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理水利,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就非常重视,制度也很完善。可是自从井田制废除后,沟渠就淤塞了,水利治理就乱套了,老百姓经常缺水。于是大家就自己动手,挖渠道、修水塘、打井、建水库,用来灌溉农田。
明朝初期,朱元璋皇帝下令,各地的官员,只要老百姓有关于水利建设的好建议,就赶紧上报给他。过了二十七年,他又专门指示工部,凡是那些可以蓄水防旱、泄洪抗涝的池塘、水库、水坝,都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好好修建。然后,他就派出一批国子监的学生和一些有才能的人,到全国各地去督促修建水利工程。
第二年冬天,各州各县纷纷上报修建水利工程的成果。一共修建了四万九千八百七十七处水利设施,这真是为老百姓做了大好事啊!后来,继续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有的用本地的劳力,有的向邻近的州县借调人手,有的用官府的材料,有的用山上的木材,有的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劳动力,有的根据情况随时组织施工,有的还派大臣去负责督办。整个明朝时期,水利工程不断修建,真是功不可没啊! “三代疆理水土之制甚详”,“陂塘湖堰可蓄泄以备旱潦者,皆因其地势修治之”。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一年,就下令修建了和州的铜城堰闸,那工程可绕着城走两百多里呢!四年后,他又修缮了兴安灵渠,修了三十六个陡坡水渠。这条渠的水是从海阳山引来的,秦朝的时候就挖好了,能灌溉万顷良田。后来马援也修过,不过后来又坏了。直到现在才重新修好。
六年的时候,他调集了松江和嘉兴两万民夫,开挖了上海的胡家港,从海口到漕泾,有一千二百多丈长,方便海船通行,还疏通了海盐澉浦。八年,又开挖了登州蓬莱阁的河道。他还命令耿炳文疏浚泾阳洪渠堰,用来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等地的田地,总共两百多里地呢!九年,修了彭州的都江堰。
十二年的时候,李文忠跟朱元璋说:“陕西地儿盐碱地多,不好种地,我想在城里挖条渠,从龙首渠引水过来,往东边流。”朱元璋同意了,还用石头把渠砌好。十四年,修建了海盐的海塘。十七年,修补了磁州漳河决堤的地方,还决了荆州岳山坝,用来灌溉老百姓的田地。十九年,修建了长乐的海堤。
二十三年,修补了崇明和海门决堤的地方,总共两万三千九百多丈,用了二十五万民夫!四川永宁宣慰使来报说:“我们这儿有一百九十个滩,江门大滩就有八十二个,都被石头堵住了!”朱元璋就派景川侯曹震去疏通。二十四年,修了临海横山岭的水闸,还有宁海、奉化四千三百多丈的海堤,上虞也修了四千丈的海堤,还把石闸重新修建了一下。他还疏浚了定海、鄞县的东钱湖,灌溉了几万顷田地。
二十五年,在溧阳挖了银墅东坝河道,从十字港到沙子河胭脂坝,有四千三百多丈,用了三十五万九千多个民夫!二十七年,疏浚了山阳的支家河,郁林州的百姓说:“我们州南北两条河相隔二十多里,能不能挖通,再建些石闸?”朱元璋就同意了。二十九年,修建了河南的洛堤,还重新修了兴安灵渠。当时唐铎带着军队来到灵渠附近,画了灵渠的图纸上报,请求加深加宽灵渠,好让官船通行,方便运送军粮。朱元璋就命令御史严震直烧掉堵塞陡涧的石头,结果军粮运输的道路就通了。
三十一年,洪渠堰坏了,朱元璋又让耿炳文去修,还疏浚了十万三千多丈的河道。建文四年,疏通了吴淞江。
永乐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登基的第一年,全国各地水患频发,灾情严重。安陆、京山一带汉水河岸垮塌,章丘的漯河东堤,高密和潍县的河堤,安阳的河堤,福山的护城河堤,浙江赭山江塘,江西余干的龙窟坝塘,临颍的褚河河堤,潍县的白浪河堤,潜山和怀宁的陂堰,高要的青岐和罗婆圩,通州的徐灶和食利港,平遥的广济渠,句容的杨家港和王旱圩等堤坝,肇庆和凤翔的遥头冈河岸,南阳的高家堰、屯头堰以及沙河、澧河等河堤,夏县的古河更是决口三十多里长,景象惨不忍睹。
朝廷紧急组织抢险救灾,在和州修筑了保大等圩,总长度超过一百二十里,还修建了九个蓄水陡门。同时,还疏浚了昌邑的五条河渠,开凿了嘉定的小横沥,以沟通秦泾和赵泾两条河流。此外,还疏浚了昆山的葫芦河等河流。 总之,那一年,为了对抗洪涝灾害,朝廷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整治。
夏原吉被皇上派去治理苏、松、嘉兴地区的水患,要疏通华亭、上海的运盐河,还有金山卫闸和漕泾分水港。夏原吉说:“浙江西部各郡县,苏州和松江府地势最低,嘉兴、湖州、常州地势相对较高,周围环绕着太湖,绵延五百里。太湖汇集了杭州、湖州、宣州、歙州等地溪涧的水,然后分散流入淀山湖等湖泊,最终汇入三泖(太湖的三个入海口)。最近因为河道淤塞,导致水位上涨,庄稼受损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疏通吴淞江等河道。吴淞江长二百多里,宽一百五十多丈,西边连接太湖,东边通向大海,以前也经常疏通。但是,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疏通后不久又会淤塞。从吴江的长桥到下游的河道,一百二十多里,虽然水流还算通畅,但很多地方又窄又浅。从下游河道到上海南仓浦口,一百三十多里,由于潮汐淤塞,已经变成平地了,到处都是淤泥沙滩,很难施工。嘉定的刘家港就是古代的娄江,直接入海;常熟的白茆港也直接入江,都是水流湍急的大河。所以应该疏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处的河道,把太湖的水引到刘家港和白茆港,让水流分散开来。松江的大黄浦是通往吴淞江的重要水道,现在下游淤塞,很难疏通。旁边有个范家浜,一直通到南仓浦口,直达大海。应该把它疏浚得又深又宽,上端连接大黄浦,让太湖的水流到这里,这样才能恢复《禹贡》中‘三江入海’的旧貌。水道疏通之后,就要根据地势,设置石闸,按时开关。每年水位下降的时候,要提前修缮河堤,防止暴雨洪水,这样水患就能解决了。”
皇上命令动员民力进行疏浚工程。夏原吉日夜奔波,亲力亲为,最终工程顺利完成。
话说两年前,朝廷可是大兴土木,修治河道水利工程那是相当厉害!泰州的河塘,修了足足一万八千丈那么长!兴化南北堤、泰兴沿江的圩岸,还有六合瓜步那些地方的屯田,都得到了修缮。 丹徒通潮的旧江也疏浚了一遍,象山茭湖塘岸也修好了,海康、徐闻两县的那隐坡、调黎等港堤岸也加固了。黄岩混水那边的十五个闸门和六个陡门,孟津河堤,分宜湖塘,武陟马田堤岸,香山竹径水陂,还有兴安分水塘,这些地方都进行了修整。 说到这兴安江,它发源于海阳山,江中横着筑起一座石埭,把江水分成了南北两条渠道,灌溉农田的范围可大了去了!那石埭上石头一层层叠起来,像鱼鳞一样,就是为了防止河水冲垮它。 不过后来严震直撤掉了部分石头,想加大水流,结果适得其反,水流没法泄出去,冲垮了塘岸,水都往北渠流了,南渠水位变浅,老百姓可就遭殃了。最后,还是得把石埭修回原来的样子。
海门的老百姓请求朝廷调动淮安、苏州、常州三郡的民丁,一起修缮张墩港和东明港那百余里溃堤的地方。皇上说:“这三郡的老百姓正受着水患的苦呢,可不能再让他们劳累了!”于是就派官员去实地考察,最后决定用扬州的民丁来帮忙修筑。 这当涂的老百姓又来反映情况了,说:“慈湖紧挨着长江,上通宣州、歙州,东边到丹阳湖,西边到芜湖,这地方啊,一下雨就浸水,涨潮了还伤农田,应该派人去勘察一下,修筑一下堤坝。”皇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还特意吩咐工部,安庆、徽州、苏州、松江,浙江、江西、湖广,凡是湖泊低洼,圩岸倒塌的地方,都要督促当地官府赶紧修治。 夏原吉又奉命去苏、松地区治水,把旧河港都疏通了一遍。他还疏浚了苏州的千墩浦、致和塘、安亭、顾浦、陆皎浦、尤泾、黄泾,总共两万九千多丈;松江的大黄浦、赤雁浦、范家浜,总共一万二千丈,目的是为了疏通太湖下游的水流。
