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有生所甚重者,身也;得轻用者,忠与义也。后身先义,仁也;身可杀,名不可死,志也。大凡捐生以趣义者,宁豫期垂名不朽而为之?虽一世成败,亦未必济也;要为重所与,终始一操,虽颓嵩、岱,不吾压也。夷、齐排周存商,商不害亡,而周以兴。两人至饿死不肯屈,卒之武王蒙惭德,而夷、齐为得仁,仲尼变色言之,不敢少损焉。故忠义者,真天下之大闲欤!奸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何哉?欲所以为彼者,而为我也。义在与在,义亡与亡,故王者常推而褒之,所以砥砺生民而窒不轨也。虽然,非烈丈夫,曷克为之?彼委靡软熟,偷生自私者,真畏人也哉!故次叙夏侯端以来凡三十三人于左方。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端邃数术,密语高祖曰:“玉床摇,帝坐不安。晋得岁,真人将兴,安天下之乱者,其在公乎!但上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尉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雰豆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刘感,岐州凤泉人,后魏司徒丰生孙也。武德初,以骠骑将军戍泾州,为薛仁杲所围,粮尽,杀所乘马啖士,而煮骨自饮,至和木屑以食。城垂陷,长平王叔良救之,贼乃解。与叔良出战,为贼执,还围泾州,令感约城中降。感绐诺,至城下大呼曰:“贼大饥,亡在朝暮,秦王数十万众且至,勉之无苦。”仁杲怒,执感埋其半土中,驰射之。至死,詈益甚。

贼平,高祖购得其尸,祭以少牢,赠瀛州刺史,爵平原郡公,封户二千,谥忠壮。诏其子嗣封爵,赐田宅焉。

常达,陕州陕人。仕隋为鹰击郎将。尝从高祖征伐,与宋老生战霍邑,军败自匿,帝意已死,久乃自归。帝大悦,命为统军,拜陇州刺史。

时薛举方强,达败其子仁杲,斩首千级。举遣将仵士政绐降,达不疑,厚加抚接。士政伺隙劫之,并其众二千归贼。举指其妻谓达曰:“识皇后乎?”答曰:“彼瘿老妪,何所道?”举奴张贵又曰:“亦识我否?”达瞋目曰:“若乃奴耳。”贵忿,举笏击其面,达不为慑,亦拔刀逐之,赵弘安为蔽捍,乃免。仁杲平,帝见达,劳曰:“君忠节,正可求之古人。”为执士政杀之,赐达布帛三百段,以达并刘感事授史臣令狐德棻云。终陇西刺史。

敬君弘,绛州绛人,北齐尚书右仆射显俊曾孙也。累功历骠骑将军,封黔昌侯。以屯营兵守玄武门。隐太子之死,左右解散。其车骑将军冯立者,有材武,叹曰:“生赖其宠,死不共难,我无以见士大夫!”乃与巢王亲将谢叔方率兵攻玄武门,殊死斗。君弘挺身出,或曰:“事未可判,当按兵待变,成列而斗可也。”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呼而进,皆战殁。立顾其下曰:“足以报太子矣。”遂解兵走。君弘等败,秦府兵不振。尉迟敬德掷巢王首示叔方,叔方下马恸,亦出奔。明日自归,太宗曰:“义士也。”置之。俄而立又至,帝让曰:“汝离我兄弟,罪一也;杀我将士,罪二也。何所逃死?”答曰:“出身事主,当战之日,不知其它。”因伏地悲不自胜,帝亦劳遣之。诏赠君弘左屯卫大将军,世衡右骁卫将军。

立已蒙贷,归语人曰:“上赦吾罪,吾当以死报。”未几,突厥犯便桥,立引数百骑与虏薄,败之咸阳。帝喜,授广州都督。前日牧守苛肆,为蛮夷患,故数叛。立至,不事家产,衣食弗求赢。尝见贪泉曰:“此岂隐之所酌邪?吾虽日汲,庸易吾性哉?”遂极饮去。在职不三年,有惠爱,卒于官。

叔方历伊州刺史,善治军,戎、华爱之。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徙洪、广二州都督。卒,谥曰勤。本万年人,从巢王征讨有功,王表为屈咥真府左军骑云。

吕子臧,蒲州河东人。刚直,健于吏。隋大业末国南阳郡丞,捕击盗贼有功。高祖入京师,遣马元规慰辑山南,独子臧坚守。元规遣士讽晓,子臧杀之。及炀帝已弑,帝更使其婿薛君倩赍诏,言隋所以亡,谕子臧。子臧为故君发丧讫,即送款,就拜邓州刺史,封南阳郡公。

武德初,朱粲新衄,子臧率兵与元规并力。元规军不进,子臧曰:“乘贼新败,上下惶沮,一战可禽;若迁延,其众稍集,吾食尽,致死于我,不可当也。”不纳。子臧请以所部兵独进,又不许。俄而粲得众,复张,元规婴城,子臧扼腕曰:“谋不见用,坐公死矣。”贼围固。会霖雨,雉堞崩剥,或劝其降,子臧曰:“我,天子方伯,且降贼乎?”乃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城亦陷,元规死之。

元规,安陆人。初以队正从帝征伐,持节下南阳,得兵万余,然无谋,至于败。

王行敏,并州乐平人。隋末为盗长,高祖兴,来降,拜潞州刺史,迁屯卫将军。刘武周入并州,寇上党,取长子、壶关。或言刺史郭子武懦不支,且失潞,帝遣行敏驰往。既至,与子武不叶,贼围急,储偫空乏,众恫惧,行敏患之。会有告子武谋反,遂斩之。州民陈正谦者,以信义称乡里,出粟千石济军,由是人自奋,贼乃去。行敏又败窦建德兵于武陟。武德四年,督兵徇燕、赵,与刘黑闼战历亭,破之。既而释甲不设备,为黑闼所掩,缚致麾下。终不屈,贼遂斩之。且死,西向跪曰:“臣之忠,惟陛下知之。”帝闻而悼惜。

