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复、邵宗元他们,还有金毓峒、汤文琼、许琰、王乔栋、张继孟、刘士斗、王励精、尹伸、高其勋、张耀、米寿图、耿廷箓、席上珍、徐道兴、刘廷标等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人物。

何复,字见元,是山东平度人;邵宗元,字景康,是安徽砀山人。何复在崇祯七年考中进士,做过高县知县,还立过剿匪的战功。后来因为得罪了上司,被弹劾贬谪戍边。不过后来朝中大臣多次推荐他,他又被起用,做了英山知县,一步步升迁到工部主事,员外郎,崇祯十七年二月,升任保定知府。邵宗元呢,是从恩贡生做起的,后来做到保定同知,是个很有政绩的人。

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派伪副将军刘方亮从固关东进,京畿地区顿时人心惶惶。真定游击谢嘉福还杀了巡抚徐标,反叛投敌,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当时邵宗元代理保定知府,他立刻召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许曰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以及乡绅张罗彦、尹洗等人,商议防守策略。何复听说后,连夜赶到保定城,邵宗元把印信交给他。何复说:“你已经安排好了部署,印信还是你拿着,咱们一起努力抗敌就行了!”然后,何复去文庙,给学生们讲解《左传》里的“见危致命”一章,慷慨激昂,声泪俱下。讲完后,他就上城墙,分派人手防守。

第二天,也就是京城沦陷的第二天,贼兵就派人送来降书,想诱降保定城。邵宗元二话不说,直接把降书撕了。第二天,贼兵大举进攻,队伍绵延三百里。还有几十个骑兵穿着妇女的衣服,大喊:“我们一路走来,一百多座城都主动开门投降,不降就屠城!现在京师都破了,你们还守什么?”城上的人听到这话,个个怒目圆睁,恨不得把贼兵碎尸万段!贼兵围攻保定城好几天,邵宗元他们死守,贼兵渐渐退却了。

督师大学士李建泰带着几百个残兵败将,拉着一二十辆装银子的车子,敲城门求着要进来。宗元他们不肯开门。李建泰举起皇帝的印信给他们看,宗元他们说:“皇上对我们恩重如山,在宫门口赐给我们宝剑,还设宴送行。现在您不带兵西征,反而敲着城门躲避敌人,这是什么道理?”李建泰火了,大声呵斥,还举起尚方宝剑威胁他们。有人建议开门,宗元说:“万一这是敌人的诡计怎么办?”大家想起御史金毓峒曾经督察过李建泰的军队,认识李建泰,就把他推出来辨认,确认是他本人,这才开了城门让他进来。

李建泰进城后,敌人的进攻更加猛烈了。李建泰开始鼓动大家说:“形势撑不住了,咱们干脆投降吧。”他写好了投降书,逼着宗元盖印。宗元死死地抵住印章,大声喊道:“我为朝廷守卫边疆,誓死不降!想投降的,你们自己去!”他哭着,拔出刀要自杀,左右的人赶紧拦住他,大家都哭成了泪人。罗彦上前说:“别听他的邪说,赶紧打仗!”他又亲自架起西洋大炮,炮火一发,差点被烧死。敌人拼死进攻,城墙上的女墙都被打塌了。一会儿,敌人的火箭射中了城西北角的楼,楼被烧着了,守城的士兵也被烧死了。南郭门也被烧着了,守城的士兵大多都逃散了。南城守将王登洲偷偷从城墙上溜下去投降了,敌人蜂拥而上。李建泰的中军副将郭中杰等人里应外合,城池最终失守了。宗元和中官方正化宁死不屈。李建泰带着可、永康二县的官员投降了。

忠嗣负责守卫东城,眼看城就要破了,他把嫁到杨千户家的妹妹叫回来,和妻子毛氏、儿媳王氏关在一间屋子里,用弓弦勒死了她们,然后又登上城墙抵抗。城破被俘后,他破口大骂,抢过敌人的刀杀了两个敌人。敌人越来越多,把他挖了眼睛,割了鼻子,肢解杀死了他。

当时那些为国捐躯的武官们,守备官张大同和他的儿子张之坦奋勇作战,战死沙场。指挥官文运昌、刘洪恩、戴世爵、刘元靖、吕九章、吕一照、李一广;中军官杨儒秀;镇抚官管民治;千户官杨仁政、李尚忠、纪动、赵世贵、刘本源、侯继先、张守道;百户官刘朝卿、刘悦、田守正、王好善、强忠武、王尔祉;把总官郝国忠、申锡,他们都为保卫城池而壮烈牺牲了。

吕应蛟,保定右卫人,曾经担任密云副总兵,后来告老还乡。敌人来犯的时候,总监正化知道他的才能,请他一起守城,日夜并肩作战。城破之后,他与十多个敌人短兵相接,英勇搏斗,最终战死。

张罗俊,字元美,清苑人。他父亲张纯臣,是武进士出身,官至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张纯臣有六个儿子:罗俊、罗彦、罗士、罗善、罗喆、罗辅。

张罗俊娶了个盲妻,一辈子都没有纳妾。他的弟弟张罗彦,字仲美,崇祯二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吏部文选郎中。当时杨嗣昌多次借用封疆大吏的事情,启用一些奸邪小人,张罗彦多次进行驳正。皇帝怀疑吏部徇私舞弊,锦衣卫经常在吏部衙门里搜查,很多官员因此受罚,唯独张罗彦没有受到牵连。他任期满后,升迁为光禄少卿,后来却被诬陷罢官回家。张罗俊在崇祯十六年秋天考中进士,他的弟弟张罗辅也在同一年考中武进士。而张罗彦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塞外,学习兵事。他最初担任行人,奉命出使后回到家乡,正赶上家乡三次遭遇战乱,他协助地方官守卫城池,三次立下战功。给事中时敏奉命经过他的地方,半夜想进城,张罗彦不让他进。时敏弹劾他擅自关闭城门,张罗彦上疏辩解,皇帝没有追究此事。

二月十七,贼寇逼近京城,大家都在商量怎么防守。罗彦兄弟和同知邵宗元等人歃血为盟,发誓要誓死保卫城池。“生死与共,寸步不让!”

