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字宗道,是六合人。他爷爷杨政,明朝初期因为立功被封为汉中百户。他爸爸杨璟,在灵璧战死沙场。杨洪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后来调到开平。他骑马射箭的功夫特别好,一遇到敌人就冲锋陷阵,第一个冲上去。一开始,他跟着成祖皇帝北征,到了斡难河,还俘虏了不少敌人的人马回来。皇帝说:“这是个将才啊!” 然后就让手下记下杨洪的名字,把他升为千户。宣德四年,皇帝命令他带二百精锐骑兵,专门巡逻边塞。后来又命令他修筑西猫儿峪的城防,留下军队驻守。他还曾在红山打败了敌人。

英宗皇帝登基后,尚书王骥说边防军队战斗力弱,是因为训练不到位,然后就推荐了杨洪。皇帝下旨,提升杨洪为游击将军。杨洪手下只有五百人马,皇帝又挑选了开平、独石的骑兵给他补充兵力,再次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那时候,以前那些老将都去世了,杨洪是后来崛起的新星,以敢打敢拼而闻名。他为人机智灵活,善于出奇制胜,打仗从来没吃过小亏。虽然只是个偏将,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本事,有人想要中伤他,大臣们都会帮他说话,所以杨洪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尚书魏源负责督察边防事务,指挥杜衡和士兵李全都弹劾杨洪有罪。皇帝采纳了魏源的意见,把杜衡贬到广西,把李全交给杨洪自己处置。接着,皇帝又命令杨洪协助都督佥事李谦守卫赤城和独石。李谦年纪大了,又胆小怕事,所以处处跟杨洪作对。杨洪每次调动军队,李谦就在暗地里使绊子。有一次,杨洪鼓励将士们杀敌,李谦却笑着说:“敌人能杀得完吗?只会白白牺牲咱们的人!”御史张鹏弹劾罢免了李谦,然后让杨洪接替他的位置,杨洪从此更加奋勇杀敌。朝廷也很器重他,每次他打了胜仗,即使战功很小,朝廷也会给他记功。

洪承畴一开始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抓住了他们的首领朵栾帖木儿。 后来他接替谦的职位后,又在西凉亭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皇上还专门下诏书嘉奖了他。 皇上又下令给宣大总兵官谭广等人说:“这些兀良哈人,就是以前在延绥骚扰,被指挥王祯打败的那伙人,离你们的驻地那么近,你们却没能彻底消灭他们,你们和洪承畴比起来,是不是觉得很惭愧啊?”

三年春天,洪承畴在伯颜山跟敌人打仗。 他的马受了伤,他自己也脚受伤了,但他更卖力地战斗,活捉了敌人的首领也陵台等四人。 追击到宝昌州,又抓住了阿台答剌花等五个人。 敌人被打得大败,逃跑了。皇上派人送来慰问信,还派医生给他看病,升他为都指挥同知,还赏赐了他银子和布匹。 不久,因为谭广年纪大了,皇上就让洪承畴担任右参将,协助谭广。

洪承畴建议加固开平城的城防,扩大龙门所的范围,从独石到潮河,增加六十个烽火台。 没多久,他又升任都指挥使。 后来他在三岔口跟兀良哈军队作战。 他还曾经追击敌人到亦把秃河。 他又升任都督同知。 九年的时候,兀良哈人又来骚扰延绥,洪承畴和内臣韩政等人从大同出发,到了黑山以北,设下埋伏,打败了他们,还攻克了克列苏。 洪承畴升任左都督,这次作战,受赏的士兵有九千九百多人。 洪承畴曾经请求皇上给他发放旗牌,但皇上没同意。 于是他就自己制作了小羽箭和木牌用来指挥军队。 有人说他擅自作主,但皇上没理会。

杨洪当了十二年的总兵官,接替郭竑镇守宣府。从宣德年间开始,北方边境就没发生过大规模的入侵。只有朵颜三卫的那些人趁机骚扰边境,每次也就一百多骑兵,有时候甚至只有几十骑。其他的将领都比较胆小怕事,只有杨洪敢于作战,成了非常厉害的大将。各部族都很害怕他,都叫他“杨王”。

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和太师也先都曾经写信给杨洪,还送给他马匹。杨洪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朝廷下令让他接受礼物,并回以礼节。后来也先又几次送来礼物,皇帝非常信任杨洪,也没责怪他。后来皇帝北狩,路过宣府,也先传达了皇帝的命令,要杨洪打开城门。城上的人回答说:“我们守卫的是皇上交给我们的城池。天都黑了,不敢开门。而且杨洪将军已经到别处去了。” 也先只好带着皇帝离开了。

景帝监国的时候,根据杨洪之前的功劳,封他为昌平伯。后来也先又让皇帝写信给杨洪,杨洪把信交给了朝廷。这时景帝已经即位了,赶紧派使者告诉杨洪:“上皇的信,是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真的信,也不要接受。” 于是杨洪一心一意地坚守。

也先逼近京师,朝廷紧急诏令杨洪率领两万兵马进京护卫。等杨洪赶到的时候,敌人已经撤退了。朝廷命令杨洪和孙镗、范广等人追击残敌。追到霸州打败了他们,俘虏了阿归等四十八人,还收回了被掠夺的人畜上万。到了关口,敌人又回过头来作战,杀死了几百名官兵,杨洪的儿子杨俊差点儿被抓住。敌人撤退后,杨洪因为功劳被晋升为侯爵,朝廷命令他率领部队留在京师,督促京营训练,还兼管左府的事务。

朝廷认为杨洪是经验丰富的宿将,他提出的建议大多被采纳。他曾经提出过三条抗击敌人入侵的策略,还奏请裁减三千名各营将校,不允许用贫弱的人充当士兵,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了。

景泰元年,因为边境战事还没结束,于谦建议让洪钟等人制定军事策略。洪钟提出了四件事,然后交给兵部讨论执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之前犯了罪被关进监狱,洪钟和石亨推荐这三个人都擅长打仗,请求释放他们让他们将功赎罪。皇帝已经答应了,但是言官们弹劾他们结党营私,扰乱朝政。皇帝觉得国家正处在多事之秋,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人才,所以就没理会这些弹劾。上皇(明英宗)回来后,洪钟和石亨都被授予了“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的称号,还被赐予了世袭的爵位。

第二年夏天,洪钟被授予镇朔大将军印,回到宣府镇守。他的儿子洪能、洪信担任左右参将,他的儿子洪俊担任右都督,统领三千营。洪钟觉得他一家子都当上了高级官员,而且掌握着重兵,位高权重,怕招来祸患,于是请求退休,并请求把他的儿子洪俊等人调到其他地方镇守。但是皇帝没有答应。八月,洪钟因为生病被召回京城,一个月后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颍国公,谥号武襄。他的妾室葛氏自尽殉情,朝廷追赠她为淑人。

