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里,就是个西洋的大国,你知道吧?它西边是大海,南边挨着柯枝国,北边是狼奴儿国,东边离坎巴国七百里地。从柯枝坐船三天就能到,从锡兰山坐船十天也能到,算得上是各国商贾云集的地方了。

接下来说其他的地方,像柯枝、小葛兰(大葛兰)、锡兰山、榜葛剌、沼纳朴儿、祖法儿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鲁谟斯、溜山(比剌、孙剌)、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急兰丹、沙里湾泥、底里、千里达、失剌比、古里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齐、彭加那、八可意、乌沙剌踢、坎巴阿哇、打回)、白葛达(黑葛达)、拂菻、意大里亚,这些地方的名字,听着是不是有点绕?

反正当时这些地方都挺有名的,跟古里一样,都在西洋那边。

永乐元年,皇上派官员尹庆去他们国家安抚慰问,还送去了很多漂亮的丝绸布匹。那个国家的首领沙米高兴坏了,就派使者跟着尹庆一起来北京朝见皇帝,还献上了当地的特产。三年后,使者到了南京,皇上封沙米为国王,还赐予他印信、官诰以及各种丝绸等贵重物品。从此以后,他们国家就隔几年就来进贡了。郑和也多次去过他们国家。

永乐十三年,他们国家和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满剌加等国一起进贡。永乐十四年,他们又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剌哇、阿丹、苏门答剌、麻木、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等国一起进贡。那时候,好多外国使臣挤满了朝廷,因为古里是比较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使者排在最前面。永乐十七年,他们和满剌加等十七个国家一起进贡。永乐十九年,他们又和忽鲁谟斯等国一起进贡。永乐二十一年,他们再次和忽鲁谟斯等国一起进贡,还派了1200个使臣来。当时皇帝正出征在外,就吩咐太子说:“天气变冷了,贡使来了,就让礼部官员设宴款待他们,赏赐一些东西后送他们回去。如果他们用本国的土特产来贸易的,就按市场价付钱给他们。”

宣德八年,他们的国王比里麻派使臣和苏门答剌等国的使臣一起进贡。他们的使臣到了南京后,一直到正统元年才让他们搭乘爪哇国的船回国。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来过了。

这个国家,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种得出米,却种不出小麦。当地人的风俗非常淳朴,路上行人互相谦让,丢了东西也不会有人偷捡。 人们被分成五等,就像树枝分枝一样,他们对佛教的尊敬,以及凿井灌溉佛像的行为,各个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每天早上,国王和百姓都会用牛粪调水,涂抹墙壁和地面,还会把牛粪烧成灰,涂抹在额头和腿上,说是为了尊敬佛祖。这个国家有一半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建了好几十座清真寺。每七天进行一次礼拜,男女都要沐浴净身,感谢真主。中午在寺里拜天,下午才结束。国王去世后,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外甥;如果没有外甥,就传给弟弟;如果弟弟也没有,就传给国内有德行的人。国家大事都由两个将领决定,而且这两个将领都是穆斯林。他们的刑罚没有鞭打之类的体罚,轻罪就砍手砍脚,重罪就罚金银珠宝,罪大恶极的则要灭族抄家。

审判犯人,如果他不认罪,就把他的手指头放进沸腾的开水中,三天手指头没烂掉,就判他无罪。如果无罪释放,将领们会敲锣打鼓,把他送回家,亲戚朋友还会来祝贺。

富裕人家家里都种很多椰子树,有的甚至种几千棵。嫩椰子里的汁液可以喝,也可以酿酒;老椰子可以榨油、制糖,还可以做成饭吃;椰子树干可以盖房子,叶子可以代替瓦片,椰子壳可以做成杯子,椰子纤维可以用来编绳子,烧成灰还可以镶嵌在金器上。其他的蔬菜水果和牲畜产品,跟中国都差不多。他们进贡的物品有宝石、珊瑚珠、琉璃瓶、琉璃枕、宝刀、拂郎双刃刀、金腰带、阿思模达涂儿气(一种香料)、龙涎香、苏合油、花毡、伯兰布、苾布等等。

柯枝,有人说就是古代的盘盘国。宋朝、梁朝、隋朝、唐朝都曾经向它进贡。从小葛兰往西北走,顺风的话,一天一夜就能到那里。

永乐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登基的第一年,他派宦官尹庆带着圣旨去安抚那个国家,还送了不少好东西,比如金灿灿的帐幔、织金的漂亮衣服、各种颜色的丝绸,还有华贵的伞盖。

六年后,他又派郑和去了那个国家。九年的时候,那个国家的国王可亦里也派使者来进贡了。十年,郑和又再次出使那个国家,而且那个国家连续两年都派人来进贡。他们的使者还请求皇上赐给他们一块印章和正式的诏书,并且想把他们国家的一座山封起来。

皇上就派郑和带着印章和诏书去了,还专门写了一篇碑文,要刻在那座山上。碑文里写着: “王化与天地流通,凡覆载之内、举纳于甄陶者,体造化之仁也。盖天下无二理,生民无二心,忧戚喜乐之同情,安逸饱暖之同欲,奚有间于遐迩哉。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明的统治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普惠天下,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教化。天下只有一个道理,百姓也只有一个心,大家都会有同样的喜怒哀乐,同样的需求,无论远近都一样。当了君主就要为百姓着想,《诗经》里说“邦畿千里,只有百姓居住的地方才是国土,国家疆域扩展到四海”,《尚书》也说“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北到边塞,南到各地,教化遍及四海”。

