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义,字宜之,是巴人,一开始叫蹇瑢。洪武十八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他办事很得皇帝喜欢。皇帝问他:“你是蹇叔的后代吗?”蹇瑢赶紧叩头,不敢回答。皇帝很欣赏他的诚实,就赐他改名为“义”,还亲自写字送给他。一般三年就要升迁,但皇帝破例让他干了九年,说:“朕暂时要用义。” 所以蹇义每天都侍奉在皇帝左右,小心谨慎,从没让皇帝不高兴过。

惠帝即位后,沿袭太祖皇帝的意思,提拔蹇义做了吏部右侍郎。当时齐泰、黄子澄掌握大权,他们大搞改革,内外都变动很大,蹇义没什么机会施展才华。国子博士王绅还写信批评他,但他没法回应。

燕王军队打进来了,蹇义投靠了燕王,被提升为左侍郎。几个月后,又升任尚书。当时燕王正忙着推翻建文帝的政策,之前建文帝改动的东西都要取消。蹇义不慌不忙地说:“改动和保留都要看时机是否合适。之前建文帝改的那些确实不对,但现在要全部恢复,也不一定都对。”然后他就举出几件事,详细解释了利弊。燕王(后来的永乐帝)觉得他说得对,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永乐二年,蹇义又兼任太子詹事。皇帝有什么话要告诉太子,总是派蹇义去,他很会委婉地表达意思。皇帝和太子都很器重他。永乐七年,皇帝去北京巡视,让蹇义辅佐皇太子监国。蹇义熟悉典章制度,通晓治国之道,军国大事都由他处理。当时那些老臣里,户部尚书夏原吉跟蹇义齐名,内外都称他们为“蹇、夏”。过了三次考核,皇帝亲自在便殿设宴款待他们两人,对他们大加赞赏。蹇义多次奉命兼管其他部门的事务,工作繁重,但他总是从容应对。永乐十七年,他父亲去世,皇帝和太子都派人去祭奠,并下诏让他复职。

永乐十九年,宫殿失火,皇帝下令让二十六位大臣巡查全国。蹇义和给事中马俊一起巡查应天府等地,了解百姓疾苦,罢免了一些为非作歹的文武官员,还提出了几十条改革建议并付诸实施。巡查结束后,他又回到吏部工作。第二年,皇帝从北方征战回来,因为太子宽恕了吕震的女婿、主事张鹤朝的失礼行为,认为蹇义没有纠正,就把蹇义抓了起来,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又过了一年春天,他才被释放。

宋仁宗登基后,张辅和夏原吉两位老臣都因为资历深厚,在朝野上下都享有很高的声望。仁宗皇帝更是考虑到张辅在监国期间的辛劳付出,对他格外信任和器重。首先,他提升张辅为少保,还赏赐给他冠服、象笏、玉带,并且让他同时领取两份俸禄。后来又将他升为少师,赏赐给他一枚银印,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

之后,仁宗皇帝又下诏书赐给他一枚印章,诏书上写着:“我监国的时候,卿作为前朝的老臣,日日侍奉在我左右。两京刚刚建立,政务繁忙,卿劳心费力,不顾个人安危,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我继承大统后,你一直尽心辅佐,勤勉恭谨,从未懈怠。我始终铭记你的功劳,特地为你制作一枚‘蹇忠贞印’,赐予你,让你珍藏在家中,传给后世,让他们知道我们君臣同心协力克服艰难,最终取得成就。”当时,只有杨士奇也得到了一枚“贞一”印和一道敕书。不久,仁宗皇帝又任命张辅、英国公张辅和夏原吉共同负责修撰《太宗实录》。

张辅对夏原吉非常尊重,但为人过于谨慎小心。杨士奇曾经在皇帝面前对张辅说:“你何必过于忧虑呢?”张辅回答说:“我担心鲁莽行事会留下后患啊。”皇帝两次都表示赞同他们的观点。杨荣曾经中伤张辅,但皇帝并没有相信杨荣的话。张辅叩头说道:“杨荣这个人没什么大问题,如果只是身边有人在皇帝面前说杨荣坏话,请陛下仔细查明。”皇帝笑着说:“我本来就不相信那些话。”

宣宗皇帝即位后,对张辅的信任和倚重更加深厚。当时正在修建献陵,皇帝想遵照遗诏,力求节俭,于是询问张辅和夏原吉的意见。两人极力赞成说:“皇上这样做体现了您的高尚品德和至孝之心,这将造福万世。”皇帝亲自参与规划设计,三个月后陵墓建成,规模宏伟但不及长陵,后来的皇帝都以此为标准。直到世宗皇帝修建永陵,才开始变得更加奢华。