之前,含山崇义堰也修缮过。没过多久,和州的老百姓又来反映情况了,说:“铜城闸上连着巢湖,下连着长江,堤坝决口的地方有七十多处,请求朝廷修治。” 那里的吏目张良兴又说:“麻湖、澧湖那边的田地,被水淹了五万多顷,应该筑起堤埂,从桃花桥一直修到含山界,大概三十里路。”皇上也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第一年到第三年,我忙着修建水利工程,那工程可不少!上虞的曹娥江坝埂修了三年,温县驮坞村的堤堰也修了四千多丈,还有南海卫莲塘、四会县鸦鹊水等地的堤岸,无为州周兴等乡和鹰扬卫乌江屯的江岸也都修了。 我还修补了昌黎和历城小清河决堤的地方,还有应天新河口北岸,从大胜关一直到江东驿,修了三千三百丈呢! 另外,我还疏浚了海州北旧河,从上游的高桥一直到下游的临洪场,以及山阳运盐河十八里。
第四年,工程量依然很大!我修建了宣城十九个圩,还有丰城穆湖圩岸,石首临江万石堤,以及溧水决堤的地方。 怀宁斗潭河、彭滩圩岸也修好了,顺天府的固安、保定府的荆岱,乐亭的鲁家套、社河口,吉水县的刘家塘、云陂,江都的刘家圩港,这些地方的堤岸都修缮一新。 湖广广济、武家穴等地的江岸也加固了,还新建了石头冈圩岸和江浦沿江堤。 此外,我还开通了泰州运盐河、普定秦潼河、西溪南仪阡三个河口,把兴化、盐城那边的水引到海里去。 最后,我还疏浚了常熟福山塘三十六里。
第五年,我主要在长洲、吴江、昆山、华亭、钱塘、仁和、嘉兴等地修建堤岸,还有余姚南湖坝也修好了。 高要银冈、金山等溃堤的地方也筑起了新的堤坝,灌溉农田五百多顷。 杭州江岸受损的地方也修复了。第六年,我疏浚了浙江平阳县的河道。第七年,我修缮了安陆州渲马滩决堤的地方和海盐的石堤,还筑起了泰兴拦江堤三千九百多丈。 我还疏浚了大港北淤河,一直到县南,通到大江,总共四千五百多丈。
第八年,工程依然持续。我修建了丹阳练湖塘,汝阳汝河堤岸,南陵野塘圩、蚌荡坝,松滋张家坑、何家洲堤岸,平度州潍水、浮糠河决口一百一十二处,堤堰修建了八千多丈,还修缮了吴江石塘官路桥梁。
九年里,光修河堤水坝就忙坏了,修的工程可多了!安福的丁陂等塘堰,安仁饶家陂、寿光堤,安陆京山景陵的圩岸,长乐官塘,长洲到嘉兴之间七十多里的石土塘桥路,还有131处泄水洞,监利车水堤四千四百多丈,高安华陂屯陂堤,仁和、海宁、海盐的土石塘岸一万多丈,这些都修好了。 还修了沂州沭河口决开的河岸,顺便把沭阳的沭河也治理了一下。直隶新城张村等地决堤的地方也修好了,仁和黄濠塘岸三百多丈,孙家围塘岸二十多里也都修缮完毕。潍县的干丹河、定襄的故渠,六十多里长,也都疏通了,还引了滹沱河的水灌溉了六百多顷田地。福山的官渠疏通了,江阴青阳河道疏通了,邹平白条沟河三十多里也疏通了。
丽水老百姓说:“我们县有个通济渠,把松阳、遂昌等地的溪水都引进来了。它有三段水源,分出四十八条支流,灌溉了两千多顷田地。可是上游的老百姓自己泄水,下游就没水了,河道都堵塞了。请求按照原来的样子修好堤坝。”朝廷讨论后同意了。齐东县令张升说:“小清河洪水冲决了,淹没了好多盐场和青州的田地。请求疏通上游,修建长堤,让河水走原来的路。”太子派官员去处理这件事。鄜州的老百姓说:“洛河决堤往西流,冲塌了州城东北角。请求疏通原来的河道,沿着州城东面的山脚下往南流。”朝廷也同意了。
十年,又修了浙江平阳的防潮堤岸,黄梅临江决堤的一百二十多里,海门的防潮堤一百三十里。修建了新会圩岸两千多丈,献县、饶阳恭俭等地的河岸,安丘红河决堤的地方,安州直亭等河决口八十九处,华容、安津等堤决口四十六处。上海的蟠龙江、潍县的白浪河也都疏通了。北京行太仆卿杨砥说:“吴桥、东光、兴济、交河以及天津等卫所的屯田,因为雨水冲决了堤坝,庄稼都受损了。德州良店驿东南二十五里有个黄河故道,和州南的土河相通。如果开挖一条渠道,设置水闸,分流河水,对老百姓大有好处。”皇上就命令侍郎蔺芳去处理这件事。
十一年前,我忙着修缮芜湖的陶辛、政和两个圩子,还有保定、文安两县河口决堤的五十四处地方,还有应天府的新河圩岸,天长县的福胜、戚家庄两个塘,以及荥泽的大滨河堤。我还疏浚了昆山的太平河。
第二年,也就是十二年,我又在凤阳府的安丰塘修缮了十六座水门,还有牛角坝、新仓铺塌陷的河岸,以及武陟县的郭村、马曲的堤岸,聊城的龙湾河,濮州的红船口,范县的曹村河堤。我还加固了三河决堤的地方,疏浚了海州的官河,长达二百四十里。解州的老百姓说:“临晋的涑水河水倒流,冲垮了姚暹渠的堰坝,河水流进了沙地,淹没了老百姓的田地,眼看着就要淹到盐池了!”过了一阵子,他们又说:“硝池的水溢出来了,冲开了一个豁口,也流进了盐池!”因为涑水渠和姚暹渠的水都流进去了,所以我派官员按照他们的要求去修筑堤坝。
十三年,我修缮了兴济决堤的地方,还有南京羽林右卫刁家圩屯田的堤坝。吴江县的县丞李升说:“苏州、松江的水患,太湖最为严重,必须赶紧疏通它的下游。像常熟的白茆港,昆山的千墩河,长洲十八都的港汊,吴县、无锡靠近太湖的河道,都应该按照原来的样子,疏浚加深。还要修缮蔡泾等闸,根据潮汐来往的情况,适时开关闸门。这样就能避免洪水泛滥,老百姓也能得到耕种的利益。”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十五年,我加固了固安的孙家口和临漳的固冢堤岸。十六年,我修缮了魏县决堤的地方。
十七年,萧山老百姓反映说:“我们这儿有四十五里的河渠,灌溉着上万顷田地,这些年都淤塞了。请求疏通清理,并在钱清小江坝东边修建闸门,这样旱涝就不用担心了。”山东新城的老百姓也反映说:“县城东边郑黄沟发源于淄川,下游堵塞,一下雨就影响农业生产。陈家庄南边有条乾河,上端和郑黄沟相连,下端通往乌江,请求疏通治理。”皇上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十八年,海宁等县的老百姓反映说:“潮水冲毁了海塘两千六百多丈,波及吴家等坝。”通政岳福也说:“仁和、海宁的长降等坝损坏严重,被海水淹没了超过一千五百丈。东岸的赭山、岩门山、蜀山以前有条海路,现在淤塞很久了,所以西岸的潮水越来越猛烈。请求用军队和老百姓的力量来修筑。”皇上也同意了。第二年就修好了海宁等县的塘岸。
二十一年,修缮了嘉定到松江之间被潮水冲毁的圩岸五千多丈,还修缮了交趾顺化卫决堤的一百多丈。文水老百姓反映说:“文谷山常稔渠引文谷河的水,长三十多里,用来灌溉田地。现在河道溃决,水流失了。”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奏报,下令修缮。二十二年,修缮了临海广济河闸。
洪熙元年,修缮了黄岩滨海的闸坝。跟永乐初年相比,又增加了一名府判,专门负责这件事。还修缮了献县、饶阳的恭俭堤和窑堤口。
宣德二年,浙江归安县知县华嵩反映说:“泾阳洪渠的堰溉着五个县的八千四百多顷田地。洪武年间,长兴侯耿炳文前后两次修缮疏浚,没多久堰就坏了。永乐年间,老人徐龄向朝廷反映过此事,朝廷也派官吏去修筑,结果工程没完成。请求皇上专门下令,派大臣调集民夫一起治理。”皇上同意了。三年,修缮了灌县都江等堰四十四座。临海老百姓反映说:“胡巉等闸蓄水灌溉田地,近年来闸门坏了,金鳌、大浦、湖涞、举屿等河也都堵塞了,请求开凿修筑。”皇上说:“水利是急需解决的大事,让老百姓自己到朝廷来诉说,这说明当地官吏不称职啊!”于是命令工部立即责成郡县在秋收后开工。还下诏天下:“凡是需要兴修水利的地方,地方官吏都要立即执行,不要拖延。”
江西巡按御史许胜言,哎,南昌和瑞河两岸地势低洼,好地多着呢!洪武年间修的堤坝,以前都没啥问题,可这几年水灾频繁,堤岸破损的地方有二十多处了!还有丰城安沙绳湾的堤坝,三千六百多丈长,永乐年间被冲坏了,后来修了百三十多丈。最近雨下得久,江水上涨,堤坝又垮了,得赶紧派人修啊!请求皇上命令有关部门招募民夫修缮。
中书舍人陆伯伦也来禀报,常熟七浦塘,东西一百里那么长,灌溉着常熟和昆山的田地,每年收租二十多万石呢!请求允许老百姓自己疏浚。皇上都准了他们的请求。
四年的时候,修了献县柳林口的堤岸。潜江的老百姓说,蚌湖和阳湖都在襄河边上,水涨起来堤岸就决口,害苦了荆州三个卫所、荆门、江陵等州县的官民屯田,损失无数啊!请求朝廷派兵民去修筑加固。皇上也同意了。福清的老百姓也来告状,说光贤里的官民田地,一百多顷,靠堤坝挡着海水。堤坝坏了很久了,田地都荒废了。永乐年间曾经下令修缮,到现在还没动工,老百姓没法耕种啊!皇上责备了有关部门,赶紧去修!还特意吩咐尚书吴中,要严厉督促各郡县,及时修缮陂池、堤堰,要是谁敢怠慢,就治他的罪!
