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不知道是哪里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一步步升官,做到都指挥使。建文帝刚登基,他跟着耿炳文去打燕王朱棣。后来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盛庸就跟着李景隆了。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在白沟河打败仗,逃到济南。燕军紧追不舍,李景隆又往南逃。盛庸和济南参政铁铉拼死守城,燕军围攻了三个月都没攻下来。盛庸和铁铉趁着夜色带兵出城偷袭,燕军大败,解了围,还乘胜收复了德州。

九月,因为立功被封为历城侯,年俸一千石粮食。很快,他又被任命为平燕将军,担任总兵官,陈晖、平安当他的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当左右参将,还让铁铉当兵部尚书,协助他指挥作战。

吴杰、平安在定州坚守,庸在德州驻扎,徐凯在沧州屯兵,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那年冬天,燕军袭击沧州,攻破了沧州,还抓住了徐凯,抢走了他们的军需物资,然后逼近济宁。庸率领军队驻扎在东昌,准备迎战燕军,摆开阵势,背靠城墙。燕王亲自率领军队直逼庸军的左翼,庸军纹丝不动。燕军又猛攻庸军的中军,庸军打开阵型,放燕王进军,然后层层包围了燕王。燕将朱能率领骑兵前来救援,燕王趁机突围而出。但燕军因为火器的攻击伤亡惨重,大将张玉战死沙场。燕王只带着一百名骑兵殿后,退回到馆陶。庸给吴杰、平安发去文书,让他们从真定出发,截断燕军归路。

第二年正月,吴杰、平安在深州作战失利,燕军这才得以返回。这一战,燕军精锐损失殆尽,庸军的声威大振,皇帝还为此举行祭祀,庆祝胜利。三月,燕军再次南下,到达保定。庸军在河边扎营。燕王率领轻骑兵前来侦察,从庸军阵前飞驰而过。庸派出一千骑兵追击,却被燕军射退。正式交战时,庸军列队持盾前进。燕王命令步兵先攻,骑兵乘机冲入庸军阵中。庸指挥军队奋力抵抗,斩杀了燕将谭渊。但朱能、张武等将士殊死搏斗,燕王率领精锐骑兵冲入阵中与朱能会合。庸军骁将庄得、皂旗张等都战死沙场。这一天,燕军差点全军覆没。

第二天再次开战,燕军在东北,庸军在西南,从早上辰时打到下午未时,双方胜负互有起伏。两军都已疲惫不堪,将士们各自休息。再次开战时,突然刮起了东北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燕军乘风大喊,左右夹击。庸军大败,退回德州,士气低落。此后,燕将李远在沛县烧毁了庸军的粮船,庸军从此缺乏军粮。第二年,灵璧之战庸军战败,平安等人被俘。庸独自率军南下,在淮南岸列阵舰船。燕将邱福等人偷偷渡过淮河,从庸军背后杀出。庸军无力抵抗,只能退守长江。燕军渡过淮河,从盱眙攻陷扬州。庸在六合和浦子口与燕军交战,都战败了,都督陈瑄率领水军投降燕军,燕军顺利渡过长江。庸仓促聚集海船,从高资港迎战,再次战败,军队溃散。

朱棣进京后,那些剩下的燕军将领都投降了,于是就让平安继续镇守淮安。不久,皇帝下了一道圣旨:“之前山东还没平定,让你镇守淮安。现在铁铉已经被抓了,各郡都平定了。朕考虑到山东长期战乱,百姓疲惫不堪,难以承担运输的负担。你应该整顿军队,安抚百姓,这才符合朕的心意。”永乐元年,平安就退休了。没过多久,千户王钦就弹劾平安有罪,并且立即推荐王钦的同僚来顶替他。于是都御史陈瑛就上奏章说平安心怀怨恨,另有图谋。平安最后自杀了。

平安,是滁州人,小名保儿。他父亲叫定,从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就跟着他,官做到济宁卫指挥佥事。曾经跟随常遇春去攻打元朝都城,战死沙场。平安一开始是朱元璋的义子,骁勇善战,能举起几百斤的重物。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后来升迁为密云指挥使,最后做到右军都督佥事。

