文渊阁大学士。四年后他就死了,死后被追赠少傅,谥号庄靖。

文大人一直很自负,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在外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很多官员都盼着他升官。可是自从他当了官,行为却变得粗俗不堪。 参与朝政后,也没什么显著政绩。每天下了朝就拉帮结派,请客喝酒,尽情享乐,一心只想拉关系攀权贵。 他脾气暴躁,眼里揉不得沙子,只要有人得罪了他,就一定会报复。等到那些正直的官员都死了以后,文大人就更加肆无忌惮,名声也彻底败坏了。他死后,礼部主事陆渊之和御史谢文祥都上奏章说他不应该得到好的谥号。皇上虽然觉得他们说得对,但因为事情已经办完了,就没同意。

万安,字安循吉,是眉州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眉毛眼睛就像画上去的一样,外表温和,内心却城府很深。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来做了庶吉士,再被任命为编修。

成化初年,他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政务。同一年,詹事李泰,他是宦官永昌的养子,年纪比万安小。万安对他很恭敬,像对待兄长一样,因此得到了李泰的赏识。两人做同事的时候,每次升迁,李泰总是把万安推到自己前面。到了要选内阁大臣的时候,李泰又推荐万安,说:“你先进去,我以后也能升上去。”所以万安才得以进入内阁,而李泰却突然暴病而死。

万安没什么真才实学,当了大官后,就整天忙着拉关系,巴结那些宦官,作为自己的靠山。当时万贵妃在后宫最受宠,万安就通过内侍向她献殷勤,自称是她的侄子辈。万贵妃一直觉得自己出身低微,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听到万安这么说,非常高兴。万贵妃的弟弟锦衣指挥使通,于是就经常到万安家走动。万安的妻子王氏的母亲从博兴老家来探望她。王氏对母亲说:“以前我们家穷的时候,我妹妹给人当丫鬟,现在我们家怎么样了?”她母亲说:“只记得是四川的万编修。”万贵妃的弟弟通怀疑这就是万安,一打听,果然是万安的小妾,从此两家妇人就经常来往。万贵妃的弟弟的妻子在宫里当差,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万安因此能够了解宫里的各种情况,地位也更加稳固了。侍郎刑让和祭酒陈鉴和万安同年进士,但关系不好。万安就陷害他们,把他们都罢官了。

话说七年冬天,天上出现了彗星,还扫过了太微宫(天上的星宿,象征着皇宫)。朝中大臣们纷纷议论说,皇上和大臣们之间关系疏远了,应该赶紧召见大臣们商议政事。大学士彭时和商辂极力请求皇上召见大臣。负责传达圣旨的太监就约定好,皇上会在御殿召见他们,还特意嘱咐说:“第一次见面,感情还没那么融洽,别说话太多,等下次再说吧。” 将要进宫的时候,太监又再次叮嘱了同样的话。等见了皇上,彭时就说天象异常,预示着不好的兆头,很可怕啊!皇上说:“我知道了,你们都应该尽心尽力。”彭时接着又说:“昨天御史有个奏折,建议减少京官的俸禄,武官们心里肯定不服气,请求还是按照原来的标准发放吧。”皇上同意了。安遂赶紧叩头谢恩,高呼万岁。想要退下的时候,彭时和商辂没办法,也只好叩头退下。那个太监就拿这事儿取笑朝臣们说:“你们以前还说皇上不召见大臣,结果见了面,就只会喊万岁!”这事儿一下传遍了朝野,大家都笑称他们为“万岁阁老”。从那以后,皇上就不再召见大臣了。

过了些日子,尹直进宫想面见皇上商量事情,安遂拦住了他,说:“以前彭公他们请求召见,一句话说不好,就赶紧叩头喊万岁,结果闹了个笑话。现在我们啊,每件事都直接跟太监说,太监再把重要的汇报给皇上,皇上没有不答应的,比直接面对皇上还管用呢!” 你看他这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一点儿都不懂规矩,还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九年,安遂升任礼部尚书,过了一段时间,又调到户部。十三年,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没多久又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孝宗皇帝出阁后,安遂又升任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接着又加封太子太保。这时,彭时已经去世了,商辂因为得罪了汪直而被罢官,内阁里只剩下刘珝和刘吉。安遂成了内阁首辅,和南方人互相勾结;刘珝和尚书尹旻、王越又结成北方人的党派,互相倾轧。不过,刘珝能力平庸,而安遂心狠手辣,所以刘珝最终斗不过安遂。