洪钟长期驻守宣府,治军严明,士兵战马都非常精良,是当时边疆将领中的佼佼者。但他从不滥杀无辜,而且还很喜欢文学,曾经请求在宣府建立学校,教导将领们的子弟。

洪钟的儿子洪杰继承了他的爵位,上奏朝廷说:“我家一个侯爷,三个都督,连家里的仆人都得了十六个官职,实在害怕难以承受这份恩宠。请求停止给家仆杨钊等人的官职。”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且仍然给他们发放俸禄。洪杰去世后没有儿子,他的庶兄洪俊继承了他的爵位。

洪俊最初是作为书吏从军的。正统年间,他多次升迁,官至都指挥佥事,总督独石、永宁等地的边防事务。景帝即位后,给事中金达奉命前往独石,弹劾洪俊贪婪奢侈,于是洪俊被召回京城。也先攻打京师的时候,洪俊在居庸关打败了也先的偏师,被升为都督佥事。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右参将,协助朱谦镇守宣府。太监喜宁多次引诱敌人入侵,朝廷对此非常担忧,悬赏捉拿斩杀喜宁的人,赏赐黄金千两,白银二万两,并封侯。喜宁最终被都指挥江福捉获,但是洪俊却冒领了这个功劳。朝臣请求按照诏令处置,但是皇帝认为洪俊是边疆将领,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没有同意。洪俊被加封为右都督,并赏赐了金银财宝。

石亨仗着老子的势力,嚣张跋扈,曾经因为私人恩怨,把都指挥陶忠活活打死。于谦害怕了,上奏说石亨轻浮躁动,恐怕会误了边防大事,请求让他来京城,跟着自己操练。皇上准了。石亨到了京城后,言官们一起弹劾他,把他关进监狱,要判他死刑。皇上就下令让他跟着于谦去立功赎罪。没过多久,石亨冒领了擒获喜宁的功劳的事情败露了,皇上就下令收回他冒领升官的军职,另外赏赐了其他人,而降了石亨的官职,让他去剿灭贼寇来将功赎罪。很快,他又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巡视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城,回来后又督促三千营的训练。

景泰三年,石亨上书说:“也先杀了自己的主子,吞并了他的军队,心怀鬼胎,窥视着边境,随时都会有所行动。听说他的妻儿老小和辎重距离宣府只有几百里。我们边境驻扎的军队不下几十万,应该分成奇兵和正兵来应对,诱敌深入。正兵在宣府和大同列营,坚守不出,观察敌情变化,而奇兵则要快速奔袭,直捣他的老巢。他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军队前后夹击,就能取得胜利。”这奏疏呈上去后,朝廷议论纷纷,于谦等人认为这个计策并非万全之策,于是就搁置了。团营刚设立的时候,命令石亨分管四个营。

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游击将军,送瓦剌使者回国。到了永宁,他喝醉了酒,打了都指挥姚贵八十军棍,还想把他杀了。众将士极力劝阻才罢休。姚贵向朝廷告状,宣府参政叶盛也弹劾石亨的罪行。因为石亨曾经在独石溃败,所以被斥为败军之将。石亨上书为自己辩解,还把皇上赐给他的敕书交还回去,以表明自己的功劳。言官们弹劾他骄横跋扈,要判他死刑,把他关进了监狱。正好于谦死了,于谦的母亲魏氏请求暂时释放石亨,好让他操办于谦的丧事。于是皇上赦免了他的死罪,降职为都督佥事。不久就接替了于谦的职务。后来,他的家人告发他盗窃军需,他又一次面临死罪,最后花钱赎罪,恢复了爵位。过了很久,又有人告发他做了坏事。皇上免了他的死罪,但夺了他的爵位,让他儿子石珍继承爵位。

石亨最初在永宁和怀来守卫,听说也先想拥立上皇复位,就暗中告诫将士们不要轻易接受。上皇复位后,石亨又说这是将要酿成祸患的根源。等到上皇复位后,张軏和石亨不和,向朝廷告状,于是石亨被朝廷征召,下狱,最后被处死。石珍的爵位被夺,发配到广西。宪宗皇帝即位后,授予他龙虎卫指挥使的职位。

能,字文敬,是个厉害人物,骑射技术一流。他跟着洪将军打仗,立了不少功劳,升到开平卫指挥使,后来又升到都指挥佥事。景泰元年,他又升任同知,当上了游击将军,经常在边境巡逻。有一次,敌人打蔚州,他却害怕不敢上前,后来又和纪广一起在野狐岭抗击敌人,结果右膝受伤,被御史张昊弹劾,不过皇帝最后还是原谅了他。没多久,皇帝就命令他和石彪各带三千精兵,进行训练,准备随时调遣。他又升任都督佥事,后来一步步升到左副总兵,协助守卫宣府。后来巡抚李秉弹劾他贪污懒惰,但皇帝没理他。景泰五年,他被召回京城,负责统领神机营。

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左都督,担任宣府总兵官。他和石彪一起打败了敌人,攻破了磨儿山,还被封为武强伯。当时也先已经死了,孛来继位,能想联合兀良哈一起袭击孛来,还给了他们信炮(一种信号弹)。结果兵部弹劾他这个计策不好。但皇帝觉得能一心想消灭敌人,所以没追究他的责任。后来敌人进攻宣府,能打败仗了,又被兵部弹劾,皇帝还是原谅了他。这一年,能去世了,他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伦继承了他的羽林指挥使的职位。

信,字文实,从小就跟着洪将军打仗,在兴州立下战功。有一次,敌军将领正骑着马冲锋陷阵,信直接冲上去把他抓住了,从此名声大噪。他因为屡立战功,官职做到指挥佥事。正统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升任都指挥佥事,守卫柴沟堡。也先攻打京城的时候,他进京护卫,又升任都指挥同知。

景泰年间改元后,他守卫怀来,但敌人入侵时他没能抵挡住。后来护送军饷去永宁,听到炮声就逃跑了,这两件事都被弹劾了。朝廷考虑到当时正值用兵,所以就没追究。他后来升任都督佥事,接替能的职位,担任左副副总兵,协助镇守宣府。他还向皇帝建议说:“鹿角这种防御工事,在战场上可以抵挡敌人的骑兵冲击,在营地里可以保护士兵,每队应该配备十套。遇到敌人时,用盾牌在前面抵挡,后面摆上鹿角,再用火铳、弓箭轮番射击,这样守卫就坚固无比,打仗就一定能取胜。”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调任到延绥镇,升官为都督同知。第二年,他在青阳沟打败了敌人,大获全胜。皇上封他为彰武伯,给他佩带副将军印,任命他为总兵官,继续镇守延绥。延绥设立总兵官并佩带印信,是从他开始的。没过多久,他又在高家堡打败了敌人。三年后,他和石彪在野马涧大败敌军。第二年,两万敌骑入侵榆林,他率军击退了他们。追击敌人到金鸡峪,斩杀了敌军平章阿孙帖木儿,还解救了被掠走的上万名百姓和牲畜。那年冬天,他接替李文镇镇守大同。