皇上说,我当了皇帝,治理天下,不管是中原还是边远地区,都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我效法古代圣明帝王的做法,顺应天意,让远方的国家都能得到他们应有的东西,那些听到风声就来归顺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来。

柯枝国,远在西南海边,位于诸蕃国之外。他们很久以前就仰慕中华文化,渴望接受教化。朝廷的命令一下达,他们就欣喜若狂,纷纷归顺,向上天叩拜说:“真幸运啊,大中华圣人的教化竟然惠及我们!” 这几年来,柯枝国国泰民安,家家户户都有房屋居住,吃饱穿暖,老幼和睦,其乐融融,从前那种争强好胜的风气完全消失了。山里没有猛兽,溪流里没有凶恶的鱼,海里产出珍奇宝物,森林里生长着名贵的树木,各种资源都异常丰富。而且气候也非常好,没有暴风骤雨,没有旱涝灾害,真是太平盛世啊!我德行浅薄,怎么能有这样的好局面呢?这难道不是因为治理百姓有方吗?于是,我册封可亦里为国王,赐予他印章,让他治理百姓,并且把他们国家的一座山封为镇国之山,并在山上刻碑立铭,以示永久。碑文如下:“截彼高山,作镇海邦,吐烟出云,为下国洪庞。肃其烦歊,时其雨旸,祛彼氛妖,作彼丰穰。靡菑靡沴,永庇斯疆,优游卒岁,室家胥庆。于戏!山之崭兮,海之深矣,勒此铭诗,相为终始。”此后,柯枝国隔几年就来朝贡。

宣德五年,朝廷再次派郑和前去抚慰他们。宣德八年,可亦里王派使者和锡兰山等国的使者一起来朝贡。正统元年,柯枝国又派使者随爪哇国的贡船回国,朝廷还特别赐予了可亦里王诏书以示嘉奖。

这位国王是琐里人,非常虔诚地信奉佛教。他的佛像周围都挖了水沟,还另打了一口井。每天早晨,他都要鸣钟击鼓,汲水来给佛像沐浴三次,然后才行礼叩拜。

柯枝国与锡兰山遥遥相对,中间是古里,东面是连绵的大山,三面环海。当地民风淳朴,他们盖房子,用椰子树做材料,用椰子树叶做屋顶,既能遮风,又能挡雨。

话说啊,这小葛兰国的人,分五等,就像咱们分等级一样。第一等是南昆,那是王室贵族;第二等是回回,第三等是哲地,这都是些有钱人;第四等是革全,都是些做买卖的中间商;第五等就是木瓜了,他们最穷,干的都是些又苦又累的活儿。他们住的房子,高度不能超过三尺;衣服呢,上面不能超过肚脐眼,下面不能超过膝盖。要是路上碰见南昆或哲地的人,他们就得赶紧跪下,等人家走过去了才能起来。

这小葛兰国气候炎热,一年就两三月有点小雨,所以大家都要提前修缮房屋,储存粮食过日子。五六月的时候,雨下个不停,街上全是河,一直到七月才放晴,八月之后就再也不下雨了,年年如此。地也贫瘠,收成不好,各种粮食都有,就是没麦子。各种牲畜也都有,就是没有鹅和驴。

小葛兰国紧挨着柯枝国,从锡兰山往西北走六天六夜就能到。它东边是大山,西边是大海,南北都很窄,就是一个不大的小国。永乐五年的时候,它派使者跟着古里国和苏门答剌国一起进贡,皇上赏赐了他们的国王锦缎、纱罗、马鞍和马匹等等,使者们也都有赏赐。

小葛兰国王和他的臣民都是琐里人,信奉佛教。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祭祀牛和婚丧嫁娶,跟锡兰国都差不多,民风淳朴。土地贫瘠,收成少,得靠榜葛剌国接济。郑和曾经去过这个国家。他们进贡的东西主要是珍珠伞、白棉布和胡椒。

除了小葛兰,还有一个大葛兰,那里的海浪又急又猛,船根本停不了,所以商人很少去。那里的土地是黑色的,很肥沃,本该适合种麦子,但是当地人懒得耕作,每年都靠乌爹米来填饱肚子。风俗习惯和物产,跟小葛兰差不多。

最后说一下锡兰山,有人说它就是古代的狼牙修。梁朝的时候,它跟中国还有来往。从苏门答剌顺风航行十二天十二夜就能到达。

永乐年间,郑和出使西洋,到了亚烈苦奈儿这个国家。这个国王亚烈苦奈儿想害死郑和,郑和察觉到了,赶紧跑到别的国家去了。这个国王还跟周围的国家关系不好,经常抢劫来往的使臣,附近的国家都受不了他。后来郑和回国,又路过这个国家。亚烈苦奈儿就骗郑和进城,然后带五万兵把郑和围住了,还堵死了郑和回国的路。结果郑和带着两千步兵,抄小路打了个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城池,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和他老婆孩子以及那些头目,把他们押解回朝廷。朝臣们都请求杀了他们,但是皇帝觉得他们蛮夷无知,就赦免了他们一家老小,还给他们衣食。皇帝还下令在他们族里选个贤能的人来当国王。大家一致推荐了一个叫邪把乃那者的人,说他很贤明。于是皇帝就派使者带了印信和诏书,封他为王,把原来的国王也放回去了。从此以后,海外的各个国家更加敬畏天子的威德,纷纷进贡,使者络绎不绝,这个国家也经常来进贡了。