总兵官马岱去见罗彦,说:“敌人兵分两路,一路从固关进攻,一路直奔河间。我打算带兵去蠡县堵住他们的进攻路线,我先杀了我的妻儿老小再去,城池的防守就全靠你们了。”罗彦答应了。第二天一大早,马岱果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十一人,然后率领军队出发了。罗彦他们组织了两千乡兵,分守城墙。罗俊守东城,罗彦守西北,罗辅带兵游击。城里的粮草不够,罗彦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来补充。

敌人派骑兵来劝降,罗俊看着手下的人说:“想投降的,就拿我的脑袋去!” 这时,卫指挥刘忠嗣拔出剑来,大声说道:“谁不跟着张氏兄弟死守,就试试这把剑!”他怒目而视,手指着天空,听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愤怒,士气更加高涨,守城更加坚固,敌人不得不退兵。

后来,听到京城失守的消息,大家都哭了起来,面向北方叩拜,然后又一起拜祭之前立下的盟誓。“国破家亡,痛心疾首啊!” 可是敌人攻城更加猛烈了,城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意见。罗彦对邵宗元说:“老百姓见识短浅,不给他们鼓舞一下大义,士气就提不起来。”于是,他让人把一枚崇祯通宝挂在脖子上,以此来表示效忠朝廷的决心。

敌人知道罗彦是这次防守的主谋,大声叫骂他的名字,还射来书信劝降,但罗彦根本不理睬。敌人死伤很多,却更加卖力地进攻。李建泰的亲兵里应外合,城池最终失守了。罗俊仍然拿着刀砍杀敌人,刀掉了以后,他就用双手抱住敌人,咬着敌人的耳朵,嘴里全是血。敌人越来越多,罗俊大喊:“我是进士张罗俊!”然后壮烈牺牲。

罗彦看到敌人攻进城里,赶紧回家,在墙上写下自己的官职和姓名,然后上吊自尽;他的儿子罗晋和罗俊的儿子罗伸一起投井自杀。 “壮士断腕,视死如归!”

罗善,字舜卿,是个读书人,帮着两个哥哥守城。眼看城就要破了,两个哥哥劝他别死了,罗善却说:“有忠于国家的臣子,怎么能没有忠于国家的士子呢!”他妻子高氏带着三个女儿跳井自尽,罗善也跳进了另一口井自杀。罗辅力气大,箭法好,白天黑夜都在城墙上守着,百发百中,射死了不少敌人。城破之后,他和罗俊想冲出包围圈逃跑,罗俊不肯走,罗辅就一边射杀敌人,一边掩护他。箭射完了,就拿着短兵器继续杀敌,最后战死。

张家兄弟六个人,罗士早些年就去世了,他的妻子高氏守节十七年,最后上吊自杀了。只有罗喆从水门逃了出来,他的妻子王氏却悬梁自尽了。罗俊的伯母李氏骂死在贼人手里。罗彦的妻子赵氏,还有两个妾室宋氏和钱氏,以及罗俊的妻子师氏,在城被围困的时候,都坐在井边等待。贼兵攻进城里,她们都跟着罗彦跳井自尽了,只有赵氏没沉下去,家人把她捞了上来。罗辅的妻子白氏当时在她娘家,听说变故后想自杀,被家人拦住了,骗她说去打水,然后把小女儿先推了下去,她随后也跳了下去。罗俊的两个孙子,罗震的妻子徐氏和罗巽的妻子刘氏,也跳井自尽了,这一家子一共死了二十三个人。

金毓峒,字稚鹤,是保定卫人,他父亲金铨是户部员外郎。金毓峒在崇祯七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中书舍人的职位。崇祯十四年,他直接向皇帝陈述漕运的情况,皇帝很满意,就把他提拔为御史。他在奏疏里批评兵部尚书陈新甲无能误国,户部尚书李待问年老体弱,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还建议皇帝发布恩旨,从十五年开始,减轻苛捐杂税,让全国焕然一新。他还谈到“复社案”,说那些人都躲在暗处,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就引发大祸。皇帝大多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他出巡陕西。当时孙传庭在关中练兵,老百姓受不了日夜不停的征调,都盼着出兵打仗,皇帝也多次下诏催促。但金毓峒却认为将士们骄横跋扈,还不能轻举妄动,上疏反对。皇帝没听他的,结果军队果然打了败仗。

