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和友爱兄弟姐妹,虽然说是人的天性,但难道不是靠教育和教化吗?自从圣贤的道理阐明之后,那些英明的君主都非常重视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推崇仁义道德、敦厚人伦作为首要任务。表彰奖励的典章制度,遍布于乡村城镇,甚至连最偏僻的小巷都覆盖到了。即使是平民百姓,夫妻,以及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只要在家里表现得孝顺和友爱,他们的好名声就能传到朝廷。看看那些至情至性的人,他们感动天地,感动了神灵,水火都伤不了他们,猛兽也伤害不了他们,山川也阻挡不了他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流传,他们的行为将永远被后世铭记,足以扶持道义,教化世俗,社会纲常因此而不会泯灭,社会风气因此而得以维持。所以君子们推崇这种行为,帝王将相也把它放在首位。即使遇到法律不公正,有人想报仇雪恨,或者遇到灾荒盗贼,流离失所,他们也誓死不改变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对刀刃也毫不畏惧。这种情况,是官吏的失职,是统治者的过错,作为上位者,应该为此感到悲痛。所以史书上记载忠孝义烈的事迹,好像怕记载得不够多似的,这不仅是为了展现那些隐没的光辉,也是为了观察社会的变化,警示后世。

明朝太祖朱元璋下令举荐孝顺、友爱兄弟姐妹、勤于耕作的人,又命令府州县的官员用隆重的礼仪把孝廉之士送往京城。百官的父母去世,不用等朝廷的批准,就可以回家奔丧。那些割股疗伤、卧冰求鱼的故事,都被禁止再发生。之后,每当国家恩泽遍及天下的时候,朝廷就会下诏书表彰这些孝子。各级官府向礼部推荐需要表彰的人,每年都有,多的时候十几个。激励和劝导的措施,已经非常完善了。明朝实录里记载的这些事迹,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叙述,我现在选取其中最突出的,编成传记。我参考《唐书》的例子,按照姓氏排列如下:

洪武年间,好多人孝顺父母的事迹都传颂一时啊!有的千里迢迢去寻亲,有的守孝三年,有的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就伤心过度而死,有的甚至背着父母的遗骨回家乡。比如丽水人祝昆,上元县的徐真童和李某的女儿,龙江卫的丁歪头,怀宁的曹镛和他的妻子王氏,徐州的王僧儿,广德的姚观寿,广武卫的陈礼关,桃源的张注,江浦的张二女胜奴,上海的沈德,溧阳的史以仁,丹徒的唐川,邳州的李英,北平的东安王重,遵化的张拾,保定的顾仲礼,乐亭的杜仁义的妻子韩氏,昌平的刘驴儿,保定新城的王兴,祁阳的郝安童,山东宁海的姜瑜,汶上的侯昱,孟县的李德,巩县的给事中魏敏,登封的王中,舞阳的周炳,临桂的李文选等等。 还有钧州的张宗鲁,他虽然是个盲人,却非常孝顺,在洪武十七年还被朝廷表彰了呢!

永乐年间,孝子贤孙也不少啊!比如大兴的王万僧奴,东光的回满住,金吾右卫的何黑厮,金吾后卫的包三,武功中卫的蒋小保和周阿狗,锦州卫的赵兴祖,旗手卫的周来保,大宁前卫的滑中,保安卫的徐宗贤,羽林前卫的孙志,汉府左护卫千户许信男斌,江宁的浦阿住、沈得安、严分保,上元的冯添孙、邵佛定,上海的沈氏妙兰,仪真的韩福缘,江阴卫的徐佛保,府军卫的浦良儿,府军后卫的王保儿和潘丑儿,水军右卫的黄阿回,广武卫百户刘玉,苏州卫的张阿童,广洋卫的郑小奴,大河卫的朱阿金,兴武卫的张彦昇,龙江提举司匠张贵、胡佛保、聂广,永新的左兴儿,济阳的张思名,泰安的张翼,肥城的赵让,安邑的张普圆,永宁的王仕能,阳武的刘大,灵宝的贺贰,钧州的袁节,肤施的陈七儿,凤翔的梁准等等,这些人的孝行都值得我们学习。

洪熙年间,比较有名的孝子就是江阴的越铉了。

宣德年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将领,比如庆都的边靖,南乐的康祥和杨铎,内黄的崔克昇,江宁的张继宗,定远的王絅,舒城的钱敏,徐州卫的张文友,归德卫的任贵,浮梁的洪信文,堂邑的赵岩,汶上的马威,翼城的刘原真,太康顺孙的陈智,钧州的杨鼐,还有延安卫指挥王永、安岳、李遇中等等。 这些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统年间,同样人才辈出,比如大兴的刘怀义,元城的谷真,邢台的刘镛,献县的崔鉴,通州左卫总旗孙雄,昌黎的侯显,新乐的孙礼,定兴的魏整,交河的田畯,柏乡的张本,归德的杨敬,井陉的毕鸾,永年的杨忠,永清右卫的穆弘,武骧左卫的成贵,江宁的顾旸,舒城的吏部主事胡纪、御史王绍,庐江的张政,武进的胡长宁,徐州的金暠、王豫,桐城的檀郁,归德卫的吕仲和,麻城的赵说,聊城的裴俊,陵县虎贲左卫经历张让,费县的葛子成,乐安的孙整,冠县的陈勉,临清的贾贵,郯城的郭秉,东平的张琛,德州的张泰,平阴的王福缘,猗氏的王约,高平的王起孝、太仆丞王璲,介休的杨智,兴县的郭安,朔州卫的吴顺,杞县的高朗,太康的轩茂良,郑州市的邢恭,祥符的李斌,凤翔的石玫,肤施的刘友得、张信,邠州的郭元,延安卫的薛广,兰州的吴仕坤等等。 这一时期,军事人才更是层出不穷,为国家的安定保驾护航。