宣德五年,郑和又去他们国家安抚教化了一番。宣德八年,他们的国王不剌葛麻巴忽剌批派使者来进贡。正统元年,命令跟随爪哇进贡的船队回国,还赐给他们诏书。正统十年,这个国王又和满剌加的使者一起来进贡。天顺三年,国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派使者来进贡。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了。

话说这地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仅次于爪哇岛。东南海里头有好几座山,一起叫翠蓝屿。岛上有七个大小不一的港口,都能通船。其中一座山特别高大,当地人叫它梭笃蛮山。山里住的人,都住在树上或者山洞里,光着身子,头发剃得光光的。

传说释迦牟尼佛以前路过这座山,在水里洗过澡,有人偷了他的袈裟。佛祖当时就发誓说:“以后谁穿衣服,就让他烂皮烂肉!” 从那以后,只要身上沾点布料,就长疮长毒,所以男女老少都一丝不挂。不过他们会用树叶遮挡一下要害部位,或者围点布,所以这地方也叫“裸形国”。这地方不长粮食,就吃鱼虾,还有山芋、菠萝蜜、香蕉这些东西。

从梭笃蛮山往西走七天,就能看到鹦哥嘴山。再走两三天就到了佛堂山,这就进了锡兰国的范围了。海边山崖上有个脚印,有三尺多长。当地老人说,这是佛祖从翠蓝屿走过时留下的,所以到现在还留着呢。脚印附近有处浅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当地人都用手沾水洗脸洗眼睛,说是“佛水”,很干净。山下的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真身,侧卧在一张床上。旁边还有佛牙和舍利子,据说这就是佛祖涅槃的地方。佛祖的寝座是用沉香木做的,还镶嵌着各种宝石,非常庄严。

国王住的地方旁边有一座大山,高耸入云。山顶上有个巨人的脚印,印在石头里有两尺深,八尺多长,说是盘古留下的。这座山产各种宝石,什么红雅姑、青雅姑、黄雅姑、昔剌泥、窟没蓝等等。一下大雨,宝石就被冲到山下,当地人就赶紧去捡。海边还有很多浮沙,里面有很多珍珠蚌,闪闪发光。国王派人捞上来,放在岸上,等蚌壳烂了,就取里面的珍珠。所以说,这个国家珠宝特别多。

话说这个国王啊,是琐里国人。他特别信奉佛教,而且特别尊重牛,每天都用牛粪烧成灰,用水调和了以后,涂抹在身上,也涂抹在地上,以此来礼佛。他们礼佛的时候,手脚都伸直了,肚子贴在地上,表示虔诚,国王和老百姓都这么做。他们不吃牛肉,只喝牛奶,牛死了以后还要埋葬它。要是谁敢杀牛,那可是死罪!琐里国气候常年炎热,米粮充足,老百姓都挺富裕,但是他们不太喜欢吃饭。想吃饭了,就躲到没人的暗处偷偷吃,不让别人看见。他们浑身上下都长毛,都把毛剃光了,就留着头发不剃。他们进贡的东西可多了,什么珍珠、珊瑚、宝石、水晶、撒哈拉的什么东西(此处保留原文“撒哈剌”)、西洋布、乳香、木香、树香、檀香、没药、硫磺、藤竭、芦荟、乌木、胡椒、碗石,还有驯服的大象等等。

接着说榜葛剌,那就是咱们汉朝说的身毒国,东汉的时候叫天竺。后来中天竺给梁朝进贡,南天竺给魏朝进贡。唐朝的时候又分成了五个天竺,也叫五印度。宋朝的时候还是叫天竺。这个榜葛剌呢,就是东印度。从苏门答剌出发,顺风航行二十天就能到。

永乐六年,榜葛剌国王霭牙思丁派使臣来朝贡,进献了各种宝物,皇上还隆重地宴请并赏赐他们。永乐七年,他们的使臣又来了两次,每次都带了二百三十多人。当时皇上正积极招徕边远地区的人来朝贡,所以赏赐非常丰厚。从那以后,榜葛剌就隔几年就来进贡了。永乐十年,榜葛剌的贡使快到了,皇上派官员到镇江去宴请他们。眼看着事情就要办完了,使臣却突然告诉大家,他们的国王去世了。皇上就派官员去祭奠,并且册封霭牙思丁的儿子赛勿丁为新的国王。永乐十二年,新国王派使臣来谢恩,还进贡了麒麟和名马以及其他宝物。礼部官员请求皇上接受贺表,但是皇上没同意。永乐十三年,皇上派侯显带着诏书去榜葛剌,还赏赐了国王、王后和大臣们许多东西。正统三年,榜葛剌又进贡了麒麟,百官都上表祝贺。正统四年,榜葛剌再次进贡。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来了。

那个国家,地广物博,资源丰富。城里街道市场,货物集聚,商业发达,繁华程度跟中国差不多。一年四季气候都像夏天一样温暖。土地肥沃,一年可以收割两季粮食,都不用费力耕耘。民风淳朴,有自己的文字,男女都勤劳地从事耕织。人们的肤色大多是黑色,偶尔也有一些白皮肤的人。国王和官员百姓都是回回人,丧葬祭祀、冠婚嫁娶,都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来办。男人都剃光头发,用白布裹着头。衣服从脖子上套下来,再用布围起来。他们的历法没有闰月。刑罚有笞杖、徒刑、流放几种等级。官府上下,也有公文往来。医卜星相、各种手工业和技艺都跟中国差不多,大概都是以前传过去的。