十八年,汪直的势力衰落了,言官们请求皇上罢免西厂。皇上不同意。安遂写了奏折,再次请求罢免西厂,皇上这次批准了,朝野上下都称赞安遂。 《文华大训》完成后,安遂又升任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接着又升任少傅、太子太师,最后又升任少师。

话说那会儿,朝廷上坏政策一大堆,全国各地灾害不断。皇帝特别迷信道教,把金阙、玉阙真君封为上帝,还派人去灵济宫祭祀。而李孜省、邓常恩正得宠,安化想办法跟彭华结交,借此打压政敌。结果,像我(珝)还有王恕、马文升、秦纮、耿裕这些大臣,一个接一个地被排挤出朝廷,彭华则一路高升,从詹事升到吏部侍郎,最后进了内阁。朝中大臣,谁也不敢跟安化对着干。

彭华,是安化老家安福县人,是大学士彭时他族弟,景泰五年考中会试第一名。这人啊,心眼儿多,算计多,还特别擅长暗地里打探别人的小辫子,跟安化、李孜省一个德行。他曾经唆使萧彦庄攻击李秉,又把尹旻、罗璟给弄下台,大家都又恨他,又怕他。没过多久,他就得了风疾,退休了。

孝宗皇帝继位后,安化草拟了登基诏书,还禁止言官们随便乱说,说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搞得朝野一片哗然。御史汤鼐跑到内阁质问安化。安化不慌不忙地说:“这都是皇上自己的意思。”汤鼐一听,立马把这话报告给了皇帝,说安化堵塞言路,把责任推到皇帝身上,根本没有做臣子的样子。 于是,庶吉士邹智,御史文贵、姜洪等人一起上奏章,列举安化的罪状。早些时候,有个歙县人叫倪进贤,粗通文墨,人品不行,就巴结安化,天天跟安化聊房中术。安化很宠信他,还让他去参加考试,结果这倪进贤居然考中了进士,还被任命为庶吉士,后来又当上了御史。有一天,皇帝在宫里发现一个小箱子,里面全是关于房中术的奏章,最后署名是“臣安进”。皇帝让太监怀恩把箱子送到内阁,问安化:“这是大臣干的事吗?”安化吓得满头大汗,趴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等其他大臣的弹劾奏章送来后,皇帝又让怀恩让安化当面读奏章。安化跪下求饶好几次,就是不肯走。怀恩直接上前摘了他的官牌,说:“你可以走了!”安化这才慌慌张张地找马回家,请求退休。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在路上望着三台星,盼着能再次被启用。一年后,他就去世了,追赠太师,谥号文康。

一开始,孝穆皇太后去世了,宫里私下里都说是万贵妃害死的。孝宗皇帝登基后,鱼台县丞徐项上书揭发了这件事。朝廷大臣们讨论着要逮捕审问万贵妃的亲戚,以及那些曾经出入过皇宫的人。安氏吓坏了,不知道怎么办,就说:“我很久没和万贵妃家来往了。”而刘吉和万贵妃有亲戚关系,也害怕起来。他们的同党尹直还在内阁,一起商量着把这事压下去。孝宗皇帝为人仁厚,也就没追究,安氏和刘吉因此没事。

安氏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二十年,每次考试,都让自己的学生当考官,所以他的子孙和女婿有很多人都考中了。他的儿子安翼当上了南京礼部侍郎,孙子安弘璧当上了翰林编修。安氏死后没多久,安翼和安弘璧也相继去世了,安氏最终没有留下后代。

刘珝,字叔温,是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天顺年间,他历任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皇帝即位后,因为刘珝是老臣,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太常卿,还兼任侍读学士,在经筵上每日讲课。成化十年,他升任吏部左侍郎,讲官的职务依旧保留。刘珝每次讲课,都反复讲解,语气铿锵有力,听者都感到敬畏。学士刘定之称赞他是讲官第一,宪宗皇帝也非常器重他。第二年,皇帝下诏让他兼任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政务。皇帝经常称呼他“东刘先生”,还赐给他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嘉猷赞翊”四个字。不久后,他又升任吏部尚书,之后又升任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完成后,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并晋升为谨身殿大学士。

