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六年,皇帝北巡,那阵势可大了!礼部官员一路跟着,凡是重要的事,比如外国使臣来朝进贡,或者有什么大事情,都直接报告给在外的皇帝;小事就先报告回京城再转达。皇帝出发前,要先祭告天地、社稷、太庙、孝陵,还要祭祀长江、旗纛这些神灵,最后在承天门进行祭祀。路上遇到需要祭祀的地方,就派官员去祭祀。快到北京了,还要在北京城外设坛祭祀北京的山川神灵。皇帝一到北京,马上就要祭告天地,再祭祀北京境内山川。这次北巡,跟着皇帝的军队,光马步兵就有五万人!
陪着皇帝的官员那也是星光熠熠啊!五府的都督各一人,吏、户、兵、刑四部的大臣各一人,礼、工两部的大臣各两人,都察院的大臣一人,御史二十四位,给事中十九位,通政、大理、太常、光禄、鸿胪寺的大臣一共二十位,翰林院和内阁的官员三位,侍讲、修撰、典籍这些官员六位,六部郎官一共五十四位,其他的官员就太多了,数不过来了。皇帝出发前,要设宴款待群臣,并赏赐跟随的官员和军官一些钱。到了北京后,还要宴请群臣和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并赏赐百官和命妇一些钱。
沿途经过的州县,地方官员、生员、老人都会来朝见皇帝。皇帝还会派大臣暗中考察地方官员的好坏,该升官的升官,该降职的降职。皇帝还会派给事中和御史去慰问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并赏赐他们钱财、布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皇上要到承天(今河北承德)去祭祀,这可是件大事。首先,皇上亲自到玄极宝殿去告诉老天爷一声。同一天,皇上还去了皇祖和睿宗的庙里报备,然后又派官员分别去北郊和成祖以下历代皇帝的庙宇、社稷坛、日月神祇那里报备,这仪式可真隆重!
皇上从正阳门出发,后妃们乘坐轿子跟着。锦衣卫摆开了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八千名卫兵护卫着皇上的车驾,仪仗队浩浩荡荡的,锦衣卫指挥使走在最前面开路。朝廷里地位很高的文武大臣各留两位在京城守卫,兵部尚书协助处理政务,皇上还分别给他们下了圣旨。皇上还分别委派文武重臣去督察宣府、大同、蓟州、山海关等九边重地,也分别下了圣旨。京城皇城和各个城门都安排文武大臣各一人把守,另外还调派了六千官兵负责警戒和护驾。皇上出发的时候,文武百官都穿着节日盛装,一直送到彰义关外才返回。这次护驾的官兵数量,跟永乐皇帝时期差不多。出发前已经在路上的官员不用来参加朝会了,只有礼部、兵部、鸿胪寺、太常寺、负责仪式的官员以及光禄寺的官员随驾出行。
到了真定,皇上要祭祀北岳恒山。皇上穿的是便服,随行的文武大臣和巡抚、都御史则穿着节日盛装行礼。到了卫辉,皇上又派人祭祀济渎河神。到了钧州,皇上遥祭中岳嵩山;到了荥泽,祭祀黄河,祭祀的仪式和北岳一样隆重。到了南阳,皇上又派人祭祀武当山。一路上,凡是遇到古代帝王、圣贤、忠臣、烈士的祠堂和墓地,皇上都派人去祭祀。各地的巡抚、按察使、布政使都在边界迎接皇上,到了行宫,他们都穿着节日盛装朝见皇上。当地的生员和年长的百姓,都在三十里外迎接皇上。所经过的王府,亲王们都穿着便服等候皇上的到来,到了行宫后,再穿着冕服朝见皇上。皇上设宴款待,宗室成员不许离开行宫。
到了承天府,皇上先到献皇帝庙去祭告。过了四天,皇上在龙飞殿的丹陛上举行祭天大典,并献祭了皇后的牌位。之后,皇上换上皮弁服,到国社稷坛和山川坛行礼。第二天,皇上祭祀显陵。又过了天,随行的官员上表祝贺,皇上就按照礼仪颁布诏书。回京后,皇上亲自感谢上天、皇祖、皇考,并派官员分别到郊外、庙宇、社稷坛、各处神灵那里报备,祭祀的仪式和来时一样。
古时候的制度,太子出巡叫做“抚军”,留守京城叫做“监国”。从三代以后,只有唐朝的太子监国时才用双龙符,但具体的仪式记载并不详细。
