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统治了二百八十八年,那些因为孝顺和友爱而名扬朝堂的人,大多是平民百姓,他们的事迹都被史官记录在册。
这意思就是说,唐朝时间挺长的,有二百八十八年呢!那些因为孝顺兄弟姐妹,为人友爱而得到皇帝夸奖,甚至名气传遍全国的人,其实很多都是老百姓,不是什么达官贵人。这些老百姓的感人事迹,都被专门记录历史的史官认真地写进了史书里。
万年县的王世贵,长安府等着给他封官呢!泾阳县的田伯明,华原县的韩难陀,华州的王瞿昙,郑县的辛法汪、郭士举、张长、郭士度、郑迪、柳仁忠、能君德、刘崇、甘元爽、韩子尚、韩思约,下邽县的张万彻,朝邑县的申屠思恭、吕昂,鹑觚县的张元亮,灵台县的孙智和,新平县的冯猛将,宜川县的司马芬,洛交县的周崇俊,洛川县的何善宜,博陵县的崔定仁,冀州的燕遗倩,贝州的马衡,沧州的郑士才,清池县的孙楚信、刘贤,渤海县的边凤举,瀛州的朱宝积,乐陵县的苏伏念,邯郸县的章征,鸡泽县的冯仁海、郭守素,文安县的董相,武邑县的王达多、张丘感、张艺朗以及孙师才、张义节,沙河县的赵君惠,南乐县的谷感德,魏县的毛仁,武城县的茹智达,历亭县的王师威、李肆仁,临河县的李文绸,汤阴县的后斥奴,鼓城县的彭思义、陈屺、田堤岳,太原县的卢遗仁、王知道,蒲州的贾孝才,解县的卫玄表,南岳县的张利见,安邑县的曹文行、孙怀应、相里志降、杨王操、邵玄同、张衡、曹存勋、李文褒、董文海、李文秀、张仙儿、张公宪,虞乡县的董敬直,河东的张金城、吕神通、吕云、吕志挺、吕元光、赵举、张祐、姚炽、张师德、冯巨源、杜山藏,河西的郭文政,伊阙县的任仲济、源荣璧,汴州的张士岩,陈留县的家师谅、董允恭,尉氏县的杨思贞,中牟县的潘良瑗以及他的儿子潘季通,阳武县的时惠珣,封丘县的杨嵩珪,许田县的李颐道,胙城县的蔡洪、石善雄以及他的孙子孙彦威,朗山县的胡君才,徐州的皇甫恒,彭城县的尹务荣,荆州的刘宝,长寿县的史抟,益州的焦怀肃、郭景华,郪县的曹少微,涪城县的赵烟,资阳县的赵光寓、黄昪,梓潼县的马冬王、秦举、王兴嗣,依政县的樊漪,巴西县的韦士宗、文博荧以及他的儿子文诠,南郑县的李贞古,巢县的张进昭,万载县的廖洪,南陵县的苏仲方,鄱阳县的张讃,乐平县的谢惟勤、沈普、姜崌,上饶县的鲍嘉福、虞熔真,句容县的张常洧,弋阳县的张球、李营以及他的儿子李凝、孙楚,贵溪县的黄舟,建昌县的熊士赡,临江县的袁鸣,赣县的谢俊,余杭县的何公弁、章成缅、方宗,建德县的何起门,桐庐县的祝希进,诸暨县的张万和,萧山县的李渭、许伯会、戴恭、俞仅,信安县的徐知新、徐惠諲,东阳县的应先、唐君祐,睦州的许利川,建阳县的刘常,邵武县的黄亘、张巨篯、吴海,泉山县的黄嘉猷,永泰县的王奭,这些人都以孝敬父母、尽力办理丧事而闻名。
万年县的宋兴贵,奉先县的张郛,澧阳县的张仁兴,栎阳县的董思宠,湖城县的阎旻,高平县的雍仙高,湖城县的阎酆,正平县的周思艺、张子英,曲沃县的张君密、秦德方、马玄操、李君则,太平县的赵德俨,陇西县的陈嗣,北海县的吕元简,经城县的宋洸之,单父县的刘九江,无棣县的徐文亮,乐陵县的吴正表,河间县的刘宣、董永,安邑县的任君义、卫开,龙门县的梁神义、贺见涉、张奇异,郑县的王元绪、寇元童,舒城县的徐行周,睦州的方良琨,桐庐县的戴元益,高安县的宋练,泾县的万晏,弋阳县的李植,繁昌县的王丕,这些人家世世代代和睦相处。
天子都下令表彰他们的家门,赏赐粮食和布帛,州县长官也经常去慰问他们,免除他们的赋税,有的还被授予官职。
唐朝的时候,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说,人肉可以治病。从那以后,民间就有人为了治父母的病,割下自己的肉给父母吃。
还有京兆府的张阿九、赵言,奉天府的赵正言、滑清泌,羽林飞骑的啖荣禄,郑县的吴孝友,华阴的尹义华,潞州的张光玼,解县的南锻,河东的李忠孝、韩放,鄢陵的任客奴,绛县的张子英,平原的杨仙朝,乐工段日升,河东将领陈涉,襄阳的冯子,城固的雍孙八,虞乡的张抱玉、骨英秀,榆次的冯秀诚,封丘的杨嵩珪、刘浩,清池的朱庭玉、朱庭金兄弟,繁昌的朱某,歙县的黄芮,左千牛卫的薛锋以及河阳的刘士约,这些人有的被赏赐丝绸,有的被表彰家门,他们的名字都记载在史书上。
韩愈说得对啊!他说:“父母生病了,给父母吃药,这才是孝顺,没听说过要割掉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就算是不违背道德,圣贤也是在众人之后才这么做的。要是因为不幸而死了,那毁伤身体的罪过就有了归宿了,怎么能表彰他们的家门来显示他们的不同呢?” 虽然,那些住在偏僻小巷里的人,没有多少文化和礼义廉耻的知识,但是他们能忘掉自己,为父母着想,出于真心实意,也是值得称赞的。所以我就把十七八个这样的例子列举出来。