宪宗皇帝登基后,他向皇上陈述了之前的战功,得到了世袭的爵位。成化元年冬天,他在延绥抗击敌人没有取得战果,被召回京城,负责督管三千营。毛里孩占据河套地区,皇上命令他佩带将军印,统领各镇军队前去抵御。敌人渡过黄河后离开了,后来又返回河套地区,抢掠了水泉营和朔州,他多次率军击退了他们。敌人于是东进攻打大同,皇上就下诏让他回大同镇守。六年后,他和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兵出塞,在胡柴沟打败了敌人,缴获了五百多匹马。皇上还下发诏书嘉奖了他。

他在边疆镇守了三十年,使边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都愿意为他效力。但是,他的性格喜欢营私谋利。代王曾经上奏弹劾他违法的事情,皇上就下令停发他一年的俸禄。成化十三年冬天,他在镇守的地方去世了。皇上追赠他为侯爵,谥号武毅。

洪氏父子兄弟都佩带将印,一门出了三个侯伯。当时人们说起名将,都会推崇杨氏家族。昌平侯的爵位虽然被废除了,但是他却没能使爵位世代相传。而他却把爵位传给了儿子杨瑾,弘治初年,杨瑾担任将军,负责宫廷的宿卫。传到曾孙杨炳,隆庆年间,他协同防守南京。后来被召回京城,掌管京营的军事,多次被加官进爵,最终官至少师。去世后,谥号恭襄。爵位传到孙子杨崇猷,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时,杨崇猷被杀害了。

石亨是渭南人。他出生时就有异象,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美丽的胡须长到膝盖。他的堂兄弟石彪也和他长得一样魁梧,胡须也长过肚子。有一次,他们一起去酒馆喝酒,算命先生说:“现在太平盛世,你们两个人怎么会有封侯拜相的命呢?”石亨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宽河卫指挥佥事。他擅长骑射,又能使用大刀,每次作战都能冲锋陷阵,打败敌人。

正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立了头功,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都指挥佥事。有一次在黄牛坡打败了敌人,缴获了很多战马。三年正月,三百多敌骑在黄河边饮马,他率兵追击到官山脚下,斩获颇丰。之后升任都指挥同知。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左参将,协助武进伯朱冕镇守大同。

六年的时候,他上书朝廷说:“边境的军费供应困难,建议将大同左右、玉林、云川四卫的军队分出一部分,开垦净水坪以西的荒地,朝廷提供牛种,这样每年可以增加一万八千石粮食。”第二年,他又上书说:“大同西路的屯堡都在边境线上。玉林旧城距离右卫五十里,与东胜单于城相接,水草丰美,建议分兵筑垒,保护屯田。”皇上都批准了他的建议。后来因为在红城打败敌人,他又升任都指挥使。敌人入侵延安,他追击到金山将其击败,再次升迁为都督佥事。他认为朝廷选拔将领的制度还不完善,建议效仿汉唐制度,设立专门考核将领军事谋略和智慧才能的科目,让大家都能自荐,通过考核后提拔任用,而不是只依靠保举。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十四年,他和都督佥事马麟一起巡视边塞。到了箭豁山,打败了兀良哈人,升任都督同知。当时,边关将领中,人们公认杨洪最聪明勇敢,其次就是他。虽然他只是个偏将,但朝廷却像倚重主帅一样倚重他,所以他也尽心尽力。那年秋天,也先率大军进攻大同,他和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等人在阳和口作战。宋瑛、朱冕战死,他独自一人骑马逃回。他主动降职,招募士兵,继续为国效力。

郕王监国期间,兵部尚书于谦向朝廷推荐了他。他被召回京城,掌管五军大营,升任右都督。没多久,就被封为武清伯。也先兵临京城,朝廷命令他和都督陶瑾等九位将领,分别驻守九座城门的防御工事。德胜门是敌军进攻的重点,朝廷特别任命他负责防守。于谦作为兵部尚书督军。敌人猛攻彰义门,都督高礼等人抵挡住了。敌人转向德胜门外,他按照于谦的命令,设伏诱敌,杀死了很多敌人。之后,敌人包围了孙镗在西直门外的军队,他又率兵救援,将敌人击退。双方相持了五天,敌人最终收兵撤退。论功行赏,他的功劳最大,被晋封为侯爵。

景泰元年二月,皇上任命石亨为朔方大将军,统领三万京军,去大同巡逻。路上碰上敌人,石亨把他们打败了。那年秋天,皇上赏赐他世袭的诰券。后来皇帝易储,石亨被加封为太子太师,继续担任总兵官,还被于谦委以重任,负责督管团营。

景泰八年,皇帝准备去郊外祭祀,住在斋宫里,结果突然生病了,没法举行仪式,就召石亨来代替。石亨在皇帝病榻前接受了命令,看到皇帝病得很重,就和张軏、曹吉祥等人密谋,拥立上皇复辟。上皇复位后,因为石亨是首功之臣,就把他封为忠国公,对他特别宠信,说什么石亨都听他的。石亨的弟弟、侄子以及家人都借着“夺门之变”的功劳,穿上锦衣卫的衣服的就有五十多人,他的部下和亲朋好友冒名顶替,在“夺门之变”的名单上登记,得到官职的竟然有四千多人!两京的大臣,几乎都被他排挤出去了。石亨还收受巨额贿赂,提拔了太仆丞孙弘,郎中陈汝言、萧璁、张用瀚、郝璜、龙文、朱铨,以及员外郎刘本道等人做侍郎。当时就有人说:“朱家三千,龙家八百”,形容石亨的势力有多大,那些想升官的人,都争着去巴结他。石亨因为私人恩怨,杀了于谦、范广等人,还因为给事中成章、御史甘泽等九人曾经批评过他的过失,就把他们贬官。石亨多次兴起大狱,陷害耿九畴、岳正,流放杨瑄、张鹏,贬谪周斌、盛颙等人。他还厌恶文臣担任巡抚,压制武臣不得放肆,把所有文臣巡抚都撤回京城。就这样,石亨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石亨几乎每天都去见皇帝,经常参与政事。如果皇帝不答应他的请求,他就很不高兴,脸色都变了。就算皇帝不召见他,他也会找借口进宫,出去后就到处炫耀他的权势,买卖官职。时间长了,皇帝受不了了,曾跟内阁大臣李贤抱怨。李贤说:“只有果断一点才能解决。”皇帝同意了李贤的意见。有一天,皇帝对李贤说:“内阁大臣有事,需要来面见我,可是这个武臣,为什么老是来见我?”于是皇帝下令左顺门,如果没有皇帝的召见,不准让总兵官进去。从此以后,石亨就很少进宫面见皇帝了。

