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啊,立皇后的时候,本来是没有册封仪式的。直到汉灵帝立宋美人为皇后,才开始在皇宫里,让太尉拿着节杖,捧着玉玺和印绶,宣读册封诏书。皇后要面向北方,自称臣妾,跪着接受册封。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做法,不过具体的仪式和文书内容,各个朝代都不一样。明朝的册封仪式,大体上参考了唐宋的制度。太祖皇帝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了具体的礼仪。
册封皇后,得提前三天斋戒,还要派官员祭告天地和宗庙。册封的前一天,侍仪司会在奉天殿皇帝御座前面摆好册宝案,然后在册宝案的东边安排奉节官的位置,掌节的人在他左边,稍微靠后一点儿;在册宝案的南边安排承制官的位置,这些人都面朝西。在横街南边,安排正副使受制的位置,面朝北;在他们北边安排承制宣制官的位置;在东北边安排奉节、奉册、奉宝官的位置,也都面朝西。在受制官的北边,安排正副使受册宝褥的位置,面朝北。两个典仪官站在丹陛上,朝南;两个赞礼官站在正副使的北边;两个知班官站在赞礼官的南边,他们都互相对面而立,东西相对。百官和侍从的站位,就跟平时上朝一样。
一大早,就摆好了仪仗队,列队站好了士兵,乐队也准备就绪,一切都很规范。宫里摆好了皇后受册封的案几和册宝,大殿上也摆好了香案,香案前面放着临时存放册宝的案几,丹陛上站着女乐队。天亮了,正副使臣和百官都进来了。鼓声响了三遍,皇帝穿着盛装来到奉天殿。礼部官员捧着册宝,分别放在案几上。所有负责仪式的官员都站好了位置。音乐奏响,皇后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承制官宣读并颁发皇后册宝,宣读完毕后,他从宫殿的中门出来,下到台阶中间,走到宣读诏书的地方,说:“有诏!”正副使臣跪下,承制官宣读诏书:“册封某氏为皇后,命你们持节行礼。”宣读完毕,承制官从殿西门进入。正副使臣伏地叩拜,然后起身。负责仪式的官员抬着册宝案几,从宫殿的中门出来,下到台阶中间。
奉节官带着掌节者走在前面,走到正副使臣的坐席前,把案几放在北边。掌节者脱下节衣,把节交给奉节官。奉节官又交给正使,正使再交给掌节者,掌节者跪下接受,然后起身,站在正使的左边。奉节官退下。引礼官引导正使去受册封,奉册官把册书交给正使,正使跪下接受,放在案几上。然后退回原位。副使接受宝印的仪式也一样。音乐奏响,正副使臣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正使拿着册书,副使拿着宝印,掌节者在前引导,抬案几的人跟在后面,音乐奏响。出了奉天门,音乐停止。侍仪官奏报礼仪完毕,皇帝起身,百官退下。掌节者穿上节衣,奉册宝的官员都拿着笏板,把册宝放到龙亭里。仪仗队和大乐队在前引导,走到中宫门外,音乐奏响。
皇后戴着九龙四凤冠,穿着礼服,走出宫殿,来到大殿上,面向南方站立。音乐停止,正副使臣把册宝暂时放在门外摆放的案几上。引礼官引导正副使臣和内侍监令就位。正使走到内侍监令面前,通报说:“册礼使臣某某,副使臣某某,奉旨授予皇后册宝。”内侍监令进去向皇后禀报,出来后回到原位。引礼官引导内外命妇入座。正使把册书交给内侍监令,内侍监令跪下接受,然后交给内官。副使交付宝印的仪式也一样。然后各归原位。内侍监令带领奉册奉宝的内官进去,把册宝放在案几上。尚仪引导皇后下台阶,走到庭院中间站立。内官捧着册宝站在皇后的左右两侧。内侍监令说:“有诏!”尚仪奏请皇后行礼。皇后行礼,音乐奏响。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宣读诏书完毕后,奉册内官把册书交给读册内官,读册内官读完后,交给内侍监令。内侍监令跪下交给皇后,皇后跪下接受,然后交给司言。宝印的仪式与册书相同。接受完毕后,交给司宝。尚仪奏请皇后行礼,皇后行礼如前。
内侍监令出来,走到正副使臣面前,说:“皇后受册礼已毕。”使臣退到奉天殿横街南边,面向北,西边朝上站立,给事中站在正副使臣东北方向,面向西。正副使臣再次行礼,复命说:“奉旨册封皇后礼仪已毕。”又再次行礼,给事中奏报,然后退下。皇后受了册宝后,登上座位。引礼官引导内命妇班首一人,走到殿中祝贺,跪下,说:“值此皇后殿下受册宝,正位中宫之际,我们无比欢庆,特来祝贺。”行赞拜礼,音乐奏响。再次行礼,起身,音乐停止。退下,回到原位。又引导外命妇班首一人,进入大殿祝贺,仪式与内命妇相同。礼仪完毕,大家都退下。皇后下座,音乐奏响。回到宫殿,音乐停止。
第二天,一大堆官员都上交了贺表来祝贺。皇帝在皇宫里接受了祝贺,一切都很正常,就跟平时一样。然后就选了个日子,要举行祭祀庙宇的仪式。先派官员带着祭品去庙里,提前告诉神明皇后要来祭拜的意思。之前,皇后要斋戒三天,宫里宫外的命妇和负责仪式的内官都要斋戒一天。在庙门外和庙里都设了皇后的拜位,在庙院的南边分别设了内命妇和外命妇的陪祀位。负责仪式的官员站在皇后的拜位东西两侧,负责接待的官员站在内命妇的北边,负责香火的官员站在香案的右边。在台阶东边摆好了盥洗的东西,负责盥洗的官员就站在那里。