永乐七年,皇帝去北京,规定了太子处理政务的流程。平时上朝,太子在午门左边办公,侍卫和官员按照正常的礼仪办事。如果皇帝在文华殿,只有皇帝召见才能进殿。所有内外紧急军务和王府急事,都要向太子汇报。如果有边境警报,就立即调兵剿捕,同时快马向皇帝汇报。皇城和各城门的守卫都增加了官兵。逢年过节,像春节、冬至这些日子,太子率领百官在文华殿前举行仪式,行十二拜大礼。奏章从宫门中门送出,太子从左门送至午门,然后回宫。百官则被引导到长安右门外,五品以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以及近侍官员、监察御史,都骑马护送奏章到三山门外交给进奏官。到日子了,要祭天祝寿,行八拜大礼。而像春节、冬至、皇帝生日这些日子,百官在文华殿庆祝,按照正常的礼仪进行。凡是祭祀太庙和社稷等神祇的仪式,都要提前下令让太子代理祭祀。太常寺要将祭祀神祇的仪式向皇帝汇报,并派官员执行。如果外国使臣来朝见,按照惯例设宴款待,并由礼部送他们到皇帝的行宫。如果朝廷有诏书到达,就要摆上龙亭,奏乐,百官穿朝服,到三山门外迎接。太子穿着冕服在午门外迎接,到文华殿后,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上殿展开诏书阅读。使臣将诏书放在龙亭里,太子送他们到午门外。礼部官员将诏书放在车子里,文武二品以上官员迎接至承天门,按照礼仪宣读。然后用鼓乐送使臣到会同馆。使臣要拜见太子,行四拜礼,并在礼部设宴款待。
永乐十二年,皇帝北征,又重新制定了相关制度。平时上朝在文华殿办公,文武官员的奏章都送到北京。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让太子监国。因为太子年纪还小,就命一位辅臣协助,军国大事都由他们处理。
永乐八年,皇帝从北京北征。当时太子已经在南方监国了,于是就让皇长孙在北京监国。那时宣宗皇帝还没成年,成年后才被称为皇太孙。
这段话讲的是明朝皇室的日常运作和颁布诏书的仪式。
首先,每天皇长孙在奉天门左边办公,侍卫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候着。各部门有事情,就写奏章呈递上去。要是军务或者王府的重要事情,就先呈给太子处理,然后再报告给皇帝。过节的时候,在奉天殿设香案,按照规定的礼仪祭祀。全国各地的奏章都送到北京,而外国的朝贡则送到南京。官员和百姓犯了罪,严重的呈报给太子,轻微的由皇长孙处理。皇室成员犯了罪,也呈报给太子。如果罪行严重,或者涉及谋反,就立刻逮捕,让皇室成员一起审问。如果当事人不服,就让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和皇室成员一起再次审问,然后呈报给太子,等皇帝回京后再请示处置。
颁布命令给全国各地的时候,有诏书、赦书、敕符、丹符、制谕、手诏等等几种文书。诏书和赦书,要先在皇宫的正殿宣读,然后再颁发下去。敕符之类的文书,就由使者带给被授予官职的人,不能私自打开。这些文书的开启、迎接和仪式都各不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规定了颁布诏书的仪式。在奉天殿设御座,在殿东设宝案,殿内演奏中和韶乐,午门和承天门外演奏大乐,在承天门上设宣读诏书的案几,朝向西南。清晨,校尉拿着云盖在殿内帘子前面等候,百官穿着朝服在承天门外列队等候,公侯在午门外列队等候,东西向站立。皇帝穿着皮弁服,按照仪式登殿。礼部官员捧着诏书走到案几前,盖上玉玺后,放在云盖里。校尉拿着云盖,从殿东门出去。大乐奏响,皇帝从东边的台阶下来,走到奉天门,再到金水桥南午门外,乐队继续演奏,公侯在前引导,迎接皇帝到承天门上。鸣赞唱着,文武官员就位,乐队演奏。行四拜礼,乐队停止演奏。宣读诏书的官员登上案几,高呼“奉旨宣读”,所有官员下跪。礼部官员将诏书交给宣读官员。宣读完毕,礼部官员将诏书放回云盖里。赞礼官唱着“俯伏,起立”,乐队演奏。行四拜礼,乐队停止演奏。然后舞蹈,山呼万岁,再行四拜礼。仪礼司奏报仪式完毕,皇帝退朝。礼部官员将诏书分发给使者,百官退朝。
嘉靖六年的时候,规矩又改了。鸿胪寺的官员在奉天殿东边摆好宣读诏书的案子,锦衣卫则在奉天殿东边和承天门上分别摆上装诏书的云盖盘和云盘。午门外摆着彩舆,鸿胪寺的官员在承天门上也摆了个宣读诏书的案子。百官都站在丹墀(宫殿前的台阶)上等候,皇帝穿着冕服登上御座,就跟平时上朝一样。翰林院的官员捧着诏书跟着皇帝,走到御座前面东边站着。百官列队站好,行四拜礼,然后出宫到承天门外。接下来是颁布诏书的仪式,翰林院的官员把诏书交给礼部官员,礼部官员再把诏书放到云盘案上。校尉举着云盖,大家一起从殿的左门出去,到午门外,把诏书放到彩舆里。公侯伯以及三品以上的大官在前面引路,把彩舆迎接到承天门上,宣读诏书,行礼,这些都跟刚才一样。礼部官员把诏书交给锦衣卫官员,放到云匣里,用彩色的绳子系在龙竿上,正式颁布诏书。礼部官员把诏书放到龙亭里,然后在鼓乐声中把诏书送到礼部,再由礼部官员交给使者,由使者去各地颁布。到了隆庆六年,颁布诏书的仪式改到皇极门进行,仪式一结束,皇帝就回宫了。