景泰年间,也有不少杰出的将领和官员,例如成安的张宪,威县的傅海,邳州的岑义,凤阳的李忠,徐州的朱环,宿州的郭兴、李宽,泗州卫的蔡兴,龙泉的顾佛僧,龙游常州通判徐珙,武昌卫的吴绶,靖州卫的方观,郓城的李逵,朝城的王礼,聊城的朱举,还有洛阳昌黎训导阎禹锡。 虽然人数相对少一些,但他们同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天顺年间,有好多地方的英雄好汉,都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比如宛平的龚然胜,迁安的蒋盛,永清的贾懋,任丘的黄文,唐县的寇林,大宁指挥使张英,平山卫的房镇,忠义卫总旗钟通,潼关卫的杨顺通和杨顺素,蒙城的汪泉,六合的胡琛,合肥的高兴和张俊,和州获嘉县的知县薛良,上元的龙景华,杭州的姚文和姚得,平湖夔州府的知府沈琮,金华的宗祉,德州的尹纶,东昌的许通,临汾的续凤,绛州的陈玺,鄢陵的解礼、顺孙张缙,上蔡的朱俭,同州的侯智,醴泉的张琏,西安前卫的张轸,延安卫指挥使柏英,太和的杨宁,金齿卫的徐讷,等等等等。

这些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热血沸腾,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地方官员,有的是卫所军官,还有的是普通的百姓,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敢于站出来,敢于战斗! 他们的事迹,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仅仅是这些名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当时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 想想看,从宛平到延安,从江南到塞北,遍地都是这样的英雄,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景象啊!

成化年间,有个叫方荣的神机营指挥,还有大医院的医生安阳郭本,顺天府的举人万盛,顺天府东安昌乐的训导周尚文,以及武清的柳芳、玉田的李茂、无极的李皑等等,一大堆人,都是当时有名的人物。

这些人来自各地,有开州的任勉、陈璋,佥事侯英和他的弟弟侯侃,副使甘泽,赞皇的刘哲,平山的李杰(光禄署丞),莘县的李志父子(李志和他的儿子李忱),邢台的井澍,丰润的马敬,柏乡的高明,定州的窦文真、王达,平乡的张翱、史谏、史谊,永平的秦良、朱辉,武平卫的成纲、杨升,隆庆左卫的卫瑾,宣府左卫的何文玘,潼关卫的千户蓝瑄,辽东定辽左卫的刘定、东宁卫的序班刘鼎,江宁福建参议卢雍,徐州的吴友直、路车、张栋等等,简直数也数不清。

南方也有不少人,比如山阳的杨旻、顺孙的王鋐,滁州的黄正,长洲的朱灏,无锡的秦永孚、秦仲孚,合肥的沈諲,六安的黄用贤,沭阳的支俭,休宁的吴仲成,怀宁的吴本清,沛县的蔡清,归德卫的沈忠,杭州右卫的金洪,黄岩的项茂,富阳的何讷,浙江西安的锦衣百户郑得,丽水的叶伯广,海宁的董谦,浙江建德的蔡廷……(此处省略一个字,原文如此),奉化的陆洪,余干桃源训导张宪,永丰的吕盛,晋江的史惠,平溪的汪浩,江夏的傅实、周玺,监利的刘祥,湘阴的邵敏,东昌的张锐,莘县的孔昭、赵全,恩县的王弘,汶上的张鄜,堂邑的王欢,阳谷的钱道,单县的徐洲,聊城的王安、孙良,历城的王允(湖广布政使),曹州的黄表、张伦,临清的刘端,寿阳的吴宗,潞州的张伦,等等。

北方也有不少人,比如大同的杨茂、杨瑞、焦鉴,浑源庆都县丞王诚,高平的李振民,平阳卫指挥佥事杨辅,安东中屯卫的王经,许州的何清,汜水的张俊,信阳的王纲、袁洪,汲县的张琛,封丘的陈瑛,光州太平通判刘进,罗山的王宾,卫辉的徐宁,郏县的刘济,西平的尹冕,新乡的王兴,确山的刘政,长葛蒙阴训导罗贵,阳武举人萧盛,弘农卫的习润,泾阳的赵谧、骆森、赵穟,同州的张鼎,洋县的武全,甘州左卫的毛纲,华阴的周禄,保安的李端,合州的陈伯刚,临桂的刘本,姚州土官高紫、潼赐。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地位各不相同,却都汇聚在了一起。

弘治年间,好多人都捐了钱,真是不少啊!捐钱的人里头,有宛平县的夏琮,青县的张俸,南和的张彪,曲周的赵象贤,长垣的王鼐,开州的甘润和马宗范,蓟州的孟振,迁安的韩廷玉,元氏的王懋,深州的王宁,天津卫的郑海,武平卫的王矩,广宁右卫的李周,霍丘的徐汝楫,海州定边卫经历徐谧,邳州的丁友,怀远县的徐本忠和刘澄,宣城的吴宗周,颍上的王翊,凤阳卫的张全、张钦和王澄,嘉定县的沈辅和沈珵,昆山的徐协祥,丰县的周潭,徐州的权宇和杨辅,绩溪的许钦,英山的段弘仁,六安的张时厚,萧县的唐鸾和南杰,钱塘的朱昌,仁和的陈璋和他的妻子钱氏,余姚的黄济之,桐庐的王瑁,江西乐安的谢绅,南昌左卫的黄琏,安福的刘珍,丰城的余寿,湖广宁乡同知的刘端,湘阴的甘准,祁阳的张机,闽县的高惟一,龙溪的王彝,济南的谷珍,莘县的白溥,邹平的辛恕,堂邑的李尚质,益都的冀琮,文登致仕县丞刘鉴,临清的王祐,宁海州的卜怀,陵川的徐河和徐瑛,平遥的赵澄,泽州的宋甫、裴春和举人李用,兴县的白好古,解州的李锦,阳曲的薛敬,榆次的赵复性,屯留卫的李清,仪封的谢钦,祥符的陈铠和周府仪宾史经,西平的张文佐,河南唐县的李扩,登封的王祺,嵩县的杜端,裕州的刘宗周,阌乡的薛璋,洛阳护卫军的余章瀚,钧州的阵希全,新郑的张遂,郏县的黄锦,咸宁举人的杨时敷,泾阳的熊玻和张宪,陇西的李琦,甘州后卫的徐行,博罗的何宇新,云南芮城的李锦和他儿子李泽、李泽的儿子李柄,太和的杨谪仙,靖安的陈伯瑄和他儿子陈恩。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官员,有百姓,还有他们的家人,真是齐心协力啊!