广明之后,地方军阀们违反法令,各自占据千里土地,他们的事迹根本不会上报朝廷,那些孝顺和友爱行为突出的人,朝廷的表彰也无法到达他们那里。那些记载在小说里的人,名字在其他书里找不到,我就不能记录下来了。像李知本、张志宽这些人,他们为人谦逊,有礼让君子的风度,所以我把他们也收录进来,并写了序言。
张士岩的父亲生病了,需要吃鲤鱼药膳,可是冬天河水结冰了,竟然有水獭衔着鱼送到他面前,他得以用鱼给父亲治病,父亲的病就好了。他母亲生了痈疽,张士岩就用嘴吸吮母亲的脓血。父亲去世后,张士岩在父亲的坟墓旁居住守孝,老虎和狼都来依附他。
焦怀肃的母亲生病了,他总是尝母亲的唾液,如果味道不对,他就哭喊得死去活来。母亲去世后,他五天不吃不喝,自己动手挖土筑坟,在坟墓旁守孝,每天只吃一顿饭,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继母去世后,他也一样。
张进昭的母亲被狐狸刺伤,左手因此而坏死。母亲去世后,张进昭就砍下自己的左手臂,在母亲坟前守孝。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朝大使梁子恭都亲自慰问抚恤他们,并表彰他们的家门。高宗皇帝去泰山祭祀,特意去他们家看望,问他们长寿的秘诀,他们回答说“忍”字,皇帝感动得流泪,赏赐他们丝绸布匹才离开。这四个人名气比较大,详细情况可以参考其他篇章。
李知本,是河北赵州元氏人,是北魏洛州刺史李灵的六世孙。他爸爸李孝端,在隋朝做过获嘉县丞。他和族弟李太冲家里都挺有背景的,但李太冲官职和婚姻都比他好得多,乡里人都说:“李太冲没哥哥,李孝端没弟弟。”
李知本读过不少书,对父母很孝顺,和弟弟李知隐兄弟俩感情也很好,子孙后代一百多口,家里的钱财和仆人,都一起用,从不分彼此。隋朝大业年间快完的时候,盗贼经过他们村子都不敢进去,互相提醒说:“别去招惹那个义门!” 当时有五百多户人家都来投奔他们,都因此躲过了灾难。唐太宗贞观初年,李知隐当上了伊阙县丞,李知本当上了夏津县令。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知本的孙子李瑱当上了给事中、扬州长史。李知隐的孙子李颙,很有文采,做到太常少卿。李知本这一支,祖兄弟里当上给事中的,足足有四个。
张志宽,是山西蒲州安邑人。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悲痛欲绝,乡里人都很敬佩他。王君廓带兵打仗的时候,也没敢去骚扰他家,依靠他家躲过战乱的人家有一百多户。后来他当了里正,有一天突然跑到县里说他母亲病了,请求紧急处理。县令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母亲生病了,我也跟着难受,所以我知道。”县令觉得他在胡说八道,把他关进了监狱。结果派人去查证,发现他说的都是真的,县令才把他放了,还安慰了他。他母亲去世后,他亲手挖土堆坟,亲手栽种松柏。唐高祖还派人去吊唁,封他为员外散骑常侍,赏赐他四十匹布,并表彰了他家。
刘君良,是河北瀛州饶阳人。他家四代同堂,族兄弟们就像亲兄弟一样,家里粮食布匹,从来不分彼此。隋朝大业年间,闹饥荒,他妻子劝他分家另过,还故意把院子里树上的鸟窝和鸟雏弄掉,让鸟儿们互相争斗鸣叫。家里人觉得很奇怪,他妻子说:“天下都要乱了,鸟儿都容不下彼此,何况是人呢!”刘君良就和兄弟们分开了。一个月后,他偷偷地知道了妻子的计策,就斥责妻子说:“你毁了我们家!”然后哭着把兄弟们召集回来,重新一起生活。天下大乱的时候,乡里人都来投奔他,大家一起修建了堡垒,就叫“义成堡”。唐高祖武德年间,深州别驾杨弘业来到他家,看到他家六个院子共用一个厨房,子弟们都很懂礼貌,非常赞赏,然后就离开了。贞观六年,朝廷也表彰了他们家。
王少玄是山东聊城人。他爸爸在隋朝末年死于战乱,他是他爸爸死后才出生的。十岁的时候,他问妈妈爸爸在哪儿,妈妈把事情告诉了他,他就哭着喊着要找爸爸的尸体。当时野外到处都是白骨,有人说:“用你的血涂抹,渗透进去的地方就是你爸爸的遗体。”少玄就割破了自己的皮肤,找了十天才找到,然后把爸爸安葬了。伤口很严重,过了好几年才好。贞观年间,当地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他就被任命为徐王府的参军。