洪武年间,规定凡是派使者去宣读诏书或赦书,当地官员都要准备好龙亭、仪仗和鼓乐,出城迎接。使者下马,把诏书放到龙亭里,面向南方,当地官员穿着朝服行五拜礼。然后,官员和乐队一起引导使者,使者骑上马跟在龙亭后面,一直走到衙门门口。官员们先进去,文武官员分列东西两侧站好,等龙亭到了以后,大家一起排好队行四拜礼。使者把诏书交给宣读的官员,宣读的官员跪下接诏书,然后走到宣读的案子前。宣读完毕,再把诏书交给朝中的使者,然后又把诏书放回龙亭里。众官员行四拜礼,跳舞,山呼万岁,然后又行四拜礼。最后,官员代表走到龙亭前,跪下询问皇帝的安好,使者鞠躬回答:“圣躬万福”。官员们退下,换了便服去见使者,再行两拜礼。最后,又准备好鼓乐,把诏书送到官亭。如果有出使的官员在,那么先由当地官员行礼。
进献书籍的仪式,《实录》最为隆重。皇帝穿着衮冕,百官穿着朝服,进献奏表祝贺。其他书籍纂修完成后,也用奏表进献。重要的记录和玉牒,只需要捧着进献就行了。《实录》的进献仪式记载得很详细,其他的仪式可以以此类推。
建文年间,《太祖实录》就写好了,但是当时进献的仪式,史书上没记载。到了永乐元年,《太祖实录》重新修订完成。
在奉天殿的丹陛正中央摆上香案,丹陛东边摆上放奏章的案子,奉天门那儿准备好了宝舆(皇帝乘坐的仪仗车),仪仗乐队也按照规制准备就绪。史官们捧着《太祖实录》放到宝舆里,皇帝在奉天殿里按照大朝会的仪仗穿着打扮。百官都站在丹陛两侧,鸿胪寺的官员引导着宝舆来到丹陛上,史官们把《太祖实录》放到案子上,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站好。
鸿胪寺的官员奏报《实录》进献完毕,官员们抬着放《实录》的案子,依次从殿门进入,最前面的人从左门进。皇帝起身,官员们把《实录》案子放在殿中央。最前面的人跪在案子前,负责赞礼的史官也一起跪下。然后,官员和内侍一起把《实录》案子抬进谨身殿,放在殿中央。皇帝重新坐下。赞礼官俯伏在地,最前面的人也俯伏在地,然后起身。重新站好位置,赞礼官行四拜礼。接下来是进献奏章,官员们抬着放奏章的案子,从左门进入,放在殿中央。赞礼官宣读奏章,所有官员都跪下。宣读完毕,俯伏在地,然后起身,行四拜礼。进献《实录》的官员退到东边站好,百官回到自己的位置。鸿胪寺的官员奏报庆贺,所有官员行四拜礼后起身。赞礼官宣读皇帝的制书,史官回到自己的位置。赞礼官跪下,宣读制书的内容:“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功德光华,纂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读完毕,俯伏在地后起身,三次舞蹈,又行四拜礼,仪式结束。
16世纪末,也就是万历五年,《世祖实录》终于完成了!然后就按照规定,隆重地举行进献仪式。你看,史馆前面摆上了宝舆、香亭和表亭,皇上穿着最隆重的衮冕服饰,在中极殿等着呢,文武百官也都穿着朝服,列队站好。负责监修、总裁和纂修的官员们,穿着朝服来到史馆前面。监修官捧着奏表放到表亭里,纂修官捧着《世祖实录》放到宝舆里,鸿胪寺的官员在前面引路。仪仗队奏乐,打着伞盖,从会极门下阶出发,走到桥南,再走中间的路。监修、总裁等官员跟着表亭,走二桥到皇极门。《世祖实录》乘坐的宝舆从正门进去,表亭从左门进去,最后都到了丹墀案前。监修官把奏表放在案上,纂修官把《世祖实录》放在案上,然后一起站在石阶东边等候。内殿的百官行礼完毕后,皇上从皇极殿出来。监修、总裁等官员上前,按照永乐年间的礼仪,把《世祖实录》和奏表呈献给皇上。
第二天,司礼监的官员把《世祖实录》从内殿取出来,又放回宝舆里,打着伞盖,和监修、总裁等官员一起,把书送往皇史宬妥善保存。
明朝初期就规定好了,凡是王府,每逢圣节、冬至、元旦这些日子,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切。王爷穿着冕服,到指定位置站好,先拜四次,然后走到香案前跪下,进献奏表。奏表进献完毕,王爷回到原位,再拜四次,然后三次舞蹈,高呼万岁,最后再拜四次。百官穿着朝服,按照各自的位次行礼。进献给中宫的奏表仪式差不多,只是不用舞蹈和高呼万岁。进献给皇太子的奏表,王爷要穿皮弁服,行八拜大礼,百官穿着朝服,按照各自的位次行礼。
