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是溧水人,一开始叫齐德。洪武十七年,他乡试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又中了进士。后来在礼部和兵部当了主事。有一次,谨身殿被雷劈了,朱元璋要去郊庙祭祀,想选一些在朝廷任职九年都没犯过错的官员一起祭祀,齐德也在其中,朱元璋还赐他名为“泰”。洪武二十八年,他从兵部郎中升任左侍郎。

朱元璋曾经问齐泰边关将领的名字,齐泰一个不少地都说了出来。朱元璋又问他一些史籍上的事情,齐泰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小册子呈给朱元璋,内容简明扼要又详尽准确,朱元璋非常惊讶。皇太孙朱允炆很器重齐泰,朱允炆当皇帝后,让齐泰和黄子澄一起参与国家大事,后来又提拔齐泰做了尚书。当时,朱元璋的遗诏规定,诸王在封地内,不能回京奔丧,王国官员和百姓都要听从朝廷的指挥。诸王认为齐泰篡改了朱元璋的遗诏,离间骨肉亲情,都很不满。其实,朱元璋在世时,就担心诸王势力强大,拥兵自重。所以,朱允炆登基后,就秘密策划削藩。

建文元年,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相继被以各种罪名废除王位。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打着“靖难”的旗号,说是要讨伐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奸臣。消息传到朝廷,齐泰建议削去燕王的爵位,发兵讨伐。有人反对,齐泰说:“只有先证明他是叛贼,才能战胜他。”于是朝廷决定讨伐燕王,并向全国发布了讨伐诏书。当时太祖的功臣已经所剩无几了,朝廷就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军队分路北伐,结果在真定被燕军打败了。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齐泰极力反对,但黄子澄不听,最终还是任命了李景隆。

当时,皇帝给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认为很快就能灭了燕王。燕王朱棣听说后非常高兴,说:“当年汉高祖刘邦最多也就指挥十万兵马,李景隆有什么本事?他这几十万大军正好成为我的资粮!”那年冬天,李景隆果然战败。建文帝很害怕,这时燕王又上书痛骂齐泰、黄子澄。建文帝只好罢免了他们两人的官职,以此向燕王示好,但暗地里却把他们留在了京城,仍然让他们参与机密议事。李景隆还给燕王写信,说齐泰和黄子澄已经被流放了,可以停兵了。燕王根本不听。第二年,盛庸在东昌取得了胜利,建文帝祭告宗庙,又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可是后来在夹河又打败了,建文帝再次罢免了他们两人的官职,想求和停战。燕王说:“这是在拖延时间!”于是更加猛攻。

一开始讨论削藩的事儿,皇帝问了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黄子澄说,用全国的力量对付一个地方,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儿?结果呢,打了好多败仗,皇帝心里后悔啊,所以一会儿进兵一会儿退兵,拿不定主意。等到燕军兵临城下,皇帝又把齐泰给叫了回来。齐泰还没到,京城就已经守不住了,齐泰只好逃到外地,想着怎么东山再起。当时朝廷到处抓捕齐泰,抓得紧着呢!齐泰骑着一匹黑色的马逃命,跑了一段路,汗水把墨迹都冲掉了。有人说:“这是齐尚书的马!”于是齐泰就被抓了,押到京城,跟黄子澄、方孝孺一样,宁死不屈。齐泰的兄弟齐敬宗等等也都因此被处死,他的叔叔齐时永、齐阳彦则被发配到边疆戍守。齐泰的儿子齐子甫当时才六岁,免了死罪,做了官奴,等到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才被赦免,回到家。

黄子澄,名字叫黄滈,但是大家都用他的字“子澄”称呼他,他是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他乡试考中了第一名。从编修升到修撰,后来当了太子伴读,一步步升迁到太常寺卿。朱允炆当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在东角门对黄子澄说:“那些藩王们手握重兵,很多都不守规矩,这该怎么办呢?”黄子澄回答说:“藩王们的守卫军队,顶多也就是够自己用。如果真要造反,派六路大军去讨伐,他们能顶得住吗?汉朝的七国之乱,那些诸侯国也不是不强大,最后还不是都被灭掉了?强弱大小,形势不同,顺逆的道理也不一样啊。”皇太孙很认同他的说法。等到朱允炆即位后,就让黄子澄兼任翰林学士,和齐泰一起参与国家政事。朱允炆说:“先生还记得当年在东角门说的那些话吗?”黄子澄叩头说:“不敢忘记。”然后黄子澄就和齐泰商量对策,齐泰想先对付燕王。黄子澄说:“不行,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就做了不少坏事,削藩是有理由的。现在要问罪,应该先对付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弟弟,削掉周王,就等于砍掉了燕王的手脚。”计策定下来后,第二天他们就向皇帝禀报了。