这捐款名单,真是长长的,遍布大江南北,足见当时民心的向背! 可见当时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参与了捐款,真是令人感动!

明朝正德年间,好多人被表彰啊,比如高邑县湘潭驿的驿丞董玹,藁城的刘强,定州的赵鹏,吴桥的段兴,直隶新城的李瑟,沙河的王得时,青阳的李希仁,永康县归德学训导应刚,进贤县赵氏郡珍,宜春的易直,善化县的陈大用,湘阴的苏纯,侯官的黄文会,邵武的谢思,长山的许嗣聪,聊城的梁瑾,曲阜的孔承夏,日照的张旻,临汾的李大经和他儿子李承芳,新郑的王科,蒲城的雷瑜,嵩明的陈大韶等等。

嘉靖年间以后,国家正史记载就不详细了,能查到名字的,嘉靖年间的有:直隶的赵进、黄流、张节,冀州的王国臣,六安府顺孙李九畴,望江县顺孙龙涌,太湖的吕腆,沛县的杨冕,颍上的王敷政,华亭的徐亿,浙江的龚昙、王晁、孙堪、楼阶、丘叙、吴燧,江西的余冠雄、曾柏,福建的吴毓嘉、孙炳、丘子能,莆田的举人方重杰,山东的宫守礼、王选,河南的冯金玉、刘一魁,信阳的赵谟,还有孝妇韩氏、安氏,杞县的边云鹉,陕西的黄骥、张琛、李实,环县的赵璋,新会的容璊,四川的李应麒,嘉定州的举人王表,禄丰的唐文炳、唐文蔚,蒙化的举人范运吉、黄岩。 还有好多被表彰的天下孝子,比如鲍灿、陆爻、徐亿等等,都在他们家乡很有名。

到了隆庆年间,又有大兴的李彪,静海的周一念、周斐,迁安的杨腾,松江的举人冯行可,新乡的张登元,兴业的何世锦,崇善的何珵等等被表彰。

明朝万历年间,啊,那可是出了不少人物呢!比如直隶的韩锡,深州的林基,井陉的张民望,清丰的侯灿,河间府的吴应奎,平山县的举人邢云衢,邳州的张缜,直隶华亭的杨应祈和高承顺,太湖的顾槐,盱眙的蒋胪,六安的何金,遂安的毛存元,江西的余钥和徐信,都昌的曹珊,万安的刘静,新建的樊儆和舒泰,会昌的欧于复,鄱阳的李岐,奉新的周勃,南昌的曹必和……好多好多!

接着还有湖广的贾应进,光化的蔡玉和蔡佩兄弟,黄冈的唐治,浦城的徐彪,泉州的训导王熺和他的儿子王文升,晋江的韦起宗,山东的马致远,冠县的申一琴和申一攀兄弟,岳阳的王应科,河南的侯鹤龄,归德的贾洙,密县的陈邦宠,舞阳的杨愈光,汜水的王谦,淅川的刘待徵,陕西的刘燧,泾阳的韩汝复,宁州的周大贤,成都后卫的杨茂勋,井研的曾海,大姚的金鲤,蒙化的范润…… 光说这些四川的,就够让人记不住的了!

还有呢,还有马锦、张浩、杜惠,以及一位孝女杨氏等等,他们的具体籍贯,史书上没记载太清楚。 总之,万历年间真是人才辈出啊!

明朝天启年间,啊,那可真是出了不少孝子贤孙!比如安州的邵桂,枣强的先自正,晋州的张兰,高邑的孙乔,上海的张秉介,高淳的葛至学,旌德的江景宗,山阳的张致中,歙县的吴荣让,还有歙县的孝女胡之宪和胡玉娥,慈溪的冯象临,吉水的郭元达,宜春的钟名扬,峡江的黄国宾,临川的傅合,万载的彭梦瑞,南康的杨可幸,万安的罗应赍,江西乐安的曹希和,安福县出了个孝顺的媳妇,王三重的老婆谢氏,孝感的施文星,福建的李跃龙,瓯宁的陈荣,晋江的丘应宾,浦城的吴昂,禹城的给事中杨士衡,泰安的范希贤,曹县的王治宁,曲阜的孔弘传,德州的纪绍尧,闻喜的张学孔,陈州的郭一肖,虞城的吕桂芳,淅川的何大缙,华州的孙绳祖,梁山的李资孝,还有个叫王锡光,具体是哪里的,记载不清楚。

到了崇祯年间,也是人才辈出啊!比如应天王的卿臣,故城的李华先,仁和的沈尚志,江西的王之范,福建的吴宗烜,山东的朱文龙,忻州的赵裕心,稷山的举人史宗禹,淳化的高起凤,云南的赵文宿。还有几个,记不清是哪里的了,就叫王宅中、任万库、武世捷、孔维章、浦某、褚咸、孙良辅等等,他们都因为孝行而被朝廷表彰,门上都挂上了旌表。

话说啊,古代那些一家子几代人住一起,和和睦睦的,可多了去了!比如洪武年间,龙游的夏文昭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成化年间,那更厉害了,霸州的秦贵、建德的何永敬、蒲圻的李玘、句容的戴睿、饶阳的耿宽,这几位都是七世同居,一家子七代人住在一起!还有石首的王宗义,五世同爨(cuàn,指共用一个厨房);宿迁的张宾,更是厉害,八世同爨!安东的苏勒、潞城的韩锦和李昇、永州的唐汝贤、丰城的刘志清,这几位都是六世同居。

弘治年间,这好传统也继续着,密云的李琚、合肥的郑元、陵川的徐梁、安东的朱勇,都是五世同居;庆都的黄钟、定边卫的韩鹏,六世同居;孝感的程昂,七世同居;泰州的王玉,八世同爨。到了正德年间,山阳的丁震,五世同居。

嘉靖年间,更出现了一个传奇人物,石伟,他们家竟然十一世同居!这简直是奇迹!还有遂安的毛彦恭,六世同居。万历年间,萧梅七世同居;滁州的卢守一、长治的仇大,六世同居。这些人家,还出了二十三个贞节烈女呢!太平的杨乙,更是六世同居,家风真是好!

