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娶皇后了。

这可是件大事,整个皇宫都忙得不可开交。 到处都是人,有的在布置宫殿,有的在准备各种仪式用品,还有的在张罗宴席。 想想看,这可是国家大事,得隆重其事才行啊! 宫女太监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个个都紧张兮兮的,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谁敢掉以轻心呢?

新皇后入宫了, 她穿着华丽的凤袍,头戴精致的凤冠,看起来端庄又美丽。 她步履稳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据说,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简直就是一位完美的皇后人选。 皇帝看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慕之情,看来这桩婚事,皇帝陛下也是非常满意的。

接下来就是各种繁琐的仪式了, 拜天地、祭祖宗,各种礼节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仪式都非常庄重,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严格的规定,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而新皇后,也始终保持着端庄稳重的姿态,应对自如,没有丝毫慌乱。

婚礼结束后,皇帝和皇后一起回到了他们的寝宫。 从此,这后宫之中,便多了一位主母。 这后宫的权力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后宫的争斗,想必也会更加精彩纷呈吧。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让我们先祝愿这对新人,百年好合,永浴爱河!

好家伙,这阵仗,简直是皇家的顶级仪式啊!先说,皇帝派太尉当特使,宗正卿当副手,吏部官员还特意叮嘱他们要注意礼仪。出发前一天,有关部门就在太极殿广场上摆好了架势,就跟过年似的,各种官职的人,还有外国使臣,都按着最隆重的礼仪排好了位置。特使和副使的位置设在大横街南边路东,西边朝上,副使稍微靠后一点,朝北站着。然后侍中大臣喊一声“肃静!”,百官都入席就位了。特使和副使到了之后,先在门外路东站着,面朝西。黄门侍郎拿着旗幡和节杖,中书侍郎拿着皇上的诏书和案几,站在左延明门内路北,面朝西,朝北站着。然后就奏报说“外面准备好了”。

皇帝穿着龙袍,坐上御辇,从西边屋子出来,坐到御座上。特使和副使进去,站到自己的位置上。典仪官喊:“行二拜礼!”在场的所有人都行了二拜礼。侍中大臣上前接旨,走到特使东北方向,面朝西说:“奉旨!”特使和副使又行了二拜礼。侍中大臣宣读圣旨:“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尔等持节行纳采等礼。”特使和副使又拜了一次。然后,拿着节杖的人站在特使东北方向,面朝西,把节杖交给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再交给特使,特使拿着节杖站在后面。中书侍郎把装有诏书的案几摆在特使东北方向,把诏书交给特使,放在案几上。典仪官又喊:“行二拜礼!”在场的所有人都又行了二拜礼。特使和副使出宫,拿着节杖的人在前面带路,拿着案几的人跟在后面。侍中大臣奏报:“礼毕!”皇帝入宫,在场的人依次退场。

一开始,特使和副使坐的是高级马车,虽然乐队什么的都准备好了,但没奏乐,随行人员也坐车跟着。装诏书的箱子是用油布包裹,再用网兜装着,用牛车运送。那天阳光明媚,特使和副使到了女方家,女方家人在庙宇或者卧室迎接他们。在屋子外面的西边铺上了神圣的席子,上面铺着精美的垫子,再铺上装饰华丽的席子,朝南摆放,右边放着雕花的矮几。特使和副使站在门西边,朝北站着,拿着旗幡和节杖的人站在北边,稍微靠后一点,案几放在南边,拿着大雁的人在案几南边,大家都面朝东。女方主人站在大门里面,面朝西。引路人面朝北,在左边接受旨意,然后出来,站在门的东边,面朝西,说:“请问有何贵干?”特使说:“奉旨来纳采。”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小女若能配得上,既然皇上已经下旨,我不敢推辞。”引路人出去禀报,然后进来引领主人出来,在大门外南边迎接特使,面朝北行了二拜礼。特使没回礼。主人请特使和副使先进门,走到台阶处。特使和副使进去,拿着旗幡、节杖,案几和大雁跟着进去。旗幡和节杖放在西边台阶西侧,面朝东;特使走上台阶,站在两根柱子之间,面朝南;副使在西南方向,拿着案几和大雁的人也在西南方向,大家都面朝东。主人走上高台阶,站在特使前面,面朝北站着。拿着案几的人把案几端上来,把诏书交给特使,特使脱下衣服,负责宣读诏书的人说:“奉旨!”主人行了二拜礼。宣读圣旨,主人下到台阶中间,面朝北,行了二拜叩首礼,然后站起来,上前,面朝北接受诏书,交给左右侍从。特使递上大雁,主人行了二拜礼,上前,接受大雁,交给左右侍从。引路人拿着回礼的案几上来,站在主人后面,稍微偏西一点,把回礼交给主人。主人上前,把回礼交给特使,退回原位,行了二拜礼。特使穿上衣服。引路官引导特使和副使从西边台阶下去。

我写好文章刻在木板上,这木板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对方回信用的木板也一样大。

这木板啊,尺寸还挺讲究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就像个小长方块。 对方回信的时候,用的木板也是同样的规格。

