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啊,沿袭唐宋旧制,不过考试方法稍微改动了一下,主要考四书和《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五经,出题考试。这是太祖皇帝和刘基一起制定的。考试文章有点像宋朝的经义,但是用现代人的说法写,讲究排比对仗,叫八股文,也叫制义。三年一次大规模考试,在各省考,叫乡试。考中了就叫举人。第二年,举人们在京城考试,叫会试。考中了,皇帝亲自在朝廷上考,叫廷试,也叫殿试。按名次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少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多少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个名号,是制度里规定的。而读书人又习惯把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叫做传胪。
子、午、卯、酉年考乡试,辰、戌、丑、未年考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都是初九那天考第一场,三天后考第二场,再三天后考第三场。刚开始搞科举考试的时候,第一场考两道经义题,一道四书义题;第二场考一道论题;第三场考一道策论题。考中了之后十天,还要考骑射、书法、算术、律法五项。后来科举考试正式确定下来了,第一场考三道四书义题,四道经义题。《四书》主要参考朱熹的《集注》,《易经》主要参考程颐的传和朱熹的《本义》,《尚书》主要参考蔡沈的传和古代的注疏,《诗经》主要参考朱熹的《集传》,《春秋》主要参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胡安国、张洽的传,《礼记》主要参考古代的注疏。永乐年间,颁布了《四书五经大全》,废除了以前的注疏不用了。后来,《春秋》也不再用张洽的传了,《礼记》只用陈澔的《集说》了。第二场考一道论题,五道判题,以及一道诏、诰、表、内科题。第三场考五道经史时务策论题。
乡试、会试、殿试,这可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考试啊!乡试在直隶地区是在北京,其他省份则在布政司举行。会试在礼部举行。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都是两个人,乡试有四个同考官,会试则有八个。还有一个提调官,在北京的是京官,在外地的是布政司的官员。会试的时候,礼部还会派两个人监考,在北京的是御史,在外地的是按察司的官员。会试的试卷,从收取、密封、誊抄、校对、发放,到巡逻看守、搜查考生携带的物品,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是国子监的学生,或者府、州、县学里的学生,还有那些学有所成的儒生,以及没做官的、官职不高的官员,都需要由地方官推荐,推荐那些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人。学校的老师、退休官员、戏子以及正在服丧的人,都不允许参加考试。试卷开头要写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学习的经典以及主管部门的印章。考试当天进考场,作弊和冒名顶替都是不允许的。晚上交卷时间过了,还会发三支蜡烛照明。考试作文里不能回避皇帝的名号和庙号,也不允许炫耀自己的家世背景。试卷密封后用三个字作编号。考生用的墨水写的卷子叫墨卷,誊抄时用朱砂写的卷子叫朱卷。考试的地方叫贡院,考生的座位叫号房,每个号房都由士兵看守,叫号军。考官进贡院后,内外大门都会上锁。在外面的提调、监考等官员叫外帘官,在里面的主考、同考官叫内帘官。