听说周王朱橚干了坏事,朱允炆就派李景隆带兵去抓他,连带着湘王、代王等好几个藩王都牵扯进去了。结果周王朱橚和岷王朱楩都被废了王位,成了老百姓;代王朱桂被关在大同;齐王朱榑被关在京城。湘王朱柏自己烧死了。然后朝廷开始讨论周王的罪责。燕王朱棣上书为周王求情,朱允炆看完信后心里有点难受,觉得这事儿先别急着处理。可是齐泰和黄子澄却争着要处理,这事儿还没定下来,齐泰就去找朱允炆说:“现在情况就是这样,怎么能不处理呢?”第二天他又去说:“现在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燕王,应该趁着他生病的时候把他拿下。”朱允炆犹豫了:“我刚当皇帝没多久,就连续废了好几个王爷,如果再削了燕王的爵位,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齐泰回答说:“先下手为强,别让人家先下手。”朱允炆说:“燕王又聪明又勇敢,还擅长打仗。就算他生病了,恐怕也难以轻易得手。”于是就暂时作罢了。

于是朱允炆命令都督宋忠把边关的军队调到开平驻扎,挑选燕王府里强壮的护卫归宋忠指挥,又把燕王府护卫的胡骑指挥关童等人召进京城,以此削弱燕王的势力。他还调动北平永清的左、右卫军队分别驻扎在彰德、顺德,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耿瓛在山海关练兵,都是为了控制北平。这些都是齐泰和黄子澄出的主意。那时候燕王朱棣非常忧虑,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他就装病很严重,请求把三个儿子接回去。齐泰想趁机把他们一起抓起来,但黄子澄说:“不如把他们送回去,让燕王不怀疑,这样才能出其不意地拿下他。”最后还是把燕王的三个儿子送回去了。没过多久,燕王就起兵造反了,他哭着向将士们发誓说:“陷害这些王爷,不是皇上的意思,是奸臣齐泰、黄子澄干的!”

朱元璋特别信任方孝孺和齐泰,让他们一起对付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这俩人都是书生,对打仗根本不内行。耿炳文打仗输了以后,方孝孺说胜败很正常,没什么好担心的,然后就推荐李景隆去接替耿炳文。结果李景隆更不行,在郑村坝、白沟河接连打败仗,几十万士兵和军需物资全丢了。后来又在济南城下输了。朱元璋急了,把李景隆叫回来,还给赦免了,没杀他。方孝孺哭着喊着,要治李景隆的罪,但朱元璋不听。方孝孺捶着胸说:“大事不妙了,我推荐李景隆害了国家,死一万次也赔不起这个罪!”

燕王朱棣的军队越来越往南打,方孝孺和齐泰都被贬到外地去了,但暗地里他们还在偷偷招兵买马。方孝孺乔装打扮,从太湖到了苏州,和苏州知府姚善一起响应号召,勤王救驾。姚善上奏说:“方孝孺有本事能抵挡住敌人,不应该把他闲置在外地,这样反而让敌人高兴。”朱元璋又把方孝孺召了回来,可还没等方孝孺到,京城就被攻破了。方孝孺想和姚善一起出海去求援,但姚善不同意。于是方孝孺就去找杨任商量起兵的事,结果被人告发,他和杨任都被抓了起来。方孝孺被抓到朱棣面前,朱棣亲自审问他,方孝孺坚决抵抗,不肯屈服,最后被车裂处死。他的所有亲戚,不管老少,都被杀头,姻亲都被发配到边疆。他只有一个儿子改名换姓叫田经,后来得到赦免,在湖北咸宁安家。正德年间,进士黄表写了他的后代事迹。