黑闼之乱,死事者又有卢士叡、李玄通。

士叡客韩城。隋乱,结纳英豪。高祖与之旧,及兵兴,率数百人上谒汾阴,又使兄子谕降剧贼孙华,与刘弘基败隋将桑显和于饮马泉。擢累右光禄大夫,为瀛州刺史。黑闼遣轻骑破其郛,拒战半日,士见亲属系虏,乃溃。士叡为贼擒,欲使说下城堡,不从,见杀。

玄通,蓝田人。为隋鹰扬郎将,高祖入关,率所部自归,拜定州总管。为黑闼所破,爱其才,欲以为将。玄通曰:“吾当守节以报,乌能降志贼邪?”不听,囚之。故吏有饷饮馈者,玄通曰:“诸君见哀,吾能一醉。”遂纵饮,谓守者曰:“吾能剑舞,可借刀。”守士与之。曲终,仰天太息曰:“大丈夫抚方面,不能保所守,尚可视息邪?”乃溃腹死。帝为流涕,擢其子伏护大将军。

罗士信,是山东济南人。隋朝大业年间,长白山上的贼寇王薄、左才相、孟让攻打齐郡,齐郡守将张须陀带兵去打仗。十四岁的罗士信,个子矮小但特别勇猛,提着衣服就跑去请战,想跟着张须陀去打仗。张须陀觉得他年纪太小,穿不了盔甲,没答应他。罗士信一听就生气了,立马穿上沉重的盔甲,系好马鞍,翻身上马,眼睛里充满了杀气。张须陀一看这架势,也就同意了。

他们在潍水边跟贼寇打仗,还没等阵型摆好,罗士信就拿着长矛冲进了敌营,一口气杀了好多人,还割下了一个敌人的头颅,用长矛挑着,戴在头上,继续往前冲。敌人都被吓傻了,不敢反抗。张须陀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大败贼寇。罗士信追杀逃跑的敌人,每杀一个人,就割下他的鼻子装在怀里,打完仗回来,数数鼻子的数量,就当是战功的证明。张须陀特别佩服他,把自己的战马都送给了他。以后每次打仗,张须陀冲在前面,罗士信就在他旁边,成了固定搭档。后来隋炀帝派人来画张须陀和罗士信的作战阵型,上报给朝廷。

后来张须陀被瓦岗军首领李密杀害了,罗士信和裴仁基就投靠了李密,李密任命罗士信为总管,让他统领部队去攻打王世充。结果罗士信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被王世充俘虏了。王世充很欣赏他的才能,对他特别好,还让他和自己一起吃饭睡觉。但是后来王世充收买了李密的将领邴元真等人,所以渐渐疏远了罗士信。罗士信觉得很丢脸,不愿意和这些人同流合污,就带着自己的一千多士兵投降了唐高祖李渊,被任命为陕州道行军总管,开始策划对付王世充。

罗士信打仗的时候,总是冲锋在前,撤退的时候断后。每次打胜仗,他都会把战利品分给有功的士兵,甚至会脱下自己的衣服,送出自己的战马赏赐他们,所以士兵们都很卖命地为他效力。但是罗士信为人非常严厉,就连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放过,所以士兵们对他也不是很亲近。有一次军队驻扎在洛阳,攻打千金堡。千金堡的守军放出谣言,想扰乱军心。罗士信一听就火了,晚上派一百个士兵,抱着婴儿,在堡下哭闹,假装是从东都逃难出来的百姓。过了一会儿,罗士信故意说:“不对,这是千金堡!”然后就让士兵们散开了。堡里的士兵以为是百姓逃出来了,就开门出来抢东西,罗士信带兵伏击,把他们杀了个片甲不留。战事结束后,罗士信被任命为绛州总管,封为郯国公。

秦王打败刘黑闼,在洛水上拿下座城,派王君廓去守。结果敌人猛攻,守军溃败逃跑了。秦王问手下将领:“谁敢去守那座城?” 士信站出来说:“我愿意去!” 秦王就派他去了。士信刚进城,敌人就倾巢而出,疯狂进攻。偏偏又下着雨夹雪,援军根本进不去。城破了,刘黑闼想抓士信,但士信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8岁。秦王很惋惜,花重金买回他的尸体安葬,并追谥他为“勇”。 早些时候,士信受到仁基的恩惠,等到东都平定后,他就拿出全部家产,把仁基葬在北邙山,以报答恩情,还说:“我死后也要葬在他的墓旁。” 现在,他实现了当时的愿望。

张道源,并州祁县人,名字叫河,但大家都叫他字“显”。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乡里人都很敬佩他的孝心,县令郭湛还把他的住处命名为“复礼乡至孝里”。有一次,张道源和客人一起夜宿,客人突然暴毙了。张道源怕主人害怕,就一直守在尸体旁边,直到天亮才告诉主人,还亲自护送尸体回到他家。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辞去监察御史的官职,回到家乡。

唐高祖起兵后,任命他为大将军府户曹参军。后来派他去守并州贾胡堡。京城平定后,又派他去山东安抚百姓,先后到达燕地和赵地。朝廷下诏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范阳郡公。淮安王神通平定山东后,让他去守赵州,结果被窦建德俘虏了。恰逢窦建德进攻河南,暗中派人去朝廷求和,想趁机偷袭唐军,以此要挟朝廷。朝廷立刻下令各路将领增兵支援。没多久,窦建德就被打败了,张道源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大理卿。当时何稠犯了罪,家产被抄没,分给群臣。张道源说:“祸福无常,怎么能因为别人倒霉就占便宜,拿人家的儿女来享用?仁义之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接济何稠的家属,还给他们衣食。天子见他年纪大了,就让他做了绵州刺史。他死后,朝廷追赠他工部尚书的官职,并追谥他为“节”。张道源虽然做过九卿,但没有积攒什么家产,去世的时候,家里只留下两斛粮食。朝廷赐给他三百匹布帛。