殿试用翰林院和朝廷里文章写得好的人做读卷官,他们一起阅卷,确定名次,然后等皇帝临轩点名。有时候按照拟定的名次,有时候会调整,然后传旨唱名。状元授予修撰官职,榜眼、探花授予编修官职,二三甲中考选为庶吉士的,也都是翰林院的官员。其他的,可能会授予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舍人、行人、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博士等官职,或者授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地方官职。举人和贡生考试没考上,进入吏部选官的,有的会被授予京城的低级官职,有的会被授予府佐以及州县的正职官职,或者担任教职。这就是明朝选拔人才的大致情况。明朝崇文抑武,但也会设置武科考试选拔人才,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开始,朱元璋起兵的时候,首先就广招贤才。洪武元年,他就下令设立文武两科考试选拔人才,让有关部门劝说民间有才能和勇气的优秀人士,努力学习,等待科举考试的时候,到京城应试。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说:“汉朝、唐朝和宋朝,选拔人才各有规定,但是都只看重文学才能,而不求德才兼备。元朝对人才待遇很好,但是权贵势力强大,经常推荐那些攀附权贵的人,他们凭借关系窃取官职。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人,耻于和他们为伍,宁愿隐居山林也不出来做官。社会风气败坏到了这种地步。从今年八月开始,特地设立科举考试,一定要选拔那些经学精通、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名实相符的人。我将亲自在朝廷主持考试,评定他们的高下,然后任命他们做官。让朝廷内外文官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不得做官。” 于是,京师和各行省都举行了乡试:直隶地区录取一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各录取四十人,广西、广东各录取二十五人,如果人才很多或者不够,就不拘泥于录取名额。高丽、安南、占城,也允许他们的学生在本国参加乡试,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
第二年举行会试,录取了一百二十名。皇帝亲自出题,在奉天殿考试,吴伯宗考中了第一名。午门外张贴黄榜,在奉天殿宣读考试结果,并在中书省设宴款待。吴伯宗被授予礼部员外郎的官职,其余的人按照名次分别授予官职。当时天下刚平定,命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考试,而且因为官缺很多,举人都免去了会试,直接到京城听候选拔。又提拔那些年轻有才华的人,比如张唯、王辉等为翰林院编修,萧韶为秘书监直长,让他们到禁中文华殿学习,太子赞善大夫宋濂等人担任他们的老师。皇帝处理政务之余,经常到文华殿,评判他们的文章好坏,每天都给他们提供丰盛的酒菜。每次吃饭,皇太子、亲王都轮流作陪,还赏赐他们白银、弓箭、马匹和冬夏衣服,对他们的优待非常隆重。
后来,朱元璋觉得录取的都是些年轻后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人很少,于是就只让有关部门考察推荐人才,停止了科举考试。到洪武十五年,又恢复了科举考试。洪武十七年,才最终确定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命令礼部颁发到各省,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制度,但是荐举人才的办法逐渐被轻视,时间久了也就废除了。洪武十八年廷试,丁显等被录取为翰林院修撰,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进入翰林院,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让进士到各部门观政,那些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的,称为庶吉士。进士成为庶吉士,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那些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仍然称为进士,观政进士的名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此后,考试录取人数有所增减,条例也有变更,考官有内外轻重之分,考场也有是非得失。那些细枝末节的就不说了,那些关系到国家大事的,不能不说。