十六年冬天,我的任期到了,刚一出使地界,就听说贼寇攻破了关口。我赶紧返回朝邑,先得把上级将领们的功过罪责查清楚再走。

第二年三月,皇上召我进京面圣,命令我监督李建泰的军队。我火速赶往山西,到了保定,敌人的骑兵已经逼近城下,于是就和邵宗元他们一起守城。我负责西城防务,拿出家里一千多两银子犒劳士兵,我妻子王氏也把自己的首饰都拿出来支援。京城变乱的消息传来了,贼寇射来书信劝降,很多士兵开始动摇。我大声呵斥道:“现在正是为皇上和父母报仇雪恨的时候,谁敢有异议,就杀无赦!” 我挂出银牌,号召击杀敌人的士兵可以自行领取赏赐。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打死了很多贼寇。

城破之后,一个贼兵把我拉去见他们的头领,一边骂一边把我拖着走,走到一口井边。我趁机把贼兵推倒在地,然后自己跳井自尽了。我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自缢身亡。

我的侄子金振孙,是个很勇敢的人,他凭借武举人的身份协助守城。城破时,大家都逃散了,只有他孤身一人站在城墙上,大声喊道:“我就是金振孙,前几天杀了好几个贼寇头目的人!” 一群贼兵把他碎尸万段了。振孙的哥哥金肖孙、弟媳陈氏和侍女桂春也一起投井自尽了。肖孙偷偷藏起了我的两个儿子,被贼兵毒打得遍体鳞伤,始终不肯说出孩子在哪儿,最终保全了我的两个孩子。

韩东明,邠州知州,还有武进士陈国政,他们一起守城,最后都殉难了,跳井自尽。平凉通判张维纲,举人张尔翚、孙从范,也都宁死不屈。举人高经,带着母亲逃难,路上遇到贼人,他请求放了母亲,母亲得救了,但他自己却被抓了,趁机跳水自尽了。贡生郭鸣世当时卧病在床,听说城破了,赶紧穿好衣服,端正地坐着等死。贼兵来了,他拿起棍子奋力反抗,最后战死了。举人王之珽,在城破的前一天,还设宴款待家人,一直喝到天亮。城破后,他和妻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起跳井自尽。还有韩枫、何一中、杜日芳、王法等二十九个秀才,以及刘宗向、田仰名、刘自重等二十个平民百姓,有的上吊,有的投水,有的被杀害,他们都宁死不屈。一百十五位妇女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忠贞节义。另外,都给事中尹洗、举人刘会昌、贡生王联芳,在城破后的第二天被贼兵抓获,也都宁死不屈。贼兵把他们的头颅高高地挂在竿子上,写着“据城抗节,恶官逆子”几个字。看到这一幕的人,都忍不住哭泣。

汤文琼,字兆鳌,是石埭人。他在京城教书,看到国家大事一天不如一天,多次向朝廷进献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京城沦陷后,他悲愤地对朋友说:“我虽然只是个平民百姓,难道就不是大明的臣子吗?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贼人杀害皇帝,篡夺江山呢?”于是,他在衣襟上写道:“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然后上吊自杀了。福王时期,给事中熊汝霖上疏说:“北都沦陷,我从南边来的人那里打听到,魏藻德是第一个向叛军投降的,梁兆阳、杨观光、何瑞徵是第一个为叛军献计献策的,其他人也都向叛军屈服,只求保全性命。而汤文琼,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却能够如此抗志捐生,光照日月。贼人听说他衣带上的话,就把责任推到陈演身上,把陈演斩首示众了。汤文琼虽然只是个平民百姓,却能以死报国,贼人还如此重视他,却没及时表彰他,这怎么才能慰藉忠魂,激励臣子呢?”于是,朝廷追赠他中书舍人,并在旌忠祠祭祀他。

话说当时在京城里,那些穿着粗布衣服却很有节操的人,还有范箴听、杨铉、李梦禧、张世禧这些人。福王建立政权后,天下大乱,情况更加糟糕,而且很多事情我都没亲眼所见,所以记载得也不全面。

范箴听,为人正直,很有义气。高攀龙在京城讲学的时候,就在他那里学习。魏国公徐允祯把他请去做家里的宾客,范箴听经常劝谏他。徐允祯有时候对其他客人态度傲慢,但范箴听来了,他就立刻收敛起傲慢的神情。后来贼寇攻入京城,范箴听准备了一口棺材,躺在里面绝食七天而死。杨铉,擅长画画。京城沦陷后,他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投井自尽了。李梦禧,是个有志节的人,他和妻子杜氏、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丫鬟一起上吊自杀了。张世禧,是个读书人,也和他的两个儿子张懋赏、张懋官一起上吊自杀了。

还听说有个姓周的人,悲愤交加,捶胸顿足,吐了好几升血而死。柏乡人郝奇遇,住在京城,听说变故发生后,对妻子说:“我想死节,你能做到吗?”妻子说:“能。”于是郝奇遇先自杀身亡。妻子料理完后事,也服药自尽了。

许琰,字玉仲,是吴县人。从小就特别孝顺,曾经割破自己的胳膊来治疗父亲的疾病。他读书的时候,为人磊落,性格不受拘束。听说京城沦陷,皇帝为国捐躯后,他悲痛欲绝,发誓要举起义兵讨伐叛贼。于是他跑去告诉乡里的名流绅士们,但都没人响应。端午节那天,他去朋友家喝酒,许琰猛地把酒杯扔在地上,大声斥责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竟然还像平时一样喝酒作乐!”说完拂袖而去。

