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字敬止,是吉水人,建文二年考中了进士,而且策论考了第一名。长得不好看,跟胡靖——也就是胡广——关系很好。王艮第二,李贯第三,这三个人都是老乡,都当上了修撰,就像洪武年间那样,在文史馆工作。他们一起参与编写《太祖实录》、《类要》、《时政记》等书,当时那些大型的著作,都是他们负责统筹安排的。王艮还经常上书,提出一些时政方面的建议。

燕兵打到京城附近了,王艮跟妻子告别说:“吃着人家的俸禄,就得为人家办事,我这次可能回不来了。”解缙、吴溥跟王艮、胡靖住得比较近,城破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聚集在吴溥家里。解缙慷慨陈词,大谈国家大义,胡靖也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忠义之情,只有王艮默默流泪,一句话也没说。三个人走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还小,叹息道:“胡叔能为国捐躯,真是太好了!”吴溥说:“不对,只有王叔死了。”话还没说完,就听见隔壁王艮家传来胡靖的声音:“外面很吵,小心点猪。”吴溥看着吴与弼说:“连一头猪都不舍得丢下,还舍得丢下性命吗?”没过多久,就听到王艮家传来哭声,他喝毒酒自杀了。解缙赶紧去见成祖朱棣,朱棣很高兴。第二天,朱棣推荐了胡靖,召见了他,胡靖叩头谢恩。李贯也赶紧投靠了朱棣。

后来,成祖朱棣翻出了建文帝时期群臣上交的奏章,有上千份,让解缙他们整理。涉及到兵农、钱粮的奏章留下,那些言语冒犯建文帝或其他无关紧要的奏章,全部烧毁。朱棣就随便问问李贯、解缙他们说:“你们当时应该也都上过奏章吧?”大家都没说话,只有李贯叩头说:“臣确实没有上过。”成祖说:“你把没上奏章当作优点吗?吃着人家的俸禄,担着人家的责任,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身为朝廷近臣却一句话也不说?朕只是讨厌那些迷惑建文帝,破坏祖制,扰乱朝政的人罢了。”后来李贯升迁为中允,因为犯了错误,死在了狱中。临死前他叹息道:“我愧对王敬止啊!”

话说有个叫高逊志的人,字艮座,是萧县人,住在嘉兴。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拜贡师泰、周伯琦等人为师。他的文章写得典雅精妙,自成一家风格。后来被征召参与修撰《元史》,进了翰林院,一步步升迁,做到吏部侍郎的试职。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朐山。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常少卿,和董伦一起主持会试。这次考试录取的优秀人才,那可都是国家栋梁啊!像胡靖、吴靖、杨荣、金幼孜、杨溥、胡濙、顾佐等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官员。可惜后来燕军打进来了,高逊志的生死就无从考证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廖升,他是襄阳人。他怎么当官的,咱们不太清楚,但他的学问和品行那是出了名的,和方孝孺、王绅交情很好。洪武末年,他从左府断事官升任太常少卿。建文帝初年,朝廷修撰《太祖实录》,董伦、王景是主编,廖升和高逊志是副主编,李贯、王绅、胡子昭、杨士奇、罗恢、程本立是纂修官。这些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燕军渡过长江后,朝廷派使者去请求割地求和,廖升坚决不同意。听说朝廷要割地,他悲痛欲绝,和家人告别后,就自缢而亡了。在那些为建文帝殉难的大臣中,廖升是第一个死的。后来陈瑛上奏说这些大臣违背天命,为建文帝而死,请求追究他们的罪责,廖升第一个就被牵连了。

当时那些追究廖升等人责任的人里,有个叫魏冕的,他是御史。燕兵攻打京城的时候,都督徐增寿在宫殿里犹豫不决,好像另有企图。魏冕就带着其他官员一起痛打徐增寿,和吏部大理丞邹瑾一起大声呼喊,要求立即处死徐增寿。第二天,皇宫失火了。有人劝魏冕投降,他大声呵斥,然后自杀了,邹瑾也自杀了。魏冕和邹瑾都是永丰人。他们的同乡邹朴,在秦王府当长史,听说邹瑾死了,气愤至极,绝食而死。有人说邹朴是邹瑾的儿子。

还有一个叫龚泰的,是都给事中,义乌人,是从乡试考中举人开始做官的。燕王攻入金川门,龚泰被抓住了,因为查明他不是奸党,所以没有杀他。但他自己却跑到城下自杀了。龚泰年轻时在学宫读书,曾经被一个疯子推到池子里差点淹死,但他并没有追究疯子的责任。人们都很佩服他的宽容大度。

