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观,字杞山,是湖北蒲圻人。元朝末年的时候,他隐居在蒲山。朱元璋攻下武昌后,就请他当国子监助教,后来又升迁到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明朝洪武元年),他又升任两淮都转运使,之后调回朝廷担任起居注官。皇上派他跟吴琳一起,带着钱财礼品去各地寻找有才能的人。洪武元年,朱元璋修建了大本堂,让他在里面给太子讲书,还教导诸位皇子读书。没过多久,皇上又派他跟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人一起,分头到全国各地去寻找人才,他推荐的人很多都被重用了。

洪武三年,魏观升任太常卿,负责考订各种祭祀典礼。他做得让皇上很满意,于是被改任为侍读学士,不久又升迁为祭酒。第二年,因为考订祭祀孔子的礼仪没有按时上报,他被贬到龙南县当县令,没过多久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礼部主事。洪武五年,朝廷大臣们都推荐魏观很有才能,于是他又被外放,去苏州当知府。前任知府陈宁为人刻薄,老百姓都叫他“陈烙铁”。魏观到任后,把陈宁做的那些坏事都改了,他以教化百姓、端正风俗为施政目标。他兴办学校,聘请周南老、王行、徐用诚等人制定教学规章;又聘请王彝、高启、张羽等人负责修订经史;还让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周寿谊、杨茂、林文友等人主持乡饮酒礼。他的政绩显著,苏州的各项考核都名列全国前茅。

第二年,他被提升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还没等他上任,苏州的百姓就纷纷求情让他留下,皇上就下令让他继续在苏州任职。一开始,张士诚把苏州旧的官府所在地当成了他的宫殿,把苏州府衙迁到了都水行司。魏观认为那里地势低洼狭窄,就把府衙迁回了原来的地方。他还疏浚了锦帆泾,发展水利事业。有人诬陷魏观重建了张士诚的旧址,皇上就派御史张度去调查此事,结果魏观被处死了。后来皇上也后悔了,下令为他重新安葬。

陶垕仲,名铸,字垕仲,是宁波人。洪武十六年,他考中国子监的生员,然后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他秉公执法,敢于弹劾权贵。他弹劾刑部尚书开济,最后导致开济被弹劾致死,他的正直声名传遍天下。没过多久,他又被提升为福建按察使。他惩治了数十个贪污的官员,兴办学校,鼓励读书人,抚恤军民,皇帝还下诏表彰了他。

福建布政使薛大方贪赃枉法,非常嚣张跋扈,陶垕仲就上奏弹劾了他。薛大方极力为自己辩解,结果两人都被叫到京城受审。经过调查,薛大方被判有罪,皇帝下令让陶垕仲回任。陶垕仲这时候却说:“我父亲以前是薛大方的部下,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全家被迁徙到了凤阳。我小时候很弱小,全靠哥哥抚养长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现在我哥哥也在凤阳当兵。我蒙受圣恩,担任了监察御史这么重要的职位。我想用我的俸禄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和兄弟能够团聚,这正符合皇上孝治天下的美意。”皇帝非常感动,特许他把父母兄弟接到身边,并取消了他们被迁徙的户籍。陶垕仲为人清廉正直,他的俸禄都用来招待宾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广西佥事王佑,是泰和人。他曾经和福建按察使(指陶垕仲)商议过治理广西的策略。王佑说:“广西的少数民族蛮横无理,不讲伦理道德,如果不趁现在好好宣扬礼法,奖善罚恶,将来就更难治理了。”按察使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广西很快就治理得井井有条。蜀地平定之后,王佑被调任重庆州知州。他招抚百姓,深得民心。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免官,最终去世了。

刘仕貆,字伯贞,是安福人。他爸爸刘闬,元朝末年就隐居了,没做官。刘仕貆小时候跟着爸爸读书学习。后来碰上红巾军造反,抢了他的家乡,他妈妈张氏带着一群妇女跳茨潭自杀了。红巾军还抓了刘仕貆,关了很久才放他。

洪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服徭役的事,被安福县丞张禧给羞辱了一顿,刘仕貆心里很生气,更加努力学习。十五年的时候,他参加了“贤良方正”的考试,考卷写得皇上很满意,被任命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去琼州工作。琼州当地有个坏风俗,就是很盛行巫蛊之术。上级官员一来,当地人就送上当地的特产珍宝当礼物。官员收了就高兴,不收就害怕被诬陷,然后用巫蛊害死他。很多去琼州做官的都被这样害过。刘仕貆为人清廉又爱民,减轻赋税,处理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虽然他不收那些礼物,但当地人也不敢害他。以前羞辱过他的张禧,正好调到琼山县做县丞,去拜见刘仕貆,羞愧得要死。但刘仕貆对他和其他官员一样,一视同仁。没过多久,朝廷要裁撤佥事这个官职,刘仕貆被降职为东莞河泊使。结果他在渡河的时候遇上大风,死在了水里。他的同事张仕祥把他葬在了鸦矶。