楚金这小子,人品杠杠的,他和哥哥楚越石一起考中了进士。州里想只推荐楚金一个人,他坚决不肯,非要一起放弃,说啥也不单独接受推荐。都督李勣听了直夸他:“这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啊!既然都能胜任,为啥非要只选一个呢?”于是就把兄弟俩都推荐上去了。后来楚金官越做越大,做到刑部侍郎。仪凤年间,天上出现彗星,他上书给皇帝,说了些国家大事的得失。高宗皇帝很欣赏,赏了他两百匹布。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他做到秋官尚书,还被封为南阳侯。他为人清廉,但有点刻板,当时像他这样的人不多。可惜后来被那些狠毒的官吏陷害,流放到岭南边远地区,最后死在那里了。

李育德是赵州人。他爷爷李谔,在隋朝当过通州刺史,是个有名的大臣。他们家很有钱,家里养了一百多个家奴。天下大乱的时候,李育德偷偷地藏起了兵器盔甲,占据了武陟城自保,很多人跟着他,他就成了城里的老大。后来强盗来抢,都没能攻下来。隋朝灭亡后,他和柳燮等人投奔了李密,李密私下给他封了个总管。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李育德就带着地盘投降了王世充,被任命为陟州刺史。

他哥哥李厚德,从贼人手里逃出来后,过黄河的时候又被抓了。贼人想招降李育德,假装答应放了他哥哥,所以他哥哥才没死。贼帅段大师让个副将带兵看守李厚德,暗地里却跟李厚德搞好关系。李厚德就和当地人贾慈行一起密谋除掉贼人。贾慈行半夜爬上城墙大喊:“唐朝军队来了!”李厚德从监狱里带着一群囚犯冲出来,杀了长史,其他人都不敢动,段大师赶紧从城墙上溜了。李厚德后来被任命为殷州刺史。李厚德回家探亲,留下李育德守城,李育德带兵攻下了贼人占据的河内三十一座堡垒。王世充大怒,派精兵猛将去攻城,城破了,李育德兄弟几个仍然拼死抵抗,最后都战死了。

当时跟他们一样为国捐躯的还有李公逸、张善相,一共三个人。

公逸这个人啊,跟他的族弟善行一起住在雍丘。他能力出众,很受大家拥戴。一开始他投靠了王世充,可是他觉得王世充肯定要失败,于是就投降了唐高祖。高祖就利用他的地盘设立了杞州,任命他为总管,封他为阳夏郡公。后来又让善行当刺史。王世充派他弟弟带着徐州、亳州的兵攻打他们,公逸请求朝廷派兵支援,但没等到支援,他就让善行守城,自己进京汇报情况。结果到了襄城,被王世充的探子抓到洛阳。王世充问他:“你既然是郑国的臣子,怎么又投靠唐朝了呢?”公逸回答说:“我满天下只知道有唐朝!”王世充气急败坏,把他杀了。善行也战死了。唐高祖很惋惜,就封了公逸的儿子为襄邑县公。

善相,是襄城人。隋朝大业年间末期,他当了里长,带兵追捕盗贼,大家都依靠他,后来他占据了许州,投靠了李密。李密失败后,善相带着许州投降了唐朝,朝廷马上任命他为伊州总管。王世充攻打他,多次把他围困,善相三次派人求救,朝廷却没来得及。后来粮食吃光了,士兵们饿死了很多。善相对他的部下说:“我是唐朝的臣子,应该为国捐躯。你们不用死,砍下我的头去送给敌人就行了。”部下们哭着不肯,说:“我们和你一起死,比单独活着强。”城池失守,善相被俘,他痛骂敌人,最后被杀害了。唐高祖叹息说:“我对不起善相,善相没有对不起我!”于是封了他的儿子为襄城郡公。

高叡,是京兆万年人,是隋朝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孙子。他通过明经考试入仕,慢慢升迁到通义令,他勤于政务,百姓们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呢。后来他做了赵州刺史,被封为平昌县子。唐朝圣历年间,突厥默啜入侵,高叡坚守城池抵抗。敌人攻势越来越猛烈,长史唐波若竟然和敌人勾结。高叡发现后,无力阻止,就自杀了。但他没死成,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让他去劝降其他县城,他坚决不肯,最后被杀害了。一开始突厥人来的时候,有人劝高叡说:“突厥军队来势汹汹,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您打不过他们,还是投降吧。”高叡回答说:“我是一个刺史,不战而降,罪过太大了!”武则天很惋惜,追赠他为冬官尚书,谥号为“节”。武则天还下令诛杀了唐波若,抄了他的家,并下诏书表彰高叡的忠节,揭露唐波若的叛贼行为,让天下人都知道。

高仲舒这个人啊,精通古代典籍和训诂学,考中了明经,当上了相王府的文学,王爷对他很器重。开元初年,宋璟、苏颋执政,经常向他请教。当时有个舍人叫崔琳,很擅长处理政务,宋璟他们对他特别尊敬。经常跟人说:“古代的事情问高仲舒,现代的事情问崔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高仲舒最后做到太子右庶子。

安金藏,是长安人,在太常寺做个小官儿。睿宗还是皇嗣的时候,少府监裴匪躬和内官范云仙因为私下拜见皇嗣,都被处死了。从那以后,大臣们都不敢去见皇嗣了,只有乐工和宫女太监才能进去。后来有人诬陷皇嗣图谋不轨,武则天就派来俊臣去审问。当时的人都吓得要死,想赶紧认罪。安金藏大声喊:“您要是不相信我说的话,请让我剖开肚子,证明皇嗣没有谋反!”说着就拔出佩刀,往自己肚子上捅,肠子都流出来了,当场就晕了过去。武则天听说后大吃一惊,赶紧让人把他送到宫里,找最好的医生给他治伤,缝合伤口,过了晚上就醒过来了。武则天去看望他,感叹道:“我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为自己辩白,不如你这么忠心啊!”马上就下令停止审问,睿宗这才安全了。当时朝中官员都纷纷称赞他的忠义,觉得自己远远不如他。

