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字百室,是定远人。年轻的时候就爱读书,很有头脑,还学习法家的思想,出的主意大多很准。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去拜见他。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很尊重他,留他在身边当书记。有一次,朱元璋和他闲聊,问:“这四处打仗的,啥时候才能结束啊?”李善长说:“秦朝乱了以后,汉高祖刘邦是从老百姓中起来的,他性格豁达开朗,很会用人,不滥杀无辜,只用了五年就当上了皇帝。现在元朝的统治已经乱套了,天下都快散架了。您老家在濠州,离沛县也不远,这地方山川形势好,您是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您要是学习学习刘邦的做法,天下还不是手到擒来?”朱元璋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后来跟着朱元璋离开滁州,当他的参谋,参与军事计划,负责后勤保障,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将领都来投奔他,李善长就观察他们的才能,向朱元璋推荐。他还替朱元璋安抚那些投降的将领,让他们安心。要是有人因为利益发生冲突,他就想方设法地调解。郭子兴曾经听信谣言,怀疑朱元璋,想夺走他的兵权,还想让李善长去辅佐自己,但李善长坚决拒绝了。朱元璋对李善长非常信任。有一次,朱元璋带兵攻打和阳,亲自去攻打鸡笼山寨,留下少量兵力让李善长留守。元军的探子发现朱元璋不在,就设下埋伏想偷袭,结果被李善长打败了,朱元璋觉得李善长很厉害。
朱元璋得到巢湖的水军后,李善长大力支持渡江作战。攻下采石后,进军太平,李善长提前写好告示,禁止士兵扰民。到了城下,就把告示贴在路口,军队纪律严明,没人敢违反。朱元璋被封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李善长被任命为元帅府都事。后来又参与了攻打集庆的战役。快要攻打镇江的时候,朱元璋担心将士们会不守纪律,就假装生气,说要治他们的罪,李善长极力劝说才让他们免于处罚。镇江城破后,老百姓都不知道有军队打仗。朱元璋被任命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被任命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人都是省里的官员,但是军队行动、赏罚制度,大多都是李善长说了算。后来,枢密院改名为大都督府,李善长兼任府司马,又升任为参知政事。
朱元璋当上吴王的时候,就拜了善长为右相国。善长特别擅长处理政务,办事效率高,而且文笔也很好。朱元璋有什么需要起草文件的事儿,都交给善长来办。从前带兵打仗的时候,后方都由善长负责管理,将士们都服他,老百姓也安居乐业,调兵遣将、运送粮草,从来没出过问题。他还曾经建议对淮河两岸的盐业进行专卖,制定茶叶税法,这些都是根据元朝的旧制进行改进,去掉了那些不好的政策。后来他又重新制定了货币制度,开办了铁矿冶炼厂,还制定了渔业税,国家收入增加了,老百姓却没受什么苦。吴元年九月,因为平定吴地的功劳,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后来改了官制,把左相国的位置排在前面,善长就当上了左相国。
朱元璋刚渡过长江的时候,用的都是比较严厉的法律,有一天,他对善长说:“这连坐法,三条罪名一起算,是不是太严厉了?”善长就建议把大逆不道以外的连坐罪名都取消了。于是朱元璋就让他和中丞刘基等人一起修改法律条文,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施行。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追封祖先,册封皇后、妃子、太子和诸王,这些大事儿都让善长负责操办。设立东宫的官员,善长还兼任太子少师,被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等官职,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其他的官职不变。之后,他又带领礼部官员制定了郊庙祭祀的礼仪。皇帝去汴梁的时候,善长留守南京,所有的事情都让他自行处理。接着,他又上奏制定了六部官制,还议定了官员和百姓的丧服制度以及朝贺太子的礼仪。奉命监修《元史》,编撰《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籍。他确定了全国各地山川河流和神灵的封号,分封诸王,对有功的臣子进行封赏,事无巨细,都交给善长和其他的儒臣商议处理。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皇帝说:“善长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打仗,但是为朕效力多年,负责后勤保障,功劳很大,应该封他为大国公。”于是,授予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的官职,封他为韩国公,每年俸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给了他铁券,免除两次死罪,他的儿子也免除一次死罪。当时被封为公爵的,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善长这六个人。而善长位列第一,皇帝为他写的封赏诏书,比喻他为萧何,赞扬的话非常多。