天启年间,南城的吴焕,八世同居。这些个家庭,都被朝廷表彰,称为“义门”,啧啧,真是让人敬佩啊!

说起来那些捐钱出力,帮助官府救济灾民的人啊,那可真是不少呢!正统年间就有千户胡文郁,还有训术李昺、训科刘文胜,吉安的胡有初、谢子宽,浮梁的范孔孙,榆次的于敏,邳州的巩得海、岑仲晖、高兴、叶旺、高宗泰,沭阳的葛祯,清河的王仲英,山阳的鲍越,怀远的廖冠平、张简,石州的张雷,淮安的梁辟、李成、俞胜、徐成,潞州的李廷玉,罗山的王必通,溧阳的陆旺,余干的舒彦祥,温州的李伦、邹有真,四安的何仕能、王清。

景泰年间,还有江阴的陈安常。天顺年间,潮阳的郭吾,太原的栗仲仁,代州的李斌。到了弘治年间,归善的吴宗益、吴宗义以及吴宗义的儿子吴璋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隆庆年间,永宁的王洁、胥瓒也慷慨解囊。万历年间,少卿吴炯,浙江的董钦等等,还有临清的张氏家族,江西的胡士琇、丁果、娄世洁、黎金球,山西的孙光勋、高自修,亳州的李文明,顺义的杨惟孝都做了贡献。天启年间,南城的吴焕也参与其中。崇祯年间,还有席本桢等等。这些人啊,都被朝廷表彰为“义门”,有的还得到了皇帝的御笔亲书嘉奖呢!

接下来是另外一些名字:郑濂(王澄)、徐允让(石永寿)、钱瑛(曾鼎)、姚玭、丘铎(李茂)、崔敏(刘镐、顾琇)、周琬(虞宗济等)、伍洪(刘文焕)、朱煦(危贞昉)、刘谨、李德成、沈德四、谢定住(包实夫、苏奎章)、权谨、赵绅(向化、陆尚质)、麹祥。

郑濂,字仲德,是浦江人。他家几代人住在一起,延续了差不多三百年。他家七世祖郑绮的事迹还记载在《宋史·孝义传》里呢。到了他六世祖郑文嗣,被朝廷表彰为“义门”,这事儿也写进了《元史·孝友传》。郑文嗣的弟弟郑文融,字太和,当时担任部使者的人余阙还夸他是东浙第一家。郑家有个传统,每一代都由一个人来管理家里的事情。

郑文融去世后,他的儿子郑钦接手了家里的事务,他还曾经割破自己的手指,用血来治疗他亲生父亲的病。郑钦去世后,他的弟弟郑钜接手。郑钜去世后,本该由郑钜的儿子郑渭来掌管家务,但是郑钜的弟弟郑铭觉得郑渭年纪还小,就推辞了好久才肯接手。郑铭还曾经跟吴莱学习过。郑铭去世后,他的弟弟郑铉接管了家里的事情。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痛哭了三天,头发和胡子都哭白了。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很多军队都来到他们那里,但是大家都听说过郑家是“义门”,所以都自觉地没有去侵犯他们。有一次,枢密判官阿鲁灰的军队抢夺百姓的财物,郑铉跟他们讲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最终把他们劝走了。后来明朝军队打到婺州,郑铉带着全家逃难,右丞李文忠还特地派人看守他们的家,等他们回来。郑铉在至正年间去世了,他的弟弟郑渭接手了家里的事务。郑渭去世后,他的弟弟郑濂接手。

郑濂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他和他兄弟们因此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郑濂因为写得好文章,来到了京城,朱元璋问他郑家家业兴旺长久的秘诀是什么。郑濂回答说:“就是认真遵守祖上的家训,不听女人的话。”朱元璋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赏赐了他水果。郑濂拿着赏赐回家后,就把水果分给了家人。朱元璋听说后很高兴,想给他官做,但是郑濂因为年纪大了就推辞了。当时很多富裕人家因为各种罪名而家破人亡,但是郑家几千口人却安然无恙。

后来胡惟庸谋反被杀,有人诬告郑家跟胡惟庸有勾结,官府要抓他们。郑濂的六个兄弟都想去自首,最后郑濂的弟弟郑湜去了。当时郑濂在京城,他想要去自首,说:“我是哥哥,应该承担责任。”郑湜说:“哥哥年纪大了,我去解释清楚。”两个人都争着要去坐牢。朱元璋把他们召见后说:“有这样的人,还会跟人一起造反吗?”于是赦免了他们,还提拔郑湜做了左参议,并让他举荐人才。郑湜举荐了同郡的王应等五个人,这些人后来都做了参议。郑湜,字仲持,做官很有政绩。

有一次南靖百姓造反,几百户人家犯了错,郑湜跟那些将领们说了情,把他们都放了。郑湜做了一年的官,回京述职,最后在回京述职的途中去世了。

十九年前,我宋濂因为犯了事要被抓,我弟弟宋洧说:“咱们家可是有名的义门啊,祖上就有哥哥替弟弟死的先例,我为什么不能替哥哥去死呢?”于是他就跑去自首,结果被砍头了。宋洧,字仲宗,是我的学生,为人有学问又品德高尚,乡里人都很惋惜他,私下给他谥号为“贞义处士”。

我死后,弟弟宋渶继承了家业。洪武二十六年,东宫缺人,皇上让大臣们推荐孝顺友爱的人,大家都推荐了郑家。太祖皇帝说:“郑家那样的家风,王家也一样啊!”于是就把两家三十岁以上的子弟都叫到京城,我弟弟宋济和王懃都被提拔做了春坊左、右庶子。后来又召了我弟弟宋沂,直接从老百姓提拔到礼部尚书,一年多后退休了。永乐元年他又进京,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没多久又辞官回家了。我的侄子宋干做了御史,宋棠做了检讨。其他得到官职的还有好几个,郑家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宋济和宋棠都学过我的文章,为人有文采有品德。

