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府里都设一个折冲都尉,职位高低不一样:上府的折冲都尉是正四品上,中府的是从四品下,下府的是正五品下。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个,上府的是从五品下,中府的是正六品上,下府的是正六品下。每个府还设一个别将,上府的是正七品下,中府的是从七品上,下府的是从七品下。长史也一样,每个府一个,上府的是正七品下,中府的是从七品上,下府的是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每个府也各一个,上府的是正八品下,中府的是正九品下,下府的是从九品上。此外,每个府还有五个从七品下的校尉,十个从八品上的旅帅,二十个正九品下的队正,以及二十个从九品下的副队正。

折冲都尉主要负责管理军队,平时负责宿卫,打仗的时候就负责统领武器装备、军粮,还要操练军队。他们把三百人编成一个作战单位,由一个校尉带领。那些负责巡逻守卫的人,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巡逻,要是遇到行人,必须询问,不回答就用弹弓吓唬他,再不回答就射他旁边,还是不回答就射他。白天他们要安排人站岗瞭望,晚上要安排人巡逻监听。如果发现有很多人聚集闹事,就要马上报告给主帅。

话说这左右果毅都尉啊,是管着两个都尉的。每个府里呢,有个录事,一个府,两个史官。丘曹(丘曹是官名,不翻译)府里有两个,史官三个。每个队正管五十个兵。武德元年的时候,把鹰扬郎将改名叫军头,正四品下;鹰击郎将改名叫府副,正五品上;司马改名叫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是正六品下,旅帅是正七品下。 然后取消了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和察非掾(察非掾是官名,不翻译)这些官职。 接着又把军头改成骠骑将军,府副改成车骑将军,都设为府。各个率府都设五个骠骑将军和十个车骑将军。

第二年,把车骑将军府归到骠骑将军府下面,又设立了十二个军,把关内各府都归到这十二军下面管。每个军里,有个将军和一个副将。到了第六年,这十二军又给撤了。第七年,又把骠骑将军府改名叫统军府,车骑将军改名叫别将。第八年,又重新设立了十二军。贞观十年,又把统军府改名叫折冲都尉,别将改名叫果毅都尉。军坊里设个坊主,负责检查户口,鼓励发展农业和养蚕,一般由本坊五品以上的勋官来担任。三辅和近畿州的都督府都设府,一共六百三十三个。永徽年间,取消了长史,设立了一个司马,负责管理兵、骑两个部门。

武则天垂拱年间,兵力超过一千二百人的叫上府,一千人的叫中府,八百人的叫下府,赤县的叫赤府,畿县的叫畿府。圣历元年,取消了司马,设立了长史、兵曹参军事,还有一个别将,从六品下,地位在果毅都尉下面。后来又分设左右两个别将,没多久又取消了。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设立了一个别将,但是级别降了。开元初年,卫士改名叫武士,各卫的折冲、果毅、别将,都从表现好的里面选人担任展仗押官。右羽林军十五个人,左羽林军二十五个人,衣服颜色一样。各卫都有弩手,左右骁卫各八十五人,其他卫队各八十三人。【左右羽林军】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先说北衙禁兵,最高的是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呢,三个,从三品。他们主要负责掌管北衙禁军的兵力,还要管着左右厢的飞骑和仪仗队。皇帝上朝,他们得在阶梯两旁站岗;皇帝出巡,他们得在御道两旁护驾。飞骑轮班值守,都得按他们的职务安排。要是皇帝有命令要送到南衙,大将军得先接旨,然后把命令交给金吾卫,再由金吾卫和负责看门的官员一起汇报,皇帝再下命令,才能进去。