周是修,字德,是泰和人。明朝洪武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考中了明经,当上了霍邱县的训导,教书育人。朱元璋问他平时在家都干些什么,周是修回答说:“教学生,教弟弟务农。”朱元璋挺高兴的,就提拔他做了周王府的奉祀正。

一年多后,他跟着燕王北上征战,到了黑山,回来后又升了纪善。建文元年,有人告发燕王违反法纪,很多官员都被抓起来下狱了。周是修因为曾经劝谏过燕王,所以幸免于难,被调到衡王府当纪善。当时的衡王是建文帝的弟弟,还没被封到藩地,周是修就留在京城,参与翰林院的修书工作。他喜欢推荐人才,也经常向朝廷陈述国家大事。

燕兵渡过淮河后,他和萧用道一起上书,批评那些当权的奸臣。那些奸臣很生气,处处刁难他,但周是修一点也不动摇。京城失守后,他给朋友江仲隆、解缙、胡靖、萧用道、杨士奇留了封信,交代后事,穿戴整齐,把写好的赞词系在衣带上,然后去了应天府学,拜祭老师后,在尊经阁自杀了,享年四十九岁。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陈瑛说周是修不顺应天命,请求追究他的罪责。朱棣说:“他拿着朝廷的俸禄,尽了自己的本心,不用追究了。”

周是修为人外柔内刚,志向高远,操守坚定。不是正义的事,他连一点小便宜都不贪图。他曾经说过:“忠臣不考虑个人得失,所以说话总是直言不讳;烈女不考虑生死,所以做事总是义无反顾。”他还曾经编纂过古今忠义之士的事迹,写成了一本书叫《观感录》。他的学问渊博,经史子集、阴阳医卜无所不通。写文章更是文思敏捷,文辞优美流畅。当初他和杨士奇、解缙、胡靖,还有金幼孜、黄淮、胡俨约定一起殉国,面临危难时,只有周是修最终完成了他的誓言。

程本立,字原道,是崇德人,是先儒程颐的后代。他父亲程德刚很有才华,但是不愿意做官。有一次元朝将领路成带兵经过皂林,到处抢掠,程德刚就给他分析利害关系。路成听进去了,就约束了自己的军队。当地老百姓上奏朝廷,想给程德刚记功授官,但他拒绝了。

程本立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读书的时候不拘泥于字句的解释。洪武年间,朝廷表彰孝子,朱元璋还特意对他说:“现在读书人都在争着考科举,打着研究经书的旗号,实际上并没有真才实学。你为人厚道,应该致力于圣贤的学问。” 程本立听了之后更加努力学习。他听说金华的朱克修继承了朱熹的学说,是从许谦那里学来的,于是就去拜访朱克修学习。后来,程本立考中了明经和秀才。他被任命为秦王府的引礼舍人,朝廷还赏赐给他钱币、马匹和鞍具。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周王府的礼官,跟随周王前往开封。

二十年春天,他升任长史,跟随周王进京朝见皇帝。后来因为一些过失被贬官,被发配到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做吏目。他带着一个仆人前往大梁上任。当地土酋施可伐煽动各部落造反,程本立只身一人骑马进入他们的巢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造反的危害,那些土酋都归顺了他。没过多久,他们又反叛了。西平侯沐英和布政使张紞知道程本立是个贤能的人,就让他担任县令,负责军事和安抚百姓的工作。

他从楚雄、姚安一直到云南的大理、永昌、鹤庆、丽江,风餐露宿,来回奔波,安抚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前后花了九年时间,终于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洪武三十一年,他向朝廷汇报工作。翰林学士董伦和府尹向宝都向朝廷推荐了他。朝廷召他进京,进入翰林院,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后来升任右佥都御史。他做官清廉,俸禄之外,从不接受馈赠。建文三年,因为一些过失没有被列入陪祀名单,他被降职,但仍然留任继续修撰《太祖实录》。《太祖实录》完成后,他被外放江西担任副使。还没出发,燕军就打进来了,他自缢而死。

黄观,字伯澜,又叫尚宾,是贵池人。他爸爸入赘到许家,所以跟着改姓许。他师从元朝的待制黄冔,黄冔死节,黄观更加努力上进。洪武年间,他通过考试进入太学读书。他画了父母的墓地图,每次祭拜都哭得泪流满面。洪武二十四年,他乡试和殿试都考中了第一名。后来官做到礼部右侍郎,这才上奏朝廷恢复了本来的黄姓。建文初年,朝廷改制,侍中职位在尚书之上。黄观被任命为右侍中,和方孝孺等人一起受到皇帝的重用。

