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底下还有两个侍郎,都是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军队选拔、地图测绘、车辆马匹和武器装备这些事儿。兵部下面又分四个部门:兵部、职方司、驾部和库部。
要是军队要出征,得先去祭告祖庙,然后尚书才能授予将领斧钺,正式授权。要是军队不听指挥,大将可以自行处置,等打完仗回来再把情况详细汇报,说明违抗军令的罪责。
打仗需要调兵遣将,得先由皇帝下道圣旨给兵部尚书,尚书再往下发文书。但要是只调动十个人、十匹马,或者十件武器装备,这些小事儿就不用等圣旨了,兵部可以直接安排。
至于宫廷卫士轮流值班,只要调动的人数超过一人,就必须得向皇帝汇报。要是外族首领来朝见,兵部得负责迎接和引导,搞得隆重正式点。
打仗俘虏了敌人,得给俘虏发放布匹作为赏赐。如果是缴获的钱财,就上交给主管财政的司农寺。
郎中一个人负责处理账目,以及武官的品级、卫府人员的多少、考核、发放官职任命文书这些事情;另一个人负责管理账簿,以及军队调遣的人数、朝会、俸禄赏赐、请假这些日常事务。员外郎一个人负责掌管贡举和各种请求;另一个人负责南曹,每年选拔人才时,就核对簿书、资历、考课。他们都是尚书、侍郎的副手。
武散阶共计四十五级;从一品是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是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是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是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是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是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是归德将军;正四品上是忠武将军;正四品下是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是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是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是定远将军;正五品下是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是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是游击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是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是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是振威校尉;从六品下是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是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是致果副尉、怀化中候;从七品上是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是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上是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是宣节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是御侮校尉;从八品下是御侮副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是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是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是陪戎校尉;从九品下是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从四品以上的武官,都要轮流向兵部汇报工作,按照远近分成八个轮次,三个月汇报一次;距离京城三千里以外的,可以免除轮流汇报,缴纳费用如同文散官一样,只有在紧急召集的时候才需要汇报。六品以下的武官,由尚书省送达文书。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分别在各卫队中轮流值班;其余的武官则分成十二个轮次,每月汇报一次。从忠武将军到游击将军之间的武官,每个轮次中,都会挑选强壮勇敢的去各卫队值班;轮值结束后,那些有才能有谋略的,就会被上报朝廷。
兵部、职方、驾部、库部这些部门啊,当时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兵部主事有四个人,职方主事两个人,驾部主事两个人,库部主事两个人。(龙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宝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 此外,还有兵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职方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个人,主要负责管理地图、城池、戍守、烽火台、防线道路的远近以及少数民族归化的相关事务。地图和地理志方面,除非是州县有增减变化,否则五年才修订一次,每年都和户籍一起上报。如果有外国使者来访,鸿胪寺会询问他们的国家山川、风土人情,然后绘制成图,呈报给职方;如果有什么奇特的外国人在朝廷,也要画下他们的容貌、衣着来报告。
驾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个人,主要负责管理车辆、车马、驿站、马厩以及牛马等牲畜的登记造册。给官员配马匹的数量是这样的:一品官员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配驿站车辆马匹的数量是:一品官员十匹马,二品九匹,三品八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七品二匹,八品九品一匹;三品以上官员奉诏出行,另给四匹马,五品给三匹,六品以上官员则根据情况有所不同。驿站的马匹,每站配备四顷地,种植苜蓿。大概每隔三十里就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有驿长,全国各地都有驿站,一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九个;在一些交通不便、缺水少草、有驻军的地区,会根据道路的险要程度设置官马。水路驿站则配备船只。每年都要上报驿站马匹驴子的死亡损耗、肥瘦情况。
好家伙,这官职多啊!简单来说,有两个官,一个库部郎中,一个员外郎,负责管理武器装备和仪仗队那些事儿。过年过节祭祀,甚至办丧事,这些仪式上用的东西,数量多少,他们都得管着。武器装备得按颜色类别分开存放,由卫尉的幕僚负责保管。京城的卫队旗帜上画着蹲着的野兽和站着的飞禽,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就负责提供这些旗帜。 所有卫队的仪仗,都由御史负责管理;而武库里的武器装备,则由兵部的大官负责维护保养。京城的五品以上官员出差,可以借用盔甲、大旗、小旗、幡、长矛;卫队的士兵可以领弓箭;而千牛卫的士兵可以领盔甲。
接下来说刑部。刑部尚书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下。他们管着法律法规、刑罚、犯人,以及审查判决这些事儿。刑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刑部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具体执行法律法规,审查大理寺和全国上报的案件判决,算是尚书和侍郎的助手。关于刑法方面的书,主要有四种:《律》、《令》、《格》、《式》。处理重大案件时,尚书、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卿四人组成三司会审。如果国家大赦,就会把犯人都集中到宫殿下面听旨。
刑部有四个主事,都官有两个主事,比部有四个主事,司门有两个主事。 哎,这官名还变来变去的,龙朔二年的时候,刑部改名叫司刑,都官改名叫司仆,比部改名叫司计,司门改名叫司关。光宅元年,刑部又改名叫秋官。到了天宝十一载,刑部又改名叫司宪,比部又改名叫司计。 再说说下面的小官,刑部有19个令史,38个书令史,6个亭长,10个掌固;都官有9个令史,12个书令史,4个掌固;比部有14个令史,27个书令史,1个计史,4个掌固;司门有6个令史,13个书令史,4个掌固。 这人数,也是相当可观啊!
