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虽然无形,但音乐却需要乐器。古代制作乐器的人,知道乐器一定会损坏,而声音又无法用语言直接传达,他们担心乐器损坏后乐声就此消失,所以就制定了很多方法来记录和传承。
所以,最初寻找乐音,要用到律(乐律);而制定乐律,则要从黍子开始。从一粒黍子的宽度,累积起来就成了分、寸;从一粒黍子的数量,累积起来就成了龠、合;从一粒黍子的重量,累积起来就成了铢、两。这就是制定乐律的根本方法。因此,他们制定了乐器长短的法则,并记录在度(度量衡的度);制定了乐器多少的法则,并记录在量(度量衡的量);制定了乐器轻重的法则,并记录在权衡(度量衡的权衡)。这三样东西,也一定会随着时间而损坏,所以又把它们的法则综合起来,记录在数(数学)。让分寸、龠合、铢两都起源于黄钟(乐律的基本音),然后律、度、量、衡互相作为表里,使得懂乐律的人可以用度、量、衡来制作乐器,反过来,通过度、量、衡也可以推导出乐律。如果不幸这些都丢失了,那么就可以根据其法则和数字来重新制作,用长短、多少、轻重来互相参照。这四者一旦统一,乐音就一定能得到,乐音得到之后,音乐才能演奏。
物品用到一定程度就会损坏,这是有形的;而声音藏于无形却不会枯竭,用有数的法则来寻求无形的乐音,其方法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果不去做也就算了,如果有人去做,即使过了千万年,也一定能做到。这说明古代的君子了解事物的始末,忧虑深远,他们制定了如此详尽的法则,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
三代之后,礼乐都失去了根本,以至于乐器和负责保管乐器的人,也都散失了。从汉朝以来,历代都有音乐,作曲家们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创作,虽然清浊高下各有不同,但都不能完全遵循古代的法则和数字。至于在郊庙、朝廷上演奏音乐,来沟通人神之间的和谐,其金石的响声、歌舞的姿态,则都根据当时的功业治乱和风俗习惯而定。
从汉朝魏朝乱七八糟那会儿开始,晋朝就迁都到江南去了,咱们中原地区就落到蛮夷手里了。一直到隋朝灭了陈朝,才把那些乐器找回来,这才开始想创作点新的乐曲,可是当时的皇帝心胸狭窄,容不下这些事。那时候郑译、牛弘、辛彦之、何妥、蔡子元、于普明这些人,都是懂音乐的名家,他们一起商量着制定乐律。他们参考了京房的六十律,把六十律乘以六,得到三百六十律,对应一年的天数。又规定一个律对应七个音,一个音对应一个调,十二个律就对应八十四个调,他们的理论讲得很详细。但是整个隋朝时期,实际使用的只有黄钟宫调,以及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个调而已。
书上说:“功成之后才作乐”,意思是说,古代帝王在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之前,一般都是沿用旧有的乐制。唐朝建立后,沿用了隋朝的乐制。到了武德九年,才下令让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人重新制定乐律。一开始,隋朝只用黄钟宫调,只敲七个钟,另外五个钟虽然摆在那儿,却不敲,叫做“哑钟”。唐朝的协律郎张文收,根据古法用竹管制作了十二个律管,高祖皇帝下令让祖孝孙用这十二个律管吹奏那五个哑钟,敲击哑钟,哑钟果然能发出声音,于是十二个钟都用上了。祖孝孙又根据十二个月的循环,制定了六十个声音和八十四个调。他们的方法是,从五音中产生两个变音,把变徵变成正徵,把变宫变成清宫。