话说,亨曾经在祖坟那儿立了块碑。工部的人听说了,就建议皇上让有关部门帮忙建碑,翰林院再写篇文章。皇上说,永乐年间以来,可没有给功臣祖宗立碑的先例啊,于是责备了相关部门,让亨自己去弄。一开始,皇上还让有关部门给亨盖房子。房子盖好了,那叫一个气派,比规定的规格还高档。皇上登上翔凤楼一看,问这是谁住的。恭顺侯吴瑾就瞎说:“这肯定是王府!”皇上说:“不是。”吴瑾又说:“如果不是王府,谁敢这么僭越啊?”皇上就点点头。亨这权势,跟皇帝差不多了,他儿子彪还被封了定远侯,俩人一个比一个嚣张。他们两家养着几万个家丁和武官,朝中将领一半都是他们的人,老百姓都看他们不顺眼。

三年秋天,彪想谋划去大同镇守,还让千户杨斌等人上奏章保举他。皇上觉得这事儿不对劲,把杨斌他们抓起来审问,结果查出了真相,皇上大怒,把彪关进了诏狱。亨害怕了,赶紧认错。皇上安慰了他几句。亨请求把弟弟侄子们的官职都撸掉,让他们回家种地。皇上也没答应。等审问彪的时候,查出了他藏有蟒袍龙衣,还有违规的床铺等等违法乱纪的事儿,按律当斩。于是抄了彪的家,让亨在家养病。之前亨还派京卫指挥裴瑄出关买木材,又派大同指挥卢昭去抓逃犯。这些事儿后来都暴露了,司法部门要治亨的罪,皇上还是没管。司法部门又审问了彪,说彪以前是大同游击,把代王给他加官进爵的事儿当成自己的功劳,代王还因此下跪谢恩。从那以后,彪就经常巴结代王,还请歌女喝酒。彪居然敢侮辱亲王,这罪也是该死的。于是有人弹劾亨,说他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为所欲为,还跟术士邹叔彝等人私下研究天文,胡说八道吉凶祸福,应该严惩。皇上就下令把彪关进死牢,让亨在家闲着,不用上朝了。当时正要清算“夺门之变”的功臣,彻底查办亨的同党,那些因为亨而当官的人都给撸了,朝堂上一下子干净多了。

明年正月,锦衣指挥使逯杲(lù gǎo)告状说,于谦怨气冲天,跟他的孙子于后等等一起造谣生事,养着一帮无赖,专门盯着朝廷的动静,图谋不轨,证据确凿。朝臣们都说不能轻易放过他。于是,皇帝下令把于谦关进诏狱,以谋反的罪名判处死刑,抄了他的家产。一个月后,于谦被折磨死了,于彪、于后也都被处死了。

于彪这个人,打仗特别勇猛,擅长使斧头。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舍人,跟着军队出征。正统年间,因为立下不少战功,官做到指挥同知。也先攻打北京的时候,等也先撤军后,于彪又追击残敌,斩获不少,升任都指挥佥事。

景泰年间改元后,皇帝正式任命他为游击将军,让他去威远卫戍守。敌人包围了土城,于彪用火炮打死了敌人一百多人,敌人这才逃跑了。边关天天打仗,于彪的勇猛在同辈中数一数二,每次打仗都打胜仗,所以一年之内升了好几次官,最后升到了都督佥事。

因为他叔父于谦的权势,于彪仗势欺人,他家的人经常霸占老百姓的土地财产。他还招收了五十多户流民,私自越过关口,在边境开垦田地,结果被给事中李侃和御史张奎弹劾,请求一起治于谦的罪。景帝都给赦免了,没追究,只让他把霸占的土地财产还给老百姓,让流民们回去务农。

三年冬天,于彪被任命为右参将,协助守卫大同。他一直对巡抚年富压制自己耿耿于怀,没能得逞。等到英宗复辟后,于彪被召回京城。这时于谦已经失势,于彪就诬告年富犯了罪,把年富送进了监狱。没过多久,于彪升任都督同知,又以游击将军的身份去大同抗敌。他和参将张鹏等人在磨儿山巡逻,一千多骑兵的敌人来袭击,于彪率领勇士们冲锋陷阵,斩杀了把秃王,夺了他的旗帜,俘虏斩杀了120多人。追到三山墩,又斩杀了72人。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封为定远伯,仍然担任游击将军。

天顺二年,皇上派我和高阳伯李文一起去延绥抗击敌人,结果我因为生病被召回了。没多久,我又被任命为总兵官。

第二年,两万敌骑入侵,洗劫了安边营。我和彰武伯杨信等人一起迎战,接连打胜仗。我们斩杀了鬼力赤,追击敌人出塞,战斗持续了六十多里,活捉了四十多人,斩杀五百多敌人,缴获了马、驼、牛、羊两万多头,这可是西北战场上最大的功劳!消息传到皇上那里,我被晋升为侯爵。

我本来就是凭借军功起家的,完全不是靠着父兄的荫庇,可是一门出了两位侯爵,势力强大起来,也就开始骄傲自满,做了不少坏事。我谋划着要镇守大同,和石亨互相勾结,掌握兵权,结果引起了皇帝的怀疑,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后来,天顺元年考中进士的石亨,得到了我的帮助,一起出谋划策。都督杜清是石亨的门生,后来他造谣生事,说出了“土木掌兵权”这样的话,指的就是杜清自己。事情败露后,杜清被处死了,石亨也被牵连,受到了惩罚。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他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大后更是博学多才,记忆力超群,善于分析,还喜欢谈论兵法。洪熙年间,他被授予勋卫的官职。

话说正统年间,王越因为在麓川战役中立功,升职做了锦衣卫指挥佥事。后来又跟着沐斌去征讨腾冲,官职又升了一级,做了署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皇帝御驾亲征北上,王越跟着队伍到了大同,直接被破格提拔为都督佥事,担任参将,协助总兵官广宁伯刘安镇守大同。结果朱勇他们那支军队打败了,情况紧急,有人提议赶紧撤军。王越赶紧找到大学士曹鼐和张益,说:“皇上应该赶紧进紫荆关!”可王振不同意,最后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当时大同的士兵死了很多,城门白天都关着,人心惶惶。王越挺身而出,鼓舞士气,他亲自带头修城墙,整备武器,还挨个安慰受伤的士兵,照顾阵亡将士的家属,甚至亲自帮士兵包扎伤口、上药。他大声说道:“我发誓要和这座城共存亡,绝对不会让大家白白牺牲!”八月,也先带着皇帝往北走,经过大同,派袁彬进城索要金银财宝。王越立刻关闭城门,用飞桥把袁彬吊进城来。然后,王越跟刘安、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知府霍瑄等人一起出去见皇帝,他们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拿出两万多两黄金,还有宋瑛、朱冕、内臣郭敬的家产一起献给也先。当天晚上,敌军就在城西扎营了。王越想派勇士去敌营劫营,好迎接皇上回来,但最终没能成功。第二天,也先就带着皇帝走了。