乡试,就是省级考试嘛,明朝洪武十七年的时候,皇上说考试录取人数不设限,有多少合格的就录取多少。到了洪熙元年,才开始规定录取名额。后来名额越来越多。到了正统年间,南北直隶各录取一百名,江西录取六十五名,其他省份录取人数就少很多了,最少的云南省才录取二十名。嘉靖年间,云南增加了,变成四十名,贵州也增加了,录取二十名。到了明庆、历、启、祯这几个年间,南北直隶的录取名额又增加了,超过了一百三十名,其他省份也增加了,但都没超过一百名。至于交趾,刚开始设省的时候,乡试录取名额是十名,后来放弃交趾了,这个名额也就取消了。
会试,就是全国考试,明朝初期也没个固定名额,最少的时候只录取三十二人,最多的时候,比如洪武乙丑年和永乐丙戌年,竟然录取了四百七十二人!后来录取人数时多时少,有时候一百名,有时候两百名,有时候二百五十名,有时候三百五十名,增减不定,都是临时上奏请皇上决定。到了成化乙未年以后,会试一般录取三百名,要是皇上特别恩准或者有人请求增加名额,就可能多录取五十名或者一百名,但这也不是固定的。
一开始,科举考试录取人才,不分南北。但是从洪武丁丑年开始,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录取的52个人,全是南方人,其中包括宋琮。三月,廷试,陈安阝考中了状元。皇帝很生气,觉得录取的人太偏向南方了,就让侍读张信等12个人复查考卷,陈安阝的卷子也在其中。皇帝还是气不过,把白信蹈、张信和陈安阝等人全部杀了,把刘三吾发配到边疆,自己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61人。六月再次廷试,韩克忠考中了状元。这次录取的都是北方人。不过直到永乐年间,科举考试都没有明确地区限制。
洪熙元年,仁宗皇帝让杨士奇等人确定录取名额,南方16名,北方14名。宣德、正统年间,考卷分成了南卷、北卷和中卷,每卷一百人,南方录取55名,北方录取35名,中部录取10名。景泰初年,诏书规定沿用永乐年间的办法。景泰二年辛未年,礼部正准备执行这个规定,结果给事中李侃出来反对,说:“礼部官员想只看文章辞藻,录取很多南方人。”刑部侍郎罗绮也支持李侃的意见。这件事被提交给礼部,礼部回复说:“我们只是奉诏行事,不是私自请求的。”景帝下令按照诏书执行,不采纳李侃的意见。没过多久,给事中徐廷章又请求恢复正统年间的规定。
景泰五年甲戌年,会试的时候,礼部请求重新确定录取名额,于是又采纳了徐廷章的意见,把考卷分成南卷、北卷和中卷:南卷包括应天府以及苏、松等府,还有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包括顺天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凤阳、庐州两府,滁、徐、和三州。成化二十二年,万安当政,周洪谟担任礼部尚书,他们都是四川人,就因为布政使潘稹的请求,南方和北方各减少两个录取名额,增加到中部。弘治二年,又恢复了原来的规定,之后就一直沿用这个规定了。
只有正德三年,给事中赵铎奉刘瑾的指示,请求增加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乡试的录取名额。于是陕西增加到一百名,河南增加到九十五名,山东和山西都增加到九十名。因为会试的南卷、北卷、中卷录取名额不均,于是又增加了四川十个名额,并入南卷,其余并入北卷,南北各录取一百五十名。这是因为刘瑾是陕西人,阁臣焦芳是河南人,他们互相勾结,各自为自己的家乡谋取利益。刘瑾、焦芳倒台后,录取名额又恢复了原来的规定。