问名仪式开始了。使者到了之后,就站在内门外西边,朝东站着;主人站在内门内东厢房里,朝西站着。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要进行卜筮,奉命来问名。”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我家小子如果配得上,既然皇上派人来问,我不敢推辞。”引路人出去通报,然后进去,把主人带出来,迎接使者进来,把皇上的诏书交给主人,回执也像纳采时一样。使者和副使从西边的台阶下来,站在内门外西边,朝东站着;主人站在东边的台阶下,朝西站着。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礼仪完成了。”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某某大人奉旨来到我家,我按照祖上的礼仪,请求您接受我的敬礼。”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我已经完成了任务,不敢推辞。”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祖上的礼仪,我一定要请求您接受。”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我推辞不了圣旨,不敢不从。”引路人进去禀报,于是引领主人上到台阶上,站在庭院的正中央。负责仪式的官员撤去小几,摆上两个席子,东边略高。在东屋西边的窗户下摆放盛酒的器皿和酒,上面盖着盖子,酒器放在酒尊的北边;盛酒的器皿两个,酒杯两个,盛放肉干和干肉的器皿各一个,里面装着肉干和干肉,放在酒器的北边。又在东南方向摆放洗手的水盆。

主人下来迎接使者,朝西行礼,先进入庭院。使者和副使从门左边进去,主人从门右边进去。走到台阶处,主人说:“请您上台阶。”使者说:“我不敢。”主人又说:“我一定要请您上台阶。”使者说:“我实在不敢。”主人又说:“我一定要请您上台阶。”使者说:“我实在不敢。”主人自己从正面的台阶上台阶,使者和副使从西边的台阶上台阶,朝北站着。主人站在正面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两拜。在庭院中央接受小几。负责仪式的官员在小几内侧擦拭三次,拿着小几的两端,朝西北方向呈上。主人朝东南方向,在外侧擦拭小几三次,整理衣袖,然后接过小几,负责仪式的官员中一人又拿着一个小几跟随,主人拿着小几,朝西北方向走。使者在庭院中央上前,在席子前迎接,朝东南方向等待。主人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两拜,送上小几。使者跪着接过小几,朝北跪着,分别放在自己座位左边,退到西边的台阶上,朝北,东边略高,回拜,站在台阶西边,朝东,南边略高。

两个赞者都上台阶,拿起酒器下来,洗手,洗净酒器,上台阶,盛上酒,把酒杯放在酒器上,盖上盖子,上面放上叶子,走出房间,朝南站着。主人接过酒,面向酒杯柄,走到使者席子西边,朝北站着。另一个赞者拿着酒器跟随。使者在西边的台阶上,朝北各拜了一拜,走到席子前东边,朝南站着。主人依次敬酒,使者接过酒,都回到西边台阶上的座位。主人退回,再次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一拜,送上酒。负责仪式的官员依次把肉干和干肉摆放在席子前。使者都上前,登上席子,都坐下,左手拿着酒器,右手拿肉干,插在干肉上,祭祀在盛放肉干和干肉的器皿之间,都用酒杯敬三次酒,第一次举杯祭祀,第二次举杯祭祀,然后起身;都把酒杯放在酒器上,从席子上下来,走到西边的台阶上,都朝北坐着,喝了点酒,拿起酒杯,都把酒器放在祭祀的器皿上,然后拜祭,拿着酒器起身。主人回拜。使者上前,登上席子坐下,都把酒器放在祭祀的器皿东边。从席子上下来,依次站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南边略高。负责仪式的官员牵马进来,在门内摆放,占庭院的三分之一,南边,北边朝西。另一个负责仪式的官员拿着礼物,从东边的台阶上台阶,交给主人,在庭院中央接受,走到西边的座位。另一个负责仪式的官员,拿着礼物,站在主人身后。使者在西边的台阶上,都朝北拜了两拜。主人走到柱子之间,朝南站着,使者依次上前,站在主人的西边,都朝南站着。主人把礼物交给使者,使者接过礼物,退到西边的台阶上,朝东站着。拿着礼物的人又交给主人,主人接过礼物,交给副使,副使接过礼物,退到使者的北边,都朝东站着。主人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两拜,送别使者。使者从西边的台阶下来,随从接受礼物。使者在庭院中央行礼,骑马出去,牵马的人跟随出去。使者走出大门外西边,朝东站着。随从接受马匹。主人走出大门东边,朝西拜了两拜,送别使者。使者离开,主人进入庭院,站在东边的台阶下,朝西站着。引路人告诉主人:“宾客已经离开了。”主人回到卧室。使者拿着回执去皇宫复命。

好家伙,这回是纳吉。使者说:“我们请人占卜过了,卦象显示日子很合适,特来通知您一声。”主人回答:“我女儿的婚事,占卜结果也是吉利,我也早有准备,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办。”剩下的程序就跟纳采差不多。

接下来是纳征。那天,使者到了主人家门口,负责接待的人先进去,在内门外挂上帘子,帘子上摆着玄色的丝绸和红色的丝绸,六匹马在帘子南边排好,头朝北,尾朝西。负责接待的人拿着装有谷珪(一种玉器)的盒子,站在帘子东边,面朝西等候。引路的人把使者和主人领到大门里外站好。然后,引宾的人进去禀报,出来请示。使者说:“我奉命来送聘礼。”引宾的人进去禀报,主人说:“承蒙您赐予如此厚重的聘礼,我一定遵照礼制办理。”引宾的人出去禀报,然后进去把主人请出来,迎接使者进去。负责接待的人坐下,打开盒子拿出谷珪,放在玄色和红色的丝绸上。牵马的人也跟着进来,把马分成三份,一份在南边,头朝北,尾朝西。拿着谷珪的人在马的西边,都面朝北。其他的程序也和纳采差不多。