早些时候,宋渶在元朝做过浙江行省宣使,掌管家务好几年。建文帝还亲自题写了“孝义家”三个字赏赐给他家。燕兵打进来以后,有人告密说建文帝藏在我弟弟宋渶家里,派人去搜查。宋渶家大厅里摆着十个大柜子,五个柜子里放着经史书籍,五个柜子里放着兵器,以防万一。搜查的人来了,打开的都是经史书籍,一半都没打开,就这样躲过了一劫,人们都说这是他平时行善积德的结果。成化十年,有关部门奏报说郑家几代人都很讲义气,又把郑家表彰为“孝义之家”。

从文融到宋渶,都是因为为人的品德好而闻名。文融写了《家范》三卷,一共五十八条家规,他的儿子宋钦又增加了七十条,他的孙子宋铉又增加了九十二条,一直到我的弟弟宋涛和我的侄子宋泳、宋澳、宋湜,他们都和我,还有我的哥哥宋源一起修改完善,最终定稿为一百六十八条,然后出版发行。

王澄,字德辉,也是浦江人。那年头不好过,家里粮食紧张,他却把粮食借给别人,一分利息也不收。有人要卖掉家产,他总是多加些钱,帮他们凑个好价钱。他很敬佩义门郑氏的义举,临终前,把子孙们都叫来教导他们说:“你们要是能像郑氏那样,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我死也瞑目了!”子孙们都跪下听从了他的教诲。王澄有三个儿子,叫王觉、王麟、王伟,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王觉的儿子王应,后来被郑湜推荐,当上了参议;王伟的儿子王懃,后来和郑济一起被提升为庶子。从此,义门王氏的名声,就和义门郑氏齐名了。

另外,还有一个叫王焘的人,是蕲水人,他们家七代同堂,二百多口人住在一起,从来没听说过家里面有什么矛盾。洪武九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表彰他们,称他们为“孝义之门”。

徐允让,是浙江山阴人。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四起,他带着年迈的父亲躲到山谷里避难。结果碰上了贼寇,贼寇想要砍掉他父亲的脑袋。徐允让大声喊叫说:“要杀就杀我,千万别杀我父亲!”贼寇于是放过了他父亲,杀死了徐允让。贼寇还想侮辱他的妻子潘氏,潘氏骗他们说:“我丈夫已经死了,你们想怎么样都可以。但是,如果你们能帮我烧了我丈夫的尸体,我就没什么遗憾了。”贼寇答应了,潘氏堆起柴火烧了她丈夫的尸体,然后自己也跳进了火堆里自杀了。贼寇被他们的举动吓了一跳,就离开了,徐允让的父亲这才得以保全性命。洪武十六年,朝廷同时表彰了徐允让夫妇的忠贞义烈。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叫石永寿的人,是新昌人。他背着年迈的父亲躲避贼寇,贼寇抓住了他父亲,想要杀了他父亲。石永寿哭喊着请求贼寇杀了他自己,替父亲死。贼寇杀了石永寿后离开了。

钱瑛,字可大,是吉水人。他八个月大就没了父亲,十三岁就能参加秋季考试,真厉害!长大后,正赶上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带着爷爷钱本和和母亲一起躲避战乱,跑了五六年,真是不容易啊! 有一天,他们碰上了土匪,土匪把爷爷绑了。钱瑛赶紧冲上去救爷爷,结果自己也被绑了。爷爷哭着求土匪放了他孙子,钱瑛也哭着求土匪放爷爷,一直求个不停。土匪被他们的孝心感动了,就放了他们爷孙俩。 可是,这时候钱瑛的母亲也被抓走了。钱瑛的妻子张氏躲在草丛里看见了这一切,她立刻跑出来对土匪说:“我婆婆年纪大了,请你们绑我吧!”土匪同意了。被绑后,张氏把袖子里的鞋子扔给婆婆,跟婆婆说:“媳妇儿用不着这个了。” 一边走,一边看着婆婆,走远了还骂那些土匪,不肯走。土匪把她拉得紧了,她就骂得更凶了,土匪气急败坏,一刀把她杀了。 后来,官府知道了钱瑛的孝行,三次推荐他做官,但他都因为父母年迈而推辞了。他儿子后来也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山东佥事。

曾鼎,字元友,是泰和人。他爷爷曾怀可和父亲曾思立,都有学问和好品德。元朝末年,曾鼎带着母亲躲避战乱。 母亲被土匪抓走了,曾鼎跪在地上哭着求土匪放了他母亲。土匪很生气,要杀他母亲,曾鼎大声呼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母亲,头顶、肩膀和脚都受伤了,但他还是紧紧护着母亲不肯放手。 后来土匪头子来了,被他们的母子情深深打动了,把他们母子带回营地治疗,后来他们都康复了。 行省听说他的孝行后,聘请他做濂溪书院的山长。洪武三年,县令郝思让又请他来教书办学。曾鼎好学,还会写诗,擅长八分书和邵雍的数学。

姚玭是松江人。元朝至正年间,苗帅杨完者带兵打进松江。姚玭带着母亲躲到野外,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过不去。母亲哭着说:“兵来了,我誓死不受辱!”然后就跳河自尽了。姚玭赶紧跳进水里救母亲,把母亲背了出来。 后来,他们几次遇到强盗,姚玭还中了一箭,为了保护母亲,他装死躲在尸体堆里才躲过一劫,最终带着母亲过了太湖和淮河。 后来,母亲生病想吃鱼,可是晚上哪里也弄不到鱼。家里养了一只乌鸦,没想到这只乌鸦飞出去抓了一条鱼回来。洪武初年,行省听说他的孝行,聘请他做官,但他因为父母年迈而没有接受。