七个音从黄钟开始,到南吕结束,交替作为乐曲的骨干。黄钟律管长九寸,对应宫位,是土。把九寸减半,就是四寸五分,这与清宫对应,是五音之首。加上两个变音,循环往复,没有间断。所以,一个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声音从浑浊到清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二个宫调,都是正宫。正宫声的下面,没有更浑浊的声音了,所以五音以宫为尊。十二商调,下声有一个是宫。十二角调,下声有两个,是宫、商。十二徵调,下声有三个,是宫、商、角。十二羽调,下声有四个,是宫、商、角、徵。十二变徵调,在角音之后,正徵之前。十二变宫调,在羽音之后,清宫之前。雅乐的调式,不出七个声音,本宫轮流使用。只有乐章,才根据乐律确定音调,配合笙、磬,用钟、鼓来节拍。乐曲完成后,就演奏起来。
唐太宗跟大臣们说:“古代圣人根据自己的情感创作音乐,国家的兴衰,未必就因为音乐。”
御史大夫杜淹说:“陈朝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玉树后庭花》;齐朝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伴侣曲》。听到这些歌的人都会悲伤哭泣,这就是所谓的‘亡国之音,哀以思’啊!从这来看,音乐的兴衰也和国家命运有关。”
太宗皇帝说:“音乐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取决于人们本身的喜怒哀乐。将要灭亡的政权,百姓都很苦,所以听到这些音乐就悲伤。现在《玉树后庭花》和《伴侣曲》这些歌还存在,你们奏出来听听,就知道不会让人悲伤了。”
尚书右丞魏征接着说:“孔子说过:‘说音乐好听,只是钟鼓的声音罢了。’音乐的根本在于百姓和谐,不在于乐器的音色。”
十一年后,张文收建议重新制定乐律,但皇帝没同意,说:“我听说,百姓和谐,音乐自然和谐。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虽然改变了音律,但音乐仍然不和谐。如果百姓安居乐业,那金石自然会和谐共鸣。”
张文收制定好乐律之后,又铸造了三百六十个铜律,两个铜斛,两个铜秤,十四个铜瓯,以及一把铜尺。斛的左右耳和底部都是方的,十个斛的容量等于一斗,以此类推,直到斛。这些器物跟古代的玉尺、玉斗一样。 这些东西都收藏在太乐署。
武则天时期,太常卿武延秀觉得这些东西是稀罕玩意儿,就献给了武则天。后来要考证中宗庙里的音乐,有关部门请求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但秤和尺已经不见了,只留下痕迹。 人们用当时的常用度量衡来校对,发现铜尺相当于当时的五分之六,而容量和重量都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到了肃宗时期,山东人魏延陵得到一个铜律,通过宦官李辅国献给了皇帝,说:“太常寺的各种乐器音调都偏低,和黄钟律不符,应该全部重新制作钟磬。”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把太常寺的所有乐器都收进宫里,重新磨制,花了二十五天才完成。然后皇帝在三座大殿里观赏了这些乐器,之后才把它们送回太常寺。但是,根据汉代的律管来考证,这个黄钟律其实是太簇律,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后来黄巢造反,搞得天下大乱,宫里的乐工都跑光了,以前那些精美的乐器也都丢了。唐昭宗当皇帝后,要到郊外的庙里祭祀,结果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都不知道古代祭祀用的乐器该怎么弄。