景帝监国后,王越升任都督同知,担任副总兵,没多久就接替刘安当了总兵官。十月,也先又来攻打北京,王越率领部队前去支援,还火速派人送来了奏报。奏报送到的时候,敌人已经撤退了。景帝非常高兴,下旨嘉奖王越,并晋升他为右都督。王越认为京城的军队刚刚集结,不宜轻举妄动,于是上书献上了十多条用兵策略。

景泰元年春天,王越探知几千敌骑从顺圣川进入营沙窝。他立刻率兵追击,大败敌军,一直追到栲栳山,斩杀了两百多敌军,还救回了被掠走的八百多人畜。土木堡之变后,边关将领都害怕,不敢和敌人作战。王越却只用八百人就打败了数千敌骑,大大鼓舞了军队的士气。捷报传到朝廷,他被封为定襄伯,还获得了世袭的爵位。

四月里,好家伙,几千个敌人的骑兵突然杀到,直接冲着东门打来了!石亨也不慌,假装败退,把敌人引进城里。等敌人进城了,埋伏好的军队突然杀出来,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但是,石亨估计敌人很快还会卷土重来,于是就让士兵们准备好毒酒、羊和猪肉,还有冥币,装扮成祭祀坟墓的样子。如果看到敌人来了,就赶紧扔下东西跑。敌人果然来了,看到这些东西,争先恐后地吃喝,结果很多人都中毒死了。六月,也先又带着两千骑兵来犯,石亨再次把他们打退了。过了几天,英宗皇帝竟然出现在城外,说是要送他回北京。石亨和守城的将领们商量了一下,穿戴好朝服在城墙上的月亮城里等着迎接皇帝,同时在城墙上埋伏好了兵士,等皇帝进城后,就打开月亮城的大门。结果,也先到了城门口才发现中计,赶紧带着皇帝跑了。

那时候,镇守大同的宦官陈公很忌惮石亨。正好有人揭发了陈公贪污受贿,陈公怀疑是石亨告的密,就和石亨结下了梁子。皇帝对于谦说:“大同啊,是我的边防重地!陈公和石亨这样互相倾轧,还能守住大同吗?”于是,皇帝派右监丞马庆代替陈公回京,石亨心里更觉得责任重大,更加卖力了。一开始,也先想把大同当成他的老巢,所以多次来攻打。但是每次都被打败,甚至有一次,好几十个士兵都回不来了。敌人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这才有了送回皇帝的想法。皇帝回京后,代王朱仕壥称赞石亨的功劳,请求皇帝下旨嘉奖他。兵部说石亨已经封了伯,这事儿就算了吧。

过了两年,石亨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推荐石彪接替他的位置,还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石嵩在宫里当差。皇帝就让石嵩当了散骑舍人,但是没同意石亨退休。那时候边境上的战事刚平息,石亨一心想着把大同治理好,想找个廉洁能干的人一起做事。于是,他弹劾沈固办事不力,同时推荐杨宁和年富担任尚书和布政使。他还说,大同已经有御史了,还有巡按御史,佥都御史任宁就不用再巡抚宣府了。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让年富代替沈固,并且把沈固和任宁都召回了京城。那年秋天,石亨因为生病被召回京城。石亨刚到任大同的时候,能打的士兵只有几百人,战马只有一百多匹。等到他离开的时候,战马已经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强将也有好几万人,大同已经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重镇。石亨走了之后,大同百姓都很想念他。

话说当年英宗皇帝路过大同,派人告诉于谦说:“我跟你是亲家,你为啥这么抗拒我?”于谦上奏说:“我奉命守城,别的啥也不知道。”英宗皇帝心里记恨上了他。后来英宗复辟,于谦害怕自己难逃一死,主动提出了八条建议,大多迎合皇帝的意思。没多久,就被任命掌管南京中府的事务。第二年就被召回京城。结果,有言官弹劾于谦跟陈汝言勾结,才使得陈汝言被召回朝廷,经过调查,判处死刑。最后皇帝开恩,免于一死,降职为都督佥事,让他去甘肃立功赎罪。

宪宗皇帝登基后,下诏恢复于谦的伯爵爵位,任命他为甘肃总兵官。于谦上奏说边军士兵的军马赔偿非常困难,甚至卖妻鬻子来偿还。于是请求借用楚王、庆王、肃王三家王府的马匹各一千匹,官府负责支付费用。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后来,因为朱永等人的推荐,于谦被召回京城,掌管中府事务,并统领神机营的军队。成化四年,朝廷重新设立了十二团营,任命于谦和朱永一起担任提督。成化八年,于谦去世,追赠侯爵,谥号忠武。

于谦长得仪表堂堂,身材高大,胡须长到肚子以下。他既有勇又有谋,治军严明,善于料敌制胜,行动总是恰到好处。他曾经自己设计了“搅地龙”、“飞天网”两种作战器械。挖深壕沟,上面覆盖土木结构,看起来像平地一样。敌人一旦进入包围圈,启动机关,就会互相碰撞,顷刻间全部陷入困境。他还仿照古代制造了偏箱车、四轮车,车内藏有火器,车上竖立旗帜,用钩环连接,排列成阵,既可以用于进攻,也可以用于防守。他的军队以五人为一伍,教他们到神祠盟誓,一人有功,五人同赏,受罚也一样。十伍为一队,每队以能拉开六十斤弓的人为先锋。十队由一位都指挥使统领,规定功劳不能互相抢夺,有过错要承担责任,当时大家都称赞他的治军方法。

于谦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守丧期间严格遵守礼仪。他还会写诗,在明朝的武将中无人能及。于谦没有儿子,以兄子嵩为嗣子。于谦被贬到甘肃时,他的家人留在京城,侄子嵩的衣食住行都比较窘迫。于谦的妾室靠缝纫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于谦却对此毫不在意。于谦回京后,想把这个妾室赶走,因为她的丈夫是会昌侯,会昌侯曾经救过他的命,所以他隐忍不发。等到于谦去世后,嵩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因为嵩并非于谦的亲生儿子,所以爵位只传到嵩这一代。他的儿子于参后来降职为锦衣卫指挥使。

朱谦,是夏邑人。永乐初期,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当上了中都留守左卫指挥佥事。洪熙年间,他跟着阳武侯薛禄去北方打仗,立了功,升职成了指挥使。宣德元年,他又升任万全都指挥佥事。