任敬臣,字希古,是棣州人。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非常悲痛。七岁的时候,他问他爸爸任英说:“我怎样才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呢?”他爸爸说:“扬名显亲就可以了。”于是他就立志努力学习。汝南人任处权看到他的文章,惊讶地说:“孔子夸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都比不上。我不是古人,但是看到这孩子,我相信也比不上他。”十六岁的时候,刺史崔枢想推荐他做秀才,但他觉得自己学问还不够深厚,就躲起来了。又过了三年才学业有成,考中了孝廉,被任命为著作局的正字。他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继母说:“你这样过度悲伤,能算得上孝顺吗?”敬臣这才强忍悲痛,继续生活。服丧期满后,他升迁为秘书郎。休假的时候,他就关起门来读书。监察御史虞世南很器重他,年底考核的时候,虞世南写信推荐他升官,但他坚决推辞了。后来被召为弘文馆学士,不久又授任越王府西阁祭酒。当时,王敬臣两次上表请求留下,后来升迁为朝请郎。他又考中了制科,被提升为许王文学。再次担任弘文馆学士,最终做到太子舍人的职位。
支叔才,是定州人。隋朝末年闹饥荒,他晚上在野外讨饭吃,回家给妈妈送饭,结果被强盗抓住了,强盗想杀了他,支叔才把情况告诉了他们,强盗被他的孝心感动了,就把他放了。他妈妈得了痈疽,支叔才就用嘴吸吮母亲的疮口,并给她上药。他妈妈去世后,支叔才就在坟墓旁居住,有一只白色的喜鹊停留在坟墓旁边。高宗时期,朝廷表彰了他家。
至德年间,有常州人王遇和他的弟弟王遐都被强盗抓住了,强盗说只能放一个人,兄弟俩互相谦让,宁愿一起死,强盗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就把他们都放了。
程袁师是宋州人。他母亲生病了,十天十夜都没脱下衣服,不吃不喝地侍奉母亲,还代替弟弟去洛州当兵。母亲去世后,他听到噩耗,一天跑了两百里路,亲自扛土筑坟,哭得瘦骨嶙峋,让人认不出来。他后来又把母亲的坟墓迁到曾家门前,整整花了二十年才完成。坟墓左边常有白狼和黄蛇守护,每次他哭的时候,一群鸟儿都会飞来鸣叫。永徽年间,刺史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派官吏去接他。他到了朝廷后,不愿意做官,朝廷就授予他儒林郎的官职,让他回去了。
武弘度是士畐兄长的儿子,被任命为相州司兵参军。永徽年间,他父亲去世了,他从徐州一路赤脚跑回家奔丧,扛土筑坟,每天早晚都哭,每天还只吃一升米。他家门前长出了灵芝,狸猫也在他坟墓旁边玩耍。高宗皇帝下诏表彰他,并为他家树立旌表。
宋思礼,字过庭,侍奉继母徐氏非常孝顺。他被任命为萧县主簿。那年大旱,井水都干涸了,继母又得了重病,只能喝泉水。宋思礼又着急又担忧,一边祈祷一边寻找水源,突然院子里涌出一股泉水,水质甘甜清凉,每天都能取水。县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县尉柳晃还刻石颂扬他的孝行。
郑潜曜,他父亲是驸马都尉、荥阳郡公郑万钧,母亲是代国长公主。开元年间,母亲生病了,郑潜曜日夜侍奉在母亲身边,一刻也不离开,连续三个月没洗脸。母亲病情加重,郑潜曜用自己的血写信向神灵祈祷,请求以自己的性命代替母亲。信是用火烧写的,只有“神许”两个字没烧掉。第二天,母亲的病就好了,郑潜曜叮嘱左右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后来,他娶了临晋长公主,官至太仆卿、光禄卿。
元让是雍州武功人。他考中了明经,但因为母亲生病,不肯接受调任,几十年都侍奉在母亲身边,不出家门。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坟旁守孝,不梳头不洗澡,吃喝都很简单。咸亨年间,太子监国,下令在元让家门口树立表彰他的牌匾。永淳初年,巡察使上报说元让孝悌异常,于是他被提升为太子右内率府长史。任期满后,他回到家乡,乡里的人如果有纠纷,都来请他仲裁。中宗在东宫时,召见他,任命他为司议郎。元让去拜见武则天时,武则天看着他说:“你孝顺家庭,一定也能忠于国家,应该用你的才能辅佐我的儿子。”不久后,元让去世了。