杨任,洪武年间因为才能出众被朝廷重用,做到袁州知府。当时他已经退休了,把方孝孺藏在家里,结果也被车裂处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头,亲属都被发配到边疆。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是宁海人。他父亲方克勤,洪武年间是个清廉的官吏,有他的传记。方孝孺从小就聪明,眼睛炯炯有神,读书一天能读一寸多厚,乡里人都叫他“小韩子”。他长期跟随宋濂学习,宋濂门下有名的学者都比不上他。他之前的老师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为不如他。方孝孺不怎么重视诗词歌赋,一直把宣扬王道、实现太平盛世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曾经卧病在床,没有粮食吃,家人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吃九顿饭,穷困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他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被杀,他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家安葬,路上的人都为之感动。守孝期满后,他又继续跟随宋濂学习,完成学业。

1382年,也就是洪武十五年,多亏吴沉和揭枢两位推荐,我被皇帝召见啦。朱元璋皇帝啊,一看我就觉得我长得人模狗样的,挺精神的,就跟我说:“这小子不错,是个正经读书人,以后肯定有出息!”然后就礼貌地把我打发回去了。后来,倒霉催的,被仇家给告了一状,把我抓到京城来了。结果朱元璋一看我的名字,就放了我。

到了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我又被推荐进京了。这次朱元璋皇帝说:“现在还不是重用你的时候。”就把我安排到汉中当了个教书先生,每天给学生们上课,我可真是兢兢业业,一点也不偷懒。 四川的蜀献王听说我很厉害,就请我去当他儿子的老师。每次见面,我都给他儿子讲道理,讲道德。蜀献王对我特别尊重,还特地给我读书的地方取了个名字,叫“正学”。

等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他又把我召进宫,当了翰林侍讲。第二年,我又升职了,成了侍讲学士。国家大事,经常会来问我意见。建文帝很喜欢读书,要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把我叫去讲解。上朝的时候,大臣们讨论事情,意见不统一,建文帝有时还会让我站在他旁边,直接回答大臣们的提问。那时候,朝廷在修《太祖实录》和《类要》这些书,我都担任了总编纂。后来朝廷改革官制,我又被任命为文学博士。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了,朝廷决定讨伐,那些讨伐的诏书都是我起草的。

建文三年,燕兵打劫了大名府。皇上听说齐王和黄子澄都逃跑了,就上书请求撤掉盛庸、吴杰、平安的军队。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建议说:“燕兵在大名府已经待了很久了,现在正赶上夏天又下雨,他们肯定自己就累垮了。咱们赶紧命令辽东的将领们进山海关,攻打永平;再让真定的将领们渡过卢沟河,去打北平,燕王肯定要回去救援。这时候咱们的大部队再从后面追上去,就能抓住他了。现在燕王刚递交奏章,咱们就给他回信,一来一回得一个月,足够让他的将士们心灰意冷。咱们只要好好计划,时机成熟了再进攻,拿下他轻而易举。”皇上觉得黄子澄说得对。

于是,皇上让黄子澄起草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祥快马加鞭地给燕王送去,诏书里赦免了燕王的罪过,让他撤兵回封地。皇上还写了几千字的宣谕给薛祥,让他带到燕军中,秘密分发给将士们。结果薛祥到了之后,藏起了宣谕不敢拿出来,燕王也根本不理睬圣旨。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带兵去骚扰燕军的粮道。燕王又派指挥武胜上书,再次请求皇上答应他的条件。皇上本来想答应他。黄子澄说:“军队撤了,可不能再让他们聚集起来,皇上您可别被迷惑了。”皇上于是杀了武胜,以此来断绝燕王的念头。

没过多久,燕兵又去抢劫了沛县,还烧了我们的粮船。这时河北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毫无战功,德州的粮道又被切断了,黄子澄对此非常担忧。他了解到燕王世子为人仁厚,而燕王的弟弟高煦却阴险狡诈,深受燕王宠爱,以前还曾经想争夺世子之位,于是黄子澄想出一个计策,想挑拨燕王父子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内乱。他就建议皇上:派锦衣卫千户张安带着圣旨去北平,赏赐燕王世子。结果世子收到圣旨后,连封都不拆,还把张安送到了燕军大营前。这个计策最终没有成功。

明年五月,燕兵就要打到长江北岸了,皇帝下诏书征集全国各地的军队。孝孺说:“情况紧急啊!咱们先派人去跟他们谈,答应割让一些土地,拖延几天时间,东南方向的军队就能陆续集结了。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如果在长江上决战,胜负还很难说呢。”皇帝就派庆成郡主去燕军那边解释情况,但燕王根本不听。皇帝命令将领们把船队集结到长江边。结果陈瑄带着他的战船投降了燕军,燕军就渡过了长江。那一天是六月初二。