丘铎,字文振,是祥符人。元朝末年,他父亲是湖广儒学提举。碰上战乱,丘铎带着父母四处搬迁,靠卖药维持生活。他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在鸣凤山把母亲安葬了,并在墓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每天早晚都像母亲活着的时候一样供奉饭菜。就算是在寒冷的夜晚,月黑风高,刮着凄厉的寒风,丘铎也总是在母亲的墓地周围哭喊着:“儿子在这儿!儿子在这儿!”那山里老虎很多,可听到丘铎的哭声,都躲得远远的。当时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孝子。丘铎一开始躲避战乱到了庆元,他祖父母和在老家居住的八个亲戚,都穷困潦倒,无法生存,丘铎把他们都接来供养。其中一位姑姑十八岁就守寡了,丘铎也一直供养她到老。

后来有个叫李茂的人,是澄城县的秀才。他母亲得了恶疮,李茂白天就用嘴吸母亲的脓血,晚上就叩天祈求,希望能代替母亲受苦。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每天早晚都哭泣不止。有一天下大雨,他怕雨水冲坏母亲的墓,就趴在墓前哭,雨停了才起来。他父亲去世后,他也一样在墓旁守孝。成化年间,他被朝廷表彰为孝子。他的两个儿子,李表和李森,李森还是国子生。李茂去世后,他的兄弟们一起在墓旁守孝。弘治五年,他又被朝廷表彰为孝子。李表的孩子李俊也是国子生,李表去世后,李俊还年轻,也在墓旁守孝直到丧事办完。他母亲去世后,他也像以前一样守孝。正德四年,他又被朝廷表彰为孝子。

崔敏,字好学,是襄陵人。他出生四十天后,他父亲在元朝做绵竹县令,父子俩就分开了三十年。崔敏跟着母亲和哥哥生活。元朝末年战乱四起,他的母亲和哥哥都走散了。战乱平息后,他到陕西寻找母亲,没找到。他又从陕西到四川,到了绵竹,寻找父亲的坟墓,却没有人知道。他又回到陕西,四处打听亲戚朋友,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里,于是他打开坟墓,把父亲的遗骸背回家乡安葬。当时的人都称赞崔敏是孝子。

同时代的还有刘镐,是江西龙泉人。他父亲刘允中,洪武五年考中举人,在凭祥做巡检,死在了任上。刘镐因为路途遥远,家里又穷,无法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每天都悲痛地哭泣。他父亲的朋友可怜他,就告诉了广西的监司,帮他谋了个临桂县训导的职位。后来他借公务的机会去凭祥,却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刘镐白天黑夜地四处寻找哭喊,他父亲过去的一个老仆人,已经去了交趾(今越南)。天快黑的时候,老仆人突然出现,好像有人指引他一样,于是找到了父亲墓地所在。刘镐用自己的血验了验,确实是他父亲的墓,于是把父亲的遗骸背回家乡安葬。

话说有个叫顾琇的人,字叫季粟,是苏州吴县人。朱元璋刚当皇帝那会儿,他爹被发配到凤翔当兵,他妈跟着去了,就留下顾琇一个人在家守着祖坟。过了六年,他妈去世了。顾琇赶紧跑去凤翔,背着他妈的遗骨走了好几千里路,晚上睡觉就挂在屋梁上,走路就顶在头上。后来他爹也服完兵役回来了,没多久就死了。顾琇呢,整整五天滴水未进,最后因为过度悲伤,也死掉了。

另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周琬,江宁人。朱元章当皇帝的时候,他爹当了滁州的太守,后来犯了罪,要被判死刑。周琬当时才十六岁,就跑到皇宫门口,请求代替他爹受死。皇帝怀疑他是受人指使,下令把他砍了。可是周琬脸色都没变一下。皇帝觉得他挺特别的,就赦免了他爹的死罪,改判发配到边疆。周琬又说:“发配边疆和被砍头,反正都是死,我爹死了,我还活着干嘛?干脆让我死,来换我爹不用去边疆戍守。”皇帝又生气了,下令把他绑到菜市场去砍头。这时候,周琬脸上竟然露出了高兴的神色!皇帝仔细观察他的神情,觉得这孩子是真的孝顺,就赦免了他,还亲笔在屏风上题字“孝子周琬”。没多久,就给周琬安排了个兵科给事中的官职。

话说,古代那些为父代死的孝子,那可真是不少呢!比如虞宗济、胡刚、陈圭,他们的事迹都感动了很多人。

先说虞宗济,字思训,是常熟人。他父亲和哥哥犯了罪,官府要抓他们来治罪。虞宗济跟哥哥说:“这事儿牵扯到徭役,国法严厉,去了肯定要死。父亲年纪大了,哥哥又是家里的长子,还没留下后代,我倒是已经有了孩子,可以替你们去死。”于是,他主动去官府自首,说他父亲和哥哥都没参与这件事。官府的人起初还怀疑,仔细盘问后,虞宗济把所有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洪武四年,他最终被处死了,年仅二十二岁。

再说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年,他父亲因为逃役被判死刑,朝廷派驸马都尉梅殷监刑。胡刚当时正在外地赶路,在河边等渡船。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刻脱下衣服,跳进河里游过去,哭着喊着要替父亲受死。梅殷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奏朝廷,皇上就赦免了他父亲的死罪,还一起赦免了其他犯同样罪名的八十二个人。

陈圭是黄岩人,他父亲因为被仇人诬告而面临死刑。陈圭跑到京城,上书皇上说:“臣作为儿子,没能劝谏父亲,导致父亲陷入不义,罪该万死,恳请皇上饶恕父亲,让他重新做人。”皇上大喜过望:“没想到今天还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应该赦免他父亲,等各地官员朝觐的时候,把这件事广而告之,以此来激励天下人!” 刑部尚书开济却奏道:“罪行都有相应的刑罚,不应该违背法律,开创侥幸的先例。” 最后,皇上决定让陈圭替父受罚,把陈圭的父亲发配到云南。