然后是下面一些官职:长史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还兼管骑兵营务;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仓曹参军往下,都是正八品下。司阶二人,正六品上;中候三人,正七品下;司戈五人,正八品上;执戟五人,正九品下;还有长上十人。再来说说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中郎、左右郎将各一人,都是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另外还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兵曹两府各设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也一样,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两府各设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接下来是左右龙武军,这边的设置又不一样了。大将军一人,正二品;统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他们主要负责和羽林军协同作战。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二人,中候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十人。 对了,补充一下,景云元年的时候才设立龙武将军,兴元元年的时候,六军才开始设置统军,贞元三年,龙武军又增加了一名将军,还增加了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神武军】 (此处原文没有内容,故不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几个军队的编制。你看啊,一个军队里,大将军一人,正二品,相当于副部级吧;统领军队的大将一人,正三品,相当于厅局级;再往下就是三个将军,都是从三品,级别再低一些。 然后还有负责前线侦察的射生兵。此外,还有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负责文书、后勤、兵甲等事务。司阶、中候、司戈、执戟、长上这些职位,人数也都有规定,分别为二人、三人、五人、五人、十人。 (这其中,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胄曹府、史,编制都和龙武军一样。) 对了,开元二十六年的时候,还分设了羽林军,设立了左右神武军,不过后来又撤销了,到了至德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左右神策军。这个军队的大将军也是一人,正二品;统军就有两个人了,都是正三品;将军则有四个人,都是从三品。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宫卫戍和全国八镇的兵力。 此外,还有护军中尉、中护军、判官、都句判官、句覆官、表奏官、支计官、孔目官、驱使官等等,这些官职的人数也都有明确规定。 从长史以下的官职编制,都和龙武军一样。(龙武军、神武军、神策军,这三个军,左右各一个,合称六军。)贞元二年的时候,神策军又增设了大将军和将军的职位,十四年又增设了统军,品级和六军一样。 最初的殿前左右神威军,有两个大将军,都是正二品;两个统军,都是从三品;两个将军,都是从五品。元和初年,合并成一个军队,叫做天威军。八年后又撤销了,把军队并入神策军,这时候又有了马军、步军将军和指挥使等等职位,由马军大将军负责军事指挥。天复三年,神策军被撤销,四年后又重新设立了。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东宫的官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一人,都是从一品的大官,负责辅佐太子。每当他们觐见太子的时候,都要在殿门口迎接,然后三师向太子行礼,每次进门都要让三师先入座,太子才能入座。太子给三师写信,开头和结尾都要写上“惶恐”二字,还要再拜。太子外出,都要有仪仗队随行。

首先,三个职位: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从二品官。他们的职责是了解三位老师(太师、太傅、太保)的品德修养,然后教导太子,让太子学习这三位老师的道德。从太师往下,只要人选合适就行,不必非得按编制来。话说,先天元年的时候,詹事府还设过令、丞两个职位,后来又取消了。

接下来是太子宾客,一共四人,都是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侍奉太子,规劝太子,辅助太子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在宴会的时候,他们还要坐在比较尊贵的位置。至于侍读嘛,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给太子讲授经史子集。贞观十八年的时候,宰相还兼任过太子宾客呢!开元年间,才正式定员为四人。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晋王府就设有侍读,太子登基后也沿袭了这个设置。不过,后来侍读这个职位时有时无,开元初年,十个王子的府邸还请来一些教书写字的老师,也称作侍读。

詹事府的设置是这样的:太子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上。詹事府掌管东宫三寺和十率府的事务,少詹事是詹事的副手。太子写的文件上要盖“令”印,其他官员签字执行,每天都要记录下来。府里还有两个正六品上的丞,负责处理府里的日常事务,管理文武官员的档案和请假事宜。凡是朝廷的命令,以及尚书省和两坊送来的公文,都要经由詹事府转交给东宫各部门。此外,詹事府还设有主簿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正九品下。对了,隋朝的时候詹事府被废除了,武德年间又重新设立。龙朔二年改名为端尹府,詹事改称端尹,少詹事改称少尹。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宫尹府,詹事改称宫尹,少詹事改称少尹。府里还有九个令史和十八个书令史。

司直,两个正七品上的官员,负责监督东宫官员和率府的士兵。太子上朝的时候,他们负责管理东西两班的秩序;如果太子监国,詹事、庶子就担任三司使,司直则和司议郎、舍人轮流受理百姓的诉状。太子外出时,他们要负责检查仪仗队的队列。詹事府下属还有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左春坊……(此处内容未提供)

左庶子、中允都是皇太子身边的官员,左庶子是正四品上,中允是正五品下,一共四个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皇太子,帮着起草奏章,检查奏章有没有错误。他们还管着六个部门:经籍库、膳食署、药房、内侍局、典礼署和宫门。