到了那一天,宫里宫外的命妇都穿着翟衣,聚集在皇宫外门。皇后戴着九龙四凤冠,穿着袆衣。从内宫门出来,上了轿子,到了外门下轿,再换乘装饰华丽的翟车。乐队虽然准备好了,但没演奏。负责仪式的官员安排好仪仗队,外命妇、内命妇依次乘车引导。内侍监率领侍从,宿卫的士兵在前后护卫。皇后到了庙门,负责接待的官员引导命妇先进去。皇后下车,负责仪式的官员从左门引导她进去,到了位置,面向北站着。命妇们也各自就位,面向北站着。负责仪式的官员奏请行礼,负责接待的官员赞礼,皇后和命妇们都行了两次叩拜礼,然后起身。负责仪式的官员请皇后去盥洗,洗完手擦干手,从东边的台阶上去,到神位前。负责仪式的官员奏请上香三次,负责香火的官员在右边捧着香,皇后三次上香完毕,再回到原位,行礼如前。负责仪式的官员奏请礼毕,皇后从庙的左门出来,命妇们依次出来。皇后上了车,命妇们引导着,跟来时一样。出了庙门,乐队就开始演奏,皇后回宫。那天,皇帝在谨身殿宴请群臣,皇后在中宫宴请宫里宫外的命妇。宴会都跟元旦的宴会一样隆重。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册立徐皇后,册封仪式跟以前有点不一样。皇帝穿着皮弁服,在华盖殿举行仪式,翰林院的官员用御宝盖章完诏书后,皇帝才到奉天殿,正式宣布册立皇后。仪式结束后,翰林院官员把诏书交给礼部官员,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诏书。皇帝回宫后,带着皇后穿戴好礼服,去奉先殿祭告祖先,完成祭告仪式。然后皇后在内殿穿着礼服等候皇帝就座。女官引导皇后到指定位置行谢恩礼,同时奏乐。皇后行八拜礼后起身,乐声停止,仪式结束。第二天,皇帝和皇后举行宴会接受朝臣的祝贺,仪式跟前一天差不多。
天顺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亲王在皇帝面前祝贺的环节,之后再去向皇太后祝贺,最后再到皇后面前行八拜礼。
嘉靖十三年,册立方皇后的时候,负责仪式的官员按照仪注准备,发现只有谒告内殿的仪式,没有去太庙和世庙祭告的仪式,皇帝就下令讨论增加这些仪式。于是负责仪式的官员就上奏了新的仪式方案。册封前三天要斋戒,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大典的规格布置仪仗。到了册封那一天,皇帝乘坐御辂,皇后和妃嫔乘坐翟车,一起前往太庙。官员们把七庙的主神牌位安放到神座上。皇帝亲自奉迎高皇帝的神主,皇后奉迎高皇后的神主,然后把神主安放到神座上。之后是迎神、上香、献帛、行祼献礼,期间有乐声,仪式结束后乐声停止,所有程序都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接下来去世庙行礼,仪式跟太庙一样。
隆庆元年又增加了新的规定,在颁布诏书的第二天,命妇们要向皇后行见面礼。
册封妃子的仪式,从洪武三年册封孙氏为贵妃开始,就规定皇帝不用在殿上亲自主持仪式。负责这件事的官员宣读圣旨说:“妃子某氏,特封为某妃,命令你们拿着节杖去执行册封仪式。” 只是授予册封文书,没有宝饰,其他的都跟皇后册封的仪式一样。到了永乐七年,才正式确定了册封妃子的礼仪。皇帝穿着皮弁服,在华盖殿主持仪式,并下达圣旨。直到宣宗皇帝册封孙贵妃时,才开始授予宝饰;宪宗皇帝册封万贵妃时,才开始称“皇妃”,这都跟洪武年间的旧例不一样了。
嘉靖十年,皇帝册封九嫔,礼官们上交了仪注。几天前,相关部门就准备好了仪仗,跟朔望祭祀的仪仗差不多。到了册封的日子,皇帝穿着衮冕,先去太庙和世庙祭告完毕,然后换上皮弁服,到华盖殿。百官穿着朝服参加仪式。正副使穿着朝服宣读圣旨,拿着节杖和册封文书到九嫔的宫殿。九嫔在宫门外迎接,然后一起到指定位置行礼。女官宣读册封文书,九嫔依次受册,每人行八拜礼。送走节杖后回到宫门复命。九嫔穿着正式的服装等候,皇后带领她们先去奉先殿祭告,然后再去皇帝和皇后面前谢恩,这些都跟册封妃子的礼仪一样。只是圭(一种玉器)用次等玉,谷文(一种纹饰)和银册比皇妃的规格要少五分之一。嘉靖二十年,册封德妃张氏时,因为妃子即将入宫,而皇帝正处于理政的清静时期,所以没有下达圣旨,也没有去内殿祭告,其他的都跟以前一样。
从汉朝开始就称皇太子,明朝皇帝才开始在临轩(皇帝临朝的殿堂)举行册封仪式。唐朝如果太子年纪大就由皇帝在临轩册封,年纪小就派使者到内宫册封。宋朝只用临轩册封。元朝只在内宫册封,不管太子年纪大小。
明朝的时候,立太子有专门的规矩,册立太子的仪式跟册立皇后的仪式差不多。先在丹陛(皇宫台阶)上举行太子拜礼仪式。仪式开始前,皇帝穿着盛装在谨身殿等着,太子则穿着冕服在奉天门等候。
仪式正式开始,皇帝先到奉天殿,然后礼官引导太子进入奉天殿的东门。乐队奏乐,太子从东边的台阶走到丹陛(皇宫台阶)上站好,乐队停奏。百官都站到丹墀(宫殿台阶)上。乐队再次奏乐,太子行两次跪拜礼,起身后,乐队停奏。负责宣读诏书的官员从殿内门出来,站在门外说:“有诏书!”太子跪下。然后宣读诏书:“册立长子某为皇太子!”太子伏地叩拜,起身,乐队奏乐,太子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乐队停奏。礼官引导太子从殿东门进入殿内,乐队奏乐。内侍引导太子到皇帝御座前,乐队停奏。内侍跪下,宣读册立皇太子的诏书。宣读完毕,内侍呈上玉圭,然后呈上册宝。太子接过玉圭,跪下接受册宝,然后交给内侍。接下来,内侍按照同样的礼仪呈上象征皇权的宝器。内侍收回玉圭,太子也放下玉圭,伏地叩拜,起身,然后从殿东门出来。官员们拿着册宝和象征皇权的玉圭跟在太子后面。太子回到原位,乐队奏乐。太子行四次跪拜礼,起身,乐队停奏。太子从东边的台阶下来,乐队奏乐,到奉天门后,乐队停奏。仪仗队和乐队护送册宝到文华殿,持节官员复命,礼部官员奉旨到午门宣读诏书,百官迎接诏书到中书省颁布。