要给皇帝写贺表,规矩可多了。要是皇子当了王,在皇帝面前得这么自称:“臣是第几个儿子,某某王”, 称呼皇帝是“父皇陛下”,称呼皇后是“母后殿下”。
要是皇孙呢,就自称:“臣是第几个孙子,某某王”, 称呼皇帝是“祖父皇帝陛下”,称呼皇后是“祖母皇后殿下”。 如果是皇帝的兄弟,就自称:“臣是第几个弟弟,封的某某”,称呼皇帝是“大兄皇帝陛下”,称呼皇后是“尊嫂皇后殿下”。 要是皇帝的侄子,就自称:“臣是第几个侄子,封的某某”,称呼皇帝是“伯父皇帝陛下”或者“叔父皇帝陛下”,称呼皇后就分别是“伯母皇后殿下”或者“叔母皇后殿下”。
要是地位比皇帝高的,那就自称“某某臣某某”,称呼皇帝是“皇帝陛下”,称呼皇后是“皇后殿下”。 要是皇帝的从孙以下,比如从孙、再从孙、三从孙什么的,就自称“从孙/再从孙/三从孙某某”,称呼皇帝和皇后就都得叫“伯祖/叔祖皇帝陛下”和“伯祖母/叔祖母皇后殿下”。 一直到世宗皇帝的时候,才规定各王府写奏章什么的,都得用皇帝的圣号,不能再用这种像家人一样的称呼了。
好家伙,这古代的仪式真复杂!说白了,就是官员们要给皇帝送贺表。前一天,先把公家机关和街道都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彩旗招展。文武官员都得洗干净,在各自的衙门里住一晚,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大事。
第二天一大早,在院子里搭个龙亭,露台上摆上仪仗队和乐队,龙亭前面放个桌子放贺表,桌子前面再摆个香案,负责递交贺表的官员就站在龙亭东边。鼓声一响,所有官员都得穿戴整齐站好。鼓声再响,带头的官员就先去香案前,洗洗手,盖上印章,然后把贺表放在案子上,退到旁边站着。第三声鼓响,所有官员都得行四拜礼,带头的官员又去香案前,有人喊“跪”,大家一起跪下。然后,负责这事儿的官员把贺表跪着递给带头的官员,带头的官员再跪着递给进献贺表的官员,进献贺表的官员跪着接过来,放在龙亭里。带头的官员回到原位,所有官员再行四拜礼,然后三次舞蹈,齐声高呼万岁,最后再行四拜礼。
接下来,在金鼓乐器和仪仗队的引导下,进献贺表的官员跟在龙亭后面东边走。到了郊外,把龙亭面向南方摆好,仪仗队和乐队跟之前一样摆放,文武官员都站在旁边候着。带头的官员把贺表交给进献贺表的官员,进献贺表的官员骑在马上接过贺表,然后就出发了,其他的官员就都散了。
书上说:“乡饮酒的礼仪废除了,那争斗的案件就会多了。”所以,《仪礼》里记载的,只有乡饮酒的礼仪普及到了老百姓。从周朝到明朝,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这个礼仪一直没有废除。洪武五年,皇帝下令礼部制定乡饮酒的礼仪,让有关部门和学校的老师带着年纪大的士大夫,在学校里举行这个仪式,民间里社也一样举行。洪武十六年,皇帝下令在全国推广《乡饮酒礼图式》,规定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在儒学里举行这个仪式。
乡饮酒礼的仪式,主要由府、州、县的长官主持,再请一位退休在家、品德高尚的乡里长者当个贵宾。年龄最大、品德最好的那位,是主宾,接下来是亚宾,再接下来是三宾,然后是普通宾客,负责主持仪式的教职人员是司正。负责唱礼、引导宾客、宣读礼仪规范的,都是选的能手。
仪式开始前,会在堂屋北边两根柱子之间摆放宾客的座位。少宾坐在西边,朝南;主宾坐在正堂的台阶上,朝西;亚宾坐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主宾坐在宾客的东边,朝南;三宾坐在宾客的西边,朝南。这些座位都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别人不能坐。六十岁以上的宾客,就坐在西边的走廊里,朝东,座位靠北;宾客多的话,就在西边的台阶上摆放座位,朝北,座位靠东;官员们就坐在东边的走廊里,朝西,座位靠北。五十岁以下的宾客,就坐在堂屋下西阶的西边,对着走廊,朝东,座位靠北;宾客多的话,就在西阶的南边再摆放座位,朝北,座位靠东。司正和宣读礼仪规范的人,就坐在堂屋下正堂台阶的南边,朝北,座位靠西;负责协助主宾的人,就坐在正堂台阶的东边,朝西,座位靠北。主宾和官员们在东边的走廊外等候,宾客、亚宾和普通宾客在学堂门口外等候,主宾的随从也在门外等候。酒器放在堂屋东南角,上面盖着勺子形状的盖子,用葛布包裹;盛放酒杯的器皿放在正堂台阶下东南方向;盛放酒杯的竹篮放在盛放酒杯器皿的西边,里面装着酒杯;洗手的水放在盛放酒杯器皿的东边。在堂屋上下宾客的座位前摆放着小桌子,上面放着豆子做的食物。六十岁的人三份,七十岁的人四份,八十岁的人五份,九十岁的人六份,堂屋下的人两份。主人的份数和宾客一样,都装满了腌菜和肉酱。