五年,巡抚侍郎成均上奏说,海盐离海边也就两里地,石砌土堤有两千四百多丈,海水冲刷石头,都磨损坏了。建议在堤岸里面再筑一道新的石堤,把旧的留着当外围防护。请求像洪武年间那样,命令嘉兴、严州、绍兴三府共同出人出力修建。皇上也同意了。
六年,修缮了浏阳、广济等县的堤堰,还有丰城西北临江的石堤和西南七个圩坝,以及石首临江的三道堤坝。还疏浚了余姚的旧河池。巡抚侍郎周忱说,溧水永丰圩周围八十多里,环绕着丹阳、石臼等湖泊。以前修的埂坝,连着陟门石塔,对农业好处很大。现在都破败了,请求修缮。教谕唐敏也说,常熟耿泾塘,南边连接梅里,通往昆承湖,北边通往长江。洪武年间,疏浚过它来灌溉田地。现在堵塞了,请求疏通。皇上也都准了他们的请求。
七年前,我在眉州新津修建了通济堰。这堰里的水是从彭山流出来的,分成了十六条渠道,灌溉了超过两万五千亩田地。
河东的盐运使跟我说:“盐池离姚暹河很近,姚暹河的水流进五星湖,再转到黄流河,两岸地势低洼。这些年来,一到下雨就水位上涨,一直冲到解州。水流越来越急,最后南岸的堤坝溃决了,淹没了三十多里的民田,盐池的护堤也都坏了。而且因为下游的涑水河水位高,河道淤塞,水倒流,导致姚暹河决堤。请求调集民夫疏通河道。” 我就同意了。
苏州知府况钟又跟我说:“苏、松、嘉、湖地区有六个湖,分别是太湖、庞山湖、阳城湖、沙湖、昆承湖、尚湖。永乐初年,夏原吉曾经疏浚过这些湖泊,现在又淤塞了。请求派大臣去疏浚。” 于是我就命令周忱和况钟一起去做这件事。
同年,汾河突然暴涨,冲垮了太原的堤坝。镇守太原的都司李谦和巡按御史徐杰就先自行组织修缮,然后再上奏朝廷。皇上对他们的做法很满意,给予了嘉奖。
八年,我们修缮了湖广偏桥卫的高陂石洞,也完成了县南关旧河的修缮工作,还修好了和州铜城堰闸。此外,还修缮了安阳的广惠渠等渠道,以及磁州的滏阳河和五爪济民渠。
九年,我们修缮了江陵枝江沿江的堤岸,并在蓟州修筑了决口处的新堤。同时,我们拆除了苏、松地区百姓私自修建的堤坝和水堰。
十年,我们修筑了海盐因为潮水冲决的海塘,长度超过一千五百丈。主事沈中又来报告说:“山阴西边的小江,上游连接金华和严州,下游通往三江入海口,它引流了诸暨、浦江、义乌等地的湖水,方便船只通行。现在江口淤塞严重,应该在临浦修筑戚堰,以阻挡这些湖水,让它们仍然从这条小江流出。” 我下令让有关部门重新审核,然后否决了这个方案。
正统元年,朝廷开始修缮吉安沿江的堤坝,同时加固海阳、登云、都云、步村等地决堤的地方。在陕西西安,他们疏浚了灞桥河。
第二年,他们修筑了蠡县王家等地决堤的地方,还修缮了新会鸾台山到瓦塘浦之间坍塌的河岸。江陵、松滋、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地靠近长江的决堤处也得到了修缮。此外,还修缮了湖广的老龙堤,因为汉水曾经冲溃过这里。
第三年,朝廷疏通了泰兴顺德乡的三条渠道,引湖水灌溉农田;在潞州,他们疏通了永禄等地二十八条沟渠,使之与漳河相通。
第四年,他们修缮了容城杜村口的堤坝,在正阳门外设置了减水河,同时疏通了城内的沟渠。当时荆州百姓反映说:“城西江水水位比城墙高出十多丈,连日大雨冲垮了堤坝,水马上就要灌进城里了,请求朝廷提前修缮。”宁夏巡抚都御史金濂也上奏说:“宁夏有五条渠道,用来灌溉农田,但现在明沙州的七星、汉伯、石灰三条渠道已经堵塞很久了。请求调拨四万民夫疏浚这些渠道,以便灌溉一千三百多顷的荒田。”朝廷都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第五年,朝廷修缮了太湖堤坝和海盐的海岸堤坝,以及南京的上中下新河和济川卫新江口的防水堤坝,还有漷县、南宫等地的堤坝。同时,他们修筑了顺天、河间以及容城杜村口、郎家口等地决堤的地方,堵塞了海宁蛎岩决堤的缺口,疏浚了盐城伍祐、新兴二场运河。早些时候,溧水有个叫广通的镇子,它西边是固城湖,通向长江,东边是三塔堰河,通向太湖。两湖之间相距十五里,洪武年间开凿了水道方便船只通行。因为县城地势略微低洼,而固城湖又汇集了宁国、广德等地的水流,一遇大雨就容易泛滥,所以人们在镇子上筑起了一道坝来抵御洪水,但是堰里的水流不到坝底。这一年,人们把坝改筑到了叶家桥。胭脂河是溧水通往秦淮河的水道,苏、松地区的船只都经由此地,由于河道淤塞严重,朝廷也下令疏浚了它。山阳泾河坝上连漕河,下达盐城,过去设置了绞关方便船只通行,但时间久了就破旧了,而且还担心有人会偷偷泄水,于是朝廷筑塞了河口。这一年,朝廷采纳了百姓的请求,修缮了坝体,并且恢复了绞关。
六年的时候,朝廷在宣武门东边,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座桥。 还修缮了江米巷的玉河桥和河堤,并且疏通了京城西南的河流。 同时,加固了丰城、沙月等河流的堤坝,还有芜湖陶辛圩的新堤也修建起来了。 海宁的官河、花塘河和硖石桥塘河也都进行了疏浚,还修建了两座瓦石堰。 南京江洲那边,为了方便修补塌陷的河岸,我们还疏导了江水,降低了水位。高邮知州韩简上奏说:“官河上下两个闸门都坏了,河道也堵塞不通,而且子婴沟也堵住了,减水阴洞也关闭了,导致旱涝都不能得到缓解。请求朝廷下令疏浚治理。” 皇上就让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然后执行。
七年,我们修缮了江西广昌的江岸、萧山长山浦的海塘,还有彭山的通济堰。 在南京的浦子口和大胜关修建了堤坝,九江和武昌临江的塌岸也进行了修补。 江陵、荆门、潜江的河道淤塞了三十多里,也都进行了疏浚清理。
八年,我们修缮了兰溪卸桥浦口的堤坝,还有弋阳的官陂,一共三处。 最后,还疏浚了南京的城河。
好家伙,这九年里,他可没闲着!先说治水,在德州耿家湾、杞县离沟堤这些地方修了堤岸,还把容城杜村堤的决口给堵上了。上虞菱湖的土坝也给换成了石闸,结实多了! 他还把无锡的里谷、苏塘、华港、上村、李走马塘这些河道都疏通了一遍, 东边连着苏州的苑山湖塘,北边通着长江,西边连着新兴河,方便灌溉田地。
接着,他又疏浚了杞县牛墓冈的旧河道,还有武进的太平河和永兴河。海盐的永安河,茶市的院新泾、陶泾塘这些河也都被他清理了一遍。 这还没完,陈镒这个都御史还提了个建议:“朝邑这地方沙碱地多,不好种地啊,县城边的洛河跟渭河相通,要不咱们挖个渠道引水灌溉?” 新安的老百姓也说了:“城南的长沟河,西边通着徐州和漕河,东边连着雄县直沽,现在河道淤塞严重,能不能派人疏通一下?” 海阳有个叫萧瑶的老百姓也上报说:“我们县有个长溪,从山里流出来,一直到海边,潮郡那边都靠它灌溉,就只有隆津那边没水,年年旱灾,能不能也开个沟渠,像潮郡那边一样?” 长乐的刘彦梁也说:“严湖有二十多里长,南边通着稠庵溪,西边通着倒流溪,可以用来防旱涝,还有张塘涵、塘前涵、大塘涵、陈塘港,这些地方也跟严湖一样有用,能不能都疏通一下?” 广济的老百姓也反映:“我们县和黄梅县每年要运三万石粮食到望牛墩,那些小车拉来拉去太辛苦了,连城湖港廖家口那条沟通到望牛墩,现在淤塞得船都过不去,能不能跟黄梅县一起把它疏通了,方便水运?” 这些建议,他都采纳了。
第一段:
十一年,皇上在洞庭湖修建堤坝,在登州修建河岸,疏通了通州金沙场八里河,方便运输。任丘的老百姓说:“凌城港离县城二十五里,港内有定安桥河,往北十八里就通往河流,往东七里是沙塞,应该疏通一下,让它跟凌城港连起来,一直通到直沽张家湾。”巡抚周忱说:“应天、镇江、太平、宁国这些府,以前就有石臼湖之类的湖泊,湖里的沟渠河道,每年都用来收取鱼税。湖泊外面的平地浅滩,都让老百姓放牧牲畜、采挖菱藕,不准耕种。所以山溪水涨的时候,可以顺利排泄出去。最近一些有钱人,却在湖边围起来种田,堵住了湖水,每次发大水,老百姓就遭殃了,应该全部禁止。”皇上也同意了周忱的意见。
第二段:
十二年,疏通了平度州大湾口河道和荆州公安门外河,方便公安、石首等县的物资运输。浙江选派的官员王信说:“绍兴东边的小江,南边通往诸暨七十二个湖泊,西边通往钱塘江。最近因为潮水冲击堵塞,河道和田地一样平,船都过不去,一下雨就泛滥,附近的田地都受灾。请求派人疏通河道。”皇上也同意了。
第三段:
十三年,修筑了宁夏汉唐坝决口的堤坝,疏通了山西涑水河和南海县通海泉源,开凿了宣府城濠,把城北的山泉水引到南城的大河里。湖广五开卫的人说:“我们卫所和苗族接壤,山路非常险峻,离卫所三十里有个水路通往靖州江,但是全是乱石滩,请求疏通一下,方便运输。”云南邓川州的人说:“我们州的老百姓的田地和大理卫的屯田相邻,湖边每年雨季都会有泥沙淤积,稻苗都被淹了,请求命令州卫的军民一起治理。”皇上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第四段:
十四年,疏浚了南海潘埇堤岸,设置了水闸。和州的老百姓说:“我们州有姥镇河,上游通往麻湖和澧湖,下游连接牛屯大河,长约七十里,宽八丈。还有张家沟,连接铜城闸,通往长江,长度是姥镇河的一半,宽度差不多,灌溉降福等七十多个圩田和南京的几个卫所屯田。近年来河道溃决,闸门倒塌,大部分都淤塞了。请求组织人力疏通,并在姥镇、丰山嘴、叶公坡分别修建水闸,以防旱涝。”皇上也同意了。
景泰元年,他们开始修建丹阳甘露等处的河坝。
景泰二年,对玉河东西两岸的堤坝进行了修缮。还疏浚了安定门东边的城河,永嘉府三十六条河道,常熟的顾新塘,南边一直到当湖,北边到长江。这一年,还修缮了泰和、信丰两地的堤坝,修建了延安、绥德决口处的河堤,以及绵州西岔河通往江边的堤岸。同时,疏浚了常熟的七浦塘和剑州的海子,疏通了孟渎河浜泾等十一条河道。工部上奏说:“海盐的石塘长十八里,被潮水冲毁,用浮土修建,时间长了肯定不行。”皇帝下令另修石塘来保护它。
景泰四年,疏浚了江阴顺塘河十多里,东边连接永利仓大河,西边通往夏港和长江。云南总兵沐璘上奏说:“城东有一条水往南流,发源于邵甸,汇集了九十九股泉水成一股,到达松花坝后分为两支:一支绕过金马山脚下流入滇池;另一支从黑窑村流到云泽桥,也流入滇池。以前在下游修建水坝,灌溉军民田地数十万顷,但遇到雨涝就没办法泄洪。请求允许受益的百姓自己建造石闸,按时开关。”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景泰五年,疏通了灵宝黎园庄的渠道,连接了鸿泸涧,灌溉了万顷田地。景泰六年,疏浚了华容的杜预渠,让运输的船只可以进入长江,避开洞庭湖的险滩。还修缮了容城白沟河杜村口、固安杨家等决口处的堤坝。
景泰七年,尚书孙原贞上奏说:“杭州西湖以前有两个闸门,现在都倒塌了,湖水因此淤塞。按照宋朝苏轼的说法:‘杭州本是江海旧地,水泉又咸又苦。自从唐朝李泌引西湖水入城作为六口井后,城市才逐渐繁荣富庶,所以不能让人在那里耕种。’周淙也说过:‘西湖贵在深阔。’于是招募了二百名士兵,专门用来疏浚西湖。后来,富户们又请求耕种,西湖日益淤塞,大旱时甚至干涸。皇帝下令让郡守赵与亹疏浚西湖,把芰荷、茭草、水荡都清除掉了,杭州百姓因此受益。这就是历代治理西湖的大致情况。后来,权势豪强不断侵占湖地,西湖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浅,闸门和石块也毁坏了。现在百姓的田地没有灌溉的水源,官府的河道也阻塞不通。请求皇帝下令有关部门进行疏浚,禁止侵占,以便造福军民。”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天顺二年,修好了彭县的万工堰,灌溉了上千顷田地。
五年的时候,有个叫李观的佥事(相当于现在的部门领导)说:“泾水发源于泾阳仲山谷,流经高陵,到栎阳流入渭河,全长二百里。汉朝的时候就开凿渠道灌溉农田,宋朝、元朝也都设有专管的官员。现在虽然还有瓠口郑、白二渠,但是堤坝都毁坏了,沟渠淤塞,老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捞到。”于是朝廷就下令有关部门疏通这些渠道。
八年,永平县有人上奏说:“漆河绕着城西南流入大海,城墙都是石头建的,所以水冲不坏。其他的地方都是沙土,容易溃堤,以前的人在东北修了土堤,西南修了砖砌的河岸。现在时间久了,很多地方都塌了,应该在东边修筑堤坝,用它来引导河水,让河水汇入西边的河道,这样就不会再有被冲毁的危险了。”都御史项忠也说:“泾阳的瓠口郑、白二渠,引泾水灌溉了几万顷田地,元朝的时候还灌溉了八千顷呢。后来渠道越来越浅,好处也就没了。宣德年间,曾经派人去修整,那时候亩产能达到四石多。没过多久又堵上了,渠边的田地,一遇旱灾就成了赤地。泾阳、醴泉、三原、高陵都受此其害。以前曾经请求在泾水上游龙潭左侧疏浚,一直到旧渠口,后来因为诏令而停止了。现在应该把这个工程彻底完成。西安城西的井水都苦涩,喝了就生病。龙首渠引水七十里,修建不容易,而且好处只惠及城东。西南的皂河离城只有一里多地,可以开凿,让它和龙首渠的水汇合,这样城里所有居民都能受益。”邳州知州孟琳也上奏说:“榆行地区的社都临近沂河,前段时间雨水多,河岸崩塌了二十八处,低洼的田地全部被淹了。请求拨款修筑。”朝廷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成化二年,也就是1466年,开始修缮寿州的安丰塘。四年后,1468年,疏通了石州城外的河道。六年,也就是1470年,又修缮了平湖的周家泾和独山海塘。到了七年,1471年,钱塘江沿岸,还有山阴、会稽、萧山、上虞,以及乍浦、沥海两个海防所,钱清等地,都遭遇了洪水灾害。皇帝就命令侍郎李颙去负责修筑堤坝。
八年,1472年,襄阳的河堤又决堤了。十年,1474年,朝廷大臣们开会讨论:江浦北城外有个古老的沟渠,北边通到滁河的浦子口;城东有个叫黑水泉的古老沟渠,南边通到大江。这两个沟渠隔得不远,中间被一些高地阻隔着。大家觉得应该把这两个沟渠凿通,连成一条河,这样既能引水灌溉旱田,又能排泄涝水。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十一年,1475年,疏浚了杭州钱塘门的旧河道,左边连接涌金门,并在那里修建了桥闸,用来调节西湖的水位。巡抚都御史牟俸上奏说:“山东的小清河,上游连接济南的趵突泉等泉水,下游通到乐安沿海的高家港盐场。大清河,上游连接东平的坎河等泉水,下游通到滨州的海丰、利津,沿海还有富国盐场。现在这两条河都淤塞了,老百姓受尽盘剥之苦,一下雨又担心被淹。建议让劝农参政唐虞负责疏浚河道,建造水闸,顺便治理一下水利。”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十二年,1476年,巡按御史许进又上奏说:“河西十五卫,东起庄浪,西到肃州,绵延将近两千里,那里的水利资源大多被当地豪强霸占了。应该专门设置官员来管理这些水利资源。”皇帝就下令让屯田佥事兼管此事。