最后是册后。

昨天,负责送东西的人(使者)先在皇后家大门西边等着,负责皇后宫中事务的人(尚宫)及其下属则在皇后家阁楼外面的西边道路上,朝东站着,用帷帐挡着。

今天,皇帝在宫殿里下令,就像纳采一样正式。送东西的人(使者)站在大门西边,朝东站着;使者的副手和内侍站在使者的南边,拿着册子和宝绶的人在更南边,稍微往后退一些;拿着节杖的人在使者的北边,也稍微往后退一些,大家都是朝东站着。皇后家的人则站在大门南边,朝北站着。使者及其下属和皇后家的人在内门里面站的位置也一样。负责在内门里面监视的人(内谒者监)站在内门里面,皇后家人的南边,朝西站着。负责主持仪式的人(司赞)站在东阶的东南边,两个助手在南边,稍微往后退一些,都朝西站着。还在阁楼外面放了一张桌子。使者和副手乘坐辂车,拿着节杖,仪仗队都准备好了,但乐队没演奏。内侍把皇后要穿的衣服等东西摆放在大门外西边的路上,朝东摆放,北边为尊。卫队指挥他们的属下布置好仪仗队。使者下车,就位。皇后穿着朝服站在东阶下,朝西站着。引路的人(傧者)领命,出去通报。使者说:“我奉皇帝的命令,来给皇后送上册宝和礼品。”引路的人进去禀报,皇后出来,在大门外迎接,朝北拜了两拜,使者没有回拜。使者从左边进门,拿着节杖的人在前面带路,拿着册宝的人跟在后面。皇后从右边进门,到内门外的指定位置。奉上册宝的人上前,把册宝交给使者的副手。内侍走到使者面前,朝西站着接过册宝,然后朝东站着把册宝交给内谒者监,内谒者监拿着册宝进入阁楼,站在阁楼外面的西边,朝东跪下把册宝放在桌子上。尚宫及其下属进入阁楼,拿着皇后的首饰和衣服,负责教导皇后的嬷嬷(傅姆)出来,尚宫带领皇后站在院子里,朝北站着。尚宫跪下接过册宝,尚服跪下接过宝绶,站在皇后右边,朝西站着。司言和司宝各一人站在皇后左边,朝东站着。尚宫说:“按照礼制。”尚仪说:“再拜。”皇后拜了两拜。宣读册宝。尚仪说:“再拜。”皇后又拜了两拜。尚宫把册宝交给皇后,皇后接过再交给司言;尚服把宝绶交给皇后,皇后接过再交给司宝。皇后升座,内侍以下的人都站在院子里,面向皇后,西边为尊。司赞说:“再拜。”助手们传达命令,大家都拜了两拜。所有应该侍奉的人也都升座,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尚仪跪下奏道:“仪式完毕。”皇后下座进入内室。使者复命。

好家伙,这描述的场面可真隆重!皇帝要派人去迎接皇后了,先派了个使者去。这天,有个侍中上奏说:“请皇后入宫吧!” 皇帝穿戴整齐,上了御座,文武官员五品以上级别的都站在东西两边的朝堂上候着呢。

迎接的前一天,宫门外的右边道路上,就安排好了使者站的位置,使者的副手和内侍就站在使者西边,大家都是朝南站的。尚舍(负责皇后宫中事务的官署)的人则在宫门外的西边道路上候着。负责礼仪的官员,包括使者、副使、捧着托盘和雁的人、还有持节的人,以及负责礼仪和唱赞的人,站位都按照册后(皇后册封典礼)时的规矩来安排。宫门外的左边道路上还安排了内侍,他们朝西站着;其他宫女什么的,就站在大殿前面。

使者和副使穿着朝服,坐上车,拿着节杖,到了宫门外指定的位置。宫女们也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等着迎接。这时,尚仪官(掌管皇后礼仪的官员)奏道:“请皇后入宫!” 皇后的乳母带着皇后,尚宫(皇后宫中女官的首领)在前面引路,皇后出来,上了大殿。皇后将要出门的时候,负责皇后起居的主妇就站在房间外的西边,朝南站着。所有参加迎接的文武官员都站在宫门外,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都朝北站着。谒者(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把使者带到宫门外指定的位置,迎接皇后的人则站在内宫门大殿前的东边台阶下,朝西站着。

傧者(负责引路的官员)接到命令,出去迎接使者,使者说:“奉皇帝之命,选择今天这个吉利的日子,特来迎接皇后。” 傧者进去禀报,迎接皇后的人说:“臣遵照典制行事。” 傧者出去回话,然后进去把迎接皇后的人带到宫门外,朝南站着,然后朝北行了两次跪拜礼。谒者把迎接皇后的人带进内宫门大殿西边的台阶,使者先上去,站在两根柱子之间,朝南站着;副使在西边,捧着托盘和雁的人在西南边,他们都朝东站着。迎接皇后的人上了东边的台阶,走到使者面前,朝北站着。使者和副使把圣旨交给迎接皇后的人,说:“这是圣旨。” 迎接皇后的人行了两次跪拜礼。使者宣读圣旨,迎接皇后的人走到台阶中间,朝北跪拜叩头。然后起身,上前,朝北站着接受圣旨。迎接皇后的人再次行两次跪拜礼,朝北站着。使者和副使把雁交给迎接皇后的人,迎接皇后的人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上前接受,仍然朝北站着。傧者引领两个人,拿着回执和托盘上前,迎接皇后的人把回执交给使者和副使,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回到宫门外原来的位置。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再次行跪拜礼。” 唱赞的人传达命令,使者和副使都再次行跪拜礼。使者说:“吉日良辰,臣等奉旨前来迎接。” 内侍接过回执,交给司言官(负责记录和报告的官员),司言官再把回执呈报给皇帝。尚仪官奏请皇后再次行跪拜礼。迎接皇后的人进去,从东边的台阶上去,上前,朝西站着,告诫皇后说:“要谨慎小心,日夜都要遵守命令。” 迎接皇后的人退下,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朝西站着。皇后的母亲在西边的台阶上,为皇后整理衣领和头巾,说:“要努力,要谨慎,日夜都要遵守命令。” 皇后上了车,车驾缓缓而行,皇后乘坐的车辆装饰华丽,乳母在旁侍奉,宫中侍从和内侍引导,车驾队伍浩浩荡荡,如同仪仗队一般。皇后的车驾出了宫门,依次排列着车马队伍缓缓前行。