建文元年,朝廷派兵攻打燕王朱棣,平安作为高级将领参加了这次战争。后来李景隆接替了主帅的职位,任命平安为先锋。燕王准备渡过白沟河,平安埋伏了一万骑兵在河边准备伏击。燕王说:“平安,不过是个小毛孩子罢了。当年他跟着我出塞,见识过我的用兵之法,今天我一定要先把他打败。”战斗打响后,却没能挫败平安的进攻。当时南军有六十万人,在河边列阵。燕王亲自率领将士冲入阵中,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双方都有伤亡。夜深了,双方才各自收兵。燕王迷失了方向,身边只剩下三个骑兵。他下马伏在地上观察河流,辨别方向,这才知道自己营垒的位置。第二天再次开战,平安打败了燕军的蒋房宽和陈亨。燕王见情况危急,亲自冒着箭雨冲锋陷阵。战马受伤,箭也射光了,剑也断了,无法再战。他跑到堤坝上,假装挥动马鞭招唤后队,迷惑敌人。这时,朱高煦前来救援,燕王才得以脱险。当时,在所有将领中,平安作战最为勇猛,燕王差点就被平安的枪刺中。最终,南军战败。“语详《成祖纪》”。

话说,燕军包围了济南城。他们把营地扎在单家桥,计划着从御河夺取燕军的粮船。 然后又挑选了五千个擅长水战的士兵渡过河,准备进攻德州。结果,燕军的包围圈就解除了。 安丰和吴杰一起进驻定州。

第二年,燕军在夹河打败了盛庸,回军跟安丰在单家桥又干了一仗。安丰奋勇作战,大获全胜,还活捉了燕军的将领薛禄。不过没多久,薛禄就逃跑了。 紧接着,两军又在滹沱河交战,安丰再次打败了燕军。 安丰还在战场上用木头搭了个高高的瞭望塔,足有几丈高,战斗激烈的时候,他就爬上塔去观察敌情,用强弩射杀燕军,射死了好多燕军士兵。

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力巨大,能把房子掀翻,树木连根拔起,声音跟打雷似的。 结果,都指挥邓戬、陈鹏他们都被困在了敌军阵营里,安丰最终战败,逃回了真定。 燕王跟南军的军队打了好多次大仗,每次都亲自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只有安丰和盛庸的军队才能屡次挫败他。 在滹沱河那场战斗中,箭矢像刺猬的毛一样密密麻麻地射中了燕王的军旗。 燕王让人把军旗送回北平,告诉太子要好好保存起来,给后代看看。 顾成之前已经被燕军俘虏了,他看到这一幕,哭着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当兵了,现在都老了,经历过无数次战斗,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激烈的战斗!”

一个月后,燕军从大名府出兵。安与庸、吴杰他们带兵去骚扰燕军的粮道。燕王为此很着急,派指挥武胜给朝廷上书,请求撤回安等人,停止用兵,以减缓战事压力。但是皇帝不同意。燕王也下定决心南下,派李远等人偷偷潜入沛县,烧毁了燕军的粮船,又抢掠了彰德,攻破了尾尖寨,并劝降了林县。这时候安在真定,估计到北平城防空虚,就率领一万骑兵直奔北平。到达平村,距离北平城还有五十里就扎营了。燕王很害怕,派刘江等人快马加鞭赶回去救援。安的军队作战不利,就撤兵了。这时大同的守将房昭带兵进入紫荆关,占据易州西水寨,准备窥探北平的情况,安从真定给他送去军需物资。

八月份,燕军北撤。安和燕将李彬在杨村交战,打败了李彬。四年后,燕军再次南下,攻破了萧县。安率军追击,追到了淝河。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战。安指挥军队转战,斩杀了王真。王真可是个骁勇的将领,燕王曾经说过:“将士们要是都能像王真一样奋勇,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结果现在却被安给杀了。燕王没办法,亲自上阵迎战,安的部将火耳灰挺着长矛大声呼喊,直冲上去刺向燕王。燕王的马突然摔倒了,燕王被俘。安稍微往后撤了一下,随后又推进到小河边,摆开左右两翼攻击燕军,斩杀了燕将陈文。之后,安又把军队转移到齐眉山,和众将领列阵决战。从中午打到傍晚,又一次打败了燕军。燕军的将领们商量着要北撤,打算以后再图谋。燕王却不听。很快,何福的军队也到了,和安的军队联合起来。燕军更加害怕,燕王连续几天都穿着盔甲日夜操劳。