他们的国王很尊敬天朝。听说使者来了,就派官员准备了仪仗和礼物,用一千多骑兵来迎接。王宫高大宽敞,柱子都用黄铜包裹装饰,雕刻着花纹和走兽。宫殿两侧设有长廊,里面排列着上千名穿着明光铠甲的士兵和战马,外面站着身材高大的卫兵,穿着闪亮的盔甲,拿着刀剑弓箭,威风凛凛,气势壮观。大殿前的红色台阶两侧,摆放着上百把孔雀翎伞盖,殿前还排列着上百头大象。国王戴着八宝冠,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双腿叉开,横着剑放在膝盖上。朝使进入宫殿后,国王派两个拄着银杖的人引导,每走五步就喊一声,走到殿中央就停下了;然后又派两个拄着金杖的人,同样引导着使者前进。国王迎接圣旨,叩头,手放在额头上。读完圣旨并接受赏赐后,在殿上铺上绒毯,宴请朝使;他们不喝酒,用蔷薇露和蜂蜜水招待使者。国王还赠送使者金盔、金腰带、金瓶、金盆,副使的礼物都是银器,随从人员也都各有赏赐。他们进贡的物品有:良马、金银琉璃器皿、青花瓷器、鹤顶红、犀牛角、翠鸟羽毛、鹦鹉、漂白的细布、兜罗绵、撒哈剌(一种香料)、糖霜、乳香、熟香、乌香、麻藤香、乌爹泥(一种颜料)、紫胶、藤竭(一种树脂)、乌木、苏木、胡椒、粗黄(一种颜料)。

沼纳朴儿这个国家,在榜葛剌的西边。有人说它就是中印度,也就是古代说的佛国。永乐十年,咱们派使者过去,带着皇帝的命令去安抚他们,还送了国王亦不剌不少好东西,比如金绒锦、金织文绮、彩帛等等。到了永乐十八年,榜葛剌的使者告状说沼纳朴儿国王老是打仗侵扰他们,朝廷就派中官侯显带了皇帝的命令去劝他们友好相处,保卫好自己的领土,顺便也送了一些彩币。侯显路过金刚宝座的地方,也送了一些东西。不过,沼纳朴儿国王觉得离中国太远了,最后也没来朝贡。

祖法儿这个国家,从古里西北坐船出发,顺风的话十天十夜就能到。永乐十九年,咱们派使者跟阿丹、剌撒等国的使者一起进贡,还让郑和带了皇帝的信和礼物去回赠他们。永乐二十一年,祖法儿又派使者来了。宣德五年,郑和又去了一趟祖法儿,他们的国王阿里就派使者来朝贡了,宣德八年才到北京。正统元年,使者回国,皇上还送了信表彰他们的国王。

祖法儿这个国家,东南边是大海,西北边是高山,那里的气候一年四季都像八九月份那样。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牲畜家禽,什么都不缺。那里的人长得又高又壮。国王和百姓都信奉回回教,婚丧嫁娶也按照回回教的规矩来。他们建了很多礼拜寺。每到礼拜日,集市就停止交易,男女老少都洗澡换上新衣服,用蔷薇露或者沉香油擦脸,然后在香炉里烧沉香、檀香、俺八儿等香料,人站在香炉上面熏衣服,这才去礼拜。所以大街上,香气总是久久不散。 等朝廷使者到了,宣读完圣旨后,国王会通知全国人民,拿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苏合油、安息香这些东西跟中国人交易。乳香是树脂,那种树长得像榆树,但是叶子又尖又长,当地人砍树取树脂来做香。他们那里还有一种驼鸡,脖子长得很像鹤,腿又高,有三尺多高,毛色像骆驼,走路也像骆驼,经常被当作贡品进贡。

木骨都束那地方,坐船走水路,从葛兰舟出发,二十天就能到。永乐十四年,咱国家派使臣去不剌哇、麻林这些国家,让他们来朝贡,还让郑和带着圣旨和礼物,跟着那些使臣一起过去,算是回个礼。后来这些国家又来进贡了,皇上又让郑和跟着使臣一块儿去,还赏赐了国王和王后很多绸缎之类的贵重物品。永乐二十一年,这些国家的使臣又来了。等他们回国的时候,皇上又赏赐了国王和王后东西。宣德五年,郑和又奉旨去他们国家一趟。

木骨都束这地方靠海,山连着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收成不好。经常干旱,有时候好几年都不下雨。当地人比较粗犷,还经常操练打仗,练射箭。这地方不产木头,跟忽鲁谟斯一样,都是用石头垒房子,还用腌鱼来喂牛羊骆驼。

不剌哇跟木骨都束是邻居,从锡兰山的别罗里往南走,二十一天就能到。永乐十四年到二十一年,他们一共来了四次进贡,每次都跟木骨都束一起。郑和也去了他们国家两次。宣德五年,郑和又去了一趟。

不剌哇这个国家,靠海住,地广阔,但是又荒凉,草木稀少,他们也用石头垒房子。那儿有个盐池,只要把树枝扔进去,过一会儿拿出来,树枝上就结满了盐。当地人淳朴善良。地不好耕种,除了蒜和葱,别的什么也种不了,主要靠打鱼为生。他们那儿出产马哈兽,长得像獐子;还有一种叫花福禄的动物,长得像驴;还有犀牛、大象、骆驼,以及没药、乳香、龙涎香这些宝贝,经常进贡给我们。