神龙初年,安金藏母亲去世了,他把母亲葬在南阙口,修建石坟,日夜不停地操劳。那地方本来又干又旱,没想到坟墓旁边突然涌出泉水,还长出美丽的鲜花,鹿和狗都跑来这里玩耍。地方长官卢怀慎把这事儿奏报朝廷,朝廷下令在坟墓附近立碑纪念。景云年间,安金藏升迁为右武卫中郎将。玄宗把他的事迹记载在史书上,又提拔他做了右骁卫将军,封他为代国公,还下令把他的名字刻在泰山和华山的碑上,以示表彰。安金藏去世后,朝廷让他陪祭睿宗。大历年间,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忠”。他的儿子承恩还当上了庐州长史。中和年间,他的远孙敬则又当上了太子右谕德。

王同皎,是相州安阳人,是陈朝驸马都尉陈宽的曾孙。陈朝灭亡后,他们家搬到了河北。在长安的时候,他娶了唐中宗的女儿安定郡主,被任命为典膳郎。 这太子,就是后来的唐中宗。

后来桓彦范等人要诛杀张柬之和张易之兄弟俩,就派王同皎和李湛、李多祚一起到东宫去迎接太子,想让太子到玄武门去指挥那些将士。太子当时犹豫着不肯去,王同皎就劝他说:“那两个张氏兄弟,简直是反贼,他们的罪行昭著,那些将领和值班的官员已经约定好要诛杀他们了,您必须赶快到玄武门去,才能稳定军心啊!”

太子还是有点迟疑,说:“皇上现在身体不好,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合适啊?”王同皎急了,说:“那些将领为了国家安宁,已经不惜牺牲自己的家族了,您怎么能想把他们推到火坑里去呢?您要是亲自下令,他们就会停止行动的。”太子还在犹豫,王同皎干脆把他扶上马,一直带到玄武门,直接冲进去。

军队迅速包围了长生殿,也就是太后的住处,戒备森严。王同皎就在那里向太后禀报了诛杀张易之等人的情况。中宗复位后,提拔王同皎做了右千牛将军,封他为琅邪公,给他实封五百户。 安定郡主也被晋封为公主,王同皎也因此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后来又升迁为光禄卿。

武则天去世后,武三思弄权,败坏朝政,同皎看不下去,就和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人密谋,打算在武则天的灵柩出殡时用弩箭射杀武三思。巧的是,播州司兵参军宋之愻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祖延庆,延庆起初推辞,宋之愻一再请求,这婚事才算成了。祖延庆很感激宋之愻,也就没有怀疑他。所以宋之愻的儿子宋昙后来才知道这件密谋。宋之愻的哥哥宋之问以前在张仲之家住过,也参与了这个计划。宋昙偷偷把这件事告诉了武三思。武三思就派李悛赶紧向皇帝报告,说同皎想带兵到宫门外,废掉皇后。皇帝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怒之下,在都亭驿斩杀了同皎,抄了他的家。同皎临死前,神色平静自若。张仲之、祖延庆都被杀害了。周憬逃到比干庙自杀了,临死前说:“比干是古代忠臣,神明又聪明,他能知道我的行为吧!武后和武三思扰乱朝政,残害忠良,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你们可以到我坟头国门看看,就会看到他们失败的下场。”周憬是寿春人。后来太子李重俊诛杀了武三思,天下人都惋惜同皎没能看到这一天。睿宗即位后,下诏恢复了同皎的官职和爵位,追谥为“忠壮”,并诛杀了祖雍、李悛等人。

早些时候,许州司户参军燕钦融两次上书弹劾韦皇后擅权,而且说逆反的苗头已经出现。韦皇后很生气,劝说中宗把燕钦融召到朝廷,把他打死了。宗楚客又私下命令卫士用力,所以燕钦融死得很惨。还有博陵人郎岌也上表弹劾韦皇后和宗楚客乱政,结果也被杀害了。后来,朝廷都追赠他们为谏议大夫,隆重地改葬,还赐给燕钦融一个儿子官职。

同皎的儿子同繇娶了永穆公主,生了个儿子同潜,字弘志。孩子出生三天,就赐给他绯衣、银鱼。同潜从小就庄重稳重,不喜欢小孩子玩闹的游戏。因为他身为皇帝的外孙,被补任为千牛卫,后来又选他去娶公主,他坚决推辞了。元和年间,他升迁到将作监。有些官吏因为在北军登记过名字,就骄横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同潜都一一奏报罢免了他们,所以他虽然不张扬,却很能辨别是非。将作监没有公家的伙食,而以前所有的剩余钱款都被官员私吞了,到了同潜这里,他用这些钱来置办伙食,从此就成了惯例。

他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接着又升任泾原节度使。宪宗皇帝和他谈话后非常高兴,说:“我知道你很擅长这个职位,是我自己要重用你的。”他暗中前往镇守之地,加固城墙,囤积粮食,建造高大的房屋安置军队,军队既精锐又纪律严明。随后他率领军队从原州出发,翻越硖石山,俘虏了一名敌军将领,斥候侦察敌情,并在归化、潘原修筑了三个营垒。他还请求收复原州城,但是度支部门否决了这个建议,结果原州再次失守。穆宗皇帝即位后,封他为琅邪郡公,并调任他为荆南节度使。他严厉整治吏治,把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员的名字张贴在里巷,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官员则予以杀戮。他还把士兵分成三等进行射箭考核,达不到标准的士兵就予以淘汰,因此军队里没有冗员。大和年间初期,他被授予检校尚书左仆射的官职。最后死于任上,追赠司空。