这时候,太常寺博士殷盈孙站出来了,他根据周朝的律法和数学知识,计算出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钟的重量和尺寸。比如,黄钟的长度是九寸五分,倍应钟是三寸三分半,一共算出了四十八种不同的钟。他还画了图纸,标明了每个钟的口径、高度和周长。然后,就让人铸造了十二个镈钟和二百四十个编钟。
宰相张浚被任命为负责修缮宫廷乐器的官员,四处寻找懂音乐的人。最后,他找到了隐居的学者萧承训等人,让他们检查那些石磬,并一起演奏,调整音律,最终乐器的声音达到了标准。
唐朝的音乐制度其实挺简单的,高祖和太宗皇帝用的都是隋朝的音乐,以及孝文帝时期制定的那些乐曲。后来历代皇帝只是对一些乐章和舞蹈做了修改,一直到昭宗皇帝时期,才有了殷盈孙这样的专家来研究音乐,所以关于音乐方面的理论研究,唐朝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不过,唐朝的乐歌和庙宇祭祀用的舞蹈,我们还是可以考证研究的。
乐县的设置啊,是四面围起来的宫殿形状,皇帝祭祀的时候用。要是祭祀,祭祀前两天,乐官就要在祭坛南面内圈外面,朝北方向搭起乐县。东边西边,磬架先放北边,钟架跟着放。南边北边,磬架先放西边,钟架跟着放。镈钟一共有十二个,分别对应十二地支的位置。在乐县里面,道路两旁摆上雷鼓,四个角上立起建鼓。把柷和敔放在乐县里,柷在右边,敔在左边。歌钟和歌磬放在祭坛上,南面朝北。磬架在西边,钟架在东边。琴、瑟、筝、筑各一件,放在磬架旁边,匏和竹乐器放在下面。凡是祭祀天神之类的,都用雷鼓;祭祀地祇之类的,都用灵鼓;祭祀人鬼之类的,都用路鼓。如果是在庭院里举行祭祀,乐队就放在南边,唱歌的人在堂上。
要是朝会,就要增加十二架钟磬,在建鼓外面摆上十二个乐器案。每个案子上放羽葆鼓一个,大鼓一个,金錞一个,歌、萧、笳各两个。唱歌的时候,钟、磬各一架,节鼓一个,唱歌的人四个,琴、瑟、筝、筑各一件,都在堂上;笙、和、箫、篪、埙各一件,都在堂下。要是皇后祭祀先蚕,就要摆上十二个大磬,对应十二地支的位置,但是不用路鼓。轩县有三百个乐器,太子用。祭祀文宣王、武成王的时候,也用轩县。它的设置,在宫县的南面。判县是两面围起来的,这是唐朝旧的礼制,祭祀风伯、雨师、五岳、四渎的时候用。它的设置,在轩县的北面。都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立起建鼓。特县,在判县的西面,或者摆在台阶之间,虽然有它的设置方法,但是并没有实际用途。
横着的叫簨,竖着的叫虡。虡用来悬挂钟和磬,每个虡上都有十六个钟磬。周朝人管这叫“一堵”,唐朝和隋朝则叫“一虡”。隋朝以前,宫殿里用二十个虡。隋朝灭了陈朝以后,沿用了梁朝的旧制,改用三十六个虡。唐朝初期沿袭隋朝的旧制,也用三十六个虡。高宗建成蓬莱宫后,又增加了七十二个虡。到了武则天时期,又减少了。开元时期重新制定礼仪,才恢复到古制,用二十个虡。到了昭宗时期,宰相张浚修缮乐器悬挂架后说:旧的制度,太清宫、南北郊、社稷坛以及其他宫殿都用二十个虡,但是太庙和含元殿却用三十六个虡,张浚认为这不符合古制,而且庙宇和宫殿空间狭小,放不下三十六个虡,所以又改回用二十个虡了。钟用的虡四个,对应甲、丙、庚、壬;磬用的虡四个,对应乙、丁、辛、癸。这和《开元礼》不一样,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改的。有人说是为了让钟和磬对应阴阳的位置,但这在《礼经》里没记载。