侍仪官奏报仪式完毕,皇帝回宫。太子前往内殿,等候皇后升座,然后行朝谢礼,行四次跪拜礼,恭敬地谢恩说:“小子某,今蒙受册命,特来向母后殿下谢恩。”再次行四次跪拜礼,礼毕。亲王、世子、郡王在文华殿的台阶上等候。太子升座,亲王以下从东边台阶上来,行四次跪拜礼。长王(诸王中的长兄)恭贺道:“小弟某,今逢兄长皇太子荣膺册宝,喜不自胜,特率诸弟前来祝贺。”祝贺完毕,大家都行四次跪拜礼。太子起身,诸王依次退下。诸王到中宫行四次跪拜礼,长王致辞祝贺完毕,诸王都行四次跪拜礼后退下。当天,太子到武英殿拜见诸叔,行家人礼,行四次跪拜礼,诸叔坐在西边接受;拜见诸兄,行家人礼,行两次跪拜礼,诸兄立在西边接受。第二天,百官进表祝贺,内外命妇到中宫祝贺,一切按照惯例进行。然后择日,太子去太庙祭祀。
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皇太子和亲王们都领到了金册,不过这金册没用上宝(玉玺)。到了永乐二年,才正式规定了册立皇太子的仪式:提前三天斋戒,派官员祭告天地和宗庙。受册宝完毕后,先去太庙报告,然后到奉天殿谢恩,最后再到皇后那里谢恩。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册立东宫的时候,因为皇上的梓宫正在停放,所以虽然乐器都准备好了,但并没有演奏。在奉先殿行完礼后,又去皇帝灵位前报告。
宣德二年十一月,皇子出生了,大臣们纷纷上表请求立太子,三年二月才正式举行册立仪式。因为太子还小,所以就让正副使在文华门授予了册宝。成化十一年册立皇太子,仪式完成后,文武官员根据品级不同,都赏赐了不同数量的彩缎。嘉靖十八年二月册立东宫时,皇帝先去南郊祭告上天,再去太庙祭告皇祖,其他列祖列宗的宗庙也都派官员去祭告。当时太子才两岁,由保姆抱着,在文华殿门口迎接册宝,然后到皇帝面前谢恩。皇后和贵妃代替太子行八拜大礼。去皇后那里谢恩,贵妃代行八拜;去贵妃那里谢恩,保姆代行四拜。其他的仪式都跟平常一样。
皇太子妃受册的仪式,和皇太子同一天举行。册宝快到内殿的时候,太子妃从东侧台阶下来迎接,把册宝放到案桌上。司仪引导太子妃就位行礼,司仪跪下,太子妃也跪下。司仪宣读册文,女官跪下取来册宝,宣读完毕后站立。司仪授予册宝,并递上圭(古代礼器)。女官把册宝交给太子妃,太子妃接过圭,受册完毕后,再把册宝交给女官。女官跪下接过后,捧着站立。司仪收回圭,太子妃起身,行四拜大礼。仪式结束后,内官拿着节杖出去,太子妃送到殿外,正副使拿着节杖复命。当天,太子妃穿着礼服去奉先殿行祭告礼,然后到宫门口等待皇帝和皇后升座,入殿谢恩,行八拜大礼。之后又去各个宫殿向皇妃们行四拜大礼。回到宫中,再去皇太子那里行四拜大礼。仪式结束后,太子妃升座,王妃、公主、郡主以及其他命妇在丹墀上按照礼仪行贺礼。
汉朝的时候,亲王册封仪式是在宗庙里进行的,隆重得很。
唐朝皇帝在临轩殿举行册封仪式,那礼仪之繁琐、准备之充分,真是到了极致。
宋朝虽然也有册封的文书,但受封的亲王都会上表推辞,最后只接受迎回府邸的官诰。 意思就是说,他们表面上推辞了册封的荣耀,实际上还是接受了册封的事实,只是仪式简化了。
元朝也下达诏书进行册封,但并没有举行正式的册封仪式。 这跟汉唐宋的作法都不一样。
洪武三年,朝廷规定给亲王册封的时候,得先去宗庙祭告祖先,仪式跟册立太子差不多。到了册封那一天,皇帝在奉天殿接受朝拜,太子和亲王们从奉天殿东门进去。奏乐,然后他们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去。太子先从殿东门进去,内侍引领他到皇帝面前,站在旁边侍候。亲王们走到丹陛(皇帝宝座前的台阶)下行礼,音乐停了。然后宣读祝词,音乐又响起来;亲王们再次行礼,起身,音乐又停了。负责册封的官员按照程序进行册封,其他的王爷都跪着。宣读册封诏书:“封皇子某为某王,皇子某为某王……”。宣读完毕,诸王都伏地叩拜,然后起身。再宣读祝词,音乐响起;亲王们再次行礼,起身,音乐停止。然后引礼官引导亲王从殿东门外进去,音乐响起。内侍引领亲王到皇帝宝座前行礼,音乐停止。亲王跪下。然后宣读授予册宝的祝词,捧册的官员把册宝交给读册的官员,读完后交给丞相,丞相再交给亲王。亲王双手捧着玉圭接受册宝,然后交给内侍。授予王印的仪式跟上面一样。仪式结束后,亲王放下玉圭,伏地叩拜,然后起身。引礼官引导亲王出去,回到原位。依次把其他亲王请进殿内,授予册宝的仪式都一样。内侍把册宝放在彩亭里,然后宣读祝词,奏乐。所有亲王都行四拜礼,起身,音乐停止。内侍抬着彩亭走在前面,亲王们从东边的台阶走下来,音乐响起。他们从奉天殿东门出去,音乐停止。礼部尚书拿着诏书和印玺,到午门宣读。仪式结束后,皇帝回宫,太子也出去了。如果亲王年纪太小,就派官员把册宝送到他那里。丞相负责册封,来到亲王面前,站在东北方向,面向西南方向,宣读诏书。最小的亲王,就用抱孩子的礼节来进行册封。