裴敬彝是山西闻喜人。他曾祖裴子通,在隋朝开皇年间做着太中大夫的官职,当时母亲去世,他哭得非常伤心,竟然有白乌在墓地树上筑巢,这可是个祥瑞啊!裴家兄弟八个,都以孝顺闻名,皇帝还专门下诏表彰他们家,所以后人称他们为“义门裴氏”。
裴敬彝七岁就能写文章,性格谨慎勤敏,家族里的人都非常重视他,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甘露顶”。他父亲裴智周当了临黄县令,因为一些事情被别人告到官府。裴敬彝十四岁的时候,就跑到巡察使唐临直那里为父亲申冤,唐临直觉得这孩子不一般,就让他现场写篇赋看看,结果裴敬彝写的赋文非常出色。他父亲的罪名因此被撤销,唐临直还上奏朝廷,推荐裴敬彝做了陈王府的典签。有一天,裴敬彝突然哭着对身边的人说:“我爹身体一直不好,我心里总觉得不安,现在我胸口又疼又跳,感觉事情不妙啊!”于是他就赶紧回家,结果赶到家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哀伤过度,甚至超过了礼仪规定的程度。乾封年间,他升迁为监察御史。后来他母亲生病,请来的医生许仁则行动不便,裴敬彝就亲自当起了担架,把医生迎接到家里。母亲去世后,朝廷赏赐了布帛,还专门为他母亲制作了灵车。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著作郎,兼修国史,后来又做了中书舍人、太子左庶子。可惜的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他被小人陷害,最终死在了岭南。
梁文贞是河南閺乡人。年轻时他从军戍边,等他回来的时候,父母亲都已经去世了。他非常自责没能尽孝,于是就在父母坟前挖了个门,每天早晚都去打扫,住在坟墓旁边,默默地守了三十年。家里人有什么事问他,他就用画来回答。后来,官府修建新路,正好从梁文贞的坟墓前经过,过往的行人都看到他,都忍不住流泪。更神奇的是,坟墓上的树木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白兔在那里温顺地玩耍,县令还专门刻石记载了这件事。开元年间,刺史许景先上奏朝廷,说梁文贞的孝行是绝无仅有的,朝廷于是把这件事记入了史书。
沈季诠,字子平,是江西南昌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非常孝顺母亲,从不与人争执,大家都觉得他胆小懦弱。沈季诠却说:“我胆小吗?作为儿子,怎么能让母亲担忧呢!”贞观年间,他带着母亲渡江,遇到暴风雨,母亲不幸落水身亡。沈季诠大声呼喊着也跳进了江里,过了一会儿,他竟然抱着母亲的尸体浮出了水面。都督谢叔方按照礼仪隆重地安葬了沈季诠的母亲。
许伯会,是浙江萧山人,有人说他是玄度公的后代,第十二世孙。他考中了孝廉,在武则天当政的上元年间,当上了衡阳县的博士。他母亲去世后,他亲自背土堆坟,不吃细软的食物,也不穿丝绸衣服。有一天,野火蔓延,快要烧到坟墓边的树木了,他对着老天悲痛地哭喊,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火也灭了。那一年又大旱,结果在他家门前竟然涌出了泉水,还长出了灵芝。
陈集原,是广西开阳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首领。他父亲陈龙树曾经做过钦州刺史,生病的时候,陈集原不吃不喝地侍奉。父亲去世后,陈集原吐了好几升血,他在父亲坟前搭了个小棚子住下,并且把所有的田地财产都分给了兄弟们,乡里人都很敬佩他。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他官至右豹韬卫大将军。
陆南金,是苏州吴县人。他祖上陆士季,曾经跟同乡顾野王学习左丘明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陆士季在隋朝的时候,当过越王杨侗的记室兼侍读。杨侗称帝后,提拔他做了著作郎。当时王世充要篡位,杨侗问陆士季:“隋朝统治天下三十年,朝廷竟然没有一个忠臣吗?”陆士季回答说:“为国捐躯,是我的夙愿,请让我起草诏书,为陛下除掉他!” 可惜计划泄露了,陆士季被免去了侍读的职务,最终没能成功。唐太宗贞观初年,他最终官至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