燕王起兵造反,黄观起草诏书,劝说燕王解散军队,回到自己的封地,并亲自写信向燕王谢罪,措辞非常严厉地斥责了他。建文四年,他奉命招募军队到长江上游,并且督促各郡的军队前往勤王。到了安庆,燕王已经渡过长江攻入京城,燕王下令公开通缉那些左班文职的奸臣,黄观的名字排在第六位。接着,燕王搜查国宝,却找不到,有人说:“国宝已经被黄观拿去发给军队了!”燕王就命令官府追捕黄观,抓了他的妻子翁氏和两个女儿,把她们送给象奴为奴。象奴要钱买酒菜,翁氏就把所有的首饰都给了他,然后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家人,一起跳进了淮清桥下的河里自尽了。黄观听说金川门失守,叹息道:“我的妻子有志气有节操,一定会死。”他为妻子招魂,在江边安葬了她。

他乘船来到罗刹矶,穿着朝服朝东拜祭,然后投身湍急的江水中自尽了。黄观的弟弟黄覯,事先把他的小儿子藏了起来,逃到了别的地方。据说黄覯的妻子毕氏守寡在娘家,怀着遗腹子,所以贵池的黄氏一族才得以延续后代。“初,观妻投水时,呕血石上,成小影,阴雨则见,相传为大士像。僧舁至庵中。翁氏见梦曰:“我黄状元妻也。”比明,沃以水,影愈明,有愁惨状。后移至观祠,名翁夫人血影石。今尚存。” (原文)

王叔英,字原采,是浙江黄岩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和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起被征召到朝廷去。但是王叔英坚决推辞,回家了。过了二十年,有人推荐他去做仙居县的训导,后来又调到德安县做教授。之后升迁到汉阳县当县令,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有一年闹旱灾,他绝食祈祷上天,结果还真就下雨了!建文帝当皇帝的时候,把他召进宫里,当了翰林院的修撰。他上书献给皇帝八条治国方略,叫做《资治八策》。里面写着:“要重视学习、谨慎好恶、辨别邪正、接纳谏言、考察人才、慎重刑罚、明确利害、制定法制”。 这些建议都用古今事例来论证,让人一看就明白。他还说:“太祖皇帝铲除奸邪,打击强暴,就像医生治病,农民除草一样。治病太急了可能会伤到身体,除草太狠了可能会伤到庄稼。病好了就要调理身体,草除掉了就要培育庄稼。”建文帝很欣赏他的建议,采纳了他的意见。

燕军打到淮河边了,王叔英奉命招募士兵。走到广德的时候,京城已经失守了。这时候齐泰逃来了,王叔英觉得齐泰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想抓他。齐泰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他,两个人抱头痛哭,一起商量着下一步怎么办。后来,他们觉得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王叔英洗了个澡,换上干净衣服,写了一首绝命词藏在衣服里,然后在元妙观的一棵银杏树下自杀了。天台山的一个道士盛希年把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他的绝命词是:

“人生穹壤间,忠孝贵克全。嗟予事君父,自省多过愆。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见缠。肥甘空在案,对之不下咽。意者造化神,有命归九泉。尝念夷与齐,饿死首阳巅。周粟岂不佳,所见良独偏。高踪渺难继,偶尔无足传。千秋史官笔,慎勿称希贤。”

他还在他的书案上写道:“生前已经这样了,对当时没有什么帮助;死了也白搭,希望不要让后人耻笑我。”燕王朱棣称帝后,陈瑛查抄了他的家产。他的妻子金氏自尽而死,两个女儿被锦衣卫抓去,也投井自杀了。

叔英和孝孺关系很好,俩人经常一起探讨道理,互相砥砺。建文帝刚上任那会儿,孝孺想实行井田制。叔英给他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般人有才能就已经很难得了,能不能用好自己的才能更难。张良辅佐汉高祖,就是能用好自己才能的例子;而贾谊在汉文帝手下,就没能用好自己的才能。张良看准了高祖能接受他的建议才开口,所以高祖重用他,当时也确实受益匪浅。就算跟高祖关系再亲近的樊哙、郦商,再忠诚的周勃、灌婴,再有权势的萧何、曹参,都没法插手张良的事。贾谊看不清形势,说话又太直,还说得太过火,所以绛侯、灌侯他们就抓住他的缺点攻击他。现在咱们碰上了明君贤相,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有些事情古人能做,现在也能做,比如夏朝的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但有些事情古人能做,现在却不行,比如井田制、分封制之类的,这些就不适合现在。能实行的事情就实行,这样大家就容易接受,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要是强行实行那些难以实行的事情,那大家肯定不愿意配合,老百姓还会因此受苦。” 虽然最后井田制没实行,但孝孺还是按照《周官》的制度改革,结果没啥实际效果,反而给了燕王造反的借口。大家都很佩服叔英的远见卓识,同时也惋惜孝孺没听他的劝。