后来,大家在明伦堂聚集哭泣,许琰拄着拐杖,捶胸顿足,放声痛哭,表达了他极度的悲痛。御史去文庙祭祀,还穿着吉服,许琰带领众学生指责御史不顾大义,御史吓得脸色发白,连忙道歉离开了。等到南方朝廷颁布了监国诏书,而皇帝殉国的诏书却还没下来,许琰更加愤怒悲痛,跑到古庙想要自杀,被人救了下来。之后,他又走到胥门,跳进河里自杀,幸亏潞王正好路过,把他救了上来。潞王询问原因后,叹息了很久。认识许琰的人把他扶回家,家人日夜守护着他,不让他死,但他绝食不吃东西。

不久,皇帝殉国的诏书终于到了,许琰就在庭院里叩头痛哭,一句话也不说,最终在六月三日去世了。乡里的人私下里给他谥号为“潜忠先生”,南方朝廷追赠他为《五经》博士,并在旌忠祠祭祀他。

当时,除了许琰,还有很多读书人为了大义而殉国,比如在京城有曹肃、蔺卫卿、周谠、李汝翼;大同有李若葵;金坛有王明灏;丹阳有王介休;鸡泽有殷渊;肥乡有宋汤齐、郭珩、王拱辰。

曹肃,他的曾祖父曹登曾经做过甘肃巡抚。京城沦陷后,曹肃和他的祖母姜氏、母亲张氏、嫂子李氏以及弟弟曹持敏、妹妹曹持顺、弟媳邓氏一起自缢身亡。蔺卫卿只有一个幼女,他把女儿托付给朋友后,也自缢身亡。周谠被抓后,痛骂叛贼,宁死不屈。李汝翼是布政使李本纬的儿子,他也痛骂叛贼,被磔刑处死。李若葵和他的亲属九个人一起自缢身亡,并在遗书上题写“一门完节”。王明灏听说变故后,日夜痛哭,家人劝慰他,但他偷偷跑到了二十里外,投水自尽。王介休绝食七天而死。

渊,字仲弘,他老爸叫大白,是当官的,官职是监军副使,后来被杨嗣昌给杀了。渊这小子,天生一股子傲气,从小跟着他爹在军营里混,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直想着要报仇呢。后来贼寇攻破了鸡泽,他就想着拉起队伍反抗。结果没多久就听说京城丢了,他和黄祐等几个读书人一起痛哭流涕地办了丧事,然后就联合山里的壮士,准备杀掉那些贼寇安插的官吏。他假装奉伪政权的命令,把秦植给唬得落荒而逃,然后就进了城,一路哭着祭奠,那义愤填膺的样子,声势震动四方。可惜啊,被小人暗算给害死了,远近的人都为他惋惜。汤齐、珩、拱辰这几个也起兵反抗贼寇,结果都被贼将张汝行给杀了。

王乔栋是雄县人,考中了进士,做了朝邑县令。县里有个叫王之寀的,是魏忠贤那伙人的眼中钉,被魏忠贤的人诬告贪污,然后派王乔栋严查。王乔栋看不下去,把县库的印章一封,直接走了。巡抚大人一听,火冒三丈,要弹劾他。结果县里的老百姓都涌到衙门前喊叫,这才作罢。崇祯皇帝登基后,王乔栋被提拔为顺天府教授,后来一路升迁,做到湖广参政。那时候楚地大乱,很多地方官员都跑路了,王乔栋一个人管着好几个地方的事务。乙酉年夏天,李自成占领了武昌,王乔栋当时驻守在兴国州。城池被攻破后,他在城楼上自尽了。

张继孟,字伯功,是扶风人,万历年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潍县县令。天启三年,他被提升为南京御史,还没上任呢,就上奏朝廷,提出了六条边防建议,最后还说自己因为得罪了权贵,在南京御史台受排挤,根本没法秉公办事,应该严禁官员收受贿赂。皇帝让他说明具体情况,张继孟就根据一些传闻作了回答,结果被皇帝训斥了一顿。左都御史赵南星说:“现在朝廷重用进士,轻视举荐上来的官员;重用京官,轻视外官;重用北方的言官,轻视南方的言官。请陛下借张继孟这件事,考虑一下这种偏颇的弊端,下令吏部努力纠正,对用人会有好处。”于是那些嫉妒张继孟的人,都把他指认为东林党。后来因为他不肯建魏忠贤的祠堂,被斥为邪党,罢官回家。崇祯二年,他又被起复,重新当官,然后上奏朝廷说:……

我最近看到王永光那个老家伙上奏的折子,真是胡说八道,句句都是错的!他说惠世扬等人是“借题发挥”,这根本就是无中生有!惠世扬和杨涟、左光斗他们是一伙儿的,只是没一起死而已。杨涟、左光斗的事儿已经定论了,惠世扬后来才公开发表意见,怎么能说他是借题发挥呢?这第一点就错了!

他还说高捷、史褷揭露奸臣有功,应该优先处理。高捷、史褷弹劾刘鸿训,是为了给杨维垣他们报仇。刘鸿训当权时,就只干了这一件让人痛快的事儿。后来他因为受贿获罪,可不是高捷、史褷弹劾的。现在把打击奸臣的人说成是包庇奸臣,这第二点又错了!

他又说,大臣们拥戴的是钱谦益、李腾芳、孙慎行。钱谦益的事儿,皇上您也清楚得很。至于李腾芳、孙慎行,那可是天下人都服气的。当初推举他们的时候,王永光自己还参与其中呢!现在却把大家的共识说成是拥戴,这第三点也错了!