皇帝非常忧虑害怕,有人劝他赶紧逃走,以后再图恢复江山。但是孝孺极力主张坚守京城,等待援兵,就算事不可为,也要为国家而死。六月初一,金川门被攻破,燕军进城了,皇帝自焚而死。当天,孝孺就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早些时候,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姚广孝跟朱棣说,要为方孝孺留一条后路:“等打下城池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投降,您千万别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都没希望了。”朱棣当时也同意了。可是现在,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于是把方孝孺叫来,方孝孺悲痛欲绝,哭喊声响彻整个宫殿。朱棣从龙床上下来,安慰他说:“先生别太伤心了,我这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啊。”方孝孺问:“成王在哪儿呢?”朱棣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帝呢?”朱棣说:“国家需要一个长久的主君。”方孝孺又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说:“这是我家里的事。”然后朱棣就让左右的人拿来笔墨纸砚,说:“要向全国发布诏书,只有先生才能写。”方孝孺把笔扔在地上,哭着骂道:“要杀就杀,诏书我绝对不写!”朱棣大怒,下令把他处以车裂,在闹市里示众。方孝孺慷慨赴死,写下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他死的时候,四十六岁。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和他的弟弟廖铭,把他的遗骸收殓安葬在聚宝门外山上。

明朝建文帝的臣子黄子澄的弟弟黄孝孺,他哥哥黄孝闻也是个很厉害的人,刻苦学习,为人正直,可惜比黄孝孺先去世了。黄孝孺和他的弟弟黄孝友一起被杀害,临死前还写了一首诗。黄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黄中宪、黄中愈,都先一步自杀了;两个女儿则投秦淮河自尽。

黄孝孺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文风醇厚深沉,气势雄健,每一篇文章发表出来,全国各地都争相传抄。永乐年间,藏有黄孝孺文章的人,都要被判死刑。他的学生王稌偷偷地把他的文章整理成《侯城集》,这才让他的作品流传下来。

仁宗皇帝登基后,下令礼部说:“建文帝的臣子们,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们的家属中还在做官的,全部赦免为平民,并且把他们的田地还给他们;那些在外地戍边的亲属,每家只留下一个人继续戍边,其余的都放回来。”到了万历十三年三月,又释放了因为牵连黄孝孺而被发配戍边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等地,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人。但是黄孝孺自己没有留下后代,只有他弟弟黄克勤的儿子黄孝复留下了血脉。黄孝复的父亲黄克勤,洪武二十五年曾经上书朝廷,请求减轻信国公汤和在宁海加征的赋税,结果被贬谪到庆远卫戍边,因为是军籍才免于一死。黄孝复的儿子黄琬,后来也得到了赦免,成为平民。到了世宗年间,松江人俞斌自称是黄孝孺的后代,当时很多士大夫都相信了,还编纂了《归宗录》。后来方氏查明了俞斌的谎言,向官府举报,这件事才算结束。到了神宗年间,朝廷下诏表彰建文帝的忠臣,在南京修建了表忠祠,第一个祭祀的是徐辉祖,第二个就是黄孝孺。

黄孝孺死后,他的宗族亲属前后被杀害的,有几百人。他的门下学生中,也有很多为了他而殉难的,比如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他们都是宁海人。

卢原质,字希鲁,是黄孝孺姑姑的儿子。他考中进士后被授予编修官,后来官至太常少卿。建文年间,他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燕兵打来的时候,他不肯投降,和他的弟弟卢原朴一起被杀害了。

公智,字叔贞;嘉猷,名升,大家都叫他嘉猷。他们俩都是孝孺先生的学生。孝孺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帮助我的,就是这两个孩子啊!”公智因为才能出众被举荐,当了御史,名声很大。嘉猷,洪武丙子年以儒士的身份去四川校对文章。建文初年,他进入史馆当编修,不久升迁为陕西佥事。有一次他办事去了燕王府,知道了高煦想要篡夺太子地位的阴谋。孝孺先生了解到燕王的阴谋,其实就是嘉猷告诉他的。

胡子昭,字仲常,一开始叫胡志高。他是荣县人。孝孺先生在汉中做教授的时候,胡子昭去拜他为师学习。后来蜀献王推荐他做了县训导。建文初年,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刑部侍郎。