皇上要出征乐安,张咏、原吉还有其他一些大学士都跟着去了,参与军中的事务,皇上还赏赐了他们马匹、盔甲、弓箭。回来后,皇上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张咏跟着皇上巡边三年才回来。皇上觉得张咏、原吉、士奇、荣这四个人都年纪大了,就下了一道圣旨说:“你们都是先祖留下的老臣,辅佐朕治理天下。现在你们都头发花白,牙齿松动,不适合再处理繁杂的政务了,这样有损朝廷优待老臣贤才的美名。你们可以停止手头的工作,每天在朕身边议论国家大事,一起为国家安定出力。你们的官职和俸禄都保持不变。”

第二年,郭琎接替张咏做了尚书。不久,因为胡濙的建议,皇上命令张咏等四人负责审查全国官员、军队和百姓上奏的章奏。皇上又赏赐给张咏一个银质的印章,上面刻着“忠厚宽宏”四个字。七年后,皇上命令有关部门在文明门内为张咏修建新宅邸。

英宗皇帝即位后,因为斋戒期间休息不好而生病了。他派医生去看望张咏,并询问张咏有什么话要说。张咏回答说:“陛下刚继承皇位,希望您能敬重遵守祖宗留下的法度,始终不要改变。”说完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皇上追赠他太师的官位,谥号为忠定。

张咏为人正直孝顺,待人和善,善于处理同僚之间的关系,从来没说过一句伤人的话。士奇经常说:“张咏像张咏一样不追求奢华享受,像傅尧俞一样待人真诚,像范景仁一样为人坦率,张咏身上兼具了这三人的优点。”张咏的儿子张英,很有诗才,凭借父亲的荫庇做了尚宝司丞,后来官至太常少卿。

夏原吉,字维喆,祖籍是德兴,他父亲时敏在湘阴当教谕,所以家就安顿在了那里。夏原吉从小没了父亲,很努力地学习,孝顺养母。通过乡试推荐考上了太学,后来被选进宫里,负责起草诏书。其他学生有时会喧闹嬉笑,而夏原吉总是端坐不动,神情严肃。朱元璋看到后觉得他很不一样。于是提拔他做了户部主事。户部事务繁杂,但他处理得井井有条,户部尚书郁新非常器重他。有个叫刘郎中的,嫉妒夏原吉的才能。正好郁新弹劾了一些官员办事懒散,朱元璋想宽恕他们,郁新坚持不能。朱元璋生气了,问:“是谁教唆你的?”郁新叩头说:“是户部后堂的书算生。”朱元璋就把那个书算生关进了监狱。刘郎中就说:“教唆尚书的是夏原吉。”朱元璋说:“夏原吉能帮助尚书处理部务,你想要陷害他吗!”刘郎中和那个书算生都被处死了。

建文帝初年,夏原吉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第二年,他被任命为采访使,到福建巡视。他所到之处,都仔细核查官吏政绩,了解百姓疾苦,大家都对他非常满意。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调到蕲州。成祖朱棣登基后,有人想把夏原吉抓起来献给皇帝,但朱棣放了他,还把他升为户部左侍郎。有人说夏原吉在建文帝时期当过官,不可信任,但朱棣不听,让他和蹇义一起升任尚书。他和蹇义等人一起详细制定了赋税制度,上报了三十多条建议,这些建议都简便易行。他说:“那些实施起来很难持续,而且会加重百姓负担的措施,我做不到。”

浙江西路发生大水灾,当地官员治理无效。永乐元年,皇帝命夏原吉去治理。后来又任命侍郎李文郁为副手,还派佥都御史俞士吉带着水利书籍前去帮助。夏原吉建议效仿大禹疏通三江入海的旧迹,疏浚吴淞江下游,连接太湖,并修建水闸,以便按时蓄水泄洪。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动用了十多万人。夏原吉穿着便服,步行巡视,日夜操劳。盛夏酷暑也不打伞,他说:“百姓都辛苦劳作,我怎能独自享受清凉呢?”工程完工后,他回到京城,说虽然水已经通过旧河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完全疏通,这不是长久之计。

