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字主敬,是当涂人。从小就聪明好学,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尤其擅长《易经》。元朝至正初年,他参加了江浙地区的乡试,考中了,后来被任命为明道书院的山长,后来因为战乱就回家避难了。
朱元璋攻下太平后,陶安和老学者李习带着乡亲父老去迎接他。朱元璋召见陶安并和他谈话。陶安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打仗,英雄豪杰们你争我夺,但他们的目的都在争夺钱财美女,并没有真正想平定天下、拯救百姓的心思。您渡江而来,英勇神武却又不滥杀无辜,老百姓都心悦诚服,这才是顺应天意、顺应民心。如果只是靠武力征伐,天下是很难平定的。” 朱元璋问他:“我想拿下金陵,怎么样?”陶安回答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拿下它,凭借着它的地理优势来统治四方,还有什么地方攻不下来呢?”朱元璋说:“好!”于是留下陶安在幕府工作,任命他为左司员外郎,同时任命李习为太平知府。李习,字伯羽,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后来在任上去世了。
陶安跟随军队攻克集庆(今南京),升任郎中。后来朱元璋召集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名臣,朱元璋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的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和叶琛。”朱元璋很欣赏他的谦虚。黄州刚被攻下,朱元璋想找个德高望重的官员去镇守,没有人比陶安更合适了,于是任命他为黄州知州。陶安减轻赋税徭役,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贬为桐城知县,后又调任饶州知州。陈友定军队攻打饶州城,陶安召集官吏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顺从和反抗的后果,坚守城池。等到援军到达,敌军被击溃。一些将领想杀掉所有跟随陈友定叛乱的百姓,陶安坚决反对。朱元璋为此赐诗表扬他,饶州百姓还为他建立了生祠来纪念他。
吴元年,朝廷刚设立翰林院,首先就召陶安为学士。当时朝廷召集很多儒生讨论礼仪制度,任命陶安为总裁官。后来又和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人一起修订律令。
洪武元年,朱元璋皇帝任命了黄子安为知制诰兼修国史。有一天,皇帝在东阁召见黄子安和章溢等人,一起讨论历朝兴亡的根本原因。黄子安说,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皇帝说:“地位越高越容易骄傲,生活安逸享乐就越容易奢侈。骄傲了,好的意见就听不进去,错误也察觉不到;奢侈了,正确的道理就站不住脚,行为也放肆无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你说的很有道理!” 他们又讨论了学术问题。黄子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邪说在作祟。”皇帝说:“邪说危害正道,就像美味佳肴迷惑人的味蕾,美色迷惑人的双眼一样。邪说不除,正道就兴不起来,天下又怎么能治理好呢?”黄子安叩头谢恩说:“陛下的话,真是深入问题的根本啊!”