好家伙,这场景描述得可真详细!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看看这古代皇帝皇后是怎么吃饭的。

首先,皇帝和皇后吃饭的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 那一天,皇后先被安排在大殿门外东边,南面朝向,摆了个大桌子,这叫“大次”。 快到傍晚的时候,皇帝的寝宫里,东边又摆上了皇帝的床帐,铺上厚厚的席子,还挂上屏风,布置得可讲究了。 然后,洗漱用的水盆,也摆好了,皇后的在东厢房靠北边,皇帝的则在东边台阶上,位置安排得也是有讲究的。 饭菜摆在东厢房西墙下,各种餐具摆了一大堆,盘子碗筷,酒樽,应有尽有,光酒樽就有好几个。 其中一个酒樽里装着玄酒,放在屋里北边的窗户下,另一个酒樽在屋外东边,没放玄酒。 还有一个盛酒的器皿放在南边,上面放着四个酒杯,还有一对合卺杯。所有的器皿都是黑漆的,合卺杯是用葫芦做的。

皇后进门的时候,钟鼓齐鸣,好大的排场!她从永巷走到大次前面,然后掉头南向,还弄了个步障挡着。 这时候,负责仪式的官员跪下来请皇后下车。皇后下车后,进了大次。 然后,宫女引着皇后走到殿门外,西边站着。 负责仪式的官员又跪下禀报说:“外面准备好了,请皇后下坐,迎接皇帝。” 皇帝下坐后,宫女引着皇后进殿门,往西边走,然后东面向皇后行礼,请皇后进去。 这时,负责饮食的官员给皇帝的酒樽里倒了三次玄酒,负责寝宫的官员在屋里西边,东面朝向,铺好了皇帝的席子。 皇帝先引着皇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了屋子,就坐在席子上,东面朝向站着。皇后站在酒樽西边,南面朝向站着。

皇帝和皇后先在各自的位置洗了手,然后饭菜就端上来了。酱料放在席子前面,其他的菜放在北边;三个大菜盘放在豆子(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的东边,猪肉放在最北边。 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黍米放在酱料的东边,稷、稻、粱也放在东边;把棨湆(一种食物)放在酱料的南边。 皇后的酱料放在东边,对着猪肉,其他的菜放在南边,北边也有一些。 黍米放在猪肉的北边,西边是稷、稻、粱,湆放在酱料的北边。 负责饮食的官员把会郤(一种食物)放在簠簋(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的南边,簠簋放在北边,还摆上了勺子和筷子。负责寝宫的官员在饭菜东边又铺了一张席子。负责饮食的官员跪下禀报说:“饭菜准备好了。” 皇帝向皇后行礼,请皇后入座,两人面对面坐着,西面朝向。

接下来,就正式开饭了!负责饮食的官员先给皇帝和皇后各夹了一筷子菜,然后又分别给皇帝和皇后上了黍米、稷、稻、粱等主食,最后还上了肉,都先祭祀一番。 然后,负责饮食的官员尝了尝菜,把黍米放在席子上,依次上菜,皇帝和皇后吃了三碗饭才算完。 吃完饭,负责饮食的官员洗了手和酒杯,然后又倒酒给皇帝和皇后,两人都喝了,还祭祀一番。 最后,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酒杯收好,负责仪式的官员跪下禀报说:“礼毕,请起。” 皇帝和皇后起身,宫女引着皇帝去东厢房换衣服,皇后也回寝宫换衣服。 最后,负责饮食的官员把剩下的饭菜收拾好,放在东厢房,皇后的人给皇帝添饭,皇帝的人给皇后添饭。

这顿饭,可真够隆重的!

