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里说,皇帝的仪仗和卫队,分属于天官、春官、夏官这些部门管,但是具体负责警戒和开道的“跸事”,则归秋官管。到了汉朝,负责仪仗的卫官就会摆开车马队伍,竖起旗帜。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设立卫尉卿,负责管理仪仗、帐篷这些事情。宋朝的卫尉,管着左右金吾卫司、左右金吾仗司、六军仪仗司,主要负责清扫道路、巡逻、排列仪仗队伍,以及引导仪仗。元朝设立了拱卫司,下设控鹤户来负责这些工作。历朝历代的制度虽然有些变化,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严格出入的警戒,维护尊卑的等级。
仪式隆重才能显得庄严,庄严才能显得秩序井然,所以文职的叫仪,武职的叫卫。皇帝出行,车驾的排列顺序叫做卤簿。唐朝的制度是四品以上官员都配有卤簿,所以君臣都可以用这个词。明朝初期,皇帝下令礼官,要简化卤簿的仪式,力求节俭,表示崇尚朴实,反对奢靡。凡是正旦、冬至、圣节、朝会,以及册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仪鸾司都要摆设仪仗。而皇后、太子、亲王也都各有自己的仪仗制度。后来有时会根据情况增加一些装饰,但都要以洪武年间制定的为标准。
这里我简单摘录了《集礼》里记载的大致内容,以供参考。至于郡王、皇妃、太子妃以下的仪仗制度,《会典》里都有记载,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话说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也就是吴元年十二月辛酉那一天,宰相李善长带着礼仪官员,隆重地操办皇帝登基大典的仪式。
一大早,负责皇帝仪仗的拱卫司就忙开了,在午门内外东西两侧摆好了仪仗队,甲士们列队站好,旗帜也按照规定的位置摆放整齐。十二面龙旗,六面在左边,六面在右边,每面旗帜都配有十二个甲士守护。前面还有北斗旗一面,大纛旗一面,后面跟着一面豹尾旗,这三面旗帜每面都由三个甲士负责。此外,还有两面虎旗,两面豹旗,以及六头驯服的大象,这些都分列在左右两侧。
光是各种各样的旗帜就多达六十四面!什么门旗、日旗、月旗,青龙旗、白虎旗,风、云、雷、雨、江、河、淮、济旗,还有天马旗、天禄旗、白泽旗、朱雀旗、玄武旗等等,五星旗、五岳旗、熊旗、鸾旗,甚至连二十八宿的旗帜都有,每种旗帜六面一组;每面旗帜都由五个甲士看护,一人举旗,四人持弓弩警戒。
奉天门外还摆放着五辆御用车驾:正中间是玉辂,左边是金辂,其次是革辂,右边是象辂,最后是木辂,五辆车并排而立,威风凛凛。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两侧则摆放着黄麾仗、黄盖、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雉扇、朱团扇、羽葆幢、豹尾、龙头竿、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绛引幡、戟氅、戈氅、仪锽氅等等,这些也都排成三列。
丹陛(宫殿台阶)两侧则陈列着幢节、响节、金节、烛笼、青龙白虎幢、班剑、吾杖、立瓜、卧瓜、仪刀、镫杖、戟、骨朵、朱雀玄武幢等等,同样也是三列整齐排列。殿门两侧则摆放着圆盖、金交椅、金脚踏、水盆、水罐、团黄扇、红扇等物,这些都由校尉们小心地举着或摆放着。
洪武元年十月,皇帝下令规定了元旦朝贺的仪式。简单来说,就是规定了各种仪仗队要怎么站位,摆放什么东西。
奉天门外的金吾卫要摆放旗帜,午门外宿卫要摆放兵器。卫尉寺则要在奉天殿门、丹陛和丹墀摆放黄色的旗帜和兵器,内侍们则在殿上拿着这些东西。冬至、皇帝生日、册封仪式,以及亲王和外国使臣来朝见的时候,仪式都一样。如果只是宣读诏书或赦令,或者皇帝降香,那就只在奉天殿门和丹陛摆放仪仗,殿上也只留必要的仪仗人员。
具体来说,午门外,刀、盾、殳、叉这些兵器分别摆放在东西两侧,士兵穿红色的盔甲。奉天门外中间,金吾卫和宿卫摆放十二面龙旗,分列左右,由十二个穿青色盔甲的士兵看守。前面摆放一面北斗旗和一面大纛旗,后面摆放一面豹尾旗,这三面旗帜由三个穿黑色盔甲的士兵看守。还有两虎、两豹和六头驯象,也分列左右。左右两侧还摆放了六十四面旗帜,摆放顺序和种类非常复杂,每面旗帜都由五个士兵看守,其中一人执旗,其余四人拿着弓箭或弩。