黄子安侍奉皇帝十多年了,是皇帝身边资历最老的儒臣之一。自从担任侍从官以来,皇帝对他的宠信越来越隆厚。皇帝还亲笔写了门帖子赐给他,上面写着:“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的人都非常羡慕他。可是,也有人向御史台告发黄子安贪污受贿。皇帝问:“黄子安真的贪污受贿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御史回答说:“是从坊间听来的。”皇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刻罢免了黄子安的官职。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的职位空缺了,皇帝又任命了黄子安。皇帝对他说:“朕渡江时,你第一个来军营拜见,向我陈述王道治国的大计。后来你参与军务,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之后你进入翰林院,又多次进言献策。江西是重要的地区,抚慰百姓,非你莫属。”黄子安推辞,皇帝不答应。黄子安到任后,政绩显著。同年九月,黄子安在任上病逝。临终前,他还草拟了关于时务的十二条建议。皇帝亲自为他写祭文,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黄子安的儿子黄晟,在洪武年间担任浙江按察使,因为贪污受贿被处死。他的哥哥黄昱也因此而被处死。他们的家属四十多人被征为军户,后来几乎都死光了。有关部门又到黄晟家追讨欠款,黄子安的妻子陈氏上京告状。皇帝念及黄子安的功劳,就免除了他们家的罪责。
当初,黄子安在制定礼仪制度方面,广德钱用壬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用壬,字成夫,元朝考试考了第一名,当上了翰林编修。后来被张士诚请去当官,张士诚想留住他。后来朱元璋大军打下淮安和扬州,他就回来了。后来官做到御史台经历,参与制定法律法规。接着又和陶安等人一起讨论郊庙、社稷等祭祀典礼的事宜。他们关于释奠、耤田的议论,都引用了经文和汉魏以来的典故来确定制度。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建议,具体内容记载在《礼志》里。洪武元年,朝廷设立六部,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所有礼仪、祭祀、宴会、考试这些事情,都归礼部管。皇上又下令让他和儒生们一起商定皇帝以下官员的服装制度。当时很多儒生都精通古代典籍,而用壬考证得尤其详实准确,不过后来这些典礼制度也多次修改过。洪武元年十二月,他请求告老还乡。
詹同,字同文,原名书,是婺源人。从小就聪明过人,大儒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个天才啊!”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元朝至正年间,他考中了茂才异等,被任命为郴州学正。后来遇到战乱,家在黄州,给陈友谅当了翰林学士承旨。朱元璋攻下武昌后,把他召来当国子博士,还赐名“同”。当时功臣的子弟都在内府学习,那些博士们只负责教一门经书,并不通晓全部经学。詹同学识渊博,讲解《易经》和《春秋》最擅长。他写文章,文思泉涌,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后来他升迁为考功郎中,又担任起居注官。讨论祫禘祭祀典礼时,他的意见被采纳并使用了。
洪武元年,他和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人一起到全国各地考察,寻找人才。回来后,他升任翰林直学士,后来又升任侍读学士。朱元璋脾气很暴躁,御史中丞刘基说:“古代大臣犯了罪,要捧着水盆,拿着剑,到请罪室自杀,以此来激励廉耻,维护国家体面。”詹同当时也在旁边,就拿出《戴记》和贾谊的奏疏给皇上看,并又恳切地劝谏。皇上曾经和侍臣们说:声色享乐的危害比鸩毒还厉害,创业的君主,是子孙后代的榜样,更要谨慎小心。詹同就举了成汤不沉迷声色享乐,从而使国家兴盛的例子来回答。他就是这样经常为国家大事进言献策的。