一开始啊,两京的乡试,主考官都是翰林院的学士。而其他各省的考官,都是提前从儒官、儒士里挑选那些有名望、公正的人来担任,所以有些不在朝廷做官的人,也多次担任过考试的主考官。景泰三年,朝廷下令让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和巡按御史一起,推荐那些在任教官里,年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有文采又廉洁谨慎的人来担任考官。这样一来,由教官主考就成了惯例。
后来呢,有些官吏徇私舞弊,聘请的考官不是合适的人选,监考的官员又常常侵占考官的职权。成化十五年,御史许进建议各省都跟两京一样,让翰林院的学士担任主考官。皇帝让礼部严厉整治这些弊端,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朝廷多次告诫外帘官不要抢夺主考官的权力,如果考官不称职,就要连带主考官一起处罚。还规定让提学官考核教官的等级,以便挑选考官。可是,因为这个制度沿用时间太长了,积习难改。
弘治十四年,掌管国子监的谢铎说:“现在考官都是御史推荐的,职位又低,只能听从御史的指挥,外帘官预先决定录取名单,表面上说是为了防止舞弊,实际上是暗中交易,科举制度都被破坏了!请求皇上命令两京的大臣,分别从他们的部属中挑选那些有文名的官员,每个省派两个人担任主考官,这样才能改变以前的弊端。”当时也没采纳他的建议。
嘉靖七年,采纳了兵部侍郎张璁的建议,各省主考都派京官或者进士去,每个省派两个人。一开始,两京的房考官也都是从教职人员中选取的,到了这时候,朝廷又规定在每个考场增加一名科部官员,负责阅卷,后来又取消了科部官员外派,各省主考官也不再派京官了。到了万历十一年,朝廷正式规定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礼部又提出张璁以前的建议,说:“以前是因为主考官和监考官之间礼节上有点小摩擦,所以才只派了两科官员就取消了,现在应该恢复派廷臣去。”于是浙江、江西、福建、湖广都用编修、检讨担任主考官,其他省份用科部官员,同考官也多用进士及第者,教职人员只选一两个。
从嘉靖二十五年开始,朝廷采纳了给事中万虞恺的建议,各省乡试要精挑细选教官,如果教官不够,再从其他省份的推官、知县中补充。嘉靖四十三年,又采纳了南京御史的奏章,两京的同考官用京官和进士,《易经》、《诗经》、《尚书》各两个人,《春秋》、《礼记》各一个人,其余才用教官。万历四年,又讨论了关于两京同考官和年纪大的教官的事,那些年纪大的教官要遣送回去,北京就从观政进士、候补进士中选取,南京就从附近的知县、推官中选取。到了这个时候,教官的地位就更低了。
一开始啊,会试的时候,一共八个同考官,三个进翰林院,五个去教书。景泰五年,礼部尚书胡濙提了个建议,说都让他们进翰林院和各部当官吧。后来考官的人数就慢慢增加了。到了正德六年,就用十七个同考官了,翰林院十一个,其他部门各三个。 分工是:《诗经》组五个,《易经》《书经》各四个,《春秋》《礼记》各两个。
嘉靖十一年,礼部尚书夏言说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关于会试同考官的。他说,按规定,应该用十一个讲读官当同考官,现在讲读官就十一个,都得派上场才够用啊!所以他请求再从其他部门选三四个,补上翰林院的人数不够的情况。皇帝就同意了。不过,这也就是偶尔这么做一次,后来还是按老样子来了。万历十一年,因为考《易经》的卷子太多了,就从考《书经》的减少一个,增加到考《易经》的。十四年,考《书经》的卷子又多了,于是又增加了一个翰林院的同考官,来解决《书经》考卷太多的问题。一直到万历四十四年,给事中余懋孳上奏,建议《诗经》和《易经》各增加一个考卷批阅小组,一共二十个小组,翰林院十二个人,其他部门各四个。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个制度都没变。
洪武初年,皇帝在中书省设宴款待新科进士。“洪武初,赐诸进士宴于中书省。” 宣德五年,改在中军都督府设宴。“宣德五年,赐宴于中军都督府。” 到了宣德八年,就改在礼部设宴了,从此就成了规矩。“宣德八年,赐宴于礼部,自是遂著为令。”