后来有个叫王溥的人,是桂林人。洪武年间末期,他在广东做参政,也是以清廉著称。他弟弟从老家来广东看他,和属下同坐一条船,属下送给他一件布袍。王溥命令他把布袍拿回去,说:“一件衣服虽然是小事,但也不能不谨慎,这是玷污品行、败坏自身的名声的开始啊!”当时海运粮食经常出事,粮食丢了很多。王溥到了庾岭,仔细查看地形,命令有关部门凿石填沟,修桥铺路,改水运为陆运。老百姓方便多了。他在当地做官好几年,家里没多余的衣服,厨房里也没什么好菜。后来有人诬陷他,把他抓进诏狱。同僚们送钱送物给他,他都没收,说:“我怎么会因为患难而改变自己的心呢!”事情真相大白后,他被释放了,最后去世了。

话说有个叫徐均的人,是阳春县的主簿(相当于县政府的办事人员)。他管辖的地方比较偏远,一些地头蛇仗着势力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县令来了,他们就用重金贿赂县令,县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徐均到任后,下属官员告诉他:“应该去拜访一下莫大老。”这个莫大老,是当地一个恶霸头子。徐均一听就说:“这难道不是老百姓吗?他不来,我就治他的罪!”说着,他拔出两把剑给下属看,气势汹汹。莫大老吓得赶紧去见徐均。徐均查明了莫大老的罪行,把他关进了监狱。第二天早上,莫大老送来两样东西作为贿赂,说是赔礼道歉,其实是用黄金和美玉做的瓜和石榴。徐均连看都没看,直接把莫大老押送到了府衙。府衙的官员收了莫大老的贿赂,就把他放回去了,莫大老还把之前的东西又送了一遍。徐均非常生气,正想抓捕府衙官员,这时却收到了调令,让他去阳江县任职。他在阳江县政绩显著,后来因为忧虑国事而辞官。

接下来说王宗显的故事。王宗显是和州人,后来搬到了严州居住。元朝将领胡大海攻克严州后,礼贤下士,请王宗显到他的幕府做事。朱元璋攻打婺州时,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荐了王宗显。朱元璋说:“他是我老乡啊!”于是就派王宗显去婺州侦察敌情。王宗显暗中了解了城池的虚实,以及敌方将领的优缺点,回来后向朱元璋做了汇报。朱元璋高兴地说:“我拿下婺州后,就让你当知府!”后来,元朝枢密院同佥宁安庆和守将帖木烈思想要投降,派人偷偷从城里下来请求投降,并打开东门迎接朱元璋的军队,这和王宗显侦察到的情况完全一致。婺州改名为宁越府,王宗显被任命为知府。王宗显是个饱读诗书的儒者,精通经史。他重建了郡学,聘请叶仪、宋濂担任《五经》老师,戴良担任学正,吴沉、徐源等人担任训导。自从战争开始后,学校荒废已久,直到这时才重新听到朗朗读书声。不久后,王宗显去世了。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曾经任命王兴宗做金华县令。王兴宗以前是普通的百姓,李善长和李文忠都觉得这个人不行。朱元璋却说:“王兴宗跟了我很久了,勤劳廉洁,办事果断,那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吏,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王兴宗在金华当了三年县令,果然因为政绩突出而出了名。后来升迁到南昌府判官,又调任嵩州知州。那时候正要征兵,王兴宗上奏说:“元朝末年,把老百姓拉壮丁,打仗完了,他们还是老百姓。现在军民分开了,如果都征成兵,那老百姓就没了,还征什么赋税呢?”朱元璋说:“好!”于是又提拔他做了怀庆府知府。

后来王兴宗到京城述职,朱元璋审问各地的知府,问他们有没有贪污,轮到王兴宗的时候,朱元璋却说:“这位知府勤劳不贪,不用问了。”之后,王兴宗又升任苏州知府,最后升到河南布政使。他去京城告辞的时候,朱元璋说:“好久没见你了,你老了,我也老了。”说完还设宴款待他,然后让他回去好好工作。后来,王兴宗因为牵连被免职,最后死在了任上。