吴保安,字永固,是魏州人。他性格刚毅,不同凡俗。睿宗年间,姚州和巂州的蛮族叛乱,朝廷任命李蒙为姚州都督。宰相郭元振把他的侄子郭仲翔托付给李蒙,李蒙上表请求任命郭仲翔为判官。当时吴保安刚被罢免义安尉的职务,还没有得到新的任命。因为郭仲翔是他的同乡,他毫不犹豫地去拜访郭仲翔,说:“我想通过您得到在李将军手下效力的机会,可以吗?”虽然郭仲翔和吴保安并没有深厚的交情,但他同情吴保安的困境,全力推荐了他。李蒙便上表任命吴保安为掌书记。吴保安后来赶到姚州时,李蒙已经深入敌境,与蛮族作战阵亡,郭仲翔也被俘虏了。蛮族俘虏汉人,一定会索要巨额赎金才会放人。他们听说郭仲翔是贵族之后,便索要一千匹绢。这时郭元振已经去世,吴保安留在巂州,想方设法营救郭仲翔,苦于没有钱财。于是他辛辛苦苦经商十年,才攒够七百匹绢。他的妻子和孩子在遂州,辗转打听吴保安的下落,困在姚州无法前进。当时的都督杨安居了解了情况后,对吴保安的行为十分敬佩,资助他路费,并找到吴保安,和他谈话说道:“你为了朋友的安危,竟然抛弃家小,做到这个地步!我愿意拿出官府的钱财,帮助你解决困难。”吴保安非常高兴,立刻把绢交给蛮族,赎回了郭仲翔。原来,郭仲翔被蛮族当作奴隶,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后来又被转卖给一个偏远的部落首领。这个首领对他很严厉,白天让他干活,晚上把他关起来,足足被囚禁了十五年才得以返回。

这个人呢,本来是丞相的幕僚,跟保安将军关系特别好,保安将军对他很器重,送了他很多衣服和生活用品,还让他管辖附近的县。过了一段时间,他被调到蔚州做录事参军,后来又升迁到代州做户曹。他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等服丧期满,他说:“我靠着吴公(指保安将军)才得以生存,如今母亲去世了,我可以实现我的抱负了。”于是他就去投奔保安将军。

那时候,何安在彭山做客,不幸去世了,他的妻子也去世了,尸体都没能运回家乡。这个人呢,就穿着孝服,把何安的骨骸装进袋子里,光着脚丫子背着,一路把何安送回了魏州老家安葬,并在墓前守孝三年才离开。后来,他做了岚州长史,还把保安将军的儿子迎娶过门,并且把自己的官职让给了保安将军的儿子。

李憕,是并州汶水人。有人说他祖上是兴圣皇帝的后代,但是家谱比较模糊,后世就不知道了。他父亲叫李希倩,在神龙年间做过右台监察御史。李憕从小就聪明伶俐,通过明经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成安尉的官职。张说罢相后做了相州刺史,他很擅长相面,就问属下谁将来会发达,他指着李憕和临河尉郑岩说,这两人将来有大出息。后来张说把女儿嫁给了郑岩,把外甥女嫁给了李憕。李憕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

从武功尉做起,因为政绩突出,升迁为主簿。张说在并州的时候,就把他招到幕府工作。张说当权后,李憕被任命为长安尉。宇文融在全国清查田地,挑选官员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选了很多优秀人才。他推荐李憕做监察御史,让他去各地查核。因为工作出色,李憕被正式任命为御史。后来因为一点小过错,被降职为晋阳令。他又连升三级,做了给事中。他办事认真负责,政绩显著,账目清晰,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

后来他不小心得罪了李林甫,被外放为河南少尹。当时的河南尹萧炅依仗权势,违法乱纪,中饱私囊,李憕坚决打击他的不正之风,下面的官员都感激他。有个道士叫孙甑生,靠着歪门邪道得到宠信,经常在嵩山、少室山之间活动,从中作梗,扰乱吏治,李憕没有理他,所以孙甑生就联合萧炅在朝廷上诬陷他。天宝初年,李憕被任命为清河太守。他政绩突出,后来升迁为广陵长史,老百姓为他建庙祭祀,年年不断。后来因为抓捕盗贼失误,被调到彭城做太守。他被封为酒泉县侯。他又先后被调到襄阳、河东,还兼任采访处置使;后来又回到京城做京兆尹。杨国忠讨厌他,就把他贬为光禄卿、东京留守。

安禄山造反了,唐玄宗派封常清去东京招兵。高憕(音同“gao tao”)跟留守御史中丞卢弈还有河南尹达奚珣一起加固城墙,安抚士兵,准备阻止安禄山的军队西进。皇上听说后,马上提拔他当了礼部尚书。

安禄山过了黄河,纪律非常严格,咱们的情报根本打探不到。没几天,他就攻陷了陈留和荥阳,还杀了张介然和崔诐。很快,安禄山的军队就打到城下了。封常清的军队都是新兵蛋子,打不过,直接就跑了。高憕收拾了几百个剩下的士兵,拿着断掉的弓弦和箭杆死守,大家都没什么斗志了。高憕跟卢弈说:“咱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就算打不过,也得为国家而死!” 结果晚上很多士兵都偷偷溜走了,高憕留在留守府,卢弈守着州衙。城破了,安禄山敲锣打鼓地冲进城,杀了数千人,箭都射到城门上了,高憕、卢弈和官员蒋清都被抓了,然后都被杀了。后来皇上追封他为司徒,谥号忠懿。等河洛地区平定后,又追封他为太尉,还给他的一个儿子赐了五品官职。

高憕精通《左氏春秋》,在伊川置办了不少田产,都是肥沃的土地,从都城到阙口,他的庄园遍地都是,当时人都说他“地癖”(特别喜欢土地)。他家里的产业,跟同时代的岩仕(音同“yan shi”)差不多,都很多。

高憕有十几个儿子,江、涵、沨、瀛几个儿子都跟着他一起死了,只有源和彭两个儿子活了下来。

高源八岁那年家里被毁了,被抓去做奴隶,在民间辗转流离。后来史朝义兵败,洛阳有个认识他的人把他赎了出来,让他回到了家族。唐代宗听说后,任命他做河南府参军,后来又升迁为司农主簿。因为他父亲死在叛军手里,他一直很悲愤,不当官,不娶妻,也不喝酒吃肉。惠林佛祠是他家以前的老宅,他就在佛祠旁边住着,每天只吃一顿饭。佛祠的大殿是他家以前住的地方,他每次经过那里都要快步走过去,从来不走台阶。他还给自己修了坟墓,经常躺在坟墓里休息。