这些旗帜的名字很多,比如门旗、月旗、青龙旗、风、云、雷、雨旗、天马旗、白泽旗、朱雀旗、五星旗(木、火、土、金、水)、熊旗、鸾旗,还有二十八宿的旗帜等等,每面旗帜的士兵盔甲颜色也根据旗帜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穿红甲,有的穿青甲,有的穿黑甲,有的穿白甲。总之,旗帜种类繁多,排列复杂,每面旗帜都有其特定的颜色和士兵配置。
奉天门外,拱卫司要摆放五辆车,中间是玉辂,左边是金辂和革辂,右边是象辂和木辂,都并排摆放。文武楼南边,典牧司要摆放六匹乘马,东西相对。丹墀左右摆放九十面黄色的旗帜和兵器,分列左右,每边三排。每排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仪仗物品,比如黄盖、红大伞、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雉扇、朱团扇、羽葆幢、豹尾、龙头竿、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绛引幡、黄麾、戟氅、戈氅、仪锽氅等等。
丹陛左右,拱卫司要摆放九十面幢节等仪仗,分列左右,共四排。每排都有响节、金节、烛笼、青龙幢、白虎幢、班剑、吾杖、立瓜、卧瓜、仪刀、镫杖、戟、骨朵、朱雀幢、玄武幢等物品。奉天殿门左右,拱卫司要摆放圆盖、金脚踏、金水盆、金交椅、金水罐、团黄扇、红扇等物品。殿上左右,内侍监要摆放拂子、金唾壶、金香合、金唾盂、金香炉等物品。最后,和声郎要在丹墀文武官员拜位南边演奏音乐,具体的乐器数量和种类,可以参考《乐志》这本书。
三年的时候,皇帝下令制作郊外祭祀用的拜褥。郊外祭祀用的拜褥,外面用席子,里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宗庙、社稷、先农坛、山川祭祀用的拜褥,外面用红色的织锦,里面用红色的棉布。
十二年,皇帝命令礼部增加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仪仗队的装备,具体包括:黄伞、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各两把;雉扇、红团扇各四把;羽葆幢、龙头竿、绛引(仪仗队中的一种旗帜)、传教旗、告止旗、信幡各六面;戟氅(戟的装饰)、戈氅(戈的装饰)、仪锽氅(仪仗器物的装饰)各十件。
永乐元年,礼部说仪仗队伍里应该增加一辆九龙车,请求皇帝批准。皇帝说:“礼仪贵在适中,太过就奢华,不够就简陋,前朝已经把这些都考虑得很周到了。应该遵循旧制,怎么能随便增加东西,从而开启后世奢靡的风气呢?九龙车是前朝没有的,就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吧。”
宣德元年,皇帝重新制作了仪仗队的装备,包括:一座完整的仪仗用帐篷,一把金交椅,一个金脚踏,一个金盆,一个金罐,一个金马杌(一种矮凳),一个鞍笼,一个金香炉,一个金香合,一个金唾盂,一个金唾壶,两根御杖,一百副镀锡的明光铠甲,一百顶盔帽,一百张弓,三千支箭,一百把刀。负责仪仗的校尉们,每人配备一顶鹅毛帽,一件孙衣(一种官服),还有一套铜带靴履鞋。平时上朝,有四十把各种颜色的罗绢掌扇,十把各种颜色的罗绢伞,一把万寿伞,两把黄色的双龙扇。宴会的时候,有四把销金罗伞,四把销金雨伞,二十四面金龙响节。
话说洪武元年,皇后出行时的仪仗队规模就定下来了。 这队伍可壮观了,足足三十六个人!你看,有黄色的旗帜两面,“黄麾二”;五颜六色的戟和绣幡各六面,“戟五色绣幡六,戈五色绣幡六,锽五色锦幡六”;还有小雉扇四把,红花团扇四把,“小雉扇四,红杂花团扇四”;再加两顶锦曲盖,两把紫方伞,四把红大伞,“锦曲盖二,紫方伞二,红大伞四”。
到了丹墀(皇宫台阶)那里,仪仗队就更大了,一共五十八个人!这阵容可不得了,有班剑四把,金吾杖四根,立瓜四样,卧瓜四样,仪刀四把,镫杖四根,骨朵四件,斧头四把,响节十二个,“班剑四,金吾杖四,立瓜四,卧瓜四,仪刀四,镫杖四,骨朵四,斧四,响节十二”;还有两顶锦花盖,一把金交椅,一个金脚踏,一个金水盆,一个金水罐,“锦花盖二,金交椅一,金脚踏一,金水盆一,金水罐一”。 这排场,真是气派十足!