何福,凤阳人,洪武初年就因为屡立战功,升到了金吾后卫指挥同知。他跟着傅友德征讨云南,升了都督佥事;又跟着蓝玉出塞,打到了捕鱼儿海。洪武二十一年,江阴侯吴高率领北方的降兵南下,到了沅江,兵变之后,从思州经荆州、樊城,一路向北,想逃回沙漠。第二年正月,何福和都督聂纬追击他们,在诸鹿阝、延州附近,把这些叛军全部消灭了。接着又调兵平定了都匀的蛮族叛乱,俘获斩杀的叛军数以万计。

何福想长久地保有他的权力,就像老练的燕子筑巢一样,在灵璧移营扎寨,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可是,他的粮草运输却被燕军暗中截断,无法到达。安丰率兵前去迎接粮草,燕王则用精锐骑兵阻击安丰的军队,把安丰的军队分成了两半。何福开壁前来支援,却被高煦打败了。众将领商议把军队转移到淮河边就地补充粮草,晚上命令军中听到三声炮响就立即撤退。第二天,燕军突然猛攻营垒,发射了三声炮响。军中误以为是自己发出的信号,争先恐后地往营门涌去,结果全军大乱。燕军乘机进攻,人马坠入壕沟的,不计其数。何福只身逃走,安丰以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全部被俘。军中的文官和宦官被俘的也有百五十多人,那一天是四月辛巳日。

安丰长期驻守在真定,多次打败燕军,斩杀了几个燕军的骁将,燕军的将领都不敢与他正面交锋。“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 直到这次被俘,燕军营中欢声雷动,大家说:“我们从此就安全了!”都争着要杀掉安丰。燕王却很欣赏他的才能和勇猛,挑选精锐士兵护送他到北平,并命令燕世子以及郭资等人好好照顾他。

燕王即位后,任命安丰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升任行后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三月,皇帝巡视北京。将要到达北京时,翻阅奏章看到了安丰的名字,就问左右:“平保儿(安丰的字)还在吗?”安丰听说后,就自杀了。皇帝下令用都指挥使的俸禄供养他的儿子。

二十四年,我被任命为平羌将军,去讨伐越州叛乱的蛮族首领阿资,最终把他打败俘虏了。我在合适的地方设立营寨安置他们,建立了宁越堡。这样一来,九名、九姓等多个蛮族部落都被平定了。接着,我和都督茅鼎汇合军队,准备进军五开。还没出发,毕节的蛮族又叛乱了,他们大肆抢掠屯堡,杀害官兵。皇上命令毕节各卫加强戒备,同时下令都督陶文等人跟随茅鼎一起攻打他们的老巢。我们抓住了叛乱的首领,把他杀了。然后分兵抓捕其他蛮族,修建营寨设置戍守,这才前往五开。我请求趁着这次兵力,顺势讨伐水西的奢香,但是没有得到允许。

三十年三月,水西蛮族首领居宗必登等人造反,后来被顾成平定。那年冬天,我被任命为征虏左将军,协助西平侯沐春讨伐麓川叛乱的蛮族首领刀干孟。第二年,我和都督瞿能翻越高良公山,直捣南甸,抓住了他们的首领刀名孟。我们回军攻打景罕寨,但没能攻下。春天,我率领精锐部队到达,敌人惊慌失措溃逃了。刀干孟害怕了,请求投降。可是没过多久,沐春死了,刀干孟又起了二心。这时太祖皇帝已经去世了,惠帝刚刚即位,我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我最终打败并俘虏了刀干孟,他的七万部众也投降了。我们分兵攻打下面的各个寨子,麓川地区全部平定。建文元年,我回到京城,论功被晋升为都督同知。后来我在德州操练军队,又升任左都督。我和盛庸、平安一起率兵讨伐燕王,在淮北战败,仓皇逃回。