后来,洪武十七年,左都御史詹徽上奏说:“太平府有个老百姓殴打孕妇致死,罪该处死,他的儿子请求替父受死。”这个奏章递交给了大理卿邹俊,邹俊说:“儿子替父死,情理上固然可嘉,但是被打死的孕妇也是一条人命,这冤情该如何申诉?犯人应该处以双倍的死刑,法律又怎么能宽恕呢?与其保全一个犯法的父亲,不如保全一个无罪的儿子。”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最后再讲伍洪的故事,字伯宏,安福人,洪武四年考中了进士。他被任命为绩溪主簿,后来升任上元知县。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因为母亲年老,就没有再做官。他把家产分给了弟弟们,自己则隐居在家中侍奉母亲。他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犯了罪逃跑了,官府抓不到他,就把他的母亲抓了起来。伍洪哭着求官府让他代替母亲受罚。母亲说:“你去肯定要死,不如我自己承担。”伍洪说:“哪有儿子在世却让母亲受罪的道理!”于是他去了,最终死在了刑场上。

话说有个叫刘文焕的,是广济人。他和他哥哥刘文辉一起运送粮食,因为延误了期限,要被处死。他哥哥因为是长兄,要承担责任。刘文焕就跑到官府去,请求代替哥哥受罚,一直磕头,磕到头破血流。官府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赦免了他,结果他哥哥这时候已经死了。朱元璋特意写了“义民”两个字来表彰他。

后来,京城里发生了一件事,有个犯了罪的人,他的两个弟弟都主动把自己绑起来,请求代替哥哥受罚。朱元璋派人去问他们为什么,兄弟俩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从小没了父亲,要不是哥哥,我们兄弟俩活不到今天。哥哥要死了,我们弟弟怎么敢贪生怕死呢?”朱元璋表面上答应了,但暗地里却告诫执行死刑的人:“要是他们脸上露出害怕的神情,就杀了他们;否则,就向我汇报。”结果,两个弟弟都坦然地伸长脖子等待处决。朱元璋非常惊讶,想把他们哥哥也赦免了。但是,左都御史詹徽坚决反对,最终还是把他们哥哥杀了。

再来说说朱煦,他是仙居人。他父亲朱季用,当过福州知府。洪武十八年,朝廷下令逮捕所有多年来为官不称职,危害百姓的官员,让他们去京城修城墙。朱季用只当了五个月的官,也被抓了,而且病得很重,他对朱煦说:“我这一死是注定的了,你只要把我的遗体带回去安葬就行了。”朱煦又害怕又着急,一刻也不敢离开父亲。当时告状申冤的规矩很严,告状后被发配到边疆的就有三人,被判处极刑的也有四人。朱煦激动地说:“告不告状,都是死,万一父亲因为我告状而被赦免,就算我被杀,我也没有怨言!”于是,他写了状子,去皇宫门口上诉。朱元璋被他的孝心感动了,赦免了朱季用,还恢复了他的官职。

最后,还有一个叫危贞昉的人,字孟阳,是临海的秀才。他父亲危孝先,是洪武四年进士,当过陵川县丞,因为犯了罪,被判去江浦服劳役。危贞昉就跑到京城,上书给朱元璋说:“我父亲因为官府的判决去服劳役,他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而我祖母已经九十多岁了,我担心她受不了风寒,让父亲留下终生的遗憾。我正值壮年,愿意代替父亲服劳役,让父亲回家养老,就算我死了,也值了!”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请求。危贞昉拼命干活,累坏了身子,七个月后就病死了。

刘谨,是浙江绍兴人。洪武年间,他爸爸因为犯法被发配到云南当兵。刘谨当时才六岁,就问家人:“云南在哪儿?”家人指着西南方向告诉他,他就每天早晚朝着那个方向拜。十四岁的时候,他突然坚定地说:“云南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天下哪有不管父亲的儿子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出发前往云南,走了六个月才到达那里,在一家小旅馆里见到了他父亲,父子俩抱头痛哭。没过多久,他爸爸得了中风,刘谨就向官府请求,想用自己代替父亲服役。可是法律规定,戍边的士兵必须年满十六岁,而且只有嫡长子才能替父服役。当时刘谨还没成年,他的大哥又已经去世了,所以他就回家带了他大哥的儿子去。但他大哥的儿子年纪也小,不能独立生活,刘谨只好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卖了,给了他大哥的儿子,这才得以把父亲接回家,尽孝道,一直到他父亲去世。

李德成,是今山东济宁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爸爸。元朝末年,他十二岁的时候,跟着妈妈躲避战乱,逃到河边。敌人的骑兵追了上来,他妈妈为了保护他跳河自尽了。李德成长大后娶了个妻子叫王氏。他用土捏了父母的像,每天早晚都供奉着,侍奉得像对待活人一样。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河水都冻到河底了。李德成梦见他妈妈说:“我在水底下,太冷了,出不来。”他醒来后哭得很伤心,第二天就和妻子光着脚走了三百里路,来到河边。他们在冰面上躺了七天,冰面竟然融化了数十丈,隐约好像看见了他妈妈,而其他地方的冰还是那么厚。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才回家。洪武十九年,李德成因为孝行被选为孝廉,后来多次升迁,当上了尚宝丞。洪武二十七年,他被朝廷表彰为孝子。建文年间,燕军逼近济南,李德成去劝说燕军退兵,但燕军没有撤退。李德成回朝后,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关进监狱,后来又被释放了。永乐初年,他又重新做官,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陕西布政使。

沈德四,是今上海松江人。他祖母生病了,他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给她治病,祖母的病就好了。后来他祖父又生病了,他又割下自己的肝脏做汤给他祖父喝,祖父的病也好了。洪武二十六年,他被朝廷表彰。后来被授予太常赞礼郎的官职。上元人姚金玉和昌平人王德儿也因为割肝救治母亲而被同时表彰,和沈德四一起受奖。

公元1427年九月,山东的官员报告说:“日照有个老百姓叫江伯儿,他母亲生病了,他割下自己的肋肉给母亲治病,但病没好。于是他就去泰山祈祷,祈祷之后他母亲的病就好了,结果他竟然把自己的三岁儿子杀了去祭祀泰山神。”皇帝一听大发雷霆,说:“父子之间的亲情是最重要的!《礼记》里都说了,儿子要为父亲守孝三年呢!现在这个老百姓太不懂事了,做出这种灭绝人伦的事,必须严惩!”于是,皇帝下令逮捕江伯儿,打了100大板,然后把他发配到海南岛去。同时,皇帝还下令讨论一下表彰那些孝子的标准。