陆南金后来当上了太常寺奉礼郎。唐玄宗开元初年,少卿庐崇道犯了罪,被流放到岭南,但他逃回了东都洛阳。陆南金当时正在守孝,庐崇道假装吊唁,偷偷地跑到陆南金家里,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陆南金就把他藏了起来。不久,被仇人告发,朝廷派侍御史王旭来抓捕庐崇道。陆南金面临严厉的处罚,他的弟弟陆赵璧主动找到王旭,说:“藏匿庐崇道的人是我,请杀了我吧!”陆南金坚决地说弟弟是在冤枉自己,王旭很奇怪,陆赵璧说:“母亲还没下葬,妹妹还没嫁人,哥哥能料理这些事,我活着也没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王旭很震惊,就把情况上报了朝廷。唐玄宗最终赦免了他们兄弟俩。
陆南金为人精通史书,为人谨慎,品行端正。张说和陆象先都认为他是个贤才。他从库部员外郎做起,后来因为得了重病,改任太子洗马,最终去世了。
张琇他老爹,河中府人,当过官。他爹张审素,在巂州当都督,得罪了一个叫陈纂仁的家伙。陈纂仁诬告张审素冒领军功,还私自用兵。唐玄宗皇帝怀疑这事儿,就派监察御史杨汪去查。陈纂仁又告状说张审素和总管董堂礼密谋造反。杨汪就把张审素抓起来关在雅州监狱,然后火速赶到巂州调查造反的事。董堂礼气不过,杀了陈纂仁,带着七百兵包围了杨汪,逼他写报告,把张审素的罪名洗清。后来,大家一起把董堂礼杀了,杨汪才得以脱身。之后,杨汪查明张审素确实造反了,把他杀了,抄了他的家。张琇和他哥哥张瑝还小,就被发配到岭南。过了很久,兄弟俩逃了回来。杨汪改名叫万顷。张瑝当时十三岁,张琇小他两岁。有一天晚上,兄弟俩在魏王池边埋伏,准备杀杨汪。张瑝砍了杨汪的马,杨汪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张琇杀了。他们把杀万顷的经过写在斧头上,然后跑到江南,打算先杀了害死他父亲的人,再自首。走到汜水的时候,官府抓住了他们,把这事儿报了上去。
中书令张九龄等人觉得张琇兄弟孝烈,应该饶他们一命,但是侍中裴耀卿等人认为不行,唐玄宗皇帝也同意裴耀卿的意见,对张九龄说:“孝子为了父母,可以不顾性命。杀了他们能完成他们的心愿,赦免他们就违反了法律。天下做儿子的,哪个不想孝顺父母?要是都这样互相报仇杀戮,那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最后,皇帝采纳了裴耀卿的意见,人们都觉得张琇兄弟太冤枉了。皇帝下诏书解释这件事,最后还是把张琇兄弟杀了。行刑前,给他们饭吃,张瑝吃不下,张琇却面色平静地说:“下去见先人了,还有什么遗憾呢!”大家都同情他们,在路上为他们写挽歌,集资在北邙山给他们安葬,还怕仇家挖坟,特地做了假坟墓,让人找不到他们的墓地。
唐太宗时期,有个即墨人叫王君操,他父亲在隋朝末年被乡里人李君则杀害了,他父亲死后,王君操一家逃亡,那时王君操还小。到了贞观年间,朝代更迭,王君操家境贫寒,孤苦无依,仇家也不怕他了,他就到州府自首。王君操暗中带着刀子,把李君则杀了,挖出他的心肝,当场吃光,然后跑到刺史那里说:“杀害我父亲的凶手,我花了二十年都没能报仇,今天终于报仇了,愿意接受官府的处罚。”州府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就赦免了他的死罪。
高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绛州有个叫赵师举的人,他父亲被人杀害了。赵师举那时候还小,他母亲改嫁了,仇家也就没再怀疑什么。赵师举长大后,为人比较老实木讷,晚上就读书。过了很久,他亲手杀了仇人,然后主动到官府自首,皇帝最终赦免了他。
永徽年间初期,有个官员叫同蹄智寿,他父亲被族人害死了。智寿和弟弟智爽在路上埋伏,杀了仇人,然后一起到官府自首,争着说是自己为主谋。官府三年都没能判决。有人说弟弟是最初策划的人,于是判弟弟死刑。智爽临刑前说:“仇已经报了,死也无憾。”智寿则自己趴在地上,浑身都是伤,舔干净弟弟身上的血才罢休,看到的人都非常感动。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下邽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了。徐元庆改了名字,当了个驿站的护卫。过了很久,赵师韫因为当官住在御史的驿站里,徐元庆就亲手杀了他,然后自己把自己关起来,到官府自首。后来有人想赦免他的死罪,左拾遗陈子昂就发表意见说:
“先王设立礼仪来教化百姓,制定刑罚来治理国家。为父报仇,是为人子女的本分;诛杀罪犯,稳定社会秩序,是君王的职责。但是,没有道理的行为不能用来教化百姓,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也不能用来解释法律。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礼仪规范内部,用法律约束外部,让守法的人不会因为礼仪而废除刑法,遵循礼仪的人不会因为法律而损害正义,这样才能让暴乱平息,廉耻之风兴盛,天下才能走上正道。”
“徐元庆为父报仇,束手就擒,虽然是古代的烈士也无法超越他。但是杀人偿命,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律,法律不能有例外,徐元庆应该伏法受刑。《尚书》里说:‘父仇不同天。’这是劝诫人们的教诲。教诲不能随便更改,所以徐元庆应该被赦免。”
“我听说,刑法是为了让人安居乐业,制止混乱;仁爱是为了使人受益,提高道德。现在徐元庆为父报仇,这不是制造混乱;这是尽为人子的孝道,是仁爱。如果仁爱没有好处,和制造混乱一样都要被处死,这就是所谓的‘能刑’,不能用来教化百姓。所以邪恶往往由正义产生,治理国家也必然会产生混乱,所以礼仪的约束力有限,先王才制定了刑法。现在如果因为徐元庆的孝义而废除刑法,那就是错误的。徐元庆之所以能感动天下,是因为他舍弃生命,最终达到了道德的境界。如果赦免他的罪行,让他苟且偷生,那就是夺取了他的道德,损害了他的义气,这不是所谓的‘杀身成仁,全死忘生’的境界。我认为应该遵守国家的法令,依法处置他,然后才能在坟墓前树立旌表。”
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意见。后来,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又提出了反对意见:
礼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社会混乱。就像说,谁要是作恶伤人,不管是谁的儿子,都得杀头!刑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社会混乱。就像说,谁要是作恶伤人,不管是谁当官的,都得杀头!礼法和刑法的根本目的虽然相同,但具体运用却不一样。表彰和处罚,不能同时进行。该处罚的却表彰了,这就是滥用权力,刑罚过重;该表彰的却处罚了,这就是僭越礼法,破坏了礼仪制度。
这事儿,师韫因为私人恩怨,滥用职权,残害无辜,州牧和刑官都不知道,上上下下都瞒着,受害者的哭喊声都没人听见。而元庆却能忍辱负重,克制自己,即使死了也无怨无悔,这就是遵守礼法,行侠仗义啊!那些当官的应该感到羞愧,都来不及谢罪了,还怎么处罚元庆呢?
如果说元庆的父亲没有被处罚,师韫处罚元庆,也符合法律,那元庆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法律能成为仇敌吗?把天子的法律当仇敌,还杀害执行法律的官吏,这是悖逆,目无尊上!把他处死,是为了维护国家法纪,又怎么表彰他呢?
礼法中所说的“仇”,是指冤屈沉重,叫天天不应,地地不灵,而不是指触犯法律,被判死刑,然后说“他杀了我,我就杀他”,不讲道理,只顾着欺压弱小。《春秋传》说:“父亲没被处罚,儿子报仇可以;父亲被处罚了,儿子还报仇,这是滥杀无辜的行为,报仇也不能消除祸害。”现在如果用这个来判断这两人相杀,那就能符合礼法了。
而且,不忘仇恨,是孝顺;不畏惧死亡,是正义。元庆能够不违背礼法,做到孝顺和正义,这肯定是通达事理,明白道理的人。通达事理,明白道理的人,怎么会把王法当成仇敌呢!那些议论的人反而要处罚他,刑罚过重,破坏礼法,这显然不能成为典范。请把我的意见附在命令上,处理这个案件,不应该按照之前的意见来办。
宪宗年间,衢州人余常安的父亲和叔叔都被同乡谢全杀害了。常安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计划报仇了。十七年后,他终于杀了谢全。刺史元锡上奏说罪行较轻,但刑部尚书李鄘坚持不可轻饶,最终谢全被处死了。
话说有个富平人叫梁悦父,被秦果给杀了。梁悦父的儿子替父亲报了仇,然后主动去县里自首,认罪伏法。皇上接到奏报后,下旨说:“按照《礼记》的说法,父仇是不共戴天的,但法律规定杀人要偿命。礼法是帝王教化的根本,这两种说法却不一样啊。这事儿,交给尚书省去讨论吧!”