当天,亲王们要向皇后和太子谢恩,这跟太子受册封后谢恩的仪式一样。亲王们互相祝贺,年纪小的要向年纪大的行四拜礼。百官也向亲王们祝贺,同样行四拜礼。丞相在殿上跪着,文武百官在殿外。丞相致辞说:“某官某等,今日亲王殿下荣膺册宝,封建大礼已成,我们无比欣喜。”祝贺完毕,丞相和百官再次行四拜礼。第二天,太子穿着冕服在奉天殿朝贺皇帝,太子致辞说:“长子某,今日诸弟受封建国,特来向父皇陛下祝贺。”然后向皇后祝贺,致辞说:“谨向母后殿下祝贺。”百官向皇帝、皇后和太子呈上贺表,仪式跟太子受册封时一样。后宫的命妇们向皇后祝贺,致辞说:“妾某氏等,今日亲王受封建国,特来向皇后殿下祝贺。”当天,百官和命妇们都参加了宴会。选个日子,诸王再去太庙祭祀。当时秦、晋、燕、楚、吴五王都成年了,而齐、潭、赵、鲁四王年纪还小,所以册封仪式有所不同。靖江王是亲王,所以按照秦、晋两王的规格来进行册封。
话说,这规矩是二十八年才定下来的。亲王的嫡长子,十岁的时候,就要授予金册宝印,正式立为王世子。其他的嫡子或者庶子,都封为郡王。 这王世子的位置,必须是嫡长子才能继承。要是王爷三十岁了,正妃还没生下嫡子,那生的儿子只能做郡王。等到王爷和正妃都五十岁了,还没嫡子,才能立庶出的长子为王世子,继承王位。朝廷会派人去举行册封仪式。
成化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一次性封了兴王、岐王、益王、衡王、雍王五个王爷。皇帝亲自到奉先殿去祭告祖先,然后派使者到各个王府去册封,取消了皇帝在临轩殿亲自举行册封仪式的旧例。而那些需要继承王位的王爷,都在年底由官员去册封。到了嘉靖年间,又把册封的时间改在了孟春(农历正月),并且正式立为制度。册封王妃的仪式,跟册封太子妃的仪式是一样的。
公主的册封仪式是这样的:洪武九年七月,皇帝下令派使者去册封公主。在清乾宫御座的东南方向设好册封的案几,册封用的册子是银字镀金的。皇帝和皇后升到御座上,然后派使者捧着册子,按照规定的仪式宣读圣旨。使者到了华盖殿,公主行跪拜礼接受册封,这个仪式跟册封太子妃的差不多。 皇姑妈被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被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亲王的女儿被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被称为县主,皇帝的孙女被称为郡君,曾孙女被称为县君,玄孙女被称为乡君。郡主以下的女子,只受诰封,不用举行正式的册封仪式。
古时候,成年男子行冠礼,一定要在宗庙里举行,天子要举行四次加冠仪式。魏晋以后,才改在正殿举行冠礼,而且因为天子地位至尊,礼仪就简化成一次加冠,后世都沿袭了这个做法。
明朝洪武三年,规定了皇帝加元服的仪式。首先,太史局选定吉日,工部制作冕服,翰林院写祝文,礼部准备仪注。中书省负责安排,指定某官员代理太师,某官员代理太尉。选好日子后,就派官员去祭告天地和宗庙。
前一天,内侍监在奉天殿正中央摆好皇帝的御座和冠服,南边摆放冕服案和香案、宝案。侍仪司安排太师、太尉在文楼南边西向而坐,在丹墀内道设拜位,在殿上御座西边设侍立位,在丹陛西边设盥洗位。其他百官和执事官员的站位,跟大朝会一样。
加元服的这天一大早,天刚亮,就打三通鼓,百官入殿。皇帝穿着简单的帻、双童髻、双玉导和绛纱袍,乘坐御辇出来。侍卫、仪仗队奏乐,一切按照仪式进行。皇帝登上御座。鸣鞭报时完毕,各司其职,准备行礼。太师太尉先进去,到拜位上站好,其他百官也依次入殿。行礼,奏乐。行四拜礼后起身,乐声停止。
引礼官引导太师先去盥洗,整理好笏板,洗净手巾后,拿出笏板,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内赞官引领太师到御座西边,面向东方站立。引礼官又引导太尉盥洗完毕,站在太师南边。侍仪官奏请皇帝加元服。太尉走到皇帝面前,稍稍往右站,跪下拿着笏板。脱下简单的帻交给内侍,放在箱子里。准备好梳子、发带后,拿出笏板,起身,退到西边站立。太师面向北站立。内侍监令取来冕冠放在左边,太师祝祷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寿考维祺,以介景福。**”内侍监令捧着冕冠,跪下交给太师。太师拿着笏板,跪下接受冕冠。戴上冕冠,加上簪缨后,拿出笏板,起身,退到西边站立。
御用监令奏请皇帝换上衮服,皇帝起身,换上衮服。侍仪官奏请皇帝就座,内赞官献上醴酒,奏乐。太师走到皇帝面前,面向北站立。光禄卿奉酒给太师,太师拿着笏板接过酒,祝祷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祝祷完毕,跪下交给内侍。内侍跪下接过酒,献给皇帝。皇帝饮用少许,啐一口酒后,把空杯交给内侍,乐声停止。内侍拿着空杯下去,交给太师。太师接过杯子起身,交给光禄卿,光禄卿接过杯子退下。太师拿出笏板,退回原位。内赞官引导太师太尉出殿西门,奏乐,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引礼官引导他们到丹墀拜位,乐声停止。行礼,奏乐。太师太尉和文武百官都行四拜礼,起身,乐声停止。三次舞蹈,山呼万岁,俯伏叩拜,起身,奏乐。再次行四拜礼,乐声停止。仪式完毕,皇帝起身,鸣鞭,奏乐。皇帝回宫,乐声停止。百官退朝。皇帝换上通天冠、绛纱袍,按照正旦的仪式拜见太后。择日去太庙祭祀,与时祭相同。第二天,百官穿朝服祝贺,皇帝在谨身殿设宴款待。