乐器有八音,从汉朝以来,只有金(金属)乐器——钟,它的律吕制度记载得最详细,其他七种乐器,史书上记载得比较少。到了唐朝,只有宫廷里悬挂钟磬的虡和登歌、鼓吹乐队的十二种乐器数量有记载,其他的都记载得很简略,但乐器名称都有。八音分别是:一、金,包括镈钟、编钟、歌钟、錞、铙、镯、铎;二、石,包括大磬、编磬、歌磬;三、土,包括壎、緌(緌是大壎);四、革,包括雷鼓、灵鼓、路鼓(这三种鼓都有鼗)、建鼓、鼗鼓、县鼓、节鼓、拊、相;五、丝,包括琴、瑟、颂瑟(颂瑟就是筝)、阮咸、筑;六、木,包括柷、敔、雅、应;七、匏,包括笙、竽、巢(巢是大笙)、和(和是小笙);八、竹,包括箫、管、篪、笛、舂牍。这些就是当时的乐器。
一开始,唐高宗李治他老爸孝宗李治已经把音乐定下来了,然后就说这音乐啊,跟天地合谐啊!于是就创作了《十二和》,用天地的规律来制定,取名叫《大唐雅乐》。这十二个乐章分别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这些乐曲啊,都用在祭祀天地和朝廷的仪式上,用来和谐人神之间的关系。
后来,孝宗李治去世了,张文收觉得这《十二和》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于是就下令让相关部门好好整理一下。张文收就仔细研究乐律,还请了乐器专家郎吕才来帮忙调整乐器的音调,这才把乐曲完善起来。从高宗李治以后,这些乐曲的名字稍微改动了一些。到了开元时期重新制定礼仪的时候,又恢复了孝宗李治的《十二和》。
具体来说,这些乐曲在祭祀礼仪中的应用是这样的:
首先是《豫和》,用来祭祀上天。比如冬至祭祀圆丘,上辛祈求丰收,孟夏祈祷雨水,季秋祭祀明堂,还有朝日、夕月、巡狩祭祀圆丘,燔柴祭祀,封禅泰山,这些跟祭祀上帝差不多的仪式,都用黄钟做宫调,演奏三次;黄钟做角调,太簇做徵调,姑洗做羽调,每个都演奏一次,然后配合文舞表演六次。五郊迎气的时候,黄帝用黄钟做宫调,赤帝用函钟做徵调,白帝用太簇做商调,黑帝用南吕做羽调,青帝用姑洗做角调,也都是文舞表演六次。
然后是《顺和》,用来祭祀地神。比如夏至祭祀方丘,孟冬祭祀社稷,春秋祭祀社神,巡狩祭祀社神,以及其他跟社稷相关的祭祀活动,都用函钟做宫调,太簇做角调,姑洗做徵调,南吕做羽调,每个都演奏三次,然后配合文舞表演八次。祭祀山川的时候,则用蕤宾做宫调,演奏三次。
第一部分:
第三种乐曲叫《永和》,用于祭祀人鬼。祭祀天地神灵、宗庙社稷,以及向庙宇禀告事情的时候,都以黄钟为宫调,演奏三次;大吕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应钟为羽调,每种调式都演奏两次。文舞表演九遍。祭祀先农神,太子释奠仪式,都以姑洗为宫调,文舞表演三遍;送神的时候,每种乐曲各演奏一遍。蜡祭(祭祀天地人神)时,用黄钟演奏《豫和》,蕤宾、姑洗、太簇演奏《顺和》,无射、夷则演奏《永和》,六种宫调各演奏一遍以祭祀神灵,送神时演奏《豫和》。
第二部分:
第四种乐曲叫《肃和》,在奠酒献祭的时候演奏。祭祀天神,以大吕为宫调;祭祀地祇,以应钟为宫调;祭祀宗庙,以圜钟为宫调;祭祀先农、释奠仪式,以南吕为宫调;祭祀山川,以函钟为宫调。
第三部分:
第五种乐曲叫《雍和》,凡是祭祀活动,在祭品摆上祭台时演奏。祭祀天神,以黄钟为宫调;祭祀地祇,以太簇为宫调;祭祀人鬼,以无射为宫调。撤下祭品时也演奏。凡是祭祀活动,祭品摆上祭台后,迎接神灵的乐曲也同样演奏。
第四部分:
第六种乐曲叫《寿和》,在斟酒祝寿、饮福的时候演奏。以黄钟为宫调。第七种乐曲叫《太和》,用于天子出行仪式。也以黄钟为宫调。凡是祭祀活动,天子进门就位,以及升降、返回座位,行走时演奏,停止时停止。在朝廷上,天子将要从内宫出来时,先撞击黄钟,右边五钟相应,然后演奏;仪式完毕,天子起身回宫时,撞击蕤宾,左边五钟相应,然后演奏。都以黄钟为宫调。