他当了四年吏部尚书。六年的时候,又兼任了学士承旨,还和乐韶凤一起确定了祭祀先师的乐章。 因为自渡江以来,那些征讨平定的事迹,以及礼乐治道的详细情况,虽然有记录,但还没整理成书,他就请求编撰《日历》。皇帝同意了,任命他和宋濂当总裁官,吴伯宗等人当纂修官。七年五月,书稿完成了,从起兵在濠州到洪武六年,一共一百卷。 他们又说:《日历》放在天府里,别人看不到。建议仿照唐朝的《贞观政要》,把圣上的政绩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公布天下。皇帝也同意了。于是就分成了四十类,一共五卷,取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是有什么政绩,史官每天都记录下来,然后按照类别补充进去。 同年,皇帝下诏让他致仕,说话非常赞赏。他还没走呢,皇帝又让他和宋濂一起商议大祀分献的礼仪。过了很久,他又被起用为承旨,后来去世了。
他写文章很厉害,深得皇帝赏识,应制赋诗对答,都非常敏捷流畅。皇帝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明白易懂,能够阐明道理,符合时务,不要浮夸空洞。他的文章大多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为人耿介正直,所以皇帝一直到他老了都非常器重他。
他的儿子高徽,字资善,洪武十五年考中了秀才。官做到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他很有才智,性格刚强,不容许别人冒犯。勤于政事,深受皇帝赏识。但是,他的性格也比较险恶刻薄。李善长被杀,高徽也参与其中。蓝玉下狱,牵连到高徽和他的儿子尚宝丞高绂,父子俩都被处死了。
他的曾孙高希原,是中书舍人,擅长写大字。宫殿和城门的题额,很多都是高希原写的。
朱升,字允升,是安徽休宁人。元朝末年,他乡试考中了,当上了池州学正,教书很有方法。后来蕲州、黄州一带闹起了农民起义,他就辞官隐居到石门山里去了。他躲躲藏藏地逃亡了好几次,但愣是一天书都没落下。朱元璋攻打徽州的时候,因为邓愈的推荐,把他请来问一些国家大事。朱升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洪武元年,朱升被任命为侍讲学士,掌管起草诏书,还参与修撰国史。因为年纪大了,朝廷特许他不必每天上朝。洪武元年,他又升任翰林学士,负责制定宗庙祭祀的仪式和斋戒的礼仪。后来,他又被命令和其他的儒生一起修订《女诫》,把古代贤德的皇后妃子的事迹,值得学习的都编了进去。朝廷大封功臣的时候,很多表彰功臣的文书都是朱升写的,当时的人都说他写得准确精当。过了一年多,朱升请求退休回家,享年七十二岁。
朱升从小就努力学习,直到老了也没停止。他尤其精通经学,他写的那些经书的旁注,语言简洁,意义精辟。人们都称他为枫林先生。他的儿子后来当上了礼部侍郎,因为犯了事而被处死了。
崔亮,字宗明,是河北藁城人。元朝的时候,他在浙江行省当小官。明朝军队打到浙江后,崔亮投降了,被任命为中书省礼曹主事。后来升迁为济南知府。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去了。洪武元年冬天,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职,朝廷就起用崔亮接替了他的位置。早先,崔亮在礼曹工作的时候,关于皇帝即位、祭祀天地等各种典礼的规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丞相胡惟庸把这些制度呈报给了朝廷,因此崔亮的名声就出去了。等到他当了礼部尚书后,凡是钱用壬以前制定的礼仪制度,崔亮都能够根据史实,考证出它的依据,并加以完善。他的考证详实准确,甚至超过了钱用壬。
话说两年后,有人提议把仁宗皇帝的陵墓命名为“英陵”,并且请求举行祭祀仪式。结果太常博士孙吾站出来反对,说汉朝和唐朝都没有这么做过。诸葛亮却反驳道:“汉光武帝给先帝的陵墓加谥号‘昌’,宋太祖也给高祖陵墓加谥号‘钦’,给曾祖陵墓加谥号‘康’,给祖陵墓加谥号‘定’,给父亲陵墓加谥号‘安’,这都是因为创业的皇帝尊崇自己的祖先,自然也会尊崇他们的陵墓。既然尊崇陵墓,当然应该祭祀,祭祀礼仪本来就是从人情出发而产生的。” 朝廷最终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