胡惟庸这老小子,表面看着挺和善宽厚,其实心肠歹毒得很。李饮冰和杨希圣两位参议,稍微触犯了他的权力,他就立马抓住把柄,上奏弹劾,把他们给撸了。 他还跟中丞刘基因为法令的事儿吵了一架,把刘基给气得不行,直接请辞回家了。 皇上重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些人,一个个都倒霉了,可胡惟庸却依然稳如泰山,什么事儿都没有。
他权势滔天,富贵逼人,渐渐地就开始骄傲自满了,皇上也开始有点儿不高兴了。四年后,他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皇上赏赐给他临濠好几百亩地,还给他配了150个守墓人,1500户佃户,以及20户仪仗队。 没想到一年多后,他又活蹦乱跳的好了起来,皇上还让他负责修建临濠的宫殿。 为了发展临濠,皇上还把十四万江南富户迁到濠州,让他来管理,他在濠州一待就是好几年。
七年后,皇上又提拔了他的弟弟胡存义当了太仆丞,他侄子胡伸和胡佑也都在马政部门当官。九年的时候,皇上把临安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胡祺,胡祺当上了驸马都尉。 一开始,公主对婚姻很重视,表现得非常端庄贤淑,胡家因此风光无限,当时的人都羡慕得很。
可好景不长,胡祺娶了公主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和陈宁就上奏弹劾了:“胡惟庸仗着皇上的宠信,肆无忌惮,皇上生病十来天不上朝,他也不去问候。 他儿子胡祺六天没上朝,皇上把他叫到殿前,他还不知悔改,太不尊重皇上了!” 结果胡惟庸被削去了每年一千八百石的俸禄。没过多久,皇上又任命他跟曹国公李文忠一起,负责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的事务,一起商议军国大事,还让他督造圜丘的工程。
胡惟庸一开始在宁国当县令,因为表现好被提拔,后来当上了太常少卿,最后做了丞相。他和当时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关系很好,因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李善长的养子李佑,都是胡惟庸的女婿。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杀,牵连死了很多人,但李善长当时却什么事都没有。后来御史台的中丞空缺了,就让李善长暂时负责御史台的事务,李善长还上书提了不少建议。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同党,皇上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把他们发配到崇明岛。李善长对此没有表示感谢,皇上心里有点不高兴。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年纪大了,管不住自己了。他想要盖房子,就向信国公汤和借了三百个士兵帮忙。汤和暗中把这事儿告诉了皇上。 四月,京城有一些老百姓犯了罪,要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就多次请求皇上赦免他的亲戚丁斌等人。皇上很生气,下令调查丁斌,查出来丁斌以前是胡惟庸家的下人,丁斌就说了李存义父子以前和胡惟庸来往的情况。
皇上就下令逮捕李存义父子审问,审问的结果牵连到了李善长。 审问说胡惟庸有谋反的计划,让李存义暗中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当时很生气地骂道:“你胡说什么!要是真的,我九族都要被灭了!” 后来,胡惟庸又让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劝说李善长,说:“要是事情成功了,就封你当淮西的王!”李善长很吃惊,没答应,但心里有点动摇。胡惟庸亲自去劝李善长,李善长还是没答应。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了口气说:“我老了,我死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还有人告发李善长说,蓝玉将军出征,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和沙漠使者封绩勾结的证据,但是李善长隐瞒了这件事。 于是御史们一起上书弹劾李善长。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人,也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暗中来往,互相送礼,私下密谈。 案情查清了,说李善长是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明知道胡惟庸谋反却没报告,犹豫观望,两面讨好,这是大逆不道。 那时候正好有星象变化,有人说这是要更换大臣的预兆。 于是皇上就下令把李善长,包括他的妻子、女儿、兄弟、侄子,全家七十多口人全部处死。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等,都因为和胡惟庸有关系而被处死,就连已经去世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也都被追究责任,受到了惩罚。皇上亲自写了诏书,列举了他们的罪状,还把审讯记录写成了《昭示奸党三录》,公布天下。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被发配到江浦,不久就死了。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因为公主的关系没有被牵连。李芳做了留守中卫指挥,李茂做了旗手卫镇抚,但是他们的世袭爵位被取消了。