第五部分:
第八种乐曲叫《舒和》,在出入宫殿的仪式上演奏,以及皇太子、王公、群臣、国老,还有皇后妃嫔、太子宫臣出入宫殿时演奏。都以太簇的商调。第九种乐曲叫《昭和》,皇帝、皇太子举杯敬酒时演奏。第十种乐曲叫《休和》,皇帝进食,以及皇帝肃穆地拜见三老,皇太子进食时演奏。都以当月对应的律吕宫调。第十一种乐曲叫《正和》,皇后受册封时演奏。
话说这承和十二日,皇太子要在自己宫里开个会。要是皇上要出门,那就得敲响黄钟,奏响《太和》乐曲。出太极门后就奏《采茨》,走到嘉德门就停下来。回来的时候也是这样。
一开始,隋朝就有文舞和武舞,到了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那会儿,重新整理了这些乐舞,把文舞改名叫《治康》,武舞改名叫《凯安》。每种舞都有六十四个人参加。文舞呢,左边拿着籥,右边拿着翟,还有两个人拿着纛旗在前面引路,这些人穿的衣服都挺讲究的:戴着委貌冠,衣服是黑色素色的,领子是绛红色的,袖子宽大,裤子是白色的细葛布做的,腰带是皮革的,鞋子是黑色的皮靴。武舞呢,左边拿着干,右边拿着戚,前面有两个人拿着旌旗,还有两个人拿着鼗,两个人拿着铎,还有两个金錞,抬东西的有四个人,演奏的有两个人,拿着铙的有两个人,左边有两个人拿着相,右边有两个人拿着雅,这些人都穿着平冕,其他的服装和文舞差不多。上朝的时候,大家穿武弁,戴着平巾帻,宽袖子,金甲,裤子是豹纹的,鞋子是黑色的皮靴。拿着干和戚的人在两边引路,这和郊庙祭祀的时候一样。一般来说,初献的时候跳文舞,亚献和终献的时候跳武舞。在太庙祭祀的时候,降神要用文舞,每个房间敬酒的时候,都用各自庙宇的舞蹈。禘、祫、迁庙祭祀祖先合食的时候,舞蹈也一样。
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把《凯安舞》改编成了六个变化:第一个变化表现的是龙兴起于参墟;第二个变化表现的是平定关中;第三个变化表现的是东方各地区归顺;第四个变化表现的是江淮平定;第五个变化表现的是猃狁臣服;第六个变化表现的是军队凯旋,恢复秩序,歌颂太平盛世。
一开始,唐太宗的时候,他下令让秘书监颜师古他们这些人,把从弘农府君到太武皇帝(北魏)这几位祖先的祭祀音乐和舞蹈的名字都整理出来,写成册子。
后来呢,这些祭祀的音乐舞蹈,改来改去,变化挺大的。不过,从献祖开始往下的庙堂舞蹈,还能大致看到一些记载。献祖的舞蹈叫《光大之舞》,懿祖的叫《长发之舞》,太祖的叫《大政之舞》,世祖的叫《大成之舞》,高祖的叫《大明之舞》,太宗的叫《崇德之舞》,高宗的叫《钧天之舞》,中宗的叫《太和之舞》,世祖的叫《大成之舞》,高祖的叫《大明之舞》,太宗的叫《崇德之舞》,高宗的叫《钧天之舞》,中宗的叫《太和之舞》,睿宗的叫《景云之舞》,玄宗的叫《大运之舞》,肃宗的叫《惟新之舞》,代宗的叫《保大之舞》,德宗的叫《文明之舞》,顺宗的叫《大顺之舞》,宪宗的叫《象德之舞》,穆宗的叫《和宁之舞》,敬宗的叫《大钧之舞》,文宗的叫《文成之舞》,武宗的叫《大定之舞》,昭宗的叫《咸宁之舞》,其他的就都没记载了。
唐朝自己创作的祭祀舞蹈,主要有三大套:一叫《七德舞》,二叫《九功舞》,三叫《上元舞》。
话说这《七德舞》,其实它原来的名字叫《秦王破阵乐》。当年太宗皇帝还是秦王的时候,打败了刘武周,军中就有人创作了这支《秦王破阵乐》。 他当了皇帝以后,每次宴会都要演奏这支曲子。他跟大臣们说:“虽然这曲子气势磅礴,跟文雅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我的功业就是这么打下来的,把它编成乐章,是为了不忘初心啊!”