竹步也跟木骨都束是邻居,永乐年间也来进贡过。那里人不多,民风淳朴。郑和也去过那里。那地方跟木骨都束差不多,也没什么草木,住的都是石头房子,一年到头也干旱,缺水。他们那儿出产狮子、金钱豹、驼蹄鸡、龙涎香、乳香、金珀、胡椒等等。

阿丹,在古里以西,坐船顺风走二十二天就能到。永乐十四年,咱们派使臣去那里,他们进贡了一些东西。使臣回国后,皇帝又派郑和带着圣旨和礼物过去回赠他们。从那以后,阿丹国一共来了四次进贡,皇上每次都赏赐很多东西。宣德五年,好些海外国家很久没进贡了,皇上又派郑和带着圣旨去宣告一下。阿丹国王抹立克那思儿就派人来进贡了,八年后才到北京。到了正统元年才回国。之后,咱们朝廷就不再跟他们联系了,他们也没再派人来进贡。以前梁朝、隋朝、唐朝的时候,也有个丹丹国,有人说就是阿丹国。

阿丹国土地肥沃,盛产粮食。那里的人民强悍,有七八千骑兵和步兵,邻国都很怕他们。国王和国民都信奉伊斯兰教。那里的气候四季如春,一年到头都不用闰月。他们算时间的办法,是按照月亮的盈亏来算,比如今天晚上看到新月,明天就是月初一。虽然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他们有懂天文的人能推算出来。比如,他们能算出哪天是春天开始,哪天是秋天开始,哪天会开花,哪天会落叶;日月食、风雨、潮汐,他们都能预测得很准。

阿丹国王非常尊敬中国。听说郑和的船来了,他亲自带着臣民来迎接。郑和宣读完圣旨后,就让阿丹国的人把珍宝拿出来跟我们交换。永乐十九年,有个姓周的太监去阿丹国,买到了一块猫眼石,大概两钱重;还买了几枝两尺高的珊瑚树;还有大珍珠、琥珀、各种奇珍异宝、麒麟、狮子、花猫、鹿、金钱豹、驼鸡、白鸠等等,这些东西其他国家可没有。

阿丹国蔬菜水果、牲畜都很齐全,就是没有鹅和猪。他们的集市上有书卖。那里的工匠制作的金首饰,比其他国家的都好。他们那里唯一缺少的就是草木,他们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那里的麒麟前腿高九尺,后腿六尺,脖子长十六尺二寸,角比较短,尾巴像牛,身子像鹿,吃粮食、豆饼和糕点。狮子长得像老虎,黑黄色的没有斑纹,脑袋大、嘴巴宽、尾巴尖,吼叫声像雷一样,其他的动物见了它都趴在地上。

嘉靖皇帝想做个玉爵,要用红黄色的玉来做,想从天方、哈密那些地方买,结果买不着。有个翻译官说,这种玉产自阿丹,在吐鲁番西南两千里外,那地方两座山对峙着,像雄雌一样,还会自己发出声音呢!建议效仿永乐、宣德年间的做法,带很多钱去买。皇帝同意了大臣们的建议,就决定这么办。

阿丹这个地方,从古里乘着顺风,二十天就能到。永乐十四年,他们派人来进贡,皇帝还派郑和去回访呢。后来又来了三次,每次都跟阿丹、不剌哇这些国家一起。宣德五年,郑和又带了皇帝的命令去访问,结果他们再也不来进贡了。阿丹靠海,天气一直很热,地也贫瘠,收成不好。不过民风淳朴,丧葬也讲究礼仪,遇到事情就向鬼神祈祷。那地方草木不生,很久不下雨。他们的房子,跟竹步那些国家差不多。那里出产乳香、龙涎香、千里驼之类的特产。

麻林,离中国特别远。永乐十三年,他们派人进贡麒麟。快到的时候,礼部尚书吕震想上表祝贺,皇帝说:“以前儒生们进献了《五经四书大全》,请求上表,我都答应了,因为这本书对治理国家有好处。至于麒麟有没有,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坏处,就算了吧。”后来麻林和其他国家的使者,带着麒麟、天马、神鹿这些东西来进贡,皇帝在奉天门接见他们。百官都叩头祝贺,皇帝说:“这是先皇积德行善的结果,也多亏了你们辅佐我,所以远方的人才都来进贡。以后你们更要以德服人,弥补我的不足。”永乐十四年,他们又进贡了一些特产。

忽鲁谟斯,是西洋一个大国。从古里往西北走,二十五天就能到。永乐十年,皇帝觉得西洋附近的国家已经航海来进贡了,叩头朝拜,但是远一点的国家还没来朝贡,于是就派郑和带了皇帝的信去访问这些国家,赏赐他们的国王锦缎、彩帛、纱罗,王后和大臣们也都分到了赏赐。国王马上派随从,带着金叶子做的信物来进贡马匹和特产。永乐十二年,他们到了京城。皇帝下令礼部官员设宴款待他们,还用马匹作为回礼。他们回去的时候,皇帝又赏赐了国王和王后等人,赏赐的等级还不一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一共来了四次,郑和也去了两次。后来朝廷不派使者去了,他们也不来了。

明朝宣德五年,皇上再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宣读圣旨到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赛弗丁于是派遣使者前来进贡。使者在宣德八年来到京城,皇上设宴款待,赏赐丰厚。正统元年,使者搭乘爪哇的船只回国。从此以后,两国就断了来往。