到了时间,宾客快到门口时,负责接待的人就进去禀报:“宾客到了!”主人带着官员们到门外迎接,主人朝西站着,宾客以下的人都朝东站着。三次作揖,三次谦让,然后进入堂屋,面对面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入座。负责接待的人禀报主宾到了,迎接主宾入座的仪式和前面一样。唱礼的人唱礼,司正举起酒杯。司正先去洗手,然后去洗酒杯,从竹篮里取下酒杯,洗干净。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到酒器那里斟酒,走到两根柱子之间,朝北站着。在座的人都站起来,司正作揖,主宾以下的人都回礼。司正举起酒杯说:“恭敬地遵循朝廷的旧例,遵循旧的章法,重视礼教,举行乡饮酒礼,并非为了饮酒。我们长幼之间,互相勉励。做臣子的尽忠,做儿子的尽孝,长幼有序,兄弟友爱,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不要有所懈怠,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说完,唱礼的人唱礼,司正喝酒。喝完酒,像刚才一样作揖回礼。司正回到座位,主宾以下的人都坐下。唱礼的人唱礼,宣读礼仪规范,负责接待的人把礼仪规范的案卷摆放在堂屋中央。宣读礼仪规范的人走到案卷前,朝北站着宣读,仪式和举杯一样。有错误的人都要到正席站着听,读完后回到座位。唱礼的人唱礼,上菜,负责接待的人把菜肴送到宾客面前,然后是主宾,然后是亚宾,然后是主人,三宾以下依次上菜。唱礼的人唱礼,主人敬酒,主人走到洗手和洗酒杯的地方,洗酒杯,斟酒,走到宾客面前,把酒放在座位上。稍微退后,两次跪拜,宾客回拜。又走到主宾面前,也一样。主人退回座位。唱礼的人唱礼,宾客回敬主人酒,宾客站起来,主宾跟着站起来,走到洗手和洗酒杯的地方,按照仪式进行。到主人面前,放下酒杯。宾客、主宾、主人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各自坐下。负责接待的人依次给亚宾、三宾、普通宾客斟酒。唱礼的人唱礼,喝酒,或者三次,或者五次。喝完三次汤。唱礼的人唱礼,撤菜,在座的人都站起来。主宾、主人、官员们在东边,宾客、亚宾、三宾、普通宾客在西边,都行两次跪拜礼。唱礼的人唱礼,送宾客,依次下堂,分东西两边走,仍然三次作揖走出学堂大门离开。乡里的乡饮酒礼差不多也是这样。
公元1122年,皇上规定,所有犯过错的人都要坐在外面,犯相同错误的人坐在一起,不许和那些没犯错的好人混在一起。 这还专门下令立了规矩呢。
接下来说第三点,接待外国使节的事儿。 宋朝政和年间,对五礼做了详细的规定,参考了《周礼·司仪》里关于九种仪礼和接待宾客的章节,还根据“王南向而朝诸侯”的古制,把朝会仪式列为宾礼。 想想啊,古代诸侯,各个都是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着自己的人民,用招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们没问题,但不能和后世的臣子一样对待。 所以我们现在恢复了以前的规矩,并且把百官和老百姓之间见面的礼仪也加进去了。
外国国王来朝见,迎接、慰劳、宴请这些礼仪,唐朝的制度最详细。宋朝的时候,外国都只是派使臣来进贡,所以宋朝接待的只是使臣,而不是国王本人。
洪武二年,规定了藩王来京的礼仪。要是藩王到了龙江驿,就会派两个官员,一个叫侍仪,一个叫通赞,去迎接他们。驿站的工作人员会把藩王的座位安排在厅堂西北角,让他面朝东坐。应天府知府(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也会亲自出来迎接,他的座位设在厅堂东南角,面朝西坐。宾主见面后就开始宴会,宴会结束后,知府送藩王到驿站门口。