唐长庆年间,李德裕上奏章推荐张源,那时张源已经八十岁了。李德裕在奏章里说:“贾谊说过:‘那些保卫边疆、抵御外敌的臣子,死在城郭边境上。’天宝年间,很少有官员能忠于职守,安禄山叛乱时,许多人丢官弃城,都不觉得丢人。而张憕(张源的祖父)却能坚持正义,与同僚们团结一致,坚守岗位,直到战死,他忠贞的气节,从张憕开始就一直闪耀着光芒。张源继承了他祖父的至孝美德,五十多年来一心为国,不求名利,一直保持沉默寡言,但他处理政务却很有见地,只要他一开口解释,就能让人茅塞顿开。这样一位忠贞正直的人,却在太平盛世被埋没,我觉得陛下应该好好珍惜他啊!”

唐穆宗下诏说:“以前安史之乱时,战火蔓延到幽州、黄河、洛阳一带,张憕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死明志,黄河两岸的人民都因此受到鼓舞,坚守城池,他的忠贞节义一直被传颂至今。张源具有曾参一样的品德,巢父一样的操守,淡泊名利,如今又到了如此高龄。表彰忠臣,是为了激励臣子忠于职守;表彰孝子,是为了弘扬社会风气;要治理世风日下,就要提倡正义;要淳化民风,就要尊老敬贤。张源身上体现了这四点,能够警示世人。就封张源为谏议大夫,赐给他绯红色的官服和鱼袋吧!”河南尹派官员去敦促张源上任,皇帝还亲自派使者拿着诏书、官服和笏板去授予他,又赏赐他二百匹绢。张源叩头谢恩,对使者说:“我年老体弱多病,实在无法亲自去上任拜谢了。”然后他又上表谢恩,言语恳切,分文不受。不久后,张源去世了。到了敬宗年间,张憕的孙子被提升为河南兵曹参军。

彭擢考中明经,天宝年间,朝廷选拔可用之才,他从咸宁县丞升迁为右补阙。还跟随皇帝入蜀。张憕去世几年后,彭擢也去世了。张憕还有三个孙子:张景让、张景庄、张景温,他们的事迹另有记载。

唐朝武德年间,立下功劳的大臣有十六位;贞观年间,功臣增加到五十三位;到了至德年间,功臣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二百六十五位!后来德宗皇帝登基,就下令把从武德年间开始,历任宰相和有实封的功臣后代都找出来,给他们家里的一个儿子安排个正式的官职。

史馆的人仔细查阅了功臣们的资料,挑出了九十二位特别厉害的人物,分成了三等,上报给皇帝。一等功臣,当年就授予官职;二等功臣,则在第二年授官;三等功臣呢,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常跑到朝廷上告状,后来皇帝下令把他们提升到二等,这样一来,一共有一百八十七位功臣得到了封赏。这三等功臣里,每一等都是武德年间的宰相排第一,功臣们次之,至德年间的将相又排在后面。

大中年间,皇帝又下令,把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德、王及善、朱敬则、魏知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已、崔玄暐、桓彦范、刘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谦、李嗣业、张巡、许远、卢弈、南霁云、萧华、张镐、李勉、张镒、萧复、柳浑、贾耽、马燧、李憕这三十七位大臣的画像找出来,继续挂到凌烟阁上去。

接下来是唐朝初期一些重要大臣的官职和爵位:

司空、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梁国公房玄龄

尚书右仆射、检校侍中、莱国公杜如晦

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萧瑀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上柱国、申国公高士廉

太子太师、知政事、特进、郑国公魏征

侍中、永宁郡公王珪

吏部尚书、参豫朝政、道国公戴胄

中书令、江陵县子岑文本

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尚书、高唐县公马周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礼部民部尚书事、清苑县男刘洎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河南郡公褚遂良

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于志宁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少傅、北平县公张行成

中书令、行侍中、兼太子少保、蓚县公高季辅

韩瑗,他当时可是侍中,兼着太子宾客,还继承了颍川县公的爵位。来济,中书令,还兼着太子詹事,南阳县侯。张文瓘是侍中,也兼着太子宾客。郝处俊,侍中,甑山县公。李义琰,中书侍郎,官职还挺高,同中书门下三品,还兼着太子右庶子,酒泉县公。

裴炎是内史,河东县侯;苏良嗣,文昌左相,官位也相当高,同凤阁鸾台三品,温国公。狄仁杰,内史,梁国公。娄师德,纳言,还兼着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大总管、陇右诸军大使,谯县子。王方庆,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石泉县公。王及善,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继承了邢国公的爵位。魏元忠,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还管着兵部尚书的事务,齐国公。

姚崇,紫微令,梁国公。朱敬则,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苏瑰,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国公。宋璟,吏部尚书,兼侍中,广平郡公。魏知古,黄门监,梁国公。陆象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兖国公。苏颋,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许国公。张嘉贞,中书令,河东县侯。李元纮,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水县公。韩休,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宜阳县子。张九龄,中书令,始兴县伯。