没过多久,诸葛亮又提议说:“《礼运》里说‘礼行于郊,则百神受职’,现在应该在圜丘的东边、方泽的西边增设天下神祗坛。”他还说:“《郊特牲》里说‘器用陶匏’,《周礼疏》里说‘外祀用瓦’,现在祭祀用瓷器,和古制相符。但是祭祀用的盘盂之类的器皿,跟古制不一样,应该都换成瓷器,只有笾还是用竹子做的。” 他又建议在大祀之前七天,陪祀的官员要到中书省接受誓戒,誓戒的词语就按照唐朝的礼仪来。他还根据《周礼》制定了五祀以及四季荐新、稞礼、圭瓒、郁鬯的制度。 他还说,每月朔望都要举行祭祀,这样太麻烦也太不庄重了,应该取消,只在应该祭祀的月份举行。这些建议都被皇帝批准了。
皇上曾经对诸葛亮说:“古人说过:‘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现在祭祀用的牲畜离神坛太近了,我的心里很不舒服。”诸葛亮于是上奏,考证了古代省牲的仪式,把牲畜的位置移到神坛二百步以外。皇上非常高兴。
皇帝担心郊祀祭天的时候,祭坛没有屋顶,万一突然下雨,衣服会被淋湿。诸葛亮就举了宋朝祥符九年南郊祭天遇雨的例子,当时是在太尉厅遥祭的,还提到了元朝《经世大典》中记载的祭坛内外建屋避风雨的做法,向皇帝建议。皇帝下令:在祭坛南边建一座殿宇,如果下雨,就在殿里遥祭。其他像灵星之类的祭祀场所,也都因为诸葛亮的建议而建起了屋顶。
那时候仁宗皇帝已经把自己的牌位放在南北郊的祭坛上,郊祀大礼结束后,还要去太庙去谢恩。诸葛亮说应该取消这个仪式,只需要在祭祀前三天,去太庙告知一下就可以了。皇帝同意了。皇帝曾经因为太阳上出现黑子,怀疑是祭天不顺造成的,想增加郊坛祭祀的神祇。诸葛亮坚持认为汉朝和唐朝的祭祀过于繁琐,不值得效仿,皇帝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一天,皇帝问诸葛亮:“朕祭祀天地时,站在正中间,而百官朝拜却排列在东西两侧,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回答说:“天子祭天,从午门登上祭坛,面向北方,这是顺应阳气的意思;祭祀社稷,从子门登上祭坛,面向南方,这是顺应阴气的意思。而群臣朝拜,应该避开君上的尊位,所以都从卯门进出,朝班分列东西两侧,是为了避开御道,这其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诸葛亮这种临场应答,总是能引经据典,类似的情况很多。
除了郊庙祭祀之外,朝贺山呼、各部门的奏章、上下官员的服饰、殿上坐墩的摆放等等礼仪,以及大射的军礼,都是诸葛亮制定的。他曾经建议“大规模祭祀时,皇帝亲自查看祭品,中等规模和小型祭祀的祭品,可以派官员代劳”,皇帝下令:“所有亲自祭祀的,都要亲自查看祭品”。他还建议效仿唐朝制度,让郡国上报祥瑞。皇帝认为灾异关系重大,下令各地通过驿站及时报告,并与诸葛亮一起讨论这些异象。三年九月,诸葛亮在任上去世。在他之后,牛谅、答禄与权、张筹、牛梦炎、刘仲质等人,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牛谅,字士良,是东平人。洪武元年,他考中了秀才,当上了典簿。后来他和张以宁一起出使安南,办事很出色,皇上很满意,所以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他重新制定了释奠礼和祭祀大典的分献礼仪,还和詹同等人一起讨论简化祭祀用的牲畜和官员的礼服。
御史答禄与权也建议祭祀三皇。朱元璋就把这事交给礼部官员讨论,并且命令他们考查历代帝王中哪些人有功德,应该在庙里祭祀。洪武七年正月,牛谅上奏说:应该在京城为三皇建庙,春秋两季都要祭祀。汉朝、唐朝以后的历代帝王,都是在他们的陵墓旁边建庙祭祀的。皇上决定按照这个方法重新制定祭祀制度,并且详细记载在《礼志》里。不过,同年牛谅因为工作懈怠,被降职为主事。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后来,他又因为不胜任工作而被罢免了。牛谅写了很多书,流传后世。