万历三年正月,皇帝选了个好日子要举行成年礼,也就是长发仪式,然后就让礼部准备相关的仪式流程。张居正等大学士就说:“冠礼和婚礼都非常重要,皇上您在东宫就已经行过冠礼了,三加弥尊,已经很隆重了。这么大的仪式都完成了,其他的细节可以简化一些,不用让礼部官员再专门讨论了。只需要提前去奉先殿、弘孝殿、神霄殿告知一下就行了。仪式结束后,再去拜见两位皇太后,行五拜三叩头的礼节,然后回乾清宫接受大家的祝贺。”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就正式下令这么办。
书上《礼记》里写着:“冠礼在阼位举行,表示成年;在宾客席位行加冠礼,三次加冠表示尊贵地位的提升,加冠礼完成就意味着成年;冠礼之后赐字,这是成人礼的标志。” “即使是天子的儿子,也还是普通人。” 历代皇帝的冠礼都是这么来的。明朝的皇太子行加元服礼,参考周文王、成王冠礼的年龄,有的十二岁,有的十五岁。嘉靖二十四年,穆宗还在东宫的时候,才十岁,就想行冠礼。当时大学士严嵩和尚书费寀起初都觉得不行,后来还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说可以行,但是建议简化一些仪式,只取成礼的部分。但是皇帝觉得冠礼应该隆重举行,一直到嘉靖二十八年才正式举行。
洪武元年,皇太子行冠礼,流程是这么定的。首先,太史局算好日子,工部准备好冠冕等衣服,翰林院写好祝文,中书省负责发号施令。然后指定某位官员当宾,某位官员当赞。选好日子后,就派官员去祭告天地和宗庙。
冠礼前一天,在奉天殿摆好御座和香案,皇太子在殿东厢房等候,宾赞则在午门外等候。第二天一大早,负责仪式的官员就在东阶摆好盛酒的器皿和洗漱用品,在殿上东南方摆好皇太子的冠服席位,让他朝西坐;在西阶摆好饮酒的席位,让他朝南坐;在东厢房内搭起帐篷,铺好坐席;在帐篷外也搭起帐篷。御用监把衣服摆放在东边帐篷里,衮服、九章服饰、远游冠、绛纱袍、折上巾、黑丝带犀牛簪都摆在衣服的南边,梳子也放在南边。负责酒水的官员把酒倒进酒器,盖上盖子,放在饮酒席位的南边;在酒器东边摆上酒台,放上两个酒爵;负责上菜的官员把菜摆在酒器北边。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都站在各自的位置上。
三声鼓响后,文武百官入殿。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登上御座,一切如常。宾赞就位后,乐队奏乐。行四拜礼后,乐队停止演奏。侍仪官跪下,按照程序走到东阶,走到宾官面前,宣读圣旨。宾赞和在场的官员都跪下。圣旨宣读道:“皇太子行冠礼,命你们行礼。”大家俯伏在地,起身后,又行四拜礼。文武侍从都回到殿内各自的位置,宾赞和仪仗官员走到东阶下站好。东宫官员和太常博士到殿前东厢房,引导皇太子入席,两个内侍侍奉在侧,东宫官员跟在后面,乐队奏乐。皇太子在席位上坐好,朝西南方向,乐队停止演奏。
宾赞依次走到洗漱处,乐队奏乐。皇太子拿着笏板,洗漱完毕,放下笏板,乐队停止演奏。皇太子从西阶走上,官员奉上折上巾,宾官降一等接下。一人扶着帽子后部,一人扶着帽子前面,送到太子面前,宾官面向北祝祷完毕,跪下为太子戴上帽子,乐队奏乐。宾官起身,站在席位南北两侧。负责戴冠的官员走到席位前,面向北跪下,整理帽子,起身站在宾官身后。内侍跪下呈上衣服,皇太子起身,穿好衣服后,乐队停止演奏。宾官向皇太子行揖礼,皇太子重新坐下。宾赞下阶,走到洗漱处,完毕后,赞官走到前面跪下,取下折上巾,放在箱子里,起身交给内侍。官员奉上远游冠,宾官降两等接下,乐队奏乐,戴冠的仪式和刚才一样。赞官走到前面,面向北跪下,插上簪子系好冠缨,内侍跪下呈上衣服,乐队停止演奏。宾官向皇太子行揖礼,皇太子重新坐下。
宾赞再次走到洗漱处,赞官取下帽子,官员奉上衮冕,宾官降三等接下,乐队奏乐。戴冠系冠缨的仪式和刚才一样,乐队停止演奏。太常博士引导皇太子从东阶下,乐队奏乐。皇太子从西阶走上,来到饮酒席位,朝南坐下,乐队停止演奏。宾官走到洗漱处洗漱完毕,赞官取酒爵,洗净酒爵,用巾擦拭酒爵,走到酒水处斟酒,递给宾官。宾官接过酒爵,跪下敬献给皇太子。祝祷完毕,皇太子拿着圭,跪下接受酒爵,乐队奏乐。饮酒完毕,放下酒爵,拿着圭。上菜的官员把菜肴摆在面前,皇太子拿着圭,吃完后,拿着圭,起身,乐队停止演奏。撤下酒爵和菜肴。博士引导皇太子从西阶下,到殿东厢房,换上朝服,到丹墀拜位,面向北。东宫官员也回到各自的位子上。宾赞走到皇太子位子稍东的地方,面向西。宾官宣读册封诏书说:“奉旨册封某为……”皇太子再拜,跪下听旨。再次再拜,起身。走到御前跪下奏道:“臣愚钝,不敢不遵旨意。”奏毕,回到原位。侍立的官员都下殿回到原位,行四拜礼完毕,皇帝起身。内给事引导皇太子进入内殿,拜见皇后,仪式如同正旦。第二天去祭祀宗庙,仪式如同定时祭祀。再过一天,百官穿着朝服到奉天殿祝贺,然后换上公服,到东宫祝贺,举行宴会。