第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疏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少卿袁复担任副手,后来又任命陕西参政宋性协助他。九月工程完工,河道畅通,苏州、松江的农田获得了丰收。三年后他回到京城。那年夏天,浙江西路又发生了大饥荒,皇帝命夏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灾,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并提供牛种。有人建议征召百姓耕种水灾后淤积的田地,并加收赋税,夏原吉立即上奏阻止了这一建议。姚广孝从浙江西路回来后,称赞夏原吉说:“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仁爱啊!”不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京城,负责户部事务。他首先建议裁减冗员,平抑赋税;严格执行盐法和钱钞禁令;清理仓库,广积屯粮,以供应边疆和百姓,并方便商贾贸易。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他把全国户口、国库、田赋盈亏的数字都记在小纸条上随身携带,随时查看。有一天,皇帝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对答如流,皇帝因此更加器重他。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正在论功行赏,“靖难”功臣纷纷受封,各地藩王被分封,朝廷又增设了许多武卫机构。之后,又调动八十万大军征讨安南,宦官们建造巨型战舰,与海外各国通商,大兴北平宫殿建设。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都由户部负责供应。夏原吉认真细致地筹措资金,国家财政并没有因此出现亏空。

他当了六年督军,负责督促老百姓往北京运送材料。皇上还派了锦衣卫的官员跟着他,专门查处那些办事拖拉的人。他知道犯错的人很多,所以先给大家讲清楚规矩,然后再执行,大家都挺感动,对他也很服气。

第七年,皇上北巡,让他同时兼任行在礼部、兵部和都察院的事务。有两个指挥使贪污了军粮,皇上想把他们杀了。原吉说:“这违反了法律啊!就算他们真的偷了东西,也不能随便处死啊!”皇上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杀他们的念头。

第八年,皇上北征,让太子留守北京,原吉负责协助太子处理九卿的事务。当时很多机构刚建立,每天早上,原吉都进宫帮助太子处理各种事情。早朝结束后,各部门的官员和御史都来请示他。原吉有问必答,还亲自写信回复,始终不慌不忙。他既要向北方的皇上汇报情况,又要向南方的监国太子请示,京城上下都对他敬佩不已。皇上回来后,赏赐了他很多钱财、马匹和酒肉,对他特别优待。不久,他回到南京,皇上又让他陪着太子到乡下走走,了解一下老百姓的疾苦。原吉特意拿来粗粮饭给太子吃,说:“我希望殿下吃这个,了解一下百姓的艰难。”

九年任期满了,他和蹇义一起在便殿参加宴会,皇上指着他们俩对大臣们说:“高皇帝培养贤臣,是为了传给朕。想要看看古代的名臣是什么样的,这两个人就是了!”从那以后,他多次侍奉太子,往来于两京之间,在路上随时随地向皇上进献忠言,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第十八年,北京的宫殿建成了,皇上派原吉去南方召太子和太孙回京。回来后,原吉说:“这些年一直在修建宫殿,现在终于完成了。应该安抚流亡百姓,免除他们的欠税,减轻他们的负担。”第二年,三座大殿失火,原吉再次提出之前的建议,皇上马上命令有关部门执行。起初,因为宫殿失火,皇上诏令大臣们直言进谏,很多大臣都说把都城迁到北京不合适。皇上大怒,杀了主事萧仪,说:“当初迁都的时候,我和大臣们秘密商议了很久才决定,不是轻率做出的决定。”那些进谏的大臣也被弹劾,皇上命令他们跪在午门外面辩论。大臣们和那些弹劾他们的人互相辱骂,只有原吉奏道:“他们奉诏进谏,没有罪。我们这些大臣,不能很好地辅助皇上完成大计,罪在我们!”皇上听了他的话,消了气,既原谅了进谏的大臣,也原谅了那些被弹劾的大臣。有人责备原吉违背了之前的意见,他说:“我们这些老臣,经历的事情多,即使说错了话,皇上也宽容我们。如果言官犯了错,损失就大了。”大家这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原吉虽然在户部工作,但国家大事皇上总是让他参与详细讨论。皇上每次在便殿阙门召见他,都会和他谈论很久,旁边的人根本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谈话结束后,原吉就恢复平静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交趾平定后,皇上问他:“是给他升官好呢,还是赏赐他好呢?”原吉回答说:“赏赐只是花一时钱,数量有限;升官却是以后一直要花钱,没完没了。”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皇上想在郊外迎接他,原吉不同意。等法王进宫后,原吉见了法王,却没有行叩拜之礼。皇上笑着说:“你想学韩愈吗?”