答禄与权,字道夫,是蒙古人。他在元朝的时候,担任河南北道廉访司佥事。明朝建立后,他住在河南永宁。洪武六年,有人推荐他,他被任命为秦王的纪善,后来改任御史。他建议重新刊刻律令。一次,盱眙的百姓进献了瑞麦,他和权一起建议把这归功于宗庙。皇上说:“把瑞麦归功于我的德行,我可不敢当。这应该归功于祖宗。御史说得对。”第二年,他被外派到广西当按察佥事,还没走马上任,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御史。他又上书请求祭祀三皇,这事被交给礼部官员讨论,最后决定同时建造帝王庙。并且派人去巡视历代帝王的陵墓,设置了守陵人,每三年祭祀一次,这些制度都是他提出来的。他还建议举行禘礼,但是方案没被采纳。后来他改任翰林修撰,因为犯了错误被降职为典籍,不久又升任应奉。洪武十一年,他因为年老而退休。至于禘礼,直到嘉靖年间才最终确定下来。
张筹,字惟中,是无锡人。他爹张翼啊,曾经劝降张士诚手下的将领莫天佑,后来又求平章胡美别杀降兵,城里老百姓这才保住了命。因为詹同的推荐,张筹被任命为翰林应奉,后来又改任礼部主事。他奉旨和尚书陶凯一起,编纂汉唐以来藩王的事迹,写成了《归鉴录》这本书。洪武九年,他从员外郎升任尚书,还跟学士宋濂一起制定了诸王妃的丧服制度。张筹记忆力超好,知识特别渊博,在礼部待了很久,对历代礼仪制度的变迁非常熟悉。不过,他有点喜欢牵强附会。
早些时候,陶安他们制定了圜丘、方泽、宗庙、社稷这些祭祀的仪式,已经执行好几年了。到了洪武九年,张筹当了尚书,就又重新提议把社稷坛和宗庙合并在一个坛子里,取消勾龙、配位这些做法,把仁祖也列入祭祀,说是为了体现明祖对先祖的尊崇和亲近。不少有识之士私底下觉得他这做法不对。后来,张筹被外放到湖广当参政。洪武十年因为犯了事儿,被罚去服劳役。洪武十二年他又被重新启用,当上了礼部员外郎。后来再次复官,又因为事情被免职了。
朱梦炎,字仲雅,是进贤人。元朝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做过金溪县丞。朱元璋把他召到京城,让他住在宾馆里,还让他和熊鼎一起收集整理古代的故事,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用来教育朝廷官员的子弟,这本书就叫《公子书》。洪武十一年,他从礼部侍郎升任尚书。当时朱元璋正大力推崇古代典章制度,朱梦炎总是能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跟探囊取物一样简单,他的文章既详实又典雅,而且有理有据。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后来朱梦炎在任上去世了。
刘仲质,字文质,是分宜县人。朱元璋当皇帝初期,他因为在宜春当训导表现出色被推荐到京城,后来升职当了翰林院典籍,还被皇上派去校对《春秋本末》这本书。
过了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皇上让他和其他的儒臣一起制定祭祀孔子的仪式,然后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推广实行。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都要按照仪式隆重地祭祀孔子。当时国子监刚建好,皇帝准备亲自去祭祀。有大臣建议说:孔子虽然是圣人,但他也是臣子啊,祭祀他应该只行一礼,拜两次就行了。
皇帝说:“以前周太祖去孔庙的时候,左右侍从说他不应该下拜。周太祖说:‘孔子是几百年来帝王的老师,我怎么敢不下拜呢!’我现在拥有天下,对百神都非常恭敬,对先师孔子更应该更加崇敬。”于是皇上就让刘仲质详细地商议这件事。刘仲质建议皇帝穿上皮弁,拿着圭,到先师孔子像前,先拜两次,献上酒爵,再拜两次,然后换回平常的衣服。接着再去彝伦堂主持讲学,这样祭祀仪式才能显得隆重。皇帝下诏说:“可以。” 他还制定了十二条学规,加上之前已经确定的九条,一共二十一条学规,颁发给老师和学生们。
之后,他又奉命把刘向的《说苑》和《新序》发放到各学校,让学生们学习和讲解。那年冬天,他被提升为华盖殿大学士,皇帝还亲自为他写了任命诏书。后来因为犯了点事被降职做了御史。最后因为年纪大了就退休了。刘仲质为人厚道实在,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文章写得也很好,经常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去。