郑居贞,是福建人。他和孝孺先生交情很好,因为才能出众,先后担任巩昌通判、河南参政等职务,到哪里都有好政绩。孝孺先生在汉中做教授的时候,郑居贞还特地写了一首《凤雏行》来鼓励他呢。这些人后来都因为和方孝孺有关系而被杀害。

孝孺先生主持应天府乡试,考中的优秀士子中有长洲的刘政和桐城的方法。

刘政,字仲理。燕兵起事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平燕策》,打算上交朝廷,但是因为生病,被家人劝阻了。等他听说孝孺先生死了,就吐血而亡了。

方法,字伯通。他在四川都司做断事官。各部门要署名祝贺建文帝登基的时候,他就是不肯,直接扔下笔走了。后来被抓捕,走到望江的时候,他遥望家乡说:“能远远地看看我祖先的房子,就足够了。”然后就投江自尽了。

建文帝被杀后,成祖让侍读楼琏起草诏书。楼琏是金华人,曾经跟过宋濂学习。接到命令后,他不敢推辞。回家后告诉妻子说:“我本来就甘愿一死,只是怕连累你们啊!”当天晚上,他就自杀了。也有人说是括苍人王景起草的诏书,也有人说是无锡人王达。

练子宁,真名叫安,大家都叫他字“子宁”,是江西新淦人。他爸爸练伯尚,诗写得特别好。朱元璋当皇帝初期,练伯尚当了起居注官。因为直言进谏被贬到外地做官,最后做到镇安通判就退休了。子宁从小就非常优秀,十八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在策论中写道:“老天爷赏赐的人才就那么多,陛下您却因为一些小事就滥杀无辜,这怎么治理国家呢?”朱元璋很欣赏他的观点,把他录取为一甲第二名,授予翰林修撰的职位。他母亲去世后,他按照古礼尽心尽力地服丧。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朝廷做官,一路升迁到工部侍郎。

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他和方孝孺都非常受皇帝信任,后来子宁被提升为吏部左侍郎。他把任用和罢免官员都看得很重,经常向皇帝提出建议。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御史大夫了。燕王起兵造反,李景隆率军北上屡战屡败,被朝廷召回。子宁在朝堂上数落李景隆的罪行,请求处死他。但是皇帝没同意。子宁非常生气,猛地跪下大声喊道:“坏陛下大事的人就是这个李景隆!我身为御史,却不能为朝廷除掉这个卖国贼,死一百次都不够!就算陛下赦免李景隆,也一定不能赦免我!”说着就放声大哭,请求皇上赐死。建文帝被他的举动惊呆了,只好下令罢朝。宗人府经历宋徵和御史叶希贤也上书弹劾李景隆,说他违反军纪,丢失军队,心怀二心,应该处死。但皇帝还是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燕军渡过淮河后,靖江府长史萧用道和衡府纪善周是修上书分析大局,批评那些当权的奸臣。奏章送到朝廷后,大臣们开始讨论,那些当权的奸臣盛气凌人地辱骂萧用道和周是修。子宁站出来说:“国家都到了这个地步了,竟然还容不得人说话吗?”那些辱骂的人羞愧地闭了嘴。燕王朱棣登基后,把子宁抓了起来。子宁对朱棣说话很不客气,结果被朱棣残酷地处死了,他的家族也被株连,亲戚朋友都被发配到边疆戍守。子宁的堂弟练大亨,当时是嘉定知县,听到这个消息后,和妻子一起投刘家河自尽了。他们的同乡徐子权,是进士出身,在刑部做主事,听说子宁死了,悲痛欲绝,写诗后自杀殉情了。

子宁的文章写得很好,方孝孺都称赞他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好。弘治年间,王佐刻印了他的遗作,书名为《金川玉屑集》。提学副使李梦阳在金川建立书院祭祀子宁,并把书院的大厅命名为“浩然堂”。宋徵,不知道是哪里人,曾经上书请求削减藩王的爵位和权力。燕军打进来的时候,他始终不屈服,最后和妻子一起被杀害了。

希贤,是松阳人。因为牵连到奸党而被杀害。有人说他后来出家做了和尚,法号雪庵和尚。

茅大芳,名誧,常用字行,是泰兴人。他学识渊博,能写诗作文。洪武年间,他担任淮南学官,皇上召见他谈话,很满意他的回答。于是被提升为秦府长史,他上奏的文书中引用董仲舒的观点。大芳因此更加奋发图强,尽心尽力辅佐太子。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希董”,方孝孺还为此写了一篇记述文章。建文元年,他升迁为副都御史。燕王起兵造反时,他写诗给淮南守将梅殷,诗中辞意激昂,闻者无不为之振奋。