正统六年,他和参将王真一起巡逻到伯颜山,碰上了敌人,把他们打跑了。到了闵安山,又遇到了三百个兀良哈骑兵,也把他们打败了。追到莽来泉,敌人翻过山涧逃跑了,他们这才回去。那时候朱谦已经升任都指挥同知了,后来又升任都指挥使。

正统八年,他担任右参将,在万全左卫驻守。第二年,他和杨洪一起在克列苏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升任都督佥事。他手下的人出了点问题,皇上考虑到正值秋季防务关键时期,就宽恕了他们。因为北征的功劳,朱谦又升任都督同知。

皇帝北巡的时候,也先率兵攻到了宣府城下,命令城里的人开门投降。朱谦和参将纪广、都御史罗亨信坚决不答应,也先的军队这才撤走了。朱谦因此升任右都督。他和杨洪一起进驻京城,这时敌军已经撤退了,他们就追击到京畿地区附近。结果战斗失利了,杨洪弹劾了他。兵部也弹劾杨洪没有及时救援。景帝都没理他们。后来杨洪去统领京营,朝廷上大家都在讨论要找个像杨洪那样的人来代替他,大家都推荐朱谦。于是朱谦升任左都督,担任总兵官,镇守宣府。

景泰元年四月,有三百骑的敌人入侵石烽口,又从原路撤走了,皇上为此下令严厉斥责。过了一个月,敌人又来犯。谦率兵抵抗,在关子口与敌军遭遇。数千敌骑突然杀到,谦用鹿角拒敌,又用火器攻击,敌人稍稍退却,这样反复几次。谦的军队将要撤退时,敌人又追上来。都督江福前来支援,却也打了败仗。谦最终凭借顽强作战,敌人没能突破防线。六月,又有两千骑兵南下入侵。谦派都指挥牛玺等人前去抵御,在南坡展开战斗。谦看到尘土飞扬,就率领参将纪广等人驰援。从巳时打到午时,敌人溃败逃窜。论功行赏,谦被封为抚宁伯。

那时候,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多次骚扰宣府、大同,他们觉得这两座城池很快就会攻下来。而谦守卫宣府,郭登守卫大同,多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也先知道这两个人不好对付,才决定一心归顺上皇。八月,上皇回来了。路过宣府时,谦率领儿子永出来迎接,并厚待使者。后来,谦却错误地报告说五千敌骑毁坏城墙入侵。经查实,那是也先派来的使者。皇上为此下令严厉斥责他,谦惶恐不安地谢罪。第二年二月,谦在镇守的地方去世了,追赠侯爵,他的儿子永继承爵位。

谦在边疆驻守多年,善于作战。但是他勇敢有余而谋略不足,所以他的名声不如杨洪、石亨、郭登那样显赫。成化年间,追谥为武襄伯。

永,字景昌。身材高大魁梧,目光炯炯,很有威严。他初次在宣府见到上皇,上皇就记住了他。景泰年间,他继承爵位,担任奉朝请。英宗复辟后,见到永就认出他,说:“这是在宣府见过朕的那个人吗?”永叩头谢恩,当天就被召到身边侍奉,并被委派统领宣威营禁军。天顺四年,宣府、大同告急,朝廷命令他率领京师军队巡视边防。七年,他统领三千营,不久又兼任神机营指挥。宪宗即位后,改任督团营指挥,仍然统领三千营。

成化元年,荆州、襄阳的盗贼刘通造反。朝廷命令永和尚书白圭前去讨伐。他们进兵南漳,击杀敌人九百多人。永因病滞留在南漳,而白圭率领大军击败了贼寇。永前往会合,途中遇到残余的贼兵,俘斩数百人。那年秋天,他又前去讨伐石龙、冯喜,都取得了胜利。论功行赏,他被晋升为侯爵。

毛里孩那小子又来犯边了,皇上就让佩将军印的杨信将军去对付他。杨信将军带兵去了,后来毛里孩还派人来进贡,杨信将军就班师回朝了。

过了六年,阿罗又带兵来骚扰延绥地区了。皇上再次任命佩将军印的永将军出征,还让他跟都御史王越、都督刘玉和刘聚一起出兵讨伐。他们在苏家寨打败了阿罗的军队。后来,阿罗带着上万骑兵从双山堡分五路进攻,双方在开荒川展开激战。阿罗的军队兵力不足,我们乘胜追击,他们丢下所有辎重就跑了。追到牛家寨的时候,碰上都指挥吴瓒,他兵力太少,被阿罗的军队包围了。这时,指挥李镐和滕忠赶到,又跟敌人狠狠地打了一仗。刘聚将军和都指挥范瑾、神英将军分别占据南山两侧夹击敌人,阿罗的军队彻底溃败了。我们斩首一百零六级,缴获了数千匹马牛,阿罗中了一箭,仓皇逃窜。虽然斩获不算很多,但将士们都奋勇作战,追击敌人,边境百姓都说这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胜仗。皇上论功行赏,封永将军为世侯。

虽然阿罗被打了个小败仗,但他还是占据着河套地区。第二年正月,阿罗的军队多次入侵,永将军他们也屡次斩获。到了三月,阿罗又带着上万骑兵分头抢掠怀远地区的各个堡垒。永将军和王越等人把军队分成五路,设下埋伏,打败了敌人,一直追到山口和滉忽都河,阿罗的军队狼狈逃窜。与此同时,游击将军孙钺和蔡瑄也在鹿窖山打败了阿罗的另一支部队。捷报传来,皇上还专门派人送来圣旨嘉奖他们。永将军他们多次请求班师回朝,皇上都不答应。阿罗又带着两万多骑兵来抢掠,又被我们打退了。到了年底,皇上才召回永将军,留下王越继续镇守三边。

十四年,皇上提升永将军为太子太保。第二年冬天,皇上任命他为靖虏将军,让他去东边打仗,还派宦官汪直监督军务。打完仗回来,永将军被晋升为保国公。又过了第二年正月,延绥地区又告急了。皇上任命永将军为将军,王越提督军务,汪直继续监督,他们分头出塞作战。王越和汪直挑选轻骑兵从孤店关出击,在威宁海子俘获了不少敌人。而永将军率领大军从南路出发,经过榆林,却没发现敌人,白白绕了一大圈,浪费了大量的兵力和粮食,死了五千多匹马。结果,王越被封为伯,汪直也被赏赐了很多,而永将军却没啥功劳,赏赐也没下来。过了很久,永将军才被晋升为太子太傅。十七年二月,永将军又和汪直、王越一起出兵大同,对抗亦思马,永将军获得了最大的功劳,斩获一百二十个敌人的首级,皇上于是赐给他世袭公爵的称号。