他还说,要让大臣们减少党派斗争。照他这么说,部里议论张文熙等几十个人,算不算减少党派斗争?结果皇上您还严厉追究他们的罪责,这不是反而加剧了党派斗争吗?这第四点也错了!

再说,王永光自己之前被御史李应升弹劾过,现在又被御史马孟正、徐尚勋等人弹劾。而当初推荐他的人,有崔呈秀、徐大化,现在又有霍维华、杨维垣、张文熙,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目了然了!

后来他又弹劾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贪污,皇上您没采纳。王永光心里很不爽,被外放到广西当知府。那里的土司普名声长期作乱,没被平定。王永光设计毒死了普名声,那边才安定下来。后来他升迁到浙江盐运使,跟盐务官员崔璘闹翻了,被贬到保宁当知府。不久又升任副使,巡视川西。

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攻打成都,王永光跟陈其赤、张孔教、郑安民、方尧相等人一起协助巡抚龙文光防守,结果城破被俘。张献忠称帝,想让这些人当官。王永光等人不肯屈服,最后都被张献忠杀害了,他的妻子贾氏也跟着殉节了。

话说这个人啊,叫石文,字赤,是崇仁人,崇祯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上了兵备副使,管着成都。成都城破了,他跳进了百花潭自杀了,他家跟着一起死的有四十多口人。

再来说说孔教,字鲁生,是会稽人,乡试考中了举人。后来在四川当了佥事,最后也死节不屈。他儿子孔以衡呢,带着他母亲四处躲藏,藏得特别隐蔽,不让别人知道。一年多以后,他母亲去了孔以衡的书房,看到了兵备副使周梦尹写的那份请求给孔教追赠荣誉的奏疏,当时就昏过去了,醒过来后指着孔以衡骂道:“你父亲死了两年了,我还活着,让我怎么有脸去见你父亲!”说完就拿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自杀了。还有个叫安民的,浙江贡生,在四川当了左长史。成都城被围的时候,他负责守卫南城,城破了,他也没屈服,死了。

尧相,字绍虞,是黄冈人,在成都当同知,负责军队的纪律和军需。当时军队的粮草不够,他哭着去求蜀王,蜀王不同意,他就自己跳进池塘里自杀了,想以此来保全大家。第二天,城破了,他在万里桥下被杀了。总兵刘佳胤也尽忠殉国了。

刘士斗,字瞻甫,南海人,崇祯四年考中了进士。他先是在太仓当知州,政绩很好。后来因为得罪了上司,被贬到江西当按察司知事,后来又升迁到成都当推官。崇祯十六年,御史刘之勃推荐他当建昌兵备佥事。第二年八月,贼兵要打进来了,刘之勃催促他赶紧上任。刘士斗说:“安危生死,都是大家的事,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成都城破了,他被抓住了,他看到刘之勃跟张献忠说话,就大声喊:“这是个贼!您千万不能向他屈服!”张献忠一听就火了,下令把刘士斗拖出去杀掉。刘士斗临死前还回头看着刘之勃,又说了一遍刚才的话,然后就被杀了。

沈云祚,字子凌,是太仓人,崇祯十三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华阳县令。当时有个坏人,是摇、黄二贼的眼线,沈云祚设计抓住了他,把他杀了。后来张献忠的军队攻破了夔门,成都城里的人都很害怕,沈云祚赶紧去见蜀王,给他出了个防守的策略,可是蜀王没听。听说蜀王跑到渌贤去了,沈云祚又去找他,说:“成都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王府里却堆满了金银财宝,现在不赶紧招募士兵杀敌,等城池丢了,谁来保护您啊?”他跟蜀王说了半天,蜀王还是不听。等张献忠的军队逼近成都城的时候,蜀王才肯拿出钱来资助军队,但这已经来不及了。城破了之后,张献忠想利用沈云祚,把他关在大慈寺里,还派他的手下送饭给他,用刀逼他投降,沈云祚宁死不屈,最后被杀害了。

王励精,是蒲城人,崇祯年间,他通过选拔考试当上了广西府通判,为人仁慈,很擅长断案。那年闹饥荒,他把自己的腰带上的银子都换成了粮食,还低价卖给老百姓。富人们听说后,都争着拿出粮食来卖,粮食价格一下子就稳定下来了。后来他升迁为崇庆知州,做了很多好事。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陷成都,城里的人全都吓得四处逃窜。王励精穿着官服,先朝北拜了拜,又朝西拜了拜父母,然后镇定地拿起笔,在墙上写下“国成仁取义”四个字,爬上楼,把锋利的刀子绑在柱子上,又在楼下放好火药,然后平静地坐在那里等死。很快他就听到张献忠的军队渡过江来了,立刻让人点火,火药爆炸了,他被刀子刺穿了胸膛而死。张献忠很佩服他的忠义,把他安葬了。他写下的字迹,过了二十多年还跟新写的一样,用水洗也洗不掉。二十多年后,当地百姓为他建了一座祠堂祭祀他,祭祀刚结束,祠堂的墙壁就倒塌了,附近的人都觉得很神奇。