这个国家位于西海的尽头。从东南方向的各个国家,到大西洋的商船,以及西域的商人,都来这里做生意,所以这里到处都是珍宝。气候有冷有热,春天百花盛开,秋天落叶飘零,有霜但没有雪,露水多而雨水少。土地贫瘠,谷物和麦子产量很少,但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粮食很多,所以价格特别便宜。百姓富裕,民风淳朴。如果有人遭遇灾祸导致贫困,大家都会送给他钱财,一起帮助他。这里的人大多皮肤白皙,身材高大,女人出门的时候会用纱巾遮住脸。市场上店铺林立,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只是这里禁止饮酒,犯了酒禁的人会被判处死刑。这里的医生、占卜师和各种工匠,都和中原地区的很像。交易使用银币和铜钱。文字使用回回字。国王和大臣们都信奉伊斯兰教,结婚和丧葬都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每天斋戒沐浴,虔诚地礼拜五次。

这里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不长草木,牛、羊、马、骆驼都吃鱼干。人们用石头堆砌成房屋,有的有三四层高,卧室、厨房、厕所以及接待客人的地方,都在上面。这里盛产蔬菜和水果,有核桃、巴旦木、松子、石榴、葡萄、海棠果、椰枣之类的。境内有一座大山,四面呈现不同的颜色。其中一面是红色的盐石,凿下来可以做成器皿,盛放食物不用加盐,味道就很咸;一面是白色的土,可以用来粉刷墙壁;一面是红色的土,一面是黄色的土,都各有各的用处。这个国家进贡的物品有狮子、麒麟、鸵鸟、马鹿、羚羊;经常进贡的则是大珍珠、宝石之类的。

溜山,从锡兰山的别罗里往南走,顺风的话七天七夜就能到;从苏门答剌经过小帽山往西南方向走,十天十夜可以到达。永乐十年,郑和出使到这个国家。永乐十四年,这个国家的国王亦速福派遣使者前来进贡。后来又进贡了三次,都是和忽鲁谟斯等国家一起。宣德五年,郑和再次出使这个国家,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那个地方的山,就坐落在海里,有三道石门,船都能从里面穿过。那里没有城墙,人们就依山而建,聚在一起住。天气常年炎热,土地贫瘠,粮食很少,根本种不了小麦,当地人都靠打鱼为生,把鱼晒干了吃。那里的王和百姓都是回回人,他们的婚丧嫁娶等礼仪,跟忽鲁谟斯差不多。“忽鲁谟斯” 山下有八条小溪,有人说,其实外面还有三千多条呢!要是船不小心被风刮到那里,就会沉没。

还有两个国家,一个叫比剌,一个叫孙剌。郑和也曾经奉命去这两个国家送去皇帝的诏书和赏赐。但是因为离中国太远了,这两个国家的使臣最终都没来。

南巫里国在西南海里。永乐三年,朝廷派使者带着皇帝的信和礼物去安抚他们。永乐六年,郑和又去了一趟。永乐九年,南巫里国王派使臣进贡土特产,跟急兰丹、加异勒等国一起过来的。朝廷赏赐南巫里国王金线织成的锦缎、绣着龙的金袍、金线绣的帷幔和伞盖等东西,还请礼部官员设宴款待,然后送他们回国。永乐十四年,南巫里国又进贡了一次。朝廷让郑和跟他们的使臣一起回去,之后南巫里国就再也没来过了。

加异勒是个小小的西洋国家。永乐六年,朝廷派郑和带着诏书去招抚他们,还赏赐了他们锦缎和纱罗。永乐九年,加异勒的酋长葛卜者麻派使臣进贡,还呈上了国书。朝廷设宴款待他们,还赏赐了他们帽子、衣服、丝绸和宝钞。永乐十年,郑和又去了一趟加异勒,之后加异勒一共进贡了三次。宣德五年,郑和再次访问加异勒。宣德八年,加异勒又和阿丹等十一个国家一起进贡。

甘巴里也是个西洋小国。永乐六年,郑和去过那里,赏赐了甘巴里国王锦缎和纱罗。永乐十三年,甘巴里国派使臣进贡土特产。永乐十九年,甘巴里国再次进贡,朝廷派郑和送他们回去。

宣德五年,郑和再次去招抚甘巴里国。甘巴里国王兜哇剌札派使臣进贡,宣德八年到达北京。正统元年,甘巴里使臣搭乘爪哇国的船回国,朝廷还赐给他诏书,表示感谢。

甘巴里的邻国还有阿拨把丹和小阿兰两个国家,永乐六年,朝廷也派郑和带着诏书去招抚他们,赏赐的东西也一样。

急兰丹国,永乐九年,国王麻哈剌查苦马儿派使臣进贡。永乐十年,朝廷派郑和带着诏书表彰他们的国王,还赏赐了他们锦缎、纱罗和丝绸。

沙里湾泥国,永乐十四年派使臣来进贡土特产,朝廷让郑和带着礼物送回去答谢他们。

永乐十年,咱们派使臣带着圣旨去招安底里国的国王马哈木,还送了不少好东西,比如绒锦、金线织成的漂亮丝绸、各种彩色的丝绸布匹等等。底里国离沼纳朴儿国挺近的,咱们还顺便送了沼纳朴儿国的国王亦不剌金一些礼物。