陶凯,字中立,是临海人。考中了至正年的乡试,被任命为永丰县的教谕,但他没去赴任。朱元璋当皇帝初期,有人推荐他,把他召进朝廷,参与修撰《元史》。书写完成后,他被授予翰林应奉的官职,在翰林院大本堂教书,还给楚王讲授经书。三年七月,他和崔亮一起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两人各自上奏章陈述政见。军队礼仪和官员墓葬制度,都是陶凯提出的建议。同一年,崔亮去世了,陶凯独自承担礼部事务,制定了科举考试的制度。
第二年举行会试,陶凯担任主考官,他挑选了吴伯宗等一百二十人的考卷呈献给皇帝。陶凯还为这些考卷写了序言,放在最前面,这后来就成了惯例。皇帝曾经对陶凯说:“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朕对先人的祭祀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尽力做好追思先人的事。”陶凯认为太庙已经有了固定的祭祀仪式,于是建议在乾清宫左边另建奉先殿,用来祭祀先帝。明朝奉先殿的制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五年后,陶凯上奏说:“汉朝、唐朝、宋朝都有会要,用来记载当时的政事。现在虽然设立了起居注,但是各部门收到的谕旨和奏章簿籍,应该像会要一样,编排成书,这样才能警示后世。各省府衙门也应该设置铜柜来保存这些文件,以备查考,避免遗漏。”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二月,陶凯外放为湖广参政,后来退休了。八年后,他又被起用为国子祭酒。第二年,他又改任晋王府左相。
陶凯学识渊博,擅长诗文。皇帝曾经觉得前朝的乐章多有阿谀奉承之词,或者不够典雅,就让陶凯和詹同一起重新创作,皇帝非常满意。长至节在侍斋宫举行宴会,有人说:应该创作一些诗歌来记录这次盛大的庆典。于是皇帝让陶凯先写一首,其他大臣都跟着和诗,宋濂还为这些诗歌写了序言。此后,陶凯跟随皇帝去祭祀,每次献上的诗文,皇帝都赞赏有加。当时很多诏令、封册、颂歌、碑文都是出自陶凯之手。陶凯曾经自称“耐久道人”,皇帝听说后很生气。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曾经有一位出使高丽的使臣,在高丽主客曹误用了符验,结果被判处死刑。
曾鲁,字得之,是江西新淦人。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五经》,一个字都不差。长大以后,更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几千年来的国家体制、人才培养、制度变革,就没有他不知道的。因为他精通文学,所以在当时很有名气。元朝至正年间,曾鲁带领乡里的豪杰,召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保卫乡里。大家一起喝酒吃肉,他给大家讲清楚了顺从和违抗的后果。乡里的人都很听他的话,没有人敢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人们都称赞他的家乡是“君子乡”。
洪武年间,朝廷要修撰《元史》,召曾鲁担任总裁官。史书完成后,朝廷赏赐了他金银财宝,并且把他排在第一位。曾鲁请求回乡隐居,恰逢朝廷要编纂礼书,他又被留了下来。当时很多人都在争论礼仪制度,曾鲁在众人面前大声说:“某种礼仪应该按照某种说法来执行,如果按照另一种说法来做就是不对的。”如果有人反驳他,他就能从史书中找到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后来,他被任命为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后,高丽派使者来祭奠。曾鲁查看了高丽使者的祭文,发现外面包裹着金龙黄帕,而且祭文中没有使用“洪武”年号。曾鲁说:“这龙帕用错了,你们进贡称臣却不用我们的年号,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使者连忙道歉,马上换掉了龙帕。安南的陈叔明篡位自立,害怕被朝廷讨伐,就派使者进贡来探测朝廷的意图。主管接待的官员已经收下了安南的贡品,曾鲁拿来副本查看后,向尚书禀报,质问使者:“以前你们的国王叫日熞,现在怎么突然改名了?”使者不敢隐瞒,把事情的真相都说了出来。皇帝大怒道:“这岛夷竟然如此狡猾!”于是拒绝了安南的贡品。从此,皇帝更加器重曾鲁。