十四年前,俸大人说:“苏州、松江和浙江西部的几个府,这些年旱涝不断,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围绕着太湖,这里是东南地区地势最低的地方,而苏州、松江更是地势最低的洼地。所以每次大雨,河水就四处奔涌,太湖的水位暴涨,淹没的土地非常广阔。太湖就是古代的震泽,它接收嘉兴、湖州、宣州、歙州等地汇来的水,然后通过娄江、东江、吴淞江这三条江流入海。现在东江已经消失了,但娄江、吴淞江入海的痕迹仍然存在。太湖流域的地势,和常熟的福山、白茆二塘一样,都可以引导太湖的水流入江入海,这样老百姓就不会被水淹,土地也能耕种,历代都有治理太湖水患的成功经验。我们朝廷也经常派官员去治理,但都没抓住重点。那些住在太湖边的有钱人家,都把淤塞的滩涂种上庄稼赚钱。负责治水的官员也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往往在泄水的地方修建石桥,堆土筑路,或者担心盗贼乘船出入,就在河道上钉木头做栅栏。结果导致水道堵塞,害苦了百姓和朝廷。建议朝廷挑选一位精通水利的重臣专门负责这件事,再设立一个提督水利的机构,随时进行维修,这样就能疏通水道,东南地区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皇上就让俸大人兼管水利,让他自行决定如何疏浚和修筑。工程完成后,朝廷就专门设立了这个机构。
十五年,朝廷修缮了南京城内外河道。十八年,疏浚了云南的东沟和西沟,从松华坝的黑龙潭一直到西南柳坝南村,灌溉了数万顷田地。还修缮了居庸关的水关、城墙和隘口的水门四十九座,以及楼房、墩台一百二十座。二十年,修缮了嘉兴等六个府的海田堤岸,朝廷还特意挑选京城的官员前往督办。二十二年,疏浚了南京的中新河和下新河。
弘治三年,朝廷采纳了巡抚都御史丘鼐的建议,设立专职官员管理灌县的都江堰。六年,朝廷下令让抚民参政朱瑄疏浚河南的伊河、洛河,以及彰德府高平县、万金县,怀庆府广济县,南阳府召公县等地的渠道,还有汝宁府桃陂等地的水堰。
七年前,咱就开始治理南京的天河和潮河,修建军事设施,屯田,搞水利建设。过了七年,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皇上派侍郎徐贯和都御史何鉴去浙江西部管理水利工程。第二年四月,工程就完工了。徐贯一开始领命的时候,奏请让主事祝萃跟着一起去。祝萃呢,就乘着小船,仔细调查清楚了水利的来龙去脉。
徐贯就让苏州通判张旻疏通各个河港的水道,把水蓄积在大坝里。然后,他又让人在白茆港开挖河道,等潮水退了,再打开大坝放水冲刷,把沙子和泥巴都冲干净了。潮水一来一回地冲刷,河道一天天变宽变深,水流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他还让浙江参政周季麟修缮嘉兴旧堤三十多里,用石头重新加固,还加固了湖州长兴的堤岸七十多里。
徐贯接着上奏说:“东南地区赋税很多,但是水患也很多。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上让夏原吉疏浚河道。当时因为吴淞江淤泥太多,水流不畅,工程没做成。到现在已经九十多年了,河港堵塞得更厉害了。我亲自督促官员去查看,疏通了吴江的长桥,引导太湖的水流入淀山湖、阳城湖、昆承湖等湖泊。又开通了吴淞江以及大石浦、赵屯浦等河道,把淀山湖的水排出去,通过吴淞江流入大海。还开通了白茆港的白鱼洪、鲇鱼口,把昆承湖的水排出去,通过白茆港流入长江。又开通了斜堰、七铺、盐铁等塘,把阳城湖的水排出去,通过七丫港流入大海。下游的水道疏通了,就不会再堵塞了。我还开通了湖州的溇泾,把西湖、天目山、安吉山等山上的水,从西南方向引流到太湖。开通了常州的百渎,把溧阳、镇江、练湖的水,从西北方向引流到太湖。又开通了各个陡门,把漕河的水,通过江阴流入长江。上游的水道也疏通了,就不会再淤塞了。” 这次工程一共修缮疏浚了河道、港口、泾河、支流、湖泊、池塘、陡门、堤岸一百三十五处,动用了二十多万民工,祝萃在这其中贡献很大。
王珣,巡抚都御史,他跟朝廷说:“宁夏有三条古老的渠道,东汉和中唐时期都曾经通水。只有西边那条渠,它沿着山边修建,长达三百多里,宽二十多丈,两岸地势险峻,汉唐时期的痕迹都已经被掩埋了。应该组织民工疏通挖掘,把水引到下游。顺便用挖出来的土加固东岸,修建营堡驻扎军队,以防备敌人入侵。请求拨款三万两白银,再加上灵州六年收取的盐税,用来支付这些费用。”他还建议在灵州金积山河口开渠灌溉农田,让军民耕种,朝廷也同意了。
正德十八年,修筑了常熟的塘坝,从尚湖口一直到长江,以及黄浦、泗浦等支流,还有新庄等三十多处沙洲都进行了治理。同时还疏浚了杭州西湖。正德七年,修整了广平府滏阳河河口的堤岸。正德十四年疏浚了南京新江口的右河。正德十五年,御史成英上奏说:“应天等卫的屯田,位于长江北岸的滁州、和州、六合一带,地势低洼,经常被水淹没。从金城港到浊河,再到乌江,大约三十多里,可以利用旧有的河道进行疏浚,这样就能泄洪,有利于屯田。”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
嘉靖元年,修筑疏浚了束鹿、肥乡、献县、魏县的堤坝和渠道。一开始,苏、松地区的水道都被地主豪强霸占着。巡抚李充嗣想了个办法,把水域划分成井字形的地块,示范如何开凿,每家户占一块地,按工时计酬。他们还制造了浚川爬,用几百艘大木筏,上面装有带齿的木头,随着潮涨潮落进退,冲击淤泥。还配备了一百多艘小船,船尾装有铁帚来引导水流。他们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渠道,大的支流小支流,没有不灌溉到的。皇帝很高兴,赏赐了他们银子和财物。嘉靖二年,修缮了德胜门东侧和朝阳门北侧城墙附近的河道,修筑了仪真、江都的官塘五区。
嘉靖十年,工部郎中陆时雍上奏说:“良乡的卢沟河,涿州的琉璃河、胡良河,新城的白沟河,河间的沙河,青县的滹沱河,下游都淤塞了。应该定期疏浚,让河水通到大海。”皇上命令巡抚去商议此事。
十一年前,太仆卿何栋去勘察畿辅地区的河患,发现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滹沱河的。他这么说:“真定府的鸭河、沙河、磁河,都是发源于五台山。几条支流汇合后,到达唐县的蔺家圈,然后一起流入河间府。接着向东南流经任丘、霸州、天津,最终入海,这就是滹沱河的旧河道。河间府东南地势高,东北地势低,所以水就冲破了蔺家圈的河堤,导致肃宁、新安两县都遭了殃。应该赶紧修补决口,疏通旧河道。涿州的胡良河,是从拒马河分出来的支流,流到涿州东边,汇入浑河。良乡的琉璃河,发源于磁家务,在地下暗流涌动,到良乡东边也汇入浑河。最近浑河堵塞了,这两条河都无法正常流动。但是下游淤塞的河段也就四五里长,建议赶紧疏通一下。” 上级部门审核后,同意了他的方案。