永乐十六年,千里达国派使臣来进贡土特产。咱们赏赐了使臣帽子、衣服、细麻布、纱罗、彩绸和宝钞。使臣回去的时候,咱们又额外赏赐了千里达国的国王一些东西。同一年,失剌比国也派使臣来朝贡,咱们也赏赐了他们使臣帽子、金线织成的漂亮丝绸、高级衣服、彩绸和白银,失剌比国的国王也得到了优厚的赏赐。

永乐年间,古里班国也来进贡过。不过他们那地方土地贫瘠,粮食少,物产也不丰富,气候还很不稳定,夏天雨水多,一下雨就冷。

永乐元年,剌泥国的一些回回人,哈只马哈没奇剌泥等等,来进贡土特产,顺便带了些胡椒来跟咱们百姓做买卖。当时负责这事儿的官员想收他们的税,皇上说:“收税是为了抑制那些投机倒把的百姓,可不是为了赚钱。现在这些远方的人慕名而来,咱们却收他们的税,能收多少?反而损害了咱们国家的形象,别收了!”除了剌泥国,还有好几个国家,分别是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齐、彭加那、八可意、乌沙剌踢、坎巴、阿哇、打回,这些国家在永乐年间都曾派使臣来朝贡过。不过关于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物产,记载不多,不好考证。

宣德元年,白葛达国派大臣和者里一思来进贡。这位使臣说:“路上遇上风暴,船破了,贡品全没了,国王一直惦记着要表达忠诚敬意,可现在却无法实现了。这都是我的罪过,恳请圣上恩赐,赏赐我帽子和衣服,让我回去见国王,好让他知道我确实到了京城,这样才能免责。”皇上答应了,让他搭乘邻国的贡船回国,还特意嘱咐说:“遇到风暴这种意外,人力哪能控制得了呢?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朕看重的是他的诚意,不在乎那些贡品。”皇上宴请使臣,礼数周全。使臣要走的时候,皇上对礼部官员说:“天气渐冷,海路又远,多赏赐些路费和衣服吧!”白葛达国土地贫瘠,信奉佛教,买卖用铁钱。

还有一种叫黑葛达的国家,也是宣德年间来进贡的。这个国家国土面积小,百姓贫穷,但是他们很信奉佛教,也很怕受惩罚。他们有很多牛羊,连钱币都是用铁铸造的。

拂菻,就是汉朝时的大秦,桓帝时期才开始跟中国通商。晋朝和魏朝都把它叫做大秦,也曾经来进贡过。唐朝叫它拂菻,宋朝沿用这个称呼,也多次来进贡。但是《宋史》里说历代都没有朝贡过,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大秦。

元朝末年,有个拂菻人叫捏古伦来中国经商,元朝灭亡后他回不去老家了。朱元璋听说这事儿,在洪武四年八月召见了他,让他带诏书回去告诉拂菻国王:“自从宋朝失去统治,上天就断绝了他们的祭祀。元朝兴起于沙漠,统治中国一百多年,上天厌恶他们的昏庸暴虐,也让他们灭亡了。中原地区战乱了十八年,在群雄并起的时候,我朱元璋还是淮西一个老百姓,起义拯救百姓。承蒙上天保佑,辅佐我的文臣武将们,我们渡过长江,训练军队,积蓄力量,用了十四年时间。我们西边平定了汉王陈友谅,东边消灭了吴王张士诚,南方平定了福建、广东,平定了巴蜀地区,北方平定了幽燕地区,安定了天下,恢复了我们中国的旧疆土。臣民拥戴我当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其他的国家都派官员来通报了,只有你们拂菻隔着西海,还没来得及通知。现在派你们国家的人捏古伦带诏书去通知你们。虽然我比不上古代的圣明君主,让天下人都归心,但是我必须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平定天下的决心,所以特此诏告。” 后来又派使臣普剌等人带着诏书和礼物去招抚,拂菻才派使臣来进贡。之后就再也没有来了。

万历年间,大西洋来了一批人到北京,说耶稣诞生在如德亚,也就是古代的大秦。他们说他们的国家从开天辟地以来已经有六千年了,史书上记载了他们每一代的更迭,以及所有事情和万物的起源,没有不详尽的。他们说这是上帝创造人类的国家,这话有点夸张,不太可信。不过他们国家的物产和珍宝确实很多,这一点从以前的史书上就能看出来。

意大利,在在大西洋中间,以前跟中国根本没联系过。明朝万历年间,有个意大利人叫利玛窦到了北京,他做了一幅《万国全图》,说全世界有五大洲。第一个是亚洲,里面有一百多个国家,中国就在其中。第二个是欧洲,大概有七十多个国家,意大利就是其中一个。第三个是非洲,也有一百多个国家。第四个是美洲,面积很大,因为陆地相连,分成了南北美洲。最后一个是澳洲,是第五个洲。这样,全世界的大陆就都包括进来了。他说的东西有点玄乎,不好考证,但是意大利人在中国到处都是,说明意大利这个地方肯定存在,没法否认。

欧洲各国基本都信奉天主教,耶稣是出生在犹太,犹太在亚洲,耶稣后来西行到欧洲传教。耶稣出生在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6年),到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一共过了1587年。利玛窦花了九万里海路,才到达广州的香山港,天主教这才开始传入中国。到了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进京了,有个叫马堂的太监把利玛窦带的一些外国玩意儿献给了皇帝,并介绍说利玛窦是大西洋那边来的人。