好家伙,善长死后的第二年,有个叫王国用的虞部郎中给朱元璋上奏章说:“善长啊,他和您老人家一条心,为了打天下拼死拼活,立下头功,活的时候封了公,死了还封了王,儿子还娶了公主,亲戚都当了官,这已经是人臣最高的荣耀了!就算他心里想搞点什么小动作,咱们也看不出来啊,现在说他帮胡惟庸,这简直是胡扯!哪有人不疼自己儿子的?肯定比疼兄弟的儿子还疼!享受着这么大的荣华富贵,谁还会去冒险搏那万一的富贵呢?善长和胡惟庸,那关系跟父子似的,对您来说,那更是亲生子女一样的存在。就算善长帮胡惟庸成功了,顶多也就是继续当头号功臣,太师国公封王,儿子娶公主,还能比现在更好吗?再说,善长又不是不知道这天下没那么容易夺取,元朝末年,想干这事儿的多了去了,最后还不是都灰飞烟灭,家破人亡,能保住脑袋的又有几个?善长亲眼见过这些事,却在年老体衰的时候还去冒险,这背后肯定有啥深仇大恨,逼得他走投无路,父子之间都可能互相利用来躲避灾祸。可善长他儿子蓝玉是您的亲戚,两人一点矛盾都没有,他为啥要突然干这种事呢?如果说是因为天象预示着大臣要遭灾,杀了他来应验天象,那就更说不通了。我担心天下人听到这种说法,会觉得像善长这样的大功臣都落得如此下场,各地都会因此而瓦解离心。现在善长已经死了,说这些也没用了,我只希望陛下能以此为戒,引以为鉴。”朱元璋看完奏章后,最终也没追究善长的责任。
汪广洋,字朝宗,是高邮人,在太平府做寓居。朱元璋渡江后,把他召来当元帅府的令史,后来又当了江南行省的提控。 设立了正军都谏司,汪广洋被提拔为谏官,之后升任行省都事,一路升迁到中书右司郎中。没多久,他又负责骁骑卫的事务,参与常遇春的军事行动。攻下赣州后,他留下来镇守,被任命为江西参政。
1368年,山东平定了,因为广洋为人清廉正直,办事稳重,皇上就派他去山东行省做官,安抚新归顺的人民,老百姓都过得很安稳。 同年,皇上把他召回京城,当了中书省参政。第二年,他又被派去陕西当参政。第三年,李善长生病了,中书省缺人手,皇上就召广洋回京当左丞。当时右丞杨宪一个人说了算,广洋左右逢源,尽量不去得罪他,但还是被杨宪忌恨。杨宪就指使御史弹劾广洋不孝顺母亲。皇上狠狠地批评了广洋,把他打发回老家了。杨宪又上奏章,把广洋贬到海南。后来杨宪被杀,广洋又被召回了京城。那年冬天,皇上封他为忠勤伯,每年给他三百六十石的俸禄。圣旨上说他处理政务有方,多次献上忠诚的计策,把他比作张良和诸葛亮。李善长因为生病辞官后,广洋就当上了右丞相,胡惟庸当了左丞相。广洋没什么建树,过了很久,就被贬到广东行省当参政了。不过皇上心里还是挺喜欢广洋的,后来又把他召回京城,当了左御史大夫。十年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右丞相。广洋这个人挺喜欢喝酒,跟胡惟庸一起当丞相,就这么在高位上起起伏伏。皇上多次告诫他。
1374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广洋肯定知道这事儿。皇上问广洋,广洋说:“不知道。”皇上大怒,责备广洋跟胡惟庸互相包庇,把他贬到广南。广洋坐船走到太平的时候,皇上又想起广洋在江西的时候包庇文正,在中书省的时候没有揭发杨宪的奸恶行为,就下令处死他。
话说汪广洋,字少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精通经史子集,书法也写得一手好篆隶,还会作诗填词。为人性格温和,比较守本分。可惜啊,他跟那些坏人当同事,又没办法离开,最后也跟着遭了殃。
咱们来分析分析: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设立了中书省,设有左右丞相,掌管着国家最重要的政务,一般都是让那些有功劳的大臣来担任。但是像徐达、李文忠这些大功臣,虽然多次被委以重任去征讨敌人,却很少真正去管中书省的事务。真正能安心担任丞相辅佐皇帝的,也就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三个人了。胡惟庸倒台后,丞相的职位就废除了,再也没设立过。所以,整个明朝,只有李善长和汪广洋两个人能被称为丞相。
想想李善长,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他出身平民,白手起家,在朱元璋起兵的初期就追随他,尽心尽力地辅佐,为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他被封为开国功臣,爵位高至上公,富贵到了极点。可惜啊,晚年却因为贪婪自负而招致灭顶之灾,真是令人惋惜!汪广洋为人谨慎老实,自守本分,但也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奸臣作乱,最终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们俩的结局,都辜负了当初建功立业的初心,也对不起丞相这个辅佐皇帝的职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