皇太子出门,他们就要负责对外联络和安全保卫;皇太子回来,就要解除警戒。所有给皇太子的命令,都要经过中允和司议郎审核,他们会在命令上签字画押,留下记录,然后盖章,再把命令送去詹事府。司议郎是正六品上,两个人,主要工作也是侍奉皇太子,规劝皇太子,检查奏章。皇太子参加的重大活动,比如朝会、祭祀、讲学、监国等等,司议郎都要记录下来,存档备查。宫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官员的升迁、死亡,年底都要整理好,送去史馆。

左谕德是正四品下,只有一人,负责教导皇太子道德,随时劝诫皇太子。皇太子接见大臣时,左谕德要站在左边陪侍;皇太子出行,左谕德也要随行。左赞善大夫是正五品上,五个人,负责传达命令,指出皇太子的错误,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并且用儒家经典教育诸位郡王。此外还有录事和主事,官职比较低,分别是从八品下和从九品下。

(隋朝的时候,中允的职位叫内允。武德三年改名叫中舍人,归门下坊管辖。贞观初年又改回中允,贞观十八年才设立司议郎。永徽三年,因为避皇太子名讳,又把中允改回内允。后来皇太子被废,又改回中允。龙朔二年,门下坊改名叫左春坊,左庶子改名叫左中护,中允改名叫左赞善大夫,司议郎也分成了左右两个,还新设了左右谕德各一人。咸亨元年,又都改回原来的名字,司议郎也不分左右了,后来谕德被取消,司议郎又分成了左右。仪凤四年,又设立了左右赞善大夫各十人,而且都是皇族成员。景云二年,开始启用庶族,门下坊又改名叫左春坊,又重新设立了谕德,这时左庶子相当于侍中,中允相当于门下侍郎,司议郎相当于给事中,赞善大夫相当于谏议大夫,谕德相当于散骑常侍。右春坊的官员,庶子相当于中书令,中舍人相当于中书侍郎,如果皇太子监国,庶子就相当于尚书令。)

【崇文馆】 (此处诗词对联不作翻译)

话说唐朝,有两个学士,负责管理书籍和图书,教授学生,考试合格后推荐他们去弘文馆。 弘文馆的校书郎是九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校对书籍。 (贞观十三年设立了崇贤馆,显庆元年增设了二十名学生。上元二年,因为避太子名讳,改名为崇文馆。馆内有学士、直学士和雠校,这些职位都没有固定编制,如果缺人,就由庶子来负责馆务。开元七年,把雠校改名为校书郎。乾元初年,宰相兼任学士,统管馆务,贞元八年,崇文馆归属左春坊。馆内还有十五名馆生,一名书直,两名令史,两名书令史,两名典书,两名拓书手,十名楷书手,一名熟纸匠,两名装潢匠,一名笔匠。)

接下来说说司经局。司经局有两个洗马,是五品下的官员,负责管理经籍,出入皇宫侍奉皇上。凡是进献给东宫的书籍,都由他们接收保管。 还有三个文学,是正六品下的官员,分管经籍,负责侍奉和处理文章。 此外还有四个校书,是正九品下的官员;两个正字,是九品上的官员,负责校对和刊刻经史。(唐朝把太子正书改称正字。龙朔三年,司经局改名为桂坊,不再隶属左春坊,而是管辖崇贤馆,地位相当于御史台;詹事一人为令,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司直二人地位相当于侍御史;洗马改称司经大夫。又增设了四个文学,一个录事,都是正九品下的官员。三年后,司经大夫改称桂坊大夫,负责纠正违规失误。咸亨元年,桂坊又重新隶属左春坊,并裁撤了录事一职。 还设有两位书令史,两位书吏,四位典书,二十五位楷书手,六位掌固,两位装潢匠,一位熟纸匠和一位笔匠。)

再来说说典膳局。典膳局有两个典膳郎,是六品下的官员;两个丞,是正八品上的官员。 他们负责进膳、试菜,丞是典膳郎的副手。每天晚上,他们都要轮流值夜守在厨房。(龙朔二年,典膳监改名为典膳郎。 此外还有两位书令史,四位书吏,六位主食人员,二百位典食人员,四位掌固。)

最后是药藏局……(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药房那边有两个药藏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上。他们的工作是负责调配和管理药物,丞是药藏郎的副手。太子生病了,御医们正在诊断病情,商量治疗方案。药要送进去之前,宫里的官员要先尝一下,这跟尚药局的工作流程一样。(药房里还有个书令史,两个书吏,四个侍医,两个管药的,六个药童,四个守卫。)