宫里平时用的仪仗队也挺大的,二十个人呢!其中八个内侍,两面彩绣幡,两把金斧,两件金骨朵,一把金交椅,一个金脚踏,“内使八人,色绣幡二,金斧二,金骨朵二,金交椅一,金脚踏一”;还有十二个宫女,负责拿着金水盆、金水罐、金香炉、金香合、金唾壶、金唾盂,以及两把拂子、四把方扇,“宫女十二人,金水盆一,金水罐一,金香炉一,金香合一,金唾壶一,金唾盂一,拂子二,方扇四”。
到了永乐元年,又增加了一对红杖,“永乐元年增制红杖一对”。 对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仪仗队,跟皇后的规格是一样的。
话说洪武元年,皇太子出行时的仪仗排场,那可是规矩森严,早就定好了。大门外大路中央,得插六面龙旗,扛旗的士兵都得穿戎装。中间一面黄旗,左边前面一面青旗,右边前面一面赤旗,左边后面一面黑旗,右边后面一面白旗,每面旗子后面都跟着六个拿着弓弩的士兵,他们的衣服颜色都跟旗子颜色一样。
太子殿下身边,还有三十六个人跟着,那是相当的排场:两面绛色引幡,六个拿着戟的卫士(戟氅),六个拿着戈的卫士(戈氅),六个拿着仪锽的卫士(仪锽氅),六个拿着羽葆幢的卫士,两把青色方伞,四把青色小方扇,四把青色杂花团扇,这些都由校尉拿着。
太子殿下前面,还有四十八个人护卫:四把班剑,四根吾杖,四个立瓜(一种仪仗),四个卧瓜(一种仪仗),四把仪刀,四根镫杖,四个骨朵,四把斧头,十二个响节,四个金节,这些也都由校尉拿着。
太子殿门前,还有十二个人负责:一把金交椅,一个金脚踏,一个金水罐,一个金水盆,六把青罗团扇,两个红色的圆形盖子,这些也都是校尉负责。
殿上呢,只有六个人:一个金香炉,一个香合,一个唾盂,一个唾壶,两把拂子,这些都是内侍拿着。
永乐二年的时候,礼部的人出来说了,说东宫的仪仗,以前记载的那些东西,好多地方都不对,跟亲王的仪仗比起来,少了很多东西,应该增加一些。于是就建议增加:金香炉、金香合各一个,殳(一种兵器)两个,叉(一种兵器)两个,传教幡、告止幡、信幡各两个,节(一种仪仗)两个,幢(一种仪仗)两个,夹槊(一种兵器)两个,槊、刀、盾各二十个,戟八个,红纸油灯笼六个,红罗销金边圆伞、红罗绣圆伞各一个,红罗曲盖绣伞、红罗素圆伞、红罗素方伞、青罗素方伞各两个,红罗绣孔雀方扇、红罗绣四季花团扇各四个,拂子两个,唾盂、唾壶各一个,鞍笼一个,还有八匹用来骑乘的马,两面红令旗,四面清道旗,一架幰弩,两面白泽旗,以及二十副弓箭。皇上觉得可以,就同意了。
话说洪武六年,皇亲国戚的仪仗队规格就定下来了。宫门外面,得摆两面方旗,两面青白相间的旗子,拿着旗子的人,衣服颜色得跟旗子一样,还得穿戎装。亲王殿下跟前,要摆两面绛红色的引幡,还有两把戟,两把戈,两把仪仗用的锽(yí),这些都得由校尉来拿着。
殿前呢,就更热闹了,得有两只班剑,两根吾杖,两个立着的瓜,两个躺着的瓜,两把仪刀,两根镫杖,两把骨朵,两把斧头,还有八个响节,这些也都是校尉负责。殿门口,得准备一把交椅,一个脚踏,一个水罐,一个水盆,四个团扇,还有两个盖子,这些也都是校尉负责的。殿上,就简单些了,摆两把拂子,一个香炉,一个香盒,一个唾壶,一个唾盂就够了。后来,到了洪武十六年,皇上又下令,亲王仪仗里的交椅、水盆、水罐,原来用银子的,都得换成金的!