山东唐赛儿起义,事情平定后,抓获的胁从人员有三千多人。原吉向皇上请求,全部赦免他们。谷王朱橞叛乱,皇上怀疑长沙有人与他勾结。原吉用自己全家人的性命担保长沙没有通谋者,皇上这才打消了疑虑。

十九年冬天,皇上准备大规模征讨沙漠。命令原吉和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一起商议,他们都说现在不宜出兵。还没来得及上奏,皇上就召见了方宾,方宾极力陈述出兵费用不足的问题,皇上很不高兴。皇上又召见原吉,问他边境的储备有多少,原吉回答说:“这些年出兵都没什么战果,军队的储备消耗了八九成,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内外都疲惫不堪。况且皇上您身体也不太好,更需要调养,请求派将领去征讨,不要让您亲自劳累了。”皇上很生气,立刻命令原吉去开平管理粮储。而吴中向皇上汇报也和方宾说的差不多,皇上更加生气了。皇上把原吉关进了内官监,还把大理丞邹师颜一起关了起来,因为邹师颜曾经在户部任职。方宾害怕,自杀了。随后,皇上抄了原吉的家,除了皇上赏赐的钱之外,只剩下布衣瓦器了。

第二年北征,因为粮草耗尽而撤军。之后,又连续几年出塞,都没遇到敌人。军队回到榆木川,皇上身体不适,看着左右的人说:“夏原吉爱我。”皇上驾崩的消息传来三天后,太子跑到原吉被关押的地方,叫着原吉的名字,哭着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原吉伏在地上哭,起不来了。太子命令释放原吉,让他参与商议丧事,又问他赦免诏书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原吉建议减轻饥荒、减少赋税徭役、停止西洋取宝船以及云南、交趾采办金银等措施。太子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宋仁宗当皇帝后,重新启用了他。方原吉当时还在监狱里,正赶上他母亲去世,于是请求回家料理后事。仁宗说:“你是老臣了,应该和我一起克服困难。你家有丧事,难道朕就没有丧事吗?”皇帝重重赏赐了他,还派人护送他回家奔丧,用最快的速度送他回去安葬,并派官员料理丧事。方原吉不敢再说什么了。不久,就被提升为太子少傅。吕震因为官职太子少师,想和方原吉平起平坐,仁宗皇帝下令礼部官员让吕震排在方原吉的后面。后来又升任少保,同时兼任太子少傅和尚书,享受三份俸禄。方原吉坚决推辞,最后只接受了少保和尚书的俸禄。皇帝还赐给他一枚刻有“绳愆纠缪”的银章,并在两京都给他建造了府邸。

后来仁宗皇帝驾崩了,太子从南京赶来。方原吉奉遗诏在卢沟桥迎接太子。宣宗皇帝即位后,更加重用这位老臣。第二年,汉王高煦造反,也打着“靖难”的旗号,到处发檄文指责大臣,把方原吉列为首犯。皇帝半夜召集大臣商议。杨荣第一个建议皇帝御驾亲征。皇帝觉得很难办。方原吉说:“您没看到李景隆的教训吗?我昨天见了皇上派去的将领,一听命令就脸色大变,临阵的表现可见一斑了。再说用兵贵在迅速,迅速出兵,这就是抢占先机。杨荣的计策很好。”皇帝于是下定决心。战争结束后,皇帝赏赐方原吉许多东西,还赐给他三个侍卫。方原吉说自己没有功劳,推辞不受。皇帝不答应。

三年后,皇帝北巡,路上尝了方原吉带的干粮,笑着说:“这东西真难吃啊!”方原吉回答说:“军中还有饿肚子的人呢。”皇帝立即下令赏赐他高级官员的伙食,并且犒赏三军将士。在兔儿山阅兵时,皇帝因为将领们懒散而生气,剥掉了他们的衣服。方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爪牙,怎么能冻死他们呢?”他反复劝谏。皇帝说:“为了你,饶了他们吧。”后来,皇帝又和蹇义一起赐给他一枚银印,印文是“含弘贞靖”。皇帝很喜欢绘画,曾经亲自画了一幅《寿星图》赏赐给他。其他的画作、美食、器物、银币、珍玩,皇帝每天都赏赐给他。五年正月,《两朝实录》完成,皇帝又赏赐给他金银财宝和马匹。第二天,方原吉进宫谢恩,回家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皇帝追赠他太师,谥号忠靖,还下令户部永远照顾他的家人,世代免除赋税。