那时候,御史古田林英也在广德府招兵买马,他知道这事儿没戏,就自杀了,还双膝跪地磕头谢罪才死的。他老婆宋氏被抓进监狱后,也自杀了。

黄钺,字叔扬,是常熟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他家在葛泽陂有块田地,他父亲让他负责耕种。但是黄钺经常去朋友家借书来看,偷偷地学习,从不间断。后来,县里举荐他为贤良,他被授予宜章典史的官职。建文元年,他参加湖广乡试,考中了。第二年,他被授予刑科给事中的官职。三年后,他父亲去世了,他回家守孝。

方孝孺去吊唁他,避开其他人,问他:“燕兵已经逼近南方,苏州、常州、镇江,都是京师的左膀右臂。你是吴地人,又是朝廷的近臣,虽然现在你回家守孝,但你应该给我一些建议。”黄钺说:“这三个地方,镇江最为重要。如果守将不是合适的人选,那就是拆了城墙,把强盗迎进来了。指挥童俊这个人狡猾,不可信任,他向朝廷汇报情况的时候,说得含糊其辞,而且心思难以捉摸。苏州知府姚善,忠义凛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他过于仁慈,对下属管理宽松,恐怕不足以平定叛乱。再说,国家的大局,应该守住上游,如果等到燕兵打到江南,那就来不及了。”方孝孺于是让黄钺给姚善写信。姚善收到信后,和黄钺隔空痛哭,发誓要为国家而死。黄钺回到家,就住在父亲的灵柩旁边。

燕兵打到长江边上,姚善奉诏统兵勤王,并写信召黄钺前来。黄钺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就推辞说等父亲下葬后再前往。不久,童俊果然带着镇江投降了燕军。黄钺听到国家发生巨变,就闭门不出。第二年,朝廷以户科左给事中的官职征召他,他在半路上投水自尽。朝廷得知他溺水而死,因此他的家人没有受到牵连。

曾凤韶,庐陵人。洪武末年考中进士。建文初年,曾担任监察御史。燕王称帝后,以原来的官职征召他,他不去。后来又以侍郎的官职征召他,他知道自己无法避免了,于是用血在衣襟上写道:“予生庐陵忠节之邦,素负刚鲠之肠。读书登进士第,仕宦至绣衣郎。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吾文天祥。”然后嘱咐妻子李氏和儿子公望:“不要换我的衣服,就用这件衣服把我埋葬。”于是自杀了,年仅二十九岁。他的妻子李氏也守节而死。

王良,字天性,是祥符人。明洪武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官做到佥都御史,因为办事太宽松,没严惩他的同事,结果被贬到刑部郎中。建文年间,他又升迁到刑部左侍郎。后来因为在讨论减少燕王手下人罪责的事上,意见和皇帝不合,就被外放到浙江按察使。燕王朱棣登基后,还挺欣赏他,派使者去召见他。结果王良直接把使者抓起来要杀,大家才把他救走。王良把各部门的印章都集中到自己家里,准备自杀,但犹豫了。他妻子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本该死,就是不知道怎么安排你。”他妻子说:“你可是个男人,怎么反倒为我操心呢?”然后给他送饭。王良吃完饭,抱着儿子来到后花园,把儿子放在池塘边,然后自己投水自尽了。王良死后,他妻子也被安葬了,他把儿子托付给朋友,然后自己堆起柴火自焚,把印章也一起烧掉了。朱棣说:“他死是应该的,但是朝廷的印章不能毁掉。毁印章,王良还是有罪的。”于是把王良的家属迁徙到了边疆。

陈思贤,是茂名人。明洪武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在漳州当教授,经常用忠孝节义来教育学生。每次巡按御史到漳州,陈思贤去拜见的时候,一定会问:“皇上身体好吗?”燕王朱棣称帝的诏书到了之后,他痛哭流涕地说:“忠君爱国的大义,就在今天啊!”然后坚决躺在床上,不肯迎接诏书。他带着学生吴性原、陈应宗、林珏、邹君默、曾廷瑞、吕贤六个人,在明伦堂为旧朝皇帝设灵位,哭祭如同正式祭祀一样。官府把他和六个学生抓起来,押解到京城,陈思贤和六个学生都在路上死了。这六个学生都是龙溪人。嘉靖年间,提学副使邵锐为陈思贤建祠堂祭祀,并为那六个学生一起供奉饭食。