十九年秋天,小王子入侵边境,宣府、大同告急。当时越王和直王已经得罪了皇帝,于是朱永被任命为镇朔大将军,宦官蔡新监视他的军队,督促诸将周玉、李玙等人击败入侵的敌人。凯旋后,朱永依旧负责督领团营。有人匿名举报说朱永图谋不轨。朱永请求解除兵权,但皇帝没有答应。那年冬天,皇帝下诏书,加封他为太傅、太子太师。弘治四年,他监修太庙工程完工,又晋升为太师。

朱永治军严明,所到之处多有战功。前后八次佩带将军印,统领十二个团营,还兼管都督府,他的功勋和爵位在列侯中无人能比。九年后他去世了,追封为宣平王,谥号武毅,儿子朱晖继承爵位。给事中王廷言认为朱永的功劳不足以配得上他的爵位,朝中议论纷纷,最后决定只允许他儿子继承一次王位,以后都只能是侯爵。皇帝批准了这个决定。

朱晖,字东阳。身材高大,留着漂亮的胡须,人们都说他威严像他父亲。他多次跟随父亲出征塞外,经历过许多战阵,当时大家都认为他很有才能。弘治五年,他被授予勋卫的官职。年近五十岁时,他才继承爵位,分管神机营。十三年,朝廷改置京营大帅,任命朱晖督领三千营,兼领右府事。

火筛(指蒙古部落首领)入侵大同,平江伯陈锐等人无法抵挡,朝廷就派朱晖佩带大将军印前去代替他们。等他赶到的时候,敌人已经撤退了,于是他就回来了。第二年春天,火筛联合小王子,大举入侵延绥、宁夏。右都御史史琳请求朝廷派兵支援。朝廷再次任命朱晖佩带大将军印,统领都督李俊、李澄、杨玉、马仪、刘宁五位将领前往,并由宦官苗逵监军。他们到达宁夏时,敌人已经抢掠完毕离开了,于是朱晖、史琳、苗逵率领五路大军追击敌人,到河套地区去打击他们的老巢。但敌人已经转移了营帐,他们只斩杀了三个敌人的首级,缴获了马、驼、牛、羊一千五百头(匹)就回来了。没过多久,敌人又入侵固原,然后又抢掠了平凉、庆阳,关中地区大为震动。两镇守将固守城池不敢出战,而朱晖等人却畏惧迟疑,没有迅速赶去支援。等到他们赶到的时候,只斩杀了十二个敌人的首级,救回了被掠夺的四千人,然后就以此战功向朝廷报捷。

这场战争啊,大帅根本就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料,军队行军路线弯弯绕绕,毫无纪律可言,边境百姓死伤无数。各郡县为了运输军粮,耗费了八十多万两银子。虽然他上报战功说抓了不少人,但前后加起来也就只有十五个首级。朝臣们纷纷上奏弹劾这三个人,皇帝却置之不理。后来,攻打巢穴的将士有一万多人立了功,尚书马文升、大学士刘健替他们说话,皇帝才听从了那些奏报,最终只提拔了二百十个人,升一级官职,其余的都赏赐了一些东西。军队班师回朝后,皇帝还派宦官送去羊酒犒劳他们。言官们极力批评晖的罪过,皇帝始终不听,让晖继续担任总督团营,领三千营右府的职务。

武宗皇帝登基后,敌人大举入侵宣府,再次任命晖和逵、琳率领军队前往。敌人又转而抢掠大同,参将陈雄击杀了八十多个敌人,还救回了两千七百多被掠人口。晖他们上奏报捷,说有功将士两万多人,兵部侍郎阎仲宇、大理丞邓璋去调查,发现很多都是虚报的。但最终因为逵的关系,大家都得到了赏赐。刘瑾当权后,晖他们又上奏说之前的功劳被轻薄了,请求按照成化年间白狐庄的例子来处理。兵部极力反对,但最终还是采纳了晖的意见,最终提拔了一千五百六十三人,晖自己也升了太保。正德六年,他去世了。

他的儿子麒继承了侯爵,曾经担任总兵官,镇守两广。他和姚镆一起平定了田州,诛杀了岑猛,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嘉靖初年,被召回朝廷。过了很久,他又去守备南京,最终在南京去世了。他的儿子岳继承爵位,也去守备南京,隆庆年间去世。传到第四代孙国弼。天启年间,杨涟弹劾魏忠贤,国弼也请求皇帝尽快处置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停止了他的岁禄。崇祯年间,他担任京营总督。温体仁当权时,国弼上书弹劾他。皇帝下令逮捕他的门客和写奏章的人下狱,又停止了他的岁禄。后来到了南京,被晋升为保国公。然后他和马士英、阮大铖勾结在一起,直到明朝灭亡。

孙镗,字振远,是东胜州人。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做了济阳卫指挥同知。后来因为朱勇的推荐,升任指挥使。正统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又升任指挥佥事,担任左参将,跟着总兵官徐恭去打叶宗留。他们在金华打败了敌人,又在乌龙岭再次打败他们。

英宗皇帝被俘虏到北方去了,景帝召孙镗回京,破格提拔他为都督佥事,让他统领三千营。也先率兵入侵,孙镗被提升为右都督,担任总兵官,率领一万京军在紫荆关抵御敌人。部队刚要出发,敌人就已经打进来了,于是孙镗就在城外扎营。敌人猛攻德胜门,被于谦等人挡住了,又转向西直门。孙镗在那里和敌人展开激战,斩杀了敌人的前锋将领好几个人。敌人稍微往北退了一些,孙镗就追击过去,结果敌人增兵包围了孙镗。孙镗拼死抵抗,没有退却。高礼和毛福寿来增援,高礼还中了一箭。等到石亨的部队赶到,敌人这才撤退。皇上命令孙镗协助杨洪追击敌人,在涿州深沟进行了一场战斗,斩获颇丰。军队回来后,孙镗继续统领三千营。

景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杨洪弹劾孙镗,把他关进了监狱。石亨请求赦免孙镗,江渊也说在城下作战的时候,只有孙镗作战最勇猛,所以孙镗就被释放了。景泰三年冬天,孙镗被任命为副总兵,和郭登一起镇守大同。郭登的军纪很严格,孙镗很不痛快,想和郭登分兵,还让他的儿子孙宏去侮辱郭登。皇上把孙宏抓了起来,最后因为孙镗的缘故才放了他。孙镗被召回京城,继续统领三千营。英宗皇帝复辟后,因为“夺门之变”的功劳,封孙镗为怀宁伯,并且把这个爵位世袭。

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甘肃那边出了乱子,朝廷就派石亨当总兵官,带兵去平叛。石亨要进宫辞行,结果生病了,就在宫里住了一晚。半夜里,太监曹吉祥和昭武伯曹钦造反了。曹吉祥他们手下的都指挥马亮赶紧把这事儿告诉了恭顺侯吴瑾,吴瑾又跑去告诉石亨。石亨赶紧写奏章,跑到东长安门,把奏章从门缝塞进宫里,这才开始召集兵马,抓住了曹吉祥,守住了皇城的各个城门。