成祖皇帝即位后,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宿将,而且忠心耿耿,所以重用我。他把他的外甥女徐氏嫁给了我的侄子赵王为王妃。不久,皇上命令我佩带征虏将军印,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节制山陕河南等地的军队。我到达宁夏后,宣布朝廷的恩德,招揽远方的人民,塞外的许多部落纷纷前来投降。边境地区安定下来,我就请求设置驿站、屯田、积蓄粮食,制定赏罚制度,为长久计策做打算。这时有人在背后中伤我。但是皇上不听信,还下诏书褒奖慰问了我。

永乐五年八月,皇上把我调到甘肃任职。那里的军队纪律严明,但基层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皇上特地派人来提醒我,要好好保护自己,别被小人算计了。

到了永乐六年,我请求皇上允许我从京城调一些熟知边疆情况的将领,去管理那些刚刚归顺的北方各部族的人。皇上回信说:“你长期统领着汉人和各个部族的军队,势力比较强大,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和诽谤啊。你是老将了,朕对你非常信任和倚重,不用顾虑这些。” 紧接着,我又请求用布匹去换购战马,挑选最好的马单独圈养起来,并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发放印信。这样一来,战马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永昌苑的养马事业也从此开始。

永乐七年,本雅失里勾结阿鲁台要来入侵,结果被瓦剌打败了,逃到胪朐河,想把溃散的军队收拢起来,然后窥伺河西走廊。皇上就下令让我严阵以待。这时,北方的各个王子、国公、司徒等等十多个头领,带着他们的军队驻扎在亦集乃,请求归顺朝廷。我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皇上就派皇子的老师杨荣一起去,协助我处理这件事,那些人全部都投降了。我亲自到亦集乃安抚他们,并且把他们的首领送到了京城。皇上很高兴,表彰我的功劳,就在军营里由杨荣宣读圣旨,封我为宁远侯,俸禄一千石,还下令允许我军中的事情,可以先做了再上报。

永乐八年,皇上北征,召我随军出塞。皇上起初因为我看重我的才能和谋略,对我的宠信超过其他将领。我也很会做人,凡事从不独断专行。我在甘肃任职时,曾经请求皇上允许我从西平侯家里,把巩昌府的马匹调来充实军队的马匹数量。皇上回信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允许那些权贵人家养马,是为了显示共享富贵的景象。你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国家,但这不是对待勋戚将领的办法。”所以没答应我的请求。其他的请求,皇上都批准了,对我的信任非常重。可是,我随军出征的时候,却屡次违反军纪。一些大臣就上奏弹劾我的罪过,我心里就越来越不满,开始抱怨。等到大军班师回朝后,都御史陈瑛又弹劾我。我害怕了,就自杀了,爵位也被取消了。而赵王妃也随后被废黜了。

顾成,字景韶,祖上是湖南湘潭人。他爷爷以撑船为生,常年往来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后来就在扬州安家了。顾成从小就长得高大威猛,力气比一般人强得多,擅长骑马和使用马槊,还在身上纹了身,显得与众不同。朱元璋渡江的时候,顾成投奔了他,因为勇猛被选为贴身侍卫,负责举着伞盖跟随朱元璋出入。有一次跟着皇上出门,船搁浅了,顾成竟然一个人把船扛了起来往前走!

攻打镇江的时候,他和另外十个勇士一起冲进城里,结果被抓了,那十个勇士都战死了。顾成却猛地跳起来,挣断绳索,打倒拿着刀的敌人,逃了出来。他带领大家攻城,最终攻克了镇江,被授予百户的官职。后来大小打了数十仗,战功赫赫,升迁为坚城卫指挥佥事。参与平定蜀地的时候,在攻打罗江的战斗中,他活捉了敌方元帅以下二十多人,汉州也因此投降。蜀地平定后,他被调任成都后卫。洪武六年,他擒获了重庆的匪贼王元保。八年,调任贵州守将。

当时贵州的少数民族经常叛乱,顾成连续几年带兵征战,全部平定了叛乱。之后,他又跟随颍川侯傅友德征讨云南,担任先锋,首先攻克了普定,留下部队驻扎设防。几万蛮兵来攻打,顾成率军出营,亲手斩杀了数百人,敌人这才退走。还有部分敌人留在南城,顾成杀了俘虏中的大部分,只留下一个,对他说:“我夜里二更来杀你!”到了夜里二更,号角声和炮声一起响起,敌人听到后都逃跑了,顾成他们缴获了无数的兵器盔甲。顾成因此升为指挥使,普定地区的蛮族全部平定。