老徐啊,为人耿直得很。他自认为是宫里老臣,遇事从不含糊,该说的就说,从不遮遮掩掩。那会儿,员外郎林俊因为弹劾梁芳、继晓被关进大牢,老徐就跑到皇上面前为他们求情。

后来,李孜省那些搞旁门左道、乱政的家伙,想搞垮太子。老徐偷偷地写奏章劝谏皇上,虽然没完全阻止,但也让他们的阴谋受挫不少。他跟万安关系不好,曾经当面斥责万安卖国无耻,这可把万安得罪狠了,万安就一直想找机会整他。想当初,商辂弹劾汪直的时候,老徐跟万安、刘吉一起力挺商辂,最终把西厂给撤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徐又在朝堂上驳斥了王越,王越被说得无地自容,灰溜溜地走了。可后来西厂又重新开了,老徐也没办法再说什么了。

到了弘治十八年,万安见汪直失宠了,心里盘算着西厂肯定要被撤,就想着拉老徐一起上奏章。老徐不肯,万安就自己上了奏章。奏章递上去后,皇上很奇怪,奏章上怎么没有老徐的名字。万安暗地里派人造谣,说老徐跟汪直有勾结。偏偏这时候,老徐的儿子镃带着妓女喝酒寻乐,被邻居赵宾写成了一首《刘公子曲》,还被人添油加醋,加了不少污秽的词句,然后到处传播。皇上大怒,决定把老徐弄走。皇上派太监覃昌把万安、刘吉叫到西角门,给了他们一封亲笔信,万安他们假装很吃惊,还装模作样地劝皇上。第二天,老徐就上奏章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月俸、年俸、白银、纸币,非常丰厚。其实,这一切都是万安和刘吉在背后搞的鬼,他们合伙把老徐给弄走了。

当时的内阁,万安贪婪狡猾,刘吉阴险刻薄,老徐虽然比他们强点儿,但他说话做事比较直率,爱发表意见,别人都觉得他有点狂躁。老徐匆匆忙忙退休后,彭华、尹直又相继进了内阁,万安、刘吉的势力就更大了。老徐早年丧母,守孝三年。等守孝期满后,他又尽心尽力地侍奉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又在父亲墓前守孝。弘治三年,老徐去世了,谥号是“文和”。嘉靖年间,因为言官的请求,皇上追赐他祠堂额匾“昭贤”,还派官员祭祀了他。

刘子鈗,字汝中,从小就聪明伶俐。八岁那年,宪宗皇帝召见了他,皇上特别喜欢这孩子的机灵劲儿,而且这孩子行礼也特别规矩,当场就给他安排了中书舍人的差事。宫殿的门槛很高,同僚杨一清经常帮他提着东西进出。皇帝担心他的牙牌容易坏,还特意让人换成了银制的。他当官五十年多,到嘉靖年间做到太常卿,还兼着五经博士,还在内阁诰敕房做事。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和长洲的刘棨一起,都精通典故,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二刘”。

刘吉,字祐之,是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还当过经筵官。《寰宇通志》完成之后,他升任修撰。天顺四年,他在东宫侍讲,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丧。

宪宗皇帝登基后,召他进京参与编纂《英宗实录》。到了北京后,他上书请求完成父亲丧事后再工作,但皇上没同意,让他担任侍读。 《英宗实录》完成后,他升任侍读学士,在经筵讲学。后来又升迁到礼部左侍郎。

成化十一年,他和刘珝一起受命,兼任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政务。没多久就升任礼部尚书。孝宗皇帝登基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十八年,他父亲去世,皇上诏令他复职,但他三次上书推辞,暗地里却托人找关系,想推脱掉这个差事,结果还是没成功。《文华大训》完成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升任武英殿大学士。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随后又加封少保兼太子太傅。

孝宗皇帝当上皇帝后,有个叫邹智的庶吉士和一个叫姜洪的御史,他们可厉害了,直接指责万安、尹直和吉安都是小人,应该把他们赶走。吉安心里可记恨着呢!万安和尹直都被免职了,就吉安自己留了下来,皇帝对他的信任还越来越重。吉安担心那些弹劾他的人没完没了,于是他就建议皇帝破格提拔一些科道官员。皇帝下令提拔那些被冷落的人,给事中贺钦、御史强珍等等十个人,都已经被列入提拔名单了,吉安又上书推荐这些人。本来吏部那些官员推荐的人选就只有林俊一个,吉安是想以此来笼络言官,但那些弹劾的人还是没消停。然后,庶子张升、御史曹璘、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等,接二连三地弹劾吉安。吉安气坏了,把张升给弄下去了。他接连兴起好几场大狱,邹智、方向都被关起来,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姜洪也被贬官了。他还跟宦官蒋琮勾结在一起,把南御史姜绾等人给弄走了,御史台的官员都走得差不多了。朝野上下都对他侧目而视,但弹劾他的人还是稍微少了一些。