周璿,洪武末年,担任天策卫知事时上书建言,被提升为左佥都御史。燕王称帝后,他和茅大芳都被抓捕,他们都坚贞不屈,最终被害死。而茅大芳的儿子顺童、道寿都被判处死刑,两个孙子也在狱中死去。

卓敬,字惟恭,是瑞安人。他天资聪颖,超过常人,读书一目十行。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为人正直刚毅,无所畏惧。当时制度还不完善,诸王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都和天子差不多。卓敬趁机进言:“京师是天下的表率,陛下不早点明确诸王和天子的等级尊卑,反而让他们的服饰与太子相同,嫡庶混淆,尊卑失序,这怎么能够服众呢?”皇帝说:“你说得对,朕还没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更加器重他。有一天,他和其他同僚一起觐见,刚好有八十一员,皇帝下令把他们的官职改称“元士”。不久,他又认为六科是政事之根本,于是又改称“源士”。后来,又恢复了给事中的称呼。他后来官至户部侍郎。

建文初年,卓敬秘密上奏说:“燕王智谋超群,雄才大略,非常像高祖刘邦。北平地势险要,兵强马壮,而且金、元两朝都是从那里兴起的。现在应该把他迁封到南昌,万一发生变故,也更容易控制。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情,那是‘几’;根据时机而可以去做的事情,那是‘势’。‘势’不到非常强硬的地步,是无法决断的;‘几’不到非常明智的地步,是无法观察到的。”奏章呈上去后,第二天就被召见询问。卓敬叩头说:“我说的都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计,希望陛下能够仔细考虑。”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

燕王当了皇帝,把方孝孺抓了起来,指责他建议把燕王迁到别的地方去,离间兄弟感情。方孝孺大声说:“可惜先帝没听我的啊!”朱棣很生气,但还是念他有点才华,就把他关进监狱,还派人给他讲管仲和魏徵的故事,想劝劝他。方孝孺哭着说:“做臣子的,忠心耿耿,要么活着,要么就死,绝不会有第二种选择。先帝从来没犯过什么错,现在你却横行霸道地篡夺了皇位,我恨不得立刻去死,到地下见见先帝,你还想让我臣服于你?”朱棣还是下不了手杀他。姚广孝本来就和方孝孺不对付,就说:“要是当初听了方孝孺的话,皇上您哪会有今天啊!”于是朱棣就下令杀了方孝孺,并且诛灭了他三族。

方孝孺为人刚正不阿,长得又帅,很会说话,天文、地理、历法、兵法、刑法等等,各种学问他都精通。朱棣曾经感叹说:“国家培养人才三十年,才出了个方孝孺啊!”到了万历年间,才根据御史屠叔言的建议,为他修建了墓和祠堂。

与此同时,户部侍郎里也有两个人死了,一个是郭任,另一个是卢迥。

郭任,丹徒人,也有人说是定远人,为人清廉谨慎,能力很强。建文年间,他在户部工作。吃住都在衙门里。当时朝廷正在削藩,郭任就说:“做事情要先抓主要矛盾,这样才能容易成功。现在朝廷积攒粮食,准备军需,到底是为了什么?却先去北边打周王,南边打湘王。舍弃了根本,去抓次要的,这不是好办法。而且打仗要讲究速度,如果拖延时间,士气衰竭,敌人就会乘机反扑,最后只会把自己困住。”燕王听了很生气。起兵之后,郭任和同事卢迥负责调拨军粮。北京城失守后,郭任被抓住了,宁死不屈。他的儿子郭经也因此被处死,小儿子被发配到广西。

卢迥,仙居人,性格爽朗,不拘小节。他喜欢喝酒,喝醉了就唱歌,大家都叫他“卢狂”。当官以后,他却变得很谦虚谨慎。建文三年,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燕兵打进来的时候,他也不屈服。被绑着去处决的时候,还一直高歌着死去。后来,老百姓把他供奉在八忠祠里。

陈迪,字景道,是宣城人。他祖上宥贤,明朝初期跟随军队出征立下功劳,被封为抚州守御百户,因此就在抚州安家了。陈迪是个很有抱负、性格爽朗的人。后来他被聘为府学训导,还为郡里起草了《贺万寿表》。太祖皇帝很欣赏他。过了一段时间,因为陈迪精通经史被推荐,他先后担任了侍讲等官职。之后外放山东,担任左参政,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后来他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复职,被任命为云南右布政使。当时普定、曲靖、乌撒、乌蒙等地的蛮族叛乱,陈迪率领军队将其平定,因此受到朝廷赏赐金银。