皇太子要娶媳妇儿了。

皇帝派人去女方家,但没带什么重要的信物,也没带正式的文书,就是走个过场。那些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这些流程,都按照皇室的规矩来办。

册封妃子的仪式开始了。前一天,女方家就在大门外的右边,也就是南边,给使者们安排了座位;使者西南方,又给宫女们安排了座位,大家都朝东站着,还用帷幕挡着。负责礼仪的人,在大门外西边给使者安排了位置,副使和内侍在他们南边,摆好册宝和印玺,负责穿戴的人在更南边,稍微靠后一点,也都朝东站着。女方家的人在大门南边,朝北站着;内门外也安排了同样的位置。负责内务的人在内门外,女方家人的南边,朝西站着。宫女们在大门外使者后面,再次朝东站着,北边位置比较尊贵,也用帷幕挡着。两个赞礼的人站在东阶的东南角,朝西站着。负责内务的人提前在阁楼外面放了一张桌子。使者和副使穿着朝服,坐车出行,还带了乐队,但乐队没演奏。到了女方家大门外,负责礼仪的人拿出妃子的衣服首饰,内厩的官员把妃子的礼服放在大门外西边,朝东放着,北边位置比较尊贵。卫队和他们的属下负责摆放仪仗。使者下车,拿着信物走在前面,宫女和负责内务的人就位。女方家长穿着朝服,在大门外迎接使者,朝北站着,行了两次跪拜礼。使者从左边进门,拿着托盘跟着进去。女方家长从右边进门,到内门外站好。负责捧着册宝的人上前,把册宝交给副使,内侍朝西站着接过来,然后朝东递给负责内务的人,负责内务的人拿着册宝进去,跪着把它放在阁楼外面的桌子上。负责衣服和侍卫的人跟着进去,都站在负责内务的人南边,朝东站着。女方家的奶妈扶着新娘出来,站在院子里,朝北站着。负责记录的人跪着拿着玉玺,朝南站着。负责礼服首饰的人,和宫女侍卫们依次进去。司仪先引导新娘行两次跪拜礼,朝北站着,从负责记录的人手里接过册宝,朝南站着交给新娘,新娘再交给司闺。司仪再次引导新娘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请新娘坐下。宫女以下的人都站在院子里,再次朝北站着,西边位置比较尊贵。赞礼的人说:“行两次跪拜礼。”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司仪上前说:“仪式完毕。”新娘起身,进屋了。女方家的人送走使者,礼仪和接待宾客一样。

好家伙,这仪式还挺隆重!先说前一天,负责卫戍的官员在东朝堂北边,面朝西边摆好了位置;宫里其他官员的位置则设在了重明门外。

到了这天,太子殿下穿着隆重的衮冕服饰,坐上金辂(豪华马车),到了承天门下车,然后去到自己预先安排好的位置。前一天,相关部门已经在太极殿的台阶上,面朝西边摆好了皇上的御座;朝堂上也摆好了文武百官的位置,还展示了各种仪仗和车驾。

当天,负责太子起居的官员在门窗之间,面朝南,铺好了精美的席子等候太子。负责饮食的官员在东边走廊下摆好了酒樽,旁边还放着盛放肉干和筷子之类的器皿。下午三点钟之前,内外的官员都按照朝会礼仪摆好了自己的位置。然后侍中(相当于宰相)奏报:“请皇上做好准备”。

下午两点钟,侍中、中书令以下的侍卫官员都到阁楼去迎接皇上。典仪官和赞礼官先进去就位,吏部和兵部官员则带领其他官员到门外等候。侍中奏报:“外面准备好了”。皇上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从西边房间出来,坐到御座上,面朝西。百官入座。典仪官喊:“行二拜礼!”赞礼官传达命令,所有在场的人行二拜礼。太子从南边进入,典仪官又喊:“行二拜礼!”赞礼官传达命令,太子行二拜礼。

太子走到台阶上,脱掉鞋子,走到席子西边,面向南站着。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酒斟好,走到太子西边,面向东站着。太子行二拜礼,接过酒杯。然后,又把肉干和筷子呈上。太子坐到席子上,左手拿酒杯,右手拿肉干,把肉干放在筷子上面,祭拜一番。然后,他喝了酒,起身,走到席子西边,面向南坐下,喝了一口酒,放下酒杯,起身,行二拜礼,拿着酒杯起身。负责侍奉的官员接过空酒杯,负责撤席的官员把祭品撤走,送回房间。

太子走到皇上御座前,面向东站着。皇上对太子说:“你去迎接你的老师,继承我的家业,努力做到恭敬谨慎。”太子回答:“臣遵旨。”然后,太子行二拜礼,从西边的台阶下去,穿上鞋子,走出宫门。典仪官喊:“行二拜礼!”赞礼官传达命令,所有在场的人行二拜礼,然后依次退场。侍中跪下奏报:“仪式完毕”。皇上入宫。

太子殿下接到旨意后,就带着仪仗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到了公主家大门西边停下,然后调转车头朝南。左庶子(相当于太子的侍从官员)跪下禀报,请太子下车。公主家已经摆好了酒席。公主穿着华丽的礼服,戴着漂亮的发钗,站在东厢房里;女主人站在房门外西边,朝南站着;男主人穿着正装,站在大门里面,朝西站着。如果是在庙里,就要穿祭祀用的衣服。左庶子跪下禀报:“请太子就位。”太子站在门西边,朝东站着。

然后,引礼官奉命出去请男主人,左庶子接着跪下禀报,太子说:“今天是我们的结婚吉日,我奉旨前来迎娶。”左庶子磕头后起身,把这话告诉引礼官,引礼官进去告诉男主人:“我们家殿下已经到了,请您准备一下。”引礼官出来把这话告诉左庶子,再由左庶子禀报太子。引礼官进去,引着男主人到大门东边迎接太子,男主人朝西站着,给太子行了两次跪拜礼,太子也回了两拜。男主人邀请太子先进去,负责保管牲畜的人把雁交给左庶子,再由左庶子交给太子,太子拿着雁进门。到了内门,男主人谦让说:“请太子先请。”太子说:“我不敢先您。”男主人又再三邀请,太子又说:“我实在不敢先您。”男主人作揖,太子回礼,然后太子从左边进门,男主人从右边进门。