一开始,吉安跟万安、刘珝在成化年间的时候,皇帝道德败坏,他们三个都没敢去规劝,当时还有句谣言说“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到了现在,孝宗皇帝仁慈明智,同僚徐溥、刘健都是正直的人,而吉安在内阁大臣中位居首席,徐溥和刘健有什么建议,吉安也跟着附和,而且他还经常发表一些正确的意见,偷偷地抢占功劳来掩盖自己。

弘治二年二月,老天爷不赏脸,大旱啊!皇上就让那些读书人写文章求雨。吉先生他们说:“最近啊,有些坏家伙学着李孜省、邓常恩那些老一套,看到月亮在毕宿,就说天要下雨,然后就上奏求雨,想借此升官发财。这口子一旦打开,大家就都争着求雨,为了讨好皇上,招来祸患,根子就在这儿。所以我们不敢写求雨的祝文。”皇上听明白了,这事儿就算了。

五月,因为天灾,吉先生他们又劝皇上要修身养性,防微杜渐,做事要始终如一。八月,他们又因为天灾上奏,列举了七件事。代王送来一只海青,吉先生他们说,登基的诏书里已经谢绝了各地的贡品,这海青就别收了。

第二年三月,吉先生他们和其他的大臣一起上奏说:“皇上您身体比较弱,和先帝不一样。那些宴会、游玩,还有各种喜好,都应该减少。要是有人劝皇上学先帝那样,就应该用太祖、太宗的例子来驳斥他们。祖宗们定下的节日宴游都有时间限制,皇上您照着祖宗的规矩来就行了。” 土鲁番的使者送来一只狮子,皇上让内阁起草诏书,派宦官送回去。吉先生他们说,不能太优宠他们,免得让这些番邦小瞧了咱们大明。这事儿最后也就搁置了。

他们还说:“养那狮子之类的猛兽,每天要吃两头羊,一年就要七百二十头,还得安排五十个士兵看守,太费钱了!应该停止喂养这些猛兽,让它们自生自灭。”皇上没采纳他们的建议。

十二月,星星变异了,他们又上奏说:“最近天津方向出现妖星,经过杵臼,逼近营室,这预示着战争、饥荒、旱涝。现在两京、河南、山西、陕西闹旱灾蝗灾;四川、湖广连年歉收。如果明年还是这样,恐怕盗贼就要起事,天下就要大乱了。希望皇上节俭用度,停止宴会游玩,摒弃谗言,斥退异教,多读经史,专心治国。沙河修桥,江西烧瓷器,南海子修墙,这些都不是急事,都应该停止。”皇上很高兴,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皇上被身边的人迷惑,挺迷信祈祷那一套,还让人刻经牌,让内阁大臣写赞文,又让人拟定神将的封号。吉先生他们极力反对这些邪说,说应该斥责这些歪理邪说。

刘吉一开始就当上了少傅、太子太师和吏部尚书。等《宪宗实录》修完了,他又升任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刘吉掌握政权很久了,权势非常显赫。皇帝刚开始很信任他,后来信任度就下降了。但是刘吉始终没有想离开的意思。五年后,皇帝想封他弟弟为伯爵,让刘吉起草诰命。刘吉说必须先封两位太后的兄弟才能封他弟弟。皇帝不高兴了,派宦官到刘吉家,暗示他退休。刘吉这才上奏章请求退休,皇上赏赐了他很多东西,还像以前那样派驿站快马送他回去。

刘吉这个人很聪明,很会逢迎拍马,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而且非常热衷于为自己谋私利,所以经常遭到言官的弹劾。他在内阁待了十八年,人们都叫他“刘绵花”,因为他能承受住各种弹劾。刘吉怀疑弹劾他的话是落榜举人说的,于是他就请求规定举人三次考试都不及格的,就不能再参加会试了。当时正赶上会试,很多举子都聚集在京城,礼部就为他求情。皇上就暂时同意他们参加考试,以后再执行这个规定。后来刘吉下台了,这个规定也就没有执行。刘吉退休后一年多就去世了,追赠太师,谥号文穆。