洪武十七年,他又平定了阿黑、螺蛳等十多个寨子。第二年,他奏请撤销普定府,将其领土划分为三个州和六个长官司。他被提升为贵州都指挥同知。有人举报他受贿以及僭用玉器等,但因为他的功劳巨大,朝廷也就没有追究。洪武二十九年,他升任右军都督佥事,佩带征南将军印。恰逢何福讨伐水西蛮,顾成参与了战斗,斩杀了蛮酋居宗必登。第二年,西堡、沧浪等地的蛮族又起兵叛乱,顾成派指挥陆秉和他的儿子分别带兵平定了叛乱。顾成在贵州待了十多年,平定了上百个苗族寨子,全部诛杀了首领,安抚了其余的人民。“恩信大布,蛮人帖服”。这一年二月,他被召回京城。

建文元年,也就是朱允炆当皇帝的第一年,他被任命为左军都督,跟着耿炳文去打燕王朱棣。结果在真定之战中被俘虏了。燕王朱棣给他松绑,还来了一句:“这是上天把您送到我手里来了!” 然后把他送到了北平,让他辅佐燕王世子守城。南军围困北平,城里的防御和调度,全都听他的。

后来燕王朱棣当了皇帝,论功行赏,封他为镇远侯,每年给他一千五百石粮食,还给了世袭的凭证,让他继续镇守贵州。

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当皇帝的第一年,他上书给皇帝,建议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备,并且早点立太子。皇帝对他很赏识。永乐六年三月,皇帝召他回京,还赏赐了他金银财帛,让他回去。 当时思州宣慰使田琛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打起来了,皇帝就派他带五万兵马去平乱,田琛他们俩都被抓了。 于是,皇帝把思州和思南的地盘重新划分,设立州县,还设立了贵州布政司。 同年八月,台罗苗普亮等人又造反了,皇帝又派他带着两个都司和三个卫的兵马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他为人忠厚老实,还喜欢读书。当初在北平的时候,他经常出谋划策,但是始终不肯带兵打仗,别人送给他兵器,他也不接受。 第二次镇守贵州的时候,他多次平定了播州、都匀等地的叛乱,威震南方,当地少数民族都给他建了生祠祭拜他。 他被召回京城的时候,皇帝让他辅佐太子监国。 他叩头谢恩说:“太子仁德明智,朝中的大臣也都贤能,辅佐太子这种事不是我这种愚笨的人能做到的,我还是回去管我的蛮夷吧。” 当时朝中有一些小人想夺取太子地位,太子自己也挺不安的。 他在文华殿辞行的时候,对太子说:“殿下您只要一心一意孝敬皇上,勤勉爱护百姓就行了。其他的事情都听天由命,那些小人根本不值得您放在心上。” 永乐十二年五月,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 皇帝追封他为夏国公,谥号武毅。 他一共生了八个儿子。 长子叫统,是普定卫指挥,因为当初他投降了燕王,所以后来被杀了。

老侯爷家祖上是功臣,世代承袭爵位。仁宗皇帝登基的时候,广西的蛮族造反了。皇上就派他爷爷去当总兵,带兵去平叛。他爷爷先后平定了浔州、平乐、思恩、宜山等地的苗族叛乱,很多蛮族都投降了。

宣德年间,交趾的黎利又造反了,占领了关隘,包围了邱温。当时他爷爷在南宁,却坐拥兵力不去救援,结果被抓进锦衣卫大狱。关了一年多才放出来。正统年间,他爷爷跟着皇上北征,土木堡之变逃了回来,差点被判死刑。也先大军逼近京城,他又被重新启用,当了副总兵,在城外抵抗敌人。后来被授予都督同知,守卫紫荆关。景泰三年,因为受贿再次被关进大狱,不久后又被放出来了。因为立了皇太子(东宫)的功劳,被封为伯爵。天顺年间,又恢复了侯爵的爵位,去南京守卫。最后去世了,爵位由孙子继承。他孙子去世后没留下儿子。