石亨跑到太平侯张瑾家,想借兵一起打贼,张瑾却不敢出来。石亨没办法,又赶紧跑到宣武街,急急忙忙派了两个儿子石辅和石軏去叫征西的士兵来帮忙,还骗他们说:“刑部监狱里的犯人造反了,抓到就能重重有赏!”渐渐地,聚集了大概两千人,石亨这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们。这时候天都快亮了,就开始攻打曹钦。曹钦正攻打东长安门,没攻进去,又去攻打东安门。石亨的兵追了上去,曹钦的军队开始溃散。石軏砍中了曹钦的肩膀,石軏自己也被杀了。曹钦知道事情没戏了,就逃回了家,还带着人跟石亨拼命抵抗,一直到傍晚才平定下来。石亨因为这次立了头功,被封为世袭的伯爵,还掌管着三千营。石軏被追赠为百户,世袭。

石亨这个人,虽然打仗厉害,但是经常犯法。他一开始贿赂太监金英,才升了都督。后来事情败露了,按理该斩首,但是景帝特别开恩,饶了他一命。天顺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因为收受将士的贿赂,多次被人弹劾。石亨自己也觉得不安,就请求退休。朝廷就让他辞去了营务和府军前卫的事务,但是还让他掌管着左府。

宪宗皇帝登基后,太监牛玉犯了错。因为石亨和牛玉有亲家关系,石亨也被牵连,停了俸禄,闲赋在家。后来石亨上书陈情,朝廷给了他一半的俸禄。之后,他又再次陈述自己的功劳,俸禄就恢复了原样。成化七年,石亨去世了,被追封为涞国公,谥号武敏。

石亨的儿子石辅请求继承爵位,吏部说“夺门之变”的功劳,按规矩不能世袭。但是皇帝考虑到石亨抓捕了叛乱者,就同意了。石亨的爵位传到孙子石应爵,正德年间,他当了总督团营。又传到曾孙石世忠,万历年间,他镇守湖广,总督漕运二十年。再传到孙子石维藩,崇祯年间,流贼攻破北京城,石维藩被杀害了。

石亨凭借“夺门之变”的功劳被封为伯爵,当时还有都督董兴以及曹义、施聚、赵胜等人,也都趁着这个时候冒领功劳,被授予了世袭的爵位。董兴、曹义、施聚都有记载。

赵胜,字克功,是迁安人。他继承了祖上的职位,当上了永平卫指挥使。正统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西直门抵御敌人入侵,因此升职为都指挥佥事。天顺年间刚开始,他和孙镗等人一起参与了“夺门之变”,因此被破格提拔为都督佥事。后来他又和孙镗一起打败了叛军曹钦,进一步升任为都督同知。

后来,蒙古军队入侵甘肃,赵胜和李杲被任命为左右参将,跟随白圭将军西征,一直打到固原,击退了敌人。宪宗皇帝登基后,赵胜负责训练鼓勇营。成化年间刚改元,山西告急,他被任命为将军。他赶到雁门关,敌人已经撤退了,所以他就回去了。第二年他又被派到延绥地区抵御敌人入侵。碰巧敌人正在求和,于是他就带兵回师了。不久后,他掌管了耀武营。成化四年,他被任命为总兵官,镇守辽东。七年,他被召回京城,掌管五军营,之后又改掌三千营。

后来,癿加思兰入侵宣府,皇上命令赵胜为将军,统领一万京兵抵御入侵,最终也把敌人赶跑了,赵胜也被召回。过了很久,他升任左都督,又加封太子太保。成化十九年,被封为昌宁伯。赵胜刚开始和李杲齐名,但是后来多次带兵出征,却没遇到敌人,没有立下战功,却靠着关系被封了爵位,名声大受损害。后来虽然加封了太保,却在为万贵妃修建陵墓时,在山崖石缝中坠亡了。死后被追赠侯爵,谥号壮敏。弘治年间刚开始,他的孙子孙鉴请求继承爵位,吏部认为赵胜没有功劳,不应该世袭爵位,最后只授予了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

范广是辽东人。正统年间继承了祖上的职位,担任宁元卫指挥佥事,后来升为指挥使。正统十四年,因为屡立战功,升任辽东都指挥佥事。

范广精通骑射,武艺高强,非常勇敢。英宗皇帝北狩的时候,朝廷商议选拔将领,兵部尚书于谦推荐了范广。范广被提升为都督佥事,担任左副总兵,协助石亨作战。也先率军攻打京师,范广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部下士气大振。敌人撤退后,他又追击敌人到紫荆关。因为战功卓著,朝廷下令正式授予他官职。不久后,他又升任都督同知,出任怀来守将。后来被召回京城。

景泰元年二月,范广跟着皇上出巡边疆。当时都督卫颍统领大军营,让范广协助管理。三月,敌人打到宣府来了。皇上就命令兵部和各营将领一起挑选优秀将领,大家一致推荐了范广。皇上任命他为总兵官,和都御史罗通一起督兵巡逻,驻扎在居庸关外。几个月后他们回到京城,范广协助石亨督管军队。

石亨这个人作风不正派,手下的兵也都很贪婪放肆,范广多次劝谏他。石亨心里记恨他,就诬陷范广,把他贬职了,只让他管一个毅勇营。范广和都督张軏的关系也不好。等到英宗皇帝复辟后,石亨和张軏仗着“夺门之变”的功劳,诬陷范广跟于谦勾结,图谋拥立藩王,于是范广被抓进监狱,判了死刑。他的儿子范升被发配到广西当兵,家产被抄没,房子和妻儿都被赏赐给了那些低级军官。第二年春天,张軏上朝回来,路上突然做出拱手作揖的样子。旁边的人奇怪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范广的事儿,我做错了!”结果他得了病,睡不着觉,痛苦了一个多月就死了。成化年间,朝臣们为范广申冤,皇上就让他的儿子范升继承了他的官职。

范广为人刚强果断。每次打仗,他都冲在士兵前面,从没打过败仗。当时将领们都比不上他,他深受于谦的信任,所以也招来同僚们的嫉妒。

赞曰:杨洪、石亨这些人,赶上好时候,办了不少事,凭借着军功获得了爵位和世袭的官职,光宗耀祖,他们的赏赐也确实太多了。杨洪知道功高震主很危险,而石亨却邪恶狠毒,粗暴傲慢,依仗宠信而骄横,他的家族最终被抄家灭族是理所应当的。朱谦的勇略不如郭登,郭登却没有留下子孙,而朱谦的儿子朱永却升了上公,子孙世袭侯爵,香火不断。孙镗、范广的军事才能不相上下,但范广却冤死。他们所遇到的际遇,有幸运的,有不幸运的,差别可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