到了内门,男主人作揖请太子进去,走到屋内拐角处,又行了个揖礼,走到台阶上,又行了个揖礼,太子都回礼。走到台阶上,男主人说:“请太子上台阶。”太子说:“我不敢。”男主人再三邀请,太子又说:“我实在不敢。”男主人再三邀请,太子还是说:“我实在不敢。”男主人作揖,太子回礼。男主人先上台阶,站在台阶上朝西站着。太子也上台阶,走到东厢房门口,朝北跪下,把雁摆好,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起身出来。男主人没有送他。内厩的官员进来,把公主的礼服放在内门外,奶妈带着公主出来,司仪在前面引路,走在公主母亲的左边;师母在右边,保姆在左边。公主的父亲稍微上前,朝西站着,嘱咐公主说:“一定要端庄稳重,穿着要整齐。”又吩咐说:“要谨慎小心,日夜都要听从命令。”公主的母亲在西边的台阶上,为公主整理衣襟和衣带,嘱咐她说:“要努力做到谨慎小心,日夜都要听从命令。”继母在门内为公主系上佩带,再次强调父母的嘱咐,说:“要恭敬地听从祖父母和父母的话,日夜都不能有差错,看看你的衣襟和佩带。”公主出了内门,走到车后,太子递上车绳,奶妈推辞说:“还没教她礼仪,还不能行礼。”公主上了车,坐在几案上,奶妈扶她坐好。太子驾车绕了三圈,然后由车夫接替。太子出了大门,乘车回宫,公主的车随后跟着。男主人派人送公主,并有族人随行。

那天同牢(一起吃饭),负责内务的官员安排妃子坐在阁楼内东边,朝南。皇太子则在内殿西厢房里,摆好了御用的帐篷,朝东。地上铺着厚厚的席子,周围设有屏风。吃饭的地方设在屋内,皇太子的座位在西厢房,朝东;妃子的座位在东厢房,朝西。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洗漱用的水盆放在东边台阶的东南角,妃子的洗漱用品放在东厢房靠北的地方。饭菜摆在东厢房西墙下,各种盛放食物的器皿数量都已准备妥当:笾、豆各二十个,簠、簋各两个,钘三个,瓦登一个,俎三个。酒樽放在屋内北墙下,黑色的酒放在西边。另外在屋外的东边也摆放了一个酒樽,但没有黑色的酒。盛酒的器皿放在南边,里面装着四只酒杯,还有一对合卺杯。

皇太子乘坐的车子到达左边的阁楼,车子掉头朝南,左庶子跪下奏道:“请殿下下车。”皇太子下车后,在内殿门外东边等候,面向西边。妃子到达左阁楼外,车子掉头朝南,负责内务的官员请妃子下车,前后有人打扇、持烛。妃子下车后,站在内殿门外西边,面向东边。皇太子向妃子作揖,请她入内。皇太子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妃子跟着上去。打扇、持烛的人站在东西两边的台阶内侧。皇太子走到座位旁,朝东站着,妃子朝西站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走到台阶中间,跪下奏道:“饭菜已备好。”负责内务的官员回答说:“知道了。”于是摆上饭菜,跟皇后同牢时的礼仪一样。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跪下奏道:“饭菜已摆好。”皇太子和妃子一起坐下。

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跪下,拿起肉脯,拿起韭菹(韭菜和肉的混合菜),都切碎拌进肉酱里,递给皇太子,又拿一份递给妃子,两人都接过后,在笾、豆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跪下,左手拿着黍(谷物的一种),右手拿着稷(谷物的一种),递给皇太子,又递给妃子,两人都接过后,在菹醢(韭菜和肉的混合菜和肉酱)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分别站好,把肉都切成小块,跪下递给皇太子和妃子,两人都接过后,又在菹醢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把切好的肉都放在俎上。主管礼仪的官员递给皇太子和妃子毛巾,让他们擦手。用木勺把上钘(一种盛食物的器皿)里的东西都搅匀,在上面豆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尝了尝妃子的饭菜,把黍放在席子上,依次跪下递上脊肉。皇太子和妃子都用酱汁佐餐,吃了三碗饭,然后吃完。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面向北边请求进酒,负责内务的官员回答说:“知道了。”

两个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都在房间里洗手洗杯,然后进入屋内,从酒樽里斟酒,面向北边站着。皇太子和妃子都站起来,行再拜礼。一人给皇太子斟酒,一人给妃子斟酒。皇太子和妃子都坐下,祭酒,举杯。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各用肝脏作为下酒菜,负责内务的官员接下空酒杯,放在盛酒的器皿里。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又都洗杯,斟酒,再次敬酒,皇太子和妃子都接酒饮用。第三次敬酒用合卺杯,跟第二次敬酒一样。皇太子和妃子都站在席子后面,负责内务的官员都下东边的台阶,洗手洗杯,然后上去,在屋外斟酒,面向北边,都把酒杯放在地上,站起来,行再拜礼。皇太子和妃子都回拜。负责内务的官员坐下,拿起酒杯祭酒,然后饮酒,轻啜一口酒,把酒杯放在地上,然后行礼,拿着酒杯站起来,下去,把酒杯放在盛酒的器皿里。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奏道:“撤菜。”负责内务的官员上前跪下奏道:“司则妾姓言,请殿下入。”皇太子进入东厢房,脱下礼帽和礼服,换上便服。负责内务的官员请妃子进入帐篷,皇太子才进入房间。皇太子吃的是御膳,妃子吃的是御膳。