再说台州有个樵夫,每天挑柴进城卖,从不乱要价。听说燕王称帝后,他痛哭流涕,投东湖自尽了。温州乐清也有个樵夫,听说京城沦陷,他的同乡卓侍郎也死了,悲痛欲绝,投水自尽了。这两个樵夫的名字都没留下。

程通,是绩溪人。他曾经给太祖皇帝上书,请求免除他祖上的戍边户籍,写得特别凄惨,最后还真让他给办成了!后来,他就当上了辽东的纪善官。靖难之役爆发后,他跟着燕王朱棣从海上回北京,上书好几千字,提出了很多防御策略,然后升官做了左长史。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跟着燕王朱棣去了荆州。有人说他以前上书的时候,有很多批评朝廷的地方,结果就被抓起来了,死在了监狱里,家人都被发配去边疆戍边。连他的朋友,徽州知府黄希范也被抓起来,判了死刑,抄了家。

叶惠仲,是临海人。他和哥哥叶夷仲都很有文名,因为担任知县期间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有功,升迁为南昌府知府。永乐元年,因为直言不讳地写了关于“靖难之役”的事情,被灭了满门。

黄彦清,是歙县人。当过国子监博士,一直以高尚的节操激励自己。因为在梅殷军中私下追谥建文帝,被杀害了。

蔡运,是南康人。做过四川参政。为人正直刚烈,不合时宜,被罢官回家了。后来又重新被起用,做了宾州知州,政绩很好。永乐初年,也被追究为奸党而处死。

石允常,是宁海人。洪武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当过河南佥事,以清廉正直著称。因为犯了事被贬到常州做同知。建文帝末年,他带兵防守长江。军队溃败后,他弃官逃走了。后来因为牵扯到废除周藩的事情,被关进监狱两年,最后免于死刑,发配边疆戍边。

高巍,是辽州人,很有气节,又能写文章。他母亲萧氏有慢性病,高巍一直侍奉在母亲身边,直到母亲去世,都没有丝毫懈怠。母亲死后,他吃素菜,在母亲坟前守孝三年。洪武年间,朝廷表彰了他的孝行,他从太学生直接被任命为前军都督府左断事。他还上书建议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又提出了抑制末技、慎重选拔官员、珍惜名器等几件事情。太祖皇帝很欣赏他,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因为处理事情不合太祖皇帝的心意,犯了罪,被判处死刑,最后减刑发配到贵州关索岭戍边。皇帝特别准许他的弟弟侄子可以代替他服役,说:“这是为了表彰孝子啊!”

惠帝当上皇帝后,我上书请求退休回老家种田。没过多久,辽州知州王钦奉皇帝诏令把我请去当官。我就去吏部上书,谈谈我对当时政局的看法。那些当权派正打算削弱诸王的势力,只有我和御史韩郁先后上书请求对诸王多加恩惠。大概意思是说:“高祖皇帝分封诸王,这是古代的制度。现在分封确实有点过,而且很多诸王骄奢淫逸,不遵守朝廷法令。不削弱他们,朝廷的纲纪就立不起来;削弱他们,又伤了亲情。贾谊说过:‘想要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设置诸侯,但要削弱他们的实力。’现在为什么不学习他的方法,不用晁错那种削弱诸侯的策略,而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呢?北方诸王,他们的子弟就分封到南方;南方诸王,他们的子弟就分封到北方。这样一来,藩王的权力,不用削弱自然就削弱了。我还建议更加隆重亲情礼仪,逢年过节派人去慰问他们。对那些贤德的诸王,就下诏书褒奖;那些骄奢淫逸、不遵守法令的,第一次犯错就宽容,第二次犯错就赦免,三次犯错还不改,就告诉太庙,然后废黜他们。这样,还有谁敢不服从呢!”我的奏章上去了,皇帝也同意了我的意见。

后来燕兵起兵造反,皇帝命令我跟着李景隆出征,协助处理军务。我又上书说:“我希望让我去燕地,我将坦诚地表达我的忠心,以礼义劝说他们,向他们说明利害,用亲情打动他们,让他们停止战争,回到自己的封地。”皇帝很欣赏我的话,就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到了燕地,自我介绍说:

高巍先生给燕王殿下叩头写信,说了这么几件事:咱皇帝老爹驾崩了,新皇帝登基,推行新政,天下老百姓都拥护,都说“朝廷里圣明英主,外面有您这样的藩王辅佐,跟成康盛世一样啦!” 可您偏偏跟朝廷闹翻了,还拉起大军,跟朝廷对抗,我实在不明白您这是要干嘛?