建文帝刚登基不久,陈迪被朝廷征召为礼部尚书。当时朝廷正在修订制度,对很多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陈迪提出了很多建议。正赶上水旱灾害,朝廷下令百官集会商议对策,陈迪建议朝廷要整顿刑狱,招抚流民,一共提出了二十多条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了。不久后,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后来李景隆等人几次战败,陈迪向朝廷提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被朝廷委以重任,负责督运军需物资。事情发展到后来,他听说京城发生了变故,就赶紧赶往京城。

燕王朱棣登基后,召见陈迪并对其进行质问,陈迪毫不畏惧,坚决不屈服。结果,朱棣下令将陈迪和他儿子凤山、丹山以及另外四人一起处以车裂的极刑。陈迪死后,人们在他身上搜到了一首诗和一首《五噫歌》,诗歌的词句悲壮激昂。有个叫侯来保的仆人,也就是俗称的“苍头”,收敛了他的遗体并将其安葬。陈迪的妻子管氏悲痛欲绝,自缢身亡。他们最小的儿子珠,当时才五个月大,乳母偷偷地把他藏在沟里,才得以幸免于难。等到珠长大到八岁的时候,却遭到仇家的诬告。成祖皇帝最终赦免了他的死罪,把他发配到抚宁戍守。后来他又被迁移到登州,成为蓬莱人。洪熙帝登基后,陈迪被赦免,回到家乡,朝廷还给他分了田地。成化年间,宁国知府涂观为陈迪修建了祠堂祭祀他。到了弘治年间,陈迪的裔孙鼎考中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为人刚正不阿,名声很好。

黄魁,具体是哪里人不得而知。他曾担任礼部侍郎,很有学问和德行,精通典礼制度。陈迪和侍郎黄观都很敬重他。燕兵入京时,黄魁不屈服而死。

巨敬,是平凉人。他曾担任御史,后改任户部主事,并担任史官,以清廉谨慎著称。他和陈迪一样,都因为不屈服而被杀害,他的家族也被灭族。

景清,本来姓耿,后来改成了景,是真宁人。他为人豪爽,很有节气,读书过目不忘。洪武年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又改任御史。洪武三十年春天,他被皇上召见,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因为奏章里有个别字写错了,而且私自改动了印章,被给事中弹劾,被关进了诏狱。没多久就被赦免了。皇上又派他去川陕地区巡察私卖茶叶的情况,后来又调任金华知府。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北平参议。燕王和他谈话,觉得他说话条理清晰,非常赏识他。后来他又升迁为御史大夫。

燕军打进北京城后,很多大臣都死了。景清本来就参与了秘密的谋划,还和朱允炆的老师朱尚炳等人约定一起殉国,可是到最后,他却独自一人去皇宫向燕王投降了。燕王(朱棣)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让他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过了很久。有一天早朝,景清穿着红色的官服,怀里藏着刀进宫了。之前,有人奏报说有红色的怪星冲撞了帝星,情况很紧急。燕王因此对景清起了疑心。早朝的时候,景清偏偏穿着红色的官服。燕王下令搜查,果然搜出了他藏着的刀。燕王质问他,景清站起来说:“我就是想为我的旧主报仇!”燕王大怒,把他车裂处死,并且株连了他的家族。抄了他的家乡,牵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把这种连坐的现象叫做“瓜蔓抄”,整个村子都变成了废墟。

起初,金川门打开的时候,御史连楹想刺杀燕王,结果被杀死了,他的尸体笔直地站着,没有倒下。“**凛然正气贯长虹,一死犹能立不倾。**” 连楹是襄垣人。

胡闰,字松友,是鄱阳人。朱元璋征讨陈友谅的时候,路过长沙,看到了吴芮祠庙墙上的一首诗,觉得很奇特,立刻把胡闰召到自己的营帐前。洪武四年,胡闰参加了县试,考中了秀才,进京面见朱元璋。朱元璋说:“你就是那个在鄱阳庙墙上题诗的书生吗?”于是任命他为都督府都事,后来又升迁为经历。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他被选为右补阙,不久又升迁为大理寺少卿。燕军起兵的时候,他和齐泰、黄子澄等人日夜商议军事。北京城沦陷后,燕王召见胡闰,胡闰不肯屈服,和他的儿子胡传道一起被杀害了。他年幼的儿子胡传庆被派去边疆戍守。他四岁的女儿被当成奴婢送进了功臣家里。长大后,她明白了大义,每天用锅底灰涂抹自己的脸。洪熙帝登基后大赦天下,她回到了家乡。她非常贫困,发誓不嫁人。看到她的人纷纷送给她钱和粮食,说:“这是忠臣的女儿啊!”