这些人,个个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显贵啊! 裴寂,司空,河东郡公;刘文静,纳言,上柱国,鲁国公;长孙无忌,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赵国公;孝恭,礼部尚书,河间郡王;李靖,尚书右仆射,检校中书令,行太子左卫率,上柱国,卫国公;李勣,司空,兼太子太师,英国公;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鄜州都督,鄂国公;屈突通,左光禄大夫,洛州都督,蒋国公;殷开山,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郧国公。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厉害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卫尉卿、夔国公刘弘基,泽州刺史、邳国公长孙顺德,民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右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谯国公柴绍,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洪州都督、渝国公刘政会,左武候将军、相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右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胡国公秦叔宝,弘文馆学士、秘书监、永兴县公虞世南,右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这些都是当时朝廷里的顶梁柱,个个都是身居要职,权倾朝野的人物。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其他一些重要官员。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清边道行军总管、耿国公王孝杰,中书令、汉阳郡公张柬之,中书令、博陵郡公崔玄暐,侍中、平阳郡公敬晖,侍中、谯国公桓彦范,中书令、南阳郡公袁恕已,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韩国公张仁愿,这些都是朝廷里的高级官员,在朝中都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位,处理着国家的大事。

再往后,还有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徐国公刘幽求,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脩文馆学士、齐国公崔日用,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尚书左承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燕国公张说,紫微侍郎、上柱国、赵国公王琚,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持节朔方军节度大使、中山郡公王晙,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冀国公裴冕,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县公房琯,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国公桂鸿渐,这些都是朝廷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走向。

最后,我们再来看几位地方上的重要官员。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兼怀州刺史、虢国公李嗣业,平卢军节度使、柳城郡太守刘正臣,恒州刺史、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颜杲卿,常山郡太守袁履谦,这些官员虽然不在中央,但都在各自的辖区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护着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个个名字,都代表着当时大唐王朝的辉煌和实力。

张巡,河南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将军、检校主客郎中,还兼着御史中丞;许远,睢阳郡太守,也兼着御史中丞;卢弈,御史中丞,留在东都,负责武部选官;南霁云,睢阳郡太守,特进左金吾卫将军。这几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接下来是朝廷里的大佬们:窦威,内史令,延安郡公;窦抗,将作大匠,判纳言,陈国公;陈叔达,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江国公;杨恭仁,纳言,观国公;杜淹,判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安吉郡公;温彦博,中书令,虞国公;崔仁师,中书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参知机务;崔敦礼,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安国公;许圉师,户部尚书,平恩县公;任雅相,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浿江道行军总管;卢承庆,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范阳郡公;上官仪,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刘祥道,右相,广平郡公;陆敦信,左侍极,兼检校左相,嘉兴县子;刘仁轨,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县公;李安期,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安平郡公;戴至德,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袭道国公;赵仁本,司列少常伯,太子右中护,兼正谏大夫,同东西台三品。

这还没完呢,还有:李敬玄,中书令,赵国公;薛元超,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崔知温,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刘齐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袭广平郡公;王德真,纳言,乐平县男;魏玄同,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钜鹿县男;岑长倩,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邓国公;刘祎之,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临淮县男;韦思谦,纳言,博昌县男;格辅元,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些都是当时朝廷里的重要人物,官职一个比一个高,头衔一个比一个响亮!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个朝廷大员。司礼卿、判纳言事、渤海县子欧阳通,内史李昭德,这都是些官儿不小的家伙。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陆元方,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杜景佺,这俩官职听着就挺唬人,官位也高。

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郧国公韦安石,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知东都留守、赵郡公李怀远,中书令、逍遥公韦嗣立,守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常山县男李日知,这些都是朝廷里的实权人物,一个个头衔多得跟串糖葫芦似的。

检校黄门监、渔阳县伯卢怀慎,中书令、左丞相、兼侍中、安阳郡公源乾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魏县侯杜暹,侍中、赵城侯裴耀卿,这些个都是位高权重的大佬,随便拎一个出来,那都是跺跺脚都能让朝廷抖三抖的主儿。

左武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雀安王神通,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这俩可是王爷,身份尊贵着呢!荆州都督、周国公武士畐,右屯卫大将军、检校晋州都督总管、谯国公窦琮,少府监、葛国公刘义节,右光禄大夫、罗国公张平高,这些都是地方上的大员,手握重兵,势力不小。

洛州都督、右卫大将军、酂国公窦轨,夔州都督、息国公张长愻,金紫光禄大夫、夷国公李子和,左监门卫大将军、检校右武候将军、荣国公樊兴,左监门卫大将军、巢国公钱九陇,这些个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右骁卫大将军、归国公安兴贵,右武卫大将军、申国公安脩仁,殿中监、郢国公宇文士及,右武卫大将军、沔阳郡公公孙武达,荆州都督、怀宁郡公杜君绰,右骁卫将军、濮国公庞卿恽,代州都督、同安郡公郑仁泰,右翊卫将军、遂安郡公李安远,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这些都是朝廷的栋梁之才。

始州刺史、左屯卫大将军、襄武郡公刘师立,右威卫大将军、济东郡公李孟尝,右监门卫大将军、河南县公元仲文,右监门卫将军、庐陵郡公秦师行,这些都是朝廷的忠实卫士,保卫着国家的安全。 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朝廷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好家伙,这名单上都是些大人物啊!首先是左领军大将军、新兴公马三宝,这可是个响当当的角色。

然后是右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毕国公阿史那社尔,这身份,啧啧,驸马耶!还有镇军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左卫大将军、琅邪郡公牛进达,都是军中大佬。镇军大将军、嘉州郡公周护,陕州刺史、天水郡公丘行恭,潭州都督、吴兴郡公沈叔安,这些地方官也都是实权派。

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特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宋国公唐休璟,这唐休璟官职可真多,听着就厉害!左羽林军大将军、辽阳郡王李多祚,左领军大将军、赵国公李湛,刑部尚书、太子宾客、魏国公杨元琰,殿中监、兼知总监、汝南郡公翟无言,冠军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光禄卿、天水县公赵承恩,这些都是朝廷里的要员。

将作大匠裴思谅,这可是个技术型人才;右羽林军将军、弘农郡公杨执一,左卫将军、河东郡公薛思行,光禄卿、驸马都尉、琅邪郡公王同皎,这些将军和高官也都在列。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太仆卿、立节郡王薛崇简,右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太子中允同正、冀国公冯道力,少府监、赵国公崔谔之,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申国公许辅乾,左金吾大将军、邓国公张暐,这些官员个个位高权重。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左羽林军大将军、平阳郡公薛讷,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临淮郡王李光弼,河东节度副大使、守司空、兼兵部尚书、霍国公王思礼,这些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实力不容小觑。左相、豳国公韦见素,太保、韩国公苗晋卿,中书令、赵国公崔圆,这几位都是朝廷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云京,河西陇右副元帅、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凉国公李抱玉,太子太师、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信都郡王田神功,这些都是位极人臣的大佬!