现在朝廷里的文臣武将,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办事都光明磊落,要讨伐您,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大家都说您是“借口要杀朝廷的文官,其实是想学吴王濞造反,您的心思路人皆知!” 我担心那些坏人趁机作乱,万一您失败了,那可就对不起先帝了!您现在占领了北平、密云、永平、雄县,又打下了真定,虽然看起来像水倒瓶子一样容易,但这仗都打了几个月了,您还没能走出这么点地方。再说,您手下的兵马也就三十万,用一个国家的有限兵力去对抗全国的军队,那也很快就会垮掉的。您跟皇帝本来就是君臣,又是亲戚,您却弄出这么个局面,更别说这三十万外姓的兵,能保证他们都一心一意为您卖命吗?一想到这些,我真是忍不住要哭啊!

我希望您能听我的:赶紧上书朝廷认个错,重新修复和朝廷的关系。朝廷看您没有别的坏心思,一定会原谅您的。您老爹在天之灵也能安心了。如果您执迷不悟,放弃您现在尊贵的地位,放弃一国的财富,只因为几次小胜就忘了大义,以少敌多,想靠侥幸取胜,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我真不知道您要跑到哪儿去!更何况,皇上刚去世,您就兴兵打仗,这跟古代那些贤臣泰伯、仲雍、叔虞让国求仁的道理,根本就是背道而驰啊!就算您有心要整顿朝廷,天下人也会说您是篡夺皇位!就算您侥幸没失败,那您又算什么人物呢?

一个头发花白的读书人,觉得自己生命就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一点也不怕死。洪武十七年,他被太祖皇帝表彰为孝子。他自己也暗自骄傲:既然是孝子,就应该做个忠臣。忠君爱国,至死不渝,这是他最大的愿望。如果皇上赐死他,让他能见到太祖皇帝在天之灵,那他也死而无憾了。

他写了好几封奏章上书,都没得到回应。后来,靖难之役景隆兵败,他毅然决然地往南边跑。到了临邑,遇到了参政铁铉,两人抱头痛哭。然后跑到济南,誓死保卫济南,多次打败燕军的进攻。等到京城破了,他在驿站自杀了。

他的奏疏里大概这么写着:诸王,亲的跟太祖皇帝是至亲,贵的跟孝康皇帝是兄弟,尊贵的还是陛下的叔叔。如果两位皇帝在天之灵看到自己的子孙做了皇帝,而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却被残杀,他们心里能安宁吗?我每次想到这些,都忍不住流泪。这一切都是那些迂腐的读书人造成的,他们总是对藩王的封地太重,疑虑太深,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唇亡齿寒,人人自危啊!周王被废,湘王自焚,代王府被摧毁,齐王又被大臣告发谋反。那些出主意的人肯定会说:“如果不打仗,祸患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其实,这是朝廷执政者逼着他们造反的啊!

燕军起兵两个月了,前后调动军队超过五十万,却毫无斩获。这能说是国家有谋臣吗?国家长期经营,一旦打仗就缺钱缺粮,将领不尽职,士兵不卖力。只是让中原无辜的老百姓受苦受累,民不聊生,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皇上忧心忡忡,而那些出入宫廷,参与国事的大臣们却得意洋洋。那些劝皇上削藩的人,到底是什么居心?俗话说得好:“亲近的人割不断,疏远的人连不上。”这话太有道理了!皇上如果不仔细考虑,不用十年,后悔都来不及了!

我这个人很笨,但是对皇上您的恩情感激涕零,实在不敢不说几句心里话。希望您能稍微听一听我的建议:让那些灭亡了的国家后代复兴,释放代王的囚禁,祭奠湘王的坟墓,把周王迎回都城,把楚国和蜀国召来辅佐周王,让他们各自派世子带着我的书信去劝说燕王罢兵,回到自己的封地,以此来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皇上您要是下道明旨,平定天下,恢复正统,亲近宗族,那社稷江山就万幸了!