内直局呢,有两个内直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保管皇帝的印玺、衣服、伞扇、桌椅、笔墨纸砚以及宫墙的维护。(贞观二年改名监为内直郎,副监为丞。内直局还有个书令史,三个书吏,十二个管衣服的,八个管扇子的,八个管笔墨的,六个守卫。武德年间,还设有四个管印玺的,到了开元年间就取消了。)

典设局有四个典设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太子日常所需,比如热水、灯烛、打扫卫生、以及各种摆设。每当太子在偏殿用膳或者在正殿举行祭祀仪式,典设局的人会在前一天就在东厢房和殿内准备好帐篷和座位,并在殿门前挂上帷幔。(贞观二年,把原来的斋帅局改名为典设局,斋帅改名为郎。典设局里还有两个书令史,四个书吏,以及245个幕僚,还有12个守卫。)

宫门局有两个宫门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宫门的钥匙和开关。每天夜里,等漏壶滴完最后一刻,他们就敲鼓开门;到了凌晨一点,再敲鼓关门。每年年底举行驱鬼仪式的时候,他们会提前一刻钟开门。如果太子不在宫里,正门就关着;太子回宫,就照常开门。宫里白天是不敲鼓的。(贞观三年,把宫门监改名为宫门郎。宫门局里还有个书令史,两个书吏,一百个门卫,四个守卫。)

右春坊……

话说古代皇太子身边,有好多官员伺候着呢!首先,右庶子,相当于现在正处级干部,一共俩;中舍人,正科级,也是俩。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侍候太子,帮着太子起草奏章,递送文件什么的,中舍人就相当于右庶子的副手。要是太子监国,发布命令,得先在春坊(相当于太子府的秘书处)拟好,然后右庶子负责宣传,中舍人执行。再有,太子舍人,正六品上,相当于副处级,有四个,负责起草太子发布的各种文书。大臣们给太子上奏,大事用笺,小事用启,奏章的封题都要先交给右春坊的通事舍人,再由他们呈递给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有八个,主要负责引导大臣拜见太子,传达太子的问候。此外,还有右谕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录事一人,主事二人,他们的品级跟左春坊的官员一样。 (隋朝的时候,内舍人隶属于典书坊,武德年间改名为中舍人,管记舍人的改称太子舍人。永徽元年,因为避太子名讳,又把中舍人改回内舍人。龙朔二年,典书坊改名为右春坊,右庶子改名为右中护,中舍人改名为右赞善大夫,舍人改名为右司议郎。此外,还有令史九人,书令史十八人,传令四人,典谒四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

接下来说说家令寺。家令,相当于从四品上,是个比较重要的职位,负责太子的饮食起居和仓库管理,手下管着总食官、典仓、司藏三个部门。太子出门,家令要安排车马;太子祭祀或宴请宾客,家令负责准备酒食;太子赏赐别人,家令负责准备金银财物。总之,太子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除了从将作监(负责宫殿建筑)和少府监(负责皇室用品)领取的以外,都由家令负责供应。家令寺还有两个丞,从七品下,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所有三个部门的收支都要记录在詹事府(相当于监察部门)。家令寺还负责管理太子的庄园田产,核算收入,以及宫殿、衙署、坊市等处的土木工程,这些都要交给司藏部门去办。此外,家令寺还有一个主簿,正九品下。(唐朝时,司府令改名为家令。龙朔二年,家令寺改名为宫府寺,家令改名为大夫。此外,还有录事一人,府十人,史二十人,亭长四人,掌固四人,杂匠百人。)

最后是食官署……

首先,有个部门叫饮膳署,管着吃喝的。署长是八品下,还有两个副署长,都是九品下。他们负责所有节日的饮食供应,包括皇帝以下六品官员元旦、寒食节和冬至的伙食,这些都由他们负责安排,从家令的厨房里供应。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两人,史吏四人,掌膳四人,一共一百四十人负责准备食物,三十人负责敬酒。