礼部官员说:“《大明会典》里只记载了西洋琐里国,并没有大西洋,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也不知道。而且他们住了二十年才来进贡,这跟那些远方慕义而来进贡的国家可不一样。再说,他们进贡的《天主》和《天主母》画像,根本就不是正经东西,带来的还有所谓的‘神仙骨’之类的玩意儿。既然是神仙,自己就能飞升成仙,哪来的骨头?这简直就是韩愈说的那种不祥之物,不应该带进宫里来。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没经过我们礼部翻译审核,就径直进献了,内臣擅自进献的过错,和我们礼部失职的罪责,都无法推卸。奉旨送交礼部后,他们也不来礼部接受审核,反而私下住在僧舍里,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按惯例,外国朝贡都会有回赐,使臣也会有宴请,请求皇上赐予他们冠带,让他们回国,别让他们偷偷住在京城,和京城里的人来往,以免发生什么乱子。”皇上没理会。

八月,礼部又上奏说:“我们建议让利玛窦回国,已经等了五个月了,皇上还没下旨,难怪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会沮丧想家。看他恳切的请求,是真的不想得到皇上的赏赐,只想找个山野之地隐居。就像关在笼里的鸟兽,更想念广阔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地一样,人之常情嘛。请求皇上赶紧下旨,让他们去江西等地,让他们在深山老林里安度晚年。”皇上还是没理会。

后来,皇帝看利玛窦远道而来,就给他安排了住所,还给了他优厚的待遇。朝廷大臣都重视他,都和他交往。利玛窦很满意,就留在了北京,直到三十八年四月在北京去世,皇上还赐他在西郊外安葬。

那年十一月一日,发生了日食。官员们推算日食的时间大多有误差,朝廷正在商议修改历法。第二年,五官正周子愚说:“大西洋来的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他们精通历法,他们带来的历书,是中国现有的书籍里没有的。应该让他们翻译出来,供我们参考。”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人就建议效仿洪武初年设立回回历科的先例,让庞迪我他们一起进行历法测验。皇上准奏了。

自从马特奥来到中国后,他的信徒越来越多。南京有个叫王丰肃的,专门传播天主教,迷惑了不少人,从达官贵人到普通老百姓,都有人被他忽悠了。礼部郎中徐如珂很讨厌他。王丰肃的那些信徒还吹嘘说,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比中国强多了。徐如珂就找来两个信徒,给他们笔墨纸砚,让他们写下他们记得的东西。结果写出来的东西互相矛盾,漏洞百出。于是徐如珂就提议把他们赶走。

到了万历四十四年,徐如珂和侍郎沈鲤、给事中晏文辉等人一起上奏章,弹劾天主教的邪说迷惑百姓,还怀疑天主教是葡萄牙人假冒的,请求皇帝下令赶紧把他们驱逐出境。礼科给事中余懋孳也在奏章里说:“自从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天主教就在中国传播开了。现在南京的王丰肃、阳玛诺等人,蛊惑了上万民众,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朝拜他们。咱们国家对外国宗教和旁门左道都有禁令,他们却公然夜聚昼散,跟白莲教、无为教一样。他们还跟澳门的外国人勾结,有关部门却不管不问,国家的禁令算什么?”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十二月的时候下令把王丰肃和一些传教士都送到广东,送他们回国。但是圣旨下达很久了,却迟迟没有执行,有关部门也不催促。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迪我等(指传教士)上奏说:“我和利玛窦等十多个人,漂洋过海九万里来到中国,瞻仰贵国,在中国享有优厚的待遇已经十七年了。最近南北各地都有人弹劾我们,要驱逐我们。我们只是虔诚地学习和修行,尊奉天主,怎么会有什么邪恶的阴谋呢?恳请皇上怜悯我们,等风向合适就让我们回国。如果让我们滞留在海岛上,只会加剧大家的猜疑,请求皇上也宽恕在南京等地的其他传教士。”但是皇帝没有回应,他们就闷闷不乐地离开了。王丰肃后来改了名字,又回到了南京,继续传教,朝中的官员都没认出来。

葡萄牙人很擅长制造大炮,比西方的其他国家造的还要大。大炮传到中国内地后,很多中国人也学着制造,但是却不会使用。天启和崇祯年间,东北用兵,朝廷多次召集澳门的炮匠进京,让将士们学习制造和使用大炮,那些炮匠也尽心尽力地教导。

崇祯皇帝那会儿,咱们国家的历法越来越不准了,搞得乱七八糟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就建议,让他的学生罗雅谷、汤若望他们,用外国最新的历法来对照研究,重新修订一下。皇上批准了。过了好长时间,书终于写好了,就以崇祯元年戊辰年作为历法的起始年份,取名叫《崇祯历》。虽然这书还没正式推广使用,但大家觉得它比之前的《大统历》精准多了,懂行的人都觉得挺好。

那些从外国来的传教士,大部分都是特别聪明的人,他们一心只想传教,根本不图什么官位和钱财。他们写的书,很多都是咱们中国人以前没见过的,所以当时好多人都觉得新鲜,特别喜欢。像徐光启、李之藻这些大官,最先就喜欢上了他们的说法,还帮着他们修改润色文章,所以他们的教义一下子就传开了。

当时在中国比较有名的传教士,还有龙华民、毕方济、艾如略、邓玉函这些人。龙华民、毕方济、艾如略和熊三拔都是意大利人,邓玉函是奥地利人,庞迪我 是西班牙人,阳玛诺是波兰人,他们都是欧洲人。他们写的关于外国的风俗习惯和物产的书,有很多夸大的成分,而且像《职方外纪》之类的书,内容太多了,这里就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