高翔,是朝邑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考中明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建文帝当政时期,他积极参与军事活动。朱棣听说过他的名声,和他的弟弟一起召见他,想重用他。高翔穿着丧服去见朱棣,说话还很冲,结果被诛灭九族,连祖坟都被挖了,亲戚朋友都被发配到边疆戍边。所有曾经得到高家资助的人家都被加税,说是要让他们世世代代都骂高翔。

王度,字子中,是归善人。他年轻时就努力学习,擅长写文章,因为考中明经被推荐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王度全力辅佐朝廷。等到朝廷军队屡战屡败,王度上奏请求招募士兵。小河之战取得胜利后,他奉命去徐州慰问军队。回来后,方孝孺给他写信,两人约定要为国家社稷而死。燕王称帝后,王度因为和方孝孺的关系被贬谪到贺县,又因为说话不逊被诛灭九族。

王度很有智谋。盛庸代替景隆指挥作战时,王度秘密地向朝廷献上计策,所以才有了东昌的胜利。景隆皇帝凯旋回朝后,赦免了他,反而重用他。但是朱棣忌惮盛庸等人的功劳,从中挑拨离间,王度也因此被疏远了。人们认为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惋惜。

戴德彝,是奉化人,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来官做到侍讲。朱元璋曾经告诉他:“翰林虽然是做文学工作的,但你们在朝廷身边,国家政治的成败得失,百姓的利益祸害,你们都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言。以前唐朝的陆贽、崔群、李绛都在翰林,都能直言敢谏,对当时的朝政很有益处。你应该以古人为榜样。”后来,戴德彝被改任为监察御史,建文帝时期,又改任左拾遗。燕王朱棣进京后,召见他,但他不肯屈服,最后被杀害了。戴德彝死的时候,他的兄弟都在京城。他的嫂子项氏在家,听到消息后,知道祸事将要殃及戴家满门,就让全家人都逃跑了。她把戴德彝的两个儿子藏在山中,毁掉了戴家的族谱,自己独自留在家中。官兵来搜查时,一无所获,就把项氏押解到京城,严刑拷打,但她始终一言不发,戴家因此保全了。

当时那些不肯屈服而死去的御史,还有诸城的谢升、聊城的丁志方。而怀宁的甘霖从容就义,他的子孙后代约定不再做官。

还有董镛,不知道是哪里人。那些有节操的御史们,经常聚在董镛家里,发誓要为国家而死。那些将领观望形势,不肯全力作战,董镛就上奏弹劾他们。城破后,董镛被杀害,他的家人被发配到边疆最远的地方戍边。

哎,当时给事中死去的,有陈继之、韩永、叶福这三个人。

陈继之是福建莆田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那时候江南的和尚道士,好多都拥有肥沃的田地,陈继之就建议朝廷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拥有五亩地,剩下的土地用来减轻百姓的赋税。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战事紧急,他还多次上奏章,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燕兵打进来了,他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杀害了,他的父母兄弟都被发配到边疆戍守。

韩永是西安人,也有人说是浮山人。他长得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每次谈论军事都慷慨激昂。燕王进京后,想给他官做,但他坚决拒绝,最后死得非常刚烈。叶福是福建侯官人,和陈继之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燕兵打到京城的时候,他守卫着金川门,城破后,壮烈牺牲了。

最后作者评价说:帝王成就大事,大多是上天注定。成祖夺取天下,不是人力所能抵挡的。像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这些人,他们心里都装着国家大事,可是缺乏制胜的策略。但是,他们的忠义之情激昂奋发,面对刀锯、镬鼎,都甘之如饴,即使过了几百年,他们的精神依然令人敬佩。这怎么能和那些不关心国家大事,只用一死来敷衍了事的人相提并论呢?从这件事来看,我们不能仅仅用成败来评价一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