可惜,皇上没听我的。燕军渡过长江,我郁闷地辞官逃走了,后来去哪儿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了。

高贤宁,济阳人,是个读书人。他曾经在教谕王省那里学习,两个人互相砥砺节操。建文年间,他考中了太学。燕军攻破德州,包围了济南,高贤宁正好被困在城里,没来得及逃出来。当时燕军的势力非常强大,黄子澄等人想派使者去跟燕王议和,拖延时间。尚宝司丞李得成,是个很勇敢的人,主动请缨出城去见燕王,结果燕王根本不理他,反而加紧了攻势。参政铁铉等人想尽办法抵抗,燕王就射信进城里劝降。高贤宁写了一篇《周公辅成王论》,射到城外。燕王很欣赏他的文章,就稍微缓和了攻势。双方僵持了两个月,燕军最终还是溃败而逃。燕王朱棣登基后,高贤宁被抓了起来,带去见他。朱棣说:“写这篇文章的是个秀才吧?秀才都是好人,我给你个官做。”高贤宁坚决推辞。锦衣卫指挥纪纲,以前因为品行不好被罢官了,他和高贤宁关系不错,就劝他接受官职。高贤宁说:“你因为学校把你开除了,所以才这样。我吃国家的俸禄这么多年了,这样做不合义理,况且我还受过王先生的教诲呢!”纪纲把高贤宁的话告诉了朱棣,高贤宁最终得以回家,九十七岁去世。

王琎,字器之,是山东日照人。他知识渊博,精通经史,尤其擅长《春秋》。一开始当老师,后来因为犯了事被贬到偏远的地方。洪武末年,因为才能出众被推荐,做了宁波知府。他每天凌晨四点就点起蜡烛读书,读书声传到知府衙门外面。他还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也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学习,没有人敢偷懒。他拆除了境内一些不正规的庙宇,其中包括三皇庙,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王琎说:“不该祭祀却祭祀,这叫‘淫祀’;没资格祭祀却祭祀,这叫‘渎祀’。只有皇帝才能祭祀三皇,老百姓没这个资格,拆了它有什么好怀疑的?”他生活非常节俭,有一天吃鱼羹,王琎对妻子说:“你还记得咱们吃野菜根的日子吗?”然后就命令把鱼羹撤下去埋了,人们称他为“埋羹太守”。燕军兵临江边,王琎积极建造船只战舰准备勤王,结果被卫兵绑到京城。成祖问他:“造船干什么?”他回答说:“是想乘船去瓜洲,阻止燕军渡江南下。”成祖皇帝也没怪罪他,把他放回老家,后来寿终正寝。

周缙,字伯绅,是湖北武昌人。通过考试进入太学,后来被任命为永清县典史,代理县令。成祖起兵的时候,很多县令都投降了。永清离燕军很近,只有周缙一个人想着怎么守城。后来,他觉得守不住了,就带着印信南逃。路上听说母亲去世了,就回家奔丧。燕兵已经逼近,周缙组织义军勤王,听说京城守不住了,就躲了起来。吏部上奏说:“以前北平所属州县的官员朱宁等二百九十人,在皇上‘靖难’期间,都弃职逃亡。应该依法处置。”皇帝下令可以用粮食赎罪,然后发配到兴州戍守。有关部门就抓了周缙,押送到戍守的地方。他在那里待了几年,儿子把他赎了回来,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至于朱宁等人,就没下文了。

牛景先,不知道是哪里人。当过御史。金川门被攻破的时候,他换了衣服偷偷跑了,最后死在杭州的一座寺庙里。后来,朝廷严查齐、黄党羽,抄了他的家。

燕兵进京的时候,一夜之间,有四十多个朝廷官员从城墙上偷偷溜走了。他们的姓名、官职、籍贯都没办法考证。但是民间传说,其中有程济,还有河西的佣人和补锅匠之类的。

程济,是朝邑人,懂些道术。洪武末年,他当上了岳池县的教谕。建文帝登基后,程济上书说:“某月某日,北方将有兵变。”建文帝觉得这话不合适,把他抓了起来,打算杀了他。程济大声喊:“皇上您就关着我吧!如果我说错话了,死也不迟!”于是,他被关进了监狱。后来,燕王果然起兵造反,程济就被释放了,还改任编修。他后来参与了北伐军队在淮河地区的作战,结果打了败仗,被朝廷召回。有人说,徐州之战胜利后,将领们都立碑刻功,程济一夜之间跑去祭拜这些碑,让人捉摸不透。后来燕王路过徐州,看见这些碑,勃然大怒,命令手下把碑砸掉。砸了两下,燕王突然说:“停!把碑文抄下来给我!”抄完后,燕王根据碑文上的名字,把那些将领都杀了,一个也没放过。而程济的名字,正好在被砸掉的那块碑石上。然而,实际上,徐州根本就没有打胜仗。金川门一开,程济就逃跑了。有人说,建文帝也以和尚的身份逃跑了,程济跟着他一起走了。最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