明朝选拔庶吉士,最早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是从进士中挑选,并不是专门属于翰林院的。永乐二年,朝廷先任命了状元曾棨、周述、周孟简三人当官,然后又从二甲进士中挑选了杨相等五十个文采好的,以及汤流等十个擅长书法的,都让他们到翰林院当庶吉士。从那时起,庶吉士就成了翰林院专有的了。
后来,又让学士解缙等人挑选人才,选拔那些聪明有才华的人去文渊阁学习。解缙他们选了曾棨当修撰,周述、周孟简当编修,加上杨相等其他的庶吉士,一共二十八个人,正好对应二十八星宿。庶吉士周忱自己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希望能学习,皇帝很高兴就答应了,所以又加上了周忱,一共二十九个人。司礼监每个月都给他们发放笔墨纸砚,光禄寺负责他们的早晚饭食,礼部每个月发放膏烛和钱,每人三锭银子,工部还给他们安排了离翰林院近的房子住。皇帝有时会到馆里召见他们考试。每五天休息一天,皇帝还会派内臣跟着他们,并且配备卫兵和车马。那一年选拔的王英、王直、段民、周忱、陈敬宗、李时勉等人,后来名扬后世的有十多个。
之后每次选拔的人数就没什么定额了。永乐十三年选了六十二人,到了宣德二年只选了邢恭一人,因为他长期在翰林院翻译外国书籍,其他人就没机会了。弘治四年,给事中涂旦因为好几科都没选上庶吉士,就请求恢复祖制。大学士徐溥说:“从永乐二年开始,有时候一科选一次,有时候连续几科都选,有时候好几科都不选,有时候把几科一起选,根本就没个固定说法。有时候内阁自己选,有时候礼部推荐,有时候内阁和礼部一起选,有时候限制年龄,有时候限制籍贯,有时候看名望,有时候从殿试的卷子中挑选,有时候另出题目考试,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章程。自古以来,帝王都会在馆阁中储备人才加以培养。我们朝代培养人才的方式,除了从及第进士中选拔外,就只有庶吉士这一条路了,但是选不选又没个准儿。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被选上,选上的人也不一定都有才华,如果再限制籍贯和年龄,那很多成才的人才就都被浪费了。所以我建议以后制定一个制度,每次开科取士的时候就选一次。让新科进士把平时写的文章,包括论、策、诗、赋、序、记等,只要超过十五篇的,都交给礼部,然后送到翰林院审核。年轻人如果新作有五篇,也可以送到翰林院参加考试。挑选那些文章词藻和文理好的,按照号码录取。礼部把考卷名字遮起来,和内阁大臣一起在东阁出题考试,考卷和他们自己送来的文章相符就录取。每科选拔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每次选拔留下三五个人就够了,将来成就一定会有所依靠的。”孝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内阁和吏部、礼部一起考选庶吉士,作为常例。
从嘉靖癸未到万历庚辰,中间有九科都没选庶吉士。神宗皇帝经常下令在中间加选一次,礼部侍郎吴道南却认为不可行。崇祯甲戌、丁丑年,又没选,其他的都按规矩来。被选中的庶吉士,叫做馆选。翰林院和詹事府资历高的官员会负责教导他们,叫做教习。三年学习期满后,优秀者留在翰林院当编修、检讨,中等的就外放当给事中、御史,这叫做散馆。跟普通的等待任命的官员相比,庶吉士的待遇和流程完全不同。
明成祖刚当皇帝那会儿,内阁七个大臣,有一半都不是翰林出身的。翰林院负责修书写史,人员也是各种人都有。
从天顺二年开始,李贤上奏建议,修书写史的人员应该专门从进士中挑选。 就这样,不是进士就进不了翰林院,不是翰林院出身的就进不了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还有吏部右侍郎这些要职,也都必须是翰林出身才行。 所以那时候,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大家就都觉得他们将来能当宰相。
算起来,明朝一共有170多个宰相,其中19个是从翰林院出来的。明朝的科举考试比以前朝代规模更大,而翰林院的兴盛,更是前朝从未有过的。