尚书省的职方员外郎韩愈就说了:儿子为父亲报仇的事,《春秋》、《礼记》、《周官》里都有记载,像史书上记载的这种例子,多得数不清呢,还没听说过有哪个因此被治罪的。这事儿最应该仔细查查律法,可律法里并没有相关条文,这可不是因为律法缺了字句。这是因为,要是不允许报仇,就会寒了孝子们的心;但要是允许报仇,那大家就会仗着法律胡乱杀人,根本没法禁止。法律虽然是圣人制定的,但执行法律的是官吏啊。经书里讲的是怎么制定法律,怎么约束官吏,而不是具体怎么执行法律。所以,应该把经书里的道理讲清楚,而把具体的条文写在法律里,这样,官吏们就能依法断案,而懂经学的士人也能用经书来论证了。
《周官》里说:“凡是杀人但情有可原的,就命令不要报仇,如果报仇就处死。”“情有可原”就是应该这么做的意思。意思是说,如果杀人是不应该的,儿子就可以为父亲报仇。这指的是老百姓之间互相报仇的情况。《公羊传》说:“父亲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儿子报仇是可以的。”“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是指罪不至死。这里说的“惩罚”,是上级对下级的处罚,不是老百姓之间的互相残杀。《周官》还说:“凡是报仇的,都要先向官府报告,杀了人也就无罪了。”意思是说,要报仇,必须先告诉官府,这样才不会被治罪。
报仇的名称虽然一样,但事情却不一样。有的是老百姓之间互相报仇,就像《周官》里说的那样,这事儿现在还可以讨论;有的是被官府处死了,就像《公羊传》里说的那样,现在是不能这样做的。《周官》里说:报仇之前要先告诉官府,但如果孤儿寡母弱小,怀着复仇的念头等待机会,恐怕没法自己去报告,所以这在现在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所以,该杀还是该赦免,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制定一个制度,规定:“有为父报仇的,事情发生后,把事情的经过详细上报尚书省,大家一起讨论后,再决定怎么处理。”这样,经书的道理就不会被误解了。
最后,皇上下了旨意,为梁悦父申冤,让他去官府自首,然后流放到循州。
唐穆宗的时候,有个长安人叫康买得,十四岁那年,他父亲康宪向云阳的张莅要钱。张莅喝醉了酒,把康宪打得差点死了。买得见张莅又壮又凶,估计光靠劝说救不了父亲,就拿起铁锹猛地一下砸在了张莅头上,三天后,张莅死了。刑部侍郎孙革上奏说:“买得为了救父亲,这不算暴行;他见劝说不管用才动手,这不算凶狠。古代的法律,首先要考虑父子之情。《春秋》里是根据动机来定罪的,《周书》里对各种处罚也有权衡的规定。买得孝心感天动地,应该给他宽恕。”皇上就下令减轻了他的刑罚。
再说侯知道和程俱罗,他们是灵州灵武人。父母去世后,他们亲自挖墓垒坟,所有活儿都自己干,乡里有人要帮忙,他们就哭着把人推开了。守在坟墓旁边,他们哭个没完没了,知道哭了七年,俱罗哭了三年。知道头发上沾满了泥土,经常半夜跑到坟前,又哭又跳,连鸟兽都跟着悲鸣。李华写了一篇《二孝赞》来歌颂他们的行为,诗里写道:“人初降生,有君有亲。孝敬父母是为子之道,忠于君主是为臣之道。天命昭昭,规范着人伦。背弃道义而死,是不仁不义。所以智者制定了礼仪规范。侯氏兄弟啊,你们的孝心感天动地。你们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才垒起了高高的坟墓。夜深风急,你们如同面对鬼神一般。哭声凄厉悲壮,直冲云霄。苴斩三年,你却终身守孝。程生啊,你的哀痛也一样深沉。回顾过去,没有能与你相比的,展望未来,也没有人能与你匹敌。”
还有一个叫何澄粹的人,是池州人。他父亲生病越来越重,当时的风俗迷信鬼神,病人不吃药。何澄粹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父亲吃,父亲的病就好了。后来父亲去世了,何澄粹就趴在坟墓上哭,哭得死去活来,最后因为过度悲伤而死。当时人们称他为“青阳孝子”,很多读书人都为他写了祭文。
李兴,寿州安丰人,为人特别孝顺。柳宗元给他写了篇《孝门铭》。铭文里说:寿州刺史承思上奏说:“九月丁亥这天,安丰县的百姓李兴,他爹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病了好久,眼看就要不行了。李兴就割了自己的大腿肉,说是要给父亲做补品。可他父亲病得太重,已经吃不下东西了,没多久就去世了。李兴又哭又喊,抱着胸口,嘴里鼻子里都流血了,他亲手给父亲挖坟埋葬,眼泪鼻涕都沾到土里了。然后,他在坟墓旁边搭了个小草棚,住进去守孝,白天黑夜地哭着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他孝顺的心意感动了上天,草棚上竟然长出了紫芝和白芝,棚里还涌出了甘甜的泉水。这些都是因为陛下您推行孝治,上天感动了,才有了这些异象。李兴只是个普通的百姓,没读过什么书,平时就种地为生,但他却能做到如此孝顺,超过了古时候那些有名的孝子,上天都觉得稀奇,降下祥瑞来表彰他。恳请陛下您像尧帝那样仁慈,下令表彰李兴,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孝行。请在当地立碑刻石,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让后世子孙永远学习他的孝道。臣冒死上奏。”皇帝说:“准奏!”