右仆射封德彝就说:“陛下您凭借英武的才能平定了战乱,现在用音乐来展现您的功德,那些文雅的风格算什么啊!” 皇帝一听,愣了一下,说:“虽然我是靠武功起家的,但最终还是要靠文治来治理天下,说文雅不如勇猛,这话就说错了。”于是他亲自设计了这支舞的舞图,舞步左圆右方,先单列后成伍,交错屈伸,就像鱼群和鹅群一样。 他让吕才按照图样教一百二十八个乐工跳舞,这些乐工穿着银甲,拿着戟,一共跳三遍,每遍分四个阵型,模仿战斗时的场景,歌者就唱着“秦王破阵乐”。
后来,他又让魏征、褚亮、虞世南、李百药这些人重新创作了歌词,改名叫《七德舞》。这舞刚一跳出来,看的人都激动得不行,将领们纷纷祝寿,大臣们齐声高呼万岁,就连在场的蛮夷都请求跟着一起跳。太常卿萧瑀说:“音乐是为了歌颂盛德的,但光靠音乐表达还不够,陛下您打败了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应该把这些战役的场景都表现出来啊!” 皇帝说:“当时天下还没统一,打仗是为了平定叛乱,这支舞只是概括一下战争的场景而已。要是把打仗抓俘虏的场面都细致地表现出来,现在很多当朝大臣以前可是他们的部下,看了会于心不忍,我可做不到。”
从那以后,元旦和冬至的朝会庆典上,《七德舞》就和《九功舞》一起演奏。跳舞的人还换上了进贤冠、虎纹裤、螣蛇带、乌皮靴,前面还有两个人拿着旌旗引路。后来,这支舞又改名叫《神功破阵乐》。
话说这《九功舞》啊,它原来的名字叫《功成庆善乐》。唐太宗出生在庆善宫,贞观六年的时候,他去庆善宫玩儿,还宴请了大臣们,赏赐了老百姓,那场面跟汉朝的沛县、宛县一样热闹。皇上高兴坏了,还自己作诗呢!当时有个起居郎叫吕才,就把这诗谱成曲子,就叫《功成庆善乐》。这舞呢,是用64个小孩儿跳的,戴着进德冠,穿着紫色的裤子和褶裙,长袖子,漆黑的头发,穿着鞋子跳舞,就叫它《九功舞》。跳舞的动作舒缓平和,是为了表现太宗皇帝的文治盛德。到了麟德二年,皇上又下令说:以后祭祀天地、举行宴会的时候,演奏文舞就用《功成庆善乐》,穿裤子褶裙,鞋子得拖着,手里拿着绋(一种祭祀用的绳子),小孩儿戴的帽子还是跟以前一样。要是跳武舞,就用《神功破阵乐》,穿盔甲,拿戟,指挥的人穿金甲,八佾舞,再加上箫、笛、歌、鼓,乐队坐在县南,一跳舞就和宫里的乐队一起演奏。宴会上的两种舞蹈,还是要分开表演。
《上元舞》呢,是唐高宗创作的。这舞有180个人跳,穿的衣服上画着五彩的云纹,象征着元气。这舞的乐曲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等等,大规模的祭祀和宴会都用它。可是到了上元三年,皇上又下令说:只有圆丘、方泽、太庙才能用这舞,其他的地方都停用。他还说,《神功破阵乐》不适合用于雅乐,《功成庆善乐》也不适合祭祀神灵,这两支舞都停用吧。不过,郊庙祭祀还是继续用《治康》、《凯安》这两支乐舞。
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建议说:“咱们能不能弄个《上元舞》,再加奏《破阵》和《庆善》这两支舞?《破阵乐》一共跳了五十二遍,正式记录在雅乐里的有两遍;《庆善乐》跳了五十遍,正式记录在雅乐里的一遍;《上元舞》跳了二十九遍,也都正式记录在雅乐里了。” 他又说:“《云门》、《大咸》、《大磬》、《大夏》都是古代的文舞;《大濩》、《大武》是古代的武舞。国家要是靠谦让取得天下的,就先跳文舞;要是靠征战取得天下的,就先跳武舞。《神功破阵乐》有战争的意象,《功成庆善乐》有和平的意象,既然要跳这两支舞,我觉得应该先跳《神功破阵乐》。”