接下来是典仓署,负责管理粮食、调味品、各种食材、器皿和灯烛。署长也是八品下,两个副署长是九品下。他们管着所有的园圃和树木种植,每月都要把出入库的账目报给寺庙,年底还要报给詹事府。他们还要负责给户籍奴婢、番户和杂户发放粮食和衣服。这个部门有府吏三人,史吏五人,园丞二人,史吏二人。

然后是司藏署,负责管理仓库里的财物,以及仓库的修缮。署长是八品下,两个副署长是九品下。这个部门有府吏三人,史吏四人,会计一人。

最后,说说率更寺,这个部门可厉害了,署长是四品上!他们管着皇室宗族的辈分、礼乐、刑罚和计时报时。太子举行释奠仪式、讲学、成年礼,都由他们负责安排仪仗;太子出行,他们要用轺车引导;太子在家,他们也负责安排次序。如果坊、寺、府里有人犯了罪,他们负责处罚,庶民以下的杖刑,都得送到大理寺。如果太子还没立,那就要由大理寺来判决。率更寺还有一个七品上副署长,负责协助署长处理事务;还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主簿,负责印信。如果宗族辈分乱了,礼仪不当,音乐不和谐,计时不准,刑罚不公,他们都要负责纠正。判决囚犯,副署长也要参与。龙朔二年的时候,率更寺改名叫司更寺,署长改称司更大夫。这个部门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四人,漏刻博士三人,掌漏六人,漏童二十人,典钟、典鼓各十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四人。漏刻博士负责教导计时。

(仆寺部分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我一个人,官职是四品上。主要负责皇家的车马、骑乘、仪仗和丧葬事宜,管理整个马厩和牧场。太子要出门,我就得带着马厩和牧场的官员去前面探路,亲自驾车。我手下有个丞,七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所有马匹的饲料和粮食,每年夏季末都要向詹事府汇报,按时进出,控制数量。还有一个主簿,九品下,负责马匹的饲养、车马的驾驭和仪仗的安排。(龙朔二年,改名为驭仆寺,我的官职改称大夫。后来又增加了进马十一人,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五人,亭长三人,守卫三人。)

【厩牧署】

这马厩和牧场,有个令,八品下;还有两个丞,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车马、空闲马厩和牲畜。太子出门,他们就要带着典乘官提前去试路,安排驾车的人员和车辆。太子出门后,他们要在西阁外南向等候,引导车队。东宫所有的牧场人员,都听他们指挥。还有四个典乘官,九品下。(此外还有府吏三人,史官六人,负责调配马匹和驾车的翼驭十人,驾车人员十五人,看管空闲马匹的六百人,兽医十人,以及负责管理乳品的三十人。翼驭主要负责调配马匹和驾车。)

【太子左右率府】

(这段没有具体内容,无需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卫率府的官职设置。最高的是正率,一人,正四品上;副率两人,从四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兵仗和仪仗队。其他的部门,包括三府(亲府、勋府、翊府)和外府,都归卫率府管。过年过冬至的时候,太子要朝见大臣和各地来的使臣,卫率府的人就负责保卫工作。每个月,三府、三卫和五府轮流值班,值班的人员配备也由卫率府安排。 这卫率府的名字也改来改去,武德五年改了这名,龙朔二年又改了,武后时期、神龙年间、景云年间、开元初年,反正改了不少次,具体哪年改的什么名字,我就不一一念叨了,原文都写在那儿呢。

接下来,咱们说说卫率府内部的其他官职。长史一人,正七品上,负责处理各部门的事务,并负责在秋季末向上级汇报属下官员的业绩,进行考评。 然后就是一些参军事,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都是从八品上下的。仓曹管文官的文书档案,兵曹管武官的文书档案,胄曹管器械和办公场所的修缮。 还有司阶、中候、司戈、执戟这些职位,品级从从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不等,人数也不一样。 另外,左右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这些部门,从最高领导到最低级的官员,品级都一样。 最后,再来说说各部门的人员配置,比如录事、府、史这些职位的人数,仓曹、兵曹、胄曹、骑曹这些部门的府、史的人数,以及亭长、掌固的人数,原文里都写得很清楚。

【亲府、勋府、翊府三府】 这三府的情况,原文没细说,咱们就先说到这儿。

每个府里都有一个中郎将,官职是正四品上;左右郎将各一人,官职是正五品下。中郎将和郎将,负责管理他们府里的校尉、旅帅以及亲卫、勋卫、翊卫这些负责宿卫的官兵,并且统管他们的工作。