五月份的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现在是什么官?”丞相回答说:“他只是个主事而已。” 当天,曾鲁就升了六级,被任命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可“顺”字犯了他的父亲的名讳,曾鲁就推辞了,想降级到朝请郎。吏部那边拿着规章制度,不肯答应。
后来,军队抓到了倭寇,皇帝下令把他们放了。 当时需要起草诏书,皇帝看了曾鲁写的稿子非常高兴,说:“前些日子陶凯的奏章已经振奋人心了,现在曾鲁又写得这么好,看来文运要兴盛起来了!”没过多久,皇帝就让他负责主持京畿地区的乡试。 甘露降在钟山,大臣们都纷纷献上诗赋,皇帝却只特别赞赏了曾鲁的。 这一年的十二月,曾鲁因为生病请求回家,结果在路上就去世了。淳安人徐尊生曾经说过:“南京有两个博学之士,一个是用笔当舌头的宋濂,一个是用舌头当笔头的曾鲁。” 曾鲁写文章从不留底稿,他的一些学生后来收集整理了一些,但也未能编成书。
洪武年间,礼部侍郎一共二十多人,除了曾鲁,比较有名的还有刘崧、秦约、陈思道、张衡几个人。刘崧的生平另有记载。
秦约,崇明人,字文仲。他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洪武初期,因为文学才华被举荐。 皇帝让他试着写一篇《慎独箴》,秦约的文章是最好的,于是立刻被提拔为礼部侍郎。后来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请求回家侍奉母亲。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把他召回来,让他陈述三件重要的事情,他都直言不讳。 之后他又请求回家,最终去世了。
陈思道,山阴人,字执中。他通过进士考试被任命为刑部主事。皇帝欣赏他执法公正,就破格提拔他为兵部侍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人敢跟他徇私枉法。后来他调到礼部,又请求回家。 在家的时候,他也不追求财富,生活简朴。 当地官员登门拜访都见不到他。 很久以后,他去世了。 张衡的事迹另有记载。
任昂,字伯颙,是河南河阴人。元朝末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宁晋县令,但他没去上任。朱元璋洪武初年,有人推荐他担任襄垣县的训导,后来升迁为御史。洪武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皇帝很重视太学,罢免了祭酒李敬和吴颙,让任昂制定八条新的监规。然后,又让曹国公李文忠和大学士宋讷一起兼管国子监的事务。这时候,御史关贤上奏说:“最近各地官吏多是不称职的人,导致师道不立,每年选拔人才都缺额;甚至一些优秀的学生,都被派去做杂役,违背了朝廷培养人才的初衷。”任昂于是上奏朝廷,规定全国的贡士都要在翰林院参加考试,以此来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第二年,皇帝下令科举和荐举同时进行。任昂详细制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和规范,科举考试的制度才算正式确定下来。广东都指挥使狄崇和王臻想把自己的妾室立为正室,请求朝廷封赏。这件事提交朝廷讨论,任昂坚决反对,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皇帝就让任昂和翰林院一起制定嫡妻和妾室的封赠制度,并同时让任昂和吏部一起制定文官的封赠制度(共十一项)和荫叙制度(共五项),然后颁布到全国各地。