成化十四年,皇太子要举行加冠礼,这可是大事。那天,先在文华殿东边搭了个台子,摆上了各种祭祀用的东西,比如香案、座位、酒水、洗漱用品等等,一样不少,都按规矩来的。内侍们把帷幕挂好,把要穿的衣服、帽子都摆放整齐,什么袍子、皮帽子、礼服、玉圭、鞋子、翼善冠、皮弁、九旒冕,应有尽有。
天亮了,皇帝在奉天殿发布命令,派官员拿着节杖去主持仪式。皇太子在文华殿门口迎接,然后把节杖捧进去放在案子上,自己退到一边。礼部官员引导皇太子到香案前,音乐响起来。皇太子行了四拜,音乐停了。接下来是第一次加冠。内侍端上翼善冠,宾客祝祷说:“吉月令辰,乃加元服。懋敬是承,永介景福。”音乐又响起来。宾客跪着把帽子递上,起身,音乐停。礼部官员示意换衣服,皇太子进帷幕换上袍子出来,重新坐下。
然后是第二次加冠。内侍端上皮弁,宾客祝祷说:“冠礼申举,以成令德。敬慎威仪,惟民之式。”戴好帽子后,皇太子又进帷幕换上皮弁服和鞋子出来,重新坐下。接下来是第三次加冠。内侍端上冕旒,宾客祝祷说:“章服咸加,饬敬有虔。永固皇图,于千万年。”戴好帽子后,皇太子又进帷幕换上礼服出来,重新坐下。
之后是祭酒仪式,皇太子走到酒席前,音乐响起来。他坐下,音乐停了。光禄寺的官员端上酒,音乐响起来。官员把酒斟好递给宾客,宾客拿着酒杯走到席位前,音乐停了。宾客祝祷说:“旨酒孔馨,加荐再芳。受天之福,万世其昌。”宾客跪着把酒杯递上,皇太子拿着玉圭,接过酒杯,放在案子上。乐队奏响了《喜千春》的乐曲。接着是敬酒,皇太子举起酒杯喝完,把酒杯放在案子上,音乐停了。光禄寺的官员端上饭菜,音乐响起来。饭菜摆好,音乐停了。吃完饭后,皇太子放下玉圭,撤掉祭品,宾客回到座位。
接下来是宣读皇帝的训诫。皇太子下台阶,音乐响起来。他走到拜位,音乐停了。宣读训诫的官员走到皇太子面前稍偏东一点的地方,面向西站着,说:“有制。”皇太子跪下,官员宣读皇帝的训诫:“孝事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居由仁义。毋怠毋骄,茂隆万世。”音乐响起来。皇太子行了四拜,起身,音乐停了。持节的官员捧着节杖出去,音乐响起来。皇太子把官员送到殿门外,然后回到东边平台。内侍引导皇太子回宫,音乐停了。宾客和官员拿着节杖复命,其他的仪式都按照旧例进行。
当天,皇太子去向皇太后、皇帝和皇后谢恩,都行了五拜三叩头的礼节,并且有音乐伴奏。第二天,皇帝和皇太子接受群臣的祝贺,一切都很顺利。
皇子举行冠礼。第一次加冠,给他戴上网巾,祝词是:“兹惟吉日,冠以成人。克敦孝友,福禄来骈。” 意思就是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戴上帽子就成年了,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样福气和财运就会一起到来。
第二次加冠,给他戴上翼善冠,祝词是:“冠礼斯举,实由成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这意思是说,举行冠礼是为了表彰你的品德,你要谨慎你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老百姓的榜样。
第三次加冠,给他戴上衮冕,祝词是:“冠至三加,命服用章。敬神事上,永固藩邦。” 意思是说,三次加冠仪式完成了,现在可以穿戴这些正式的服装了,你要敬畏神明,侍奉君主,永远巩固国家的藩属。 然后,在敬酒祝祷时说:“旨酒嘉荐,载芬载芳。受兹景福,百世其昌。” 意思是说,美酒佳肴,芬芳四溢,接受这份美好的祝福,让这份福气绵延百代。 最后,皇帝还告诫皇子:“孝于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率由礼义。毋溢毋骄,永保富贵。” 意思是说,要孝顺父母君主,友爱兄弟姐妹,亲近贤人,爱护百姓,按照礼义行事,不要骄傲自满,才能永远保持富贵。皇子的冠礼仪式,以及之后的谢恩等程序,都和皇太子的仪式一样隆重。
皇子冠礼结束后的第二天,百官都要去王府祝贺,表示庆贺。成化二十三年,皇子冠礼后的第二天,百官都穿着常服,在奉天门东庑依次排列就坐,向皇子行四拜大礼。
万历二十九年,礼部尚书冯琦建议说:“以前皇太子冠礼,冠礼和敬酒的席位都设在文华殿内。现在文华殿是皇上处理政务的地方,所以皇太子的冠礼和敬酒的席位,应该移到文华殿东边。以前亲王的冠礼,席位设在皇极门东边。既然皇太子冠礼的席位移到了文华殿东边,那么亲王的冠礼席位就应该移到文华殿西边。”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永乐九年十一月,皇帝下令,册封皇太子的嫡长子为皇太孙,并在华盖殿为他举行冠礼,仪式和皇太子的冠礼一样。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官员要到五十岁才能受爵位,所以没有官员的冠礼。唐朝的规定是,冠礼分三次加冠,一品官员的儿子用衮冕,到九品官员的儿子用爵弁,都是仿照士人的冠礼,只是在礼仪上有所增加。