同时,还有一个叫吕文燧的人,字用明,是永康人。元朝末年,盗贼四起,吕文燧散尽家财,招募了三千壮士,和盗贼多次作战,把他们打败了。朝廷三次授予他官职,他都没接受。朱元璋平定婺州后,在永康设立了永康翼,任命吕文燧为左副元帅兼知县。不久,他被召到朝廷,担任营田司经历,后来升任庐州府知府。浙西平定后,他又调任嘉兴知府。

后来松江的百姓造反,攻打嘉兴,吕文燧在衙门里设置了防线,带领壮士抵抗。李文忠带兵前来支援,贼寇被抓获。其他将领想趁机屠城,吕文燧说:“造反的是贼人,老百姓有什么罪?”他极力阻止了屠城。吕文燧在嘉兴做了三年知府后,回到朝廷。奉命出使阇婆国,在兴化途中病死了。第二年,嘉兴的佐贰官以下因为盐务问题被处死的有几十人,有关部门因为吕文燧曾经在公文上签过字,想抄没他的家产。朱元璋说:“吕文燧为人诚实可靠,一定不会贪赃枉法,而且他死在了出使的路上,值得同情,不要抄没他的家产了。”

当时,以清廉著称的知府还有王兴福和苏恭让两个人。

兴福这个人,跟着别人走,一开始当征州刺史,政绩很好,后来升迁到杭州。杭州刚被收复,人心还不稳定。兴福善于安抚百姓,老百姓都很感激他。任期满了该调走了,杭州的百姓堵住路不让走。兴福劝他们回去说:“这不是我有什么本事让大家过得好,而是大家都很守法啊!”太祖皇帝很欣赏他,提拔他当了吏部尚书。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到西安当知府,最后死在那里。

恭让,是玉田人,考试的时候被评为“聪明正直”。他当汉阳知府,治理很严明但不苛刻。遇到大的徭役,总是多次去上级那里反复说明情况,很多时候都能减轻徭役。

而汉阳县令赵庭兰,是徐州人,他也非常爱民,认真做事。朝廷曾经派使者征收陈氏家族的散兵,其他县都用老百姓充数,只有赵庭兰说他县里没有。汉阳人说起郡守就称赞“恭让”,说起县令就称赞“庭兰”。

王观,字尚宾,是祥符人。他性格耿直,仪表堂堂,很会说话。乡试考中后进了太学,后来升迁到苏州府当知府。他为人清廉,很有威信。有个狡猾的吏员叫钱英,经常陷害长官,王观直接把他打死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太祖皇帝派人送来圣旨褒奖他,还赏赐了他御酒。那一年大旱,老百姓欠了很多赋税,上面督促得很紧。王观设宴款待富人,劝他们借钱给穷人还赋税,他说话真诚恳切,富人们都被感动,欠税都还上了。朝廷很欣赏他的才能,还把这件事立榜表彰,激励天下官员。在苏州当知府的,之前有季亨、魏观,之后有姚善、况钟,都是贤能之辈,人们把他们称为“姑苏五太守”,一起被供奉在学宫里。

杨卓,字自立,是泰和人。洪武四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一年多后,升迁为广东行省员外郎。话说有个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里走,遇到几个砍柴的士兵,那些士兵想对她图谋不轨。妇女不肯就范,结果被杀害了。官府抓了二十个砍柴的士兵来拷问,他们都招认了罪行。杨卓说:“砍柴的士兵这么多,肯定有好人和坏人,能都判他们有罪吗?”他把二十个士兵都带到堂下,仔细观察了很久,然后指着其中两个士兵说:“杀人凶手,就是你们!”那两个士兵吓了一大跳,赶紧认罪。因为这件事,杨卓被贬到凤阳田地里做苦力,后来又重新被起用,做了杭州通判。

那时候,有兄弟俩因为田地纠纷争吵不休,好几年都没解决。杨卓到了之后,很同情他们的遭遇,流着眼泪劝解他们,兄弟俩最终停止了争吵。杨卓精通官场事务,官员们不敢在他面前耍花招。他的政绩清明宽厚,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后来,他因为生病辞官,最终去世了。

杨卓的老乡罗性,字子理。洪武初年在乡试中考中,被任命为德安同知。当时有个大盗,很久都没抓到,牵连被关进监狱的人有几百个。罗性到任后,把所有被关押的人都放了。他约定,十天之内抓住贼人就全部赦免。大家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七天后果然抓住了大盗。有一次,罗性在整理菜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窖藏,里面有一万多斤铁。当时正需要铁来制造军械,老百姓都争着抢着要买。罗性说:“这是老天爷用来救济百姓的,我有什么资格从中获利呢?”于是,他把所有的铁都用来充当赋税。任期满了之后,他到京城去述职,因为用枣木染军衣,被贬到西安戍守边疆。罗性学识渊博,当时有很多四方名师和饱学之士在西安,吴人邹奕说:“我们这些人加起来读的书,大概也只有罗先生一半多。”罗性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