兵曹参军事每府各一人,官职是正九品上。主要负责处理文书判词。皇帝上朝或者太子出巡的时候,他们要跟着仪仗队伍,负责仪仗的安排。亲卫是正七品上,勋卫是正八品上,翊卫是正八品上,不过这些职位的人数都不固定。校尉每府五个,官职是正六品上;旅帅每府十个,官职是正七品下;队正每府二十个,官职是正八品上。(武德元年,把原来的功曹改名为亲卫,义曹改名为勋卫,良曹改名为翊卫,同时设立了这三个府,每个府里都有两个录事,一个府丞,一个史官。)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的设置是这样的:率每府一人,官职是正四品上;副率每府两人,官职是正四品上。他们的职责是和左右卫一起工作。凡是各部门和其它府里的旅贲、番上(注:旅贲和番上指某种兵种或官职,此处略去具体解释,以免影响理解)的人员,都归他们管辖。长史每府一人,官职是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事每府一人,官职是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每府各一人,官职都是正八品下;司阶每府一人,中候每府两人,司戈每府两人,执戟每府三人。亲卫、勋卫、翊卫三府的中郎将以下的官职设置,和左右卫率府一样。(每个府里有一个录事,两个史官。仓曹每府设府丞一人,史官两人;兵曹每府设府丞两人,史官三人;胄曹每府设府丞、史官各两人。亭长每府一人,掌固每府两人。)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这两句是原文,不用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这个府里,正职率领一人,副手有两个。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太子宫门的安全保卫,昼夜巡逻。所有其他部门和外府值班的人员都归他们管。皇太子出门的时候,清游队在前面开道,拒队在后面殿后,就像现在的仪仗队一样。 府里还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八品上;仓曹、兵曹、胄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八品下;左右司阶各一人,左右中候各二人,左右司戈各一人,左右执戟各三人。其他的亲卫、勋卫、翊卫三府的中郎将以下官员,设置和左右卫率府差不多。 另外,还有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仓曹那边,有府官一人,史官二人;兵曹那边,府官二人,史官三人;胄曹那边,府官二人,史官二人。 最后,还有五十个负责押送武器装备的士兵。

接下来,咱们说说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这个府和刚才那个差不多,也是正职率领一人,副手有两个,主要负责宫门的守卫工作。所有进出的财物器械都要登记造册,这可是个细致活儿。 府里还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是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是正九品下,还兼管仓曹;胄曹参军事一人,也是正九品下。 此外,还有七十八个监门直长,都是从七品下。(唐朝的时候,把宫门将改名叫监门率,值班的人叫直长。) 人员配置方面,也有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一人,掌固二人。兵曹那边,府官二人,史官二人;胄曹那边,府官二人,史官三人。

太子左右内率府的信息原文没有提供,所以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队伍的编制。带队的有正副队长各一人,负责管理千牛卫的日常事务。太子殿下有活动的时候,千牛卫队长就要带着队伍进宫。

要是太子殿下去射箭场射箭,千牛卫的流程是这样的:队长拿着弓,副队长拿着箭和箭筒,站在东边的台阶上,面朝西站好;然后,队长张弓搭箭,左手扶着弓,右手拿着箭筒呈上,副队长则用弓擦拭箭矢之后呈上,之后两人就退回各自的位置站好。射完箭后,左内率(就是个内务官)要检查一下箭靶的情况。

这千牛卫的行政人员也挺多,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都是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还兼管着仓库;胄曹参军事一人,也是正九品下。至于千牛卫的士兵,一共四十四人,都是从七品上。

(这段话是补充说明,关于千牛卫建制变迁的。)唐朝最初设立兵曹,后来把司使左右改称千牛备身,主射的左右也改称备身左右,取消了弓箭备身的称呼。龙朔二年,又把千牛备身改成了奉裕。到了开元年间,千牛备身和备身左右就都统一称为千牛卫了。那时候,千牛卫的编制是:备身二十八人,负责仪仗的四十人,录事一人,史官两人;兵曹一人,史官两人;胄曹一人,史官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这千牛卫的建制在唐朝经历过几次调整,人员配置也略有不同,但主要职责都是保护太子殿下,并负责一些仪仗和后勤工作。