明朝洪武元年开始规定,加冠仪式要分三步走:先戴缁布冠,再戴进贤冠,最后戴爵弁。这仪式啊,首先得选个好日子,主办者要先去家庙告知祖先,然后才算正式开始。加冠的前两天,就要通知宾客和负责协助加冠的人,让他们做好准备。加冠当天,要在正门外的右边,朝南摆好位置。一大早起来,先在堂屋阶梯东南方向摆好洗涤用的水盆,六品以下官员的水盆放在东荣(堂屋东边),南北位置根据堂屋的深度来定。水盆东边放着盛水的器皿,上面盖着盖子;盛放其他东西的篮子放在水盆的西南方,里面放着一条毛巾,也盖着盖子。然后在东屋西边的窗户下铺席子,把衣服摆在席子东边,衣领朝北。一共要铺四张草席,再铺上四张藻席,放在南边。盛酒的器皿和盛水的器皿放在衣服北边,上面盖着盖子,在酒器北边还要摆上一个小几。四品以下官员不用摆小几,直接把食物摆在小几的北边。在东屋里,靠近北边的地方也摆个水盆,水盆西边放盛水的器皿,东北边放盛放其他东西的篮子,里面也放着毛巾。
天亮了,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来到门外,负责安排座位的人把他们引到各自的位置。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都要穿正式的官服,其他参与的人也都要穿规定的衣服,然后各就各位。每个冠帽都用一个盒子装着,有人拿着盒子站在西阶的西边,面朝东,衣领朝北。然后在堂屋阶梯上摆好主持人的座位,朝西;在西阶上摆好宾客的座位,朝东;戴冠的人的座位在主持人的东北方向,朝西。主持人穿着官服站在堂屋阶梯下,面向东,朝西站立;其他亲属穿着官服站在水盆东南方向,面朝西,衣领朝北;尊贵的长辈则在另一间屋子里。引领的人穿着官服站在门内通道的东边,面朝北。戴冠的人要梳着双童髻,戴着空顶帻,戴着双玉导(玉饰),穿着彩色的褶子,系着锦缎腰带,穿着乌皮鞋;六品以下官员的玉饰不用玉的,站在屋子里,面朝南。主持人和协助加冠的人穿着官服站在屋内门东边,面朝西。
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出来站好位置,站在门西边,面朝东,衣领朝北。引领的人上前接受命令,然后站在门东边,面朝西,说:“请问有何吩咐?”宾客说:“某某家的孩子要举行加冠礼,请您来主持。”引领的人进去禀报,主持人到大门外东边迎接宾客,面朝西,行两次跪拜礼,宾客回拜。主持人向协助加冠的人行礼,协助加冠的人回礼;又向宾客行礼,宾客回礼。主持人进去,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依次进去,走到内门阶梯处。主持人请宾客上阶,宾客推辞三次后才上阶。主持人从堂屋阶梯上下来,站在席子东边,面朝西;宾客从西阶上下来,站在席子西边,面朝东。宾客、协助加冠的人来到庭院,在水盆里洗手,然后从西阶上去,进入东屋,站在主持人和协助加冠的人南边,面朝西。主持人和协助加冠的人引导戴冠的人站在屋子外面的西边,面朝南。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取来冠带、梳子、簪子,跪着放在席子南端,然后退到席子北边稍偏东一点的地方,面朝西。宾客向戴冠的人行礼,戴冠的人上前走到席子上,面朝西坐下。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走到席子前面,面朝东跪下,解下双童髻,梳好头发后,戴上冠带,起身,回到原位站好。宾客走到盛水的器皿旁,洗手后,走到西阶。主持人站在席子后面,面朝西;宾客站在西阶上,面朝东。拿着缁布冠的人走上前,宾客下降一级接受缁布冠,右手拿着冠的后部,左手拿着冠的前部,把冠帽送到戴冠的人面前,戴冠的人面朝东站立。祝词官按照士礼的祝词念祝词,祝词念完后,跪下戴冠。戴好冠后起身,回到原位。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走到席子前面,面朝东跪下,系好冠带,起身,回到原位。戴冠的人起身,宾客把他请到屋里,宾客和主持人一起坐下。戴冠的人穿着青色的上衣和白色的下衣,走到门外西边,面朝南站立,宾客和主持人一起起身。宾客向戴冠的人行礼,戴冠的人上前走到席子上,面朝西坐下。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跪下,脱下缁布冠,梳好头发,戴上冠带。宾客呈上进贤冠,念祝词,仪式和第一次加冠一样。祝词念完后,跪下戴冠,起身,回到原位。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跪下,脱下进贤冠,梳好头发,戴上冠带。宾客呈上爵弁,念祝词,仪式和第二次加冠一样。宾客和协助加冠的人像之前一样,戴上簪子,系好冠带。戴冠的人到屋里,换上爵弁的衣服出来。主持人和协助加冠的人撤掉冠带、梳子以及席子,进入屋内。然后在屋内门西边,朝南摆好席子。戴冠的人从屋内门西边出来,面朝南站立。主持人和协助加冠的人在屋内清洗酒杯,斟好酒出来,面朝南站立。宾客向戴冠的人行礼,戴冠的人走到席子西边,面朝南站立。宾客接过酒,送到戴冠的人面前,戴冠的人面朝北站立。祝词念完后,戴冠的人拜谢并接过酒杯,宾客回到西阶上回拜。端食物的人把食物端到席子上,戴冠的人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肉脯,祭祀在笾豆之间。协助加冠的人取一块肉给戴冠的人,戴冠的人把酒杯放在祭祀的器皿西边祭祀。戴冠的人坐下,拿起酒杯,祭祀,然后把酒杯放下,行两次跪拜礼,宾客回拜。戴冠的人拿着酒杯起身,宾客和主持人一起坐下。戴冠的人走到席子上,跪着把酒杯放在祭祀的器皿东边。起身,上前,面朝北跪下拿起肉脯,从西阶下去。去见母亲,把肉脯放在席子前面。退后,行两次跪拜礼后离开。如果母亲不在,就让别人在西阶下接受肉脯。