第二天,接伴的官员会把藩王送到会同馆(接待外宾的馆舍),礼部尚书会在馆里设宴款待。尚书来了以后,藩王要穿自己国家的衣服见面。宴会和送行都跟龙江驿一样,有酒席,还有音乐演奏。第二天,中书省(当时的中央政府)会向皇帝报告,然后派一位官员去会同馆,再次设宴款待。侍仪司会让藩王和他的随从在天界寺练习朝见仪式的礼仪三天,选个好日子去朝见皇帝。
朝见那天,会在午门外安排藩王和随从的站位。藩王要在丹墀(宫殿前的广场)中间偏西一点的地方行礼,随从在他身后站着。丹墀中间东西两边会摆放着贡品的案几。负责引导的官员两人一组,站在藩王行礼的地方北边,分别引导藩王身边的官员和藩王随从的官员,他们都面朝东西相对而立。 三声鼓响后,百官入侍。官员举起贡品案几,藩王跟着案几从西门进入,到殿前丹墀西边站着等候。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在殿上等着。
藩王和随从都到各自的位置站好,贡品案几摆在他们行礼的位置前面。 然后行四拜礼,引导官员引导藩王上殿。负责宣读贡品清单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上殿,进入殿西门,由内侍引导到皇帝面前。宣读贡品清单的官员行礼,藩王再拜,跪下,向皇帝祝贺并致辞。然后宣读贡品清单的官员宣读贡品清单。负责宣读诏书的官员宣读完诏书后,藩王伏地叩拜,起身后再次行礼,然后从殿西门出来,回到原位。引导官员行礼,藩王及其随从都行四拜礼。礼毕,皇帝起身,藩王及其随从退下。音乐的演奏开始和停止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之后,藩王还要去东宫拜见太子,在东宫正殿外设有藩王行礼的位置。太子穿着皮弁服登上座位,藩王行再拜礼,太子站着接受。藩王跪下祝贺并致辞,致辞完毕后,再次行礼,太子回礼。藩王离开后,他的随从行四拜礼。拜见亲王时,双方相对而坐,行再拜礼,亲王回礼。然后双方就座,亲王的座位略微靠北。礼毕,互相作揖后离开。拜见丞相、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等,礼仪都一样。藩王辞行时,礼仪与朝见皇帝时相同,不需要宣读诏书。中书省和礼部官员会送藩王回到龙江驿,宴请规格与之前相同。
四月二十七号,按照老规矩,皇上觉得得改改规矩了。以后外国使臣来朝见,先派礼部官员去会同馆迎接他们。
第二天,使臣们都得穿上自己国家的服装,要是以前皇上赏赐过朝服的,那就得穿朝服。然后去奉天殿朝见皇上。行完八拜大礼后,再去文华殿朝见皇太子,行四拜礼。见亲王也是一样,亲王站着接受,回两个拜。使臣的随从也要跟着蕃王一起行礼。要是遇到宴会,蕃王的地位要排在侯伯之下。
外国使臣来进贡,到了驿站,就派应天府同知去好好招待。第二天到会同馆,中书省要向皇上报告,然后皇上就让礼部侍郎在馆里按照规矩好好招待他们。宴会结束后,练习一下朝见礼仪三天,选个日子朝见皇上。摆设仪仗和进献表文,都得按规矩来。承制官走到使者面前,说:“奉旨宣读圣旨!”使者要跪下。然后宣读圣旨:“皇帝问使者,你们国王好吗?”使者回答完,要趴下,然后起来,再拜。承制官说还有圣旨,使者又跪下。宣读圣旨:“皇帝又问,你们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使者趴下,起来,再拜。承制官宣旨完毕,使者还要再拜四次。礼仪结束后,皇上起身,乐队停止演奏,一切照旧。然后去东宫朝见皇太子,行四拜礼,进献礼物后,再拜四次。去拜见丞相、大都督、御史大夫,各行二拜礼。献上书信,再行二拜礼。拜见左司郎中等官员,礼仪都一样。
锡宴的时候,皇上会在谨身殿设御座。皇太子坐在御座东边,诸王坐在皇太子下面,朝西坐;藩王坐在殿西第一排,朝东坐;文武官员坐在第二、第三排,东西相对而坐。一共要喝九轮酒,皇上要吃五次饭,期间演奏大乐和小乐,还有歌舞表演。藩国的随从官员坐在殿西的走廊下,酒水和饭菜跟上面一样,但是没有乐舞表演。
东宫宴请藩王的时候,殿上正中央是皇太子的座位,诸王坐在旁边,东西相对而坐;藩王坐在西边偏殿,在诸王下面,朝东坐;三师、宾客、谕德坐在殿上第二排,东西相对而坐;藩王的随从官员和东宫的官员坐在西走廊,朝东朝北坐。和声郎负责演奏音乐,光禄寺负责准备酒菜,仪式和谨身殿一样。