他爷爷的弟弟,也就是他叔叔,继承了爵位,掌管着五军右掖(禁军)。弘治二年,被任命为平蛮将军,镇守湖广。他一到任,就抓捕并斩杀了苗族中的首恶。弘治五年十月,贵州都匀的苗族首领乜富架造反,自称“都顺王”,堵塞了云南、四川的道路。皇上就派他叔叔当总兵,带兵八万去平叛。他们分五路同时进攻,最终杀了富架父子,斩首上万。他叔叔因此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还增加了二百石的俸禄。后来被召回京城,提督团营,掌管前军都督府的事务。弘治十六年去世,谥号襄恪。他叔叔为人清廉谨慎,遵守法纪,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剩,英国公张懋还拿出布帛来给他办丧事。

隆嗣他一开始在神机营左哨当差,很得士兵们的心。正德年间,他被外派当漕运总兵,多次请求体恤士兵的疾苦。他在淮安镇守十多年,以清廉著称。武宗南巡的时候,江彬权势很大,羞辱了很多大官,只有隆嗣没被他压服。嘉靖初年,他调任湖广镇守。后来被召回朝廷,论功行赏,因为他奉迎皇帝南巡,防守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傅,还掌管中军都督府的事务。

锦衣卫千户王邦奇这个人,他怨恨大学士杨廷和和兵部尚书彭泽,就上书皇上说:“哈密失策,都是这两个人造成的!”皇上大怒,把杨廷和的几个女婿都抓了起来。给事中杨言上疏为他们求情,结果触怒了皇上。这件事被交给五府九卿和科道官员讨论,隆嗣说:“杨廷和对国家有功,王邦奇是小人,利用边疆的事情迷惑皇上,败坏国家形象。”皇上于是下旨严厉斥责王邦奇,隆嗣也借口生病辞去了营务,不久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荣靖。

他儿子寰继承了他的爵位,在南京当守备。奉诏审理案件,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嘉靖十七年,他当上了漕运总兵官。第二年,要护送皇后的梓宫到承天,因为要避开皇后的梓宫,延误了三千艘漕船的行程。而江南和北方又发生了很多灾害,寰请求让受灾地区停运漕粮一年,改为折价输送,这样对军队和百姓都有好处。他还提出了七条漕运管理的建议,并且都实施了。一些以漕运为生的贪官污吏对此很不满,就散布谣言中伤他,结果被给事中王交弹劾。后来查明不实,他又被派回淮安镇守。

安南发生战乱的时候,他被调到两广镇守。莫宏瀷是安南都统使莫福海的儿子,莫福海死后,莫宏瀷还小。安南的权臣阮敬和莫福海的族人莫正中打仗,国内大乱,莫正中逃到了钦州。当时有人建议趁机攻打安南,寰和提督侍郎周延商量后,向朝廷请求,让莫宏瀷继承都统使的职位,安南的局势才稳定下来。这是嘉靖三十年的事。后来他又带兵平定了桂林、平乐的瑶族叛乱。再次被任命镇守淮安,并且在抗倭中立下战功。他被调到京营,加封太子太保,又再次出任漕运督运,之后被召回朝廷,请求退休。隆庆五年,他又被特地起用,担任京营总督,不久又请求退休。神宗继位后,他又被起用掌管左府,很久以后才退休,加封少保。万历九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荣僖。

从溥到寰,祖孙三代,都为人宽厚温和,廉洁公正,家里家教严格,而且都懂文艺。他们家老爷子和爸爸都当过漕运总督,工作都很勤奋。传到孙子肇迹这一代,北京城破了,他死在了敌人的手里。

唉,想想看啊,东昌、小河那几仗,盛庸和平安将军几次打败了燕军,还斩杀了敌人的很多将领,战功赫赫啊!可后来战败被抓了,却没能够像铁铉、暴昭那样,慷慨赴死,反而苟且偷生,这和那些忠烈之士比起来,能不感到羞愧吗?何福和顾成都是太祖皇帝手下的老将,在边疆立下了不少功劳。可是一遇到燕军,要么就丢下队伍往南跑,要么就被敌人杀死了。成祖皇帝虽然宽宏大量,没追究他们的过错,把他们都列入了功臣名单,这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何福本来就没能因为功劳而流芳百世,而顾成虽然子孙后代因此得到了荣华富贵,但这种荣华富贵建立在苟且偷生的基础上,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