亲王要娶妃子了。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些步骤,使者都穿着正式官服,坐牛车去女方家。女方家人在祖庙或者卧室里接待使者。宾主见面,引荐人负责使者进进出出、上下车之类的,整个过程跟皇太子纳妃的礼仪差不多,就是没有副使。到了聘礼这一步,就用黑红相间的丝带捆绑聘礼,骑马送去,聘礼里还有玉璋。册封妃子的那一天,使者就带了副使,并且拿着节杖。

亲迎那天,亲王穿着衮冕,坐上华丽的车子,到了女方家门口。女方在屋外的西边铺设席子,西边朝上,右边放着小几。屋里也铺了席子,朝南摆放。在东屋东北角摆放着盛酒的器皿和甜酒,酒杯放在酒尊南边,里面放着一只酒杯和一个酒爵,肉脯和酱放在酒杯南边。新娘在屋里席地而坐,朝南站着,她的母亲站在她右边。女方父亲站在门口东边,面朝西。 内侍用酒杯盛上甜酒,加上酒爵,盖上,酒杯柄朝前,放到席子前面,然后面向北。新娘下席走到西边,朝南拜了两拜,接过酒杯。内侍献上肉脯和酱,新娘上席跪下,左手拿着酒杯,右手取肉脯,蘸上酱,祭祀在笾豆之间,然后用酒爵祭祀甜酒三次,第一次敬酒,第二次敬酒,然后起身,走到席子末端跪下,喝一口甜酒,竖起酒爵,放下酒杯,走到席子西边,朝南拜了两拜,站起身。这时女方父亲才出来迎接亲王。其他的仪式都和皇太子迎娶新娘一样。

天快黑了,在东阶的东南角摆上洗脸的水盆,又在东屋靠北的地方摆上王妃洗脸用的水盆。饭菜摆在东屋里,用帷帐遮挡起来。摆了十六个豆形的食器,两个簠,两个簋,两个盛酒的器皿,三个俎(祭祀用的长方形食器),还有腊肉和煮熟的羊、猪肉,酒器和盛放祭品的器皿放在屋内北墙下,黑色的酒放在西边。又在屋外的东边也摆上酒器,不过没有黑色的酒,盛放祭品的器皿放在南边,宾客用四个酒爵,合卺(夫妻共饮一器中的酒)。

国王到了,下车等候;王妃到了,下车后面向北站着。国王面向南拱手请王妃进去,到了寝宫门口,又拱手请她进去。司仪三次把黑色的酒倒进酒器里,王妃的侍女在里屋铺好席子,面向东。国王引导王妃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入屋内,在席子旁边面向东站着。王妃进去后,站在酒器西边,面向南。国王在南边的水盆洗漱,王妃的侍女给他倒水;王妃在北边的水盆洗漱,国王的侍女给她倒水。两人都回到原位站着。司仪把饭菜端进来,面向西,禀告说:“饭菜准备好了。”国王向王妃示意,然后两人相对而坐,面向西。先祭祀再吃饭,祭祀一直持续到点上蜡烛,整个过程都跟太子娶妃的礼仪一样。

公主出嫁,礼仪都跟王妃一样,但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些环节,主人家都在寝宫里接受。宾客的辞令是:“国家恩典,将公主许配给某公之子,某公遵循了先人的礼仪,派我来提亲。”主人家则对宾客说:“寡人遵循先皇的礼仪。”诸位大臣的儿子,一品到三品官员的儿子为一类,用黑色和红色的丝带束发,骑一匹马,玉器用璋;四品到五品官员的儿子为一类,用黑色和红色的丝带束发,骑两匹马,不用璋;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儿子为一类,用黑色和红色的丝带束发,用两张俪皮(一种装饰品),不用马。(俪皮两张,内侧朝里,毛在里面,左边朝上,放在幕布南边。)其余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大致都跟亲王娶妃一样。

那天是结婚的大日子,一大早,新郎他爹和新娘他爹就先去祖庙和家里的神位那儿禀报一声。 婚礼要开始了,就在东边的走廊上铺上席子,新郎朝西坐着;又在门窗之间也铺了席子,朝南坐着。新郎他爹穿着正式的礼服,坐在东边走廊上,朝西坐着。新郎穿的礼服等级要根据他的官职来定:一品官穿衮冕,二品官穿褕冕,三品官穿毳冕,四品官穿絺冕,五品官穿玄冕,六品官穿爵弁。要是普通老百姓,就穿绛色的礼服。新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席子西边站着,朝南。然后司仪斟酒敬新郎,司仪面向北,把酒交给新郎,新郎要行两次跪拜礼才能接受。司仪把肉和酱放在席子前面,新郎上席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着肉,蘸着酱,祭祀祖先。然后,他用右手拿着酒爵敬酒,起身,走到席子西边,朝南跪下,喝完酒,再行两次跪拜礼,然后拿着酒爵起身。司仪接过空酒爵,放回酒器上。新郎上前,站在他岳父面前,面向东,他岳父对他说:“去迎娶你的妻子,继承我的家业,要勤勉谨慎,好好对待先母留下的后代,记住这些规矩。”(要是普通人家,就只说:“去迎娶你的妻子,要勤勉谨慎。”)新郎两次跪拜说:“不敢忘记您的教诲。”又再次行礼,然后起身出去迎亲。