接下来,任昂又请求重新制定冕服制度,以及朝廷官员朝参时的座位次序。他还上奏请求拆毁全国各地淫祀的庙宇,并整理了祭祀典礼的名称和规范。他说:“四川祭祀秦朝守将李冰,还附祭了汉朝守将文翁和宋朝守将张咏;密县祭祀太傅卓茂;钧州祭祀丞相黄霸;彭泽祭祀丞相狄仁杰,这些人都是因为爱民如子而被祭祀的。李龙迁在隆州被祭祀,谢安在福州被祭祀,他们都是为百姓抵御灾患的。吴国丞相陆逊因为功劳安定了国家,应该在吴地被祭祀,并配享他的儿子陆抗和孙子陆凯。元朝总管李黼在江州被祭祀,元帅余阙在安庆建有庙宇,他们都是因为战死疆场而被祭祀的。从阙守皖城,全家殉国的,有万户李宗可,应该配享阙庙。”这些建议都被皇帝批准了。
第二年,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乡饮酒礼,又下令制作大成乐器,分发到各地的学宫。当时,朝廷用八件事来考核外地官员,以及对云南的功臣进行赏赐,这些事情都不归礼部管辖,但皇帝都让任昂参与决策。不久之后,任昂就请求退休回家了。
李原名,字资善,是安州人。洪武十五年,他因为通晓经书被选拔为御史。
洪武二十年,他出使缅甸回来后汇报说:“思伦(缅甸王)心怀鬼胎,暗中窥伺,我们应该加强边防戒备。靖江王拿着大理寺的印章发布命令,这是不合法的,让外国人看轻了我们。”皇上听了很认同,就提升他为礼部尚书。从那时起,很多边远地区的事情都来咨询他。
高丽上奏说辽东的文州、高州、和州、定州都是他们国家以前的领土,请求在铁岭驻军。李原名说:“这几个州都在元朝的版图里,属于辽阳,高丽的领土以鸭绿江为界。现在铁岭已经设立了卫所,不适合他们驻军。”高丽又多次提出请求,皇帝就下令告诉高丽要守住自己的领土,不要挑起事端。
安南每年都要进贡物品,皇帝觉得这样太劳民伤财了,李原名就按照皇帝的意思告诉安南,改成三年进贡一次,从此就成了制度。他还奉命推行养老政策,明确规定府、州、县每年进贡的数量,确定了官员和百姓服饰的样式,这些都制定成了法令。
一开始,因为答禄和权言的建议,要建造历代帝王庙。到这时,李原名建议增加风后、力牧等三十六位贤臣配享。皇帝把赵普、安章、阿术去掉,增加了陈平、冯异、潘美、木华黎,其他的都按照李原名的奏请办理。鲁王去世了,李原名制定了丧服的制度。进士王希曾请求丧事期间可以回家看望母亲,李原名认为这是不合礼法的,应该禁止。
凡是郊祀、宗庙、社稷、岳渎等方面的制度,先后都有儒臣参与制定,但内容详略不一,皇帝都让李原名进行修改完善。在所有主管礼仪的官员中,只有李原名在任时间最长。洪武二十三年,他因为年老而退休了。
乐韶凤,字舜仪,是全椒人,学问渊博,文章写得好。他去和阳拜见太祖皇帝,跟着皇帝渡过长江,参与军务。洪武三年,他被任命为起居注官,然后不断升迁。六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和中书省、御史台、都督府一起制定训练士兵的法规。后来他又改任侍讲学士,和承旨詹同一起修改祭祀先师的乐章,还编纂了《大明日历》。洪武七年,皇帝祭祀完毕回宫,要用乐舞来迎接,就让乐韶凤他们写词。于是他们创作了《神降祥》《神贶惠》《酣酒》《色荒》《禽荒》等乐曲,一共三十九章,叫做《回銮乐歌》,里面都包含着劝谏皇帝的意思。礼部还制作了《乐舞图》,让太常寺学习演奏。
第二年,皇帝觉得以前江左地区的音韵很多都不正规,就让乐韶凤和朝廷大臣一起参考中原的正音来纠正。书写完成后,取名为《洪武正韵》。皇帝还让他负责制定孝陵春秋祭祀和登坛脱鞋等礼仪的规章,他都仔细考证了古代的典故,然后制定出来。不久,他因为生病就告退了。没过多久,他又被起用,担任祭酒。奉皇帝的旨意,他制定了皇太子和诸王之间往来书信的礼仪,考证得非常细致精确,多次受到皇帝的赞扬。洪武十三年,他退休回家,寿终正寝。他的弟弟晖、礼、毅,也都很有名气。
明朝初期制定礼仪制度的时候,宋濂正在家里,很多礼仪制度都是由陶安制定的。大祀的礼仪专门采用陶安的方案,其他的礼仪则综合参考各种说法,取其精华:祫禘祭祀用詹同的方案,时享祭祀用朱升的方案,释奠、耕耤祭祀用钱用壬的方案,五祀祭祀用崔亮的方案,朝会祭祀用刘基的方案,祝祭用魏观的方案,军礼用陶凯的方案。他们都能根据经义,参考古代,符合现代情况,从而形成了一个盛世太平的局面。虽然这些制度的制定,大方向是由皇帝决定的,但是大臣们的功劳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