徐郎中奉命治理水患,跟皇帝说:“黄河本该用来泄洪,现在反而堵塞了河道;白洋淀本该用来蓄水,现在反而水位上涨溢出。所以京畿地区经常遭受水灾,真定府利大于弊,保定府弊大于利,河间府则完全受害。弘治、正德年间,曾修筑过长堤,开挖过泄洪口,但很快又溃决了。现在只有疏浚才能解决问题,我的策略有六条:
第一,疏浚黄河,让河道宽阔深邃。从山西流来的九条河流,南方与滹沱河汇合,不至于侵害真定府等郡县;北方与白沟河汇合,不至于侵害保定府等郡县。这是最重要的。第二,疏浚支流。让九条河流经大清河,从紫城口入河;经文都村,从涅槃口入河;经白洋淀,从兰家口入河;经章哥洼,从杨村河入河。这样就能分流,减轻水流压力。第三,疏浚决口。九条河水流平稳时,黄河和支流都能承受,但遇到涨水,河岸四处决口。应该在每个决口处保留一个口子,然后疏浚,使之成为一条河道,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位上涨泛滥。第四,疏浚淀泊。让淀泊之间互相连通,一直通到黄河和支流,让水能够顺利排出。第五,疏浚淤塞的河道。九条河水向东流去,都应该回到原来的河道,高的地方要降低,低的地方要疏通。占据河道阻碍疏浚的人要治罪。第六,疏浚下游河道。九条河水,一条从青县流出,一条从丁字沽流出,两条河流在苑家口交汇。所以工程必须从苑家口开始,逐步取得成效,然后依次进行,才能减少各郡县的水患。”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二年,香河县郭家庄自己开挖了一条新河,长一百七十丈,宽五十丈,距离旧河十多里。皇上命令河务官员赶紧修缮。
十三年,巡抚都御史周金上奏说:“兰家圈决口,堵上它,河水就会向东泛滥,危害河间府;不堵上它,东流的水就会逐渐淤塞,危害保定府。应该保留这个决口,并疏浚拓宽新河,让河水向东北平稳流淌,就不会有堵塞和干涸的隐患了。”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
二十四年,疏浚了南京的后湖。起初,胡体乾巡按江南,因为松江泛滥成灾,提出了六条治理水患的策略:“一是开拓河道,二是疏浚湖泊,三是减缓上游水流的冲击力,四是疏通下游的泄洪通道,五是清除河道中的淤沙,六是制定治理农田的规章制度。” 同年,吕光洵巡按江南,又奏报了关于苏、松地区水利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要疏通水道,做好蓄水和泄水的准备。苏州、杭州、嘉兴一带,都是水网密布的泽国,西南方向连接着太湖等众多湖泊,地势特别低洼。东北方向靠近大海,地势较高,跟西南相比高出一大截。地势高的地方怕干旱,地势低的地方怕水涝。以前的人在下游开挖了很多塘浦,把太湖的水引导到长江,再流入大海,还把长江的潮水引到地势较高的地区。这样蓄水泄水都有章法,所以旱涝都没什么问题。
可是最近这些年,很多河道和池塘都被淤塞了,没怎么治理,只有黄浦江和刘河还算通畅。但是太湖的水源众多,水势又很猛,就这两条河根本不够泄洪。地势较高的地方支流也大多堵塞了,无法用来灌溉。所以高低地带都受灾,年年都要上报灾情。应该先确定重点,在淀山湖附近的芦苇地带,把太湖的水引到阳澄湖、昆承湖、三泖湖等湖泊。再疏通吴淞江以及大石浦、赵屯浦等水道,把淀山湖的水排到海里。疏通白茆河、鲇鱼河等河口,把昆承湖的水排入长江。开挖七浦塘、盐铁塘等,把阳澄湖的水排入长江。还要把田里的水都引到小河道,再汇入大河道,让流动的水都有去处,积聚的水都能排出去。这样下游地区就治理好了,水涝就不再是问题了。
然后,我们再疏通艾祁河、通波河,用来灌溉青浦;疏通顾浦、吴塘,用来灌溉嘉定;疏通大瓦浦等河道,用来灌溉昆山东部;疏通许浦等池塘,用来灌溉常熟北部;疏通臧村港等水道,用来灌溉金坛;疏通澡港等河流,用来灌溉武进。凡是地势较高地区那些堵塞没治理的支流,都要把它疏通得又深又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样上游地区也治理好了,旱灾也就不再是问题了。这就是治理三吴水利的方法。
第一,得加固河岸,防止洪水泛滥。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东南下游地区,苏州和松江又比常州和镇江更下游,水流容易积聚,难以排泄。虽然我们疏导河流,开挖河道,引水入江入海,但秋天雨水泛滥,加上风浪冲击,河道里的水就会倒灌田地,冲刷侵蚀,造成危害。宋朝的转运使王纯臣曾经下令苏州、湖州修筑田埂防洪,老百姓受益匪浅。司农丞郏亶也说过:“治理河流,要以治理农田为根本。”老人们都说,二三十年前,老百姓生活富足,有剩余精力修缮河岸,田地也越来越好。现在大家都穷困潦倒,没时间修缮,所以田地和河岸逐渐损坏,年年遭受水灾。所以皇上应该下令当地官员专门负责修缮河岸。河岸高了,田地自然就安全了,即使遇到大雨洪涝,也不会造成危害。而且,这样还能控制各湖泊的水都流入河道,这样就不需要特意泄洪,水流自然就畅通了。那些高地,也能因为江水略微上涨,利用引水灌溉,好处不只是低洼的田地。
第二,得恢复闸门,防止河道淤塞。河道里的水都从平原流入江海,水流缓慢,潮水却很快,所以沙子随着浪涌而来,很容易淤塞。以前的人考虑到方便,在距离江海十里左右的地方,在河道两边修建闸门,随着潮水涨落开关,用来防止淤沙。旱年就长期关闭闸门蓄水,涝年就长期打开闸门泄洪,这就是修建闸门的三大好处。现在很多闸门都被堵塞了,只有常熟福山闸还在使用。老人们认为,如果河道入海的地方都修建闸门,就能长期保持河道畅通。
第三,要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工程费用。
第四,要重视责任的委派,确保工程成功。
皇上都同意了这些建议。光洵又请求专门委托巡抚欧阳必进负责此事,皇上也同意了。二十六年,给事中陈斐建议效仿江南水田治理方法,在江北开挖沟渠,以解决水患,增加年收成,皇上也批准了。