建文四年,礼部又提议,说亲王仪仗应该增加一些东西,比如一把红色的销金雨伞,四个红色的纱灯笼,四个红色的油纸灯笼,两个敔灯,还有大小各两个铜号角。皇上也同意了。到了永乐三年,皇上又让工部把亲王仪仗里的那把红销金伞,改成用宝珠和龙纹装饰的。世子的仪仗,跟亲王的差不多,都一样。
郡王的仪仗呢,就稍微简单一些了。有令旗两面,清道旗两面,一把幰弩(gǎi nǔ),十六把刀盾,十八副弓箭,绛红色的引幡、传教幡、告止幡、信幡各两面,吾杖、仪刀、立着的瓜、躺着的瓜、骨朵、斧头各两件,十六把戟,十六把槊(shuò),一面麾(huī),一面幢(chuáng),一个节,六个响节,一把红色的销金圆伞,一把红色的圆伞,两把红色的曲柄伞,两把红色的方伞,四个青色的圆扇,四个红色的圆扇,四匹备用的马,一个马鞍笼,一个马杌(wù),两把拂子,一把交椅,一个脚踏,一个水盆,一个水罐,一个香炉,两个红色的纱灯笼,两个敔灯,还有一座帐房。
皇妃出行,那排场可大了!你看,仪仗队里,红杖、清道旗、绛引幡这些,每样都有两件。还有戈氅、戟氅、仪锽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镫杖、骨朵、金钺,这些也都是成双成对的,一共二十二件。此外,还有响节四件,青方伞四把,红绣圆伞一把,绣方扇、红花圆扇、青绣圆扇,每种都有四把。最后,还有交椅一把,脚踏一个,拂子两把,以及水盆、水罐、香炉、香合、唾盂、唾壶各一件,再加四盏红纱灯笼。
东宫妃子的仪仗和皇妃的差不多,也是红杖、清道旗、绛引幡各两件,仪锽氅、戈氅、戟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镫杖、骨朵、金钺也都是两件两件的,响节四件。伞和扇子略有不同,青方伞只有两把,红素圆伞和红绣圆伞各两把和一把,扇子也是红绣方扇、红绣花圆扇、青绣圆扇各四把。其他的东西,像交椅、脚踏、拂子、水盆、水罐、香炉、香合、红纱灯笼,数量和皇妃的一样。永乐二年的时候,礼部说了,东宫妃子的仪仗和亲王妃差不多,就香炉和香合跟中宫的一样,不过也不用金子,水盆和水罐都用银子就行了。皇帝就同意了。
亲王妃的仪仗就比东宫妃子简化了一些。红杖、清道旗、绛引幡还是两件,但戟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骨朵、镫杖这些,就只有两件了。响节四件,青方伞两把,红彩画云凤伞一把,青孔雀圆扇和红花扇各四把,交椅一把,脚踏一个,水盆、水罐各一件,红纱灯笼四盏,拂子两把。公主和世子妃的仪仗跟亲王妃的一样。
郡王妃的仪仗就更简单了。红杖、清道旗、绛引幡还是两件,但戟氅、吾杖、班剑、立瓜、骨朵只有两件。响节只有两件,青方伞两把,红圆伞一把,青圆扇和红圆扇各两把。其他的,交椅一把,脚踏一个,拂子两把,红纱灯笼两盏,水盆、水罐各一件。
郡主出行,那排场可大了!前面有俩红杖子开路,再后面是两面清道旗,表示让路的意思。还有两把班剑,两根吾杖,两样立瓜,两朵骨朵,也不知道是啥玩意儿,反正看着挺气派。再加两对响节,听着就热闹。头顶上,一把青色的方伞,一把红色的圆伞,两把青色的圆扇,两把红色的圆扇,好家伙,这阵仗!后面跟着一把交椅,一个脚踏,一个水盆,一个水罐,还有两盏红纱灯笼,最后是俩拂子,用来掸灰尘的。
以前啊,郡王的仪仗就更讲究了!有交椅和马杌,都是木头做的,外面包着银子,看着就金贵。水盆、水罐、香炉、香合,这些东西都是银子做的,再抹一层金,闪闪发光!这排场,光银子就得三百二十两!郡王妃的仪仗,也有交椅这些大件,折银一百六十两。其他的东西,就得自己准备了。嘉靖四十四年的时候,规定了这些东西。除了亲王和亲王妃初封的时候,仪仗照例发放,其他的郡王和郡王妃,初封的时候,那些折银什么的,就都不发了。
到了万历十年,又改了规定,要是郡王是皇帝的孙子,那仪仗照例全给;要是皇帝的曾孙子,那就免了。为啥要改呢?因为皇室宗亲越来越多,要是都发,那银子可不够花啊! “郡王初封系帝孙者,仪仗照例全给,系王孙者免。盖宗室分封渐多,势难遍给也。” 这可是当时的正式规定,白纸黑字写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