古代那些当朝大臣的儿子们,考科举的,能考中的还真不多。景泰七年,陈循和王文这两个大臣,他们的儿子都考砸了,于是他们就使劲儿攻击主考官刘俨,弄得朝中一片哗然,都在议论他们俩的做法不妥。皇帝虽然勉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让他们的儿子参加会试,心里却很不高兴。
正德三年,焦芳的儿子黄中考中了会试,焦芳因为避嫌,压根儿没看他的卷子。结果黄中竟然考了二甲第一,焦芳心里还是不痛快,干脆把几个翰林给调走了,来发泄他的不满。六年后,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殿试考中了状元,杨廷和当时也避嫌没看卷子。杨慎才华横溢,考中状元,大家都没啥说的。
嘉靖二十三年殿试,翟銮的两个儿子汝俭和汝孝都参加了考试。皇帝怀疑这俩人名次太靠前了,故意把第一名压到第三名,然后把第三名放到三甲。结果一拆卷子,发现第三名确实是汝孝,皇帝更加怀疑了。于是,给事中王交和王尧就弹劾会试考官少詹事江汝璧以及其他考官徇私舞弊,还追究顺天乡试考官秦鸣夏和浦应麒包庇翟銮的责任,把江汝璧等人抓进了镇抚司大狱。审问清楚后,皇帝下令杖责江汝璧、秦鸣夏和浦应麒,把他们革职闲住,还把翟銮父子发配为民。
到了神宗初年,张居正当权。万历二年,他儿子考科举落榜了,张居正心里不爽,就没选他当庶吉士。到了五年,他儿子张嗣修考中了状元及第。八年后,他另一个儿子张懋修又考中了状元。而当时的次辅吕调阳、张四维、申时行他们的儿子,也都先后考中了进士。御史魏允贞上书批评时政,说辅臣的儿子们不应该考中。皇帝一怒之下就把魏允贞给贬官了。
万历十六年,右庶子黄洪宪主考顺天府乡试,王锡爵的儿子王衡考中了第一名。礼部郎中高桂上书弹劾举人李鸿等人,还牵连到了王衡,说:“自从以前那些宰相的儿子们一起考中进士后,大臣的儿子们就没得到天下的信任。现在辅臣王锡爵的儿子王衡,素来被认为很有才华,前途一片光明,但人们对他还是半信半疑,应该让他再考一次,以证明大臣的为人。”王锡爵非常生气,上奏辩解,言语过于激烈。刑部主事饶伸又上书论此事。皇帝把高桂贬官,把饶伸下狱,削了他的官职。重新考试后,那些被弹劾的举人,王衡还是第一名,而且没有一个人被黜落。
万历二十年会试,李鸿考中了。李鸿是大学士申时行的女婿。榜单将要公布,一个房考给事中拦住了,说宰相的女婿不应该考中。主考官张位让十八个房考一起阅卷,大家都说李鸿的卷子不错,但那个给事中还是坚持不同意。张位生气地说:“考试不看文章,那还考什么?责任我担了!”李鸿这才被录取。王衡因为之前被弹劾过,虽然他父亲王锡爵当时还在位,但他也没再参加礼部考试。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他才考中了状元及第。从那以后,辅臣当政,他们的儿子们就再也没考中过进士了。
科举考试里有很多弊端,大家经常议论纷纷。从太祖皇帝严惩刘三吾等人开始,永乐、宣德年间,这种情况大都得到了控制。后来陈循、王文攻击刘俨,高谷力保他,刘俨也没什么事。
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和少詹事程敏政当考官。给事中华某弹劾程敏政卖考题给举人唐寅和徐泰,于是让李东阳一个人阅卷。给事中林廷玉又弹劾程敏政六条可疑之处。结果程敏政被贬官,唐寅和徐泰都被斥责。唐寅是江南才子,戊午科会试考中第一,很多人为他惋惜。
嘉靖十六年,礼部尚书严嵩连续揭发应天府和广东的考试舞弊,惹怒了世宗皇帝。应天府主考官和广东巡按御史都被抓起来审问。嘉靖二十二年,皇帝亲自批阅山东的考试试卷,发现试卷上有很多讥讽的话,于是抓捕御史叶经,在午门将他杖毙,山东布政使以下的官员都被远贬,这也是严嵩陷害的结果。嘉靖四十年,应天府主考官、中允吴情,录取了同乡十三个人,被人弹劾,他和副考官胡杰都被贬官。从此,南直隶的翰林学士就不能再主持应天府的考试了。
万历四年,顺天府主考官高汝愚录取了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张懋修,以及张居正党羽吏部侍郎王篆的儿子王之衡、王之鼎。张居正死后,御史丁此吕追究这件事的弊端,说:“高汝愚用‘舜亦以命禹’做考题,大概是为了讨好张居正。”当权者讨厌丁此吕,把他贬到外地,但很多人觉得高汝愚的做法不对。万历三十八年会试,庶子汤宾尹当同考官,他和各房考官互相交换试卷,一共十八个人参与其中。第二年,御史孙居相弹劾汤宾尹偏袒韩敬,说他们交换试卷都是为了韩敬。当时吏部正在考察官员,尚书孙丕扬就把汤宾尹和韩敬列入考察名单。韩敬很有文名,很多人也为他惋惜,但是因为他是张居正一党,认为应该斥责他。