铭文里写道:“他那孝顺的心思,真是美好而感人。他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品德,认真遵守着做人的道理。他哭着侍奉生病的父亲,默默地祈祷上天保佑。他割下自己的肉,伤痕累累。他把做好的食物献给父亲,尽心尽力地侍奉,日夜担忧。父亲病重,他却丝毫没有怨言。伤痛剧烈,他哭喊着向天祈祷。他捧着泥土,泪流满面,给父亲修建坟墓。他捶胸顿足,眼睛都哭肿了,寒来暑往,都住在草棚里。草木都枯萎了,鸟兽都停下了脚步。不同种族的人,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因为李兴的孝行,孝道得以弘扬。他继承了先贤的遗志,被载入史册。就像古代的虞舜,以孝闻名天下;孔子传授孝道给曾参;鲁侯接受了夷宫的命令;考叔也以孝闻名。李兴的孝行,和他们一样伟大。乡邻们都为他悲伤,哭泣着怀念他。上天赐予他祥瑞,紫芝、白芝和甘甜的泉水。皇上也下令表彰他,并在他的家门口立碑。上天与人合力,赞扬他的孝行。我们建立这座碑,让他的孝行流芳百世。”
许法慎,是沧州清池人。他三岁的时候就特别懂事。他母亲生病了,他不喝奶,一脸愁容,非常担心。有人拿好吃的骗他,想让他高兴高兴,他都不吃,反而把好吃的给他母亲吃。后来母亲去世了,他一直住在母亲坟墓旁边,还出现了甘露、嘉禾、灵芝、连理枝和白兔这些祥瑞之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表彰了他所在的里巷。
林攒,是泉州莆田人。贞元初年,他做福唐县尉。他母亲年老体弱,他还没来得及回去侍奉,母亲就病了。林攒听说后,立刻辞官回家。母亲去世后,他五天没吃没喝。他自己动手烧砖砌墓,住在母亲坟墓旁边守孝。这时,有白乌飞来,甘露降下。观察使李若初派人去查证,正好甘露快要干了,乡里的人都吓坏了。林攒哭着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甘露,难道是来惩罚我的吗?” 没想到甘露又重新出现了,白乌也飞回盘旋。朝廷下令在他母亲墓前建了两座小阙,又表彰了他所在的里巷,还免除了他的徭役,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阙下林家”。
陈饶奴,是饶州人。他十二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又赶上闹饥荒。有人劝他分家,这样才能活下去。陈饶奴哭着,自己四处乞讨,也要把弟弟妹妹养活。刺史李复很感动,给了他一些钱粮,还在他家门口写了“孝友童子”四个字。
王博武,是许州人。会昌年间,他侍奉母亲去广州,走到沙涌口的时候,遇到暴风雨,母亲掉进水里淹死了,王博武也跳进水里殉母。岭南节度使卢贞派人下水打捞,捞起了两具尸体,就将他们安葬了,并在墓碑上刻上“孝子墓”三个字。朝廷还下令刻石立碑。
万敬儒,是庐州人。他们家三代同堂生活,父母去世后,他守在坟墓旁。他用自己的血写佛经,还砍掉了自己的两个手指,没想到手指竟然又长出来了!州里把他们居住的地方改名为“成孝乡广孝聚”。大中年间,朝廷表彰了他家。
章全益,是梓州涪城人。他从小没了父亲,是被哥哥章全启养大的。母亲生病了,章全启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就好了。后来章全启去世了,章全益穿孝服守孝,还砍掉自己一根手指来报答哥哥。他不娶妻,和仆人住在一个房间里,靠卖药为生,据说他还会炼金子。他在成都住了四十年,人称“章孝子”,去世的时候九十八岁。
话说啊,古人夸赞圣人治理天下有一套方法,那就是“要在孝弟而已”。意思就是说,要做好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要像父子,兄弟之间要像兄弟,把这种孝悌之道推广到国家,再推广到天下,只要做好一件善事,其他的好事都会跟着来。如果有人违反了,就用法律来约束他。所以说啊,“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 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孝顺父母,坏人也不敢欺负他,皇帝还会公开表彰他,这是因为通过教化人们孝顺来达到忠诚的目的。所以,我把这些话都写下来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孝悌的重要性。你看,从家庭到国家,再到天下,都离不开孝悌。 做好孝悌,就像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其他的道德行为都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来。要是有人不遵守,那就得用法律来管制。 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孝顺是根基,法律是补充。 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孝顺父母,就能得到保护,甚至得到皇帝的嘉奖。 为啥呢?因为皇帝觉得,教化百姓孝顺,就能培养他们的忠诚之心。所以,我特地把这些道理写成文章,留给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