三十八年的时候,总督尚书杨博建议开通宣州和大荒田的水利工程。皇帝批准了。巡抚都御史翁大立接着说:“东吴的水利工程,从震泽疏通水源灌溉到长江,再通过三江引导水流入海。苏州有三十六条水浦,松江有八个汇水处,毗陵有十四条支流,共同调节旱涝。可是,最近因为倭寇入侵,河道交汇的地方,大多都钉上了栅栏,筑起了堤坝来防御敌人,导致水流停滞,淤泥日积月累。河道之间,高地越来越高。而且太湖和泖泽周围,住着的人家,杂七杂八地种着茭白和芦苇,泥土越积越多,变成了沼泽地,老百姓还自己修建了很多堤岸。上游的水越来越少,水势越来越弱。黄浦江和娄江的水,又被水师占据,下游也淤塞了。海潮的力量不足,水利工程难以兴建,百姓的田地越来越贫瘠。应该在吴淞、白茆、七浦等地建造石闸,按时开关。疏通镇江、常州的漕河,加深加宽河道,让漕运畅通无阻,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和百姓的大事啊!”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四十二年,给事中张宪臣上奏说:“苏、松、常、嘉、湖五个郡的水患接连不断。请求疏浚支河,让潮水畅通;修筑堤岸,抵御湍急的河流。像白茆港、刘家河、七浦、杨林以及所有淤塞堵塞的河道和湖泊,都应该疏通。”皇上考虑到江南地区长期遭受倭寇侵扰,百姓不宜承担过重的劳役,就只下令酌情疏浚支河。
四十五年,参政凌云翼建议专门设立御史来督促苏松地区的水利工程。皇帝下令让巡盐御史兼管这件事。
隆庆三年,为了缓解汉江水患,开凿了湖广竹筒河。巡抚都御史海瑞上奏,说要疏通吴淞江下游上海段的淤塞河道,大概有一万四千多丈。以前河面只有三十丈宽,现在要拓宽到四十五丈,从黄渡到宋家桥,全长八十里。第二年春天,海瑞又说:“江南三吴地区入海的通道,南方到吴淞江,北方到白茆港,中间是刘河。刘河现在已经畅通无阻了,吴淞江还在疏通中。当地老百姓请求开通白茆港,计划疏浚五千多丈,需要一百六十四万多民夫。”他还说:“吴淞江的疏通工程快要完成了,只剩下东西两坝还没开挖。当地父老乡亲都说,昆山的夏驾口、吴江的长桥、长洲的宝带桥、吴县的胥口,凡是能通往吴淞江下游的地方,都得先疏通完毕,才能开挖这两座水坝。”朝廷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还修筑了海盐的海塘。四年后,根据巡抚侍郎徐栻的建议,又开通了海盐秦驻山到澉浦旧河的河道。
万历二年,修筑了荆州的采穴,并加固了承天泗港、谢家湾等决堤口。还加固了荆州、岳州等府和松滋等县的老垸堤坝。
四年后,巡抚都御史宋仪望上奏说:“江南三吴地区的水流,东南方向从嘉兴、秀州沿海往北流,都汇集到松江,再经黄浦江入海;西北方向从常州、镇江沿江往东流,都汇集到江阴、常熟。太湖的水蓄积起来,形成巨大的水域,流入庞山、渎墅、淀山、三泖、阳城等湖泊。所以要开挖河道引湖水入江,往北流经常熟的七浦、白茆等港口入江;往东北流经昆山、太仓,穿过刘家河;往东南流经吴淞江、黄浦江入海。这些水道相互连接,四面环绕,中间像个仰放的盆子。杭州、嘉兴、湖州、常州、镇江环绕四周,苏州位于中央,松江位于所有水流的汇合处,位置最低。请求专门设置水利佥事来管理,这有利于国家经济。”朝廷商议后,派御史董之去负责此事。
六年,巡抚都御史胡执礼请求先疏浚吴淞江的长桥和黄浦江。在此之前,巡按御史林应训说过:
苏松地区的水利工程,关键在于疏通吴淞江的中段,让它畅通地流入大海。太湖入海,主要有三条路:东北方向是刘河,也就是古娄江的旧河道;东南方向是大黄浦,也就是古东江的遗迹;中间是吴淞江,它流经昆山、嘉定、青浦、上海,是太湖水流的正道。现在刘河和黄浦都通畅了,唯独中间的吴淞江堵塞了,这是因为江水和海潮相遇,海潮水很浑浊,需要江水快速冲刷才能保持清洁。刘河汇集了巴湖、阳湖的水,还有新洋江、夏驾浦从旁边注入;大黄浦汇集了杭州、嘉兴的水,还有淀山湖、泖湖从上游灌注。所以这些河流水流都清澈湍急,足以抵御海潮,不会淤塞。
但是吴淞江发源于长桥、石塘,流经庞山湖、九里湖后入海。现在长桥、石塘已经淤塞了,庞山湖、九里湖也变成了滩涂,吴淞江的水量已经很小了。再加上新洋江、夏驾浦把水引到刘河去了,吴淞江的水势就更弱了,无法抵御汹涌的海潮冲刷浑浊的河水,日积月累,吴淞江就淤塞得只剩下一条细缝了。水流失去了原来的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支流和小的河港,也都堵塞了。以前肥沃的田地,有一半都荒废了。
以前的海瑞大人,顶着巨大的压力,亲自主持疏通了从上海江口的宋家桥到嘉定艾祁八十里的河道,还好这一段还算通畅。但是从艾祁到昆山慢水港的六十多里河道,都淤塞成了滩涂,急需疏通。预计需要疏通的河道总长度大约是九千五百多丈,宽度二十丈。这条江一旦疏通了,太湖的水就能直接流入大海,沿江的渠道就能引水灌溉田地,青浦那些荒废的土地都能重新开垦耕种了。
并从之。至是,工成。应训又言:
吴江县城在太湖的正东边,太湖的水从这里流到吴淞江,再流入大海。宋朝的时候,这条航道经常遇到大风,航行很危险,所以就修建了长桥和石塘来方便船只通行。“长桥百三十丈,为洞六十有二。”桥长一百三十丈,有六十二个桥洞。石塘小的有水闸,大的也有桥,里里外外河道纵横交错,都是为了泄洪。现在石塘的水闸很多都淤塞了,长桥内外也都破损了,只剩下一个或两个桥洞能通水。要是不疏通这些河道,就算吴淞江下游通畅了,也没什么用。最好是开通庞山湖的出口,从长桥一直通到吴家港。这样太湖的水就能顺利排出,江水也能汇聚起来,水源充足,水流长远,好处可就大了。
松江的大黄浦,西南边汇集了杭州和嘉兴的水,西北边汇集了淀山湖、泖湖等湖泊的水,最终都流入黄浦江。其实秀州塘、山泾港这些地方,都是黄浦江的源头。淀山湖流入黄浦江的河道越来越淤塞,水也越来越浅,必须疏通。从黄浦江、横涝河、洙泾,经过秀州塘流入南泖湖,再到山泾港等等地方,总共有一万四千多丈,这些地方更需要赶紧疏浚。
其他的,比如苏州的茜泾、杨林、白茆、七浦等港口,松江的蒲汇塘、官绍塘,常州、镇江的澡港、九曲河等等,也都应该想办法疏通,逐步进行修整。
八年后,他又说:“苏州、松江等郡的干河支流港口,加起来有几百条,大的能把水排入大海,中等大小的能连接湖泊和江河,小的能引水灌溉田地。现在吴淞江、白茆塘、秀州塘、蒲汇塘、孟渎河、舜河、青旸港都已经修好了,还有几十条支流,都应该彻底疏浚。”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了很久,朝廷上大家讨论后,特地设立了苏松水利副使这个职位,让许应逵担任。他负责疏浚吴淞江八十多里,修筑堤塘九十多处,开挖新河一百二十三条,疏浚内河一百三十九条,还修建了上海李家洪老鸦嘴十八里的海岸堤防,一共花了二十万两银子。许应逵用了一半的钱就完成了工程。
然而,在三十七、三十八年左右,连绵不断的雨水导致洪水泛滥,水患越来越严重。过了几年,给事中归子顾上奏说:“宋朝的时候,吴淞江宽九里。元朝末年开始淤塞。正统年间,周忱在江心设立标志,疏通并加深了河道。后来崔恭、徐贯、李充嗣、海瑞等人先后五次疏浚,到现在已经四十年多了,却一直没人管了。应该让江面变宽,水流变急,修建塘浦支河,让河水四通八达。” 他的奏疏上交后却被压了下来。后来巡按御史薛贞又请求实施这个方案,提交到部门讨论,但最终也没实行。
到了天启年间,巡抚都御史周起元再次请求疏浚吴淞江和白茆河。崇祯初年,员外郎蔡懋德和巡抚都御史李待问也都上书请求。过了很久,巡抚都御史张国维请求疏通吴江长桥七十二个桥孔以及九里、石塘等处的河道。御史李谟又请求疏浚吴淞江和白茆河。这些奏疏都提交到部门讨论,但最终都没能实施。
十年后,又加固修建了雄县横堤八里,结果还是没能抵挡住滹沱河的暴涨。