万历四十四年会试,吴江人沈同和考中第一,同乡赵鸣阳考中第六。沈同和其实不会写文章,他的文章大多是赵鸣阳写的,事情败露后,两人都被贬谪戍边。天启四年,山东、江西、湖广、福建的考官,都在考题中讽刺朝廷,皇帝下诏严厉斥责他们。起初命令他们降职调任,后来又革职,江西主考官丁乾学甚至被关进监狱,要被处罚,这是因为触怒了魏忠贤。在此之前两年的辛酉年,中允钱谦益主持浙江的考试,录取的举人钱千秋的卷子有七篇大结,迹象表明有徇私舞弊。榜单公布后,被人揭发,钱谦益主动检举自己,钱千秋被贬谪戍边。不久之后,钱千秋被赦免回乡。崇祯二年推举阁臣,钱谦益以礼部侍郎的身份被推举,而尚书温体仁没有被推举。温体仁抓住钱千秋的事情,上疏攻击钱谦益。钱谦益因此罢官,从此再也没有在明朝复出。
其他揭露科场舞弊的事情,前后有很多,往往北方会试最为严重,其他省份次之。贿赂营私、夹带作弊、偷换试卷、冒名顶替,弊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而走后门最为严重。有些事情比较隐秘,可能是为了报恩仇,也有这种情况。其他的小事得失,就不值得一提了。
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战争比较紧急,永乐元年(癸未年)才开始在各个省份举行乡试。第二年(甲申年)的会试,因为战事变化,没有按照以前的午未年举行。永乐七年(己丑年)会试,录取了陈燧等95人。成祖当时正在北征,太子下令让这些考生到国子监学习,等到皇上回来京城再进行殿试。永乐九年(辛卯年),萧时中才第一次高中状元。
宣德五年(庚戌年),皇帝亲自在殿上发放试卷,考试结束后,回到武英殿,对翰林学士们说:“选拔人才不能只看虚文,像刘蕡、苏辙那样直言敢谏的人,朕一定会重用他们。”然后,他作了首《策士歌》给阅卷官看,但是这次考中状元的林震,却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宣德八年(癸丑年),考中状元的曹鼐,是江西泰和县的典史,在会试中考中了。
正统七年(壬戌年),刑部官员南昱和公陵驿丞郑温也都考中了。正统十年(乙丑年),会试和殿试的状元都是商辂。商辂是淳安人,宣宗年间(乙卯年)浙江乡试考中第一名。他乡试、会试、殿试三次都考中第一名,士子们称赞他是“三元及第”,明朝只有他一个人做到过。殿试阅卷的官员都是甲科出身,但是那一年兵部尚书徐晞和十三年后的户部侍郎奈亨都是吏员出身;天顺元年(丁丑年)阅卷的左都御史杨善是译字生出身,当时对官员的品级要求还不严格。后来就没有杂流官员参加会试或者担任阅卷官的了。
天顺七年(癸未年)考试那天,考场失火,死了九十多人,都追赠为进士出身,然后把考试时间改到八月。第二年(甲申年)三月,才进行殿试。这时英宗已经去世了,宪宗因为大丧还没过一年,在西角门主持了殿试。正德三年(戊辰年),太监刘瑾向主考官推荐了五十个人的名字,于是就扩大了五十个人的录取名额。正德十五年(庚辰年),武宗南巡,没有来得及举行殿试。第二年,世宗即位,五月在西角门主持殿试,杨维聪考中状元。而张璁也是这一科的进士,在六七年间当权执政,权势几乎与皇帝相当。
嘉靖八年(己丑年),皇帝亲自阅卷,手批了一甲的罗洪先、杨名、欧阳德,二甲的唐顺之、陈束、任瀚六个人对策,还分别给予了评奖。大学士杨一清等人就选拔了唐顺之、陈束、任瀚和胡经等二十人做庶吉士,上报了他们的名字,请求朝廷任命官员来教习他们。突然,皇帝下旨说:“选拔庶吉士的旧制很好,但是近来大臣徇私舞弊,结党营私,对国家没有好处,从今以后不用再选拔庶吉士了。”唐顺之等人就都被直接授予官职了,吏部、礼部和翰林院商议后上报了结果。尚书方献夫等人就顺从圣旨说不用留下唐顺之等人,并且限制了翰林院的编制,侍读、侍讲、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并下令执行。这是因为唐顺之等人是张璁、霍韬的学生,他们认为大礼议是错误的,不肯依附张璁,张璁很讨厌他们。张璁又正想打击杨一清,所以就用结党营私的说法来进谗言,所以这项旧制就被废除了。直到嘉靖十一年(壬辰年),才停止了馆选,到九月才重新举行。