首先,十三年前土匪攻打仁寿县,县令刘三策死守城池,城破后宁死不屈,后来被追赠为尚宝司丞。后来仁寿县又失守了,县令顾绳贻遇害。土匪攻陷郫县后,主簿赵嘉炜坚守都江堰,土匪想诱降他,但他坚决不从,最后投江自尽。绵竹县失守时,典史卜大经和他的仆人一起上吊自杀了,乡官刁化神也死了。其他的像荣县知县秦民汤、蒲田知县朱蕴罗、兴文知县艾吾鼎、南部知县郑梦眉、中江教谕兼任剑州事务的单之宾,都壮烈牺牲了。郑梦眉夫妇一起上吊自杀;朱蕴罗、艾吾鼎全家都被杀害了。

朱奉钅尹是皇室宗亲,他从进士做起,后来当了御史,多次上疏弹劾督师丁启睿,当时很受人称赞。后来他回到家乡居住,也遭遇了不幸。

尹伸,字子求,是宜宾人。万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先是被任命为承天府推官。后来多次升迁,先后担任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陕西提学副使、苏松兵备参政。他为人清廉刚正,从不阿谀奉承,三次都因为正直而辞职。天启年间,他又被起用,担任贵州威清道分守道员。贵阳城解围后,巡抚王三善打算深入敌后,尹伸很支持他,还监军西征。后来王三善战败身亡,尹伸突出重围回到朝廷,被革职,带着罪名去抗击土匪。四年后,土匪围攻普安,尹伸前去支援,土匪撤兵后,他就驻扎在那里。土匪再次来攻,他率领参将范邦雄打败了土匪,一直追击到三岔河。总督蔡复一上报了他的功劳,免除了他的罪责,只是降了一级继续任职。崇祯五年,他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因为没能抵挡住流寇,被罢官回家。尹伸走到哪里都和上司闹矛盾,但是他待人始终如一,讲义气,擅长诗歌和书法,每天都要练习楷书五百字,寒暑不辍。张献忠攻陷叙州后,尹伸躲在山中,被搜了出来,他破口大骂,不肯投降。张献忠很欣赏他的名声,没有杀他。到了成都,他骂得更厉害了,最后被张献忠下令杀害。福王朱由崧称帝后,想追封他为太常卿,但他已经死了。

四川的士大夫们,有不少人在这次战乱中为国捐躯。在成都,有云南按察使庄祖诰;在广元,有户科给事中吴宇英;在资县,有工部主事蔡如蕙;在郫县,还有举人江腾龙。而安岳进士王起峨和渠县礼部员外郎李含乙,都曾组织义军抗击叛贼,可惜最终战败牺牲了。

高其勋,字懋功,最初继承父亲的千户职位,后来参加武乡试,在黔国公的军队里担任中军。当吾必奎叛乱时,他被提升为参将,负责守卫武定。沙定洲再次叛乱时,率兵来攻打武定。高其勋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最终失守,他衣冠整齐地向北叩拜后,服毒自尽了。

当时有个叫陈正的人,祖上是大理卫指挥使,但他还没继承官职。沙定洲的叛军攻陷城池时,他带领大家在巷子里作战,亲手斩杀了几个叛贼后壮烈牺牲。

王承宪,继承祖上的职位担任楚雄卫指挥使,后来升任游击,是副使杨畏的先锋。沙定洲的叛军来攻打时,所有的防御措施都是他一手准备的,杨畏非常倚重他。叛军撤退后又来进攻,王承宪和土官那龠等人一起出城冲击敌军,叛军都被打得溃不成军,但他很快就被流矢射中,英勇牺牲了。他的弟弟王承瑱也奋勇作战,战死沙场,全军覆没。

叛军攻打大理时,太和县丞王士杰协助上官全力抵抗,城池失守后,他死在了城墙上。和他一起殉难的还有大理府教授段见锦、经历杨明盛和他儿子,以及司狱魏崇治。而前任永昌府同知萧时显,因为道路阻塞,滞留在大理,最终也自尽了。

与他们一起殉难的士人还有:举人高拱极投池自尽;杨士俊与其母亲、妻子、妹妹一起自焚而死。诸生尹梦旗、尹梦符、冯大成则倡导义举,协助守城,痛骂叛贼而死;杨宪则和妻子、女儿、儿媳、侄女、孙女、弟媳一家老小全部自焚殉难,只有杨宪的孙子死后又复活了,而他的妻子却最终没能活下来。人们都说太和的节义之风特别盛行。

单国祚,会稽人,担任通海典史。城池失守后,他握着印章坐在堂上,痛骂叛贼,最终被杀害,死时印章还握在手中。当地人把他葬在了诸葛山下。

张耀,字融我,是陕西三原人。明万历年间,他考中了乡试。后来做了闻喜县令,他很慈爱地爱护百姓,老百姓还为他立了祠堂。到了明崇祯年间,他官至贵州布政使。张献忠死了以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带着军队跑到贵州来。张耀赶紧跟巡抚说,请求调兵遣民防守,但巡抚觉得兵力悬殊,很难打赢,就犹豫了。没过多久,贼兵就杀到了,张耀带着家人一起上城墙抵抗。城破被俘后,贼帅跟张耀都是陕西人,就劝他说:“你要是投降,我一定让你当宰相!”张耀又生气又骂,坚决不屈服。贼兵又抓了他的小妾,对他说:“投降就能保全全家性命!”张耀骂得更厉害了,结果贼兵把他和他的全家十三口都杀了。当时,乡里的官员吴子骐、刘琯、杨元瀛等人也率领乡兵跟贼兵作战,但贼兵越来越多,他们战败被俘,也都宁死不屈。