一开始,朝廷宴会经常跳《破阵舞》,高宗皇帝登基后,觉得这舞看着心里不舒服,就取消了。后来高宗皇帝去九成宫游玩,设宴饮酒,韦万石说:“《破阵乐》舞蹈,是为了宣扬祖宗的丰功伟绩,给后世子孙看,自从陛下登基以来,这舞已经很久没跳了。按规矩,天子要亲自参与演奏干戚,来跳祭祀祖先的舞蹈。现在《破阵乐》废弃已久,大家都没机会欣赏,这可不利于表达孝思啊!”皇帝听了,又让人跳了这支舞。舞毕,皇帝感叹道:“三十年来都没看过这支舞了,回想先祖们打江山如此辛苦,我怎么能忘记武功呢!”大臣们都高呼万岁。 但是,在宴会或庆典上演奏这两支乐舞的时候,皇帝必须避位,在座的官员也都得站起来。太常博士裴守真认为“演奏这两支舞的时候,皇帝没必要起身”。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等到高宗皇帝去世后,为了避讳,把《治康舞》改名为《化康舞》。武则天毁掉了唐太庙,《七德》、《九功》这两支舞就失传了,只剩下名字。从那以后,朝廷就只用隋朝的文舞和武舞了。
唐高祖登基后,沿袭隋朝的制度,设立了九种乐舞表演,哎,这排场,可真是大!首先是《燕乐伎》,这表演的乐工和舞者,跟隋朝时没什么两样,没啥新花样。
接下来是《清商伎》,这可是隋朝的清乐啊,讲究!乐器可多了,编钟、编磬各一个,独弦琴、击琴、瑟、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也各一个;笙、笛、箫、篪、方响、跋膝这些则各有两个。唱歌的两个人,吹叶子的一个人,跳舞的四个人,他们还都练过《巴渝舞》呢,想想这阵仗,一定很热闹!
然后是《西凉伎》,编钟、编磬各一个;弹筝、扫筝各一个,还有箜篌(臣箜篌、竖箜篌)、琵琶各一个;五弦笙、萧、觱篥、小觱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檐鼓各一个;铜钹两个,贝一个。表演里有一个白舞者和四个方舞者。
《天竺伎》的乐器有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还有觱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琴、贝各一个;铜钹两个,跳舞的两个人。
《高丽伎》就更讲究了,有弹筝、扫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这琵琶可特别,用蛇皮做琴槽,厚达一寸多,上面还有鳞甲呢!琴面用楸木,拨片用象牙做的,上面还画着国王的画像!此外还有五弦琴、义觜(一种乐器)、笛、笙、葫芦笙、箫、小觱篥、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檐鼓、龟头鼓、铁版、贝、大觱篥。舞蹈是胡旋舞,舞者站在球上旋转,就像风一样快!
《龟兹伎》的乐器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琴、横笛、笙、萧、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各一个;铜钹两个。跳舞的四个人,还有五个高一丈多的师子,用各种颜色装饰着,每个师子旁边还有十二个穿画衣,拿着红拂尘,头上戴着红袜子的“师子郎”。
《安国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琴、横笛、箫、觱篥、正鼓、和鼓、铜钹各一个;跳舞的两个人。
《疏勒伎》有坚箜篌、琵琶、五弦琴、箫、横笛、觱篥、答腊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各一个;跳舞的两个人。
最后是《康国伎》,正鼓、和鼓各一个;笛、铜钹各两个;跳舞的两个人。所有乐工的服装都按照他们各自国家的样式来穿。 这九种乐舞,真是各有特色,看得人眼花缭乱啊!