原吉这人啊,为人处世特别高明,别人根本猜不透他心里想什么。要是同事有什么好的建议,他立马就采纳;要是有人犯了小错,他总是帮忙掩盖过去。有一次,有个官员把皇上赏赐的金织锦衣服弄脏了,原吉就说:“别害怕,脏了可以洗嘛!” 还有次,有个官员不小心弄脏了重要的文件,吓得跪地求死。原吉连问都没问,自己进宫向皇上请罪,皇上最后就换了份文件。吕震这个人曾经很讨厌原吉,后来他儿子想找官做,原吉想起吕震在“靖难之役”时守城有功,就帮他儿子求了官。平江伯陈瑄一开始也看不惯原吉,但原吉总是夸陈瑄有才干。

有人问原吉:“你的宽容大度是学来的吗?”原吉说:“我小时候,要是有人冒犯我,我也会生气。后来我慢慢学会了,先是不表现出来,再是心里也不放在心上,时间长了,就真的没什么好生气的了。” 有一次,他晚上看奏章,一边看一边叹气,笔都拿起来了又放下。他妻子问他怎么了,他说:“这是年底要处死的犯人名单啊。” 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外头喝酒,晚上回来下雪了,走到皇宫门口,有人想不走正门抄小路,原吉说:“君子不会在黑暗中做不正当的事。” 你看他多谨慎啊!

原吉和于谦都是从太祖皇帝时期就跟着打天下的。于谦掌管着朝廷的选官大权,原吉管着财政,两人都干了二十七年,名声地位都在“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之上。到了仁宗、宣宗两朝,他们都兼任了多个要职,在朝廷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三杨”一起辅佐皇帝。于谦善于谋划,荣大人善于决断,而原吉和杨士奇则更注重大局,都有着古代大臣的风范。

原吉的儿子瑄,靠着祖上的荫庇做了尚宝司丞。他喜欢谈论军事,景泰年间,多次上书皇帝,提出关于军事的建议,但总有人从中作梗,他的建议都没被采纳。最后,他做到南京太常寺少卿就退休了。

俞士吉,字用贞,是象山人。建文年间,他担任兖州训导。他上书直言时政,因此被提升为御史。之后,他出外巡按凤阳、徽州和湖广,成功地为不少冤假错案平反昭雪。成祖朱棣登基后,俞士吉被提拔为佥都御史。皇上还下旨,把一本关于水利的书赐给他,并让他留下来督促浙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当时湖州欠粮高达六十万石,他的同事们想谎报数字,减少欠粮数量再上报。俞士吉说:“欺骗皇上,危害百姓,我绝对不会做这种事!”他如实上奏,最终让湖州免除了欠粮。后来,他被都御史陈瑛弹劾,和刑部大理寺少卿袁复一起被关进监狱。袁复死在了狱中,而俞士吉则被贬为地方小官,负责治理苏松地区的水利。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了官职,并上呈了一篇《圣孝瑞应颂》。皇上朱棣看到后说:“你身为朝廷大臣,不谈论民生疾苦,却献上这种阿谀奉承的文章!”说完就把奏章扔还给他了。宣德年间,他官至南京刑部侍郎,之后退休。

李文郁是襄阳人。永乐年间初期,他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协助夏原吉治理水患,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因为犯了事,被贬到辽东,一贬就是二十年。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南京通政参议,之后退休。

邹师颜是宣府人。永乐初年,他担任江西参政,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免职。不久之后,他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提升为御史,以正直敢言著称。之后他升任大理寺丞,还曾署理户部事务。他跟夏原吉一起被关进了监狱。仁宗皇帝即位后,他被释放,并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他回乡扫墓,走到通州时去世了,家里穷困潦倒,连丧葬都难以办理。尚书吕震将此事上报朝廷,宣宗皇帝下令用驿站的船只送他回家乡安葬,并下令所有在京去世的官员都应享受这种待遇,并把这项规定写进了法令。

赞曰:《书》曰“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蹇义、夏原吉从一开始为官,就以诚实正直、为国效力而得到太祖皇帝的赏识,到了成祖皇帝时期,更是被委以重任,处理大量事务。而这两个人确实能够通晓国家政治体制,精通各种规章制度,担当起国家的栋梁之才。仁宗、宣宗两位皇帝继位后,对他们更加信任和器重,他们同心协力,辅佐明君,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功绩显著,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他们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功绩,将会长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