话说十三年前,有个叫徐贞明的人,当时是尚宝少卿,还兼着御史,被派去负责开垦荒田。他以前是给事中,曾经建议在西北兴修水利,就像南方人那样修建水田,引水灌溉农田。结果工部回复说:“京畿周围的郡县,上游十五条河的水都汇集到猫儿湾,海口又非常狭窄,所以到处都是泛滥的河水。必须多开凿支流,疏通海口,才能平息水势,才能进行疏浚。但是工程浩大,花费巨大,现在老百姓劳力不足,财力匮乏,正想着省事呢,所以这个建议还是算了吧。” 就这样,徐贞明的建议被否决了。
后来徐贞明被贬官了,写了一本书叫《潞水客谭》,里面论述了应该兴修水利的十四个理由。这时,巡抚张国彦和副使顾养谦正在蓟州和永平府兴修水利,效果不错。于是给事中王敬民推荐了徐贞明,皇上特地把他召了回来,还下令让他去勘察水利。徐贞明先在京东的州县开始治理,比如密云的燕乐庄,平谷的水峪寺、龙家务庄,三河的塘会庄、顺庆屯地等等,范围很大,包括蓟州城北的黄厓营,城西的白马泉、镇国庄,城东的马伸桥,沿着夹林河往下到别山铺,沿着阴流河往下到阴流等等,还有遵化平安城,丰润,玉田等等地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他一共开垦了三万九千多亩田地。
到了真定,准备治理滹沱河附近的地,结果御史王之栋说:“滹沱河不是人力能治理的,只会浪费钱财,扰乱百姓。”皇上听信了他的话,想惩罚所有建议兴修水利的人。这时,申时行站出来说:“说开垦田地兴修水利是害民,这个说法太不对了。之所以有人这么说,原因有两个:一是北方老百姓游手好闲,懒于劳动,水田需要耕种和除草,非常辛苦,他们不愿意;二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占用了很多土地,他们不用耕种,就能收割芦苇和柴草获利,如果开垦成田地,归于普通百姓,受官府管辖,那他们就失去利益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但是从国家大计来看,那些不方便的地方是小事,方便的地方才是大事。关键在于要仔细考虑地势,体察民情,沙碱地不用全部开垦,黍麦也不用强迫改种,使用民夫,必须是官府招募的,不要违背民意,不要破坏地利,这才算是长远之计。” 就这样,徐贞明免于受罚,但是水利工程最终还是停止了。
梁巡抚大人,也就是都御史梁问孟,在边境修建了横城堡墙。他担心宁夏会有黄河水患,就建议在西边修建堤坝,让河水往东流。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
过了十九年,尚宝丞周弘禴上奏说:“宁夏黄河东岸有汉坝和秦坝,建议效仿河西的汉坝和唐坝,用石头加固这两座坝,并在渠外开挖一条大渠,向北延伸到鸳鸯湖等湖泊。”皇上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又过了四年,黄河和淮河水涨得厉害,淮河和扬州一带都淹了。很多人建议打开高家堰来分流淮河水。宝应县知县陈煃当时是御史,他担心高家堰一开,会损害老百姓的盐场,于是建议从兴化、盐城东边,疏通白涂河、石港、廖家港等几条河,分流入海;然后再从下往上,疏浚清水沟、子婴沟,并且多开几个瓜洲、仪征闸口来泄洪。给事中祝世禄也说:“有人想让淮河水从广阳湖、射阳湖入海。可是广阳湖才八里宽,射阳湖才二十五丈宽,名字叫湖,其实就是河啊!而且离海还有三百里,河道又弯又窄又浅,高邮、宝应七个州县的水就靠这一条路泄洪,如果再让淮河水注入,田地、房屋、盐场肯定都保不住了。广阳湖东边有个大湖,面积有六十里方圆,湖的北边有个旧官河,从官荡到盐城石港,通往大海只有五十三里,这是引导淮河入海最方便的办法。” 但是下面的人和河漕官员都不同意。
后来,总河尚书杨一魁说:“黄河水倒灌,主要是因为海口堵塞了。分流黄河的工程要抓紧,石港、廖家港、白驹场海口,还有金湾、芒稻等河流,都急需疏通。”于是皇上就下令按照杨一魁的建议去做了。
三十年前,保定巡抚,也就是最高级别的巡按御史汪应蛟就说了:“易水可以灌溉金台,滹水可以灌溉恒山,溏水可以灌溉中山,滏水可以灌溉襄国,漳水可以灌溉邺下,而瀛海位于黄河下游,所以被称为河中地区,跟江南水乡没什么两样。至于山下的泉水,地底下的水,到处都有,应该在各地修建水坝、闸门,开通渠道、筑起堤坝,高的地方可以自流灌溉,低的地方可以用水车抽水。采用南方水田的办法,在六个郡的范围内,可以得到几万顷水田,京畿地区的百姓从此就能丰衣足食,永远不会再受旱涝之灾了。万一河边有障碍物,也可以改变水流方向,从南边引水,从北边运粮。这是国家无穷无尽的利益啊!”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汪应蛟就在天津的葛沽、何家圈、双沟、白塘等地,命令海军士兵驻扎耕种,每人分到四亩地,一共种了五千多亩,其中水稻两千亩,收成非常好。于是他又向皇上汇报说:“开垦了七千顷土地,每年可以收获两百多万石粮食,这就是我实行这项措施后取得的成效啊!”
同年,真定知府郭勉浚疏通了大鸣泉和小鸣泉四十多个泉眼,灌溉了一千顷土地。邢台的达活泉和野狐泉汇成牛尾河,一百多个泉眼汇成澧河,修建了二十一座闸门和两条堤坝,灌溉了五百多顷土地。
天启元年,御史左光斗使了个妙计,重新恢复了天津的屯田制度,并且让通判卢观象负责管理屯田和水利工程。
第二年,巡按御史张慎言上奏说:“从枝河往西,静海、兴济一带,有成千上万顷肥沃的土地。河的东边,还有盐水沽等地也是非常好的田地,可惜都荒废了。现在卢观象在寇家口以南开垦了三千多亩地,他总结出一套治理沟渠、芦苇塘,以及种植和疏浚的有效方法,方法都齐全有效,大家为什么不去做呢?总的来说,开垦种植的方法有五种:第一种是官种,就是说耕牛、种子、农具、耕作、雇工都由政府出资,政府也收取全部的粮食;第二种是佃种,就是老百姓想开垦土地但没能力,耕牛、种子、农具都由政府提供,收成后,政府收取四成;第三种是民种,就是有能力的百姓自己开垦土地,等土地开垦成熟后,根据几年来的平均收成,政府收取十分之一;第四种是军种,就是让海防营的士兵在葛沽开垦土地,每人耕种四亩地,收成两石粮食,因为他们有定期的粮饷,所以上交的租税比较多;第五种是屯种,祖宗留下来的卫军屯田制度,每位士兵分到五十亩或一百亩土地,士兵耕种的土地,每年上交十七分之一的粮食作为官军的岁支费用,这是国家初年兵农结合的好制度。前面四种方法都在实行,只有屯种,现在兵和军已经分开了,屯田制度只剩下个名义了。应该挑选各卫所剩余的屯田,在天津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进行开垦,按照官种的方法来实行。” 奏章呈递到有关部门后,命令太仆卿董应举负责管理从天津到山海关的屯田,经过几年的规划,开垦了十八万亩土地,积攒的粮食堆积如山。
崇祯二年,兵部侍郎申用懋上奏说:“永平泺河等河流,水流宽广蜿蜒,可以疏通河道来预防旱涝灾害。山坡上的空地,很适合种植作物。应该命令有关部门考察地形、水源,为百姓谋福利。”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