马璘,那是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还兼着检校尚书左仆射、知省事,爵位是扶风郡王。

薛景仙,左羽林军大将军,检校户部尚书,还兼着御史大夫。

尚衡,右散骑常侍,检校礼部尚书,也兼着御史大夫。

邓景山,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爵位是南阳郡公。

贾循,河东节度副使,兼着雁门郡太守,光禄卿。

李憕,礼部尚书,东京留守,酒泉县侯。

姚訚,东平郡太守。

接下来是右第二,卢弈。

卢弈是黄门监怀慎的儿子。他眉毛疏朗,眼睛有神,身材丰满,为人谨慎,欲望很少,总是勤勤恳恳地修身养性。他和哥哥卢奂的名气不相上下,但他的刚毅之气更胜一筹。天宝年间,他开始担任鄠县县令,政绩总是名列前茅,积累功劳后被提升为给事中,后来又升任御史中丞。从他父亲怀慎,到他哥哥卢奂,再到他自己,三个人都担任过御史中丞这个职位,而且都以清廉正直著称,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没多久,他又被调到东都留守台任职,兼管武部选官事务。

安禄山攻陷洛阳,官吏们都逃散了。弈(弈秋的弈,此处指弈氏,下同)把妻子孩子偷偷地打发走了,自己则穿着朝服坐在官署里。结果被抓了,要杀他。弈就当场列举安禄山的罪行,然后对着那些叛军说:“做臣子的应该知道什么是忠义什么是叛逆,我没有犯错,死有什么可后悔的?”围观的人都吓坏了。弈行刑的时候,朝西拜了两拜才离开人世,临死前痛骂叛贼,一点也不含糊,那些叛军都变了脸色。肃宗皇帝下诏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并为他上谥号。

当时大家都觉得洛阳城丢了,带兵打仗的人应该负责,抓人的官吏也该受处罚,而弈氏却把自己交给敌人,死了又怪谁呢?只有博士独孤及说:“荀息为了晋国而死,他说话算话;玄冥尽职尽责淹死在水中,他死守岗位;伯姬为了保护奶妈而被烧死,她先顾及礼义再顾及自身。他们死的时候,对事情都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安禄山的叛乱比李傕、郭汜的叛乱还要严重,弈氏的职责就像玄冥那样重要,他肩负的使命,不亚于保姆保护孩子;叛军的兵力,比水火还要凶猛。在这个时候,能够和拿着武器的人一起战斗,即使劝阻不了他们,也阻止不了他们,却能在刀刃下保全自己,这和那些贪生怕死的人有什么区别?我认为应该给他谥号‘贞烈’。”皇帝同意了。

弈氏的儿子杞,另有传记记载。他父亲是元辅。

元辅,字子望,年轻的时候就以清廉正直闻名。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崇文校书郎。他父亲杞死后,德宗皇帝一直记挂着他,提拔他做了左拾遗。后来又历任杭州、常州、绛州三州刺史,政绩显著,被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之后升迁为兵部侍郎,最后担任华州刺史,去世了。

元辅为人端庄稳重,正直廉洁,能够继承他父亲的优秀品质,所以官职一路高升,人们也没有因为他父亲的过错而对他另眼相看。

张介然,是猗氏县人,原名叫张六朗。他为人谨慎,做事有长远打算。一开始在河陇地区担任郡太守。后来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这些节度使都当过他的上司,还让他兼任营田使、支度使之类的职务。他上奏朝廷,皇帝很赏识他,给了他很多赏赐。张介然就说:“我现在是三品官,应该配有棨戟(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用的仪仗)。可要是把这些摆在京城,虽然风光,乡里老家的人也不知道,我还不如把这些仪仗摆在老家呢!”唐玄宗同意了,不仅让他在老家摆上棨戟,还在京城给他府邸门口也赐了棨戟,还赏赐了他五百匹绢,让他好好款待乡里的长者。从张介然开始,他家乡才有了摆设棨戟的荣耀。后来,哥舒翰推荐他做了少府监,之后又升任卫尉卿。

安禄山造反了,张介然被任命为河南节度采访使,镇守陈留。陈留地处水陆要冲,人口众多,可是因为长期太平,百姓没见过什么战事。张介然刚到陈留驻扎不到三天,安禄山就渡过黄河了。安禄山的军队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几十里地都能看到,天上的太阳都被遮住了。士兵们听到锣鼓声,都吓得魂飞魄散,连盔甲都穿不上。仅仅十六天,陈留城就失守了。之前朝廷下过诏书,要捉拿安禄山,并且已经把庆宗给杀了。安禄山攻入陈留后,看到了这个诏书,捶胸顿足,大哭道:“我犯了什么罪啊!我的儿子又犯了什么罪,竟然要杀了他!”他非常愤怒,杀了上万个投降的陈留百姓泄愤,血流成河,然后把张介然斩首示众。安禄山随后任命伪将李廷望为节度使,继续镇守陈留。

安禄山拿下陈留后,一路势如破竹,没有人敢抵抗。他很快攻打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带领大家坚守城池。听到安禄山军队叫嚣的声音,城里箭如雨下,崔无诐和他的属下都死在了安禄山的刀下。安禄山随后任命伪将武令珣驻守荥阳。

崔无诐,是韦后外戚,博陵世家大族。他当初娶了萧至忠的女儿,后来萧至忠被贬官。过了很久,崔无诐才被任命为益州司马。他跟杨国忠关系很好,杨国忠当权后,提拔他做了少府监,后来让他镇守荥阳。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