首先,朝廷设有都官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管理那些被抓来的犯人,登记造册,发放衣服、粮食和医药,并处理他们的申诉和减刑。要是犯了谋反之类的重罪,家产会被没收,家人会被充当官府的奴婢,一辈子当差。如果犯人被赦免了,第一年要服役三个月,每次一个月;第二次赦免后,就变成“杂户”,也叫“官户”,两年要服役五个月,每次一个月;三次赦免后,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六十岁以上或者残疾的,就一直是官户;七十岁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每年春天要进行人口登记,从婴儿到成年人都要登记在册,冬天再送交都官部门,统计人口数量和增减情况。乐师、兽医、驯马师、马贩子、马群头目、园艺工匠等等,也都从这些人里选取。那些依附在州县的户籍人口,按照平民的标准纳税,不用服役,每年要交纳一千五百钱的丁税;丁婢、成年男子要交纳五分之一;侍丁和残疾人交纳一半。凡是从事劳作的人,按年龄分三等:四岁以上为小,十一岁以上为中,二十岁以上为丁。丁奴要服役三分之二的时间,中奴和丁婢要服役一半的时间,中婢要服役三分之一的时间。
接下来,比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管理全国的赋税、经费、俸禄、公务开支、奖赏、赎罪钱、劳役任务、欠款以及军资、武器、粮食收购和储备等收入。京城的仓库,每三个月要清点一次;各部门、使者和京都,每个季度都要在尚书省进行财务结算,先结算上个季度,再结算本季度;各州则在年底进行总结算。
最后,司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管理宫门出入的登记和遗失物品的处理。登记簿每月更换一次。宫内人员登记官职和姓名;宫外人员登记年龄、相貌特征,除非调动或免职,否则记录不会删除。凡是有召见的人,要下达正式的诏书,核对铜鱼或木契才能入宫。监门校尉每天巡逻,送交平安报告。凡是奏事,都要派官员送交,白天记录时间,晚上记录更点。命妇及其亲属朝参,由内侍监校尉负责接洽。一切苇席、畚箕、车子等,都不能进入宫门。遗失的物品,要贴在宫门外,注明物品的种类和特征,一年后无人认领就归官府所有。全国共有二十六个关口,等级分为上、中、下三等,过关的人,本部门要发给通行证;出塞超过一个月,要发给路引;猎户经过,要发给长期通行证,三个月更换一次。蕃客往来,要检查他们的行李,在一个关口检查完毕,其他关口就不再检查了。
有个尚书,是正三品;还有一个侍郎,是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山林沼泽、屯田、工匠,以及各个部门的文具纸笔墨这些事。他们手下有四个部门:工部、屯田部、虞部、水部。
工部有个郎中和一个员外郎,都是正职,负责城池土木工程的规划和施工。凡是京都的建筑工程,都要和少府、将作监一起负责,如果需要上千人的工程,得先上报。工匠们以州县为单位分组,五个人一组叫一火,五个火组就设一个组长。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次之,十月到正月工程量最小。工匠的日薪是三尺绢,技术好的工匠,可以不按这个标准,自己谈价钱。所有桥梁道路的修缮,都在九月进行。
工部有三个主事,屯田部有两个主事,虞部有两个主事,水部也有两个主事。(武德三年,起部改名为工部;龙朔二年,工部改名为司平,屯田部改名为司田,虞部改名为司虞,水部改名为司川;光宅元年,工部改名为冬官;天宝十一载,虞部改名为司虞,水部改名为司水。)工部还有十二个令史,二十一个书令史,一个会计,六个亭长,八个守卫;屯田部有七个令史,十二个书令史,一个会计,四个守卫;虞部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守卫;水部也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守卫。
屯田部也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全国的屯田,以及京城的文武官员的田地和各部门的公田,根据官职品级分配田地。
虞部也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京都的道路、苑囿、山林草木,以及百官和外国使臣的蔬菜、柴火供应,还有打猎的事。每年春天,就让家里的孩子和婢女在宫里种菜浇水,冬天要小心地盖好防寒。郊外的祭祀神坛、五岳名山,砍柴放牧都有禁令,离围栏三十步以外才能耕种,春夏不能砍树。京兆府和河南府三百里以内,正月、五月、九月禁止打猎。山林里如果有可以利用的宝藏,要及时上报。
水利部门有两个官员,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负责管理河道、船只、水渠、堤坝、沟壑、捕鱼、漕运和水磨这些事情。 所有坑坑洼洼的地方,井口什么的,都得立个标志。京城附近有专门管水渠和水门的官员。各地的堤坝,刺史和县令要定期检查,并且负责修建和加固。如果有水坝,就让下属百姓轮流维护,禁止互相争抢利益。
这意思就是说,古代的水利管理相当细致,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 从大到河道漕运,小到坑井标识,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责任人。 而且,为了避免百姓之间因为水利资源发生冲突,还特意规定了轮流维护的制度,可见当时对水利资源的重视程度。 “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硙之事”,这句概括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涵盖面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