嘉靖十四年(乙未年),皇帝亲自出题,并亲自阅卷,韩应龙考中状元。皇帝还下旨论述了一甲三名和二甲第一名次序的由来。礼部就按照圣旨把这些内容列在登科录的首位,并且把十二个人对策的内容依次刊刻出来。嘉靖二十年(辛丑年),考选庶吉士的题目,文章是《原政》,诗是《读大明律》,都是皇帝钦定的。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年)殿试,皇帝才第一次没有御殿亲试。到神宗的时候,皇帝御殿亲试就更少了。
天启二年(壬戌年)会试,任命大学士何宗彦、朱国祚为主考官。按照惯例,内阁大臣主考,翰林院或詹事府一人副考。当时已经推举了礼部尚书顾秉谦,但是皇帝特旨任命了朱国祚。朱国祚推辞,皇帝说:“今年是我的第一科考试,特地用两位辅臣来显示考试的隆重,你不必推辞。”此后,两位辅臣主考就成了常例。这一科考试,朱慎考中进士,他向何宗彦、朱国祚请求,直接被授予中书舍人。崇祯四年,朱统饰考中进士,初选为庶吉士。吏部认为朱统饰是宗室子弟,不适合在宫廷附近做官,请求改任中书舍人。朱统饰上疏请求,最后还是被授予庶吉士。崇祯七年(甲戌年),礼部侍郎林钎言说,举人颜茂猷文章兼通《五经》,写了二十三篇义论。皇帝认为他学识渊博,允许他进入内帘考试。颜茂猷考中副榜,特赐进士出身,并且把他的名字另起一行,刻在试录第一名的前面。《五经》考试中式的人,从此就有了先例。
明朝的武科考试,从吴元年就正式设立了。到了洪武二十年,俞礼部上奏,正式设立武学,开始用武举考试选拔人才。各省的武臣子弟都可以参加考试。
天顺八年,朝廷下令,全国文武官员都要推荐精通兵法、勇敢出众的人才参加考试。各省的巡抚、按察使、三司以及直隶巡按御史负责考试。考试合格的,再由兵部和总兵官在帅府进行策略考试,在校场进行骑射考试。策略考试两道题,骑射考试骑马射中四箭、步行射中两箭以上算合格,射中一半也算及格。
成化十四年,因为太监汪直的建议,武科也设立了乡试和会试,考试流程都和文科一样。弘治六年,规定武举考试六年一次,先考策略,后考骑射,策略考试没过关的,就不允许参加骑射考试。十七年,又改成三年一次考试,考完后还要发榜庆祝,宴请考生。
正德十四年,武举考试正式规定:第一场考试是骑马射箭,射程是三十五步;第二场考试是步行射箭,射程是八十步;第三场考试是一道策论题。乡试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初年,规定各省参加武举考试的人,由巡按御史在十月进行考试,两京武学的考生由兵部选拔,然后都送到兵部。第二年四月进行会试,翰林院派两名官员担任主考官,给事中和各部的官员四名担任副考官。乡试和会试的考试日期都定在每月初九、十二、十五。考试的流程、发榜等都大体上和文科考试一样,只是规模小一些。后来武科考试时有时无,反复不定。
又仿照文科考试南北卷的模式,把考生分为边疆和内地两类。录取名单中,通常是边疆六名,内地四名。万历三十八年,规定会试录取人数,以一百名进士为标准。后来奉旨增加过三十名,但这只是特例。穆宗和神宗时期,有人建议武科考试应该更注重技勇。万历年间将近结束的时候,朝廷官员又建议设立专门的将才武科,第一场考试是马步射箭以及枪、刀、剑、戟、拳击、刺杀等武艺;第二场考试是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军事知识;第三场考试是考察考生对兵法、天文、地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建议虽然得到了批准,但最终并没有实施。
崇祯四年,武科会试放榜后,很多人议论纷纷。皇帝下令让方逢年、倪元璐重新考试,录取了翁英等一百二十人。方逢年、倪元璐认为当时正需要人才,就奏请皇上举行殿试,并按照文科的惯例进行。于是,赐予王来聘等人及第,授予官职。从那时起,武举考试才正式有了殿试。崇祯十四年,皇上谕令各部官员,要特别选拔有奇谋异勇的人才。但是,这个诏令发布后,却没有人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