吴子骐,字九逵,是贵州贵阳人。明万历年间,他考中了乡试,后来做了兴宁县令。明天启年间,安邦彦围攻贵阳,吴子骐因为母亲在城里,就慌慌张张地丢下官职回家了。明崇祯十年,蛮贼阿乌谜叛乱,攻破了大方城,赶走了守将。总督朱燮元让吴子骐去六广(指六广总督衙门),写信召集各路兵马,跟他们说明利害关系,结果大家都请求投降。朱燮元把吴子骐的功劳上报朝廷,朝廷下旨嘉奖了他。刘琯是户部主事,杨元瀛是府同知,他们都是家乡举荐的官员。跟他们同时期的还有谭先哲,他是平坝卫人,和吴子骐是同一年考中的举人,后来做了户部郎中。贼兵攻破了他们的城池,他和乡里人石声和都全家殉难了。石声和,明天启年间考中乡试,官至宁前兵备参议。

有个叫顾人龙的人,是定番州人,曾经做过官,后来辞官回家。流贼来犯的时候,他带领乡亲们抵抗,杀死了很多贼兵。城破之后,他痛骂贼兵而死。孙可望攻打安平的时候,佥事曾益也带领大家抵抗,城破后战死了。

曾异撰,是荣昌人。乡试考中了,后来做了永宁州知州。当时可望的军队已经攻陷了贵州,眼看就要长驱直入云南了。曾异撰和他的朋友,江津进士程玉成、贡生龚茂勋商量说:“咱们永宁州占据着盘江的险要地势,控制着云南和贵州,要是放弃不守,那事情就太糟糕了!”于是他们就集合大家一起登上城墙防守。后来城池失守了,曾异撰自焚而死。

米寿图,是宛平人。崇祯年间,他考中举人后做了新乡县令。当时土匪来犯,其他官员和百姓都吓得逃跑了,只有他带领大家奋勇抵抗,斩杀了1200多名土匪。因为他政绩突出,被朝廷征召,做了南京御史。崇祯十五年四月,他极力弹劾监军张若骐,说:“张若骐根本不懂军事,却巴结杨嗣昌,所以从刑部调到了兵部。督臣洪承畴孤军深入敌境,张若骐却随意指挥,把边疆大事当成儿戏。他虚报战功,升官到光禄卿,欺骗皇上,还依靠他的老乡谢升在朝廷里为他撑腰。谢升是个奸险小人,如果不把张若骐和谢升一起斩首,怎么能够慰藉皇上的在天之灵呢?”当时很多大臣也都在弹劾张若骐,结果张若骐被判处死刑,谢升也被革职。早些时候,杨嗣昌提倡练兵,扰民非常厉害。米寿图上书列举了十个危害,还说:“以前督抚大多是用京官担任,现在边疆不安宁,遇到京官就争着抢着要当,遇到地方官就推辞躲避,应该严格甄别,内外兼顾选拔人才。”他还弹劾了偏沅巡抚陈睿谟和广西巡抚林贽贪污受贿。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崇祯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即位,马士英推荐阮大铖,米寿图又上书弹劾他们。七月,米寿图奉命去四川巡按。当时四川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张献忠占领了,朝廷命令吏部挑选能胜任监司和守令职务的人员,跟随米寿图西行。米寿图到了四川后,就和督师王应熊、总督樊一蘅等人联系各路将领,号召各地民众,逐渐收复了四川南部的州县。唐王朱聿键即位后,米寿图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清顺治四年,张献忠的余党孙可望等人攻陷了贵阳,米寿图逃到了沅州。十一月,沅州也被攻陷了,米寿图战死。

耿廷箓,是临安河西人。天启四年乡试考中了。崇祯年间,他当上了耀州知州,政绩很好,名声在外。崇祯十五年夏天,他上书皇帝,谈论当时的政事,说:“与其将领多,不如将领优秀;与其兵力多,不如兵力精练;与其军饷多,不如军饷管理严格。”他还说:“大臣们应该忘记个人恩怨,要注重廉洁和羞耻之心。小的怨恨一定要报复,为什么不把更大的力量用在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元凶身上呢?私人的恩情一定要报答,为什么不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身上呢?”皇帝很欣赏他的意见,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耿廷箓升迁为山西佥事,后来又调任宣府军监军。崇祯十七年,北京城沦陷了,他就逃到了南都(南京)。十一月,因为张献忠在四川作乱,朝廷任命他加官为太仆少卿,前往云南监视沙定洲的军队,然后从建昌进入四川讨伐张献忠。第二年三月,四川巡抚马乾被罢免,朝廷就任命耿廷箓为右佥都御史,接替马乾的职位。但他还没去赴任,沙定洲就发生了叛乱,四川全境也都失守了,所以他也就没有前往四川。后来,李定国率兵洗劫临安,路过河西,耿廷箓听说后,投水自尽了。他的妻子杨氏被俘虏,也宁死不屈。