如果宰相请求皇上准许宴请藩王,就在中书省的后堂设宴,宾客坐西边,主人坐东边。藩王的随从官员和左右司的官员坐在左边;教坊司在堂屋和左边走廊南边的柱子那里演奏音乐。藩王到了省门外,省里的官员出来迎接,随从官员都跟在他们后面。藩王上台阶入座后,一共要喝七轮酒,吃五道菜,有乐舞表演,还有各种杂耍。宴会结束后,省里的官员把藩王送出门外。都督府和御史台宴请藩王也是同样的礼仪。
宴请藩国使臣的时候,礼部奉旨会在会同馆设宴。会同馆的人负责安排座位和摆放御酒案,教坊司负责演奏音乐和歌舞,礼部官员在午门外摆上龙亭。光禄寺官员请求皇上批准取御酒,然后把酒放在龙亭上,仪仗、鼓乐队在前面引导。到了会同馆,藩国使臣在门外迎接。负责的人捧着酒从中间走进去,把酒放在酒案上。奉旨的官员站在酒案东边,宣读圣旨,使臣要面向皇宫跪拜。听完圣旨后,使臣要再次跪拜。奉旨的官员给使臣斟酒,使臣要朝北跪着把酒喝完,然后再次跪拜。之后大家入座,一共要喝七轮酒,吃五道汤,有乐舞表演和杂耍,仪式和上面一样。宴会结束后,奉旨的官员出来,使臣把他们送出门外。
皇太子设宴,就派宫里的官员去礼待藩王。省府台也设宴款待,一共喝五轮酒,吃五道菜,有乐舞表演,但是没有杂耍。
话说啊,派使臣出使、赐予印信和玉绶,以及慰问、庆贺、吊唁这些事儿,是从汉朝就开始的。唐朝派使臣出使外国,叫“入蕃使”;宋朝呢,就叫“国信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就派使臣带着圣旨去通知各国,有时候还会送上香火和贡品去祭祀那些国家的山川河流。这做法啊,既能体现出咱们的友好和善意,又不会损害国家尊严,比以前朝的处理方式强多了。
接下来说派使臣出使的具体流程。每当要派使臣出使的时候,翰林院的官员就负责起草圣旨。到了出发那天,一切准备工作都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百官都来侍奉皇帝,皇帝会在奉天殿接见使臣。礼部官员捧着圣旨,尚宝司的人奏报使用的印信,用黄色的销金袱包裹好放在盘子里,摆在案桌上。使臣走到规定的位置后要行四拜礼,音乐奏响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一切都很规范。主管仪式的官员走到丹陛(皇帝宝座前的台阶)上说:“有圣旨!”使臣就跪下。然后宣读圣旨:“皇帝命令你某某,去诏告某国,你应该恭敬地遵从朕的旨意。”宣读完毕,使臣要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再行四拜礼。礼部官员拿着圣旨从皇帝宝座前的台阶下来,交给使臣。使臣拜别后走出午门,圣旨放在龙亭里。皇帝出发了,百官跟着一起出去。
使者到了蕃国的国境线,先派人去通知国王,国王就派人去迎接使者。在国门外的公馆提前搭好帐篷,挂上彩旗,摆上龙亭、香案,准备齐全金鼓、仪仗和大型乐队。城里的街道也挂满了彩旗,在王宫的殿上也搭了阙亭,亭前摆上了香案。捧诏的官员站在殿陛的东北方向,宣诏和展诏的官员依次排在南边,大家都面朝西。
使者到了之后,就被迎进了公馆。国王带着全国的官员和老年人,在国门外迎接使者,行了五拜大礼。仪仗队和乐队引导着龙亭进入宫殿,使者跟在后面。到了殿上,把龙亭放在正中央。使者站在香案的东边,蕃王坐在殿庭中央,面朝北,其他官员跟着他。使者面向南站着,宣读圣旨,蕃王以下所有人行了四拜大礼。蕃王从西边的台阶走上去,走到香案前跪下,三次上香,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后,所有官员都跟着一起做。蕃王回到座位上。使者走到龙亭前,把诏书交给捧诏的官员。捧诏的官员捧着诏书走到开读案前,交给宣诏的官员。宣诏的官员接过诏书,展诏的官员展开诏书,蕃王以下所有人都跪着听宣读。宣读完毕,诏书又放回龙亭。蕃王以下所有人再次俯伏在地,起身后,行了四拜,跳了三次舞,又行了四拜。每一次行礼都伴随着音乐演奏。仪式结束后,使者把诏书交给相关部门去颁布执行。蕃王和使者按照宾主之礼互相行礼。
然后是赏赐蕃王印绶和礼物,宣读圣旨说:“皇帝命令使者你某某,授予某某国王印绶,你务必恭敬地遵从朕的命令。”到了蕃国,宣读圣旨说:“皇帝命令使者某某,拿着印绶赐予你国王某某,并且赐予你礼物。”其他的仪式都一样。
洪武二年,朝廷规定了正式的朝仪。在皇宫和城里的街道巷子里都挂满了彩旗,在殿堂正中央搭起了高台。高台上前面摆着放奏章的案几,案几前面再摆一个香案。使者坐在香案的东边,两个捧着奏章的人站在香案的西边。殿庭南面正中央搭起了龙亭,仪仗、鼓乐都准备好了。