礼部官员们讨论后说:“子女侍奉父母,平时要恭敬孝顺,尽力让父母快乐,父母生病了就应该尽力医治,虔诚祈祷,这都是子女应该做的。至于说卧冰求鲤、割股疗亲,那都是古代都没听说过的。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割肝可能会死,卧冰也可能冻死,那父母就没人照顾了,香火也断了,这反而成了大不孝。这些都是些愚昧无知的人,迷信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吓唬老百姓,然后希望得到表彰,逃避徭役。开始是割股,后来割肝,割肝还不够,竟然要杀子!违背天道,伤害生命,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行了!从今以后,如果父母生病,治疗无效,实在没办法了才卧冰割股,那也允许,但不能列入表彰的范例。”皇帝说:“就这么办吧!”

永乐年间,江阴卫的士兵徐佛保等人也因为割股疗亲而被表彰。而掖县的张信和金吾右卫总旗张法保,则因为效仿李德成的行为而被提升为尚宝丞。到了英宗、景宗时期,即使是割股疗亲这种事,也不再上报朝廷了,朝廷表彰的,大多都是那些守墓的人了。

谢定住,是大同广昌人。他十二岁的时候,家里丢了一头牛。他母亲抱着弟弟去追,谢定住跟在母亲后面。突然,一只老虎跳出来咬他的母亲,谢定住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打老虎,老虎跑了。他抱起弟弟,扶着母亲走。老虎又追上来,咬住了他母亲的脖子,谢定住又冲上去打老虎,老虎又跑了。走了几步,老虎又来咬他母亲的脚,谢定住捡起石头砸老虎,老虎这才走了,母子三人最终都安全了。永乐十二年,皇帝召见他,嘉奖他,赏赐他十石米和二百两银子,并在他的家门口树立了旌表。

话说,明洪武年间,有个叫包实夫的,是进贤县人。他去几十里外教书,路上碰见一只老虎,老虎叼着他的衣服进了树林,放下衣服后蹲在那里。包实夫就跪着求老虎说:“我要是被你吃了,那是我的命,可我父母怎么办啊?”老虎一听,就走了。后来,人们把那地方叫做拜虎冈。后来,明嘉靖年间,筠连县的秀才苏奎章,跟父亲进山,突然遇到老虎。苏奎章吓得哇哇大哭,说愿意把自己的肉给老虎吃,只要别伤害他父亲。老虎就慢慢地拖着尾巴走了。后来,苏奎章当上了岷州府的教授。

权谨,字仲常,是徐州人。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非常悲伤,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永乐四年,他被推荐做了乐安县知县,后来升迁为光禄寺丞,因为要侍奉母亲而辞官回家。他母亲九十岁去世后,他在母亲坟前守孝三年,竟然出现了泉水涌出、草木不枯的奇异现象。有关部门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仁宗皇帝就派人快马加鞭地把他请进京城,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成奏章,让侍臣在朝堂上宣读,给百官做榜样,然后就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权谨推辞,皇帝说:“朕提拔你,是为了表彰天下孝子,这可不是你的责任啊。”后来,他又跟随皇太子到南京监国。宣宗皇帝继位后,权谨因为生病请求回家,改任通政司右参议,皇帝赏赐给他白银和丝绸,让他退休养老。他的儿子权伦,在永乐年间乡试中考中了举人。他侍奉父母二十年,父母去世后,他没有做官。权伦的儿子权宇,父母去世后,都在坟前守孝。成化十二年,他也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赵绅,字以行,是诸暨人。他父亲在永乐年间担任高邮州学正,考期满后要进京,走到武城县的时候,掉进河里了。赵绅奋不顾身跳下去救父亲,河水湍急,父子俩都出不来。第二天,尸体浮出水面,赵绅的两只手一直抱着父亲的胳膊没有松开。宣德五年,朝廷表彰了赵绅的家门。

有个叫向化的人,是静海卫人。他父亲是卫指挥,掉进海里死了。向化哭着喊着找父亲的尸体,找不到,也跳进了海里。突然,他父亲的尸体浮上来了,衣服都脱掉了。当时天正晴朗,突然下起了雷雨。雨停了以后,向化头上顶着父亲的衣服,漂到了一处。大家觉得很奇怪,就把他父亲的尸体收敛安葬了。

陆尚质,是山阴人。他父亲渡江的时候遇到大风,船差点被卷入大海。陆尚质从岸上看到后,就跳进汹涌的波涛中,想把船拉到岸边。他父亲的船得救了,而陆尚质却淹死了。乡里人把那个地方叫做陆郎渡。

麹祥,字景德,是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爸爸亮在金山卫当百户。

麹祥十四岁那年,不幸被倭寇抓走了。 倭国的国王知道他是中国人,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侍从,还给他改名叫元贵,让他当官,娶妻生子。 但是,他心里头一天都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一直劝说国王向明朝进贡。

宣德年间,明朝派使臣出使日本,麹祥就跟着使臣一起回来了。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我从小就被人抓来,心里一直憋着这口气,难受得很,这些年流离失所,吃了不少苦头。现在能活着回到中国,可不是我自己的本事啊! 恳请皇上恩准我回家侍奉父母,我真是太希望了!” 皇上正想着好好安抚远方来的百姓,没答应他的请求,只准他回家一趟,过段时间还得回日本去。

麹祥回到家,只有他妈妈还在,他妈妈都认不出他来了。他妈妈说:“要真是我儿子,他耳朵后面应该有个红色的痣。” 仔细一看,果然有!他妈妈抱着他痛哭一场。没过多久,麹祥就得回日本了,他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了国王。国王同意了,还答应向明朝进贡。 麹祥又再次向皇帝请求,皇上这才准许他继承他爸爸的官职,回家养老。母子俩失散了二十年,中间还隔着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最后竟然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听到这事的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