晚上天黑了,摆放洗脸水、准备饭菜,都跟亲王娶亲一样讲究。祭祀用的牲畜用少牢和腊肉,三套三牲,两套笾,两套簠,豆子的数量:一品官十六个,二品官十四个,三品官十二个。新郎新娘一起吃饭,新娘的碗、簠和豆子的数量,都跟新郎的官职等级对应。酒尊放在屋里北墙下,还在房间门口东边也摆放酒尊,上面盖着盖子,放着勺子,没有玄酒。新郎新娘在屋里喝酒,一共四杯酒尊,两对酒爵,合卺酒一共六杯,新郎新娘各喝三杯。新郎坐着牛车,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穿着和她丈夫官职等级相对应的礼服,戴着华丽的头饰,穿着翟衣,进了房间,用觯斟酒敬新郎,就像王妃一样。新郎迎接新娘进门,然后一起吃饭,所有礼仪都跟亲王纳妃一样隆重。

天亮了,我把舅舅的席子铺在东边的院子,让他朝西坐;把姑姑的席子铺在房间外面的西边,让她朝南坐。舅舅和姑姑坐好后,我拿着盛着枣子和栗子的盘子进去,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朝东拜了两拜,然后走过去,跪在舅舅的席子前面把东西放好。舅舅摸摸我的头,我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又拜了两拜。然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接着接过盛着肉干的盘子,再上去,走过去,朝北拜了两拜,跪在姑姑的席子前面把东西放好。姑姑拿起东西,我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又拜了两拜。我坐在姑姑西边稍偏北一点的地方,朝南坐。把盛着酒的器皿放在房间内东墙下,放着盛放肉干和酱的盘子,放在酒器北边。在东屋靠北的地方放了洗手的水。我站在席子西边,朝南站着。屋里帮忙的人洗手,洗酒杯,倒酒,把酒杯上的木塞插好,酒杯的柄朝向自己,然后站在我面前朝北站着。我走过去,朝东拜谢后接过酒杯,回到原位。屋里帮忙的人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朝北拜着把酒杯递给我,然后献上肉干和酱。我上了席子坐下,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起肉干,蘸上酱,祭拜在盘子之间,用木塞三次祭奠酒,第一次祭拜后喝一口,第二次祭拜后又喝一口,把木塞插在酒杯上,酒杯的叶子朝向自己,起身,下席走到西边,朝东坐着,喝一口酒,把木塞竖起来,起身,行礼。屋里帮忙的人回礼。我再次上席,跪下,把酒杯放在盘子东边,拿起肉干,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把肉干交给家里的仆人在卧室门外。

这整个过程,真是繁琐又正式啊!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方位,都得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矩来。 想想古代的礼仪,真是复杂! “质明,布舅席于东序,西向;布姑席于房户外之西,南向。” 这开篇就交代了场景的布置,可见当时的讲究。 从拜祭的顺序,到摆放的器物,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和礼仪制度的完善。

好家伙,这场景,古代的婚礼仪式还真是讲究!先说准备工作,媳妇儿得先把东西准备好,然后丈母娘和公公进屋。媳妇儿赶紧端水洗漱,摆好席子,在屋里靠里的地方,让两位长辈一起坐着,都是面向东,上座朝南。负责帮忙的人把酒杯放在屋里北墙下,菜放在西墙下,摆放得跟祭祀一样正式。祭祀用的肉和酒都切好了,右边摆在公公的祭器上,左边摆在丈母娘的祭器上。

然后媳妇儿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了屋,先端上酱料。其他的菜,都是帮忙的人摆上,每样菜都配好筷子勺子。祭祀用的肉端上来了,放在豆子(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的东边。帮忙的人给两位长辈分发筷子,公公婆婆用小筐里的腌菜沾了酱料,先祭拜一番,再祭拜饭食,最后才开始吃。吃了三顿饭,才算吃完。媳妇儿回到屋里,洗手洗杯子,再回到屋里,给公公斟酒敬酒。她走到公公座位前面偏东一点的地方,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公公接过酒杯,祭拜一番后才喝。媳妇儿接过酒杯,出屋,回到屋里,把酒杯放在右边。然后洗手洗杯子,再给婆婆斟酒敬酒。

接下来,媳妇儿的座位摆在屋里北墙下,酒杯在东边,她把菜重新摆好,跟刚才一样,上座朝西。媳妇儿走过去,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退后,走到座位上坐下,面向南。快要吃完的时候,公公让换酱料,帮忙的人就换了。媳妇儿给婆婆夹菜,媳妇儿先祭拜,帮忙的人在一旁协助。祭拜完后,才开始吃,也是吃了三顿饭才算完。帮忙的人洗杯子斟酒,媳妇儿下座位,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接过酒杯,回到座位上坐下,祭拜一番后喝酒,拿着酒杯起身,走到座位东边,面向南站着。帮忙的人接过酒杯,放在祭台上。媳妇儿走过去,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接过酒杯,回到座位上坐下,祭拜一番后喝酒,喝完后,拿着酒杯起身,走到座位东边,面向南站着。帮忙的人接过酒杯,放在小筐里。媳妇儿走过去,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公公婆婆先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媳妇儿从东边的台阶下去。一般来说,儿媳妇的公公不会下去送,但儿媳妇得从西边的台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