道同,是河间人,祖上是蒙古族。他以孝顺母亲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担任太常司赞礼郎,后来被外派到番禺做知县。番禺古称“烦剧”,而且驻扎的军队非常嚣张跋扈,经常鞭打侮辱县里的佐吏,之前的县令都忍受不了。道同执法非常严格,对于不合理的事情坚决抵制,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没过多久,永嘉侯朱亮祖来了,几次用权势威逼张同,张同一点也不动摇。当时有几十个当地土豪,在市场上强买强卖珍奇货物,稍微不如他们的意,就巧妙地罗织罪名陷害别人。张同把为首的那些人抓起来,绑在闹市的大街上示众。那些土豪们纷纷贿赂朱亮祖,想求他放人。朱亮祖摆酒席请张同吃饭,委婉地劝说他。张同大声说:“你是朝廷的大臣,怎么能受这些小人的摆布!”朱亮祖没办法让他妥协。

过了几天,朱亮祖让人把张同放了,又找了个借口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有个富户姓罗,把女儿嫁给了朱亮祖,他兄弟仗着这层关系就胡作非为,作恶多端。张同再次查办他们,朱亮祖又把人给抢了回去。张同心里一直憋着这口气,把这些事情都写成奏章上报朝廷。奏章还没送到,朱亮祖就先上奏弹劾张同,说他傲慢无礼,目无尊长。皇帝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派人去杀了张同。这时,张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他觉得张同官职很低,却敢当面斥责大官的不法行为,是个正直敢言的人才,于是又派人赦免了他。

两个使者同一天到达番禺,后来的使者刚到,张同就已经死了。当地百姓非常悲痛惋惜他,有人刻木像在家中供奉他,向他祈祷,都很灵验,所以人们都说张同成了神。

在张同没死的时候,布政使徐本雅很器重他。有一次,张同正在鞭打一个医生,还没打完,徐本雅急着要用这个医生,就派兵去告诉张同,让他放了那个医生。张同态度严肃地说:“徐大人,您这是也要学永嘉侯那一套吗?”把医生打完之后,才把他放了。从那以后,上级官员更加敬畏他,然而,张同最终也因为这件事招来了杀身之祸。

以前有个叫欧阳铭的人,也曾经因为事情与将军常遇春对抗过。

铭,字日新,是泰州人。他被推荐担任江都县丞。当时战乱过后,老百姓死了很多,逃亡的也占了七八成。铭到任后,积极招揽安抚百姓,逐渐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曾经有个继母告状说儿子不孝顺,铭把他们叫到面前,耐心地劝解,母子俩最后哭着道谢离开了。铭因为他的慈孝闻名。他曾经在官署后面的空地上挖出百两白银,正巧上面下令征收漆器,他就用这笔钱买了漆器上交。后来他升迁为临淄知县。

一次,常遇春将军的军队经过临淄,士兵竟然跑到老百姓家里抢酒喝,还和百姓打了起来,整个集市都乱成一锅粥。铭把打人的士兵抓起来打了板子再放走。士兵不服气,跑去告状说铭骂了将军。常遇春问铭怎么回事。铭说:“士兵是王上的军队,老百姓也是王上的子民。老百姓被打得都快死了,士兵就不应该挨打吗?我虽然愚笨,但怎么能骂将军呢?将军您是位大贤,怎么能因为一个士兵的事,违反国家法律呢?”常遇春听后消了气,还责备了士兵,向铭道歉。后来大将军徐达来到临淄,士兵们都互相提醒说:“这是个厉害的官,连常将军都敢顶撞,千万别惹他!”铭为官清廉,公正宽厚,有空就请读书人来讲学,有时还独自骑马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耕种收割。临淄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太平。任期满了回朝述职后,他就去世了。

卢熙,字公暨,是昆山人。他哥哥卢熊,字公武,担任兖州知府。当时战乱刚结束,正赶上要修建鲁王府,还要疏浚河道,工程浩大。卢熊尽心竭力地调度安排,老百姓没有受到什么扰乱。后来因为牵连被处死。卢熙被推荐担任睢州同知,他非常仁爱,后来被任命代理知府。