隋朝的时候,每次演奏完九部乐,都要演奏《文康乐》,也叫《礼毕》。唐太宗时期,下令取消了这支乐曲,后来就失传了。等到平定高昌之后,收缴了高昌的乐器,其中有竖箜篌和铜角各一件;琵琶、五弦琴、横笛、箫、觱篥、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这些乐器,每种都有两个人演奏。乐工们穿着布做的头巾,夹袄,锦缎衣襟,金铜腰带,以及画着图案的长裤。跳舞的人有两个人,穿黄色的袍子,白色的袖子,练做的短衣,五彩的腰带,金铜耳环,红色的靴子。从那时起,才有了十部乐。
后来,在宫廷宴会的时候,皇帝下令让长孙无忌创作了《倾杯曲》,魏征创作了《乐社乐曲》,虞世南创作了《英雄乐曲》。唐太宗打败窦建德的时候,骑着一匹叫黄骢骠的马,后来征讨高丽的时候,这匹马死在了路上,太宗很伤心,就让乐工们创作了四首名为《黄骢叠曲》的乐曲,都是宫调的。
五弦琴,跟琵琶差不多,但是比较小,是北方地区产的。以前是用木拨弹奏的,乐工裴神符第一个用手弹奏,太宗很喜欢,后来人们就都学着用手弹奏五弦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琵琶。
高宗当皇帝的时候,出现了祥瑞的景象——景云出现,河水清澈,张文收参考古代的典故,创作了《景云河清歌》,这首歌也叫燕乐。乐器有玉磬、方响、扫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琴、吹叶、大小笙、大小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这些乐器每种都只有一件;毛员鼓、连鞉鼓、桴鼓、贝,这些乐器每种都有两件。每件乐器都配一个演奏者,唱歌的有两个人。乐工们穿绛紫色的袍子,金腰带,黑色的靴子。跳舞的有二十个人,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景云舞》,第二部分是《庆善舞》,第三部分是《破阵舞》,第四部分是《承天舞》。《景云乐》的舞蹈演员有八个人,戴着五彩的云纹帽子,穿着锦缎袍子,五彩的裤子,金铜腰带。《庆善乐》的舞蹈演员有四个人,穿紫袍白裤。《破陈乐》的舞蹈演员有四个人,穿绫袍绛紫色的裤子。《承天乐》的舞蹈演员有四个人,戴着进德冠,穿紫袍白裤。《景云舞》在元旦和新年第一天第一个演奏。
高宗皇帝觉得宫廷里的琴曲都失传了,虽然有人会弹,但都弹得不对味儿,于是就让有关部门好好练习一下。太常丞吕才就上书说:“你看舜帝弹五弦琴,唱《南风》这首歌,就知道琴曲和歌曲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咱们就用御制的那首《雪诗》,做成一首《白雪歌》吧。古时候演奏正曲,都会有伴奏,就像君主唱歌,臣子附和一样,我们可以用大臣们写的十六韵诗,做成十六节的伴奏。”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让太常寺把这些曲子收录到乐府里。吕才还创作了《琴歌》、《白雪》等曲子,皇帝也亲自作词十六首,也都收录到乐府里了。
皇帝准备攻打高丽,他跑到洛阳城门那儿,看着军队操练,还观看了新编的军舞,就给这支舞起了个名字叫《一戎大定乐》,跳舞的一共有140人,穿着五颜六色的盔甲,拿着长矛跳舞,唱歌的人在旁边伴唱,歌名叫“八纮同轨乐”。这舞的意思是象征着高丽被平定,天下太平。后来,辽东平定后,行军大总管李勣又献上了一首名为《夷美宾》的曲子。
调露二年,皇帝到洛阳城南楼去玩,宴请群臣,太常寺奏演了《六合还淳》这支舞,可惜这支舞的具体表演形式已经失传了。
高宗皇帝自认为是李氏老子的后代,所以就让乐工们创作一些道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