一大早,主管印章的人把印章案摆在殿堂中央,擦拭干净印章后,把奏章和印章都放在案几上。皇帝穿着冕服,百官穿着朝服。皇帝走到案前盖印,盖完印后,用黄色的绸布包好奏章,红色的绸布包好表笺,分别放在匣子里,再用黄色的绸布把匣子包起来。捧着奏章和表笺的官员把它们放在案几上。礼官引导皇帝走到殿庭中央,百官跟在皇帝后面站好。乐队奏乐,行赞拜礼,行完两次拜礼后,乐队停止演奏。皇帝走到香案前跪下,百官都跟着跪下,然后三次上香。捧奏章的官员拿着奏章面向东方跪着呈给皇帝,皇帝接过奏章交给使者。使者面向西方跪着接受奏章,然后起身把奏章放在案几上。礼官宣读“起”,皇帝回到原位。乐队奏乐,皇帝和百官都行四拜礼。乐队停止演奏,仪式结束。捧着奏章和表笺的官员拿着奏章走在前面,金鼓仪仗和乐队在前面引导,皇帝送使者到宫门口,然后返回;百官穿着朝服送使者到国门口,使者这才离开。
洪武二十年,朝廷又规定了官员之间的揖拜礼节。公侯驸马相见,都要行两次拜礼。一品官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员站在右边,行两次拜礼,公侯驸马站在左边,回礼。二品官员见一品官员也是如此。三品以下官员以此类推。如果三品官员见一品官员,四品官员见二品官员,都要行两次拜礼。一品二品官员回礼要根据情况而定,其他品级的官员以此类推。如果双方有亲戚关系或尊卑关系,则要按照私下的礼节行礼。
洪武三十年,朝廷下令,所有官员都要根据品级高低来确定尊卑。品级相近的官员行礼时,要东西相对而立,品级低的在西边,品级高的在东边。如果品级相差二三等,品级低的要站在下边,品级高的站在上边。如果品级相差四等以上,品级低的要跪下行礼,品级高的坐着接受,如果办事,则要跪着禀报。
好家伙,这古代官员的礼仪规矩可真多!说白了,就是官员们聚会,得按官职大小排座位。官职一样大的,就按部门先后顺序来。王府的官员和朝廷的官员坐一起,也按官职大小排,但王府官员都得坐在朝廷官员后面。这些规矩是成化十四年定的,在外地的总兵、巡抚的座位,跟左右都督和左右都御史一样,都督同知和副都御史一样,都督佥事和佥都御史一样,文官坐东边,武官坐西边。伯爵以上级别的官员,都坐在左边。不过,成化十五年又改了,要是都御史是总督或者提督军务的,不管什么左右副佥,都坐左边;总兵官就算伯爵,也得坐右边。
官员们碰面了怎么回避呢?洪武三十年定的规矩是,驸马遇到公侯,得绕道走。一品、二品官员遇到公、侯、驸马,得下马站在旁边等他们过去。二品官员见一品官员,得赶紧往右边让路。三品官员遇到公、侯、驸马,得下马回避,遇到一品官员下马站在旁边,遇到二品官员往右边让路。四品官员遇到一品以上官员,得下马回避,遇到二品官员下马站在旁边,遇到三品官员往右边让路。五品到九品官员,以此类推。不过,后来这些规矩也没完全照着执行了。文官就算是一品以上,也不用避让公、侯、勋戚大臣;但他们之间回避,就看官职大小,不看品级了。
下属见上司怎么行礼?洪武二十年定的规矩是,下属得规规矩矩站在堂阶上面,先鞠一躬,上司拱拱手,主管官员回个礼。要是下属有公务要见上司,就得行两个叩拜礼,上司拱拱手,主管官员回个礼。
最后,官员们每天上班要行什么礼?洪武二十年定的规矩是,大小衙门的官员,每天上班都要行肃穆的鞠躬礼。副职官员给主要官员行礼,主要官员回礼;主管官员给主要官员和副职官员行礼,主要官员和副职官员拱拱手。
明朝洪武五年,皇上下了道命令,说乡里之间,不管你是读书人、农民、工人还是商人,平时见面或者过年过节聚会拜访,年纪小的都要先给年纪大的行礼问好。一起吃饭坐座位的时候,年纪大的要坐上位子。
过了几年,洪武十二年,又发了一道命令,说那些在朝廷里当官的,退休回乡下后,只在自己的宗族和外婆家那边要按照长幼尊卑来行礼,就跟一家人一样。要是参加宴会,要给他们另外设个席位,不能让他们坐在没当过官的人下面。如果和同样退休的官员一起聚会,就按官职大小排序;官职一样大的,就按年龄大小排序。但是,如果遇到那些没当过官的外姓人,他们就不用回礼了。老百姓要按照官场的礼仪来拜见他们。要是有人敢凌辱他们,就要按照法律处罚。
洪武二十六年,又规定了民间长幼之间的礼仪。孙子、侄子、外甥、女婿见到长辈,学生见到老师,奴仆见到主人,如果很久没见,就要行四拜大礼;如果最近才分别,就拱手作揖就行了。其他的亲戚,长幼之间也要按照辈分来行礼,很久没见就行两拜礼,最近才分别就拱手作揖。平辈之间就随便些,不用那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