尹直,字正言,是泰和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成化初年,他担任经筵讲官,参与修撰《英宗实录》。当时负责总纂的人想取消景泰帝的帝号,拿汉朝的昌邑王、更始帝来作比较。尹直据理力争说:“《实录》里记载着一些人,开始是大臣,后来成了平民百姓。他们在做官的时候,就称某官某,等他们罢官了,称呼就变了。就像汉朝的诸侯王因为谋反被降为庶人,在他们造反之前,书里还是按照王、叔的称呼来写的。难道说,要等到他们谋反了,才把他们的称呼降为庶人吗?再说,昌邑王刚立就废了,景泰帝可是做了七年宗庙社稷之主。更始帝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授权,景泰帝可是他母亲册封的。当时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如果没有景泰帝,京城就不是国家的了。虽然他废立储君有失德之处,但他没有被卢忠、徐振的话迷惑,最终保全了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直到今天。他的功过可以互相抵消,不应该取消他的帝号。”当时没有人能够反驳他。等《英宗实录》修完后,尹直升任侍读,后来又升任侍读学士。

他六年的时候就上书请求编纂《大明通典》,还要续写《宋元纲目》,然后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十一年的时候升迁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了,但朝廷没答应。后来父亲去世,他守孝,服丧期满后,重新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接着又改任礼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春天,他被召到兵部帮忙。占城国王因为被安南欺负,逃出来求救。当时有人建议把他送回去,但他直言:“人家都逃到这儿来了,咱们要是再把他送回去,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应该派个大臣去问问情况,再根据情况处理。”皇上听了他的话,就派都御史屠滽去了。贵州那边巡查的官员报告说苗族造反了,请求朝廷派兵,朝臣们都打算同意。但他认为这是为了邀功故意挑起事端,不可信,就建议派人去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根本没这回事。那年九月,他升任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并且进入内阁。一个月后,又升任兵部尚书,还加封太子太保。

他这个人聪明,学问好,对朝章制度也很熟悉,但是有点急于求成,而且自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吏部尚书尹旻关系很不好。他一开始就想当礼部侍郎,但是尹旻推荐了别人。结果他靠着皇上的旨意才得到了这个职位。第二天在朝堂上遇到尹旻,他就拿着笏板向尹旻道谢。尹旻说:“你说的‘简在帝心’啊!”从那以后,尹旻对他的怨恨更深了。后来他在南方待了八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就让他的党羽万安、彭华帮忙在朝廷上活动,想把他调回京城,但尹旻总是极力反对。朝中大臣们也都害怕他,都巴不得他一直待在南方。后来要选拔兵部左、右侍郎,吏部推荐了何琮等八个人。皇上决定用何琮,但他利用万安、彭华还有李孜省的力量,通过皇上的旨意被召回了京城。这时候,他旧怨未消,又跟李孜省他们一起,陷害尹旻父子,还诬陷江西巡抚闵珪,朝野舆论一片哗然,非常不满。刑部郎中袁清是万安的亲信,还得到内侍郭闰的宠信,他在浙江办事的时候,欺压许多大官,吏部尚书李裕很讨厌他。袁清回京后,马上被任命为绍兴知府。袁清害怕了,多次上书请求调任,李裕把他的罪行全部抖搂出来,把他下进了诏狱。万安和郭闰因为和他是同伙,就通过李孜省在皇上面前求情,得到了皇上的赦免,袁清被改任知郧阳府。

孝宗皇帝当政的时候,进士李文祥,御史汤鼐、姜洪、缪樗,还有庶吉士邹智等人,一起上奏弹劾陈循。给事中宋琮和御史许斌也说,陈循从一开始当侍郎,到后来进入内阁,都是靠巴结拍马,揣摩圣意往上爬的。皇帝因此看不起陈循这个人,就让他退休了。

弘治九年,陈循上表祝贺皇帝万寿节,还趁机说太子年纪到了,应该出阁学习了,并且献上了一篇《承华箴》,还举了前朝少保黄淮的例子,想借此机会被皇帝召见。但是皇帝拒绝了他。正德年间,陈循去世了,谥号文和。

评论说:《易经》里说,内心是君子,外表是小人,这是吉利的;外表是君子,内心是小人,这是不吉利的。更何况是内阁首辅这样重要的职位,百官都看着呢!从陈循开始,好些官员,虽然算不上是大奸大恶之徒,但心里都藏着坏心思,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跟自己关系好的就拉拢,跟自己不对付的就排挤;拉拢的就互相帮助,排挤的就互相攻击。到了万安、刘吉的时候,更是跟皇帝身边的近臣勾结,不择手段地保住自己的位置。幸好当时朝中还有很多正直的官员,互相帮助,弥补漏洞,才避免更大的祸患。但陈循这些人的丑事已经很明显了,小人得志的下场,怎么可能掩盖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