马乾是昆明人。崇祯六年乡试考中。他当上了四川广安知州。夔州告急,巡抚邵捷春命令马乾代理府事。张献忠率兵围攻广安二十多天,马乾坚守不降。督师杨嗣昌的军队赶到后,包围才解除了。马乾升迁为川东兵备佥事。成都沦陷,巡抚龙文光战死,四川百姓都推举马乾代理巡抚。张献忠的军队攻陷了重庆,留下刘廷举镇守。马乾击败了刘廷举,收复了重庆。督师王应熊弹劾马乾贪污淫掠,革职查办。正赶上四川大乱,朝廷的诏令没有送到,马乾还是照常办事。他于是向各地发布文告,号召大家一起抗击张献忠。刘廷举战败逃走后,张献忠派刘文秀等人率领几万大军来攻打,马乾坚守城池。曾英等人的援军赶到,张献忠的军队被打败了,退回去了。等到张献忠死后,他的部下孙可望等人南逃,清军追到重庆,马乾战败身亡。

席上珍,是姚安人。崇祯年间,乡试考中了秀才。他为人正直,重情重义。听说孙可望、李定国他们打进了云南,他和姚州知州何思、大姚举人金世鼎一起,死守姚安城。孙可望派张虎攻打,城池失守了,金世鼎自杀殉国,席上珍和何思被俘虏带到了昆明。孙可望呵斥他们,席上珍大声说:“我可是大明朝的忠臣,怎么可能向你们屈服!”孙可望大怒,下令把席上珍拉出去斩了。席上珍临死前还破口大骂,最后被凌迟处死。何思也同样宁死不屈。

孔师程,是昆明人,因为办事能力强而当了官。这时候,他联合晋宁、呈贡等州县,起兵反抗叛军。李定国率领大军迅速赶到,孔师程逃跑了,晋宁知州石阡冷阳春、呈贡知县嘉兴夏祖训都战死了。晋宁举人段伯美,还有几个秀才余继善、耿希哲,帮助冷阳春守城,也都壮烈牺牲了。叛军攻陷了富民县,贡生李开芳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一起投井自尽。李开芳逃到松花坝后自缢身亡,他的朋友王朝贺埋葬了他之后,也自杀了。在职的知县陈昌裔不肯接受伪职,被叛军打死。

楚雄举人杜天祯,一开始协助杨畏知抵抗沙匪,屡立战功。后来杨畏知带兵攻打孙可望失败了,杜天祯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自杀了。临安城被攻破后,进士廖履亨投水自尽。

徐道兴,是睢州人。崇祯朝快结束的时候,他在云南当了个都司经历,后来代理师宗州知州,为人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孙可望他们攻进云南,打下了曲靖。当时巡按御史罗国瓛正在那里巡视,他和曲靖知府焦润生都被抓了。孙可望想劝降他们,罗国瓛宁死不屈,被押到昆明后自焚而死。焦润生也一样,宁死不降。

徐道兴看到贼兵逼近,就召集百姓开会,跟大家说:“咱们人少力量弱,打不过贼兵,我死是应该的。你们赶紧逃命吧!”老百姓都请求和他一起走,徐道兴大声说:“做官的,就得为这块地方负责到死,我哪儿也不去!”百姓们都哭着离开了。他只留下一个仆人,拿出两锭俸禄银子给他,说:“一锭给你,一锭用来给我买棺材下葬。”仆人哭着喊着要和他一起死,徐道兴说:“你死了,谁来收我的尸?”仆人磕头哭泣后才离开。

贼兵进到衙门,要他出来迎接他们的将领。徐道兴破口大骂,还拿起酒杯砸过去,一直骂个不停,最后被杀害了。

罗国瓛是嘉定州人,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焦润生,是翰林院修撰。同时,还有个叫张朝纲的,是广通人,本来是贡生,后来被任命为浑源州同知,后来辞职回家了。孙可望的军队到了之后,他和妻子冯氏一起上吊自杀了,他的儿子张耀,是秀才,等把父亲安葬好后,也上吊自杀了。

刘廷标,字霞起,是上杭人;王运开,字子朗,是夹江人。刘廷标先是从贡生做起,后来当上了永昌府的通判;王运开乡试考中了举人,被任命为永昌推官。

沙定洲造反了,黔国公沐天波逃到了永昌。后来孙可望他们打进了云南,派人给沐天波写信,让他投降。那时候王运开代理着永昌监司的职务,刘廷标代理着永昌府的职务,正带兵在澜沧驻守呢。沐天波想派儿子去送礼求和,并让使者拿着官印去跟刘廷标和王运开商量。可这俩人铁骨铮铮,坚决不接受,分别派家人快马加鞭地跑去腾越报信。

永昌的百姓听说贼兵来了,要杀要抢,吓得哇哇大哭,求王运开赶紧投降,免得遭殃。王运开不同意,安慰他们;接着百姓又去找刘廷标,刘廷标也不同意,大家哭得更厉害了。刘廷标甚至拿出了毒酒,准备喝下去,这才让大家散了。

俩人私下里说:“老百姓都这样了,我们俩只有死才能保全清白啊!”当天晚上,王运开先自杀了。刘廷标听说后说:“我年纪比他大,应该我先死,王兄却抢在我前面了!”于是他洗了个澡,写了三首诗,也自杀了。

他们两家的子弟从腾越赶回来奔丧,安葬完之后又回去了。孙可望他们很敬佩两位官员的忠义,想找他们的后代,听说王运开的弟弟王运闳不错,就把他聘用了。王运闳走到潞江的时候,跟仆人说:“我和我哥哥的命运可真是大相径庭啊!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骨灰收好,和我哥哥合葬在一起吧!”说完就跳进江里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