正好御史奉命搜查旧军队里的逃兵,睢州有上千老百姓冒充士兵混在军队里,御史下令卢熙把他们抓回去。卢熙让老百姓自己坦白,只找到几个名字在逃兵名册上的人,就把他们交给了御史。御史很生气,把负责登记的官吏关了起来,一定要把所有逃兵都找出来,不然就要按违抗圣旨论处。其他官员都很害怕。卢熙说:“我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都逃散了,我当什么父母官?”于是他亲自去见御史,说:“州里的逃兵名单就是这些了。如果再逼迫他们,百姓都逃光了,就只剩下我这个同知了,那就让我代替他们服役吧!”御史气得破口大骂,但他依然坚定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最后,御史知道没办法强迫他,只好离开了。卢熙后来在任上去世了,家里穷得连丧事都办不起,官府为他料理了后事。卢熙的灵柩运回家乡,送葬的官员百姓挤满了道路,那天还下着大雨,却没有人退缩。

话说有个叫王士弘的,当宁海县令。当时靖海侯吴祯奉命去收拾方氏家族的旧部下,结果一些无赖子弟诬告老百姓,搞得台州、温州一带人心惶惶。王士弘就写奏章给朝廷,说得特别恳切。皇上听了,就下令取消了这个行动,老百姓这才安稳下来。

接下来是倪孟贤的故事,他是南昌人,当丽水县令。当地有个算命先生,去一些有钱人家算命,人家没理他,他就跑到京城去告发陈公望等五十七个大姓人家图谋造反。朝廷还派了锦衣卫千户周原去抓人呢!倪孟贤认真调查清楚了真相,就跟他的下属说:“朝廷派我来当这个县令,我能眼睁睁看着好人被冤枉受苦吗?”于是他就写奏章上报朝廷,还让四十个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一起进京告状。朝廷让司法部门调查清楚,最后判那些诬告的人按律法处罚。

还有乐平县,那里的坏人也都跑到京城去告发五十多户大姓人家谋反。饶州知州郎敏使劲地为那些被冤枉的人辩解。结果皇上判那些坏人死罪,而被诬告的人也都放出来了。

最后说个青文胜的故事,字叫质夫,是夔州人。他当过龙阳县的典史。龙阳县在洞庭湖边上,经常发大水,欠的赋税有几十万石,官府催税催得厉害,被打死的人一个接一个。青文胜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跑到京城去上奏章,为老百姓求情。他上奏了两次,都没得到回应。他叹口气说:“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乡亲父老!”于是他又写了奏章,还敲响了登闻鼓,然后就在登闻鼓下自杀了。皇上听说后大吃一惊,很同情他为民请命而牺牲自己,就下令减免龙阳县两万四千多石的赋税,并且规定了以后的赋税额度。当地老百姓给他建了祠堂祭祀他,因为他妻子儿女穷困,回不了家,朝廷还给了他们一百亩公田让他们生活。万历十四年,皇上还下令有关部门春秋两季都要去祭祀他,并且把祠堂的名字改成了“惠烈祠”。

话说咱太祖皇帝啊,是从老百姓里头起来的。他最恨那些黑心官吏,坑害百姓,动不动就用最重的刑罚收拾他们。 但是呢,他又特别喜欢提拔那些有本事的好官,以此来鼓励大家,可不是光靠严刑峻法就完事了。

有一次,他派人送去三十锭银子,还有一坛宫里酿的好酒,赏赐给平阳县的知县张礎。还有建阳县的知县郭伯泰和县丞陆镒,他们为官清正,不怕权贵,皇上也派人送去酒肉犒劳他们,并且给他们升了官。丹徒县的知县胡梦通、县丞郭伯高,还有金坛县的县丞李思进,本来因为犯了事儿要被抓起来,可是老百姓跑到京城来,说他们平时做了不少好事。皇上听了,也赏了他们宫里酿的酒,还下旨表扬他们。永州知州余彦诚、齐东县令郑敏,还有其他九个人,因为犯了事儿被关进了监狱,但是当地老百姓都出来说他们平时政绩突出,求皇上饶了他们,结果这些人也都恢复了官职。宜春县令沈昌,还有另外三个人,更是直接被提拔做了郡守。

更厉害的是,那些从基层小官一下子升到高位的,那可真是不少!比如宁远尉王尚贤,直接升到广西参政;祥符县丞邹俊,做了大理卿;静宁州判官元善,成了佥都御史;芝阳县令李行素,当上了刑部侍郎。当然,也不是所有提拔的人都一帆风顺。像怀宁县丞陈希文、宜兴县簿王复春,一开始因为政绩好被提拔了,后来发现他们贪污受贿,皇上又狠狠地惩罚了他们。

总之,皇上这一套奖惩分明的手段,效果非常好,当时官场风气很正,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