一开始,戴冠的人去见母亲,宾主双方都很激动。客人来了以后,应该站在西边的台阶东侧面向东站着,主人来了以后,应该站在东边的台阶西侧面向西站立。戴冠的人出来后,就站在西阶的东边,面朝南站着。客人稍微上前一步,说一些客套话,表示符合礼仪。戴冠的人就再次行礼,跪下说:“我资质平庸,日夜谨慎地接受教诲。”客人离开时,主人送到内门的外面,朝西站着,请礼仪人员送客。客人就位后,主人再进去。
接下来,客人离开后,戴冠的人面向东拜见自己的亲属,亲属们向他行礼,戴冠的人回礼。戴冠的人再面向西向宾赞行礼,宾赞也回礼。拜见其他尊长在另外的房间里,也是同样的礼仪。宾主双方脱下礼服后,进入宴席,第一轮敬酒完毕,客人和其他的客人依次出去,站在门的东边,面朝西站着。主人出来向客人作揖,客人回揖。主人先进去,客人和其他客人跟着进去。走到台阶处,客人站在西边的台阶上,主人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其他客人站在西边的台阶下。主人把礼物交给宾赞,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回到东边的台阶上,面向北拜送客人。宾赞从西边的台阶下来,主人把客人送到大门外,面向西,再次行礼后进去。如果是独子,那么他的父亲和哥哥们会告诫客人。戴冠的那天,主人穿着正式礼服迎接客人,在东阶下行冠礼,仪式也是一样的。第二天去庙里祭祀,戴冠的人穿着朝服从南门进入中庭道路的西边,面向北,再次行礼后出来。
古时候的冠礼,现在只有士大夫的礼仪还保留着,后世的人都推而广之,沿用这种礼仪。明朝洪武元年,朝廷下令规定冠礼,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守,所有细节都规定得很详细。但是,从品级官员以下,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礼官们只是记载着这些礼仪,作为一种历史故事罢了。
十五到二十岁的男生都要行冠礼。要行冠礼了,得先选日子、选宾客,还要通知宾客,这些程序都跟官员的仪式一样正式。这天一大早,就在大厅东边搭个帐篷当房间。大家都穿戴整齐。在堂屋阶梯东南角放好洗漱用的东西,把要穿的衣服放在房间西边的窗户底下。地上铺两张席子,在南边,酒放在衣服北边旁边。幞头、巾、帽,分别放在盘子里,三个人抬着,站在堂屋西阶的西边,朝南背北站着。主人站在堂屋阶梯下,亲戚朋友站在洗漱台东边,引宾的人站在门外等着宾客。要行冠礼的人穿着双层衣袍,系着白色的腰带,穿着素色的鞋子在房间里等着。
宾客来了,主人出去迎接,鞠躬请宾客进来。宾客坐好后,要行冠礼的人从房间出来,负责仪式的的人就说开始吧。宾客的赞者(类似于主持)拿来梳子、篦子、幧头(一种帽子),放在席子南边。宾客向要行冠礼的人行礼,然后坐在席子西边,面向东边。赞者帮他梳头,戴上帽子。宾客起身,主人也起身,站在堂屋阶梯下。宾客去洗漱,主人谦让着,从西边台阶上去,回到原位。负责仪式的的人端来巾,宾客下降一级去接,走到要行冠礼的人席子前面,面向东边。祝词跟官员的一样。祝词念完,宾客跪下戴上巾。起身,回到原位。要行冠礼的人起身,宾客鞠躬请他进房间,换衣服,换上深衣大带,出来到冠礼的席位。宾客像刚才一样去洗漱。负责仪式的的人端来帽子,宾客下降两级去接。念祝词,跪下,戴上帽子后,起身,回到原位。鞠躬请要行冠礼的人进房间,换衣服,换上襕衫要带,出来到冠礼的席位。宾客像刚才一样去洗漱。负责仪式的的人端来幞头,宾客下降三级去接。念祝词,跪下,戴上幞头后,起身,回到原位。鞠躬请要行冠礼的人进房间,换上正式的衣服出来。负责仪式的的人撤掉冠礼的席子,在西边的台阶上摆上敬酒的席子,朝南。赞者斟好酒从房间出来,站在要行冠礼的人南边。宾客向要行冠礼的人行礼,然后坐在席子上,面向西边。宾客接过酒,走到席子前面,朝北祝酒。要行冠礼的人拜谢,宾客回礼。负责仪式的的人端来饭菜,要行冠礼的人坐在席子上吃饭,吃完后,两次行礼。宾客回礼。要行冠礼的人离开席子,站在西阶东边,朝南。宾客写下祝词,跟官员的祝词一样。要行冠礼的人拜谢,宾客回礼。要行冠礼的人拜谢父母,父母起身还礼。拜谢长辈,然后出去拜见乡里的先生和父亲的朋友。先生和朋友都回礼。宾客告辞,主人再三挽留,宾客才进去,主人摆酒席款待。宾客离开后,主人感谢宾客和赞者,并赠送礼物。仪式结束,主人带着行冠礼的人去祠堂祭拜,两次行礼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