河西的佣工,不知道是哪里人。建文四年冬天,他穿着破旧的麻布衣服,在金城城里讨饭。后来,他到了河西,在庄浪给鲁姓人家做佣工。他挣了点钱买了件羊皮袄,却把原来的麻布衣服盖在上面,衣服破烂不堪,他也不舍得扔掉。干活累了,他就自己吟诗,有时晚上还能听到他哭泣的声音。过了很久,有京城的官员来到这里,认出了这个佣工,想和他说话,佣工却跑到南山躲了起来。有人问那个京城官员:“这个佣工是谁?”官员也不回答。他在庄浪待了几年,病重将死,他叫来主人,嘱咐道:“我死后不要给我收殓。等西北风刮起来,把我烧掉,不要埋我的骨头。”鲁家人照做了。

那个补锅匠,经常在夔州和重庆之间走动。他以补锅为生,好几年了,川中人都认识他。有一天,他在夔州城里遇到一个人,两人互相看着对方,都惊呆了。然后,他们抱头痛哭,一起进了山里的岩洞,坐下来聊了一整天。又抱头痛哭了一番,才分别。那个人就是冯翁。冯翁在夔州教小孩子读书,还给他们提供衣食,还会写古诗。诗的后面署名“马二子”,有时是“马公”,有时是“塞马先生”。最后,这两个人也都不知所终。

话说,在会稽(kuài jī)那地方,有两个隐士,一个是在云门寺当和尚的僧人,一个是在若耶溪(ruò yē xī)砍柴的樵夫。和尚每次划船出去,都写诗,回来就把诗烧了。樵夫呢,总是在溪边的沙子上用荻草(dí cǎo)写字,写完就抹平了沙子。有人觉得奇怪,就偷偷地跟着他们,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写的都是一些忠臣被贬离国的诗词。

那时候,金华东山还住着一个玉山樵夫,他穿着麻布衣服,戴着斗笠,一辈子都没变过。曾经有人请他给王姓人家题诗,他题的是“宗人”两个字,所以大家就怀疑他也是王姓。至于雪庵和尚,有人猜他是叶希贤,这事儿在《练子宁传》里能看到。

过了几十年,松阳王(sōng yáng wáng)去治平寺游玩,在转轮藏(zhuǎn lún cáng)里发现了一卷书,上面记载着建文帝(jiàn wén dì)的二十多个亡臣的事迹。书页都烂了,墨迹也模糊不清,能认出来的只有九个人。梁田玉、梁良玉、梁良用、梁中节都是定海人,他们同宗同族,都在朝廷当过官。田玉当过郎中,京城破了之后,他就出家当和尚了;良玉当过中书舍人,改了名字,逃到海南,靠卖字画过日子;良用是当舟师的,死在了水上;中节喜欢读《老子》和《太玄经》,后来做了道士。何申、宋和、郭节,这三个人是哪儿来的都不知道,他们都在中书省当过官。何申出使蜀地,到了峡口听到京城变故的消息,气得吐血,背上长了毒疮死了;宋和跟郭节带着算命卜卦的书逃到了外国,客死他乡。何洲是海州人,不知道他以前是什么官,后来也去做算命先生,客死他乡。郭良,他的官职和籍贯都没记载,跟梁中节约好一起辞官做道士。剩下的十一个人,名字都找不到了。缙云(jìn yún)的郑僖(zhèng xī)把这些事记下来,写成了《忠贤奇秘录》,流传于世。

到了万历年间,江南又出现了一本《致身录》,说是从茅山道书里找到的。书里说,是建文帝时期侍书的吴江人史仲彬写的,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后的情况。史仲彬、程济、叶希贤、牛景先都是跟着建文帝一起逃亡的大臣。书里还提到了廖平、金焦这些人,还有雪庵和尚、补锅匠等等,都写了他们的姓名和官职。当时很多士大夫都相信这本书是真的。给事中欧阳调律把这本书呈献给朝廷,想为这些忠臣请谥号(shì hào),并为他们修建祠堂。可是后来查证,史仲彬根本没当过侍书,《致身录》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不足为信。

话说靖难之役,好多朝臣都为国捐躯了,真是令人敬佩啊!像王艮他们这些从容赴死的人,要是心里没装着大义,可做不到啊!

高巍,一个普通人,却慷慨激昂地写信给皇上,请求让他回到封地去。他的观点非常高明,而且还能超脱世俗,巧妙地保护自己,真是个奇才!还有那些隐居避世的贤士,虽然他们的名字散落在各种史书里,真假难辨,但他们的忠义和节操,大家都爱说。 《史记》里说:“与其冒着风险去做而失败,不如冒着风险去做而成功。” 高巍他们的行为,也正好能支撑起社会的风气,让那些胆小的人也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